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00 KB
  • 2021-06-03 发布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哈三中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 高二学年第二模块语文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人的姓氏,最早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时代。当时出于族际间识别的需要,每个氏族都会有一个本氏族的专用名称,这个名称事实上就是全体氏族成员共同的姓,如姬、姜、姒、妫、姚、好等。这些姓皆从“女”字旁,从一个方面表明姓最初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与现今的观念不同,在先秦时期,姓、氏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出现姓、氏上下两级结构,是因为当一个氏族由于世代久远、人口增殖而规模越来越大时,氏族内一些成员间的血缘关系就会越来越淡,有些成员甚至可能已经找不到与另一些成员间的血缘联系了。这时,氏族内一部分血缘关系较近的人便会结成次一级的血缘组织,而次一级的血缘组织也会有相互识别的符号,这就是“氏”。‎ 姓与氏作为不同级别血缘组织的名号,在先秦时代的区分很明显。首先,在对始祖的追溯上,姓所代表的氏族组织历史悠远,世系模糊,因而其真实的始祖已无法明确地追溯,每个姓的祖先只能出自想象;而氏由于所代表的家族组织历史较晚,世系清晰,其始祖多数可以确切地知晓。比如春秋时鲁桓公的三个儿子所建立的家族,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孟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庆父,叔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叔牙,季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季友,而三家共同领有的“姬”姓的始祖,却只能想象为传说中的人物黄帝。其次,在姓氏应用规则上,先秦时代是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现今的一些姓氏书为先秦男子也冠上了姓,如称周文王为“姬昌”,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其实都是不符合先秦实际的错误称谓。周公在先秦典籍中多被提及,均无称“姬旦”者,其被称为“姬旦”,是晚至《晋书•王浑传》才有的事。大概到了晋代,人们对先秦姓氏应用规则已不甚清楚,遂以后世制度相比附。‎ 战国时代,随着社会血缘组织的结构形式由氏族、家族两级形态向单级的个体家庭形态转化,姓氏制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姓与氏合流。原有的姓、氏都无区别地成为新姓氏制度中的新姓,此后无论单称“姓”“氏”,还是合称“姓氏”,其所代表的都是个体家庭的名号。其次,姓氏在应用规则上不再有男女之分,无论男女,其个人称谓都以姓加名的形式出现,人们所熟知的秦王“赢政”,刺杀赢政的“荆轲”,为荆轲击筑送行的“高渐离”,都是如此。再次,以前同姓即意味着同祖,但姓氏合流之后的新姓多数是由从前的氏转化而来,因而变化后的同姓也不一定具有相同的血缘关系。比如春秋时期的几个国家都有孔氏,鲁国的孔氏姓子,属殷商遗族;郑国的孔氏姓姬,为周厉王之后;陈国的孔氏姓妫,据称出自虞舜。这三支孔氏在变化之后都转为了孔姓,但三者并不必然地沾亲带故。新姓氏制度自战国中期确立以后,一直沿用至今。‎ ‎(摘编自张淑一《古代姓氏浅谈》)‎ ‎1. 下列对中国人姓与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出于用来区别于其他氏族的目的,我国母系氏族时,每个氏族便有了专用名称,这个名称也是该氏族内部全体成员的姓。‎ B. 随着人口规模的增大,氏族内部一些成员的血缘关系逐渐变淡,一些成员甚至找不到与另一些成员间的血缘联系,“氏”就产生了。‎ C. 先秦时期,女子称姓,这表明姓是母系社会时期的产物;男子称氏,则说明是父系会时期的产物。‎ D. 先秦时期,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当时同姓的人不一定同氏,同氏的人则一定同姓。‎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列举现今一些姓氏书为先秦男子也冠上了姓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先秦时代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的应用规则。‎ B. 文章论述姓、氏产生时,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实,增强了论述的力量和说服力。‎ C. 文章以人类族群发展变化为依托,按照中国姓氏的发展演变过程纵式安排层次,一定程度上让我们对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观察更清晰、更深入。‎ D. 文章在论述战国时姓氏制度的变化时,采用了横式论述结构,条陈了新姓氏制度与以往的种种不同。‎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姓与氏在先秦时期是两个同中有异的概念,其共同点为都是同一血缘关系的成员用以相互识别的符号。‎ B. 对先秦姓氏制度的运用规则,晋以前的人们掌握得较好,能正确使用姓与氏,估计到晋时就变得模糊了。‎ C. 春秋时期的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在氏的方面,他们的始祖分别为庆父、叔牙、季友;在姓的方面,他们可能有同一始祖皇帝。‎ D. 战国时代,姓氏制度发生巨大变化,如姓与氏合流,融二为一;姓氏应用不分男女;同姓不同祖等。‎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C项,结合文本第二节内容“出现姓、氏上下两级结构,是因为当一个氏族由于世代久远、人口增殖而规模越来越大时,氏族内一些成员间的血缘关系就会越来越淡,有些成员甚至可能已经找不到与另一些成员间的血缘联系了。