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4.50 KB
  • 2021-06-03 发布

语文卷·2018届内蒙古集宁一中东校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2018-01)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集宁一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三年级语文试卷(东校区)‎ 本试卷分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古代的士人阶层,或置产、或传学、或立德、或垂训,为“使子弟佳”大费苦心,诉诸文字,便形成了丰厚的“家训”遗产。‎ 最早成系统的“家训”之作,当推东汉著名学者班昭的《女诫》。该书提出了妇女的“四行”,即德、言、容、功,并解释说:“夫云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也;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妇容,不必颜色美丽也;妇功,不必工巧过人也。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谓妇言。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这就是后世备受批判的“四德”了。其实平心而论,这“四德”在它的时代背景,并不显得苛刻;甚至大部分仍然切合当今社会对女性的一般期待,比动辄以“女汉子” “吃货”自居的怪风,不知雅正多少。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女性不妨看看《女诫》,择其善者而从之。须知女性对家风的养成,作用恐怕要大于男性。‎ ‎《颜氏家训》一般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家训”著作,作者颜之推。内容分为子弟教育、家庭关系、道德修养、为人处世、讨论学问等方方面面。其论教子:“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谈学习经验,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他举自己的例子:“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总之,谆谆善诱,论理通达,常举所知所见之事以为例证,足见其用心之敦厚,我们学其事理,更可学其敦厚。‎ ‎《了凡四训》在“家训”类著作中知名度最高,充满了正能量。其作者袁黄,号了凡,幼逢异人,算定某年应某试、得第几、任何官、某岁寿终、竟无子嗣,因为一一效验,所以便安分守己,不多贪求。一日拜访云谷禅师,云谷笑其只是个“凡夫”,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又说:“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从此之后,了凡行善积德,终于赢得了升官、延寿、得子等等诸多福报。佛教的因果观于世道人心的警戒与鼓励作用,不知世间何物可以比拟。即退一步不讲因果,了凡先生信命而不为命数所限、勇猛精进的精神,真足以振奋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真足以开拓万古心胸!这最后一段话,真能荡人心魄,使人勇猛精进!‎ ‎ 时至今日,“家训”“家教”“家风”的缺失,造成某些年轻人无所敬畏,没有规矩。其实,个人性格、行为习惯、思维模式都是在家庭中养成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在现代文明的背景之下,我们倡导“家训”“家风”“家教”,绝不是提倡以“家庭” “伦理”的“道义责任”,去侵犯公民的权利,去绑架家庭成员的生活,而是要告诫民众:我们迫切需要的德性、教养、规矩,的确要以家庭为最重要的养成之所!这也是读“家训”、立“家教”、养“家风”的主旨所在!‎ ‎(摘编自池玉玺《谈谈我国的几本重要“家训”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我国古代的士人阶层,为“使子弟佳”付出种种努力,可谓大费苦心,训诫诉诸文字,便形成了丰厚的“家训”遗产。‎ B. “妇德”并不强求才明绝异,而是重在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妇功,也不苛求工巧过人,而是强调专心纺绩,洁齐酒食。‎ C. “四德”不仅符合当时对女子的要求,而且大部分仍然切合当今社会人们对女性的一般期待。‎ D. 妇女解放不代表妇女放纵,动辄以“女汉子”“吃货”自居的做派,与备受批判的“四德”比起来,实在有失雅正。‎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父母对子女该禁止的就要禁止,该诃责就要诃责,否则子女将养成骄纵的坏习惯,及至长大,他们的德行也就败坏了。