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00 KB
  • 2021-06-03 发布

辽宁省大连市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辽宁省大连市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题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51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我国灿如繁星的民间美术中,木版年画是最夺目的。它题材广博,手法多样,色彩斑斓,地域风格多彩多姿,其它任何民间美术都无法与之攀比;其人文蕴含之深厚,信息承载之密集,民族心理表现之鲜明与深切,更是别的民间美术难以企及的。虽然自上世纪初期,木版年画渐入式微,但它至今留下的遗存仍是农耕文明一宗骄人的财富。‎ 历史地看,木版年画的出现与雕版印刷密切相关。我国的雕版印刷兴于唐盛于宋。最初主要应用于佛教经书插图的制作上。渐渐地,民间木版印制的“纸马”开始流行。《东京梦华录》与《武林旧事》都记载着当时的开封已有了专事销售此类版画的“纸马铺”。这表明至迟在宋代逢到岁时,向木版印刷的神灵乞求平安的习俗即已出现。但是,更完备的张贴年画的风俗及其文化体系并未形成。这一风俗的真正形成应是明末清初。尽管,明确的“年画”一词最早出现于道光年间的《乡言解颐》一书,但张贴年画的风俗在康乾年间已是定不可移。‎ 在数千年漫长的农耕社会,人们生活的节律与大自然的四季同步,从春耕与夏种到秋收和冬藏。为此,一年中的节庆莫过于年。年是大自然与生活旧的终结与新的开始。岁月的转换在古人的生命中可以清晰地被感知到,每逢年的来临,心中油然生发的是对未知的新的一年幸福的企盼,以及对灾难与不幸的回避和拒绝。所以避邪与祈福是最基本的过年心理。有人认为宋代画家刘松年的《新年接喜》、苏汉臣的《开泰图》和李嵩的《岁朝图》就是一种准年画,而且有一种祈福的含意。其实这种在过年时拿出来挂一挂的吉祥瑞庆的图画在史籍中记载得很多。虽然它还不是广大民间过年时使用的风俗用品,但这表明祈福是普遍存在的“年心理”。‎ 从民俗学角度去看,春节是中国人一种伟大的创造。出于对生活切实又强烈的热望,而把年看作步入未来的一个充满希望的新生活的起点。一方面,着力地去用比平常生活丰盛得多的新衣和美食,使生活接近于理想,把现实理想化;另一方面,又大事铺张地以吉瑞的福字、喜庆的楹联和画满心中向往的图像的年画,把理想布满身边,把理想现实化。再加上灯笼、祭祖、祭灶、年夜饭、鞭炮、空竹、糖瓜、吊钱、窗花、迎财神、拜年、压岁钱等等这些过年专有的风俗性的事物与事项,将岁时营造成一个极特殊的、美好的、虚拟却又可以触摸的时间与空间。这是一些被强化和夸张了的日子,一种用理想的色彩搅拌起来的缤纷的生活,也是农耕时代的中国人创造的年文化。‎ 面对年画,人们可以直观地看自己心中的想象。一切对生活的欲求与向往,比如生活富足、家庭安乐、风调雨顺、庄稼丰收、仕途得意、生意兴隆、人际和睦、天下下太平、老人长寿、小儿无疾、诸事吉顺、出行平安等等,都在年画上。其中金钱的形象是民间年画中最常见的形象。杨家埠、武强和杨柳青的木版年画都有挂满金钱的摇钱树。在物质匮乏的农耕时代,它只是生活幸福的理想化的符号。就其本质而言,年画是理想主义的图画。所以年画中最重要的价值是精神价值。‎ ‎(摘编自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的价值及普查的意义》)‎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木版年画完整的保存至今,仍是农耕文明一宗骄人的财富。‎ B. 木版年画的出现与雕版印刷相关,张贴年画的风俗应始于宋代。‎ C. 避邪与祈福是最基本的过年心理,辟邪显然是受佛教经书影响。‎ D. 中国人通过过年将现实理想化,又用年画将理想尽可能现实化。‎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通过介绍中国木版年画的出现、张贴年画的习俗以及年画风俗的兴衰来论证年画的历史价值。‎ B. 本文主要运用理论论证来揭示中国木版年画的精神内涵,肯定了精神价值是年画中最重要的价值。‎ C. 在论述“民间木版印制的纸马开始流行”时,作者运用了间接引用的方法来证明纸马出现的时间。‎ D. 在论述年画中最常见的“金钱形象”时,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来证明其在年画中的普遍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木版年画题材广博,手法多样,色彩斑斓,人文深厚,信息密集,特色鲜明,是其他任何民间美术难以企及的。‎ B. “年画”一词最早出现于道光年间的《乡言解颐》一书,因此张贴年画的风俗只可能出现在其后的康乾盛世时期了。‎ C. 春节是一些被强化和夸张了的日子,是一种用理想的色彩搅拌起来的缤纷的生活,是农耕时代中国人创造的年文化。‎ D. 金钱的形象是民间年画中最常见的形象,但这并不代表“拜金主义”在民间盛行,它只是生活幸福的理想化的符号。