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1 M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沁园春
长沙
词
词,是我国传统
诗歌
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两汉,奠基于隋、唐,兴盛于
宋代
。它原本是配合燕乐( “燕”通“宴”)曲调的歌辞,但在发展中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词,又叫“
曲子词
”“
长短句
”等。
唐诗 宋词 元曲
每一首词都有
词牌
。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
词牌
”,如“
沁园春
”、“满江红”、“西江月”等。
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
题目
,如
《
沁园春 长沙
》
,
长沙
是题目。
词可以分上下两段,叫做“
片
”或者“
阕
”。
词牌
规定词的字数、句数和格律。
按词的字数多少,一般可分为
小令
、
中调
、
长调
,如
《
沁园春
》
共
114
字,上片
13
句,下片
12
句,属长调。
韵脚(句尾押韵的字)
分别为“秋”、“头”、“流”、“由”、“浮”、“游”、“稠”、“遒”、“侯”、“舟”。
诗人简介
毛泽东
,
中国现代政治家
,
思想家
,
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
,
湖南省湘潭韶山冲人
,
生于
1893
年
12
月
26
日
,
逝世于
1976
年
9
月
9
日。
毛泽东少年时故事
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何处不青山。
(桑梓,指家乡)
少年时的书生意气,风华正茂时挥斥方遒的豪情,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立壮志的少年形象,也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一代伟人的毛泽东的大气!
1911
年
,毛泽东
18
岁时到湖南
长沙
,在此从事革命活动
13
年
。
1913
年
至
1918
年在
湖南第一师范
读 书,
1918
年
与何叔衡等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
新民学会
。
“五四”运动
时,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
《
湘江评论
》
,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
随后,又领导了驱逐
湖南督军兼省长
军阀
张敬尧
的斗争。
1920
年
与何叔衡等创建了
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
1921
年
共产党成立后,他又组建了中共湘区委员会并任书记。
1923
年
离开长沙到上海、广州等地从事革命活动,
1925
年
回湖南湘潭从事农民运动。同年秋,他经长沙转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重游岳麓山、湘江这些读书时经常与朋友游聚的旧地,
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
这首词作于
1925
年
。
1925
年,是
北伐战争
开始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
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建立了农民协会,创建了党支部。同时,
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
已经确立,
国民革命政府
已在
广州
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
农民运动讲习所
,途经长沙,这时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这首词大概是毛泽东离开长沙时所作。
时代背景
上阕主要写什么内容?与下阕有何关系?
写生机勃勃的深秋景物,
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在起句中讲述了哪些内容?
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环境。
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请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开头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独立寒秋
,
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寒秋独立
,
橘子洲头
,
湘江北去。
在深秋的季节,(作者)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在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
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
“
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辑毛泽东。诗人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可见一个
“
独
”
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诗人身处险境仍然
“
独立寒秋
”
,坦荡从容。
唐朝柳宗元有一首题为
《
江雪
》
的绝句,谁还记得吗?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
钓寒江雪。
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之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
“
看”字统领哪几句?
一个
“
看
”
字,总领
七句
。
这样的字俗称
“
领字
”
,一般上下阙都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
“
看
”
是领字,读时要稍加停顿。
在
“
看
”
的统领下,作者从哪几个角度为我 们展示了一幅湘江秋景图?
远望
“
万山红遍
”
(高)
“
群山
”
近看
“
漫江碧透
”
(低)
“
江水
”
仰视
“
鹰击长空
”
(高)
“
长空
”
俯视
“
鱼翔浅底
”
(低)
“
水面
”
远望
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
近看
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
仰视
,雄鹰在升空展翅高飞;
俯看
,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
宇宙中的万物
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
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
在这几句中,哪几个词用得好
?
遍
:红得范围广
染
:红得深透
“
染
”
字,写出山上层层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景色十分壮美,很容易让人想到杜牧
《
山行
》
中的诗句
“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
。
元朝王实甫的
《
西厢记
》
中就有
“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
的名句。
李可染
《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
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什么?
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
万山红遍
”
,大有燎原之势。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透
:强调江水的清澈见底
争
:渲染了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气氛
“
击
”
改成
“
飞
”
可以吗?
“
击
”
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
突出雄鹰的矫健。
“
翔
”
改为
“
游
”
好像更准确一些,鱼儿怎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呢?
“
翔”
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比拟出游鱼的轻快自由。
“浅底”
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像在天空中游动,像飞翔一样。
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用四字短语概括景物的特征。
绚丽多姿,充满生机
这些景物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景物的赞美和欣赏,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意 象
“
意象
”
,
是指诗歌中融入了作者情感的
景、物、人
。
意
即作者的思想感情,
象
是客观景物。
意象
通常是一个词、一个短语。
山上的
“
层林
”
江中的
“
百舸
”
空中的
雄鹰
水底的
游鱼
火红的
枫林
(静态)
“
争流
”
的
“
百舸
”
(动态)
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以壮景抒豪情
绚丽多姿,充满生机
“
万山红遍
”“
层林尽染
”“
漫江碧透
”
中的
“
万
”“
层
”“
漫
”
以及
“
遍
”“
尽
”“
透
”
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
山红水绿的静景的色彩美
事物动态的雄壮美
“
百舸争流
”
中的
“
争
”
“
鹰击长空
”“
鱼翔浅底
”
中
“
击
”“
翔
”
“
万类霜天竞自由
”
中 的
“
竟
”
字, 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看到这幅湘江深秋的绚丽壮美的画面,作者想到了什么?