这时,氏族内一部分血缘关系较近的人便会结成次一级的血缘组织,而次一级的血缘组织也会有相互识别的符号,这就是‘氏’”分析可知,“男子称氏,则说明是父系社会时期的产物”错。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可知,论述“氏”产生时没有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故选B。‎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D 项,“同姓不同祖等”错。结合文本最后一节内容“以前同姓即意味着同祖,但姓氏合流之后的新姓多数是由从前的氏转化而来,因而变化后的同姓也不一定具有相同的血缘关系”分析可知,原文“同姓不一定同祖”。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 青龙偃月刀 韩少功 何爹剃头几十年,是个远近有名的剃匠师傅。无奈村里的脑袋越来越少,包括好多脑袋打工去了,好多脑袋移居山外了,好多脑袋入土了,算一下,生计越来越难以维持——他说起码要九百个脑袋,才够保证他基本的收入。这还没有算那些一头红发或一头绿发的脑袋。何爹不愿趋时,说年青人要染头发,五颜六色地染下来,狗不像狗,猫不像猫,还算是个人?他不是不会染,是不愿意染。师傅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结果,好些年青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焗油和染发,更不能做负离子和爆炸式,就打道去了镇上。‎ 何爹的生意一天天更见冷清。我去找他剪头的时候,在几间房里寻了个遍,才发现他在竹床上睡觉。‎ ‎“今天是初八,估算着你是该来了。”他高兴地打开炉门,乐滋滋地倒一盆热水,大张旗鼓进入第一道程序:洗脸清头。‎ ‎“我这个头是要带到国外去的,你留心一点剃。”我提醒他。‎ ‎“放心,放心!建伢子要到阿联酋去煮饭,不也是要出国?他也是我剃的。”‎ 洗完脸,发现停了电。不过不要紧,他的老式推剪和剃刀都不用电——这又勾起了他对新式美发的不满和不屑:你说,他们到底是人剃头呢,还是电剃头呢?只晓得操一把电剪,一个吹筒,两个月就出了师,就开得店,那也算剃头?更好笑的是,眼下婆娘们也当剃匠,把男人的脑壳盘来拨去,耍球不是耍球,和面不是和面,成何体统?男人的头,女子的腰,只能看,不能挠。这句老话都不记得了么?”‎ 我笑他太老腔老板,劝他不必过于固守男女之防。‎ 好吧好吧,就算男人的脑壳不金贵了,可以由婆娘们随便来挠,但理发不用剃刀,像什么话呢?他振振有词地说,“剃匠剃匠,关键是剃,是一把刀。剃匠们以前为什么都敬奉关帝爷?就因为关大将军的工夫也是在一把刀上,过五关,斩六将,杀颜良,诛文丑,于万军之阵取上将军头颅如探囊取物。要是剃匠手里没有这把刀,起码一条,光头就是刨不出来的,三十六种刀法也派不上用场。‎ 我领教过他的微型青龙偃月。其一是“关公拖刀”:刀背在顾客后颈处长长地一刮,刮出顾客麻酥酥的一阵惊悚,让人十分享受。其二是“张飞打鼓”:刀口在顾客后颈上弹出一串花,同样让顾客特别舒服。“双龙出水”也是刀法之一,意味着刀片在顾客鼻梁两边轻捷地铲削。“月中偷桃”当然是另一刀法,意味着刀片在顾客眼皮上轻巧地刨刮。至于“哪叱探海”更是不可错过的一绝:刀尖在顾客耳朵窝子里细剔,似有似无,若即若离,不仅净毛除垢,而且让人痒中透爽,整个耳朵顿时清新和开阔,整个面部和身体为之牵动,招来嗖嗖嗖八面来风。气脉贯通和精血涌跃之际,待剃匠从容收刀,受用者一个喷嚏天昏地暗,尽吐五腑六脏之浊气。‎ 何师傅操一杆青龙偃月,阅人间头颅无数,开刀、合刀、清刀、弹刀,均由手腕与两三指头相配合,玩出了一朵令人眼花缭乱的花。一把刀可以旋出任何一个角度,可以对付任何复杂的部位,上下左右无敌不克,横竖内外无坚不摧,有时甚至可以闭着眼睛上阵,无需眼角余光的照看。‎ 一套古典绝活玩下来,他只收三块钱。‎ 尽管廉价,尽管古典,他的顾客还是越来越少。有时候,他成天只能睡觉,一天下来也等不到一个脑袋,只好招手把那叫花子那流浪仔叫进门,同他说说话,或者在他头上活活手,提供免费服务。但他还是决不焗油和染发,宁可败走麦城也决不背汉降魏。大概是白天睡多了,他晚上反而睡不着,常常带着叫花子去邻居家看看电视,或者去老朋友那里串门坐人家。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到白居易的“此恨绵绵无绝期”,他诗兴大发时,能背出很多古人诗作。‎ 三明爹一辈子只有一个发型,就是刨光头,每次都被何师傅刨得灰里透白,白里透青,滑溜溜地毫光四射,因此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袋。虽然不识几个字,三明爹也是他背诗的最好听众。有一段,三明爹好久没送脑袋来了,让何爹算着算着日子,不免起了疑心。他翻过两个岭去看望老朋友,发现对方久病在床,已经脱了形,奄奄一息。‎ 他含着泪回家,取来了行头,再给对方的脑袋上刨一次,包括使完了他全部的绝活。三明爹半躺着,舒服得长长吁出一口气:“贼娘养的好过呀。兄弟,我这一辈子抓泥捧土,脚吃了亏,手吃了亏,肚子也吃了亏呵。搭伴你,就是脑壳没有吃亏。我这个脑壳,来世……还是你的。”‎ 何爹含着泪说:“你放心,放心。”‎ 光头脸上带着笑,慢慢合上了眼皮,像睡过去了。‎ 何爹再一次 “张飞打鼓”:刀口在光亮亮的头皮上一弹,弹出了一串花,由强渐弱,余音袅袅,算是最后一道工序完成。他看见三明爹眼皮轻轻跳了一下。‎ 那一定是人生最后的极乐。‎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段写“年轻人发现不能焗油和染发,不能做负离子等,就去了镇上”,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现在的年轻人不爱传统手艺而一味追求时髦、崇洋媚外的不满。‎ B. “男人的头,女子的腰,只能看,不能挠”“理发不用剃刀,像什么话呢”等语言反映出何爹思想中的另一面,形象更加丰满鲜活。‎ C. 文章中间部分极力描写何爹的青龙偃月刀和他神乎其技的青龙偃月刀法。作者用了一系列动词表现何爹剃头的技艺,一把剃刀用得跟关羽耍大刀一样出神入化。‎ D. 在小说最后一部分里,作者通过描写病笃的三明爹在何爹给他剃头时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目的是侧面表现何爹助人为乐的品质,使何爹形象更加感人。‎ E. 文章以自然朴实的语言赞扬了对传统技艺的态度,也表现了作者对于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中所处的尴尬地位及日后走向的深切忧虑。