‎ ‎【答案】1. D 2. A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完整的保存至今”误。原文是指年画“留下的遗存”;B项“张贴年画的风俗应始于宋代”误;C项“辟邪显然是受佛教经书影响”,于文无据。‎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章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以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项“年画的历史价值”不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和推理文章重要内容的能力。仔细阅读文章,找到有效的答题区间,比对备选答案。B项“只可能出现在其后的康乾盛世时期了”,表述错误“康乾”在“道光”之前。‎ 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代词与代词内容之间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二、文学常识(本题共5小题,15分)‎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在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 教授,学官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C. 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 D. 受禅,是中国古代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也指新皇帝接受旧皇帝让给的帝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本题中,C项,“户籍”错误,“户籍”应归“户部”掌管,而不归“礼部”掌管。‎ 故选C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 “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 “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也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 《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本题中,B项“南面”指担任大臣,解说有误。古代等级制度严格,由于君主受臣子朝见时,南面而坐,臣子北面而立,所以南面特指皇帝登基,而不是担任大臣。(解答这一类题目必须调动知识积累,同时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 故本题选B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 B. “夺情”,指夺去官员孝亲之情,官员不必离职居家守丧。‎ C. “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意见。‎ D. “大计”是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本题中,A项,“内艰”,古代指遭逢母亲丧事,而不是遭逢父母丧事。‎ 故选A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即科举时代称殿试考取的人,举进士,指参加进士科考试。‎ B. 谏议大夫,秦代置谏议大夫之官,专掌议论。隋唐仍置谏议大夫,分属门下省与中书省,另设补阙和拾遗。唐代的谏官有权力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 C. 庙号是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唯一名号,如高祖、明宗、太宗。‎ D. 字指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本题中,C项,“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唯一名号”错。古代有的君主死后,会有多个庙号,庙号并不唯一。‎ 故选C ‎8. 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须谒告于祖庙。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 B. 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来说,稽首是臣拜君之礼,顿首是国君回拜臣下之礼,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 C. 