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00 KB
  • 2021-06-03 发布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0届高三10月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 2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2019.10‎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________、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习得性无助常常诱发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    )。持久的学习倦怠容易使学生________,找不到学习的应对策略,从而使学生逐渐对做事情都缺乏信心,对身边的人或事不在乎,________。‎ 学习倦怠所引发的消极学业情绪、认知疲倦和不良氛围,一般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学习行为,如敷衍了事、消极怠工、学业拖延、厌学恐考与害怕进教室等,再加上课上分心、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等情况诱发的一系列课堂问题行为,容易使学生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一旦有了以上行为,在上课的时候他就会处处被动,处处落在其他同学的后面,这种学习行为上的落后,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在本课堂所学习的内容,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________,会导致其自学能力的降低,从而对学习产生持久性的消极影响。‎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无能为力 茫然失措 漠不关心 长此以往 B. 有心无力 茫然失措 掉以轻心 积微成著 C. 无能为力 茫然若失 掉以轻心 长此以往 D. 有心无力 茫然若失 漠不关心 积微成著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虽然会对学生造成比较大的消极影响,但是它属于正常的心理现象 B. 这即使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也还是会对学生造成比较大的消极影响 C. 这虽然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但是还是会对学生造成比较大的消极影响 D. 尽管这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但是还是会对学生造成比较大的消极影响 ‎【答案】1. A 2.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第一处,“无能为力”,意思是用不上力量,帮不上忙,指没有能力或力不能及;“有心无力”,意思是有愿望和打算,但没有力量付诸实现;文段中说的是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的反应,用“无能为力”恰当;‎ 第二处,“茫然失措”,指心中迷惑,不知怎么办才好;“茫然若失”,形容精神不集中,恍惚,若有所失的样子;文段中指的是找不到对策,应选用“茫然失措”;‎ 第三处,“漠不关心”,指态度冷淡,毫不关心;“掉以轻心”,指对事情采取轻率的漫不经心的态度;文段中指对身边的人或事不在乎,用“漠不关心”恰当;‎ 第四处,“长此以往”,意思是长久这样下去,通常指未来的结果不好的情况;“积微成著”,指微小的事物经过积累,变得显著;文段中强调的是长时间下去会产生的不良后果,用“长此以往”恰当。‎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本题上文说的是“习得性无助”的具体表现,下文说的是“消极影响”,从承接上下文的角度看,选用的句子应后说“消极影响”,所以排除A项;‎ 又因为“学习倦怠现象是正常的心理现象”是客观事实,不能用表假设的“即使”,排除B项;‎ D项,前后分句主语一致,关联词语应放在主语后,因此,此项中“尽管”和“这”位置颠倒,属于病句。‎ 故选C ‎【点睛】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3.下面相关用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请您于明天上午8:00参加总结会,切记!(通知)‎ B. 新居落成并搬迁之际,特备薄酒,恭请届时光临。(请柬)‎ C. 祝你家宝宝长命百岁,健康成长!(生日祝福)‎ D. 您来还带礼物给我,我却之不恭,那就从命了。(接受礼物)‎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准确鲜明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相关用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根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辨析是否得体。‎ A项,这是一则开会的通知,通知中只说开会的时间,缺少开会的地点,同时“切记”使用不当,语气过于强硬。‎ 故选A。‎ ‎4.下列诗句与“江山不夜月千里”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A. 风雨还添泪一痕 B. 日月耀天光万丈 C. 山川有情花一路 D. 天地无私玉万家。‎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的以思,把握对仗这种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审清楚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与‘江山不夜月千里’对仗工整的一项”,然后分析例句的结构模式,再与选项进行比对。“江山不夜月千里”应断为“江山不夜/月千里”,意思是“在明月的照耀下,江山像白天一样的明亮“。‎ A项,“添”字词性不对,“一”平仄不对;‎ B项,“月”重字,且末字“丈”为仄声,不合对仗“仄起平收”的原则;‎ C项“山”字重复、“一”平仄不对,且末字“路”为仄声,也不合对仗“仄起平收”的原则。‎ 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职方郎中王君赴任序 ‎(明)金实 守令之誉,出于私爱狎昵者,固不足信;见于贤士大夫之称许,宜若可信矣。然君子好扬人之善而讳称人之恶,故犹有不足征者。然则如之何而可?亦惟闾阎之细民,田野之鄙夫,心不留毁誉,言不知触讳,感悦而归之,斯可信矣。此古之观风者所以采民谣而识循吏,知教化也。 ‎ 余友王韦庵,永乐中为深泽令,在县且二十余年,示民以教化,字之如子,民实爱戴之如父母。尝坐擅发官廪赈民,逮于理,得输役以赎。民驱牛车二百辆代之役,弥月而竟,迎令还治,歌舞填道。又尝疾遘几危,民彷徨奔走,以香燃膊祷于神,谒医救疗之,无不至。疾间,则刲羊豕,巷歌醉饱以相庆。其得民若此类者不可殚纪。去县之日,民摭其善政为歌谣,言虽不能成章而意以独至。后为东朝官,营居室于长安西门,其民有不远数百里,操畚锸负砖瓦来趋其事者数十人,不浃旬而成。此余所目见者也。‎ 及出为松江同知,首奏免逋租数十万,理冤狱,活无辜民以千数,劬力于民隐,如居深泽时。细民悦而归人,亦如深泽之民。每由公事至旁郡,求直者累累然相属于道,至拥其舟不得行。若是以观,君之所为,其得誉于人,非惟不出于私爱狎昵者之中,而见称于贤士大夫之文章,亦非过情矣。直不知视古之循良又何如邪?‎ 内艰服除,来朝京师。大司马王公素知其贤,言于上,以为职方郎中。国家太平六七十年,内外军政虽有成法,然历年既久,宁无蔽欺之弊?皇上所以究心于此,分遣大臣巡行四方清理之,正欲辨别其是非真伪,以为取舍,庶使军之部伍有稽,而民之版图不乱,其法甚良而密,而职方实莅其事。