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8.5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湖南省长郡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第I卷 (阅读題,共45分)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您一定听说过他。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上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总之,这人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也许为了替自己的胆怯、自己对现实的憎恶辩护吧,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事实上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使他借此躲避现实生活。
1. 下列对此段前后两处加点的“雨鞋”和“雨伞”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两处的“雨鞋”“雨伞”是同一意思,都是指实物。
B. 两处的“雨鞋”“雨伞”是同一意思,都比喻别里科夫的顽固守旧思想,
C. 前面的“雨鞋”“雨伞”是实有的物品,后面的“雨鞋”“雨伞”比喻别里科夫的职业——古代语言。
D. 前面的“雨鞋”“雨伞”借喻套子,后面的“雨鞋”“雨伞”暗喻“套子”式的思想。
2. 别里科夫“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对这句话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 别里科夫胆小多疑,生活在沙皇血腥统治之下,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以求保险,这既和他的性格有关,也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
B. 别里科夫是教古代语言的教师,他歌颂的只能是过去的东西,或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东西。
C. 别里科夫怀旧、封闭、胆小多疑,害怕社会的发展进步,所以用今不如昔来安慰自己,甚至虚妄地歌颂从没有存在过的东西。
D. 别里科夫表面上是一个中学教员,骨子里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他当然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
3. 对这段文字的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此段抓住细节描写别里科夫肖像,显示其与世隔绝的外貌特征,同时评述了他的内在思想,突出其守旧的性格特征。
B. 选文中,作者主要通过外貌和神态描写,从生活和思想两方面来表现其特点。
C. 作者是从人物的衣着和行为等方面来描写别里科夫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的。
D.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这是一种漫画式的夸张,作者是要借这种怪异的外形来凸现别里科夫的荒谬性格,带有强烈而鲜明的讽刺意味。
【答案】1. C 2. C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事实上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分析后面的“雨鞋”“雨伞”比喻别里科夫的职业——古代语言。
2. 试题分析:A项,“以求保险”错误,还有“维护旧秩序”;B项,“别里科夫是教古代语言的教师”和其性格无关;D项,“十恶不赦”用词过重。
3. 试题分析:没有“神态”描写。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此题的选项均考核手法。其中B分析出现偏差。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4. 下列各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陶渊明/孟嘉外孙/作《嘉传》云/或问听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何也/曰/渐近自然。
B. 欧阳文忠公尝谓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篇而已/余亦以谓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篇而已,
C. 陶靖节云/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非古之偶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语/非余之世农/亦不能识此语之妙也。
D. 予尝有云/言发于心而冲于口/吐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予/以谓宁逆人也/故卒吐之/与渊明诗意不谋而合/故并录之。
5.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散文家、辞赋家,一名潜,字元亮,自号靖节先生,因宅旁长有五棵柳树,世人以“五柳先生”称之,
B. 陶渊明的作品《桃花源记(并序)》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的社会图景,反应了古代农民的愿望与要求,是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精神结合的典范之作。
C. 辞,是介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也叫楚辞、楚辞体。到了汉代,人们一般将辞、赋并称 。
D. 毛泽东有诗云“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这里的“陶令”就是陶渊明,因为他做过八十余天的彭泽县令,故以陶令相称。
6.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通过对田园风光和生活场景的描绘,抒发了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B. 文章表达了陶渊明对黑暗官场、腐败政治的厌恶和鄙弃。
C. 文章具有感情真挚,用语质朴、用典自然等特点。
D. 文章依辞官、归途、抵家、涉园、外出等连缀成篇,最后点出“返璞归真”的思想。
7.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
(2)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答案】4. B 5. A 6. D
7. (1)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的比不上寿命长的,根据什么知道它这样的呢?(2)至于顺应天地(或宇宙)万物的本性,驾驭(或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无穷无尽的境界中的人,他们还依靠仰赖(或凭借)什么呢?