‎ B.颜之推常举所知所见之事以为例证,在子弟教育、家庭关系、道德修养、为人处世、讨论学问等方方面面,体现敦厚的事理。‎ C.云谷禅师告诉了凡:只有凡人才有“数”,极善之人与极恶之人,“数”皆拘他不定。这是想激励了凡做极善之人,改变命数。‎ D.“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这一段话闪耀古今,无论何时读起来,都能荡人心魄,使人勇猛精进。‎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女性对家风的养成,作用恐怕要大于男性,所以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女性看看《女诫》,择其善者而从之,是很有必要的。‎ B. 《颜氏家训》中出现《灵光殿赋》的记述,了凡先生受到云谷禅师的点化,这都从某种意义上表明佛教的因果观于世道人心有重要的警戒与鼓励作用。‎ C. 时至今日,一些败坏社会风气的“官二代”“富二代”着实让人痛心,这与 “家训”“家教”“家风”的缺失不无关系。 ‎ D. 在现代文明的背景之下,我们重读经典家训,是为了告诫民众:我们迫切需要的德性、教养、规矩,的确要以家庭为最重要的养成之所!‎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就这么旁逸斜出下去 王晓莉 ‎①出单位门时,恰好园林工在修剪道两旁的树木。经过几个季节的生长,这些以樟树为主的树木都已长得有声有色。每棵树都像一个小型国家,有些肆无忌惮地扩张着,街道为此稠密了不少。‎ ‎②‎ 一年两季的被修剪,成了这些树木的必修课。电剪刀哧哧作响,那些长在树顶端或者树身周边的细嫩枝叶,随之纷纷落马。而即使更粗壮些的枝条,也不消五秒钟,就在强大的马力之下一折两断。很快地,这树便被修剪成了一把标准的伞,整整齐齐,笔直向上。不消一个上午,这条街就将撑起一长排绿伞。每棵树都生得一模一样了。‎ ‎③地面上,那些枝枝杈杈纠缠不休地堆积着。树木的清香四处飘逸,树叶子与松针层叠一处,色彩斑斓。脚踩在上面,柔韧而温暖。这是在园林工眼里,一棵树中比较旁逸斜出,并不值得继续容留于树的那一部分。不能有损于秩序,破坏秩序等于破坏美,等于多余。这大约是园林工人的美学原则。‎ ‎④但我的,恰好与他们相反。‎ ‎⑤树最有趣的部分,恰恰在于那旁逸斜出。那几棵枝条如何溜出了向上生长的大部队,而独独朝着左上角努力?一簇叶子又如何密密麻麻聚集在了一起,像开一个研讨会般比别处热闹、喧腾许多?它们没有成为树的主干,没有引领一棵树生长的那股绝对力量。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它们不是“主流”。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⑥一棵树。完全的秩序,完全的规则,该是多么乏味啊,就像兵营,像一律穿了病号服,像活了一生却毫无故事的人。‎ ‎⑦在我所喜欢的电影里,除了故事主角,导演往往安排些和故事不怎么相干的人。他可能是个独居多年的老邻居,总是抓住一切机会狂热地宣讲着宗教教义、人生哲理,而他的听众,却是两个踢足球之后累瘫在沙滩上休息的男孩子;也可能是个热爱酒精的工人,在电影的背景深处,一杯接一杯地喝着苦闷至极的酒。他们类似于文章中的“闲笔”,对于故事的发展或推动其实完全不起作用。‎ ‎⑧这样旁逸斜出的人,我却总是看得心领神会。很久以后,关于这场电影,我脑子里什么也留不下了,却依然能回忆起他们。就好像在翻阅一堆历史书籍之后,我能记住的,往往是类似于野史、花絮的部分——它们从历史这棵大树的灰色的树身中旁逸斜出,冲破森严,开出斑斓的花朵,人性的色彩与趣味尽在其中。‎ ‎⑨在我们周遭的生活中,有多少这样的小人物。他们永不知名,总是存在。他们有着和主流人群不一样的心事、不一样的心路,他们很容易就透露出接近于生命本质的部分,不掩饰、不修剪,因而不做作。门卫、修鞋子的人、路边摆摊卖廉价发饰的母女……‎ 他们是世界这棵大树上旁逸斜出的部分。如果世界要唾弃谁,他们必是最先被唾弃;如果世界要剪伐谁,他们必最先被剪伐。但是在被唾弃之前不能自弃,在被剪灭之前不能自灭。他们的力量来源于此。‎ ‎⑩关于“旁逸斜出”,种过苹果树的朋友告诉我一个让人很受鼓舞的故事:在苹果树的树根,常常会突然蹿出一种叫“徒长枝”的枝子。它以惊人的速度爆发,长势凶猛。当它的势头盖过主干时,有经验的果农会毫不犹豫地把已遭虫蛀、遭风雨侵蚀、多年不长的老干剪去。事物的新陈代谢并不只有一种方式。‎ ‎⑪的确,过了几天,我再看单位门口的那些树木,还是在被修剪的部位,树身又长出了新芽,它们所朝向的,依然是那个旁逸斜出的方向。‎ ‎⑫那些旁逸斜出的树。那些旁逸斜出的人。且让我们就这么旁逸斜出下去。‎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被修剪前,“每棵树都像一个小型国家,有些肆无忌惮地扩张着”,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出树木自然生长状态下的茂盛繁密、生机勃勃。‎ B.第③段描写落在地上的残枝断叶,作者却用到了“色彩斑斓”“柔韧而温暖”等词语,暗含了作者对它们遭受剪伐的惋惜和痛心。‎ C.