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8.50 KB
  • 2021-06-03 发布

江苏省“百校大联考”2020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江苏省“百校大联考”2020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考试 语文试卷 ‎(备用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本试卷共12页,在检查是否有漏印、重印或错印后再开始答题。‎ ‎3.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卡上规定的区城内,注意题号必须对应,否则不给分。‎ ‎4.答题前,务必将姓名、准考证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上。‎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开辟鸿蒙,人类之初,亚欧大陆流传着许多想象奇特的神话传说。稍加比较可以看出,西方神话里的每一个神都有其______,而中国神话里的各路神仙各有不同甚至自相矛盾。当然,很多神话传说已经______在滚滚历史长河中了,但是今天的人们依然能够从东西方各种神话传说之间寻找出______的联系。‎ A. 一脉相承 淹没 千丝万缕 B. 来龙去脉 湮没 千丝万缕 C. 一脉相承 湮没 盘根错节 D. 来龙去脉 淹没 盘根错节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平时多积累词语成语,多练习辨析近义词和成语。辨析时从适用对象、褒贬情感、结构搭配、语意轻重、范围大小等角度进行判定。‎ ‎“一脉相承”,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来龙去脉”,山形地势像龙一样连贯着。本是迷信的人讲风水的话,后来比喻人、物的来历或事情的前因后果。文中比较中西方神话里的神仙,对比“中国神话里的各路神仙各有不同甚至自相矛盾”可知,句意指西方各神仙的来历的前因后果,故用“来龙去脉”更好,故排除AC;‎ ‎“淹没”指被水覆盖或洪水泛滥洪水淹没了城镇,用于具体实际的事物;“湮没”指埋没、清除,多用于抽象事物。文中指很多神话传说消失在“滚滚历史长河”,故用“淹没”,故排除AD;‎ ‎“千丝万缕”形容一根又一根,数也数不清。现多形容相互之间种种密切而复杂的联系。“盘根错节”,树根盘绕,枝节交错。比喻事情复杂,纠缠不清。句中指寻找出“东西方各种神话传说之间”的各种密切而复杂的联系,故用“千丝万缕”,故排除CD。‎ 故选B。‎ ‎【点睛】使用词语时要注意词语的词性是名词、动词、形容词还是别的词性的词。要从词语搭配、使用对象、内涵角度、语意轻重、褒贬谦敬等角度辨析,才能准确掌握词语,进而准确运用。‎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阅读一本本好书,就如同跟一位位智者、贤者交流。阅读它们,就好像是在聆听教诲或是在促膝谈心。阅读,是现代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日常的、主要的渠道。______,领略到彼岸花开的盛景。‎ ‎①因此有“读一批书”“读透一本书”的不同阅读方式。‎ ‎②有时要同时读几本相关联的书。‎ ‎③“读透一本书”,就是从“原意”而“思”而到达“意义”的彼岸。‎ ‎④但有时阅读是翻阅式或跳读式。‎ ‎⑤读一批书,就是同时阅读内容相似、相关联的一批书。‎ ‎⑥读书,总要“时习之”,要领会原意并创获意义 A. ①⑥③②④⑤ B. ⑥①④②③⑤ C. ⑥④②①⑤③ D. ②③④①⑥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衔接、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整体把握语段的话题对象和中心观点,重点抓住关联词、代词、动词、形容词等词语或冒号、分号、顿号等标点符号的提示作用,确定总起句、结论句、过渡句或衔接句等,做到文从字顺,语义贯通,逻辑严密。‎ 横线前“阅读,是现代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日常的、主要的渠道”可知,句子强调“阅读”,依据主语一致、内容相关原则,横线所填句子应以“读”“阅读”开头,故只有③⑤⑥可作为首句,故排除AD;‎ 又因为横线后“领略到彼岸花开的盛景”写“彼岸”的内容,依据邻近原则,横线末句应含有“彼岸”内容,①到⑥句中只有③句含有此信息,故③方末尾,排除B;‎ 故选C。‎ ‎【点睛】句子排序题,要求考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 ‎3.下列诗句与描写对象,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瘦石寒梅共结邻,亭亭不改四时春。‎ ‎②无限枝头好颜色,可怜开不为重阳。‎ ‎③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④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A. ①松柏②菊花③梅花④柳树 B. ①菊花②梅花③柳树④松柏 C. ①梅花②柳树③松柏④菊花 D. ①柳树②松柏③菊花④梅花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句内容和物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诗中物象的表面特点和内在精神特质,反推诗句所描写的对象,综合排除法,选出最佳选项。‎ ‎①“瘦石寒梅共结邻,亭亭不改四时春”所描写对象与“寒梅”为邻,且四季常“春”,显然说的是冬天仍青绿的松柏。而“菊花”冬天已惨败,也不是四季常“春”,故排除B;“梅花”与“寒梅共结邻”,重复,故排除C;“柳树”更不是冬天仍“春”的事物,故排除D。②依据“可怜开不为重阳”可知写的是秋天物象,故是“菊花”; ③“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意思是不要旁人来夸‘梅花’的颜色好,只需要清新的香气留在这天地间就足够了,可见描写的是“梅花”;④依据“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可知说的是柳树。故选A。