• 78.50 KB
  • 2021-06-03 发布

2018-2019学年吉林省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六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 2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绝密★启用前 吉林省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六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四十多年前,在贵州下乡当知青的时候,曾经跟着两个年长的朋友匆匆到过一趟昆明,事后却没有对这个毗邻省份留下任何印象。到了现在,我对这个“彩云之南”的历史知识,依然匮乏得很。云南遗存历史资料不足,一方面固然由于( ),不免受了历史记载的冷落。另一方面,恐怕是因为中国传统的历史记载,原本就关注汉族中心区域的朝代更迭、风云变幻,常常并不很留意隔山限水的边陲,所以在常见历史文献中,这一区域的记载总是显得支离破碎。特别是那些非汉族人的生活世界,除了好奇或者猎奇的“采风者”,或者奉命巡视边疆的官吏,偶尔写一些“竹枝词”,画一些“蛮夷图”之外,很少有人真的对它做过深入考察和仔细描述。‎ 可是随着西风东渐,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洋和东洋的学者 ,对中国学术形成了巨大冲击。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关注重心与传统中国学者 。他们不仅对“中心”的汉族中国有 的解释,也对“边缘”的满蒙回藏鲜、苗彝羌傣壮都兴趣盎然,虽然对“主流”的儒家 地研究,但对“支脉”的佛教、道教、三夷教、天主教更有巨大的热情;对历史叙述中占据显著位置的“上层”文化和历史文献中缺席的“下层”文化进行深入研究。这种对于“边缘”“支脉”和“下层”的研究,特别表现在宗教学、人类学、地理学、语言学等领域中。‎ ‎1.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虽然对历史叙述中占据显著位置的“上层”文化,但更对过去历史文献中缺席的“下层”文化 B. 对过去历史文献中缺席的“上层”文化,与对历史叙述中占据显著位置的“下层”文化应引起重视 C. 对历史叙述中占据显著位置的“上层”文化有新的论述,但对过去历史文献中缺席的“下层”文化却更为关注 D. 既要关注历史叙述中占据显著位置的“上层”文化,又要关注过去历史文献中缺席的“下层”文化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宋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唐代又被划出国境之外 B. 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宋代又被划出国境之外 C. 宋代它被划出国境之外,而唐代又“不在文化区域之内”‎ D. 唐代它被划出国境之外,而宋代又“不在文化区域之内”‎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纷至沓来 大相径庭 别出心裁 一如既往 B. 接踵而至 大相径庭 别出机杼 始终如一 C. 纷至沓来 泾渭分明 别出机杼 一如既往 D. 接踵而至 泾渭分明 别出心裁 始终如一 ‎【答案】‎ ‎1.C ‎2.B ‎3.A ‎【解析】‎ ‎1.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A项,成分残缺,应在“‘上层’文化”与“‘下层’文化”后加“关注”。B项,语序不当,“‘上层’文化”与“‘下层’文化”对调。C项,“对……有新的论述,但对……却更为关注”前面句式结构一致,表述清晰,符合逻辑。D项,关联词语搭配不当,“既……又……”表并列关系。故选C项。‎ ‎2.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补写方法: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内容,把握文段层次;2.明确空缺句子所处的位置,判断补写句子与前后句的关系;3.勾画出能够选用或参照的信息;4.选词造句;5.串读检查。阅读语段后,可推知括号内所填内容有唐宋,应该先唐后宋。AC两项,时间顺序不恰当,可以排除;由历史常识可以判断“唐代它被划出国境之外”错误,可排除D项。故选B项。‎ ‎3.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强调的从不同地方不同的人纷纷来到。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的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强调的是连续不断的。由语境中的“西洋和东洋的学者”可知,应为“纷至沓来”。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强调相差大。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强调界限分明。语境指西洋和东洋学者的关注重心与传统中国学者相差大,应为“大相径庭”。别出心裁:用来形容诗文、美术、建筑等的构思设想独具一格,与众不同。别出机杼:诗文创作另辟途径,不落俗套。语境为“对汉族中国有的解释”,应为“别出心裁”。一如既往:指态度或做法没有任何变化,还是像从前一样。自始至终一个样子。始终如一:指能坚持,不间断。语境侧重的是对儒家的研究没有任何变化,故应为“一如既往”。故选A项。‎ ‎4.(题文)下面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 )‎ 在信息、交通都不发达,文化娱乐活动比较匮乏的情况下,建立在地域文 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就得以较好地传承发展、达至繁荣。随着信息化的发展, 尤其是进入电影、电视、互联网、智能手机普及的数字化时代之后,地域色彩浓 厚的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试想,当人们打开手里的智能手机,就可以观看好 莱坞电影、电视节目、网络视频、流行音乐,就可以跟天南地北的人们聊天交流 的时候,谁还愿意走进剧院,去观赏那些古老的地方剧种呢?‎ A. 信息化发展导致古老的地方剧种日渐式微 B. 信息化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了威胁 C. 信息与交通间接影响人们的文化娱乐活动 D. 数字时代的文化传承需重视保护剧院特色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由“核心观点”可知要找中心句。“信息、交通都不发达”讲述的是以前的情况, 以前的情况不重要,属于背景引入;“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开始讲述现在的情况,以前与现 在对比,现在的情况更重要,即“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试想”即想一想,为举例 子,故后文是假设论证,为了支撑前文观点,即传统文化因为信息化发展受到巨大冲击,B项 是文段中心句的同义替换,当选。