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04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临泽一中 2019-2020 学年上学期 9 月月考试卷
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满分:150 分)
测试范围:人教必修 5 第 1-2 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文艺评论史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评点”。“评点”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李卓吾评点《西游记》、张竹坡评点《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等,都是 “评点体”文艺评论的代表作品。综合、直观、凝练,是“评点体”的主要特征。无论是金圣叹评水浒, 还是脂砚斋评红楼,时而把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剖析其艺术特色,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所使用的语言自成特色,三言两语、简短犀利、睿智幽默,常令人掩卷深思或会心一笑。而且,“评点体”紧贴文本展开,既是对原作的再创造又和原作融为一体,为作品经典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评点”既提升阅读快感,又促进对作品的理解,具有独特的价值。不过,传统意义上的“评点”其外在形态是用笔写下的语句,必须依存于以文字为载体的原作。随着历史进入近现代视听艺术蓬勃发展,“评点”也似乎已失去了用武之地。
现在,“弹幕”又来了,评论者对作品的评点可以借助网络工具,以字幕的形式如子弹般密集、快速地呈现在屏幕上,这也是“弹幕”得名的由来。于是,评论的互动性和即时性进一步增强,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也进一步提高。对此,舆论反应喜忧参半。喜的是“弹幕”的出现,提高了欣赏者和消费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忧的是不受控制以及低水平的“吐槽”,破坏了作品本身的美感以及艺术欣赏的完整性。
“弹幕”是从互联网的母体中诞生的,弹幕时代的“金圣叹”同样也将在互联网中孕育。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金圣叹”,有的时候,他们一条微博,寥寥一百四十字,就能对文艺创作者和欣赏者产生巨大的影响。此外,不少弹幕时代的“金圣叹”还承担着“文化搬运工”的使命,把学院派、理论化的文艺评论转化为大众愿意听、听得懂的格言警句,让评论者与创作者的对话更加直接,评论者对欣赏者的引导更加有效,进而使评论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介入到文艺创作生产、欣赏消费、传播反馈的全链条之中。
可以预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与艺术的进一步融合,“弹幕”还会得到更深远的发展,而其发展路径大体上有两大走向。一是“弹幕”介入的领域进一步拓展,也就是说,“弹幕”的使用或许会逐渐从影视扩展到戏剧、曲艺等艺术门类,尤其是相声、二人转这些本身就具有强烈互动性的艺术门类,可能会较早地与“弹幕”结缘。二是“弹幕”向“平台”的回归。“弹幕”说到底是一种技术,真正有价值的是技术承载的内容。最后,弹幕也许就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经过时间的积淀,那些耐人
品味的评论将沉淀下来,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艺术新经典,将作品的社会意义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
(摘自《中国艺术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评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评点”是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综合、直观、凝练是它的主要特征, 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
B. “评点”关注的是作品本身,剖析作品的艺术特色,有时也通过分析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文化环境来辅助剖析作品。
C. “评点”的语言自成特色,大多较为简短,往往三言两语却切中肯綮,犀利又独到,睿智幽默, 发人深省或引人会心一笑。
D. “评点”以原著为载体,是对原著的一种再创造,又与原著融为一体,如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第一段侧重论述了中国文艺评论上的一种独特的评论样式——“评点”的主要特征及其特有的价值。
B. 文章由“评点”这种评论样式随时代的发展已失去历史地位,自然而然地引出与“评点”类似的“弹幕”。
C. 文章在分析论证“弹幕”这种新的评论样式时,运用辩证分析的方法,既指出其优势,也分析了其弊端。
D. 文章最后分析了“弹幕”的发展路径的两个方向,并认为“弹幕”最终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现时代的“金圣叹”,也就是适应文艺视听化、网络化和评论互动化、即时化这一新格局的文艺批评家。
B. 弹幕时代的“金圣叹”们也是“文化搬运工”,负责将作品化难为易,使得欣赏者能更有效地欣赏作品。
C. “弹幕”与互联网技术联系紧密,它介入的领域将更宽泛,最终或许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
D. 文艺评论的作用重大,经过时间的沉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也可能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新经典。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他的爱国情怀、高洁志向、执着刚毅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这些细节,让日常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
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改编自李思辉《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
材料二:
20 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尤其是我国,在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生活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创造出许多动人的习俗。人们用烟花爆竹,惊骇邪恶,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为手中的月饼,象征人间的团圆;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早春, 赶到野外去打扫墓地,告慰亡灵,表达心中的缅怀,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 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
