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3 M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2019-2020 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测试卷
一、基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中,读音无误一项是
A. 敕造(là) 逡巡(quān) 合从缔交(zòng) 跂而望矣(qĭ)
B. 句读(dòu) 崤函(xiáo) 瓮牖绳枢(wèng) 六艺经传(zhuàn)
C. 狗彘(zhì) 庠序(yáng) 陈抟老祖(chuán) 养生丧死(sānɡ)
D. 筋骨(jīn) 藩篱(pān) 锲而不舍(qì) 其曲中规(qū)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字中,读音无误的一项”,然后依据字形和字义辨析字音正误。
A项,“敕造(là)”应为“敕造(chì)”;
C项,“庠序(yáng)”应为“庠序(xiáng)”,“陈抟老祖(chuán)”应为“陈抟老祖(tuán)”;
D项,“藩篱(pān)”应为“藩篱(fān)”,“锲而不舍(qì)”应为“锲而不舍(qiè)”。
故选B
【点睛】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吃不准的情况下,可多考虑从词语具体意义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善用排除法。如果题干是全部不相同的,就把有两项相同的去掉;如果题干是与所给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则去掉一个不同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全都正确,就去掉有一个错误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有错误的一组,就排除肯定无误的一项;总之,用排除法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当然也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的。
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歆享 弯弓抱怨 良将劲驽 沸反盈天
B. 宵拆 扣关攻秦 群山万壑 混世魔王
C. 巉岩 弃甲曳兵 锄櫌棘矜 两靥之愁
D. 蹙缩 度长契大 不积跬步 牲澧香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然后依据语境来辨析字形正误。
A项,“弯弓抱怨”应为“弯弓报怨”,“良将劲驽”应为“良将劲弩”;
B项,“宵拆”应为“宵柝”,“扣关攻秦”应为“叩关攻秦”;
D项,“度长契大”应为“度长絜大”,“牲澧香烟”应为“牲醴香烟”。
故选C。
【点睛】字形题一般可以采取音辨法。逐个审读容易出错的字,从中可以辨析出一些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形辨法。如果怀疑某个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可以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义辨法。通过掌握的词语意义,或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义,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结构辨析法。对于独体字或形声字中的形旁已失去表意功能的形声字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是不是别字,还可以通过对整个词语的理解,来寻找不合语境的别字。还有一部分就只能依靠我们平时的积累了。如果题干是有错别字的一项,就排除肯定无错别字的;如果是全对的一项,就排除肯定有错别字的;如果题干是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就先排除有三个错别字的一项。总之,可以多使用结构分析法:一是字形本身结构,二是词语结构。辨析字形要注意把字的音、形、义结合在一起来考虑。看词语不宜太长久,要善于回想什么时候在课本或课堂上接触到这个字的。如无把握,可放放再说,但必须用记号来提示自己。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反复陈述
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省:省察
C. 流血漂橹 橹:盾牌
D.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不齿:不屑启齿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A项,“申之以孝悌之义”翻译为: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申”解释为:反复陈述。
B项,“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翻译为:品德高尚的人好学并且每日都反省自己。“省”解释为:省察、反省。
C项,“流血漂橹”翻译为:血流成河,可以使盾牌漂浮起来。“橹”解释为:盾牌。
D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翻译为: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使士大夫们看不起的。“不齿”解释为:不屑一提。
故选D。
4.下列句中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鱼鳖不可胜食也
B.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生非异也
