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50 KB
  • 2021-06-03 发布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朝内地与西域通过丝绸之路的交往,不仅表现在各种物品的输入与输出,更表现在不同文化背景人员之间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内地有大量的戍卒、使节、文士、商贾等进入西域,而更多的还是西域人受到中华各地的吸引,纷纷前来通使,贸易、留学,甚至入仕、传教,因此丝绸之路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交流的主要途径,唐代诗歌中的诸多西域名物品类以及文化事象均是这种交流过程的反映,丝路文化对唐代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 空间之于文化,不仅仅只是地理概念,还应当包括时间观念和思想空间。唐代诗歌的地理延伸从“阳关”“安西”到“葱岭”“西海”,直至“条支”“拂林”,正是汉代之后丝绸之路的发展与延伸。唐代承续汉事,积极开拓西北,经营西域,藉保关陇安全。唐诗以汉喻唐,包含了对古人英雄业绩的向往、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更重要的是表达了对民族历史的崇敬和对国家实力的强烈自信。如果地域性和时间性是向外的延伸,思想性就是向内的省视,而对于唐代诗歌而言,外来的思想影响莫过于佛教。佛教于汉晋之间自西域传入,我国僧人又赴天竺求法,得佛教真传而使中国也成为佛教中心,佛教至唐代达到鼎盛。唐代文士礼佛及与佛教僧徒交往之风盛行,细密精深的佛理、意味幽远的禅意也使得唐代诗歌中弥漫着浓郁的佛学气息。这种自觉自愿的能动选择、直指内心的深层体验,激活了诗人创作的灵感,他们借助长于抒情达意的古典诗歌,深刻表达出了心灵深处的生命意向和对生存状态的终极关怀。‎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并存、多元文化共生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概念和理论,并认为这个不可分割的民族统一体是历经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唐王朝加强对西域的经营,通过一系列羁縻州府的设罝巩固了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其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了西北诸族的拥护,唐太宗还被尊奉为西北各族共同的首领“天可汗”,唐代诗人岑参两度西域入幕,远驻北庭、轮台,对边疆民族习俗感受至深,其诗歌就有对边疆和平安定、胡汉和睦共处的赞颂,《赵将军歌》:“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乌缩寒毛。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岑诗凸显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发展对各少数民族所产生的向心力与凝聚力,这种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也使得唐代成为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 西域独特的自然景现、文化艺术、丰富物产及民俗风情为唐代诗人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现实内容和想象空间,唐代诗人作为时代精神的代表,及时地将这些文化养料有选择地吸收到具体作品中去,创造出后世难以企及的“一代之文学”。另一方面,西域宗教艺术对唐代诗歌形式的演变也有重要的影响,佛教传播不仅影响了诗歌创作的思维方式,扩大了创作题材,佛教经典的传播还促成了四声的发现以及格律诗体的形成。魏晋南北朝以来,各民族之间交往频繁,西域音乐逐渐传入,并与中原音乐相结合,形成新的音乐形式,配合这种音乐用以演唱的长短句也开始出现,这就是曲子词。因此,总体而言,唐代律诗与曲子词从某种程度上也许可以说是中华文化吸收西域文明所孕育出的瑰丽的艺术奇葩。‎ ‎(摘编自郭文庭《唐诗中的丝路文化》)‎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丝绸之路不仅是中西方贸易交流的重要渠道,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每一个进入西域的人都是委派的文化使者。‎ B. 唐代诗人以汉喻唐,不仅因为对唐王朝国家实力的自信和对民族历史的崇敬,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他们建功立业的雄心。‎ C. 汉代之后丝绸之路的不断发展与延伸,这可从唐代诗歌中出现的“阳关”“安西”到“葱岭”“西海”,直至“条支”“拂林”等地理名词中找到印证。‎ D. 西域独特的文化艺术,民俗风情等,丰富了唐代诗作和内容。扩宽了诗人的想象空间,造就了李白、杜甫等一批优秀诗人。‎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二段从向外延伸和向内省视两个层面论证了古代丝绸之路及佛家对唐诗产生的影响,笔墨到最后集中到佛教的影响上。‎ B. 文章列举了岑参两度西域入幕,远驻北庭、轮台的事例,是为了论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并存、多元文化共生的国家。‎ C. 作者为了论证唐王朝实行开明的民族宗教政策,得到了西北少数民族的拥护这一论点时,使用事实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 D. 第四段阐述了西域自然风情与宗教艺术对唐代诗歌形式的影响,不是影响了诗歌创作的思维方式,而是影响格律和四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代盛行的佛教,使唐代弥漫着浓郁的佛学气息,表达出了心灵深处的生命意向和对生灵万物的终极关怀。‎ B. 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观点,认为我国是历经几千年的历史逐步形成的不可分割的民族统一体。‎ C. 岑参的《赵将军歌》写出了边疆和平安定,胡汉和睦相处的生活场景,反映了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多元发展状况。‎ D. 唐代律诗与曲子词是在西域宗教艺术的影响下形成的,可以说是中华文化吸收西域文明所孕育出的瑰丽的艺术奇葩。‎ ‎【答案】1. C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中“每一个进入西域的人都是委派的文化使者”的“每一个都是”表达绝对化。B项原因表述,主次颠倒。根据原文第二节“唐诗以汉喻唐,包含了对古人英雄业绩的向往、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更重要的是表达了对民族历史的崇敬和对国家实力的强烈自信。”