‎ ‎【点睛】诗歌中意象鉴赏题,属于诗歌鉴赏常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以事物形象的自然属性(事物特征)作为鉴赏的依据,以事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等)作为鉴赏的角度,综合比较,得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4.下列诗句,跟右图意境最吻合的一项是 A. 拨泥寻笋脉,扫地引蕉阴。‎ B. 一帚常在旁,有暇即扫地。‎ C. 漫天自成幕,扫地不用帚。‎ D. 竹院逢僧话,山门扫地迎。‎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以及语言表达准确、生动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认真读图,看清图上所有内容,特别是人物动作、表情和相关文字。然后根据这些内容,分析选项所给句子的异同点,辨析比较出最佳答案。‎ 画中一人正在用认真扫帚清扫地上的叶子等垃圾,其身后是装垃圾的簸箕。A项“扫地引蕉阴”这一目的,图中没有内容可证明,故排除A;‎ C项,“扫地不用帚”与图中内容相矛盾,故排除C;‎ D项,“竹院逢僧话,山门扫地迎”中的“僧”和“山门”从画中看不出,故排除D。‎ 故选B。‎ ‎【点睛】漫画是一种具有强烈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画,常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或歌颂可批评的主题。漫画题解答的前提是细看画面构成,明确画面指向,画面中的要素要全面把握,包括人物的神情,不可遗漏。‎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甫里先生传 ‎【唐】陆龟蒙 甫里先生者,不知何许人也,人见其耕于甫里,故云。先生性野逸,无羁检,好读古圣人书,探六籍,识大义。就中乐《春秋》,抉擿微旨。见有文中子王仲淹所为书云“三传作而《春秋》散”,深以为然。贞元中韩晋公尝著通例,刻之于石,意以是学为己任,而颠倒漫漶,翳塞无一通者。殆将百年,人不将指斥疵纇。先生恐疑误后学,乃著书摭而辨之。‎ 少工诗歌,欲与造物者争柄。遇事辄变化不一,卒造平浅而后已。朱黄二毫,未尝一日去于手。所藏虽少,咸精实正定,可传借人。书有编简断坏者,缉之;文字缪误者,刊之。乐闻人为善,讲评通论不倦。有无赖者毁折糅汗,或藏去不返。‎ 先生蹙然自咎,先生贫而不言利。问之,对曰:“利者,商也,人既士矣,奈何乱四人之业乎?且仲尼孟轲氏之所不许。”‎ 先生居有地数亩,有屋三十楹,有田畸十万步,有牛咸四十蹄,有耕夫百余指。而田污下,暑雨一昼夜则与江通也。无别田也。先生由是苦饥,囷仓无升斗蓄积,乃躬负畚锸,率耕夫以为具。由是岁波虽狂,不能跳吾防、溺吾稼也。或讥刺之,先生曰:“尧舜霉瘠,大禹胝胼。彼圣人也。吾一布衣耳,不勤劬何以为妻子之天乎?且与其蚤虱名器,雀鼠仓庾者如何哉?”‎ 先生嗜茶荚,置小园于顾渚山下,岁入茶租薄为瓯蚁之费。自为《品第书》一篇,继《茶经》《茶诀》之后。先生始以喜酒得疾,血败气索者二年,然后能起。有客至,亦洁樽置觞,但不复引满向口耳。不喜与俗人交,虽诣门不得见也。不置车马,不务庆吊。内外姻党,伏腊丧祭,未尝及时往。或寒暑得中,体佳无事时,则乘小舟,设蓬席,赍一束书茶灶笔床钓具棹船郎而已。人谓之江湖散人,先生乃着《江湖散人传》而歌咏之。由是浑毁誉不能入利口者,亦不复致意。先生性狷急,遇事发作,辄不含忍。寻复悔之,屡改不能矣。‎ ‎(《中国古典传记<上册>,乔象钟 徐公持 吕薇芬选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07月第1版,有删节》)‎ ‎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识大义,就中乐《春秋》,抉擿微旨 擿:挑 B. 卒造平淡而后已 造:到 C. 文字缪误者,刊之 刊:改正 D. 不勤劬何以为妻子之天乎 劬:奋斗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甫里先生名称的由来,主要是人们看到他在田里劳作可见人们对他的赞誉。‎ B. 甫里先生认为逐利是商人的事,而且孔子、孟子等圣哲也不允许读书人追逐利益。‎ C. 由于遭遇暴雨,甫里先生家受到重大损失,为了养活妻子,他只好亲自劳作。‎ D. 甫里先生有个性,向来不喜欢同鄙俗之人结交,这种人即使到了门前也见不到他。‎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殆将百年,人不敢指斥疵纇。先生恐疑误后学,乃著书摭而辨之。‎ ‎(2)先生由是苦饥,囷仓无升斗蓄积,乃躬负畚锸,率耕夫以为具。‎ ‎【答案】5. D 6. C ‎ ‎7. (1)经过大概百来年,没有谁敢指出其缺点错误甫里先生担心误导青年人,就写书挑出其中毛病进行辨正。‎ ‎(2)先生因此受到饥饿的困苦,粮仓里没有一点积蓄,只好亲自带着农具,带领农夫修堤筑坝。‎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考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注意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考生答题时注意提防文言选项中常出现的以今释古的陷阱和现象。‎ D项,“劬:奋斗”错误,“不勤劬何以为妻子之天乎”是说如果不勤劳辛苦,用什么给妻子儿女维持生计呢?故“劬”的意思是:劳苦。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正确解答这类题,需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仔细进行对照,一看人,二看事,三看时和地。主要注意人物概括不准、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评价理解失当、文本评述失据等问题。‎ C项,“为了养活妻子,他只好亲自劳作”错误,文中的“妻子”是古今异义词,文中指妻子儿女。而且依据““尧舜霉瘠,大禹胝胼。彼圣人也。吾一布衣耳,不勤劬何以为妻子之天乎?”可知,甫里先生是在通过圣人与自己的比较回应他人的讥讽,而不是说为了养活妻子儿女而只好“亲自劳作”。故C项错误,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逐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倒装句式要调整,典故和比喻处通常意译。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殆:大概;疵纇:缺点错误;疑误:“疑”通“贻”,耽误。后学:后来的求学者,青年人;著:写;摭:摘取……毛病。