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8.85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3 年高考语文备考冲刺之易错点点睛系列 专题 23 散文阅读
【高考预测】
2012 高考考纲规定: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散文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
现手法。阅读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
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C
⑴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⑵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⑴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⑵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⑶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F
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⑵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知识导学】
一、记叙性散文阅读
【解题指南】记叙性散文分为如下几种类型:⑴叙事散文。偏重对事件的叙述。文中之
“事”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可以是几个片段的剪辑,也可以是一个典型的细节化的
生活片段。⑵写人散文。偏重于记人。有的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
物的基本气质、性格与精神面貌;有的从横向角度,剪辑若干的精彩片段,表现人物的精神、
性格和气质;有的注重对人物生活片段的记叙;有的着重突出人物群像的描绘。记叙文的线
索有明显和暗线之分,叙述的手法(或记叙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之说。
【例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忆刘半农君
鲁迅
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
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但是,这
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
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
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
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 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鐄信,“她”字和“牠”
字的创造,就都是的。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
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
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了。
然而这曾经是事实。
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
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倘
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好的缘故。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
秀和胡适之。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
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
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
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
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
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但他好像
到处都这么的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有时候,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他很勇
于写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几期是没有他的。那些人们批评他的为人,是:浅。
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
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
更不如浅一点的好。
但这些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的,他的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此。
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他回来时,我才知道他在外国钞古书,后来也要标
点《何典》,我那时还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说了几句老实话,事后,才知道半农颇不高兴
了,“驷不及舌”,也没有法子。另外还有一回关于《语丝》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①。五六年前,
曾在上海的宴会上见过一回面,那时候,我们几乎已经无话可谈了。
近几年,半农渐渐的据了要津,我也渐渐的更将他忘却;但从报章上看见他禁称“蜜斯”
之类,却很起了反感:我以为这些事情是不必半农来做的。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
油诗,弄烂古文②,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长叹。我想,假如见面,而我还以老朋友自
居,不给一个“今天天气……哈哈 哈”完事,那就也许会弄到冲突的罢。
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来
看我的,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这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过访
问半农的心思。
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
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
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
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八月一日。
(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年版)
【注】:①1928 年鲁迅任《语丝》主编期间,选登了一篇读者来信。这封信纠正了刘半农
发表在该刊的一篇文章中的一个史实性错误。②指刘半农于 1933 年到 1934 年间发表于《论
语》《人世间》等刊物的《桐花芝豆堂诗集》和《双凤凰砖斋小品文》等。
1.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一句中,作者为什么在“古文”
前用“弄”字和“烂”字?请从字义与情感两个方面分析。
答: 。
【答案】(1)“弄”是“写”的意思,还有“玩弄”(游戏)的含义,“烂”是“陈旧”
的意思。(2)从前刘半农投身文学革命,提倡写白话文,是一名勇敢的战士;“五四”退潮
以后,思想发生了变化,日益走向保守,写古文是其表现之一,鲁迅用这两个带有强烈感情
色彩的词语,是要表现对刘半农的批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需要筛选文中信息并进行分析综合。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要特别注意词语的表层意思和深 层意思。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我们
可以判断这两个字的含义,然后根据具体 语境,前四段我们可以看出是鲁迅“爱十年前的
半农”,对其参加《新青年》文学 革命、提倡写白话文是持肯定态度的,但是后来思想发生
了转变,“在外国钞古 书”,对其保守是持“反感”态度的,所以“弄”“烂”“古文”中蕴
涵的感情是否定的。
2.从文章看,鲁迅对有些人所批评的刘半农的“浅”持什么态度。
答: 。
【答案】(1)鲁迅承认刘半农的确有浅的一面。(2)鲁迅认为刘半家坦诚、真率,虽然
浅,却浅得清澈。(3)鲁迅觉得,作为一个战士,刘半农的浅是可以原谅的,因为那是前进
中的浅。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在阅读时,我们要根据文中内
容判断:作者对所论说的事物的观点态度,是赞颂还是批评,是完全支持还是有一定的保留。
文章中对刘半农的“浅”的态度比较明确,如第 7 段:“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
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
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那我们就可以辩证地
分析概括出准确的答案来。
3.请根据原文概括鲁迅与刘半农之间的关系由亲到疏的原因。
答: 。
【答案】(1)刘半家出国留学,“我”懒于通信,从此两人疏远起来。(2)鲁迅在《何
典》序文中说了“老实话”,又在《语丝》上发表了指出刘半农错误的读者来信,使刘半农
感到不快。(3)刘半农后来“据了要津”,也影响了两人的关系。(4)“五四”退潮以后,
刘半农思想发生变化,这是两人疏远的最根本的原因。
4.联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的理解。
答: 。
【答案】(1)“这憎恶”是鲁迅从朋友立场出发所产生的一种情感,是他对刘半农关切
的另一种表现形式。(2)鲁迅是站在“于中国更为有益”的高度来要求刘半农的,他认为刘
半农应该始终做一个战士。(3)写“憎恶”刘半农的近几年,是为了肯定与突出他过去的战
绩,以免“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理解这段文字、这句话,要结
合全文内容,结合本文主旨来进行。从文章中鲁迅对刘半农的态度,再联系文章最后一段,
我们可以看出其“憎恶”是一种从朋友立场发出的关切的情感,肯定与突出他过去的战绩。
【名师点睛】掌握散文阅读鉴赏的一般步骤:
1.从整体上理解作品
先辨其类型(是叙事、写景,还是咏史;是托物言志,还是感悟人生哲理);次看话题(是
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还是对个人生活的感悟:是就历史作阐发,还是就现实作联想);再逐段
概括内容大意,以辨清段落之间的关系,进而对丈章的思路和结构框架形成明确的认识。在
这个基础上再研究主要表达技巧和重要语句,并获得正确的认识,这样就可以看作对作品有
了整体的把握。
2.揣摩语言
就是通过辨别、比较、思索,正确把握语句的含蕴。既要注意语言的组合关系,又要注
意品出语言的情味。文学作品是情感的艺术,在散文中,作者总是非常重视把深刻的思想、
动人的感情,通过生动的画面和蕴含作者主观情感的景物表现出来,达到内情和外物的高度
和谐一致。在情物处理上主要有三种方式:托物抒情、融情于景和移物就情。
3.因果分析
带着问题到文中去,从上下文梳理中,辨析考查点所涉及的形式怎样为表达内容服务,
达到什么效果,然后结合原有的关于考题的文学知识和写作知识,加以条分缕析的理性判断,
筛选出答题要点,再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组织文字作答。一要保证原因的真实性,二要保证
原因的充足性,三要揭示出“因”与“果”之间的必然联系。
4.鉴赏散文形象
就是要赏析作品的主旨美、情趣美、意境美。根据题目指导语的要求、导引或暗示,到
原文中去理清作者的思路、意图、感受,体验作品的思想境界和情感,再经过分析达到理性
的判断。选文往往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在写景状物中另有一根情感的线索;设譬取喻,在
形象的描绘中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精巧构思,在独特的章法中寓有作者旨趣倾向。
5.评价散文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
其一是抓住文章主要人物和关键语言;其二是必须整合此前对作品的形象分析、对结构
和表现手法的揣摩,成为正确评价的依据;其三是必须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