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引发深沉的思索。“怅”字写出了诗人的万千思绪,百感交集。“
怅
”原指失意,这里用来表达
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
。
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天俯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兴衰命运?
“
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
诗人“独立寒秋”,他不是想着自己被军阀追捕的处境,而是放眼宇宙,胸怀祖国,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忧思着民族的命运,这是一种什么心境?
这是忧国忧民的心境,是以天下为已任的心境,是一个革命伟人广阔崇高的心境。
“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
是全诗的
“
诗眼
”
。
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
“
谁主沉浮
”
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
自古逢秋悲寂寞
”
,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
“
风急天高猿啸哀
”
、
“
草木摇落而变衰
”
、
“
秋风秋雨愁煞人
”
等等。
元朝马致远的
《
秋思
》
,不也是写秋的悲凉吗?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呢?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
意向的对比
天净沙 秋思
沁园春 长沙
枯藤 老树 昏鸦,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小桥 流水 人家,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古道 西风 瘦马,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夕阳西下,
万类霜天竟自由
断肠人 在天涯。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冷落凄凉
生气勃勃
这种不同与气度、胸襟、心境、性格、身份有关。
当时毛泽东
作为以天下为己任、要彻底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则肯定有别于封建文人。因而,同是面对“秋”,由于胸襟抱负不同,所选取的景物、着眼点不同,所渲染的情绪、抒发的感情也就不同。
诗如其人
上阙写景如此美好
,
与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关系
?
诗人越描写山河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这就更加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
对比反衬的手法
最后三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回忆了青年时代的革命活动
.
下阕开头哪两个字标志着词人由上阕的写景转入对往事的回忆?
“
曾
”
“
忆
”
词的上下阕在写法上也有分工,常常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说说对“峥嵘岁月”的理解。
“
峥嵘岁月”是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指不平常的斗争岁月。
峥嵘,本来形容山势高峻。
词人如何刻画“同学少年”这一意象的?表达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
年龄气质
(
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
精神状态
(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
战斗行动
(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
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精神十分旺盛。
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谈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讨恶扬善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的如粪土一般。
“
恰
”
:正当,正值。
“
方
”
:正当。
“
粪土
”
:名词作动词,视
……
如粪土。
万户侯
:
反动军阀,官僚地主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
中流
”
,江水中间。
“
击水
”
,作者曾自注:
“
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
遏,遏止,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是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把飞快行驶的船只都阻挡住了;一种认为
“
浪遏飞舟
”
是
“
到中流击水
”
的条件。如果按照后一种理解,这三句大意是:
“
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
”
下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形象含蓄地给出
“
谁主沉浮
”
的答案
:
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总结
:
本词主要抒发什么情感,表达什么志向
?
忧国忧民的情怀
主宰国家命运
.
改造旧世界的志向。
本词通过对
长沙秋景
的描绘和
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
的回忆,
抒发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
感慨
和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
豪情壮志
。
忆秦娥 娄山关
毛泽东
1935
年
2
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y
è
)
。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品赏诗歌首先要捕捉
意象
意象
:意
即
感情
,
象
是景
物
。意象是融合了作者
思想感情
的具体可感的
客观景物
。
意象:
湘江、橘子洲、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
霜天 、 寥廓 、 苍茫大地
意境
——
壮阔
课堂练习
⑴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上阕(
qu
è
) 携来(
xi
é
) 百舸争流(
gě
)
B.
奇葩(p
ā
) 橘子(
j
ú
) 挥斥方遒(
qi
ú
)
C.
岁月稠(
ch
ó
u
) 峥嵘(
zhēng
) 浪遏飞舟(
è
)
D.
惆怅(
ch
à
ng
) 寥廓(
guō
) 沁园春(q
ì
n
)
D
⑵
阅读
《
沁园春
·
长沙
》
上片,回答问题
①下面对
“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
意思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在这寒冷的秋天,我看着湘江静静地向北边的橘子洲头流去。
B.我孤独的立于寒冷的秋天,看着湘江向北流去,经过橘子洲头。
C.在这深秋的季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眼看滔滔的湘江,日夜不息地向北流去。
D.我独自伫立于深秋,看着湘江绕过橘子洲头,
向
北流去。
C
②
对这首词上片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头两句都省略了介词,应理解为
“
独立于寒秋,湘江向北流去。
”
B.
“
万山
”
的
“
万
”
是概数,极言其多,
“
遍
”
、
“
尽
”
也是如此。
C.
“
长空
”
是形容天空辽阔,
“
浅底
”
是形容江岸边的水浅。
D.
“
怅寥廓
”
写出了因宇宙广阔引发的激昂慷慨的思绪。
C
④
下列对词的理解不够正确的一项是
A.
“
层
”
字写出树林的高低远近;
“
染
”
字写出了树木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叶遍布的景象。
B.
“
透
”
字写出江水碧绿澄明的光与色;
“
争
”
字写出船只来往繁忙的景象。
C.
“
击
”
字写出了苍鹰飞翔高空的雄健姿态;
“
翔
”
字写出鱼儿在水中游动的自由与惬意。
D.
