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8.50 KB
  • 2021-06-03 发布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泉港一中2018-2019学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年语文科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古代的流寓民歌 李雄飞 文字出现之时,远古民歌早就在不断产生又不断消失。流传至今的上古民歌及四方之音,是先民持续流寓的结果。各地人类最初发出的声音清浊粗细有别,各地民歌的差异从产生的时候就开始存在了。‎ 古代民众的大规模流寓往往是非持续性地骤然流动开来,其原因有天灾或部族迁徙等,但战争等人祸尤巨。不同时代、地域、民族之不同阶层、身份、职业、性别、年龄的不同人群以不同方式经历不同路途、遭际、命运之流寓,由此而引起的自然、社会与人文氛围之变化,使得流寓者创作出风格、种类、形态、旨趣迥然有异的民歌。他们以歌完成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诉求,在现实世界与艺术氛围里寻找心理平衡。‎ 一些民间歌手随编随唱,形成个人演唱风格,使得许多民歌相互影响,也由之诞生了许多经典民歌及民歌类别。社会流寓改变着民歌土壤,造就了一部分民间的歌者与歌曲。但战乱频仍使得许多地方人死歌绝,成了民歌空白带或隔离带。民歌对于社会流寓的记录与反映是多层次、多维度的,有被动与主动、外出与家居、群体与个人等。民歌具有动态性与传播性。古人将民歌谓之为“风”就道出了民歌的流动性,民歌总是以鲜活的面貌存在,歌唱的过程就是传承过程与传播过程。‎ 一般情况下,百姓在一定地域内相互流动,自然形成品种与文本大同小异的民歌文化区。陆地、大河等隔不断歌来歌往,出现了毗邻民歌文化区,区域之间形成大致相似的民歌文化带,直至遇到不同的民族文化区域而渐趋中断。民众短距离流动一般在同一文化带,他们把当地民歌带出去,把外地民歌带进来。起初,两地民歌的传播交流也许并不理想;旷日持久,相邻或间隔的民歌文化区的多种民歌长期融汇,往往重构而成一种新民歌。而民众长途流寓,一般会在不同民歌文化带里进行。流寓的间断性与复杂性使得一种民歌从此地传到彼地,沿途形成许多民歌文化过渡区。‎ 可惜,我们现在能够见到的中国古代民歌只有少数来自劳苦大众,十有八九依靠优伶继承与发展下来,为了谋生,优伶一般从乡村流寓到城镇。他们对传统民歌予以加工、改造与再创造,然后在茶馆等场所表演,由此变成了俗曲。少数民歌从乡移于邑,经才人文士之手,同样成了俗曲,古代文人怀才不遇者众多,纵然为官,官场生态又会使多数文人遇黜遭贬。于是,此类文人们便纵情山水,退留市井,耽溺诗酒,流连歌伎。歌伎的俗曲被流寓的文人记载下来,竭力效仿,其仿作便也被当成了民歌。历代学人不辨真伪,以讹传讹,俗曲就成民歌了。‎ ‎(选自2017年11月20日《光明日报))‎ ‎【注】流寓:流落他乡居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歌比文字的历史要长得多,但也因为文字的出现才使得各地的民歌产生了差异。‎ B.流寓民歌创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有不同的风格,但都是流寓者精神诉求的寄托。‎ C.民众短距离流动在同一文化带,长途流寓则在不同的文化带,前者民歌交流并不理想。‎ D.我国古代民歌变成俗曲主要是通过优伶或才人文士对其进行加工、改编与创造而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先指出了流传至今的上古民歌及四方之音的来历是由于先民持续流寓,然后指出了各地民歌的差异一直存在。‎ B.文章第二段先分析古代民众大规模流寓的原因,接着分析了不同的流寓导致了流寓民歌的迥然有异,最后点出歌者的诉求。‎ C.文中用古人把民歌叫作“风”的事实说明了民歌歌唱的过程是传承与传播的过程,论证了民歌具有动态性与传播性的特点。‎ D.古代歌伎的俗曲被流寓文人记载并竭力效仿,后被当成了民歌,文章以此来证明历代学人不辨真伪,以讹传讹的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古代民众大规模流寓并非持续性的,而是骤然流动开来的,这是因为战乱频仍。‎ B.民众的流寓会引起自然、社会与人文氛围的变化,对于民歌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益处。‎ C.民歌从此地传到彼地,沿途形成民歌文化过渡区,这与流寓的间断性与复杂性有关。‎ D.一些文人如未怀才不遇或遇黜遭贬,有可能就不会逗留市井,耽溺诗酒,流连歌伎。‎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责任   (程宪涛)‎ 吴畏明天离职。