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50 KB
  • 2021-06-03 发布

语文卷·2019届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竞赛(期中考试)(2017-11)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上学期竞赛试卷 高二语文学科试卷 总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孟子这里所谓的“知人论世”,其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经文论家的发展,“知人论世”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知人论世法”,是一种要理解文本必须先了解作者为人及其所处时代的论文方法。‎ ‎  “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息;“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知人论世”是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清人黄子云认为,在吟咏之时,应先揣知作者当时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窅冥恍惚之间。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提出,不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不可妄论古人的文辞,知其世,而不知古人的身处,也不可以遽论其文。王国维也认为,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由此看来,在教学古代诗歌的过程中,必要的背景简介不可少。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通过持续的背景简介,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框架,这样学生就会在文学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智慧和能力。‎ ‎  鲁迅在评论陶渊明时曾说,陶渊明固然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寄兴田园的篇章,却也写过“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等愤世嫉俗的悲壮之歌;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同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朱熹也曾评论说,陶渊明的诗,众人皆说是平淡,据我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不易察觉,露出其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又如何写得出这样言语的诗句。由此看来,没有对作者及其时代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而是任意取舍,必定会影响到对其诗作的理解。‎ ‎  唐代诗人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表面上写一位新嫁娘精心打扮自己等待天亮见公婆时的忐忑不安,心理描绘惟妙惟肖,其人呼之欲出。而诗人的本意却是以此为喻,委婉试探自己的诗作合不合主考大人的评判标准。“洞房昨夜停红烛”喜举进士也,“待晓堂前拜舅姑”将见主考大人也,“妆罢低声问夫婿”以所作之诗请教于张籍也,“画眉深浅入时无”能否获主司之赏识也。张籍自是心领神会,于是用同样的手法做了巧妙的回答,《酬朱庆馀》:“‎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前两句是说朱庆馀德才兼备,文质彬彬,自知文章写得好,但是还不够自信;后两句张籍对其作了肯定的回答,同时流露出对朱庆馀的赞赏之情。不了解诗人这些进献、酬和文字背后的交往,就无法理解作诗的本意。‎ ‎  “知人论世”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对更深刻、更透彻的全面了解作家的创作本意和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下列关于“知人论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 ‎ A.