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5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年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27分)
1.下列词语中字音及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侘(chà)傺 落寞 游目聘怀 大腹便便(biàn)
B. 溘(kè)死 拾缀 慷概悲歌 人头攒(cuán)动
C. 羁(jī)鸟 娥嵋 众目睽睽 周公吐哺(bǔ)
D. 罹(lí)难 踯躅 坚如磐石 流觞(shāng)曲水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字音字形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
A项,游目聘怀——游目骋怀;大腹便便(biàn)——大腹便便(pián)。
B项,拾缀——拾掇;慷概悲歌——慷慨悲歌。
C项,娥嵋——峨眉。
故选D。
语言运用
今天,人才的作用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为突出。现实中,一名领军人物可以引领一个新产业,增强经济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一名优秀领导干部可以带领一个地区改变面貌,开创________、奋楫争先的新局面。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适应新时代要求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意见》,把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定位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国家________的重大战略任务”。________的判断,促使我们进一步审视优秀年轻人才的价值意义。
也许有人担心,嫩竹做不了扁担,嫩肩挑不起重担。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 ),把培养干部摆在武器、筹款之前。他坚决支持谭震林提出的尽快培养出100名连长、100名指导员的决定,使一批年轻干部走上连长、指导员岗位,
极大地提高了新四军的战斗力,从而有效解决了基层指挥骨干严重缺乏不足的问题。历史上,青年才俊担大任、成大业者________:马克思29岁、恩格斯27岁写作《共产党宣言》,毛泽东25岁主办《湘江评论》,周恩来29岁领导南昌起义……事实证明,只要有实践机会、干事舞台、良好环境,年轻人照样能担当重任、取得成绩。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百舸争流 长治久安 深谋远虑 擢发难数
B. 百废待兴 政通人和 深谋远虑 擢发难数
C. 百舸争流 长治久安 高瞻远瞩 不胜枚举
D. 百废待兴 政通人和 高瞻远瞩 不胜枚举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陈毅提出了壮大新四军的“枪、款、人”战略思想
B. 陈毅提出了壮大新四军的“人、枪、款”战略思想
C. 壮大新四军的“人、枪、款”战略思想由陈毅提出
D. 陈毅提出了“枪、款、人”战略思想来壮大新四军
4.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极大地提高了新四军的战斗力,从而有效解决了基层指挥骨干严重缺乏的问题。
B. 极大地提高了新四军的战斗力,从而有效解决了基层指挥骨干严重缺乏的不足。
C. 有效解决了基层指挥骨干严重缺乏不足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新四军的战斗力。
D. 有效解决了基层指挥骨干严重缺乏的问题,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新四军的战斗力。
【答案】2. C 3. B 4. D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第一处 ,百舸争流:上百条船争着在水上疾驰。 形容很多人都在奋勇前进。百废待兴:各种被废置的或该办末办的事业都等待兴办。此处是说一个好的领导干部可以开创很多人部在奋勇前进的局面,
再结合横线后“奋楫争先”,此处选用成语“百舸争流”。第二处,长治久安:指社会秩序长期安定太平。政通人和:政治顺遂,人民和乐。形容国泰民安。此处是说把发现培养优秀年轻干部定位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重大战略任务”,应选用成语“长治久安”。第三处,高瞻远瞩:形容眼光远大。深谋远虑:周密地计戈,往长远里考虑。 根据横线后“的判断”可以推断不能为“深谋远虑”,因为“深谋远虑”就包含“判断”的意思。选成语“高瞻远瞩”。第四处,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个全举出来, 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擢发难数:形容罪恶多得像头发那样 ,数也数不清。此处是说历史上青年才俊担大任、成大业者太多了,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选用成语“不胜枚举”。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补写句子的能力。补写要求语意连贯,句式整齐。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段落的整体意思,然后联系上下句,要与对应句子结构一致,修辞相同,意脉相承,内容相关,风格近似,符合事理理逻辑。根据括号后面的旬子“把培养干部放在武器、 筹款之前”可知,战略思想应是 “人、枪、款”。排除A、两项。 根据后一句“他坚决支持谭震林提出的……”陈述主语“他”显然是指“陈毅”, B项陈述主语是“陈毅”,C项陈述主语是“战略思想”,根据前后陈述主语一致性原则,排除C。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仔细阅读划线句子“极大地提高了新四军的战斗力,从而有效解決了基层指挥骨干严重缺乏不足的问题”,句子存在两处问题,首先语序不当, 根据逻辑,应是先解决间题,进而达到提高战斗力的结果;第二是重复赘余,“缺乏”与“不足”重复。再来看选项:
A项,语序不当,应是先解决问题,进而达到提高战斗力的结果。
B项,语序不当,应是先解決间题,进而达到提高科力的结果,“缺乏”与“不足”重复。
C项,“缺乏”与“不足”重复。
故选D。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妥当得一项是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又称“诗三百”。“赋、比、兴、风、雅、颂”被称为“诗经六义”。
B.