【解析】
4. 试题分析:“惟……而已”是一个固定结构,不要断开。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惟……而已”是一个固定结构,不要断开。
5. 试题分析:世称靖节先生,因宅旁长有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
6. 试题分析:“最后点出‘返璞归真’的思想”有误,应为“最后点出‘乐夫天命’的思想”。
7.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不及”译为“赶不上”,“奚”译为“什么”,“然”译为“这样”,“乘”译为“顺应”,“御”译为“驾驭”,“辩”译为“变化”。同时句子两个句子中宾语前置句的翻译。
参考译文:
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遗憾的是天亮得太慢。
刚刚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心中欣喜,奔跑过去。孩子们欢快地迎接,孩子们守候在门前或院子里。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树菊花还长在那里;带着孩子们进了屋,美酒已经盛满了酒樽。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峰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徘徊不已。
回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跟亲戚朋友谈心使我愉悦,弹琴读书能使我忘记忧愁;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了我,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条小船,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
算了吧!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的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要不就扶杖锄草耕种;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生查子
贺铸
风清月正圆,信是佳时节,不会长年来,处处愁风月。
心将熏麝①焦,吟伴寒虫②切。欲遽就床眠,解带翻成结。
【注】①熏麝:熏炉中的香料。②寒虫:此处指蟋蟀。
8.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本词上片首二句点出个风清月圆的良辰美景,但“信是”这种语气,含有客观上是如此,而吾心中却未必然的意味。
B. 词中人因与思念的人长年隔别,每见风月即生愁,“处处”二字,不仅指地,亦指时时,亊亊,凡关乎风月者,即是愁端.
C. “欲遽就床眠”的“欲遽”二字,写出一种豁达开朗的情态,主人公已解相思,终于可以安然入眠。
D. 陈廷焯曾说:“贺老小词工于结句,往往有通首渲染,至结处一笔叫醒,遂使全篇实处皆虚,最属胜境。”本诗“解带翻成结”一句即属此笔。
9.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请指出“心将熏麝焦,吟伴寒虫切”两句中用得最精彩的两个字,并作简要赏析。
【答案】8. C 9. "焦”和“切”两个字.主人公本想点香吟诗以遣愁情,然而“熏麝”反而使心同香一样焦,吟诗声则与虫鸣一般凄切,极写心情之焦愁与凄苦,“焦”“切”语意双关,因景生情,意趣谐和.
【解析】
8. 试题分析:“欲遽”二字,写出一种无可奈何而成决断的情态,本想尽快睡觉,指望以此抛开痛苦烦恼,但心乱无绪,解带时反而结成了死结;以动作写心情,化平淡为神竒,形象而又含蓄地表达出内心的愁苦和烦躁,构思巧妙,语浅意深。
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找到找到这两个字,然后从手法和情感上分析,手法上运用双关,"焦”和“切”表面写“熏麝”和“吟诗声”,实写内心的“焦虑”和“凄切”,从情感上内心的愁苦。
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境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诗眼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意和炼手法方面考虑。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滕王阁序》中写遍地官宦人家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_________,___________”,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3)李密在《陈情表》一文中称“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______,______”,想借此消除晋武帝对自己“不事二君”的猜疑.
(4)《逍遥游》中指出“______,______”,就像倒在堂上低洼之处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答案】 (1). 闾阎扑地 (2). 钟鸣鼎食之家 (3). 潦水尽而寒潭淸 (4). 烟光凝而暮山紫 (5). 本图宦达 (6). 不矜名节 (7).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8).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列小题。
勋 章
[俄]契诃夫
“我有事找你商量。”军事初级中学教员,十四品文官列甫•普斯佳科夫对他的朋友列坚佐夫中尉说,“要不是极其需要,我也就不来麻烦你了。好朋友,请你把斯坦尼斯拉夫勋章借给我。今天,我要到商人斯皮奇金家里去赴宴。你是知道斯皮奇金那个混蛋的:他非常喜欢勋章,他把那些脖子上或者纽扣眼上没挂着什么勋章的人几乎都看成坏人。再者他又有两个女儿,……娜斯嘉和齐娜,……我是把你看做朋友才跟你说的……你借给我吧,劳你的驾!”普斯佳科夫这些话是结结巴巴,涨红脸,不住胆怯地回过头去看房门而说出口的。
中尉骂了几句,然而同意了。
普斯佳科夫坐上出租马车到斯皮奇金家去。他略微敞开皮大衣,看他的胸口,别人的勋章在他胸口金光闪闪,釉子发亮。
“不知怎么,自己都对自己多添了几分敬意呢!”教员想着,嗽了嗽喉咙。“区区一个小玩意儿,至多也不过值五个卢布,却造成多么大的声势!”
