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50 KB
  • 2021-06-03 发布

语文卷·2019届河北省邯郸市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2017-11)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民文学》杂志把我的两篇文章放在“非虚构”栏目,无意间使其获得了一种命名和意义。但是,它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非虚构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也即 “真实” 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 就文学而言,“真实”是一个很奇怪的词语。在通行的文学标准中, “真实”只是最低级的文学形式。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谈到现实主义时认为, “现实主义的理论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坏的美学,因为一切艺术都是‘创作’,都是一个本身由幻觉和象征形式构成的世界”。“真实”从来都不是艺术的标准。但是,必须注意到,韦勒克所反对的“现实”和“真实”是就其最基本意义而言的,是指物理意义的现实和真实。“那儿有一朵玫瑰花”,这是物理真实,但这还不是文学。文学要求比物理真实更多的真实, “那儿是哪儿?庭院、原野、书桌?谁种的,或谁送的?那玫瑰花的颜色、形态、味道是什么样子?”这才进入文学的层面,因为关于这些会是千差万别的叙述。即使是非虚构写作,也只能说:我在尽最大努力接近“真实”。 在“真实”的基础上,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并最终结构出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意义和空间,这是非虚构文学的核心。 非虚构文本并不排斥叙事性,相反,这也是它的必由之路。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大量的非虚构作品, “一种依靠故事的技巧和小说家的直觉洞察力去记录当代事件的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形式”。 非虚构文学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及小说的技巧与道德眼光--倾向于纪实的形式,倾向于个人的坦白,倾向于调查和暴露公共问题,并且能够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着力探索现实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 一个最基本的逻辑是,只有在你声称自己是进行非虚构写作时,你才面临着“是否真实”的质疑。假借 “真实” 之名,你赢得了读者的基本信任,并因此拥有了阐释权和话语权。它使你和你的作品获得了某种道德优势,更具介入性、影响力和批判性。同样的题材,同样的人物故事,当以虚构文学面目出现的时候,读者可能会读出趣味、人性和某种幽深的意蕴;但当以非虚构面目出现的时候, 这一趣味和人性叙述就更具现实感和迫近感, 它打开一个内部场景,让读者从“旁观者”变为“剧中人”,从“品味把玩”变为“息息相关”。 非虚构文学,作为近几年才在国内被频繁提起的概念, ‎ 总是容易被和虚构文学对立起来谈。作家一方面被吸引,因为它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关注要大于虚构性文学,并且里面似乎包含着某种朴素且深远的品质; 另一方面又有所疑惑,认为它与文学的本质, 即虚构性,不相符合。但我认为,通往文学的道路有多条,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挑战既有的文学概念,从而使我们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和辨析。 (摘编自梁鸿《非虚构的真实》)‎ ‎1.下列关于非虚构文学的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______ A.非虚构文学的核心就是在“真实”的基础上, 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并最终创造出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意义和空间。 B.非虚构文学在国内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概念, 要想被文学界认可,  首先要解决的是“真实”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 C.非虚构文学的叙事性,就是运用小说家的直觉洞察力, 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着力探索现实的问题。 D.非虚构文学能够打开一个内部场景,从而让读者从“旁观者”变为“剧中人”,可以体验到更多的现实感和迫近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______ A.韦勒克反对文学中的现实主义理论, 他认为文学艺术创作出来的都应该是一个由幻觉和象征形式构成的虚拟世界。 B.非虚构文学的写作要具有文学的意义, 就必须对真实事件进行千差万别的叙述,提供比物理真实更多的真实。 C.对作家创作的虚构文学作品, 读者不会质疑其题材的真实性而可能会去寻找其中的趣味、人性和某种幽深的意蕴。 D.作者认为非虚构文学与虚构文学是对立的, 这样就使我们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和辨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非虚构文学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同时也使人们产生顾虑,因为它与传统观念中文学的虚拟性不相符合。 B.从韦勒克的《文学理论》中我们可以认识到: 物理真实是客观存在的,文学真实是在物理真实的基础上融入了作者自身的认识。 C.作者以倾向纪实的形式叙事,不作隐瞒,作品就不会产生由写作技巧带来的种种误读,非虚构文学就可达到真正的“真实”。 D.非虚构文学可以借“真实”之名,赢得读者的基本信任, ‎ 并因此拥有了阐释权、话语权,但同时也必然接受真实性的质疑。 