C.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D.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中都有通假字的一项”,这是文言实词中的通假字现象设题,然后要根据平时课内外的积累,再根据字音相同来判断是否是通假字。
A项,“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翻译为:就不要希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无”通“毋”,不要。“鱼鳖不可胜食也”翻译为:鱼类可以多的吃不完。后一句中没有通假。
B项,“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翻译为:就会智慧明达而行为没有过错。“知”通“智”,智慧。“君子生非异也”翻译为:君子的本性和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生”通“性”,本性。
C项,“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翻译为: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都带着粮食,影子似地跟着他。“景”通“影”,像影子一样。“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翻译为:因为秦王朝不施仁义,所以由攻势转为守势。后一句中没有通假。
D项,“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翻译为:称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足以可耻,称官位高的人为老师,就近于阿谀奉承。“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翻译为: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和解决疑惑的。“受”通“授”。前一句中没有通假。
故选B。
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使人听此凋朱颜 ②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③序八州而朝同列 ④追亡逐北 ⑤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⑦会盟而谋弱秦 ⑧用心一也
A. ①/②⑤/③⑥⑦/④/⑧ B. ①⑦/②③⑥/④/⑤/⑧
C. ①⑦/②⑤/③⑥/④/⑧ D. ①⑦/②⑤/③④⑥/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辨析活用类型。
①“使人听此凋朱颜”翻译为:使人听到这些使脸色发生变化。“凋”解释为:使……脸色发生变化,为使动用法。②“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翻译为:然而,陈涉不过是一个用破瓮做窗子、用绳系着户枢的贫穷人家子弟。“瓮”解释为:用破瓮,由名词活用作状语。“绳”解释为:用绳子,由名词活用作状语。③“序八州而朝同列”翻译为:其他八个州(即六国)排列次序一起来向秦国朝贺,“序”解释为:排列次序,名词活用作动词。④“追亡逐北”翻译为:追击败走的敌军。“亡”解释为:败走的敌军,由动词活用作名词。⑤“闻舟中夜弹琵琶者”翻译为:在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夜”解释为:在夜里,由名词活用作状语。 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翻译为:凭借舟船的人,并不是会游泳。“水”解释为:游泳,由名词活用作动词。⑦“会盟而谋弱秦”翻译为: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弱”解释为:使……变弱,为使动用法。⑧“用心一也”翻译为:(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一”解释为:专一,由数词活用作动词。
故选C。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你 B.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C. 金就砺则利 D. 自以为关中之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这是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现象设题,然后把加点词的现代意思代入句中,看能否讲得通。
A项,“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翻译为:这样还不能建立王业,从来没有过。“然而”,古义为:然,这样;而,连词。今义为: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B项,“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翻译为:因此弟子不一定比不上老师。“不必”,古义为:不一定。今义为:没有必要。
C项,“金就砺则利”翻译为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金”,古义为:指金属器具,主要指刀具。今义为:一种化学元素。
D项,“自以为关中之固”翻译为:始皇心里自认为倚仗这关中的险固地势。“以为”,古今含义均为认为。
故选D。
7.下列不同于其他三项的句式是
A.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B. 转徙于江湖间
C.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 未之有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不同于其他三项的句式”,然后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进行辨析。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以及省略句。
