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5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华安一中、龙海二中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三第一次月考
高三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优秀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从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优秀传统文化是经历了长期的继承,并且仍然保留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文化,也就是说,传统文化在我们今天,依旧存在。这也就说明,没有文化的继承也就没有文化的积累,更不会有我们今天的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经过长期发展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精神指引。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拥有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万众一心、矢志不渝的精神力量,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以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等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摘编自赵思蒙《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年教育的途径》)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文化是经历了长期继承,并全部保留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在我们的今天,传统文化其实依旧存在。
B. 中华文化可谓源远流长、灿烂辉煌,优秀传统文化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和价值。
C.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文化强国的任务,也是传承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D.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它们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全面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重点论述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以及传承的重要意义和具体要求。
B. 文章由界定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到阐述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进而引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观点。
C. 文章第二段以中华文化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以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等论述了中华文化血脉从未中断过。
D. 文章最后三段从思想理念、传统美德、文化内容等角度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及价值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优秀传统文化是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文化需要继承,也需要积累,否则我们今天就不会拥有文化。
B.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惠民利民的思想理念,就可以认识和改造世界。
C. 只有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才能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和规范。
D.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了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仍有影响,它们是珍贵的精神财富。
【答案】1. A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不正确的一项”,浏览选项意思,回归原文,比对是否有时空错位、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不符合逻辑等问题,选出最佳答案。
A项,“全部保留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文化”错误。依据第一段“优秀传统文化是经历了长期的继承,并且仍然保留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可知,被“长期继承”的是“优秀传统文化”,“仍然保留”的也是“优秀传统文化”,仍有一些落后而被淘汰的文化,原文说的是“传统文化”,并非A项的“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文化”。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关系,论点和论据间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假设论证、因果论证、对比论证、事例论证等方法。选项提到的论点、手法等要仔细比对,选出最佳答案。
C项,“论述了中华文化血脉从来没有中断过”错误,曲解文意。第二段阐述的是“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并不是要论述“泱决大国,拥有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历史文化”。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比对选项和原文在观点态度上是否有细微差别,是否有强加因果、条件不充分、无中生有、时空错位等问题。
A 项,“否则我们今天就不会拥有文化”曲解文意, 以偏概全,原文第一段中说的是“更不会有我们今天的文化”,故A项理解有误;
B项,“就可以认识和改造世界”错误。第四段说的是“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知,B项说法过于绝对。
C 项,“只有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才能体现出……”错误,依据第五段“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可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可知,C项“只有……才能……”强加条件关系。
故选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比对关系,看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词语,要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改、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特别注意比对:指代词、范围词、程度词、时间词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生活在不同语言、文化、种族、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语言是促进人类发展、对话、和解、包容与和平的重要前提之一。
人们需要通过语言与他人沟通,并且通过语言将知识、观念、信仰和传统代代相传,这对于人类的生存、自尊、幸福、发展以及和平共处必不可少。我们认识到,在代代相传的历程中.儿童时期的语言学习效果最佳。
同时,语言还是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是记录并传承一个族群、一个地区乃至世界独特文化的主要载体,它有助于人们通过共享的行为模式、互动方式、认知结构和理解方式来交流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语言记录了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传统知识和实践经验。这一知识宝库促进人类发展,见证了人类改造自然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摘编自《岳麓宜言》)
材料二
《岳麓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个以“保护语言多样性”为主题的宣言,是重要的永久性文件,也是联合国“2019国际本土语言年”的重要基础性文件。((宣言》向全世界发出倡议,号召国际社会、各国、各地区、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等就保护和促进世界语言多样性达成共识。《宣言》体现了加强语言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凝练了当前世界语言资源和语言多样性保护的核心理念和指导思想,倡导各国制定行动纲领和实施方案,同时汇聚了语言资源保护的做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模式和路线图,体现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宣言》在制定和征求意见过程中受到各方高度评价,认为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成果。将时指导世界各国和地区保护语言资源和语言多样性工作发挥重要作用。
(摘编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公布保护语言多样性<岳麓宣言>》,“中国教育新闻网”2019年1月22日)
材料三
人工智能会成为濒危语言的救命稻草吗?某种程度上讲,的确可以。如果使用到位,至少能避免重演“一个人带走一种语言”的尴尬。不过,它依然不能有效地解决语言使用热情问题。实际上,在语言政策趋于开明的现代社会,濒危语言更难以摆脱的威胁,是在社会变迁中跟上时代的压力。鼓励更多人使用濒危的母语,还需要通过合理的政策和资源支持,缓解社会结构性和趋势性变化带来的冲击。有语言学家研究了墨西哥的原住民社区发现,为濒危语言提供社区支持至关重要。有了相应的社区图书馆、社区组织等,不但人们更有凝聚力,他们的语言也有了生存土壤。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工智能和技术手段再发达.都要以人为归宿。否则。它只能为濒危语言搭一个留待后人进行再发现的中转站或庇护所而已。
(摘编自刘天亮《给濒危语言更广阔的世界》, (人民日报》2019年2月22日)
材料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专家罗素表示,在今天存世的7 000多种语言中,不到3%的人口说着占比96%的语言,鼓励语言多样性和尊重母语教育并重意味着从孩童的早期阶段开始多语言的培养,为各语言提供沟通和交流的空间。“要让古老而独特的文化代代相传,就必须为所有语言的使用者提供平等教育机会、加强社会融入。”他说。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多样性保证了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在语言文化交流增信释疑、沟通情感、缔结友谊的道路上,中国正承载着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摘编自刘博超《语言多样性为何如此敢要》,《光明日报》2019年2月22日)
4. 下列关于“语言的作用和意义”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语言是促进人类发展、对话、和解、包容与和平的重要前提之一。
B. 通过语言将知识、观念、信仰和传统代代相传.对于人类的生存、自尊、幸福、发展以及和平共处是不可或缺的。
C.