‎ ‎5. 何爹这一人物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6. 文章最后详写何爹最后一次给三明爹剃头的情节有何作用?‎ ‎【答案】4. AC 5. ①一些想法有些落后和封闭,但是有着一种坚守和执着。如文中他固守男女之防,不焗油和染发,“师父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等。②剃头技艺精湛娴熟。“青龙偃月刀法”让人叹服,可以从作者对他的刀法描写中看出。③喜爱古典文化。比如敬奉关帝爷和“诗兴大发时,能背出很多古人诗作”。④为人重情重义。如翻两个岭去看望老友,发现老友病笃,含泪回家取行头为老友最后剃一次头。 ‎ ‎6. ①进一步塑造何爹重情重义的形象和表现他剃头技艺的精湛,表达了对何爹的敬重之情。②“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袋”现在也离他而去了,表达了对何爹手艺的未来的担忧。③将情节推向高潮的同时深化了主题,隐含着对像青龙偃月刀法这样的传统文化精华走向没落的酸楚和忧虑。‎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A项,作者无不满之意,也并未认定这些年轻人一味追求时髦、崇洋媚外。C项,“文章中间部分极力描写何爹的青龙偃月刀和他神乎其技的青龙偃月刀法”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者并未描写青龙偃月刀。故选AC。‎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结合文本内容“他不是不会染,是不愿意染。师傅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结果,好些年青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焗油和染发,更不能做负离子和爆炸式,就打道去了镇上”“我笑他太老腔老板,劝他不必过于固守男女之防”分析,一些想法有些落后和封闭,但是有着一种坚守和执着。结合“我领教过他的微型青龙偃月……受用者一个喷嚏天昏地暗,尽吐五腑六脏之浊气”分析可知,剃头技艺精湛娴熟。结合“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到白居易的‘此恨绵绵无绝期’,他诗兴大发时,能背出很多古人诗作”分析,喜爱古典文化。结合“他翻过两个岭去看望老朋友,发现对方久病在床,已经脱了形,奄奄一息。他含着泪回家,取来了行头,再给对方的脑袋上刨一次,包括使完了他全部的绝活”分析可知,为人重情重义。‎ 点睛:本题做法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人物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人物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人物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筛选归纳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的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文章最后详写何爹最后一次给三明爹剃头的情节的作用,明确小说特征,结合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主旨表达等方面分析。结合文本内容“他含着泪回家,取来了行头,再给对方的脑袋上刨一次,包括使完了他全部的绝活。三明爹半躺着,舒服得长长吁出一口气”“光头脸上带着笑,慢慢合上了眼皮,像睡过去了”“他看见三明爹眼皮轻轻跳了一下”分析可知,进一步塑造何爹重情重义的形象和表现他剃头技艺的精湛,表达了对何爹的敬重之情。结合上文内容“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袋。虽然不识几个字,三明爹也是他背诗的最好听众”分析可知,表达了对何爹手艺的未来的担忧。结合“无奈村里的脑袋越来越少,包括好多脑袋打工去了,好多脑袋移居山外了,好多脑袋入土了,算一下,生计越来越难以维持——他说起码要九百个脑袋,才够保证他基本的收入”“何爹的生意一天天更见冷清”“‎ 尽管廉价,尽管古典,他的顾客还是越来越少”分析可知,隐含着对像青龙偃月刀法这样的传统文化精华走向没落的酸楚和忧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熊概,字元节,丰城人。幼孤,随母适胡氏,冒其姓。永乐九年进士。授御史。十六年擢广西按察使。峒溪蛮大出掠,布政使议请靖江王兵遏之。概不可,曰:“吾等居方面,寇至无捍御,顾烦王耶?且寇必不至,戒严而已。”已而果然。久之,调广东。‎ 洪熙元年正月,命以原官与布政使周干、参政叶春巡视南畿、浙江。初,夏原吉治水江南还,代以左通政赵居任,兼督农务。居任不恤民,岁以丰稔闻。成祖亦知其诬罔。既卒,左通政岳福继之,庸懦不事事。仁宗监国时,尝命概以御史署刑部,知其贤,故有是命。是年八月,干还,言有司多不得人,土豪肆恶,而福不任职。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逝江设巡抚自此始。‎ 浙西豪持郡邑短长为不法。海盐民平康暴横甚,御史捕之,遁去。会赦还,益聚党八百余人。概捕诛之,已,悉捕豪恶数十辈,械至京,论如法。于是奸宄帖息。诸卫所粮运不继,军乏食。概以便宜发诸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赡军,乃闻于朝。帝悦,谕户部勿以专擅罪概。‎ 概用法严,奸民惮之,腾谤书于朝。宣德二年,行在都御史劾概与春所至作威福,纵兵扰民。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无所得,由是益任概。明年七月赐玺书奖励。概亦自信,诸当兴革者皆列以闻。时屡遣部官至江南造纸、市铜铁。概言水涝民饥,乞罢之。‎ 五年还朝,始复姓。亡何,迁右都御史,治南院事。行在都御史顾佐疾,驿召概代领其职,兼署刑部。九年十月录囚,自朝至日宴,未暇食,忽风眩卒。赐祭,给舟归其丧。‎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七》)‎ ‎7.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 B. 