考点 2:议论性散文阅读
【解题指南】此类散文以论说见长,但注重选取生活中的典型现象或言行,阅读时要注
意:(1)捕捉中心观点。①从位置上找,一般出现在标题、开篇、中间、结尾。②分析文章的
材料。(2)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喻证法。(3)结构的一般形式:
立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但有些议论性文章也以感情为线索展
开。(4)文章中非议论成分的作用。此类散文语言虽以议论为主,但也要运用其他表现手段,
也有一些非议论成分。阅读这些成分,可以更确切、更具体地了解问题的实质。⑸必须重视
托物言志、寓论于事、寄说于景,因为文章往往采用象征手法。
【例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雪野里的精灵
李存葆
东坡居士面对邈远天昊,曾浩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我真正体会出这两句
话的奥义,是在多次晋谒了一棵巨树之后。
那是莒县城西定林寺中的银杏树。它苍劲葱郁,主枝周逸旁出,状若硕大无朋的莲花。
我第一次站在它下面时,顿被一种强大的生命光波所震慑,所征服,所溶解。它那腾游时空
的气魄,吐纳古今的恢宏,剪裁春秋的博大,抽黄谢绿的顽强,都使我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卑
微。
后来,我又多次拜谒它,每每都会对苏轼的话产生新的感悟。它的前句喻生命的短暂如
蜉蝣,后句指生命渺小如沧海一粟。人类虽然可以嘲笑“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但
站在这棵古树前,仰望着无涯无际的时空,我们便会感到:在宇宙间,地球仅是一粒微尘,
人生更如蜉蝣、朝菌,只不过俄尓一瞬,稍纵即逝。
博大与渺小,久远与短暂,都是相对而言的。定林寺里的古银杏树无疑是一支巍峨峥嵘
的生命进行曲。后来我在雪野中两次偶然所见,则又领略了弱小生命吟出的生的礼赞。
那是七十年代末的一个暮冬,我到崂山顶峰的驻军观察所采访。大雪后的崂山,峰若玉
雕,石似晶铸。我与哨长扶石踏雪,拽枝腾挪,来到一向阳处的山坳。这时,我猛然发现,
向阳的竹林边,竟有柔草如茵,毛茸茸,青翠翠,密匝匝,在这银色的世界里,织出了一小
片绿毯。
哨长在这绿毯边沿旁的一巨石前,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扒开雪层,并唤我过去观看。当我
走至巨石下,呈现在我面前的竟是一片美妍的小花。小花一株株、一簇簇,攒攒挤挤,比肩
争头。这些小花仅比米粒儿稍大,白的、紫的、蓝的、红的、黄的,五颜六色,星星点点。
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
我惊异地看着这些小生命,它们也仿佛睁着深情的眼睛凝望着我……这些米粒般大小的生命,
像是在告喻我:希冀、渴望、追恋、向往,是一切生命的本质。即使天冷了地冷了宇宙的一
切都冷了,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决不肯把生命的蓬帆轻易降落。
这些美的萌芽,是春的启明星,正在呼唤着春蕊的艳丽,春树的繁茂,春蚕的吐丝……
前年元宵节前夕,我应长白山林场友人之邀,曾到雪国一游。一日下午,我和友人在莽
莽的安睡的一片杉林里漫游。蓦地,有几点蓝色的彩光在雪地里闪动,一下跃入我的眼帘,
燃亮了我的双瞳。我趋前蹲下细瞧,竟是几朵蓝色的小花。这蓝色的小生命,由纤纤的细茎
挑着,那吹弹得破的花萼,显得那样稚嫩和孱弱。
这雪国中的蓝色小生命,纤细里充溢着坚韧,孱弱里蕴藏着刚强,微小里含纳着博大;
这小小的生命里,也浸透着星的璀璨,月的妩媚,日的明丽。它们以小小的蓝色火焰与巨大
的寒流搏击,它们以火热的心律终于鼓破了厚厚的冰窖,它们是这漫漫雪国里生命的精灵!
友人告诉我,这蓝色的小花名叫“白头翁”。
定林寺里的银杏树,崂山雪地里的小花小草,还有这雪国中的“白头翁”,都是造物主无
与伦比的杰作,都是生命的奇观……
人们惯常喜爱吟咏参天的大树,喜爱聆听它们博大生命的浩歌。但浩歌是一种境界,寂
寞也是一种境界。浩歌是夏的宣言与旗帜,寂寞则是春的预告和序曲。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对憧憬着春天却不能轰轰烈烈、大红大紫的众多的小花小草,谁
也没有权利去有意或无意地践踏它们……
选自《新世纪文学选刊》2002
年 8 月号,有删改)
1.文章把小花称作“雪野里的精灵”,意在表现小花的哪些特点?
答: 。
【答案】美丽;纤弱,稚嫩;顽强,不怕困难;充满活力。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从文章的第 6-9 段中可提取概括出答
案,要注意提取概括必须准确。从第 6 段中提取“顽强”“美丽”,从第 8 段中提取“稚嫩″
“孱弱”,从第 9 段中提取出“纤细”,第 9 段中从“它们以小小的蓝色火焰与巨大的寒流搏
击”“以火热的心律终于鼓破了厚厚的冰窖”可概括出小花“不怕困难”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2.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
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
答: 。
【答案】运用拟人手法,写出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写出了“我”
见到这些小生命时的惊喜与感动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语言鉴赏能力。可从两方面人手:一是对语言的表现手
法的分析,二是在表意上的分析。
3.文章说“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两种“境界”分别指什么?二者有
何相同点?
答: 。
【答案】浩歌的境界:宏大壮丽的生命形态,轰轰烈烈、激荡人心。寂寞的境界:纤小
柔弱的生命形态,默默无闻、自强不息。相同点:二者都是生命的奇观,都是生命力量的展
示。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银杏树以其在时空中的伟大,谱写了巍峨峥嵘的生命进行曲,“我”从第一次见到它
开始,就一直感到自己的渺小与卑微。
B.文章提到古人嘲笑“朝菌”、“蟪蛄”生命短暂的话,目的是以人的浅薄自大来衬托
小花小草的伟大。
C.“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其中的“美”,不仅指小花的外观,也指它们的
精神。
D.本文先以苏轼的话开篇,然后用生活中的三个场景,从三个角度说明生命的力量,最
后收束全文,含意深远。
E.结尾一段的意思是,我们应像天地公平地对待万物一样,善待那些弱小生命。
【答案】CE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评价能力。A 项错在“一直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卑
微”,结合第 2、10 段来推断。8 项错在“以人的浅薄自大来衬托小草的伟大”。文章用“朝菌”
“蟪蛄”目的就是强调“生命是短暂的”,结合第 3 段来判断。D 项错在“从三个角度说 明
生命的力量”。文章第 2、6、8 段虽然描写了三个生活场景,但是第 6、8 段都是写小花,展
示小花的生命风采,第 2 段展示银杏树的生命风采,再结合文末三段可知,作者从两个角度
说明生命的力量。
【名师点睛】就阅读整篇散文而言,一般应遵循以下几个环节:
(1)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2)读懂题干,包括题干中的明示信息和隐含信息。
(3)确定答题的有效区间,理清与试题内容相关语句的关系;可用铅笔将有关词句标识出
来。
(4)理清思路,确认重点。将每段的中心句,文章的主旨句,表示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词
句作标识,抓住“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思路,确认文章主题和感情基调。
⑸整合词句,分条作答。散文阅读题以简答题为主,作答时要注意整合关键词、中心句
等词句,分条列出,清晰明了。
考点 3:抒情性散文阅读
【例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乡村的风
许俊文
风是乡村的魂。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它
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
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
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
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
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
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
隐地有些陶醉。
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
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
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
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
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
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
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
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景象,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
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
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
说到风,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
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
亲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对,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
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
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
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父亲把这种现象叫作“得风水”。
记得豆村牛鼻凹里有一棵歪脖子黄栌,据说已经很有些岁数了,可就是长不大,村里有人想
把它砍下做犁弓,父亲制止道,这棵树虽然长得不是地方,但只要树头能从这凹里蹿出来,
一旦招了风,不愁它不成材。后来那棵黄栌居然有了出头之日,风吹着呼呼地往上蹿,一年
一个样,一年又一个样,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一个标志。这大概就是神
奇的风使然吧。当然神奇的还有我的父亲,尽管岁月的风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腰吹弯了,
甚至连牙齿也吹脱落了,在风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枝拐杖,然而他能够从飘忽不定的风里
悟出一点“道”,想必也该知足了。
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
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
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拔又一拔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
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驴马在风中友情,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
在风中浅唱低吟……
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文中画线句子所说的“诗意”是通过哪几幅画面表现出来的?
答:
。
【答案】①风拂炊烟图。②风吹莲荡图。③风摇树木图。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关键是要能锁定阅读区域,
并能分析其层次结构,概括层意。画线句是本段中心句、总括句,以下分三层写景绘图,体
现诗意:①风中炊烟;②风中乱荷;③风中树木。答案可从原文中概括。
2.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四自然段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意?