‎ 吴畏一夜未眠,翻来覆去如烙饼。‎ 这里,除逢年或喜事燃放鞭炮,还给离任领导放鞭炮。这是“欢送”领导离职,是对领导未尽职责的诅咒。这是坊间的自发“仪式”。‎ 上级在调职谈话时询问吴畏,吴畏道:“那是为官者的耻辱。”领寻说:“今年是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你恰巧今年调动,有足够的信心吗?”吴畏不敢说,只觉压力更大,甚至生出一份惶恐。‎ 电厂成立50多年,管理层换多少届,没有几人记得清楚。任职者一届职满,都心怀忐忑,唯恐听见鞭炮噼啪声。‎ 某任领导到异地赴任。迎接的人欢天喜地,送行的人兴高采烈。领导的脸如向日葵,对属下们持续绽放。小车行至小镇十字路口。喧闹声不绝于耳。身着工装的员工们,站在马路的两侧。两根竹竿立起来,两挂鞭炮挑起来。众人愣怔的片刻,鞭炮轰然爆开,陪同的人四散弃逃,领导灿烂的笑容枯萎成瑟缩的叶子。小车仓皇挤出人群逃出小镇。‎ 知耻近乎勇。几届继任者,为官清廉发奋,突破发电纪录,实现辅业剥离,完成企业化改制……但是,历史轮回,又有继任者中枪。‎ 某任老总颇自知,离职前谎称八点离厂,却在凌晨五点钻进小车启程。原想神不知鬼不觉,却不料刚转过街口,赫然看到,鞭炮蜿蜒,犹如几条红色的蛇,转眼间火信子喷吐。寂静的清晨,爆竹声格外刺耳。领导心脏病突发,再没有站起来。‎ 俩领导其后相继被“双规”。‎ 吴畏的上一任老总,在职期间被查,在上级谈话之后,即称病在家休养,直到半年后入狱。传说他临行前夜,小镇的爆竹售磬,在众人的浮想中,那是一爆竹铺天盖地,盛况空前的景况。而据说,在其后三年中,这批爆竹并未燃放,一直保留到现在,员工们在等待……或许,员工并不希望再现那场景。‎ 吴畏心里没有底。‎ 吴畏穿衣下床,拿起手电筒,戴上安全帽。这是他三年来形成的习惯,每天到厂子内巡查。三年前,吴畏第一次巡查时,值班室中一片狼藉,运行人员一个酒气熏天,两个在睡大觉,三个在斗地主……还有缺岗。吴畏立刻把班长、值长、主任及主管安会、生产的副总找来,自己坐在缺岗员工的位置上……‎ 一切都需要改变。‎ 正值设备检修关键期,检修主任提前一小时,早晨七点到达现场,他看见吴畏在现场。次日六点半到现场,他看见吴畏在现场。第三日六点到现场,他依然见吴畏在现场。主任问:“吴总几点来的?”吴畏答:“比你提前半小时!”主任说:“今晚,我住在检修现场!”那一年的机组大修,实现了有史以来首次全优。‎ 无垠的天幕上,星光辉映;运行值班室内,机器浅声低唱。‎ 值班人员各司其职,目光在仪表上流动。这是一个普通的凌晨。吴畏流连在新建机组外,这是老厂的希望工程。远方山中,有在建的垃圾屯站,新型绿色能源基地……‎ 但是,依然有那么多遗憾,断掉了员工福利用水,停掉了家属免费用电,学校和物业社会化……那么多的责难、掣肘,还有骂娘、唾沫,甚至上访……‎ 吴畏告诉办公室主任,早七点启程,办公室主任似乎明白了,问吴畏怎么走。吴畏道:“步行。”主任说我知道一条小路,不会被人发现。”吴畏说:“我走大道,你把车开到小镇口。”主任说:“都知道你今天离厂,万一出现状况咋办?”吴畏道:“这是最好的检阅!”‎ 清晨七点十分,吴畏出现在小镇街口。吴畏看见聚集的员工,穿着整齐的工装。几十挂挑起的鞭炮形成红色的海洋。办公室主任有了惊恐慌乱,他拉一下吴畏的衣袖:“咱们坐车走吧!”吴畏走向人群,人群散开一条路。吴畏走进人群。一位老员工犹豫着,手伸出去又缩回,再次试探着伸出,吴畏拉住那双粗糙的手,更多的手伸过来……‎ 吴畏走出人群很远。没有爆竹炸响。身后忽然有人嘁:“吴总!”吴畏扭头回望。员工指着鞭炮阵,问:“你怕吗?”吴畏大声回应道:“怕!”人群轰的一声笑了,十分开心的模样,就像清晨的阳光。‎ 那员工高声道:“这是准备过年放的摆出来让你看看,今年是个好年头!”‎ 吴畏的眼眶一紧,用力地点了点头。 ‎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吴畏离职前一夜未眠,表现出吴畏内心的煎熬,既引出下文对放鞭炮欢送领导的民间仪式的介绍,又设置了悬念,引起读者注意。‎ B.“领导的脸如向日葵,对属下们持续绽放”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领导离职到异地赴任时的得意,与下文鞭炮响起后领导的反应形成对比 C.小说中画线处的环境描写,渲染了工厂清晨安静的氛围,表明所有的工作井然有序,工厂已经形成良性运转,说明吴畏的领导工作卓有成效。‎ D.“一位老员上犹豫着,手伸出去又缩回,再次试探着伸出”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出老员工对吴畏的敬重和畏惧心理,反映出吴畏脱离群众的现实。‎ ‎5.小说吴畏形象有何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分析。(6分)‎ ‎ ‎ ‎6.小说中为什么要用大量篇幅写吴畏之前的几届领导离任的情况?