当然,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这传统就是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 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
(摘自冯骥才《我们为什么要过节》)
材料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的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被人重视。今天,在物质生活已经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人们更加注重在感情上相互倾诉、回应彼此的心理和精神需求, 追求节日所带来的幸福感、愉悦感。一些喜欢过西方节日的人,往往只是想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这就启示我们,要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中的“情感”元素,让人们在节日的氛围里心存敬畏、体验传统、享受亲情、告慰祖先,在感受舒心与祥和的同时,寄托美好的希望与祝福。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思想、智慧存在于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中,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代表。因此,要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掘、整理,让传统节日逐渐融进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否则,节日就成为没有意义的空洞符号,不可能行之久远、世代相传。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依
靠具体载体来传承的,文化载体让文化变得生动可感,能够给予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的多元享受。如春节流行的对联、年画、龙灯、窗花、舞龙等;元宵节的逛灯会、猜灯谜;重阳节的爬山、赏菊、登高望远等,都是传统节日符号、载体与仪式感的体现。这些节日载体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一系列依次展开的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也是让心灵参与其中审美的过程。在这样一套看似繁琐的仪式里,人们的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彰显和传承。
(摘编自范如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
1. 下对对材料中“节日习俗”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节日习俗和人们美好的生活愿望、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审美追求等有关,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 。 B.节日的文化内涵不能脱离日常生活而存在,习俗使人们可以依托生活体验来领悟节日的真意。 C.现代文明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会使节日习俗产生变化,这种变化会导致传统文化精神的消亡。 D.节日习俗是文化载体之一,抽象的节日文化内涵通过具体载体而变得生动可感,带给人丰富的享受。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习俗使节日具备了更多的仪式感,没有仪式感的节日无法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 B.仪式使人的身体和心灵均参与到节日中来,它对节日的庄重感、吸引力、投入性、参与性均有影响。 C.美好的生活愿望是习俗的出发点,所以在物质生活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传统的节日仪式淡出人们
的视野就成了必然趋势。
D.挖掘、整理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是为了使现
代社会的价值标准逐渐符合文化传统的要求。
1.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应重视传统节日的原因。(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稻草垛咖啡馆宗 璞
阿虎是小名,叫阿虎便有一些希望他做大事的意思。阿虎曾经在一家名气很大的公司工作,并任本地区分公司总经理,很得领导层的重视。都传说他要高升了,可是出乎人们的意料,他不但拒绝高升,连本来的职位也辞掉了。
过了些时候,街角出现了一家小咖啡馆。进门处有一大幅画,画着大大小小的稻草垛,这就是咖啡馆的名字,让人想到阳光和收获,似乎还有些稻草的香味,混杂在浓郁的咖啡香味里。
阿虎的妻子白凤是个心高气傲的女子,她可不是容易改变生活方式的。为了阿虎要换工作,他们已经讨论了几年,两人甚至准备分道扬镳,迟延不决是因为五岁的儿子不好安排。
几个月前,公司的一位高层管理人员在办公室猝死。这事大家谈论许久,也就慢慢淡忘了,却为阿虎的主张增加了砝码。白凤一时深感人生无常,不再劝说,便随他离开高楼,到街角开了这家咖啡馆。
他们离开了大公司的钩心斗角,那里每个人身上都像长满了刺,每个人都必须披盔戴甲。经营小咖啡店就自由多了。他们还烤面包,做糕点,也做一些简单的菜肴,不久这稻草垛就出了名。
常有人下班后在这里吃点什么,有些顾客是阿虎以前的同事,他们说:“你的咖啡馆眼看兴旺起来了, 还不开个连锁店?你是个能成功的人。”
阿虎笑笑,说:“成功几个子儿一斤?人不就是一个身子、一个肚子吗?”他记得小时候父亲常说, 鹪鹩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阿虎的父亲是三家村的教书先生,会背几段《论语》、几篇《庄子》。不过几千字的文章,他不但自己受用,还教育儿子,乡民也跟着心平气和。阿虎所知不过几百字,常想到的也不过几十字,却能让他知道人生的快乐,不和钱袋大小成正比。
白凤没这点哲学根底,对阿虎不肯扩大再生产不以为然,说阿虎不求上进,两人不时闹些小别扭。 一个初秋的黄昏,空中飘着细雨,一个老人拄着拐杖走进来,他也许得过中风,走路有些不便,神态
却依然安闲。他是小店的常客,照例临窗坐了,要一杯咖啡。
咖啡送到老人手中,老人啜了一口,满意地望着窗外。雨中的梧桐树叶子闪闪发亮,可能有风,两片叶子轻轻飘落,飘得很慢。老人忽然说:“树叶落了,又一次落叶了。”阿虎一怔,马上明白,这是老人自语,不必搭话。
这时从门外走进一位瘦削的女子,衣着新式。阿虎认得,这是一家大公司的副总,从没有来过,忙上
前招呼。女子挑了一张靠近街角的桌子坐了,要了一杯卡布其诺,笑笑说:“早就听说你这家店了,果然不错,一进门的稻草垛就不同寻常。”阿虎见她容颜很是憔悴,记得有一次大型活动,她穿了一件带银白毛皮领的淡紫色衣裙,代表公司讲话,赢得了不少赞叹,阿虎也在场。在生意场中,这位副总的精明能干、美貌出众是人人皆知的,现在分明老了许多。
女子不在意地打量店内陈设,看到窗前坐着的老人,有些诧异。略踌躇后,她站起身,向老人走去。老人还在看着窗外的梧桐树,也许在等下一片叶子飘落。
“您是——”女子说出老人的名字。
老人移过目光,定定地看着女子,有礼貌地说:“你认得我?”