答:
。
【答案】①说明树的成长离不开。②说明万物生长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③由树的
成长写到父亲对风的认识,丰富文章内涵。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立足第四自然段,断清行文的意义单位,进行条块归纳。
3.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要点加以概括。
答: 。
【答案】①对自然生态环境下的乡村的热爱。②对给予自己温情的故乡的感激。③对朴
实而明晓事理的父亲的敬爱。④对故乡纯朴的风格人情的赞美。⑤对自然的永恒、生命的生
生不息的敬畏。
4.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在第二、五两个自然段中
分别举出一例加以赏析。
答: 。
【答案】第二自然段:“用顽皮的小手……”句,运用拟人,写出风的轻柔,让“我”感
受到故乡的温馨、亲切。(举出“摇头摆尾的小花狗……”或“好像一个去镇子上打酒的孩
子……”等句,并指出拟人、比喻等修辞说法,进行赏析,均可)
第五自然段:“庄家在风中拔节……”句,运用排比,描绘风中动人景象,使读者感受到
风中生命的勃勃生机。(举出“春风归来遍地绿……”句,并指出对偶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
也可)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散文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审准题干,获得提
示信息。“可见可感”即生动形象,使描写生动形象的“修辞手法”不外是比喻、拟人等。第
二步是搜索指定区域。第二段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和第五段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不难找出。
答题关键是要各写一个例句,并分别指出写的是什么内容,产生什么效果。
【名师点睛】阅读此类散文,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把握。
一、宏观角度
1.观其大略,把握中心
抒情类散文,讲究整体阅读,观其大略,即通读全篇,抓住作品话题,初步把握作品大
致的中心或主题,形成对作品的整体印象。学生在复习训练中应突出文体特点,“披文”以感
知形象,感知形象以“阅情”,关注议论抒情性语句或语段,体味作品蕴涵的思想感情。通读
作品的过程中,还应适当关注作品中精彩而富有深意的语句,作一些标记,以备后用。
2.审题察意,按文索骥
观其大略,旨在整体把握,目的是为答题做好第一步准备。审题察意则标志着迸人了答
题的具体操作过程。这一步重在训练学生准确理解题意的能力。高考通常不会在题干上设置
障碍,所以考生在理解题意上一般不会有困难。只要细心,能抓住关键词,理解了限制修饰
语,便能快捷准确地把握题意。部分题目还可以在文中直接找到答案,或略作概括就可得到
答案。按文素骏,就是在对作品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根据通读所获得的印象。按题意要求,
迅速回到作品中,找到相应的语段,抓住关键语句答题。这一过程最重要的是关注上下文语
境,关照作品前后的联系,既要避兔答题宽泛而欠准确,又要防止考虑不周,以偏概全。
3.体味语境,言外觅意
抒情类散文同诗歌一样,讲究“境生象外,意在言外”,最忌“浅、直、露”。解答一些
发掘,有时还需要从语用或修辞角度去分析。抓语境,包括对标题、注释以及作者、作品写
作背景的了解。高中生抽象思维已经得到了较好的训练和发展,散文阅读训练过程中,更需
要在形象思维、情意思维方面加强。
4.涵泳觅词,遣句造义
主观题的解答难点更多表现在“语言的痛苦”。学生很多时候能够理解作品,但是不能够
按题意要求组织好语言答题。心中似懂,口不能言,笔不能写,此所谓“语言的痛苦”。涵泳
的功夫,在于反复咀嚼体味,把形象的感知、情意的感受上升为概念,化而为词语。在内心
先捕捉到能大致概括思维概念的词语,是思维概念向语言转化的关键。只有找到了合适的词
语,甚或一组词语,才能组织成流畅的句子或语段,进而推敲、调整、润色。这是一个颇为
复杂的思维"心理活动过程。复习过程中应侧重语感的训练,有意识地选择题目去感受、体验,
但不能脱离作品本身。
二、微观角度
1.析——主要有三点
(1)挖掘词句含义。这些词语和句子往往意蕴丰富,通过分析其比喻义或引申义。可以揭
示其深刻哲理性。(2)分析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散文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看似不合常理的情感
和态度的变化,对此学生须认真思考。(3)概括内容要点。概括文章某一观点的若干要点,是
常见的题型。
2.赏——有两个要求
(1)鉴赏抒情类散文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试题往往通过问“好处”“作用”等要求
考生体味咀嚼,说出其在内容、结构和表达上的作用。
(2)评价抒情类散文的思想内容。要求考生读了文章后对某一内容进行评价,发表自己的
看法,也是高考常见的题型。
最后要着重指出的是,抒情类散文阅读题以简答、分析为主要考查形式,考生在作答过
程中务必要做到心中有例子、答题有路子,分条分款,为阅卷者提供方便。答题的语言表达
一般宜用说明或议论性的,少用记叙或描写性的,这一点务必予以重视。
【易错点点睛】
易错点 1 写景抒情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张家界
卞毓方
①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荚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
②鬼斧神上,天机独运。别处的山,都是亲亲热热地手拉着手,臂挽着臂,惟有张家界,
是彼此保持头角峥嵘的独立,谁也不待见谁。别处的峰,是再陡再险也能踩在脚下,惟有张
家界,以她的危崖崩壁,拒绝从猿到人的一切趾印。每柱岩峰,都青筋裸露、血性十足地直
插霄汉。而峰巅的每处缝隙,每尺瘠土,又必定有苍松,或翠柏,亭亭如盖地笑傲尘寰。银
崖翠冠,站远了看,犹如放大的苏州盆景。曲壑蟠涧,更增添无限空蒙幽翠。风吹过,一啸
百吟;云漫开,万千气韵。
③刚见面,张家界就责问我为何姗姗来迟。说来惭愧,二十六年前,我本来有机会
一睹她的芳颜,只要往前再迈出半步。那是为了一项农村调查,我辗转来到了她附近的地面。
虽说只是外围,已尽显其超尘拔俗的风姿。一眼望去,峰与峰,似乎都长有眉眼,云与云,
仿佛都识得人情,就连坡地的一丛绿竹,罅缝的一蓬虎耳草,都别有其一种爽肌涤骨的清新
和似曾照面的熟悉。是晚,我歇宿于山脚的苗寨。客栈贴近寨口,推窗即为古道,道边婆娑
着白杨,杨树的背后喧哗着一条小溪,溪的对岸为骈立的峰峦。山高雾大,满世界一片漆黑。
我不习惯这黑,翻来覆去睡不着,于是披衣出门,徘徊在小溪边,听上流的轰轰飞瀑。听得
兴发,索性循水声寻去,拐过山嘴,飞瀑仍不见踪迹,却见若干男女围着篝火歌舞,火堆初
燃之际,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树枝。燃到中途,树枝通体赤红,状若火之骨。再后来,又变
作熔化的珊瑚,令人想到火之精,火之灵。自始至终,场地上方火苗四蹿,火星噼噼啪啪地
飞舞,好一派火树银花。猛抬头,瞥见夜空山影如魅,森森然似欲探手攫人,“啊———”,
一声长惊,恍悟我们常说的“魅力”之“魅”,原来还有如此令人魂悸魄悚的背景。
④从此,我心里就有了一处灵性的山野。且摘一片枫叶为书签,拣一粒卵石作镇纸,留
得这红尘之外的秋波,伴我闯荡茫茫前程。犹记前年拜会画家吴冠中,听他老先生叙述七十
年代末去湖南大庸写生,如何无意中撞进张家界林场,又如何发现了漫山诡锦秘绣。欣羡之
余,也聊存一丝自慰,因为,我毕竟早他四五年就遥感过张家界,窃得她漏泄的吉光片羽。
⑤是日,当我乘缆车登上黄狮寨的峰顶,沐着蒙蒙细雨,凝望位于远方山脊的一处村落,
云拂翠涌,忽隐忽现,疑幻疑真,恍若蜃楼,想依它实为张家界内涵的一个短篇。不过,权
这一个短篇轰现力就足够惊人,倘要勉强译成文学语言,怕不是浅薄如我者所能企及。天机
贵在心照,审美总讲究保持一定的距离,你能拿酒瓶盛装月白,拿油彩捕捉风清?客观一经把
握,势必失去部分本真。当然不是说就束于无为,今日既然有缘,咦,为什么不鼓勇试它一
试。好,且再随我锁定右侧那一柱倒金字塔状的岩峰,它一反常规地拔地而起,旁若无人地
翘首天外,乍读,犹如一篇激扬青云的散文,再读,又仿佛一集浩气淋漓的史诗,反复吟味,
更不啻一部沧海桑田的造化史,——为这片历经情劫的奇山幻水立碑。
1.文章开头说:“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
类通用的语言。”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错误解答】 如果有人能把张家界的美写成文字,那他就能问鼎诺贝尔文学奖。
【错解分析】 没有从文字的深层含义去作答,读懂了文字的表层意思。答案也似是而
非。作者借用这种说法是为了说明张家界的荚,是美到了极点。目的是为了说明张家界的美
的。
【正确解答】 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应该是国际上最好的文学作品,张家界则是世界上最
美的山水风景。
2.张家界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天机独运”的创造,从第二段看,张家界的山水在哪几
个方面与众不同?
