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7.00 KB
  • 2021-06-03 发布

语文卷·2019届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六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2017-11)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语文月考试卷 注意事项:‎ ‎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共五大题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 2.所有试题均应按题号把答案涂、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超出答题框或答在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 ‎ 3.考生交卷时只交答题卷。‎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节日大都与月亮的运动有关,其设定以月的弦、望、晦、朔为基准。在春节、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中,中秋节形成最晚,但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走都有着古老的渊源。‎ 日月崇拜是原始宗教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日月的宗教礼俗。殷人将日月之神称东母与西母,周代依据日月的时间属性行朝日夕月的祭礼。“夕月”即秋分日的晚上在西门外祭月。春秋战国时,日月神被称为东皇公、西王母。沂南汉画像石中东王公、西王母分坐在柱状物(昆仑山)上,西王母两旁跪有捣药的玉兔,由此可知,晋代郭璞《<山海经>图赞》中“昆仑月精”的说法言之有据,而后世的月神嫦娥即由西王母演变而来。秦汉时期日月祭祀仍为皇家礼制,此后直至明清,历代都有秋分祭月的礼仪。‎ 上古时期祭月列入皇家祀典而例行祭祀后,民间缺少了祭月的消息,这可能与古代社会的神权控制有关,像日月这样的代表阴阳的天地大神,只有皇家才能与之沟通,一般百姓无缘祭享。隋唐以后,随着天文知识的丰富与文化观念的进步,人们对月亮有了较理性的认识,月亮的神圣色彩明显消褪。这时皇家也逐渐失去了对月神祭祀的独占权。对一般平民来说,月亮不再是那样“高不可及”。唐朝虽没有中秋节,但唐人精神浪漫,亲近自然,中秋赏月已成为文人的时尚,吟咏中秋明月的华章丽句寻常可见,如许浑《鹤林寺中秋夜玩月》云:“中秋云尽出沧海,半夜露寒当碧天。轮彩渐移金殿外,镜光犹挂玉楼前。”‎ 在宋代,中秋节已成为民俗节日。文人沿袭赏月古风,但其情趣大异于唐人。唐人大多由月亮的清辉联想到河山的壮美,友朋千里,邀赏明月,请酒风流,如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就借秋月抒发了感物怀人的情思。宋人常以月之阴晴圆缺,喻人生变化无常,苏轼《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就寄托着这种浩叹。似乎中秋明月的清光,也难掩宋人的感伤。不过对于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一种形态,即世俗的欢愉。北宋东京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东京梦华录》)。南宋杭州中秋夜更是热闹,在银蟾光满之时,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楼,临轩玩月,酌酒高歌;中小商户也登上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梦梁录》);市井贫民“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 团圆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宋人的团圆意识已与中秋节令发生关联,宋代城市居民阖家共赏圆月,就体现了这一伦理因素。明清时期,由于理学的浸染,民间社会乡族观念增强,人们对家庭曼为依恋,中秋节正是加强亲族联系的良机。