到斯皮奇金的家门口,他敞开皮大衣,开始慢吞吞地把车钱付给赶车的。赶车的,依他看来,一见到他的肩章、纽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似乎就愣住了。普斯佳科夫得意地嗽一下喉咙,走进房子里,在前厅脱掉皮大衣,昂起头,挺起胸脯,走进大厅里。
可是这时他看见一件可怕的事,他的同事,法语教员特兰勃良,同齐娜并排坐着。普斯佳科夫头一个想法就是扯下勋章,或者往回跑。可是勋章缀得很结实,往后退也已经不可能。他赶紧用右手盖住勋章,拱起背来,很别扭地向大家一鞠躬,同谁也没握手,沉重地在空椅子上坐下,恰好坐在他的法国同事对面。
仆人在普斯佳科夫面前摆下一盆汤。他用左手拿起汤匙来,然而又想起在上流社会不宜于用左手吃东西,就赶紧声明已经吃过饭,不想再吃了。
普斯佳科夫灵魂里充满钻心的苦痛和煎熬般的烦恼:汤盆里腾起馋人的香气,清蒸鲟鱼冒出异常开胃的热气。教员有心放开右手,用左手盖住勋章,可是这显得颇不方便。“天主啊,快点结束这顿饭!我要到饭馆里去吃它一顿!”他对自己说。
他胆怯地用一只眼睛瞥一下法国人。发现对方正瞧着他,却也是极其忸怩不安,也是什么东西都没吃。两个人互相看着,越发慌张,就低下眼睛看面前的空碟子。
“他识破了,这个混蛋!”普斯佳科夫暗想。
吃第五道菜了,有人提议:“为在座的女士们的青春干杯!”宴席上的人乱哄哄地站起来,普斯佳科夫也站起来,用左手拿起酒杯。
“列甫•尼古拉伊奇,请您把这杯酒交给娜斯嘉!”有人递给他一杯酒。
这令普斯佳科夫大为恐慌,他不得不使用右手了。勋章和勋章上那根揉皱的红丝带终于见了天日!教员脸色煞白,低下头去,心虚地往法国人那边瞥一眼——法国人正在看他,眼睛里满是惊讶和疑问,嘴唇却很快露出狡猾的笑意,困窘神情也很快消失了。
“尤里•阿甫古斯托维奇!”主人对法国人说,“请您把这瓶酒放回原处!”
特兰勃良迟疑不定地伸出右手去接那个酒瓶,于是……啊,真是时来运转!普斯佳科夫看见他胸前原来也有一枚勋章。而且是安娜勋章!法国人也在捣鬼!普斯佳科夫高兴得笑起来,往椅子上一坐,浑身松了劲。如今再也不必遮盖斯坦尼斯拉夫勋章了!
“啊啊,……嗯!……”斯皮奇金看见教员胸前的勋章,哼哼哈哈地说。
“是啊!”普斯佳科夫说,“真是怪事,尤里•阿甫古斯托维奇!年前我们那儿呈报上去领勋章的人多么少呀!我们那儿的人那么多,可是领到的却只有您和我!这可真是怪事!”
特兰勃良快活地频频点头,亮出他的左边衣领,那上面赫然闪着一枚安娜三级勋章。
饭后,普斯佳科夫走遍各处房间,让那些小姐看他的勋章。虽然他饥肠辘辘,可是心里却轻飘飘的,逍遥自在。
“要是我早知道这样,”他嫉妒地瞧着同斯皮奇金谈勋章的特兰勃良,心里暗想,“那我就会戴上一枚符拉季米尔勋章。唉,真没想到啊!”
