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00 KB
  • 2021-06-03 发布

2019-2020学年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高二语文 时间:150分钟 分数:150分 命题人: 校对人:‎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三百”和“孔子删诗”是《诗经》学史上有密切关系的两个关键词。“诗三百”一般被认为指《诗经》共有诗歌约三百篇,这一词语涉及《诗经》名称。“孔子删诗”则为汉代以来《诗经》学史的一个重要公案,涉及孔子与《诗经》文本形成过程的关系。‎ 先说“诗三百”。《文艺研究》2007年第11期刊登的《“诗三百”正义》指出:先秦文献中“三百”联言,往往并非实指,而是极言其多的—种修辞手段。这在《诗经》中不乏用例,如“三百维群”(《小雅·无羊》)、“三百廛”“三百亿”“三百囷”(《魏风·伐檀》)等。“三百”一语尚见于《礼记》《左传》《周易》等文献,出土文献中也有所见。由“诗三百”之本意审视孔子之言,可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当释为:诗有许多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无邪”。其余所释亦当类此。孔子所言“诗三百”一语,既不能证明当时存在数目为三百篇的《诗经》文本,据此否定‘孔子删诗”之说自然就失去了合理性。‎ 从对历史事实考证的角度来说,“诗三百”词语内涵的阐释只关乎“孔子删诗”可信性的一个方面,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学术史的追溯。“孔子删诗”本源于《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申述殷周之盛……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至于孔子何时开始“删诗”,华锺彦先生判定为鲁定公五年,即孔子四十七岁之时。华先生此说本于《史记·孔子世家》:“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孔子世家》以下续记鲁定公八年孔子事迹,说明孔子系于盛年收徒立教,授《诗》《书》《礼》《乐》。故其删订《诗经》必不晚于是年。‎ 下面对“孔子删诗”的具体工作流程试作描述,司马迁《孔子世家》叙述孔子删诗时,“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何谓“去其重”?从清华大学所藏竹简《周公之琴舞》来看,“去其重”‎ 首先就是选取某组诗篇中有代表性的篇章,而将其他部分视作意义重复而不取。因为教学读本,篇幅必有所限制。“去其重”的第二层意义是,从同一诗篇的诸多变体中择优挑选。清华简《耆夜》篇载周公所作之《蟋蟀》,与今本既有诸多相似,又有明显相异之处。今本《蟋蟀》当为孔子所选取,而清华简本仍流传于世。刘向自述,其“所雠校《孙卿书》凡三百二十二篇,以相校除复重二百九十篇,定著三十二篇”。这一编选原则与结果,都与孔子删诗相类似,显示了文献传承的内在规律。‎ ‎(摘编自李颖《诗三百与孔子删诗》,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百”用以“极言其多”,可谓古已有之,而与此类似的还有很多,如李白“天台四万八千丈”的“四万八千”表示数量多。‎ B. 根据《史记·孔子世家》所载,孔子在盛年收徒立教,授《诗》《书》《礼》《乐》,作者认为其删订《诗经》必不晚于鲁定公五年。‎ C. 孔子删诗“去其重”的原则有两层含义:从某组诗篇中去除缺乏代表性的篇章,从同一诗篇的诸多变体中去除不太优秀的篇章。‎ D. 本文作者从对历史事实考证的角度,旁征博引,条分缕析,从说“诗三百”开始,来逐步论证“孔子删诗”之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诗经》学史上,“诗三百”和“孔子删诗”关系密切,它们和《诗经》名称、《诗经》成书过程等内容紧密关联。‎ B. 由对“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中“诗三百”词语内涵的正确阐释,我们可以确切得出孔子删诗的可信性。‎ C. 孔子把古时三千余篇诗删订成三百零五篇,让它们合于《韶》《武》《雅》《颂》之类音乐,礼乐从此有了条理可以讲述。‎ D. 孔子回鲁国后不满“陪臣执国政”的状况,不愿出仕,“退而修诗书礼乐”,教授弟子《诗》《书》《礼l》《乐》等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将自己编订的诗歌集定名为“诗”,此诗集在先秦时期的另一名称是“诗三百”,但与孔子所说“诗三百”的意思迥异。‎ B. 有些学者根据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一句话就否定“孔子删诗”之说,是曲解原意,主观臆断。‎ C. 虽然有些诗歌亡逸于《诗经》之外,但其中有些至今仍流传于世,而且在论证《诗》成书过程方面同样具有研究价值。‎ D. 孔子删诗所遵循的编选原则,符合后世之人在文献编选方面的内在规律,文献编选能一脉相承,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澎湃新闻记者实地探访聚集了大批陪读家长的毛坦厂镇,探求当地真实的“高考生态”。