A项“古老的地方剧种”,文段尾句虽提及“地方剧种”, 但为例子,例子内容不是重点,排除。C项“信息与交通”对应文段首句,是背景引入的部 分,非重点,排除。D项“剧院特色”文段未提及,排除。‎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世纪60年代初“生态觉醒”运动使人们意识到“城市不是人类最佳的生存环境”,人们渴望“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生态旅游”应运而生。国内外专家认为“生态旅游”应具备三大标准:旅游对象是原生、和谐的生态系统;旅游对象应该受到保护;要有社区的参与。生态旅游的保护性要求旅游者,旅游从业者以及当地居民有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能自觉地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这就要求生态旅游的开发要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传统旅游的最大受益者是开发商和游客,而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和当地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如旅游基础设施和交通设施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旅游活动产生的各种污染等,主要由当地居民承担。生态旅游则强调当地社区的居民是旅游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并应当公平地获得分配旅游业经济效益的机会。通过生态旅游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不但可以防止“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态侵略悲剧再现,更能提升其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热情和积极性。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只有让当地居民受益,才可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同时,生态旅游开发为当地环境质量的维护提供一定的资金,以促进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生态旅游的开发是目前生态资本产业化最为常见的做法,也是通过市场手段使生态资源货币化的最有效的途径。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的客观条件是充分的,多样的民族风情、独特的自然资源、珍贵的人文古迹与厚重的“丝绸之路”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富有强烈吸引力的旅游景观。2015年,《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发布,确定了新疆、宁夏、青海等地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作用,为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旅游的开发提供了更大的机遇和发展空间。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推进,西部地区的交通、能源、水利、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将迎来大发展,区域间人员、物资、信息交流也日益充分,这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一直以来困扰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落后问题和区位劣势问题。‎ 独具西部风情的旅游景观,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推进,使西部民族地区开发生态旅游成为可能,但目前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如缺乏科学、统一规划,盲目开发;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者、经营者及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淡薄。针对这些问题,当前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加大基础研究扶持力度,坚持统一规划、科学有序开发生态旅游;还要完善生态旅游法规,加强管理和监督,加大执法力度;坚持多层次多渠道强化生态旅游理念,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民众基础;此外,还可以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建设,加快发展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开发的步伐。‎ ‎ (摘编自岳一姬《民族地区怎样打好生态旅游牌》)‎ ‎5.下列对“生态旅游”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态旅游”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是人们因渴望“回归自然,返璞归真”而发起的“生态觉醒”运动。‎ B. 生态旅游的保护性是要求所开发的旅游地区的原生、和谐的生态系统应受到保护,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C. 生态旅游强调让当地居民积极参与旅游,从旅游中获益,从而提升其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D. 开发生态旅游,要为当地环境质量的维护提供一定的资金,以防止“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悲剧再现。‎ ‎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列举了“生态旅游”应具备的三大标准:旅游对象、保护性及社区参与,并对保护性进行了重点阐述。‎ B. 文章运用对比论证归纳出“生态旅游”的要点:让当地居民受益、为当地环境质量的维护提供一定资金。‎ C. 文章列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推进的例子,论证了西部民族地区还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区位劣势等问题。‎ D. 针对“民族地区怎样打好生态旅游牌”这一论题,文章先阐释概念,再分析生态旅游的优势,最后表明态度。‎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开发旅游不能兼顾经济利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就可能对当地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B. 