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46分) ‎ ‎(一)课内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7.下列加横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后五年,吾妻来归 归:旧指女子出嫁 B.吾与点也 与:赞同 C.字而幼孩 字:教……识字 D.夫天地万物之逆旅也 逆:迎 ‎8.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以吾一日长乎尔 B.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他日汝当用之 C.因之以饥馑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9.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活用类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②将成家而致汝 ③非有能硕茂之也 ‎④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⑤风乎舞雩 ⑥秉烛夜游 ‎⑦赤也为之小 ⑧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A. ①⑤∕②③∕④⑥⑧∕⑦ B. ①⑤⑧∕②③∕④⑥∕⑦‎ C. ①⑤∕②③⑦∕④⑥⑧ D. ①⑤⑧∕②③⑦∕④⑥‎ ‎10. 下列各组句子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 / 惟兄嫂是依 C.浴乎沂,风乎舞雩 / 阳春召我以烟景 ‎ D.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9分)‎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幼颖异,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行省辟之,谢去。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 ‎ 太祖闻基及宋濂等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筑礼贤馆以处基等,宠礼甚至。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太祖曰先生计安出 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赏基。基辞。友谅兵复陷安庆,太祖自讨之,自旦及暮不下,基请迳趋江州,捣友谅巢穴。友谅出不意,帅妻子奔武昌,江州降。其龙兴守将胡美遣子通款,请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难色。基从后蹋胡床。太祖悟,许之。美降,江西诸郡皆下。其后太祖取士诚,北伐中原,遂成帝业,略如基谋。寻拜御史 中丞兼太史令。‎ 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又问胡惟庸,曰:“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帝曰:“吾之相,诚无逾先生。”基曰:“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诸人诚未见其可也。”后宪、惟庸皆败。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十一月,授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禄二百四十石。明年赐归老于乡。胡惟庸方以左丞掌省事,挟前憾,使吏讦基,谓谈洋地有王气,基图为墓,民弗与,则请立巡检逐民。帝虽不罪基,然颇为所动,遂夺基禄。基惧入谢,乃留京,不敢归。未几,惟庸相,基大慼曰:“使吾言不验,苍生福也。”忧愤疾作。八年三月,帝亲制文赐之,遣使护归。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基在京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其后中丞涂节首惟庸逆谋,并谓其毒基致死云。 ‎ ‎(节选自《明史•刘基传》)‎ ‎11.(3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太祖曰/先生计安出 B.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太祖曰/先生计安出 C.