第⑦段作者笔锋一转,把思路从对树的命运的感慨转向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思考,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深刻。‎ D.作者叙写苹果树上“徒长枝”这一故事的目的是为了告诉我们,“旁逸斜出”的枝干也有旺盛的生命力,它们都能成为主流,从而揭示了文章主旨。‎ ‎5.为什么作者认为“树最有趣的部分,恰恰在于那旁逸斜出”? (5分)‎ ‎6.请赏析“它们从历史这棵大树的灰色的树身中旁逸斜出,冲破森严,开出斑斓的花朵,人性的色彩与趣味尽在其中。”(6分)‎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日前修改的地方性法规《浙江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中新增“留守儿童保护”专门章节,其中提出父母外出后应当与留守儿童每个月至少联系一次,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状况。‎ 这一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救助保护机制,不仅要求民政部门会同教育、公安等部门建立留守儿童信息管理平台,还要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开展监护指导、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社会融入等专业服务。此外,还规定了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定期将留守儿童监护、抚养和身心健康情况报县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摘编自2016年12月6日《广州日报》)‎ 材料二:‎ 目前中国共有6 102.55万留守儿童,长期过着没有父母相陪的“一个人”生活。而湮没在历史时光中的留守者,至少有整整一代人。‎ 过去一直说如何重视,但具体到哪个部门负责,没有明确。这次明确了联席会议制度由民政部牵头,是二十几年来的第一次。儿童不再留守,就是要让他们与父母团聚。让父母返乡,还是让孩子随迁?学者段成荣的建议是,从制度上创造条件,让孩子跟着父母进城。‎ 大学毕业后,黄湘洁做了一个“逆历史潮流”的选择:留在家乡湘西的老司岩千年古寨,当一名幼儿园老师。黄湘洁的故乡在湖南老司岩,明清时期曾富贾云集的千年寨子,今天一切依旧保持地理原貌——很陡很长的石板路,村口岩壁上比谁都老的古树,还有躺在荒野中间破败的祖屋。寂静,是最大的变化。今天的老司岩仅185户农家,685人,外出务工人员占去一半。留守儿童39名,孤儿2名。‎ ‎1984年,一纸中央文件松开了乡村户籍人口“自由出入”城市的高墙。仅1989年,中国农村外出务工人数就从改革开放初期不足200万人迅速蹿到了3 000万人。即使闭塞如老司岩这样的古寨,也在错过第一波打工潮后听到了风吹草动。1992年,黄湘洁的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留下她和姐弟三人独守家中。那年黄湘洁两岁。‎ ‎“当时的乡村,穷是一种常态。”从事农村问题研究近三十年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段成荣说。1984年,还是在校研究生的他跟着导师到辽宁、山东等地的农村调研,最大的体会就是农民那股想要外出谋生的深切冲动。‎ 彼时的中国农村实行分田到户才不久,粮食价格低,还需缴纳农业税费,种地基本不挣钱,有时辛辛苦苦干一年,还赔钱。尤以1994—1996年最为严峻。而远在近千公里外的广东佛山,当时外来工已经可以拿到数倍于内地的工资。以至于农民外出务工,都被中西部地区政府视为一件大事拿到办公桌上讨论。‎ 四川则更有趣,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后,四川普查办专门成立了劳务输出办公室,由政府推动和组织农民外出务工。后来被其他地区当作经验争相效仿。‎ 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黄湘洁的归来也让村里人不解。他们说,一定是在外头找不到工作吧。2013年9月,在当了志愿者一年后,她打消了出走的念头。她说,“不要让这些孩子再被遗忘了”。‎ ‎(摘编自2016年3月24日《南方周末》‎ 材料三:‎ ‎ ‎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5年6月19日《关于留守儿童群体存在问题及对策的调研报告》)‎ 材料四:‎ ‎2016年9月21日,河南全省法院“送法进校园暨第四季普法漫画口袋书发放仪式”在郑州市古蒙镇实验小学举行。这是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连续第五年送法进校园,为该省650万留守儿童送去温暖和关爱,孩子们也获得了第四季普法漫画口袋书,学习保护自己的技巧和方法。[]‎ 据悉,本次活动的主题为“让爱相伴——让法律照亮留守儿童回家的路”。活动现场河南基层法官讲述了与留守儿童之间的故事,打动了许多人。