语言是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记录并传承一个族群、一个地区乃至世界独特文化的载体就是语言。
D. 语言多样性保证了文化的多样性.语言文化交流有助于增信释疑、沟通情感、缔结友谊。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语言是人们通过共享的行为模式、互动方式、认知结构和理解方式来交流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因素之一。
B. “保护语言多样性”这一《岳麓宣言》的主题.体现了加强语言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C. 人工智能和技术手段必须要以人为归宿才能为濒危语言搭建一个留待后人进行再发现的中转站或庇护所。
D. 专家指出,从孩童的早期阶段开始多语言的培养,鼓励语言多样性和尊重母语教育并重,可以有效切实地为语言发展提供生存的土壤。
6. 中国有五十多个少数民族,他们大多有自己的民族语言。请结合上述材料,提出两条保护语言多样性的措施。
【答案】4. C 5. C
6. ①少数民族儿童在学习普通话的同时也要学习本民族语言;②扶植少数民族语言作品的出版、发行,建设少数民族语言作品的图书馆及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社区;③给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人员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④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翻译少数民族语言,使少数民族语言走向世界。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锁定答题区间,然后筛选出答案。
C项,“记录并传承一个族群、一个地区乃至世界独特文化的载体就是语言”理解错误。由原文“语言‘是记录并传承一个族群、一个地区乃至世界独特文化的主要载体’”,可知,语言是“主要”载体,还有其他的“载体”,并不是“载体”就是语言。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然后将选项与文本内容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
C
项,“才能为濒危语言搭建一个留待后人进行再发现的中转站或庇护所”理解错误。由原文“人工智能和技术手段……否则,它只能为濒危语言搭一个留待后人进行再发现的中转站或庇护所而已”可知,人工智能和技术手段必须要以人为归宿,是“否则”,如果不这样做,它只能为濒危语言搭建一个留待后人进行再发现的中转站或庇护所,如果这样做了,就不会成为一个留待后人进行再发现的中转站或庇护所。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筛选主要的信息,并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最后得出答案。解答时注意认清中国的实际情况,再结合材料作答即可。由材料三的“人工智能会成为濒危语言的……”和“鼓励更多人使用濒危的母语,还需要通过合理的政策和资源支持,缓解社会结构性和趋势性变化带来的冲击”可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翻译少数民族语言,使少数民族语言走向世界;由原文“为濒危语言提供社区支持至关重要。有了相应的社区图书馆、社区组织等”可知,扶植少数民族语言作品的出版、发行,建设少数民族语言作品的图书馆及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社区;由材料四中的“鼓励语言多样性和尊重母语教育并重意味着从孩童的早期阶段开始多语言的培养,为各语言提供沟通和交流的空间”可知,少数民族儿童在学习普通话的同时也要学习本民族语言;由原文“要让古老而独特的文化代代相传,就必须为所有语言的使用者提供平等教育机会、加强社会融入”可知,给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人员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的是对文意理解的考查,考生要注意选项中常见的错误有曲解文意、枉加推断、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问题,考生要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准确判断选项中的表述是否正确。总之,这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作品内容,然后将原文与选项进行认真的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完成这类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个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记住一棵树
非鱼
跑,继续跑。
那时你还叫刘秀。你的腿已经不听使唤了,汗水湿透了中衣,嗓子里有咸腥的味道。身后是嘶喊声震天的追兵,你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活着,成了你最奢侈的希望。
跑,继续跑。
远远地,山坡上有炊烟袅袅升起,你使劲咽了口唾沫。炊烟于你,是一种残忍的诱惑,你既不能摆脱王莽的追兵,又不能进村去讨一碗粥喝,尽管你早已经饥肠辘辘。
跑,继续跑。
嘶喊声似乎小了远了,你瘫坐在田埂上,肚子越来越饿,如无数的小鼠探出尖利的细齿咬噬着你的胃壁。仰头,是一株硕大的棠梨树,一颗颗棠梨如青核桃般在风里轻轻摇晃。你又咽了一口唾沫,急慌慌地揪下几颗啃起来。呸——你又吐出来,小小的棠梨太酸了,还涩。
“难道,天要灭我刘秀吗?”你扔掉手里的棠梨,长叹一声。
突然,一个妇人从山坡上袅袅向你走来,面若一轮明月,发髻高挽,手提一只黑褐色的陶罐。你有些迷惑,这山野之上,怎么会有如此娴静貌美的妇人出现?