【答案】 C;D;C 【解析】 (1)C项原文表述是“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及小说的技巧与道德眼光”,选项表述为“运用小说家的直觉洞察力”,与原文不符. (2)D项原文表述是“非虚构文学…总是容易被和虚构文学对立起来谈”,选项表述为“非虚构文学与虚构文学是对立的”,与作者观点不符;“非虚构文学与虚构文学是对立的”与后面的结果没有因果关系. (3)C项原文是“非虚构写作只能尽最大努力接近‘真实’”,不可能达到真正的“真实”,选项表述与原文不符.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 传  奇 侯发山 放学的铃声一响,似乎转眼之间,同学们都一个个兴高采烈地被爸爸妈妈接走了,唯有丫蛋形单影只,孤零零走出了幼儿园大门。那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使得丫蛋永远见不到爸爸了,妈妈的一条腿也残废了。为了养家糊口,妈妈一天到晚就在街口卖烤红薯。妈妈跟学校老师求情,说丫蛋今年都五岁了,非常懂事。学校这才破例,每次放学后,丫蛋不需要家长接,可以独自一个人回家。 风呼啸着,刀子一样刮着人的脸。丫蛋背着小书包,东张西望,磨磨蹭蹭不愿赶路。忽然,她看到前面不远处围着一堆人,还不时传来阵阵喝彩声,她这才一蹦一跳跑了过去。原来是一个坐在轮椅上的中年汉子在表演魔术。丫蛋赶到的时候,他正在表演“空手取物”的魔术--他伸出空荡荡的双手,让大家看看,确认他手里没有什么东西。然后,他的两只手捂在一起,翻来覆去地转动。同时,他用嘴往手上吹了三口气。接下来,他的右手猛地往前一伸,像是要抓什么东西似的。待他打开攥着的右手,手心里有一只乒乓球!围观的人都拍手叫好,嚷嚷着让他再表演一个。 丫蛋脱口说道,叔叔,您给我变出一个红围巾好不好? 围观的人愣了一下,明白过来后都跟着起哄,让中年汉子赶快变出一条围巾来。 中年汉子面红耳赤,手忙脚乱。 丫蛋以为中年汉子不给他变,忙说,叔叔,我妈妈没有钱买围巾,脸冻得又青又红……我想让您给她变一条红围巾。 ‎ 中年汉子回过神来,说,小朋友,叔叔可以给你变,但现在叔叔肚子饿了,饿了就变不出围巾,我明天给你变好吗? 旁观的人都轰一声四下散去了,他们根本不相信中年汉子的话。丫蛋认真看了看中年汉子,重重地点了点头,满怀希望地回家了。 第二天,天空飘起了雪花。下午一放学,丫蛋就飞快赶到了老地方。由于天气恶劣没有观众,中年汉子没有表演魔术,他的身上披了一层雪花,从远处看,简直就是个雪人。丫蛋两眼一亮,喊了声“叔叔”。 中年汉子忙说,小朋友,叔叔今天就给你变出一条围巾来。说罢,中年汉子舞乍两手,没有舞乍几下,果然就变出一条红色的围巾! 丫蛋怔了一下,兴奋地“哇”了一声,抓起围巾转身往家里跑去。 因为路滑,中年汉子的轮椅走得很慢。他没有走出多远,丫蛋就气喘吁吁追上来,从书包里掏出红围巾要还给中年汉子,撅着嘴说,妈妈说了,不能要叔叔的东西。 中年汉子想了想,说叔叔的东西是变出来的,是专门给你变的 ,你不要谁要啊?叔叔能变出来的东西太多了,家里都没地方放。 丫蛋想不出反驳的话来,才又把围巾装进书包,高高兴兴地走了。 第三天,天放晴了。这天是个星期天,中年汉子正在那个地方表演魔术,丫蛋呼哧呼哧跑来了。 丫蛋眼睛一眨巴,说,叔叔,您给我变出两个烤红薯好吗? 中年汉子为难了,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个场面。围观的人都想看热闹,催促中年汉子变烤红薯。其中有个小伙子冷嘲热讽道,你不是会变吗?赶快变啊?你要能变出烤红薯来,我给你一百块钱! 这个、这个……中年汉子张嘴结舌,真急了。 谁说叔叔变不出来?叔叔变的烤红薯在我的兜里呢。丫蛋说罢,把两只烤红薯从兜里掏出来,趁着中年汉子愣怔的时候,放到他手里,“咯咯”笑着转身跑了。 呵呵,这个孩子!拿着热乎乎的烤红薯,中年汉子的眼睛湿润了。 此后,丫蛋和中年汉子就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中年汉子经常给丫蛋变出书包、变形金刚、作业本等学习用具和玩具来。丫蛋呢,也常给中年汉子带一些好吃的,如葱花油馍、豆腐包子、三鲜饺子,更多的则是烤红薯。大约一年后,有一天,丫蛋忽然对中年汉子说,叔叔,您给我变出一个爸爸来好吗?别人都有爸爸,就我没爸爸。丫蛋说罢,显得很无奈,很无助。 中年汉子拉过丫蛋的手,苦笑着说,丫蛋,这个叔叔真做不到。 ‎ 叔叔撒谎,妈妈说叔叔能给我变出一个爸爸来。丫蛋天真地说道。 你妈妈?中年汉子心里一动,似乎明白了什么。 那不是,妈妈来了。丫蛋叫道。 中年汉子抬眼一看,看到一个拄着单拐的女人一步一步朝他走来,女人的脖子上围着一条鲜艳的红围巾。中年汉子迟疑了一下,转动轮椅迎上前去…… 后来,丫蛋就改口叫中年汉子“爸爸”了。 (摘自《微型小说选刊》2012年第8期,有删节)‎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______ A.小说以丫蛋简单的生活需求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表现了中年汉子心地善良,感人至深。故事虽然简单,但步步深入,蕴含深意。 B.小说善于运用神情描写刻画人物的心灵,丫蛋对中年汉子的求助、旁观者的冷嘲热讽都是通过人物神情描写表现出来的。 C.中年汉子的魔术水平有限,当时没有变出围巾,但他很快掌握了这项技法,第二天披着雪花为丫蛋变出一条红色的围巾。 D.“谁说叔叔变不出来?叔叔变的烤红薯在我的兜里呢。”丫蛋从兜里掏出两只烤红薯,感动得中年汉子眼睛湿润了,表明他们的关系更为密切了。 E.丫蛋在文中起着穿针引线的线索作用,一方连着中年汉子,另一方连着妈妈,互相关怀将二者的感激、理解、信任逐渐演变为爱情。 5.小说前两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小说以“传奇”为题,有哪些丰富的内涵?请简要分析。 7.有人说:世上没有残缺的人生,只有残缺的心灵。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答案】 AD 【解析】 (1)此题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B项,“都是通过神情描写”不恰当,还通过对比、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不只是神情描写.C项,写中年汉子很快掌握了魔术技法错误,应该是中年汉子回去做了准备.E项,“理解、信任”在文中无依据.所以选AD. (2‎ ‎)此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首先要结合着环境描写的一般性作用:介绍故事发生背景,交代事件、地点、人物什么的,推动情节发展,深化文章主旨,还可以渲染某种气氛,为下文做铺垫,埋伏笔的作用,用隐喻或者暗喻的手法来突出作用,然后根据前两段有关丫蛋与地震内容,从小说中的背景、人物形象、小说的故事情节以及小说的主题等角度组织答案. (3)此题考查探究小说标题意蕴的能力.