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1.00 KB
  • 2021-06-03 发布

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田家炳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 2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2020.5.28‎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成分共生的,呈现多种文化成分相融合的状态。中华文化更是如此,它其实是个大包容的概念。‎ 过去我们经常说,中华文化是“黄河文化”“黄土地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但近二三十年来,随着考古新发现和学术界对中华文化起源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华文化并非只有黄河文化一源,长江文化同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如果说黄河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那么,长江文化已多少带有海洋文化的特征。或者至少可以认为,用内陆文化去描述长江文化是不全面的。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反映在文化思想方面,也呈现不同风格。《诗经》作为写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产生在黄河流域;而浪漫主义文学的鼻祖《楚辞》,则产生在长江流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诞生在黄河下游;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则诞生在长江中游和下游。黄河和长江这两河两源文化相互交融而又各自发展,哺育着中华民族。‎ 中华文化除了起源是多元的,学术思想也是多元的。儒、释、道三家并存,就是学术思想多元的体现。儒家在汉代地位隆起,此后一直是社会思想的主流,成为中华文化的大传统。但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同样对中华文化有着重要影响。他们后退一步,以“弱”态制衡“强”态,出发点和归宿都本诸自然,这与孔子、孟子思想有很大不同。如果说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所要面对和解决的是人与人的关系,那么,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所要面对和解决的则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人与自然为一体,以自然而然为旨归。除了儒、道两家的思想,佛教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也不能轻视。有一种说法叫“三教合一”,唐以后就有了,说的是儒、释、道三家不是互相排斥、水火不容的,而是相互吸收、合作互补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的又一个特点是不排外,这也体现了它的包容性。儒学对佛学的态度,说明中华文化的大传统是不排外的,对来自远方的思想能够雍容接纳。在民间,即使是偏远地区、比较闭塞的地区,那里的民众也不排外。他们对异风异俗能够取一种尊重和欣赏的态度。与此相关联的是,中华文化不具有侵略性。中国历史上的汉朝,国力强盛,把王昭君送到北方塞外的边族,以结永好。唐朝是多元繁荣的盛世,又把一位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在最强大的时候,用和亲的方式与邻居建立敦睦友好关系,彰显中华文化与邻相处遵循的是以“和”为大道的思路。‎ 不仅中华文化,其实“中华”也是个大包容的概念。只要了解中国历史,就能体会到这种包容性,就能更好地理解今天的中国。实际上,今天的世界同样是多元并存的世界,不可能有哪一个国家拥有一统全世界的能力。人类应该承认差别,保护与尊重多样性。在这方面,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显得弥足珍贵。人类的发展总归是存异求同的。‎ ‎(节选自《中华文化是个大包容概念》,有删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文化是多种成分共生的,多种文化成分相融合,因此,中华文化其实是个大包容的概念。‎ B. 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不仅显示出不同的地域特征,而且在文化思想方面还显示不同的风格。‎ C.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诞生在黄河下游,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诞生在长江中游和下游。‎ D. 自古以来,哺育着中华民族的黄河和长江这两河两源文化虽各自发展,又呈相互交融的状态。‎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近年来,考古新发现和学术界对中华文化起源研究的深入,让我们改变了以前对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唯一源头的看法。‎ B.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不排外、不具有侵略性等特点,儒、释、道三种文化在唐以后形成“三教合一”的局面,就集中体现了以上特点。‎ C. “老庄思想”主张人与自然为一体,面对“强”时,道家以“弱”态制衡,出发点和归宿都本诸自然,以自然而然为旨归。‎ D. 偏远地区、比较闭塞地区的民众能够对异风异俗采取尊重和欣赏的态度,从侧面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影响之深。‎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黄河文化重在写实,《诗经》就是其写实主义的典范;长江文化则倾向浪漫,《离骚》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先河。两种文化内涵不同,却都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B. 儒家思想自汉代起就一直是我国社会思想的主流,它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从释、道两家在两千多年间能与之并肩、获得发展的空间即可看出。‎ C. 汉朝、唐朝分别把王昭君和文成公主远嫁给少数民族首领,用和亲的方式与邻居建立敦睦友好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文化“和”的思想,以及它不具有侵略性的特点。‎ D. 