今大司马既委君以此任,君当为知己者用,则将忘己之利害,以别白其是非,使枉者直,抑者伸,无告者依依有所赖,亦如深泽、松江之民,则君之才之德,为大臣之所荐闻,为天子之所举用,可无负矣,岂不毅然大丈夫哉!慎毋致人曰:“功名不及于居守令时。”则甚不可也。‎ ‎5.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之如子 字:养育 B. 求直者累累然相属于道 属:接连 C. 直不知视古之循良又何如邪 视:看待 D. 慎毋致人曰 慎:千万 ‎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然君子好扬人之善而讳称人之恶/庶使军之部伍有稽,而民之版图不乱 B. 君当为知己者用/为天子之所举用 C. 民驱牛车二百辆代之役/宁无蔽欺之弊 D. 其得誉于人/而见称于贤士大夫之文章 ‎7.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坐擅发官廪赈民,逮于理,得输役以赎。‎ ‎(2)去县之日,民摭其善政为歌谣,言虽不能成章而意以独至。‎ ‎(3)首奏免逋租数十万,理冤狱,活无辜民以千数。‎ ‎8. 本文是一篇赠序,请简要概括本文的写作目的。‎ ‎【答案】5. C 6. A ‎ ‎7. (1)他曾经因为擅自打开官仓赈济灾民,依法被逮捕,必须服劳役来赎罪。‎ ‎(2)他离开深泽县的时候,百姓选取他的善政编成歌谣,歌词虽没有章法但情意独到。‎ ‎(3)他首先上奏朝廷申请减免拖欠的租税数十万,清理了冤案,救活的无辜百姓用千计数。 ‎ ‎8. 总结过去:称颂王韦庵爱民如子;劝勉未来:勉励新任之上,为国效力,为民做主。‎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C项,“直不知视古之循良又何如邪”,从文中来看,这句话是说“只是不知道与古代的循吏、良吏相比,有怎么样呢”,句中的“视”应解释为“与……相比”“和……比较”。‎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A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并列关系;‎ B项,第一个“为”是介词,替,为了,第二个“为”和后面的“所”一起构成被动,被;‎ C项,第一个“之”是代词,他,第二个“之”是结构助词,的;‎ D项,第一个“于”,介词,从,第二个“于”和前面的“见”构成被动结构,被。‎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尝”,曾经;“坐”,因为……而犯罪;“发”,打开;“赈”,赈济;“输役”,服劳役。(2)中,“去”,离开;“摭”,摘取,选取;“为”,动词,编成;“虽”,虽然。(3)中,“逋”,拖欠;“理冤狱”,清理冤案;“活”,使动用法,使……活,救活。‎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本文是一篇赠序,请简要概括本文的写作目的”,然后通读全文,梳理文章的写作内容,抓住标题及文中主要事件来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标题是“送职方郎中王君赴任序”,朋友去赴任,写本文来送朋友,而文中写到王韦庵事件,体现了他的爱民如子,赞扬了王韦庵的做法,更希望朋友去赴任能像王韦庵一样。由此可知,本文的写作目的有两点,一是赞扬朋友,二是勉励朋友。‎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参考译文:‎ 对于知府、知县一类地方官的称誉,如果是出自私友亲近之人,本是不值得相信;如果是被贤士大夫称许,应该好像是可信的了。但是,一般说来,君子愿意宣扬别人的优点而忌讳说别人的缺陷,所以还是有不能采信的。这样一来,那么要怎样才可以相信呢?也就只有市井小民,乡间田野的农夫,心里不知道保留对于别人的毁誉,说话也没有什么忌讳,完全根据自己的感受去表示认同与否,这样就是真实可信的了。这也就是古代考察民情的君王派人采集民谣然后了解谁是优秀的官员,了解对百姓的教化情况的原因。‎ 我的朋友王韦庵,在永乐年间担任深泽令,在深泽县任职将近二十年,用诗书礼义教化百姓,像哺育自己的孩子一样养育一县的百姓,老百姓像爱戴父母‘样真心实意地爱戴他。曾经因为擅自打开官仓赈济灾民而触犯法律,被刑部官员逮捕,必须服劳役来赎罪。百姓就驱赶二百辆牛车代他服役,一个月就完成了,百姓迎接他这位县令回来任职,载歌戡舞的人们堵塞了道路。又曾经得病差点性命不保,百姓们焦急得彷徨失措,奔走相告,有的用香火烧灼自己的胳膊以向神祷告,访求医生救治,没有什么办法不被采用。他疾病痊愈之后,百姓就宰杀猪羊,在巷子里酣歌畅饮来庆祝。他像这样得到老百姓拥戴的事迹不可胜数。他离开深泽县的时候,百姓选取他的善政编成歌谣,歌词虽没有章法但情意独到。后来他担任东朝官的时候,在长安西门建造住房,深泽县的百姓有不嫌数百里的路途之遥,拿着畚锸等劳动工具背负着砖瓦等建筑材料,前来帮忙操办其事的达数十人,不满十天就建成了。这是我亲眼目睹的事情。‎ 到他出任松江府同知,首先向朝廷申请减免拖欠的租赋数十万,清理冤案,救活无辜百姓以于计数,他致力于了解人民的痛苦,就像在深泽时一样。地位低下的小百姓喜欢他,因而很快就认同接纳了他,也像深泽的百姓一样。每次因为公事到别的郡县,请求他主持公道的人在道路上连成串,排起队,甚至围着使他的船没法开动。像这样看起来,先生所为,那些从别人那里得到的赞誉,不仅不是来源于私友亲近的人,而且被贤士大夫的文章称道,也不是出于情面。只是不知道与古代的循吏、良吏相比,又怎么样昵?‎ 服母丧期满后除去丧服,到京师朝见。大司马王公一向知道他的贤能,向皇帝推荐了他,皇帝就任命他担任职方郎中。当时国家太平无战事达六七十年之久,朝廷内外的军政事务虽然都有现成的规章,但是经历的时间已经很久了,难道就没有蒙蔽欺瞒的弊病吗?皇上之所以在这方面耗费心力,派遣大臣巡行各地组织清查,正是想通过这样的措施辨别其中的是非真伪,来决定取舍,希望军队建制有册可查,百姓的户籍归属井然不乱,所施行的办法有效而且严密,那么职方郎中的职务正好掌管那些事情。现在大司马既然把这样的重任交付给你,你理当为懂得自己的人发挥才能,那就该忘掉一己利害,力求辨明是非,让受冤屈者得到公正,使受压抑者得到施展的机会,使悲哀困苦而又无处诉说的人有所依赖,让他们也像深泽县和松江府的百姓,那么你的被大臣所极力推荐的、被天予所擢拔任用的才华和德行,可以不被辜负了啊,能够这样难道不是天地间伟岸的大丈夫吗!可千万不要招致别人这样的说法:“他的功业和声望不如当州县地方官的时候。”那样的话就很不好了。‎ 三、古诗词鉴赏(1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和卢国华 辛弃疾 汉节东南,看驷马光华周道。须信是七闽还有,福星来到。庭草自生心意足,榕阴不动秋光好。问不知何处着君侯,蓬莱岛。‎ 还自笑,人今老;空有恨,萦怀抱。记江湖十载,厌持旌纛。濩落我材无所用,易除殆类无根潦。但欲搜好语谢新词,羞琼报。‎ ‎【注】卢国华:《丽水县志》:“卢彦德,字国华。”时任福建提刑使。《福建通志职官志》:“卢彦德,丽水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绍熙间任。”汉代置绣衣使者,均衣绣持节,捕逐盗贼。宋代提刑使即为其官。‎ ‎9. 作者运用哪些手法塑造卢国华的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10. 本词表现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答案】9. (1)白描:描写卢国华出行时的隆重场面;(2)比喻:将卢国华比喻成能为人民带来福泽的福星;(3)用典:写卢国华的住处如同传说中的蓬莱仙岛。 ‎ ‎10. (1)对卢国华仕途显达的歆羡之情;(2)对卢国华能够兴邦立国的殷切期待;(3)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4)对仕途的厌倦。‎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以及塑造形象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作者运用哪些手法塑造卢国华的形象?请作简要分析”,然后回顾塑造人物形象有哪些方法,如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接着道诗歌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形象的诗句,分析手法以及体现出的人物特点。