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太祖曰/先生计安出 D.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太祖曰/先生计安出 ‎12.(3分)下列各句中,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明清废御史台设都察院,设都御史、副都御史,行使监察职责。(本文加点)‎ B.顿首,古时的一种最重的拜礼,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及地即起。通常用于下对上以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臣子上朝见君王时所用的拜礼,拜师礼、拜祖,民间的拜贺、拜别,也用此大礼。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结尾。(本文加点)‎ C.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祭祀在古代是大事。宗庙指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课内)‎ D.“三五之夜”即农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农历“十五”又称“望”, 农历“初一”称“朔”,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晦”。(课内)‎ ‎13.(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基善于谋略,明太祖多用其策,龙兴守将胡美意欲投降后要求不解散旧部,用钱财买 通关节,对此太祖十分生气,刘基暗地踢胡床提醒后,太祖终于答应。‎ B.当太祖询问继任宰相人选时,刘基提出了一些见解,评论胡惟庸时用一比喻,就像驾车时可能掀翻车辕一样,具有潜在的危害性,暗示不可用。‎ C.刘基与李善长有些构怨,但在太祖责罚李善长时,刘基为他说好话,用大柱木喻之,而把自己比喻为小木柱。‎ D.胡惟庸拿一块地做文章,唆使一些官员在太祖面前诋毁攻讦刘基,皇上虽然没有怪罪,但心存芥蒂,停了刘基的俸禄。‎ ‎14.(10分)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 ‎②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课内)‎ ‎(三)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B.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的景象。‎ C.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D.尾联抒发的是作者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和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 ‎16. 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6)‎ ‎(四)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诗人自信而旷达豪放,透露出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态度。‎ ‎(2)《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阁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悲惨的战争现实和壮美的三峡夜景巧妙地放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悲壮雄浑的意境。‎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小题。‎ ‎2018年10月28日,重庆万州发生了一起公交车坠江事件,15条鲜活生命瞬间消逝。如此极端恶性的案件并非个例,类似的摩擦________:高铁霸座,因航班延误而大闹机场,因诊疗分歧痛殴甚至砍杀医生……剧情之夸张,烈度之大,总会让人________。四十年来,( )有网友说,反腐败让干部作风为之一变,今天,我们社会也需要一场“文明革命”,所言极是。一方面,我们需要通过以诸如诚信黑名单等方式规范规则意识,增进法制思维,让这个社会少一些规则的“无知者”、法治的“局外人”;另一方面,我们依然需要不断唤醒我们古已有之的善意与良知,用德治荡涤社会风气、推进社会文明,让身边多一些美德的“继承者”与“发扬者”。