‎ ‎(2)由是:因此;苦:以……为苦;乃:于是,只好;躬:亲自;具:修筑。‎ ‎【点睛】文言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翻译句子时应注意找准得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兼词等往往都被设置为得分点,一定要依据前后语境补充出相应的主语、宾语、介词等,对难翻译的地方,要依据语境的提示,结合文中事件发展的逻辑事理合理推出。‎ 译文:‎ 甫里先生,不知是哪里的人。人们看见他在甫里耕种,所以这样叫他。先生的个性放纵不拘,喜欢读古代圣人的书,探究六经,识得大道理。其中最喜欢《春秋》,挑出其中的小毛病。看见文中子王仲淹所写的一本书,其中说“《春秋三传》写出之后,《春秋》就失去其意义了”,他很赞同这种观点。韩晋公曾经写了《春秋通例》,把它刻在石头上,竟然把这种研究学问作为自己一生的任务,并且书中的内容颠倒混乱,没有一处通顺。经过大概百来年,没有谁敢指出其缺点错误。甫里先生担心误导青年人,就写书挑出其中毛病进行辨正。‎ 少年时钻研诗歌,他写的诗歌,最初时追求自然的奇险怪异,遇到叙事就变化不一,到后来达到了平和淡雅的地步。红、黄两种笔,没有一天从手中离开。所藏之书虽少,全都是精要实在正确的,可以借给别人的。书,那些装订有损坏的,他重新装订好,有文字谬误的,他就勘正。他很高兴听见别人做学问,评讲谈论不知道疲倦。有毁坏折损或揉烂、弄上汗渍的无赖,有的藏着书不返还书。‎ 先生皱着眉头责备自己,先生虽然家贫,却从来不谈获取利益。问他,他就说“利益,是商人的事。我是士人,怎么会乱了他人的事情?而且孔孟都是不允许的。”‎ 先生的居处,有几亩池塘,有三十间房屋,有四百亩田地,不只有十头牛,有五六个农夫。但是他的田地地处低洼之地,只要下一昼夜的暴雨,就与江水连通,分别不出是自己的田还是别人的田了。先生因此受到饥饿的困苦,粮仓里没有一点积蓄,只好亲自带着农具,带领农夫修堤筑坝。从此每年虽然洪水猖狂,也不能跳过他的提防、淹没他的庄稼了。有人讥讽先生,先生说:“为了治水,尧身体瘦弱,舜脸色发黑,大禹手脚打起了硬茧,他们都是圣人啊。我只是个老百姓而已,如果不勤劳辛苦,用什么给妻子儿女维持生计呢?况且这同那些名器上的蚤虱、粮仓里的雀鼠有什么区别呢?”‎ 先生喜欢喝茶,在顾渚山下开垦了小园子,每一年茶租少到瓯蚁那样的钱数。自己在《茶经》《茶诀》后,又写了一篇文章《品第书》。先生开始因为喜欢喝酒而生病,气血亏损了两年,然后能起床。有客人到来,也清洗酒杯摆好酒具,只是不再斟慢喝下。先生生性不喜欢同鄙俗之人结交,这种人即使到了门前也见不到他。先生不准备车马,不参加庆贺吊丧之事。家族内外的亲戚朋友,过年过节婚丧嫁娶,他从来没有按时参与来往。有时不冷不热,身体很好又无事之时,先生就乘坐小船,准备帐篷和桌席,只带着一卷书、一套茶具、一副笔墨、一套钓具和一个摇船童子而已。人们叫他为江湖散人,先生就写了一篇《江湖散人传》来歌咏。从此,无论是赞赏还是诋毁都不再受影响,对他进行批评或者表扬的话他也不再放在心上。先生个性耿介急躁,遇到事情就立刻发作,总是不能隐忍。不久又后悔,多次改正都不能改掉这个习惯。‎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至滑州隔河望黎阳忆丁三寓 王维 隔河见桑柘,蔼蔼黎阳川。‎ 望望行渐远,孤峰没云烟。‎ 故人不可见,河水复悠然。‎ 赖有政声远,时闻行路传。‎ ‎[注]公元726年夏,王维前往长安途径黎阳,为黎阳所吸引且生退隐之意,于是滨水而定居。729年秋,王维因赴长安与丁三在黎阳渡口话别,王维乘船渡河到达滑州,遂成此诗。‎ ‎8. 本诗的颔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9. 诗中最后两句蕴含了诗人哪些与为政有关的想法?‎ ‎【答案】8. 颔联用叠词“望望”,越行越远,走走望望,写出了不断回望神态;借景抒情,诗人离去连山峰都显孤独,更何况友人丁三;两句表达了作者牵肠挂肚的不忍离去之意;也写出了不知何日与老友相见的怅惘之情:语言平白如话,却情深意切。 ‎ ‎9. 为政态度:为政要有好名声,为政要让人评说,为官的好名声能长时间流传。‎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鉴赏诗句的妙处可按以下步骤进行:①说出这个句子的含意及其描绘了怎样的景象;②分析句子使用的手法和在诗中的作用,如写出了什么或表现了什么等;③点评该句的妙处,如该句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或该句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等。‎ 联系注解,“望望行渐远,孤峰没云烟”写“我”乘船渡河,边走边望,渐渐地走得远了,黎阳那座孤峰突起的大山消失在身后的烟云雾岚之中。作者用叠词“望望”写自己边走边望对岸的友人的神情,表现了不忍离别之情。“孤峰没云烟”,寓情于景,以山峰的“孤”写人的孤独,“云烟”含有渺茫之意,暗写离别后前路未知和不知何时再见面的怅惘之情。颔联语言朴实,却饱含了与友人的深情。‎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市局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注意关键词的提示,然后逐一分析诗句,注意上下文的关联,归纳出符合题干要求的答案。‎ ‎“赖有政声远,时闻行路传”,黎阳那段半官半隐的田园生活,所给予的评论之声也已渐远,也许在以后的人生征途中偶尔会传来一些消息。作者借此表达了“与为政有关的想法”,即为政的名声,要留给时间去评说,留给民间百姓“行路传”。作者是说时间和百姓才是检验为政好坏优劣的关键。‎ ‎【点睛】鉴赏诗句妙处题是诗词中的常考题型,一般有四个技巧:一要弄懂表层含意;二要把握句式特点(倒装句、互文句、对仗句、炼字句);三要关注表达技巧;四要注意句子位置(文首、文中、文末)。答题步骤一般为:诗句含义+表达技巧+语言特点+结构技巧+意境氛围+情感作用。‎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诗云:“______,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战国策·秦策》》‎ ‎(2)______,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 ‎(3)夫列子御风而行,______,旬有五日而后反。(庄子《逍遥游》)‎ ‎(4)______,来吾道夫先路!