女童保护基金负责人孙雪梅现场授课,教孩子们如何预防性侵害,保护自己。四个留守儿童代表用诗歌朗诵《爱的礼赞》,向所有关心、帮助留守儿童的爱心人士表达最朴素的谢意。‎ 据有关部门统计,人口大省河南留守儿童的数量达到650万,占全国的十分之一还多。 ‎ ‎(摘编自2016年9月21日“中新郑州”)‎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目前,我国留守儿童总数已达6 000多万,留守儿童的产生非一时一地的结果,伴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而产生的留守儿童问题已有20多年的历史。‎ B. 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农村实行分田到户才不久,粮食价格低,还需缴纳农业税费,种地根本挣不到钱,辛辛苦苦得干,有时还赔钱。‎ C.有关留守儿童调研报告显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容易受到意外伤害,而留守女童比留守男童存在相对更为明显的负面情绪。‎ D.材料中提到的曾富贾云集,而今却极度贫穷、寂静的村寨老司岩,在中国大地上绝非个案,是我国村庄的缩影。‎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四则材料来源不一,有门户站、报纸等。报道时间也有所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留守儿童问题应该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 B.材料二中,还在读研究生的段成荣来到外出打工人数较多的山东、辽宁等地展开实地调研,切身感受到了那股想要外出谋生的深切冲动。‎ C.材料一、四站在政府机构层面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报道,体现了社会上层对留守儿童的重视;材料二、三主要从民间个体调查研究的角度进行相关报道。‎ D.如果全社会形成合力,让留守儿童真正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快乐地成长,可以适当缓解留守儿童意外伤害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一些问题。‎ E.相对而言,《光明日报》的调研报告采用了《广州日报》《南方周末》和“中新郑州”所不具备的列图表和列数字的手法,显得更直观明了。‎ ‎9.请结合四则材料的相关内容,谈谈应当如何将关爱留守儿童落到实处。(4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傅昭,字茂远,北地灵州人。父淡,善《三礼》,知名宋世,事宋竟陵王刘诞,诞反,淡坐诛。昭六岁而孤,十一,随外祖于朱雀航卖历日。为雍州刺史袁顗客,顗尝来昭所,昭读书自若,神色不改。顗叹曰:“此儿神情不凡,必成佳器。”司徒建安王休仁闻而悦之,因欲致昭。昭以宋氏多故,遂不往。太原王延秀荐昭于丹阳尹袁粲,深见礼,辟为郡主簿,使诸子从昭受学。会明帝崩,粲造哀策文,乃引昭定其所制。每经昭户,辄叹曰:“‎ 经其户寂若无人,披其帷,其人斯在,岂非名贤?”寻为总明学士、奉朝请。‎ 永明初,以昭为南郡王侍读。王嗣帝位,故时臣隶争求权宠,唯昭及南阳宗夬保身守正,无所参入,竟不罹其祸。明帝践阼,引昭为中书通事舍人。时居此职者,皆权倾天下,昭独廉静,无所干豫,器服率陋,身安粗粝。常插烛板床,明帝闻之,赐漆合烛盘,敕曰:“卿有古人之风,故赐卿古人之物。”天监十一年,出为信武将军、安成内史。安成自宋已来兵乱郡舍号凶及昭为郡郡内人夜梦见兵马铠甲甚盛又闻有人云当避善人军众相与腾虚而逝梦者惊起。俄而疾风暴雨,倏忽便至,数间屋俱倒,即梦者所见军马践蹈之所也。昭所莅官,常以清静为政,不尚严肃。居朝廷,无所请谒,不畜私门生,不交私利。终日端居,以书记为乐,虽老不衰,性尤笃慎。子妇尝得家饷牛肉以进,昭召其子曰:“食之则犯法,告之则不可,取而埋之。”其居身行己,不负于闇室,类皆如此。京师后进,宗其学,重其道,人人自以为不逮。大通二年九月,卒,时年七十五。诏赐钱三万,布五十匹,即日举哀,谥曰贞子。‎ ‎(节选自《梁书·傅昭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安成自宋已来兵乱/郡舍号凶/及昭为郡/郡内人夜梦见兵马铠甲/甚盛/又闻有人云/当避善人/军众相与腾虚/而逝梦者惊起 B. 安成自宋已来兵乱/郡舍号凶/及昭为郡/郡内人夜梦见兵马铠甲甚盛/又闻有人云/当避善人/军众相与腾虚而逝/梦者惊起 C. 安成自宋已来/兵乱郡舍号凶/及昭为郡/郡内人夜梦见兵马铠甲/甚盛/又闻有人/云当避善人/军众相与腾虚/而逝梦者惊起 D. 安成自宋已来/兵乱郡舍/号凶及昭为郡/郡内人夜梦见兵马铠甲甚盛/又闻有人云/当避善人/军众相与腾虚而逝/梦者惊起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三礼》是古代汉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仪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B. 