【错误解答】 ①山峰②瘠土③松柏(或答①山②峰③树)
【错解分析】 答对了两项,主要原因是没有对原文中所描绘的景物进行分类,所以概
括不全面。
【正确解答】 有三个方面:①山峰的形态;②峰顶的松柏;③山壑山涧的气象。
3.作者认为张家界风景的“表现力”“足够惊人”,请以第五段对倒金字塔状岩峰的描写
为例加以说明。
【错误解答】 抄出原文对张家界的岩峰的描绘语段,不能说出为什么这样写。
【错解分析】 对景物描写的作用说明不够准确,没有从作者的用意角度去揣摩写景的
作用。
【正确解答】 ①文章第五段对倒金字塔状岩峰的描写,采用了“乍读……”、“再读……”、
“反复吟味……”的形式,反映出张家界风景的百看不厌。
②“读”、“吟味”等词语表明张家界风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4.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三段对于篝火燃烧的大段描写,在文中具有什么作用?
(2)作者说:“从此,我心里就有了一处灵性的山野。”文中这一“灵性”表现在哪些地方?(请
从第三段、第四段各举一例回答)
【错误解答】 (1)深化主题、描写生动、蕴含丰富……(2)没有找出原句子,或者表达
不合文意。
【错解分析】 对题干理解不透不深,没有从赏析有角度来答题。
【正确解答】 (1)这一描写看似游离主题,实则以火树银花反衬“夜空山影如魅”的摄
人魂魄,,
(2)①“峰与峰,似乎都长有眉眼”,或“尽显其超尘拔俗的风姿”,或“山影如魅,森森
然似欲探手攫人”等。②窃得她漏泄的吉光片羽。
专家会诊
1.抓住作者抒情的方法。是直抒胸臆还是委婉曲折地表达出来的,是借景抒情还是通过
叙事抒情。对写景抒情散文的考查,我们应该注意作者借什么景抒什么情。即使题目中没有
涉及,也应该将其弄清楚,熟记于心。这是答题的前提。
2.认真分析语言,挖掘作者所表达的深层含义。只做表面文章违背了鉴赏的本意。
3.分清段落层次,从整体上把握作者行文的脉络。
易错点 2 叙事抒情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一日的春光
冰 心
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
今年北平的春天来的特别的晚,而且在还不知春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
阴,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的远引了。
天下事都是如此——
去年冬天是特别地冷,也显得特别地长。每天夜里,灯下孤坐,听着扑窗怒号的朔风,
小楼震动,觉得身上心里都没有一丝暖气。一冬来,一切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似乎
都冻得蜷伏在每一个细胞的深处。我无聊地安慰自己说:“等着罢,冬天未了,春天还能很远
么?”
然而这狂风、大雪,冬天的行列,排得意外地长,似乎没有完尽的时候。有一天看见湖
上冰软了,我的心顿然欢喜,说:“春天来了!”当天夜里,北风又卷起漫天匝地的黄沙,忿
怒的扑着我的窗户,把我心中的春意又吹得四散。有一天看见柳梢嫩黄了,那天的下午,又
不住地下着不成雪的冷雨,黄昏时节,严冬的衣服,又披上了身。
九十天看看过尽——我不信了春天!
几位朋友说:“到大觉寺看杏花去罢。”虽然我的心中始终未曾得到春的消息,却也跟着
大家去了。到了管家岭,扑面的风尘里,几百棵杏树枝头,一望已尽是残花败蕊;转到了大
工,向阳的山谷之中,还有几株盛开的红杏,然而盛开中气力已尽,不是那满树浓红、花蕊
相间的情态了。
我想,“春去了就去了罢!”归途中心里倒也坦然,这坦然中是三分悼惜,七分憎嫌,总
之,我不信了春天。
四月三十日的下午,有位朋友约我到挂甲屯吴家花园看海棠,“且喜天气晴明”——现在
回想起来,那天是九十春光中惟一的春天——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就欣然地答应了。
东坡恨海棠无香,我却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我的院里栽了几棵丁香和珍珠梅,
夏天还有玉簪,秋天还有菊花,栽后都很后悔。因为这些花香,都使我头痛,不能折来养在
屋里。所以有香的花中,我只爱兰花、桂花、香豆花和玫瑰,无香的花中,海棠要算我最喜
欢的了。
海棠是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又有满树的绿叶掩
映着,铱纤适中,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同是造物者最得意的作品。
斜阳里,我正对着那几树繁花坐下。春在眼前了!
这四棵海棠在怀馨堂前,北边的那两棵较大,高出堂檐约五六尺。花后是响晴蔚蓝的天,
淡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这四棵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哄哄的在繁枝上
挤着开……
看见过幼稚园放学没有?从小小的门里,挤着的跳出涌出使人眼花缭乱的一大群的快乐、
活泼、力量、生命;这一大群跳着涌着的分散在极大的周围,在生的季候里做成了永远的春
天!
那在海棠枝上卖力的春,使我当时有同样的感觉。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
喜悦地仰首,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似乎春在九十日来无数的徘徊瞻顾,
百就千拦,只为的是今日在此树枝头,快意恣情的一放!
看得恰到好处,便辞谢了主人回来。这春天吞咽得口有余香!过了三四天,又有友人来约
同去,我却回绝了。今年到处子春,总是太晚,我知道那时若去,已是“落红万点愁如海”,
春来萧索如斯,大不必去惹那如海的愁绪。
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了酬报,不再怨恨憎嫌了。只
是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如同小孩子打架后相寻,大家忍不住向嗔作喜,却又不肯即
时言归于好,只背着脸,低着头,撅着嘴说:“早知道你又来哄我找我,当初又何必把我冰在
那里呢?”
1.“我要尽力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的“吞咽”的含义是什么?作者说这句话,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错误解答】 “吞咽”的含义是“艰难地吃下”,这里指“吃下”、“吞进”之义。
【错解分析】不求甚解。对行文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把握不准。
【正确解答】 “吞咽”的含义:尽情地享受。表达了在寒冬中对春天的强烈期待之情。
2.“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错误解答】作者之所以这样反复地说,是为了达到一咏三叹的效果。
【错解分析】这道题有一定的开放性,所给参考答案也不一定非常完美,题干中只要
求说“好处”,没有定下答题的角度,所以考生如果从内容或形式、写作目的或表达技巧、表
达效果或主题方面来回答都算对。下面是参考答案,只从内容上考虑好处,我想改卷时一定
会考虑的。但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答题,一定不能离开文章内容。否则就成了大而空的套话了。
【错解分析】只抄原文来回答问题,过于简单、幼稚。题干中说得一清二楚:要概括。
也就是说作者喜爱海棠的理由不只一处,也不会不只有一点。
【正确解答】作者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海棠虽然无香,但他浅红淡白,绿叶
掩映,色彩宜人,充满生机。
4.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长时间地盼春寻春,为什么最后却对“只有一日的春光”深感满意?
答:
(2)作者在“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这里的“遗憾”指的是什么?