如果开发旅游忽视社区参与,就可能导致当地仍处贫困的居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再现生态侵略悲剧。‎ C. 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瓶颈是基础设施落后和区位劣势,“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推进为之带来改变的契机。‎ D. ‎ 地区资源优势及国家的政策机遇,可使生态旅游开发中的问题更易解决,从而促进这些地区生态旅游的发展。‎ ‎【答案】‎ ‎5.B ‎6.C ‎7.D ‎【解析】‎ ‎5.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A项,“‘生态旅游’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是人们因渴望“回归自然,返璞归真”而发起的‘生态觉醒’运动”因果关系不成立。原文第一段第一句是说“20世纪60年代初‘生态觉醒’运动使人们意识到‘城市不是人类最佳的生存环境’,人们渴望“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生态旅游”应运而生”。选项说反了。C项,“参与旅游”无中生有,原文是说“旅游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偷换概念。D项,“防止‘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悲剧再现”的方法有多种,不仅仅有“提供一定的资金”,见原文第二段三、四、五句。故选B项。‎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C项,“西部民族地区还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区位劣势等问题”是指出西部民族地区的现状,并非“论证”。故选C项。‎ ‎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找到文本相对应的内容,加以比较,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D项,“使生态旅游开发中的问题更易解决”曲解文意。原文第三段说“这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故选D项。‎ ‎【点睛】‎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玉麒麟 焦辉 老人把哑巴兄弟的手放进邵林手里,用力摁。邵林说:“爹,我给叔养老送终。”老人笑了笑,咽下最后一口气。邵林按乡村习俗埋了父亲,哑巴叔拖着瘸腿送棺到坟地。第一锹土落在硬木棺材上,哑巴叔哭昏了过去。‎ 邵林收拾旧物。哑巴叔佝偻着背蹲在枣木门槛上,怀里抱着邵林父亲的遗像,刀刻般的皱纹藏满秋阳的余晖。邵林从父亲枕头下翻出一个小铁盒,打开,一个红绸卷,展开,一根白色羽毛。邵林看不出是什么鸟的羽毛。没听说父亲生前喜欢鸟啊!怎么会珍藏一根白色鸟羽呢?邵林不解。母亲早已过世,只好问大姐。大姐电话里很嘈杂,说:“鸟羽毛?不知道啊。”邵林想,既然老人把白羽珍藏,一定有他的道理,也说明它是老人生前喜爱之物。邵林就把白羽放进旧衣旧被褥,拿去河边焚烧了。豫东乡村习俗,过世人的衣物一般不能留过头七,要寻个僻静处烧掉。‎ 邵林回城时把哑巴叔从老家逊母口邵家营子带走了。他联系了一家老年公寓,把哑巴叔安顿好。哑巴叔很安静,一直抱着邵林父亲的相片。‎ 哑巴叔一辈子没找到老婆,一直住在邵林家。邵林父亲对这个兄弟好,衣食相同。哑巴叔知恩德,吃罢饭就拖着残腿下田干活。年月黄黄绿绿过去了。邵林母亲去世后,他父亲和哑巴叔一起生活,倒也是个伴。‎ 领导喜欢鹌鹑,邵林下班就跑去东关小同街。小同街是个背街,街上有个鹌鹑市。想学习鹌鹑知识,这里可是个好去处。有个细白眉毛老者,腰间一溜四个色彩各异的鹌鹑袋子,大家都喊他老白。有人把着鹌鹑问:“老白,看看我这个品相咋样?”老白斜睨眼,嘿嘿笑,搖头,说:“麦鼻,蒜头,下品。”又一人敬烟举鹌鹑:“老白,您给掌掌眼。”老白接过烟,有人打火。老白吞吐口烟,指着鹌鹑的眉,说:“黄须同金,白银一线。可惜啊,阔过额顶了,眉硄,一见诸鹑先躲藏。”有个粗汉不服气,问老白:“你到底见没见过上品鹌鹑,不要只会背书格子忽悠?”老白冷哼一声,长脸上满是不屑,说:“我打小跟父亲走街串巷,七八岁时就在逊母口邵家营子豆腐铺见过玉麒麟。”‎ 邵林听见逊母口邵家营子豆腐铺,忙凑到近前。老白说的豆腐铺是他祖父开的,邵林祖父的豆腐铺是邵家营子历史上唯一的一家,做豆腐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每天凌晨三四点就要起来煮豆腐,白天就要拿出去卖,邵林父亲没有子承父业。人群听见“玉麒麟”也纷纷聚拢过来。粗汉不肯示弱,说:“‘玉麒麟’不就是白鹌鹑吗,打斗时不定咋样呢,好多事都是看景不如听景。”‎ 老白叹口气,神色黯然了,说:“可惜啊,‘玉麒麟’还没调养,就被开豆腐铺那人的儿子吃了。”人群也发出惋惜的嘘声。老白又说:“听我父亲讲,那人原打算把‘玉麒麟’献给伪县长刘金坡,换回骂日本人的商铺许老板,‘玉麒麟’没了,许老板被狼狗咬死了。那人气得一棍子打断了儿子的腿。听说那人的儿子还是个哑巴。”‎ 邵林听到这里,忽然想起父亲珍藏的那根白色羽毛。那根羽毛会不会是老白口中“玉麒麟”身上的?可惜那根白羽已经焚烧。要是“玉麒麟”的羽毛,父亲为什么珍藏呢?哑巴叔的腿,也一定是祖父打断的。邵林没见过祖父,他出生前,酗酒的祖父已醉死在河里。‎ 没等邵林精通鹌鹑经,单位领导被双规了。邵林不再去小同街。‎ 几年后的一天,哑巴叔到了落叶之秋。他很虚弱,用手比画着,想吃什么东西。邵林脑海中闪过那根白羽,忙打车去小同街,买了只鹌鹑,炖好。‎ 哑巴叔吃了一块鹌鹑肉,笑了笑,咽气了。‎ 后来邵林不止一次想,当年哑巴叔吃“玉麒麟”时,父亲在干什么呢?‎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7年第17期,有删改)‎ ‎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不仅描写了“一根白色羽毛”这一重要物件,而且通过邵林对它生疑、解疑的过程,使悬念迭起,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 小说写领导喜欢鹌鹑,邵林下班就跑到东关小同街去学习鹌鹑知识,最主要作用是表现邵林投其所好,巴结上司的性格特征。‎ C. 小说擅用白描表现人物,“细白眉毛”“腰间一溜四个色彩各异的鹌鹑袋子”,就使“老白”带上了谙熟掌故的传奇色彩。‎ D. 小说将人物命运置于社会发展洪流之中去演绎,不仅表现了浓浓亲情,而且将之升华为“匹夫有重于社稷”的家国情怀。‎ ‎9.小说在刻画邵林祖父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10.小说以“当年哑巴叔吃‘玉麒麟’时,父亲在干什么呢”这样一个疑问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案】‎ ‎8. B ‎ ‎9. ‎ ‎⑴勤恳耐劳。邵林祖父开了邵家营子历史上唯一的一家的豆腐铺,开豆腐铺艰辛备尝,不仅当地其他人不愿意开,就连邵林父亲也没有子承父业。⑵重义轻财。虽然“玉麒麟”是稀世珍品,但为了救下骂日本人的商铺许老板,邵林祖父毅然决定献出宝物。⑶急难惩亲。