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00 KB
  • 2021-06-03 发布

北京市朝阳区六校2020届高三四月联考语文试题

  • 3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4月份月考题(B)语文 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自古以来以农立国,对地震、水旱害等非常敏感。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古代中国对天文、气象、物候的记载和研究非常重视,并注意考察人类活动与自然变化的关系,于是便形成了“天人合一”等一些独特的观念。‎ 对“天人合一”,当下流行的解释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但是原始的“天人合一”,是指天意决定人事,而天意是通过天象或灾异来显示的。君主是“天子”,由天意确定,也代表天命。所以君主如有失德、治理不当之过,必定会受到天象的警告或灾异的罚。因此,从最古老的史书开始,天象和灾异都是不可或缺的记载。几国之将兴,天子圣明,大臣贤能,则风调雨顺,紫气东来。反之,则灾异频仍,天象错乱。‎ 一旦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如地震、日蚀、流星、水旱灾害等,皇帝就要采用一般的做法:常常换上素色服装,不吃荤腥辛辣,不近女色,迁居于偏僻清静的场所,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意见;有的还会下“罪已诏”,公开承认错误,宣布改过之策;有的虽无具体措施,却会请求上天千万不要为难天下百姓,一切罪责自己担当:有的为了感动上天,在举办正常的祭祀典礼之外,还要举办其它的祭祀或祈求仪式。‎ 这样做一般不会错,因为皇帝总有失德之处,国家的政策也不会十全十美,于是臣民们平时不敢说的话可趁机说给皇帝听,即使是昏君暴君,在上天的警告面前也不得不有所收敛,何况举办这些活动一般用不了多少人力物力。可一旦度过难关,就能博得万民称颂,名垂史册;若万一无效,这是天意难违,君臣都已尽了力,自然也不会被百姓责怪。‎ 不过,“天人合一”也是一把双刃剑,奸臣小人也会利用天象灾异做手脚。因为对天象的解释,本没有标准答案,决定权在人,所以大权在握的人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地将矛头指向政敌,或肆意地乱改政策。而“书呆子”往往又泥古不化,在灾情面前只知援引古例,却不知辩证地应用,结果不采取具体措施,反而加重了灾情,最极端的做法就是听天由命,毫无作为,以为只要绝对敬畏天命天意,灾害就会不除自灭。‎ 现在面对地震等灾难及异常气候,人们自然又会想到天人合一的观念。我希望在运用和阐运这一观念时能实事求是,尊重历史,采取辩证而积极的态度。‎ 材料二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全球每年约发生500万次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的有近1万次,造成灾害的有100次左右 地壳是由大大小小的板块“拼合”起来的。板块之间不断地错动,挤压、分离都会产生压力,当压力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地壳的薄弱部分就会发生断裂,巨大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出来,引起大地强烈的颤动,就产生了地震。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震源,地面上正对震源的地方叫震中。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的叫浅源地震,70至300千米的叫中源地震,大于300千米的叫深源地震。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震源距离地面越近,对地面的影响就越大。‎ 测算地震释放能量的单位叫震级。国际通用的是里氏分级法,共9个等级。震级小于1的叫超微震大于1小于3的叫微震;人们会有感觉的是大于3小于5的小震;会造成不同程度破坏的是大于5小于7的中震;7级和7级以上的为大震,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目前已测知的最大震级为8.9级。震级相差一级,其能量的差别可以达到30多倍。‎ 烈度也是衡量地震的标准,烈度是地面及建筑物受地震影响遭破坏的程度。我国把地震烈度分为12个等级,汶川地震测到的最大烈度达11级。震级与烈度的关系,打个比方,如果震级相当于原子弹的当量,而烈度就相当于原子弹在不同距离点造成的破坏程度。一般而言,离震中越近,产生的破坏越大,烈度就越高。‎ 地震可分为几种:因地壳运动产生的叫构造地震,由火山强烈爆发而引起的叫火山地震,由地下空洞坊陷而引起的叫陷落地震,由人类进行巨大爆破而引发的叫人工地震。后几种地震的强度、影响范围和破坏性,都远远比不上构造地震。‎ 地震发生前,会有一些征兆。比如,地形发生变异,地下水的水位、水质、颜色等发生变化,地电出现异常,指北针发生偏转甚至失灵,气候反常,一些动物出现异常反应等等。有时,还会听到地下发出闷雷般的地声,看到天空出现红、黄、白等颜色的地光。地震预报是一个世界难题,正等待着有志者去完成。‎ 材料三 ‎2018年2月2日‎15时51分,我国首颗地震电磁监测卫星“张衡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张衡一号”主要用于监测地震发生时的电磁现象,它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拥在轨运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的国家之一。‎ 近些年,科学家发现地震会对空间等离子体环境中的电磁场产生影响,有些影响甚至可能出现在地震发生前。因此,科学家希望通过研究空间等离子体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关联规律,探索如何攻克“地震预报”这一千年难题。我国首颗观测与地震活动相关电磁信息的卫星“张衡一号”因此而诞生。‎ ‎“张衡一号”将成为一个试验平台,重点监测全球空间电磁场、电磁波、电离层等离子、高能粒子沉降等物理量。这些数据有助于探索地震前兆信息和空间环境监测预报,为未来建立地震电磁监测卫星业务化系统作技术准备。‎ 对于“张衡一号”,国防科工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赵坚介绍,“张衡一号”真正投入运行后,能重点监测中国全境,检验卫星电磁监测新技术设备的效能和空间适应性。具体来说“张衡一号”可以开展全球7级以上、我国6级以上地震电磁信息分析研究。总体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按照赵坚的说法,该卫星并不能直接预测预报地震,而主要用于地震前兆信息研究,为未来建立地震监测体系进行前期技术储备。作为我国首个天基地震电磁综合观测平台,“张衡一号”开辟了我国地震监测研究的新视角,是我国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地震立体监测体的重要里程碑。‎ 除了为地震电磁立体观测提供更多种类、更加海量的电磁类信息,“张衡一号”投入使用后还将带动其他空间信息技术在防震减灾领域的应用,加快地震立体观测体系建设,提高地震监测能力。‎ 后续,国防科工局将会同中国地震局,开展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即“张衡”系列卫星的在轨测试及相关应用,提升民用卫星地震监测与应急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天基信息防震减灾服务能力。“张衡一号”及其后续卫星计划已经纳入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前“张衡二号己经通过可研评估,预计2020年发射。‎ ‎1. 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古代君王应对天象灾异所采取的一般做法的一项是 A. 远离华丽之衣、荤腥辛辣之食、女色、热闹享乐场所。‎ B. 下达“罪已诏”来公开承认错误并布改过之策 C. 请求上天千万不要为难天下百姓,一切罪责自己担当 D. 采取应对天象灾异的具体措施来控制灾情或消灭灾害。‎ ‎2. 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08年汶川地震震源深度约20千米,据第二段文字,它属于破坏性大的浅源地震 B. 2008年汶川地震的震级是8级,其能量是7级地震的30多倍,约6级地震的1000倍 C. 震级和烈度是与地震密切相关的两个成正比的概念,一次地震,震级是固定的,烈度则因地点不同而不同。‎ D. 据引发地震的原因的不同,地震可分为几种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一种自然现象。‎ ‎3. 下列与“张衡一号”相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张衡一号”填补了我国在轨运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领域的空白。‎ B. “张衡一号”主要是用来研究空间等离子体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关联规律的。