《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最长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C. 乐府原是一个掌管音乐的机构,后来演变成一种文学体裁名称,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是收集乐府歌词最完备的一部总集,魏晋六朝到唐朝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模仿乐府古题的作品也统称乐府诗。
D.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源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后人便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为骚体诗。《楚辞》是屈原的诗歌总集,由西汉刘向编辑,东汉王逸作章句。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D项中“《楚辞》是屈原的诗歌总集”错。确切的说法是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汇编成集,计十六篇,定名为《楚辞》。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识记文学常识有妙招 :1.穿针引线法。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等。例如记忆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以内容为线索,用这条线串起各个朝代文学现象这些针,请看下面:韵文类: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
散文类:尚书——先秦散文——六朝陶渊明散文——唐宋八大家——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明中叶唐宋派(归有光)——明末公安派(三袁)——清代桐城派(姚鼐、方苞、刘大櫆)。2.联想法。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比如记忆屈原时,由屈原想到他的作品《离骚》,又因《离骚》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想到西方浪漫主义三大家:雪莱、雨果、拜伦。这样举一而反三触一而发十,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经常这样记忆,也有利于联想能力的提高。3.积少成多法。文学常识内容多,涉及面广,短时间内是没有办法全部记下来,因此要长期坚持。如该题可由《楚辞》的相关常识联想到《诗经》《古诗十九首》《文选》等,这些作品都不是原作者所编写,而是后人所编。
6.下列语句中加线的词,全部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①五里一徘徊 ②便可白公姥 ③昼夜勤作息 ④本自无教训
⑤逼迫兼弟兄 ⑥我有亲父兄 ⑦否泰如天地 ⑧贵贱情何薄
A. ①③⑥⑦ B. ②③⑤⑥ C. ②④⑤⑧ D.
①④⑦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言文实词中偏义复词能力。偏义复词:是指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组合成一个词,在特定语境中,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作陪衬音节的作用。本题要求选出“加线的词,全部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所给的八个句子中划线词语是偏义复词的有:②公姥:意思偏在“姥”,指婆婆;③作息:偏在“作”,指劳作;⑤弟兄:意思偏在“兄”,指兄长;⑥父兄:意思偏在“兄”,指兄长。故选B。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夙兴夜寐 ②长余佩之陆离 ③卿当日胜贵
④哀民生之多艰 ⑤必先苦其心志 ⑥鸷鸟之不群兮
⑦高余冠之岌岌兮 ⑧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A. ①③∕⑤⑦∕②④⑧∕⑥⑨ B. ①④∕②⑤⑨∕⑦⑧∕⑥∕③
C. ①③∕②⑤⑦∕④⑧∕⑥∕⑨ D. ①③④∕②⑤⑨∕⑦⑧∕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重点考查词类活用现象。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将词语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
①③是名词作状语,“夜”,在夜里、在很晚的时候;“日”,一天天地。
②⑤⑦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长”,使……长;“苦”,使……苦;“高”,使……高。
④⑧是为动用法,“哀”,为……而哀叹;“伤”,为……而感伤。
⑥“群”是名词作动词,合群。
⑨“小”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小、轻视。
故选C。
8.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大人故嫌迟 故:故意 便可白公姥 白:禀告
B. 匪我愆期 愆:拖延 渐车帷裳 渐:逐渐
C. 怨灵修之浩荡 浩荡:荒唐 信可乐也 信:确实
D. 兴感之由 兴:高兴 列坐其次 次:旁边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重点辨析文言实词解释的对错。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将各个选项中的文言实词带入具体语境中进行理解,来判断各个选项的对错。本题各个选项中的文言句词都来自课内文本,所以作答时学生要熟悉课内文言知识。
A项,“大人故嫌迟”在原文中的意思是“婆婆依旧嫌我织得慢”,所以“故”,依旧、还是。
B项,“渐车帷裳”在原文中的意思是“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所以“渐”,浸湿、打湿。
D项,“兴感之由”在原文中的意思是“所发感慨的原因”,所以“兴”,抒发、兴发。
故选C。
9.下列文化常识相关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各扎成一个结,形如羊角,故称“总角”。