(屈原《离骚》)‎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______,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6)土地平旷,______,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桃花源记》)‎ ‎(7)______,绕船月明江水寒。(白居易(琵琶行》)‎ ‎(8)可堪回首,______,一外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古》)‎ ‎【答案】 (1). 行百里者 (2). 君子怀德 (3). 泠然善也 (4). 乘骐骥以驰骋兮 (5). 星汉灿烂 (6). 屋舍俨然 (7). 去来江口守空船 (8). 佛狸祠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此题是识记续接类默写,此类题目简单明确,只要平时按要求背诵,答题时借助记忆, 结合前后句提示,就能迅速默写,注意不要出现错字、漏字、添字情况。本题易错字:泠、骐、骥、驰、俨、佛、狸。‎ 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单筒望远镜 冯骥才 这房子不稀奇,四合套,三进院落,但稀奇的是从第二进的院子里冒出一棵老槐树,树冠好此一把撑开的巨伞,把这三进院子统统罩在下边。‎ 欧阳老爷相中这房子,没有翻新老屋,只留下老屋的敦厚与沉静。他明白,明代的雍容大气,清代绝对没有了。‎ 一天,欧阳老爷坐在厅堂里,看到院里树影满地,好似水墨点染,十分好看,自然就想起苏轼的“槐荫满堂”,请人做了块匾“槐荫堂”,一时感到富贵优雅,元气沛然。‎ 欧阳老爷妻子殁了,如今两个儿子都大了,有了家室,大儿子单字尊,小儿子单字觉。‎ 一天欧阳老爷忽然看到槐树大树杈上出现一个很大的鸦巢,比衣服箱还大,心想,这些丧气的家伙在头顶上安家,风水可就全要破了。‎ 事情还没完,过年那天夜里,放鞭炮,谁想到焰火竟把大树引着了。‎ 可是来年初春,大槐树已不是什么大事,整个天津城都不对劲了。大街上多了模样像外地来的人。这些人都像是庄稼汉,装束特别。这些人打哪儿来的?来干什么?‎ 欧阳老爷在家里听到了,不觉联想起半年多来自己家遭遇的邪乎事,感到不妙,心里暗暗祈求天下太平。‎ 今儿一早,二少爷欧阳觉从家出来时兴致勃勃。并没有什么事,只是年轻人都这样。‎ 好似春意在春天的树上鼓荡。老槐树苍老发黑的枝丫上则钻出嫩芽。这些嫩芽看上去更像一颗颗小小的豆豆,嫩绿、鼓胀、繁密、生意盈盈。‎ 欧阳觉没走几步,就到了自家纸店,柜台前站着几个人,那几个人中间一张奇花异卉般女人的脸儿正对着他——洋女人!‎ ‎“二弟,这位是马老板,你们见过。这位是莎娜小姐,不久前从法兰西来到咱们天津租界,今儿马老板陪她逛逛。”‎ 马老板机灵,笑嘻嘻说:“莎娜小姐头次来天津,头次来中国,还想请您陪地转转。”然后就叫欧阳觉和莎娜相互称呼名字。‎ 欧阳觉心里高兴,带着他们走出纸店。‎ 他和她凭窗而立。他指她看,告诉她,那是戏台,那旗杆曾是船上的桅杆,那边沿河的小丘是盐坨。‎ 莎娜好像想起什么,她从手袋里抽出一根半尺长的铜棍。铜棍中间一段包着一层很讲究的黑色皮箍。她两手前后一拧一抻,竟变成了两尺多长。这东面,她举到眼前,将细的一端紧压在右眼眶上,粗的一端直对着前方看。欧阳觉很奇怪,没等他问,马老板说:“这是洋人打仗时用的,远处的东西,拿它一照,全都看得清清楚楚。”‎ 欧阳觉说:“千里眼吗?头次见。”‎ 莎娜很高兴,她挺满足,欧阳觉也得到一种新奇感。‎ 政阳觉待莎娜和马老板上车一走,忽然觉得好像有什么东西失去了。这种感觉从来没有过,可能只是一种错觉。‎ 晚饭时一家人吃饭。坐在欧阳觉身边的二少奶奶庄淑贤,忽扭头对欧阳觉说:“你身上有什么香味,挺特别。”欧阳觉美道:“咱家只有槐花的味。现在离花开还早着呢。哪有特别的香味?”正说着,忽然一怔,是不是那莎娜身上的味儿。刚才他和她挤着看千里眼时,他觉得她真香,而且香得特别又好闻。难道自己身上也沾了她的香味儿了?‎ 这欧阳觉,欧阳老爷费了不少周折,为儿子相中个子不高,微胖,沉稳持重的庄姓姑娘。俗人看事,用钱做尺,自然不明白欧阳老爷为什么选定这个相貌平平的姑娘。不管别人怎么猜度,庄氏过门半年,欧阳老爷的眼光就叫人信服了。‎ 只是两媳妇一直没怀上孩子,欧阳老爷坐在屋里,心里嘀咕,二百年的老树哪能没有神灵?闹乌鸦,摔坏了老仆钱忠,除夕放焰火又烧去了一块大树,原先“槐荫满院”,现在变得白晃晃,好好的日子像要塌下来似的,挡也挡不住……接下来还有什么。‎ 这一天,大少爷差人回家找欧阳觉,叫他到宫南的店里去一趟。传话的人也不知道什么事,只说愈快愈好。欧阳觉赶到宫南,远远看见门口站着两人,兄欧阳尊,马老板。‎ 欧阳觉问:“请我嘛事?”‎ 马老板还是那张笑脸:“哪是我请,是上次来逛娘娘宫的法兰西的莎娜小姐请您。”‎ 说完便拉着欧阳觉上了马车。这种往来于老城与紫竹林租界之间的新式轿车,轮子大,跑得快,车厢下边有洋人造的弹簧,跑起来也不颠屁股。车厢四面全镶着玻璃,欧阳觉坐在里边,觉得分外光明。‎ ‎(选自《当代》2019年1期,有删改)‎ ‎[注]租界,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的强行在中国获取的租借地的简称,多位于港口城市。‎ ‎1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写房子的特别、老槐树的特别,暗示许多故事都与它们相关。‎ B. 小说写欧阳觉没有什么高兴的事也兴致勃勃的,为下文写与洋女人相处做了铺垫。‎ C. 法兰西的莎娜小姐带来了望远镜、车,来往于租界、非租界间,打上了时代印记。‎ D. 欧阳觉和莎娜小姐一同坐上车“觉得分外光明”,这是一种激动、不知所措的心理。‎ ‎12. 请简要分析欧阳老爷这一人物形象。‎ ‎13. 小说以“单筒望远镜”为题,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答案】11. D 12. 从欧阳老爷对老屋子的态度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敦厚与沉静的商人;从他暗暗祈求天下太平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关心天下心胸宽广的人;从他为欧阳觉找妻子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注重生活内涵、不刻意追求钱财的人;从他说“明代的雍容大气,清代绝对没有了”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恋旧且追求大气的人。 ‎ ‎13. 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渴望和肯定,对年轻人充满朝气生活的赞扬,对列强入侵百姓生活遭殃的忧虑。