‎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现代化进程________。“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的国家,其人格层面的养成、精神层面的蜕变,要想在短时间内完成,恐怕比GDP的增长更为困难。上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英格尔斯的一本书在中国________,书名就是《人的现代化》。今天,在“仓廪实”之后,我们或许尤其需要思考“人的现代化”这一课题,以一场文明的革命,构建起与我们不断提升的物质文明相适应、与我们大国身份相匹配的精神文明。‎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屡见不鲜 大跌眼镜 一日千里 风行一时 B. 层出不穷 大跌眼镜 日新月异 盛极一时 C. 屡见不鲜 叹为观止 一日千里 风行一时 D. 层出无穷 叹为观止 日新月异 盛极一时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我们需要通过以诸如诚信黑名单等制度的方式规范规则意识,增进法治思维,让这个社会少一些规则的“无知者”、法治的“局外人”。‎ B.我们需要通过诸如诚信黑名单等制度规范规则意识,提升法治思维,让这个社会少一些规则的“无知者”、法治的“局外人”。‎ C. 我们需要通过诸如诚信黑名单等制度规范规则意识,增进法治思维,让这个社会少一些规则的“无知者”、法治的“局外人”。‎ D. 我们需要通过诸如诚信黑名单等规范规则意识,提升法治思维,让这个社会少一些规则的“无知者”、法治的“局外人”。‎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我们国家的精神文明发展有了极大进步,但物质文明提升却依然有很大空间。‎ B. 我们国家的物质文明发展有了极大进步,但国人的精神文明素养有待提高。‎ C. 我们国家的物质文明发展有了极大进步,但精神文明水平却依然有提升空间。‎ D. 我们国家的精神文明发展有了极大进步,但国人生活水平有待提高。‎ ‎21.下面是某宾馆房卡套上“温馨提示”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5分)‎ 房间如需接着租住,请于当天十二时前带房卡到总台确认并办理手续。退房时请出示此房卡,并凭房卡取回您押在本店的钱。大堂贵重物品保管处免费为您提供服务,深夜十一时后不许客人串门。阁下如有指教,请打内线电话6688至大堂副经理处。‎ ‎22. 下面是某校开展“诗词比赛”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表述准确,条理清晰,不超过100个字(6分)‎ 四、作文(60分):‎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点击链接就可以阅读美文,打开图片就可以欣赏风景,扫码支付就可以购买时装……科学的发展使成果的共享变得更加便捷。只是,我们仍然很难共享写作者的思考,摄影师的体验,设计师的匠心……这些仍然属于独创者独有。‎ 对于国家而言,你可以共享别国科学发展的成果,只是很难共享他们独有的关键核心技术。因为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 我们生活中并不缺乏“共享者”,同时,新时代的中国呼唤着更多的青年人成为某一领域的独创者、独有者。因为,有什么样的青年,中国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泉港一中2018-2019学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年语文科参考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D(A项“但也因为文字的出现才使得各地的民歌产生了差异”因果不当,文中有“各地民歌的差异从产生的时候就开始存在了”的信息,可知各地民歌存在差异与文字出现无关。B项“但都是流寓者精神诉求的寄托”错,也有物质方面的诉求。C项“前者民歌交流并不理想“错误,根据文中“起初,两地民歌的传播交流也许并不理想……”可知)‎ ‎2.D(“文章以此来证明历代学人不辨真伪,以讹传讹的论点”错误,“历代学人不辨真伪,以讹传讹”并非文中的论点;两者之间也不存在论证关系)‎ ‎3.A(“这是因为战乱频仍”以偏概全。文中有“其原因有天灾或部族迁徙等,但战争等人祸尤巨”的信息,说明战争只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而不是全部的原因)‎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4. (3分)‎ D“畏惧心理”“脱离群众”不正确,文中没有依据。