D项“造就了李白、杜甫等一批优秀诗人”无中生有。所以选C项。‎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比如此题D项就是无中生有。‎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推理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佛教传播不仅影响了诗歌创作的思维方式,扩大了创作题材,佛教经典的传播还促成了四声的发现以及格律诗体的形成。”D项,混淆关系,原文阐述西域宗教艺术对唐代诗歌的影响是递进关系,而选项是并列关系。所以选D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偷换概念,原文第二节是“这种自觉自愿的能动选择、直指内心的深层体验,激活了诗人创作的灵感,他们借助长于抒情达意的古典诗歌,深刻表达出了心灵深处的生命意向和对生存状态的终极关怀。”“表达出了心灵深处的生命意向和对生存状态的终极关怀” 所以选A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穷人 列夫•托尔斯泰 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不过,感谢上帝,孩子们都还健康。没什么可抱怨的。桑娜倾听着风暴的声音,“他现在在哪儿?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她一面自言自语,一面在胸前画着十字。‎ 睡觉还早。桑娜站起身来,把一块很厚的围巾包在头上,提着马灯走出门去。她想看看灯塔上的灯是不是亮着,丈夫的小船能不能望见。海面上什么也看不见。风掀起她的围巾,卷着被刮断的什么东西敲打着邻居的小屋的门。桑娜想起了她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女邻居。“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桑娜一边想,一边敲了敲门。她侧着耳朵听,没有人答应。‎ ‎“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桑娜站在门口想,“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进去看看吧!”‎ 桑娜一次又一次地敲门,仍旧没有人答应。‎ ‎“喂,西蒙!”桑娜喊了一声,心想,莫不是出什么事了?她猛地推开门。‎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桑娜举起马灯,想看看病人在什么地方。首先投入眼帘的是对着门放着的一张床,床上仰面躺着她的女邻居。她一动不动,只有死人才是这副模样。桑娜把马灯举得更近一些,不错,是西蒙。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圆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的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孩子的呼吸均匀而平静,他们睡得又香又甜。‎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门吱嘎一声,仿佛有人进来了。桑娜一惊,从椅子上站起来。‎ ‎“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 门突然开了,一股清新的海风冲进屋子。魁梧黎黑的渔夫拖着湿淋淋的被撕破了的鱼网,一边走进来,一边说:“嘿,我回来啦,桑娜!”‎ ‎“哦,是你!”桑娜站起来,不敢抬起眼睛看他。‎ ‎“瞧,这样的夜晚!真可怕!”‎ ‎“是啊,是啊,天气坏透了!哦,鱼打得怎么样?”‎ ‎“糟糕,真糟糕!什么也没有打到,还把网给撕破了。倒霉!天气可真厉害!我简直记不起几时有过这样的夜晚了,还谈得上什么打鱼!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渔夫说着,把网拖进屋里,坐在炉子旁边。‎ ‎“我?”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 ‎“是啊,是啊,”丈夫喃喃地说,“这天气真是活见鬼!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两个人沉默了一阵。‎ ‎“你知道吗?”桑娜说,“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 ‎“哦?什么时候?”‎ ‎“我也不知道,大概是昨天。唉!她死得好惨哪!两个孩子都在她身边,睡着了。他们那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桑娜沉默了。‎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4. 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大作家的小作品,是不可多得的短篇佳作,它以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鲜明可感的人物形象,打动着读者的心。‎ B. 小说以女邻居西蒙的死为中心展开故事情节,既赞颂了人世间美好的品质和行为,更控诉了社会的不平和罪恶。‎ C. 小说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写女主人公将孩子抱来家中后激烈的内心活动,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真实。‎ D. 渔夫也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的人物形象,在收养邻居孩子问题上他跟妻子不谋而合,这一情节强化了小说的主旨。‎ ‎5. 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在这篇小说中起着怎样的作用?请作具体分析。‎ ‎6. 结合你对小说的理解,分析作者以“穷人”作为小说题目的用意。‎ ‎【答案】4. B 5. (1)铺设背景,渲染气氛。故事发生在一个风暴肆虐、又黑又冷的夜晚。(2)推动情节的发展。渔夫打鱼迟迟不归和最后一无所获,冉娜担心外出察看天气,女邻居悲惨死去,都与风暴有关。(3)衬托人物形象。恶劣的天气加剧了渔民夫妇生活的艰难,却没有改变他们善良的心灵、美好的行为。 ‎ ‎6.‎ ‎ (1)小说写的是发生在穷人之间的故事,渔民夫妇和女邻居都是穷人,以“穷人”为题切合人物身份。(2)与经济上的贫穷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小说主人公精神上十分富有,心地无比美好,以“穷人”为题突出了人物形象。‎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B项,“更控诉了社会的不平和罪恶”分析错误,选文赞美了渔夫及妻子桑娜的美好心灵,没有控诉社会的不平和罪恶。故选B。