答:
②“一日的春光”酬报了作者九十日的苦苦期待,作者不再怨恨春天。(2)这里的“遗憾”
指的是春天来得大晚让作者期待得大痛苦。
专家会诊
1.分清文章所叙述事情,是哪几件事,彼此之间有什么关系,赞扬什么,否定什么。
2.抓住文章过渡转换的句子,是承接关系还是转折关系抑或是顺承关系。
3.留意叙事中的议论或抒情,它往往是文章的重点内容,或者成了文眼,或者是起承转
换的关键。
4.要能够对文意进行概括。这往往是归纳主旨、提炼观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所必需
的。
5.在做笔答题时,如果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把握不准,可以借鉴文后的分析,但要注意,
文后的分析有正确有错误,只可借鉴,不可借用,也就是说,当你回答得不够准确或不知道
从何入手时可以参照这个表述。
易错点 3 哲理感悟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春天的梦
苏叔阳
黎明,窗外飘着雪花,静静地,静静地……啊,多像梦的使者。蓦地,几行诗句涌
上心头:
闪亮的雪花,轻柔晶莹
每一片都一个温馨的梦。
让树枝看见了新绿,
让街道看见了浓阴。
哦,在这落雪的早晨,
我忽地闻到了丁香的芬芳,
听见了蜜蜂的歌唱……
春天是可爱的吗?特别是在这里,短促得犹如蜉蝣的生命,只一闪,就是烈日炎炎的夏天。
春天是值得留恋的吗?特别是在这里,常常有漫天的风沙,吹干你生命的汁液。
但我还是喜爱她,像喜爱我最倾心的恋人;我还是执拗地追寻她,像追寻早已消逝了的
我的童年。
因为再短促的春天,也还是春天,可以看得见积雪里萌生的小草,枯枝上吐出的嫩蕾。
可以看见绿色,这生命最基本的色素;可以看见鲜红,这滚烫的血液的火焰。而没有了色彩,
也就没有了旋律,没有了诗歌,没有了舞蹈,没有了运动,没有了一切!春天赋予世界以色彩。
再寒冷的春天,也还是春天。只要挺得过那风沙,人们总会脱去厚厚的外装,活动
一下僵硬的躯体,唤醒沉睡在灵魂里的种种追求。春天赋予人类以希望。
因为有了对春天的渴慕,对春天的梦想,我忍耐住了许多寒冬。
三十多年前的一个冬天,好像比现在冷得多。那时我还是个孩子。可我觉得一切都没有
希望。我曾在作文里发过“人生如梦”的叹息。我那时只有十岁呀。可是春风吹开了故都的
城门,也廓清了我心灵上的迷雾。我真像一棵小草伸出了青春的嫩芽,一条铺满鲜花的道路
在我的面前伸展开来。从那时起,我知道了春天与希望同在,春天与温暖俱来。哦,我怀念,
怀念那给了我们民族和我们民族所有子孙以幸福、以理想的 1949 年的春天。
我也还记得过了二十年后的那个严冬。我在长城以外的一个荒凉的村庄,经受“脱胎换
骨”的革命教育,我记得那带着冰碴的红高梁面糊糊,记得那缩肩拱背的农民木然的眼睛,
记得那阳坡下避风的土洞。在那儿,眼光木然的农民,用一小堆枯叶为我燃起野火,烤暖我
的脚,烤暖我的心,送给我一个烤熟的土豆。在那儿,我曾经蜷缩着睡去,梦见了春天;淙
淙的水,摇曳的花。梦见妻子温柔的手臂,小儿子的笑脸——他那时刚刚出生不久。
靠了春天的梦,我熬过了践踏灵魂的岁月。
又是一个春天。祖国的大地被泪水飘起,人们哭诉一个巨人的长睡,仿佛他带走了所有
的人内心里对春天可怜的梦幻。然而,春天毕竟来了,虽然迟了,虽然挟着风沙,虽然难免
还残留着严冬的寒气。可她毕竟是春天。
地球上不能没有春天,人生里不能没有梦幻。我愿春风把梦吹撒到一切人的心头。
我们不能苛求春天,因为春天是冬天的产儿。她有母体的印痕,但她不同于母亲。她娇
嫩、柔弱,可她有长长的未来,她的每一个细胞都是希望的种子。严冬所诞生的并不是严冬。
因此,人类才向她呼唤,才把她赞颂。
晶莹的雪花,正在为春天铺下襁褓,阵阵的鞭炮正在为春天催生。我在梦中焦渴地呼唤
着春天,又将在春天里编织新的梦幻。
啊,祖国的春天呐,家乡的春天呐!就算你短促到只有一瞬,为了这一瞬里所凝集、所包
容的未来的一切,我也愿意献出我的生命。
春天快来吧!
1981 年 2 月 3 日春节前夕北京
1.作者写春天的梦,为什么要从冬天的雪花写起?
答:
【错误解答】 按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或者回答说是冬天的雪花与春天梦有联系。
【错解分析】 没有理解作者这样运用的本意,也没有找出二者的必然联系。
【正确解答】 ①严冬过后是春天,严冬之中更容易引起人们对春天的期盼和仰慕。
②作者觉得写雪花是春天的使者,能给人以“遥远的梦”。
2.作者感受到的家乡的春天是什么样的?请简要概括
答:
3.“春风吹开了故都的城门,也廓清了我心灵上的迷雾。”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
中的含意。
答:
【错误解答】“故都北京的解放”或者答“我对人生充满了信心”。
【错解分析】 没有挖掘这句话的深层含义,能够理解比喻的含意,有的是心知而口不能
言。
【正确解答】故都的春天,让我对人生又有了信心,对前途不再迷茫。
4.本文的题目是“春天的梦”,文中又多处将“春天”与“梦”联系在一起,请说说作
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答:
【错误解答】有的只从自然和社会两个层面分析出春天与梦的关系,没有答出这样写的
效果,有的分析出与春天联系在一起的效果。没有说出二者的关系。
【错解分析】知道作者这样写的好处,但答题不全面。主要考虑不周全。
【正确解答】作者将春天和梦连在一起,表达出两层意思,寒冬中春天是一个梦,它给
人以希望,艰难的社会变革、人间的真情像是充满春天气息的梦,它更能给人以希望,将春
天和梦连在一起巧妙地有效地凸现了本文期盼的春天、渴望的变革、呼唤真情的主旨。
专家会诊
1.对于哲理散文的阅读,首先要求读者有一定的生活感悟。我们这里说的哲理散文,是
一般意义上的分法,不是指严格意义上的哲理散文。所以,不要求对生活有很深的理解,只
要能够理解别人阐述的人生况味就足够了。
2.读哲理散文,既要读懂表层的意思,也要读懂深层次的含义,考试出题往往两方面兼
顾,所以,不可偏废。
3.多从象征意义、比喻的含义等角度去分析理解,对于哲理散文的主旨,有时难度较大,
考生不一定能完全答得出。
【典型习题导练】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 题。
托尔斯泰的森林
刘长春
“森林城市”莫斯科,用绿色,用幽深的林阴,用高高矗立的尖顶塔楼,让我们看到一
幅巨大而又优美的俄罗斯风情油画。可我始终相信,俄罗斯还有一处更加美丽宁静的地方。
那就是图拉市郊野的列夫·托尔斯泰山庄,那里有一个高低起伏的山地和一片密密的森林。
沿着两行绿叶招展的阔叶林带与挺拔的白桦林带拱成的林阴小路,我们一直走进了密密
的森林中。一百多年以前,托尔斯泰也是这样走着的吧?每天,他从那飘散着书香的斗室中走
出来,走进了这片森林,然后又平静地回到他的书房。在我的感觉里,《战争与和平》中和谐
与明朗的色调,《安娜·卡列尼娜》中关于“迷路”的思考,都是这片森林带给他的。他一生
活了八十二年,而六十年的岁月是在这片森林中度过的。可以说,森林就是托尔斯泰人生的
一段历史,有文字记载与无文字记载的历史。
越走森林越深,树株也越密。在这绿色生命交响的大欢喜中,我们走进了一个墓地。墓
地周围连一块石碑都没有,只有高高挺立的大树。前几天,我们刚刚瞻仰过莫斯科名人公墓,
我们看见了果戈理、马雅可夫斯基、乌兰洛娃等的墓地,除了花岗岩大理石砌石以外,还有
代表他们生前神采的雕像。我获得了庄重,却没有体会到神圣。在这个集中了政治、文化、
艺术,军事代表人物的公墓里,有些人的功过是非留给了历史,时间的评判拉长了,我的心
灵通道没有找到神圣这样的感受而显得更为复杂。只有在托尔斯泰的墓地前,我才真正体会
到神圣两个字的千斤重量。没有任何标志,却使我联想起他伟大的一生。生前,托翁曾经对
他的女儿们说:他死了,就把他埋葬在与她们一起寻找“魔杖”的地方。这是他的遗嘱,也
是他的遗憾!少时,他哥哥尼古拉曾经给他讲过
一个故事:在这片森林里,丢失着一根“魔杖”,谁要是找到了它,谁就会得到幸福,同
时也会给别人带来幸福……这个故事,可以说影响了他一生。在这片森林中,他写作,他思
考,他办学,他散财,他像农民一样伺弄苹果园,甚至想到改革土地制度……他找呀,找呀,
不知寻找了多少遍,就是没有找到。他俯视着自己的内心,感觉自己处于“可怕的特殊环境”
却找不到出路,陷入矛盾苦闷之中,不知“该怎么办”。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为钱财活着,
有些人为名利或是官位活着,也有些人为灵魂活着,而托尔斯泰就是“为灵魂活着”的一个
人。
虚伪的人没有灵魂,而灵魂是用来思想的。生前,他找不到那根“魔杖”,死后,他还是
要继续寻找——这也许是托翁不入“名人公墓”而宁愿埋葬在这片森林的惟一解释。托尔斯
泰宁愿自由地思想并痛苦着而希望别人幸福。所以,他还要孤独地留在那片森林里。起风的
时候,森林呼啸万顷绿涛,如歌一般,我们听见的也许是他心灵的又一次颤响……我默默地
注视着这个世界上最简单的墓地,却为一个不朽的灵魂所缠裹,就像他身边的树,感动着他
的关怀与温热,在偏僻与寂寞中无畏地茁长,只是我作为一个匆匆的踏访者,却始终无法成
为它们当中的一棵树,或是树上的一只鸟,跟随它们一起在风中摇曳,于枝头鸣唱。
1 第三段中作者说“他死了,就把他埋葬在与她们一起寻找‘魔杖’的地方。这是他的
遗嘱,也是他的遗憾”,根据文意,这里的“魔杖”、“遗憾”分别指什么?