只有这个想法才使得他难过。至于其余方面,他倒是完全幸福的。
(选自《契诃夫小说全集》,朱逸森译,有删改)
注:安娜勋章比斯坦尼斯拉夫勋章高一等,符拉季米尔勋章比安娜勋章又高一等。
1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的两项是
A. 由于斯皮奇金非常喜欢勋章,他把那些脖子上或者纽扣眼上没挂着什么勋章的人几乎都看成坏人。所以普斯佳科夫特地去跟他的朋友列坚佐夫中尉借来了勋章。
B. “普斯佳科夫得意地嗽一下喉咙,走进房子里,在前厅脱掉皮大衣,昂起头,挺起胸脯,走进大厅里。”“可是这时他看见一件可怕的事,他的同事,法语教员特兰勃良,同齐娜并排坐着。普斯佳科夫头一个想法就是扯下勋章,或者往回跑。”这样描写达到了强烈对比的效果,写出了人物的性格,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C. “‘列甫•尼古拉伊奇,请您把这杯酒交给娜斯嘉!’有人递给他一杯酒。”这个细节的出现,使得故事情节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D. “普斯佳科夫高兴得笑起来,往椅子上一坐,浑身松了劲。如今再也不必遮盖斯坦尼斯拉夫勋章了!”明白了事情的原委,使得普斯佳科夫顿时放松了戒心,不再为自己的虚荣心而感到不好意思,这样写使得小说的结尾有了强烈的升华效果。
E. 契诃夫的这篇小说,有独特的叙述方法。这种叙述方法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处理,用眼睛和耳朵去追寻,文字像音符那样流动。自然,质朴的文风,不拖泥带水,高度浓缩与深入浅出的表现,更增加了作品的韵味。
12. 《勋章》这篇小说的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一开篇就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13. 小说对普斯佳科夫的心理变化刻画得非常成功,请结合作品内容赏析。
14. 有人说,小说的内容不一定完全真实,但往往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和一幅社会风俗画,契诃夫借《勋章》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的一面。如果这样,你从这篇小说中看到了当时的俄国社会怎样的一面呢?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吞法。
【答案】11. AD 12. 小说第一段主要写普斯佳科夫请求他的朋友列坚佐夫中尉借勋章给他去参加商人斯皮奇金的家宴。
作用:①交代故事的开端,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2)制造悬念,使故亊产生波澜,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13. 小说中对普斯佳科夫的心理变化刻画得可谓层层深入。①在赴宴前借勋章时,他“说话结结巴巴,涨红脸,不住胆怯地回过头去看房门”,内心的急迫、紧张表露无遗;②戴上勋章后去赴宴,一路得意不已;③在宴会上见到同事后他惊恐万状,丑态毕露;④当他发现法国人也挂着别人勋章、坐在商人的另一个女儿身边招摇撞骗的事实以后,他转忧为喜,而且灵机一动,主动和法国人演出“两骗子双簧戏”;⑤欺骗成功后,他的赌徒心态又活灵活现了,他悔不该未下更大的赌注,借别人更高级的勋章!作者对普斯佳科夫在不同情况的不同心态和心理变化,既写得具体细致、合情合理,又讥讽得妙趣横生、令人发笑。
14. ①爱慕虚荣。普斯佳科夫去斯皮奇金家赴宴借别人的勋章增加取悦主人女儿的资本;斯皮奇金非常喜欢勋章,把那些脖子上或者纽扣眼上没挂着什么勋章的人几乎都看成坏人;普斯佳科夫戴上勋章后自己都对自己多添了几分敬意;依普斯佳科夫看来,赶车的似乎一见到普斯佳科夫的肩章、纽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就愣住了;特兰勃良同样为虚荣而弄虚作假;普斯佳科夫虽然饥肠辘辘却到处炫耀他的勋章。②弄虚作假成风。列坚佐夫中尉对普斯佳科夫借勋章虽然“骂了几句,然而同意了”;普斯佳科夫借勋章作假;特兰勃良同样弄虚作假;普斯佳科夫后来为没有借更高等级的勋章而难过,可以预料他今后可能会变本加厉,行更大的骗。
【解析】
11.
试题分析:A构不成因果关系。借勋章只是普斯佳科夫的虚荣心在作怪。D,这样写使得小说的结尾有了强烈的升华效果错误,故事到此并没有结束,而是起到继续揭示主题的作用。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
点评:文意的分析和概括,解答这类题要依文索义,正确分析。选项中一般都有对原文的概括、分析、转述,在判断这些选项是否正确的时候,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区域,尤其要注意细节。
12. 试题分析:概括段意并不难,其作用应联系段落中文章第一段所起的作用,联系具体的段意来解说就可以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
点评:段落的作用,主要考虑段落在文章中的位置。开头段落所起的作用常有:1、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2、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3、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以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4、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5、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13. 试题分析:本题实际是要求赏析人物的心理变化。能答出心理的变化过程就可以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点评:考查作品的表现手法,就考查的形式来说,有两种,一种是明考,一种是暗考。本题就属于明考这一种。这种题型一般来说难度不是很大:题干明确指出文章所用的表现手法,再要求学生作具体的分析或赏析。解答这类题时,只要对题干所给的表现手法作具体的解说,最后指出其表达效果就可以了。