‎ C. “张衡一号”可监测全球7级以上、我国6级以上地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D. “张衡一号”是我国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地震立体监测体系的重要里程碑。‎ ‎4. 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衡一号”将以其获取的各项监测数据为未来建立地震电磁监测卫星业务化系统作技术准备 B. “张衡一号”真正投入运行后,将能够准确地预测预报地震,书写我国地震预测预报的新篇章 C. “张衡一号”投入使用后,不仅能提供电磁类信息,还可以带动其他空间信息技术的相关应用。‎ D. 国防科工局将开展包括“张衡二号”在内的“张衡”系列卫星的在轨测试及相关应用。‎ ‎5. 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述人们认识和应对地震的发展过程。‎ ‎【答案】1. D 2. D 3. A 4. B ‎ ‎5. ①认识:由认为地震是上天决定的,是对有过君王的惩罚,发展到认识到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进而发展到认为地震会对(空间等离子体环境中的)电磁场产生影响。‎ ‎②应对:由君臣改过,祈祷上苍,但一般不采取具体的措施,发展到对震级、裂度、种类、征兆等进行观察研究与科学分析,再发展到研制“张衡一号”等卫星来监测电磁波,希望能为预测、预报地震提供服务。‎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D项,原文中没有这种做法。原文是“一旦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如地震、日蚀、流星、水旱灾害等,皇帝就要采用一般的做法:‎ 常常换上素色服装,不吃荤腥辛辣,不近女色,迁居于偏僻清静的场所,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意见;有的还会下“罪已诏”,公开承认错误,宣布改过之策;有的虽无具体措施,却会请求上天千万不要为难天下百姓,一切罪责自己担当:有的为了感动上天,在举办正常的祭祀典礼之外,还要举办其它的祭祀或祈求仪式”。可见ABC项都是古代君王的做法,D项不是。‎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D项,“都是一种自然现象”错,原文有“地震可分为几种:因地壳运动产生的叫构造地震,由火山强烈爆发而引起的叫火山地震,由地下空洞坊陷而引起的叫陷落地震,由人类进行巨大爆破而引发的叫人工地震”,其中,人工地震不属于自然现象。‎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A项,原文中的“它使我国成为……”“我国首颗”等表明A项的“填补……空白”的说法成立,原文首段末句表明A项的其它内容说法成立。‎ B项,应是“‘张衡一号’主要用于监测地震发生时的电磁现象,作为一个试验平台,重点监测全球空间电磁场、电磁波、电离层等离子、高能粒子沉降等物理量”;而不是“用来研究空间等离子体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关联规律”。‎ C项,错误点在“可监测”及不加区分地说“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原文是“具体来说“张衡一号”可以开展全球7级以上、我国6级以上地震电磁信息分析研究。总体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D项,“是我国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地震立体监测体系的重要里程碑”错,要注意原文第六段中的“‘张衡一号’投入使用后还将带动其他空间信息技术在防震减灾领域的应用,加快地震立体观测体系建设,提高地震监测能力”,注意“将”等标志词的表达作用。‎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本考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针对题干内容筛选文中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断,推断要立足文本,不可随意生发。‎ B项,“张衡一号”“准确预测预报地震”说法不当。原文只是说“科学家希望通过研究空间等离子体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关联规律,探索如何攻克‘地震预报’这一千年难题。我国首颗观测与地震活动相关电磁信息的卫星‘张衡一号’因此而诞生”。但是能不能做到“准确”预报还是个未知数。‎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①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②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这是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③提取精要,独立归纳,这是要求考生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 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要求简述人们认识和应对地震的发展过程,注意根据材料中的重点句子作答。此题可根据材料一中“所以君主如有失德、治理不当之过,必定会受到天象的警告或灾异的惩罚”“即使是昏君暴君,在上天的警告面前也不得不有所收敛。何况举办这些活动一般用不了多少人力物力。可一旦度过难关,就能博得万民称颂,名垂史册;若万一无效,这是天意难违,君臣都已尽了力,自然也不会被百姓责怪”;材料二中的“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地震发生前,会有一些征兆”“测算地震释放能量的单位叫震级”“烈度也是衡量地震的标准,烈度是地面及建筑物受地震影响遭破坏的程度”;材料三中的“‘张衡一号’主要用于监测地震发生时的电磁现象,它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在轨运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的国家之一”“‘张衡一号’投入使用后还将带动其他空间信息技术在防震减灾领域的应用,加快地震立体观测体系建设,提高地震监测能力”等句子概括答题要点。‎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衡州新学记 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自朝廷达之郡国,自郡国达之天下,元元本本,靡有二事。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而有卒岁之忧。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 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一视薄书期会之事,则曰;“我方为政,学于何有?”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 国家之学至矣,十室之邑有师弟子,州县之吏以学名官,凡岂为是观美而巴?盖欲还先王之曰,求政于学。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 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中迁之城南,士不为便,而还其故,则自前教授施君鼎。石鼓之学,据潇、湘之会,挟山岳之胜。其迁也,新室屋未具。提点刑狱王君彦洪、提举常平郑君丙、知州事张君松,皆以乾道【1】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责均,虽日不遑暇,然知夫学所以为政,兵其细也,则谓教投苏君总龟,使遂葺之。居无何而学成,兵事亦已,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 大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而余独表而出之,盖乐大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于羽檄交驰之际,不敢忘学,学成而兵有功,治有绩,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耶?凡衡之士,知三君之心,则居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不但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泽民之业。