妇人微微一笑,问你:“我给夫君送饭归来,见你在摘棠梨,可是饿了?”你点点头:“可是……”
妇人说:“我知道。”
你看见妇人摘下十几颗棠梨放进她的陶罐里,找来一把干柴点燃。不一会儿,罐里传来阵阵清香。
胃里的小鼠更加用力地咬噬,你口干舌燥,唾沫也没有了。火熄了,罐凉了,妇人说:“吃吧。暂且可充饥。”
端起陶罐,棠梨温暖的汁液流进嘴里、胃里,你吞食着果肉果核,如果可以,你甚至能吞了陶罐,那一刹那,你忘了汉家天下,酸甜温暖的煮棠梨就是一切。
放下陶罐,你用宽大的袖口擦一擦胡须上的棠梨汁,欲道一声谢,可眼前早已没有了妇人的踪影。你仰天长啸:“哈哈,莫非上天来助我!”
跑,继续跑。
此刻你气力大长,飞一样,在山坡上、塬上奔跑,一路向西。追兵的嘶喊听不到了,伴随你的只有风。
风,不停地吹,吹过黄河两岸,吹过你冕冠上的旒,叮当作响。哦,你已经是汉光武帝了。锦衣玉食,如今你什么也不缺,可是,太官准备的八珍之味依然让你提不起胃口,你挥一挥宽大的衣袖:“拿下去。”太官属下的大官丞已经换了五个,还要怎么样?
棠梨,对,就是棠梨,是那位妇人为你在陶罐里煮出来的棠梨啊。你舔了舔嘴唇,仿佛那酸甜温暖还在。
怪不得太官,他哪里知道你的威仪荣华之下,掩藏着什么,那一路的逃亡,有过多少的生死瞬间,那一罐棠梨,才是永远的美味。
再次来到那座小山村,前去打探的人却回报:“村里没有此人。”派了更多的人,再找,依然是没有这个人。
你弃辇登上那座小山,站在山顶上,村庄里鸡犬之声相闻,绿树掩映,细细的炊烟从树梢上升起来。慢慢从山上向下走,你来到了那株棠梨树前,早春时节,雪白的棠梨花将整棵树笼罩,金黄的连翘在山坡上绽放,麦苗青青,蜂飞蝶舞,热闹非凡。
笑容在你的脸上绽放,如棠梨花朵般灿烂。作为大汉的天子,子民安居乐业,你能不高兴吗?找不到为你煮棠梨的妇人,但棠梨树在,不能当面感谢妇人,但村里的百姓在。你下诏,赐给这个小村庄一个好听的名字:罐煮梨村,免除村里所有的税赋、丁役。
得知这个消息,村里的老幼妇孺一齐跪在你面前,你一指那株硕大的棠梨树,说:“我,是棠梨树上结下的果,你们,也是。棠梨树佑护着召公,也佑护了我,我会永远记得这棵树,记得罐煮梨。”
后来,有人告诉你,那个美丽的妇人是荷花女的化身,是召公派来的。你沉默良久,冲着罐煮梨村的方向拜了三拜。
当然,这个说法是不是真的,都不重要了。
你是刘秀,你是汉光武帝,你是大汉中兴之主,你是能把一棵树记在心里的人,这就够了。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点明刘秀的困境:身体困乏,后有追兵,这也是他后来见到棠梨树先高兴后失落的原因。
B. 小说开篇描写的刘秀的危险处境和后面“炊烟袅袅升起”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渲染了紧张气氛。
C. 小说结尾部分描写了刘秀重回故地所见到的美丽景象,这既暗示人物心情,也为后文情节做铺垫。
D. 小说结尾刘秀并没有找到那个妇人,前文实际已有多处暗示,如妇人的出现和消失及刘秀的感叹。
8. 小说中的“棠梨”具有多重意蕴,请简要分析。
9. 小说是怎样叙述刘秀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棠梨是充饥止渴的美味食物,在困境中的刘秀眼中酸甜温暖的煮棠梨就是一切。
②棠梨是过去生活的象征,是对苦难生活的回忆和感恩,因为棠梨,刘秀才渡过了困境,因为棠梨,刘秀心怀感恩。
③是太平盛世的象征,雪白的棠梨花开放,棠梨树所在的村庄宁静、祥和,人民安居乐业。
9. ①以“你”的视角来叙事,拉近读者和小说中人物、事件的距离,增加亲切感。
②以“跑,继续跑”为线索,引导读者进入刘秀的故事,更有紧张感,展现了刘秀从陷入困境到获得生机的变化过程。
③多用心理描写和对话形式,使叙事更加集中并能更准确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对小说的阅读鉴赏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A项,“形成鲜明对比,渲染了紧张气氛”不正确,两处环境描写并没有形成对比,而且对炊烟袅袅升起的描写,主要是为了引出后面吃棠梨的情节。故此题答案为B项。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分析“棠梨”的多重意蕴,考查鉴赏小说形象、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所考查形象本身特征、主题表达、人物塑造等角度分析。从意象本身的特征来看,棠梨是树上的果实,是可以用来充饥止渴的食物,小说中刘秀被追赶走投无路,因为有棠梨果腹才保住性命,在当时的刘秀眼中,煮棠梨就是一切。 从主题表达来看,小说写刘秀回到棠梨树下,看到“雪白的棠梨花将整棵树笼罩" , "子民安居乐业”,并给小村赐名为“罐煮梨村" ,可见棠梨象征了太平盛世,人民安居乐业。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来看,刘秀成为皇帝却没有忘记棠梨,意味着他没有忘记当年的艰苦岁月, 给小村赐名免赋税也表明刘秀懂得感恩。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时要求答出“小说是怎样叙述刘秀的故事的”,考查对小说的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叙述角度、情节结构、人物塑造等角度分析。本文通篇以“你”的视角展开,采用的是第二人称叙的方式