因为拿不出“玉麒麟”,未能从日本人手里救下许老板,邵林祖父一气之下,打断了吃了“玉麒麟”的儿子的腿。 ‎ ‎10. ⑴暗示情节,引领读者将前文的铺垫串联起来,形成对情节发展的合理推想。(对邵林父亲吃了“玉麒麟”,前文有五处铺垫:一是邵林父亲将责任推给哑巴,但哑巴不能说话,无法为自己辩解;二是邵林父亲终身感到愧疚,一直珍藏着“玉麒麟”的一根羽毛;三是邵林父亲为弥补罪责,一直让哑巴叔住在自己家里,衣食相同;四是邵林父亲为了对得起哑巴叔,临终托付邵林,为哑巴叔养老送终;五是哑巴叔顶了一辈子罪名,临终前只想吃一次鹌鹑,解开心中的结。⑵使邵林父亲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他不仅仅有手足深情的一面,也有推卸责任、嫁祸于人的不光彩一面,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⑶疑而不答,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增添了小说的余味。 ‎ ‎【解析】‎ ‎8.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B项,该选项的内容仅仅是一个方面,主要目的是引出逊母口邵家营子的见证者“老白”,并借他的口讲述关于“玉麒麟”的前朝故事。故本题选B项。‎ ‎9.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在刻画邵林祖父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要善于抓住作品对该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和作品中的有关叙述文字进行分析。小说中有关邵林祖父的描写主要是通过老白侧面介绍的,找到这些描写,再结合小说的情节分析邵林祖父这人物的性格特征。比如,小说第6节老白介绍说“邵林祖父的豆腐铺是邵家营子历史上唯的一家做豆腐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每天凌晨三四点就要起来煮豆腐,白天就要拿出去卖,邵林父亲没有子承父业。”第7节中“老白继续说那人原打算把玉麒麟献给伪县长刘金坡,换回骂日本人的商铺许老板,玉麒麟没了,许老板被狼狗咬死了。那人气得一棍子打断了儿子的腿。“通过这些有关邵林祖父的介绍,可见他是一位勤恳耐劳、重义轻财、急难惩亲的人物形象。分点作答,先回答性格特征,再结合小说中相关的事情简析即可。‎ ‎10.‎ 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以“当年哑巴叔吃玉麒麟时,父亲在干什么呢这样一个疑问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这道题要求考生回答的是结尾的艺术效果。分析文章的结尾的作用注意从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推进和主旨的表达等角度分析。同时注意回答哪些出人意料,哪些在情理之中。“当年哑巴叔吃‘玉麒麟”时,父亲在干什么呢?”这句话在情节上暗示读者要对情节做合理推想,将前文的铺垫串联起来,形成完整故事情节:邵林父亲吃了“玉麒麟”,责任推给哑巴叔叔,哑巴叔叔无法为自己辩解,结果被邵林祖父打折了腿。对邵林父亲吃了“玉麒麟”,前文有五处铺垫:一是邵林父亲将责任推给哑巴,但哑巴不能说话,无法为自己辩解;二是邵林父亲终身感到愧疚,一直珍藏着“玉麒麟”的一根羽毛;三是邵林父亲为弥补罪责,“哑巴叔一辈子没找到老婆,一直住在邵林家。邵林父亲对这个兄弟好,衣食相同。”四是“老人把哑巴兄弟的手放进邵林手里,用力摁。邵林说:‘爹,我给叔养老送终。’老人笑了笑,咽下最后一口气。”邵林父亲为了对得起哑巴权,临终托付那林,为哑巴叔养老送终。五是哑巴叔顶了一辈子的罪名。临終前只想吃次鹌鹑,解开心中的结。在人物塑造方面,也使那林父亲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他既重手足深情,也会推卸责任嫁祸于人,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小说结尾采用这种疑而不答的方式,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增添了小说的余味。‎ ‎【点睛】‎ 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体现呢?这就需要注意人物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典型人物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共同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1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 就不知道 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用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 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 般说来 ,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五,借助环境摘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比如本题,可以抓住神父的表现来分析其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 近日,一部关注老年手机市场的短片《他们需要的不只是一部手机》迅速爆红网络。短片描述了独居老人与在外工作的儿子逐渐疏离的故事,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呈现。影片走红的实质是对老年人内心诉求的深度解析。‎ 老年人因为视力、记忆力、辨识力的衰退,难以操作年轻人喜欢的时尚、功能强大的智能手机,他们更需要一部操作简单、功能适合的老年智能手机。据调查,大部分老年人对手机的需求除了停留在能轻松拨打电话、发送信息、拍摄照片等功能外,还希望手机能够管理自己的健康问题,最好能够在疾病突发时依靠手机得到及时的医疗救助。除此之外,对于大多数老人来说,手机的真正智能之处在于能够随时与子女取得联系,子女也能通过手机了解老人的健康状况、行动轨迹以及个人情绪等。其实,老人们需要的不只是一部手机,而是有“温度”的陪伴。‎ ‎ (摘编自《一部<手机>解剖空巢老人现状引争议》,2018年2月27日中国网)‎ 材料二 ‎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老年化问题日益突出,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也再次引起关注。《中国人口老年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自2001年起,我国已正式进入到快速老年化阶段;未来20年,老年人口的平均增长速度将超过3%;到2050年,中国的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人,老年化水平将超过30%。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老人会产生心理失调的症状,出现家庭“空巢”综合症。