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 ‎(选自张孝祥《于湖居士文集》)‎ 注释:【1】乾:宋孝宗年号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政者学之施 施:施行 ‎②元元本本 本:探究 ‎③则无道揆法守 揆:准则 ‎④旋以废忘 旋:随即 ‎⑤皆以乾道乙酉至官下 以:在 ‎⑥居无何而学成 无何:不久 ‎⑦盖乐夫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 盖:大概因为 ‎⑧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抑:还是 A. ①⑧ B. ②⑦ C. ③⑥ D. ④⑤‎ ‎7.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视薄书期会之事 一看到官府的文书档案、遇到施行政令的事情 B. 士不为便,而还其故 士人认为价格不便宜,又搬回原来的地方 C. 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 三人管辖之地,安定有序,被称赞治理得好。‎ D. 而思致君泽民之业 并且(要)考虑佐国君、施恩于民的大事 ‎8.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先王之时君臣重视“学”就像农人重视自己的田地一样。‎ B. 后世之人的学习条件更好,但处理政事的能力却不及先王之时的人。‎ C. 王彦洪,郑丙、张松三位官员克服重重困难,亲自建造了石鼓书院。‎ D. 文章结尾既表达了对王彦洪等三人的赞美,也对后世学者提出了希冀。‎ ‎9.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 ‎10. 文章多次提到学与政的关系,请结合全篇,具体说明作者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述的。‎ ‎【答案】6. A 7. B 8. C ‎ ‎9. 只是最终没能符合上司的心意,这是士大夫与求学之人的错呀。 ‎ ‎10. 首先提出学习是从政的基础,从政是学习的结果。接着批判了后世学者将学、政分开。最后作者点出写此文的目的,希望从政和学习能够相辅相成。‎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①政者学之施,意思是“为政又是学习的结果”。施,结果。‎ ‎⑧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意思是“或许国家也将从这里有所收获吧”。抑:或许。‎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B项,士不为便,而还其故,意思是“士人认为不方便,又搬回原来的地方”。便,方便。选项解释为“价格便宜”,错误。‎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C项,“亲自建造了石鼓书院”有误。原文石鼓书院的建造与修葺在第四段,根据“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使遂葺之。居无何而学成,兵事亦已,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可知作者并没有参与建造石鼓书院。‎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顾”,只是;“卒”,最终;“当”,符合;“学者”,求学的人。‎ ‎【10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抓住重点句子概括层次。‎ 第一段中心句是“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提出学习是从政的基础,从政是学习的结果;第二段中心句是“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批判了后世学者将学、政分开;第三、第四、第五段交代当时学习的情况,表达对三君的赞美,中心句“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点出写此文的目的,希望从政和学习能够相辅相成。‎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先王的时候,用学习作为为政之道,学习源于为政的需要,而为政又是学习的结果。学习没有怪异的习惯,政令没有怪异的方法。从朝廷到郡国,从郡国到天下,追根究底,离不开这两件事。所以士人不求学,就会有诡异的言行;政令不源于学习,就不会有准则法度。君臣之间从上到下,对待我们的办学,犹如农人有田地,早上这样,晚上也这样,不耕耘,就没饭吃,年终时就有忧虑。这就是人伦得以明了、教化得以成功的原因。道德划一且风俗等同,就是这个缘故呀。 ‎ 后世之人学习,大概兴盛于先王之时。仪容举止之安详,饮食之丰富,教诲约束之严格,先王之时未必达到这个地步;然而只是为了学而学,只是为了施政而施政,整天聚在一起,贪图安逸,所追求的不过是能够通晓经文,以取得科举登第,得到功名后,昔日所学习的东西,很快废弃忘却。一旦看到书本或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之事,就说:“我刚从政,有什么好学的?”唉!后人提到治理天下的人常常不敢仰望先王之时,大概是因为学习与为政分开了! ‎ 国家办学之道已经很完备了,十户的小地方有老师和弟子,州县的官吏用办学作为扬名之道,难道仅仅全是为了观美吗?大概想恢复先王的旧道,通过学习来施政。只是最终没能符合上司的心意,这是士大夫与求学之人的错呀。 ‎ 衡州的学校叫石鼓书院什么的,其由来已久,中途曾经迁到城南,士人认为不方便,又搬回原来的地方,这事来自前教授施君鼎。石鼓的学校,占据潇、湘之要道,挟带着山岳之名胜。它搬迁时,还没有新教室。提点刑狱王彦洪、提举常平人郑君丙、知州张君松,都于乾道乙酉年上任,这时正有战乱,三人职责不同但责任均担,虽每天忙得要死,然而都知道办学是为政之本,战乱只是小事,就授命教授苏总龟,让他马上修葺学校。不久学校修成,战乱也结束,环视三人的地盘,整齐严谨,太平无事。 ‎ 战乱结束且太平无事,未必立马是学习所致,而我上表称赞他们,大概是欣赏他们三人懂得先王重视学习的原因,在军情紧急之际,仍然不敢忘记办学,学校修成并且治兵有功,治理地方有政绩,那么我哪能不替他们讲出来,来劝导那些施政却不知道学习的人呢?衡州全部士人,知晓三人的心思,就住在这所学校里,不只是专心学习,还学习以后的为政之道;不只为了科举登第,还想到报效君王,泽被苍生之业。使为政与学习再次合而为一,不只三位官员的愿望是这样,或许国家也将从这里有所收获吧! ‎ 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 ‎(二)‎ ‎11.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完成题目。‎ 这则《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各述其志,志愿各有不同,境界也有高下。请结合这则《论语》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孔子之志的理解。‎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1】善,无施劳【2】。”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 释:【1】伐,专耀。【2】施,张扬、炫耀 ‎【答案】孔子的志向是让老者得以安养,让朋友以诚相待,让少者得到关爱。较于子路、颜渊之志,子路重朋友之义,颜渊重自我修养,孔子则自然流露出造福他人、各得其所的仁者之怀,境界最高。其高尚的人格与宽宏的怀抱,足以作为我们的楷模,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要注意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可以信任的朋友,可以让人放心的子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思想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首先翻译整个材料,理解文本大意,然后抓住主要概念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思考其思想在当今时代的价值。‎ 这三人的志向各有不同,概括起来,可以说子路的志向是“义者之志”;颜回的志向是“谦者之志”,而孔子的志向则是“仁者之志”。他们的志向,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相同之处在于,三人的志向都是积极向善、有益于社会大众的高尚志向;不同之处在于,三人的志向有高低深浅之分。‎ 子路性情豪爽,讲义气。从他的言谈中不难看出,他热衷于帮助别人,与朋友分享的财富。但是,拿他的志向和颜回、孔子相比,我们会发现,他的修为尚处在“舍物”层面。也就是说,他能与朋友分享的财富乃是身外之物。而颜回的修养显然要比子路深,他已经摆脱了身外之物的束缚,进入到内在心志的修养上,到达“舍己”层次。孔子曾说过,“克己复礼为仁”,可见颜回的感悟修养要比子路要深。志向最高远的是孔子。仔细品味孔子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他的修养已经超越了“外物”和“自我”两个层面,达到了泛爱无私的仁道境界。他的目光既没有关注外在的一切事物,也没有关注个人的得失,而是落在对社会大众的关怀上。这种情感,就像阳光雨露,温暖和滋润着世间万物,而不求一点回报,这就是“仁”。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要注意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可以信任的朋友,可以让人放心的子弟。