解答此题,应根据对文章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从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反映小说的主要内容,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等方面探究作答.文章标题“传奇”表明中年男子的魔术解决了一系列的问题,从文中的具体内容也可以读出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的一种奇故事,“传奇”这更说明生活中的苦难是需要大家一起度过,只有这样才能够创造出一些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4)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即是否同意“世上没有残缺的人生,只有残缺的心灵”,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小说的相关内容,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小说故事情节、小说主题等角度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如不同意,可以从那些无聊的围观者虽然有着健康的身体,但他们缺少美丽心灵,所以他们的人生是不完美的,是残缺的.如同意,可以从丫蛋妈妈和中年汉子虽身有残疾,但都拥有一颗美丽的心灵,所以他们的人生是完美的等角度思考. 答案: (1)AD (2)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提示了作品的时代背景.是地震使丫蛋一家的生活发生变故,生活处境艰难;②揭示出人物的处境.将同学们的“兴高采烈”与丫蛋“形单影只,孤零零”形成对比,突出了妈妈为养家糊口而奔波和丫蛋孤单寂寞的境遇;③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描写寒冷的北风渲染一种凄凉冷清的氛围,烘托出丫蛋的孤独无奈的悲凉心情;④)为下文写丫蛋孤单无聊时去看魔术,结识中年汉子作铺垫,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每点1分) (3)中年汉子的魔术“解决”了丫蛋一个又一个的生活难题,“给她变一条红围巾送给妈妈”、“给她变出一个爸爸”,这是属于天真儿童的传奇;中年汉子和丫蛋妈妈因孩子的天真而 相识,“中年汉子经常给丫蛋变出书包、变形金刚、作业本等学习用具和玩具来.丫蛋呢,也常给中年汉子带一些好吃的,如葱花油馍、豆腐包子、三鲜饺子,更多的则是烤红薯”,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中年汉子和丫蛋妈妈之间互相关心,相互帮助,逐渐演变为爱情.一条红围巾创造了爱情的传奇;三个苦难人因为爱心和善良走到一起,共渡生活的难关,唱响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传奇. (答一点并分析得2分.答出其它方面,只要言之成理也可以.) (4)观点一:同意.①‎ 从人物形象看,作者塑造的两个人物虽身有残疾,但都有可贵的怜悯同情关爱之心,他们关爱家人,也关爱陌生人.正是这份善良纯真让他们重新拥有了完整的家和幸福的生活. ②从情节上看,作者采用明暗双线结构,精心塑造了中年汉子和丫蛋妈妈互相关爱的 故事,正是这种爱与怜悯使他们由陌生到相知、相助,最终走到一起,成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③从主题上看,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即使人生有着种种缺憾,但只要拥有善良、纯朴的心灵,也可以得到生活的精彩“传奇”,拥有完美的人生. 观点二:不同意. ①从人物形象和情节上看,作者塑造这些冷漠的看客,与文中主人公作对比,他们虽身体健康,生活稳定,却精神残缺,多了几分冷漠,少了许多关爱,这样的人生无疑是残缺的,不完美的. ②从主题上看,作者借此呼吁人们要怀有善良之心,伸出友爱之手,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完美,社会更加和谐. (观点明确2分,能够结合文本对观点进行有条理地、合理地论述,对每个的观点的论述要点有两个方面即可.每个要点3分,共6分.答出其它方面,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 ‎(三)‎ 材料一: ‎ 作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语言会通中外思想,超越文化藩篱,推动文明创新,是促进人文交流,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工具,是服务“互联互通”建设的重要支撑。‎ ‎“一带一路”不仅是经贸通道,也是文明互鉴之路。语言教育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民,通过掌握彼此的语言,可以获得一种观察世界的新途径和新起点,增进彼此的交流与对话。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中,加强语言教育与语言传播,能够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语言互通和文化交流,进而实现“民心相通”。‎ 在全球化时代,欧美著名的跨国公司纷纷制定语言战略,用以处理和解决世界市场带来的跨文化沟通问题,从而消除误解,减少冲突。以美国IBM为例,该公司不仅指定英语作为公司通用语言,同时还确定其他八种语言作为公司沟通语言的选择,为跨文化团队管理和沟通,以及本地化战略积极开展规划。在“一带一路”‎ 建设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进行海外投资,都需要语言文化知识作为重要支撑。在对我国海外直接投资风险评估中,与语言紧密相关的文化风险覆盖率高达71.3%,高于主权风险(46.9%)。近来中国企业在乌兹别克斯坦生存和发展境遇即表明,中国企业遭遇到的语言障碍,给合资企业或独资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甚至导致企业的倒闭和破产。语言是互联互通基础工程的重要支撑,建设“一带一路”,必须语言先行!