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0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1 页 共 12 页
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 2020 级高一年级 2021 年 1 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2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武侠电影是一种以武侠文学为原型,融舞蹈化的武术技击表演与戏剧化、模式化的叙事情节为一
体的类型影片。中国武术自诞生之日起,就带着舞蹈艺术的神韵,中国武侠电影在汲取武术的外在形态和
神韵的过程中,形成了武打动作的舞蹈化风格,生龙活虎的武术技击在银幕上便演变为一种优美动人的武
术之舞。由于武术打斗在电影中是高度艺术化和表演化的动作奇观,所以,我们把它称为银幕上的“武舞”,
即武术之舞。
中国武侠电影的武打技巧是一种高度程式化的动作表演。追求的不是单纯的打斗、单纯的视觉奇观,
而是武打与剧情、与情景、与人物性格的相互交融。中国武术进入电影之后,演变为一种以艺术表演为主、
击打对方为辅的武术之舞。观众在欣赏一场技艺精湛的动作搏击时,实际上看到的是一场在“影像舞台”上展
开的武舞表演。
中国武侠电影在它极具表演性的武术对打和曲折委婉的故事情节中,隐含一种根深蒂固的、中国式的
文化伦理,这是支撑整个武侠王国的精神构架。包括武侠电影中的人物所归附的不同武术门派,所采用的
各种剑术、拳法,其实都带有特定的伦理色彩,都会与武侠道义和社会道德相联系。作为武侠电影的“主题
道具”,刀剑的选择与使用同样具有艺术的表述功能与文化意义。
中国武侠电影在人物性格的创作上,严格依循着善恶分明、忠奸立判的美学原则,并通过善与恶的尖
锐对立,美与丑的鲜明映照来建立影片的叙事体系和价值体系。由此,中国的武侠电影划分为两个最基本
的人物谱系:以英雄义士为主体的善的形象和以奸臣贼子为主体的恶的形象。同时武侠电影在历史发展过
程中形成了“报主”与“尽孝”的叙事母题、“家族为本”的武林道义、“义非侠不立”的精神取向和“善恶有报”的
世俗伦理等,建立了武侠电影特定的伦理构架。
中国武侠电影是一种注重武德的电影作品,特别是对暴力的表现方面提供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其中
包括暴力的喜剧化、舞蹈化、诗意化等消解暴力的有效方式。从这种意义上讲,中国武侠动作片的“国际化”
正在改变世界电影中暴力影像的存在方式。
事实证明:武侠电影所蕴藏的商业潜力,已经成为电影未来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中国的武侠电影
因其无可比拟的武艺和神韵,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世界电影界的青睐,从而使中国武侠动作电影的国际化进
程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摘编自贾磊磊《武舞神话:中国武侠电影及其文化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第 2 页 共 12 页
A.中国武侠电影中的武术打斗是高度艺术化、程式化的动作表演,人们称其为“武舞”。
B.中国武侠电影的武打技巧将武打与剧情、情景和人物性格相互交融,以艺术表演为主。
C.中国武侠电影中隐含的文化伦理是支撑武侠王国的精神构架,武侠道义和社会道德色彩浓厚。
D.中国武侠电影划分为两个最基本的人物谱系,从而也影响了武侠电影的叙事和价值体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从中国武侠电影的“武舞”和文化精神两个角度展开论述,侧重阐释文化精神一面。
B.前两段在阐释武舞表演时,先介绍了中国武侠电影的概念,以此引出了对于“武舞”的分析。
C.文章后四段从四个方面对中国武侠电影中蕴含的文化精神进行了论述,说理清晰。
D.文章指出中国武侠电影塑造人物遵循一定原则,并注重武德,是为了证明武侠电影有文化精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武侠电影中的武术打斗和现实中的武术打斗是不同的,因为它融入了舞蹈元素,是优美动人的。
B.中国武侠电影的很多元素都具有文化性,电影中的武术门派设定、剑术、拳法,甚至“主题道具”都有特
定含义。
C.中国武侠电影对暴力的表现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中国武侠动作片的“国际化”改变了世界电影的存在方
式。
D.中国武侠电影的武术对打及故事情节等渗透着深刻的文化意义,其中特别注重对世俗伦理观念的阐释。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特别通行证
魏永贵
新落成的车站。闹哄哄的候车大厅入口。
一位安检员把一个老人拦住了,微笑着说:“老大爷,请您从这里走。”安检员说的“这里”,是一个黑色
金属做的拱形门。负责安检的是两个年轻姑娘。
老大爷伸手摸了一把,说:“新鲜,咋竖个空门框在这里?”