“知人论世”就是要联系作家的生平遭际、思想为人和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等,来理解和评价诗歌。‎ ‎ B.“知人”是指对作者的身世、经历、写作动机等作了解;“论世”是指考察文学作品内容要考虑作者所处的时代。‎ ‎ C.“知人论世”语出《孟子》,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法”。 ‎ ‎ D.“知人论世”作为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广为人知,影响深远,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 ‎ A.王国维运用假设论证法指出,如果已经做到了知人论世,还不能正确解读诗歌,这样的读者是很少的。‎ ‎ B.清人黄子云、章学诚的论述,从正反两面对比论证了评论诗文必须先了解作者的身世处境和时代背景。‎ ‎ C.鲁迅和朱熹对陶渊明的评论,都指出其诗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有力地论证了“知人论世”的必要性。 ‎ ‎ D.朱庆馀和张籍的献酬诗,极富生活气息,看似写闺情,实则另有深意,以此论证了“知人论世”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高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作品相关背景知识的深入了解和正确把握。‎ ‎ B.如果对作品任意取舍,不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作者及其时代,就必定会影响到对其作品的理解。‎ ‎ C.如果不用“知人论世”进行赏析,那么《近试上张水部》一诗很可能被看成闺情诗。‎ ‎ D.有了文学常识的积累,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能力,就构建起了文学史的框架。‎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 买画 ‎ 余显斌 那时,程豫已致仕。所谓的致仕,就是退休,离开官场,归隐田园。‎ 他雇了一只船,一路白帆飘飘,回到老家高坝。‎ 他的家在高坝街的那一边,进了门楼,一个四合院,一排砖墙瓦房,十分朴素。但是,不大的院子,却洁净雅致,种着菊花,还有别的花儿。每天早晨起来,程老爷子喝罢茶,会走到院子里,这株花前站站,那株花前停停,心里,清闲得如吹过花叶的风,如对面山上的白云。‎ 多年官场生活,已让他心生厌倦。只有在老家,在这个古镇上,他才感到心地清净,浑身舒爽。当然,早饭后,一人品茶看书,十分舒适。有时也会拄着拐杖,到处走走,看看山,看看水,和故旧交谈。‎ 这天,他出外访友,两人正品茶间,仆人匆匆赶来,俯身对他耳语几句。他一惊,抬起头道:“怎么,少爷与人争吵?”‎ 仆人没说话,只是点点头。‎ 他站起来,对老友抱拳道:“家里有事,改日再来请教。”说完,在老朋友的相送下,走了。表面上,他一脸淡定,心中却很生气,自己的儿子一直很懂礼的,今天这是怎么了,竟然与人争吵,太不像话了。‎ 走过小桥,走过镇街,前面就是自己的家,里面传来争吵声。‎ 他疾步走进去,看见儿子正拉着一个布衣书生,不许离开。‎ 他冷着脸,对儿子道:“放手!”‎ 儿子见了他,忙松开手,告诉他,这个书生是一个骗子。原来,不久前,程家少爷在街上经过,看见一个卖画的书生,声称自己有八大山人名画一幅,名《枯木小鸟图》。程少爷一听大喜,忙让看看。那书生打开包袱,拿出一轴,徐徐打开,纸张古旧,一看就是古物。再看画面,翰墨流畅,烟云满纸,一只鸟,站在一根枯木上,白眼看天,如同铁铸。程少爷大喜,知道自己父亲特爱八大山人的画,于是,当即答应以五百两银票卖下。‎ 书生勉强答应,说不是老母生病,无钱买药,绝不会如此低价出售。‎ 一切谈妥,程少爷伸手入兜,哎呀一声,告诉对方,自己没有带钱,让他改天来拿,分文不少。‎ 程大少的目的,仍不放心,怕画是赝品。‎ 他拿了画,一个人暗暗在书房里细看,谁知这一看就看出了问题,八大山人画鸟,鸟眼为方形,而画中鸟眼却是弧形。因此,今天,书生来拿钱时,程少爷一把抓住他,大骂骗子,准备送往官府治罪。‎ 程豫听了儿子的解释,拿过了画,仔细看了,对程少爷道:“无知!”‎ 程少爷一惊,问道:“爹,怎么?”‎ 程豫小心卷了画,装入木匣,告诉程少爷,此画乃真品无疑,怎能是假。程少爷听了,忙指出鸟眼存在的破绽。程豫哼了一声,解释道:“八大山人画鸟多为方形鸟眼,但兴致来时,偶尔也画弧形鸟眼。”说完,程豫吩咐,将五百两银票送给书生。看书生一身单衫,寒颤颤的,他又走近房内,亲自包了一包自己半旧的衣服送上。‎ 书生低了头,千恩万谢地走了。‎ 看书生走远了,程豫转身,将画递给儿子道:“烧了,以免此画以后骗了别人。”‎ 程少爷一惊,问道:“为什么?”程豫轻声说:“这画是赝品。”‎ 程少爷望着自己的爹,大惑不解。‎ 程豫长叹,告诉儿子,这人是读书人,又有这样深的绘画功底,仿造赝品,一定有不得已的苦衷,能帮一把,为什么不帮一把呢?