‎ ‎(摘编自光明网《沈骑:语言能力建设是“一带一路”的基础性工作》,2017年5月8日)‎ 材料二:‎ ‎“一带一路”涵盖世界三大宗教、四种文明、上百种语言,如何在不同文明、文化之间取得共识将是“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成功的基石。‎ 在人类文化的基底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使命体现出“一带一路”大战略的高远文明境界。因此中国最终在一带一路上的崛起,必须是以一个文化强国的姿态崛起。‎ 历史上,每一个帝国崛起都有与它崛起相关的全球化地带和文化影响圈,如何建设“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文化圈、打造和传递中国文化价值呢?‎ 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应该能较好地与该国的标志性公司及个人相结合,即能够比较自然且有效地被呈现。比如微软和比尔•盖茨,苹果和乔布斯,“脸书”和扎克伯格,谷歌和拉里•佩奇,特斯拉和埃隆•马斯克等就成为“美国梦”的新偶像……如何把中国明星公司及其创始人与中国精神、中国文化和中国价值更好地相结合并加以有效传递,我们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打造和传递中国文化价值还要避免一些认知误区,比如简单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其实传统文化更多是资源,只有被成功转化,才能转化为软实力。要想实现打造和传递中国文化价值的目标,需要整合和转化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在内的全球资源,才能打造出既有中国特色又能为国际社会所接受的文化价值体系。‎ 应对文化挑战还要善于利用宗教规律,解决宗教问题。一带一路沿线众多国家的广大民众都是某一种宗教的信仰者。如果不尊重宗教规律,甚至回避、抑制宗教,必然导致沿线诸多信教民众的疏离感。中国企业在海外遭遇的一些突发事件,往往与员工无意识地侵犯了驻在国民众的宗教禁忌有关。‎ ‎(摘编自中华网《建设“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文化圈》,2017年5月15日)‎ 材料三:‎ 从现实情况来看,“一带一路”沿线上有多种文明和上百种语言并存,国家(地区)间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因此,在实施“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应以沿线国家多元文明的群体性差异为着眼点,通过大力促进双边文化的对话与交流、碰撞及融合等方式来化解潜在的壁垒,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关系持续稳定发展,促进“一带一路”建设蓝图的顺利实现。对于文化对话的内容,我们一方面要注重加强中华文化“走出去”,以展示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另一方面也要将丰富多样、精彩纷呈的中国现代文化门类和成果展示在各国民众面前,增加文化的辨识度和亲近感。中华文化要想得到“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认同,就要加强双向良性互动和合作沟通,即考虑各国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社会风俗和阅读习惯、风土人情和价值取向,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宣传。‎ 我国边疆地区一些民族与境外使用相近的语言,他们的民族语言同时也是“跨境语言”,对不同文化的融合能起到很强的润滑和推动作用。北京语言大学等学校已为世界183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几十万留学生,其汉语教育几乎涵盖了“一带一路”沿线所有国家,培养了大量国际知名汉学家,这些人都是文化对话的潜在参与者。据统计,“一带一路”沿线约有50多种国家通用语和200多种民族语言,且大多为非通用语种。而目前我国此类人才奇缺,亟须培养大量精通沿线国家语言的高层次外语专业人才和语言能力过硬、具有国际视野、能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的领域和行业专才。‎ 由于我国自身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不足,如国际传播力不够、少数商品的质量问题、一些国人在国外旅游中存在不文明行为等问题,对国家形象造成了影响。对此,我们必须主动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国家形象,赢得周边国家的普遍好感与认同。‎ ‎(摘编自《光明日报》《以文化对话推动“一带一路”建设》2017年05月20日02版)‎ ‎ 8.针对以上材料的分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 ) ‎ A.材料一认为作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的语言,既是促进“‎ 民心相通”的保障,也是服务“互联互通”基础工程的重要支撑。‎ B.材料三指出了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在与沿线国家文化对话方面的优势、劣势及不足,这些劣势和不足急需语言建设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来消除和弥补。‎ C.材料二侧重报道的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面临复杂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挑战,及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强国所采取的应对策略。‎ D.材料一中美国IBM的语言战略和中国企业在国外的生存和发展境遇,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语言在世界跨文化沟通中的重要性。‎ E.三则材料摘编自两家不同的媒体,文章风格虽相近,但由于考虑所面对的读者群体,两家媒体在用词方面还是有各自的特点的。‎ ‎ 9.