只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就能体会到“中华”也是个大包容的概念;当今世界也是多元并存的,我们应该保护与尊重这种多元并存,因为人类的发展终究是存异求同的。‎ ‎【答案】1. B 2. B 3. A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B项,“地域特征”的说法不准确,应该是“文化特征”,原文第二段为“如果说黄河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那么,长江文化已多少带有海洋文化的特征”。故选B。‎ ‎【2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B项,“不具有侵略性”错,原文第三段为“说的是儒、释、道三家不是互相排斥、水火不容的,而是相互吸收、合作互补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包容性”。故选B。‎ ‎【3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A项,“内涵不同”错,两种文化表现出的不同是在文化思想方面表现出来的不同风格,原文第二段为“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反映在文化思想方面,也呈现不同风格”。故选A。‎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当今是数字化的信息时代,阅读载体趋于多元化发展,网络小说、电子杂志、电子书等数字化阅读方式层出不穷,成为了和传统阅读并驾齐驱的阅读方式,如今几乎大部分经典畅销书籍都能在网络上找到其电子版本,甚至是有声图书,虽然目前纸质书籍并没有受到重创,仍然有相当一部分读者愿意购买纸质图书,正如英国情报学家K.J.麦克格雷所指出的:没有任何一种媒介可以完全取代另外一种媒介,总的情形是相互补充并逐步统一起来以解决一个特定的交流问题。但毫无疑问,新的阅读方式已经分流了传统阅读的部分受众。‎ ‎(摘编自《当今国民阅读习惯与趋势探讨》)‎ 材料二 阅读年龄与阅读类别图 中国人习惯的阅读方式图 材料三 当今社会,人们习惯于畅游互联网,有时间读书似乎成了一种奢求。虽然精神食粮不再匮乏,各类书籍品种丰富,应有尽有,遗憾的是,如今我们却很难再见到人人都爱读书的场景。读书的习惯都去哪儿了,引人深思。‎ ‎“全民阅读”今年已是第五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400多个城市建立了区域的阅读节、阅读月,开展了传统文化讲学、经典诵读、亲子阅读等主题阅读活动;由多家出版社出版的50多种图书入选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和国家有关部门推荐的中国好书。全民阅读的倡导,能够让我们的老百姓通过多读书,读好书,去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从而增强文化自信,进而达到全民悦读。“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全民阅读更应该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从小把古代经典嵌在脑子里,薪火相传,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四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苏轼在《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他认为,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 在叶圣陶先生看来,以“整本的书”为教材,“就学生方面说,在某一时期专读某一本书,心志可以专一,讨究可以彻底。在中学阶段内虽然只能读有限的几本书,但是那几本书是真正专心去读的,这就养成了读书的能力;凭这能力,就可以随时随地读其他的书以及单篇短章。读整部的书,不但可以练习精读,同时又可以练习速读。如此说来,改用整本的书作为教材,对于‘养成读书习惯’,似乎切实有效得多”。‎ ‎(摘编搜狐网)‎ 材料五 二战后,联邦德国政府在制定重建家园计划时,仍留出专门资金用来推广阅读。“阅读是教育的基础”这一理念已成为全德国的共识。德国人非常注重阅读的娱乐功能,提倡快乐阅读,他们用书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阅读的兴趣,让孩子更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德国人更喜欢纸质图书,认为真正的阅读源于书,而非实时消息。他们更愿意阅读有价值的,即便是长篇大论的文章,而不是阅读那些无用的、八卦的、没有任何营养的花边消息。德国平均每个家庭藏书近300册,人均藏书100多册。他们认为,“一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以色列这个国家虽然很小,但在创新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以色列平均几千人就有一个公共图书馆。以色列有句老话:“人不能只靠面包活着。”以色列人以此激励自己,养成了求知好学的习惯。犹太人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得到了丰厚的回报,犹太民族不仅涌现出的科学家多,而且拥有亿万家财的富贾巨商也居于世界各民族之前。在美国,屈指可数的亿万富翁中,犹太人就占了一半之多。许多人把犹太民族称为善于学习,积极思考的民族。‎ ‎(摘编自人民网)‎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信息时代,大部分经典畅销书都已有其电子版本,但仍有读者愿意购买纸质图书,数字化阅读方式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阅读方式。‎ B. 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全民阅读”,多次倡导,希望能够让全社会更重视读书,让人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C. 苏轼认为阅读时不必追求所有的问题都弄懂,只就一个目标或问题进行探究,日积月累必有收获,他还强调读书应注重独立思考。‎ D. 犹太人善于学习,积极思考,养成了求知好学的习惯。这种学习精神让他们受益匪浅,美国亿万富翁中犹太人占多数与此不无关系。‎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各类书籍品种随时代发展而日益丰富,虽然人们习惯于畅游互联网,但绝大多数人的阅读方式还是以纸质图书为主。‎ B.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对阅读有不同的选择,这与他们的人生阅历和生活需求有关,如00后的阅读就与学业关系较紧密。‎ C. 二战后德国人注重阅读在教育中重要作用,倡导快乐阅读。他们喜欢阅读纸质书籍,也喜欢阅读各种不同类型的文章。‎ D. 