,好处是能够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有利于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便于感情的交流,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从情节安排来看,“跑,继续跑”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并且串联起了小说前半部的情节,起到了线索作用,而且刘秀喝了煮棠梨前后“跑”的心情和状态是不同的,展现出刘秀从困境到获得生机的变化过程。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来看,小说对主人公刘秀主要采用了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的形式,心理描写如“没有别的选择”“你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等,语言描写主要是对话描写, 如刘秀与煮棠梨妇人的对话等,这样的安排使人物心理展示得更准确,也使小说去掉了许多对故事及人物进行交代的叙述语言,使叙事更加集中。
【点睛】第1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小说中语言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小说中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事件理清小说情节;(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全文思想主旨;(3)找出描写人物的段落和语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征及心理;(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揣摩挖掘内涵;(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常字公择,南康建昌人。自束发读书庐山白石僧舍。既擢第,留所抄书九千卷,名舍曰李氏山房。调江州判官、宣州观察推官。发运使杨佐将荐改秩,常推其友刘琦,佐击节曰:“世无此风久矣。”并荐之。
熙宁初,为秘阁校理。王安石与之善,以为三司条例检详官,改右正言、知谏院。安石立新法常预议不欲青苗收息至是疏言条例司始建已致中外之议至于青苗敛散取息傅会经义人且大骇安石见之,遣所亲密谕意,常不为止。又言:“州县散常平钱,实不出本,勒民出息。”神宗诘安石,安石请令常具官吏主名,常以非谏官体,落校理、通判滑州。岁余复职,知鄂州,徙湖、齐二州。齐多盗,论报无虚日。常得黠盗,刺字为兵,使在麾下,尽知囊括处,悉发屋破柱,拔其根株,半岁间诛七百人,奸无所匿。
哲宗立,改吏部,进户部尚书。或疑其少干局,虑不胜任。质于司马光。光曰:“用常主邦计,则人知朝廷不急于征利,聚敛少息矣。”常转对,上七事。时役法差、免二科未定,常谓:“法无新陈,便民者良;论无彼己,可久者确。今使民俱出赀则贫者难办,俱出力则富者难堪,各从其愿,则可久尔。”乃折衷条上之。赦恩,蠲市易逋负不满二百缗者,常请息过其数亦勿取。
拜御史中丞,加龙图阁直学士。论取士,请分诗赋、经义为两科,以尽所长。初,河决小吴,议者欲自孙村口导还故处,及是,役兴,常言:“京东、河北饥困,不宜导河。”诏罢之。谏官刘安世以吴处厚缴蔡确诗为谤讪,因力攻确。常上疏论以诗罪确,非所以厚风俗。安世并劾常,徙兵部尚书。辞不拜。出知邓州。徙成都,行次陕,暴卒,年六十四。
(选自《宋史·李常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安石立新法常预议/不欲青苗收息至是/疏言/条例司始建/已致中外之议/至于青苗敛散取息傅会经义人且大骇/
B. 安石立新法/常预议/不欲青苗收息/至是/疏言/条例司始建/已致中外之议/至于青苗/敛散取息/傅会经义/人且大骇/
C. 安石立新法/常预议/不欲青苗收息至是/疏言/条例司始建/已致中外之议/至于青苗/敛散取息/傅会经义/人且大骇
D. 安石立新法/常预议/不欲青苗收息/至是/疏言/条例司始建/已致中外之议/至于青苗敛散/取息傅会经义/人且大骇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束发:指男子十五岁。古代男子到了十五岁,要将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
B. 谏院:朝廷设立的舆论机关,可对朝廷百官的任用及各种政事提出意见,规谏朝政缺失。“正言”和“御史中丞”都是谏院所属的官员。
C. 刺字:文中指针对犯罪之人的刑罚,也称“墨刑”。在犯人皮肤上刺字,再涂以墨使字迹明显,之后根据罪行轻重可为兵卒,也可发配至边远地方。
D. 加官:在原有的官职外兼领其他官衔。加领的官职没有实际权力,只增加荣显,厚重身份,表示皇帝给予恩宠。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常为人谦让,有君子之风。发运使杨佐向朝廷推荐李常,李常反而推荐好友刘琦。杨大为赞叹,将二人一起推荐。