学士,最早是指在国学读书的人,魏晋时指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魏晋以后是指以文字技巧供奉朝廷的官吏。‎ C. 门生,中国东汉称儒学宗师亲自授业者为弟子,转相传授者为门生;科举考试,考生得中进士后,对主考官亦称门生。‎ D. 谥,即谥号,古代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给予的一个带有褒扬意义的称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傅昭做事专注,很受欣赏。他做雍州刺史袁顗的门客时,袁顗认为他读书时神情不一般,必定成为人才;袁粲也因其专注称其有名人贤士之风。‎ B. 傅昭为官廉洁,没有贪念。在任中书通事舍人时,他廉洁清静,不干预别人的事;生活简朴,明帝赞他有古人的风范,赠给他漆盒烛盘等物。‎ C. 傅昭笃厚谨慎,严于律己。儿媳妇从娘家带来别人馈赠的牛肉,他认为吃了犯法,又不好报官,就不顾家人的反对,让儿子把牛肉埋掉了。‎ D. 傅昭为人守正,备受仰慕。他时常以清静施政,不因私利与人交往;京城的后辈很崇尚他的学问,尊重他的道义,都认为自己比不上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司徒建安王休仁闻而悦之,因欲致昭。昭以宋氏多故,遂不往。‎ ‎(2)王嗣帝位,故时臣隶争求权宠,唯昭及南阳宗夬保身守正,无所参入,竟不罹其祸。‎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蝶恋花·旅月怀人 宋琬 ‎ 月去疏帘才数尺。乌鹊惊飞,一片伤心白。万里故人关塞隔,南楼谁弄梅花笛?‎ 蟋蟀灯前欺病客。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墙角芭蕉风瑟瑟,亏伊遮掩窗儿黑。‎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月去疏帘”句写明月,与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一样,都是极写其近,近到“才数尺”。独处异地,举目无亲,有明月为伴,会感到特别亲近。‎ B.“南楼谁弄梅花笛”句借用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诗意,以听觉渲染出作者思友与怀念故乡的郁闷心情。‎ C.“蟋蟀灯前欺病客”句中的“病客”就是词人自己,作者用一个“欺”字,将蟋蟀拟人化,病居异地他乡,连蟋蟀也来欺人,搅人心绪,使人难以成眠。‎ D.“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句,与苏轼“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句的高旷,李白“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句的豪迈相比,本词所营造的意境却令人感到孤凄。‎ E.这首词描绘了一位在月白风清的夜晚思念远方朋友的旅人的心情。全词通过视觉、听觉将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巧妙地交织在一起,烘托出一种凄清、冷落的气氛,意绪缠绵。‎ ‎15.“墙角芭蕉风瑟瑟,亏伊遮掩窗儿黑”两句精妙,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5分)‎ ‎(1)李煜《虞美人》中,运用想象手法,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的句子是“ , 。”‎ ‎(2)、《念奴娇.赤壁怀古》“ , ”两句中诗人洒酒祭月,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感慨。‎ ‎(3)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不甘无功而返的句子是:“ 。”‎ 第II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 振聋发聩的声音。‎ ‎②2013年起浙江省开始在高中阶段尝试打破原有的“教学班”,实行“必修课选课走班制”的育人模式,当时人们对此种改革举措莫衷一是。 ‎ ‎③现在到人才市场应聘的人虽然很多,但不稂不莠,用人单位要找到真正能胜任工作的人也不容易。‎ ‎④浙江省一位酷爱画马的人骑着马走在公路上时被一辆三轮摩托车追尾,如此奇葩的事故连交警也犯难了,有的旁观者认为罚不当罪,建议双方自行解决。‎ ‎⑤日前,中国海军在渤海某海域组织实施了航母编队实弹演习,共动用辽宁舰等各型舰艇数十艘、飞机数十架,这场军演真可谓万人空巷、举世瞩目。‎ ‎⑥三星Note7手机因发生爆炸不得不在全球召回和停售,然而最初的这个“全球”偏偏不包括中国。这种厚此薄彼的政策引起中国质检总局和消费者的强烈不满。‎ ‎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 A.