‎ ‎【点睛】高中学生对名著的理解、赏析能力相对强得多,初次接触一部文学作品的时候就有较高的起点,较广的视野。因此,在阅读指导的过程中,高中学生可以对原著进行精读。精读要求“循文入义”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旨,文循其脉,篇会其旨”,逐步进入“文会、意会、情理、神会”的境界。即要求学生做到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表达方式、总体布局、熟悉文学作品的大意,记忆其中重要的部分,又要让学生能抓着中心,细心揣摩某些精彩段落,做好读书笔记。高中学生尤其是高二学生学业负担重,因此有些名著名篇可以采用泛读的方法。泛读是一种略观大意、知其梗概、不示源探微、不究其深意的阅读方法。泛读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泛读书的书名、作者、前言、出版社、出版期,了解书刊的内容和形式特征;然后是略读正文,了解章节名称、文章的大大小小的标题和能反映书和文章的内容的字、句、段落;最后细读自己所需要或感兴趣的内容。‎ 参考译文:‎ 颜渊、季路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为什么不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穿的衣服,和朋友们共同使用,即使用坏了也不遗憾。”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宣扬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我们希望听听老师的志向。”孔子说:“我愿老年人安度晚年,朋友之间相互信任,年幼的人得到照顾。”‎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南涧中题①‎ 柳宗元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 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 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 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注:①南涧:地处永州之南,作者谪居时作。‎ ‎12.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秋气”两句交待了游览的时令、地点,“集”字更多地体现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B. “始至”两句写出游观之感,初来这里别有感触,稍入深润沉浸其中就忘记了疲惫。‎ C. “谁为”两句道出诗人的期许,要是以后碰到知心人的话,定当把我此时的心意告诉他。‎ D. 整体看,从“孤生”、“索寞”到“只白知”,诗人孤寂郁结之感豁显,与“独游”相承。‎ ‎13. 对这首诗中一些用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独游亭午时”与郦道元“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中“亭午”都指中午,“亭”有“正”意。‎ B. “回风一萧瑟”与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中“萧瑟”都是拟声词,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 C. “去国魂已游”与范仲淹“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中“去国”都是说离开国都。‎ D. “失路少所宜”与王勃“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中“失路”都意为迷失道路。‎ ‎14. 一般认为,这首诗分作两层笔墨,前八句为一层,主写诗人游观南润所见之景,《唐诗直解》评说道:“以此景色,可喜可悲。”请据此评赏析“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两句。‎ ‎【答案】12. C 13. D ‎ ‎14. ①上承“回风”四句的话,“羁禽响幽谷”不失“鸟鸣山更幽”的意境,“寒藻舞沦漪”著一个“舞”字可想见水藻在涧水中“招摇”,涟漪生水之意趣,清幽可喜,所谓山水之乐,自谓适情。‎ ‎②再由“去国”八句反观,“响幽谷”的偏是“羁禽”,一个“羁”字,暗合着诗人漂泊离群、被拘系被捆缚的境遇,“舞沦漪”的又是“寒藻”,“寒”字一出,诗人心中凄冷跃然纸上,孤独寒凉,不无可思,所谓寄情山水,愈见愁绪种种。‎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C项,“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意思是将来迁谪到永州来的人,也一定能领略我此诗的衷肠,而非“以后碰到知心人的话,定当把我此时的心意告诉他”;‎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中词语的理解。做题时,首先把握作者整体情感,根据题目、小注、个别词语整体把握作者情感后,再对诗中重点词语耐心揣摩,可以借助选项分析、也可以借助其它诗词帮助解读。‎ D项,两处“失路”均指不得志;‎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赏析诗句,一般要从内容情感和结构手法方面作答。这道题中,题干已被限定,“《唐诗直解》评说道:以此景色,可喜可悲”,所以,答题时,第一步,注意回答“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中什么可喜,什么可悲;第二步,要回答出结构作用,手法特点。‎ 在结构上,“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上承“回风”四句的话,又下启“去国”八句。诗句中描写了幽深的山谷中响起似乎是被系住的鸟儿的叫声,涧中的寒藻也随涟漪回荡,这样的景色里,“羁禽响幽谷”不失“鸟鸣山更幽”的意境,“寒藻舞沦漪”著一个“舞”字可想见水藻在涧水中“招摇”,涟漪生水之意趣,清幽可喜,所谓山水之乐,自谓适情,这是“可喜”之处;可是,“响幽谷”的偏是“羁禽”,一个“羁”字,暗合着诗人漂泊离群、被拘系被捆缚的境遇,“舞沦漪”的又是“寒藻”,“寒”字一出,诗人心中凄冷跃然纸上,孤独寒凉,不无可思,所谓寄情山水,愈见愁绪种种,这又是“可悲”之处。仅仅十个字,却有两种情感,难怪《唐诗直解》评说道:“以此景色,可喜可悲。”‎ ‎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屈原在《国殇》里歌颂为国捐躯的将士:“__________,_________。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②柳宗元由“羁禽、寒藻”起兴,引发下句,晋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也用这种手法写到“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引出下句“_________,_________”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③杜甫的《蜀相》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④柳宗元初被贬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寄情于山水,写下《永州八记》。其中《小石潭记》有“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_________,_________,悄怆幽遂,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的描写,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 ‎【答案】 (1). ①带长剑兮挟秦弓 (2). 首身离兮心不惩 (3). ②开荒南野际 (4). 守拙归园田 (5). ③三顾频烦天下计 (6). 两朝开济老臣心 (7). ④寂寥无人 (8). 凄神寒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挟”“频烦”“寂寥”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 ‎(一)‎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纸上思量 ‎①把一张六尺宣纸徐徐展开,铺在宽大的案上,两边用厚重的镇纸压住,纸面一下子平整起来。我的心情也随之渐渐平静,眼前宛若出现一片素淡的旷野,一片晴朗的天幕,一片水波不兴的宽阔河面。‎ ‎②真的要下笔,我反而谨慎了。对如此精良的雪一般的宣纸,我一直心存郑重。有好几次,柔软的羊毫在砚边染了润泽的墨汁,提了起来,踌蹰再三,还是把笔搁下了,那个时刻似乎还未到来。‎ ‎③通常我不是这样。平时用廉价的宣纸练字,废纸千万,每一张都在线条的纵横交错中墨气淋漓,写到密不容针方才放弃。无数的廉价宣纸训练出了一个人的胆量,还有手上准确精到的技巧。