B. 古人纪年由天干、地支组合而成,六十年为一循环,故称“花甲子”。
C. 古人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黄昏”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4点.
D. 《离骚》常以香草美人代表美好的政治制度和高尚的人格。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表述错误,【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相当于19时至21时。
故选C。
【点睛】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二、古诗文阅读(42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其一《兰亭集序》(节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其二《兰亭记》
【唐】何延之
至贞观中,太宗以德政之暇,锐志玩书,临写右军真草书帖,购募备尽,唯未得《兰亭》。寻讨此书,知在辩才【注】之所。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奏曰:“臣闻监察御史萧翼者,梁元帝之曾孙,负才艺,多权谋,可充此使,必当见获。”太宗遂诏见翼。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
翼遂改冠微服,日暮入寺,巡廊以观壁画,过辩才院,止于门前。辨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子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历寺纵观幸遇禅师寒温既毕语议便合。
遂经旬朔,翼示师梁元帝自画《职贡图》,师嗟赏不已,因谈论翰墨。翼曰:“弟子先门,皆传二王楷书法,弟子又幼来耽玩,今亦有数帖自随。”辩才欣然曰:“明日来,可把此看。”翼依期而往,出其书以示辩才。辩才熟详之曰:“是即是矣,然未佳善。贫道有一真迹,颇亦殊常。”翼曰:“何帖?”辩才曰:“《兰亭》。”翼佯笑曰:“数经乱离,真迹岂在?必是响拓【注】伪作耳。”辩才曰:“禅师在日保惜,临亡之时,亲付于吾。”师自于屋梁上槛内出之。
自示翼之后,更不复安于梁槛上,并萧翼二王诸帖,并借留置于几案之间。辩才时年八十余,每日于窗下临学数遍,其老而笃好也如此。自是翼往还既数,童弟等无复猜疑。后辩才出赴灵汜桥南严迁家斋,翼遂私来房前,谓弟子曰:“翼遗却帛子在床上。”童子即为开门,翼遂于案上取得《兰亭》及御府二王书帖,便赴永安驿。萧翼因宣示敕旨,具告所由。使人召辩才。辩才仍在严迁家未还寺,遽见追呼,不知所以。及师来,见御史乃是房中萧生也。萧翼报云:“奉敕遣来取《兰亭》。《兰亭》今得矣,故唤师来取别。”辩才闻语,身便绝倒,良久始苏。
翼即驰驿而发,至都奏御,太宗大悦。
【注】辩才:辩才禅师。响拓:古代复制法书的一种方法。
10. 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不能喻之于怀 喻:明白
B. 负才艺,多权谋 负:有
C. 购募备尽,唯未得《兰亭》 募:招募
D. 更不复安于梁槛上 安:放,藏
11. 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翼乃就前礼/拜云弟子/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历寺纵观幸/遇禅师寒温/既毕语/议便合
B. 翼乃就前礼拜云/弟子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历寺纵观/幸遇禅师/寒温既毕/语议便合
C. 翼乃就前礼/拜云弟子/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历寺/纵观幸/遇禅师寒温/既毕语/议便合
D. 翼乃就前礼拜云/弟子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历寺/纵观幸遇禅师/寒温既毕/语议便合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太宗答应了萧翼提出的条件,并让萧翼乔装打扮,混入寺内,接近辩才禅师并逐步取得他的信任。
B. 唐太宗非常喜欢临摹王羲之的真书、草书的法帖,一心想得到《兰亭》帖,所以接受了房玄龄的推荐,让萧翼前去办理此事。
C. 辩才十分喜爱书法艺术,所以一眼就看出萧翼的二王法帖虽是真迹,却不是上品,远比不上《兰亭》帖。
D. 萧翼借辩才禅师外出的机会取走《兰亭》帖,后来禅师得知萧翼是朝廷御史并已拿走了《兰亭》帖,一下子惊倒在地,很久才苏醒。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萧翼因宣示敕旨,具告所由。使人召辩才。辩才仍在严迁家未还寺,遽见追呼,不知所以。
【答案】10. C 11. B 12. A