女子微笑道:“二十年前,我曾给您献过花。前年我们组织论坛,您还有一次精彩的演讲。” 老人神情木然,过去的事情离他已经遥远了。
他迷惘地看着女子,眼前浮现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光亮的黑发向后梳成单辫,把一束鲜花递给他,转身就走,跑下台阶,却又回头,向他一笑。
过了十年,有一次论文答辩,一名要毕业的女学生和评委们激烈辩论,是他最后做出裁决。那名女学生也是这样粲然一笑说,曾给他献过花。他记起她的笑容,不觉说,你长大了。
又是十年,他已不大记得那次论坛。他脑海里装载的已经太多了。
眼前的女子已经不是水灵的小姑娘、大姑娘,而是一副精力透支、紧张疲惫的模样,擦多少层高价面霜也遮掩不住。
女子坐在老人对面,忽然倾诉说:“我太累了,真没意思。”
老人神情木然,手脚忽然颤动了一下。阿虎端了咖啡来,听见这些话,心头也颤了一下。“我会老的。”女子对老人说。她看着那满头白发,心里想:像您一样。
阿虎回到操作间,见白凤正站着发呆。她从后门进来,听见了客人的谈话。“我想你是对的。”她对阿虎说。
老人默坐,又聚精会神地看着梧桐树。又一片叶子落了。
客人走了,阿虎二人心里都闷闷的,提早关了店门,迎门挂着那幅招牌画,一个大大的稻草垛,这是他们的靠山,他们不需要再多了。
不久又有消息,说这条街的房屋都要拆了,要建一座大厦。他们可能还得回到楼底,找一个角落开一家小店讨生活。店名还叫稻草垛。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小说中咖啡馆名为“稻草垛”,进门处挂有稻草垛的大幅图画,其寓意是向往农村宁静生活,并象征着收获丰盈。
B. 父亲说“鷦鹩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意在说人们生存、生活本身的需要是有限
的,因此不必有过分的贪欲。
A. 小说在写作上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大公司与小咖啡馆的对比,阿虎与妻子生活理念的对比,顾客中老人与女副总际遇的对比。
B. 结尾说这条街要拆了建大厦,城建飞速发展,环境在发生变化,而阿虎仍坚持找一角落开咖啡店, 表明他坚守自己的生活理念。
2. 对老人和女副总这两位次要人物,小说着重写了他们怎样的过去和现时表现?请概述出来。从写作技巧的角度来看,写这两个人物有什么作用?(6 分)
3. 阿虎辞去大公司工作去开咖啡馆,促使他作出如此改变并坚定不移的原因有哪些?(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 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② 。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陈情表》。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
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
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
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
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③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选自《晋书·李密传》)
【注】①醮:再婚。②游夏:即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两人都有非凡的才能。③明明,这里指圣明的皇帝。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陈情表》
A. 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陈情表》C.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陈情表》D.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陈情表》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服阙,服指丧服,阕有停止之意,服阙即守丧期满除服,在本文中“服阕”特指李密为祖母守丧期满除服。
B. 迁,古代多指调动官职,包括升、降、调三种情况。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如“迁谪”。本文“乃迁汉中太守中的“迁”指升迁。
C. 安乐公,三国时蜀国为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帝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刘禅却乐而忘本,乐不思蜀。
D. 太子洗马,官名,太子属官,辅佐太子、教太子政事,官居三品,秦汉起始。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李密从很小就懂得尽孝道。他幼年丧父,母亲何氏再嫁,年仅几岁的李密深切地思念母亲,不能自已,以至忧思成疾。
B. 李密因为孝敬祖母而闻名,也因祖母年老,无人奉养,上疏《陈情表》“辞不就职”;皇帝看后 ,停止征召他为太子洗马。
C. 李密认为安乐公刘禅是个仅次于齐桓公的君主,理由是刘禅和齐桓公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司空张华对他的这个见解很是信服。
D. 李密做温县县令时,讨厌下属官吏,因给其写信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而被上告,司隶因为他在温县做官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5 分)