那些附庸风雅的人,他们对于宣纸轻慢、漠视的眼神,我是一直耿耿于怀的。上乘的宣纸,遭逢了没有技巧储备,没有性情濡养的拙劣书手。他们不管不顾,一笔下去,肯定不行,揉搓丢弃;再来一张,还是不行。结局是可望而知的。这种人永远都无法成为严格意义上的书法家,他们不惜纸,更不善用纸,只是以蹂躏糟蹋纸为快意。‎ ‎④少年学书,成年以后把笔挥毫成为我的专业,更成为精神上的倚重。我经常把自己关在书房内,把玩古帖,独自书写。书法给子我的快乐就是这种独立性,可以避免受人牵绊,也不必迁就他人。享受孤独之趣,因此才得笔无凝滞、圆融无痕。琴师抚琴与书法家动笔极为相似。白居易在《夜琴》中说:“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正是在自弄自罢中,深入自己的精神世界,忘怀俗事,不知今夕何夕,今世何世。抚琴和挥毫都有一种萧疏感,它们甚至相辅相成。秋风黄叶,林壑清肃,这边琴师弹的是《渔樵问答》《平沙落雁》,清的琴声汩汩而出,冲和疏淡,那边的书家静听中凝神绝虑,墨香氤氲,填词抒怀,笔底清旷飘逸。秋色点染,琴音笔调都附着了疏远的韵味。琴声随风而逝,而形于纸上的晕化之痕,却可以留存下来,成为一次雅集的印迹。‎ ‎⑤少年时我曾想改学绘画,色泽斑澜的画面,那么富贵、冶艳,整个世界就像浸在缤纷的春光里。人进中年,浮艳心思已渐消逝,对于色调的喜爱也重新规划分野。一个人不可能长期面对喧闹的视觉对象,就像我们不敢长久仰望炽热的骄阳。而皎洁的月光,它的澹泊之色,让人可以长久注目,感受到它的亲和与抚慰。相比于泥金、泥银,大红镶嵌龙凤纹路的宣纸,我更喜欢素洁如雪的玉版宣,它驱逐了富贵、妖娆的气息,显得孤寂、清寒。‎ ‎⑥一个喜好在白宣上驰骋的人,他的目光是平静安详的。素净洁白的纸,冰冷细腻的砚,竹木与毛羽制成的笔,汲日月精华的松枝烧制成的墨,都是纯朴之物。书法家以此为己所用,天长日久。也如这些自然之物,质朴浑成。‎ ‎⑦西晋时期人们争相传抄左思的《三都赋》,以至纸价上涨,留下了“洛阳纸贵”的佳话。那是一个欢欣鼓舞令人感动的场面,人人以笔墨相见,在宣纸上寄寓情怀。那是一个生活节奏徐缓的时代,是一个在纸面上刻画性灵的时代。宣纸使用率达到极致的时候,城市安静下来,人人行止优雅,他门在一点一划的讲究中,心性被磨洗得从容安闲。而在物品包装越来越华丽、文化作秀现象层出不穷的现在,古雅素净的宣纸日渐陌生,朴实无华的笔墨淡出人们的生活,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方式来逼近心灵的深处?‎ ‎⑧爱纸惜纸,算起来也是我四十岁以后的事。“惜墨如金”也就是惜纸如金,每一次下笔都像是举办一个庄重的仪式。书写之前,研墨以使心静,焚香以使宣清,沐浴更衣以使神清气爽。此时,下笔的氛围形成。自然笔随心动。那些“书法表演”,是今人悲作。应景而表演,笔在手中,动作很大,口中有声,这是很不敬畏的。书法本是寂寞之道,运用在人声鼎沸的娱乐场景里,博人一粲,“表演者”毫无矜持,随便而轻率,内心不复清静。现如令,还有多少人在效古人之行,恪守笔墨之道呢?‎ ‎⑨提按快慢,纵敛卷舒,纸上的动作都是一些怀旧的影子,我的内心还停留在对古雅的喜好上。我喜欢收藏各式各样淡雅的信笺。白色的笺上,浅浅地浮动着异兽、云水、钟鼎、瓦当的纹身路,逗引我书写。在各类书写中,写信札最没有负担,笔提起来,文思涌出,于是疾疾向前,文词错了,就圈起来,或者涂抹一下,只求一个随意。若把信写得笔笔不爽,在我看来已失天趣。今天,人们爱发电子邮件,用笔墨写信的人越来越少,许多精美的宣纸信笺,搁在柜台上无声无臭,渐渐蒙上了尘泥。‎ ‎⑩又是一个夜晚来临,春日将过,初夏将至,空气中弥漫着滋润清新的气息。我照倒在案上铺开一张白宣,书房似乎一下子亮堂许多,四周岑寂了下去。我等待着即将到来的心动时刻。‎ ‎(取材于朱以撒同名散文)‎ ‎16. 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是一直耿耿于怀的 耿耿于怀:形容令人牵挂或不愉快的事在心里难以排解。‎ B. 它们甚至相辅相成 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 C. 文化作秀现象层出不穷的现在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D. 搁在柜台上无声无臭 无声无臭:没有声音、气味,比喻默默无闻。‎ ‎1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所写作者动笔前的想象,既折射出他的心境,又暗示了他追求的精神境界。‎ B. 作者认为笔墨纸自然纯朴,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书法家的心性气质。‎ C. 作者的内心停留在对古雅之物的怀旧上,所以对今人不恪守笔墨之道心怀不满。‎ D. 这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营造了宁静的氛围,表现出书法创作应有的庄重感。‎ ‎18. 作者在文中为什么要着描写琴师抚琴?请简要分析。‎ ‎19. 作者的“纸上思量”包含着他对书法艺术的认识思考和情感态度,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 ‎【答案】16. D 17. C ‎ ‎18. 作者认为琴师抚琴和书家挥毫都有一种萧疏感(琴师抚琴的冲和疏淡映衬书家挥毫的清旷飘逸);以琴声随风而逝来反衬书法可以留存的魅力;突出书法可以让书家忘怀俗事,深入自己的精神世界(带给书法家自由独立而快乐的享受、成为书法家精神上的倚重)。 ‎ ‎19. 作者从宣纸的精良素洁感受到它的高雅、孤寂、清寒之气,认识到书法艺术能让人精神独立(能成为人精神的倚重),心性变得从容安闲,是寂寞之道。作者认为应该恪守笔墨之道,对书法艺术怀有敬畏之心;对浮华喧嚣的书法现状,深怀忧虑。‎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二是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A项,耿耿于怀:形容令人牵挂或不愉快的事在心里难以排解。此处指对于宣纸轻慢漠视的眼神的感受。使用正确。‎ B项,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不可。此处指抚琴与挥毫的配合。使用正确。 ‎ C项,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此处指文化作秀的现象。使用正确。 ‎ D项,无声无臭: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比喻没有名声,默默无闻或不产生影响。不能形容原文宣纸信笺“没有名声、默默无闻”。故D项成语不恰当。‎ 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与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找到文本相对应的内容,加以比较,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 C项,属于强加因果,错误之处:在对今人不恪守笔墨之道心怀不满的前面加上“所以”,使得“内心停留在对古雅之物的怀旧上”与“对今人不恪守笔墨之道心怀不满”构成因果关系,在原文中无此关系。“不满”一词也不恰当,依据文意,作者对这一现象并不是不满,而是“忧虑”。‎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的能力。分析语段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考虑结构方面考虑与前后文的关系,是否有照应、铺垫,是否是承上启下。内容方面则需要考虑主旨、感情、形象方面的作用。‎ 本文的主题是书法,答题时应结合文章第④段内容具体分析“琴师抚琴”在作者对书法的描写中的作用。由抚琴和挥毫都有种萧疏感,他们甚至相辅相成,“清逸的琴声汨泊而出,冲和疏淡。那边的书家静听中凝神绝虑,墨香氤氲,填词抒怀,笔底清旷飘逸”可知,作者认为琴师抚琴和书家挥毫都有种萧疏感,他们相辅相成,琴声的冲和疏淡映衬了书法的清旷飘逸。由“琴声随风而逝,而形于纸上的晕化之痕,却可以留存下来,成为次雅集的印迹”可知,者通过对琴声随风而逝的描写,反衬出书法可以留存成次雅集的印迹的魅力。由“少年学书,成年以后把笔挥毫成为我的专业,更成为精神上的倚重. ..‎ 书法给予我的快乐就是这种独立性。可以避免受人牵绊。也不必迁就他人,享受孤独之趣,因此才得笔无凝滞、圆融无痕。琴师抚琴与书法家动笔极为相似”可知。对琴师抚琴的描写突出了书法可以带给书家独立孤独的快乐,成为他们精神上的倚重,使其忘怀尘世进入自己的精神世界。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情感态度的能力。散文通常在结尾部分会对写作目的和主题进行暗示或升华,要重视散文的结尾;另外文中表露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也要筛选出来,综合理解。‎ 要概括出作者对于书法艺术的认识和情感态度,需要对把握文中每段作者的认识与情感态度,并对他们进行提炼总结。“对如此精良的雪般的宣纸我一直心存郑重......那些附庸风雅的人,他们对于宣纸轻慢漠视的眼神,我是一直耿耿于怀的”“少年学书,成年以后把笔挥毫成为我的专业,更成为精神上的倚重。我经常把自己关在书房内,把玩古帖,独自书写。书法给子我的快乐就是这种独立性,可以避免受人牵绊,也不必迁就他人。享受孤独之趣,因此才得笔无凝滞、圆融无痕”“我更喜欢素洁如雪的玉版宣,它驱逐了富贵妖娆的气息,显得孤寂、清寒”“宣纸使用率达到极致的时候,城市安静下来,人人行止优雅,他门在一点一划的讲究中,心性被磨洗得从容安闲。