13. (1)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2)萧翼于是拿出圣旨,把情况详细告诉了驿站工作人员。驿站工作人员差人叫辩才来。辩才仍在严迁家,没有回到寺庙,突然就被人追赶呼喊,不知其中缘故。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重点辨析文言实词解释的对错。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将各个选项中的文言实词带入具体语境中进行理解,来判断各个选项的对错。本题,
C项,“购募备尽,唯未得《兰亭》”在原文的意思是“购置征集得十分完备,唯独没有得到《兰亭》帖”,所以“募”,征集。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把握语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本句中“翼”是萧翼,人名,根据语境看,此处作主语,“云”,是“说、道”的意思,后面一般要断开,排除AC。“历寺”,此处不是寺名,而是“游历寺中”的意思,与后面“纵观”应放在一起,无需断开,排除D。整个句子的意思是“萧翼就上前行礼叩拜,道:‘弟子是北方人,带有一些蚕种来卖,游历寺中恣意观看,有幸遇到禅师。’寒暄过后,言谈议论能说到一起。”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仔细比对。选项设错,包括曲解文意、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时间颠倒、地点错误、因国失当等多种情况。本题,
A项,“并让萧翼乔装打扮,混入寺内”错,从“臣请私行诣彼”“翼遂改冠微服”可知,并非唐太宗让萧翼乔装打扮混入寺内。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第一句得分点:“固”,本来;“一”,名词用作动词,把……看作一样;“齐”,形容词用作动词,把……看作相等;“妄作”,妄造、胡说。
第二句得分点:“因”,于是;“具”,详细地;“遽”,突然;“见”,被,表被动;“所以”,……的缘故。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其一《兰亭集序》(节选)
每当我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叹的好像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其二《兰亭记》
【唐】何延之
贞观年间,唐太宗在实行仁德之政的闲暇,一心一意赏玩书法,临摹王羲之真书、草书的法帖,购置征集得十分完备,唯独没有得到《兰亭》帖。寻找打听这本法帖,得知在辩才的住所。尚书右仆射房玄龄上奏说:“我听说监察御史萧翼,是梁元帝的曾孙,有才艺,多计谋,可以去办这件事,一定能成功。”太宗于是下诏召见萧翼。萧翼回答道:“如果公开前去讨要,从道理上讲是不能够获得的。我请求私下到他那里,但必须要有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各种法帖几件。”太宗依他说的给了他。
萧翼就改换帽子穿上平民的服装,傍晚时走进寺庙,在巡廊里观看壁画,路过辩才的院子,停在门前。辩才在远处看见萧翼,就问道:“施主是哪里来的?”萧翼就上前行礼叩拜,道:“弟子是北方人,带有一些蚕种来卖,游历寺中恣意观看,有幸遇到禅师。”寒暄过后,言谈议论能说到一起。
于是没过多长的时间,萧翼拿出自己效仿梁元帝画的《职贡图》给辩才禅师看,辩才禅师赞赏不已,于是论及书画。萧翼说:“弟子的先人,都继承二王的楷书法帖,弟子自幼潜心研究,现在也有几帖随身带着。”辩才高兴地说:“明日来,可以带到这里欣赏。”萧翼如期前往,拿出二王法帖给辩才看。辩才仔细观看法帖,说:“这倒是真迹,但不是最好的。我有一真迹,很是不同寻常。”萧翼说:“什么帖?”辩才说:“《兰亭》帖。”萧翼假装笑笑说:“几经混乱,真迹怎能还存在呢?肯定是响拓伪造的。”辩才说:“我师父在世时保护爱惜,临终之际,才亲手交给我。”辩才自己从屋梁上的暗槛内取出《兰亭》帖。
自给萧翼看后,辩才禅师就不再把《兰亭》帖藏于暗槛,而是和萧翼拿的二王法帖放在一起,并且借来留下放在桌上。辩才当时八十多岁,每天在窗下临摹学习数遍,可见他老了还如此爱好书法。从此,萧翼往来多次以后,童子和徒弟们不再猜疑他。后来有一天,辩才出去到灵汜桥南严迁家做法事,萧翼就私自来到房前,对辩才的徒弟说:“我把手绢丢在床上了。”童子就马上为他开门。萧翼从案上取过《兰亭》帖以及御府中的二王法帖,急忙赶到永安驿。萧翼于是拿出圣旨,把情况详细告诉了驿站工作人员。驿站工作人员差人叫辩才来。辩才仍在严迁家,没有回到寺庙,突然就被人追赶呼喊,不知其中缘故。等到他来,见到御史竟是萧翼。萧翼告诉他说:“奉圣旨来取《兰亭》帖,现在已经拿到了,所以叫你来告别。”辩才听到这句话,一下子便惊倒在地上,过了好久才醒过来。
萧翼于是乘坐驿车出发,到京都上奏皇帝,太宗大喜。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庭中有奇树①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②。
攀条折其荣③,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①奇树:犹“嘉木”,美好的树木。②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滋,当“繁”解释。③荣:犹“花”。