叶圣陶提倡的“整本书阅读”既能练习精读,又能练习速读,所以他强调学生在中学时专心只读几本书就能养成读书的能力。‎ ‎6. 你觉得怎么样才能达到“全民阅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C 5. B ‎ ‎6. ①政府重视倡导,全民形成重视阅读的共识;②政府加大投入,提供资金和设备上的保障;③社会多方参与,组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④国民注重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特别注意从娃娃抓起;⑤多出版有价值的好书,重视经典文化的宣传;⑥指导人们掌握各种有效的读书方法。‎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C项,“苏轼……他还强调读书应注重独立思考”说法张冠李戴,追求“独立思考”是陶渊明的观点。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内容要点一图文转换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内容,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A项,“但绝大多数人的阅读方式还是以纸质图书为主”夸大范围,图表中是“57.2%的人习惯于阅读纸质图书”;C项,“不同类型文章”说法错误,文中是说他们“更愿意阅读有价值的,即便是长篇大论的文章”;D项,逻辑错误,原文说的是“虽然只能读有限的几本书,但是那几本书是真正专心去读的,这就养成了读书的能力”。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筛选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找出文中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本题题目是“你觉得怎么样才能达到‘全民阅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本题貌似探究题,其实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筛选和概括的能力。通读文章,可以确定答题区域为材料三、材料四和材料五,仔细阅读这三则材料,可以从中筛选出“‘全民阅读’今年已是第五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目前全国已有400多个城市建立了区域的阅读节、阅读月,开展了传统文化讲学、经典诵读、亲子阅读等主题阅读活动”“由多家出版社出版的50多种图书入选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和国家有关部门推荐的中国好书。全民阅读的倡导,能够让我们的老百姓通过多读书,读好书,去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从而增强文化自信,进而达到全民悦读”“全民阅读更应该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从小把古代经典嵌在脑子里,薪火相传,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在中学阶段内虽然只能读有限的几本书,但是那几本书是真正专心去读的,这就养成了读书的能力;凭这能力,就可以随时随地读其他的书以及单篇短章。读整部的书,不但可以练习精读,同时又可以练习速读。如此说来,改用整本的书作为教材,对于‘养成读书习惯’,似乎切实有效得多”“‎ 联邦德国政府在制定重建家园计划时,仍留出专门资金用来推广阅读”“德国人非常注重阅读的娱乐功能,提倡快乐阅读,他们用书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阅读的兴趣,让孩子更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概括怎么样才能达到“全民阅读”。‎ ‎【点睛】筛选信息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第一,应该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只要抓住了主要内容,筛选和整合信息才会心中有数;第二,依据题目要求,从考题要求出发,明确筛选信息的标准。试题简单的,可直接摘录文中重要词语作答;试题涉及范围大、干扰信息多时,就应该采用对比、求同的方法,分清信息的主次,根据考题的要求,把有效信息加以概括提炼出来。第三掌握解答这类试题的常用技巧。①根据语言标志获取相关信息。如标题、序词、注释、表总提或对照的词语。②根据反复、照应确认重要信息。反复、照应一般是为了强调某个内容。③采用抽出关键词句的方法获取信息。找到关键性词语或句子,就得到了相关信息。④根据命题要求或者题目暗示来筛选或获取信息。⑤抓住能反映概念本质特征的词语来获取信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认牙 冯骥才 治牙的华大夫,医术可谓顶天了。您朝他一张嘴,不用说哪个牙疼、哪个牙酸、哪个牙活动,他往里瞅一眼全知道。他能把真牙修理得赛假牙一样漂亮,也能把假牙做得赛真牙一样得用。他哪来的这么大的能耐,费猜!‎ 华大夫人善、正派、规矩,可有个毛病,便是记性差,记不住人,见过就忘,忘得干干净净。您昨天刚去他的诊所瞧虫子牙,今儿在街头碰上,一打招呼,他不认得您了,您恼不恼?要说他眼神差,他从不戴镜子,可为嘛记性这么差?也是费猜!‎ 后来,华大夫出了一件事,把这两个费猜的问题全解开了。‎ 一天下晌,巡捕房来了两位便衣侦探,进门就问,今儿上午有没有一个黑脸汉子到诊所来?长相是络腮胡子,肿眼泡儿,挨着右嘴角一颗大黑痣。华大夫摇摇头说:“记不得了。”‎ 侦探问:“您一上午看几号?”‎ 华大夫回答:“半天只看六号。”‎ 侦探说:“这就奇了!总共一上午才六个人,怎么会记不住?再说这人的长相,就是在大街上扫一眼,保管也会记一年。告明白你吧,这人上个月在估衣街持枪抢了一家首饰店,是通缉的要犯,您不说,难道跟他有瓜葛?”‎ 华大夫平时没脾气,一听这话登时火起,“啪!”一拍桌子,拔牙的钳子在桌面上蹦得老高。他说:“我华家三代行医,治病教人,从不做违背良心的事。记不得就是记不得!我也明白告诉你们,那祸害人的家伙要给我瞧见,甭你们来找我,我找你们去!”‎ 两位侦探见牙医动怒,龇着白牙,露着牙花,不像装假。他们迟疑片刻,扭身走了。‎ 天冷了的一天,华大夫真的急急慌慌跑到巡捕房来。跑得太急,大褂都裂了。他说那抢首饰店的家伙正在开封道上的“一壶春酒楼”喝酒呢!巡捕闻知马上赶去,居然把这黑脸巨匪捉拿归案了。‎ 侦探说:“华大夫,您怎么认出他来的?”‎ 华大夫说:“当时我也在‘一壶春’吃饭,看见这家伙正跟人喝酒。我先认出他嘴角那颗黑痣,这长相是你们告诉我的,可我还不敢断定就是他,天下不会只有一个嘴角长痣的,万万不能弄错!但等到他咧嘴一笑,露出那颗虎牙,这牙我给他看过,记得,没错!我便赶紧报信来了!”‎ 侦探说:“我还是不明白,怎么一看牙就认出来了呢?”‎ 华大夫哈哈大笑,说:“我是治牙的呀,我不认识人,可认识牙呀!”‎ 侦探听罢,惊奇不已。