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34 KB
  • 2021-06-03 发布

2019届一轮复习北京版文言文阅读学案

  • 4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届一轮复习北京版文言文阅读 学案 A组 一、(2018北师大二附中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3分)‎ 观鸭说 ‎[明]吴廷翰 家僮取鸭卵伏之,得雏鸭数十。始育,则饲之盆中,少与之水,其声呴呴然,其毛羽滈滈然,予甚爱,戏之。‎ 不数日,僮以告曰:“雏鸭有毙者矣。”既而听其声,啾啾然哀鸣;视其毛羽,苏苏然以散落,予让僮不善畜也。僮曰:“是非不善畜也,畜不以水也。”‎ 次日,予适憩亭中,时雨初歇,池水方强,顾而乐之,凭栏而语曰:“曷不以畜鸭雏?”僮趋而去,不移时筐而至,稍出之水涯,惶惶然惊愕不已,其目睢睢然睨,其足逡逡然前而却。竿之,则遂群奔水中,或扬足而驰,或拍翅而飞,不定者良久。既乃狎水,或仰而饮,或俯而啄,三五而阵,各适其所。则又或沉而没,或浮而出,盘旋戏跃于萍藻间。既休而理羽,交口扇翅,或曳而行,或拳而立,或屈而睡,消摇相羊①,容与②如也。既晡③,僮将筐而归,则相与复嬉于渚,或逐于堤,或蔽于丛,不可得,遂纵之。‎ 明日至,亦如之。其声嗈嗈然以和,其毛羽濯濯然以光泽。其去畜池之前仅三日,充长已倍三之一矣。‎ 余乃叹曰:“大哉造物之育万物乎!大而龙蛇之于渊泽,虎豹之于山林,细而蠛蠓④之于蹄涔⑤,各遂其性而已。鸭之不育于陆而育于水,亦一理也。夫反其性,造化不能以育物,圣人岂能以育民乎?君子为政,当斯民沦丧之后,烦之以法令,胁之以刑罚,诱之以智巧,荡之淫华,本性日耗,生理日促,相与骈死而不知。一旦欲其改途易辙,驱之以道德,荡之以礼义,纳之以忠信,囿之以淳朴,靡不相顾骇愕,不信不安。及其久也,教成而化行,行安而俗美,追视昔日之所为与今日之所趋,安危利害相去什佰而千万,则虽械之使为恶,日挞之而欲其蹈刑,亦不可得矣。”‎ 乃复叹曰:“因育鸭得育民,然则兹观也,鸭与也乎哉!”述观鸭。‎ ‎(取材于《吴廷翰集》,有删改)‎ ‎[注] ①消摇:逍遥,安闲自得。相羊:徜徉,漫游之意。②容与:安逸自得的样子。③晡:傍晚。④蠛蠓(miè měng):也称“蠓”,一种小飞虫。⑤蹄涔(cén):蹄迹中的积水。‎ ‎1.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予让僮不善畜也     让:责备 B.僮趋而去        趋:快步 C.其足逡逡然前而却    却:停止 D.囿之以淳朴       囿:约束 ‎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凭栏而语曰   行安而俗美 B.其声呴呴然   然则兹观也 C.曷不以畜鸭雏      造化不能以育物 D.竿之,则遂群奔水中    鸭之不育于陆而育于水 ‎3.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3分)(  )‎ A.是非不善畜也,(乃)畜不以水也 B.(僮)稍出之水涯,惶惶然惊愕不已 C.(鸭)则相与复嬉于渚,或逐于堤 D.及其久也,(则)教成而化行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①既乃狎水,或仰而饮,或俯而啄,三五而阵,各适其所。‎ 译文:  ‎ ‎  ‎ ‎②则虽械之使为恶,日挞之而欲其蹈刑,亦不可得矣。‎ 译文:   ‎ ‎  ‎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鸭叫声稚嫩,羽毛洁净油亮,格外招人喜爱,作者忍不住要去逗这些小鸭子玩。‎ B.长在盆里的小鸭萎靡不振,甚至倒毙,这是无水蓄养的缘故,与作者、僮仆无关。‎ C.回归水池的小鸭生机勃勃,热闹非凡,这既证明了前面的错误,也为下文说理蓄势。‎ D.作者借“养鸭”说“育民”的道理,强调顺应百姓本性,才能教化大行,天下大治。‎ ‎6.作者写作此文有何用意?结合文本中“育鸭”的过程,说说他从中悟出什么样的“育民”道理。(5分)‎ 答:   ‎ ‎  ‎ ‎ ‎ ‎ ‎ ‎ ‎ 二、(2018海淀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4分)‎ 听雨堂记 乙未,中郎①令吴,念兄弟三人或仕或隐,散于四方,乃取子瞻怀子由②之意,扁其退居之堂曰“听雨”。十月,予往吴省之,见而叹曰:“吾观子瞻居宦途四十余年,即颠沛流离之际,室家妻子潇然不在念,而独不能一刻忘情于子由,夜床风雨之感无日无之,乃竟不得与子由相聚也。”‎ 嗟乎!宋自仁宗以后,皆非治朝也。子瞻之肮脏③好尽,子由之狷介寡合,皆山林之骨,非希世取功名之人也。古之君子,有一人知之,则可以隐。夫孰有子瞻与子由两相知者?以两相知之兄弟,而偕隐于山林,讲究性命之理,弹琴乐道,而著书瑞草、何村之间,恐亦不大寂寞也。而乃违性乖质,以战于功名之途,卒为世所忌,几至于死。彼黄州之行已矣,元祐初,既得放归阳羡,当此时,富贵功名之味,亦既尝之矣;世路风波之苦,亦既历之矣;己之为人,足以招尤而取忌,亦大可见矣,肱已九折矣。或招子由至常,或移家至许,或相携而归,使不得遂其乐于中年者,庶几得遂于晚岁,亦奚不可。胡为乎招即来,麾即去,八年荣华,所得几何?而飘零桄榔之下,寂寞蜒岛之中,遂不得与子由再见,此吾之所不晓于子瞻者也。夫人责自照。陶潜之可仕而不物,以其性刚耳。子瞻渡海以后,乃欲学陶,夫不学之于少,而学之于老,是贼去而弯弓也。‎ 今吾兄弟三人,相爱不啻子瞻之于子由。子瞻无兄,子由无弟,其乐尚减于吾辈。然吾命薄,或可以免于功名。独吾观两兄道根深,世缘浅,终亦非功名之品。而中郎内宽而外激,心和而迹孤,尤与山林相宜。今来令吴中,令简政清,了不见其繁,而其中常若有不自得之意。岂有鉴于子瞻之覆辙,彼所欲老而学之者,中郎欲少而学之乎?如是则听雨之乐,不待老而可遂也,请归以俟。‎ ‎(有删改)‎ ‎[注] ①即袁宏道,为本文作者袁中道之兄。②苏辙在《<逍遥堂会宿二首>并引》中写道:“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既壮,将宦游四方,读韦苏州诗至‘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恻然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故子瞻始为凤翔幕府,留诗为别曰:‘夜雨何时听萧瑟?’其后子瞻通守余杭,复移守胶西,而辙滞留于淮阳、济南,不见者七年。”③肮(kǎnɡ)脏(zǎnɡ):刚直倔强的样子。‎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皆非治朝也  治朝:治理朝政 B.子由之狷介寡合  狷介:洁身自好 C.庶几得遂于晚岁  庶几:或许,大概 D.相爱不啻子瞻之于子由  不啻:不亚于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念兄弟三人或仕或隐  或可以免于功名 B.而独不能一刻忘情于子由  而乃违性乖质 C.乃竟不得与子由相聚也  乃欲学陶 D.其乐尚减于吾辈  岂有鉴于子瞻之覆辙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扁其退居之堂曰“听雨”‎ 为自己的闲居之所题写匾额为“听雨”‎ B.足以招尤而取忌 足以招致怨恨和忌妒 C.陶潜之可仕而不物 陶渊明可以做到走上仕途却不受外物牵绊 D.是贼去而弯弓也 这就像在盗贼离开后把弓折断啊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今来令吴中,令简政清,了不见其繁,而其中常若有不自得之意。‎ 译文:   ‎ ‎5.阅读第一段和注释②,用自己的话回答“子瞻怀子由之意”的“意”所包含的内容。(4分)‎ 答:   ‎ ‎6.文章结尾说袁氏三兄弟的“听雨之乐”不待老年就可实现。根据文意概括作者这样说的理由。(5分)‎ 答:   ‎ 三、(2017海淀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5分)‎ 文山观大水记 文天祥 自文山门而入,道万松下,至“天图画”,一江横其前。行数百步,尽一岭为松江亭。亭接堤二千尺,尽处为障东桥,桥外数十步为道体堂。自堂之右循岭而登为银湾,临江最高处也。银湾之上,有亭曰“白石”,青崖曰“六月雪”,有桥曰“两峰之间”,而止焉。此文山滨江一直之大概也。‎ 戊辰岁,余自禁庐①罢归,日往来徜徉其间。五月十四日,大水,报者至。时馆中有临川杜伯扬、义山萧敬夫,吾里之士以大学试,群走京师,惟孙子安未尝往。辄呼马戒车,与二客疾驰观焉,而约子安后至。‎ 未至“天图画”,其声如疾风暴雷,轰豗震荡而不可御。临岸侧目,不得往视,而隔江之秧畦菜垄悉为洪流矣。及松江亭,亭之对为洲,洲故垤然隆起,及是,仅有洲顶,而首尾俱失;老松数十本,及水者争相跛曳,有偃蹇不伏之状。至障东桥,坐而面上游水从“六月雪”而下,如建瓴千万丈,汹涌澎湃,直送乎吾前,异哉!至道体堂,堂前石林立,旧浮出水,而如有力者一夜负去。‎ 酒数行,使人候“六月雪”可进与否,围棋以待之。复命曰:水断道。遂止。如银湾,山势回曲,水至此而旋。前是立亭以据委折之会,乃不知一览东西二三里,而水之情状无一可逃遁,故自今而言,则银湾遂为观澜之绝奇矣。坐亭上,相与谐谑,赋唐律一章,纵其体状,期尽其气力,以庶几其万一。予曰:“风雨移三峡,雷霆擘两山。”伯扬曰:“雷霆真自地中出,河汉莫从天上翻。”敬夫曰:“八风卷地翻雷穴,万甲从天骤雪鬃。”惟子安素不作诗,闻吾三人语,有会于其中,辄拍手捋须、捧腹顿足,笑绝欲倒,盖有渊明之琴趣焉。倚阑逾时,诡异卓绝之观不可终极,而渐告晚矣。乃令车马从后,四人携手徐步而出。及家而耳目眩颤,手足飞动,形神不自宁者久之。‎ 他日,予读《兰亭记》,见其感物兴怀,一欣一戚,随时变迁,予最爱其说。客曰:“羲之信非旷达者。夫富贵贫贱、屈伸得丧,皆有足乐,盖于其心而境不与焉。岂以昔而乐、今而悲而动心于俯仰之间哉?”予恍然有间。人生适意耳,如今日所遇,霄壤间万物无以易此。前之所欣,所过者化,已不可追记,予意夫后之所欣者至,则今之所欣者又忽焉忘之,故忽起奋笔,乘兴而为之记,且谂②同游者发一噱。‎ ‎(有删改)‎ ‎[注] ①禁庐:宫廷。②谂(shěn):劝告,告诉。‎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而止焉         止:停止,此为“到了终点”之意 B.如建瓴千万丈 建瓴:倾倒水瓶,形容水势大 C.前是立亭以据委折之会 委折:回环,曲折 D.予恍然有间 间:机会,机遇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吾里之士以大学试岂以昔而乐、今而悲而动心于俯仰之间哉 B.‎与二客疾驰观焉则今之所欣者又忽焉忘之 C.