答:“魔杖”指
“遗憾”指
答案:“魔杖”是指使人类(或自己和别人)获得幸福的方法;“遗憾”是指他的精神追求
在“可怕的特殊环境中”无法实现,找不到出路,感到迷茫和矛盾。(能说出每个词语的理解,
语意相近即可)
2 文中作者两次写到“名人公墓”,各有什么作用?请根据文意概括作答。
答:
答案:第一次写名人公墓,是为了衬托托尔斯泰墓地的朴素,突出了托尔斯泰的神圣。(回
答为对比、反衬均对;但不能答烘托、渲染);第二次写到名人公墓是为了表现托尔斯泰精神
追求的执着,即使离开人世也不会放弃自己的追求;
3 本文以“托尔斯泰的森林”为题,并在文中反复地描写森林,这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
作用?请分条概括作答。
答:(1)
(2)
(3)
答案:①托尔斯泰一生大多数时间是在森林中度过的。②他的创作与精神追求都与森林
有密切关系。③森林是托尔斯泰生命的最后归宿。④通过对森林的描写,表现了托尔斯泰朴
素、不追求名利的思想境界。(顺序不论,语意相近即可)
4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散文抒写了参观托尔斯泰山庄的感想,文中既有形象的描写,也有简要的叙述、
深刻的议论和真挚的抒情,全文感情真挚深沉,文笔隽永。
B.“可我始终相信,俄罗斯还有一处更加美丽宁静的地方”,作者之所以说“更加”,是
因为托尔斯泰山庄的树林更密,林阴小道更美;也更加安静。
C.本文运用了借景抒情、对比映衬等表现手法,表现了托尔斯泰崇高的精神境界,也表
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景仰和崇拜。
D.文中描写托尔斯泰的森林主要突显一个“静”字,以此烘托了托尔斯泰墓地的静穆和
神圣,表现了参观者平静和敬畏的心情。
E.文中多次提到“魔杖”的故事,是为了突出表现托尔斯泰的一生是痛苦的一生、矛盾
的一生,是最终没有找到幸福的一生。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5~8 题。
钢琴家的脚
陈 钢
在我珍藏的波兰版的《肖邦全集》的扉页里,印着一双秀长纤细、令人动容的手——那
是肖邦的手。就是这双手,流注出多少醉人的旋律,又演绎出多少变化万千的“音乐魔方”;
手啊手——钢琴家的代号和骄傲!
不知从哪天起,我突然注意起钢琴家的脚来。因为在他们出台时,必先举足由幕后走到
琴前;而这几步路,可真谓“寸步难行”啊!他们有的如万里长征,步履艰难;有的则小心翼
翼,如履薄冰;还有的活像是小脚女人赶集——急急匆匆,扭扭歪歪。但是,有一位钢琴家
的路却走得潇洒自若,怡然大方,他——就是傅聪。而带他学会走路的,就是他的父亲傅雷。
这条路的路标上有四句
话:“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这是傅
雷给孩子的临别赠言。
为了让傅聪学会“做人”,这位精通洋学的大翻译家,既没有把儿子送到他早年留学的法
国,也没有让他进音乐学堂;而是另辟蹊径,用近乎“私塾”的方式,从孔孟先秦诸子、《国
策》、《左传》、《晏子春秋》、《史记》、《汉书》、《世说新语》中自选教材,进行“道德规范”
——“做人 ABC”的教育。傅雷认为,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道德规范”是生活中惟
一的“圭臬”。而当他将这个“圭臬”与古希腊罗马的崇尚自然,文艺复兴的崇尚人文,法国
大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崇尚民主的精神相融合时,就构筑起一个“理想世界”的最高境界!
傅聪以后在国外生活了那么多年,面对着光怪陆离的西方社会和纸醉金迷的金钱世界,始终
“视富贵如浮云”,而不像“巴尔扎克笔下的那些人物,正好把富贵作为人生最重要的,甚至
是惟一的目标”,就是因为精神境界中有这个“圭臬”所维系。傅雷在家书中盛赞傅聪的前丈
人梅纽囚,说他在海牙为一个快要死的女孩子演奏巴哈的《恰空舞曲》和他 1947 年在柏林对
犹太难民的讲话,是一种“符合我威武不能屈的古训”的精神和气节;而傅聪也以孔夫子所
称道的颜回为榜样,保持“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那种“以
清贫为自傲”的中国文人传统和超尘脱俗的崇高境界。
真是有“德”才有“品”,有“品”才有“境”,有“境”才能铸造高人!而傅雷,就是这
样带着儿子走人生之路的。
傅聪的艺术之路,是一条以民族文化根蒂来“开发”、“引爆”世界艺术顶尖的“通路”。
陆游示儿:“功夫在诗外”。可傅聪的功夫倒是在“诗内”。他对中国古诗词的通晓决不逊
于托斯卡尼尼对莎士比亚的熟悉,当一个女演员在刚读过莎翁的《仲夏夜之梦》后用德语引
用其中的台词与托氏交谈时,他竟能马上接过去用英语与意大利语背诵下一页的台词。
傅聪在“肖邦”比赛前,他的演奏已被波兰教授认为“赋有肖邦的灵魂”,甚至说他是一
个“中国籍的波兰人”。他荣获的“最是波兰魂”的玛祖卡奖,更被认为是桩“有历史意义的
事件”。因为,这是由“一个中国人创造了真正的玛祖卡的表达风格”。意大利钢琴家阿高斯
蒂教授对傅聪说:“只有古典的文明才能给你那么多难得的天赋,肖邦的意境很像中国的意
境。”说得多好、多对啊!傅聪就是这样弹肖邦的。他弹肖邦,“就好像是我的命运”,“我自己
很自然地说自己的话”。而且,肖邦又有李白“非人世”的气息和李后主那种“垂死之痛,家
国之恨”的愁绪。傅聪用李白来演绎,升华肖邦;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得的是李白奖!
傅聪的艺术之路还通向大自然。
达·芬奇从被微风吹皱的涟漪碧波中找到了蒙娜丽莎谜一般的线条;邓肯说她的灵感可
以从“云彩、海浪以及介于热情与山岚之间和恬静与微风之间的共振”中得到;“濡湿的贝多
芬”(因经常冒雨散步,湿透衣裳而得此雅号)从“小溪的潺潺流水声”和“树叶中小鸟的歌
唱”中唤起了写作《田园交响曲》中“溪畔小景”的灵感;而傅雷,则多次要求傅聪到大自
然中去。因为,大师的作品“就是从大自然,从人生各方面材料中‘泡’出来的,把一切现
实升华为 emotion 与 sentiment”,所以,“表达他们的作品,也得走同样的路”。更重要的是,
大自然可使人“荡涤胸中尘俗”,“打破纸醉金迷的俗梦,养咸淡泊洒脱的胸怀”。从而获得一
种“萧然意远,旷达怡静,不滞于物,不凝于心的境界”,使演奏具有“生命的活力与搏击飞
纵的气势”!