‎ 开篇两句“汉节东南,看驷马光华周道”,“汉节东南”是指东南方来的汉家使节,指卢国华,“驷马”指四匹马拉的车子,这是描写卢国华出行时候的隆重场面,借助场面来烘托人物形象;接着“须信是七闽还有,福星来到”,“七闽”,福建简称闽,因古时闽有七族(部落),故称七闽,这是把来到闽的卢国华比作“福星”,说明能给人们带来福泽;“问不知何处着君侯,蓬莱岛”,这是说卢国华的落脚之处,“蓬莱岛”本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这是以用典的方式来说明卢国华居住之地。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诗人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本词表现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这是针对全篇设题,然后关注诗歌标题、注释、作者、词种的景以及直接流露情感的词语,根据这些来分析作者的情感。‎ 从词题来看,这是一首和词,和的对象是卢国华,再根据注释“时任福建提刑使”这一身份介绍以及词上阕开篇对卢国华出行隆重场面的介绍来看,卢国华的仕途应该是显赫的,对此,词人流露出的是歆羡之情;从把卢国华比作闽地的福星来看,词人希望卢国华能够给闽的百姓带来福泽,这里流露出的是期待之情;从下阕“还自笑,人今老;空有恨,萦怀抱”这四句可以看出,词人由卢国华想到自己的仕途不顺,“空有恨”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悲愤;“记江湖十载,厌持旌纛”,一个“厌”字流露出对仕途的厌倦。考生可以围绕这几个方面分析概括。‎ ‎【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庄子·逍遥游》)‎ ‎(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3)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4)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 (苏轼《赤壁赋》)‎ ‎(5)______________________,肇锡余以嘉名。 (屈原《离骚》)‎ ‎(6)岂无山歌与村笛?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7)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里仁》)‎ ‎(8)仰不愧于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尽心上》)‎ ‎【答案】 (1).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3). 多于在庾之粟粒 (4).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5). 皇览揆余初度兮 (6). 呕哑嘲哳难为听 (7).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8). 俯不怍于人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至、惑、庾、粟粒、御、揆、呕、嘲哳、怍。‎ 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巴黎珍本书店“朝圣”记 在巴黎,走路成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早晨,从第三区出发,沿着塞纳河一直走到第五区。走累了就坐在河堤旁,一边发呆一边看河面上来回忙碌的游船。也会兴致勃勃地观察乌鸦,看它叼来一大块华夫饼,放在低洼处的水潭里浸泡,然后一口口细致地吃完,多么聪明的鸟儿。漂亮的鸽子们也总是无处不在,当你从包里拿出面包的时候,它们就不紧不慢地踱步到你跟前,咕咕地叫着,理直气壮地问你要吃的。‎ 傍晚,也是走着回住的地方。在老城狭窄交错的街道上转折穿梭,路过一家又一家的面包店、糕点店、餐厅和书店。天色逐渐暗下来的时候,餐厅门口的桌子旁也坐满了喝酒聊天的人。总有一些精致的小店,吸引着我停下脚步,驻足在装扮得极为诱人和温馨的橱窗前。有时候是一个手工做的皮夹,有时候是一尊造型有趣的小雕塑。橱窗的角落摆着像菜单一样的价格单,米白色棉纸上面印着名称和价格,纸张和字体都优雅讲究。‎ 那天,我出门早了一些。要走去第八区,得花上两个小时。‎ 终于到了164号。‎ 法布街164号的布莱佐书店是巴黎顶级的珍本书店。1840年创立至今,有着近180年的历史。布莱佐书店一直致力推广书籍装帧艺术,在藏书家和装帧师的心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到“高大上”的布莱佐书店“朝圣”,是我此次巴黎之行的主要目的。‎ 深吸一口气,推开门,街道的喧嚣在我的背后骤然消失。室内的光线微暗,目光被一直延伸到天花板的木书架吸引,书架上一层层摆满了皮装书,书脊上的烫金像是夜空中闪烁的点点星光,散发着诱人的气息。‎ ‎“Bonjour!”‎ 穿白衬衫的店员抬起头,朝我笑着打招呼。‎ 心脏怦怦跳动,像是要不受控制,我的声音微微颤抖:‎ ‎“Bonjour,呃……其实,我不是来买书的……”‎ 我一边语无伦次地比划着,一边递上了自己的名片做自我介绍,店员一直微笑着点头,认真地听我说话。‎ ‎“我能翻看书架上的书,拍一些视频和照片吗?”‎ 他会意地笑了起来:“我叫马克,是这里的老店员。书随便看哦,非常欢迎。有任何问题可以问我。”‎ 我贪婪地从书架上抽出一本又一本的精装书,捧在手里细细欣赏翻看。对于爱书人而言,布莱佐书店真是个宝库,随意抽出的一本书,都可能是顶级的名家装帧。既有烫金精细繁华的古典装帧,又有金属或者玻璃材质的现代艺术装帧,让我惊叹不已。‎ 与马克聊天,得知马克也是一位资深书痴。实际上,他就是为了能天天与书为伴,才到布莱佐书店工作的。“在巴黎,没有比布莱佐更有意思的书店了!我大概会一辈子待在这里了!”马克一脸真诚地说着。‎ 此时,一位穿着体面的西装,提着黑色手提包的老先生推门进来了。马克和他打招呼,他只轻轻嗯了一声,满脸严肃的神情,径直走到书店最里面的小房间。‎ ‎“这是我们店主,克劳德先生!”马克边说边跟着走进去,和老先生快速说着话。‎ 老先生朝我这边看了看,脸上的表情似乎舒缓了不少。他朝我招手,示意我过去。小房间里有一面镶嵌着彩色马赛克玻璃的大窗户,光线透进来,照着他的脸忽明忽暗。他露出浅浅的笑容,一边打开一个上锁的书柜一边说:“我叫克劳德,听马克说你很喜欢装帧呢,要不要看一下我们店的私藏?”‎ 克劳德先生一本本向我展示着他挑选出来的私藏,这些书代表着法国装帧不同时期的精湛工艺,有些技术甚至可能已经失传了。他说自己既卖书也爱藏书,有些自己特别喜欢的,干脆就不卖了。“但是,你知道的,真正的顶级好书,我自己也是留不住的,总有人比我更喜欢。”‎ 克劳德•布莱佐是书店的第三代继承人,他说这个书店仍然保留着祖父的痕迹:木书架是祖父专门找人定做的,已经上百年了;小房间的马赛克玻璃窗是祖父找艺术家朋友制作的;角落里的古董电话机,是祖父那个时代装的,早就不能用了,他依然保留着……‎ ‎“书店快两百年了,在外人看来,我们应该是拥有很多的财富了。”他边说边叹气:“哎,其实我们书店还欠着银行好多贷款呢!”‎ ‎“说真的,如果把这些书都卖了,我的确会很有钱,很有钱哦!”他朝我笑笑,摊开手耸耸肩:“但是,这样有什么意思呢?太无趣了!人活着就得过得有趣,不是吗?”‎ 他说,几乎每一天,书店里都会迎来新的访客。“他们不一定会买书,有些人甚至根本不了解什么是珍本书。但是我能从他们脸上看到一种爱书人的幸福和期待。”‎ 我们就这样一直聊天,翻书,拍照,直到书店关门。‎ 我推开门,又迎来了街道的喧嚣,此刻夕阳斜斜地打在脸上,暖暖的。‎ 离开法布街,到转角不起眼的面包店买了羊角面包。包装纸袋上,简单印着“创立于1892年”。‎ ‎1837年的爱马仕,1854年的路易威登,1840年的布莱佐书店。‎ 这些就是法国人的日常与奢侈。‎ 巴黎圣母院大火的时候,我刚好在现场。看到一件美丽的事物在眼前消逝,不禁伤心惋惜,竟也久久沉默无言。巴黎的人们似乎并不热衷讨论这件事,继续着平常的生活、工作,偶尔淡淡地说,修好就可以了嘛。这种静默无言的守护,其实蕴涵着巨大的能量吧!