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 C. 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 D. 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 ‎8.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熊概,字元节”,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B. “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C.‎ ‎ “海盐民”“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D. “蛮”,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认真识别,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熊概预料事情准确。布政使想请靖江王来阻止峒溪蛮人劫掠时,他认为贼寇肯定不来,最后结果也印证了他的判断。‎ B. 熊概深得皇帝信任。洪熙元年正月,宣宗命他以布政使的身份参与巡视南畿、浙江,巡视后宣宗晋升他做了大理寺卿。‎ C. 熊概执法不畏强暴。浙西豪强肆意作恶,前官岳福懦弱无为,而他不仅捕杀了遇赦的平康,还抓捕了几十个豪强恶徒。‎ D. 熊概为官为民请命。朝廷屡派部官到江南造纸、买铜铁,影响了民生,他就上书说洪水积涝,百姓饥馑,请求停止行动。‎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等居方面,寇至无捍御,顾烦王耶?‎ ‎(2)概以便宜发诸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赡军,乃闻于朝。‎ ‎【答案】7. C 8. B 9. B ‎ ‎10. (1)我等担任地方长官,贼寇来时不能保卫抵御,反而烦劳王爷吗?‎ ‎(2)熊概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发放各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供给部队,然后再上报朝廷。‎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结合“召”分析可知,后面应该是岳福回来,排除A项、D项。“巡抚”,巡视安抚,“同往”做的事情为“巡抚”,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B项。句意:宣宗召回岳福,升熊概为大理寺卿,与叶春一同前往巡视安抚。南畿、浙江设巡抚之职自此而始。故选C。‎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 项,“表示授予官职”错误。结合文本内容“驿召概代领其职,兼署刑部”分析,“署”表示代理、暂任官职。故选B。‎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B项,“以布政使的身份”错。结合文本内容“十六年擢广西按察使”“洪熙元年正月,命以原官与布政使周干、参政叶春巡视南畿、浙江”分析可知,原官是“按察使”。故选B。‎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居”,担任;“至”,到来;“捍御”,保卫抵御;“顾……邪”,反而……吗。(2)“以”,介词,根据、依照;“便宜”,实际情况,指有利国家,合乎时宜之事;“发”,发放;“赡”,供给、供养;“乃”,连词,然后;“闻”,使……知道,上报;“于”,引出对象,介词。‎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熊概,字元节,是丰城人。他幼年成了孤儿,随母亲改嫁至胡家,于是假托姓胡。永乐九年,中进士。后被授予御史的官职。十六年,升为广西按察使。峒溪蛮人大规模出动劫掠 ,布政使谋划请靖江王的军队来阻止他们。熊概不同意,他说:“我等担任地方长官,贼寇来时不能保卫抵御,反而烦劳王爷吗?况且贼寇肯定不来,只需警戒而已。”后来果然贼寇没来。不久,他调任广东。‎ 洪熙元年正月,命他以原官的身份和布政使周干、参政叶春巡视南畿、浙江。当初,夏原吉在江南治水回京后,朝廷让左通政赵居任代替他,且兼管农业方面的事务。赵居任不体恤百姓,每年都上报说丰收。成祖也知道他欺骗。他死后,左通政由岳福继任,岳福平庸懦弱,不做事情。仁宗代理国政时,曾命熊概以御史之衔代理刑部事务,仁宗知道他贤能,因此有这个任命。这年八月,周干回京,说有关部门多任用非人,当地豪强肆意作恶,而岳福又不管事。宣宗召回岳福,升熊概为大理寺卿,与叶春一同前往巡视安抚。南畿、浙江设巡抚之职自此而始。‎ 浙西豪强握有郡县官员的短处,长期做不法之事。海盐县百姓平康非常残暴,御史要逮捕他,他逃掉了。正赶上大赦,他又回来了,还聚众八百余人。熊概将他逮捕诛杀。过后,又把几十个罪大恶极的豪强全部逮捕,加刑具押送至京城,于是奸民驯服。各卫所的运粮不能为继,军队缺粮。熊概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发放各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供给部队,然后再上报朝廷。皇上很高兴,传谕户部不要给熊概治以擅作主张之罪。‎ 熊概执法严厉,奸民很害怕他,便将诽毁他的书上传朝廷。宣德二年,行在都御史弹劾熊概与叶春所到之处擅用威权,独断专横,放纵士兵骚扰百姓。皇上没有过问,只暗中派御史去调查,但一无所得,由此更加信任熊概。第二年七月赐玺书奖励他。熊概也很自信,应当兴废的事他都列出上奏。当时朝廷屡次派出部官到江南造纸、买铜铁。熊概说洪水积涝,百姓饥馑,请求停止这种行动。‎ 宣德五年,他回到朝廷,才改回原姓。不久,他升为右都御史,掌管南都察院事务。行在都御史顾佐有病,朝廷通过驿传召熊概代管他的职务,兼代理刑部。宣德九年十月,省察记录犯囚的案卷,熊概从早到晚,都没有空闲吃饭食。突然他感到晕眩,然后便去世了。皇上令使者前往祭奠,派船送他归葬。‎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小题。‎ 晚秋登城北门①‎ 陆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②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③。