安检员说:“大爷,这是安检门,从这个月开始实行安检。”大爷耳背:“安全门?哦,从这里走安全?
大白天的,哪里不安全,好,我听你的,我走。”
老大爷就要通过,安检员又拦住了:“大爷,您等一下,我们要对您检查一下。”老大爷有些疑惑了:“啥?
检查?俺来坐车又不是进医院,检查啥?再说,你看看,俺结实着呢。”大爷顺势拍了一下胸膛。
第 3 页 共 12 页
排队进站的人长龙一样等着过安检门。安检员来不及多解释,笑着说:“大爷,您老人家只需要在这里
站一下。”说罢,急忙用探测仪在大爷身体的外侧上下扫了一下,然后说:“大爷,请您把手举起来,转过身
去!”
老大爷侧着耳朵凑过去,似乎没听明白:“你说啥?”
安检员示范了一下:“这样,把双手举起来。”
举起来?老大爷比划了一下,突然火了,把才举到半截的手落下来,有些激动地责问笑眯眯的安检员:
“什么,你让俺举起来?要俺投降?俺当了几十年的兵,从来不知道啥叫双手举起来!小毛孩子,你怎么能
让俺转过身子投降呢!”
安检员有些着急了:“不是,大爷,我们是按规定对您进行检查,看看您身上有没有携带违禁品,请您配
合一下。”
老大爷说:“俺明白你们的意思,俺也可以让你们检查,可你们怎么能让俺举起双手呢!当年俺老连长
说过,一个兵,不能举手,也不能下跪,宁死不能举手投降。你们竟然要俺投降!”
另一个安检员对这个有些为难的安检员说:“算了,别耽误时间,你赶快扫一下让他走,真倔。”
安检员撅着嘴才扫了一下老大爷的腋下,金属探测仪迫不及待嗞嗞叫起来了。老大爷也吓了一跳。
安检员说:“大爷,您这里有东西,请拿出来。”
安检员指了老人腋下接近胸口的地方。这里有一个口袋。
“东西?哪有什么东西。”老大爷咕哝着,一边把口袋翻了个底朝天。口袋里除了一张用布包着的老照片,
什么也没有。安检员又一次伸过去检测——金属探测仪再一次嗞嗞叫了起来。
另一个安检员走过来,笑着说:“大爷,你衣服里面估计有金属之类的东西,您再仔细找一找。”
老大爷把上衣的几个扣子解了,露出赤红色的有些瘦却结实的胸膛。胸膛上,斜趴着半条蜈蚣一样的
刀口。安检员看见,老大爷衣服里面,的确什么也没有。
安检员有些疑惑。后面等着安检的人嚷嚷起来说快点。安检员再一次把探测仪贴到老大爷身上,金属
探测仪还是响。
老大爷突然呵呵笑了,指了指安检员手里的探测仪:“呵呵,俺明白了,你这个东西就像俺当年用过的
探雷器,碰着带铁的就响,呵呵,是不是?”老大爷一拍胸脯:“实话告诉你们,俺这里,有炸弹!”