‎ 陪读妈妈:‎ 黄晓,今年43岁,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她的“任务”除了陪伴上高二的18岁儿子,还需要照顾好因儿时发烧而失去自理能力的22岁女儿。黄晓租住的房子是两室一厅,一年房租2万。虽说要带着女儿重新适应新环境,但黄晓只要想到能每天和儿子见面,心里就很幸福。在毛坦厂陪读的日子里,黄晓每天不到6点就要起床给儿子烧早饭。黄晓说,自己除了洗衣做饭,就是照顾女儿,而做饭一般都是烧儿子或者女儿喜欢吃的,“晚上11点多放学回来,我还煮面给他吃”。黄晓心疼儿子,考试后,从不主动问成绩。“看他脸色就知道他考得好不好。”她说。儿子晚上回家后学习一般会到12点半,而她也会等到儿子睡了之后再休息。‎ 陪读8个孙辈的七旬奶奶:‎ 一间约‎20平方米的出租房里,74岁的陪读奶奶李仁珍正坐在床边听着收音机,她孙子徐鹏是毛坦厂中学的高一学生.20多年前,不到50岁的她在老家开始了陪读生活。这是她第二次来到毛坦厂陪读,上一次是小孙女读高中时。在李仁珍看来,她不愿给晚辈添麻烦,“陪读”孙辈也是为了给子女们减轻压力,所做的事就是照料生活,帮孙辈洗衣、做饭,陪读8个孙辈也并非值得一提的事。除了吃午饭、晚饭时在家里的20分钟外,要到晚上11点放学后,李仁珍才跟徐鹏有独处的机会。她坦言,因为孙辈平时课余时间少、功课多,这些年陪读,自己很少主动跟孙辈交流,“怕打扰他们学习”。‎ ‎(摘编自澎湃新闻‎2018年6月2日)‎ 材料二:‎ 被称为“亚洲最大高考工厂”的毛坦厂中学,每年都会吸引大批学子前来备战。‎ 近日,记者来到毛坦厂镇发现,当地托管中心的代陪读服务预定火热。在毛坦厂镇的一家托管中心,二层的楼房被隔成数个单间,每个单间里都配有床铺桌椅,这里的房间已经被预订过半,有些学生已经将物品搬进寝室。在开学前,这里将住满学生,托管老师会代替孩子们的父母照顾学生的饮食起居。‎ 据了解,学生在托管中心一年的费用大概在25000到30000元人民币之间,价格根据所选房间的大小而定,费用包含房租、伙食以及洗衣服等服务费用。‎ 暑期放假,学生们在补习功课,家长则选择在小镇上做生意或者在服装加工厂打工,利用放假的时间工作赚钱,以此补贴家用。据了解,在服装加工厂通常按件计费,多劳多得,尽管收入不高,但对于陪读家长来说,可以缓解家庭的压力。‎ 在安徽六安毛坦厂镇,每年都有超过一万名学生来此求学,这也孕育了小镇上火热的“陪读经济”。‎ ‎(摘编自《安徽毛坦厂:学生求学催生“陪读经济”》,中国新闻网‎2018年6月29日)‎ 材料三:‎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就陪读现象对2003人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如下:‎ 陪读现象 是否普遍 非常普遍 ‎19.6%‎ 普遍 ‎50.8%‎ 一般 ‎21.8%‎ 不普遍 ‎7.8%‎ 陪读的 主要阶段 小学 ‎36.3%‎ 中学 ‎54.1%‎ 大学本科 ‎8.4%‎ 研究生 ‎1.2%‎ 陪读对孩子 学习的帮助 帮助大 ‎44.5%‎ 帮助小 ‎37.1%‎ 没有帮助 ‎10.1%‎ 起反作用 ‎8.3%‎ 陪读是否会给 孩子带来压力 压力大 ‎67.0%‎ 一般 ‎28.0%‎ 压力小 ‎3.3%‎ 没压力 ‎1.7%‎ 陪读给孩子带 来的不良影响 降低孩子的 自理能力72.9%‎ 影响孩子的 交往能力48.9%‎ 导致孩子 自律能力差44.6%‎ 对陪读的态度 赞成 ‎24.9%‎ 反对 ‎37.7%‎ 不好说 ‎37.4%‎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7年3月2日)‎ 材料四:‎ 根据陪读的表现形态,大体可分为临时性陪读、阶段性陪读、隐匿性陪读、全程性陪读等几类。多元的陪读现象,折射的正是复杂的教育图景。优质教育资源仍不够均衡,是“陪读大军”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随着教育投入的增加、教育均衡的推进,教育资源校际、城乡、区域间不均衡的状况已经大大改观,但优质教育资源的高位均衡距离公众期待仍有差距。良禽择木而栖,望子成龙的家长自然也会择名校而居。再加上部分家庭对于升学与应试的过度追求、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事情都该由父母包办的错误教育观和成长观,家长也就被裹换进陪读队伍。‎ ‎(摘编自赵婀娜《读懂“陪读大军”背后的教育焦虑》,《人民日报》‎2017年9月7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陪读家长的主要职责是照料孩子的生活,而在学业上,由于种种原因,家长与孩子之间则一般很少交流。‎ B.大批学子前来毛坦厂中学求学,使得当地托管中心的代陪读服务项目火热,孕育了毛坦厂镇火热的“陪读经济”。‎ C.虽然学生在托管中心一年的费用较高,但家长们可以选择在当地做生意或打工以补贴家用,这样大大缓解了家庭的压力。‎ D.“陪读大军”产生的原因,一是优质教育资源仍不够均衡,二是部分家庭父母错误的教育观和成长观。‎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多数人认为陪读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但是对陪读明确表示赞成的却不到四分之一,而明确表示反对的超过了三分之一。‎ B.中小学阶段家长陪读的比较多,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家长陪读的就比较少,原因可能主要是不同阶段的陪读对孩子学习的帮助有很大的差异。‎ C.