‎ ‎【注】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年)九月四川成都。②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故都汴京。③梁州:治所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歌首联叙写了诗人出游的装束、地点、时令及感受,照应标题。“藜杖”写出了诗人拄杖登楼的情景,而“卷地” 一词则生动地表现出风势的猛烈。‎ B. 诗歌颔联借叙述诗人登楼远望从大散关传来的烽烟,说明边境军情紧急。而北地天寒,鸿雁南飞,带来“杜陵秋”的信息,诗人仰观,况味更浓。‎ C. 诗歌中间两联对仗工整严谨,意象选择精当,动作描写简约,刻画出的诗人形象鲜明而有情。而两联都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让表达更深婉含蓄。‎ D. 诗歌尾联承接前意,借曹操“横槊赋诗”的典故,暗指诗人驻守边地在军中吟诗之事。此联两句虚实融合,自然精妙,读之深沉动人。‎ ‎12. 本诗诗眼为“愁”字,那么作者因何而“愁”呢?请结合全诗分条概括并简要分析。‎ ‎【答案】11. C 12. 秋景肃杀之愁;山河沦丧之愁;身世遭际之愁、报国无门之愁。‎ ‎【解析】‎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项,“而两联都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错误。第二联写远望烽火,第三联由失地而想到“山河兴废”和“身世安危”。故选C。‎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本诗首联写诗人拄杖登上了城北门楼,远眺晚秋萧条的景象,满目肃杀之秋景激起了诗人“满眼愁”,“满眼愁”它既凝聚着诗人当时整个思想感情,全诗又从这里生发开来。“卷地西风”点出了秋景肃杀之愁。颔联“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写对边境情况的忧虑和对关中国土的怀念,远望烽火,仰视雁阵,想到岁月空逝,山河沦丧,兴复无期,不觉愁绪万千。本联表达了诗人山河沦丧之愁。颈联“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抒发了诗人的忧国深情,“山河”在此代表国家,国家可兴亦可废,而谁是兴国的英雄?“身世”指所处的时代。时代可安亦可危,谁又是转危为安、扭转乾坤的豪杰?山河兴废难料,身世安危未卜,瞻望自己的前途,身世安危未卜,真令人搔首不安,愁肠百结;自己投闲置散,报国无门,只能倚楼而叹了。本联写了诗人身世遭际之愁。尾联“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既承前意,又总结全诗。“横槊赋诗’意指行军途中,在马上横戈吟诗,“横槊赋诗”在这里借指乾道八年,‎ 陆游于南郑任四川宣抚使幕府职时在军中作诗事,他经常怀念的,正是“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戎马生涯,而现在这些已成往事。“梦魂犹绕”写诗人虽然离开南郑已有五年之久,但“金戈铁马,魂绕古梁州”,正是报国心志的抒发。“非复昔”表达戎马生涯的怀念与对这些已成往事的感慨。这一联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之愁。‎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解答本题,考生可以逐联分析,得出诗歌“满眼愁”的具体内容。‎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满 庭 芳 苏轼 余年十七,始与刘仲达往来于眉山。今年四十九,相逢于泗上。洛水浅冻,久留郡中,晦日同游南山,话旧感叹,因作此词。‎ 三十三年,飘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故人惊怪,憔悴老青衫。我自疏狂异趣,君何事、奔走尘凡。流年尽,穷途坐守,船尾冻相衔。‎ 巉巉,淮浦外,层楼翠壁,古寺空岩。步携手林间,笑挽扦扦①。莫上孤峰尽处,萦望眼、云海相搀。家何在,因君问我,归梦绕松衫。‎ ‎[注] ①扦:同“掺”,手纤细的样子。‎ ‎13.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三十三年”点明与故人分别时间之久,连同“漂流江海”两句直接表达了各自生涯数十年的宦海浮沉的深沉感慨。‎ B. “我自”三句似含不解故人所为,实则暗示出故人与自己一样“疏狂异趣”,现在潦倒穷困,进一步显现他不随波逐流的形象特征。‎ C. “巉巉”二字,不仅写出了南山高耸险峻的特征,而且也暗示了苏轼从舟中到山中的游踪变化,还象征了苏轼傲岸不屈的精神。‎ D. 下片与故人于林间游赏南山,一个“笑”字不仅显现出与故人相聚相得之乐,而且在此情境中,也能流露出作者一丝豁达乐观的情绪。‎ ‎14. 下阕抒发了什么情感?‎ ‎【答案】13. B 14. 对命运的豁达乐观,与老友的相知相得,对故乡的牵挂眷念 ‎【解析】‎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结合“我自疏狂异趣,君何事、奔走尘凡”分析可知,“实则暗示出故人与自己一样‘疏狂异趣’,现在潦倒穷困”错误。故选B。‎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层楼翠壁,古寺空岩”,从所写最物来看,景象气势壮观,面对多舛的命运,词人借助这些壮观之景表达出对命运的精达乐观,“步携手林间,笑挽扦扦”,笑流露出高兴喜悦之情,“步携手”写二人关系的亲厚和相知;“家何在?因君问我,归梦绕松杉”借故人相问,引发思乡之情,词人借助故乡的“松杉”这一意象,把抽象的思乡之情转换为具象,形象地表达了人在仕途身不由己的无奈之情;同时以人对故土的思念作结,这也是对他他乡遇故知的呼应。‎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诗经·氓》中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的语句是:______,______。‎ ‎②《离骚》中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 。