老大爷话音刚落,周围的人紧张了,两个安检员立马扭头就跑。
很快,一个负责安全的中年人过来了,身后是那两个脸色有些苍白的女安检员。
中年人很谨慎地问:“大爷,怎么个情况?你说你这光光的身子骨里有——炸弹?”老大爷冲着两个安检
员笑了:“呵呵,看把俩闺女吓的,俺是说俺这里面有弹片。大爷俺当年跟日本人干,冒着炮火往前冲,俺
第 4 页 共 12 页
往一个碉堡扔了一捆手榴弹,醒来就在担架上了,才知道俺身上也有炸弹片,后来,没等取完,俺又偷着
上战场了……这不,这是俺的红本本。”
老人颤巍巍掏出来一个有些陈旧的红色小本本。上面有一行醒目的字:“革命伤残军人证。”
啊!两个安检员都捂着嘴。
中年人牵起了老人的手:“大爷,您跟我来!”
老大爷说:“怎么,不检查了?”
“大爷,您通过了我们的检查。您身上留下的弹片,就是最特别的通行证!我也是一个退伍兵,您是我
的前辈,我送您上车!”
临上车,中年人问:“大爷,您这是去哪儿?”
老大爷说:“去看一个老伙计。”
中年人说:“哦,我明白,去看战友,他在哪里?你都电话联系好了吗?”
“电话?”老大爷哈哈笑了,“他那里不通电话——老大爷叹了口气,我已经看了他几十年,我的老伙计,
睡在那片他倒下的地方了……”
老人眼望着远方。
中年人把大爷送上了车。车走了很远,中年人还站在那里,他双脚并拢,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选自《小小说选刊》)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以老大爷过车站安检门为中心事件,前半部分写老人由于耳背和对新事物缺乏了解而闹出的一系
列误会,与后文气氛的庄重严肃形成了对照。
B.老大爷在安检员要求他双手举起来进行安检时,认为她们是要他投降,因而情绪激动,严词拒绝,这
是为了表现他脾气倔强,也表现老大爷坚贞不屈的爱国情怀。
C.“胸膛上,斜趴着半条蜈蚣一样的刀口”属于细节描写,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了必要的铺垫,很自然地引
出了老大爷自述当年英勇炸碉堡而受伤的故事。
D.文中用了对比写法,来表现安检员和中年人对老大爷的不同态度,表明了作者对年青一代不尊重老人、
不尊重革命军人的行为的否定与批判。
5.小说中老大爷是个什么样的人?请从不同角度加以概括,并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6.画横线句子“实话告诉你们,俺这里,有炸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6 分)
(一)课内基础知识(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11 题。
第 5 页 共 12 页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苟.非吾之所有 苟:暂且 B.扣.弦而歌之 扣:敲着
C.不知东方之既白. 白:明亮 D.举酒属.客 属:劝请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引以为流畅曲水,列坐其次. 次:旁边 B.夫人之相与.,俯视一世 与:交往
C.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悟:理解 D.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喻:明白
9.下列各句中,不含古今异义的一项是(2 分)
A.杯盘狼藉 B.徘徊于斗牛之间 C.凌万顷之茫然 D.可怜体无比
10.下列对相关诗句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为著作的前言。《兰亭集序》是朋友之间互相唱和的赠言。
B.《短歌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慨叹。
C.美人: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的象征。
D.《归园田居》中,“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视听结合,动静结合,以声
衬静,描写了房舍周围和谐宁静的环境。
11.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讲究文采,注重韵律,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
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月相纪日法,每月初一为晦,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最后一日为朔。
C. 魏晋时期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经》
等楷书作品被称为“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D.“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与“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中的“参”“商”相同,都是星宿名,前者是
“斗宿”和“牛宿”,后者是“参星”和“商星”。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之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
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
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
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
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辈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
第 6 页 共 12 页
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
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
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
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元祐四年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
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