大多数人认为陪读对孩子的学习帮助较大,当然人们也认为陪读可能给孩子带来一些不良影响,例如降低孩子的自理能力等。‎ D.大多数人认为陪读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只有极少数人认为压力很小甚至没有压力,可见,从孩子的角度看,他们并不一定希望家长陪读。‎ ‎6.围绕“陪读”这一现象,以上四则材料中,每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片晚霞的消失 阿 舍 我必须小心对待我生活里的诗意。比如,眼前的这片晚霞,面对它的时候,我不应该轻易地抒情。但是我还是描述一下它吧,我力求对它的描述接近于宁静,而非抒情。‎ 这是八月山区的傍晚,远处的山峦形成一个辽远的背景,地势由高而低,开阔舒缓。一条河流同时从这里经过,它并不汹涌,也不浑浊,它的河岸以及河滩都是光滑白净的鹅卵石,它浅浅细流,是这片开阔的背景上一处柔软的记忆。晚霞给这个场景带来了绚丽,山区的云层向来诡异,天使可以迅速狰狞,雄伟可以顿时委顿,只是晚霞,自始至终的圣美,红润,深阴,金黄,河流为它幻化成一条悠长的七彩碎片。‎ 此时河岸上有一个懦弱的男子,他是一个喜欢抒情的男子。河岸上的草地开满细碎的野花儿,那片晚霞的红润鼓动着他的胸膛,每当这样的时候,他就会情不自禁,扯开嗓子“漫”起花儿。他唱得真好,十里八乡都知道他的名气,他从一个年轻的后生唱到脊背已经弯曲的老汉,他的花儿越唱越悲凉。可是今天,他拒绝歌唱,他倔强地不开口。我看见他的嘴唇在抖动,他不敢抬头多看一眼那片晚霞,他羞愧地低下头,扛起硕大的一捆青草,朝着晚霞的反向走去。我知道他已经很久不唱了。他的脊背不是被青草压弯,更像是来自于声声的责骂和抱怨。除了唱花儿,他一无所长。他娶了媳妇,养了孩子,但家境贫穷。他不是一个好劳力,他的力气都用在了“漫”花儿上,母亲、妻子和孩子都因此而鄙视他,怨恨他。他娶了媳妇,还在山上“漫”花儿,那些挑逗的花儿,唱得村子里的姑娘也红了脸,姑娘们爱听,但他遭受痛斥。他真的一无所长,臂膀的肌肉始终比不过乡邻的汉子,他不会做地里的活儿,整日“漫”在花儿的妄想里。后来他去了镇上,他来到镇文化站,告诉站里的干部,他会唱花儿,他的花儿是最好的,他可以代表镇上唱,代表市里唱,代表他的民族唱,他的条件是每月一百元的生活费。他说他有了这笔生活费,他的家人就可以放过他,不再责骂他,他可以整天地唱了。文化站的干部说没有钱给他,让他回去了。后来他又跑到了旅游景点,但是很快被辞退,大家说,他的花儿总是悲戚感伤,总是让客人心绪不佳。事实上真是如此,那些欢快的唱得姑娘们脸红的花儿,他已经没有心境再唱出口了。他回到了家乡,从此失声。‎ 山区八月的晚霞红火诱人,生活里我时常想记住这样一些美景,朴素的,纯净的,那一刻,虽然我再三劝说自己,但还是固执地认为消失在这样一片晚霞里是一件十分值得怀念的事情。于是我面对它,闭上眼睛,虔敬地镌刻它,它无限展开,直到山那边传来了花儿声:“尕妹妹是牡丹花院子里长,哥哥是空中的凤凰,旋来旋去没妄想,吊死在牡丹的树上……”我在镌刻它的时候,其实心里已经充满感伤,因为我如此固执地想到镌刻,一定是知道了我将要面对的消失。歌声的消失,或者晚霞的消失。‎ ‎7.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说“对生活中的诗意”“需要小心地对待”,表露了作者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珍重和下文那位“民歌手”的敬意。‎ B.文章第2段对晚霞及其背景的描写紧紧抓住了“宁静”的特点,从而与第1段的有关暗示构成内在联系,描写晚霞的美丽是为了烘托民歌手的美好形象。‎ C. 第3段说那位民歌手“他真的一无所长”,是为了揭示他终于“失声”的根本原因。‎ D.结尾处叙述“山那边传来了花儿声:‘尕妹妹是牡丹花院子里长,哥哥是空中的凤凰,旋来旋去没妄想,吊死在牡丹的树上……’”是说民歌手又恢复了歌唱。‎ ‎8.第三段描写了一位民间歌手的形象,请分条概括这位歌手艺术人生的主要历程。(6分)‎ ‎9.从全文看,本文以“一片晚霞的消失”为题,有什么寓意?(6分)‎ 四、古代诗文阅读(3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楼钥字大防,明州环县人。隆兴元年,试南宫,有司伟其辞艺,欲以冠多士,策偶犯旧讳,知贡举洪遵奏,得旨以冠末等。投贽谢诸公,考官胡锋称之曰:“此翰林才也。”试教官,调温州教授,为救令所删定官,修《淳熙法》。议者欲降太学释莫为中祀,钥曰:“乘舆临幸,于先圣则拜,武成则肃播,其礼异矣,可钧敌乎?”改宗正寺主簿,出知温州。属县乐清倡言方腊之变且复起,邑令捕数人归于郡。钥曰:“罪之则无可坐,纵之则惑民。”编隶其为首者,而驱其徒出境,民言遂定。堂帖问故,钥曰:“苏洵有言:有乱之形,无乱之实,是谓将乱,不可以有乱急,不可以无乱弛。’”丞相周必大心善之。迁给事中,朱熹以论事忤韩侂胄,除职与郡。钥言:“熹鸿儒硕学陛下闵其耆老当此隆寒立讲不便何如俾之内祠仍令修史少俟春和复还讲筳。”不报。赵汝愚谓人曰:“楼公当今人物也,直恐临事少刚决耳。”及见其持论坚正,叹曰:“吾于是大过所望矣。”‎ 宁宗受禅,侂胄以知阁门事与闻传命,颇有弄权之渐,彭龟年力攻之。侂胄转一官,与在京宫观,龟年除待制,与郡。钥与林大中奏,乞留龟年于讲筵,或命侂胄以外祠。龟年竟去。寻知婺州,移宁国府,罢;仍夺职。告老至再,许之。侂胄诛,诏起钥为输林学士,迁吏部尚书兼翰林侍讲。时钥年过七十,精敏绝人,词头下,立进草,院吏惊诧。位两府者五年,累疏求去。嘉定六年薨,年七十七,赠少师,谥宣献。