‎ ‎【5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开篇景物描写,首段作用:结构上,它起铺垫作用;景物描写上看,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渲染气氛。选文开头段的景物描写,如:“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渲染气氛,这是一个风暴肆虐、又黑又冷的夜晚,为人物的活动铺设背景。情节方面,“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糟糕,真糟糕!什么也没有打到,还把网给撕破了。倒霉!天气可真厉害!”“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渔夫出外捕鱼一无所获是因为天气,冉娜担心丈夫也是因为天气,女邻居的死也与天气有关,这段环境描写推动情节的发展;中间段写邻居西蒙的家的环境描写,如:“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暗示邻居已经去世,推动情节发展。对人物的作用,如:“还谈得上什么打鱼!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恶劣天气打不到鱼,加剧了他们生活的艰难,“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你瞧,他们在这里啦”,夫妇俩的选择依然是那么高尚,恶劣天气反而衬托了人物形象,更显示了渔夫夫妇的美好心灵和美好行为。‎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小说标题内涵的能力。探究小说的题目的内涵,要在理解标题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看其有无象征意义,深层含义,并联系小说的主题或作者的创作意图,看标题有无揭示主题和暗示作者创作意图的作用。探究标题主要从情节、人物形象、主题几个方面作答。小说以“穷人”作标题,有两重含义,表层含义:小说的主人公桑娜夫妇,还有邻居西蒙,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穷苦人,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他们都是“穷人”,以此为题,切合人物身份。深层含义:桑娜终日劳作,渔夫深夜冒着生命危险出海打鱼,生活艰难。当他们得知邻居去世时,首先想到不能让邻居的两个孩子醒来看见死去的母亲,在已有五个孩子的前提下,还是主动地把邻居的两个孩子抱回家抚养。他们物质生活上是个“穷人”,精神上却很富有,他们有的是同情心和爱心,有的是在爱心支配下的美好行动,以此为题,更衬托出他们物质上虽然贫穷,精神上却非常富有。‎ ‎【点睛】标题的作用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 ‎(1)内容:概括主要内容。很多文题是对文章所叙之事的概括,抓住了这样的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 ‎(2)主旨:与主旨(中心)的关系(点明中心、揭示主旨)。文题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文题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作品主要人物,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表明写作对象。有的以人或物作为文题的文章,其题目里指出的人或物就是文章的写作对象。‎ ‎(4)标题本身就是行文线索的。‎ ‎(5)兴趣: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生动形象、新颖含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起阅读兴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应节,字子和,濰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历井陉兵备副使,兼辖三关。四十三年以山西右参政擢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母丧归。隆庆元年起抚河南。俺答寇石州,山西骚动,诏应节赴援。已,寇退。会顺天巡抚耿随卿坐杀平民充首功逮治,改应节代之。建议永平西门抵海口距天津止五百里,可通漕,请募民习海道者赴天津领运,同运官出海达永平。部议以漕卒冒险不便,发山东、河南粟十万石储天津,令永平官民自运焉。四年秋,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奏罢永平、密云、霸州采矿。又因御史傅孟春言,议诸镇积贮,当计岁丰歉。常时以折色便军,可以积粟;凶岁以本色济荒,可以积银。又明年建议通漕密云,上疏曰:“闻通仓粟多红朽。若漕五万石于密云而以本镇折色三万五千两留给京军则通仓无腐粟京军沾实惠密云免佥商一举而三善备矣。”报可。给事中陈渠以蓟镇多虚伍,请核兵省饷。应节上疏曰:“本镇西起镇边,东抵山海,因地制兵,非三十万不可。今主、客兵不过十三万而已。以今上计,发精兵二十余万,恢复大宁,控制外边,俾畿辅肩背益厚,宣、辽声援相通,国有重关,庭无近寇,此万年之利也。”部议行所司清军,而补兵之说卒不行。万历元年进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总督如故。进南京工部尚书,召为戎政尚书,改刑部。锦衣冯邦宁者,太监保从子,道遇不引避,应节叱下之,保不悦。会云南参政罗汝芳奉表至京,应节出郭与谈禅,保党疏论之,遂偕汝芳劾罢。卒,赠太子少保。‎ ‎(节选自《明史刘应节传》)‎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若漕五万石于密云/而以本镇折色三万五千两留给京军/则通仓无腐粟/京军沾实惠/密云免/佥商一举/而三善备矣 B. 若漕五万石/于密云/而以本镇折色/三万五千两留给京军/则通仓无腐粟/京军沾实惠/密云免佥商/一举而三善备矣.‎ C. 若漕五万石于密云/而以本镇折色三万五千两留给京军/则通仓无腐粟/京军沾实惠/密云免佥商/一举而三善备矣 D. 若漕五万石/于密云/而以本镇折色/三万五千两留给京军/则通仓无腐粟/京军沾实惠/密云免/佥商一举而三善备矣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户部,掌管全国土地、工程、科举、户籍、赋税等事务,为国家财务行政的最高机构。‎ B. 巡抚,又称抚台,为地方军政大员,明代始置,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 C. 锦衣,即锦衣卫,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也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 D. 赠,古代帝王赐给已死的官吏官爵或荣誉称号,也会赐给官吏死去的亲属。