14. 试题分析:这题实际上是对小说作品主题的理解。首先要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及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了解小说所涉及到的社会背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探究的能力,能力层次为F级。
点评: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是通过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揭示作品主题的,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其要素。因此,理解小说的主题,概括和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成为关键。当然,在抓住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时,也不应该忽视小说的环境尤其是社会的把握和认识。
第II卷(表达題,共55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
15. 下列词语的字形与加点字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央浼(miǎn) 讥诮 怏怏不乐(yàng) 偏安一隅
B. 祈祷(qí) 赍发 门衰祚薄(zuò) 不落言荃
C. 蛊惑(zhǎn) 迁徙 茕茕孑立(qióng) 骏采星驰
D. 憎恶(zēng) 万仞 锱铢必较(zī) 桑榆非晚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项,浼měi;B项,荃——筌;C项,蛊,gǔ,骏——俊。
1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今天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番粗枝大叶的探讨,至于更深层次的探究,还有待在座的各位专家、同仁作进一步研究,我们将拭目以待。
B. 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他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因而也不可能有居高临远的观点。
C. 初学写诗,不可能一蹴而就到高远的境界,你只有慢慢地诵读、积累,然后揣摩、感悟,不断地练习、修改,才有可能成为诗人。
D. 平时他就爱咬文嚼字,成天写对联,写诗,找人切磋——名为切磋,其实是炫耀。这种酸腐味,使大家都对他嗤之以鼻。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粗枝大叶:比喻工作粗糙,不认真细致。居高临远:站得高,看得远。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不能带宾语。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 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
17.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很多人担心,校园道路向社会开放后,校园宁静的氛围将会被打破,校园安全将得不到保障,学校停车难的问题更将进一步突显。
B. 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尽管难以具有实际的功效,但它具有益人心智、怡性情、改变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不可小视。
C. 这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峡谷,我们就这样不急不缓地在河谷中漂流着,同时也欣赏着两边的美景,经历了大约历时3个小时的漂流,我们终于到达了终点。
D. 从20世纪70年代起,越南就把开发南海油气资源作为经济增长的一大来源,并通过与外国公司合作,研发南海油气资源。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B项,结构混乱,句式杂揉,应去掉第二个“具有”或“不可小视”;C项,“经历了”与“历时”赘余,去掉“历时”;D项,“研发……资源”搭配不当,“研发”可改为“开发”。
..................
18.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水浒传》所写的本来就是社会的重大问题,故必然对社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 。 。 。一批批义军将《水浒传》作为造反起义的教科书,从中汲取力量,高举起武装斗争的大旗。
①对于此起彼伏的造反者来说,《水浒传》也对他们起过直接而巨大的彩响
②毋庸讳言,小说的忠义思想和对招安的描写曾经对某些义军的领袖产生过消极的影响
③一批进步的文人纷纷借它来批判社会的黑暗和不平,枰击言行不一、人性扭曲的“假道学”
④但比较起来,《水浒传》对农民起义的积极影响还是主要的
A. ③①②④
B. ①④③②
C. ④③①②
D. ①③②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句连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标点符号、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本题文段从两个方面谈《水浒》对社会的影响,从文段的最后一句可以看出,先谈其对进步文人的影响,再谈其对“造反者”的影响,据此可进行正确排序。
19.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到林冲路遇李小二,金圣叹批点:“如酒生儿李小二夫妻,非真谓林冲于牢城营,有此一个相识,与之往来火热也。意自阁子背后听说话一段绝妙奇文,则不得不先作一个地步,所谓先事而起波也。”“不得不先作一个地步,所谓先事而起波也”是什么意思?请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找出一个起类似作用的细节简要分析。