‎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四》)‎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熹鸿儒硕学/陛下闵其耆/当此隆寒立讲/不便/何如俾之内祠/仍令修史少/俟春和/复还讲筵。‎ B.熹鸿儒硕学/陛下闵其耆老/当此隆寒立讲/不便/何如俾之内祠/仍令修史/少俟春和/复还讲筵。‎ C.熹鸿儒硕学/陛下闵其耆老/当此隆寒/立讲不便/何如俾之内祠/仍令修史/少俟春和/复还讲筵。‎ D.熹鸿儒硕学/陛下闵其耆老/当此隆寒/立讲不便/何如俾之内祠/仍令修史/少俟/春和复还讲筵。‎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宫,原为天区名,后指尚书省。宋代指礼部,掌管典礼事务、科举及官吏升迁等事。‎ B.释奠,古代学校陈设酒食以祭奠先圣先师的一种祭祀典礼。释奠礼属于“君师”之礼。‎ C.降兴、嘉定,均为年号。年号是帝王用以纪年的名称,一个皇帝可以使用多个年号。‎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及其生育的皇子公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楼钥学富才高。他的文辞奇伟,应试时虽因犯讳而未能夺得桂冠,却得到考官的赏识;任温州教授时负责修订国家法令。‎ B.楼钥治政有方。他对造谣者的处置,既不违背律例,又有效地平息了谣言,使民心安定,也得到了丞相的赞赏。‎ C.楼钥优柔寡断。他在朱熹因得罪韩侂胄而被放到外地做官一事上,虽然替朱熹抱不平,却没有向皇帝上奏。‎ D.楼钥坚持正义。对于彭龟年因抨击韩侂胄作威作福而被任命为待制去外郡一事,他极力上奏主持公道。‎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罪之则无可坐,纵之则惑民。‎ ‎(2)有乱之形,无乱之实,是谓将乱。不可以有乱急,不可以无乱弛。‎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好事近·席上和王道夫赋元夕立春 辛弃疾 彩胜①斗华灯,平地东风吹却。唤取雪中明月,伴使君行乐。‎ 红旗②铁马响春冰,老去此情薄。惟有前村梅在,倩一枝随著。‎ ‎(注)①彩胜:又称幡胜。《续汉礼仪志》有:“立春之日,立青幡于门外。”②“红旗”句:苏轼《上元夜》有“牙旗穿夜市,铁马响春冰”的诗句。‎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描写了元夕的盛景,青播与华灯交相辉映,大地上春风送来暖意。‎ B.“唤取”两字赋予月人的情感,让它伴随着州的长官一起欣赏花灯,饶有情趣。‎ C.在立春这热闹的节日里,年老的词人对红旗铁马的征战生活的向往之情已淡薄了。‎ D.本词不同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沉郁悲壮,体现了刚柔并济,婉约含蓄的风格。‎ ‎15.本词最后两句构思巧妙,委婉曲折。请从结构安排和情感表达方面谈谈这两句有什么作用?(6分)‎ ‎16、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6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天姥山上的天气和环境,渲染了紧张凝重的气氛,为下文仙人出场做了铺垫。‎ ‎(2)《陈情表》中,李密如实向晋武帝汇报了自己和祖母的年龄,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后文提出奉养祖母做铺垫。‎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现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态度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文学式微”频频被人提及,很多人不禁发出“优秀文学作品难觅”的感叹。与此同时,形形色色的文学奖却日渐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人们不仅津津乐道于什么样的作品可以获得殊荣,更是密切关注其中是否存在“猫腻儿”。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引起公众关注度时,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式微”之所以成为公共话题,与文学作品和大众阅读之间的割裂不无关系。一方面,公众抱怨“好书难觅”;另一方面,作家唱叹“曲高和寡”。( )——‎ 通过公开、公正、透明的评奖过程,不仅可以向读者推荐优秀作品,而且可以帮助公众提高鉴别和欣赏能力,从而带动全民阅读的兴趣,提高其能力。反之,文学奖如果陶醉于孤芳自赏,不仅与大众阅读渐行渐远,其自身也难免沦为圈子里人情世故的温床。文学奖的核心在于“文学”,“奖”应是一种水到渠成的成果,而非苦心经营的收益。如果文学奖能多一些专业和纯粹,作家就能多一些自由和洒脱,公众也不必将宝贵的想象力浪费在文学之外的细枝末节上。‎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学奖本身不仅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的纽带,而且不应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 B.