“
万类
”
写尽了一切生物;
“
竞
”
字写出了它们之间的搏斗。
D
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
峨日朵雪峰之侧
*
致云雀
【
助读博览
】
一、魅力作家
1.
中国新诗的奠基人
——
郭沫若
郭沫若
(1892—1978),
原名郭开贞
,
字鼎堂
,
号尚武
,
笔名沫若等
,
四川乐山
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
,
致力于世界
和平运动
,
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和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
,
蜚声海内外。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
,
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及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成就
:
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
,
积极投身新文学运动。代表作诗集
《
女神
》
开新一代诗风
,
成为中国新诗历史上的里程碑。
作品
:
诗集
《
女神
》,
剧本
《
屈原
》《
虎符
》,
小说
《
漂流三部曲
》,
学术著作
《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
甲骨文研究
》
等。
2.
坚定的民主战士
——
闻一多
闻一多
(1899—1946),
本名闻家骅
,
字友三
,
湖北浠水人
,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
国主义者
,
坚定的民主战士
,
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
之一
,
中国共产党的挚友
,
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曾
从事
《
晨报
》
副刊
《
诗镌
》
的编辑和清华大学中文系
教授等工作。
1946
年
7
月
15
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
暗杀。
成就
:
在诗歌创作上
,
闻一多提出并努力践行“三美”主张
:
诗的实力不独包括着音乐的美
,
绘画的美
,
并且还有建筑的美。
作品
:
诗集
《
死水
》《
红烛
》,
学术著作
《
神话与诗
》《
唐诗杂论
》《
古典新义
》《
楚辞校补
》
等。
3.
中国新诗史上的一座高峰
——
昌耀
昌耀
(1936—2000),
原名王昌耀
,
湖南桃源人
,
诗人。
1950
年
4
月参加中
国人民解放军
,
赴朝鲜抗美援朝。期
间
,
推出处女作
《
人桥
》
。
1953
年
,
在朝鲜战场上负伤
后转入河北省荣军学校读书。
1954
年开始发表诗作。
1958
年被划成右派。后颠沛流离于青海垦区。
1979
年
平反。
成就
:
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
,
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
,
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
,
构成协调的整体。
作品
:《
划呀
,
划呀
,
父亲们
!》《
慈航
》《
意绪
》《
哈拉库图
》
等。
4.
浪漫主义诗人
——
雪莱
雪莱
(1792—1822),
英国著名作家、浪漫主义诗人
,
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出色的英语诗人之一。
1813
年出版
第一部长诗
《
麦布女王
》,
批判专横的封建统治
,
宣扬
了他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
,
遭到统治阶级迫害。
1818
年
雪莱被迫永远离开英国
,
定居意大利
,
但仍密切关注祖国的政治形势。
1822
年
7
月
8
日渡海时不幸溺死。恩格斯称他是“天才预言家”。
成就
:
雪莱写了很多优秀的抒情诗
,
体现了作者的民主思想和战斗精神。他的作品的幻想性、描写大自然的自由手法、奇妙无穷的比喻与语言的音乐性
,
构成了雪莱抒情诗复杂多变的艺术风格。
作品
:《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
麦布女王
》《
西风颂
》
等。
【
经典觅珠
】
1.
人世间
,
比青春再可宝贵的东西实在没有
,
然而青春最容易消逝
……
谁能保持得永远的青春的
,
便是伟大的人。
——
郭沫若
2.
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
,
而尤因他是有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
——
闻一多
3.
人生困窘
/
如同在一条
/
不知首尾的长廊行进
/
四周都见血迹
/
仁者之叹不独于
/
这血的真实
/
尤在不可畏避的血的义务。
——
昌耀
4.
微笑
,
实在是仁爱的象征
,
快乐的源泉
,
亲近别人的媒介。有了笑
,
人类的感情就沟通了。
——
雪莱
二、背景回眸扫码听朗诵
1.
展现五四爱国运动激情的力作
——《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
本诗写于
1919
年
9
、
10
月间。当时
,
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影响
,
毅然从日本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
,
面对浩渺无际的大海
,
那惊天的巨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心灵。他心中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奔突激荡的画面。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赞歌。
2.
爱国篇章
——《
红烛
》
1923
年
9
月
,
留学美国归来的诗人闻一多在回顾自
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
,
写下了这首名
诗
《
红烛
》,
将它作为同名诗集
《
红烛
》
的序诗。诗集
连序诗共
62
首
,
分
《
李白
》《
雨夜
》《
青春
》《
孤雁
》
《
红豆
》5
篇
,
大多为诗人留学美国时所作
;
以对祖国的
热切思念和赞美
,
对美国侵略势力的揭露为主要内容。作者崇尚“为艺术而艺术”的理论
,
部分诗作表现出唯美主义的倾向
,
带有一种虚幻的色彩。
3.“
憧憬未来”的诗篇
——《
致云雀
》
《
致云雀
》
是预言色彩浓厚
,
宣告黎明在望的诗
篇。云雀是一种黄褐色的小鸟
,
它在地面筑巢
,
清晨飞
到天空
,
习惯在云间嬉戏
,
鸣声婉转柔媚
,
声扬霄汉
,
入
夜又回到巢内。雪莱不仅热爱大自然
,
而且有渊博的自
然科学知识
,
他的诗几乎都与大自然的景物息息相关
,
难以分割。
《
致云雀
》
一诗借对小鸟的赞美
,
倾诉了自己对人类美好前途的向往和憧憬。
【
拓展链接
】
一、大家采风
2+5=?