A项,“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翻译为:唉,你这远方人为什么到这里来呢? 正常语序为:嗟尔远道之人为胡乎来哉,为宾语前置句。
B项,“转徙于江湖间”翻译为:在江湖之间辗转迁移。正常语序为:于江湖间转徙,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C项,“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翻译为: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为宾语前置句。
D项,“未之有也”翻译为:没有这样情况。正常语序为:未有之也,为宾语前置句。
故选B。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 ①斧斤以时入山林 ②作《师说》以贻之
C. ①填然鼓之 ②乐毅之徒
D. ①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答案】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A项,①“师不必贤于弟子”翻译为:老师不应定比弟子贤能。“于”为介词,比。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翻译为:冰,是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于”为介词,比。
B项,①“斧斤以时入山林”翻译为:按季节进山用斧头砍伐林木。“以”为介词,按照。②“作《师说》以贻之”翻译为:作了一篇《师说》来赠送给他。“以”为连词,来。
C项,①“填然鼓之”翻译为:咚咚地敲响战鼓。“之”为衬音助词,没有实际含义。②“乐毅之徒”翻译为:乐毅这一类的人。“之”为代词,这。
D项,①“锲而舍之,朽木不折”翻译为:雕刻一下便放弃,即使是腐朽的木头也不能被折断。“而”为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如果。②“吾尝终日而思矣”翻译为:我曾经整天地思考。“而”为连词,表示修饰关系。
故选A。
9.下列文学或文化常识解析有误的一项是
A.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世称“八德”。“八德”中,孝悌居于重要位置, 孝,指孝顺父母,悌指敬爱兄长。
B. 荀子是先秦儒家学派最后一位大师,在人性问题上,主张“性善论”,有言“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认为通过后天学习可以完善人的本性。
C. 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制,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帝王,常谓“万乘之尊”。
D. 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主张‘性善论’”是错误的,孟子主张“性善论”,而荀子主张“性恶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是孟子的言论,而不是荀子的。
故选B。
10.下面是《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部分判词,人物指代正确的一组是
①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
②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
③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④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A. 王熙凤 妙玉 薛宝钗 林黛玉 B. 王熙凤 林黛玉 妙玉 薛宝钗
C. 薛宝钗 妙玉 林黛玉 王熙凤 D. 薛宝钗 林黛玉 妙玉 王熙凤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名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是《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部分判词,人物指代正确的一组”,然后根据示例和《红楼梦》中人物的特点和相关的事例进行分析。
①“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 ,符合封建道德标准 的女人,称为具有“停机德” ,这里是赞叹宝钗。薛宝钗如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不得其所,暗示薛宝钗必然遭到冷落孤寒的境遇。所以这里是为薛宝钗所写的判词。
②“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咏絮才”指女子咏诗的才华,出自晋朝谢奕女幼年时期的故事。后世称赞能诗善文的女子为有“咏絮才”这里喻指黛玉应怜惜 。“玉带林中挂”的意思是:好好的一条封建官僚的腰带,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是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悲惨的写照。所以这里是为林黛玉所写的判词。
③“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洁,既指清洁,亦指佛教所说的净。佛教宣扬现实世界是污秽的,惟有佛国才算“净土”,所以佛教又称净教。妙玉有“洁癖”,又身在佛门,故云“欲洁”。“金玉质”,喻妙玉“出身不凡,心性高洁”,但“终陷淖泥中”。所以这里是为妙玉所写的判词。
④“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凡鸟从末世来”指的是凤姐这么一个能干的女强人生于末世的不幸,“凡鸟”是繁体里的“凤”字,也就暗指王熙凤。“一从二令三人木”指的是丈夫贾链对凤姐的态度变化。新婚后先“从”,对她百依百顺,样样都听她的;“二令”解为“冷”,指的是丈夫对她的渐渐冷淡与开始对她发号施令;“三人木”以“拆字法”是指她最后被休弃的命运。“哭向金陵事更哀”就是她被休弃后哭着回娘家的悲哀的写照。所以这里是为王熙凤所写的判词。