‎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把握文本的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的基础上,分析选项中的人物、时空、事件、艺术手法、情感等,常见错误类型有人物概括不准、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评价理解失当、文本评述失据等。‎ D项,“和莎娜小姐一同坐上车”和“不知所措”都错误。依据最后两段“马老板还是那张笑脸”“说完便拉着欧阳觉上了马车……车厢下边有洋人造的弹簧,跑起来也不颠屁股。车厢四面全镶着玻璃,欧阳觉坐在里边,觉得分外光明。”可知,一起坐车的是欧阳觉和马老板,而不是莎娜,且“不知所措”应改为“愉悦”。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是答人物的“形象”还是“性格”,找出文中直接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处和侧面展现人物的景物描写、他人烘托与对比、他人和作者的评价处,筛选关键词句整合出答题要点,答题时要联系具体描写内容作答。‎ 依据第二段“欧阳老爷相中这房子,没有翻新老屋,只留下老屋的敦厚与沉静。他明白,明代的雍容大气,清代绝对没有了”,欧阳老爷对老屋子的态度可以看出他敦厚与沉静、恋旧且追求大气的个性特质;‎ 依据第七段“大街上多了模样像外地来的人。这些人都像是庄稼汉,装束特别。这些人打哪儿来的?来干什么?”、第八段“不觉联想起半年多来自己家遭遇的邪乎事,感到不妙,心里暗暗祈求天下太平”,欧阳老爷暗暗祈求天下太平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关心天下,心胸宽广的人;‎ 依据第二十一段“俗人看事,用钱做尺,自然不明白欧阳老爷为什么选定这个相貌平平的姑娘。不管别人怎么猜度,庄氏过门半年,欧阳老爷的跟光就叫人信服了”,他为欧阳觉找妻子的标准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注重生活内涵、不刻意追求钱财的人。‎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标题对情感的作用的能力。加大此题,考生要先判定标题内容,还原标题内容对应的句子和段落,仔细分析这些句子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分要点作答。‎ 单筒望眼镜是当时西方先进技术和文化的代表物,作者借助它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一些特征。‎ 第16到18段,莎娜拿出单筒望眼镜,“欧阳觉很奇怪”“也得到一种新奇感”、第二十段“正说着,忽然一怔,是不是那莎娜身上的味儿。刚才他和她挤着看千里眼时,他觉得她真香,而且香得特别又好闻”、最后一段“车厢下边有洋人造的弹簧,跑起来也不颠屁股。车厢四面全镶着玻璃”可知,文中借望眼镜、香水、马车,表达了对西方洋文化的渴望与肯定,还表达了对年轻人朝气生活的赞扬;‎ 第19段“政阳觉待莎婚和马老板上车一走,忽然觉得好像有什么东西失去了。这种感觉从来没有过”可知,借望眼镜表达了对西方先进器物而中国没有而产生的遗憾和失落;‎ 依据第七段“大街上多了模样像外地来的人。这些人都像是庄稼汉,装束特别。这些人打哪儿来的?来干什么?”、第八段“不觉联想起半年多来自己家遭遇的邪乎事,感到不妙,心里暗暗祈求天下太平”可知,对以望眼镜为代表物品的列强入侵百姓生活的隐忧。‎ ‎【点睛】小说分析人物形象。有三个依据:一是根据人物描写分析(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行为描写),二是联系情节背景(即将某段人物描写放到情节背景中去考察),三是联系人生经验,只有调动自己已有生活储备才能从人物描写中抽象出人物形象。‎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实践理性 张维为 中国不是一个放大的东德,也不是一个普通国家,而是世界上唯一的文明型国家。‎ 文明型国家是长期历史进程中“百国之和”的产物,有超大型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疆域国土,超悠久的历史传统,超丰富的文化积淀。以人口为例,中国的一个春运就有30多亿人次上路,这大约等于把整个南、北美洲和整个欧洲、非洲、俄罗斯、日本的人口都在一个月里挪动一下。‎ 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具有一个洲的规模,区域差异性巨大。中国文化的丰富性举世罕见。以餐饮为例,欧洲最丰富的菜系是法国菜,但我个人以为中国八大菜系中的任何一个菜系,其丰富性和多样性可能都超过了法国菜。这种巨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是中国政治治理最困难的地方,也是中国崛起最精彩的地方。‎ 中国文明型国家的“四超”特征实际上已经规范了中国的发展路径,规范了中国模式的所有特点,中国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实践理性,也就是在“实事求是”的思想指导下,不照抄照搬,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总站、汲取自己和别人的经验教训,推动大胆而又慎重的体制改革和创新。这种实践理性和英国人崇尚的经验主义哲学有共通之处:大卫·休默、埃德蒙·伯克、伯特兰·罗素,如果这些伟大的哲学家今天仍健在的话,他们会理解今天的中国。‎ 实践理性使中国较好地避免了政治浪漫主义和经济浪漫主义,避免了一个又一个政治和经济陷阱,特别是避免了休克疗法、全盘私有化、金融危机、伪“民主化”导致的国家解体等重大陷阱,实现了中国今天的全面崛起。‎ 中国模式的相对成功确实对西方模式形成了某种挑战,从政治上看,中国模式最终可能会给世界带来一种范式变化,即从“民主与专制”的分析范式转向“良政与劣政”的分析范式。而良政、劣政可以是西方的制度,也可以是非西方的制度。中国模式将激励越来越多的国家大胆探索自己的道路,进行体制创新,追求良政善治。‎ 中国的发展模式有自己的缺陷,还在不断完善中。它充满生命力,西方没有必要害怕中国模式。和经济增长一样,发展模式的竞争可以双赢;可以互相学习,中国已经从西方学到了很多东西,现在还在学习,以后还要继续学习,且在高度互动的过程中形成了越来越多自己的东面。西方不妨也尝试从中国的成功中汲取有益的经验。这将有助于避免误判中国的未来,也可以丰富我们共同的智慧,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棘手的全球性问题的挑战。