文学奖本身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的纽带,而不应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 C.本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纽带的文学奖,却成为加剧双方隔阂的罪魁祸首。‎ D.本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纽带的文学奖,却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 ‎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B.这是老先生最得意的作品,是老先生十多年的汗水——不,是他毕生的心血。‎ C.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D.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赢得公众关注度时,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B.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提高公众关注度时,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C.当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提高公众关注度时,文学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D.当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增强公众关注度时,文学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语言是沟通交流的工具,它由语音、文字、词汇和语法构成。所谓“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不宜”。的确,①___,但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纵观历史,②___,远超文字、词汇、和语法。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雅言”,到隋唐时期民族融合中塑造的“唐韵”,再到近代以北京语音为标准形成的普通话,这样的流变从未停止。但是,③___,更有着文化传承的功能,承载着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5分)‎ ‎2019年7月10‎ 日零时起,全国铁路将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调图后,对北京、上海、哈尔滨、沈阳、长春等14个城市69对旅客列车始发、终到、经停车站进行优化调整,最大限度方便旅客出行。南宁至广州、南宁至昆明等区段优化列车开行方案,部分城市间动车组运行时间大幅压缩。南宁至广州动车组最短运行时间达到2小时45分,压缩30分;南宁至昆明动车组最短运行时间达到3小时43分,压缩45分。‎ 六、写作(60分)‎ ‎2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前不久出访期间,应外国政要询问时作出的回答。“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正确政绩观的生动表达。“无我”和“有我”,道出了每一个有梦想、有责任担当的人的精神世界辩证法。‎ ‎“无我”是什么?是境界,是胸怀,是格局。“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为党、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奉献自己,就是“无我”。‎ ‎“有我”是什么?是担当,是责任,是使命。面对矛盾时,有我;面对困难时,有我;面对挑战时,有我;面对斗争时,有我。‎ 阅读习总书记的两则语录,你有怎样的感悟?对于“无我”与“有我”这个精神世界辩证法你有怎样的理解?请根据材料的内容及含义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B项,理解错误,“作者认为其删订《诗经》必不晚于鲁定公五年”错,原文说“故其删订《诗经》必不晚于是年”,这里的“是年”应该指的是“鲁定公八年”。‎ ‎2.B B项,以偏概全,原文是“ ‘诗三百’词语内涵的阐释只关乎‘孔子删诗’可信性的一个方面,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学术史的追溯”。‎ ‎3.A A项,于文无据,“此诗集在先秦时期的另一名称是‘诗三百’”在原文中并没有依据。‎ ‎4.C C项,错在“大大缓解了家庭的压力”。材料二中原文说“尽管收入不高……可以缓解家庭的压力”,可见并不能大大缓解家庭压力。‎ ‎5.C C项,错在“大多数人认为陪读对孩子的学习帮助较大”。从材料三的数据看,只有不到一半的人(占44.5%)认为陪读对孩子的学习帮助大,相反,认为帮助小、没有帮助甚至起反作用的合计超过了一半。‎ ‎6.①材料一具体描述陪读家长真实的状态;‎ ‎②材料二指出陪读现象带动了“陪读经济”的发展;‎ ‎③材料三从不同角度探讨人们对于陪读的看法;‎ ‎④材料四分析了陪读现象产生的原因。‎ 阅读四则材料,分析概括每则材料的侧重点。