“中秋民间以月饼相连,取团圆之义”(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月饼在宋代已经出现,但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大概始于明朝,小小的月饼在民间生活中作为团圆的象征与联系亲族情感的信物互相馈送。‎ 节日是日常生活的亮点,节俗文化是时代精神的聚焦。中秋经历了文人赏月的雅趣,民间拜月的情趣,以及有吃月饼而无心看月的俗趣,节俗形态从古至今发生了重大变化。一部中秋节俗形态演变吏,也是一部中国民众心态的变迁史。‎ ‎(摘编自萧放《团圆饼与月亮节——中秋节俗形态的变迁》)【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节、端午、中秋这三大传统节日可能都与月亮的运动规律有关联,其中中秋节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多来源于古老的文化礼俗。‎ B.商代人、春秋战同时期人、汉代人对日月之神的称呼大同小异,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古代先民的日月崇拜有一脉相承之处。‎ C.根据沂南发现的汉画像石,我们可以推测,古人认为地上的昆仑山和天上的月亮联系紧密,也能推测出嫦娥是由西王母演变而来。‎ D.从秦汉到明清,历代秋分时期祭祀月亮都是皇家独有的礼制,这可能与神权控制有关,日月这样的大神,只有皇家才能与之沟通。‎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宋时期,中秋赏月是文人的时尚,吟咏的诗句较之以前也有所增加,但是由于唐宋士人的精神气质不同,赏月的情趣大相径庭。‎ B.从《东京梦华录》和《梦梁录》等文献来看,南宋都城杭州,上自贵家如王子皇孙,下至民间如中小商户,都在中秋夜宴饮赏玩。‎ C.宋代时月饼已经出现,由于小小的月饼在民间生活中可以象征团圆,所以大约到了明朝,它逐渐成为中秋时联系亲族情感的信物。【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D.从文人赏月的雅趣,到民间拜月的情趣,再到有心吃月饼的俗趣,节俗形态的重大变化也体现了中国民众心态的不断调整与变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代祭祀日月的活动,大概只能由周天子及其各地的代表主持,在早晨祭祀太阳,在晚上祭祀月亮;而百姓应该没有祭祀日月的权利。‎ B.从商代到唐代,尽管随着人们时月亮理性认识的逐渐增强,月亮的神圣色彩明显消褪,但是中秋赏月成为大众节日的契机还没有到来。‎ C.理学思想越深入人心,民间的乡族观念就会变得越强,人们对家庭的依恋情绪就更为浓烈,中秋文人赏月的常俗意义也就会变得更大。‎ D.宋代人在中秋节赏玩月亮,明清人把月饼作为中秋馈赠亲友的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这些节日活动也能展现大众的日常生活和时代精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46分)‎ ‎(一)文言文阅读(27分)‎ ‎ 李训,始名仲言,字子训。擢进士第,补太学助教。从父逢吉为宰相,以仲言阴险善谋事,厚昵之。郑注佐昭义府,仲言慨然曰:“当世操权力者皆龊龊,吾闻注好士,有中助,可与共事。”因往见注,相得甚欢。时逢吉方留守,怏怏不乐,思复用,知与注善,付金币百万,使西至京师厚结注。注喜,介之谒王守澄。守澄善遇之,即以注术、仲言经义并荐于帝。‎ 仲言持诡辩,激卬可听,善钩揣人主意,又以身儒者,海内望族,既见识擢,志望不浅。始,宋申锡谋诛守澄不克,宦尹益横,帝愈愤耻。而宪祖之弑罪人杰得虽外假借内不堪欲夷绝其类顾在位臣持禄取容无仗节死难者注阴知帝指,屡建密计,引仲言叶力。仲言数进讲,至阉寺,必感愤申重,以激帝心。帝见其言纵横,谓果可任,遂不疑,而待遇莫与比,因改名训。‎ 训本挟奇进,及大权在己,锐意去恶,故与帝言天下事,无不如所欲。与注相朋比,务报恩复仇,尝所恶者,悉陷党中。迁贬无阕日,班列几空,中外震畏。帝为下诏开谕,群情稍安。【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训一岁至宰相,谓遭时,其志可行。训时时进贤才伟望,以悦士心,人皆惑之。尝建言天下浮屠避徭赋,耗国衣食,请行业不如令者还为民。既执政,自白罢,因以市恩。始,注先显,训藉以进,及势相埒,赖宠争功,不两立。然方事未集,乃出注使镇凤翔,外为助援,内实猜克,待逞,且杀之。‎ 及训既败,乃奔凤翔,为盩厔将所执,械而东。训恐为宦人酷辱,祈监者曰:“得我者有赏,不如持首去。”‎ 乃斩之。 (节选自《新唐书》)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宪祖之弑/罪人未得/虽外假借/内不堪/欲夷绝其类/顾在位臣持禄取容/无仗节死难者/ B.而宪祖之弑罪人/未得/虽外假借/内不堪欲/夷绝其类/顾在位臣持禄取容/无仗节死难者/ C.而宪祖之弑罪人/未得/虽外假借/内不堪/欲夷绝其类/顾在位臣持禄取容无仗/节死难者/ D.而宪祖之弑/罪人未得/虽外假借/内不堪欲/夷绝其类/顾在位臣持禄取容无仗/节死难者/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宰相是古时辅佐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行政长官,正式官名在各朝多有不同。 B.宦尹即宦官,是供皇族役使之人。因与权力中心接近,常有宦官专权的情形。 C.班列指朝议时官吏的行列位次,依资历、声望在位置上有前后、左右的区别。 D.浮屠也称浮图或佛图,是梵语(古印度语)音译,可以指佛、佛教徒或佛塔。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训善于谋事,受到逢吉厚爱。他听说郑注喜好士人,且宫中有人相助,于是前往攀附;李逢吉知道二人交好,送他百万金币,让他以厚礼结交郑注。 B.李训言词中听,切中皇帝心意。他有诡辩之才,言词慷慨激昂,为皇帝讲解诗书文史时,谈到宦官都会感慨愤怒,借此激励皇帝,从而得到皇帝的信任。 C.李训官至宰相,笼络天下人心。他常引荐有声望的贤才来取悦士人,人们都受到迷惑:他曾提议让所有浮屠都还俗为民,执政后又主动请求停息此事。 D.李训赖宠争功,与郑注不相合。他依靠郑注的帮助入宫,二人权力相当后却势不两立;他出于猜忌之心,找借口让郑注离京镇守凤翔,想要杀死郑注。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身儒者,海内望族,既见识擢,志望不浅。(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注相朋比,务报恩复仇,尝所恶者,悉陷党中。(5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题。‎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 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8(1)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4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 阅读下面这首唐代诗歌,完成8~9题。‎ 泊岳阳楼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 ‎ ‎9.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的两项是( )(5分)‎ A.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茎;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 B.在本诗中,杜甫十分重视炼字,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 C.“鲲鹏”“图南”是作者化用典故,都出典为《庄子.秋水》。其中,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 D.全诗以豪景抒悲情,岸风夕浪,舟雪寒灯做起伏,及滞留,危难而转图南鲲鹏,意境起伏,富于节奏;承转顿挫,铿锵有力;情景呼应,浑然无间。‎ E.作者在尾联进行了情感的突转,从颔联的慷慨豪迈转为尾联的漂泊愁苦。‎ ‎10.本诗与《登高》相比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 ‎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 ‎(2)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 , ‎ ‎ 。‎ ‎(3)《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借用典故,表达作者愿驰骋疆场、为国立功的句子是: ‎ ‎ , ‎ ‎(4)《水调歌头》从“隔千里兮共明月”演化而来的句子是: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14分) ‎ 失语的秋天 符浩勇 ‎     天才蒙蒙亮,老黄便起身打点行装。