人工打药一小时最多打一亩地,而无人机则不同,它的作业量是一天800亩,大致是四十个人工作量的总和,是为稻秧打药的最有效手段。‎ B.义乌进口商品博览会展位有2006个,展览面积5万平方米,吸引了来自100多个国家的1512家企业参展,规模空前。‎ C. 有的文章主旨比较隐晦,不是用明白晓畅的文字直接揭示出来,而是借用某种修辞手段或表现手法,含蓄地描写出来。‎ D.这个小区一共有八栋楼,停车位少,楼间距很小,随着越来越多的居民购买私家车,停车难成了令人头疼的应该马上着手解决的问题。‎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 )‎ 午宴上,某中学生遇到父母的朋友劝酒,下列回应得语体的一项是(3分) ( )‎ A.下午还有两门考试呢,别劝了,行不?‎ B.谢谢足下,家父从来不准许我喝酒。‎ C.不喝,不喝。中学生不是不能喝酒吗?‎ D.谢谢,谢谢!我年龄还小,不能喝酒。‎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 “互联+”时代,倡导“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本质上是一致的。如果说互联思维表现为开放、创造、创新,“工匠精神”表现为严谨、精致、专注,那么,二者的融合所发生的就不是一种简单相加的物理效果, ① 。“工匠精神”以最开放的姿态来吸收最前沿的技术,从而创造最新的成果。 ② ,恰恰相反,是用创新精神突破固有,对产品精雕细琢,大跨步迈向最大的价值,追求最好的结果。即便是做互联产品, ③ ,也不会产生创新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21. 二维码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一些商家为使二维码更受关注,设计了很多富有创意的二维码。请对右面这个二维码进行点评。(5分)‎ ‎ ‎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肖伯纳: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 周国平: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追求和创造;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请根据你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三年级语文答案 ‎1.C (以偏概全。“四德”大部分内容仍然切合当今社会对女性的一般期待。) ‎ ‎2.B(曲解原意。谆谆善诱,论理通达,常举所知所见之事以为例证,足见其用心之敦厚,我们学其事理,更可学其敦厚。)‎ ‎3.B(强加因果。颜之推只是举自己幼时诵《灵光殿赋》为例,这不能表明“佛教的因果观于世道人心有重要的警戒与鼓励作用”,《灵光殿赋》也与佛教无关。)‎ ‎4.D(D项,“它们都能成为主流”太过绝对,所以选D。)‎ ‎5.①因为它们为树增添了与众不同的韵味,使之成为独特的个体;(2分)②他们活出了生命的本真,不掩饰,不做作。(1分)③而且这些枝干也与主干一样充满着成长的艰难与美,有着旺盛的生命力。(2分)‎ ‎6.运用了比喻手法,(1分)把沉重的历史喻作“灰色”的大树,把那些虽然对社会进程没有推动作用却又洋溢着个性的小人物比作“斑斓的花朵”,(1分)生动地揭示了他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他们冲破禁锢,保留着生命最本质的部分,真实而不做作,坚强勇敢而自强不息,(2分)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赞赏和喜爱。(2分)‎ ‎7.D(“种地根本挣不到钱”于文无据,原文“种地基本不挣钱”)‎ ‎8.AD( B项段成荣是来山东、辽宁等地的农村调研,但原文强调的是:农民那股想要外出谋生的深切冲动。C项材料二既包括民间个体调查,也包括政府调查,材料三并没有强调是民间个体调查还是政府调查。E项《南方周末》和“中新郑州”的新闻调查都采用了列数字的手法。)‎ ‎9. ①国家立法部门应制定切实可行的保障留守儿童权益的有关法规,为关爱留守儿童提供制度上的依据和保障。‎ ‎②教育、公安等部门应建立留守儿童信息管理平台,政府通过购买服务与学校、幼儿园等形成联动机制,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和抚养。‎ ‎③国家或当地政府应想千方设百计地努力发展贫困地区经济,从源头上逐步解决农民工外出务工问题,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④针对留守儿童意外伤害率高和心理健康方面的突出问题,政府、学校、家庭应形成合力,明确监护人职责的同时,积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指导。