材料一,举例两个“陪读”的例子,一是陪读妈妈黄晓,“黄晓租住的房子是两室一厅,一年房租2万。……在毛坦厂陪读的日子里,黄晓每天不到6点就要起床给儿子烧早饭。……‘晚上11点多放学回来,我还煮面给他吃’。黄晓心疼儿子,考试后,从不主动问成绩。……她也会等到儿子睡了之后再休息。”二是陪读8个孙辈的七旬奶奶李仁珍,“……所做的事就是照料生活,帮孙辈洗衣、做饭,……除了吃午饭、晚饭时在家里的20分钟外,要到晚上11点放学后,李仁珍才跟徐鹏有独处的机会。她坦言,因为孙辈平时课余时间少、功课多,这些年陪读,自己很少主动跟孙辈交流,‘怕打扰他们学习’。”材料一通过以上两个“陪读”的例子,侧重具体描述陪读家长真实的状态。材料二,根据该材料的出处:《安徽毛坦厂:学生求学催生“陪读经济”》,以及材料中说“在安徽六安毛坦厂镇,每年都有超过一万名学生来此求学,这也孕育了小镇上火热的“陪读经济”,可知,这则材料介绍的侧重介绍陪读现象带动了“陪读经济”的发展。材料三是一则调查问卷,用数字形式,从陪读现象是否普遍、陪读的主要阶段、陪读对孩子学习的帮助、陪读是否会给孩子带来压力、陪读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以及对陪读的态度等方面的调查统计,从不同角度探讨人们对于陪读的看法。材料四,“多元的陪读现象,折射的正是复杂的教育图景。优质教育资源仍不够均衡,是‘陪读大军’产生的根本原因。”‎ 所以,材料四侧重分析了陪读现象产生的原因。本题据此分点回答各材料介绍的侧重点。‎ ‎【点睛】‎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通读全文,整体感知。②根据题干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范围。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对材料进行比较辨别,分类整理选取关键词或句子(去否定,留肯定;去实例,留结论;去表象,留本质;分清主次,辨别有关和无关等)。转化信息时,要紧扣题意,选择正确的句式作答,不可机械照抄原文的句子,也不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作答,可以再保留关键信息的前提下换一种表述方式(转侧面为正面)。④答题原则:列点分条陈述,依据分值答题。熟记一些常用的答题熟语,并合理利用。‎ ‎7.A. B项,“第2段描写晚霞的美丽是为了烘托民歌手的美好形象”错误,从文中来看,应是用以反衬民歌手晚景的悲凉,渲染了一种凄美,故错误;‎ C项,“第3段说那位民歌手‘他真的一无所长’,是为了揭示他终于‘失声’的根本原因”错误,从第三段来看,他“失声”的根本原因是贫困的现实和世俗的偏见,故错误;‎ D项,“是说民歌手又恢复了歌唱”错误,歌声并没有恢复,这里只是一种想象或情景幻化,故错误;‎ ‎8.(1)他酷爱民歌,而且极有天赋,但他不擅长田间劳作。(2)山乡的贫困和封闭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3)他虽抗争,但又无力挣脱,最后终于“失声”。‎ ‎ 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第三段描写了一位民间歌手的形象,请分条概括这位歌手艺术人生的主要历程”,然后浏览第三段,根据人物的生活经历进行概括。首先看年轻时候的民歌手,他“除了唱花儿,他一无所长。他娶了媳妇,养了孩子,但家境贫穷。他不是一个好劳力,他的力气都用在了……他不会做地里的活儿,整日‘漫’在花儿的妄想里”,此时的民歌手酷爱唱歌,而且有天赋,但他不擅长田间的劳作;接着“他去了镇上,他来到镇文化站,告诉站里的干部,……他的条件是每月一百元的生活费。他说他有了这笔生活费,他的家人就可以放过他……文化站的干部说没有钱给他,让他回去了。后来他又跑到了旅游景点,但是很快被辞退,大家说,他的花儿总是悲戚感伤,总是让客人心绪不佳”,由于山村的贫困和封闭让他没有用武之地,最后“事实上真是如此,那些欢快的唱得姑娘们脸红的花儿,他已经没有心境再唱出口了。他回到了家乡,从此失声”,面对这样的境况,民歌手抗争也罢,努力也罢,但最终只能放弃,终于“失声”。‎ ‎9.(1)“晚霞”象征那位从青年一直唱到老年的非常优秀的民歌手,“消失”‎ 是说这位民歌手在贫困的生活和贫瘠的文化土壤中最终“失声”。(2)象征着在贫困、封闭的环境和庸俗的文化背景中,美好诗意的事物很容易消逝。(3)表达了作者对易逝的美好与失意(如民族传统艺术)的珍视,对其无可挽回的消逝的惋惜,引人深思。‎ 首先分析标题的表面意思,标题由两个部分组成,即中心词“消失”和修饰词“一片晚霞”,从文中来看,“比如,眼前的这片晚霞”“晚霞给这个场景带来了绚丽”,由此可知,这“一片晚霞”表面意思是指自然界天空的晚霞,而“消失”自然指天空的晚霞的消散;然后结合文本的内容来分析其寓意,由“我必须小心对待我生活里的诗意。比如,眼前的这片晚霞”可知,文中的“晚霞”应是象征美好诗意的东西,文章第三段写到“此时河岸上有一个懦弱的男子,他是一个喜欢抒情的男子。……每当这样的时候,他就会情不自禁,扯开嗓子‘漫’起花儿。他唱得真好,十里八乡都知道他的名气,他从一个年轻的后生唱到脊背已经弯曲的老汉,他的花儿越唱越悲凉。可是今天,他拒绝歌唱,他倔强地不开口……他回到了家乡,从此失声”,这 “一片晚霞”应该是象征那位从青年一直唱到老年的非常优秀的民歌手,这“消失”应结合民歌手“失声”的原因进行分析,从第三段民歌手的经历来看,这原因既有生活的贫困,也有文化土壤的贫瘠。