‎ 程少爷听了,轻轻点点头道:“爹,我明白了。”程豫长叹一声,望着书生远去的方向。‎ 书生拿了银子和那包衣服回家,打开包袱,里面有一张纸,上写:君之丹青已上层楼,假以时日,定为大家,赠银五百,以助君成功。‎ 书生读罢,红了眼圈,久久无言。‎ 多年后,丰阳出现一个画家,提笔濡墨,满纸云烟,俨然已成画坛名家。这人,就是那个书生。(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谈妥价钱后,程少爷发现自己没有带钱,便让那书生改天来拿,书生爽快答应,可知书生涉世未深,轻信别人。‎ B.“书生低了头,千恩万谢地走了”,其中“低了头”只是一处闲笔,只是单纯的表现书生内心的情感。‎ C.一直很懂事的儿子竟然会与人吵架,这个情节是作者设置的一个悬念,能够激发读者关切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 D.文章虽然短小,但是波澜起伏;作者通过大量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塑造了程豫这一人物形象,给人以启示。‎ ‎5“程大少的目的,仍不放心,怕画是赝品。”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6分)‎ ‎6.程豫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7-9题。‎ 宗璞:且将秃笔长相守 李 冰 何谓“南东西北”‎ ‎?宗璞四卷本《野葫芦引》系列长篇小说《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是也。宗璞本名冯钟璞。出身书香门第,其父冯友兰是众所周知的大哲学家。宗璞上世纪50年代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60年代后长期在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中外文化的滋养使得她“腹有诗书气自华”。宗璞的作品有小说和散文,还有童话和译著。她算不得“多产作家”,却是“多奖作家”,曾获茅盾文学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散文(集)奖等。‎ 宗璞住在北京大学燕南园57号冯友兰先生的老屋内。这是一座青砖黛瓦的小院,号“三松堂”。如今,房舍虽旧,仍能看出当年的格局:院中三棵松,室内万卷书。宗璞生活在我国高级知识分子群中,接触了众多的文化名家、巨匠,因此,知识精英是她创作的独特对象。抗战时期,她随父南迁昆明,在西南联大度过八年。这便是反映中国知识界抗日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的丰厚生活基础。她在书中生动塑造了一批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形象,深刻细腻刻画了他们的人格操守和情感世界。‎ 说起创作,宗璞着实不易。写《东藏记》时,她已病痛在身,写了七年,与疾患抗争了七年。她曾有感而发,作了一首散曲:“人道是锦心绣口,怎知我从来病骨难承受。兵戈沸处同国忧。覆雨翻云,不甘低首,托破钵随缘走。悠悠!造几座海市蜃楼,饮几杯糊涂酒。痴心肠要在葫芦里装宇宙,只且将一支秃笔长相守。”这亦正亦谐的散曲正是她心境的写照,反映了作家的生命价值、灵魂皈依和坚强意志。‎ 一天,宗璞住院了,她穿着病号服倚在床头,因高血压脸色潮红。她忙着赶写《北归记》,累着了,血压高,头晕。朋友劝她不要太拼了。她说:“放不下,小说里的故事和人物在脑海里翻腾,挥之不去,不写完睡不着觉。”‎ 去年春夏时分,宗璞突然脑出血,这次病得危急,在重症监护室里熬了两周,又住了三个月院。当时,宗璞曾悲观地认为自己无法再继续写作了。可是当身体稍有好转,她又重操旧业,开始像蜗牛一样缓缓地爬在格子里,恢复了每天早晨的写作。写一会儿歇一会儿,头晕就去吸氧。有人问她,抱病苦耕的动力何来?她回答:我有责任把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所想、所为记录下来,呈现给现在的读者。‎ 宗璞不止一次视网膜脱落,几经手术右眼保留了0.3的视力,左眼几乎失明。她戏称自己是“半盲人”,“用放大镜也只能看清拳头大的字,写得很苦,进度很慢”。她说:“现在每天只能写一二百字。不是手写,是口述,别人帮助记下来,然后念给我听,我再修改。”也就是说《北归记》的写作全由宗璞口述,记录后由助手反复念,她反复改,这样一段一段、一章一章磨出来。她这是用生命在苦吟炼句啊,每天百余字在腹中推敲,用写诗的功夫写小说。宗璞曾说过:“读小说是件乐事,写小说可是件苦差事。不过苦乐也难截然分开。”她还表示:“下辈子选择职业,我还要干这一行。”‎ 创作出传世精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和美国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都是从小就刻在我们心里的最受尊敬的人。