‎ ‎⑤调动社会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的关爱活动,让留守儿童真正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快乐成长。如:郑州开展的普法漫画口袋书发放活动。(答对1点一分,意思对即可)‎ ‎10.B ‎11.D(“褒扬”应当为“褒贬”。)‎ ‎12.C(“就不顾家人的反对”无中生有。)‎ ‎13.(1)司徒建安王刘休仁听说后很高兴,于是想要招来傅昭,傅昭因为宋家多变故,就没有去。(“悦,致,以,故”各1分,大意1分。)‎ ‎(2)南郡王继承帝位后,旧臣僚纷纷争权求宠,惟有傅昭和南阳人宗夬(guài),保全自身,坚守正道,不介入其中,最后没有遭受灾祸。(“嗣,守正,竟,罹”各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傅昭,字茂远,黄河以北灵州人。父亲傅淡,熟悉《三礼》,是宋代知名人士,傅淡跟随宋竟陵王刘诞,后来刘诞谋反,傅淡受株连而被处死。傅昭六岁便成为孤儿,十一岁时,跟随外祖父在朱雀航卖历法之书,并成为雍州刺史袁顗的客人。袁顗曾经来到傅昭的住处,见傅昭读书自若,神色不变。袁顗感叹道:“这孩子神情不同寻常,将来必定能成大器。”司徒建安王刘休仁听说后很高兴,于是要召见傅昭,傅昭因为宋家多变故,不去。太原的王延秀将傅昭举荐给丹阳尹袁粲,深受袁粲的器重,召为郡主簿,袁粲让他的几个儿子拜傅昭为师。明帝死了,袁粲作哀策文,请傅昭为他定稿。袁粲每经过傅昭门前就感叹:“经过他的门前,寂静得如同没有人一样,打开帷幔一看,他在室内。这是名贤之人啊!”不久便成为总明学士、奉朝请。‎ 永明初年,傅昭做了南郡王的侍读。南郡王继承帝位后,旧臣僚纷纷争权求宠,惟有傅昭和南阳人宗夬,保全自身,坚守正道,不介入其中,最后没有遭受灾祸。齐明帝登基后,亲召傅昭为中书通事舍人。当时任此职位的人,都势倾天下,惟有傅昭廉洁清静,不干预他人权事。他家中的摆设和衣著都很简朴,安心于粗茶淡饭。他常常把蜡烛插在板床上,明帝听说此事,赐给他漆盒烛盘等,并赐文:“卿有古人之风,所以赐卿古人之物。”天监十一年(512),出朝任信武将军、安成内史。安成自宋代以来多有兵乱,郡舍常有凶猛号叫声。待到傅昭来安成郡,郡内人夜晚梦见兵马铠甲浩荡,又听到有人说“应该避让好人”,众兵士一同腾空消失。做梦的人惊起。顷刻,疾风暴雨倏忽而来,几间房屋全倒塌,这就是做梦的人见到的军马践踏的地方。傅昭做官,常凭借清静廉洁理政事,不崇尚苛政。在朝廷,没有请别人为自己办过私事,不蓄养私人门徒,不为私利交往。傅昭终日端坐,常以读书记述为乐事,到老精神不衰,性情特别诚实谨慎。儿媳妇曾从娘家带回别人馈赠的牛肉,傅昭把儿子叫来,说:“吃人家的牛肉是犯法的,报官也不可以,把牛肉拿去埋掉。”他处世律己,不在暗中做昧良心的事,大概总是如此。京城的后辈,崇尚他的学问,尊重他的道义,人人都认为自己赶不上他。大通二年(528),傅昭死,享年七十五岁。皇上下令赠钱三万,布五十匹,当日举办丧事,谥号为贞子。‎ ‎14.AE(对一个2分,全对5分)A.“月去疏帘”句写明月,与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不一样,前者极写其近,后者极写其远。“有明月为伴,会感到特别亲近”分析错误。‎ E.“将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巧妙地交织在一起”错误,词中尽为眼前之景。‎ ‎15.①巧妙用典。“墙角芭蕉”句化用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的词句,抒写离愁别绪;“亏伊遮掩窗儿黑”句巧用李清照《声声慢》中“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句意,暗示了自己无法排遣愁思的心绪。(能举出处用典即可)②“亏伊”句将芭蕉拟人化(答移情酌情给分),将芭蕉写得善解人意,反衬出词人离情难耐的心情。③“亏”字与前文的“欺”字形成对比,突出芭蕉之有情有义;“窗儿黑”的“黑”,恰对上片“一片伤心白”中的“白”字,用字遣词工巧细密,意连语绵。④以景语结情语,别具一格,也使得情绪表达更加含蓄,更加耐人寻味。(以上四点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得6分,要求有必要的分析。)‎ ‎16.(1)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1)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2)燕然未勒归无计。‎ ‎17.C(①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用来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②莫衷一是: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③不稂不莠:指禾苗中无野草。后比喻人不成才,没出息;贬义,语境只是强调了能力强弱和能否胜任职位的问题,而没有说不成才,没出息。④罚不当罪:处罚和罪行不相当;⑤万人空巷:成千上万的人涌向某处参加盛典或观看热闹儿,使里巷空阔冷落,不是街巷空空无人之意。