‎ ‎10.C 本题,“立讲不便”即“站着讲书不方便”,句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少俟春和”即”稍微等待春天天气暖和”,句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故选C。‎ ‎11.A A项,官吏升迁由吏部主管,并不是选项中说的“礼部”主管。‎ ‎12.C C项,“却没有向皇帝上奏”说法错误,原文是说“奏书呈上没有答复”,因此评价楼钥“优柔寡断”也不正确。‎ ‎13.(1)处治他们又没有定罪的理由,释放他们(他们)又会继续制造谣言迷惑民众。‎ ‎(2)有作乱的形迹,没有作乱的事实,这就叫作将乱。不可以因为有作乱的行迹就操之过急,也不可以因为没有作乱的形迹就放松警惕。‎ 第一句采分点:“罪”,处治;“坐”,定罪、治罪;“纵”,释放、放纵;“惑”,迷惑。第二句采分点:“是”,这;“谓”,叫作;“以”,因为。‎ 参考译文:‎ 楼钥字大防,明州鄞县人。隆兴元年,(楼钥)参加礼部考试,有关部门认为他的文章文辞奇伟瑰丽,想要把他列为众多士人中的第一名。由于他的策论中偶然触犯旧讳,知贡举洪遵奏明皇帝,得到旨令将其置于末等的第一名。(楼钥)送诗文感谢各位考官,考官胡称赞他说:“真是翰林的人才。”任用为教官,调任温州 教授,做敕令所删定官,编修《淳熙法》。议者想把太学释奠礼降为中等祭祀,楼钥说:“皇帝亲临,见到先圣就行叩拜之礼,见到武成就恭敬地拱手行礼,这些礼节是不同的,能够对等吗?”楼钥改任宗正寺主簿,离京任温州知州。下属乐清县境内传言方腊的祸乱将再次发生,县令速捕了几个散布谣言的人,押送至州府。楼钥说:“处治他们又没有定罪的理由,释放他们(他们)又会继续制造谣言迷惑民众。”(楼钥)将为首的人编为奴隶,又将那些党徒驱逐出境,民间的流言于是平息。政事堂发文书询问缘由,楼钥回答说:“苏泡曾说:"有作乱的形迹,没有作乱的事实、这就叫作将乱。不可以因为有作乱的行迹就操之过急,也不可以因为没有作乱的形迹就放松警惕。”丞相周必大心里很欣赏他。升任给事中。朱熹因为议论时事得罪了韩胃,被削去职名放到外地做官。楼钥上书说:“朱熹是饱学大儒、皇上怜悯他年老,现在正值隆冬季节,站着进不方便,不如给他宫观之职:仍让他修史,稍待春天天暖和、再让他回到讲学之处”奏书呈上没有答复。赵汝愚对人说:“楼公是当今的人才,只是担心(他)遇事较少刚正明决罢了。”等到(他)看到楼钥坚决坚持自己的看法,赞叹说:“这件事情大大超出我的预料。”宁宗继承帝位,韩侂胃作为知阁门事参与听事传达命令,很有窃弄权力的苗头,彭龟年极力攻击他。韩侂胃官升一级,给予在京宫观之职,彭龟年被任为待制,离开京城去外郡。楼钥与林大中上奏,请求留下彭龟年任经筵官,或者让韩侂胄出外主管宫祠。彭龟年最后还是离京。不久(楼钥)为婺州知州,调任宁国府,罢免又被削去职名。(楼钥)两次上书告老,得到了准许。韩侂胄被杀后,宁宗下诏起用楼钥为翰林学士,升礼部尚书兼翰林侍讲。当时楼钥已年过七十,精力充沛,反应灵敏,超过常人,诏敕的提要刚传下,(楼钥)立即献上草稿,院吏都惊诧不已。在两府任职五年,多次上疏请求离职。嘉定六年逝世,终年七十七岁,追赠少师,授予“宣献”的谥号。‎ ‎14.C C项,“年老的词人对红旗铁马的征战生活的向往之情已淡薄了”赏析有误。“红旗铁马响春冰,老去此情薄”两句,根据注释,意思应为带着仪仗,骑着马,在马蹄声中赏灯的兴趣因为年老而变淡。‎ ‎15.①结构安排:结尾两句写了词人独自前村赏梅的情景,与元夕场景的热闹形成对比,突出了词人的自甘寂寞,不同流俗(或孤独寂寞)。②情感表达:梅象征高洁的品格,词人以赏梅含蓄的表达自己的高雅情怀与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好事近》描绘了元宵佳节赏灯、宴会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写东风盛吹,元夕无月,带来夜雪。主要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对赏灯、宴会的“情薄”反衬诗人对梅花的情浓,突出“梅花”的形象。词的最后两句“惟有前村梅在,倩一枝随著”‎ ‎,在内容上,写了词人独自前村赏梅的情景。在结构上,与元夕场景的热闹形成对比,突出了词人的自甘寂寞,不同流俗。在表达情感上,突出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整体上,梅象征高洁的品格,以赏梅象征词人的高雅情怀与对高洁品格的追求。据此,本题从结构安排和情感表达方面,分点回答词的最后两句的作用。‎ ‎16.云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烟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报养刘之日短也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17.B 根据前后文逻辑,两个分句间不是递进关系,故排除A项。由后文“反之,文学奖如果……”可推知主语应该为“文学奖”,且应放句首。也可借助句后破折号的作用看,此破折号的作用应为进一步解释说明“文学奖”应如何,因此排除C、D项。故选B。‎ ‎18.A A项,该项与原文破折号的用法都是对破折号前面文字的解释说明。‎ B项,突出语意转折。‎ C项,引出总括性的说明。‎ D项,前后各用一个破折号表示两个破折号中间的文字是插说的话。‎ ‎19.B A项,主语残缺,“赢得”与“关注度”搭配不当。‎ C项,“文学”与“黑色幽默”主宾搭配不当。‎ D项,“增强”与“关注度”搭配不当,且“文学是一个黑色幽默”主宾搭配不当。‎ ‎20.①汉语语音(语言)是约定俗成的; ②语音的变化之大; ③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 ‎ ‎①处,根据前句中的“约定俗成谓之宜”可知,该出说的是是语言是约定俗成的。