‎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应节颇受重用。山西因俺答入侵而发生骚乱,他被派去救援,成功击退敌寇;入仕以来,历任户部、兵部、工部、刑部,巡抚辽东、河南、顺天。‎ B. 刘应节恪尽职守。他分析地理条件,建议永平、天津之间通漕运,让平民协助运粮官运粮到永平,不被允许;之后他又分析仓库储粮情况,建议密云通漕运,得到允许。‎ C. 刘应节眼光长远。给事中陈渠请求核查蓟镇兵丁,减免军饷,刘应节向朝廷上奏章,认为蓟镇守兵过少,建议再增精兵二十万,增强京城地区的防守。‎ D. 刘应节不畏权贵。他路遇太监冯保的侄子冯邦宁,不仅不愿意退避,反而斥责了冯邦宁,得罪了冯保,所以之后因与云南参政罗汝芳相会被弹劾。‎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会顺天巡抚耿随卿坐杀平民充首功逮治,改应节代之。‎ ‎⑵又因御史傅孟春言,议诸镇积贮,当计岁丰歉。‎ ‎【答案】7. C 8. A 9. D ‎ ‎10. (1)恰逢顺天巡抚耿随卿因杀平民冒充斩获敌首居功被逮捕治罪,(皇帝)调刘应节去代替他。‎ ‎(2)刘应节又根据御史傅孟春的进言,建议各镇积储粮食,应当考虑每年丰收歉收的状况。‎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解答此题,需首先分析题中的四个选项,找出断句不同的地方。“于密云”与前面的“漕五万石”构成状语后置,不可断开;“而以本镇折色三万五千两留给京军”,从句意和句子结构来看,“三万五千两”是“折色”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BD两项。“密云免佥商”与“京军沾实惠”结构一致,中间断开,故可排除A项。分析可知,C项断句正确。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A项,“户部,掌管全国土地、工程、科举、户籍、赋税等事务”分析错误,工程是工部的职责,科举是礼部的职责。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D项,“不仅不愿意退避,反而斥责了冯邦宁”错误,结合原文“锦衣冯邦宁者,太监保从子,道遇不引避,应节叱下之,保不悦”,应是“冯邦宁不愿意退避,刘应节斥责了冯邦宁”。故选D。‎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第(1)句,关键词“坐”(因为而犯罪)、“功”(居功)、“逮治”(被逮捕治罪)。第(2)句,关键词“因”(根据)、“计”(考虑)、“丰歉”(丰收歉收的状况)。‎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刘应节,字子和,潍县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的进士。授任户部主事。历任井陉兵备副使,兼管三关。四十三年,任山西右参政,升任右佥都御史,管理辽东。因母亲去世而回乡。隆庆元年(1567),出任河南地方官。俺答侵犯石州,山西骚动,皇帝下诏命令刘应节前往援救。此后,敌寇退去。遇上顺天巡抚耿随卿杀害平民冒充首功被逮捕治罪,改派刘应节代替他。他认为永平西门抵海口距离天津只五百里,可以通漕运,奏请招募熟习海运的百姓赴天津负责运输,与漕运官由海路抵达永平。部里议论由漕卒冒险不方便,发运山东、河南的十万石粟,储存在天津,命令永平的官吏和百姓自己运输。隆庆四年(1570)秋天,升任右副都御史,负责原来的辖区。他上奏罢除了永平、密云、霸州的采矿活动。又因为御史傅孟春的谏言,讨论各镇的贮备,应当考虑到年成的丰歉。平常的时候可以折成银两方便军队,可以积蓄粟谷;灾荒之年就以实物救济灾荒,可以积蓄银两。第二年又建议将漕运通达密云,上奏称:“听说通州仓中的粟很多霉变。如果漕运五万石到密云,而将本镇所折算的三万五千两白银留给京城的部队,则通州的仓库中不会有粟腐烂,京城的军队获得了实惠,密云免去召商之事,这是一举三得的好事啊!”皇帝答复可以。给事中陈渠因为蓟镇有很多虚冒的兵丁,奏请核查兵卒节省粮饷。刘应节上奏称:“本镇的辖区西起镇边,东达山海关,依地势驻守兵马,没有三十万人不行。现在当地的兵丁与外地的兵丁不到十三万人。现在最好的计策是派遣二十多万精兵,恢复大宁府,控制关外的边疆,使京都的肩背更加厚实,宣府、辽远彼此声援,国家有稳固的关防,家室中没有匪寇,这是万年的利益所在。如果不能如此就调集三十万军马,分区屯田、逐线设防,使军队首尾相呼应,这是百年的利益所在。”部中议论让所司清理军队,而补充兵马的意见最终没有被采纳。万历元年(1573),他升任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统辖原来的辖区。后来又升任南京工部尚书、戎政尚书,改任刑部的职务。锦衣冯邦宁是太监冯保的从子,与刘应节在路上相遇不做回避,刘应节叱责他退下,冯保不高兴。遇上云南的参政罗汝芳带着奏章到京都,刘应节出城郭与他谈论禅事,给事中周良寅上奏抨击他,于是与罗汝芳一同被弹劾、罢免。他去世后被赠封为太子少保。‎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昭君怨 卢照邻 合殿①恩中绝,交河②使渐稀。‎ 肝肠辞玉辇,形影向金微③。‎ 汉地草应绿,胡庭沙正飞。‎ 愿逐三秋雁,年年一度归。‎ ‎【注】①合殿:即合欢殿,汉代宫殿名称。②交河:古城名,故城位于吐鲁番以西。③金微:古山名,此代指匈奴统治的地方。‎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首联中的“绝”字写王昭君因远嫁匈奴心怀怨恨,因此与汉帝恩断义绝。‎ B. 颔联笔触洗练,刻画了王昭君辞别故土、远嫁塞外时的悲痛孤单的形象。‎ C. 尾联借对归雁的追随,表现了王昭君强烈的思乡怀土之情和身不由己的无奈。‎ D. 诗歌用词准确贴切,音韵和谐,表达了诗人对王昭君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12. 诗歌颈联被誉为千古名句,请赏析其妙处。‎ ‎【答案】11. A 12. ①颈联运用虚实结合(或想象)的手法,虚写汉朝土地上草色葱茏、绿意盎然,实写胡庭风沙肆虐、尘土飞扬,虚实结合,既拓宽了诗歌的意境,又蕴含了王昭君对故土的思念之情;②运用对比手法,将眼前塞外黄沙漫天的恶劣环境和想象中此时汉朝土地上青草茵茵、充满生机的景色对比,凸显了王昭君远离故土的幽怨悲凉。‎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A项,“因此与汉帝恩断义绝”分析有误。首联第二句“交河使渐稀”意思是说前往交河探望的使者日渐减少,这明显反映的是汉帝对王昭君的感情与日俱减,到现在像是断绝了。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汉地草应绿,胡庭沙正飞”,因为永世不能回去,所以就更加思念故乡,由眼前匈奴景色想到故国景色:一边是尘土飞扬,风沙肆虐,一边是草色葱绿春意盎然。故该句用到是手法是虚实结合。同时这两句话又相成了对比,两相对照,衬托出人物内心的忧伤。这里诗人寓情于景,以有声有色的对比诗句,将人物的哀怨忧思抒发得淋漓尽致。