‎ 正如,我们这些爱书之人,在世界的不同角落,寻着书籍发出的微弱而清晰的光,来点亮并指引着我们世俗的生活。也是用一种静默,守护着美丽书世界。‎ ‎12.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但是,你知道的,真正的顶级好书,我自己也是留不住的,总有人比我更喜欢。”该句话既表达了克劳德留不住书的遗憾,又表达了克劳德对书有所归的欣慰。‎ B. 文中描写的布莱佐书店的店主是一位看上去不苟言笑,但实际上非常幽默健谈的卖书人、藏书人。‎ C. 文章运用插叙手法讲述了巴黎圣母院大火事件,是为了表现法国人在灾难面前淡定从容的态度。‎ D. “我”去巴黎朝圣布莱佐书店,收获的不仅是看到许多装帧精美的藏书,更是获得一种精神力量。‎ ‎13. “人活着就得过得有趣”,“有趣”的生活是怎样的状态?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 ‎14. 理解划线句子“这些就是法国人的日常与奢侈”的含义。‎ ‎【答案】12. C 13. (1)拥有闲适的心情:餐厅坐满喝酒聊天的人。(2)追求精致的态度:精致的小店(精致的手工、精致的价格单)(3)坚持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马克愿意一辈子呆在书店(克劳德三代人经营书店)。 ‎ ‎14. (1)“日常”指法国人日复一日地坚持做着同一件事,并且做好做到极致。(2)“奢侈”指在我们看来是精品的事物,法国人每天都在享用着。(3)表达了作者对法国人认真、坚持、有趣人生态度的欣赏推崇。‎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恰当的”“一项”,立足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项,“文章运用插叙手法讲述了巴黎圣母院大火事件”错误,“插叙”一说错误,所谓“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而本文是在文章最后提到巴黎圣母院大火一事。‎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人活着就得过得有趣’,‘有趣’的生活是怎样的状态?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然后理解“过得有趣”是指什么,再到文中圈出有关“有趣生活”的内容。‎ ‎“过得有趣”中“有趣”是形容人的生活状态,如文章第三段“餐厅门口的桌子旁也坐满了喝酒聊天的人”,这里的“有趣”是指人们那种闲适的心情;如第三段“总有一些精致的小店,吸引着我停下脚步,驻足在装扮得极为诱人和温馨的橱窗前。有时候是一个手工做的皮夹,有时候是一尊造型有趣的小雕塑。橱窗的角落摆着像菜单一样的价格单,米白色棉纸上面印着名称和价格,纸张和字体都优雅讲究”,这里的“有趣”是那种精致的生活态度;如下文遇到的店员马克,“与马克聊天,得知马克也是一位资深书痴。实际上,他就是为了能天天与书为伴,才到布莱佐书店工作的”,这里的“有趣”就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到文中找到划线句子,如本题的 “这些就是法国人的日常与奢侈”这一句,然后分析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再结合前后语境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最后连缀成句。‎ ‎“这些就是法国人的日常与奢侈”,这句话的关键词是“这些”“日常”“奢侈”,从文中来看,“这些”指代的就是上文所写的法国人的生活状态,如悠闲自得坐在餐厅喝酒聊天,如把东西做得精致、极致,如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日常”则是说法国人坚持做着这同一件事;“奢侈”是说那些我们看来非常精致的东西,而法国人却每天都在想用,那些我们难以企及的事情,而法国人每天都在做;这句话中流露出作者对法国人这种生活态度的赞美。考生将这些意思表述出来即可。‎ ‎【点睛】理解句子的含义主要有如下几种方法: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就可以推知整句的含义;从分析句子的位置入手,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很重要,做题时应从分析句子的位置入手;从分析句子的表达入手,这一方法适合理解那些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带有赏析的性质,需要还原修辞意或者揭示警戒意或表明双关意;不要人为拔高,这是把句子本身没有的意思强加给作者,这种强加性通常是因为不从句子实际出发,而是把一些不找边际的“思想性强”的优美文词往上加;要学会多角度理解文中的句子。‎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格乃文学之大体 郭宏安 ‎《列子》中讲到,秦穆公要找一匹千里马,伯乐推荐的九方皋,说马已找到,是一匹黄色的母马,而秦穆公看到的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不悦,伯乐则大喜,说,九方皋相马,“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事实证明,这匹马果然是匹千里马。‎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文学翻译和翻译批评,当我们对文学译本进行欣赏和评判时,难道不应该力争做一个九方皋那样的人吗?“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所求者,此之谓也。‎ 从事文学翻译以及翻译批评的人,能够从九方皋身上获得的启发是:判断译本的优劣,就要看它是否表现了原作的精气神,而不只是看译本的语句词汇是否与原作一一对应,是否严格正确、准确或精确。所谓原作的精气神乃是其“原有的风味”(钱锺书语),即风格。风格者何?岂非“绝尘弭迹”者乎!译作传达原作的风格做到铢两悉称,是不可能的,但是尽力传达,努力做到惟妙惟肖,则是可能的,这就要求译者准确地感觉、体会到原作的风格,并且能够用汉语加以正确表达,这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也是全面落实“信、达、雅”的结果。风格是贯穿原作的一股气势,或刚或柔,或动或静,或显或隐,精气神是也,例如夏多布里昂的华美,斯丹达尔的简枯,波德莱尔的阴冷,加缪的冷静……这股气势同样应该在译文中显现。至于细节上的瑕疵,在这种风格气势的统领下,是不难纠正的。‎ 许多名著往往有几处瑕疵,不害其为名著,这是因为有风格的存在。唐韦庄说:“班、张、屈、宋,亦有芜辞,沈、谢、应、刘,犹多累句。”这是中国古人衡文评诗时的基本态度,即采取了瑕不掩瑜的立场。还是清沈宗骞说得明白:“每见古人所作,细按其尺寸交搭处不无小误,而一毫无损于大体,可知意思笔墨已得,余便易易矣。亦有院体稿本,竟能无纤毫小病,而鉴赏家反不甚重,更知论画者首须大体。”‎ 沈宗骞所说的鉴赏家正是我所说的文学翻译批评家,前者面对的是想象力对现实世界的加工和改造,而后者面对的是想象力和想象力的产品。如果让一位文学翻译批评家评论傅雷译的《高老头》,他是着眼于风格,还是细节?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版的《高老头》中,傅雷把“鸡”译成了“鸭”,只能说不留神犯了一个小错,无关宏旨。像这类小错可以纠正和避免,但并不影响《高老头》被看作是准确传达了原作风格的一部优秀译作,正如批评家李健吾所说:“巴尔扎克的庞大段落,在他是气魄,是气势,是酣畅……”傅雷译的《高老头》的风格,庶几近之。一位文学翻译批评家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译品的风格上,要独具只眼,看出作品整体的美。‎ 细节不可滥用。因为整体的美并不必然建立在细节的精确之上,有时候过于追逐细节的完美,以至于失去创造的活力,那就得不偿失了。法国19世纪的大批评家波德莱尔对整体与细节的关系有过十分精彩的论述,例如他毫不犹豫地赞同德拉克洛瓦“为整体而牺牲细节”,因为后者“唯恐因作业更清晰更好看而产生的疲劳减弱他的思想活力”。当然,细节的错误仍然是错误,当它危及整体的美的时候,就必须毫不留情地指出来。