其症状常常表现为心情郁闷、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等。据调查,空巢老人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达到60%。而达到疾病程度,需要医学关注、心理干预的空巢老人,比例占到10%~20%。空巢老人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亟待破解的社会命题。‎ ‎ (摘编自《中国人口老年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017)》)‎ 材料三 ‎ 怎样减少子女离家对老人的心理冲击,避免出现空巢的情感危机呢?改善空巢老人的经济状况,保障老人的生活质量,是维护其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子女的赡养、领取养老金、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是重要途径。改善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需要子女与父母多沟通,重视他们的精神世界,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关注的。培养兴趣爱好也有利于空巢老人转移注意力,缓解焦虑等不良情绪。政府方面,要加快完善保障制度,积极发展老年医疗保健事业,加快建设老年服务中心和护理中心,为空巢老人搭建“安全网”,建立应急求助信息系统等。为空巢老人办一些实实在在的事,切实维护空巢老人合法权益等。此外,社会方面也可以多组织开展老年群体活动,多鼓励空巢老人互助互动,充实他们的文化生活,为他们创造更多与他人沟通的平台。‎ ‎ (摘编自《关爱空巢老人,帮助空巢老人远离空巢综合症》,新浪网)‎ ‎1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他们需要的不只是一部手机》揭示出,空巢老人对老年手机功能的需求实质上是对关爱与陪伴的需求。‎ B. 老年人视力、记忆力、辨识力逐渐衰退,健康也常常出现问题,因此希望出现更适合老年人的智能手机。‎ C. 因子女离家导致的心情郁闷、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等症状,是家庭“空巢”综合症的具体表现。‎ D. 空巢老人中有60%存在心理问题,对他们进行医学关注、心理干预,已成为亟待破解的社会命题。‎ ‎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提到的短片意在提醒子女要多与父母沟通,缩短与父母的情感距离,以尽到赡养老人的义务。‎ B. 老人们希望凭借老年智能手机管理健康或寻求帮助,从侧面反映出“空巢”老人现象已不再是简单的家庭问题。‎ C.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子女外出学习、工作造成老人空巢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未来空巢老人问题将更加严峻。‎ D. 我国人口老年化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养老问题,包括老人的经济状况和身体健康,二是老年人的心理问题。‎ ‎13.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从哪些方面可以缓解空巢老人情感危机大量出现这一社会问题?‎ ‎【答案】‎ ‎11.D ‎12.A ‎13.(1)子女方面,不仅要赡养老人,更要多陪伴、多关心老人,关注老人的精神生活,在外工作,也要多与家中老人沟通。(2)老人自身方面,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参加群体活动,多与他人沟通,,以缓解焦虑等不良情绪。(3)政府方面,加快完善养老保障制度,积极发展老年医疗保健事业,加快建设老年服务中心和护理中心,切实维护空巢老人合法权益。(4)社会方面,多组织开展老年群体活动,鼓励空巢老人互助互动,定期看望、慰问空巢老人,帮助他们解决困难。(5)企业方面,尽量考虑老人的需求,设计开发一些适合老人的产品,提升老人的生活质量,更好地解决空巢老人孤寂的问题。‎ ‎【解析】‎ ‎11.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D项,“空巢老人中有60%存在心理问题,对他们进行医学关注、心理干预”曲解文意。材料二是说“达到疾病程度,需要医学关注、心理干预的空巢老人,比例占到10%~20%”。故选D项。‎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A项,以偏概全。该选项叙述的内容只是材料一所写内容的一部分,第二段,老人“还希望手机能够管理自己的健康问题,最好能够在疾病突发时依靠手机得到及时的医疗救助”可证明A项以偏概全。故选A项。‎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归纳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归纳概括要点,然后分条概括即可。本题要求概括可以缓解空巢老人情感危机大量出现的办法。缓解空巢老人情感危机大量出现需要子女、老人自身、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的努力,不能只依靠哪一方面。从材料三“子女的赡养、领取养老金、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是重要途径”“培养兴趣爱好也有利于空巢老人转移注意力,缓解焦虑等不良情绪”“政府方面,要加快完善保障制度,积极发展老年医疗保健事业,加快建设老年服务中心和护理中心”“此外,社会方面也可以多组织开展老年群体活动,多鼓励空巢老人互助互动,充实他们的文化生活,为他们创造更多与他人沟通的平台”中可以分别总结概括出答案中的五个要点。‎ ‎【点睛】‎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质字文素,大名宗城人。九岁能属文,十三治《尚书》。后唐长兴四年举进士。晋天福中,召入为翰林学士,加比部郎中、知制诰 ‎。契丹侵边,少帝命汉祖等十五将出征。是夜,质入直,少帝令召诸学士分草制,质曰:“宫城已闭,恐泄机事。”独具草以进,辞理优赡,当时称之。周祖自邺起兵向阙,京城扰乱,质匿民间,物色得之,喜甚,时大雪,解袍衣之。且令草太后诰及议迎湘阴公仪注,质苍黄论撰,称旨。乃白太后,以质为兵部侍郎、枢密副使。显德四年夏,从征寿州还,加爵邑。‎ 质建议以律条繁冗,轻重无据,吏得因缘为奸。世宗特命详定,是为刑统。六年夏,世宗北征,质病留京师,赐钱百万,俾市医药。师还,以枢密使魏仁浦为相,命质与王溥并参知枢密院事。世宗不豫,入受顾命。宋初,加兼侍中。‎ 先是,宰相见天子议大政事,必命坐面议之,从容赐茶而退,唐及五代犹遵此制。及质等惮帝英睿,每事辄具札子进呈,具言曰:“如此庶尽禀承之方,免妄庸之失。”帝从之。由是奏御浸多,始废坐论之礼。乾德初,帝将有事圜丘,以质为大礼使。质与卤簿使张昭、仪仗使刘温叟讨论旧典,定南郊行礼图上之。帝尤嘉奖。由是礼文始备,质自为序。礼毕,进封鲁国公,质奉表固辞。‎ 初质既登朝犹手不释卷人或劳之质曰有善相者谓我异日位宰辅诚如其言不学何术以处之。后从世宗征淮南,诏令多出其手,吴中文士莫不惊伏。