‎ ‎【点睛】古诗中的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诗歌鉴赏中的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所谓“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具体说来: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眼前之景为实,已逝、想象之景为虚。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容量增大。‎ ‎  一、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  无限之境是在有限之景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宋代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就是绘画艺术中的空白艺术,它是艺术家再现现实对象整体时有意造成的艺术形象结构上的虚空。如宋朝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在船上独坐垂钓的渔翁,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然而,就是这样的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作者正是运用空白艺术给欣赏者以自由想象的空间,以少许胜繁复,手段高明。这种手法在我国古典诗歌中也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作者实写了与童子的对话,而把“问”的内容省去,更没有介绍隐者的行踪,但透过画面,我们能感受到那山中缥缈的云雾、隐者的闲适高雅以及作者本人悠然恬淡的心境。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也可以称为是诗歌中的空白艺术,它是通过有限的问话表现了无限的闲适之情。‎ ‎  二、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  人们常用“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来分析诗歌中的虚与实的关系,诗人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将这种虚表现出来,就得化情思为景物,化虚为实,而读者则须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诗歌赏析:‎ ‎ 据史书记载,汉元帝后宫嫔妃众多,难以选择,于是靠画像召幸。嫔妃们争相贿赂画工,只有王昭君貌美心高,分文不奉。画工将她丑化了许多,使她入宫五六年未能见皇上。正逢匈奴入朝请求和亲,昭君自愿出塞。当她盛装向皇上辞行时,光彩照人。元帝悔恨莫及,怒斩毛延寿等画师。此后诗人多借此事抒发幽怨的情怀。汉乐府有《王昭君》,晋有《王明君歌》,《琴操》有《昭君怨》等。卢照邻这首《昭君怨》比起当时上官仪的《王昭君》清新刚健,引人注目。‎ ‎ 诗歌以嗟叹起句,“合殿恩中绝”,指皇上的恩德被阻绝不能下达。古诗《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 扇,团 团 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诗人在此熔炼这首古诗,既交代了昭君的身世,又蕴藉着弃捐之意、艾怨之心。“交 河使渐稀”,是进一步阐明“恩中绝”的。昭君初嫁时,朝廷还时常派使臣去探望,到后来连使节也逐渐稀少了。足见皇帝已经将忠义之人忘却了,恩义断绝。‎ ‎ 因为“交 河使渐稀”,引起昭君对往事的回忆:‎ ‎ “肝肠辞玉辇,形影向金微。”当年自己肝肠寸断地辞别了汉宫,形单影只走向遥远而陌生的胡 庭。她顾影自怜,一步一回首,恋恋不舍。背井离乡何其悲凉!‎ ‎ 因为永世不能回去,所以就更加思念故乡,由眼前匈奴景色想到故国景色:“汉地草应绿,胡 庭沙正飞”,一边是尘土飞扬,风沙肆虐,一边是草色葱绿春意盎然。两相对照,衬托出人物的内心忧伤。这里诗人寓情于学,以有声有色的对比诗句,将人物的哀怨忧思抒发得淋漓尽致。‎ ‎ “愿逐三秋雁,年年一度归”,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诗中主人公的感情闸门似乎终于打开,千般怨,万般恨,喷发而出,化作一个愿望:象雁儿一样一年回来一次。此处意由象外点:象鸿雁那样自由 是不可能的,她的愿望只能空留遗恨。‎ 这首五言律诗以琴曲旧题写,属对工整,音韵和谐。“汉地草应绿,胡 ‎ 庭沙正飞。愿逐三秋雁,年年一度飞。”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诗人构思精巧,用词准确而贴切。卢照邻一生怀才不遇,屡屡遭受谗言和诽谤甚多。此诗明里哀叹昭君之不幸,实则是对自己郁郁不得志的一生发感慨。‎ ‎(三)名句名篇默写(7分)‎ ‎13.补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⑴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终有所成的他在登顶泰山之际,忽然想起荀子在《劝学》中关于高山与风雨的论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顿悟了它所描绘的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人生境界。‎ ‎⑵《氓》中女子追溯了嫁给氓后,多年辛苦劳累的婚后清贫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沉痛地感到时光流逝,人们对失败的历史和分裂的局面渐渐不以为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积土成山 (2). 风雨兴焉 (3). 自我徂尔 (4). 三岁食贫 (5). 可堪回首 (6). 佛狸祠下 (7). 一片神鸦社鼓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徂、堪、佛、鸦。‎ 三、语言文字运用(31分)‎ ‎1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茶馆》采用以人物带动故事的写法,通过祥泰茶馆这一特定环境,反映了旧中国政治的黑暗、人民的生灵涂炭。‎ ‎②无锡尚德集团江河日下的颓势日益显现,政府买单还是资产重组,整个光伏业都在揣测这家昔日无比荣光的行业龙头老大的命运。‎ ‎③面世结束后,不管是表现失意还是踌躇满志,考试都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和良好的风度,展现给考官一种沉稳的心理素质。‎ ‎④这一伙侵吞巨额财产、破坏党纪国法“硕鼠”被押进法庭时,人人侧目而视,嗤之以鼻。‎ ‎⑤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很多公司提出更隐蔽的歧视条款,对前来应聘的女性敬谢不敏,女性在求职过程中再次遭遇到了性别歧视。‎ ‎⑥中国互联网协会声称,大规模封杀垃圾邮件只不过是目前在没有法律监控的情况下的一种权宜之计 ‎,要真正解决问题还得依靠网民。