而在物品包装越来越华丽、文化作秀现象层出不穷的现在,古雅素净的宣纸日渐陌生,朴实无华的笔墨淡出人们的生活,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方式来逼近心灵的深处”相关内容可概括本题的答案:作者从宣纸的精良素洁感受到它的高雅、孤寂、清寒之气,认识到书法艺术能让人精神独立(能成为人精神的倚重),心性变得从容安闲,是寂寞之道。作者认为应该恪守笔墨之道,对书法艺术怀有敬畏之心;对浮华喧嚣的书法现状,深怀忧虑。‎ ‎【点睛】鉴赏散文作品,要分析所写对象的特征,进而感悟形象的内在品质,或作者的深层感情。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有所感触必然会通过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发,这类事物往往外形特征比较鲜明,只要找准对其外在形象的描写,就可分析出它们的内在质,事实上,事物的外形特征便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要培养并提升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二)‎ ‎20.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请指出《红楼梦》中“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这句判词预示了哪个女子的命运?结合原著有关内容分析其性格。‎ ‎【答案】人物:晴雯 原著内容:撕扇子,撑着病体补孔雀裘等。‎ 性格特征:善良、纯洁、心灵手巧、敢于反抗、坚决大胆地追求幸福生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对大纲规定的名著名篇有熟悉程度,特别注意情节、人物、主题的把握,还要注意一些细节。做题时要仔细。本题考查对原著内容的理解和人物性格的把握。‎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可知为晴雯,是说晴雯虽然是贾家的奴仆,地位低下,但她并不奴颜婢膝,并不谄媚讨好主人。晴雯是曹雪芹笔下最具有个性魅力、最丰满的形象之一,晴雯的形象特点:美丽聪慧,善良纯洁有心灵手巧;桀警不驯,刚直锋利;疾恶如仇,敢于反抗。其中多个情节可看出其性格特点。比如“病补雀金裘”,可以看出她的善良和心灵手巧;从赶丫环坠儿一事可以看出她的善良,拿簪子扎坠儿,是惩罚她,希望她能记住这次教训,以后不要再做这种事情;赶紧赶走她,是因为她了解这府里的情况,知道凤姐是怎样的人,知道如果凤姐查到坠儿,事情就不只是赶走这样简单,是为了坠儿着想;“撕扇子”可以看出她敢于反抗,宝玉骂了她以后,她独自生闷气,对于主子的使唤不闻不问,直到撕扇换千金一笑,事情才罢了;她蔑视王夫人为笼络小丫头所施的小恩小惠,嘲讽向主子讨好邀宠的袭人是“哈巴狗儿”。她并不因为自己的出身就此认命为他人的奴隶而像袭人等那样卑躬屈膝,媚主求荣。她不安于命运的安排,极力地保护着自己的人格尊严,不容许他人侵犯。‎ ‎【点睛】名著阅读注意常见题目类型:简单记忆型 情节概括型 结合表达型 简评推荐型。复习重点:① 识记作者(含国籍)及作品风格或主题。②仔细体会作者的意图,概括小说故事情节。③品味小说的精彩片断,结合人物描写,分析归纳人物性格特征。‎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 ‎21.语言基础应用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梧桐是秋的信使。(A)梧桐叶大,易受风。(B)叶柄甚长,叶柄与树枝连接不很结实,好像是粘上去的。(C)立秋那天,梧桐树本来好好的,碧绿碧绿,忽然一阵小风,歘的一声,飘下一片叶子,无事的诗人吃了一惊:啊!秋天了!其实只是桐叶易落,并不是对于时序有特别敏感的 “物性”。(D)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 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梧桐大批地落叶,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 ‎①将下面的语句添加到上面文字中,最适宜的位置是:‎ 风一吹,树叶极易脱落。‎ A.(A) B.(B) C.(C) D.(D)‎ ‎②划线句子有语病,比较下列两种修改,你认为哪个更好一些?简述理由。‎ 第一种:据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梧桐才大批地落叶。‎ 第二种:据我的印象,梧桐大批地落叶,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 ‎【答案】①C ‎②答案示例1:我认为第一种更好。“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意思是梧桐叶子落尽不是一下子的现象,是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的,第一种表达从已是深秋,再到叶干、籽熟,才大批落叶,符合文意。第二种表达先说落叶,再说过程,不恰当。‎ 答案示例2:我认为第二种更好。全段描述的是梧桐是秋的信使(梧桐落叶早),修改后的句子先强调梧桐落叶,延续前面“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的话题,语义紧密。结尾用三个分句,“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语言简练,节奏从容,一气呵成,将情感表达得更充分更深沉。‎ ‎【解析】‎ ‎【详解】①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注意前后文的衔接。‎ C前面“叶柄甚长,叶柄与树枝连接不很结实,好像是粘上去的”重点写叶子不结实,C后面“立秋那天,梧桐树本来好好的,碧绿碧绿,忽然一阵小风,歘的一声,飘下一片叶子”重点写叶子的下落,所以“风一吹,树叶极易脱落”适合放在C处,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故选C。‎ ‎②本题考查把握句子逻辑性的能力。句子逻辑顺序有时间的先后、地域的空间转换,还有由整体到局部,由现象到本质,由因到果,由总到分,由主到次等。‎ 画线句子“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梧桐大批地落叶,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有两处语病,一个是“我的印象”是一个名词性短语,与后文不搭,改成“据我的印象”;第二处是后面的部分缺少逻辑关系,可以改成第一种,强调“梧桐才大批地落叶”的结果,前面三句“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表示时间;也可以改成第二种,强调“梧桐大批地落叶”时,“树叶”和“梧桐籽”的状态。言之成理即可。‎ ‎22.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50字左右。‎ ‎①有人说,一本好小说,既要有意义,又要有意思。请从《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中选择一部名著,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自圆其说。‎ ‎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灸疫情期间,全国人民居家隔离,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有力保障的是辛勤工作的快递小哥。各小区门口的快递收取点,也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请描写快递小哥工作时的场景。要求:有细节,真实生动。‎ ‎③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我国举行了全国性哀悼活动,‎4月4日10时,全国人民默哀三分钟,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请以“这静默的三分钟”为开头,写一段抒情文字表达你内心的感受。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有感染力。‎ ‎【答案】①意义与意思兼备,方可成就一本好小说。“意思”指趣味与情致,应在其内容中充分体现,使小说富有生活气息与情味。边城之中翠翠与傩送斗嘴打趣的场景,表现了少男少女青涩懵懂的朦胧之美,又平添了生活的趣味,颇有意思。而“意义”是阅读后给读者带来的影响,能启迪读者思考。《边城》 中描绘出一个美好纯净的世界,以湘西边陲的小城为身处黑暗时代中的人民奉上了“真善美”的慰藉,抚平人心、点亮希望。如一支清远的牧笛,久久回响心头,荡涤灵魂。‎ ‎②每天清晨,都能看到快递员们忙碌着分拣货物。他们有的迅速将服务区域的快件分拣出来,有的拿着本子不断记录,有的在人缝中穿梭着搬运货物,有的将货物整齐地码在电动摩托车或电动三轮车厢内。整个过程中,他们顾不上跟同事寒暄,就连打声招呼或抽支烟的功夫也没有。他们的表情严肃,动作迅速而有序。这些辛苦的快递小哥用他们的行动和汗水保证了居民生活的正常有序,为抗击疫情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③这静默的三分钟,是永志于心的思念。