质每下制敕,未尝破律。朝廷遣使视民田,按狱讼,皆延见,为述天子忧勤之意,然后遣之。质以廉介自持,未尝受四方馈遗,前后所得禄赐多给孤遗。身没,家无余赀。太宗尝称之曰:“宰辅中能循规矩、慎名器、持廉节,无出质右者。”从子校书郎杲求奏迁秩,质作诗晓之,时人传诵以为劝戒。乾德二年九月,卒,年五十四。将终,戒其子旻勿请谥,勿刻墓碑。太祖闻之,为悲惋罢朝。 ‎ ‎(节选自《宋史·范质传》,有删改)‎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初/质既登朝/犹手不释卷/人或劳之/质曰/有善相者/谓我异日位宰辅/诚如其言不学/何术以处之 B. 初/质既登朝/犹手不释卷/人或劳之质/曰/有善相者谓/我异日位宰辅/诚如其言/不学/何术以处之 C. 初/质既登朝/犹手不释卷/人或劳之/质曰/有善相者/谓我异日位宰辅/诚如其言/不学/何术以处之 D. 初/质既登朝/犹手不释卷/人或劳之质/曰/有善相者谓/我异日位宰辅/诚如其言不学/何术以处之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它是儒家核心经典之一,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B. 进士,是指科举考试中通过殿试者。凡殿试应试者谓之举人,中试者称为进士。及第者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C. 知制诰,官名。唐翰林学士加知制诰者起草诏令,其余仅备顾问。宋翰林学士虽都起草诏令但也带知制诰衔,称为内制。‎ D. 迁秩,官员晋升品阶。秩,本来指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后引申为根据功过评定官员品阶。‎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范质才华横溢。他单独为少帝起草的诏令,辞理都很优美丰赡,当时就受到称赞。他匆促之间为周祖草拟的诰文仪注,也符合周祖的心意。‎ B. 范质受皇帝关爱重用。世宗北征时他因病留在京城,世宗特意赐给他百万钱,让副将在市场上给他求医问药。世宗生病时,又让他入宫接受顾命。‎ C. 范质改革典章,完备礼制。他提议皇帝废弃了宰相与天子论议重大政事时的坐论之礼,之后又为朝廷完备了礼乐仪制。‎ D. 范质不重名利,廉洁自守。皇帝要进封他为鲁国公,范质上表坚决推辞。他也从不接受别人的馈赠,所得俸禄常赏赐送给无父母的子女,死后家中没有余财。‎ ‎17.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廷遣使视民田,按狱讼,皆延见,为述天子忧勤之意,然后遣之。‎ ‎(2)太宗尝称之曰:“宰辅中能循规矩、慎名器、持廉节,无出质右者。”‎ ‎【答案】‎ ‎14. C ‎ ‎15. B ‎ ‎16. B ‎ ‎17. (1)朝廷派遣使者视察民田,巡视诉讼案件,范质都要接见他们,向他们陈述天子忧国勤政的意图,这样之后再派遣他们。‎ ‎(2)太祖曾经称赞他说:“宰相中能够遵循规矩,慎重对待名声才能,坚守清廉气节的,没有人能超过范质。” ‎ ‎【解析】‎ ‎14.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断句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语句的大致意思,二是四个选项的不同点断之处。比对各选项,先断开易断的句子,“质曰”后应断开因此排除B项、D项。“谓我异日位宰辅”的意思是“诚如其言不学”是意思是“如果真的像他说的那样,我不学习”。其中“不学”的意思是(我)不学习,应单独成句,所以要在“不学”之前断开,排除A项。因此本题选择C项。‎ ‎15.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B项,“凡殿试应试者谓之举人,”表述错误,殿试应试者称贡士。故本题选B项。‎ ‎16.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B项,“让副将在市场上给他求医问药。”错,“俾”是“让”的意思。故本题选B项。‎ ‎17.试题分析:题干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按”:“巡视”;“狱讼”:“诉讼案件”;“延见”:“接见”;“忧勤”:“忧国勤政”。第二句关键点:“称”:“称赞”;“循”:“遵循”;“名器”:“名声才能”;“右”:“在……之上”。‎ ‎【点睛】‎ 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范质字文素,大名府宗城县人。范质九岁就能写文章,十三岁开始研究《尚书》。后唐长兴四年考中进士。晋天福中,征召入京做了翰林学士,加比部郎中、知制诰。契丹侵犯边境,少帝命令汉祖等十五人率兵出征。当夜,范质入宫当值,少帝命令召集诸位学士分别起草诏令。范质说:“宫城已经关闭,恐怕泄露机密之事。”范质独自详细为少帝起草的诏令,辞理都很优美丰赡,当时就受到称赞。‎ 周太祖从邺城起兵向都城进发,京城陷入混乱。范质躲在民间,周太祖寻访到他,欢喜异常,当时正下着大雪,就脱下自己的袍子给他穿上。并且命令他起草太后的诰令及商议迎立湘阴公的仪礼程序,范质匆促撰写,符合太祖的心意。于是郭威告诉太后,任命范质为兵部侍郎、枢密副使。显德四年(957年)夏天,范质跟随柴荣征伐寿州回来,增加封爵食邑。‎ 范质提出因为法律条例繁冗,轻重没有依据,官吏得以因缘为奸。柴荣特命他详细审定法律,这就是《刑统》。显德六年(959年)夏天,柴荣北征,范质因病留在京师,柴荣赐给他钱百万用来就医买药。到柴荣平定关南,到达瀛州时,范质在路的左边迎见。军队回到京师,柴荣任用枢密使魏仁浦为宰相,任命范质与王溥一同为参知枢密院事。世宗病危,范质入宫接受遗命。宋初,加官兼任侍中。‎ 原先,宰相朝见天子商议重大政事,皇帝必定命令宰相坐下来面议,皇帝从从容容赐茶后告退,唐朝及五代还遵照这个制度。到了范质等人畏惮皇帝英明睿智,每次议事都具写公文进呈,向皇帝陈述说:“这样才算臣子们禀承圣意之方,免除妄庸的过失。”皇帝采纳了这个意见。从此奏御越来越多,开始废除坐论的旧礼。乾德初年,皇帝将要在圜丘祭天,任命范质做大礼使。范质与卤簿张昭、仪仗使刘温叟讨论旧时的典制,制定出《南郊行礼图》进献给太祖。太祖对范质给予特别的称赞和奖励。到这时礼乐仪制完备了,范质亲自作序。礼毕,进封鲁国公,质上表坚决推辞。‎ 当初,范质已经在朝为官,还是手不释卷,有人觉得他这样做太辛苦,范质说:“有个善于看相的人,说我以后要担任宰相。如果真的像他说的那样,我不学习,用什么本事来承担这一职务呢?”后来随从(周)世宗征伐淮南,诏令大多出自他的手笔,吴中的文士没有不震惊佩服的。范质每次下制敕,从未不合律令。朝廷派遣使者视察民田,巡视诉讼案件,范质都要接见他们,向他们陈述天子忧国勤政的意图,这样之后再派遣他们。范质以清廉耿介严格要求自己,从没接受过各地的赠送,前前后后所得的俸禄和赏赐,大多用来周济那些没有父母的子女。范质去世以后,家里没有留下多余的财产。(宋)太祖曾经称赞他说:“宰相中能够遵循规矩,慎重对待名声才能,坚守清廉气节的,没有人能超过范质。”范质的侄子范杲上奏请求迁升秩阶,范质作诗晓谕他,当时人遍为传诵作为劝诫。乾德二年九月范质去世,享年五十四岁。临终时,告诫他的儿子范旻不要(向朝廷)请求谥号,不要刻立墓碑。太祖听到他的死讯,为之悲伤惋惜,不上早朝(以示哀悼)。