‎ ‎③《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古诗中诗人常常以酒为媒介抒发情感,如白居易《琵琶行》“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被贬而沦落天涯的孤独与苦闷。‎ ‎⑤杜甫《蜀相》中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⑥《书愤》中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的军容画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反是不思 (2). 亦已焉哉 (3). 背绳墨以追曲兮 (4). 竞周容以为度 (5).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6).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7). 春江花朝秋月夜 (8). 往往取酒还独倾 (9). 三顾频烦天下计 (10). 两朝开济老臣心 (11). 楼船夜雪瓜洲渡 (12). 铁马秋风大散关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反”“竞”“誉”“倾”“频”“渡”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看完电影《虎口脱险》后,大家给小王对号入座,说他就像影片中的那个有才能的音乐指挥,常常因粗心做出一些有惊无险的事。‎ B. 关于他的籍贯和生平,研究的人虽然很多,但一直言人人殊,始终没有一个定论,因此这个问题还可研究。‎ C. 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晓霞尽染,鸿雁南飞,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上。‎ D. 舞台上的灯光时明时暗,快速变幻的布景令人目不交睫,随着歌手的狂歌劲舞,观众席上也一片沸腾。‎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A项,对号入座:一般比喻有些人沉不住气,对于未点名的批评自己跳出来认账。结合“大家”“说他就像影片中的那个有才能的音乐指挥”分析,不合语境。B项,言人人殊:指各人有各人的意见。同一消息或事情,各人却说成各不相同的情形。使用正确。C项,江河日下: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结合“极目远眺,晓霞尽染,鸿雁南飞”分析,此处望文生义。D项,目不交睫: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觉。结合“快速变幻的布景”分析,应该用“目不暇接”。故选B。‎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虽然最初并不相信自己涉嫌犯罪,但由于电话那头的骗子言之凿凿,加上所谓最高检的“全国通缉公告”,信息闭塞的受害人最终成了骗子的猎物。‎ ‎②这次军事演习,蓝军一度处于劣势,他们在关键时刻反戈一击,才夺回了战场上的主动权。‎ ‎③近期的一场大火使我们损失惨重,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了,恳请各位高抬贵手,接济我们一点,以便我们度过难关。‎ ‎④老王一心想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加之对这些文物非常熟悉,给考察团汇报时,他洋洋洒洒地说了一个多小时。‎ ‎⑤邻里之间的是非大多是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屑小事引起的,不必寻根究底,你们还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吧。‎ ‎⑥现在少数媒体放着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抓住某些明星的一点逸闻就笔走龙蛇,这种做法真是令人费解。‎ A. ①②⑤ B. ①④⑤ C. ②③⑥ D. ③④⑥‎ ‎【答案】B ‎【解析】‎ ‎【分析】‎ B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 言之凿凿:指形容说话有真凭实据,而不是空泛的用语。使用正确。‎ 反戈一击:比喻掉转头来反对自己原来所属的或拥护的一方。结合“才夺回了战场上的主动权”分析,不合语境。‎ 高抬贵手:引申是表示请求宽恕、通融时的客套用语,请求对方宽恕、原谅等。结合“接济我们一点,以便我们度过难关”分析,不合语境。‎ 洋洋洒洒:1.形容文章或谈话内容丰富,连续不断。2.形容规模或气势盛大。使用正确。‎ 寻根究底:一般指追问一件事的原由。使用正确。‎ 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风格洒脱,也指书法速度很快,笔势雄健活泼。结合“反倒抓住某些明星的一点逸闻”分析,使用对象不当。‎ 故选B。‎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退休教师杨连印退休后没有享受一天的安逸生活,他倾尽自己四十多年所有积蓄,在自家创办了家庭课外辅导站,把家园变成了“校园”。‎ B. 公众对信息公开有巨大需求,政府制定的政策必须及时、准确、全面地公开,否则,才不会影响政府的公信力。‎ C. 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使物流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相关技能型人才远远不够,具有物流专业教育背景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D. 今年,省政府把“治污减霾”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出台了系列“铁腕”措施,大力治理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将碧水蓝天还给百姓。‎ ‎【答案】D ‎【解析】‎ ‎【分析】‎ D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成分重复累赘,“倾尽”的意思就是竭尽,应删除“所有”;B项,不合逻辑,“否则”与“不会”双重否定,导致与原意相反,可去掉“否则”或把“才不会”改为“就会”。C项,成分残缺。