‎洲故垤然隆起故自今而言 D.‎乃不知一览东西二三里乃令车马从后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此文山滨江一直之大概也 这就是文山临江一带的概貌 B.有偃蹇不伏之状 呈现出傲岸、不肯屈服的样子 C.以庶几其万一 能大致写出这种奇绝景色的万分之一 D.霄壤间万物无以易此 天地间万物都不能改变它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至道体堂,堂前石林立,旧浮出水,而如有力者一夜负去。‎ 译文:   ‎ ‎  ‎ ‎5.从全文看,“乘兴而为之记”的“兴”指  之兴,  之兴和  之兴。(6分) ‎ ‎6.请用自己的话回答,文中王羲之与“客”对人生的认识有何不同。你更认同谁的看法?简要说明理由。(6分)‎ 答:   ‎ 四、(2017西城二模)阅读下面两组文言文,完成问题。(24分)‎ ‎(一)‎ 谢生应鸾,客其叔文涛先生临淄县署,继为费县令借司笔札。一日,坐轿拜客,书片纸付下役李升唤舆伺候。及出视,乃骡车也。生怒叱之。李曰:“适奉明谕,止言备舆,未言备轿。”生曰:“汝真钝汉,舆即是轿。因轿字不典,故通称舆字。”李笑曰:“昔淮南王《谏击闽越书》,曾有‘舆轿逾岭’一语,何言不典?”生愕然曰:“不意若辈中有此通品。”‎ 遂解骡乘之,令李步随于后,曰:“汝既腹有书笥,亦知此间武城之事乎?”曰:“此小人桑梓之地,何得不知?”生曰:“《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澹台灭明①,武城人。’而记子舆氏(曾子)所居武城,独别之曰南,是鲁当日有两武城矣!然乎?否耶?”李曰:“俗传子羽(澹台灭明)所居为费县之武城,而曾子之南武城在今之嘉祥县。此说谬妄。”生曰:“汝何所见而云然?”李曰:“《春秋》昭公二十三年:‘武城人……取邾师,获钅且弱地。’哀公八年:‘吴师……伐武城,克之。’《孟子》载:‘曾子居武城,有越寇。’夫与邾接壤,而当吴越之路,即今费县之武城也。《齐乘》亦谓‘子游弦歌旧邑②,在费西、滕东两县之间’,而从无两武城之说。”生曰:“果尔,则《史记》所载,何独有南武城之名?”李曰:“以鄙见揣之,定襄有武城,清河有武城。此云南者,别于两地而言。如《平原君传》中‘封于东武城’,亦其例也。”生大叹赏。归述于费令,亦奇之,除其役,拔充礼书。不一年,致千金产,称里中富户。‎ 后文涛先生修《临淄县志》,招生去。生以李可备顾问,挈之俱往。而所谈临淄旧典,皆属淄川县事。生怪问之。李曰:“小人箧中秘书,只有淄川,并无临淄。”生大疑,急索秘册以观。盖《说铃》两本,破碎不全,仅《山东考古录》十余页,及《闽小记》四五页。而当日舆轿之论,武城之考,偶然于数页中道着耳!生乃叹曰:“文人命运所到,享重名而邀厚福,皆此类也。”其叔闻之,亦大笑,赏以资斧,遣之回费。‎ 铎曰:“俭腹子挟芝麻《通鉴》③,翩翩然置身台省④,亦趁着十年好运耳!”‎ ‎(取材于沈起凤《谐铎·骡后谈书》,有删改)‎ ‎(二)‎ 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卷足而寝。僧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是两个人?”士子曰:“是两个人。”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乃笑曰:“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 ‎(节选自张岱《<夜航船>序》,有删改)‎ ‎[注] ①澹台灭明:复姓澹台,名灭明,与后文的曾子、子游同为孔子弟子。②旧邑:武城。子游曾任武城令,并发现澹台灭明是当地的人才。③俭腹子:腹中空空的人。芝麻《通鉴》:吴地人好食芝麻茶点,有商家用残缺的《通鉴》包装茶点,一位多次买过这种茶点的人从包装纸上学了点零碎知识,到处卖弄时被识破,其人被戏称为“芝麻通鉴”。④台省:唐代朝廷诸省的并称,后泛指显官要职。‎ ‎1.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继为费县令借司笔札  司:掌管 B.适奉明谕,止言备舆 适:刚才 C.伐武城,克之 克:攻下 D.除其役,拔充礼书 除:任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及出视,乃骡车也      僧乃笑曰 B.令李步随于后 别于两地而言 C.而记子舆氏(曾子)所居武城 而所谈临淄旧典 D.享重名而邀厚福 僧畏慑,拳足而寝 ‎3.对下列语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书片纸付下役李升唤舆伺候 写了一个纸条交给下役李升,让他备好车马伺候 B.此小人桑梓之地 这里是我的家乡 C.夫与邾接壤,而当吴越之路 那与邾国接壤,并且正处在通往吴越的道路上的 D.赏以资斧,遣之回费 赏给他资产和农具,送给他回家的路费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①不意若辈中有此通品。‎ 译文:   ‎ ‎  ‎ ‎②归述于费令,亦奇之。‎ 译文:   ‎ ‎  ‎ ‎5.根据文章的内容,用恰当的词语填空。(3分)‎ ‎  从“学识”看,《谐铎·骡后谈书》中的李升与《<夜航船>序》中的士子都可谓①     。不过李升在论述关于“武城”的问题时可谓②     ,令谢生心服口服;而士子在僧人面前的高谈阔论则可谓③     ,博人一笑而已。 ‎ ‎6.李升与士子的故事有相似之处,但作者们借以表达的意图却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其不同之处。(6分)‎ 答:   ‎ ‎  ‎ ‎  ‎ 五、(2017东城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3分)‎ ‎(一)‎ 于成龙,汉军镶黄旗人。康熙七年,授直隶乐亭知县。八年,署滦州知州。以罪囚脱逃降调,乐亭民列其善政,两叩阍吁留,下巡抚金世德勘实,得复任。十八年,擢通州知州。‎ 二十一年,擢江宁知府。二十三年,上南巡至江宁,以成龙廉洁,传谕嘉之,擢安徽按察使。二十五年,擢直隶巡抚。谕询:“畿辅重地利弊应兴革者,宜何先?”成龙奏:“弭盗为先。奸恶之徒,仗旗下名色,窝藏匪类,有司明知而莫敢深究。嗣后有如此者,臣当执法治之。”既抵任,疏言:“弭盗之方,在力行保甲,民间已遵行。惟旗下庄屯向不属州县,本旗统领远在京师,仅有拨什库①在屯,未能约束。应令旗人与民户同编保甲,拨什库、乡长互相稽察,盗发,无问所劫为旗为民,协力救护。得盗,赏;藏盗、纵盗,罚。”下部议行。先后捕治旗丁沈颠、太监张进升及大盗司九、张破楼子等,置于法。‎ 三十三年,召诣京师。疏言运河、黄河堤卑薄者,均宜加筑高厚。河防各设专员,而无顾此失彼之虞。又计河工所费繁多,请开捐例②,减成核收;并推广休革各员,上至布政使,皆得捐纳。上召成龙入,问:“开捐例得无累民?”成龙奏:“无累。”上曰:“捐纳之人,岂尽殷实?大约称贷者多,不朘削百姓,则逋负何由而偿?”成龙乃请罪。上因问:“尔尝短山东巡抚靳辅③,谓减水坝不宜开,今果何如?”成龙曰:“臣彼时妄言,今亦视辅而行。”廷臣议成龙怀私妄奏,当夺官,上命留任,仍兴举简要各工。‎ 三十七年,命以总督衔管直隶巡抚事。三月,请修永清、固安旧堤,挑浚浑河淤沙。十月竣工,诏赐名曰永定河,建庙以祀。三十八年,上南巡,临阅高家堰、归仁堤诸处,以增筑疏浚事宜,谕令筹办。寻以病乞假,命在任调治,遣医往视。三十九年,卒,赐祭葬如例,谥曰襄勤。‎ ‎(取材于《满汉名臣传》,有删改)‎ ‎[注] ①拨什库:清代官名。②捐例:清代朝廷纳资捐官的规例。《清史稿·选举志七》:“捐例不外拯荒、河工、军需三者,曰暂行事例,期满或事竣即停。”③靳辅:清代治河专家。‎ ‎(二)‎ 公治乐亭前后十余年,清白如一日。凡井间苦乐,利弊沿革,士民贤不肖,皆周知无遗。或兴、或除、或宽、或猛,无不深惬于情……去之日绅士饯于署旗民送于野老幼拥马首涕泗长流不绝公陨涕慰劳遣之不去有送至通州始还者。‎ ‎(取材于王士祯《如山于襄勤公年谱墓志铭》)‎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弭盗为先       弭:消除 B.召诣京师 诣:到,往 C.尔尝短山东巡抚靳辅 短:缺少 D.寻以病乞假 寻:不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宜何先大王来何操 B.‎无问所劫为旗为民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上因问因人之力而敝之 D.‎今果何如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奸恶之徒,仗旗下名色,窝藏匪类 奸诈险恶之人,倚仗旗人的名义,私藏坏人 B.嗣后有如此者,臣当执法治之 我的后代有这样的人,我定当执行法律惩治他们 C.河防各设专员,而无顾此失彼之虞 河防各处设置负责人,从而没有顾此失彼的忧患 D.不朘削百姓,则逋负何由而偿 ‎(如果)不剥削百姓,那么拖欠的债务用什么来偿还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明清时期,知县、知府和知州都是地方行政长官的名称。从文章内容看,知府官职高于知县。‎ B.中国古代表示官职变动有专门的词语,文中表示升迁的有擢、赐等,表示贬谪的有降、署等。‎ C.谥号是君主时代帝王、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例如于成龙谥号“襄勤”。‎ D.古代有干支纪年、年号纪年、生肖纪年等纪年方法,文中所提及的“康熙七年”为年号纪年。‎ ‎5.用斜线(/)给文段(二)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3分)‎ ‎6.请在横线上分别填写两个恰当的四字词语,评价人物在治理河道中的表现。(4分)‎ 于成龙:             ‎ 康熙帝:             ‎ ‎7.于成龙在任职期间曾受到处分,而百姓两度向朝廷申请挽留他。请结合两个文段,简要说明他受百姓爱戴的原因。(4分)‎ 答:   ‎ ‎  ‎ ‎  ‎ B组 一、(2018朝阳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3分)‎ ‎(一)‎ 孔子谓宓子贱曰:“子治单父①而众说,语丘所以为之者。”曰:“不齐②父其父,子其子,恤诸孤而哀丧纪。”孔子曰:“善,小节也,小民附矣,犹未足也。”曰:“不齐也所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所友者十一人。”孔子曰:“父事三人,可以教孝矣;兄事五人,可以教弟矣;友十一人,可以教学矣。中节也,中民附矣,犹未足也。”