‎ 评卷人 得分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浣溪沙•和无咎韵 陆游 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 ‎(注)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 年)闰十一月至次年正月,陆游与韩元吉在镇江相聚,那时,陆游是在镇江通判任上, 韩元吉(字无咎)则是来镇江省亲暂住。两位朋友相聚两月,彼此唱和的诗词作品共有三十多首。‎ ‎18.下列对这首词的 ,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玉瓶”指酒瓶,首句是说因为将要与友人分别,词人就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 B. “夕阳”是所见之景,“吹角”是所听之声,视听结合,定格离别的画面。‎ C. “吹角”点出了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正与金对峙。‎ D. 尾句中的“客”指词人自己客居镇江,“无伴怕君行”点出诗歌写作主题。‎ ‎19.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18. A ‎ ‎19. (1)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与忧虑。南宋时镇江为抗金边防前线,吹角声乃军队行动的号令,陆游作为戍守官员,自然对此很是关切。‎ ‎(2)劳于仕宦的疲惫。作者在镇江任职,忙碌的日子很多,而休闲的日子很少。‎ ‎(3)朋友将要离别的惆怅。韩无咎即将离开镇江,作者面对离别生出愁绪。 ‎ ‎【解析】‎ ‎18.此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项,“词人就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错误。这一句中有“懒”,意思是词人因将与友人分别,心中难过,已不想喝酒,只是唤来友人一起赏景。故选A。‎ ‎19.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注意根据诗歌中的“夕阳吹角”和注释中的“陆游是在镇江通判任上”分析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与忧虑;根据“忙日苦多闲日少”分析劳于仕宦的疲惫;根据“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分析朋友将要离别的惆怅。‎ ‎【点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评卷人 得分 四、情景默写 ‎20.补出下面空缺处。‎ ‎(1)庄子在《逍遥游》中所说的“_____,_____”两句,与范仲淹在《岳阳楼记》力表现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荣辱不惊心态,大致相当。‎ ‎(2)《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_____,_____”。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才,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 ‎(3)《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两个对偶句描写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珍惜,生活奢侈浪费无度。‎ ‎(4)李煜《虞美人》中,回首故国,并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惆怅的慨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 ‎(5)庄子在《逍遥游》中以“______,______”两个例子来说明“小年”之小,生命之短。‎ ‎【答案】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朝菌不知晦朔 蟪蛄不知春秋 ‎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举”“誉”“沮”“复”“至”“鼎铛”“珠砾”“雕栏”“犹”“颜”“菌”“晦朔”“蟪蛄”,理解字义去记忆。‎ ‎【点睛】‎ 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 评卷人 得分 五、语言表达 ‎21.某中学将于2018年5月27日举行2018届毕业生成人礼仪式。以下是X班班委会代表同学向全体家长发出的邀请信,其中有两处词语运用不简明,三处词语运用不得体,请指出并修改。‎ 尊敬的各位家长:‎ ‎ 我校将于2018年5月27日早8时在普育广场举行2018届毕业生成人礼仪式,我们谨代表班级全体同学诚邀家父家母到场观礼。18岁,意味着责任、义务,意味着勇敢、担当。在这个庄严时刻,您的到场实属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成人之际更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届时我们将惠赠礼物一份。请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拨冗出席,对此我们敬谢不敏。‎ ‎ X班班委会 ‎ 2018年5月16日 词语运用不简明的两处是:‎ 词语运用不得体的三处是:‎ ‎【答案】(1)“实属是”改为删去“实属”或删去“是”。‎ ‎(2)“抽出时间拨冗”改为删去“抽出时间”或删去“拨冗”。‎ ‎(1)“家父家母”改为“家长”。(2)“惠赠”改为“敬赠”。‎ ‎(3)“敬谢不敏”改为“深表感激”。‎ ‎【解析】‎ ‎【详解】‎ 修改病句的步骤:(1)读懂原句,弄清本意。首先要仔细读病句,弄明白它要表达的主要意思。(2)查找病因,确定病症。围绕句子的主要意思找出病句的原因所在,弄懂属于哪种类型的病句。(3)对症下药,修改病句。弄清病因后,要针对句子存在的问题,想好删去什么、添上什么、更换什么,然后动手改病句。(4)‎ 仔细检查,完成练习。读修改后的句子,看是否正确,是否保留了句子的原意。材料是某中学的班委会代表同学向全体家长发出的邀请信,邀请家长参加他们的毕业成人礼。“您的到场实属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实属”意思是实际上是,后面还有个“是”,语意重复,去掉“是”或删除“实属”。“请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拨冗出席”,“拨冗”就是指(对方)于繁忙中抽出时间。与前面的“抽出时间”语意重复,删去“抽出时间”或 “拨冗”。“我们谨代表班级全体同学诚邀家父家母到场观礼”,“家父家母”只能用来说自己的父母,此处是学生代表对全体家长发出的邀请,因此要将“家父家母”改为“家长”。“届时我们将惠赠礼物一份礼物”, “惠赠”是指别人赠与的敬词,语境中不是指别人赠与,而是学生要赠与家长,可改为“敬赠”。“对此我们敬谢不敏”,“敬谢不敏”是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够或不能接受。是表示推辞的客气话。此处望文生义的,完全不合语境,应改为“深表感激”。‎ ‎【点睛】‎ 病句需按考纲考查的几大类型复习,并且熟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平时注重总结。比如:1.