从员工敢于放鞭炮“欢送”贪官的角度来看,员工不惧怕领导。老员工想与吴畏握手,表现出对吴畏的敬重、感谢、肯定,又“缩回”手,可从人之常情的角度思考,如担心场合不合适等。“脱离群众”属于主观臆断 ‎5、(6分)①工作作风认真负责细致扎实:每天巡视工厂,检修期间提前到岗。② 锐意改革,勇于创新(或敢于打破常规),不怕非议:取消员工福利水电,学校和物业社会化,不怕掣肘、责难。③为官清廉,深得民心:离任时员工欢送握手而不放鞭炮。④胸怀全局,远见卓识:老厂添置新机组,垃圾电厂、环保基地在建。(一点2分,出三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6、(6分)①突出人物形象。暗示厂里情况复杂,吴畏工作开展艰难;以员工对贪官的态度和对吴畏的态度进行对比,反衬吴畏清廉深得民心。②使小说情节连贯紧凑,波澜起伏。交代吴畏有压力的原因,引出下文吴畏离职的场景,使小说情节连贯,且设下悬念,形成波澜,吸引读者。③深化小说主题。三任贪官落马,说明员工心里有标准,民心不可欺,民意不可违,警示为官者,为官一任应尽责一方,心存敬畏,深化小说主题。(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三、古代诗文阅读(46分)‎ ‎(一)课内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7. C. 字而幼孩 字: 抚养、养育 ‎8.D 都是“如果” A、把/因为 B、音节助词,无义/它 C、接着/通过 ‎9.B ①⑤⑧乳、风、爪:名词作动词,开窗,吹风,用指甲划破;②③致、硕茂:使动用法,使…活,使…硕大茂盛;④⑥日、夜: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在夜里;⑦小,小相。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10..D( A 都是被动句, B都是宾语前置句C都是状语后置,D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9分)‎ ‎11.(3分)B(依语法分析,注意动宾结构,“陷太平”“谋东下”“或议奔据钟山”,“奔据钟山”是议的内容,其间不能分。)‎ ‎12.(3分) B(解析“顿首是古时最重的拜礼”错,还有“稽首”;上朝臣子见君王、拜师礼、拜祖礼等正式场合行“稽首”礼。本文太祖与刘基私下谈话,在非正式场合,故可“顿首”。) ‎ ‎13.(3分)A (解析“通款”不是用钱财买通关节,而是转达诚意。“难色”不是十分生气,而是为难之色。)‎ ‎14.(10分)‎ ‎①我过于憎恨坏人坏事,又忍受不了繁琐的工作,如果当了丞相,将辜负皇上的隆恩。‎ 或:我太过于疾恶如仇,又不耐烦繁杂(重)的事务,如果做了丞相会辜负了圣恩(您的恩德)。‎ ‎(5分,得分点:“疾恶”、“繁剧”“且”“孤”各1分,句意通顺1分)‎ ‎②与可那天正和他的妻子在谷中游赏,烧笋当晚饭吃,打开信封看到诗,禁不住大笑,把嘴里的饭喷了满桌子。‎ ‎(5分,得分点:“与其妻游谷中”省略倒装、“发”、“失笑”各1分,句意通顺2分)‎ ‎【参考译文】:‎ 刘基,字伯通,青田县人。刘基小时候聪明异常。元朝至顺年间,刘基考中进士,被任命为高安县县丞,有清廉正直的名声。行省征召他,他推辞离开。刘基见识广博,通晓经史,对于书没有不阅览的,尤其精通天象地理。‎ 明太祖听说刘基和宋濂等人的名声,拿礼物来聘用他,刘基没有答应。总制孙炎又写信坚持邀请他,刘基才出山。到任后,献上了“时务十八策”。明太祖大喜,修筑了礼贤馆来安置刘基等人,他受到很高的礼待和尊崇。恰逢陈友谅攻陷了太平镇,图谋东下,气焰十分嚣张,诸位将领有议论投降的、也有议论逃跑退守钟山的,刘基睁着眼只是不说话。太祖把刘基召入内室,太祖说:“先生的计策怎么谋划?”刘基说:“贼寇骄狂,等他们深入的时候,埋设伏兵拿下他们,就容易了!”太祖用他的计谋,诱使陈友谅军队到来,然后打败了他,并且把攻克敌军的奖赏赏给刘基。刘基推辞不受。(不久)陈友谅的军队又攻陷安庆,太祖想要自己带兵讨伐他,向刘基征询意见。刘基极力赞成,于是太祖亲自带兵攻打安庆。从早晨打到黄昏一直攻克不下,刘基请太祖直趋江州,捣毁陈友谅的巢穴,于是全军得以西上。陈友谅出乎意料之外,带着他的妻子儿女向武昌逃奔,(接着)江州投降。驻守龙兴的大将胡美派他的儿子表达诚心归顺的意愿,请求不要遣散他的部属。太祖感到为难。刘基从后踢太祖床榻,太祖突然明白过来,答应了他的请求。胡美投降后,江西诸郡县随后全部攻下。之后太祖攻取张士诚,北伐中原,最终完成统一大业。不久,太祖拜授刘基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起初,明太祖因为某事责怪丞相李善长,刘基说:“李善长是功勋老臣,能够协调诸将德关系。”