透过窗户,依稀可见小村高矮错落的瓦房升起的袅袅的炊烟,疲惫的脸孔不由掠过一缕悲哀,他感受到一阵迷惘、屈辱和压抑……     两个月前,他作为县农业合作银行的信贷员,被抽调来到四英岭下小村蹲点扶贫。他的目光盯住了村后一片弃荒而又不可多得的红碱土地。年初,他看到一本科技杂志刊载红碱土地培植西洋香菇获高产的经验,他也去函联系购买了少许菌种,意想谋求推广。     他不会忘记他发动大伙儿培植西洋香菇的那个夜晚。低矮剥落的村部小屋,人声嚷嚷,挤着村中的父老兄弟姊妹。     村长姓李,睨着眼,干咳两声,说:“老黄是镇上营业所的,从科技兴农着眼,有心让大家脱贫致富,大家欢迎!”小屋里,响起了噼里啪啦的掌声。     他咧口一笑,从一只衣袋里掏出一把菌种,说:“‎ 这是西洋香菌种,一月余一个种植周期,希望大家都种上。五元一斤,不过现在不收钱,等秋天收获后再从菇菜款中扣……”     “那样金贵的西洋香菇,恐怕我们侍养不活。”有人顾虑说。     “种植技术,由我负责,种不活的不收钱。不过有个条件,菇菜收获了,一定卖给我,每公斤十元。”     “哟,每公斤十元。”厘里人吵嚷起来。     “老黄,真能那样,你算是为大伙儿办了件积德事!”     “只怕嘴说不算,等种出菇菜,你不收,一拍屁股走了,怎么办?”     他手一挥,说:“大家不要担心,种了菇菜,我哪有不收之理?告诉大家,菇菜收后还要经过加工、消毒……最后出口外销。为了慎重,我们还是订个合同吧。到时,我还怕你们不卖给我呢!”     “不卖给你卖给谁?我们不懂得消毒,如何脱手?’’村长抢过话,笑开了怀,“你放心,有我在,菇菜一定能卖给你,不过履行手续,订下合同也好!”     之后,他从县农业合作银行贷款一万元,亲自跑了一趟省城,买回了八百斤菌种。他跑东家、走西舍、去南院,订合同、核亩数,指导播种、点粪、浇水、遮阳、开光……     月把一过,红碱土地长出了白花花的香菇菜,映照在一张张喜悦的脸上。     收获季节到了,他估算了一下全村的菇菜收成,又跑了趟县农业合作银行,贷款十万元用来收购菇菜。     他刚回小村,就踏进村长的家,说:“村长,你没白忙。你种香菇收成有四百公斤,可赚四千元呀。’’     村长却眨了眨眼说:“老黄,把这香菇每公斤十元卖给你,你转卖给别人每公斤多少元?”     “村长,不瞒你说,我同别人订了合同,每公斤卖十二元!”     “十二元?一公斤赚两元,全村有万余公斤,佧就赚了两万多元,好轻松呀。”村长打着哈哈说。     “没有这么多,村长你也知道,我收了香菇,还要同别人联营过滤、消毒,除去贷款本息、过滤成本、货运杂费……能有三两千元就不错了。”     “老黄,不是我作难你。我同大伙儿说了,香菇菜,我们自己联系自己卖,卖了后,菌种钱,我们给。待到你蹲点走时,我们再好好聚一餐……”村长盯着他像一个陌路人。     “村长你怎能这样?我们订了合同的呀!”     “订了合同有屁用,你上告,也没有人理。”     村长嗓门提上来,没有半点商量的余地。     老黄知道拗不过村长,他跑东家,他走西舍,他去南院…“     他没有想到,大伙儿支支吾吾,都是同样的回答。 ‎ ‎    转眼,香菇菜收获完了,村长派人外出联系,销路一直没有着落。     等到有一天,村长像个泄了气的皮球,找上门来。老黄跑去一看,愣住了:原先白花花的西洋香菇变质、长霉、褪色了,失去了销售的价值,他顿感一阵悲哀。     一万余公斤的西洋香菇报废了,茵种的钱自然也收不上。他赔去了一万元贷款本息不算,没有想到,竞有人怨起他领着大伙蛮干了一番,毫无结果。     昨天,镇政府来人,找他谈话,语重心长地说,农民脱贫致富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蛮干,一下子就想富起来……未了,调整他到别个村庄去。     天渐渐地亮了。他拎起了行李,走出门去。门外,站了一却憨厚朴实的农民,呼地围了上来,嘘寒问暖,他们仿佛欠了什么重债,负疚、惭愧、不安…“     他心头一热,大步流星,离开了小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采用了倒叙的形式,从蹲点扶贫的老黄离开小村写起,然后讲述了他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故事,叙事起伏有波澜。  B.在培植西洋香菇的动员会上,村民们兴致勃勃,但也流露出心中的顾虑和对老黄的不信任,这为后面村民的违约做了铺垫。  C.村民看到白花花的香菇菜时的喜悦,与不愿将之卖给老黄时的冷漠形成反差,突出了村民们的自私冷酷、贪得无厌。   