曰:“此地民有贤于不齐者五人,不齐事之,皆教不齐所以治之术。”孔子曰:“欲其大者,乃于此在矣。昔者尧、舜清微其身,以听观天下,务来贤人。夫举贤者,百福之宗也。不齐之所治者小也,不齐所治者大,其与尧、舜继矣。”‎ ‎(二)‎ 宓子贱为单父宰,过于阳昼,曰:“子亦有以送仆乎?”阳昼曰:“吾少也贱,不知治民之术。有钓道二焉,请以送子。”子贱曰:“钓道奈何?”阳昼曰:“夫投纶错饵,迎而吸之者也,阳桥③也,其为鱼也,薄而不美;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者,鲂也,其为鱼也博而厚味。”宓子贱曰:“善。”于是未至单父,冠盖迎之者交接于道。子贱曰:“车驱之,车驱之,夫阳昼之所谓阳桥者至矣。”于是至单父,请其耆老尊贤者,而与之共治单父。‎ ‎(三)‎ 孔子兄子有孔蔑者,与宓子贱皆仕,孔子往过孔蔑,问之曰:“自子之仕者,何得?何亡?”孔蔑曰:“自吾仕者,未有所得,而有所亡者三。曰:王事若袭,学焉得习?以是学不得明也,所亡者一也;奉禄少,粥不足及亲戚,亲戚益疏矣,所亡者二也;公事多急,不得吊死视病,是以朋友益疏矣,所亡者三也。”孔子不说,而复往见子贱,曰:“自子之仕,何得?何亡?”子贱曰:“自吾之仕,未有所亡,而所得者三:始诵之文,今履而行之是学日益明也所得者一也奉禄虽少粥得及亲戚是以亲戚益亲也所得者二也公事虽急夜勤吊死视病是以朋友益亲也所得者三也。”孔子谓子贱曰:“君子哉若人!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也,斯焉取斯?”‎ ‎(取材于刘向《说苑》,有删改)‎ ‎[注] ①单父,春秋时鲁国邑名。②不齐,宓子贱以名自称。③阳桥:一种白色的鱼。‎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子治单父而众说  说:高兴 B.过于阳昼     过:经过 C.夫投纶错饵    错:放置 D.亲戚益疏矣    益:更加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其为鱼也,薄而不美   门虽设而常关 B.冠盖迎之者交接于道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自子之仕者      异乎三子者之撰 D.是以朋友益疏矣    以其无礼于晋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不齐也所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 我的父亲曾侍奉过三个人,我的兄长曾侍奉过五个人 B.昔者尧、舜清微其身,以听观天下 从前尧、舜清心寡欲放下架子,来观察、了解天下 C.请其耆老尊贤者,而与之共治单父 请出那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并与他们共同治理单父 D.王事若袭,学焉得习?以是学不得明也 公事缠身,所学的知识怎能得到温习?因此学习不能明白领会 ‎4.请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3分)‎ 今 履 而 行 之 是 学 日 益 明 也 所 得 者 一 也 奉 禄 虽 少 粥 得 及 亲 戚 是 以 亲 戚 益 亲 也 所 得 者 二 也 公 事 虽 急 夜 勤 吊 死 视 病 是 以 朋 友 益 亲 也 所 得 者 三 也。‎ ‎5.请写出四个恰当的四字词语,来评价宓子贱在文中的表现。(6分)‎ 答:   ‎ ‎6.孔子认为“不齐父其父,子其子,恤诸孤而哀丧纪”,虽然好,却是“小节”。你赞成孔子的说法吗?请谈一谈自己的观点,并阐明理由。(5分)‎ 答:   ‎ ‎  ‎ ‎  ‎ ‎  ‎ ‎  ‎ 二、(2017海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1分)‎ ‎(一) 秦昭王问孙卿子①,曰:“儒无益于人之国?”孙卿子曰:“儒者法先王,隆礼义,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者也。虽穷困冻馁,必不以邪道为贪;无置锥之地,而明于持社稷之大义。势在人上,则王公之材也;在人下,则社稷之臣,国君之宝也。虽隐于穷阎漏屋,人莫不贵之,道诚存也。仲尼将为司寇,沈犹氏不敢朝饮其羊②;居于阙党,阙党之子弟罔不分③,有亲者取多,孝弟以化之也。儒之为人下如是矣。”‎ 王曰:“然则其为人上何如?”孙卿曰:“其为人上也,广大矣!志意定乎内,礼节修乎朝,法则度量正乎官,忠信爱利形乎下;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不为也。此君义伸乎人矣,通于四海,则天下应之如讙④,是何也?则贵名白⑤而天下治也。故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蹶而趋之,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诗经》曰:‘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夫其为人下也如彼,其为人上也如此,何谓其无益于人之国也?”昭王曰:“善!”‎ 若夫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使贤不肖皆得其位,能不能皆得其官;万物得宜,事变得应,言必当理,事必当务,君子之所长也。‎ ‎(取材于《群书治要·儒效》,有删改)‎ ‎(二) 孔子初仕,为中都宰。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涂,路无拾遗,器不雕伪。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因丘陵为坟,不封⑥、不树。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诸侯则焉。鲁定公谓孔子曰:“学子此法以治鲁国,何如?”孔子对曰:“虽天下可乎,何但鲁国而已哉!”于是二年定公以为司空乃别五土之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⑦所由司空为鲁大司寇设法而不用无奸民。 ‎ ‎(取材于《孔子家语》,有删改)‎ ‎[注] ①孙卿子:荀子。②朝饮其羊:卖羊前先让羊喝饱水以增加重量。③罔不分:捕来的鱼虾或猎物不按出力多少分配。④讙:喧哗。⑤白:显赫。⑥不封:不建高大的坟墓。⑦厥:它们的。‎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儒者法先王,隆礼义 隆:尊崇 B.言必当理,事必当务 当:担任 C.制为养生送死之节 节:制度 D.而西方之诸侯则焉 则:效法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儒无益于人之国  通于四海 B.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  若夫论德而定次 C.虽隐于穷阎漏屋  虽天下可乎 D.无置锥之地  故近者歌讴而乐之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者也 谨慎地做臣子,并使他们的君主尊贵 B.其为人上也,广大矣 儒者居高位时,作用就更大了 C.远者竭蹶而趋之 远方之人不辞辛劳去投奔他 D.能不能皆得其官 是否都能够得到他们的官职 ‎4.请用斜线(/)给《孔子家语》中画线的部分断句。(4分)‎ ‎  于 是 二 年 定 公 以 为 司 空 乃 别 五 土 之 性 而 物 各 得 其 所 生 之 宜 咸 得 厥 所 由 司 空 为 鲁 大 司 寇 设 法 而 不 用 无 奸 民。‎ ‎5.作者为什么认为儒者可以为人师?根据《群书治要·儒效》第二段内容概括作答。(4分)‎ 答:   ‎ ‎  ‎ ‎6.仿照下面语段中句①的形式,将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4分)‎ ‎  《群书治要·儒效》中的很多观点能够在《孔子家语》中得到印证,如:①孔子在做中都宰时依据人们能力的强弱分配不同的职位,可以证明儒者能够“量能而授官”;②                  ;③                  。 ‎ 三、(2017海淀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3分)‎ 袁先生传①‎ 薛季宣 袁先生,讳溉,字道洁,汝阴人也。尝举进士,免贡②,避地州西山中。建炎初,集乡民为保聚,与金人及群劫抗,屡克。后移居富顺监。‎ 先生初从二程先生学,闻蜀薛先生名。富顺邻家薛翁以卖香自给,其子晨以香出,父则掩关待之。子莫而归,因不复事邻里,莫详其趋步。先生疑其薛先生也,具刺③谒之,薛翁慢骂不应。先生固已疑之矣。间日再往,又不得前,于是积日屡造其门,薛翁喜而见之。先生与之语,不对;再见谈古今百氏,又不得一言;三见纵论六经,薛翁才有喜色。曰:“子学已博,然寡要。夫经所以载道,而言所以明道,何以多为!”先生曰:“如先生言,吾心将以会道尔。”薛翁击节称善,因以所学授之。居月余,励先生出关,薛翁因亦遁去。‎ 先生出关至夏口,岳开府飞必欲延至幕下,先生一见而出,不辞而行。语所知曰:“岳公武人而泥古,幕府无圆机之士,难乎免矣!”未几而及难。先生因家荆州,往来夷陵、秭归诸郡,与士夫言必称善,悦其意旨,然后和之,循循然,人知其厚德君子也。‎ 初,靖康后,天下兵荒甫起,先生家为汝阴盛族,尝有客过其舍,先生察其状貌有异,白诸父曰:“客奸人也。”徙家人避之。是夜客以寇来,遂与乡社义兵斗死。后众欲据前山为保,先生争之,不听。独将妻子聚保山后。已而,前山果没。金人大至,欲以万众攻山后营。先生坞中兵不满千,召其众计曰:“虏则势盛,吾知数术,保以一箭破之。”其夕,虏砦山阿,先生使数十人各执鼓燧,如四山伏,约虏军噪扰,燔山击鼓为应。有谈经客愚甚,先生激使为虏装,窃虏号入宿虏酋帐下,以二矢授曰:“夜中发矢而窜。”客如先生计,恇恇④仅能发箭。虏营惊乱,顾见火光并起,鼓声四合,因溃自相攻杀数百人,遂不敢复至。‎ 瓯浦薛某⑤曰:圣人之学不可复见,走于先生焉取焉?尝侍先生观弈,能为负棋,易置数子,以弱为强。外舅强先生弈,则曰:“先人尝以弈为废事⑥,所不忍违。”走从问义理之辨,先生曰:“学者当自求之,他人之言善,非吾有。”走请终身诵服斯语。‎ ‎(有删改)‎ ‎[注] ①本文是南宋哲学家薛季宣为其师袁溉所作的传记。②免贡:没有考中。③刺:名帖,名片。④恇恇:害怕,惊恐。⑤薛某:“某”与下文的“走”均为谦辞,指作者。⑥废事:耽误做事。‎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子莫而归           莫:傍晚 B.励先生出关,薛翁因亦遁去 遁:逃跑 C.天下兵荒甫起 甫:始,刚 D.