中国作家群中也不乏这样“身有疾、志弥坚”值得我们敬佩并为之骄傲的作家,宗璞是一个。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①‎ 宗璞曾说,她走上文学之路,得益于父亲冯友兰。冯老虽是哲学家,于文学却颇有造诣,能写旧诗,很有文采,常常对文艺有独特见解。宗璞自小耳濡目染,受益匪浅。《南渡记》出版后,冯老曾勉励道:“百岁继风流,一脉文心传三世;四卷写沧桑,八年鸿雪记双城。”(徐小斌《清静淡泊的宗璞》)‎ ‎②宗璞以她细密从容的叙述方式,建立起优美温婉的语言风格。众多的人物命运和世相心态,在看似平淡的生活情境和细节中缓缓展开,富有大气磅礴的布局。宗璞笔下的战争没有刀光剑影,却烙刻了深重的精神创痕,并具有一种柔性的书卷气息。读《东藏记》和《紫藤萝瀑布》这样隽永而精致的作品,真是受益又享受。 (百度百科)‎ ‎7.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宗璞生活在我国高级知识分子群中,接触了众多的文化名人,因此她创作的主要对象是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其作品也具有一种柔性的书卷气息。‎ B.“……痴心肠要在葫芦里装宇宙,只且将一支秃笔长相守。”这支散曲亦庄亦谐,真实反映了宗璞忧怀天下,钟情写作的思想追求和责任担当。‎ C.为了创作《北归记》,宗璞与疾患抗争了七年,并因此引发了脑溢血,成了“半盲人”,不得已由宗璞口述,助手记录,然后反复修改而成。‎ D.宗璞以其细密从容的叙述方式,创作了一系列隽永而精致的文学作品,逐渐形成了优雅蕴藉,优美温婉的语言风格,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文趣。‎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宗璞走上文学之路,完全得益于父亲冯友兰。她自小耳濡目染,受益匪浅,加之冯老颇有文学造诣,又十分关心她的创作。‎ B.宗璞随父在西南联大度过了八年,这为她后来创作反映中国知识界抗日长篇小说《南渡记》《东藏记》等奠定了丰厚的生活基础。‎ C.宗璞之所以“腹有诗书气自华”,既因为她出身书香门第,还与她的教育及工作经历有关,两者使她有了中外文化的厚重。‎ D.宗璞抱病苦耕,用生命苦吟炼句,用写诗的功夫写小说。《野葫芦引》全由她口述,由助手记录后反复念给她推敲、修改。‎ E.创作中必定会遇到疾患病痛、政治国难、甚至社会动荡与战争冲突,这就需要作家具有坚毅不摧的意志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9.宗璞为何能成为“多奖作家”?请根据作品内容加以概括分析。(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年十有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 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 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淳化二年春,大旱,太宗延近臣问时政得失,众以天数对。准对曰:“《洪范》天人之际①,应若影响,大旱之征,盖刑有所不平也。”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有诏召二府入,准乃言曰:“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赇,吉赃少乃伏诛;淮以参政沔之弟,盗主守财至千万,止杖,仍复其官,非不平而何?”太宗以问沔,沔顿首谢,于是切责沔, 而知准为可用矣。即拜准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院事。‎ 自唐末,蕃户有居渭南者,温仲舒知秦州,驱之渭北,立堡栅以限其往来。太宗览奏不怿,曰:“古羌戎尚杂处伊、洛,彼蕃夷易动难安,一有调发,将重困吾关中矣。”准言:“唐宋璟不赏边功,卒致开元太平。疆埸之臣邀功以稔祸,深可戒也。”帝因命准使渭北,安抚族帐,而徙仲舒凤翔。‎ 真宗即位,迁尚书工部侍郎。六年,迁兵部,为三司使。时合盐铁、度支、户部为一使,真宗命准裁定,遂以六判官分掌之,繁简始适中。景德元年,契丹内寇,纵游骑掠深、祁间,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意。准曰:“是狃②我也。请练师命将,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是冬,契丹果大入。因请帝幸澶州。高琼麾卫士进辇,帝遂渡河,御北城门楼,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契丹相视惊愕,不能成列。帝尽以军事委准,准承制专决,号令明肃,士卒喜悦。