‎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监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始两段,写了华大夫两方面令人“费猜”的事,一是医术高超,一是不记人。使人物形象带上传奇色彩,也为后面故事情节的开展作好铺垫。‎ B. 华大夫对两个侦探大动肝火,甚至拍桌子,把拔牙的钳子拍得蹦起老高,可见他是个脾气暴躁的人。‎ C. 华大夫平时不记人,却牢牢记住了抢首饰罪犯的长相特征,可见他对犯罪分子的愤恨,体现了他的正义感。‎ D. 文章在塑造华大夫这个人物形象时,主要是用了对话描写、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同时运用了对比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8. 试概括华大夫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9. 文章结尾处,华大夫说“我是治牙的呀,我不认识人,可认识牙呀!”。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答案】7. B 8. ‎ ‎(1)医术精湛,“他能把真牙修理得赛假牙一样漂亮,也能把假牙做得赛真牙一样得用”;(2)对工作及手艺高度专注,心无旁骛,以至于认牙而不认人;(3)为人正派,爱惜荣誉。被人误解后没有脾气的他却猛烈发火;(4)嫉恶如仇,富有正义感,他对祸害人的罪犯非常愤恨,认出罪犯后急忙报警,大褂都跑裂了。 ‎ ‎9. (1)不认识人却认识牙,这看似荒谬的现象,使文章蒙上传奇色彩,能吸引读者;(2)运用对比手法,写出华大夫在医术上的高度专注、心无旁骛,表现了他的工匠精神;(3)回应题目“认牙”,使文章结构严谨。‎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理解重要语句和分析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本题中,选项B,说华大夫“是个脾气暴躁的人”错误,因为通读全文之后,这篇小说重点表达了华大夫医术高明和嫉恶如仇两个特点。侦探的话让华大夫生气,是因为华大夫是一个爱惜名声的人。‎ 故选B。‎ ‎【8题详解】‎ 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这篇小说中,作者上来就说华大夫“医术可谓顶天了”,然后又说“他能把真牙修理得赛假牙一样漂亮,也能把假牙做得赛真牙一样得用”,说明华大夫艺术精湛;‎ 第二段作者说华大夫“可有个毛病,便是记性差”,与结尾处华大夫说的“我是治牙的呀,我不认识人,可认识牙呀!”形成对比,说明对工作及手艺高度专注,心无旁骛;‎ 通过 “华大夫平时没脾气,一听这话登时火起”,可以看出华大夫为人正派,十分爱惜自己的荣誉;‎ 通过华大夫自己的语言,“那祸害人的家伙要给我瞧见,甭你们来找我,我找你们去”,以及后文华大夫去巡捕房送信,可知华大夫嫉恶如仇,富有正义感。‎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在文中作用。句子在文中的作用一般从三个方面作答:内容上、结构上和效果上,此外,有时业要考虑句子使用的表现手法。具体来说,从内容上,要考虑句子与全文写作内容的关系,尤其是与主旨、人物、作者情感等方面;结构上,要注意句子在文中的位置;表达效果上,往往有吸引读者、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等答法。‎ 本题中,华大夫的“我是治牙的呀,我不认识人,可认识牙呀”‎ 这句话,从内容上看,;写出华大夫在医术上的高度专注、心无旁骛,表现了他的工匠精神;从结构上看,它回应了题目“认牙”,使文章结构严谨;从表达效果上看,使文章蒙上传奇色彩,能吸引读者;从句子使用的手法上看,运用了对比手法,更突出人物的专注精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曰:“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悉以为!”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说燕文侯曰:“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且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赵之攻燕也,发号出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军军于东垣矣。渡滹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而距国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是故愿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文侯从之。北报赵王,乃行过洛阳。周显王闻之恐惧,除道,使人郊劳。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嫂委蛇蒲服,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季子位高金多也。”苏秦喟然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于是散千金以赐宗族朋友。燕易王卒,其后齐大夫多与苏秦争宠者,而使人刺苏秦,不死,殊而走。齐王使人求贼,不得。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于是如其言,而杀苏秦者果自出,齐王因而诛之。‎ ‎(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注释】①蒲服:同“匍匐”,爬行。‎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B. 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C. 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D. 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鬼谷子先生,即鬼谷子,战国著名思想家,纵横家之鼻祖,长于纵横捭阖之术。‎ B. 周显王,谥号。在古代,朝廷用谥号来肯定已死王侯、名臣等地位很高的人的生平事迹。‎ C. 候,是爵位中的一个等级。周代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D. 从亲,即合纵相亲,指六国联合抗秦。张仪游说六国共同侍奉秦国的策略称为连横。‎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秦积极进取、坚韧自强。他曾经在鬼谷子那里研习学问,出游几年之后,未能施展抱负,回家后因受到家人的讥笑而难过,但他并未就此放弃。‎ B. 苏秦高识远谋,能言善辩。在游说燕文侯时,苏秦运用对比法分析了燕国面临的周边形势,凭借自己的能言善辩成功说服燕文侯与赵国结成联盟。‎ C. 苏秦纵横捭阖,终得显达。他得志时,周显王十分害怕,亲自前来迎接他;他的嫂子对他前倨后恭,引发苏秦对人生的感叹并将钱财散给了亲友。