闻一多有一次给学生上课
,
他走上讲台
,
先在黑板
上写了一道算术题
:2+5=?
学生们疑惑不解。然而闻先
生却执意要问
:2+5=?
同学们于是回答
:“
等于
7
嘛
!”
闻
先生说
:“
不错。在数学领域里
2+5=7,
这是天经地义的
颠扑不破的。但是
,
在艺术领域里
,2+5=10 000
也是可能的。”他拿出一幅题为
《
万里驰骋
》
的图画叫学生们欣赏
,
只见画面上突出地画了两匹奔马
,
在这两匹奔马后面
,
又错落有致、大小不一地画了五匹马
,
这五匹马后面便是许多影影绰绰的黑点点了。闻先生指着画说
:“
从整个画面的形象看
,
只有前后七匹马
,
然而
,
凡是看过这幅画的人
,
都会感到这里有万马奔腾
,
这难道不是
2+5=10 000?”
二、知识拓展
峨日朵雪峰
冠名以“峨日朵”的应该是现
在的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峨堡
镇
,
而“峨日朵”则应该是当地老
百姓“峨堡”的发语词。那么
,“
峨日朵雪峰”便是峨
堡乡境内的祁连山脉中一座或者几座小雪峰了。想来
,
它们原本没有自己独立的名字
,
它们只是一个如画的诗作之远景而已
——
这个远景极富价值。
【
初读任务
】
1.
诗的节奏和韵律是诗人心灵的音乐。请诵读本课的诗歌
,
体会不同的节奏、韵律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2.
意象
,
顾名思义就是寓“意”之“象”
,
指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
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请思考下列问题。
(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
中的“我”是怎样的形象
?
【
明确
】
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
,
吹响号角。他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情景
,
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
,
欢呼来自各个方向的洪涛
,
这洪涛既有巨大的破坏力
,
又蕴含着巨大的创造力
,
是“五四时期奋起直追、高扬个性、改变弱国愚民”现状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2)《
红烛
》
与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都写了蜡烛
,
它们的含义一样吗
?
为什么
?
参考提示
:
不一样。李商隐“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
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
,
无尽无休
,
仿佛蜡泪直到蜡烛
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
,
表现着眷恋之深
,
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
,
却又表明相会无期
,
前
途是无望的
,
因此
,
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而闻一
多歌颂红烛
,
歌颂奉献的精神
,
歌颂来之不易的光明。
在这样的歌颂中
,
诗人和红烛在交流。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
:
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
,
不计较结果。诗人说
:“
莫问收获
,
但问耕耘。”
(3)
在
《
峨日朵雪峰之侧
》
这首诗中
,
诗人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
,
有何作用
?
参考提示
:
在这首诗中
,
诗人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
,
有太阳、山峰、深渊、岩壁、峨日朵之雪和岩壁蜘蛛
,
它们共同营造出一种凝重壮美的氛围
,
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
,
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通过意象之间的变化与相互作用
,
描绘出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乌托邦
,
那是一个仅存于诗人心中的天堂。
【
语言建构
】
一、音形识记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
,
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
蜡炬
(jù)
脂膏
(hāo)
躯体
(qū)
耕耘
(yún)
B.
铆钉
(mǎo)
怒涌
(nǔ)
撑开
(chēnɡ)
彷徨
(pánɡ)
C.
律吕
(lǚ)
慰藉
(jiè)
罅隙
(xià)
嚣鸣
(xiāo)
D.
情景
(jìnɡ)
晨曦
(xī)
荫蔽
(yīn)
明澈
(chè)
﹒
﹒
﹒
﹒
﹒
﹒
﹒
﹒
﹒
﹒
﹒
﹒
﹒
﹒
﹒
﹒
【
解析
】
选
C
。
A
项
,“
膏”应读
ɡ o;B
项
,“
怒”应读
nù;D
项
,“
景”应读
jǐnɡ
。
ā
2.
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
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
赐于的
/
快慰。
(《
峨日朵雪峰之侧
》)
B.
力的绘画
,
力的舞蹈
,
力的音乐
,
力的诗歌
,
力的律吕
哟
!(《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
﹒
﹒
﹒
﹒
C.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锲入巨石的罅隙。
/
血滴
,
从撕
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
峨日朵雪峰之侧
》)
D.
淡淡的紫色黄昏
/
在你航程周围消溶。
/
像昼空里的
星星。
(《
致云雀
》)
﹒
﹒
﹒
﹒
【
解析
】
选
B
。
A
项
,
赐于
—
赐予
;C
项
,
锲入
—
揳入
;D
项
,
消溶
—
消融。
二、词语应用
(
选词填空或判断正误
)
1.
其实睡觉是一种解脱
,
是上天
_____
人短暂失忆的时
间
,
睡着了就会不悲不气
,
不会烦恼不会孤单。
(
给
予
·
赋予
·
赐予
)
赐予
2.
她那种忸怩作态的样子
,
将女孩儿家娇羞柔弱的情状
酣畅淋漓地表露了出来。
(
)
×
。辨析
:
酣畅淋漓
,
形容非
常畅快、舒适
,
常指文章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
,
笔
意流畅
,
情感得到充分抒发。此处指娇羞柔弱的情状得
到充分体现
,
应用“淋漓尽致”。
﹒
﹒
﹒
﹒
3.