要打造既有中国特色又能为国际社会所接受的价值文化体系,除加强语言能力建设外,我们还需做出哪些努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小题1】 BC ‎ ‎【小题2】 ①把中国精神、中国文化和中国价值与中国明星公司及其创始人相结合,使之自然有效传播;②走出认知误区,整合和转化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全球资源;③通过与沿线国家的双边对话与交流,展示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中华现代文化门类和成果丰富多样,化解潜在壁垒,增加文化的辨识度和亲切感;④文化宣传要有针对性,要尊重沿线国家的宗教规律,关注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风俗和阅读习惯、风土人情和价值取向;⑤主动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国家形象,赢得周边国家的普遍认同和好感。 【解析】 B.“商品质量、国家形象”等方面的不足非“语言能力建设”可弥补;C.原文“因此中国最终在一带一路上的崛起,必须是以一个文化强国的姿态崛起”“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强国”不准确。故选BC。 ‎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答题时有两个方向分别为向内挖掘和向外扩展,向内挖掘解释用文章中的内容答题,向外扩展要结合现实,如没有明确的要求不做向外扩展式答题。向内挖掘又有两种:第一就某一点作深入的探究,另一种方式多个角度列举,适用于文中叙述的较宽泛,但每点都不深入。本题适用第二种方式,答题时对每个段落进行归类,得出关键词语,一定要结合文本相关内容来谈。只要答案合理即可。 ‎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杜暹[xiān],濮阳人也。自暹高祖至暹,五代同居,暹尤恭谨,事继母以孝闻。初举明经,补婺州参军,秩满将归,州吏以纸万余张以赠之,暹惟受一百,余悉还之。时州僚别者,见而叹曰:“昔清吏受一大钱,复何异也!” 俄授郑尉,复以清节见知,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寻而孚迁大理正, 暹坐公事下法司结罪,孚谓人曰:“若此尉得罪,则公清之士何以劝矣?”,开元四年,迁监察御史,仍往碛[qì]西覆屯。会安西副都护郭虔瓘[guàn]与西突厥可汗史献等不叶,更相执奏,诏暹按其事实。时暹已回至凉州,承诏复往碛西,因入突骑施,以究虔瓘等犯状。蕃人赍金以遗,暹固辞不受。左右曰:“公远使绝域,不可失蕃人情。”暹不得已受之,埋幕下,既去出境,乃移牒令收取之。蕃人大惊,度碛追之,不及而止。暹累迁给事中,丁继母忧去职。 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明年,于阗[tián]王尉迟眺阴结突厥及诸蕃国图为叛乱。暹密知其谋,发兵捕而斩之,并诛其党与五十余人,更立君长,于阗遂安。暹在安西四年,绥抚将士,不惮勤苦,甚得夷夏之心。 二十年,为户部尚书。上行幸东都,诏暹为京留守。暹因抽当番卫士,缮修三宫,增峻城隍,躬自巡检,未尝休懈。上闻而嘉之曰:“卿素以清直,兼之勤干。自委居守,每事多能,政肃官僚,惠及黎庶。慰朕怀也。”二十八年,病卒,谥曰“贞孝”。 暹在家孝友,爱抚异母弟昱甚厚。常以公清勤俭为己任,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以终其身。及卒,上甚悼惜之,遣中使就家视其丧事,内出绢三百匹以赐之。尚书省及故吏赙赠者,其子孝友遵其素约,皆拒而不受。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四十八》,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B.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 C.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D.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中“初举明经”的意思是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C.“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中“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D.“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杜暹孝顺友爱。自高祖到杜暹,五代同居,他在家里不仅特别恭敬谨慎地侍奉继母,而且十分关心爱护异母弟弟杜昱;在任给事中时,还因继母去世而辞去官职,回家守丧。 B.杜暹为官清廉。在他进入突骑施营帐查究蕃人与郭虔瓘等人的冲突时,不得已接受了蕃人赠送的黄金,但他把黄金埋在幕帐之下,走出蕃境以后,才传书让蕃人去收取。 C.杜暹行事果敢有方。在他出使碛西期间,于阗王尉迟眺秘密勾结突厥和一些蕃国图谋叛乱,杜暹暗中探知他的阴谋,便发兵逮捕斩杀了他,并诛杀其党羽,重新选任君长,使于阗得以安定。 D.杜暹勤干多能。他在安西四年,安抚将士,不怕劳苦,深得蕃汉人民拥戴;皇上巡幸东都,作为京城留守的杜暹抽调轮流值勤的卫士,修缮三宫,加高城墙,受到了皇上的称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俄授郑尉,复以清节见知,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 ②暹坐公事下法司结罪,孚谓人曰:“若此尉得罪,则公清之士何以劝矣?” 【答案】 B;D;C ‎ ‎【解析】 (1)B “蕃人”为名词,作主语,其前断句,排除A;“清慎”为名词,作“伏”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C;“安西副大都护”为官职名,作“擢拜”的宾语,其前不断句,排除D.句子翻译为:开元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调任太原尹,有人推荐杜暹前往代替他,番人佩服他的清廉谨慎,十分思念仰慕他,于是杜暹丧期未满起任安西副大都护. (2)D “转”是关于职务调动的,《张衡传》中有“再转复为太史令”. “迁”也要看具体语境,有“升官”、“调动”、“降职(贬官)”三个意思. (3)C “在他出使碛西期间”错,根据原文“擢拜安西副大都护.明年,于阗王尉迟眺阴结突厥及诸蕃国图为叛乱”可知,应为“杜暹担任安西副大都护期间”. (4)①授:任命;以:因为;见:表被动;重:器重.