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8.5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甘肃省临夏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摸底考试卷
年级:高三 科目:语 文 座位号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客观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答主观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国气质指的是一个大国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它的气质是怎样的呢?
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而且,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较好的也只是接力赛。欧洲文明的发展就像是接力赛,第一棒是希腊文明,第二棒是罗马文明,第三棒是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接着是近现代欧洲文明。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史底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这也使中国的大国气质更稳定,更具有持续性。
中国的大国气质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极其丰富,中国哲学非常关注变易发展,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等问题。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中庸”最早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来的范畴。《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执两用中,不走极端;二是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追求平和;三是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四是允执其中,保持平衡;五是有原则地折中。中庸的思维方式至今对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有序性与整体性密切联系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顺序而生循序而动是天人共有的规律,只有因循于此,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所以,有序性的发展趋向是与和谐性的价值理想相协调的。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是塑造其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大国气质隐含着中国人鲜明的行为方式。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它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国人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义,志以天下为芬”;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失信不立”“一诺千金”;强调“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都有重要影响,并体现在中国的大国气质中。
从总体上看,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大国气质是:以和为贵而不愿树敌,求稳而非激进,顺势而变而非逆势而行。
(摘编自熊光清《中国大国气质的基本禀赋》)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人独特的行为方式催生出独特的价值体系,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B. 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和传统中庸的思维方式联系紧密,是塑造中国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C. 中国是所有国家中历史最长的国家,因此,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D. 一个大国气质必然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有其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分别从历史底蕴、思维特点,行为方式等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论述了中心论点。
B. 文章由“大国气质”这一概念说起,从而引出后文对“中国的大国气质”的分析论述。
C. 文章用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了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中国大国气质的独特性。
D. 文章善用引证,大量经典名言警句,为作者论证其观点提供了充实而有力的论据。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一个大国没有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那么它就谈不上有什么大国气质。
B. 只有遵循顺序而生、循序而动这一天人共有的规律,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
C. 如果没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就无法形成中国的大国气质,更谈不上形成持续稳定的大国气质。
D. 中国所表现出来的“以和为贵”的大国气质,源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行为方式。
【答案】1. B 2. A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A项,“中国人独特的行为方式催生出独特的价值体系”错误。从原文第四段“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它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可以看出,是独特的价值体系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C项,“中国是所有国家中历史最长的国家”错误。原文第二段说的是“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