我们会铭记,无数英雄的付出,甚至是生命的代价;我们会缅怀,这场疫情下失去生命的人,曾经他们也是我们中的一员;我们也相信,智慧的人们终将会胜利,迎接明天的暖阳;我们会珍惜,我们还可以看到眼前的世界,还可以在阳光下欢笑。我们一定会珍视这短短三分钟,会记住这三分钟里,凝结在空气里的庄重与哀伤。也请相信,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场灾难中逝去的生命,我们会用更加努力的姿态,建设国家,守护家园。‎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著内容以及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属于微写作。解答这类题目,考生需要把握题干的要求,然后按照要求进行拟写。‎ ‎①有人说:一本好小说,既要有意义,又要有意思。请你以上面的一部名著为例,谈谈对这种说法的理解。要求:观点明确, 论据恰当,自圆其说。这是重在考查学生议论文的写作能力。 考生先要理解“一本好小说,既要有意义,又要有意思”这句话的意思,然后结合具体的名著从“有意义”和“有意思”这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分析的时候“意义”和“意思”要兼顾。“意思”指趣味和情致,应在内容中体现;“意义”是阅读后给读者带来的影响,能启迪读者思考。‎ ‎②这是考查细节描写的能力。限定背景为“疫情期间”,人物为“快递小哥”。注意这里并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群体。要求描写快递小哥工作时的场景,有细节,真实生动。因为涉及到人物,考生可以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突出他们工作的认真和辛苦;因为是一个群体,可以采用排比手法,从不同角度进行描写,以展现这一群体的精神状态。注意结尾也要升华一下情感。‎ ‎③这是考查对“抒情”这一表达方式的考查。背景是“全国性哀悼活动”,以“这静默的三分钟”为开头,写一段抒情文字表达你“内心的感受”,“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有感染力。注意这些要求。既然是用抒情的手法表现自己内心的感受,那么内容上就可以写对逝去的生命的怀念,对医护人员及各行各业的抗击疫情的人们的敬佩,对祖国未来的信心和祝福,以及自己该怎么做等等。写以上内容,最容易使用的手法就是排比。‎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作文(50分)‎ ‎23.按要求写作。‎ 散文家杨朔曾说:“作为一个人,要是不经历过人世上的悲欢离合,不跟生活打过交手仗,就不可能真正懂得人生的意义。”‎ 这句话引起你怎样的思考,请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不少于700字。‎ ‎【答案】例文:‎ 不吃苦你要青春干嘛 ‎  “当你不去旅行,不去冒险,不去拼一份奖学金,不过没试过的生活,整天挂着QQ,刷着微博,逛着淘宝,玩着网游。干着我80‎ 岁都能做的事,你要青春干嘛?”你是否也曾被这句网传的流行语唤醒了心底那一丝早已沉寂的上进心?锦瑟流年,花开花落,岁月蹉跎匆匆过,而恰如同学少年,在最能学习的时候你选择恋爱,在最能吃苦的时候你选择安逸,自是年少,却韶华倾负,再无少年之时。错过了人生最为难得的吃苦经历,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就会浅薄。这正如杨朔所说,作为一个人,要是不经历过人世上的悲欢离合,不跟生活打过交手仗,就不可能真正懂得人生的意义。‎ ‎  什么叫吃苦?当你抱怨自己已经很辛苦的时候,请看看那些透支着体力却依旧食不果腹的劳动者,在办公室里整整资料能算吃苦?在有空调的写字楼里敲敲键盘算是吃苦?认真的看看书,学学习,算吃苦?如果你为人生画出了一条很浅的吃苦底线,就请不要妄图跨越深邃的幸福极限。‎ ‎  当你看了《杜拉拉升职记》,你觉得外企真好,可以出入高档写字楼,说着让人听不懂的英语,拿着让人眼红的薪水;当你看了《亲密敌人》,你觉得投行男好帅,开着凯迪拉克,漫步澳大利亚的海滩,随手签着几百万的合同;当你看到一条精妙的广告赞不绝口,你觉得做营销好潮,可以把握市场脉搏,纵情挥洒自己的创意;当你看到一位做房地产的朋友,每天和有钱人出入各种高档场所,发着各种挥霍的微博,你觉得做房地产好赚钱;当你看到一位快消人员满世界出差,在各种地方住五星级酒店,你觉得做快消好风光。你疯狂的爱上了那种洋洋得意的状态,却不曾想到你日思夜想称之为梦想的状态,其实并不等于你看到的那样简单。‎ ‎  他所吃的苦,是早就开始每天只睡三个小时,从N年前的数据查到昨天,一点点的做着细致无比的分析;他所吃的苦,是为了去争取一个客户,和农民工挤在一辆卧铺大巴车上,冒着被偷被抢被撞车的风险,一边敲邮件,一边环顾周围诧异的眼神;他所吃的苦,是为了一套更合理更系统的管理方法,而不断的和各个领导去磨合,去询问,去思考;他所吃的苦,是为了签下一个大订单,自己一个人在他乡,看着别人世界中的团圆,装饰着自己的相思梦;他所吃的苦,是为了一个上市项目,在三天之内自学几十万字的材料,让自己在三天之内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一个行家。他也曾许多次摔倒在泥土里,甚至让别人从自己的身体上踩过去。‎ ‎  他成功的取得了让人望尘莫及的荣耀,只因为他是一个懂得吃苦的人,能够承担得起那种厚重的魅力。他辛勤工作的身影,他随时洋溢的才华,他的一切禁得起岁月的推敲。‎ ‎  亲爱的朋友,如果老天善待你,给了你优越的生活,请不要收敛了自己的斗志;如果老天对你百般设障,更请不要磨灭了对自己的信心和向前奋斗的勇气。当你想要放弃了,一定要想想那些睡得比你晚、起得比你早、跑得比你卖力、天赋还比你高的牛人,他们早已在晨光中跑向那个你永远只能眺望的远方。‎ 在你经历过风吹雨打之后,也许会伤痕累累,但是当雨后的第一缕阳光投射到你那苍白、憔悴的脸庞时,你应该欣喜若狂,并不是因为阳光的温暖,而是在苦了心志,劳了筋骨,饿了体肤之后,你毅然站立在前进的路上,做着坚韧上进的自己。其实你现在在哪里,并不是那么重要。只要你有一颗永远向上的心,你终究会找到那个属于你自己的方向。‎ 所以,请不要在最能吃苦的时候选择安逸,没有人的青春是在红地毯上走过,既然梦想成为那个别人无法企及的自我,就应该选择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为了到达终点,付出别人无法企及的努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名人名言的理解类的材料作文,名人名言类材料作文成为材料作文考查的一种新的形势。在对题干进行解读时,考生要注意结合对名句的理解并将其分类,考生在写作中要以对名句的理解为依托,要结合现实生活深入分析名言给自己的启示。‎ 杨朔这句名言中我们要抓住这样几个短语,“经历人世上的悲欢离合”“跟生活打交手仗”和“懂得人生的意义”。也就是说太过顺利的人生,没有经历过困难、挫折、磨炼、痛苦等等的人生,是很难出彩的;没有经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拼搏、挣扎的人生,也是无味的;这样的人生很难让你懂得人生的意义。这样的话题其实是老生常谈,那么为什么出题者又拿出了这样的题目让考生来写?自然是有它的现实意义。如今的青年,生活得太舒适了,以至于失去了跳出舒适区的动力和勇气,甚至变得无欲无求,太过佛系。这样的人怎么让自己的人生精彩?如何让他们来担当大任?这可能就是出题者的意图吧。‎ 参考立意:‎ ‎1.跳出舒适区,挑战迎新生;‎ ‎2.不做佛系青年,奋斗是最美的青春;‎ ‎3.历练成就精彩人生;‎ ‎4.主动吃苦,不枉此生。‎ 参考素材:‎ ‎1. 人们的惰性和怯懦役使着他们的心灵和躯体,他们既不愿意放弃舒适区中无需费力的生活,也没有勇气踏出去尝试那些未知的、崭新的、不熟悉的事物。他们用幻想织成蛹,把自己包裹在其中,享受着自己优秀的谎言,无视自己的缺陷和短板,也对提升自我的机会视而不见。‎ ‎2. 最近腾讯特别火的一个综艺节目《令人心动的offer ‎》中,在实习生和律师们的周日聚会中,徐凌菱提到了她自己的想法,她说:“我想去经历不一样的人生,因为真的很不同。不同平台,它的工作原则、制度、人际关系、方式方法都会不一样,所以我是希望你们在三十岁之前可能去各种体验,然后找到最适合你们的。不要让自己呆在舒适区。因为当你在舒适区,你会很容易产生惰性,要变化是很难的,你对未知世界会不知道、你没有安全感。就不要说你们去变化了,我从体制内出来我对整个市场规则、社会规则,也是一无所知的,我也会极度没有安全感,但是如果你过来了,你们真的给到自己了,那就是很大的质的飞跃。”是啊,变化谈何容易,为了变化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就是敢于打破现在的安逸,对那个平凡、不起眼的自己说“不”!是当老一辈的人和你讲大道理时,你能够拿出自己的成就,向他们证明拼搏也会成功,当你做到这一切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已经在默默地发生变化。‎ ‎3. 实现中国梦走向新征程,我们需要理想信念。法国文豪雨果曾说“生活好比旅行,理想是旅行的路线,失去了路线,只好停止前进”,古今中外成大事者很多都是凭借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理想信念。身为年轻的一代,我们需要理想信念更重要的是因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我们要有理想信念作为激励和支撑,只有这样才能继往开来,奋斗不息。‎ ‎4. 人说,大海里没有礁石激不起的浪花,生活中经不住挫折的成不了强者。挫折对弱者来说是万丈深渊,对强者来说是成功的垫脚石。