‎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1月30日24 版)‎ ‎15.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品的风格,即是本文作者所强调的“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中的“精”与“内”。‎ B. 判断译本的优劣,要看译本的语句词汇是否忠实原作、是否准确,更要看它是否表现了原作的精气神。‎ C. 名家作品也有细节的不足,如夏多布里昂过于华美,斯丹达尔过于简枯,波德莱尔过于阴冷,加缪过于冷静。‎ D. 译者对原作风格把握不准,即使词句译得很精准,也不能说是全面落实了翻译工作的“信、达、雅”的要求。‎ ‎16.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大量地使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体现出其丰厚的学养和开阔的眼界。‎ B. 举例论证注意了详略得当,既有多例的排比列举,也有对一例的深入分析。‎ C. 引用沈宗骞的话是为了论证文学翻译批评家应着眼于整体风格而不是细节。‎ D. 作者在论证评论诗文应采取瑕不掩瑜立场后,接着论证文学翻译家也应如此。‎ ‎17. 对翻译作品,作者为什么特别看重风格的准确传达而不纠结于细节的瑕疵?‎ ‎【答案】15. C 16. D ‎ ‎17. ①风格是原作的精气神,决定作品整体美;②有风格在,细节的瑕疵往往是无关宏旨的;③滥用细节,(过分追求细节)常常会失去创造的活力。‎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C项,“夏多布里昂过于华美,斯丹达尔过于简枯,波德莱尔过于阴冷,加缪过于冷静”是指各家各自的风格特征,而非细节的不足。故选C。‎ ‎【16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目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项,“文学翻译家”说法错误,应是“文学翻译批评家”,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筛选信息时要有目标意识。审读题干要求“对翻译作品,作者为什么特别看重风格的准确传达而不纠结于细节的瑕疵?” “判断译本的优劣,就要看它是否表现了原作的精气神,而不只是看译本的语句词汇是否与原作一一对应,是否严格正确、准确或精确。 ”依据第三段可知“风格是原作的精气神,决定作品整体美”;第四、五段“许多名著往往有几处瑕疵,不害其为名著,这是因为有风格的存在”可概括为“有风格在,细节的瑕疵往往是无关宏旨的”;第六段概括为滥用细节,(过分追求细节)常常会失去创造的活力。‎ ‎【点睛】第一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七、现代文阅读(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晚清学人杨守敬 杨守敬(1839一1915),湖北宜都人。少年时代聪明好学,刻苦用功。青年时代有两件事对他影响很大:19岁时,听谭大勋讲授汪中的《述学》,开始接触乾嘉考据之学;20岁那年,偶然得见清人六严缩摹的《舆地图》,便借来临摹,这成为他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开端。‎ 杨守敬曾经热衷科举,25岁起先后六次赴京参加会试。虽然名落孙山,但因此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大大拓展了学术视野。42岁时,他作为清政府外交官的随员前往日本,这成为他学术生涯的转折点。在日本四年,他搜访阙佚,爬罗剔抉,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日本人森立之所撰的《清客笔话》,翔实记载了他在日本访书之事,杨守敬自己也写了《日本访书志》。清政府出使日本大臣黎庶昌也搜集了许多稀见珍本和国内久已绝迹的古籍残本,与杨守敬志趣相投。因此,当黎庶昌有了编纂《古逸丛书》的设想时,立即决定请他主持校勘。《古逸丛书》在日本刊印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还擅长书法,对书法理论也很有研究,在日本影响巨大,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从日本回国的第二年,年已48岁的杨守敬第七次参加会试,仍以失败告终,从此绝意科举,专注学问。杨守敬博览群书,潜心研究,在舆地、版本、目录、金石、小学、经学、辑佚等学术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留下的著作就有83种。在杨守敬的学术研究中,舆地学的成就最为突出。他编撰了舆地学著作20多种,这些论著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各个方面,充分展示了他的杰出才华。‎ 杨守敬的学术代表作是完成于1904年的《水经注疏》。明清以来,《水经注》研究成果很多,杨守敬的这部著作具有全面总结的性质。他对《水经注》中所记裁的1200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考证;对征引的故实都一一注明出处;对清代学者全祖望、戴震等人的校释也多有订正。杨守敬既有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运用了当时地理学新知识,所以在《水经注》研究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杨守敬还编制了古今对照的《水经注图》,图文互证,相得益彰。‎ ‎18. 下列关于杨守敬日本之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杨守敬的书法艺术和书法理论研究影响很大,他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B. 杨守敬在日本访书之事被日本人森立之记载在《清客笔话》中。‎ C. 杨守敬校勘《古逸丛书》,体现了他在版本、目录等方面的学术造诣。‎ D. 杨守敬搜访阙佚,收集到我国的古籍珍本《留真谱》,并将它影印摹刻。‎ ‎19. 下列有关杨守敬舆地学研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杨守敬的《水经注疏》,是在全面总结明清两代《水经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 B. 运用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是杨守敬《水经注》研究取得成功的基础。‎ C. 在杨守敬留下的83种著作中,有一部分是中国传统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D. 杨守敬对《水经注》记载的1200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考证,还编制了《水经注图》。‎ ‎20. 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杨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 ‎【答案】18. D 19. B ‎ ‎20. (1)好学精神:聪明好学,刻苦用功,博览群书。(2)治学方法得当:既有考据学的基础,又能吸收新知识;既能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又不盲从。(3)广泛交游,视野开阔:结识名流学人,游学日本,多方涉猎。‎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关于杨守敬日本之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杨守敬日本之行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D项,“杨守敬搜访阙佚,收集到我国的古籍珍本《留真谱》,并将它影印摹刻”错误,原文说的是“他搜访阙佚,爬罗剔抉,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并不是“收集到我国的古籍珍本《留真谱》,并将它影印摹刻”。