太守,又称郡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官职,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官。‎ D. 檄,是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是官府用于晓喻、征召、声讨等的文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顿首”“空首”位置颠倒。‎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顿首,拜时头手触地,触后即起。由于头触地面的时间很短暂,所以叫“顿首”。这种礼同现在的鞠躬礼近似,属于地位相等或平辈间相交的一般礼节。空首,所谓“空”就是头并没有真正叩在地面。行礼时拜跪在地上,先以两手拱至地,然后行头至手。这是国君回答臣下的拜礼。 稽首,顿首时,头在地上停留一段时间,叫“稽首”。“稽”就是留的意思。是臣子对君王表示必恭必敬的隆重大礼。‎ 三、课外文言文(本题共3小题,9分)‎ 邓承修,字铁香,广东归善人。举咸丰十一年乡试,入赀为郎,分刑部。转御史,遭忧归。光绪初,服阕,起故官。与张佩纶等主持清议,多弹击,号曰“铁汉”。先后疏论闱姓赌捐大乖政体关税侵蚀婴害库帑以考场积弊陈七事纠正之以吏治积弊陈八事肃澄之。久之,迁给事中。光绪十年夏,法人愿媾和,承修联合台谏上书,极言和议难恃。旋与司业潘衍桐密上间敌五策,并劾李鸿章定和之疏。亡何,法果败盟,侵台湾鸡笼,枢臣议和战未决。于是承修再陈三策。自此,陈说兵事,章凡十三上,多见采纳。明年,赴天津佐鸿章与法使巴特纳商和约,定新约十款。还,乞归省。未出都,命赴广西与法使会勘中、越分界,至则单骑出关会法使浦理燮。浦理燮欲先勘原界,承修据约欲先改正界限,不相下,乃阳以文渊、保乐、海宁归我,而阴电其驻京使臣,诋承修违约争执,谓非先勘原界,势将罢议。朝廷不获已,许之。承修遂有三难二害之电奏,疏入,不省。光绪十二年,法人别遣狄隆·狄塞尔来会。适法官达鲁倪思海为越人击杀,狄使惧,又耻而讳其事,坚请按图画界,朝旨报可。于是首议江平、黄竹、白龙尾各地割隶越。承修指图籍抗争,狄使不能屈,欲分白龙尾半之左归我而右归越。承修以其地为钦海外户,法得之则内逼防城,外断东兴、思勒,是无钦、廉也。议久之,暂与定约三条,犹未决,而狄使竟以兵力驱江平、黄竹居民内徙。朝廷虑启边衅,命先勘钦西至桂省全界,承修遂与订定清约,语详《邦交志》。十四年,谢病归,主讲丰湖书院,读书养母。十七年,卒于惠州。‎ ‎(节选《清史稿·邓承修传》)‎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后疏论闱姓赌捐/大乖政体关税/侵蚀婴害/库帑以考场积弊/陈七事纠正之/以吏治积弊/陈八事肃澄之 B. 先后疏论闱姓赌捐/大乖政体/关税侵蚀/婴害库帑/以考场积弊/陈七事纠正之/以吏治积弊/陈八事肃澄之 C. 先后疏论/闱姓赌捐/大乖政体关税/侵蚀婴害/库帑以考场积弊/陈七事纠正之/以吏治积弊/陈八事肃澄之 D. 先后疏论/闱姓赌捐/大乖政体/关税侵蚀/婴害库帑/以考场积弊陈七事/纠正之/以吏治积弊陈八事/肃澄之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科举考试在明朝时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分为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B. 遭忧,也称“丁忧”或“丁艰”。封建时代,朝廷官员在位期间,若父母去世,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三年(一般为二十七个月)。‎ C. 枢臣,“枢”是指门上的转轴,引申为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部分。枢臣即指宰辅重臣。‎ D. 图籍,也称“图簿”,即地图和户口册,代指疆土和人口《战国策·秦策一》:“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鲍彪注:“土地之图,人民金谷之籍。”‎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邓承修敢于直谏,痛陈时弊。和张佩纶等人主持清议,他经常弹劾揭发有罪的官员,被人称为“铁汉”。他先后上书“陈七事”“陈八事”,直指当时社会弊端。‎ B. 邓承修目光长远,足智多谋。法国人想与大清缔结和约,他认为法国人的和约不可靠,上书竭力规劝皇上。随即和司业潘衍桐秘密上奏离间敌人的五个策略。没过多久,法国人果然破坏了盟约,入侵台湾鸡笼州。‎ C. 邓承修不卑不亢,不畏强权。与法国缔结和约讨论中越边界问题时,法国使者想先按原来界限划分,他却据理力争,法国使者不能使他屈服。‎ D. 邓承修尽忠职守,深受重用。在朝廷为官期间,他兢兢业业,为国为民,针对时政,屡次上书朝廷,都得到了朝廷的重视。‎ ‎【答案】9. B 10. A 11. D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本题中,“先后疏论”后不应停顿,“疏论”为动词,后边“闱姓赌捐”为其相应的宾语,排除C、D,“政体”“关税”分别为不相关的两个名词,中间应有停顿,排除A。