‎ 我曾经在上海和《历史的终结和最后之人》的作者福山教授有过一场关于中国模式的辩论,我坦率地告诉他,历史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如果一定要说终结的话,那只能是“历史终结论”的终结,而且这种终结对中国有好处,对西方也有好处,对整个人类都有好处,因为整个人类都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更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 ‎(有删改)‎ ‎14.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几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国,不是一个简单普通的国家,而是世界上唯一的文明型国家。‎ B. 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面积相当于一个洲,因而区域差异性巨大,文化丰富性罕见。‎ C. 中国人口多、疆域广、历史久、文化丰,决定了中国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实践理性。‎ D. 理解中国模式既可以丰富人们共同的智慧,也可以解决各种棘手的全球性问题。‎ ‎15.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不是一普通的国家,因而治理国家时不能完全照抄照搬别的国家的发展模式。‎ B. 中国春运挪动人口多、中国菜系丰富多样,是中国文明型国家某些方面的一个缩影。‎ C. 中国没有采取休克疗法、全盘私有化,因而避免了金融危机、国家解体等重大陷阱。‎ D. 各国发展模式多种多样,有自己的长处也有它的缺陷,不能只用“民主与专制”衡量。‎ ‎16. 中国模式的相对成功,给当今世界发展模式带来了哪些积极影响?请简要概括 ‎【答案】14. D 15. C ‎ ‎16. 动摇原有制度范式的评价标准.激励制度范式的探索和创新.推动不同制度的互学互鉴(高度互动),终结一些错误的认识。‎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不正确的一项”,浏览选项意思,回归原文,比对是否有时空错位、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不符合逻辑等问题,选出最佳答案。‎ D项,“也可以解决各种棘手的全球性问题”错误,倒数第二段说的是“也可以丰富我们共同的智慧,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棘手的全球性问题的挑战”可知,原文说的是“以更好地应对”,而不是“也可以解决”,D项夸大作用且弄错了逻辑关系。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是否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时空错位等问题。‎ C项,“没有采取休克疗法、全盘私有化,因而避免了……”错误,强加因果,依据第五段“实践理性使中国较好地避免……避免了……特别是避免了休克疗法、全盘私有化、金融危机、伪‘民主化’导致的国家解体等重大陷阱”可知,“休克疗法、全盘私有化”不是可采取的方法,而是避免的“陷阱”,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中国模式的相对成功,给当今世界发展模式带来了哪些积极影响”,考生应回归材料,逐一筛选原文的作用和积极影响,并整合为条分缕析的要点。‎ 依据第六段“中国模式的相对成功确实对西方模式形成了某种挑战,从政治上看,中国模式最终可能会给世界带来一种范式变化,即从‘民主与专制’的分析范式转向‘良政与劣政’的分析范式”可知,中国模式的相对成功可能动摇西方原有制度范式;‎ 依据第六段“中国模式将激励越来越多的国家大胆探索自己的道路,进行体制创新,追求良政善治”可知,中国模式的相对成功将激励制度范式的探索创新;‎ 依据第七段“以后还要继续学习,且在高度互动的过程中形成了越来越多自己的东面。西方不妨也尝试从中国的成功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可知,中国模式的相对成功可以推动不同制度的高度互动和互学互鉴;‎ 依据末段“历史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如果一定要说终结的话,那只能是‘历史终结论’的终结”可知,中国模式的相对成功可以终结一些错误的历史认识。‎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比对关系,看句间、分句间逻辑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词语,要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改、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特别注意比对:指代词、范围词、程度词、时间词等。‎ 七、现代文阅读(三)(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冷原子钟是利用激光使原子温度降至绝对零度附近,使原子能级跃迁频率更少受到外界干扰,从而实现更高精度。在微重力环境下运行高精度原子钟,既可对基本物理原理开展验证实验,也可发展更高精度的导航定位系统。‎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经过十余年的攻关,突破了微重力环境下运行的冷原子钟物理系统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使得天宫二考上的冷原子钟实现了预定科学目标。在空间微重力环境下利用激光把铷原子温度降低到接近绝对零度,利用激光和高精度微波场对制备的冷原子进行操纵和探测,提取出铷原子高稳定的能级跃迁频率作为高精度原子钟信号,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冷原子钟的在轨稳定运行。‎ 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原子物理学家斯蒂芬·席勒等国际同行指出“随着实验的成功,中国在天基冷原子传感器的研究走在了世界的最前沿”。《自然·通讯》杂志的审稿人称,“在过去20年有很多人努力要把冷原子钟送到太空,但是由中国第一次展示了太空的冷原子钟实验……这是一项惊人的技术成就。”‎ ‎(材料选自2018年46期《科学导报》》‎ 材料二:‎ 航天飞机是可重复使用的大型载人航天器,发射时利用火箭推力从发射台垂直升空,着陆时则像普通飞机一样水平降落在机场跑道上,因重复使用,机体渐渐老化,增大了故障发生的几率;航天飞机没有可靠的逃生手段,一旦出问题就会造成重大灾难;美国航天飞机发射时必须载人,用它来发射卫星显得代价高昂。