“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使物流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滥用介词和使令动词“使”淹没主语,应去掉“随着”或“使”,明确主语。故选D。‎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目前地理信息交换的技术问题已经基本成熟,一旦地理信息为广大公众所认可,那么地理信息产业将迅速崛起。‎ B. 20世纪40年代开始,科学家就知道有宇宙尘埃持续穿透大气层,但他们认为,宇宙尘埃不会藏身于地面灰尘颗粒中,其只存在于几乎无尘的环境中。‎ C. 在马云看来,浙商是当今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商帮。制定浙商规矩、树立浙商形象,能帮助浙江的民营企业家走好经济发展的长远道路,适应现代商业的规则。‎ D. ‎ 有一家骗子医药公司打着“京奥”公司的名义,在多地举办推销会。他们凭借代办医疗保险、报销部分医药费为手段,向老人推销价格奇高的保健品。‎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搭配不当,删去“问题”,或把“成熟”改为“解决”;C项,语序不当,将“适应现代商业的规则”提到“经济发展的长远道路”前面。D项,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可改为“凭借……等手段”或“以……为手段”。故选B。‎ ‎20.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互联网革命及其背后的互联网思维,由对产品经理这类人的思辨引发。最典型的产品经理,就是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他并未拥有真正伟大的物质发明,他的伟大在于    。如今,这种思维不再局限于互联网,已经开始对整个时代产生深远影响。‎ A. 定义了“产品经理”这个角色,并把“互联网思维”运用到了极致 B. 把“互联网思维”运用到了极致,并定义了“产品经理”这个角色 C. 创造了“产品经理”这个角色,并在理论上深入阐释了“互联网思维”‎ D. 在理论上深入阐释了“互联网思维”,并创造了“产品经理”这个角色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横线后面说“这种思维……”,指的是“互联网思维”,故“互联网思维”应放在后面,与后文连接更紧密。同时“定义……角色”和“把……运用到极致”这两者之间存在递进关系。‎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本题属于语句连贯中的选填一句话(选择题)。首先要分析语段结构,把握语段话题(陈述对象)。依据话题一致、陈述角度一致、感情色彩一致的原则,结合语境,分析前后语句的逻辑关系选择。具体可关注标点符号、关联词语等。比如本题,就可以借助分析句子的前后语境选出答案。‎ ‎21.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A. 请柬:新居落成,我明天搬迁,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B. 书信: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值春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C. 询问:家严大人今年高寿?多年不见,甚为牵挂,过两天我一定登门看望。‎ D. 介绍信:兹介绍我校张敏同学前往贵公司参加社会实践,请予接洽为荷。‎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A项,“府上”是对别人的家的尊称,应改为“寒舍”。B项,“垂念”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关心挂念,应改为“感念”。C项,“家严”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应改为“令堂”或“令尊”。故选D。‎ 点睛: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一注意场合,审时度势;二看清对象,因人而异;三掌握谦敬,注意礼貌。‎ ‎22.下面是一封自主招生的自荐信,其中正文部分有五处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指出并加以修改。‎ 我是XX学校高三(二)班学生朱宸浩。鄙人学习成绩优秀,综合素质突出,喜好文学,八斗之才,曾在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并有多篇大作发表在省级文学刊物上。盼望能得到你校文学院的垂怜。‎ ‎【答案】①“鄙人”改为“本人”;②“八斗之才”改为“功底扎实”;③“大作”改为“作品”;④“你校”改为“贵校” ;⑤“垂怜”改为“垂青”“垂爱”或”青睐”。‎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本题的自荐信有用语不当的地方,“鄙人”,知识浅陋的人,谦辞对人称自己,用于不得体,改为“本人”。“八斗之才”,是形容人的文才高超。不用于称自己。应改为“功底扎实”。“大作”“你校”属于谦敬误用。“大作”,称别人作品,敬词。“你校”,显得疏远。“垂怜”,赐子怜悯,给予同情。用在此处显得太卑微。‎ ‎23.在下面横线处,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各补写两个例子。‎ 人们从读书中学做人,从往哲先贤那里学得他们的品格。从孔子那里学得仁爱的情怀,从鲁迅那里学得批判的精神,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从古今中外的著述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史记》的严谨态度,文天祥《正气歌》的浩然正气,③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答案】 (1). 从老子学得无欲的品行 (2). 从巴金学得博爱的胸怀 (3). 王维《观猎》的意气风发 (4). 陆游《书愤》的壮志未酬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的能力。