程建胜的“为官经”
:“
干部干事要为百姓解忧
,
瞻前顾后不是干部应有的作风
!”(
)
4.
摄影者捕捉到日落片刻那云蒸霞蔚的美景
,
比匆匆
而过的游客
,
收获总是大一些的
,
这就是摄影的乐趣。
( )
√
。此处指顾虑
太多
,
犹豫不决。使用正确。
√
。此处指景物灿烂绚丽。符合语境。
﹒
﹒
﹒
﹒
﹒
﹒
﹒
﹒
【
审美鉴赏
】
《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
鉴赏点
:
赏析诗歌的想象艺术
1.
郭沫若
《
女神
》
中丰富奇特的想象堪称当时诗坛一绝。请简析
《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
中想象的运用。
【
明确
】
诗人把自己想象为一个站在地球边上
,
目光笼
罩广阔天地
,
并发出了激情呼唤的巨人。诗中紧扣“立
在地球边上”这一立足点
,
把地球北极的北冰洋和居于
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结起来
,
把北冰洋晴空中怒涌的白
云和太平洋的万顷波涛组结起来显示出自然的宏伟、
壮观和伟力。接下来
,
诗人从具体的景象一下子想开去
,
想到地球、日月星辰
,
想到千秋万代的无穷未来
,
想到大宇宙的无边无际、无始无终
,
抒发的是诗人对创造力、对改天换地时代精神的赞美。
《
红 烛
》
鉴赏点一
:
赏析诗歌的意象和思想情感
2.
这首诗
,
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
,
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或相关处是什么
?
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有什么深刻含义
?
【
明确
】
(1)
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
,
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或相关处是
:
表面上二者有相同的颜色
——“
红烛”与诗人的赤子之心均为红色
,
实际上都具有奉献精神
——
红烛燃烧自己
,
照亮黑暗的世界
,
拥有赤子之心的诗人希望自己能为了祖国不惜牺牲、无私奉献。
(2)
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
,
其深刻含义在于
:
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
,
可以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
,
以红烛的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
,
从侧面抒发了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
,
凸现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3.“
烧吧
!
烧吧
!/
烧破世人的梦
,/
烧沸世人的血
——/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
谈谈你对这几句诗的理解。
【
明确
】
表现了诗人的历史使命感
:
他要以自己的生命火焰照亮世人
,
让他们觉醒
,
使他们感愤
,
去捣毁人间炼狱
,
求得自身解放。
鉴赏点二
:
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
4.
蜡烛有红有白
,
诗人缘何以“红烛”为题
?
它运用了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
【
明确
】
用
“
红烛
”
来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
《
峨日朵雪峰之侧
》
鉴赏点一
:
赏析诗歌的语言
5.“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
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
明确
】
“
此刻”和“仅”两个词暗示了多重意思
:
这
高度并非“一览众山小”的“绝顶”
,
却是“我”尽了
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
;
这并不意味着将来
(
或“下
一刻”
)“
我”不能达到新的高度
,
也不意味着此刻的
高度微不足道
,
这毕竟已是一次历尽艰辛的征服。这个
判断句还暗示了“我”身后已经陆续征服了的那些高度
,
暗示了“我”的目标与“我”的努力之间的差距
,
暗示了某种“先喘口气”的决定。
鉴赏点二
:
赏析诗歌的意境
6.
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
,
这一特写镜头有何用意
?
【
明确
】
在这样的高度上
,
只有一只不起眼的蜘蛛与“我”为伴
;
在这样的高度上
,
即便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
也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耀。与前一诗节的宏阔与“嚣鸣”相对照
,
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
全由这只小小的蜘蛛得到表露。
《
致 云 雀
》
鉴赏点一
:
分析诗歌的形象
7.
阅读全诗
,
完成下表。
【
明确
】
相似点
不同处
云雀
①
追求光明
,
蔑
视
_____,
都向往
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诗人
地面
理想的世界
诗人痛苦地感到了理
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
,
而这个差距对云雀来说
是不存在的
鉴赏点二
:
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8.
诗篇运用一连串美丽工巧、精心选择的比喻来描绘云雀
,
使读者与诗人一样获得感性形象。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比喻的作用。
【
明确
】
诗歌第二节“像一片烈火的轻云
,/
掠过蔚蓝的天心
,/
永远歌唱着飞翔
,
飞翔着歌唱”
,
把自由飞翔的云雀比作轻云
,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云雀从地面一跃而起的典型运动态势和边飞边唱的典型习性。
第八节
,
直接把云雀比作诗人
,
说云雀
“
像一位诗人
,
隐身
/
在思想的明辉之中
,/
吟诵着即兴的诗韵
,/
直到普天下的同情
/
都被未曾留意过的希望和忧虑唤醒
”
,
他以
“
即兴
”
再次强调好的艺术品应是真情实感的流露
,
又以
“
思想的明辉
”
突出思想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
【
思维锤炼
】
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
在句式运用上有何特点
?
【
明确
】
这首诗很少用陈述句
,
大多用感叹句。陈述句也是像“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这样笔力千钧的句子。感叹句则多有排比的短语
,
短促有力。全诗诗行尽管参差不一
,
各行顿数不等
,
又不押韵
,
然而却乱中有法
,
具有一种内在的节奏和韵律。这表明这首诗在形式上也是与崇高美的特征相适应的。
2.