终于,美国的所有航天飞机在2011年悉数退役,航天飞机时代结束了。‎ 但空间站的发展催生了专门用于货运的飞船。典型的货运飞船只能将货物送上空间站,由宇航员卸下货物并装上空间站的垃圾,待飞船再入大气层时烧毁。最早的货运飞船是俄罗斯的“进步”号,之后欧空局和日本分别研发了ATV和HTV,最近更有SpaceX公司的“龙”式飞船发射升空,并与空间站对接。与大多数货运飞船不同,“龙”飞船有运送货物回地球的能力,今后有望进一步改进为载人飞船。中国也已经借鉴了许多他国的经验,并将利用“天宫”系列空间实验室发展货运飞船,在“天宫三号”升空后进行首次试验。‎ ‎(材料待选自2012年13期《科技传播》)‎ 材料三:‎ 何为“多任务融合”?天宫二号发射以后,需要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及天舟一号货运飞船进行交会对接,所以把三个飞行器放在一起进行一体化设计,达到资源优化。比如说,天宫二号需要携带很多设备,那重量怎么办?天宫二号的重量只有8600kg,那就可以少携带推进剂。但是少携带推进剂,发射入轨以后缺推进剂怎么办?通过货运飞船对接,进行推进剂在轨补加。再比如一些航天员中期驻留的物资也是可以统筹到神舟十一号携带的。此外,想办法利用舱外空间,构建了舱外载荷实验平台,让大规模载荷实验可以在舱外开展,这就优化了舱内空间。最终通过一系列的“多任务融合”系统设计,柏林厚的团队成功解决了天宫二号功能密度大的难题。‎ 天宫二号作为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已是小型空间站的雏形,相较于天宫一号,有着诸多创新,主要改进之一就是增加了推进剂在轨补加功能。通过推进剂补加,航天器可以在太空“加油”,大大延长寿命,此前实现在轨补加应用的只有依罗斯,中国是全世界第二个实现推进剂在轨补加应用的国家。‎ ‎“多任务融合”听起来简单,实际上把每一个任务集成丝毫不差地完成,并保证可靠性和安全性,难度非常高。对此只能增强责任心,依靠地面开展大量实验,没有其他捷径。‎ 没有捷径,是柏林厚接受采访时最常说的一句话。‎ ‎(材料选自2019年23期(北京青年周刊》)‎ ‎17. 下列对文中“天宫”空间实验室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 天宫二号上的冷原子钟能实现预定目标,源于上海光机所的持续攻关。‎ B. 研究、利用好“天宫”系列空间实验室,有助于发展中国的货运飞船。‎ C. 天宫二号要和其他飞行器有机融合,就得最大限度地对资源进行优化。‎ D. 天宫二号比一号有创新,能够在太空给其他航天器补加应用推进剂。‎ ‎18.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天基冷原子钟取得了成功,也收获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和赞扬。‎ B. 与“龙”式飞船不同,中国一直利用“天宫”系列空间实验室发展货运飞船。‎ C. 科学家利用舱内、舱外空间,成功解决了天宫二号功能密度大的难题。‎ D. 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已是小型空间站雏形。‎ ‎19. 请结合全文,概括说明为什么中国科技工作者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答案】17. D 18. B ‎ ‎19. 持之以恒,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经过十余年攻关取得冷原子研究的成功。借鉴他人,中国发展空间货运飞船借鉴了他国经验。融合创新,柏林厚的团队采用多任务融合”系统设计,成功解决了天宫二号功能密度大的难题。增强责任,解决许多问题只能靠增强责任,多开展地面实验。‎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时既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等,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内容与原文的差别。注意选项删、改、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D项,“天宫二号比一号有创新,能够在太空给其他航天器补加应用推进剂”错误,依据材料三第二段“相较于天宫一号,有着诸多创新,主要改进之一就是增加了推进剂在轨补加功能”可知,原文说的是“主要改进之一”,故D项以部分代整体,错误,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能力。关于文章的内容注意找到选项对应的语段进行比对,发现其中的细微差别,看手法概括是否得当、分析是否合理、人物是否错位、时间地点是否颠倒等 B项,“中国一直利用‘天宫’系列空间实验室发展货运飞船”错误,依据材料二第二段“中国也已经借鉴了许多他国的经验,并将利用‘天宫’系列空间实验室发展货运飞船,在‘天宫三号’升空后进行首次试验”可知,不是“一直”,而是“‘天宫三号’升空后进行首次试验”,故B项时间错位,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为什么中国科技工作者能取得丰硕的成果”,回归原文,从每则材料立足的人员、技术、经验、品格等角度去归纳答案要点。‎ 依据材料一第二段“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经过十余年的攻关,突破了……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使得天宫二考上的冷原子钟实现了预定科学目标”可知,成功的原因之一是中国科技工作者持之以恒的钻研探索;‎ 依据材料二第二段“中国也已经借鉴了许多他国的经验,并将利用‘天宫’系列空间实验室发展货运飞船,在‘天宫三号’升空后进行首次试验”可知,成功的原因之二是中国科技工作者善于借鉴他人和他国经验;‎ 依据材料三第一段“需要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及天舟一号货运飞船进行交会对接,所以把三个飞行器放在一起进行一体化设计,达到资源优化”“最终通过一系列的‘多任务融合’系统设计,柏林厚的团队成功解决了天宫二号功能密度大的难题”可知,成功的原因之三是对技术的融合创新;‎ 依据材料三第三段“并保证可靠性和安全性,难度非常高。对此只能增强责任心,依靠地面开展大量实验,没有其他捷径”可知,成功的原因之四是增强责任。