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
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
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
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辈
小人当效命
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辈
/小人当效命
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辈
小人当效命
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辈
小人当效命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冠,又称“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
冠”“已冠”“弱冠”等说法。
B.台,也叫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是专门弹劾百官的中央机关。汉代时御史台外的柏树上有很多乌鸦,
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
C.生祠,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其对象一般是官员。
D.建中靖国,宋徽宗的年号,用来纪年;“壬戌之秋”的“壬戌”是干支纪年法,古代专用来纪年。
14.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成年后博通经史。
第 7 页 共 12 页
B.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
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害处减少了一半。
C.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
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D.苏轼一心为民,政绩卓著。在杭州首次任职时,苏轼就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航运,建造了坝堰闸
门,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5 分)
(2)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5 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16-17 题。
观 书
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这首诗写诗人春日一次具体的观书经历,形象地说明开卷有益之理,抒发了对读书生活的喜爱之情。
B.“直下”“三千”两词,写出了书的吸引力之大和读书速度之快,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如饥似渴的读书情状。
C.颈联对仗工整,说理形象,“活水源流随处满”一句化用了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
句。
D.尾联以“金鞍玉勒寻芳客”为衬托,突出诗人的书斋生活之美好,表达了勤于读书、高雅不俗的人生志趣。
17.诗人认为读书有哪些乐趣?请简要概括。(6 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 小题,8 分)
18.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写苏子扣弦而歌,抒发其向往美好事物而不得的惆怅失意之情的句子是
“ , 。”
(2)《兰亭集序》中,作者认为把生和死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妄造的句是
“ , 。”
第 8 页 共 12 页
(3)《归园田居》中用比喻的手法表明自己厌倦官场,向往自由世界的对偶句是:
“ , 。”
(4)《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来形象地描述了曹操能文能武、志得意满
的一代英雄形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1 题。
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会不会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彰显着我们的精神状
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既要 ,
也要冲锋陷阵,切实解决好思想认识不到位、体制机制不健全、工作措施不落实等突出问题。贫富差距大
会影响经济增长、社会稳定,所以解决贫困问题 。脱贫目标艰巨繁重,到 2020 年 7000 多万农村
贫困人口脱贫,需要每年减贫 1000 多万人,( ),也面临不少新情况新挑战。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
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 推进
难以完成任务,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 实现脱贫攻坚
目标。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敢不敢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彰显着我们的精神状
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
B.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检验着我们的精神状
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
C.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彰显着我们的精神状
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
D.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会不会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检验着我们的精神状