句子翻译为:不久杜暹被任命为郑县县尉,又因清廉节俭而被人所知,华州司马杨孚非常赏识器重他. ②坐:因为;下:交给;劝:勉励,劝勉.句子翻译为:杜暹因公事获罪交由法司断罪,杨孚对人说:“如果这个县尉获罪,那么公正清廉之士靠什么来勉励呢?” 答案: (1)B (2)D (3)C (4)①不久杜暹被任命为郑县县尉,又因清廉节俭而被人所知,华州司马杨孚非常赏识器重他. ②杜暹因公事获罪交由法司断罪,杨孚对人说:“如果这个县尉获罪,那么公正清廉之士靠什么来勉励呢?” 参考译文: 杜暹,濮阳人.自杜暹的高祖到杜暹,一家五代同居,杜暹特别恭敬谨慎,侍奉继母以孝顺闻名.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补任婺州参军,任满将还乡,州吏赠送他一万多张纸,杜暹只接受了一百张,其余全部还给.当时来告别的州府官员,看到这种情景感叹道:“从前清廉的官吏接受一枚大钱,杜暹之举又有什么不同!”不久杜暹被任命为郑县县尉,又因清廉节俭而被人所知,华州司马杨孚非常赏识器重他.不久杨孚升任大理正,杜暹因公事获罪交由法司断罪,杨孚对人说:“如果这个县尉获罪,那么公正清廉之士靠什么来勉励呢?” ‎ ‎  开元四年,杜暹升任监察御史,于是前往漠西检查屯田驻军.适逢安西副都护郭虔瓘与西突厥可汗史献等不和,互相上奏指责,诏令杜暹查明事实.当时杜暹已返回凉州,接到诏令又前往漠西,于是进入突骑施营帐,以查究他们与郭虔瓘等人冲突的情况.番人以黄金相赠,杜暹坚决推辞不受,左右的人说:“您远道出使这边远的地方,不可辜负了番人的情意.”杜暹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接受了黄金,埋在幕帐之下,走出番境以后,他才传书让番人去收取.番人大惊,越过沙漠追赶他,追赶不上,方才作罢.杜暹多次升迁,任给事中,因继母去世辞去官职回家守丧. 开元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调任太原尹,有人推荐杜暹前往代替他,番人佩服他的清廉谨慎,十分思念仰慕他,于是杜暹丧期未满起任安西副大都护.第二年,于阗王尉迟眺秘密勾结突厥和一些番国图谋叛乱,杜暹暗中探知了他的阴谋,便发兵逮捕斩杀了他,并诛杀了他的党羽五十多人,重新选任了君长,于阗才安定下来.杜暹在安西四年,安抚将士,不怕劳苦,很得少数民族和汉人的拥戴.   开元二十年,杜暹任户部尚书.皇上将要巡幸东都,诏令杜暹为京城留守.杜暹因此抽调轮流值勤的卫士,修缮三宫,加高城墙,他亲自巡查,从不懈怠.皇上听说后称赞他说:“卿一向清廉正直,而且又勤劳能干.自从担任留守,事事都能尽职,治政使官吏整肃,恩惠能施及百姓.朕心中十分欣慰.”开元二十八年,病逝,谥号为“贞孝”.   杜暹在家孝顺友爱,十分关心爱护异母弟弟杜昱.杜暹常以公正清廉勤劳节俭为己任,年轻时立誓不接受亲友馈赠,一生如此.他去世后,皇上感到十分惋惜,派宦官到他家中探望丧事的办理,宫内拿出三百匹绢赐与他家.尚书省及过去与他共事的官吏赠给的丧葬财物,他的儿子杜孝友遵守父亲一向的约束,一概拒绝不曾接受. ‎ ‎(二)诗歌鉴赏 木棉花歌 【清】陈恭尹 粤江二月三月来,千树万树朱花开。 有如尧时十日出沧海,更似魏宫万炬环高台。 覆之如铃仰如爵,赤瓣熊熊星有角。 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 后出棠榴枉有名,同时桃杏惭轻薄。 祝融炎帝司南土,此花毋乃群芳主? 巢鸟须生丹凤雏,落花拟化珊瑚树。 岁岁年年五岭间,北人无路望朱颜。 愿为飞絮衣天下,不道边风朔雪寒。‎ ‎14.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______ A.诗歌开篇化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绘出粤江木棉花开的繁盛景象。 B.诗人以“尧时十日”的传说与“魏宫万炬”的典故,形象写出了木棉花红艳热烈的特征。 C.“浓须大面”“壮气高冠”是将军的风仪雄姿,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显示了木棉花的勃勃英气。 D.诗的前十二句由近及远,虚实相生,选取不同角度,对木棉花着意刻画,意象鲜明,声情激越。 E.这首诗描写木棉花形神兼备,既写了木棉花动人的形色,又体现了木棉花内在的精神品格。 15木棉花也称“英雄花”,请结合诗歌内容解说木棉花为什么被称为“英雄花”。 【答案】 CD 【解析】 (1)解答本题,应先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结合选项辨析.C项对修辞的分析有误,“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浓须大面”、“壮气高冠”是将军的风仪雄姿,这里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显示了木棉花的勃勃英气.D项,对写景的顺序分析有误,“粤江二月三月天”四句,诗人似乎站在高山之巅,放眼望去,到处是花的海洋.由于早春时节那高大的木棉树先叶而花,这样,“千树万树朱花开”就形成了一片辉映天际的红彤彤的世界.“有如尧射十日出沧海”,十日并出于沧海之上,写出了令人难以想象的神奇世界里那种恢弘壮观,璀璨夺目的景象.“更似魏宫万炬环高台”,魏文帝迎接美人薛灵芝,未至京师数十里,沿途高烛之光相继不绝,以此比喻木棉花的海洋又给人一种辉煌迷离、富贵豪华的感觉.这四句从高远着笔,辉煌壮阔,气势宏大.这显然是远观,故应是由远及近. (2)本题属于诗歌鉴赏中的形象题.考生应先找出诗歌中直接描写形象的诗句,再找出环境及他物的衬托,最后分析形象的特点.本题不同于一般的形象题,需要考生先找出写木棉花的诗句,然后分析其形象特点,再与“英雄”联系,找出二者的共性.从诗歌来看,主要从外在的形态和内在的精神两个角度分析.主观题答题要学会利用“注释”“选项”,从E选项可以得到有效信息:“形神兼备,既写了木棉花动人的形色,又体现了木棉花内在的精神品格”,答案就好处理了. 答案 ‎ ‎(1)(4分)CD(选对一个给2分,全对给4分) (2)(5分)评分要点:①外在形态:木棉树高大,花色红艳,花形硕大,具有挺拔伟岸的形象(2分).②内在气质:木棉大气沉稳,具有超凡脱俗的气质;富有“愿为飞絮衣天下”的博大情怀(3分).(意思对即可) 赏析: 《木棉花歌》是陈恭尹仿乐府旧题而作的乐府诗.木棉,亦称“攀枝花”、“英雄花”.是产于南方的落叶大乔木,高达三十至四十米,早春先叶开花,花单生,形大,红色.在清朝初年,民族矛盾非常尖锐,陈恭尹作为明代遗民,更有其父陈邦彦因抗清殉难,因而他对南明王朝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木棉花歌》这首诗就通过对木棉花热情洋溢的歌颂,暗喻诗人对南明王朝的深切怀念. 诗的前十二句从不同角度,铺彩摛艳,浓墨如泼,对木棉花进行了描写、歌颂和推崇.