‎ ‎【点睛】解答筛选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 八、作文(70分)‎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秋天时,蓬草的叶子很茂盛,秋风一刮就什么都没有了;冬天时,有些树木叶子掉光了,根在向更深处汲取营养,春风一到变得茂盛无比。不一样的根,不一样的结局。‎ ‎【答案】范文:‎ 不一样的性情,不一样的结局 我,林黛玉,在反思了自己种种过往以后,我想换一种性情好好地活,也许,我会有不一样的结局。‎ 自那神瑛侍者为我这株枯茎干叶的绛珠仙草带来甘霖时候,我便许以一生之泪予以报答。‎ 江南小村,烟柳拂堤,莺歌漫舞,我独自一个人带着这美丽的回忆,奔赴那珠帘翠竹绕,庭院深几许的贾府。‎ 我不再和我的宝哥哥赌气,我会时刻伴着他,牵住他的手,我会在他的面前表现的很自然,不再作矜持之状,我会敢爱敢恨不在娇羞,我也无须抑制自己内心的情感,随时可以大笑,随时可以大哭,笑,要惊天地,哭,要泣鬼神。‎ 我是水芙蓉,高贵冰洁,出淤泥不染,有沉鱼落雁之美,她是牡丹花,风姿绰约,富贵高丽,有闭花羞月之态,我不再相信木石前盟,你也不会理会金玉良缘,缺少了争风吃醋,摒弃了明争暗斗,一起与宝哥哥共剪西窗烛,共话微风细雨。你可以带我领略北国风光,千里雄奇,万里悲壮;我可以引你进入烟雨江南,桃红柳绿,千里旗郭的画卷之中。我们可以吟诗作画依旧会在雪落三千,梅放万枝的冬季,齐聚我们的诗社,一起吟诗作画,共同烤鹿肉,划拳猜掌,欢饮美酒。‎ 我,也无需孤傲,孤芳自赏,我要热情的对待每一个人,我无需再为贾府之人,步步自封,处处留心,我拨开心中的阴霾,让爱的光芒照亮心灵深处。‎ 然而,每到花落时,我依旧手拿着我的花锄,带着我的香囊,微风过后,花落之处,扫起每一片落花,扫起心中每份的忧伤,我依然还会书法我内心的伤痛,我依旧为残花筑起一座小墓,依然吟唱:“花谢花飞花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随性的大哭一场,管它鸟惊飞,任它花愁颤。‎ 我将永远摆脱寂寞殊林,我将不再是“玉带林中挂”的结局,我习惯了滚滚红尘的世俗生活,习惯了世俗社会的为人处世,无需怒,无须怨,每天依旧琴棋书画唱,依旧品茗低吟,随性而已。‎ 那年,夏天,大雨滂沱,我不再是病卧床榻,泪如雨下。我会双颊生红晕,头戴红盖头,一声声唢呐,一阵阵鼓声,伴着宝哥哥,坐乘大花轿,步入人生的殿堂。‎ 不一样的性情,不一样的结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写作的能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对材料的分析整合来立意和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立意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 材料将秋天的蓬草与冬天的树木作对比,蓬草纵然茂盛,“秋风一刮就什么都没有了”;冬天的树木纵然叶子掉光,来年春天也会“变得茂盛无比”。分析原因,“不一样的根,不一样的结局”便是点睛的提醒。蓬草因为根浅而耐不住秋风的吹刮,树木因为根深而迎来来年的生机。这里的“根”指的是草木,又是以比喻手法写人或事。人或事的结局有不同,是因为什么“根”呢?显然可以理解为“根源”“根本”“根脉”“根基”。但是“根源”“根本”“根脉”“根基”又是什么呢?联系社会和生活,可想到思维、禀赋、品格、性情、学识、家庭、祖国等等多方面,考生由此打开思维,多角度立意。‎ 立意:‎ 换个思维,精彩自来;‎ 积淀学识,人生耀眼绽放;‎ 不一样的性情,不一样的结局;‎ 扎根祖国,更有张力地腾飞;‎ 请为孩子扎下勤劳的家风之根;‎ ‎……‎ 素材:‎ ‎1. 奶奶对现代化科技感兴趣。我又跟她讲了港珠澳大桥,“两弹一星”与郭永怀,“兰考的沙丘”与焦裕禄……这时,我终于有点明白了今年为什么不回家寻根。因为要让奶奶过来看看我们杭州人的根。那是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意念!‎ ‎2. 在德国,有一个造纸工人在生产纸时,比小心弄错了配方,生产出了一批不能书写的废纸。因而,他被老板解雇。正在他灰心丧气、愁眉不展时,他的一位朋友劝他:“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你不妨变换一种思路看看,也许从错误中找到有用的东西来。”于是,他发现,这批纸的吸水性能相当好,可以吸干家庭器具上的水分。接着,他把纸切成小块,取名“吸水纸”,拿到市场去卖,竟然十分畅销。后来,他申请了专利,独家生产吸水纸发了大财。看吧,不一样的思维之根,带来了不一样的结局!‎ ‎3.古代幼儿启蒙最为重视背诵这一基本功,为孩子的成长打下坚实的文学根基。李白三岁读书,五岁背古籍,诗书过目不忘且能出口成章;胡适四岁就开始读古诗,六岁开始背古文;郭沫若五岁就开始背四书五经。近代大作家如鲁迅、老舍、朱自清、徐志摩、钱钟书、林语堂都是从幼年开始背诵古诗文。总理在讲话中引用古典诗文信手拈来,如果不是从小背诵打下的国学功底,是绝不可能做到的。‎ 结构:‎ 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考生要辨析选择自己最有话可说、有素材可写、有能力写好的立意、有把握驾驭的文体。如写“换个思维,精彩自来”,考生可写议论文,并借鉴“善于变通”“创新思维”等作文话题和素材来综合写作。如写“请为孩子扎下勤劳上进的家风之根”,考生可写议论文,开篇列举所见的现在许多孩子好逸恶劳,拈轻怕重,吃不得苦的例子,引出当代家庭应该反思家庭教育,反思父母的教育思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久长”!要以身作则,勤劳上进,莫要把孩子培养成只知吃喝玩乐,手机成瘾,痴迷游戏的寄生虫。然后引用历史名人轶事为例,再结合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进一步强调勤劳上进的家风才能培养勤劳上进的阳光新一辈!‎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1、关键词句法:即在材料中寻找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词句等,抓准这些关键词句,就能更好地把握主旨,确定立意;2、以果溯因法: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入手立意,是行之有效的立意方法;3、情感倾向法:材料中往往有表明感情倾向的形容词、动词、关联词,把握住这些词的内涵,可以选择出最佳角度立意。‎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