一开始谈的是“钢琴家的脚”,但步子一拉开,就不知不觉地走远了。所以,得赶紧补上
一句:我可不是一味地提倡钢琴家的“练台步”,更不希望他们演奏时随意摇摆。傅雷在家书
中至少有八处提醒傅聪,弹琴时要“身如岩石,像统帅三军的主帅”,不能乱摇摆。因为,“唯
有肉体静止,精神的活动才最圆满”。
——选自散文集《三只耳朵听音乐》
5 文中画线部分文字“从大自然,从人生各方面的材料中‘泡’出来”的含义是什么?
答:
6 从 全 文 看 , 傅 雷 带 着 傅 聪 走 过 的 路 不 仅 仅 是 短 短 的 几 步 , 而 且 是
和 。
答案:人生之路艺术之路理想之路(顺序不能颠倒,措词不强求与答案一致)
7 作者为什么说傅聪得的是李白奖,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回答。
答:
答案:肖邦的意境很像中国的意境,肖邦又有李白的气息,傅聪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
厚,又能融合中西艺术,所以他能用李白来演绎、升华肖邦。从这种意义上说,傅聪得的是
李白奖。(四个要点:“意境、气息”、“文化底蕴”、“融合”、“演绎、升华”,意思对即可)
8 弹奏钢琴用的是手,而本文作者却偏偏写钢琴家的脚,这是为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2 题。
静夜听风
姜璃敏
静夜听雨,仅仅这几个字,就赋予我们多少诗意!最是那温馨的春夜,淅淅沥沥的细雨,
抚着恬怡的春梦、绿肥红瘦的江南,是何等美妙意境?(一)
静夜听风可就大不同了。如果说前者宛如丝竹悠悠、清泉淙淙,后者则浑似江河破堤、
大漠飞沙。尤其是无雨的冬夜,听虎啸龙吟般朔风动地而泉,门窗噼啪,雨篷呻吟,耳畔嗖
嗖如有利箭飞掠,心头瑟缩似万马狂踏,落英狼藉。那心境,无论如何是找不到一丝美感来
的。何况晚来的风总给人以凄凉的暗示,静夜的喧嚣声不免让人心惊肉跳。所以,我们难听
到对夜风的欣赏或讴歌。
尤其是不眠的长夜或病痛的僵卧中,听萧萧风过,黯淡的心境更如夏日雷雨将骤,飞沙
走石,天昏地暗。(二)
当然,也有例外的人。诸如我,每于无眠之夜听风,便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风似乎会
吹开记忆之门,听不同的风声,如同听到久远而淡忘的歌声,会将不同的往事纷纷乱乱地勾
陈于眼前,牵起种种沉溺的情愫,有时竟也因之温情绵绵甚或慷慨激昂。因为我与风,曾有
过一段特殊的因缘。(三)
早年我下放煤矿,矿在大湖之中。按月休假,而休假前夜,总特别关注风情。因为交通
全靠班轮,遇有 6~7 级风便要停航。夜来无风,睡眠便稳,有风则忧不能行,常至不寐。而
假毕前夜,心情又正相反,夜风越大越是窃喜,为可在家多呆一日也。由是对风的感情忽喜
忽憎,可谓自私无理,却又大可理解。这也是矿上大多数人的一般心态,算是一种特色。在
矿上,我当过多年外线电工,常年在电杆甚至输电铁塔上爬上爬下,对风又别有一番敏感。
高空作业,晴朗无风的日子总是顺利也舒畅得多。遇风,尤其是阴寒天,上得杆去冷而僵,
不利索不说,危险也相对大些。杆顶的风比地上又格外尖利而硬朗,足可将尚未系上安全带
的人吹落几十米外。所以我那时极厌风,而现在每听到某种风声,眼前常会活现杆上苦苦僵
持的情景。不纯然是苦味,也有淡淡的自豪在心头。去年重回故地,见到我当年架起的电杆
犹在那儿为人造福,那分感情更其甘洌。即使那时,在风中的电杆上,也有别人体味不到的
独特情趣。那就是活干得顺手时,听那新扯起的四根长线,如琴弦般在风中铮铮放歌,嗡嗡
有韵,奏出我的欢悦。人越高,如在几十米的铁塔上,那风越劲,“弦”上的音乐听来也越发
清长动人,有时竞令我激动不已,操起大铁扳手,铿铿猛击粗长的银线,那气势,直若壮士
临风,挥剑长啸大风歌!(四)
毕竟才 20 出头,意气方刚呵!而今雄风犹在,我这气势却哪去了?连梦中也找不见它,却
常从铁塔上飞落,惊醒一身冷汗。只有静静深夜,听着当年一样的风声,才会拾到几分一样
的心情。悲欤,喜欤?(五)
风吹来多少记忆?风吹走多少故事!而风逍遥自在,无影无踪,来复去,去又来。我呢,
该向谁追索飘逝的生命?(六)
9 根据第二自然段的内容,用两个词概括“静夜听风”的心境。
答:
答案:凄凉(黯淡)、惊恐。
10 请根据第四段的内容,分两点概述“我与风”的特殊因缘。
答:
答案:①休假前后的风,常使“我”的感情忽喜忽憎。②野外作业时的风,既让“我”
苦恼、厌恶,又让“我”欢悦、自豪。(激动)
11 第五段末说:“悲欤,喜欤?”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情?
答:
答案:因为现今的“我”失却当年的意气和豪情,因此感到悲。因为现今的“我”不用
再经受当年那种忽忧忽喜的悲苦,因此感到喜。
12 请分别从修辞和句式的角度,分析第二自然段中画线文字的语言特色及其作用。
答: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16 题。
有一些感觉,正离我们远去(有删节)
王周生
曾经在《美国中学生获奖作文选》里,读到一篇作文,题目叫《先人们的快乐》。说是 2155
年,也就是一百多年后的某日,有个叫汤米的男孩,在家中阁楼上惊奇地发现了“一本真正
的书”,这书是印在纸上的,纸头泛黄松脆。他赶忙叫来妹妹,妹妹也觉得不可思议,这字怎
么“一动不动地停在纸上”,怎么不是在屏幕上移动的那种?汤米告诉妹妹:一个世纪前,也
就是爷爷的爷爷从前读的书都是印在纸头上的,那时上课不是分散在家中,而是集中起来,
去一个叫学校的地方,每天早上“上学”,每天傍晚“放学”,学校的老师不是电脑里那几个
模拟人像,而是真正的人。爷爷的爷爷和左邻右舍的孩子一路欢笑着走在上学的路上;爷爷
的爷爷们乐滋滋地坐在教室里,和一个真正的人——老师,面对面说话,那声音是从老师的
喉咙而不是扬声器里发出的;爷爷的爷爷和同学一起嬉笑玩耍,讨论功课,大家的笑声也是
真实的,你能感受到同学嘴里呼出的气息……多么令人神往!可是如今,对着家中的电脑上课,
妹妹只有叹气的份儿,觉得爷爷的爷爷们真是幸福极了。
读那篇作文的时候,大约是 1989 年,我觉得像是天方夜谭。我佩服美国孩子丰富的想像
力和编故事的能力。那时的上海作家中,只有我和叶永烈先生刚开始用电脑打字,上网离我
们还十分遥远,更不要说有那种能拍照、能发短信息、功能多多的手机了。记得当时我用电
脑打了一篇小说,被录用后,编辑竟要我将打印稿用手抄到 300 格的稿子纸头上,说是便于
编辑,真是匪夷所思。弹指一挥间,十多年过去了,电脑、网络的神速发展令我们眼花缭乱。
每过一阵,一项新的电脑和网络技术就会出现。用于写作的人越来越少,用电脑写作的人越
来越多。长年累月地打字,让我们连有些汉字都忘记怎么写了。如今有人已经不用每天上班
下班,而是坐在家里电脑前办公;有人已经不去学校,而在网上选修自己喜欢的课并参加考
试……网上读书,网上聊天,网上购物,网上可视通讯,手机短信,手机小说……美国中学
生的那篇《先人们的快乐》中的某些情景,已经提前来到。
我儿子前几年出国读书,有许多人问我,你想他吗?我说,我并不觉得他离开我呀,几乎
每天我们都在说话聊天呢,不是在网上就是在电话里。只要愿意,接上摄像头,可以看见对
方,看见各自房间的陈设,各自烧的菜。除了不能将儿子喜欢的饭菜从网上传过去,别的和
他在家没什么两样。但也因此,作为母亲,对儿子的那份思念淡了,甚至没了。可是 80 年代,
我先生出国读书,一封信起码走半个月以上,等信等得望眼欲穿,越是等不到越是心焦,好
不容易收到信的那一刻,喜悦自然不用说,那一封封信,自然成了珍品。
看如今男男女女,走在路上,坐在车里,甚至进入电梯,一个个在手机上不停按捏,信
息以光速传递。相亲相爱的少男少女,只要发出一条消息,就能在几秒钟后迅即得到爱的反
馈。
但有一些感觉,正在离我们远去;有一些快乐,正在变得越来越浅显。这两年,我渐渐
发现,表现这种细腻和震颤感觉的文字越来越少人问津,人们忙于编造粗俗的笑话,离奇的
故事,释放疯狂的欲望。
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历史拐了个小小的弯儿?我不得而知。
我只是,小心翼翼地珍藏我曾经有过的那些感觉,让一百年后的人们羡慕和妒忌。
13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所引《先人们的快乐》的内容。
要求:①概括的文字应体现作者选用这个材料的意图。
②不超过 50 个字。
答:
答案:2155 年的学生,在家中从网络虚拟的环境中求学,渴望能有我们今天这样真实的
学习环境(或氛围,条件等)。(强调“渴望”之后的归纳,因为这一点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14 题目中的“有一些感觉”,是些什么感觉?试联系全文内容写出两种。作者认为是什么
原因使它们“正离我们远去”的?