如四山伏 如:到……去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与金人及群劫抗   吾与点也 B.其子晨以香出 失其所与,不知 C.因以所学授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先生一见而出 抢榆枋而止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因不复事邻里,莫详其趋步 于是不再与邻里往来,没有人了解他的行迹 B.幕府无圆机之士,难乎免矣 幕府里没有圆滑机巧的人,灾难可以免除了 C.窃虏号入宿虏酋帐下 窃取敌人的口令进入敌营,并在首领的帐下过夜 D.圣人之学不可复见,走于先生焉取焉 ‎(如果)圣人的学说不能再见到,我到先生那里学习什么呢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①夫经所以载道,而言所以明道,何以多为!(3分)‎ 译文:   ‎ ‎  ‎ ‎②走请终身诵服斯语。(3分)‎ 译文:   ‎ ‎  ‎ ‎5.根据第二段内容,请用三个熟语(包括成语)从不同角度概括薛翁这一人物的特点。(3分)‎ 答:   ‎ ‎  ‎ ‎  ‎ ‎  ‎ ‎6.文章写了袁溉的哪些过人之处?请概括回答,并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获得的启示。(5分)‎ 答:   ‎ ‎  ‎ ‎  ‎ ‎  ‎ 四、(2017东城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4分)‎ 越王问于大夫(文)种曰:“吾欲伐吴,可乎?”对曰:“可矣。吾赏厚而信,罚严而必。君欲知之,何不试焚宫室?”于是遂焚宫室,人莫救之。乃下令曰:“人之救火者死,比死敌之赏;救火而不死者,比胜敌之赏;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人之涂其体、被濡衣而走火者,左三千人,右三千人。此知必胜之势也。‎ 吴起为魏武侯西河之守。秦有小亭临境,吴起欲攻之。不去,则甚害田者;去之,则不足以征甲兵。于是乃倚一车辕于北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南门之外者,赐之上田、上宅。”人莫之徙也。及有徙之者,还赐之如令。俄又置一石赤菽于东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于西门之外者,赐之如初。”人争徙之。乃下令曰:“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田、上宅。”人争趋之。于是攻亭,一朝而拔之。‎ 李悝为魏文侯上地之守,而欲人之善射也,乃下令曰:“人之有狐疑之讼者,令之射的,中之者胜,不中者负。”令下而人皆疾习射,日夜不休。及与秦人战,大败之,以人之善射也。‎ 宋崇门之巷人服丧而毁,甚瘠,上以为慈爱于亲,举以为官师。明年,人之所以毁死者岁十馀人。子之服亲丧者,为爱之也,而尚可以赏劝也,况君上之于民乎!‎ 越王虑伐吴,欲人之轻死也,出见怒蛙,乃为之式[注]。从者曰:“奚敬于此?”王曰:“为其有气故也。”明年之请以头献王者岁十馀人。‎ 韩昭侯使人藏弊裤,侍者曰:“君亦不仁矣,弊裤不以赐左右而藏之。”昭侯曰:“非子之所知也。吾闻明主之爱,一颦一笑,颦有为颦,而笑有为笑。今夫裤,岂特颦笑哉!裤之与颦笑相去远矣,吾必待有功者,故藏之未有予也。”‎ ‎(取材于《韩非子》,有删改)‎ ‎[注] 式:通“轼”,在这里是凭轼致敬之意。‎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罚严而必      必:坚决 B.比降北之罪 北:北方 C.被濡衣而走火者 被:通“披”,穿着 D.韩昭侯使人藏弊裤 弊:破旧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吾赏厚而信救火而不死者 B.‎不救火者中之者胜 C.‎吴起为魏武侯西河之守子之服亲丧者,为爱之也 D.‎有能徙此于西门之外者上以为慈爱于亲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比死敌之赏 和战死在敌阵的奖赏相同 B.乃倚一车辕于北门之外而令之曰 ‎(吴起)就倚靠着一辆战车到北门外发号施令 C.为其有气故也 因为它有勇气 D.颦有为颦,而笑有为笑 皱眉有皱眉的缘故,笑有笑的缘故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1)及有徙之者,还赐之如令。‎ 译文:   ‎ ‎   ‎ ‎ (2)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 译文:   ‎ ‎  ‎ ‎5.选文讲述了许多赏罚之事,阐述赏罚与政事的关系。《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针对不同的进谏方式给予不同的赏赐:“①     ,受上赏;②     ,受中赏;③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达对赏罚的见解:“不宜偏私,④     。”(4分) ‎ ‎6.选文第一段、第二段分别讲述了越王与吴起的故事,你更赞同谁的做法?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5分)‎ 答:   ‎ ‎  ‎ ‎  ‎ 五、(2017西城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4分)。‎ 夫毁誉是非不可定矣。以汉高之略而陈平之谋,毁之则疏,誉之则亲。以文帝之明而魏尚之忠,绳之以法则为罪,施之以德则为功。知世之听者多有所尤。多有所尤,所听必悖矣。何以知其然耶?‎ ‎《吕氏春秋》云:邾[注]之故,为甲裳以帛,公息忌谓邾之君曰:“不若以组。”邾君曰:“善!”下令,令官为甲必以组。公息忌因令其家皆为组。人有伤之者曰:“公息忌所以欲用组者,其家为甲裳多以组也。”邾君不悦,于是乎止,无以组。邾君有所尤也。邾之故为甲以组而便也,公息忌虽多为组何伤?以组不便,公息忌虽无以为组亦何益?为组与不为组,不足以累公息忌之说也。凡听言不可不察。‎ 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尽啜之。文侯曰:“乐羊以我故,食其子之肉。”堵师赞曰:“其子且食之,其谁不食?”乐羊罢中山,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 事之情一也,所以观者异耳。从城上视牛如羊,视羊如豚,所居高也。窥面于盘水则圆,于杯则亏,面形不变,其故有所圆有所亏者,所自窥之异也。今吾虽欲正身而待物,庸讵知世之所自窥我者乎?是知天下是非无所定也。世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今吾欲择是而居之,择非而去之,不知世之所是非者,孰是孰非哉?‎ 夫忘家殉国,则以为“不怀其亲,安能爱君”。卫公子开方、吴起、乐羊三人是也。若私其亲,则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桴鼓则忘其身”。穰苴杀庄贾是也。故《传》曰:“欲加之罪,能无辞乎?”审是非者,则事情得也。‎ ‎(节选自《反经·忠疑》,有删改)‎ ‎[注] 邾,古国名。‎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毁之则疏,誉之则亲   毁:破坏 B.多有所尤,所听必悖矣 悖:谬误 C.人有伤之者曰 伤:中伤 D.不足以累公息忌之说也 累:妨碍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何以知其然耶   其谁不食 B.为甲裳以帛 乐羊以我故 C.不若以组 若私其亲 D.于杯则亏 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令官为甲必以组 ‎(邾君)命有关的官吏制作甲裳一定要用丝带连缀 B.窥面于盘水则圆 在盘子里放上水,看自己的面影,(面部)就是圆形完整的 C.所自窥之异也 自己能看出水中面影的区别罢了 D.临军约束则忘其亲 指挥军队时就该忘掉自己的父母 ‎4.下列诗句阐释的哲理和作者的观点“事之情一也,所以观者异耳”接近的一项是(3分)(  )‎ A.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B.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①绳之以法则为罪,施之以德则为功。‎ 译文:   ‎ ‎  ‎ ‎②世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译文:   ‎ ‎  ‎ ‎6.本文对“听言”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文本,选择其中的一点谈谈它给你的启示。(6分)‎ 答:   ‎ ‎  ‎ ‎  ‎ ‎  ‎ ‎  ‎ ‎  ‎ 答案精解精析 A组 一、‎ ‎1.C 却:后退,退却。‎ ‎2.C C项中两个“以”可译为“用来”。 A项“而”,前一个是”作修饰连词“地”或不译,后一个是并列连词“而且”。B项“然”,前一个是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后一个作代词“这样”。D项第一个“之”作代词,指“鸭子”;第二个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3.B 省略成分要仔细推敲前后语境。根据前一句知B项错误,“稍出之水涯,惶惶然惊愕不已”省略的主语应是“鸭”。‎ ‎4.答案 ①一会儿后,就开始玩水,有的仰起头来喝水,有的低下头来啄东西,几个凑到一块,到自己想去的地方去。②那么,现在即使用武器打他们使他们做坏事,每天打他们想他们触犯刑律,让他们冒着性命危险去作奸犯科,也办不到了。‎ 解析 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第①句关键词:狎,玩耍;或,有的;适,到;所,地方。第②句关键词:虽,即使;械,打;为恶,做坏事;蹈刑,触犯刑律。‎ ‎5.B 通读全文,将各个选项放回原文查对。B项错在“这是无水蓄养的缘故”,原文说“则饲之盆中,少与之水,其声呴呴然”,可知盆里有水。‎ ‎6.答案 用意:作者借“育鸭”的小事说“育民”的大道理。‎ 道理:在少水的盆里育鸭时,小鸭萎靡不振,甚至倒毙。在池中育鸭时,小鸭生机勃勃,于是作者领悟出“育民”的大道理:应顺应百姓本性,才能教化大行,天下大治。