‎ D. 苏秦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同僚因不满苏秦受到齐王的宠信,而派人去行刺他。临死时,苏秦向齐王献计以捕获刺杀自己的凶手。‎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出游数岁,大困而归。‎ ‎(2)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 ‎【答案】10. B 11. B 12. C ‎ ‎13. (1)(苏秦)向东到齐国求学,在鬼谷子先生那里学习。(他)在外游历了好几年,非常潦倒地回到家里。‎ ‎(2)同样是我这个人,富贵了,亲戚就害怕我;贫贱时,就轻视我。(亲人尚且如此)何况是一般人呢!‎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一期年”意为“满一年”,时间状语,故“期年”前后都应断开,故排除AC;“皆少之意为“都轻视苏秦”应在“之”后断开,故排除D。‎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B项,“用号来肯定……”的说法错误。号分为褒扬性的美谥、怜惜性的平谥、贬义性的恶谥三种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理解文意,把握结构思路,了解写作特色。本题涉及的多为理解词句含义或者思想内容、写作用意,结合文本细心揣摩即可。‎ C项,“他得志时,周显王十分害怕,亲自前来迎接他”错误。由“使人劳郊”可知,周显王井未亲自前往迎接苏秦,而是派人到郊外迎接慰问他。‎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语句的能力。答此类题,一定要事先还原语境,切忌直接读句子翻译。翻译时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1)东,名词作状语,向东;而习之于鬼谷先生,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为“于鬼谷子先生习之”;岁,年。‎ ‎(2)则,就;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看轻;众人,一般人。‎ ‎【点睛】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留、补、删、换、调。‎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 ‎、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 注:直译即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参考译文:苏秦,东周洛阳人。他往东去到齐国从师,曾在鬼谷先生那儿研习学问。他出外游历了好几年,非常狼狈地回到家里。他的哥哥、弟弟、嫂子、妹妹、妻子、侍妾都暗地里讥笑他,说:“周人的风俗,向来是治理产业,努力从事工商,以博取十分之二的利润为目的。如今你去掉了根本去搬弄口舌,穷途末路,不也应该吗?”苏秦听了这些话,心里感到惭愧而暗自伤心,就关门不出,把他的书都取出来,再次发愤阅读,说:“一个读书人已经埋头读书了,却不能用自己的知识去取得高位和荣耀,书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于是,他从这些书中找出一本周书《阴符》,伏案攻读。读了一年,他从书中找出了许多揣摩国君心意的诀窍,说道:“凭借这些知识,我可以去游说当代的国君了。”他打算去游说周显王,显王的近臣们平素就熟悉苏秦,都轻视他。苏秦离赵又游历到燕国,经过一年多才见到燕文侯。苏秦游说燕文侯道:“燕国东有朝鲜和辽东,北有林胡和楼烦,西有云中和九原,南有滹沱河和易水,国土纵横两千多里,战士好几十万,战车六百辆,战马六千匹,储存的粮食足够几年之用。南面可从碣石山、雁门山输入丰富的物资,北边可以种植枣栗获得很大利益。即使人民不耕种田地,单是枣栗的收入也就够富了。这真是天然的府库啊!燕国之所以不受敌国侵害是因为赵国在南边作为屏障。秦国如要攻打燕国,要越过云中、九原,经过代郡、上谷,穿行几千里,即使能攻下燕城,秦国也会考虑到没法守住。秦国不能加害燕国,这是明摆着的事情。现在赵国如果要进攻燕国,发布号令,不到十天就可以有几十万军队进驻到边境的东垣一带。接着,赵军再渡过滹沱和易水,不到四五天,便直抵燕国的都城了,所以说,秦国进攻燕国,是到千里之外去作战,赵国攻打燕国,是在百里之内作战。不担心近在百里之内的祸患,而却看重千里之外的敌人,没有比这更错误的政策了。因而我希望大王能和赵国联合,天下联为一气,那么燕国一定没有祸患了。”燕文侯悦:“你的话虽然很对,但我们的国家弱小,西边靠近强大的赵国,南边接近齐国,齐、赵都是强国。你一定打算要用合纵的策略使燕国获得安定,我愿把国家交给你安排。”苏秦北上向赵王报命,途经洛阳。周显王得悉这一消息非常害怕,赶忙派人替他清扫将要经行的道路,并派人到郊外慰劳。苏秦的兄弟妻嫂斜着眼不敢抬头正视,都俯伏在地上,侍候他进食。苏秦笑着向他的嫂嫂说:“你怎么以前对我那样傲慢,现在却这么恭敬呢?”嫂嫂赶快弯曲着身子匍匐在地上,把脸贴着地面谢罪说:“那是因为小叔你现在的官高而钱多啊!”苏秦深有感触地叹道:“同样是我这个人,富贵了亲人就害怕我;贫贱就受到轻视,亲人尚且是这样,何况是一般人呢!假如我在洛阳城边有二顷良田,我还能佩上六国相印吗?”于是他便把千金分赐给同族的人和朋友。燕易王死去,燕哙继立为王。后来,齐国有许多大夫和苏秦争宠,派人暗杀苏秦,苏秦受了重伤,挣扎着逃走。齐王派人去抓凶手,没有抓到。苏秦快要死了,便对齐王说:“我如果死了,请您把我车裂了而在刑场上示众,并宣布说:‘苏秦为了燕国在齐国作乱。’这样,那暗杀我的凶手就定能抓到了。”于是齐王照他的话办,暗杀苏秦的凶手果然自己露面,齐王就把他捉来处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晴 杜甫 返照斜阳彻,浮云薄未归。‎ 江虹明远饮,峡雨落馀飞。‎ 凫雁终高去,熊罴觉自肥。‎ 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 ‎【注释】此诗写于诗人寓居夔州时期。‎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前两联描写晚晴之景,没有夕照则虹不现,没有浮云则雨不飞,照应周密,笔法细致。‎ B. 颈联跳开一笔,描写凫雁高飞而去,熊罴秋来长膘,诗人慨叹万物欣然自得。‎ C. 尾联以景结情,秋露零零,竹影摇曳,既回扣题目,又将不尽之意融入这晚景中 D. 诗歌写景远近结合,远望彩虹、峡雨、凫雁、熊罴,近观竹梢蒙露,层次分明。‎ ‎15. 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赏析。‎ ‎【答案】14. D 15. 表达了诗人长期辗转漂泊、客居未归的感伤,诗人运用直接抒情和融情于景相结合的手法,抒发了自己的感情。诗人写秋分时节自己仍在外漂泊,在傍晚的秋露零零、竹影摇曳中感知时间的变化,与颈联万物的欣然自得形成对比。‎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 D项,“远望彩虹、峡雨、凫雁、熊罴”错误。诗歌写景虚实结合,前四句为所见,后四句偏所感。