仿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问题:注意手法,像修辞手法、对偶、排比等。词性要相当。句子仿写四大禁忌:忌话题脱离话题,一指题目中规定的陈述对象,在仿写时必须以给定的陈述对象为主语,否则便会不合要求。忌结构不一,仿写句子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形式上的约束性,这就要求我们弄清例句的句式、句型甚至语气,仿写时要注意句子结构形式的高度一致。忌修辞不符,修辞作为一种表达手段,仅仅限于能够识别某些修辞格,仿写前应分析给定例句所运用的修辞格,或比喻或比拟,或借代或夸张,或对偶或排比等,必须严格遵守。忌色调不合,色调,即色彩和格调。仿写的句子同例句要色彩和谐,不论语境色彩还是感情色彩;除此之外,仿写的句子立意境界要高,要有一定的神韵趣味,要求内容的哲理性和启发性。注意句式“从……学得……”,结合诗人、作品及思想感情仿写即可。‎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街头“小广告”被称为是城市的“牛皮癣”。近日,某地城管部门启用了一种“城管网络执法系统”,对违规小广告上留存的号码,开展持续性的呼叫提醒。其中有一位张贴租房广告的居民,在 20 多个小时内被自动呼叫了 7000多次。据报道,该系统已对 100 多个涉及乱张贴小广告的手机号码进行轮流不断地呼叫,已有十余人接受教育并改正错误,并保证清除自己张贴的小广告。对于此举,有的人表示支持,认为应该在全国推广,也有的人担心会误伤无辜的人。 ‎ 你怎么看待城管部门的这种做法?请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态度。 ‎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字。‎ ‎【答案】“城市牛皮廯”让人深恶痛绝 通过电话追呼系统对违法张贴小广告者进行警告,其实已为全国多城市城管部门所用,也的确取得了不错的治理成效。但由于此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公民的通讯造成影响,在实施过程中,城管部门要严格遵循相关的行政处罚程序,把握好处罚的尺度。‎ 城管部门应当首先查明违法者的违法事实,进行立案登记并做好证据的保存,告知违法者其违法事实及理由,要求其在一定期限内主动消除违法情形、接受处理等,并告知其拒不改正、逾期不接受处理的后果(即将采用电话追呼系统进行处罚)。在尽到完全的提醒、告知义务后,城管执法人员应当通过相关的审批制度,经负责人批准后才可采用此种方式,对违法者进行警告处罚。‎ 一是要完善法规,从严震慑。目前《江苏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中规定,“在树木、地面、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上刻画、涂写、张贴的,责令限期清除,处以一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可见,违法成本很低,难以形成震慑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拓宽处罚权限,严格处罚标准,对严重影响市容市貌的,给予加倍处罚,增大其违法成本,如此才能让乱贴乱涂者不敢再“肆无忌惮”。‎ 二是要部门联动,切断源头。除了城管部门外,公安、工商、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都可以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予以惩处。要加强执法联动,对“小广告”中的电话号码等联系方式进行登记分类,对借贷、假证、假票等违法“小广告”的信息进行摸底排查,对违法人员实施严厉打击,将其身份信息加入“黑名单”,从源头上根治“小广告”。同时,相关部门也要疏堵结合,划定一些公共信息广告栏,设置合法信息发布窗口,为市民提供生活便利。‎ 三是要加强监督,全民参与。要加强宣传教育,广泛宣传“牛皮癣”带来的危害,激发市民保护城市环境的积极性、自觉性,教育引导市民劝导制止城市乱贴“小广告”行为,同时畅通监督举报渠道,加大对违法者的曝光力度,让城市“牛皮癣”无处容身,从而形成全民共同参与治理“牛皮癣”的良好氛围。‎ 根治城市“牛皮癣”,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还需要相关部门肩负起责任来,不仅要加大执法力度,打好整治组合拳,而且要加强宣传教育,提升社会监督的积极性,做到既能治标,也能治本,让讨厌的“牛皮癣”不再“野火烧不尽”,让城市环境重新变得光彩亮丽!‎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从命题导向上看,材料及命题涉及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正、法治等内容。考生如何看待社会热点问题,体现自己的思考,这是本题设计的初衷。引导考生围绕固定的话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态度。根据材料的表述可知,写作话题是围绕“城管部门通过持续性的呼叫提醒促使部分人改正乱张贴小广告行为”展开的。论述对象应该是城管部门的行为,而不是“乱张贴小广告”这种行为。这一点一定要注意区分。从写作范式上讲,考生不能脱离城管部门的行为,空谈社会法治、遵守社会公德等内容,而是要具体分析城管部门行为产生的原因,并对其进行基本的价值判断。从具体观点上看,考生既可以从“利”的角度谈“持续性的呼叫提醒”这种行为在矫正乱张贴小广告这种行为方面的突出效果;也应该看到其“弊”,那就是容易伤及无辜。特别是在持续性呼叫提醒之前,应该进行摸底调查,区分“恶意张贴”“初次张贴”“被陷害张贴”等不同的行为,核实情况之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呼叫提醒。这就要求考生有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够从具体的层次与细节分析问题,并尝试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选择议论文,应小切口,深分析。写散文或记叙文,应情感饱满,写得形象、具体、生动,有灵性。‎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