【答案】“不得不先作一个地步,所谓先事而起波也”是指在主要情节之前,作者刻意安排,用来作为故事的必要交代的“伏笔”。(大意对即可,小说中后边出现的人物和事件前边往往有伏笔,前边出现的人物和事件后边要有交代,有照应,这种写法使小说的结构更严谨)如:①文章开头叙述林冲发配到沧州,遇到开酒店的李小二,作者写到:“(李小二)当初在东京时,多得林冲看顾……不想今日却在这里撞见。“这里写李小二昔日在东京受林冲看顾,今日对林冲以礼相待,是为他们夫妻听到陆谦等人谈话后向林冲通风报信预先埋下伏笔。②林冲刚到草料场时,看到崩坏的草屋,于是打算等雪停后,到城中找泥水匠修理,这就为打酒回来大雪压倒草屋预先埋下伏笔。③打酒去的路上看见古庙,林冲顶礼道:“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则为草屋被雪压倒后,林冲到此过夜预先设下伏笔。④草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燃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捞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作者将这个细节写得如此细腻,为后文草料场失火无由,必定有人纵火埋下伏笔。(2分,答案中不一定出现小说原文,概括叙写一个细节即可;但需简要分析)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首先明确说的额是“伏笔”的手法,然后从文中列举具体的语句作答即可。
五、写作
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花费不菲的海归留学生就业现状到底怎么样?日前,启德教育联合前程无忧、应届生求职网共同发布了《2017海归就业力调査报告》,调研数据显示,海归第一份工作平均起薪约为10.8万元,但年收入在8万元以下的占比最大,约有四成,很多海归,尤其是没有工作经历的海归收入与国内大学毕业生相差不多,关于海外留学究竟“值不值”的话题,一直在舆论场上有争议。
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与判断,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留学”是否划算
花费不菲的海归就业现状到底怎么样?曰前,启德教育联合前程无忧、应届生求职网共同发布了《2017海归就业调查报告》,调研教据显示,海归第一份工作平均起薪约为10.8万元,年收入在8万元以下的占比最集中,大约有四成。总的看来,多数海归、尤其是没有工作经历的海归收入与国内大学毕业生相差不多。
关于留学究竟“值不值”的话题,一直在舆论场上有争议。前段时间,“杭州一名海归花200万元出国留学,回国拿2000元月薪”的新闻,更是让类似争论骤然升温。这显然是一个让人纠结的话题。是啊,如果出去几年,回来后与国内大学生的收入差不多,那么出去的意义究竟在哪里?一旦海归褪色,再难镀金,之前的人生规划、职业设计等,岂不是又成了一场空?有这几百万“启动资金”与一腔热血,即便在国内发展,会不会也能做成一些事情?
算细账并没有错,毕竟,在教育越来越成为一种资本的语境下,考虑成本收益是很自然的事情。不过,“细账”之外,还有一本“大账”;留学的“生意经”之外,也应该有更开放的视野与考量。
应该看到,起薪低并不必然意味着海归的价值就低,只是人力资源市场较以往更为理性而已。如果一个海归能够证明自己的能力,不管收入提升空间,还是发展前景,其实还是很乐观的,关键是你要表现出你的价值。这里的道理很简单,就是一种职场理性的回归,是对“人”的重新发现与认知。像早些年那样,只要镀过金的,用人单位一概给予超一般待遇的好光景,一去不复返了。
这一方面是由于当下人才流动越来越频繁,海归人数暴涨,正在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另一方面,也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速度加快、创造创新的压力骤升有关,日益激烈的竞争迫使企业在选择人才时更加挑剔。不是海归不值钱了,而是“不是所有的海归都值钱”。
这也意味着,当下选择留学,应该从宏观思路到微观做法均有所调整。宏观方面,选择出去还是留在国内读书,要想清楚。任何一件事情,当其成为群体行为的时候,必然会出现整体品质的下降,进而影响市场表现。微观层面,出去留学不仅要选专业,还要真材实料地学习,掌握比较优势,这样才有可能立于不败之地。如果只是为了逃避国内的考试和竞争,那就不妨调低期望值。
必须明白,竞争是常态。什么样的薪酬对应什么样的能力,一份毕业证真的不能说明什么。事实上,与此类“值不值”的哀鸣相对应,目前很多企业往往会花大价钱招徕知识结构完整、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实战经验的海归。像阿里巴巴、腾讯等企业提供的薪资并不低,关键是你是不是“物有所值”。
时代不同了,年轻人可以有更多的选择,而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国内很多家庭都具备了送子女留学的经济实力。这是一件好事情,视野开阔了,能力相应的也会提高,而国外不同的文化也会成为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滋养。很多时候,真正的人才正是在这种文化的碰撞、融合中脱颖而出的。
也因此,不能仅仅把留学看做是一单生意,而是要有更长远的考量与更开放的视野。说到底,不是人家开出的起薪低,而是你只能值这么多钱。一个日益开放的国家,怎么可能不需要真正学兼中西、贴近前沿的海归?又怎么可能不会提供一份令人满意的薪酬?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时评类的材料作文,注意材料的内容“海归收入与国内大学毕业生相差不多”“值不值”的问题的争议。对此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述即可。
点睛: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写作时注意扎实而评(事实性):新闻事实是时评成败的关键,是时评可信性的源泉。应时而作(时效性):应时而作,体现了时评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反应能力。凭理而断(评析性):凭理而断,指的是对新闻事件清晰的理性判断。形式可采取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此题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即可。此题针对“海归”的收入,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论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