故选D。
二、名篇名句默写填空
11.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从渔业方面阐述“王道之始”的措施,并符合当下可持续发展观的两句是“____,____”。
(2)《劝学》中用蚯蚓爪牙不利、筋骨不强却能“衣食丰足”的事例证明了用心专一的好处,用“____,____,_____”这一相反的事例来揭示了用心不专的坏处。
(3)贾谊在《过秦论》中用排比句描写秦始皇用武力统治天下的语句是:“振长策而御宇内,_____,___,_____。”
(4)韩愈在《师说》中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挑战后,以“_____ ,____”来说明得知道理有早有迟,学问和技艺各有所长的师生观。
【答案】 (1). 数罟不入洿池 (2). 鱼鳖不可胜食也 (3). 蟹六跪而二螯 (4).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5). 用心躁也 (6). 吞二周而亡诸侯 (7). 履至尊而制六合 (8).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9). 闻道有先后 (10). 术业有专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罟”“洿”“鳖”“鳝”“躁”等。
【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古代诗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王昭君二首 白居易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12. 下列对诗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不同于他人咏昭君“死战生死俱为国”的高尚和宏大,白居易以明白如话的语言刻画出了昭君楚楚可怜的形象,诗歌格调略逊一筹。
B. “愁苦辛勤憔悴尽”仅仅七字,便将这位辞家别亲、远赴匈奴的巾帼奇女子概括殆尽。 “愁苦”二字描绘出她为民族大义和亲北庭后,深抑于心底的忧愁和痛苦。
C. 第一首诗偏重于静态的画面描述,以欲扬先抑的手法塑造了昭君的伟大形象;第二首诗则选取了颇具典型性的送别场面,借助人物语言塑造了人物形象。
D. 这两首诗的侧重点虽不相同,但能在同一题目下彼此补充、相映生色,使得这组诗别开生面,在众多吟咏昭君的诗歌中脱颖而出,历久弥新。
13. 试分析白居易《王昭君二首》和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中的昭君形象所怀有的情感有何异同之处。
【答案】12. A 13. 同:都有对故土家园的深切思念;都有深刻的忧愁和痛苦。异:白诗表现出昭君对君王发自内心的深沉衷爱;杜诗中昭君对君王的昏庸糊涂满怀怨恨之情。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诗歌分析有误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项,“诗歌格调略逊一筹”是错误的。这首诗立意巧妙,诗歌以王昭君自己的角度来入笔,先描写她为胡地风沙所困,已变得憔悴,形象鲜明,但不愿让皇帝知道,只希望回国,有恋主之情。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从诗歌的标题、作者、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关键词、注释等入手进行理解和把握。
本题是一道比较阅读题,分析白居易《王昭君二首》和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中的昭君形象所怀有的情感有何异同之处。首先要分别分析出每位作者笔下昭君形象所怀有的情感,然后再比较异同。白居易《王昭君二首》前两联写出了王昭君为民族大义和亲北庭后,为胡地风沙所困,已变得憔悴,写出了深抑于心底的忧愁和痛苦。后两联写出了王昭君想要回到自己的故土家园,表达了对故土家园深深的思念之情。同时不愿让君王知道自己容颜憔悴衰老,也表现出昭君对君王发自内心的深沉衷爱之情。而《咏怀古迹(其三)》后两联写到王昭君的魂魄在月夜之下回到自己的故国,并且弹奏的琵琶曲中有幽怨之情,所以也表达了王昭君对故土家园的深切思念之情,有深刻的忧愁和痛苦之情。而王昭君的悲剧是因为汉元帝的昏庸造成的,他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因此,这首诗也表达了昭君对君王的昏庸糊涂满怀怨恨之情。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节选自韩愈《师说》,有删节)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从而:表目的连词,因此,就
B.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其:指示代词,那些
C.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D. 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群:名词用作状语,成群地
15. 下列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 ③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④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A.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D.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16.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在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后,论说了老师的作用以及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B. 第二段通过三组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抨击了“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