敌数千骑乘胜薄城下,诏士卒迎击,斩获大半,乃引去。‎ 天禧三年,真宗得风疾,刘太后预政于内,降准为太常卿、知相州,徙安州,贬道州司马。帝初不知也,他日,问左右曰:“吾目中久不见寇准,何也?”左右莫敢对。帝崩时亦信惟准与李迪可托,其见重如此。(节选自《宋史•列传四十》)‎ ‎【注】①际:彼此之间。 ②狃:轻侮。‎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B. 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C. 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D. 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11.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注:有的不是本文中)‎ A. 古人用天上二十四星宿的方位来区分地面的区域,某个星宿对着地面的某个区域,‎ ‎ 叫做某地在某星的分野。‎ B. “进士”是古代殿试考试合格者。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C. 我国古代授予官职叫“拜”,调动官职叫“迁”“转”。“迁”一般指提升调用, “迁谪”“左迁”常指降职。‎ D. 吏部,六部之一,掌管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等事务,吏部尚书是吏部的最高长官。其余五部分别为工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寇准年少有才且正直。他通晓《春秋》三传,19岁就考中进士;有人建议他面见太宗时不妨虚报年龄,以免被太宗认为年少而除去功名,寇准却认为欺君不妥。‎ B. 唐朝末年,温仲舒管理秦州时,把蕃户从渭水以南驱赶到渭水以北,构筑堡栅来限制他们往来。皇帝对此不悦,后命寇准出使渭北安抚蕃户。‎ C. 淳化二年大旱,皇上问时政得失,大臣们认为是天命,寇准却认为与朝政得失有关,于是对皇帝指出法度有不公平之处,并当即说出祖吉、王淮枉法受贿之事。‎ D. 寇准在与契丹军队交战中展示了指挥才能,他仔细观察和分析敌情,及时调遣军队进行防御,并请皇上驾临澶州以鼓舞士气,结果大败契丹军队。‎ ‎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5分)‎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5分)(注:此句不在本文中)‎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l4-15题。‎ 感 旧 ‎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注】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 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上联的“揖”‎ 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形象。‎ 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C.颈联中诗人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和塞外奇绝风光的深情怀念。‎ ‎ D.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E.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相关。‎ ‎15.作品中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逍遥游》中用“---------------,--------------。”两句写到了蜩与学鸠的自我满足并对大鹏不以为然的态度 ‎ ‎(2)、 陆游《书愤》记述两次抗金胜仗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泊秦淮》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 ”描绘出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渲染了凄冷的气氛。‎ 三、语言文字应用(19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辽宁抚顺遭遇特大暴雨袭击,受灾严重;全省人民毁家纾难,积极为灾区捐款捐物,浓浓乡情给灾区人民带来无限温暖和抚慰。‎ ‎②他本来只想拍一部短片,回来发现题材太过庞大,于是改弦更张,拍了一部长片。