“凫雁终高去,熊罴觉自肥”是作者的所思所想,“凫雁、熊罴”为想象,不是眼前之景。‎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鉴赏能力。作答本类题型,学生应立足于诗句,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答题时注意先答出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情感。‎ 此诗写秋分时节,秋雨至晚方晴,浮云犹薄,峡雨尚飞,而斜阳照彻,秋意已浓,凫鸟已去,鸿雁已归。值此时节,熊罴应该已为过冬储存脂肪了吧。尾联前一句直抒胸臆,“秋分客尚在”写出了可是诗人自己仍然漂泊在外,不能还乡,抒发了作者自身的漂泊辗转、客居不能归的感伤。尾联最后一句“竹露夕微微”写出了在傍晚的秋露零零、竹影摇曳中感知时间的变化,融情于景以景结情,以秋露零零,竹影摇曳,回扣题目,将人生的不尽之意,漂泊辗转、客居不能归的感伤融入这晚景中。‎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这一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高》一诗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巧妙地将琵琶女沦落的悲哀与自己失意的悲愤结合起来,意味深远,堪称全篇的诗眼。‎ ‎【答案】 (1). 地崩山摧壮士死 (2).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 无边落木萧萧下 (4). 不尽长江滚滚来 (5). 同是天涯沦落人 (6). 相逢何必曾相识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 ‎(1)“引用五丁开山这一神话”是提示,注意“摧”“ 钩”的书写;‎ ‎(2)“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是提示,注意“萧”“滚”的书写;‎ ‎(3)“琵琶女沦落的悲哀与自己失意的悲愤结合”是提示,注意“涯”“沦”的书写。‎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城市不仅要有“面子”,更要有“里子”。长期以来,一些城市存在“面子”和“里子”_______的现象。主干道干净整洁,逢年过节还会张灯结彩。但有的时候,背街小巷的管理现状却并不_______,路口的垃圾有没有清理干净,大量的共享单车有没有挤占人行通道,能不能有个不受噪音干扰的安静夜晚……这些街头巷尾的“细碎小事”,关系居民切身利益,关系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现在,全国不少城市都开始重视此前被忽视的小街小巷的环境治理,深受百姓所欢迎和好评。‎ 为了进一步提升区域城乡环境建设管理水平,营造干净整洁宜居的城乡环境,北京市丰台区持续开展了环境卫生清洁日和清洁周活动,(        ),每月的最后一周定为“清洁周”。活动时,参与者分成5组,分工合作,有人负责摆放共享单车,有人负责清理垃圾……社区面貌因此_______。“经过整治,修好的街道不仅更平整,还装上了路灯,走路更安全了。”居民刘明对政府的小街小巷的改造工程_______。‎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美好的环境也需要每个人为之奋斗。从小街小巷开始改善城市面貌,从自己做起保护生态环境,城市会越来越宜居,中国会越来越美丽。‎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表里不一    尽善尽美    涣然冰释    赞不绝口 B. 秀而不实    尽如人意    涣然冰释    交口称誉 C. 秀而不实    尽善尽美    焕然一新    交口称誉 D 表里不一    尽如人意    焕然一新    赞不绝口 ‎18.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自从全国不少城市开始重视此前被忽视的小街小巷的环境治理,深受百姓所欢迎和好评。‎ B. 全国不少城市都开始重视被忽视的小街小巷的此前的环境治理,受到百姓的欢迎和好评。‎ C. 自从全国不少城市开始重视此前被忽视的小街小巷的环境治理,受到百姓的欢迎和好评。‎ D. 全国不少城市都开始重视此前被忽视的小街小巷的环境治理,受到百姓的欢迎和好评。‎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把“清洁日”定为每周的最后一个工作日。‎ B. 把每周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定为“清洁日”。‎ C. 把每周的“清洁日”定为最后一个工作日。‎ D. 把每周的一个工作日定为最后的“清洁日”。‎ ‎【答案】17. D 18. D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表里不一:指外部和内部不一致。秀而不实:比喻人虽有才能而终无结果。根据语境说的是“面子”和“里子”的不一样,这里应用“表里不一”;尽如人意:完全符合心意,多用于否定式。尽善尽美: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根据语境,这里应用“尽如人意”;焕然一新:形容出现了崭新的面貌。涣然冰释:比喻误会、疑虑、隔阂等完全消除。根据语境说的是社会面貌,这里应用“焕然一新”;赞不绝口:形容对人或事物十分赞赏。交口称誉:指大家异口同声地称赞。根据语境,这里只有一个人,应用“赞不绝口”。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选项A,介词淹没主语,删除“自从”;句式杂糅,删除“所”。选项B,语序不当,把“此前”放到“被忽视”的前面。选项C,介词淹没主语,删除“自从”。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的连贯、语句逻辑严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的要求,注意认真研读语段,准确把握句子间的逻辑关系。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本题根据后文“每月的最后一周定为‘清洁周’”句式对称原则可确定。故选B。‎ ‎【点睛】辨析并修改病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常见的病句类型例如,成分残缺或赘余: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中心语残缺,介词残缺,较典型的是介宾短语淹没主语造成主语残缺,修饰语过长淹没中心词造成中心语残缺,结构较复杂造成介词残缺,成分赘余典型的是前后的语意重复,答题是注意划分句子成分,找到残缺的对象。表意不明: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指代不明,划分不明,省略不明和词义内涵不明。句子中出现指代性词语,看指代是否明确;查看句子中的修饰成分,看是否能同时修饰后面的两个词语。