‎ 解析 通读全文,作者借“育鸭”的小事说“育民”的大道理,强调当政者应顺应百姓本性。可使民生养蕃息,既富且昌。本文作者认为应该以礼义道德去教化百姓,而不能用“暴政”去压抑老百姓。老百姓本性纯良,一旦养成良好风气,即使强迫他们走违法乱纪的道路都是做不到的。‎ ‎[参考译文]‎ 家中的僮仆拿鸭蛋来孵化,得到几只雏鸭。开始饲养的时候,给它们一点点水,它们发出呴呴的声音,它们的羽毛泛出白色的光泽,我很喜欢它们,逗弄着它们。‎ 没过几天,僮仆来告诉我:“已经有雏鸭死亡了。”接着,我听它们的声音,它们啾啾地发出哀鸣;观察它们的羽毛,非常疏松,快要散落了,我责怪僮仆没有好好饲养。僮仆说:“不是我没有好好饲养,是饲养雏鸭的时候不用水啊。”‎ 第二天,我刚好在亭子里休息,当时雨刚好停了。池塘里的水正好涨满,我回过头来,非常高兴,靠着栏杆对僮仆说:“为什么不把这池水拿来饲养雏鸭呢?”僮仆赶忙跑去,不一会儿,用箩筐装着雏鸭来了,雏鸭们只是刚刚出到水边,就非常不安害怕,它们仰起了头,斜视着,鸭足不敢举步,又想前进又一边后退。拿起竹竿驱赶它们,就一起飞奔到水里,有的扬起双足游去,有的拍打翅膀飞起来,很久都没有安定下来。一会儿后,就开始玩水,有的仰起头来喝水,有的低下头来啄东西,几个凑到一块,到自己想去的地方去。又或者沉到水底,不见踪影,或者浮出水面,在浮萍水藻之间嬉戏跳动。过一会儿,歇下来把头埋到羽毛里,拍打翅膀,有的摇摇摆摆地走路,有的蜷缩着站着,有的低下头睡觉,非常逍遥,非常安闲自得。傍晚时候,僮仆想用箩筐把它们装好带回,它们就在水边再和僮仆嬉戏,有的跑到堤岸上去,有的藏到丛林里去,僮仆抓不到它们了,于是就放掉它们了。‎ 到第二天,也是这样,它们发出嗈嗈的声音互相唱和,它们的羽毛发出明亮的光泽。它们距离到池塘饲养仅仅三天,已经比原来长胖了三倍了。‎ 我于是感叹说:“造物主养育万物真是伟大啊!大到就像把龙蛇放在深渊和湖泽,把虎豹放在深山大林,小到把飞虫放到马蹄印的积水里,都是各自顺从了它们的习性罢了。像鸭子不能在陆上饲养,而要在水上饲养,也是同样的道理啊。如果违反它们的习性,造化不能用来养育万物,圣人又怎么能够用来教育人民呢?当权者治理政务,面对人民艰难困苦的时候,用法令干扰他们,用刑罚要挟他们,用投机取巧的智慧引诱他们,使他们放荡,逐渐忘记自己的本性,生计一天天紧张,人民成群地死去但当权者却不知道。如果有朝一日想要改变统治的方法,用道德去治理他们,用礼仪教化他们,用忠信招揽他们,用淳朴的道德约束他们,人民没有不惊愕害怕的,不敢相信当权者,不敢过安稳的生活。等到时间长了,教化成功了,行为习惯了,风俗变好了,再回头看看以前做的事情和今天追求的事情,安危和利害相差就非常大了。那么,现在即使用武器打他们使他们做坏事,每天打他们想他们触犯刑律,让他们冒着性命危险去作奸犯科,也办不到了。”‎ 于是我再感叹说:“因为养鸭子我得到了治理人民的道理。就是从这里观察出来的,鸭子给我的启发啊!”我就记录了观鸭的事。‎ 二、‎ ‎1.A “治朝”,指和平昌盛之朝,是一个名词性短语;选项A理解为“治理朝政”,定性为动词性短语,词性、意义皆误。‎ ‎2.B A选项的第一个“或”理解为有的人,第二个“或”为也许。B选项都是转折连词,然而。C选项第一个“乃”表转折,第二个“乃”表顺承,于是。D选项第一个“于”表比较,第二个“于”是引出对象。‎ ‎3.D “弯弓”,根据上下文应该理解为“挽弓”,拉开弓的意思,而不是折断。此句应理解为“这就像贼离开之后才拉开弓箭(准备去射贼)啊”。‎ ‎4.答案 现在来吴县担任县令,政令简明、政治清平,全然不见他处理政务的繁忙,但是他心里常常好像不快乐。‎ 解析 关键词:令,担任……县令;了,完全;繁,繁忙;其中,他心中;自得,快乐。‎ ‎5.答案 苏轼与苏辙从小“未尝一日相舍”的兄弟情深;(1分)长大及宦游四方后,希望团聚、重享“夜雨听萧瑟”的闲居之乐;(2分)宦途多年,兄弟没能相聚的遗憾。(1分)‎ 解析 结合注释“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可知兄弟情深;再由注释“既壮,将宦游四方,读韦苏州诗……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得知苏氏兄弟渴望团聚,共享闲居之乐;最后再由注释“其后子瞻通守余杭,复移守胶西,而辙滞留于淮阳、济南,不见者七年”以及原文“夜床风雨之感无日无之,乃竟不得与子由相聚也”可知兄弟两人最终也没能相聚,深感遗憾。‎ ‎6.答案 袁氏兄弟间的情感不亚于苏氏兄弟;袁氏三兄弟的天伦之乐胜过二苏;作者(袁中道)没有仕途之牵累,两位兄弟不是功名之人;对苏轼兄弟的覆辙有所鉴戒。‎ 解析 本题考查文意理解、信息筛选及概括归纳的能力。答案可由最后一段分析概括得出。‎ ‎[参考译文]‎ 乙未年,中郎做吴县县令,念及我们兄弟三人有的出仕,有的隐居,分散在四方(不能相见),就取苏轼思念苏辙之意,为自己的休息闲坐之所题写匾额为“听雨”。这一年的十月,我去吴县探望他,见到听雨堂后(不由)感叹道:“我看苏轼为官四十多年,在颠沛流离之时,家室妻子全然不顾念,却唯独没有一刻能忘记苏辙,对儿时两人风雨对床的人生乐趣的感念,没有一天没有的,可是最终他也没能和苏辙相聚。”‎ 唉!宋朝自宋仁宗以后,都不是安定太平的时代。苏轼刚直倔强,无所保留地进谏忠言;苏辙洁身自好,不肯同流合污。他俩都有隐居山林的风骨气度,(本质上)不是迎合世俗谋取功名之人。古代的君子,‎ 有一个人了解他,就可以隐居了。何况苏轼、苏辙两人互为知己?两个互为知己的兄弟,一起隐居山林,讲究性命之理,弹琴论道,在瑞草桥、何村中著书,恐怕也不会太寂寞吧。可是他竟然违背本性,在功名仕途上努力,最终被世人忌妒,几乎处于死地。那黄州之行也就罢了,元祐初年得以回到阳羡,在那时,富贵功名的滋味已经尝过了;世路坎坷的苦楚,也经历过了;自己的为人,足以招致怨恨和忌妒,也大约可见了,可谓历经磨练而富有经验了。或者招苏辙到常州,或者搬家到许昌,或者兄弟二人一起回到故乡,让不能在中年实现的乐趣,在晚年实现,也不是不可能的。为什么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八年之间,荣华富贵得到了多少呢?结果是被贬谪惠州、儋州,飘零寂寞,最终不能与苏辙相见,这是我不理解子瞻的地方。人贵在自我了解。陶潜可以做到出仕却不为外物所役(而辞官),是因为他性情刚毅啊。子瞻被贬到海南以后才想学陶渊明,他不在年轻的时候学,却在老年的时候学,这和贼逃走了以后才想要弯弓射箭是一样的。‎ 现在我们兄弟三人,相亲相爱的程度不亚于子瞻和子由。子瞻没有哥哥,子由没有弟弟,他们的快乐要比我们兄弟三人少。然而我福薄,或许可以免于功名。只是我看两个哥哥修道的根基深,俗世的缘分浅,终究不是功名之人。而且中郎心胸宽广而外显激切,心态平和而行迹孤傲,尤其适宜隐居。现在来吴县担任县令,政令简明、政治清平,全然不见他处理政务的繁忙,但是他的心中常常好像不快乐。莫非从子瞻的覆辙中有所鉴戒,子瞻想在年老的时候学陶渊明,而中郎想要在年轻的时候学陶渊明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兄弟对床听雨的快乐,不用等到老年就可以实现了,请让我回去等待这一天。‎ 三、‎ ‎1.D 间:不久,一会儿。‎ ‎2.A A.介词,因为。B.代词,风景/助词,……的样子。C.副词,本来、原来/连词,因此。D.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顺承,于是,就。‎ ‎3.D 易:交换。‎ ‎4.答案 行至道体堂,堂前怪石林立,过去都浮出水面,现在却像是被有力气的人一夜间都背走了。‎ 解析 词语“旧”(从前,过去,曾经),“负”(背、驮、搬、运),一个1分;语句整体通顺,前两句1分,后两句1分。‎ ‎5.答案 观水 赋诗(唱和,同游) 感物 解析 按照文本结构,“兴”指的是上文的观水的兴致,一同游乐赋诗的兴致,游览时感悟人生的兴致。‎ ‎6.答案 (第一问)王羲之:情感随境遇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客:任何境遇都有值得高兴的地方,它发自内心,与外界无关。‎ ‎(第二问)答案略。“理由”视充分程度,分为三个档次赋分。‎ 解析 对原文相关内容进行概括,由“他日,予读《兰亭记》,见其感物兴怀,一欣一戚,随时变迁”可以看出,王羲之的观点是“随时变迁”;由“客曰:‘羲之信非旷达者。夫富贵贫贱、屈伸得丧,皆有足乐,盖于其心而境不与焉’”可知,客的观点是“皆有足乐”“于其心而境不与焉”,与内心有关,与外界无关。‎ ‎[参考译文]‎ 从文山门进山,经过万松林,来到“天图画”,一条大江横亘在眼前。往前走几百步,到了一座山岭的尽头,就是松江亭。松江亭与两千尺的大堤相连接,堤的尽头是障东桥,桥外几十步远的地方便是道体堂。从道体堂的右边沿着山岭攀登上山就到了银湾,这是临江最高的地方。银湾往上有一座亭叫“白石亭”,青翠的山峰叫“六月雪”,有一桥叫“两峰之间”,即到了终点。这就是文山临江一带的概貌。‎ 戊辰年,我从朝廷罢官归来,每天往来徘徊于文山中。五月十四日,大水暴发,报告消息的人来了。当时学馆中有临川人杜伯扬、义山人萧敬夫,此地的学子因为参加太学考试,全都去了京城,只有孙子安未曾去。就让人准备马匹,驾好车子,和两位客人快速奔驰去观看,约定孙子安随后赶来。‎ 还没到“天图画”,就听到水声像狂风巨雷,轰鸣震响,显出不可抗拒的威力。站在岸边侧目观看,不能正视往下看。江对岸的秧田菜地已全部被洪水淹没了。到了松江亭,亭对着的是江中的沙洲。沙洲过去像山丘一样隆起,到现在却只剩下洲顶,其余都不见了;老松树有几十株,淹在水中的枝干争相颠簸摇摆,显出一副傲岸、不肯屈服的样子。走到障东桥,坐下来面对着上游的水从“六月雪”峰顶泻下,就像从千万丈的高处往下倾倒,汹涌澎湃,波浪翻滚,一直送到我们眼前,真是雄伟奇异啊!行至道体堂,堂前怪石林立,过去都浮出水面,现在却像是被有力气的人一夜间全部背走了。‎ 饮了几杯酒后,派人去探察能不能上“六月雪”,(我们)下着围棋等待消息。去的人回来说:大水截断了道路。于是我们不再前行。转到银湾,山势回旋曲折,水到这里便打着旋涡,转折而去。当初在这里建亭,占据山水回旋曲折的交会之处,却不知在这里可以放眼东西二三里,大水奔流的情景无不尽收眼底。因此,从今天看来,银湾就成了观览大水的绝妙之处。坐在亭上,大家互相逗趣,各赋律诗一首,尽力描写大水的形态,希望用尽力气能大致写出大水声势的万分之一。我说:“风雨移三峡,雷霆擘两山。”伯扬说:“雷霆真自地中出,河汉莫从天上翻。”敬夫说:“八风卷地翻雷穴,万甲从天骤雪鬃。”‎ 只有子安向来不作诗,听了我们三人的诗句,心中有所感悟领会,总是拍手捋须,大笑不能自持,真像陶渊明不通音律、又常抚无弦琴的情趣那样。我们倚着亭栏观看了很长时间,奇诡怪异、超卓绝妙的景观,变化无尽,不能彻底领略,但天色却渐渐暗了下来。于是就叫车马跟在后面,四个人挽着手慢慢走出山。等到了家,还耳鸣目眩、手足颤抖,身体和精神很久不能平静。‎ 从前,我读《兰亭记》,见到文中说,人受外物的触动生发感情,有时高兴有时悲伤,都随着自己的遭遇变化着,我很同意这样的观点。客人说:“王羲之实在不是旷放达观的人。