有人说
《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
是“应景即兴诗”
,
你同意吗
?
请谈谈你的理解。
【
明确
】
同意。本诗从北冰洋的情景、太平洋的伟力
抒写开去
,
唱出了不断毁坏和创造的力的赞歌。一方面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
,
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
的景色。诗中的自然形象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面
积、体积、威力
,
它们引起读者惊异、赞叹
,
一种狂暴
的激情荡涤心胸从而使人由这种自然形象产生对社会
生活的某种关于崇高和伟大的联想
;
另一方面
,
更重要
的是
,
经过诗人以自己的全部生命和人格进行艺术创造
,
自然形象便浸染着、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感受
,
自然现象与诗人主体血肉交融
,
成了有生命、有感情的活的存在。这种在特定环境中强烈、丰富的典型感受便象征着一定的社会内容
,
从而达到对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
,
表现出一种正面的崇高
,
一种富于乐观进取精神的壮美。
3.
阅读
《
红烛
》
全诗
,
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
,
想想诗人所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思想感情
?
【
点拨
】
不管个人能否看到胜利的到来
,
都要为理想进行脚踏实地的奋斗
,
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一片赤子之情。
4.
雪莱说
:“
一首伟大的诗
,
是永远泛溢着智慧与快感之流的不竭源泉。”请结合
《
致云雀
》
一诗说一说他的这一观点是如何实现的。
【
点拨
】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
,
热情地赞颂了云雀。
在诗人的笔下
,
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诗人运用比喻、类比等方式
,
对云雀加以描绘。他把云雀比作诗人
,
比作深闺中的少女
,
比作萤火虫
,
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雨、婚礼上的合唱、胜利的歌声相比
,
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
诗歌节奏短促、轻快、流畅、激昂
,
节与节之间
,
环环相扣
,
层层推进
,
极具艺术感染力。
【
综合素养实践
】
1.
结合写作背景
,
谈谈
《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
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
参考答案
:
写作这首诗的时候
,“
五四运动”所产生的
伟大的“力波”越过太平洋
,
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
代脉搏的年轻气盛的郭沫若
,
使他的如椽之笔
,
得到了
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
,
正
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再推开一层说
,
也是
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五四运
动”对于中国
,
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
,
它正以巨大
的破坏力
,
冲决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
,
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铸建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诗中歌唱那把地球推倒的雄奇之力
,
更有力地表现了奋发自信的乐观主义情绪
,
洋溢着“五四”时代蓬勃进取的精神和诗人自己飞扬凌厉的朝气。
2.《
红烛
》
充分体现并发展了闻一多所倡导的“三美”格律诗论特点。请你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
,
另写一节诗歌。要求
:
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
,
符合“三美”格律诗论
,
意思完整。
(
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
:
浪花是部首
,
涛声是音序
,
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名师导引
】
题干要求使用比喻修辞
,
与大自然相关
,
符合“三美”理论。第一句与后三句是总分关系
,
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几个本体之间互相关联
,“
海”里包含“浪花、涛声、鱼虾、海鸥”等事物
;
几个喻体之间也互相关联
,“
字典”里包含“部首、音序、文字”等元素。四句中
,
第一句是总
,
用比喻手法
;
后三句是分
,
依然用比喻修辞手法。
参考示例
:
山林是大自然之家 山是围墙 溪流是自来水 鸟鸣、虫唱是孩子的欢闹
军民骨肉情
军民骨肉情
军民骨肉情
军民骨肉情
军民骨肉情
百合花
茹志鹃
茹志鹃,当代著名女作家。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了,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
1950
年起,陆续在报刊上发表短篇小说和特写,后来结集出版了
《
高高的白杨树
》
、
《
静静的禅院
》
和
《
百合花
》
等短篇集。其中不少名篇曾被译成日、英、法、俄、越等国文字。今天我们学习的
《
百合花
》
是她的代表作。
作者介绍
茹志鹃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所以,
《
百合花
》
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
百合花
》
受到了茅盾的高度评价,他说“
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篇小说中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
。”
写作背景
关于小说:
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
,
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
,
这就是小说
.
一篇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
,
即生动的人物形象
,
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
其中
,
人物形象又是主要因素
.
liào
qián
chǒu
nè
niù
一 、
初读效果检测
(一)读准加点字的音。
撂
( )
木
讷
( )
憨
( )
厚
搭
讪
( )
嬷
( )
砦
( )
磕
( )
瞅
( )
执
拗
( )
虔
( )
诚
发
髻
( ) 忸怩( )
尴尬
( )
shàn
hān
mó
zhài
kē
niǔ ní
jì
gān gà
(二)掌握下列字词。
1
、张皇:
2
、忸怩:
3
、执拗:
4
、尴尬:
5
讪讪:
6
、虔诚:
难为情的样子。
恐慌,慌张。
(神色、态度)不自然。
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恭敬有诚意。
思考题
:
如此美丽的百合花,她生长的环境好吗?请在原文中找一找。
自然环境
舆论环境
“
偏僻遥远”、“断崖”
生存环境的艰险
“
不屑”、“嘲笑”、“讥讽”
鄙夷和不屑
百合花的内心独白:
在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办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
结合百合花的种种言行,你能发现她外表以外的美丽吗?