B. 李常坚持原则,不徇私情。他与王安石关系友好,却上书反对青苗法收息;即使王安石派人私下跟他表明自己的意思,他也不罢休。
C. 李常心系百姓,为民排忧解难。他捉盗贼,毁贼窝,保一方百姓平安;黄河决堤,他力主不要给京东、河北的饥困百姓摊派劳役。
D. 李常坚持正义,直言敢谏。修订役法时,他提出法无新旧,以方便百姓为好。刘安世诽谤蔡确,他上疏维护蔡确,因此被弹劾。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疑其少干局,虑不胜任。质于司马光。
(2)常上疏论以诗罪确,非所以厚风俗。
【答案】10. B 11. B 12. D
13. (1)有人怀疑他缺少才干气度,担心他不能胜任。哲宗向司马光询问。
(2)李常上疏论述因为作诗判蔡确的罪,这不是用来使风俗淳厚的做法。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常预议”前面的主语已经变换,前面断开,排除A;“至是”单独的时间状语,单独成句,排除AC;“青苗”“敛散取息”两个事件,中间断开,排除AD。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B项,“‘御史中丞’都是谏院所属的官员”错误,“御史中丞”属于御史台,宋代常以台谏并称。故选B。
【12题详解】
此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题中D项,“刘安世诽谤蔡确”错误,原文“谏官刘安世以吴处厚缴蔡确诗为谤讪,因力攻确”,不是刘安世诽谤蔡确,是刘安世认为吴处厚交付蔡确诗中有诽谤讥刺朝政之处,因而极力攻击蔡确。故选D。
【13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重点词句,第(1)句,或:有人;干局:才干气度;虑:担心;质于司马光:介宾短语后置句。第(2)句,以:因为;罪:判罪;所以:表方式,用来。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李常字公择,南康建昌人。年少时在庐山白石僧舍读书。考中进士后,留下他所抄录的书九千卷,为他的住处取名叫李氏山房。调任江州判官、宣州观察推官。发运使杨佐打算推荐他升官,李常推荐他的朋友刘琦,杨佐赞叹说:“世间没有此种风气很久了。”一起推荐他们。
熙宁初年,任秘阁校理。王安石和李常交好,让他任三司条例司检详官,改任右正言、知谏院。王安石立新法,李常参与讨论,不想实行青苗法收取息钱,到这时,上疏说:“条例司刚成立,已经导致朝廷内外的议论。至于均输法、青苗法,聚敛散钱收取利息,解析经书的义理时穿凿附会,人们将会大为惊骇。”王安石看到后,派遣亲近的人暗中表明意思,李常不因此而罢休。又说:“州县发散官方预储备供借贷的银钱,实际上不出本钱,勒索百姓出利息。”神宗责问王安石,王安石命令李常出具主要官吏的名字,李常认为这不符合谏官体制,落职为校理,通判滑州。一年多后恢复职务,任鄂州知州,移任湖、齐二州。齐州盗贼很多,没有一天不上报的。李常捉到狡黠的盗贼,刺字为兵,让他在自己部下,李常很清楚盗贼聚居的地方,就破门而入,全部根除了他们,半年间,杀七百人,让那些奸恶无处藏身。
哲宗即位,李常改任吏部侍郎,升户部尚书,有人怀疑他缺少才干气度,担心不能胜任,哲宗向司马光询问。司马光说:“使用李常主管国家财政,那么人们知道朝廷不急于征利,聚敛可稍稍平息了。”李常陈述时政得失,上书七件事。当时差役、免役法没有确定,李常认为:“法无新旧,方便百姓的就好;论述不分他我,能够长久的就确认。现在让百姓都出钱,那么贫困的人难以办到;如果都出力,那么富裕的人难以忍受。分别听从他们的意愿,就可以长久了。”于是折中分条开列上呈。皇帝赦恩,免除市易拖欠赋税不满二百缗的,李常请求利息超过这个数也不收取。被授予御史中丞,加封龙图阁直学士。李常论取士,请分诗赋、经义为两科,以尽其所长。最初,黄河在小吴决口,议者打算从孙村口疏导黄河归还旧河道,如果这样,就要兴动劳役,李常说:“京东、河北饥饿困乏,不应该疏导黄河。”下诏命停止了这件事。谏官刘安世因为吴处厚交付蔡确诗中有毁谤朝政之处,趁机极力攻击蔡确。李常上疏论述因为作诗判蔡确的罪,这不是用来使风俗淳厚的做法。刘安世一同弹劾李常,调任他为兵部尚书,他辞谢不就职。出任邓州知州,移任成都,在走到陕西途中,突然去世,终年六十四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韩仲止
戴复古
何以涧泉号?取其清又清。天游一丘壑,孩视几公卿。
杯举即时酒,诗留后世名。黄花秋意足,东望忆渊明。
【注】韩溉,字仲止,自号涧泉,南宋诗人。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所寄对象的自号入手,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说明韩仲止是一个清高绝俗的人。
B. 颈联赞美韩仲止既要享受现世的生活乐趣、又要留给后世不朽声名的精神追求。
C. “孩视几公卿”意思是把公卿看得如同孩童一样,写出韩仲止不慕荣华的高士形象。
D. “丘壑”即指自然,意思是说作者游于山林丘壑之间,自得其乐,突出了其隐者形象。
15. 尾联是如何表达思想情感的?与前面内容有什么关联?