14.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
A. 开头两句写庭中奇树,叶绿花发。让人联想到时节的更替,别离的痛苦;同时奇树的欣欣向荣也与孤居无依的守望者的凄凉孤独形成对照。从表现手法上来看,开头两句是以树起兴。
B. 三、四句是说女主人公在不经意间受到了绿叶繁花的逗引,不禁吃惊日子过得飞快,于是想到折花送给远游的丈夫。
C. 五、六句是写“奇树”的花朵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芬芳,无奈“路远莫致之”,相隔的路途太遥远,根本不可能送到丈夫的手里。折花寄相思的愿望不能实现,着实令人惋惜。这两句运用的是对比的手法。
D. 在五、六句的基础之上,七、八句转入了对失望心态的描写,“此物何足贵”一语中已流露出了对所思念的人离家太久的些许责备。
E. 整首诗围绕着折花“将以遗所思”这一主题展开,把那相思之苦藏在那似乎毫不相干的奇树的花叶枝条里,收到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
15. 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奇树”的象征意义。
【答案】14. AC 15. “奇树”象征主人公的形象及其美好的情感;“奇树”独立庭中而无人观赏,象征主人公的孤独、寂寞;“奇树”绿叶繁茂,花朵馨香,象征主人公情感的美好浓烈。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和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通读全篇,把握作品的主题、手法等,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本题,
A项,“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但首句中的“庭中”就暗示了这里的景色不是大自然中的,而是深闺中的,是一首表现思妇的闺怨诗,开头两句是以树起兴。
B项,“不经意间”有误。既然是庭中奇树,妇人公应是有意观看。
C项,“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两句运用的是对比的手法,表达了主人公对青春年华在寂寞孤苦之中流逝的无比惋惜。
D项,“已流露出了对所思念的人离家太久的些许责备”错,应是已流露出了对所思念的人离家太久的自我安慰。
E项,“整首诗围绕着折花‘将以遗所思’这一主题展开”错,折花并非主题,只是主人公思念夫君的行为表现。主国应为“但感别经时”,即因为夫美高别的时间相当长了,因而有感而发。
故选A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问题指向“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奇树’的象征意义”,然后到诗歌中找到写“奇树”的句子,分析“奇树”的特点,再结合诗歌中人物的形象和情感分析其象征意义。诗歌前两句写奇树"的绿叶和花朵,“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奇树犹嘉木”,佳美的树木,“发华滋”即花开繁盛,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气勃勃,第五句写“奇树”的香味,“馨香盈怀袖”,这样美好的“奇树”却身处庭院,无人观赏;再看本诗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表达的情感,纵观全诗可知,诗歌中塑造了一位思妇的形象,思妇面对这繁花似锦的景象,忍不住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束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由此可知,“奇树”和树下的思妇无形中有了相似性,“奇树”繁盛的绿叶和馨香的花朵象征思妇那美好的形象、年华、情感,而“奇树”的无人欣赏独立庭院则象征了思妇独守空闺的孤独和寂寞。诗歌中,物常用来象征人,分析时也要由物及人:先指出“奇树”的特点,“绿叶发华滋”是关键,可结合注释理解;然后分析人的形象,诗人始终暗用比兴的手法,以花来衬托人物,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所“思”“别”等是关键。
【点睛】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解题步骤:第一步,找:找到诗人描绘形象的有关诗句。第二步,析:结合诗句和表现手法分析景物形象的特征。第三步,明: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就是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含的哲理。可用一句话概括总述,也可以放到步骤里回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12分)