‎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有关杨守敬舆地学研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B项,“运用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是杨守敬《水经注》研究取得成功的基础”错误,原文说的是“杨守敬既有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运用了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所以在《水经注》研究中有所突破”,而选项改为了“运用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是杨守敬《水经注》研究取得成功的基础”。‎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杨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然后到文中圈出与杨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有关的内容,再分点概括。分析成功的原因,一般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考虑。主观方面主要与人物的天赋、付出、学习的方法、个人的喜好等有关,客观方面主要与所处的环境有关。‎ 通读全文可知,可以找到三个方面,分别是良好的精神品质,如“聪明好学,刻苦用功”“博览群书,潜心研究,在舆地、版本、目录、金石、小学、经学、辑佚等学术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留下的著作就有83种”;正确的学习方法,如“既有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运用了当时地理学新知识,所以在《水经注》研究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还有交友这一方面,如“因此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大大拓展了学术视野”“清政府出使日本大臣黎庶昌也搜集了许多稀见珍本和国内久已绝迹的古籍残本,与杨守敬志趣相投。因此,当黎庶昌有了编纂《古逸丛书》的设想时,立即决定请他主持校勘”。考生可以从这些方面概括。‎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八、作文(70分)‎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列宁 忘记了它而微笑,远胜于记住它而愁苦。——罗西塔 忘记你贫穷的日子吧。不过,可别忘记它给你的教训。——歌德 记忆是相会的一种形式,忘记是自由的一种形式。——席慕容 ‎……‎ 关于“忘记”,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见解呢?‎ ‎【答案】【例文】‎ 更重要的事 不能忘记过去。列宁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怎能忘记过去呢?过去是现实的土壤。现在的我,是一切过往的复合体,凝成物。你说的每句话,你做的每- -件事,离得了你的曾经的积淀和印记?你的性情,你的习惯,你的生活,哪一样不是从过去走来的。为什么有人在同一个坑里跌过了- -次又一次?为什么历史老在同一个地方绕着- -些循环圈?浮夸风、数字游戏,污染了再治,推倒了重建,历史仅仅重复了一次?只因“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不能沉溺过去。过去毕竟已成昨天,美好的记取,失败的牢记。我们有更重要的事,抓住现在,走向未来。‎ 为什么司马光要写《资治通鉴》,为什么茨威格要写《昨日的世界》,为了走向未来,我们必须研究往昔,沉思过去,找寻到通往未来的方向。历史的风烟飘过,总给后人留下了多少金不换的定律。所以唐太宗那里,才有了有名的三鉴,所谓“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回收目送的眼光,我们应着眼的当今的社会,做时代的弄潮儿,做改革的敢闯将,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所以,我们的时光和精力应当消耗在当下的土地上。像马云、雷军那样在互联网的潮起潮落中劈波斩浪,引领航向。‎ 有人说,谁敢跟建立互联网商业帝国的马云相比?是的,现在的马云很风光,大家可知道他当初创业的时候找过几十份工作?他应聘从没有成功过一次?他跌跌撞撞闹腾到现在一样感到很艰难!当然,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做个草根阶层,也可以默默贡献自己的一-份正能量。星光大道上我们见识了保钳工、油漆工、种棉妹、油菜哥、粉刷匠、开车司机和厨师,等等等等。草根人士,-样可以放出自己的光。这是一个人人可以展示自己潜能的好时代,这是一一个圆咱百姓梦的大舞台。‎ 正如食指在《相信未来》中写道:“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过去意味着死亡,未来才是方向。可以错过太阳,不能错过星星和月亮。在怀念过去的叹息中,只能徒增忧愁,失去明天的希望。不要让脚步迟疑,不要让脚下彷徨,相信未来往前闯。‎ 我们更重要的事,就是珍惜当下的时光,调动起自己的全部热情和干劲向前方。你会发现,明天的太阳会升起得更鲜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比如本次作文,这是一道暗含权衡比较的思辨类材料作文,有比较评价,有辩证分析,考生需围绕材料发散引申,然后找到最佳的立意方向。‎ ‎【审题】首先分析材料。材料提供四则有关“忘记”的名言。第一则是列宁的名言,“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那么什么不能忘记?比如历史,比如传统,比如文化,比如我们经历的酸甜苦辣,这些都不能忘记。第二则是罗西塔的话,“忘记了它而微笑,远胜于记住它而愁苦”,这说明有些东西必须忘记,如哀伤、遗憾、失败甚至荣誉,因为沉醉于过去的辉煌,今天就构建不了更大的辉煌,沉湎于过去的失意,今天就迈不开前行的步伐,一味眷恋过去,势必阻碍我们事业的成功。第三则是歌德的话,“忘记你贫穷的日子吧。不过,可别忘记它给你的教训”,这是辩证看待“忘记”,忘记生活中的不幸、哀伤,但不幸中的教训则是要牢记的。第四则是席慕容的话,“记忆是相会的一种形式,忘记是自由的一种形式”,记忆让人们有思念,有思念就会想相聚;生活中有大大小小的思想包袱,一时最好是永远忘记它们会让人身心舒畅自由。然后分析要求,“关于‘忘记’,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见解”,考生可以分析哪些需要“忘记”,哪些不能“忘记”,明确“忘记”的意义,也可以明确“忘记”的不利。最后分析文体,材料没有限定文体,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作文。‎ 参考立意:‎ 忘记意味着背叛;只有忘记,才能前进;不忘过去,朝向未来;‎ 行文结构:首先拟一个隐含或者直接点明观点的题目,比如“更重要的事”。然后开篇由列宁的话引题。正文先分析不能忘记过去,接着分析不能沉溺过往,最后指出要面向当今世界。结尾部分收束全篇,并点题。‎ 素材:‎ ‎1.有人说:忘记过去才能走进新天地。‎ ‎2. 过去,意味着什么?一切将不复重演。秦始皇、汉武帝不可能再生,赵高、秦桧不会复活。过去,有着成功,也有着失败;过去的日子里,我们走过康庄大道,也踏过崎岖小径;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成功和大道,也不能忘记失败与草径。正如我们没有忘记秦皇、汉武等,也记住了赵高、秦桧之列。欲要驻足今天,展望翌日,我们就必须记住过去,只有记住了过去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我们才能完善自我,超越极限,把握今天的成功,创造未来的辉煌。