【答案】14. D 15. ①借景抒情或因花而产生联想,(其他手法,只要合理即可给分)②借“黄花秋意”暗喻高洁品质,自然引出爱菊之陶渊明,表达了对陶渊明式的韩仲止的敬仰之情。③前面是韩仲止的生活态度和乐趣,这一联是对他精神品质的总结。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意思是说作者游于山林丘壑之间,自得其乐”错误,从诗歌标题来看,《寄韩仲止》,本诗是对韩仲止清高绝俗、不慕荣华的高士形象的赞美。“天游一丘壑,孩视几公卿”意思是“韩仲止游于山林丘壑之间,自得其乐,把公卿看得如同孩童一样”,此句是写韩仲止,不是写作者。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结构层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掌握常用的表达技巧,首先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最后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根据题干要求,首先要点明本诗所运用的写作手法是整体上采用了借景抒情和联想的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手法,“黄花秋意”,即是景,引出爱菊之陶渊明,暗喻高洁品质,借写“黄花”表达了对韩仲止清高绝俗、不慕荣华的高士形象的赞美。第二问这是“总结”,点明主旨;先写生活态度和乐趣,最后对他精神品质的总结概括,突出了其隐者形象。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_____,_____”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 是真正的逍遥。
(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因为行事草率,最终“_____”,未能像西汉名将霍去病一样“_____”建立伟业。
(3)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_____,_____。
【答案】 (1). 若夫乘天地之正 (2). 而御六气之辩 (3). 赢得仓皇北顾 (4). 封狼居胥 (5). 陟罚臧否 (6). 不宜异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御,辩,赢,陟,臧。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 的话语,揭示了创造“中国奇迹”的朴素哲理,( )。只有拼与干,才能杀出筑梦圆梦的“血路”。位列世界500强的青岛海尔,曾在改革开放之的初一度濒临倒闭。1985,掌门人张瑞敏当众抡起大锤,砸烂76台劣质冰箱,拉开了管理革新、技术创新的帷幕;20年后,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使他又抡起改革大锤,试行“人单合一”,推动海尔连续多年蝉联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
一大批中国优秀企业不甘弱后、不甘平庸,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杀出血路、 。
只有拼与干,才能闯过筑梦圆梦的“险滩”。创业是披荆斩棘的开拓,创新是 的攻坚。四十载波澜壮阔,一批批拓荒者、先行者、公关者,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让一串串惊世奇迹 。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被中国建设者标定了6个“世界之最”。神舟飞天,蛟龙潜海,“天眼”傲世……今日之成就,为开创未来铺就了前行之路,激励着人们时刻赓续勇立潮头、实干苦干。
17.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掷地有声 浴火重生 绝处逢生 横空出世
B. 铿锵有力 东山再起 九死一生 脱颖而出
C. 掷地有声 浴火重生 九死一生 横空出世
D. 铿锵有力 东山再起 绝处逢生 脱颖而出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坚定意志得以宣示
B. 宣示的是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坚定意志
C. 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宣示了坚定的意志
D. 宣示了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坚定意志
19. 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20年后,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使他又抡起改革大锤,试行“人单合一”模式,推动海尔连续多年蝉联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
B. 20年后,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他又抡起改革大锤,试行“人单合一”,推动海尔多年蝉联白色家电全球第一品牌。
C. 20年后,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他又抡起改革大锤,试行“人单合”模式,推动海尔多年蝉联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
D. 20年后,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他又抡起改革大锤,试行“人单合一”模式,推动海尔多年蝉联白色家电全球第一品牌。
【答案】17. C 18. D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掷地有声:扔在地下能发出声响,形容话语豪迈有力。铿锵有力:形容声音响亮而有劲。此处形容习主席的讲话很有分量,而不是声音大,应该用“掷地有声”。浴火重生:指经历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验,获得重生,并在重生中达到升华。东山再起:指退隐后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此处语境是说企业在改革后获得新生,应该用“浴火重生”。九死一生:形容经历许多次危险而幸存下来。绝处逢生: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又得到了出路。形容创新攻坚的特点应该重在表现成功的几率小,用“九死一生”更合适。横空出世:形容人或物高大,横在空中,浮出人世,或比喻卓尔不群。脱颖而出:指锥尖透过布袋显露出来,比喻人的本领全部露出。此处形容新成果的诞生,并不是显现出来,所以应该用“横空出世”。故选C。