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的盛况;⑥厚此薄彼:重视或优待一方,轻视或怠慢另一方。比喻对两方面的待遇不同)‎ ‎18.B(A.偷换主语,“是为稻秧打药的最有效手段”的主语是“无人机打药”;C.搭配不当,“主旨”和“描写”不搭配;D.语序不当,“停车位少”与“楼间距很小”应该调换位置。)‎ ‎19.D ‎20.①而是一种你中有我的化学反应[]‎ ‎②它不是一味地恪守传统而裹足不前 ‎③如果没有“工匠精神”做基础 21. 答案示例:一双筷子挑起碗中的面,而挑起的“面”就是二维码(2分)这种设计形象而创意巧妙,具有动感,给人以食欲诱惑,切合商家经营的行业,构图简洁明快,富有时代气息和。(3分)(意思对即可)(从构图看,由一双筷子和碗以及二维码组成该图。筷子挑起的就是二维码,这显然是一家食品店的二维码,给人以动感,生动形象,有诱惑力。)‎ 22. 作文:‎ 审题立意时,可以从肖伯纳或者周国平的角度进行立意,也可以将两者结合在一起,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大致可分为三个角度:‎ ‎(一)从肖伯纳的角度,看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这是用悲剧(消极)的眼光看人生,是从占有欲或者从满足或从功利的角度来说的,体现了悲剧的人生观。占有欲未得满足的痛苦和已得到满足的无聊是双重悲剧。这两种悲剧的根源都关乎欲望,没有实现欲望就痛苦,实现了欲望就无聊、空虚。这样看来,这种对待人生的态度与叔本华的悲剧观是一样的。叔本华认为,痛苦是与生俱来的,因为人的欲望是无限大的,而实现欲望的能力是相对的。这两种的矛盾很难调和,因此,人很难得到永恒的快乐,总在痛苦与无聊、空虚之中摇摆。可以从欲望与痛苦的角度深入思考。‎ 由这一角度可以衍生出相关契合的立意:‎ 1. 为伊消得人憔悴:“伊”指材料中的心爱的东西,引申类比到议论文习作中可以是“爱情、尊严、自由、信仰”等等;引申类比到记叙文习作中就可以构思一件你很心爱珍视并且它承载(或象征)了你某段生命历程或精神成长的东西,描写出你得到或没得到的种种心理变化,由实及虚地抒情议论出它对于你的价值。‎ ‎2.距离产生美(“得到”一定快乐吗)‎ ‎3.论“围城”之人生悲剧:“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 ‎4.论欲望的不可满足,由此引申出的“知足常乐”‎ ‎5.引申出对悲喜、祸福、幸不幸的辩证思考:如“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变工”、“诗穷而后工”、“祸福伏倚”等的思考。‎ ‎(二)从周国平的角度看,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追求和创造;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这是用审美的眼光看人生,为得到而寻求、创造的过程以及得到后品味、体验的过程,都是同样幸福的事情。周国平的话强调人不应当从功利的角度去审视生活,而应从审美(非功利)的角度去打量人生,从而可以提出:创造(或者体验)的过程就是快乐、幸福;立足于创造,收获快乐人生;艺术的、审美的去看待人生也是快乐和充满激情的。‎ 从这一角度,我们可以得出相关的立意:‎ 1. 追求(创造、品味、体验)是一种快乐 2. 我们要重视过程3.永远“在路上”‎ 3. ‎“生命在于折腾,活着是种修行”‎ 4. 幸福到底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快乐)‎ ‎(三)整体上把握材料,可以从浅层和深层角度来立意。‎ 从浅层次看,肖伯纳和周国平因视角、心态的不同,带来了认识、观念的不同。由此,可提出:不同的心态、视角会产生不同的认识与结果。‎ 从深层意义来说,肖伯纳与周国平的出发点是一样的。肖伯纳揭示出这两大悲剧,就是告诫人们,不要有太多的占有欲,不要只重视人生的结果。因为太重视结果,追求结果时,就会把过程视为一种苦役;另外,要是太看重结果,那么,即使实现了结果,也会因太关注结果而忽略了过程的快乐,陷入无聊、空虚。肖伯纳是从反面来说的。周国平则从正面来说,生活的快乐,人生的幸福,应更注重创造的过程,以审美的眼光关注过程,也就是说在追求、创造的过程中,要是摆脱了占有欲,至少可以使人免除许多琐屑的烦恼和渺小的痛苦,活得豁达些。‎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生是悲剧还是快乐取决于你重视结果还是重视过程。‎ 也可因此可提出:幸福、快乐既可以体现在结果上,又可以体现在过程中,只是要注意的是,放在结果上,往往是只能收获短暂的快乐,而放在过程中,既能体会过程的快乐,也能体会到收获结果的快乐。‎ 我们可以做出个性化的诠释了:我认为“幸福快乐重在过程中”;我认为“幸福快乐既要看重过程,又要看重结果”;我认为“幸福快乐只与内心相连,无所谓得到和不得到;无所谓结果和过程。‎ 也可由此得出,摆脱了占有欲,就能收获快乐;痴迷占有欲,就会陷入痛苦与无聊的泥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