全句翻译为:先后上疏认为把科举中榜者姓氏作为赌注的行为,大大违背了政治体制的本意,侵占关税的行为,减少了国库的收入。因为考场一直以来存在弊端,他上书陈述七件事来纠正这种现象。故选B项。‎ ‎【10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本题中,A项,“乡试”多在八月举行,因而称“秋闱”。“会试”多在春季举行,称“春闱”。‎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本题中,D项,“都得到了朝廷的重视“错误。文中写道“承修遂有三难二害之电奏,疏入,不省。”也就是说,邓承修有三难二害之电奏朝廷,他的上疏,皇帝并没有理会,没有得到朝廷重视。‎ 故选D项。‎ 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6小题,18分)‎ ‎1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读书要有心,有心者能在作品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修炼方法,持之以恒,学识就会由此登堂入室。‎ ‎②欧洲杯决赛场上,随着葡萄牙前锋埃德尔在加时赛第109分钟的一脚劲射破门,整个球场顿时沸腾起来,葡萄牙球迷热情的欢呼声、叫喊声不绝如缕。‎ ‎③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身边的人和事都是美好的,但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没有毫无瑕疵的人或事,因此不必求全责备。‎ ‎④他查阅了许多繁芜丛杂的资料,终于找到了那篇重要的论文。‎ ‎⑤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之鲋的鱼盼等着春雨。‎ ‎⑥在迷人的天山牧场游目骋怀,我眼前的美景宛若一幅火山的油画。‎ A. ①③⑥ B. ①④⑥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题中登堂入室:比喻学习所达到的境地有程度深浅的差别。不绝如缕:比喻事情极其危急,也形容声音微弱悠长。望文生义。求全责备:对人对事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涸辙之鲋:比喻处在困境中急得救援得人,与后面的“鱼”重复。繁芜丛杂:杂乱而无条理。此句只表明资料之多,不表杂乱。 游目骋怀:尽览景物舒展情怀,使用正确。故选A。‎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归园田居》反映了深刻的思想变化,表现了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不仅重视,广大陶诗爱好者也为之倾倒。‎ B. 古城的绮丽风光和浓郁的崇尚文化的风气,于无形中陶冶着少年朱自清的性情,养成他平和、中正的品性和向往自然美。‎ C. 曹操对“建安风骨”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对文人学士的鼓励,更重要的是他自己的诗歌创作,对建安文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D. 日前,“《楚辞文献丛刊》出版暨楚辞文献整理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参加座谈会的有来自海内外的30余位楚辞学专家学者列席了会议。‎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题中A项,语序不当,关联词位置不当,“不仅”调到“历来”前;B项,成分残缺.可在“自然美”后加“的情趣”;D项,结构混乱,句式杂糅,来自或列席去掉一个。故选C。‎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宇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晨间听蝉,想其高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蝉亦是禅。‎ ‎①高据树梢,餐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 ‎②似远似近,又似有似无 ‎③蝉该是有翅族中的隐士吧 ‎④那蝉声在晨光朦胧之中分外轻逸 ‎⑤有一种“何处惹尘埃”的了悟 ‎⑥一段蝉唱之后,自己的心灵也跟着透明澄净起来 A. ④②①③⑥⑤ B. ④⑥②⑤③① C. ③①④②⑥⑤ D. ③④⑤⑥②①‎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解答此题,应注意题中横线上下文所提供的语境,注意题中六句话之间的内部关联和某些诸如代词等特殊词语,再结合排除法解答。③将蝉喻为“隐士”,承接上文的“高洁”,应排在首位,于是排除A、B两选项。 ①描写了“隐士”的生活特点,突出其“高洁”。 ④与②再回应首句的“晨间听蝉”,描写晨间蝉鸣的特点。⑥和⑤写听蝉的感受和感悟,自然归结到结尾的“蝉亦是禅”。于是可知正确答案。故选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由于月球被地球引力潮汐锁定,我们只能看到月球的“正面”。月球“背面”到底什么样?人们议论纷纷,__________。2019年1月3日,中国的嫦娥四号探测器首次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月球背面登陆,月球的神秘面纱揭开了。‎ 那么嫦娥四号是如何解决与地球之间的通信问题的呢?与以往的空地通信不同,嫦娥四号要想与地球上的测控中心进行通信联系,不仅隔着遥远的地月距离,而且还要隔着月球球体。通信信号无法穿透月球抵达地球,地面通信天线只能和正面的探测器联系,至于月球背面实在是__________。这就需要中继卫星的__________。这是在嫦娥四号此次登月之前先发射“鹊桥”中继卫星的原因。‎ ‎2018年6月14日,“鹊桥”成功进入使命轨道。它被发射到地球、月球延长线上的地月拉格朗日L2点上,让月球处于地球和它之间。这样,“鹊桥”既能“看到”地球,也能“看到”月球背面。( ),负责把来自地球的信息传送给位于月球背面的嫦娥四号探测器,把嫦娥四号探测器搜集到的信息转发回地球。‎ 可见,任何一项航天成就的取得都不会是轻轻松松、__________,它需要一个漫长的探索和实践的过程。嫦娥四号探测器的成功着陆,无疑开启了人类月球探测的新篇章。‎ ‎15.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 A. 中国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完成了首次人类历史上的月球背面登陆,月球的神秘面纱揭开了。‎ B. 中国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因为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登陆,月球的神秘面纱才揭开了。‎ C. 随着中国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登陆,揭开了月球的神秘面纱。‎ D. 中国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登陆,揭开了月球的神秘面纱。‎ ‎16.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搭设的“鹊桥”,它犹如太空转发站 B. 搭设了犹如太空转发站的“鹊桥”‎ C. “鹊桥”的搭设,犹如一座太空转发站的建造 D. 搭设“鹊桥”,就如同建造一座太空转发站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同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莫衷一是 鞭长莫及 大力相助 一蹴而就 B. 各执己见 望尘莫及 大力相助 一蹴而就 C. 莫衷一是 望尘莫及 鼎力相助 一挥而就 D. 各执己见 鞭长莫及 鼎力相助 一挥而就 ‎【答案】15. D 16. A 17. A ‎【解析】‎ ‎【15题详解】‎ 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题中A项,语序不当,“人类历史上的”表隶属,在最前面;B项,偷换主语,前句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新的对象;C 项,介词滥用,“随着”引导的介宾短语在开头,造成主语残缺。故选D。‎ ‎【16题详解】‎ 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前面是“鹊桥”,根据主语一致的原则,应该是“鹊桥”开头,后面“负责”也是“鹊桥”。故选A。‎ ‎【17题详解】‎ 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各执己见:各人都坚持自己的意见。语境是“议论纷纷”“面纱揭开”,强调意见不一,用“莫衷一是”。望尘莫及: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形容远远落后。鞭长莫及:指力量达不到。语境是“通信信号无法穿透月球抵达地球”,用“鞭长莫及”。鼎力相助:敬辞,用于请托或感谢别人的帮助时的客气话。大力相助:用很大的力量帮助。语境是“需要中继卫星”用“大力相助”。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语境是“航天成就的取得都不会是轻轻松松”用“一蹴而就”。故选A。‎ 第 Ⅱ 卷 非选择题(共49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9小题,9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 ‎(2)人生得意须尽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羌管弄晴,菱歌泛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雅》怨诽而不乱。