C. 第二段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 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
D. 本文观点明确,论证方法丰富,具体用到的论证方法有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比喻论证。
17.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答案】14. A 15. C 16. D
17. (1)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2)不懂断句,不理解疑难问题,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注重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这种人)我看不出他是明智的。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A项,“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翻译为: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从而”解释为:从,跟从;而,连词,并且。
B项,“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翻译为: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其”解释为:指示代词,那些。
C项,“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翻译为: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耻”解释为:意动用法,以…为耻
D项,“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翻译为: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群”解释为:名词用作状语,成群地。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翻译为: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所以”解释为:用来……的。②“圣人之所以为圣”翻译为: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所以”解释为:……的原因。③“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翻译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固”解释为:本来。④“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翻译为: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固”解释为:牢固。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D项,“比喻论证”是错误的。文章中没有用到比喻论证。
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的得分点为:“师”,学习;“庸”,哪里;“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为介词结构后置句,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第二句话的得分点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为宾语前置句,不懂断句,不理解疑难问题;“或”,有的;“不”,通“否”,不向老师学习;“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
【点睛】
理解文章的内容,是做文言文题的基础。要读懂原文,注意重要字词的翻译、理解。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同时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另外,像比较生僻的文章,翻译起来比较拗口,我们可以借助下面的题干去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由点及面,慢慢读懂文言文段。
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听闻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这样罢了。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件小事
鲁迅
①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
②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
③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大北风刮得正猛,我因为生计关系,不得不一早在路上走。一路几乎遇不见人,好容易才雇定了一辆人力车,教他拉到 S 门去。不一会,北风小了,路上浮尘早已刮净,剩下一条洁白的大道来,车夫也跑得更快。刚近 S 门,然而车把上带着一个人,慢慢地倒了。
④跌倒的是一个女人,花白头发,衣服都很破烂。伊从马路边上突然向车前横截过来; 车夫已经让开道,但伊的破棉背心没有上扣,微风吹着,向外展开,所以终于兜着车把。幸而车夫早有点停步,否则伊定要栽一个大斤斗,跌到头破血出了。
⑤伊伏在地上;车夫便也立住脚。我料定这老女人并没有伤,又没有别人看见,便很怪他多事,要自己惹出是非,也误了我的路。