真正的强者,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他们乐观对待,正视挫折,坦然接受挫折的洗礼,因为他们渴望挫折,他们知道没有挫折的人生犹如苍白的白纸,无色;犹如凋落的残花,无香;犹如浅淡的白开水,无味。没有挑战,没有竞争,没有生机。他们不想平凡的活,苟且的过,平庸的做人。‎ 参考结构:题目是《不吃苦你要青春干嘛》。开头引用网上一段关于青春的话,启发读者思考青春的意义;再引用杨朔的名言,佐证观点:错过了人生最为难得的吃苦经历,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就会浅薄。然后阐释何为“吃苦”,用排比反问的形式更加发人深省;先罗列你羡慕的生活状态,再用对比的形式具体描写他们“吃苦”的过程。然后总结,他的一切禁得起岁月的推敲。接着回到现实,启发读者,如果老天善待你,给了你优越的生活,请不要收敛了自己的斗志;如果老天对你百般设障,更请不要磨灭了对自己的信心和向前奋斗的勇气。最后呼吁,请不要在最能吃苦的时候选择安逸 ‎【点睛】名言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大致分为这样几步:‎ 一、逐一解读名言的内涵外延。所谓内涵,是名言本身所说的意思,所包含的哲理。解读是为作文立意做准备,因此不能停留于内涵的准确把握,还要初步联系社会生活,即弄清名言适应的对象或范围,为后期的立意和选择打下基础。‎ 二、寻找名言之间的逻辑关联。通过解读,不同名言之间最容易关系的句子可以先进行“组合”。理论上说,任何两两组合都是可以的,只要能找到其关联。多数考生可能以相关、相似或相反的两句来构思立意。如果以某两句为主,把相关的第三句加进去,立意的高度会更与众不同。‎ 三、综合两三句提出中心论点。仅仅将有关的两三句找出来,找到其关联的点,还不能“立意”。要综合其内涵与外延,针对个人或社会,提出一个基本的看法,即站在这几个名人的肩膀上去审视人生或社会。从逻辑上,两三则名言之间有“主次共建、相辅相成、正反对照、互为补充、条件因果、相互转化”等重构关系。‎ ‎24.按要求写作。‎ 火光给人类带来文明,晨光给人们来希望,灯光给你我带来温暖……‎ 请以“那道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答案】例文:‎ 那道光 风雪过后,必将有一道光芒洒向大地——题记 夜晚,寒风凛冽地呼啸着,雪花卷杂在空气中,一片一片击打在明净的玻璃上,我望着窗外出神,无言,思绪飘到了很远,很远。时光的沙漏没有停止,时间如沙般逝去。手无力的支撑着思考的头脑,累了,我仿佛闭上了眼,疲倦的身体斜依在窗旁。多少时日以来,我总觉得心中缺失了一些东西。一声断喝惊醒了我,走上讲台,领回了我的试卷,早就知道了这结果,但看到试卷的刹那,我却还是抑制不住。眼神黯淡下来,身边黑压压的一片,毫无生气 ,冰冷的氛围让我打了个寒战。‎ 走在回家的道路上,任凭风吹打我的身体,凛列我的精神,漫天的雪花纷飞了我的思绪。月躲在云的后面,不肯露面,天空中没有一丝星光划过 ,在沉寂的夜色中,我仍一个人走着。‎ 停下了脚步,嗅着股熟悉的泥土的芬芳。举首,抬眸 ,端详着面前的一颗树,陌生而熟悉,无论风雪如何猛烈,它的树枝都没有任何的折断,雪压在树枝上,还没有弯曲,在风雪中,挺直了腰杆,傲视着大地,也傲视着我。伸出手,抚摸着树干生命的气息溢满了我的心田。闭了眼睛,感受着这气氛,风愈来愈弱了, 雪也愈来愈小了。感受心中的抑郁散去了许多,舒畅了许多。‎ 思绪回到了过往,感受着逆转的流......想起了,它是我儿时的朋友,当我遇到烦心事时,或偶有秘密时,便去找它倾诉,我静静的说,它也便静静的听。诉说后, 我就又高兴的跑回了家中,讲述着我的.....很久,我没有走上这条路了,很久,我没有在意它了,很久,我已不知觉的变得沉默、孤独。好久不见了,老朋友,你还好吗?我的嘴角露出丝笑意,尝试着倾听它的话语。月亮不知什么时候再显出了她的光芒,一缕柔柔的月光洒在树上 ‎ ‎,那缕柔柔的月光,也洒在我身上,偶有一片雪花飘过我的眼前,伸手接着她,融化在我的心中,氤氲出丝甜意。‎ 还记得,多少个春秋,你与我度过;还记得,多少个秘密,我同你诉说;还记得,多少的欢乐,我与你共享;还记得,多少些时日,我和你静坐。‎ 人是最坚强的动物,也是最脆弱的动物,当人们装作坚强时,他往往需要安慰与倾诉,没有了倾诉,就只能听着流沙的声音度过,徘徊在抉择的岔路口前。原来,我早已缺失了倾诉......‎ 才发现,雪也是一种美丽;才发现,风也是一种磨练;才发现,时光沙漏的流转,是如此流畅;才发现,我直拥有诉收回了手,盈满了笑意,我走上回家的路,夜色已不再沉寂,而是充满了生机。我远去的背影后,那树,笑了。‎ 今夜的风雪过后,必将有一道阳光洒向大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哲理式材料,是关于“光”的。应该仔细阅读命题者提供的写作信息,因为这些文字规定了写作的范围和写作的方向。在这则信息中,提到了“火光”“晨光”“灯光”,并赋予了它们不同的含义:“火光”代表“文明”,“晨光”代表“希望”,“灯光”代表“温暖”。考生的思维不要停留在“光”的自然概念中,命题者显然“言在此而意在彼”,即要求考生阐述出人生中“光”的哲理。“光”的意象具有喻指意义,考生应利用自己的理解力,将这种喻指意义作一个比较具体的定义。考生在清晰界定“光”的概念之后,如果能够回忆到平日积累的名句,就较容易为写作找到一个绝佳的切入点。比如说想起泰戈尔的“感谢这灯焰的光辉,但别忘怀那掌灯者坚忍地伫立在阴影中”,由此名言入题,例说那些处在艰难困苦之中仍在为他人为社会默默发光发热的奉献者。又如引用杜运燮的“在每个人的身上/阳光同样明亮/在每个人的心中/阴影却有浅有深”,也能够启人心智,打开思路,取得实效。‎ 参考立意:‎ ‎1.心中有光,不惧黑暗;‎ ‎2.希望之光,照亮征程;‎ ‎3.亲情之光,温暖心灵;‎ ‎4.心如飞蛾,逐光而飞。‎ 参考素材:‎ ‎1. ‎ 细雨濛濛的下着,淋湿了这正熟睡的城市我拖着自己疲倦的影子走在冷冷清清的街道上,揉了揉湿冷的鼻尖,猛地吸了口空气至肺腑里,感觉清醒多了我伫足在弯着腰的路灯下,望向月娘惊慌的步伐,才惊觉,又是一个早晨的来临,又是一个新的一天走进我生命的轨道。我不经意的回头,蓦地,一道金黄色的曙光穿透云层射下,那是温暖的、令人惊喜的。此时此刻,我对自己说:“是的,我要去追,追那明亮不为我而停留的脚步!”‎ ‎2. 我震撼了,一株小小的花苗,尚能够顽强地活着,而我面对暂时性的失聪却如此灰心丧气。医生都说了会好的,我应当相信医生的话呀!我应当在这段时间里振作起来,而不是抛弃一切、自怨自艾。那段“黑暗”的时光,它就像一束光,照进我的生活,默默地陪伴着我,鼓舞着我。后来,我的暂时性耳聋好了,我没有把它遗忘,它将伴随着我,和我一起成长!‎ ‎3. 我俯身捡起那只飞蛾,它壮烈的举动使我一瞬间成长,也许在天堂,它还会飞向心灵之火,那么从此,它将会得到永恒。‎ 淡淡的绯红黛青压在月白色的丝绸上,俯视着这房间的一切。电扇微微地吹着,发出清风的声音,这房间仍就一派岁月绵长,人间静好的气氛。‎ 烛焰罩上了一层淡淡的光晕,发间的香气也是淡淡的,不知何时,光散落在了缠绕的耳机线上,摊开的书上,桌上没喝完的红茶里……‎ ‎4. 泰戈尔曾言“信仰是个鸟儿,黎明还是黝黑时,就触着曙光而讴歌了”。曾听人说,一天中最暗的时候不是子夜,而是黎明。那是一段月亮已经落下,太阳还未升起的时间。世间万物在这个时候最安静——以睡眠来躲避这段黑暗。可偏偏有一群人,或是环卫工人,或是卖早点的,选择在此时忙碌。因为他们知道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刻,知道几个小时后即将迎来的收获——世界虽暗,心中的太阳早已升起,代表着指向未来的希望之光。恰如鸟儿不顾黑暗与否而大声歌唱,是因为它相信自己属于临近的光明;而人们选择在黎明工作,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迎接的是耕耘后的丰收。‎ 参考结构:题目是《那道光》。作者选择了考生都很熟悉的一件事,即考试失利,写自己的感受,如何在黑暗中追逐心中的那道光,最后扬起希望之光。本文胜在描写细腻,采用“意识流”式的写法,着重描写自己内心的感受,真实而细腻,很容易引发共鸣;又采用环境衬托的方法,设置了一个寒风肆虐、风雪交加的夜晚的环境,以烘托人物心情,也为结尾的“那道光”做了背景和铺垫。‎ ‎【点睛】记叙文写作要点 总的要求:立意新深,蕴含丰富,记事生动,状景生辉,抒情动人。‎ ‎1.‎ 要写自己最熟悉的内容,不要轻易虚构编造。编造的往往是想当然的人和事,不可能有生动的细节,鲜活的场景,难以感人;再说,大段或整篇的虚构,你的年龄、经历、学识还不能胜任,往往捉襟见肘,多有漏洞却不自觉。‎ ‎2.要重情景描写,轻情节叙述。千字内的文章,不要在过程上折腾,要善于精选一两个、两三个“点”——生动鲜活的情景,或富于魅力的细节,去描写得血肉丰满,并且一定要在感人之处泼墨如洗,非感人之处惜墨如金。‎ ‎3.选材精真新小。要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材料;选择真实准确的材料,自己有切实经历或感受的材料; 选择新颖的材料;选择能够表现主题、刻画人物的小事,以小见大,用一滴水来反映太阳的光辉。‎ ‎4.细节生动突出。细节,是记叙文的灵魂!写记叙文,描写时未必要华丽的辞藻,但一定要有生动的细节。记叙文中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艺术。细节决定着作品的高度和深度。细节描写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环境等描写并不矛盾,它是各种描写手法的细徽化、放大化、定格化。‎ ‎5.要能激起感情波澜或能引发理性思考。不妨结合记叙的人事再有些抒情与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