②处讲的是语言的发展变化,根据前面讲的“语言是沟通交流的工具,它由语音、文字、词汇和语法构成”,以及后一句“远超文字、词汇、和语法。”可知该出处说的是语言中的语音随着历史的变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③处,根据前面的“但是”,和下一句“更是……”的递进关系,可知由上句说语言的功能不仅仅起到沟通的作用,更有“文化传承”的作用。所以该出填写“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 ‎21.①2019年7月10日零时起;②全国铁路将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③对多城市列车始发、终到、经停车站进行优化;④南宁至广州、南宁至昆明等区段运行时间大幅压缩。‎ 新闻一般分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导语在新闻的开头部分,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这个要保留。如这则新闻是第一句话“2019年7月10日零时起,全国铁路将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就是导语,属于关键信息,要保留。中间是新闻的主体,详细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是对导语的丰富和扩展,拟题时适当保留。如“对北京、上海、哈尔滨、沈阳、长春等14‎ 个城市69对旅客列车始发、终到、经停车站进行优化调整”,“南宁至广州、南宁至昆明等区段优化列车开行方案,部分城市间动车组运行时间大幅压缩。”对以上信息可以做进一步压缩概括为“对多城市列车始发、终到、经停车站进行优化”“南宁至广州、南宁至昆明等区段运行时间大幅压缩”。其它语句时对事件的进行阐发,起补充延伸作用可以删除。‎ ‎22.“无我”还是“有我”‎ 从古至今,人们免不了在时代的带动下前行。有人强化自我,逆流而行;有人淡化自我,融入时代。“有我”还是“无我”,并不是绝对的孰好孰坏。不论选择哪一个,都可实现“自我”价值,但要源于“自我”的正确抉择。‎ 徐霞客在功名尽在长安道的时代,选择游历大江南北。他志在“朝碧海而暮苍梧”,在大多数人为求取功名而奔波不歇时,选择了“有我”的境界。风餐露宿,用渺小的一个个足印去征服山川河流,写就十几篇游记流芳百世。徐霞客能把梦设在广阔河山而非众人熙熙的官场,在于他不仅饱读诗书,胸有笔墨,也了解地理知识,还在于他从二十岁第一次出行起,就一直坚守自己的选择,最终在浩如烟海的史料里、无数忠君爱国之士中大放异彩。‎ 钱伟长出身书香世家,以优异的文科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这个没有多少理科基础的青年人拍案而起,毅然转学物理系。他淡化了那个出口成章的自我,选择了“无我”的境界,放弃了曾有过的史学大师之梦,融入了那个硝烟四起的时代,成为众多救国英才中的一个。钱伟长清楚地知道硬件实力才可救国,爱国热情促使他如此选择。‎ 可见,“无我”还是“有我”皆可实现“自我”,关键在于是否明辨事理,从现实出发。无论选择哪一方面,都不忘保留自己的思考。‎ 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和“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中对于“无我”和“有我”的表达,道出了每一个有梦想、有责任担当的人的精神世界辩证法。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无我”,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新的时代赋予了深刻内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宗旨情怀。“无我”是大无大有,是不为利益所诱、不为虚名所动、不为困难所惧的“无我”,是夙夜在公、为民谋福祉的奉献“忘我”,是“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事业“有我”。究其实“无我”是党员干部党性修养追求的一种境界无我,祛除了个人得失的考量,以“无我”的状态不懈奋斗,实现“有我”的价值。‎ ‎“无我”或“有我”,不必执着于谁对谁错,能清醒地面对潮流并做出合适的选择,才是实现自我价值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正道。‎ ‎【详解】‎ 根据对材料的理解,考生要把握两个问题,一是“无我”,二是“有我”。以上两个问题都体现了人们处世的姿态。从“无我”理解可以立意为:淡化个人利益、超脱世俗追求、高尚人生境界。从“有我”理解可以立意为:追求个人得失、注重个人利益、私心膨胀。以上都可以是考生写作立意的角度。考生要注意根据对材料中命题把握的同时,要结合现实生活中对命题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拓展,只有这样作文才能有深度,才能符合考场作文的要求。结合现实包括:个人的生活实际的思考;社会层面的挖掘。所以考生在写作的时候视野要宽广,不要仅仅局限于对个人得失或利益的思考,要一笔拓宽对社会总体现象的把握和深入的分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