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搭配不当:是病句常见的类型,主要有主谓、动宾、主宾搭配不当,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等,较为典型的是一个词语和后面或前面的两个词语配合,和其中的一个搭配不当、主宾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 ‎20.下面是一位学生写给老师的书信,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恩师:‎ 您好!‎ 音问久疏,垂念已久。上周得恩师所寄大作,拜读之余,唯叹文笔清丽、管见非凡。又闻家兄近日来丽江参加学术会议,若他有空闲,学生愿拨冗拜访,邀其游丽江,以尽地主之谊。学生近日习字有得,去信寄上墨宝一幅,烦请先生雅正。‎ 学生:XXX X年X月X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垂念”改“思念” (2). “管见”改“见解” (3). “家兄”该“尊兄” (4). “拨冗”改“登门” (5). “墨宝”改“拙作”‎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得体就是语言表达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身份、不同对象、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 材料是学生写给老师的书信。“垂念已久”中,垂念指上对下挂念,也用做敬辞,指别人对自己挂念(如,承蒙垂念,不胜感奋)。语境中,学生对老师,不是上级对下级,也不是老师对自己的挂念。可改为“思念”。“管见非凡”中,“管见”,管中窥物。比喻所见浅小。多用为自己意见的谦词。语境中是学生表达对老师作品的评价。使用不当,可改为“见解”。“又闻先生家兄近日来沪参加学术会议”中,“家兄”是说自己的兄长,语境中是说老师的兄长,词语使用不当,可改为“尊兄”。“学生愿拨冗拜访”中,“拨冗”是客套话,请对方推开繁忙的事务,抽出时间。用于说自己或学生不得体,可改“登门”;“去信附上墨宝一副”中,“墨宝”用来尊称别人写的字或画的画,该词使用不当,可改为“拙作”。‎ ‎【点睛】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内容(词语、句子、段落和整体和谐)、场合(时间、地点、氛围),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有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后者需要根据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 ‎21.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字。‎ 在绘画中,①__ ,它是指绘画时不把画面画满,②__ ,以求画面的空旷和辽阔,引发读者的艺术再创造。这种“空笔”在诗词作品中,称之为诗词空白艺术。它是以空白激思考、以停歇激想象的艺术方法,通过突然中止正在叙述的事情,突然停顿正在描写的事物,③__。‎ ‎【答案】 (1). ①有一种创作手法是“空笔”(留白) (2). ②而是有意留下一些空白 (3). ③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结合语境,分析可知:①句结合后文的“这种‘空笔’”,可知前文应该提到“空笔”,所以第一空填:有一种创作手法是“空笔”;②句是对“空笔”的具体阐释;③处是对“空笔”手法艺术效果的阐释。‎ 点睛:根据语境填句子考生在解答此类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话题要统一:首尾谈的是同一话题,中间也不应有所偏离,没有岔开或暗换话题之处。②注意照应、过渡:首尾要照应,过渡应有过渡性语句作为桥梁。③顺序要合理:句间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在安排上是合理的。逻辑顺序还体现在关联词语的合理使用上。本题所谈论的话题是“空笔”,具体阐释了“空笔”的内涵和“空笔”的艺术效果,回答本题时围绕着这个大方向就不会有太大的偏差。‎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农夫汤姆养了一群羊。放牧时,他总是放声高唱:“我雪白的羊群啊,多么可爱……”可是,有件事让他感到遗憾——他的羊群里还有一只黑羊,就像白玉上多了一个瑕疵。白羊们因为主人的宠爱而瞧不起那只黑羊,可黑羊却依旧默默地忍受着嘲讽,跟在羊群后面。冬天到了。在一场暴风雪中,汤姆与羊群走散了。暴风雪停息,漫山遍野银装素表。汤姆四处寻找,哪里还有羊群的影子?这时,他看到远处有一个晃动的小黑点,跑过去,果然是那只黑羊!其他的白羊也在那里。汤姆高兴地抱起那只立功的黑羊:“多亏有了你!”白羊们“哗哗”地叫着,似乎也在感谢黑羊,让它们能重回主人身边。而黑羊呢,依旧默默地跟在羊群后面。春天,汤姆的羊群里又多了几只累羊,他的歌声依旧咚亮:“我的羊群啊,多么可爱……”‎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天生我材必有用 黑羊混在白羊当中,就像一个瑕疵,受尽主人歧视。可是在暴风雪后却让牧羊人找到了自己的羊群。黑羊虽然和别人不一样,也有着自己制胜的法宝;而每个人都不同,也都拥有着属于自己的才能。‎ ‎“人之有学也,犹木之有枝叶也”。达尔文的父母希望他做一名出色的神父,但是他相信自己在生物学方面卓越的才能,最终为世人留下不朽名作《进化论》。每个人都有特长,发现自己突出的地方,努力学习并完善它,你便会拥有一技之长。无论是父母之命还是旁人之言,恪守属于自己的才能,坚信自己与众不同的能力,终会发现自己的用武之地。所谓天生我材,是要我们坚定总有一片天空属于你,三百六十行,总有一行你会擅长。‎ 走过风风雨雨,总有一束阳光照耀在身上。韩寒如今是万千青少年追捧的炙热作家,中学时确实七门功课不及格的问题学生。他是怪才,用他在文学上独特的嗅觉引领起新一代的青春文学。你可以说他只会写字,但他就是用手写出了人生的辉煌;你可以贬低他在其他方面的一无是处,但是你无法不承认他处在文坛的巅峰。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是要我们相信无论擅长的是什么领域,总会在这一片天地上发光发热。‎ 看遍世间冷暖,总有一抹微笑绽放在心间。李连杰是功夫巨星,身价上亿。年轻时曾因为家里贫困而辍学,也由此契机走向了功夫的道路。一个功夫梦发掘出他超人的天赋;一股不服输的劲,他不懈奋斗了十几年。无论家境贫寒还是富有,无论你的才能多么卓越超凡,在通向成功的路上,都写着朴实的努力二字。“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拨之志”。所以天生我材必有用还在警示我们,守株待兔只能荒废了天资,通往罗马的路上每一条都洒满了汗水。‎ 我是白羊,就用洁白装点世间大地;我是黑羊,危急时刻我亦能挺身而出。不要用世俗的眼光看待自己,世界是一个多角度的球体,换一个角度或许就可以找到你的人生焦点。