百合在这样的环境下,付出了如此大的努力,百合开的花不但是外在美,而且是
内在灵魂贵而纯洁高尚的表现
。
批
文章写了哪几个人物?围绕这些人物写了哪几件事?
“
我”、小通讯员、新媳妇
1
、通讯员送“我”去前沿包扎所
2
、借被子
3
、通讯员救人牺牲
4
、新媳妇献被子
理清全文的线索、情节。
提示:全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情节。
开端
----
发展
----
高潮
----
结局
----
带路 借被 牺牲
/
献被 盖被
体会精巧构思
1
、看图谈感受:百合花有什么特点?
清丽 纯洁 淡雅
……
2
、找出与百合花被相关的情节,并朗读。
3
、复述百合花被的最后结局。
总结:
1
、百合花被子是情节的一部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2
、百合花被子还和人物性格有关系。
体会精巧构思
探究人物形象(一)
1
、
百合花被子是新媳妇的,从她借被和献被这两个情节,你看到了新媳妇怎样的性格?
娴静
淳朴
善良
高洁
2
、作者是运用什么描写手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
?
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
勾勒原句
小结:
总之,小说通过对新媳妇一系列的动作和细节描写,不仅写出了她对通讯员的友善、关切、崇敬、痛惜、悼念、歉疚的态度变化,更展示了新媳妇娴静、淳朴、善良、纯真、高洁
如百合花一样美丽的人性美
。
所以,百合花,正是人物纯真、高洁的美好心灵和品格的象征。
百合花 : 清丽 纯洁 高雅
新媳妇 : 娴静 淳朴 善良 纯真 高洁
探究人物形象(二)
1
、“百合花”仅仅是新媳妇心灵和性格的象征吗?和小通讯员也有关吗?
腼腆、淳朴、勇敢、热爱生活、善解人意
2
、说说你眼中的小通讯员的形象。并体会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他纯洁高尚美好的心灵也像百合花一样。
细节描写 语言描写 肖像描写 动作描写
1
、
步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
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天真质朴的心灵
探究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
、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
3
、衣服上的破洞
通讯员对我的关心
朴实、腼腆、执拗的性格、充满活力的体魄
探究人物形象(三)
讨论“我”在文中的作用
以“我”为视点,娓娓动听地叙述故事,
栩栩如生地描绘人物,并从“我”的感情变化中逐步完成人物性格的塑造。 “我”是本文的线索人物。
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往往对烘托人物心情(
A
)、渲染环境气氛(
B
)、推进情节发展(
C
)、深化作品主题(
D
)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以下两处环境描写分别起什么作用?
1
、早上下过一阵小雨
……
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新鲜温润的香味。( )
2
、天黑了,天边涌现一轮满月
……
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 )
A
AC
拓展题:
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
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
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
启迪
?
人的一生中,挫折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只要心中有了目标,并且矢志不移的朝着目标奋进,相信成功总会青睐于你!
即使你摇不动树上的枝叶,你也不要沮丧,只要真诚拥抱,终会得到意外的风华;即使你激不起的水中的涟漪,你也不要哭泣,只要勇敢的挥洒,终会擎起一簇洁白的浪花;即使通向成功的路上没有绿灯,你也不要失望,只要不停的努力,终会为你开启一扇成功的大门!
小说构思是非常巧妙的。表面上看,百合花的纯洁清新美好好像只与新媳妇有关,其实,百合花的特点与小说中的其他人物的性格,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紧密关联的。
百合花
,色泽淡雅,香气清幽,白净纯洁。本文题目以借代的手法指印有百合花的被子。更重要的是,百合花,作者赋予了它丰富的
象征意义
:即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他们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军民之间的感情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战士和战士之间的情感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一句话
:
百合花,象征着人性美
。
老师见解
军
:
通
讯
员
民
:
新
媳
妇
腼腆
质朴
英勇
善良
纯朴
圣洁
“
我”
(
线索
)
军民骨肉情
小说撷取了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斗争生活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刻画了有着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心灵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表现了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主题
哦
再见
哦,香雪
铁凝
一、初读感知
概括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火车驶入台儿沟,给姑娘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第二部
分:铅笔盒事件。
二、研读第一部分,思考
“
火车”有什么象征意义?
台
儿沟的姑娘们有哪些特点
?
1
、“火车”意象:情节铺垫;
象征着城乡的连接
。
2
、台儿沟的姑娘们:自尊自爱、好奇、“无知”、单纯可爱、纯真质朴。
3
、香雪独特性:特别胆小;关注跟学校生活相关的事情,尤其渴望得到一个自动铅笔盒。
三、研读第二部分,思考
问题一:香雪为什么不满意原来的铅笔盒?
“盘问”的实质:城乡生活差异导致的思维差异
小木盒
台儿沟
自给自足=亲情;独特
公社中学
贫穷=不光彩
问题二:换自动铅笔盒的过程中,香雪为什么不接受旅客们善意的帮助?
拒绝帮助的原因:城乡人群彼此间深厚的隔膜和难以掩饰的高下之别
旅客们
馈赠;
帮助,相信
同情、怜悯
香雪
不白拿;
拒绝、委屈、掩饰
自尊、自卑
年轻而敏感的自尊
正
是
因为贫穷
,因为吃不起好饭,因为
年轻而敏感的自尊心
,才使他们躲避公众的目光来悄然地取走自己那两个不体面的黑家伙,以免遭受许多无言的耻笑
!