人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失意还是得志,拥有还是丧失,都有值得高兴的地方,这是因为它发自内心而不是外界。哪能因为从前欢乐、现在悲伤就在须臾之间改变了呢?”我一下子明白了。人生重在顺遂心愿罢了,譬如我今天所经历的,天地间万物都不能和它交换。从前(让我)感到高兴的事物,过后就没有了,已不可追忆,我想(如果)以后(让我)欢欣的事物到来,那么今天(让我)欣喜的事物又会很快被忘记,所以急忙起身奋笔疾书,乘兴写了这篇记,并告知同游的人,让他们也聊发一笑。‎ 四、‎ ‎1.D 除:免除。‎ ‎2.C A.副词,却,竟然/副词,表顺承关系,于是,就。B.介词,在/介词,对。C.都是代词,构成所字结构。D.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 ‎3.D 应为“赏给李升一些盘缠,让他回到费县去”。‎ ‎4.答案 ①没想到你们这类人中竟然有这样学问渊博的人。‎ ‎②(谢生)回(到费县)后向费县县令叙述了(这件事),(县令)也认为(李升)不同寻常。‎ 解析 ①“意”(想到),“若辈”(你们这类人),“通品”(学问渊博)。②“述于费令”(向费县县令陈述,状语后置句),“奇”(“觉得奇怪”,意动用法)。‎ ‎5.答案 (示例)①一知半解(才疏学浅、半瓶子醋、半吊子……)‎ ‎②头头是道(有理有据、无懈可击……)‎ ‎③装腔作势(强不知以为知、猪鼻子插葱……)‎ 解析 第①空所填词语感情色彩应为贬义;第②空,由“令谢生心服口服”可知,所填词语应为褒义;第③空,由“博人一笑而已”可知,所填词语应为贬义。‎ ‎6.答案 ①沈起凤借李升的故事表达了对有些人没有真本事、靠运气得到高位的现象的批判。‎ ‎②张岱借士人的故事表达了对那些不懂装懂的人的嘲讽。‎ 解析 结合两则故事对比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一)‎ 谢应鸾,在他叔叔文涛先生任职的临淄县署做幕僚,后来又被费县县令借用,做管理文书的工作。一天,谢生要坐轿访客,写了一张纸条交给下人李升,让他备好车马候命。等谢生出门一看,发现竟然是一辆骡车。谢生大怒,斥责李升。李升说:“刚才奉您的指示,只是说备舆,没有说备轿。”谢生说:“你真是个蠢夫,舆就是轿。因为轿字没有典故出处,所以通称为舆。”李升笑着说:“昔日淮南王《谏击闽越书》中就有‘舆轿逾岭’一句,怎么能说没有典故出处呢?”谢生愕然,说:“没想到你们这类人中竟然有这样学问渊博的人。”‎ 于是谢生(命人)把骡子解下来,自己骑在骡子上,让李升在后面步行跟从,说:“你既然腹有诗书,也知道费县这里关于武城的事吗?”李升说:“这里是我的家乡,怎么能不知道?”谢生问道:“《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载,澹台灭明是武城人,而记载曾子居住的武城时,却用南武城来区别称呼,这是说鲁国当时有两个武城啊!是不是这样呢?”李升回答:“一般都认为澹台灭明所住的是费县的武城,而曾子所住的南武城在现在的嘉祥县。这种说法是错的。”谢生问:“你根据什么这样说呢?”李升回答:“《春秋》记载,昭公二十三年:‘武城人……消灭邾师,并将钅且弱之地占为己有。’哀公八年:‘吴国军队……攻打下了武城。’《孟子》中记载:‘曾子住在武城的时候,有越人入侵。’因此,和邾国接壤,并且正处在通往吴越的道路上的,就是现在费县的武城啊。《齐乘》也说‘子游担任武城邑令,武城在费西、滕东两县之间’,从来就没有两个武城的说法。”谢生说:“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史记》记载的为何独有个‘南武城’这个名字呢?”李升回答:“以我的浅见揣度,是因为定襄有武城,清河有武城,(这两个武城都在曾子所住的武城的北边)。所以《史记》里说‘南武城’,是为了与这两个武城区分开而说的。如《平原君传》中‘封于东武城’,也是这种情况。”谢生听后大为叹赏。回(到费县)后向费县县令叙述了(这件事),(县令)也认为(李升)不同寻常,免除了李升的差役,提拔为礼仪文书。不到一年,李升的家产就增至千金,成为邻里间的富户。‎ 后来文涛先生编修《临淄县志》,招谢生前去。谢生认为李升可以充当顾问,于是带他一同前往。然而李升谈及的临淄旧事,都是(临淄下辖的)淄川县的事情。谢生奇怪,问李升缘故。李升说:“小人书箱中私藏之书,只有关于淄川的内容,并没有关于临淄的内容。”谢生十分疑惑,急忙要李升私藏的书来看。原来是两本《说铃》,破碎不全,只有十多页《山东考古录》(注:《山东考古录》是《说铃》中一卷的卷名),另外还有四五页《闽小记》。当时李升与谢生所谈到的舆轿之论和关于两座武城的考证,都恰巧是在这几页书中谈到的!谢生于是感叹道:“那些凭借运气享受了重名厚禄的文人,都是属于这一类的。”文涛先生听了,也大笑,赏给李升一些盘缠,让他回到费县去。‎ ‎《谐铎》评论道:“那些腹中空空无学问的人凭借着残缺支离的《通鉴》,轻而易举地置身朝廷高位,也不过就是借着十年的好运气罢了。”‎ ‎(二)‎ 过去有一个僧人,与一个读书人同宿在(狭窄的)夜航船上。读书人高谈阔论,让僧人很是敬畏,一直蜷着脚休息(不敢伸脚)。后来僧人听到读书人话里有破绽,就说:“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读书人说:“是两个人。”僧人又问:“这样的话,尧舜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呢?”读书人说:“自然是一个人。”僧人于是笑着说:“这样说起来,还是让小僧我伸伸脚吧。”‎ 五、‎ ‎1.C 短:说人短处,说人坏话。‎ ‎2.A A.均意为“什么”。B.……的人/名词,处所。C.于是/凭借。D.结果/饱。‎ ‎3.B 应为“以后有这样的人,我定当执行法律惩治他们”。‎ ‎4.B 赐:赏赐,不表升迁。署:委任,暂任、代理官职,不表贬谪。‎ ‎5.答案 去之日/绅士饯于署/旗民送于野/老幼拥马首涕泗长流不绝/公陨涕慰劳/遣之不去/有送至通州始还者。‎ ‎6.答案 于成龙:恪尽职守/尽职尽责/知错能改 康熙帝:知人善任/体恤百姓(各写出两个词即可)‎ 解析 有效阅读区域在第三段,在对人物事件的描述中,抓住人物的行为、思想等几方面进行概括即可。‎ ‎7.答案 要点:‎ ‎①管理乐亭前后十多年,一直都清明廉洁;‎ ‎②政治清明,有善政;‎ ‎③深谙百姓疾苦;‎ ‎④兴利除弊;‎ ‎⑤对官员百姓了如指掌,或了解民情;‎ ‎⑥办事符合民意。‎ ‎[参考译文]‎ ‎(一)‎ 于成龙,汉军镶黄旗人。康熙七年,被任命为直隶乐亭知县。八年,被委任滦州知州。因为罪犯脱逃(将)被降职调走,乐亭百姓列出他(施行的)清明的政治,两度向朝廷申诉呼吁挽留(他),(皇上)下旨巡抚金世德调查核实,得以恢复职任。十八年,被提拔做通州知州。‎ 二十一年,被提拔做江宁知府。二十三年,皇上南巡到江宁,因为于成龙廉洁,传达皇上的诏令嘉奖他,(他)被提拔做安徽按察使。二十五年,被提拔做直隶巡抚。皇上诏令询问:“京城附近重要的地方,应兴利除弊,首要的事应当是什么?”于成龙上奏说:“消除盗贼是根本。奸诈险恶之人,依仗旗人的名义,私藏坏人,官吏清楚地知道却不敢深入追究。以后有这样的人,我定当执行法律惩治他们。”到任之后,给皇上上奏说:“消除盗贼的方法,在于大力推行保甲制,(该制度)民间已经遵照施行了。只有旗人的村子向来不属于州县(管辖),本旗的统领又远在京师,只有拨什库在村里,不能按约定的条件管束(他们)。应当让旗人与民户共同编入保甲制,拨什库、乡长互相检查,发生盗劫,不用问被盗劫的是旗人还是百姓,(都)协力救助保护。抓到盗贼的,(一律)赏赐;窝藏或放纵强盗的,(一律)惩罚。”皇上把这事交给相关部门商议执行。先后逮捕惩治了旗兵沈颠、太监张进升和大盗司九、张破楼子等人,(都)依法处置。‎ 三十三年,皇上征召(他)到京师。(他)上疏说运河、黄河的低薄的堤坝,都应筑高加厚。河防各处设置负责人,从而没有顾此失彼的忧患。又计算治河工程耗资繁多,请求启用纳资捐官的规例,按官位品级核算收费;并推广到被罢免的各官员,上至布政使,都能捐资得官。皇上征召于成龙入朝,问道:“启用纳资捐官的规例能不累及百姓吗?”于成龙回奏:“不会连累(百姓)。”皇上说:“纳资得官的人,哪里全都富裕?大概开口向别人借钱的人很多,(如果)不剥削百姓,那么拖欠的债务用什么来偿还?”于成龙于是主动承认错误并请求惩罚。皇上于是问(他):“你曾经说山东巡抚靳辅的坏话,说泄洪的减水坝不应当打开,现今结果怎么样?”成龙说:“我那时信口胡说,如今也效法靳辅那样去做。”朝中大臣责备于成龙心存私念胡乱上奏,应当削去官职,皇上让(他)复任原职,仍旧兴建检查各项重要的工程。‎ 三十七年,(皇上)让他以总督的官衔身份兼管直隶巡抚的事务。三月,(他)请求修缮永清、固安旧堤,清除浑河沉积的淤沙。十月工程完工,皇帝下诏赐名为永定河,建庙来祭祀。三十八年,皇上南巡,亲临察看高家堰、归仁堤各处,把增筑疏浚的事务交给于成龙筹措办理。不久他因病重请假,皇帝让他在职任上调养治疗,(还)派太医前往照看。三十九年,于成龙辞世,皇帝依例赐予祭葬之礼,加封谥号为襄勤。‎ ‎(二)‎ 于公管理乐亭前后十多年,一直都清明廉洁。所有市井中的苦与乐,利与弊的沿袭改革,官员百姓贤能与否,全都了解,无一遗漏。或是兴办,或是革除,或是宽大,或是严厉,无不非常符合民情……离开的那天,绅士在官署为他饯行,百姓们在郊外为他送行,老老少少簇拥着马头痛哭不已。于公也掉下眼泪并安慰他们,要求他们离开,他们也不离开,有一些人甚至送到通州才回来。‎ B组 一、‎ ‎1.B 过:拜访 ‎2.D D.连词,因为。A.而: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B.于:介词,在;介词,比。C.之:助词,取独;助词,的。‎ ‎3.A 正确的理解:我当作父亲一样对待的有三人,当作兄长一样对待的有五人。‎ ‎4.答案 今履而行之/是学日益明也/所得者一也/奉禄虽少/粥得及亲戚/是以亲戚益亲也/所得者二也/公事虽急/夜勤吊死视病/是以朋友益亲也/所得者三也。‎ 解析 原句正确停顿为:今履而行之,是学日益明也,所得者一也;奉禄虽少,粥得及亲戚,是以亲戚益亲也,所得者二也;公事虽急,夜勤吊死视病,是以朋友益亲也,所得者三也。‎ ‎5.答案 体恤民众(爱民如子)、从谏如流、亲贤远佞、乐观向上(安贫乐道)‎ 解析 本题题干中已经明确了答题的范围,只要求概括主人公的特点。作答时根据文中与主人公相关的故事情节来总结概括即可。‎ ‎6.答案 (示例1)宓子贱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对待百姓的父亲,像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爱护百姓的子女,抚恤所有的孤儿并为百姓的丧事而哀痛。孔子认为这是“小节”,我赞同这一观点。使部分百姓受益,此谓“小节”;而造福全体百姓,方为“大节”。宓子贱如果只抚恤孤老,而不能像尧、舜那样招揽贤才,加强对单父的治理,就不能惠及所有百姓,就是“小节”。