⑥我便对他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
⑦车夫毫不理会,——或者并没有听到,——却放下车子,扶那老女人慢慢起来,搀着臂膊立定,问伊说:
⑧“你怎么啦?”
⑨“我摔坏了。”
⑩我想,我眼见你慢慢倒地,怎么会摔坏呢,装腔作势罢了,这真可憎恶。车夫多事, 也正是自讨苦吃,现在你自己想法去。
⑪车夫听了这老女人的话,却毫不踌躇,仍然搀着伊的臂膊,便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我有些诧异,忙看前面,是一所巡警分驻所,大风之后,外面也不见人。这车夫扶着那老女人, 便正是向那大门走去。
⑫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⑬我的活力这时大约有些凝滞了,坐着没有动,也没有想,直到看见分驻所里走出一个巡警,才下了车。
⑭巡警走近我说,“你自己雇车罢,他不能拉你了。”
⑮我没有思索的从外套袋里抓出一大把铜元,交给巡警,说,“请你给他……”
⑯风全住了,路上还很静。我走着,一面想,几乎怕敢想到我自己。以前的事姑且搁起, 这一大把铜元又是什么意思?奖他么?我还能裁判车夫么?我不能回答自己。
⑰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因此也时时熬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一九二〇年七月
(原刊 1919 年 12 月 1 日《晨报•周年纪念增刊》,后收入《呐喊》)
1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文短小精悍,是以小见大写作手法成功运用的典型;同时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将车夫和作为雇主的“我”对于同一件事的不同态度进行对照,凸显了小说主题。
B. 本文通过一波三折的情节叙述,不仅展现了车夫不假思索的真诚和善良,也表现了鲁迅最深刻的生命感悟和自我反省。
C. 本文语言朴素无华,不似鲁迅先生惯常的冷峻嘲讽,但这种轻描淡写的语言风格并不影响作者感情的抒发。
D. 文中多处关于“风”的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了“我”复杂的心理活动,也烘托了车夫高大的人物形象。
19. 试分析本文中车夫的形象特点。
20. 如何理解作者在事发当时“几乎怕敢想到我自己”,而现在却“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这两种矛盾的心态?请分别做出分析。
【答案】18. B 19. (1)勤劳善良,大风天出车尽职尽责;及早让道老妇人,对于轻微摔着的老妇人也能立即停车关切地搀扶问询。(2)敢于担当(勇于承担责任),毫不踌躇搀扶着被自己车把带倒的老妇人去警察局。
20. (1)事发当时,车夫的所作所为让“我”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一方面联想到自己惯常所为内心羞愧难当,怕想到自己;另一方面思考自己转交铜元的行为意味着审视解剖自己,事发突然,“我”一时难以面对皮袍下藏着的自己的“小”,想逃避。(2)时至今日,回想这件事虽然也有苦痛难堪,但我“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是在用这件事情时刻提醒自己,督促自己,鞭策自己,让自己在时常反省中成就自己的“大”。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章内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项,“一波三折的情节叙述”表述不合适。本文的情节比较简单,并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通过这样一件小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解答有关人物形象的分析题时,在分析时,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此题可以从原文中找出有关语段,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把人物性格展现出来。
本文的背景是在大冬天,而且是大北风刮得正猛,路上几乎遇不到人,而在这样的天气车夫仍然在拉车,老妇人是从马路边上突然向车前横截过来,并且在撞到老妇人之前,车夫已经让开道,从而可知,责任并不在车夫身上,但是对于轻微擦伤的老妇人,车夫把她扶起来,并且询问怎么了,可以看出车夫是一个勤劳并且善良的人。
虽然责任并不在车夫身上,但最终车夫还是毫不踌躇地搀扶着老妇人一步步地走进巡警分驻所,并且让巡警告诉作者自己再雇车吧,从而可以看出车夫是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整体上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分析人物的心理特点。
事发当时,作者怪车夫多事,自己惹出是非来,对车夫很是不理解,可当看到车夫毫不犹豫地带老妇人去了巡警分驻所时,感觉车夫的形象高大起来,因为车夫的形象和自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自己羞愧难当,怕想到自己。车夫的所作所为让自己受到极大地震撼,以至于当巡警向自己走来时,自己抓出一把银元让巡警转交给车夫,作者的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对自己以前行为的否定,开始对自己进行审视和反省,而皮袍下藏着的自己的“小”让自己难以面对,想要逃避。而现在作者却努力地要想到我自己,是想这一件小事虽然让自己苦痛难看,但却能教自己惭愧,催促自己自新,并且增长自己的勇气和希望,让自己在时常反省中成就自己的“大”。
【点睛】
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小说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六、写作