明太祖说:“他多次要陷害你,你竟然为他的处境着想吗(或为他说话),我要让你做丞相。”刘基叩首说:“换丞相就比如换柱子,必须用大木头才行。如果用小木头,房子马上就会塌的。”后来李善长被罢免,皇帝打算让杨宪做丞相。杨宪一直和刘基关系很好,刘基却极力认为不可,皇帝又问胡惟庸如何,刘基说:“就像驾车,我担心他会把车辕拉翻。”皇帝说:“我的丞相,实在是没有超过先生你的。”刘基说:“我太过于疾恶如仇,又不耐烦繁杂(重)的事务,如果做了丞相会辜负了圣恩(您的恩德)。天下不愁没有人才,只要明主尽心寻访,眼前的几个真的是不能胜任哪。”后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身败名裂了。洪武三年,刘基任弘文馆学士一职。十一月,皇帝大封功臣,授刘基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官禄二百四十石。第二年皇帝恩赐告老还乡。胡惟庸刚好当左丞相执掌省事,挟着以前论相的怨恨,于是阴使官吏攻讦刘基,说谈洋之地有王气,刘基企图在这里做墓,百姓不同意,就请朝廷设立巡检司驱逐平民百姓。皇帝虽然没有降罪于刘基,然而听后心有所想,最终剥夺了刘基的爵禄。刘基内心恐慌上朝谢罪,就留在了京城,不敢回来。不久,胡惟庸为宰相,刘基十分忧伤地说:“假使我的话没有应验,那是苍生的福气啊。”由于忧虑愤恨不过,刘基身体疾病发作,洪武八年三月,皇帝亲自写了诰书赐给他,并派使者护送他回家乡。刘基回来住了一个月就病逝了,享年六十五岁。刘基在京师生病期间,胡惟庸曾派医来,刘基吃了他的药,感觉有拳头大小的东西积聚在腹中。后来中丞涂节首先告发胡惟庸谋逆大罪,曾说过他用毒药害死刘基等等的话。‎ ‎(三)古代诗歌阅读(9分)‎ ‎15. B(B项,颔联是想象友人裴坦赴任途中所见之景,并不是“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3分)‎ ‎16. (6分)(1)①虚实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虚写;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实写。‎ ‎②远近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近景。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远景;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近景。‎ ‎(2)反衬(或:以乐景衬哀情)。前四句通过描写江南早春明丽和煦的美景,反衬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自己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 ‎[6分。答对一点给3分,其中手法(作用)1分,分析2分;第一问两点可任答一点。意思对即可]‎ ‎【赏析】:‎ 此诗作于公元839年(开成四年)春,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做官的杜牧即将离任,回京任职。他的朋友、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要到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去,诗人便先为他送行,并赋此诗相赠。‎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诗一出手,就用明快的色调,简洁的笔触,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一个初春的早晨,和煦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消融,解冻的路面布满泥泞,经冬的野草茁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待发的骏马兴奋地踢着蹄,打着响鼻,又不时仰头长嘶,似乎在催促主人上路。这两句诗不只是写景而已,它还交代了送行的时间、环境,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 三、四两句又展示了两幅美景:“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一幅是想象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九华山在池州青阳(今属安徽)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九华山路”暗示裴坦的行程。