‎ ‎(示例2)宓子贱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对待百姓的父亲,像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爱护百姓的子女,抚恤所有的孤儿并为百姓的丧事而哀痛。孔子认为这是“小节”,我不赞同。体恤民众是关乎民生的大事,是治理一方的基础,应是“大节”。‎ 解析 观点要明确,论述要充分有理。‎ ‎[参考译文]‎ ‎(一)‎ 孔子对宓子贱说:“你治理单父,众人都感到高兴,告诉我你是靠什么做到这一步的。”子贱说:“我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对待百姓的父亲,像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爱护百姓的子女,抚恤所有的孤儿并为百姓的丧事而哀痛。”孔子说:“不错,但这只是小的善行,能使平民亲附,但还不够。”子贱又说:“我当作父亲一样对待的有三人,当作兄长一样对待的有五人,所结交的朋友有十一人。”孔子说:“当作父亲一样对待的有三人,能够用来教育人民尽孝道了;当作兄长一样对待的有五人,能够用来教育人们敬爱兄长了;结交朋友十一人,能够以此教育人们互相学习了。这些是中等的善行,中等阶层的人会亲附,但是还不够。”子贱说:“此地百姓中比我贤明的有五个人,我向他们学习,他们都教给我从政治民的方法。”孔子说:“要想使自己成就大事业,关键就在这里了。从前尧、舜清心寡欲放下架子,来观察、了解天下,致力于招揽贤人。推举贤人,这是各种福祉的根本。子贱所治理的地方太小了,如果子贱所治理的地方很大,他在政绩方面将会是尧、舜的后继者了。”‎ ‎(二)‎ 宓子贱将要做单父的长官,去拜访阳昼,并说:“你有什么话要送给我吗?”阳昼说:“我从小贫贱,不懂得治民的方法。只有钓鱼的两点体会,让我拿它送给你吧。”子贱说:“钓鱼的体会怎么样?”阳昼说:“抛下钓丝投放诱饵,迎上来吞食的鱼,是阳桥鱼,这种鱼肉少且而味道不美;如果是若隐若现,似食不食的鱼,是鲂鱼,这种鱼肉肥厚而味美。”宓子贱说:“讲得好。”在他还未到单父的时候,在大道上迎接他的官吏来往不断。子贱说:“快赶车走,快赶车走,那阳昼所说的阳桥鱼来了。”等他到了单父,请出那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并与他们共同治理单父。‎ ‎(三)‎ 孔子的哥哥有个儿子名叫孔蔑,与宓子贱同时在做官。孔子经过孔蔑处,问他说:“自从你做官后,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孔蔑说:“自从我做官后,没有得到什么,但失去的却有三种,这就是:公事缠身,所学的知识怎能得到温习?因此学习不能明白领会,这是一失;俸禄太少,稠粥还不足够供给内外亲戚,亲戚日益疏远了,这是第二失;公事繁忙紧张,不能去吊唁死者和探望病人,因此朋友日益疏远了,这是第三失。”孔子不高兴,又前去见子贱,说:“自从你做官后,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子贱说:“自从我做官后,没有失去什么,却得到了这三样:当初记诵的文章,现在实践并推行它,于是学习的东西一天比一天明白,这是所得之一;俸禄虽少,可稠粥还能供给内外亲戚,因此亲戚一天比一天亲近,这是所得之二;公事虽然紧张,夜里常去吊唁死者和探望病人,因此朋友一天比一天亲密了,这是所得之三。”孔子评价子贱说:“真是君子啊这个人!真是君子啊这个人!鲁国如果没有君子,这个人是从哪里学到的这种品德呢?”‎ 二、‎ ‎1.B 当:适应,与之相称。‎ ‎2.C A.介词,对/介词,在。B.连词,却/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C.都是连词,即使。D.助词,的/代词,他。‎ ‎3.D 应译为:有才能的和没才能的都能得到相应的官职。‎ ‎4.答案 于是二年/定公以为司空/乃别五土之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所/由司空为鲁大司寇/设法而不用/无奸民。‎ ‎5.答案 儒者在做王公时,以仁义、礼法修朝施政,使君义达于百姓、通于四海,取得人心归服、天下一家的效果。‎ ‎6.答案 (示例)孔子制定了让百姓生有所养、死得安葬的制度,可证明荀子所说的“儒者法先王,隆礼义” 孔子做中都宰一年就使西方诸侯国向鲁国学习,证明儒者确为“社稷之臣”“国君之宝”‎ ‎[参考译文]‎ ‎(一) 秦昭王问孙卿子,说:“儒者对治理国家没有什么好处吧?”孙卿子答道:“儒者效法先王,尊崇礼义,谨慎地做臣子,并使他们的君主尊贵。即使处境艰难,受冻挨饿,也不会用歪门邪道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即使穷困得)没有安身之处,也能深明维护国家的大义。(如果)地位在人之上,就是王公的资质;地位在人之下,就是国家的重臣,君主的珍宝。即使隐居在穷巷陋屋,也没有人会不尊重他,因为治国之道确实掌握在他们手中。(听说)孔子将要担任鲁国的司寇,沈犹氏就不敢再在早晨让自己的羊喝饱水了;孔子住在阙党的时候,阙党子弟将捕获的猎物进行分配时,有父母亲的子弟就多得一些,这是因为孔子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感化了他们。儒者位居人下时就是这样啊。”‎ 秦昭王问:“既然这样,那么,儒者地位在人之上时,又怎样呢?”孙卿答道:“儒者地位在人之上时,作用就更大了!他意志坚定,用礼义修治朝廷,用规章制度整顿官员,使百姓之中,忠诚、信实、仁爱、利他的美德蔚然成风。做一件不义的事、杀一个无罪的人,却能取得天下,他也不干。这种做君主的道义被人民接受,传遍了四面八方,那么天下的人就会齐声响应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尊贵的名声显赫,天下得到了治理。所以,近处的人歌颂他、欢迎他,远方的人也会不辞辛劳去投奔他。四海之内如同一家,凡是交通能够到达的地方,没有谁不服从,这就是为人楷模。《诗经》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没有不归服的。’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他们处在人之下是那个样子,处在人之上是这个样子,怎么能说他们对于治理国家没有好处呢?”秦昭王说:“讲得好!”‎ 至于比较德行来确定次序,衡量才能来授予官职,使有德与无德的都能得到合适的位置,有才能和没才能的都能得到相应的官职,万物都能得到恰当的安置,各种突发变化都得到得体的处理,说话一定符合道理,做事一定符合要求,这些都是君子所擅长的。‎ ‎(二) 孔子刚开始做官的时候,担任中都邑的长官,制定出了让百姓生有所养、死得安葬的制度。让年长的和年幼的吃不同的食物,对能力强的和能力弱的有不同的任用,男女分路而走,路上没有人拾取别人落下的东西,器皿上没有多余的雕饰。制造四寸厚的棺材,五寸厚的外椁;顺着丘陵造坟,不建高大的坟墓,不种树。实施了一年,西边的诸侯都学他的做法。鲁定公听说后问孔子说:“学你的这种方法来治理鲁国,怎么样?” 孔子回答说:“即使用来治理天下都可以,岂止鲁国啊!” 这样实施了两年,鲁定公任命孔子做司空。孔子根据土地的性质,把它们分为山林、川泽、丘陵、高地、沼泽五类,‎ 各种作物种植在适宜的环境里,都得到了很好的生长。孔子又由司空升为鲁国的大司寇,他虽然设立了法律,却派不上用场,因为没有犯法的人。‎ 三、‎ ‎1.B 遁:隐去。‎ ‎2.D A.介词,和/动词,赞同。B.代词,他的/代词,自己的。C.连词,因此/介词,通过,经由。D.都是连词,表顺承。‎ ‎3.B “灾难可以免除了”翻译有误,应为“灾难很难避免了”。‎ ‎4.答案 ①经书是用来承载道的,言辞是用来阐明道的,哪用得着这么多呢!‎ ‎②我要终生记住并践行这句话。‎ 解析 ①“所以”,用来……的;“载”和“明”,承载和阐明;“何以”,“为什么”或“凭什么”均可。‎ ‎②“请”,意为“请允许我”,可理解为“要、愿意、请求”。“诵服”,意为“记住并践行”。“诵”,翻译成“记诵、记住、背诵、传诵”均可;“服”,翻译成“实践、承担、使用、做到、从事”均可。“斯语”,意为“这句话”,可理解为“老师的教导”。‎ ‎5.答案 (示例)声名远扬(闻名遐迩),鸿儒硕学(博学多才),深居简出(真人不露相、神龙见首不见尾),不慕荣利(淡泊名利),洞若观火(洞见症结)。(答出三个即可)‎ 解析 供选择的归纳点及相关熟语:鸿儒硕学(博闻强识、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博学多才),深居简出(高深莫测、特立独行、真人不露相、来无影去无踪、神龙见首不见尾、闭门不出、行踪不定、隐姓埋名、独来独往),不慕荣利(与世无争、淡泊名利),声名远扬(闻名遐迩、久负盛名),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授人以渔、教导有方),自视清高(清高自傲),慧眼识珠,直言不讳。‎ ‎6.答案 过人之处:有立雪程门的精神;有见微知著的预判力;有明察秋毫的辨别力;深谙以寡御多、以简驭繁之术。启示:在学习生活中,若想取得成就,也要向袁先生一样坚持不懈地努力,直到事情成功。‎ 解析 本题答题形式:过人之处+运用到生活的某方面+分析其价值、意义、作用、原因等。“过人之处”或为对事实的概述,或为对人物特征的概括和提炼;启示要结合现实。‎ ‎[参考译文]‎ 袁先生,名溉,字道洁,颍州汝阴(今安徽阜阳)人。曾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避世隐居于颍州西面的山中。建炎初年,聚集乡民保卫家乡,与金人和劫匪对抗,屡次战胜他们。后来搬到蜀地富顺县居住。‎ 先生当初跟从程颐、程颢先生学习,(就)听说了蜀地薛先生的名头。(现于富顺县居住,)邻居家姓薛的老翁以卖香为生,他的儿子早上带着香出门,老翁就关上门等待儿子回来。儿子傍晚回来后,就不再和邻里有来往,没有人了解他的行迹。先生怀疑他就是薛先生,准备了名帖去拜访,薛翁谩骂、不理睬他。先生本来就怀疑薛翁是薛先生,现在更加确定了。隔了一天又去,同样不能接近,这样连续几天多次登门拜访,薛翁才高兴地见他。先生和薛翁讲话,薛翁不予回应;第二次见面的时候,先生谈论古今诸子百家学说,又没有得到薛翁的任何回应;第三次见面,先生纵谈六经学说,薛翁脸上才有高兴的神色。薛翁说:“你的学问已经很广博了,却缺少要领。经书是用来承载道的,言辞是用来阐明道的,哪用得着那么多呢!”先生说:“正如您所说,我一定会用心去领会道。”薛翁十分赞赏,于是把所学的教给了先生。过了一个多月,薛翁勉励先生离开四川,自己也离开了富顺。‎ 先生离开四川到了夏口,岳飞一定要请他到幕府任职,先生和岳飞见了一面就出来了,不辞而别。