‎ ‎(7)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猥以微贱,当侍东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2). 茕茕孑立 (3). 莫使金樽空对月 (4).‎ ‎ 与尔同销万古愁 (5). 嬉嬉钓叟莲娃 (6). 赢得仓皇北顾 (7). 《国风》好色而不淫 (8). 樯橹灰飞烟灭 (9).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茕茕”“樽”“销”“叟”“仓皇”“樯橹”“陨”‎ 六、作文(4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哈佛凌晨4点半》最初在网上疯转,后来又出版成一本书,畅销一时。该文描述的是,凌晨4点多的哈佛大学图书馆里,灯火通明,座无虚席,莘莘学子已经坐满图书馆,静静看书、思考、做笔记……‎ 然而,耶鲁大学本科毕业、今年8月底入读哈佛大学商学院MBA的李柘远,通过亲身经历和调查证明,“哈佛凌晨4点半图书馆的景象”只是一个想象,根本不存在。‎ ‎《哈佛凌晨4点半》显然已经不是鸡汤了,如果说是,也只是抹了点鸡油的假鸡汤。可是,这样的鸡汤为何迷倒了几乎所有的国人,尤其是中国的学子?‎ 请根据材料,联系现实,阐释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 ‎【答案】勿当“假鸡汤”的信徒 凌晨4点多的哈佛大学图书馆,灯火通明,座无虚席……“哈佛凌晨4点半”的故事,很多人都不陌生。然而,这个“完美的励志故事”,日前被证实纯属捏造。‎ ‎ 据媒体报道,90后学生李柘远今年8月底入读哈佛大学商学院,他通过亲身经历和实地调查证明,网上热传的“哈佛凌晨4点半图书馆的景象”,只是一个不存在的想象。凌晨4点半的哈佛大学,和世界上其他国家包括中国的大学基本一样,无论是学生还是教职员工,都沉浸在睡梦中。‎ ‎ ‎ ‎ 其实,之前早有教育界人士指出“哈佛凌晨4点半”是“假鸡汤”,稍微动点脑筋,就不难发现其明显违背教育规律和生活常识。但就是这等粗糙滥制的“假鸡汤”,为何会流行一时并忽悠了很多人?表面来看,是因为世界名校的耀眼光环容易蒙蔽众人的眼睛,“传说中”的哈佛又距离普通国人太过遥远,难验真假;但从深层次来看,它宣扬的“要成为精英,必须拼命苦学”的教育观,迎合了当下部分国人对教育的基本认知,才是关键。‎ ‎ 随着自媒体的发展,类似的教育“假鸡汤”,大有层出不穷之势,成为教育舆论场一股不容忽视的暗流。一篇《孩子,我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少年,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成年》的文章最近走红,再次印证了这一点。文中提到,新学期开学,作者的女儿感慨还没玩够,不太愿意回学校学习,孩子的父亲说:“孩子的快乐最重要”。身为母亲的作者反驳道,“她现在快乐了,将来呢?”作者由此联想到生活中遇见的一对母子,母亲陪着儿子到处应聘,因为学历低又没有一技之长,那位儿子屡屡碰壁,后来有人告诉作者,那位母亲就是以前太溺爱孩子,一味希望孩子“快乐”,才导致今天的窘境。于是作者大发感慨:就算让孩子小时候不快乐,也不愿她长大后活得没有尊严。‎ ‎ 应该说,这也是一篇典型的“假鸡汤”文章。“假鸡汤”通常以刺激人神经的故事、数据为引子,以地摊成功学为主料,以富有煽情色彩的文字为佐料,再以浓烈的个人情绪为炉火,“精心”熬制而成。它们的逻辑通常很简单:社会竞争激烈,想要出人头地,教育是最好甚至是唯一的途径;然后,教育的成功被直接简化为考上一所好大学,要考上好大学就必须玩命学习,必须在中小学甚至幼儿园“赢在起跑线上”,总之,必须一路“勤学、苦学、往死里学”。‎ ‎ 最近的几条教育热点新闻,都是新鲜例证:在武汉,家长花几万元让孩子读“天价”学前班;在成都,小学奥数题目难倒无数家长,有网友直言“这难道是要培养神经病人?”在南昌,学校忙着减负,课外辅导班却人气旺,教育专家表示家长需理性…想必这些家长“假鸡汤”没少喝,即便他们有些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未必是受了“假鸡汤”迷惑,但不可否认,他们奉行的教育理念,与“假鸡汤”源出一脉。‎ ‎ 学习从来不是一件轻松事,勤奋、刻苦也是优秀的品质,家长希望孩子拥有成功的人生也是人之常情。但这绝不意味着家长可以无视基本的教育规律,习惯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任性地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假鸡汤”宣扬的是丛林哲学,贩卖的是功利主义教育观。其最大的问题,在于只看重眼前一时的教育成果,为了“考高分、上名校”,不惜以牺牲孩子的快乐成长为代价。