D.“失语的秋天”中的“失语”一词,意蕴丰富,既表现了老黄经历风波后的无奈,更表现了村民们事后的负疚和惭愧。‎ ‎ (2)请简要梳理小说中“老黄”的心理变化过程。(5分)‎ ‎ (3)“村长’’在小说中有哪些主要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1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某些管理机构缺乏“大数据思维”,以邻为壑,不与相关机构共享信息资源,公共数据中心的建设将有助于改变这种状况。‎ ‎②中国品牌彩电技压群芳,在2017年稳扎稳打,以8360万台的全球出货量超越韩国,跃居世界第一。‎ ‎③于敏院士在我国首颗氢弹的成功研制上功勋上卓著,然而他淡泊名利,婉拒“氢弹之父”的称号,其人品胸襟,令人高山仰止。‎ ‎④微信朋友圈中有少数人把一些不经之谈 当做新闻来分享,对某些言论不加分辨就转发到朋友圈中,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 ‎⑤曾经一文不名的马云,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创办了阿里巴巴,并且凭借他的毅力和才智,成为了中国年轻一代创业者的楷模。‎ ‎⑥事先王婆已把铺垫做足,说道:“便是老身十病九痛,怕有些山高水低,头先要置办些送终衣服”。‎ A. ①②⑤ B. ①③⑤ C. ②③⑥ D.③④⑤‎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根据本报和部分出版机构联合开展的调查显示,儿童的阅读启蒙集中在1~2岁之间,并且阅读时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 B.为了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美德,我们学校决定组织开展义工服务活动,三个月内要求每名学生完成20个小时的义工服务。‎ C.在互联网时代,各领域发展都需要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信息网络,网络提速降费能够推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和企业广泛收益。‎ D.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 ‎15.下列句子用语不得体的一项是( )(3分)‎ A.我刚在姑姑家坐下来,她就有事失陪了,我只好无聊地翻翻闲书,看看电视。‎ B.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 C.这种壁纸是最近才研制出来的,环保又美观,贴在您家里会让寒舍增色不少。‎ D.我们夫妇好不容易才得了这个千金,的确放任了些,以后一定对她严格要求。‎ ‎16.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而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愈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20个字(6分)‎ ‎ 太阳能与风能 ① ,通常白天阳光强而风小,夜晚光照变得很弱而风力很强;夏季阳光强度大而风小, ② ,这种互补性使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在资源上具有很好的匹配性。常见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有两套发电设备,夜间和阴天由风力发电装置发电, ③ ,在既有风又有太阳的情况下,二者同时发挥作用,比单用风力或太阳能发电更经济。‎ 17. 阅读下面“2016年中国互联网新闻用户统计调查”图表,请用文字表述两个图标表调查结果,并得出相关结论。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6分)‎ 五、写作(60分)‎ ‎18.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据互联网报道,鲁班木工学校的28位毕业生目前被授予“匠工学位”。从2005年起,该校已连续11年为优秀学生颁发该学位,为社会输送了人才,也在国际上争得了荣誉。目前,我国九成以上技术密集型企业都缺少技术过硬的技工、技师,有一技之长的技工、技师特别吃香,最近郑州便爆出贴膜、按摩技师月薪过万的消息。