【18题详解】
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前面的主语是“话语”,而A项与之不一致,排除A项。根据前一句“揭示了……的朴素哲理”的句式可知,只有D项与之句式一致,排除B、C项。故选D。
【19题详解】
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题中A项,“……怀能同时出现,州应该删去“使”;B项,“试行‘人单合一”后面应该有宾语“模式”;D项,语序不当,“全球”应放在“白色家电”前面。故选C。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人如果真有价值,便不会被忽视。一张百元纸币不管把它弄成什么样子,人们还是希望得到它,①__。当然,有些东西的价值并不在于这件东西的价值本身,也许它本身并没有多大价值,但它有办法让人觉得它有价值,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②__,就像同样是块土地,在城市里,寸土寸金;在荒郊野地里,可能分文不值。③__,就找到了自己的最大价值。
【答案】 (1). 就是因为它有自身的价值 (2). 位置决定价值 (3). 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解析】
【详解】本题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考生要先浏览语段,把握语段的中心话题,然后结合横线前后句的内容和句式进行拟写。这段文字的中心话题是“价值”,主要是说只要有价值,就不会被忽视。
第一处,前面说“一张百元纸币不管把它弄成什么样子,人们还是希望得到它”,后面应是解说人们希望得到这百圆纸币原因,应与这百元纸币自身的价值有关,且句子重应包含“因为”“原因是”等词语;
第二处,前面说“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可见横线上的文字是对前面的补充说明,后面说“就像同样是块土地,在城市里,寸土寸金;在荒郊野地里,可能分文不值”,“就像”说明后面是举出例子来证明横线上的内容,从所举的例子来看,这块土地的价值与它所在的位置有关,由此可知,横线上应是说“位置”和“价值”之间的关联;
第三处,该处前面是说“价值”与“位置”有关,后面说“就找到了自己最大价值”,找到最大价值的前提应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1.请概括慕课的四个特点。(每条不超过6个字)
慕课(MOOC),即大规模网络在线公开课程,完全不同于近十年兴起的教络公开课,是一种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授课者和成千上万个学习者通过教与学联系起来的大规模线上公开课程。它以兴趣为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它的授课充分运用动画、视频、微课程和小测试等手段,使教学深入浅出,更能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线上你问我答,亦学亦师,形成强大的线上学习社区,极大促进了师生间的互动教学、学生间的协同学习。
【答案】示例 ①规模大(“学生人数多”或“受益人数多”)
②开放性强(“入学容易”或“平台开放性强”) ③教学方法多样(“授课方式生动”或“授课手段多样”) ④教学互动性强(或“互动协作性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以先分析语段表达的主要内容,然后加以概括或转述。语段第一句解释“慕课”这个概念,第二句写参与方式,第三句写授课方式,第四句写学习方式和效果。然后根据对语句的理解和题干的要求,把每一句的关键内容按照字数的要求加以概括或转换。比如第四句,“线上你问我答……极大促进了师生间的互动教学、学生间的协同学习”的字数超过题干要求,可以把语句转换为“互动协作性强”。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 扬州文化馆在开馆之初就确立了“无障碍、零门槛、纯公益、全天候”的办馆理念,开展各项文化活动吸引市民,其零门槛的做法让文化“进入寻常百胜家”,获得了广泛好评。
材料二 国学大师陈寅俗立下遗嘱,其作品出版必须繁体,而且必须竖排;钱钟书先生的《谈艺录》《管锥编》也因为作者不同意简体字出版而只有繁体字版。这些书籍为阅读设置了高门槛,让很多读者望而却步。现代社会,常常以零门槛、低门槛来吸引大众,而一些学者却自设门槛,有意将一些人拒之门外。
对设置“门槛”这一现象,你是如何思考的?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论述类的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文化无门槛
《水浒》一书,堪称是一部气势恢宏的农民战争的史诗,可是当初竟然连作者姓甚名谁都众说纷纭,难以考证。
若问成书的时候作者缘何不敢署上大名?很大程度上怕是要“归功”于那些刻意为文化设置门槛的所谓“精英文人”。
精英嘛,自然是瞧不上文学界的那些“旁门左道”的,惟有汉赋、唐诗、宋词这类“高雅文学”方可登堂入室。在这些人眼中,似乎总有一道无形的门槛横亘于文化殿堂的大门之外。于是乎,诸如元杂剧、明清小说之类的新兴文学样式便被当年的文化精英们不屑地赶进了勾栏瓦肆之中,只能由评书艺人去手口相传。
然而,这些“沉沦下僚”的“没有文化品味”的文人及其创作当真如此不堪?不然。
试问,自古以来那些被后代称之为“文学”的东西到底缘何而来?还不是从“俗人”们的日常劳动、生活中产生发展而来。其中瑰宝如《诗经》者,被后世尊为诗歌的鼻祖,传之后人,历千载而不衰。其实,这些诗歌中的奇珍当初也不过就是乡村普通百姓口中的民歌民谣。倘真要为文化筑上一道“去粗取精”的门槛,《诗经》中的305篇作品绝大多数恐怕都要被拒之门外。可以说,正是由于民间俗文化的积淀,才筑起了中国文化这座人类文明的煌煌大厦。
而所谓的“文化人”又由何而来?“人非生而知之者”,何人不是首先受着俗文化的濡染,再一点点求经问道,才得以脱颖而出?因此,还是吁请我们的精英人士能高抬贵手,鉴定文化的质量和档次时不要将“孩子和污水”等量齐观。就通俗文化而言,大浪淘沙后,它或许百不存一,可一旦流传下来,却足以登堂入室,昂首挺进经典文化的殿堂,让后人须“仰视才见”。谓予不信,瞧一瞧四大名著,哪一部当初不是“俗文学”?