‎ 永远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在拼搏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解析】‎ ‎【详解】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要点: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材料的主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此题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及其主旨进行立意。‎ 具体过程:‎ 抓住材料关键词:雪白羊群,可爱,黑羊,瑕疵,白羊,宠爱,忍受、嘲讽、感谢。‎ 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 首先运用多角度分析思考题意作文的材料,然后选取最佳角度进行立意。‎ 一则题意作文的材料究竟有多少个角度可供审读呢?具体如下:‎ 一个事物或材料,从“肯定”和“否定”(作者的爱憎、褒贬情感倾向)两个角度去审视;‎ 一事多“人”(“物”)的材料,有几个“人”(“物”)(主要“人”“物”)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就有几个审视角度;⑷一个事件有几种关系就有几种不同的审视角度。‎ ‎【立意】‎ 从汤姆的角度:人才多元化的积极作用或全球化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管理者标准的设置;识才当于未显之时;多看几眼辨人才;识别人才(事物)应多角度、全方位;一分为二看事物;评价人才要全面;等等。‎ 从黑羊的角度:彰显个性、特立独行的积极意义;杰出或独特的个人对集体(环境)的贡献;在一定条件(环境)下,优势和劣势可以相互转化;正视逆境;敢于张扬个性;天生我“才”必有用;不因他人否定自己否定自我。等等。‎ ‎【素材】小草没有大树的伟岸,它却可以将大地变得富有生机,激情四射。清泉没有大海的雄浑,它却可以抚平人们内心的激荡与愁思。明月没有太阳的火热,它却可以使人们心中注入一缕思念与感伤。因此请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史蒂芬霍金,一位人生的斗士,一位科学界的泰山北斗,然而他却遭遇了命运的摧残。上天让他失去了常人所具备的运动能力,他只能被固定在一个轮椅上,仅凭着几只可以活动的手指用键盘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记得有一次在新闻发布会上,有位女记者提出了一个无比尖锐的问题,她问:“霍金先生,难道你不为被固定在一个轮椅上而感到悲哀吗?”霍金用他的手指在键盘上敲出这样的一些字“我没有悲哀,我却很庆幸,因为上帝把我固定在这个轮椅上,却给了我足以想像世界万物,足以激发人生斗志的能力,其实,上帝是公平的”。因为他坚信着“天生我材必有用”。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与艰辛的努力,写出了著名的《时间简史》,推动了科学界的飞速发展,为世界做出了贡献,他也被称为与牛顿和爱因斯坦并列的世界三大科学家之一,他的成就足以让世人敬仰。‎ 邰丽华,一位婀娜的舞者,一位自强不息的女强人。从小喜欢跳舞的她,然而在一次意外中使她突然失聪,此时她的理想与她越来越远。可是她并没有放弃,她用刻苦努力来弥补自身的缺陷,终于在2005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大放异彩,她领衔的舞蹈《千手观音》给人们带来了视觉的盛宴。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也许她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于无声处再现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人生的高洁,因为她始终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李白,一位妙笔生花的才子,一位放荡不羁的傲者。他曾想通过仕途一展才华,报忠祖国,然而朝廷的黑暗将他逼上绝境,但他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他最终放下了官位,仗剑游历,饮酒作诗,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也让后人铭记住了这位伟大的诗人。‎ 人生就像一部戏剧总有太多的不如意,我们只能用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对人生我们应当充满信心,因为世界上只有一个我,就像世界上不存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我就是最特别的,更不应当有“一美不善,众美皆亡”的心态。永远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天地之中人为贵,万物之中人为灵”。人生经历了又一次转折,不愿让自己在一次转折中就坠落到社会的最底层。用心去发现得意的与从不同之处,人无完人,也不存在绝无用处之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嘛。重要的是你如何展现自我,机会来临的时候,我们不该再迟疑,鼓起勇气抓住它;你就已向成功一步步走近了。‎ ‎“人之有学也,犹木之有枝叶也”。不要荒弃你所拥有的特长,努力学习它,你能将它融化为自己一部份,你就算有一技之长,不要在乎你身边的人是怎样评价你,话出自己的样来,就是成功的你。‎ 一个人,很多东西是无法改变的,但你的未来人生是靠自己来谱写。无论你家境贫寒还是富有,你都不应当失去上进的心。“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贱不可恶,可恶习是戏而无能;老不足叹,可叹是老而虚生;残不足悲,可悲是死而无闻”。也不管你家境多么富有,后盾力量多么强大;你都不应当高忱无忧的感觉,要记往,只有知识填充的大脑才是真正属于你自己的。‎ ‎“天下之物,见行可以测微,智者决之,拙者疑之”。做我,就应俱有洞察世态的眼光。用你特有的处世方法去展现自己,用你的能力让人打心眼里佩服你。用自己的能力说服你身边的人;我是唯一,我是最好。你得铭记“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拨之志”。‎ ‎【行文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一中心论点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角度论述;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安排结果时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点睛】考场作文,首先要审清要求,把握好关键词,弄明白作文的立意。保证不偏离,不跑题。其次列提纲,对考场作文来说,这项很重要。最后表述成文。要想文采飞扬,逻辑缜密还需平时多读多练、多留心,多积累素材。‎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