相反,许多大学毕业生,却因无一技之长而很难找到工作。‎ 对这些现象,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结合以上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进行写作。要求: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语文月考答案 ‎1.D【解析】题干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D项,“从秦汉到明清,历代秋分时期祭祀月亮都是皇家独有的礼制”有误;文章第二段最后说“秦汉时期日月祭祀仍为皇家礼制,此后直至明清,历代都有秋分祭月的礼仪”,第三段又说“隋唐以后,随着天文知识的丰富与文化观念的进步,人们对月亮有了较理性的认识,月亮的神圣色彩明显消褪。这时皇家也逐渐失去了对月神祭祀的独占权”,第四段的开头说“在宋代,中秋节已成为民俗节日”,由此可以知道选项中“历代秋分时期祭祀月亮都是皇家独有的礼制”错误。‎ ‎2. B【解析】题干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B项,“从《东京梦华录》和《梦梁录》等文献来看,南宋都城……”有误;倒数第三段说的是“北宋东京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东京梦华录》)。南宋杭州中秋夜更是热闹,在银蟾光满之时,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楼,临轩玩月,酌酒高歌;中小商户也登上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梦梁录》)”,《东京梦华录》体现的是北宋情况。‎ ‎3. C【解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C项,“人们对家庭的依恋情绪就更为浓烈,中秋文人赏月的常俗意义也就会变得更大”有误,文章倒数第二段说的是“明清时期,由于理学的浸染,民间社会乡族观念增强,人们对家庭最为依恋,中秋节正是加强亲族联系的良机”。‎ ‎4.(3分)A    5.(3分)C    6.(3分)C 7.(1)(5分)李训因为自己是儒生,出身于天下有名望的家族,受到赏识提拔后,志向很高。 (2)(5分)李训与郑注互相勾结,致力于报恩复仇,对曾经厌恶的人,都陷害说他们是结党。‎ 参考译文: ‎ 译文:     李训,字子垂,初名仲言,字子训,考中进士科,补授太学助教,被徵用到河阳节度使的幕府任职。叔父李逢吉做宰相后,因李仲言阴险狡猾善于谋事,厚爱他。郑注在昭仪节度使的幕府中任职,李仲言感慨地説:“当代掌权的人都谨小慎微,我听説郑注喜爱人才,有宦官做靠山,可以与他共事。“因此前往拜见郑注,两人相处得很投机。当时李逢吉正任留守,怏怏不乐,企图重新掌权,知道李仲言与郑注关係好,交给他百万金钱,让他前往京城送厚礼结交郑注。郑注高兴,介绍他拜见王守澄。王守澄善待他,就将郑注的药术、李仲言的经义一起推荐给皇帝。     李仲言有诡辩之才,慷慨激昂言语中听,善于揣摩皇帝的心理,又因爲他是儒士,李氏是海内望族,因此受到赏识提拔后,志向不低。当初,宋申锡谋划诛杀王守澄没有成功,宋申锡死后,宦官更加专横,更加感到愤恨耻辱。而且宪宗被害后,凶手没有抓到,文宗虽然表面上宽容宦官,内心却实在不能容忍,準备将宦官斩尽杀絶,然而在位的大臣衹顾保持禄位贪圃安逸,没有人愿意爲此赴汤蹈火。郑注刺探到了文宗的心思,多次提出密计,援引李仲言协助自己。李仲言多次进宫讲习,谈及宦官,必然感慨愤怒,借此打动文宗的心。文宗看到他言论纵横,认爲确实可以任用,就不再怀疑,而且待遇无人能与他相比,因此改名叫李训。‎ 李训本来就心怀奇计入宫,等到大权在握后,专心一意铲除邪恶,因此与文宗谈论天下大事,无不如愿以偿。他依仗郑注互相依附勾结,从事报恩復仇,凡是他们厌恶的人,都陷害説是朋党,降官贬职没有停止的时候,朝中大臣几乎爲之一空,朝廷内外震惊害怕。皇帝爲此下诏开导谕示,衆人的情绪才稍稍稳定一些。     李训一年就做到宰相,认爲时机已到,自己的计划可以付诸行动了。李训也常常引进有声望的贤才,取悦于士大夫,人们都被他迷惑了。他曾经 建议説天下和尚逃避徭役赋税,耗费国家的衣食,让他们从事佛业不如让他们还俗爲民。做宰相后,自己又禀告停止,藉此求取恩宠。开始,郑注首先显贵,李训靠他的帮助入宫,等两人势力相当,依赖恩宠争抢功劳,势不两立。但是谋划的事情还没有眉目,郑注就被派出任凰翅节度使,对他説是爲了里应外合,实际上是出于猜忌,等到大功告成后,就杀死他。 ‎ ‎8(8分)‎ ‎(1)鹏背负着青天而无所拦阻,然后才开始向南飞行。