(2) 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以事走郊外示友陈与义①
二十九年知已非,今年依旧壮心违。黄尘满面人犹去,红叶无言秋又归。
万里天寒鸿雁瘦,千村岁暮鸟乌微。往来屑屑②君应笑,要就南池照客衣。
【注】①陈与义:《宋史》本传记载,陈与义“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 抗”。但在二十四岁登徽宗政和三年(1113)上舍甲第后,却只被任命为文林郎、开德府教授这样闲散、卑微的官职。政和六年八月,与义解官归。至政和八年,复除辟雍录(和文林郎一样都是小官),这首诗 即写于次年到任之后。②屑屑:劳瘁匆迫的样子。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诗歌首联中“知已非”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句。不过陶渊明说“今是而昨非”,此诗却说“今年依旧”,其中包含不能如陶公那样毅然“归去来”的难言苦衷。
B. 诗歌颔联用“人”“秋”作比,以“秋”归反衬“人”不仅难“归”,而且还不得不“犹去”的凄凉境遇。
C. 诗歌颈联用细描法写景,描绘了一幅天寒、雁瘦、岁暮、鸟微的凄凉萧瑟的秋景图,景中寓情, 显示了作者内心的茫茫之感。
D. 尾联中,“往来屑屑”照应“黄尘满面”,用不堪奔波的情态描写,来说破“以事走效外”,从这里可以知道题目中所说的“事”,当是诗人深感劳碌厌倦却又不能不为之奔走之事。
14. 诗歌中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情绪?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表达自己归去后感受郊外万木复苏, 清泉长流的句子是:
, 。
(2) 王勃位居“初唐四杰”之首,其诗歌锤炼精工,诗境优美。在《滕王阁序》中写描写深秋雨后清寒的山水之景的句子是: , 。
( 3 ) 庄子在《逍遥游》中举例阐述小年不知一月时间变化和一年时间变化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2018 年 7 月下旬,习近平主席访问非洲,塞内加尔成为非洲第一个正式加入“一带一路”的国家。
2013 年,我国提出了构建“一带一路”的倡议。这一跨越时空的伟大倡议,( )。它既传承以平等
互利、包容互鉴为核心的古丝绸之路精神,又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 21 世纪时代潮流。它不仅是一个 的战略构想,也是一条和平发展的共赢之路,还是一项脚踏实地的伟大事业。此倡议受到国际
社会的高度重视,得到沿途各国的广泛支持,国内相关省市也是 ,其影响可见一斑。
五年来,在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下,将使“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长足进展。沿途国家正
编织以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大网络。被誉为现代丝绸之路的新亚欧大陆桥、贯穿中南半岛国家的中国一新加坡经济走廊,以及连通南亚半岛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作为“一带一路”的骨干通道 。沿途区域种类物流中心正在建设中,各种类型的自贸园区 般出现;一张辐射“一带一路”
的高标准自贸区大网络也正在编织中,最终形成经济走廊沿途的生产、流通、市场规模效应。
1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连接中外,承接古今,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B.承接古今,连接中外,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C.连接中外,承接古今,将崭新的时代内涵赋予古老丝绸之路。D.承接古今,连接中外,将崭新的时代内涵赋予古老丝绸之路。
14.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高瞻远瞩 摩拳擦掌 初露雏形 雨后春笋B.远见卓识 大展拳脚 初露雏形 星罗棋布C.高瞻远瞩 大展拳脚 崭露头角 雨后春笋D.远见卓识 摩拳擦掌 崭露头角 星罗棋布
15.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将取得长足进展。 B.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将使“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长足进展。C.在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了长足进展。
D.在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使“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了长足进展。
16.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竹笋,在我国自古被当作“菜中珍品”,过去有不少人认为,竹笋味道虽然鲜美,但是没什么营养,
① 。其实,竹笋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糖类、钙,磷、铁、胡萝卜素及多种维生素,为优良的保健蔬菜。除食用价值以外,② 。中医认为竹笋味甘、微寒,无毒,为有效之利尿药。竹笋含脂肪、淀粉很少,是肥胖者减肥的佳品。养生学家认为,竹林丛生之地的人们多长