答:
答案:望眼欲穿的企盼,家书抵万金的喜悦,久别重逢的幸福等等(或:等待思念期盼等)
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的快速传递,压缩了时间和空间,从而使人类情感变得单调和迟钝。
15 理解下面的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历史拐了个小小的弯儿?我不得而知。
答:
答案:作者对科技的发展导致人类情感的淡漠深感无奈,同时也提醒人们在网络时代更
应珍视人间真情。答案要点:“历史的必然“指科技的进步必然导致人类情感的淡漠;“历史
拐了个小小的弯儿”表明科技的进步导致人类情感的淡漠只是暂时现象,人类对真情的追求
不会因科技的发展而改变;“我不得而知”兼有“无奈”和“期待”两种情感。
16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开头引述美国中学生的获奖作文,特别突出一个“真”字——真的书本,真的上
学,真的教室,真的老师,真的同学,用以反衬网络世界的虚假。
B.作者选用十多年前编辑要她“将打印稿用手抄到 300 格的稿子纸头上”这一材料,目
的是反衬电脑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
C.文章将如今不思念远在外国读书的儿子与 20 年前焦急等待出国读书的丈夫的来信对
比,说明随着科技的进步,思念带来的痛苦和喜悦的感觉已经麻木。
D.结尾处作者表示要“小心翼翼地珍藏曾经有过的那些感觉”,与开头段故事中“妹妹
只有叹气的份儿”构成了呼应。
E.作者并不反对科技进步,在她看来,电脑、网络的应用带来了生活的便捷和工作效率
的提高,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特别是让人们失去了一些美好宝贵的东西。
答案:BE 解析:A 应是“虚拟”而不是“虚假”,C 不是“麻木”而是“淡漠”,D 呼应
的应是“幸福极了”,与“叹气”呼应的是“羡慕和妒忌”。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20 题。
对 月
贾平凹
①月,夜愈黑,你愈亮,烟火熏不脏你,灰尘也不能污染你,你是浩浩天地间的一面高
悬的镜子吗?
②你夜夜出来,衣衣却不尽相同,过几天圆了,过几天又场子了,圆得那么丰满,场子
得又如此缺陷!我明白了,月,大千世界,有了得意有了悲哀,你就全然会照了出来的,你照
出来,悲哀的盼你丰满,望眼欲穿;你丰满了,却使得意的大为遗憾,因为你立即又要缺陷
了。你就是如此千年万年,陪伴了多少人啊!不管是帝王,不管是布衣,还是学士,还是村孺,
得意者得意,悲哀者悲哀,先得意后悲哀,悲哀了而又得意……于是,使在这无穷无尽的变
化之中统统消失了,而你却依然如此,得到了永恒!
③你对于人就是那砍不断的桂树,人对于你就是那不能歇息的吴刚。吴刚是仙,可以长
久,而人却要以短暂的生命付之于这种工作吗?
④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谜!从古至今,多少人万般思想,却如何不得其解。或是执迷,将
便为战而死,相便为谏而亡,悲、欢、离、合,归结于天命,或是自以为觉悟,求仙问道,
放纵山水,遁入空门;或是勃然而起,将你骂杀起来,说是徒为亮月,虚有朗光,只是得意
时锦上添花,悲哀时火上加油,是一个面慈心狠的阴婆,是一泊平平静静而溺死人命的渊潭。
⑤月,我知道这是冤枉了你,是曲解了你。你出现在世界,明明白白,光光亮亮。你的
存在,你的本身就在说明这个世界,就在向世人作着启示;万事万物,就像你的形状,一个
圆、一个圆地完成啊!
⑥试想,绕太阳运行的地球是圆的,运行的轨道也是圆的,在小孩手中被玩弄的弹球是
圆的,弹动起来也是圆的旋转。人何尝不是这样呢?人再小,再长老:人老了,却有和小孩一
般的特征。老和小是圆的接榫。冬过去了是春,春种秋收后又是冬。考虑可以吃鸡,鸡可以
吃虫,虫可以蚀杠子,杠子又可以打老虎。就是这么不断的否定之否定,周而复始,一次不
尽然一次,一次又一次地归复着一个新的圆。
⑦所以,我再不被失败所惑了。再不被成功所狂了,再不为老死而悲了,再不为生儿而
喜了。我能知道我前生是何物所托吗?能知道我死后变成何物吗?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有乐,
活着也有苦,苦里也有乐;犹如一片树叶,我该生的时候,我生机勃勃地来,长我的绿,现
我的形,到该落的时候了,我痛痛快快地去,让别的叶子又从我落疤里新生。我不求生命的
长寿,我却要深深地祝福我美丽的工作,踏踏实实地走完全我的半圆,而为完成这个天地万
物运动规律的大圆尽我的力量。
⑧月,对着你,我还能说些什么呢?你真是一面浩浩天地间高悬的明镜,让我看见了这个
世界,看见了我自己。但愿你在天地间长久,但愿我的事业永存。
17 第二段,作者将月的圆缺与人的悲欢对照着尽情抒写,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在对照中,突出了月之永恒,短暂的人生实在没必要自寻烦恼,为后面的行文张
本(或是后文展开的依托、依据)
18 根据文意,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1)你对于人就是那砍不断的桂树,人对于你就是那不能歇息的吴刚。
答:
答案:(1)月对于人来说,总是圆了又缺,缺了又圆,在变化中得到了永恒,人对于月来
说常为人生的悲哀、得意而感,而患得患失不能停息。
(2)老和少是圆的接榫。
答:
答案:(2)老和少是人生之圆的前后衔接点。或者说人生的不同阶段却往往呈现出某些相
似之处。(言之成理、符合语境即可)
19 从全文看,作者笔下的月有怎样的特征?作者对月悟出了哪些哲理?
答:
20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采用了第二人称,作者似与月在进行面对面的交谈,这样便于抒发情怀,阐发哲
理。
B.文章中选用了比喻、拟人、设问、排比的修辞格,使语言显得华丽照人,富有美感。
C.对着一轮明月,作者遐思悠悠,思接千载,显示出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哲学功底。
D.在作者看来,人生近乎是周而复始,重复的圆。但消极中含有旷达乐观,与苏东坡的
《前赤壁赋》有异曲同工之妙。
E.本文采用了层进式的思路,中间勾联,首尾呼应,结构严密有致。
答案:BD 解析:B.语言特点应是优美纯净,华丽错;D.作者只是对月有所感悟、对
人生有些思考,说不上“消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