没有过去,我们就不可能走到现在;没有现在,我们何谈走向明天,展望未来。‎ ‎3. 德国人没有忘记过去。他们对纳粹在六十多年前给世界人民特别是对犹太人所造成的伤害没有淡忘,更不回避,而是时刻在反省。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屈膝跪下,并发出祈祷:“上帝饶恕我们吧,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勃兰特以此举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他们得到了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原谅和宽恕。德国人重新塑造了在世界人民面前的形象,以一个崭新的面貌昂首于世界民族之林。‎ ‎4. 日本的一些人的记忆似乎是极易被时间风化。他们对军国主义在二战期间给世界人民特别是中华人民造成的伤害,老是躲躲闪闪,含糊其辞,支吾其过。南京大屠杀死了三十多万的中国同胞好像与他们无任何关系;靖国神社里供奉着的甲级战犯好像都是些显世英豪。就本着这样的态度,还想申请加入联合国安理会,这不是在做黄粱梦、南柯梦!世界人民能答应吗?世界人民特别是深受军国主义迫害的国家的人民的记忆是时刻在“刷新”着,他们受的伤痊愈了,但伤疤还在,他们时刻警惕着军国主义,决不允许它们再从坟墓里爬出来。‎ ‎5. 中国人又如何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千年的文明人民没有忘记,人民也没忘记鸦片战争和甲午风云,没有忘记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和港澳回归。但人民还是忘记了一些,忘记了那些为革命而流血、牺牲的英雄们,忘了五八年的大饥荒,忘了“十年浩劫”,忘了民主。忘记了英雄,我们将失去激情和斗志;忘记了饥荒,我们形成了铺张浪费的“良好”习惯;忘记了浩劫,我们失去了警惕性,稍有不慎,又将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忘记了基本的民主,我们又将何去何从呢?‎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附加题部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凡思绪初发,辞采苦杂,心非权衡,势必轻重。是以草创鸿笔,先标三准: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归余于终,则撮辞以举要。然后舒华布实,献替节文,绳墨以外,美材既斫,故 能 首 尾 圆 合 条 贯 统 序 若 术 不 素 定 而 委 心 逐 辞 异 端 丛 至 骈 赘 必 多 。‎ ‎(选自《文心雕龙·熔裁》)‎ ‎22.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故 能 首 尾 圆 合 条 贯 统 序 若 术 不 素 定 而 委 心 逐 辞 异 端 丛 至 骈 赘 必 多 ‎23. 《文心雕龙》的作者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 ‎24.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文章中“三准”的内容。‎ ‎【答案】22. 故能首尾圆合/条贯统序/若术不素定/而委心逐辞/异端丛至/骈赘必多 ‎ ‎23. (1). 南北 (2). 刘勰 ‎ ‎24. ①根据情理来确定体制;②根据内容来选择事例;③选择文辞来显示要义。‎ ‎【解析】‎ ‎【2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首尾圆合”这个词语现代汉语中依然在使用,可在其后断开;“条贯统序”为并列结构的短语,“委心”“异端”也是常见语汇,且“若”意思是“如果”,一般放在句首,故在“若”和“序”之间断开;由前面“首尾圆和”“条贯统序”可知,这段文字主要是四字结构,同时后面“异端丛至”“骈赘必多”都是主谓结构,且与前面句子的主语都不一致,可以分别断开。最后再结合上下文推断句意可知,这段话意思为“所以文章能够首尾呼应,圆通相合,条理连贯,体统有序。倘若没有先确定这些准则,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杂乱的念头纷纷涌现,那么不合准则的异端东西,必然会丛生沓至,那文意多余的地方必然很多”,综合这些信息,可正确断句。‎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重要的文学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概括要点能力。通常情况下,简答题的信息筛选基本也是人物的某种品质,事情的原因分析,事物的特征、方法措施概括等。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审准题干,抓住关键词,明确要求,然后找到选文中与题干要求对应的句子,先翻译,再进行筛选整合,归纳概括,即可得到答案。‎ 本题要求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文章中‘三准’的内容”,解答时要首先找到关键句“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归余于终,则撮辞以举要”,然后翻译过来,即“根据文情情理来确定体制;根据内容来选取材料;撮取辞语用以突出文章的要义”,据此再稍加整理即可得到答案。‎ ‎【点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译文:‎ 在开始构思的时候,往往苦干文章辞采的繁杂,内心不能像天平那样可以准确的衡量,对一些问题的估计看法势必出现有轻有重的毛病。因此要写好文章,先要标立三个准则:第一,根据文情情理来确定体制;第二,根据内容来选取材料;第三,撮取辞语用以突出文章的要义。然后舒展文辞华彩,铺陈文章的思想内容,去芜存菁,调节文采,像好的木材,墨线以外的已经砍削去掉,所以文章能够首尾呼应,圆通相合,条理连贯,体统有序。倘若没有先确定这些准则,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杂乱的念头纷纷涌现,那么不合准则的异端东西,必然会丛生沓至,那文意多余的地方必然很多。‎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5.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 《三国演义》中,曹操传檄天下共讨董卓,各镇诸侯纷纷起兵响应;北上的孙坚在偶得传国玉玺后,背约引兵回江东,归途遭到袁绍的截杀。‎ B. 《白光》中的白光,既指白银之光,又象征着陈士成毕生追求的升官发财的欲望;白光的虚无性、虚妄性,注定了陈士成人生归宿的悲剧性。‎ C. “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裕泰茶馆伙计李三的这句台词,反映了他对掌柜的不满,也道出了普通民众在时局动荡中内心的真实感受。‎ D. 《哈姆莱特》塑造人物形象,常以对比衬托的手法显现其性格特点,像同为反面人物,克劳狄斯阿谀奉承,波洛涅斯笑里藏刀。‎ E. 当得知贾宝玉将迎娶薛宝钗的消息,黛玉急忙赶往宝玉处问询,回来后,又将题诗的绢帕和一本诗稿烧毁,最终病倒在床。‎ ‎【答案】A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名著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两项”,然后浏览选项,把握选项考查的名著以及考查的具体方向。‎ A项,“北上的孙坚……归途遭到袁绍的截杀”错误,截杀孙坚的不是袁绍,而是刘表;‎ D项,“克劳狄斯阿谀奉承,波洛涅斯笑里藏刀”错误,选项将二人混淆了,克劳狄斯应该是笑里藏刀,而波洛涅斯应是阿谀奉承。‎ 故选AD。‎ ‎26.简答题。‎ ‎(1)分析概括《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出场艺术。‎ ‎(2)简要分析《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疯”和奥菲利娅的“疯”有何不同。