他对朋友说:“岳公是武将,又拘泥于古代礼法,幕府里没有灵活变通之人,免于灾祸就很难了!”没多久岳飞就遇难了。先生就把家安置在荆州,往来于夷陵、秭归等地,与士大夫交谈一定称赞他们的优点,欣赏他们的想法,然后调和、折中他们的言论,表现出温厚平和的样子,于是人们知道他是厚德的君子。‎ 当初,靖康之役后,天下兵乱刚起,先生家是汝阴的望族。曾经有个客人拜访他家,先生观察到其举止样貌有异,就告诉父辈们说:“这个客人是坏人。”他让家人转移躲避。这天晚上客人果然带着贼寇来了,于是先生和乡社的义兵一起与贼寇殊死搏斗。后来众人想占据前山自保,先生与他们争论,他们没有听。先生独自带领妻子儿女及士兵保卫山后。不久,前山果然被攻陷。金人大队人马到来,想凭借万人之众攻打山后营垒。先生营垒中的兵士不足千人,他召集众兵士商量说:“敌人声势很大,我知道五行、占卜的学问,保证用一支箭打败他们。”那天晚上,金兵驻扎在山上,先生派数十人各自拿着鼓和取火的工具,到山周围埋伏,相约等到金兵慌乱起来,烧山击鼓作为响应。有个谈经客很愚钝,先生鼓动他,让他换上敌人的衣服,窃取敌人的口令进入敌营,在敌人首领的帐中过夜,把两支箭给他说:“夜间射箭,然后逃跑。”‎ 谈经客按照先生的计策去做,惊恐得只能射(一支)箭。敌营惊慌混乱一片,看到山上火光燃起,鼓声从四面八方传来,于是溃散,自相残杀的有几百人,于是不敢再到后山了。‎ 永嘉薛某说:(如果)圣人的学说无法再见到,我到先生这里来学习什么呢?曾经陪侍先生观棋,他善于下将要输掉的棋,改变几个棋子,棋局就能由弱变强。我岳父劝勉先生下棋,先生说:“我的先人曾说下棋耽误做事,我不忍违背。”我问先生义理的分别,先生说:“求学之人应当自己去探究,别人说得再好,不是你自己获得的。”我要终生记住并践行这句话。‎ 四、‎ ‎1.B 北:败北,名词活用为动词。‎ ‎2.B A.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B.均为代词,表示“……的人”。C.动词,做/连词,因为。D.介词,在,到/介词,对。‎ ‎3.B “乃倚一车辕于北门之外”的“倚”应为“靠放”,此句应为“于是就在北门外靠放一根车辕木”。‎ ‎4.答案 (1)等到(后来)有了搬它的人,立即按照命令赏赐他。‎ ‎(2)第二天将要攻取(那)岗亭,有能率先登上(岗亭)的,任命他当国大夫。‎ 解析 重点字词:及,等到;徙,搬运;还,音“旋”,迅速、立即;如,依据、按照、依照、像……一样;且,将要、就要、要;仕,任命、授予官职。‎ ‎5.答案 ①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②上书谏寡人者 ③能谤讥于市朝 ④使内外异法也 ‎6.答案 (示例1)我更赞同吴起的做法。吴起先后两次设下奖赏标准,取信于民,比起越王仅以赏罚威势震慑百姓,更能获得百姓支持。只有获得百姓真心的信任和拥戴才是治国之道。‎ ‎(示例2)我更赞同越王的做法。越王设置的“焚宫室”的情境更接近战争的危险局面,且相比吴起的只奖无罚,越王赏罚分明,更能激励民心。只有有原则、有信用的奖惩机制才是取胜之道。‎ 解析 题干为“你更赞同谁的做法?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这里强调要“有态度”(1分,我更赞同……的做法),“有做法”(结合文本阐释二人做法各1分),“有比较点”(对二人的做法有分析各1分,有比较,必须归到同一个比较点),学生要自定比较点。如,吴起通过“徙车辕”“徙赤菽”两次设赏,两次兑现“上田”“上宅”的方式,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同时取信于民,‎ 顺其自然地获得百姓真心的信任和拥戴;越王设置“焚宫室”的情境并给予百姓“比死敌之赏”“比降北之罪”这样的赏罚,最终百姓可能是因为威势震慑表面或暂时顺从,而并不发自真心。‎ ‎[参考译文]‎ 越王向大夫(文种)询问道:“我想讨伐吴国,可以吗?”(文种)回答说:“可以了。我们的奖赏优厚又讲诚信,惩罚严厉而且坚决执行。您想要了解这一点,为什么不烧一下房屋试试呢?”于是就放火焚烧房屋,人们(都)不去救它。(越王)就下令说:“去救火的人(如果)死了,(就)和战死在敌阵的奖赏相同;救火如果没死的,(就)和战胜敌人的奖赏相同;不救火的人,和投降败退的罪行相同。”(命令一下达,)人们(用烂泥)涂在自己的身体上、披着湿衣服而奔赴火海的,左边有几千人,右边有几千人。从这件事(可以)知道必将战胜吴国的趋势了。‎ 吴起做魏武侯的西河郡守。秦国有座小的边防岗亭面临边境,吴起想要攻占它。(因为如果)不除掉(它),那么(它)对(魏国)种田的人危害很大;(如果要)除掉它,那么(又)不值得为此征集军队。于是就在北门外靠放一根车辕木,然后(向人们发布)命令说:“有能把这车辕木搬到南门外的,(就)赐给他上等的农田、上等的住宅。”人们没有搬它的。等到(后来)有搬它的人,立即按照命令赏赐他。一会儿(吴起)又在东门外放置了一石赤豆,之后(向人们发布)命令说:“有能把这个搬到西门外的,像当初那样赏赐他。”人们争着搬它。于是(吴起)下达命令说:“明天将要攻取(那)岗亭,有能率先登上(岗亭)的,任命他当国大夫,赏赐他上等田地、上等住宅。”人们争着前往。于是(吴起下令)攻亭,一个早晨就把它攻克了。‎ 李悝做魏文侯上党地区的郡守,想要人们善于射箭,于是下令说:“人们有疑虑而不能决断的诉讼,就让他们射箭靶,射中靶子的就胜诉,射不中的就败诉。”命令下达后,人们都急忙练习射箭,日夜不停。等到和秦国人打仗,大败秦军,因为人们都善于射箭。‎ 宋国崇门的一个里弄居民为亲人守丧哀痛过度而损伤身体,很瘦弱,君主认为他对亲人非常仁爱,提拔任命(他)做个小官。第二年,人们因守丧哀痛损伤身体死亡的一年有十多人。子女为父母亲服丧,是因为爱父母,尚且都可以用奖赏来鼓励,更何况是君主对于民众呢!‎ 越王计划讨伐吴国,想要人们看轻死亡(而拼死去作战)。(他)出外看见(鼓着腮帮子)似含怒气的青蛙,就向它凭轼致敬。随从说:“为什么(要)对这种东西表示敬意呢?”越王说:“因为它有勇气。”第二年,请求把头颅献给越王的人一年有十多位。‎ 韩昭侯派人收藏起(自己不穿的)破旧裤子,侍从说:“您也太不仁慈了,(连)破旧的裤子也不拿来赏赐给身边的侍从而是(把它)收藏起来。”昭侯说:“不是你理解的这样。我听说英明的君主吝惜(自己的)一颦一笑,皱眉有皱眉的缘故,笑有笑的缘故。现在那条破旧裤子,难道只是皱个眉头、笑一下的事吗?裤子与皱眉头或笑一笑(的作用)相差得远了。我一定要等有功劳的人(才能赏给他),所以收藏起它没有给别人啊。”‎ 五、‎ ‎1.A 毁:毁谤。‎ ‎2.D A.代词/副词,难道。B.介词,用/连词,因为。C.介词,如/连词,如果。D.均表顺承,译为“就”。‎ ‎3.C 应为“(脸形并没有变化,但照出来有时圆、有时又不完整的缘故,)是照的工具不同”,“所”引出的是“自窥”的工具。‎ ‎4.A A.“事之情一也,所以观者异耳”的意思是“事情是一样的,站在不同的角度,就会得出不同的看法”,此项即表此意。B.事物各有所长。C.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D.事物发展需要不断的源泉和动力。‎ ‎5.答案 ①当(魏尚)被绳之以法时,(他)便成为罪人;当(魏尚)被法外施恩时,(他)又成了功臣。‎ ‎②世上的人(都各有自己的是非标准),符合自己标准的就认为是对的,不符合自己标准的就认为是不对的。‎ 解析 第①句“为罪”“施之以德”“为功”为赋分要点(“绳之以法”可不译);第②句“是其所是”“非其所非”为赋分要点。‎ ‎6.答案 (示例)作者认为“听言不可不察”,听别人讲的话,要仔细思考辨别。邾国国君听了别人中伤公息忌的一番话,不去思考公息忌的建议对国家是否有利,就下令废止,这样盲目的“听言”只会让自己做出错误的判断,于事无补。所以,我们在聆听别人意见时一定要冷静分析,认真思考,汲取其中正确的、有益的部分,不要受其中错误的部分影响。‎ 解析 结合全文,作者对“听言”的态度有“听言不可不察”“事之情一也,所以观者异耳”“所自窥之异也”,归纳分析,阐明自己的观点即可。‎ ‎[参考译文]‎ 毁谤和赞誉,肯定与否定,不可能有一个固定标准。以汉高祖刘邦那样的雄才大略,汉丞相陈平那样的足智多谋,当有人毁谤陈平时,汉高祖就疏远了陈平;而当有人赞誉陈平时,汉高祖则又(重新)亲近了陈平。以汉文帝那样的英明,魏尚那样的忠诚,当(魏尚)被绳之以法时,(他)便成为罪人;当(魏尚)被法外施恩时,(他)又成了功臣。由此可知,听别人汇报情况,往往会判断失误。判断多有失误,结论必然违背常理。怎么能明白这一道理呢?‎ ‎《吕氏春秋》中说:邾国的习俗,制作铠甲,要用丝帛连缀,公息忌对邾国国君说:“不如改用丝带连缀。”国君说:“好!”于是下令,命有关的官吏制作铠甲必须使用丝带连缀。公息忌因此下令让自己家人都去织丝带。有人在国君面前中伤他说:“公息忌之所以建议用丝带,是因为他家多用丝带连缀铠甲。”邾国国君听了很不高兴,于是就下令禁止,不再用丝带连缀铠甲。邾国国君的判断是错误的。如果邾国过去制作铠甲用丝带连缀很方便,公息忌家即使编织再多丝带又有什么妨碍呢?如果邾国用丝带连缀铠甲不方便,公息忌家即使不编织丝带又有什么好处呢?公息忌家编织丝带还是不编织丝带,都不足以妨碍对公息忌所提出的建议的评价。所以凡是听别人的话,不能不仔细思考辨别。‎ 乐羊被任命为魏国大将,率军攻打中山国,而他的儿子在中山国。中山国君把他儿子煮了做成羹汤送给乐羊,乐羊一口气把羹汤全喝光了。魏文侯(知道后)说:“乐羊因为我,吃了自己儿子的肉。”堵师赞却说:“连自己儿子都吃的人,又有谁的肉他不敢吃呢?”乐羊灭掉中山国后,魏文侯虽然奖赏了他,却(从此)怀疑他(心肠残忍)。‎ 事情是一样的,站在不同的角度,就会得出不同的看法。从城上往城下看,往往会把牛看成羊,把羊看成猪,这是由于站得太高。在盘子里放上水,看自己的面影,(面部)就是圆形完整的;拿一杯水当镜子照自己的脸,看到的脸可能就是不完整的。脸形并没有变化,但照出来有时圆、有时又不完整的缘故,是照的工具不同。如今,我想要端正自身来接人待物,可怎么能知道世上的人是站在什么角度来看待我的呢?由此可知,天下的是与非本来就没有固定的标准。世上的人(都各有自己的是非标准),符合自己标准的就认为是对的,不符合自己标准的就认为是不对的。如今我想要选择正确的一面来立身行事,摒弃错误的一面,可是不知道世人的是非标准和我的是非标准,到底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 如果忘记小家而不惜一切为国家,那么就会被认为“不能关心自己的亲人,还怎么能爱国君呢”。卫国的公子开方、吴起和乐羊这三个人都有这种经历。假如不愿离开亲人,那么又会有人说“大将从接受任命那天起就应该忘记自己的亲人,从到军中承担指挥责任那一天起就该忘记自己的父母,从拿起鼓槌、敲响战鼓那一天起就要舍生忘死投入战斗”。司马穰苴就是以这个理由杀掉庄贾的。所以《左传》称:“如果想要治罪,还怕找不到合适的罪名吗?”要判断是与非,看看上面的这些事例就全明白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