‎ A. ①②④ B. ①④⑤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①使用错误。生灵涂炭,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语义重复累赘,“人民”与“生灵涂炭”的“生灵”语义重复。使用错误。②使用正确。“江河日下”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用来形容某集团公司经营活动是恰当的。③使用正确。“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此处与“失意”形成对照,使用恰当。④望文生义,“侧目而视”意思是斜着眼睛看人,不敢正视。现也用形容敢怒不敢言的样子。这些“硕鼠”已被绳之以法了,人民没有必要敢怒不敢言。使用不当。⑤谦敬倒置,“敬谢不敏”是谦辞,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够或不能接受,多作推辞做某事的婉辞。只能用于自身,不能用于他人。此处是说拒绝了前来应聘的女性,使用不当。⑥使用正确,“权宜之计”指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办法。用来形容中国互联网协会的临时性举措,是恰当的。分析可知,①④⑤成语全都使用不当。故选B。‎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陶老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几十年如一日,好为人师,甘做人梯,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 B. 海明威有着极其丰富的人生阅历,他的一生都在历险,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硬汉,我们这些温室里的花朵只能望其项背。‎ C. 艺术创作往往需经模仿,但如果一直只在别人的作品后面亦步亦趋,没有自己的特色与风格,就难成大家。‎ D. 课文通过我与老人之间的对话,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读来楚楚动人,有很强的感染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 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A项,感情色彩使用错误,“好为人师”形容不谦虚,自以为是,爱摆老资格。此词不适合用于赞美老师。‎ B项,不合语境,“望其项背”望见他的颈项和后背,比喻赶得上,一般用于否定句中。语境中的意思应是赶不上。使用错误。‎ C项,使用正确,“亦步亦趋”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语境中用来形容艺术创作的某些错误做法,使用恰当。‎ D项,对象误用,“楚楚动人”一般形容年轻女子,不能用来形容老人。‎ 故选C。‎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一个7岁的孩子晚上独自穿过密林,克服一些极难走的地形和严重的困难,光脚行走了大约1.6公里,终于走到威尔金斯的家,这真是个奇迹!‎ B. 中央组织部联合11部委推出的“万人计划”,进一步健全人才选拔任用机制,不仅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地支撑,更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开辟了“绿色通道”。‎ C. 为满足与日俱增的客流运输需求,缓解地铁线路载客,近日,广州地铁三号线再增加一列新车上线运营。‎ D. 少些埋怨,多些担当;少些猜测,多些实干。如果人人都少装糊涂甚至不装糊涂,个个都独立思考而不自以为是,我们的穹顶之下,也许清新的不仅仅是我们共同呼吸的空气。‎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A项,搭配不当,“克服……地形”,动宾不能搭配;‎ B项,语序颠倒,应为:不仅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开辟了“绿色通道”,更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地支撑;‎ C项,成分残缺,“缓解”缺宾语中心词,可加上“压力”。‎ D项,没有语病。‎ 故选D。‎ ‎【点睛】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17.下列选项中的“人家”与语段中加点词“人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中国美术馆和台湾长流美术馆共同举办的“江山万里--张大千艺术展”今日与观众见面。走进中国美术馆五层展厅,迎面的青绿山水画《谷口人家》前站满了凝神观看的人。这青绿泼彩渲染的画面,墨色浑厚华滋,层次分明;章法疏密相间,错落有致;勾皴笔法遒劲雄健,开阖有度,令人叹为观止。在展厅右侧,一幅《江山万里图》静静地面对着来来往往的人流。开阔的画面及其意境,向人们展示着笔墨点染间的艺术功力,也仿佛在诉说着画家眷恋故土的情怀。‎ A.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B. 小女子已许配了人家 C. 你走了,教人家怎么办呢 D. 诗书门第,勤俭人家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词义的能力。此类题要在正确理解和辨析词义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来选用词语,然后做出判断。“人家”共有四个义项:①住户;②未来的丈夫家;③他人;④家庭。而《谷口人家》中的“人家”指的是“住户”,古诗中有很多这样的意思,如“白云生处有人家”“小桥流水人家”“参差十万人家”。‎ A项中的“人家”,有鸡鸣声,因而指“住户”;‎ B项中的“人家”指未嫁前的夫家;‎ C项中的“人家”指对别人称自己;‎ D项中的“人家”指家庭。‎ 故选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画的文化特质,在于其独特的审美诉求和精神意蕴。如“一花一世界”所包含的博大,在中国哲学和中华美学基础上建立的中国画,不注重感官刺激,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宋代郭熙在《山水训》中有言,“山水,大物也”,一个“大”字,便道出山水画所营造的精神要义,即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作者的精神追求,以大道为终极取向,同时辉映时代气象。正如北宋国力富强,收复燕云十六州一直是国家方略,所以北宋山水画也多宏幅巨制,如《溪山行旅图》等名作,表现了北方雄浑壮阔的自然山水,全景式构图 ;而南宋 ‎ ‎,山水画也从“大山大水”变成气象萧疏的“边角山水”。