16.根据课文填出下面空缺的名句。(每空1分)
(1)总角之宴,________。____________,不思其反。(《氓》)
(2)___________________,固前圣之所厚。(《离骚》)
(3)此地有_________ ,_________,又有_________ ,_________ 。(《兰亭集序》)
(4)__________,桃李罗堂前。__________ ,_________ 。(《归园田居》)
(5)月明星稀,____________。(《短歌行》)
(6)____________,去日苦多。(《短歌行》)
【答案】 (1). 言笑晏晏 (2). 信誓旦旦 (3). 伏清白以死直兮 (4). 崇山峻岭 (5). 茂林修竹 (6). 青流激湍 (7). 映带左右 (8). 榆柳荫后檐 (9). 暖暖远人村 (10). 依依墟里烟 (11). 乌鹊南飞 (12). 譬如朝露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晏”“誓”“峻”“修”“湍”“檐”“暖”“墟”“譬”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新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现代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草木恩典
李丹崖
草的香,似乎只有在两个时间可以闻出来。
一是在被碾压或拦腰斩断的时候,这时候的草,像是慷慨就义,被镰刀、被车轮,割断、碾压,散发出奇特的生命的香,这香味,让人觉得有一种拿生命才换得来的美。我小时候喂过牛,给牛铡过草,当祖母把成捆的青草放到铡刀下,我奋力挥动胳膊,向下一压,咔嚓,草被斩成了两段,旋即散发出一股诱人的香。我追求这种香,似乎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人是具有动物性的,格外爱这些草木滋味。
另一是在草被熬煮的时候。我的父亲是一位中医,小时候,我常常爱在他的中药橱边转悠,可以闻到与众不同的草木香味,就好像这些香味纠缠在一起,我置身其中,可以免除疾病的侵扰一样。遇到病人前来抓药,父亲把那些或叶、或花、或根、或果的中药材用纱布包起来,放到砂锅内熬煮,满屋子的中药香。在滚沸的高温作用下,我觉得这样才能彻彻底底地闻到草木的香味。
秋天到了,草木走向成熟。似一个男孩走向青年,一个女人发育完善。旧时,在乡间,我喜欢睡在小溪边的草甸子上,一边看蓝天白云,一边嚼草根,我觉得,这简直是神仙般的日子。小时候,身小力薄的我干不了农活,放羊是我唯一的活,我把羊拴在溪边的小树上,确保它们只吃草,不会啃食庄稼,我就往地上一躺,看着羊羔吃奶,母羊反刍,我呢,则效仿羊的样子,去尝一尝草根。
羊吃草,在我看来,简直是一件艺术。用舌头把草揽到嘴里,嚓嚓而食,羊毛洁白似雪,羊的嘴唇粉红似桃,青草如翡翠一样耐看,整幅画面简直太有感觉了。
草木的根深深扎进土地,通过叶面来进行光合作用,它是最能吸纳天地灵气的。所以,维生素多蕴含在很多青草当中,牛羊通过青草来摄取营养,我们再通过牛羊的肉来摄取营养,然后,牛羊和人的粪便又可作为肥料给青草带去营养。这个循环看起来有些吊诡,实际上,又是多么巧妙的一个轮回。
青草,在这样的一个轮回中,无疑扮演了“双面人生”。成全人畜,又替人畜打扫垃圾,还这个世界天蓝水碧,它们的一生近乎伟大。
我有一位诗人朋友,他有种奇怪的感觉,每次在城市居住久了,吃得大鱼大肉,诗性会逐渐泯灭,会写不出东西,这个时候,他都会到山区的寺院里,找一处周遭长满茂密树木的禅房来住,日日食蔬,这样,就能诗性重返。他说,他获奖最多的诗作,一般都是寺院里的那些草木和蔬菜给予的。
——这是何其美妙的草木恩典!
有时候,我实在羡慕那些古人,居住的全部是木材架构的房子,戴的帽子是斗笠,披的是蓑衣,穿的是木屐或草鞋,这样,才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现如今,你披着满是塑料味道的雨衣,穿着不透气的胶鞋,能“任平生”吗?
我不是过激。只是想表达,人一亲近草木,就滋生了健康,就培育了高雅,就构建了和谐。草木的恩典,也许是它们自己都不知晓的义举,但,一岁一枯荣,它们一直在照做。也多亏了草木的这份坚守,这种任性,才让我们有机会——食草,刷新自己;闻香,愉悦心智;观色,养眼醒神。
1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草木在被碾压或拦腰斩断时会散发出奇特的香,这种香有一种用生命换来的美。
B. 文中关于羊吃草的描写,色彩鲜明,用词精准,比喻形象,具有一种艺术美。
C. 作者借古人亲近自然草木,拥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情怀,呼吁自然、和谐。
D. 全文运用了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的表达方式,由实而虚逐步揭示了草木恩典的内涵。
18. 文章以“草木恩典”为题,有什么深刻内涵。
19. “格局,布局,步局。心中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可见,结构对文章非常重要,那么,本文是如何以“草木”为核心来谋篇布局的?