“粤江二月三月天”四句,诗人似乎站在高山之巅,放眼望去,到处是花的海洋.由于早春时节那高大的木棉树先叶而花,这样,“千树万树朱花开”就形成了一片辉映天际的红彤彤的世界.“有如尧射十日出沧海”,十日并出于沧海之上,写出了令人难以想象的神奇世界里那种恢弘壮观,璀璨夺目的景象.“更似魏宫万炬环高台”,魏文帝迎接美人薛灵芝,未至京师数十里,沿途高烛之光相继不绝,以此比喻木棉花的海洋又给人一种辉煌迷离、富贵豪华的感觉.这四句从高远着笔,辉煌壮阔,气势宏大.接下来,“覆之如铃仰如爵”四句又仿佛诗人伫立在木棉树下,澄神凝视,仔细玩味着木棉花.一个个花冠覆之如铃仰如酒爵,厚实华美;赤红的花瓣象闪烁跳跃着的星光,熊熊然喷射出夺目的光芒,把花写动了写活了.“浓须大面”、“壮气高冠”是将军的风仪雄姿,这里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显示了木棉花的勃勃英气.木棉花之所以又称“英雄花”,这大概就是其原因所在.仅此刻画和渲染,诗人犹恐不能尽致,又以“好英雄”、“何落落”这样的惊叹来直接表现自己对木棉花的赞赏和欣羡.这四句选取一个具体的木棉花进行细致如微的刻画,活脱逼真,气韵生动.最后“后世棠榴枉有名”四句,以枉有芳名和自惭轻薄的棠榴桃杏之花与木棉花相对比,显示出木棉花的磊落不凡.“祝融炎帝司南土,此花无乃群芳主”,祝融是传说中的火神,炎帝也是以火德而王,由他们的主司,火红的木棉花生长在于五行中属火的南土,就当然地要冠压群芳,卓然傲放.诗的前十二句就是这样由远及近,由此及彼,选取不同角度,通过比喻、铺陈、对比、拟人等手法,对木棉花进行了着意的刻画,用心细密,在雄健中有沉浑圆美之致.其中饱含着诗人对木棉花的赞赏,巧妙地把木棉花特有的光焰夺目的红色与南明王朝的“朱”‎ 联系起来,以木棉花暗喻南明王朝,对木棉花的赞誉实际上是对南明王朝的尊崇,写木棉花在祝融炎帝主司下当然地冠压群芳,弦外之音就是说南明王朝是天理所在.“此花无乃群芳主”一句于推测反问中蕴含着诗人对南明王朝的尊崇、怀念和惋惜之情. “巢鸟须生丹凤雏”以下六句表达了诗人对南明王朝的怀念和希望.这里,“丹凤”和以红色最为珍贵的“珊瑚”无不与“朱”相关联,诗人希望朱家后继有人,使覆灭的南明王朝重新振兴.“岁岁年年五岭间,北人无路望朱颜”二句写自己在明亡之后隐居不出,漂泊无归.这里不说南明王朝覆灭,而以“无路望朱颜”写来,可见诗人对南明王朝的拳拳之心和怀念之情.“愿为飞絮衣天下,不道边风朔雪寒”,诗人对南明王朝的怀念情真意切,委婉隐曲的叙说已经不能表达他难以抑制的心情,诗人按捺不住自己的激情,大胆地发出了最后的呼喊,蕴结着诗人对南明王朝的深切怀念,凝聚着诗人对满清统治的极大愤慨.“真气盘郁,激昂顿挫” (《晚清簃诗话》),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三、默写 ‎16.《滕王阁序》中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景色的句子是:“ ____ __ , ___ ___ 。”这两句是将对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高潮的句子,也是全文文眼句,历来被人视为千古绝唱。‎ ‎17.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风的两句是“ , ___ _ _ ”,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18. 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以及李白的“大鹏一日乘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化用了《逍遥游》中的“ __ ____ , _____ _ ”两句。‎ ‎19. 《陈情表》用“ , ”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和缺少心灵的安慰。‎ ‎20. 《陈情表》中作者以乌鸟反哺作比表达孝道的句子是“  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答案】 ‎ ‎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3.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4.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5.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四、选择题 ‎2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及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彤云密布(tóng) 天理诏然 鹤汀(dīng)凫渚 云消雨霁 B. 彭蠡(lǐ)之滨 穷且益艰 安然无恙 轻鸢剪略 C. 茕(qióng)茕孑立 日薄西山 期(qī)功强近 不落言佺 D. 咬文嚼(jiáo)字 锱(zī)铢必较 飘飘凌云 门衰祚薄 答案:D 解析:‎ A. “天理诏然”应为“天理昭然”,“汀(dīng)”应为“汀(tīng)”,“云消雨霁”应为“云销雨霁”‎ B. “穷且益艰”应为“穷且益坚”,“轻鸢剪略”应为“轻鸢剪掠”‎ C.“ 期(qī)”应为“期(jī)”,“不落言佺”应为“不落言筌”‎ ‎22.陈丹青的老师木心当年在纽约讲课      欢迎,所讲内容本属私人性质,不涉功利,没指望付梓。若不是一帮读者       ,央求当年听课的陈丹青掏出笔记,这些文字怕也见不了面,更不会洛阳纸贵。老人家有耽佳句的       ,又不会以辞害意,多有通透漂亮的妙论,使你醍醐灌顶;常常在了结一学术公案之后       ,略近周作人笔下喝茶之意,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3分) A. 备受 爱不释手 癖好 谈笑自若    B. 倍受 爱不释手 爱好 谈笑风生 C. 备受 爱屋及乌 癖好 谈笑风生    D. 倍受 爱屋及乌 爱好 谈笑自若 【答案】 C 【解析】 试题解析:题中,“备受”的“备”意思是“全面、完全、周到”之意;而“倍受”的“倍”则表示数量的加倍。因此,“备受”多用于同“关注”等词语搭配,“倍受”在多用在表示比较时。第一道横线应填“备受”。“爱不释手”意思是形容喜欢的不愿放手,而“爱屋及乌”意思则是由于对某种事物的喜欢而将这种喜欢施加于与这种食物相关的别的事物上。这里应用“爱屋及乌”。“癖好”和“爱好”有程度上的不同,“癖好”的程度比“爱好”深。这里该用“癖好”。“谈笑自若”意思是(尽管有新情况发生),还是照样的谈笑。“谈笑风生”形容谈笑得很酣畅,甚至于产生了风。这里应填“谈笑风生”。 