他
现在感到最痛苦的是
由于贫困而给自尊心所带来的伤害
。他已经十七岁了,胸腔里跳动的是一颗敏感而羞怯的心。他渴望穿一身体面的衣裳站在女同学的面前;他愿自己每天排在买饭的队伍里,也能和别人一样领一份乙菜,并且每顿饭能搭配一个白馍或者黄馍。
这不仅是为了嘴馋,而是为了活得尊严
。
——《
平凡的世界
》
少平的改变
从
学校组织文艺宣传队下乡演出,到他和田晓霞取黄原地区参加了革命故事调讲会以后,
尽管他的物质生活仍然没什么改变,但他的精神世界却开始丰富起来
。…
… 他已经不像刚入学那样
,老是等别人打完饭采取取那两个黑馍;他渐渐抛弃了这种虚荣或者说自卑,大大方方站在队列中取他的饭
。
少平的改变
我
感到,人的一生总应有个觉悟时期(当然也有人终生不悟)。但这个觉悟时期的早晚,对我们的一生将起决定性的作用。实际上就是说
我们应该做什么人,选择什么样的
人生道路
。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
——
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又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
少平的自我觉醒之路
所
有这些人(书中的人)都给孙少平精神上带来了从未有过的满足。他现在可以用比较广阔一些的目光来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因为
对生活增加了一些
自信和审视
的能力
,并且开始用各角度从不同的侧面来观察某种情况和某些现象了
。
香雪的自我觉醒之路?
误闯火车的香雪在距家三十里地的西山口下车后,她心中只有一个念想
——
回家。这样强烈的意识还不够,作者又添了一笔
——
即她在
回家夜路
上的所见,更让香雪开始正视自己所成长的这片特殊的泥土
……
研读第二部分,思考
问题三:香雪这样胆小的姑娘,独自走完三十里夜路的勇气从何而来?
害怕
满足
新奇
、自信
自责、羞愧
希望(未来)
坚定、自豪
骄傲
问题三:香雪这样胆小的姑娘,独自走完三十里夜路的勇气从何而来?
自动铅笔盒带来的同学的尊重甚至惊羡;
对美丽乡土的确认,对乡土文化身份的骄傲;
对个人/乡土未来的自我觉察
“三十里路”:象征着乡下年轻人面对城市、未来、更广阔世界时的一种自我定位
小结:香雪与少平相似点
身份:
80
年代初渴望离开乡土、融入城市生活的年轻人
困境:意识到城乡巨大差别后产生的自尊与自卑
结果:通过“走出去”,以一个外在的立场回望乡土、定位自己、展望未来,逐渐获得了自尊、自信、自强的人生状态
四、作家写作观探究
思考:
为什么铁凝和路遥几乎同时塑造了这样两个
具有类似
人生经历和
精神
旅途
的
文学形象?
是
的,
我们的时代有这样的青年
:有文化,但没有幸运地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因此似乎没有充分的条件直接参与到目前社会发展的主潮之中。而另一方面,他们又不甘心把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生活天地里
。
因
此,他们往往有一种悲壮的激情,在一条最为艰难的道路上进行人生的搏斗。他们顾不得高谈阔论或愤世嫉俗地忧患人类的命运。他们首先得改变自己的生存条件,同时也不放弃最主要的精神追求;他们既不鄙视普通人的世俗生活,但又竭力使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达到更深的层次
。
——
路遥
《
平凡的世界
》
我想无论对于小说还是电
影,懂得艺术来源于生活并不困难;但要明白无中生有对电影和小说的意义,就似乎不大容易。而我所说的
无中生有,恰恰是指作家对生活和生命本身更深层次的总体把握与判断
。你理应知晓生活是创造的源泉,你更应懂得无中生有对于创造的重要
。
—
—铁凝
《又见香雪
》
希望读
者从这个平凡的故事里,不仅看到古老山村的姑娘们质朴、纯真的美好心灵,还能看到她们对新生活强烈、真挚的向往和追求……还有别的什么?
能感觉到生活本身那叫人心酸的严峻吗
?能唤起我们年轻一代改变生活、改造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吗?
也许这是我的奢望
。
——
铁凝
《
我愿意发现她们
》
小结:他们的写作观
这一
系列
20
世纪
80
年代有关“乡下人进城”现象和形象的塑造背后,
是小说家们时代意识
的觉醒
。
他们一方面
敏锐地记录
了那个时代
中国社会农村年轻人对城市生活真诚而热切的渴慕,以及城乡文化身份差异给香雪和少平们成长带来的困惑和矛盾;另一方面也
有意识地
赞扬了那个时代所孕育的可贵精神,希望能
引领
当时甚至以后许多中国青年的思想,唤起他们坚持奋斗的热情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
相关文档
- 语文卷·2019届安徽省安庆市怀宁二2021-06-0314页
-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2021-06-0337页
- 江苏省盐城市盐城中学2019-2020学2021-06-0326页
- 江西省宜春九中2019-2020学年高一2021-06-0321页
- 高中语文课时分层作业10谈中国诗含2021-06-036页
- 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2020届高2021-06-0313页
- 吉林省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第三2021-06-0314页
- 语文卷·2017届广东省普宁英才华侨2021-06-0315页
- 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2021-06-0312页
-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专题8 病2021-06-03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