所以,中国画创作者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的高度来看待,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为祖国山河立传”光有扎实的技法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创作者要有家国情怀,作品要呈现中国画独特的审美意蕴,其中包括特定形式所呈现的时代审美意境以及画家的精神追求。中国画有自身的发展逻辑,(  )。就像中国画最高的成就是“写意”,其中既包含“写”的审美性,也包含“意”在形式上所体现出的特定审美意境,二者 。因此,中国画创新既要守住精神,也要守住其笔墨法度与核心内涵,不能仅从形式上追求创新。现在一些画家为了求变,偷换概念, ,虽然使用的是宣纸、毛笔、水墨等中国画工具,但实际上画出来的是水彩、素描的样子。这种创新,实则是在玩形式游戏,充其量是一种艺术实验,不能展现中国画真正的魅力,更不可能成为中国画主流。‎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国画建立在中国哲学和中华美学的基础上,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不注重感官刺激。‎ B. 建立在中国哲学和中华美学基础上的中国画,不注重感官刺激,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C. 建立在中国哲学和中华美学基础上的中国画,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不注重感官刺激。‎ D. 中国画在中国哲学和中华美学的基础上建立,不注重感官刺激,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气势磅礴 苟且偷安 相反相成 故弄玄虚 B. 惊心动魄 偏安一隅 相辅相成 故作高深 C. 气势磅礴 偏安一隅 相辅相成 故弄玄虚 D. 惊心动魄 苟且偷安 相反相成 故作高深 ‎20.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其精神气象都不是客观的存在,而是特定审美意蕴的彰显 B. 其笔墨法度皆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作者精神世界的彰显 C. 其精神气象皆不是客观的存在,而是作者精神世界的彰显 D. 其笔墨法度皆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特定审美意蕴的彰显 ‎【答案】18. A 19. C 20. D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根据话题一致的原则,文段的话题为“中国画”,且前句“中国画的文化特质,在于其独特的审美诉求和精神意蕴”,“中国画”作为突出的主语,在最前面,因此其在本句中也应充当主语,需要放在句首,排除BC 项;而按照一般逻辑关系,“强调”和“不注重”应当是“强调”在前,“不注重”在后,而不能颠倒次序,且“中国画在中国哲学和中华美学的基础上建立”也不符合表达习惯,排除D。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辨析与运用能力。此类题目要准确把握成语的含义和用法,结合语境具体分析,然后做出判断。注意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语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自相矛盾。第一组:气势磅礴:形容宏伟壮观,雄壮有气势的样子(多形容景物)。惊心动魄:原形容作品的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很深,感动很大。从上文“北方雄浑壮阔的自然山水”,可知此处应选“气势磅礴”。第二组:苟且偷安:形容得过且过,只图眼前安逸,不顾将来长远计划。偏安一隅:在残存的一片土地上苟且偷安。指封建王朝不能统治全国,苟且安于仅存的部分领土。从下文“边角山水”可知此处应选“偏安一隅”。第三组:相反相成:指两个对立的事物既互相排斥又互相促成。即相反的东西也相互依赖,具有同一性。相辅相成:意思是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语境中“写”和“意”二者是统一的,此处应选“相辅相成”。第四组:故弄玄虚:故意玩弄让人捉摸不透的那一套,使人迷惑。故作高深:本来并不高深,故意装出高深的样子。多指文章故意用些艰深词语,掩饰内容的浅薄。语境中有些绘画者“为了求变”,此处可以选“故弄玄虚”,也可以选“故作高深”。分析可知,C项成语全都恰当。故选C。‎ ‎【20题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根据后文“其中既包含‘写’的审美性,也包含‘意’在形式上所体现出的特定审美意境”,可知括号最后应谈到“审美意境”之类的内容,排除BC项;根据前文“自身的发展逻辑”,以及后文提到的“也要守住其笔墨法度与核心内涵,不能仅从形式上追求创新”,可知括号前半句应涉及到“笔墨法度”,排除A项。D项,括号前后谈论的内容重点,是“笔墨”和“审美”等关键词。AC两项,因前句谈论的不是“笔墨”与上文衔接不上。B项的后句没有谈到“审美”,与下文衔接不上。D项补写的最恰当。故选D。‎ ‎【点睛】补写句子的方法 第一步: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展开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 第二步: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考生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等。‎ 第三步: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21.下面的广播稿在得体、语法、标点等方面有4处错误,请找出错误并修改。‎ 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翌日,中国政府就开展救援行动。(中国向尼泊尔派出62名救援队员,并安排4架次包机运送价值320万美元的救援物资。)中国民众也积极伸出援手。在震灾一周内,有近26万中国民众通过互联网向尼灾区捐助善款。截至目前,尼驻华使馆已募捐到40万美元的民间善款。‎ ‎【答案】①“翌日”书面语,改为“第二天”或“次日”,②去掉括号,③“震灾”与“赈灾”是同音词,听众不易辨清其含义,改为“震后”或“救灾”,④“募捐到40万美元的民间善款”搭配不当,改为“募集到40万美元的民间善款”‎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是一道综合题,涉及语言表达得体、语法、标点符号等知识,可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作答。“翌日”一词,表达不得体,“翌日”属于书面语。“(中国向尼泊尔派出62名救援队员,并安排4架次包机运送价值3 2 0万美元的救援物资。)”对于广播稿,不能用括号。