‎ ‎③东巴文字与中原汉字源头之一的甲骨文可谓各有千秋,尽管我们无法证明其同源,但却关系密切。‎ ‎④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遭遇罕见干旱,洛杉矶市独树一帜,往水库里投放了近1亿个塑料球,以期高效节水,这种塑料球能有效阻止湖水蒸发。‎ ‎⑤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大学演讲时说,中哈两国是唇齿相依的友好邻邦,两国人民要坚持世代友好,做和谐和睦的好邻居。‎ ‎⑥真实的情感最能在简朴的生活中流露出来。因为锦衣玉食,味浓,人心易贪恋而忘情;箪食豆羹,味淡,人心不生执着反易流露。‎ A.①②⑤ B.②⑤⑥ C.③④⑥ D.②③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 记者来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这里正在展出“英雄史诗,不朽丰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向人们诉说着那一段红色记忆,吟唱着一首首可歌可泣的英雄乐曲。‎ B.古镇的形成不仅具有其独特的历史功能,如商贸、交通、边防等,而且其大量的传统建筑也与当地的地形地貌相融合,构成了古镇别具一格的景观。‎ C.基于量子信息技术推动科学和社会取得革命性进步的巨大前景这一依据,专家认为,“量子技术在21世纪的重要性可与20世纪的曼哈顿计划相比,可能像曼哈顿计划造出原子弹那样改变世界的格局”。‎ D.本次研讨会共收到中国、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专家学者的文章83篇,内容涉及“汉语言文学及汉语国际教育研究”“中国文化教育研究”“中国及 ‎19.下列交际用语,正确得体的一项是( )(3分)‎ A.(某老教授在询问对方家人情况时说)令尊身体可好吗?令弟大学毕业分在哪里?令郎小学毕业了吧? ‎ B.(听说朋友要来访)老王高兴得合不拢嘴:“太好了,太好了,明天我一定在府上恭候各位光临。”‎ C.(某市长在看望人大代表时说)诸位代表,你们辛苦了,你们为本市的未来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令人感恩戴德! ‎ D.(某杂志社在征文通知中写道)凡参加此次征文活动者,我社新出版的诗集《沃土》就随便你挑上一本了。‎ ‎20.下面的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8个字)。(5分)        新华社哈尔滨12月5日电 最近一本名叫《Q版语文》的新书在网上和书店很流行,《卖火柴的小女孩》《司马光砸缸》《背影》等中小学经典课文,被改成荒诞不经的搞笑故事。如司马光砸缸救出的竟然是青蛙王子、圣诞老人等;卖火柴的小女孩签约成演艺界明星;《背影》中的老父亲,因懒得走路从铁轨爬过去,被“红袖章”抓住罚了款……        许多家长和教育界人士,对《Q版语文》受到中小学生推崇表示担忧。一些教师认为,《Q版语文》打破了经典课文建立在传播人间真情基础上的模式,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巨大的影响。另外,文章中一些极不规范的词句成为学生的常用语,这非常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不利于祖国语言的健康发展。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一些城市通过发布“雷人标语”来纠正城市不文明现象,这实质上是一种文明的困境,是一种最无奈的做法。根除城市顽疾,关键在于_____①_____。而市民文明习惯的养成,不会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而是_____②____ ,需要长期循序渐进地宣传教育、公民自律和法规完善。尤为重要的是,需要通过文明的、市民能够接受的方式,来唤起全社会共同参与。因此,不妨多注重 “标语文化”,将警示语过于严厉、刻板的面孔变一变,改用优美、温馨的语言进行表达,或许会______③_______。‎ 四、写作(60分)   ‎ ‎2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 ‎①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③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黄蘖禅师)‎ ④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杨绛)‎ ‎  请以上述四句中的两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 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上学期竞赛试卷 高二语文学科答案 参考答案:‎ ‎【答案】1.C (3分)“知人论世法”是后来文论家提出来的,不是孟子。