细想想,我们的精英人士真该拜白居易为师。白居易的诗作清新朴实,据传白居易诗成之后都要读给老媪去听,再作修改。这样一位重量级的文化人如此放低身段恐怕是我们的精英人士绝难做到的。“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和实在。”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这句慨叹特别发人深思。
当年曾有不少文化人蔑视宋词的媚俗,嗤笑元曲的通俗,鄙弃明清小说的流俗……他们高筑起文化的门槛,拒绝将这些文学样式“扶正”。殊不知,时至今日这些文学样式历千万祀,最终化作文化殿堂中不朽的丰碑。正如陶行知所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文化的殿堂,当撤除门槛,任人徜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比如本次作文,这是两段叙事性材料,两段材料的的内容看似相互是矛盾的,一无门槛,一高门槛。孰是孰非,那就要围绕“门槛”,进行辩证分析,多层面多角度确定立意方向。
【审题】两则对比性的材料中同时出现了“门槛”这一关键词。因而在作文前须对这一形象化用词进行概念界定,即“门槛”在不同的语境中指的是什么。材料一中的“门槛”可以解读为不利于普通民众进入文化场所开展文化学习,接受文化熏陶的各式规定等。材料二中的“门槛”可以认为是读懂严肃的学术著作所需具备的学识、能力等条件。本道作文题的写作提示中共有两点,前一点可以对应关键词的概念界定,后一点就需要写作者摆明立场,亮出观点。结合上述两则材料的观点,前者实施“零门槛”,后者设置“高门槛”,看似矛盾,实则是对立统一的。只因场合、受众、目的等因素的不同而造成了做法的差异。
参考立意:
①“零门槛”让大众亲近文化,“高门槛”体现学术尊严与价值,降低“门槛”与抬高“门槛”因时因事而需。
②亲民文化方可春风化雨。
③学术殿堂岂可擅入?
④“登堂入室”难矣乎!
最佳立意应是第一种。
例文分析:本文开篇以《水浒》为例,反面论证“门槛”的荒谬。接下来层层深入,分析文化文学的发展都是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无需立“门槛”。结尾卒章显志,文化的殿堂,当撤除门槛。
参考素材
1、杭州图书馆十年不拒流浪汉被赞史上最温暖图书馆。“我无权拒绝他们来读书,但您有权离开。”拾荒者和乞丐进馆阅读遭到市民投诉,杭州图书馆馆长褚树青如是回应。“对于弱势群体而言,图书馆可能是唯一可以消弭与富裕阶层之间在知识获取上的鸿沟的重要机构。”近日,褚树青的这番话再次在网络引发热议。“知识面前人人平等。”从2003年起,杭州图书馆连续10年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对于拾荒者和乞丐入馆阅读,杭州图书馆对这些特殊读者的唯一要求,就是要把手洗干净再阅读。人民日报评论:“暂时的人生境遇,并不能限制一个人的未来。如若洗净了准备翻书的手,又怎有理由拒绝人汲取知识!知识的殿堂,应向所有求知的人敞开,无论贫富贵贱!”不少网友对杭州图书馆的做法表示赞赏,称知识面前应该人人平等,杭州图书馆的做法向社会传播一股正能量。网友摘星手010说:“图书馆中,乞丐和社会精英平权。”网友山庭顾客表示:“社会缺失的就是这些。本来这些公益可以看作很是理所当然的公平,但是放到当下却显得十分宝贵。”“为每个人提供阅读机会,这才是图书馆的意义所在”。不少网友为褚树青竖起大拇指,称其是“中国好馆长”,认为褚树青的做法是真正的人道和民主。同时,有部分网友也提出,这种模式肯定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图书馆的管理,而这确实也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2、屯溪区高度重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竭力满足市民最渴望的文化需求,让市民“文起来”。据区文化馆负责人张晓荣介绍,2012年,老文化馆迎来了转折契机——为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新文化馆选址原区交通局大楼。改造后的文化馆面积达2500平方米,设有多功能活动室、培训教室、舞蹈排练房、艺术展厅、录音室等。2015年,该馆被评为国家一级文化馆。近年来,区文化馆不断创新群众文化形式,积极开展各项主题活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每年积极参与元旦、春节、国庆等节假日广场文艺演出,认真组织下基层演出,圆满完成各级重大演出任务。近年来,该馆举办文化下乡和进社区慰问演出等文艺活动多达90余场,观看群众近8万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与此同时,积极创作文艺作品95部,反映未成年人作品6部,反映屯溪区干部群众的作品9部,反映新安山水的书画作品近40幅。
3、揭阳市文化馆保障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打造了‘零门槛’的群众文化阵地。除了来文化馆参加各种活动,很多市民还通过活动还走上舞台,参加了很多市里、区里举行的大型活动。馆里每天人声鼎沸,到目前,进馆人数达1.5万人次;公益性辅导舞蹈、声乐等课程达到117课次;面向全区中小学开展的“非遗”戏曲进校园共计10场次,受益观众达到3000多人次。
4、丘吉尔有句名言:我宁可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位莎士比亚。丘吉尔并非真的愿意放弃英国当年的殖民地印度,而是借莎翁强调对本国文化的珍惜。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深刻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文化,是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和基本内容。没有文化发展,便没有国家民族的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