出现了并列的短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分类不当、语序不当或语意不明;2.出现了多个谓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偷换主语;3.出现了长宾语,可能是宾语中心语残缺、搭配不当;4.出现了多重定语、多重状语,可能是语序不当或赘余;5.出现了数量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语序不当、用词不当;6.出现了代词,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7.出现了两面性的词语,可能是前后肯否不一、不合逻辑;8.出现了“避免”、“防止”、“以防”、“以免”、“切忌”、“禁止”等表示否定的词语(或者疑问句),可能是不合逻辑或表意相反;9.出现了判断动词“是”“成为”,可考虑主语与宾语是否搭配;10.出现了固定结构、下定义,可能是结构混乱;最后,如果句子的“病状”不明显,可压缩句子的主干,看相关成分是否搭配、残缺,或结构是否混乱。‎ 评卷人 得分 六、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作文。‎ 为确保某些学生不因贫困而辍学,不少学校都设立助学基金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在资助方式上各校做法不一。‎ A.学校对全校高中生的饭卡刷卡记录试下进行数据分析,将每月在食堂吃饭超过70顿且月总消费不足400元的学生列为受资助的对象,并直接将助学款达到学生的饭卡中。‎ B.学校在“校务公开栏”公开贫困生申请资助的程序:填写申请表,公开贫困学生的家庭月低收入的情况,班级和学校逐层审核,公示贫困生欲取名单,公示结束后将助学款打入学生的个人银行账户。‎ C.学校将100多名贫困生拍照附困难情况简介并公示,公示结束后,学校为其隆重举行颁发仪式,在仪式上当场发放助学款,并让受助学生举着助学金拍照作为资料保存。‎ 对于以上各种做法,你怎么看?请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进行作文,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答案】 贫困不贫志,资助需人性化 为确保某些学生不因贫困而辍学,各校资助方式各有不同。B校在“校务公开栏”上公开贫困生申请 资助程序,从申请表到审核再到展示名单,各步骤都要公开,虽公开但缺少人性化。C校不仅公示贫困生 情况,还让受助学生举着助学金拍照,显得做作,更没有人性化。只有A校,私下进行数据分析,调查贫困生的情况并把助学款打到其饭卡中,也方便学生自行处理,更重要的是保护了贫困生本身弱小的心灵,具有人性化。‎ 从调查方式上讲,校需要贫困生自行申请且每一步骤需公开,虽然公正,但对申请者来说,自己的一举一动乃至家庭生活都公之于众,内心必定饱受煎熬,甚至可能导致贫困生碍于颜面不去申请的情况。C校的做法更是过了头,让贫困生举着助学金拍照,隆重举行仪式,有炒作之嫌且对贫困生来说更是不好受。我认为公开审查方式并不适用于寻找贫困生,贫困不贫志,他们是有尊严和底线的,校方不可随意地定做法,资助是要到位且理性的,不能为资助而资助,而不在乎他人他人感受,更不能四处宣扬,不具人性化。‎ 我推崇A校的做法,其调查方式更合理和人性化,私下里调查数据,考虑贫困生食不饱和只能在学校解决问题,而且直接将助学款打入学生饭卡,方便学生自行处理,温馨备至,哪会有贫困生抵触的呢?贫困不是贫志,校方从这一步就考虑了学生的自尊心,更值得赞同. 从影响范围上看,B校的资助太过直接,公开的影响就如石子落入平静的湖水,在学生中必激起千层浪,人人讨论身边的贫困生,对他们来说犹如成为视野的焦点,身心疲惫。C校同样,而且校方过于做作的资助推广无疑把自己推向风口浪尖,对贫困生来说也是身处议论的漩涡。‎ 唯有A校把影响范围控制到恰到好处,一方面贫困生感受到学校对其的鼓励和资助,一方面自己不会被周围人过分关注。资助的合理及人性化,让学校本身站在高的起点,让学生身心得到关爱,因为贫困不是泯灭本心,不是乞求别人的帮助,而是在别人的鼓舞下寻回自尊,发愤图强。或许有人会说将助学金打到饭卡有点不妥,但资助并不是单纯一方面,学生可将助学金用于改善伙食,也可以提现用于其他方面,权利在于自己,校方的资助方式可谓人性化,值得借鉴。‎ 贫困需要帮扶,但资助需要谨慎,既要保护受助者的自尊心,又要让资金用到实处,A校的做法很值得借鉴,我们在资助帮扶的道路上还需慢行深虑。‎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作文要想准确立意,认真分析材料是关键。本次作文题为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共四段话,包含两部分的内容。材料的第一段是材料第一部分的内容,旨在为任务写作创设背景信息,这一背景信息有两层含意,一是学校为了资助贫困学生而设有助学基金,二是不同学校在资助方式上有不同做。材料的第二到第四段描述了三个学校在资助学生的方式上采取的三种不同做法,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学校对确认资助对象时的不同考虑,从这几段文字看,都是学生经常见到的几种做法,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能让学生有话可写,同时,材料中对三所学校的做法都只是客观陈述,对于三所学校做法的评价,需要考生自己做出权衡和评判,命题者不设特定立场。A学校的做法有两点需要考生关注,一是在确认受资助对象过程中的私密性,即采取私下统计学生饭卡刷卡记录的数据,显然这种做法有利于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对贫困学生的个人尊严进行了保护,但是由于确认名单是在私下进行的,显然不够公开透明,有可能导致公正性和公平性的丧失,存在制度上的漏洞;二是直接把资助款打在饭卡上,避免了现金的发放。这种资助方式虽然直接将助学款转化为只能用以吃饭的钱,似乎冲淡了“助学款”“助学”的意义,但却避免了部分受资助的学生在拿到资助金之后随意挥霍。B学校的做法也有两点需要考生关注。一是在确认受资助对象上采取了公开透明的方式,受资助学生不仅要填写申请表,公开收入情况,还要经过逐层审批和公示。这种做法贵在保证了在确认受资助对象时的透明度,是一种公平、公正.公开的做法,但却有可能不利于保护受资助对象的自尊.其二是将助学款直接打入改贫困生的个人账户。这种做法加强了资金管理力度,杜绝了冒领助学金情况的发生,但如不对助学金使用加以指引,将可能出现部分学生对助学金随意挥霍的情况。C学校仅对贫困生的照片和困难情况进行公示,这一做法简化了助学金的申请程序,但却不利于保护受资助学生的隐私。此外,学校还通过助学金颁发仪式当众颁发助学金,并对受资助学生进行照相。这一做法是显然是为了留档存证,向社会说明清楚助学金的流向,保证助学金发放的公正公开,但是也同样存在忽视学生的精神成长的问题。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三所学校的做法其实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受资助者的确认的方式,二是对于助学金发放的方式,考生既可从这两者选择其一进行分析、阐述,也可综合二者进行分析、阐述。当然,考生也可以由材料中三所学校表述的做法出发,谈及对生活中类似的情形的看法。‎ ‎【点睛】‎ 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