2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后,各参研参试单位纷纷表示,要发奋努力把大型客机打造成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制造强国的标志性工程.‎ ‎ B. 《朗读者》开播后,许多广电名嘴、企业职工、机关干部、退休教师、留学生吟诵社等朗诵爱好者,纷纷加入文化经典朗诵的行列. C.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发展势头迅猛:无论是在大学校园,还是在产业园区,抑或是在街道社区,各类创业创新赛事如火如荼. D. 桃花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按照建成生态环境和谐优美、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生态乡,制定了五年发展建设规划. 【答案】 C 【解析】 A.搭配不当或不合逻辑,“大型客机”不能被打造成“工程”,改为“要发奋努力把大型客机研制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制造强国的重要标志”; B.搭配不当,修饰语不当,“留学生吟诵社”不是“朗诵爱好者”,删去“、留学生吟诵社”; C.表述正确; D.成分残缺,“按照”缺少宾语,在“生态乡”后建设“的目标”. 故选:C. 五、语言表达 ‎24. 某中学将于2017年5月27日举行2017届毕业生成人礼仪式。以下是X班班委会代表同学向全体家长发出的邀请信。其中三处词语运用不恰当之处,请指出并修改。尊敬的各位家长: ‎ ‎①我校将于2017年5月27日早8时在普育广场举行2017届毕业生成人礼仪式,我们谨代表班级全体同学诚邀家父家母到场观礼。②18岁,意味着责任、义务,意味着勇敢、担当。③在这个庄严时刻,您的到场实属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④成人之际更要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届时我们还将敬赠礼物一份。⑤请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拨冗出席,对此我们深表感激。 ‎ ‎ X班班委会 ‎ 2017年5月16日 ‎(1) 改为 ‎ ‎(2) 改为 ‎ ‎(3) 改为 ‎ ‎【答案】‎ ‎(1)家父家母 改为 家长(您) ‎ ‎(2)实属是 改为 删去“实属”或删去“是”(重复) ‎ ‎(3)抽出时间拨冗 改为 删去“抽出时间”或删去“拨冗”(重复)‎ ‎ “实属”和“是”重复,“抽出时间”和“拨冗”重复。对他人称自己的父母用“家父家母”,表示谦卑。‎ 六、作文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近日,四川一所大学的学生在圣诞节那天身着汉服在成都几处知名旅游景点举牌呼吁“拒绝圣诞节,坚决维护中华传统节日”,引发大家关注和议论。有人认为此举表现了年轻人的民族气节和民族尊严,是维护传统文化意识的觉醒,可圈可点,应予支持和提倡。但也有人认为这种做法有些小题大做,也是排外、封闭、保守思想的体现,中华民族历来以其海纳百川的胸襟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从而才成就了中华文化的多姿多彩与博大精深,况且区区几个洋节日又岂能改变或动摇中国文化的本质和几千年历史的文化自信呢?对这些大学生们的做法你又有怎样的思考?请根据材料,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答案】 ‎ 理性过洋节 今年圣诞期间,关于中国人要不要洋节的话题引发热议,人们对此看法不一,近年来,各种洋节被国人越来越推崇,有人介怀于被洋人凌辱的百年,反对洋节;有人却认为过洋节是中西文化的融合,表示赞同. 在我看来,过不过洋节均是无可厚非,关键在于放宽自我的心胸,理性看待洋节,洋节可以过,过洋节却不可“太过”.理性过洋节,使之真正实现文化交融的意义. 理性过洋节,要了解洋节的真实内涵,才能使洋节成为中西精神文化价值交流的平台.每一个节日背后,都有其丰厚的文化背景与价值引导.通过圣诞节,我们窥得上帝之子的传说,了解宗教文化的魅力.如此一来,中西思想便得以融会贯通,使节日成为更有意义的文化平台.圣诞不是仅仅有圣诞老人和圣诞树,更不是礼物与惊喜的代名词.除却这样圣诞节的形式,我们要关注的是过节单纯喜悦以外的价值所在.而观现实生活,现如今中国人的节日,不论传统也好,西方也罢,都被定义成电商折扣日的闹剧,对节日的印象只剩下“买买买”和一通胡吃海喝的聚会,谈什么节日内涵呢? ‎ 看待洋节,更要有开放与包容的心态,关键在于国人节日理念的转变,纵然西方列强曾予祖国以百年欺辱,但过洋节不代表对洋人的奴颜婢膝的讨好.我们不要以狭隘的眼光解读洋人,更不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更应该辨证分离地看待如今的洋节与曾经西方列强.因此节日只是文化价值的载体,通过节日,我们更是丰富我们的文化,体现了一个包容大气的中华民族.国人要除却偏见地看待洋节,扶正节日理念,摆好心态,才能正确理解洋节. 过好洋节的同时,更不能忘本.要把每个节日过得精彩,过出特色. 总而言之,春节也好,圣诞节也罢,过节本身并无好坏,而是我们如何过,我们为何过,我们通过过节得到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理性看待洋节,理性过好洋节,过节日过出文化的氛围,理解传承节日背后厚重的历史,如何过出有氛围特色的节才是我们要去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解析】 任务:对中国人要不要过圣诞节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反对:尊重自己的文化,拒绝过洋节日. 赞成:中国人过圣诞节应该是改革开放,社会进步的体现;是民族文化自信的表现. 辨证地看待:有理性有选择地接受;  借节日炒作,宁可不过;过节本身并无好坏,而是我们为何过,如何过,我们得到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关键:要紧扣圣诞节的话题,议论过程中可以引发对不同民族文化的感悟与思考,但文章必须回扣对过圣诞节这个点. 不能抛开圣诞节,洋洋洒洒只谈中西文化的交流,作用,影响等. 立意方面: (1)不必患有洋节过敏症 (2)过西方节日无可厚非 (3)圣诞不荒诞,洋节也吉祥 (4)对中国人过圣诞节不应上纲上线 (5)节日应是文化传递的桥梁 (6)理性看待中西方节日的碰撞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