【答案】17. D 18. ①滋养健康:草药治病,食草充饥,替人畜打扫垃圾,还世界天蓝水碧;②培养情趣:愉悦心智,养眼醒神,使诗性重返,培养“任平生”的潇洒情怀;③构建和谐:生态系统的循环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④启迪人性:草水养人而不知晓,坚守却不居功。
19. ①闻草木香:铡青草或熬草药时闻其香;②观色悟意:放羊时尝草根、看草色,继而联想到草木的一生,感受草木的伟大;③受恩忆古:朋友亲近草木,诗性重返,古人亲近自然,情怀潇洒;④赞草本品:揭示草木恩典的内涵。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本题D项,浏览文章未出现“说明”这种表达方式。故本题选D项。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内涵的能力。“草木恩典”重点应该落在“恩典”上,“恩典”就是指“恩惠”,“草木恩典”就是指草木给人类、社会、自然带来了哪些好处和恩惠。文章中有一些段落有明显的论述,如第六、七、九、十一这些段落写到“牛羊通过青草来摄取营养,
我们再通过牛羊的肉来摄取营养,然后,牛羊和人的粪便又可作为肥料给青草带去营养”;“青草,在这样的一个轮回中,无疑扮演了“双面人生”。成全人畜,又替人畜打扫垃圾,还这个世界天蓝水碧,它们的一生近乎伟大”;“这是何其美妙的草木恩典!”;“人一亲近草木,就滋生了健康,就培育了高雅,就构建了和谐。……也多亏了草木的这份坚守,这种任性,才让我们有机会——食草,刷新自已;闻香,偷悦心智;观色,养眼醒神”。然后提取关键词进行整合,把相同内容放一起,最后可概括为四点:①滋养健康;②培养情趣;③构建和谐;④启迪人性。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章的谋篇布局的能力。题干问:本文是如何以“草木”为核心来谋篇布局的?请简要说明,可先概括每一段的段落大意,然后再判断哪些段落与“草木”有关,写了与“草木”有关的哪些内容,即可得出答案了。第一至三段,主要是写“草的香,似乎只有在两个时间可以闻出来”,铡青草或熬草药时闻草木香。第四至七段,主要是写放羊时尝草根、看草色,继而联想到草木的一生,感受草木的伟大。第八至十段,写朋友亲近草木,诗性重返,古人亲近自然,情怀潇洒。最后一段主要是赞美草本品质,揭示草木恩典的内涵。
【点睛】学生首先感知文章全貌,抓住文章主旨,理清文章思路。阅读任何文章,都要先浏览一下文章,对它做一个大体了解,这是理解分析文章的前提。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要求,阅读感知文章全貌要求学生平时多阅读、多积累。
四、语言表达(6分)
20.化用古人名句为孩子或为自己起名字,既显文雅,又有所寓意和寄托。请仿照示例,从“冰心(文学家)、程千帆(国学大师)、刘海粟(画家)、周信芳(京剧艺术大师)、莫砺锋(教授)”五位名人的名字中任选两个,写出相关的名句并对名字加以合理阐释。句式、阐释角度与示例不必完全一致,但表达应准确连贯。
示例:
朱自清:现代作家朱自清名字取自“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为坚持廉洁正直的精神品质使白己保持清白。
王国维:国学大师王国维的名字取自“王国克生,维周之桢”, 意为一个国家能够长命不衰,要靠维护国家的栋梁之材。
【答案】①冰心:现代著名文学家冰心的名字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意为不管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都要坚守内心的纯真和执着。
②程千帆:国学大师程千帆的名字取自“沉舟侧畔千帆过”,意为不要为一时的困难险阻和挫折所吓倒,要始终坚韧乐观。
③刘海粟:画家刘海粟的名字取自“渺沧海之一粟”,意为人生短暂,生命渺小,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④周信芳:京剧艺术大师的名字取自“苟余情其信芳”,意为不管有没有人了解我,都要内心真正馥郁芳柔。
⑤莫砺锋:教授的名字取自“宝剑锋从磨砺出”,意为要想拥有珍贵品质或美好才华,需要不断的努力、修炼、克服一定的困难。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请仿照示例,从‘冰心(文学家)、程千帆(国学大师)、刘海粟(画家)、周信芳(京剧艺术大师)、莫砺锋(教授)’五位名人的名字中任选两个,写出相关的名句并对名字加以合理阐释。”句式、阐释角度与示例不必完全一致,但表达应准确连贯,然后分析例句,把握句式特点、内容特点,再分析所给材料,将材料进行归类。如“朱自清:现代作家朱自清的名字取自‘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为坚持廉洁正直的精神品质使自己保持清白”,句式特是所选名字,名字取自相关的名句,对名字加以台理阐释。最后根据例句的句式进行拟写即可。
五、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首诗这样写道:“一个微笑,花费很少,价值却很高,给的人幸福,收的人回报。一个微笑,仅有几秒,就转瞬即逝,留下的回忆,终生美好。”可是,在文明进步的今天,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大,有人评价说:“这是一个微笑缺失的时代。”
你是在微笑着面对生活的吗?你的心中留下了他人微笑的痕迹吗?请拿起你手中的笔,记下这动人的瞬间吧。