‎ ‎【答案】(1)层层铺垫:先有“水镜先生”司马徽和徐庶极力推荐其才干,后有童子、崔州平等对其“不知所踪”的交待,表现孔明隐者的志趣;环境烘托:用隆中的高山秀水、茂林修篁来烘托孔明的超越世俗的高洁气质;正面描写:外貌描写表现了孔明的飘然若仙,“隆中对”,直接展示诸葛亮才识。‎ ‎(2)哈姆雷特:半真半假,一方面是因为父死母嫁,家庭生活的变化给予他太多的打击,内心难以承受;另一方面是因为时时要提防叔父的加害,要实现复仇的理想。奥菲利娅:真疯,因为父亲死了,心爱的人又远离。同时失去亲情和爱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著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对考纲规定的名著进行阅读,把握人物、事件,然后针对题干的问题做出具体回答。‎ 第一个问题要求“分析概括《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出场艺术”,这是针对《三国演义》设题,考生需要回顾诸葛亮出场所在的章节,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中诸葛亮出场。在诸葛亮出场前,先集中笔墨写司马徽、徐庶先后向刘备介绍诸葛亮的才华,刘备出访过程中又写了孔明的朋友、岳丈、弟弟和童子等人物形象,造成烘云托月的效果,其他如对卧龙岗周围环境的描写,荷锄农夫所唱的山歌,草堂上的对联,以及诸葛均所吟咏的诗歌等,共同构成了一个淡泊,高雅,宁静的意境,这对塑造诸葛亮形象也起到积极的作用。最后写诸葛亮的出场,“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谈吐儒雅,思路清晰,未出茅庐,已定三分天下,这是对诸葛亮的正面描写。‎ 第二个问题要求分析“简要分析《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疯’和奥菲利娅的‘疯’有何不同”,然后要到文中找到这二人“疯”的情节,分析造成他们“疯”的原因和表现,比较二者的不同之处。从疯的表现来看,哈姆雷特的疯是半真半假,“真”是家庭给他的打击之大让他承受不住而“疯”,“假”是他要提防叔叔的加害,需要用“疯”来保护自己;而奥菲利亚的疯则是真疯。从疯的原因来看,二者不同,奥菲利亚是因为父亲的死亡和爱人的远去,而哈姆雷特则是因为家庭的原因和政治的原因。‎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我们市场经济要多元,至少有很长的路要走。那么市场的基础是什么呢?我想就三点,第一是自由,第二是产权,第三是企业家精神。‎ 第一,自由是我们人类追求幸福的基本权利,自由,从积极方面来讲,就是每一个公民都能够利用自己的智慧、知识、技能、劳动,自主地决策,改善自己的生活,实现自己的梦想;从消极方面讲,每个人都不受他人的奴役。如果一个社会没有自由、没有市场机制,即意味着一部分人可以剥夺另一部分人,这就是强盗的逻辑。‎ 第二,市场的基础是产权。产权也是我们道德的基础。只有我们尊重个人的权利,通过为个人创造价值而获得自己的收入,我们才能真正成为有道德的人,目前道德的衰落一个原因在于没有能够很好地尊重个人的权利和财产。产权也是我们社会信任的基础,因为只有每个人对自己获得的东西充满了信心,他才会愿意投资,才会愿意花几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去追求一种新的具有不确定性的东西。‎ 产权保护的重要一条,就是对政府征税权力的限制,如果没有对政府征税权力的限制,我们不可能有真正很好的产权保护,而不受限制的征税就是掠夺,1215年英国《大宪章》,约束国王的征税权,也就是说国王不能任意地征税。‎ 第三,谈一下企业家,任何阻碍企业家创新的政策都是反市场的。计划经济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阻碍企业家精神发挥作用。限制企业家活动最大受害者是谁?是普通的老百姓,是消费者。企业家所有的东西都是伺候人的东西,如果我们不允许一项产品进入中国,真正受到伤害的是数亿的消费者,而不是生产该产品的公司本身。‎ 市场经济的三个基础缺一不可,否则,我们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 ‎(节选自张维迎《在中国企业家论坛上的讲演》,有删节)‎ ‎27. 结合文本,说明为何要保护 “产权”,怎样保护“产权”?‎ ‎28. 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建立真正市场经济?结合文意,加以概括。‎ ‎29. 在私有产权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谈自由和企业家精神有何意义?‎ ‎【答案】27. ①为何保护:因为“产权”是市场的基础,是道德的基础,是社会信任的基础。②怎样保护:限制政府征税权力。 ‎ ‎28. ①使公民充分享有言论和行动、创业的自由。②使私有财产权利得到有效的法律保护。③有效发挥企业家精神。 ‎ ‎29. ①使公民拥有能利用自己的智慧、知识、技能、劳动等自主决策、改善生活、实现梦想的自由。②允许企业家精神发挥,能更好地服务大众,使亿万消费者受益。③公民有自由,企业家精神得到发挥,可以更好地促进市场经济的建立。‎ ‎【解析】‎ ‎【2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结合文本,说明为何要保护‘产权’,怎样保护‘产权’”,这里包含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保护“产权”的原因,另一个问题是保护“产权”的原因。‎ 第三段说“市场的基础是产权。产权也是我们道德的基础。……目前道德的衰落一个原因在于没有能够很好地尊重个人的权利和财产。产权也是我们社会信任的基础,因为只有每个人对自己获得的东西充满了信心,他才会愿意投资,才会愿意花几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去追求一种新的具有不确定性的东西”,考生可以根据这些概括保护产权的原因。第四段说“产权保护的重要一条,就是对政府征税权力的限制,如果没有对政府征税权力的限制,我们不可能有真正很好的产权保护,而不受限制的征税就是掠夺”,根据这个可以概括保护产权的方式。‎ ‎【2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结合文意,加以概括”,然后到文中圈出作者有关建立真正市场经济的一些看法,再进行概括。‎ 文章第一段说“那么市场的基础是什么呢?我想就三点,第一是自由,第二是产权,第三是企业家精神”,这些既然是市场的基础,那么自然也就是努力的方向。如第二段“自由是我们人类追求幸福的基本权利……如果一个社会没有自由、没有市场机制,即意味着一部分人可以剥夺另一部分人,这就是强盗的逻辑”,这说明要使公民充分享有言论和行动、创业的自由;如第三段“目前道德的衰落一个原因在于没有能够很好地尊重个人的权利和财产”,这说明要让私有财产权利得到有效的法律保护;如第五段,“谈一下企业家,任何阻碍企业家创新的政策都是反市场的”,这说明要有效发挥企业家精神。‎ ‎【2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在私有产权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谈自由和企业家精神有何意义”,然后到材料中圈出“自由”和“企业家精神”的作用。‎ 第二段“自由是我们人类追求幸福的基本权利,自由,从积极方面来讲,就是每一个公民都能够利用自己的智慧、知识、技能、劳动,自主地决策,改善自己的生活,实现自己的梦想”,根据这个可以概括自由之于公民的意义。如第五段“谈一下企业家,任何阻碍企业家创新的政策都是反市场的。计划经济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阻碍企业家精神发挥作用。限制企业家活动最大受害者是谁?是普通的老百姓,是消费者。企业家所有的东西都是伺候人的东西,如果我们不允许一项产品进入中国,真正受到伤害的是数亿的消费者,而不是生产该产品的公司本身”,根据这个可以概括企业家精神的价值。结合这些内容可以发现,公民有了自由,企业家的精神得到发挥都可以更好促进市场经济的建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