一幅是眼前绿水环抱的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青弋江在宣城西,江水绀碧,景色优美。“清弋江村”,点明送别地点。“云遮寺”,“柳拂桥”,最能体现地方风物和季节特色,同时透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惜别时的依恋之情。这里以形象化描绘代替单调冗长的叙述,语言精炼优美,富有韵味。两句一写山间,一写水边,一写远,一写近,静景中包含着动态,画面形象而鲜明,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上四句通过写景,不露痕迹地介绍了环境,交代了送行的时间和地点,暗示了事件的进程,手法是十分高妙的。后面四句,借助景色的衬托,抒发惜别之情,更见诗人的艺术匠心。‎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叙写行者与送行者的不同心境。的的,是鲜明的样子。裴坦刚中进士不久,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所以,尽管在离别的时刻,也仍然乐观、开朗。而杜牧的心情是两样的。他宦海浮沉,不很得意。此刻要与好友离别,临歧执手,更觉“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史记•苏秦传》),一种空虚无着、怅然若失的感觉油然而生。‎ 最后两句把“送裴坦”和自己将要“赴官归京”两重意思一齐绾合,写道:“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两人原来是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的,此时却不能一同回去了。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感到非常寂寞的。‎ 诗的前半部分环境描写与后半部分诗人惆怅心情构成强烈对比:江南的早春,空气是那样清新,阳光是那样明亮,芳草是那样鲜美,人(裴坦)是那样倜傥风流,热情自信,周围一切都包孕着生机,充满了希望;而自己并没有因此感到高兴,反而受到刺激,更加深了内心的痛苦。这里是以江南美景反衬人物的满腹愁情。花鸟画中有一种“背衬”的技法,就是在画绢的背面著上洁白的铅粉,使正面花卉的色彩越发娇艳动人。这首诗写景入妙,也正是用的这种“反衬”手法。‎ ‎(四)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2)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3)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答案】A 【解析】屡见不鲜:强调并不少见。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大跌眼镜:对出乎意料的结果或不可思议的事物感到非常惊讶。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一日千里和日新月异一个强调快一个强调新。风行一时:象刮风一样流行,形容事物在一个时期内非常盛行。盛极一时:形容一时特别兴盛或流行。‎ ‎19.【答案】B 【解析】A 项句式杂糅且增进思维搭配不当;C 增进思维搭配不当;D“通过……等”缺少宾语中心词 ‎20.【答案】B 【解析】根据前后文内容来看,把国家的发展与国民的素养并举,把陈述的对象由国家过渡到国民,使下文的重点落在国民的素养提高上。‎ ‎21.示例(5分):①“接着租住”改为“续住”;②“押在本店的钱”改为“押金”;③“不许客人串门”改为“谢绝来访”;④“指教”改为“垂询”;⑤“打内线电话”改为“致电内线”。(改对一处给1分,共5分;只指出使用不当的词语而没有改对的,不给分。)‎ ‎22. 示例:‎ 诗词比赛拟于4月2日至8日举行。学生会以海报、会议和广播的形式进行宣传。团委负责组织比赛。赛程分为初赛、复活赛和决赛三阶段,初赛前三名和复活赛第一名进入决赛。最后由团委和学生会联合组织颁奖。‎ ‎(6分。内容完整2分,语言简明连贯2分,表述准确、条理清晰2分)‎ 五.作文(60分)‎ ‎23. 【作文参考立意】‎ 最佳层次(综合的大角度)‎ ‎(1)小切口:从个人的角度 ‎①成长路上,面对伸手可摘的“共享”,要能透视其背后的“独创”,要历练自己的独创力,为国家之强盛贡献最有价值的个人力量。‎ ‎(2)大切口:国家的角度 ‎②在共享繁荣的新时代,国家的强盛需要每个青年成为独创者,成为国家独创的一份子。‎ ‎2、基本层次 ‎①独创的人生最精彩。②拥有独创关键核心技术的国家才能真正强盛 ‎ ‎……‎ ‎3、跑偏层次:①青年强盛则国家强盛。②我们需要共享也需要独创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