请以“微笑”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75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微笑的味道
“挫折对于天才来说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来说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来说则是万丈深渊。”我们要正确的对待挫折,而面对挫折的最好方法就是——微笑。
每一个人都是与社会和这个世界联系在一起的,每一个人的生活都与其他人分割不开。鲁滨逊漂流了那么多年了,可他一人每天盼望着英国船队的到来。早这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他拥有星期五的微笑和陪伴,所以他才会有等到船队到来一天的耐性,星期五时鲁宾逊的福星。
还记得自己在刚上初中的那段时间里十分想家,可是我上的是离家很远的寄宿学校,只能两个月才回一次家,那段刚进校的时间里我想家想到会半夜哭醒,把我寝室的人吓个半死,可我又是个死倔的人,总是不喜欢和别人说自己的心事,就一直憋着。所有的人都以为我只是太小不适应,可是没有一个人安慰我。后来过端午节的时候我们学校不放假,我在走廊上想家哭了,我班上一个同学肯了我半天才小心意义地安慰我叫我别想家,说她也和我一样想家,陪我一起望着我家的方向,对我微笑。
我一直很感谢这位同学,索然她可能只是碰巧安慰了我,可我到现在四年还记得她。那个时候,他的微笑对我来说就像是福音一样。人最害怕的时候希望有人看出自己的恐惧,我就是哪一类里根深蒂固的一类。我感谢那位同学,现在高中了我们不在一个班但是依然是朋友。
一个微笑或许对自己并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对那些处在悲伤中的人来说那就是一种天使般纯洁的东西,是上帝对他的恩赐。一个微笑或许改变不了什么,但如果是很多微笑,很多人一起展开这些微笑,那力量就是无穷的的了。
每一个人都应该微笑,不管是对待熟悉的人还是陌生的人都一样,不管是对待有好的人还是不友好的人都一样,不管是对待年长的人还是年幼的人都一样。微笑的对象没有年龄,没有熟悉度,没有有好度的差别,这不但是给别人一张笑脸,还是给自己一天快乐。
微笑很小,这个世界很大,当所有微笑汇集在一起,那他就可以改变很多的东东西。没有可以无凭无故拒绝一张微笑的脸。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话题作文。要想写好话题作文,首先要善于“化大为小”。话题作文的写作范围十分宽泛,如果仅把话题当作一个僵死的概念,视为“铁板一块,不可分割”的整体,笼而统之去做文章,势必内容空泛、文意散漫。所以,写好话题作文的第一点要求就是善于在一个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也就是只写“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给自己提供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好舞台。本次作文要求以“微笑”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750字的记叙文。同时,作文又给出了相关材料,所以写作时立意的角度要从材料中分析。
【审题】本次作文要求以“微笑”为话题,材料借助一首诗表达了“微笑”
作用、价值。如“给的人幸福,收的人回报”“留下的回忆,终生美好”。同时又指出“在文明进步的今天,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大,有人评价说:‘这是一个微笑缺失的时代。’”由此可见,立意的角度可以从“微笑”的作用、价值出发,也可以从“这是一个微笑缺失的时代”角度出发,呼吁人们不要吝啬“微笑”。
【立意】1. “微笑”的魅力;
2. 在文明进步的今天,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大,“微笑”去哪儿了;
3. “这是一个微笑缺失的时代”,呼吁人们不要吝啬“微笑”。
【素材】1. 微笑能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也许是社会上交际的手段。笑,可以分为冷笑、微笑、苦笑、讥笑、大笑等等。现在的家庭里、社会上都忽视了微笑,所以我们要把它拾回来。
2. 各种笑的情形,要配合适当的场面。大笑能把心中的烦恼抛到九霄云外;讥笑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常和坏孩子在一起;苦笑是有不得已的苦衷;冷笑是冷落别人的笑;微笑则是沟通两个人之间的感情。不管在任何情况下,微笑都是可以解决事情的一种礼节。
3. 微笑是一种礼貌的表现。在生活中,正需要它来维护者友谊。所以,我们有时时刻刻表现出微笑,沟通彼此的感情。就这么简单的的微笑,还可以延年益寿,也可以维护社会安宁,让人们都来赞美这儿是充满微笑的地方!
4. 原一平说:走向成功的路有千万条,微笑和信心只是助你走向成功的一种方式,但这又是不可或缺的方式。
【点睛】话题作文的立意,最重要要的是要善于找到命题人在立意方面有相关暗示的关键词语或句子。这些关键性的句子往往在材料的结尾处,往往以议论句的形式出现。关键的词语可能是出现次数较多,且有象征意义的词语。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将材料简述一次,然后依据材料提出中心论点。在作文的开头将材料简述一次,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