‎ ‎(给分点:负——背靠着,背倚 莫——没有什么,图——谋划,句意1分。)【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2)世上所有的人都称赞他,他并不因此就特别奋勉,世上所有的人都诽谤他,他也并不因此就感到沮丧。‎ ‎(给分点:举——全,劝——努力,非——非难、责怪,句意1分。)‎ ‎9.(5分)C.E(C.典故错,出自《庄子 逍遥游》 E,情感突转,从颔联的慷慨豪迈转为尾联的漂泊愁苦,错。)‎ ‎10.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2分)异:但本诗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卜,但是诗人的报国豪情饱满高涨,仍然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2分)而《登高》则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句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2分)(没有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的酌情扣分)‎ ‎11(6分)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2.(1)(3分)A  ( B.“铺垫”分析错误;C'.“自私冷酷、贪得无厌”,分析不妥当;D.“更……负疚和惭愧”理解错误) (2)(5分)①引进种植西洋香菇,帮助大家脱贫致富时的积极热心;②村民违约后,面对西洋香菇报废,贷款无法收回时的悲哀;③事后被人埋怨,被调整到其他村庄时的迷茫、屈辱和压抑;④离开村庄时,为村民的憨厚朴实而感动。(每点1分,心理变化过程顺序正确1分,意思相近即可) (3)②次要人物的作用:‎ 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 若是线索人物,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若是第一人称,就有见证作用。‎ ‎(6分)①村长是事件的主要参与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 村长的狭隘、愚昧导致了老黄脱贫致富项目的失败,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引人深思。③村长这一形象,对“老黄”起到了衬托作用,使“老黄”的形象特点更为鲜明。(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13D ①以邻为壑:比喻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本句批驳“不与相关机构共享信息资源”现象,没有嫁祸转嫁,属于望文生义。②技压群芳:比赛中技高一筹,超越众女子。此处搭配不当。 ③高山仰止:比喻对有品位有气质有道德的人的敬仰之情。与句意相符。④不经之谈:经,通常的道理、法则等;谈,话。指荒唐的没有根据的言论。与句意相符 ⑤一文不名:一个钱都没有。形容非常贫困。⑥比喻不幸的事情。多指人的死亡 ‎14答案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A项,句式杂糅;B项,语序不当;C项,搭配不当。‎ ‎15 B试题分析:要分析谦敬、语体、场合等因素,故选B。 ‎ ‎16(6分)①在时间上有很强的互补性②冬季阳光强度小而风大③晴朗的白天由太阳能发点装置发电 ‎17(6分)调查结果:(1)网民浏览新闻时间较短,大多不超过30分钟。(2)新闻阅读深度不足,大部分看不完全文。(4分,每点2分。)结论:网民的网络阅读呈现浅阅读、碎片化特征。(其它结论合理亦可,2分)‎ ‎18审题立意: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换中心词 将“技术”换成 “实践”“能力”“实干”“实力”。‎ 偏题:‎ 理论与实践 平凡不平凡 死学习 技多不压身 工匠精神 只写:‎ 做到极致 用心专一 而没扣住一技之长。‎ 对材料引申过多:‎ 应有一技之长,去创造美丽人生。‎ 创造美丽人生,需要我们时刻拉紧生命的纤绳 举例不恰当:‎ 有一技之长,项羽武功,李煜文学,马云 标题不恰当: 《一件事》 《就业》‎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