这种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学习后劲不足、创新创造能力欠缺等当前国内教育广受诟病的一些问题,与此都有一定的关联。‎ 哈佛学生李柘远调查完“哈佛凌晨四点半”一事后,有一个感悟和总结:以学习时长衡量一个人刻苦与否是一个不太明智、甚至有点愚蠢的方法。在哈佛和耶鲁,学生崇尚的是高效、多产。随着这个“完美励志故事”的破灭,希望那些喝惯了“假鸡汤”的人们,勿当“假鸡汤”的信徒,少一点轻信与盲从,多一份理性与清醒。‎ ‎【解析】‎ ‎【详解】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首先明确自己的立场:对于《哈佛凌晨4点半》这本“伪书”,你怎么看?对于其风靡一时、迷倒众生的原因,你又如何看?立场可以不同,看法可以见仁见智,关键在于能联系现实、言之成理:‎ 观点一:这本书自有其价值和流行的理由,无可厚非。理由:①励志、传播正能量。成功需要努力,努力就有可能走向成功,无论其所写内容是事实还是想象,这种通过加倍的努力走向人生成功的思想对莘莘学子具有激励(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②符合中国人崇尚勤学、苦学的传统教育理念,让望子、望生成龙的家长和老师从中找到激励孩子勤苦学习的有力证据;③利用名校效应,使“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经验因“哈佛”之名而更令人信服。‎ 观点二:这本书宣传的凌晨4点半哈佛学子仍在苦读和中国人信奉的“三更灯火五更鸡”都是只问努力与否,不问身心健康,只问投入多少,不计成本效益的做法,倡导的是一种不科学的学习观。理由:①睡眠太少,精力不济,学习效果不一定好;②长期睡眠不足,影响身心健康;③用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获是一种健康环保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观点三:《哈佛凌晨4点半》这种“伪鸡汤”的畅销不是偶然,而是社会心理的一种投射。理由:①渴望成功、崇拜成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②各大书店,“成功学”一类的书籍经常摆在最显眼的位置,对各种成功学趋之若鹜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③哈佛学子是学业成功的代表,“哈佛经验”也是成功学的一种,有“可资借鉴”的价值。‎ 观点四:《哈佛凌晨4点半》这种“伪鸡汤”的畅销正是国人易于想当然、易于盲信盲从,缺乏理性思考和批判精神的体现。理由:①社会上各种“伪鸡汤”、伪科学、假消息大行其道,不少网友不辨真伪,胡乱传播,不少市民盲目相信。②只要稍微了解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差别,就知道西方人并不喜欢做“拼命三郎”,“加班文化”是亚洲(尤其是东亚)特色,“头悬梁锥刺股”大约会被西方人认为有违人性。因此,哈佛图书馆怎么可能天天凌晨4点半即灯火通明、座无虚席?对此无人质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质疑精神。‎ 观点五:《哈佛凌晨4点半》的流行折射出国人普遍的“名校情结”。理由:①如果把“哈佛”换成一所其名不扬的普通学校,会有这样的畅销效应吗?不会。②无论成绩暂时如何,都有一个“清北”梦想,一些成绩佼佼者甚至宁肯复读也要非清北不上;不问兴趣爱好、职业理想如何,把考个好大学放在第一位。③用人单位划定高校档次,一些单位无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都是非“985”“211”不要。‎ 参考立意:‎ ‎1、“哈佛凌晨4点半”是“假鸡汤”不要端起来就喝;‎ ‎2、假鸡汤?真效应!‎ ‎3、是真鸡汤,还是假励志?‎ ‎4、善意的鸡汤无需辨真伪 ‎5、你若上进,何患鸡汤真与假 ‎6、不睡觉的哈佛为何能骗人?‎ ‎7、摒弃盲目,学会理性 ‎8、无需纠正美丽的错误 可用素材:‎ ‎ 1、哈佛大学占地154公顷,没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只有随处可见的用新英格兰红砖建筑的图书馆。当你走进美丽的哈佛校园,置身于晨曦中,只见湖边、路边,许多学子正在聚精会神地晨读着;当你走进藏书逾千万册的哈佛大学图书馆,只见每间阅览室都灯火通明,每个座位上都坐着认真看书的学子……他们没穿华丽的服装,更不见四处游荡,有的只是匆匆的 脚步,坚实地写下人生的篇章。‎ ‎2、英国一家电视台曾做过一期题为《凌晨四点半》专题节目,内容讲的是,在一个普通的凌晨四点半,哈佛图书馆内,已经坐满了静静看书、认真做笔记、积极思考问题的哈佛学子…… 哈佛的老师经常告诫学生:“如果你想在进入社会后,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下都能得心应手并且得到应有的评价,那么你在哈佛学习期间,就没有晒太阳的时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在感叹哈佛为什么能够成为培养精英的摇篮时,也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是否真的勤奋努力过?