寿,且极少患高血压,③ 。
13.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50 个字。(5 分)
“耀华号”,7 月 31 日从重庆港开出,本月 3 日 6 点 50 分在右行至簰县航段,船舵突然失控,船体
搁浅,并且严重倾斜。长江港务监督局迅速組织救援,但因水位只有 1.7 米,客轮的吃水线是 24 米,再加
上近期长江退水速度较快,因此 4 次救援全部失败。船上 243 名旅客被困 12 小时后,在有关部门组织下安全抵达武汉。
四、写作(60 分)
1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2017 年西藏林业厅发布了《关于禁止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组织非法穿越活动》的公告。2019 年 5
月 5 日,李某等三人擅自穿越羌塘无人区,失联 50 多天后获救,搜救单位为此次救援行动耗费了大量的
人力物力。当地派出所对李某等三人处以每人 5000 元的罚款。
2019 年 6 月 1 日下午,游客王某未购票私自穿过铁丝网,进入黄山未开发地区后被困,在三十多名搜
救人员的营救下脱困。事后黄山风景区依据 2018 年 7 月 1 日起执行的《黄山风景名胜区有偿救援实施办
法》的规定,要求王某支付 3206 元的救援费。
对于以上事件你怎么看?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
2
3
4
5
7
10
11
12
14
17
18
19
B
D
B
C
B
C
C
B
D
C
B
A
C
1. B
2. D
3. B
4. C
5. B
6.(1)文化层面的意义:①传统节日可以让人们重温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②传统节日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和载体,使传统文化得以绵延和发展。
(2 分)
(2) 人的精神层面的意义:传统节日为人们提供心灵滋养和精神慰藉(或“ 可以使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美好的安慰与宁静”)。(2 分)
(3) 国家层面的意义: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2 分)
7. C
8. 老人是一位成就很高的学者,获得很多荣耀,可现在已憔悴苍老,神情木然,记忆衰退,面对梧桐落叶内心惆怅。(2 分)女副总精明能干,美貌出众,事业心强,现在一副精力透支、紧张疲惫的模样。(2 分)
作用:写这两个人物衬托了阿虎的生活态度,突显了主题。(2 分)
9.(1)从小学《论语》《庄子》,接受父亲影响,积淀了追求心平气和、知足常乐的文化基础。(2)大公司钩心斗角的现实,使他厌弃。(3)公司一高管人员猝死,使他觉得为公司拼命牺牲健康不值得。(4)听老人和女副总对话,更加警醒,坚守自己。(答出三点即可,每点 2 分)
10. C
11. B
12. D
13.(1)过去舜、禹、皋陶在一起谈话,所以能够简洁高雅;《大诰》是说给普通人听的,应该具体琐碎一点。
(2)李密有才能,常盼望转回朝廷做官,可是朝廷中无人作后盾,于是被调到汉中作太守,他自己因为不如意而心怀怨恨。
14. C
15. ①壮志难酬的苦闷。首联中说“今年依旧壮心违”直抒胸臆感叹自己多年来依旧难以实现心中壮志。②奔波劳碌的无奈。颔联中写自己“黄尘满面” 却依旧到处奔波,秋归而人不能归的无奈。③前途渺茫的悲叹。诗歌颈联寓情于景,借“万里天寒”“千村岁暮”的茫茫天地烘托自己内心的茫茫之感。
④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诗歌尾联再次感慨自己的奔波劳碌,“客衣”一句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答出三点即可,每点 2 分)
16.(1)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 (2)潦水尽而寒潭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 (3)朝菌不知晦朔 蟪蛄不知春秋(每空 1 分,有多字、漏字、错字的该空不得分) 17.B
18. A
19. C
18. ①这种认识是不准确的 ②竹笋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③这与经常吃竹笋有一定关系(每句 2 分)
19. ①3 日 6 点 50 分;②“耀华号”在簰县搁浅;③长江港务监督局 4 次救援失败;④被困旅客最后安全抵达武汉。(符合题目要求即可,5 分)
20. 【立意指津】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材料组成,还有提示语和要求。第一则材料强调了在“西藏林业厅发布了《关于禁止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组织非法穿越活动》的公告”后,“当地派出所对李某等三人处以每人 5000 元的罚款”;第二则材料强调了“黄山风景区依据 2018 年 7 月 1 日起执行的《黄山风景名胜区有偿救援实施办法》的规定,要求王某支付 3206 元的救援费”;再结合提示语“ 对于以上事件你怎么看?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分析,这是一则思考加强“规则意识”的作文题目。具体写作时,应结合对“ 规则意识”的具体理解谈对其的重视和强化,避免抽象的描写和空泛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