‎ ‎【答案】2.A (3分)没有假设论证。不能解读的诗歌很少,不是人少。 ‎ ‎【答案】3.D (3分)正确的逻辑关系是“通过持续的背景简介,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框架,这样学生就会在文学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智慧和能力。”4.C(3分)‎ ‎5.(6分))【答案】(1)照应文章情节。书生以五百两的低价卖八大山人的画,心中有怀疑,所以假装没有带钱,让他日后来取;(2)推动情节发展。正是因为他的进一步鉴定,才有下面程豫帮助书生的情节;(3)承上启下,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6.(6分)【答案】(1)心性淡泊。他厌恶官场,喜爱田园生活。(2)严格教子。儿子一直很懂礼。(3)宽厚包容。书生卖假画,他却仍然帮助书生。(4)慧眼识人。从画上他看出书生 ‎7.C (3分) “与疾患抗争了七年,并因此引发了脑溢血,成了‘半盲人”’表述不准确。‎ ‎8. B C(4分)(A.“完全得益于父亲冯友兰”说法绝对。D.“《野葫芦引》全由她口述”以偏概全,原文只是说“《北归记》的写作全由宗璞口述”。E.“创作中必定会遇到疾患病痛……”无中生有。)‎ ‎9.(5分)①对写作事业的热爱;②中外文化的滋养;③丰厚的生活基础;④坚强的写作意志;⑤认真严谨的与作态度;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5分)(每点1分,答出任意四点即可得满分)‎ 以后的成就。‎ ‎10. A (3分) 试题分析:句意:寇准曾经在宫殿之中向皇帝启奏事项,他的话与皇帝的想法不相符,皇帝很生气 地站起来,寇准于是就拽住皇帝的衣服,让皇帝又坐下,等事情解决后才退下。因此皇帝奖赏他说:“我得到了寇准,就像文皇得到了魏征一样。”‎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A(3分)试题分析:二十八星宿。‎ ‎12. C(3分)试题分析:“当即”错,原文是“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3. (1)正赶上皇帝召见百官讨论国事,寇准极力陈述事情的得失,皇帝更加器重他。(5分)(2)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5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注意准确翻译得分点(1)“会”“陈”“益”,(2)“近” “应” “孑”、“吊”。‎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 ‎14.AC(5分)(A项,“儒雅谦恭”有误;C项,颈联没有表达对“塞外奇绝风光”的怀念)(A项3分,C项2分)‎ ‎  15. (6分)①壮志难酬。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中老去。②迟暮悲伤。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③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每点2分,共6分)‎ ‎16. (5分)(1)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3)烟笼寒水月笼沙 ‎17.B(3分)【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①毁家纾难:捐献全部家产,帮助国家缓解危难。词义过大,不合语境。‎ ‎②改弦更张: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做法。‎ ‎③各有千秋: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比喻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各人有各人的特色。此处应该用“异曲同工”。‎ ‎④独树一帜:指自成一家。此处应该用“独辟蹊径”,独创一种新风格或新方法。‎ ‎⑤唇齿相依:形容关系非常密切。‎ ‎⑥锦衣玉食:形容豪华奢侈的生活。‎ ‎18.D(3分)【解析】A项,主语缺失。可将“这里正在展出‘英雄史诗,不朽丰碑一一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改为“正在这里展出的‘英雄史诗,不朽十碑一一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 B项语序不当,“不仅”应提到句首。