如果我们在年轻的时候没有付出,那么在该收获的时候就没有收获。青少年朋友应该明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只有靠我们勤奋的双手去努力,去创造,才会给自己的人生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3、如果你走进哈佛的学生餐厅,很难听到叽叽喳喳说话的声音,每个学生端着比萨、可乐坐下后,往往边吃边看书或是边做笔记。即使是用餐时间,哈佛学生也要充分利用起来。可以说,哈佛的餐厅不过是一个可以吃东西的图书馆,是哈佛正宗100个图书馆之外的另类图书馆。‎ ‎4、我们通常会觉得国外的教育会比中国教育先进许多,且不会有压力,因此,每年都有许多学生出国留学。但在这本书中,作者尝试让人了解到了美国大学,在凌晨三四点,我们沉浸在美梦中时,哈佛大学的灯都还亮着,哈佛学子都还在勤学苦读,丝毫不比中国轻松。正如书中所说: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这句话真有道理,我想这也是许多哈佛学子每天都为之奋斗的原因。而我,也将向他们学习,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 [2]‎ ‎5、石毓智博士写的《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前言里面就拆穿了这个谎言里面摘录如下:“这则报道的动机也许是好的,但是内容是假的,而且极具误导性。我调查了哈佛大学的所有大图书馆,怎么可能有凌晨4点学生在图书馆学习的情景?如果有学生去仿效,也早上4点起来,那他这一天就别上课了!高度疲劳的学习,不仅难以有什么成效,而且会危及健康。‎ ‎6、近期有一项关于“心灵鸡汤”的研究。研究的内容是分别探究“心灵鸡汤”对温度知觉、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阅读“心灵鸡汤”可以引起人体产生温暖的感觉,并且可以使人对他人的评价更加积极,但是不会影响人对自身的评价。‎ ‎7、心灵鸡汤”的功效在于:干了这碗鸡汤以后,你会觉得全身温暖有力了,世界也变得美好了,身边的人变得可爱了,看什么都比原来顺眼了,除了……我自己,我还是那个我,那个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参考结构:勿当“假鸡汤”的信徒 本文可分为六部分:‎ ‎1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凌晨4点多的哈佛大学图书馆,灯火通明,座无虚席……“哈佛凌晨4点半”的故事,很多人都不陌生。然而,这个“完美的励志故事”,日前被证实纯属捏造。‎ ‎2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事件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网上热传的“哈佛凌晨4点半图书馆的景象”,只是一个不存在的想象。‎ ‎3提:提出论点(或观点)。其实,之前早有教育界人士指出“哈佛凌晨4点半”是“假鸡汤”,稍微动点脑筋,就不难发现其明显违背教育规律和生活常识。‎ ‎4 析:就提出的论点进行分析。但就是这等粗糙滥制的“假鸡汤”,为何会流行一时并忽悠了很多人?表面来看,是因为世界名校的耀眼光环容易蒙蔽众人的眼睛,“传说中”的哈佛又距离普通国人太过遥远,难验真假;但从深层次来看,它宣扬的“要成为精英,必须拼命苦学”的教育观,迎合了当下部分国人对教育的基本认知,才是关键。‎ ‎5.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联系《孩子,我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少年,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成年》的文章,再次印证这一观点,引发感慨:就算让孩子小时候不快乐,也不愿她长大后活得没有尊严。引用最近的几条教育热点新闻举例。南昌奉行的教育理念,与“假鸡汤”源出一脉。‎ ‎6深:深入分析。学习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勤奋、刻苦也是优秀的品质,家长希望孩子拥有成功的人生也是人之常情。但这绝不意味着家长可以无视基本的教育规律,习惯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任性地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7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随着这个“完美励志故事”的破灭,希望那些喝惯了“假鸡汤”的人们,勿当“假鸡汤”的信徒,少一点轻信与盲从,多一份理性与清醒。‎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