“在震灾一周内”一句,“震灾”与“赈灾”是同音词,对于听众来说,容易混淆其含义,犯了有歧义的错误;“募捐”和“善款”搭配不当。‎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2.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简单推理判断。它包含:一个一般性的原则(大前提),一个附属于前面大前提的特殊化陈述(小前提),以及由此引申出的特殊化陈述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结论。仿照下面的事例,另写两句话。要求:大前提必须是引用名言,语言简明、连贯,句式不要求完全一致。‎ 示例:“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是勇者,所以最终我们将取胜。‎ ‎【答案】“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不是胜贤,所以肯定会犯错误。“谦虚使人进步”,我们保持了谦虚的品质,所以能不断取得进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思维以及仿写语句的能力。解答时既要仿形式更要仿内涵,及语句间的逻辑关系。仿写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句式,二是注意修辞,三是注意字数。如果给出的示例字数都相同,那么就要在字数保持相同的情况下做严格的仿写。仿写同时还要紧扣主题,还要注意选择的中心词与后面的表述的一致性。分析例句特点:(  ),我们是(  ),所以我们(  ),第一空是名言做一般性原则的大前提,第二空是附属于名言的小前提,第三空是由此引申出的结论,要抓住联系大小项的共同项即中项作为媒介,对中项进行肯定或否定让中项周延一次,使大小项发生逻辑关系,从而导出结论。示例:名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是大前提;“我们不是圣贤”,这是小前提;“所以肯定会犯错误”,这是结论。‎ ‎【点睛】考查仿写句子,要认真分析原句,从内容到形式全面掌握。‎ ‎1、忌话题脱离   ‎ ‎ 话题,一指题目中规定的陈述对象,在仿写时必须以给定的陈述对象为主语,否则便会不合要求,“失之一词,谬以千里“.话题还指文段所给定的中心主旨,仿写时应在弄懂文意的基础上把握主旨,循旨联想,遵旨选材,按旨索句。‎ ‎2、忌结构不一   ‎ ‎ 仿写句子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形式上的约束性,这就要求我们弄清例句的句式、句型甚至语气,仿写时要注意句子结构形式的高度一致。或常式或变式,或陈述或疑问,或祈使或感叹;还要弄清楚句子内部的语意关系,或转折或递进,或因果或假设。或总分或并列等,都必须合规格。‎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正值我国改革开放40年,10月1日, 共和国迎来69周年华诞,人民日报推出暖心MV《中国有我》,MV《中国有我》唱到:四十年风雨路程,几万里万家华灯,应该有我!当然有我!因为我有中国,走遍天涯海角,都有港湾可以停泊。因为中国有我,一路风雨无阻,未来天空会更辽阔。‎ 对“中国有我,我有中国”,你有怎样的思考或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有我中国强 远处传来缥缈的歌声,或远或近让人忍不住寻觅。闭上眼睛,浮现的是一幅模糊的画面:穿着米黄色蓑衣的农民立于一片油绿的田地里,雨有意无意地隔开了距离。那段旧时光,翻开几页,温度依存。‎ 犹记得几年前,每当天刚亮,您就扛着锄头上路了。山里的清晨异常冷清,这条静谧的小路更是鲜有人迹。树皮似的双手紧握着担子,须发浸染了晨霜,汗流浃背已不能形容您的劳苦。‎ ‎“庄稼地里的人过的就是这种苦日子!”您一脸忧伤,“盼着你上大学,以后可别再受这累了。”说着您顺便坐在地头上,抬头仰望着灰黄的天空,脸上车辙似的皱纹看着都让人心惊。‎ 您的辛劳将破旧的日子一一点缀,而后将温暖给与我。‎ 更有多少个寒冷的日子里,您在田间劳作湿透了衣背,却不听地提醒我多穿衣服;有多少个不眠之夜,我独自数着天上的星星,等待着天空渐渐泛白,而我的心情却始终沉重不堪,像承受着鹅毛大雪的树枝,颤颤欲断;又有多少次,我静走在静谧的小路上,打着寒颤,流着眼泪。‎ 父亲,依旧清晰记得您 谆谆教诲:“孩子,您可得好好读书,在咱这农村,没有别的出路,只有努力学习才会出人头地,将来才会有出息啊!”您说过的话,我从未忘记。‎ 几年过去了,您依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我也在一点点努力,践行着自己的诺言,努力让自己更优秀,更具有实力。‎ 从上高中开始,我越发体会到了你们的艰辛,也越来越珍惜与你们共聚的时光,每次回家,我都以最快的速度跑回家,只为多一点时间和你们在一起,家庭的温馨,简单却珍贵。‎ 突然想到古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隐约中,我看到了未来,我的努力有了回报,你们都过上了安逸幸福的生活,而我也取得一定成绩。‎ 耳边回荡起成龙的《国家》,“国的家住在心里,家的国以和矗立,国是荣誉的屹立,家是幸福的洋溢”。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正日新月异地发展,犹如一只苍鹰翱翔于天宇。十八大后,我们确立了新的目标,新的梦想,我们要心怀青云之志,早日复兴我们伟大的民族。‎ 滴水汇聚成海,微土堆积成山。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我们一个个中国力量,需要实现我们个人及家庭的梦想。美丽中国需要我们成为文明的贡献者和社会发展的推动者。‎ 有我中国强,这是生命的信仰,为此勇往直前,为此青春飞扬。‎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写作能力,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材料的中心是“中国有我,我有中国”,要求围绕这一重心立意行文,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二元”对象之间的关系的综合思考、分析能力。“中国有我,我有中国”中的“我”,可以理解为考生自己,更可以是自古以来中国大家庭里的每个成员。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行文过程需要有效地处理好“我”与“中国”之间的关系,考生需从歌词中理顺“我与中国”的二者关系:“中国有我”,可以理解为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小“我”的努力(付出);“我有中国”可以理解为在任何岗位(身份或境遇),“我”要爱国(担当、付出)。具体立意:我的努力促进国家发展,国家进步需要我的担当,我爱国国家也爱我等。‎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二)引述+表态+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