‎ ‎19.A(3分)(B项,“府上”使用对象不当;C项,用词过重;D项,口语与书面语混杂。)‎ ‎20、(5分)《Q版语文》内容荒诞令人担忧(不设统一答案,语句通畅,符合题目要求,意思对即可)‎ ‎21. (5分)①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或:促进市民文明习惯的养成)②一场艰巨的持久战(或:一个长期的过程) 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共5分,一句2分,三句5分)‎ ‎22.(60分)出自唐代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歌颂了边防将士的忠勇,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是家国情怀,也是一种大无畏精神。)‎ ‎②出自宋代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实践重要性。)‎ ③出自杨绛《一百岁感言》(面对人生起伏,淡定与从容。)‎ 选一二,不惧艰险,亲身躬行/坚守梦想,脚踏实地 选一三,不惧风寒,心怀天下/勇往直前,不惧荆棘 选二三,不惧风雨,脚踏实地 选三四,不惧风雨,从容淡定 选二四,人生之志须躬行,云开月明见从容 选一四,守望一轮心中的明月/心怀天下,从容淡泊 参考译文:‎ 寇准,字平仲,是华州下邽人。寇准年轻时才智超群,精通《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十九岁时考中进士。太宗选拔人才,经常亲自到殿前平台看望询问,年纪小的人经常不被录取。有人教寇准增报年龄,寇准回答说:“寇准我刚刚参加进士考试被录取,怎么能欺骗君主呢?”后来寇准考中,被授予大理评事的官职,连续升职担任殿中丞、郓州通判。皇帝在学士院将他招来考试,授予寇准右正言、直史馆的职位,做为三司度支推官,转任盐铁判官。‎ ‎ ‎ ‎ 正赶上皇帝召集百官讨论国事,寇准极力陈述事情的优点和缺点,皇帝更加器重他。把他提升为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兼任吏部东铨。寇准曾经在宫殿之中向皇帝启奏事项,他的话与皇帝的想法不相符,皇帝很生气地站起来,寇准于是就拽住皇帝的衣服,让皇帝又坐下,等事情解决后才退下。因此皇帝奖赏他说:“我得到了寇准,就像文皇得到了魏征一样。”‎ ‎ 淳化二年春天,大旱,太宗请亲近的大臣询问时政失误的地方在哪里,大家都回答是天命。寇准回答说:“《洪范》里说,天和人的关系,相互应和就像影子和回声,大旱的征象,是因为刑罚有不公平的地方。”太宗很生气,起身回到宫中。过了一会儿,召见寇准询问刑罚不公平的情况,寇准说:“希望把二府的官员召来,我就说。”皇上下令召二府的官员来,寇准就说:“不久前祖吉和王淮都触犯法律接受贿赂,祖吉受贿较少却被杀头,王淮因 为是参政王沔的弟弟,收受钱财千万,只受杖刑,仍官复原职,这不是不公平是什么?”太宗把这件事问王沔,王沔叩头谢罪,于是皇上严厉批评了王沔,并且知道寇准可用。当即任命寇准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任同知院事。‎ ‎ 自唐朝末年,蕃户就有居住在渭水以南的,温仲舒管理秦州时,把这些蕃户驱赶到渭水以北,构筑堡栅以限制他们往来。太宗看过奏章不高兴,说:“古代的羌戎少数民族尚且杂居在伊川、洛水,那些蕃夷人愿意流动难以安定,一旦有调集入侵发生,将要严重困扰我们关中了。”寇准进言:“唐朝宋璟不赏赐边地战功,最终导致开元时的太平。边疆大臣(想要)邀请(求取)战功而(以致)酿出祸患,很是值得警戒(警惕)啊。”皇帝于是任命寇准出使渭北,安抚蕃户,又调走了温仲舒到凤翔。‎ ‎ 真宗当上皇帝后,寇准升迁为尚书工部侍郎。咸平六年,调任兵部,为三司使。当时合并盐铁、度支、户部为一使,真宗委派寇准裁定事务,于是任命六个判官分别掌控,繁琐简约才适度。景德元年,契丹族入境侵袭,放纵游动的骑兵侵袭深州和祁州一带,稍有点不利就退却,徘徊往来(好像)没有打仗的意思。寇准说:“这是轻侮我们啊!请朝廷训练军队,任命大将,挑选精悍的部队,据守要害的地方,防备敌人。”这一年冬天,契丹族果然大举入侵。寇准趁机请求皇帝到澶州去。同列的官员害怕起来,想要退兵。寇准阻止了他们,叫他们驾车侍候皇到澶州去。高琼指挥卫士让皇帝乘上车子前进,皇帝就渡过了黄河,坐临澶州的北城门楼上,远近的人们看见皇帝车上的伞盖,跳跃着欢呼,声音传到几十里以外,契丹兵士相互看看,感到惊慌害怕,连阵势都排不成了。敌方数千骑兵乘胜追至城下,皇帝诏令士兵迎击敌兵,斩杀擒获大半敌兵,敌军于是退去。‎ ‎ 天禧三年,真宗得了风疾,刘太后在内宫干预朝政,把寇准降为太常卿,管理相州,又调任安州,贬为道州司马。真宗当初不知道这事,有一天,问到身边的人:“我好久没有见到寇准,为什么?”左右没有人敢回答。真宗驾崩时也还是只相信寇准与李迪是可托付之人,被重视到这个地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