21.阅读下面的图片及文字,根据图文含义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700 字的文章, 表达个人的观点和认识。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参考范文:
全面理性地看待事物
我们总以为自己看到的就是全部的真相,殊不知很多时候我们常常雾里看花、一叶障目,看到的只是事物的表象或者事物的一部分,而不是事物的真相,为了避免和真相擦肩而过,我们需要全面理性地看待事物。
还记得《见字如面》中吴聪灵写给范美忠的那封迟来的道歉信吗?当初汶川地震时,因为吴聪灵的一篇文章,范美忠被冠以“范跑跑”的“美名”。当时,我们只看到吴聪灵的那篇文章,只看到“范跑跑”在地震的紧急关头自己逃生,于是毁了范美忠的正常的生活。如果我们用理性的思维站在范美忠的角度多想一想,也许生活会变成另一个样子 ,至少范美忠会成为逃脱灾难的幸存者,所以,不要用你眼睛看到的真相来掩盖整个的事实吧。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冰心的诗句也正是揭示了这一道理。
德摩斯梯尼之所以成为千古留名的雄辩家,背后是十年如一日口含石头对着大海演讲的决心;“黑曼巴”科比之所以统治篮球界,是因为每天凌晨四点都在洛杉矶迎着朝阳奔跑。看到别人所忽略的,因为那很可能蕴含着所有伟大背后的秘密。即使无法成为伟大,看到成功背后的汗水,然后向着它努力;或是看看遗憾落幕的人,然后补足自己的短板,也至少能让你我免于平庸,成为时代洪流的“幸存者”。
当我们看待成功者、看待残酷筛选下的“幸存者”时,我们应扪心自问,自己是否只看到了他们所展现的光鲜亮丽的一面,将他们的成功看得唾手可得,却忽略了成功者每一份今日的成就,背后都凝结着昔日的血与泪
但是否所有被忽视的都有价值?并非如此。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不意味着必须要将自己慧眼独识的内容加以利用,而是在仔细辨别与考量的基础上有所取舍。哪怕这一部分只有1%是有益的,但全面的眼光与独到的思维的也可能会带来100%的改变,这即是成功。
巴尔扎克曾说过:“真理喜欢捉弄人,他总是给你看虚幻的真相,然后自己藏在别处偷笑”。任何时候看待任何事物都要全面,我们的眼中都不能只看到应当看到的,更应该用智慧的头脑寻找看不到的部分,或许真理正藏在其中等待发掘,它将使我们免于平庸,甚至走向伟大。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是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题中的材料比较特殊,是由两组图片和一句话组成的。通过两组图片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这两组中第二幅图其实是对第一幅的补充。如果我们仅仅看到每组图中的第一张就觉得看到了事情的真相的话,那就是错误的。每组第二幅图让我们发现第一幅图并不是真相。所以结合这两组图,我们可以发现我们要多去看、多去发现,不能仅仅停留在眼睛所看的事物,而是应该用理性、全面的眼光,多方位地去思考,去查找,只有这样,我们离真相才可能更进一步。图片后面还有一句话:不要以为你看到的就是全部的真相,这就话是对前面图片的一个补充。
参考立意:
1、 要全面、理性地看待问题
2、 拒绝片面,赢得真相
3、 理性全面让真相离生活更进一步
素材积累:
1、轰轰烈烈的空战过后,专家对伤痕累累的战机进行整修。所有的人都只看到了幸存战机弹痕多的部位,只有沃德看到了别人没有看到的——幸存战机之所以幸存,是因为受伤的部位并不致命,而真正应该受到重视的那些伤口,却早已随着失事战机消逝在硝烟与炮火中。如果没有沃德这样的人,以自己独到的眼光看到了被忽略的内容,那么对战机的加固将是徒劳的,甚至会如“马掌钉与将军”的故事一样,导致整个国家的覆灭。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只有这样,才能防止被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2、理性全面,是我们接传信息的防火墙,防止我们冲动和盲目。冷静、全面、严谨,将使我们接传信息时,合情合理合法,而不会悖情悖理悖法。反思这些年的“板蓝根事件”、“碘盐事件”“秦火火事件”、“键盘党”等,我们确实需要培养一种理性全面接传信息的基本素养,而不是仅仅相信自己的眼睛,它将使我们超越感性的低级阶段,而使我们越来越成熟。
3、全面的看待事物会发现不同的美好世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终究是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事事知晓,但是当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一件事物时,就会发现以前被忽视的,无与伦比的美丽。当我们初见一个人时,难免会根据一个人的外貌对一个人进行判断,在自己心中为其勾勒一个形象,往往容貌姣好之人更易获得好感,容貌一般之人可能第一次就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了。但,知人知面不知心,许多时候,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发现某些人和他的表象截然不同,本来觉得是值得交往的朋友,结果可能是阴险狡诈的小人,本来是冷漠无情的过客,却发现他才是真正的会付出真心的朋友。苏轼有一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如诗中所说,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发现,所以当尽可能全面的接人待物。
层次分析:
文章由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引出观点:为了避免和真相擦肩而过,我们需要全面理性地看待事物。然后列举了像范美忠、德摩斯梯尼、科比等例子,来说明我们不要被眼前的现象迷惑,而是要通过理性地思考,更加全面地看待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离真相越来越近。然后进一步强调我们能在仔细辨别与考量的基础上有所取舍,全面的眼光与独到的思维的也可能会带来100%的改变。最后总结全文,进步强调任何时候看待任何事物都要全面。
【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