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脱贫攻坚既面临着一些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B.脱贫攻坚既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多年未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C.脱贫攻坚还面临着一些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D.脱贫攻坚还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多年未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运筹帷幄 千钧一发 按部就班 同仇敌忾
第 9 页 共 12 页
B.建言献策 千钧一发 循规蹈矩 同仇敌忾
C.运筹帷幄 迫在眉睫 按部就班 众志成城
D.建言献策 迫在眉睫 循规蹈矩 众志成城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 15 个字)(6 分)
通常认为,除了遗传,近视主要和个体长时间伏案学习或工作有关。然而近几年的研究表明,近
视 ,而不是因为伏案学习或工作的时间过长。也就是说,只要接受的户外光照充足, ,
也不容易近视。这可能是因为阳光能够刺激视网膜中多巴胺的分泌,而多巴胺的增加可以抑制眼球的伸长。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孩子每天在 1000 勒克斯的光照中待上 3 小时就可以防止近视。这样的光照值相当于一
个人在晴朗的夏天配戴太阳镜,站在树荫下所接受的光照值。而一间亮灯的办公室或者教室的光照值通常
小于 500 勒克斯。目前,有些国家已将孩子每天 定为一项准则。
23.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内容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70 个字。(5 分)
2020 中关村论坛上,一批首次发布的原创成果让人眼前一亮,它们的一大特点就是面向国际前沿和国
家重大需求。当日下午,中关村管委会主任翟立新发布了《中关村管委会关于推动中关村首创产品市场应
用的若干措施》,这些新政策从 7 个方面解决产品首次进入市场难的痛点问题。论坛上,包括人工智能、
空天产业、生命科学等高精尖领域的 6 个创新平台与集聚区相继发布,从而激发产业新动能。
四、写作(60 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陈蕃十五岁时,曾独自一人住在一处读书,其庭院及屋舍内十分杂乱无章。他父亲的朋友薛勤来拜访
他,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薛勤认为他
有澄清世道的志向,很有自己的见解,与众不同。陈蕃后来果然成了一代名臣。(编自《后汉书·陈蕃传》)
刘蓉年少时,很有抱负,在其父亲养晦堂偏西一间书房里闭门读书。俯读仰思,每当思考得深入时,
他常站起身绕着室内来回走。室内地面坑坑洼洼,刘蓉多次被绊倒,吃了不少苦头,但时间一长他也就习
惯了。一日,他父亲过来室中,笑话他说:“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他父亲就命童子取来泥土填平
了那些坑洼。(编自清·刘蓉《习惯说》)
因为刘蓉这件事和陈蕃的事太像了,后人就弄出了“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这样的名句。
某校高一年级将举行一次“读书心得交流会”,假如你是高一(1)班的小华同学,请围绕以上材料,结
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第 10 页 共 12 页
参考答案
1. D 【解析】颠倒因果关系,原文第四段中说“由此,中国的武侠电影划分为两个最基本的人物谱系”,可
见是武侠电影的“叙事体系和价值体系”导致“中国武侠电影划分为两个最基本的人物谱系”。
2. C 【解析】文章最后一段是总说,且不是对文化精神的论述。
3. B 【解析】A 项,“因为它融入了舞蹈元素”分析有误,从文章第一段来看,中国武术本身就带有舞蹈艺
术的神韵,中国武侠电影中的武术打斗只是更加艺术化。C 项,“改变了世界电影的存在方式”分析有误,文
章第五段说的是“正在改变世界电影中暴力影像的存在方式”。D 项,“特别注重对世俗伦理观念的阐释”于文
无据。
4. D 【解析】“对比”手法不恰当,“表明了作者对年青一代不尊重老人、不尊重革命军人的行为的否定和批
判”的概括也不对,安检员由开始的不了解老人到后来重新认识、理解并尊重老人,小说表达的主旨应该是
呼唤人们铭记抗战英雄,向抗战英雄致敬。
5.①是个朴实、淳朴的老人:由于年纪大,他对安检门、安检等新鲜事物完全不了解、不熟悉,以为检查就
是进医院,举双手检查就是投降。②是忠于祖国、英勇无畏的抗战英雄:当年与日本人打仗时冒着炮火往
前冲,中弹受伤后没等炸弹片取完就又偷着上战场了;直到现在还牢记老连长说过的“宁死也不能举手投降”
这句话。③是个重情重义的战友:几十年如一日地去看望自己去世的战友,这次去车站也是准备坐车去那
里。(每点 2 分,共 6 分)
6.①承上启下,既交代了上文安检员手中的探测仪反复响起的原因,也为后文两名安检员扭头就跑并请来负
责安全的中年人的情节做铺垫。②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气氛,使文章陡生波澜,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③这
句话表达了老大爷对自身抗战经历的骄傲之情,表现出他的质朴,丰富了人物形象。(每点 2 分,共 6 分)
7. A 8. C 9. A 10. A 11. B
12. C 【解析】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
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13. D 【解析】干支不只是可以纪年,还可以纪月,纪日。
14. D 【解析】不是首次任职,从“再莅杭”可以看出来;“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错,还用来排泄湖水。
15.(1)苏轼在堤上建房子(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
(“庐”“全”“卒”,每译对一处给 1 分,状语后置 1 分,大意 1 分,共 5 分)
(2)苏轼二十年中,两次到杭州,对百姓有功德,家家有他画像,人们饮食时一定向他祝福。又造了生祠
来报答他。(“再”“德”“家”“祝”,每译对一处给 1 分,大意 1 分,共 5 分)
参考译文:
苏轼字叫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
第 11 页 共 12 页
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
书。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从元昊叛乱后,百姓贫困差役繁重,岐山下每年输送到南山的
木筏,从渭河进入黄河,经过砥柱的险处,衙门役人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
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害处被减少了一半。
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流入南清河,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位上涨如不及时
排泄,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避水。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我
在这里,一定不能让水冲塌城墙。”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去,对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
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
他就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直到城墙。雨日夜下个不停,城墙没有
被淹没的仅有三版。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他又请求
调发第二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城,又用木头筑堤岸,以防水再来。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
调任湖州知州,上表谢恩。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而不敢说,用诗来讽刺,以求有益于国家。御史
李定等摘取他章表中的话,并且引申附会他所作的诗说是诽谤皇上,逮捕进御史台监狱,想置他于死地。
罗织罪名很久不能判决。神宗独自怜惜他,把他作为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苏轼与农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
林间生活,在东坡建造房屋,自称“东坡居士。”
元佑四年(1089)苏轼任杭州知州。杭州原来近海,当地泉水咸苦,居民稀少。唐代刺史李泌首先引
西湖水造了六口井,百姓用水充足。白居易又疏通西湖水流入运河,从运河流入田亩,灌溉田地达一千顷,
百姓因此殷实富裕。湖水中有很多茭白根,从唐朝到吴越钱氏,每年都疏浚治理,宋朝立国后,停止了,
茭白根积为田,剩下水面没有多少了。苏轼看到茅山一条河专门接受江中潮水,盐桥一条河专门接受湖水,
就疏通二河来通航运。又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积蓄和排泄湖水的枢纽,江中的潮水不再流入城市。用
剩下的物力人力修复了六口井,又把茭白根堆积在湖中,筑成南北长三十里的长堤以便通行。堤筑成后,
又种了木芙蓉、杨柳在堤上,看上去就像图画一样,杭州人称之为“苏公堤”。苏轼二十年中第二次到杭州,
对百姓有功德,家家有他画像,人们饮食时一定向他祝福。又造了生祠来报答他。
16. A 【解析】不是“具体”描写。
17.①读书可使人如与故友朝夕相随,忧乐与共,得到慰藉陪伴;②读书可使人沉醉书中,涤荡心胸,感觉
清明纯净;③读书可使人增长新知,充实满足;④读书可使人享受书斋生活的美好与高雅,自得其乐。(写
出三点即可得 6 分)
18.(1)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4)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19. B 【解析】第一处语病是语序不当,应改为“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排除 A 项、
第 12 页 共 12 页
D 项;第二处语病为搭配不当,“彰显”与“状态”“作风”不搭配,把“彰显”应改为“检验”,排除 C 项。故选 B。
20. A 【解析】根据下文的关联词语“也”,它只能与“既”搭配,可以排除 C 项、D 项;“矛盾和问题”的前面
是一个多层定语,正确顺序应是“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排除 B 项。故选 A。
21. C 【解析】运筹帷幄:在军帐内对军略做全面计划。常指在后方决定作战方案。也泛指主持大计,考虑
决策。建言献策:陈述主张或意见,通过口头或文章提出的有益的意见,出谋划策,进献计策。这里的主
语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用“运筹帷幄”合适。迫在眉睫:比喻事情十分紧急,已到眼前。千钧一发:比喻万
分危急或异常要紧。这里强调的是“紧急”而不是“危急”,所以用“迫在眉睫”合适。按部就班:原意是写文章
时篇章结构安排得体,用字造句合乎规范。后来引申为照章办事,依次进行,不越轨,不逾格。也指按老
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循规蹈矩:原指遵守规矩,不轻举妄动。现多形容一举一动拘守旧框框,不敢
稍有变动。这里从感情色彩角度考虑,用“按部就班”更合适。众志成城: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
同仇敌忾:大家一致地对敌人仇恨和愤怒。结合“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分析,此处主要讲大家团结一致实现脱
贫攻坚目标的,选用“众志成城”合适。故选 C。
22.①主要是因为接受的户外光照不足 ②即使是长时间伏案 ③接受 3 小时以上的户外光照(每处 2 分,
共 6 分)
23.【答案示例】①2020 中关村论坛上;②一批面向国际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的原创成果首次发布;③中关
村出台政策;④解决产品进市场的痛点问题;⑤发布 6 个创新平台与集聚区激发产业新动能。(每点 1 分,
共 5 分)
24.【参考立意】
①少年人应有远大的抱负(或少年时有大抱负将来方能成大事)。
②立志做大事者,当牢记宏旨,抓大放小,不必受日常琐事牵累。
③抱负远大,更当立足当下,从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