D项,“必然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说法绝对。一个大国的气质基于其文化传统,但并非所有大国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A项,“逐层深入地论述”错误。历史底蕴、思维特点、行为方式三者之间是并列关系,不能说“逐层深入”。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D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行为方式”曲解文意。原文说:“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它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国人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都有重要影响,并体现在中国的大国气质中。从总体上看,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大国气质是:以和为贵而不愿树敌,求稳而非激进,顺势而变而非逆势而行。”可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行为方式”表述错误,列举的内容“天行健……”并非行为方式,而是价值体系,内心深处的思想、认知。
故选D。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解答时要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我国自主研发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试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地在酒泉发射后,国内掀起一股量子热潮,大家都积极地研究,终于,由14研究所领衔研究的量子雷达成功问世。
量子雷达就是利用量子原理,来发现目标并检测他们的位置。普通的雷达都是利用电磁波来发现目标,但是电磁波也容易被干扰,造成定位不准确的现象。说到量子雷达,我们就要说一说战斗机,在这个科学技术水平先进的时代,战斗机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必不可少的防御武器,而隐形战斗机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未来世界上将会有很多国家拥有隐形战斗机,即使一些国家能力有限,不能够自主研发,也会想办法向美国购买F-35战斗机,给自己带来一份安心。
我国在珠海展示了我们国家的隐形战斗机,同时又展示出了另一项伟大技术——量子雷达。毕竟有矛就有盾,出现了不容易被检测的战斗机,就一定会有针对这类战斗机的反隐形雷达,这就是量子雷达。听说这款雷达有百公里级探测威力,而且探测灵敏度非常高,甚至能探测1000公里外的隐身目标,并且完全不被干扰。
(摘自“光明网”,有删改)
材料二:
随着量子通信卫星的发射及“京沪干线”“沪杭干线”的相继落成,我国量子通信产业不论在科研领域还是应用领域,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促使我国量子通信产业化进程持续提速。
2009-2017年中国专网市场规模及预测
(摘自《2017-2022年中国量子通信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十三五未来前景分析报告》,中国报告网)
材料三:
在量子科技领域中,中国表现得非常耀眼。我国发射的墨子号量子卫星在量子传送的难题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中国墨子号量子卫星从太空中发送量子传送,在相距约1200公里的云南和青海两地,发生了量子传送,也就是量子纠缠变化。
那么量子纠缠到底是什么呢?其实量子纠缠并不是物理学上的速度,而是在量子力学中,几个粒子之间相互作用。由于各个粒子所拥有的特性已综合成为整体性质,无法单独描述各个粒子的性质,只能描述整体系统的性质,则称这现象为量子缠结或量子纠缠。简单讲就是,在量子世界里,两个处在同状态的粒子,其中一个粒子产生状态变化,而另一个粒子就会产生变化,这个变化是瞬间变化也就是量子纠缠,这就犹如一面镜子内外两个世界里发生的微妙变化。我们都知道看镜子内外是通过光来传播的,能看到镜子的瞬间变化只是距离短而已。如果你与镜子的距离,无限放大一千倍一万倍一亿倍,那么你会发现正常镜子内外的事物变化就会出现延时,这因为光的传播速度是有限的。而量子纠缠的速度比光速还快,无论这个距离是几千亿倍几万亿倍,两者发生的变化仅在瞬间没有任何速度限制,所以量子纠缠是没有实际意义的速度。
(摘自“新浪看点”)
材料四:
量子通信是迄今唯一被严格证明为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传统的通信加密和传输安全,都是依赖于复杂的算法。说白了,就是欺负计算机来不及算出所有的可能。即便是再高级别的保密通信,只要是通过电话线、无线电、光纤等手段,都会面临被破译和窃听的可能。在计算能力凶猛的量子计算机面前,传统传输的密件,就像在裸奔一样。所以,科学家要尝试量子通信,由量子来押镖这趟信息传输的征程。通俗地说,它传输的是光粒子,而不是数字。这其中,“量子密钥”的作用十分关键。在此次卫星发射的科学目标中就提到了“量子密钥”分发实验。量子密钥就是将数字密钥储存在特殊的量子信息中,并在量子通信线路中传输。
也正是因为它的特性,决定了通过量子通信传输的信息不会被窃听,不会被破解,也从原理上确保了量子通信传输身份认证、传输加密以及数字签名等内容的无条件安全,从根本上解决信息安全问题。
有专家预计,2019年前后,量子通信将会拓宽服务模式,向全社会的网上转款、支付等消费行为延伸。运营商开始主导全国性的组网建设,量子通信网络标准将会建立。到2023年,全国性的量子通信网络有望建成。而从长期看,量子通信很有可能成为人们网络通信的必经通道,量子通信模块被集成在各类通信终端中,将成为信息产业的基础设施。届时,每个人的家里、手机上或许都会有一个量子加密芯片,银行转款、电子账户等涉密的操作,不用担心被盗用或者攻击。
(摘自《我国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升空 10年后百姓受益 》,人民网)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普通的雷达利用电磁波来发现目标,量子雷达则利用量子原理来发现目标。由于电磁波容易干扰普通的雷达,致使普通雷达定位不准确。
B. 量子纠缠是几个粒子之间相互作用,综合成为了整体,致使无法单独描述各个粒子的性质,只能描述整体系统的性质。
C. 量子纠缠是一种瞬间变化,只要两个粒子中的一个粒子产生状态变化,另一个粒子就会产生变化。
D. 由于量子通信传输的是光粒子和数字,所以它是迄今唯一被严格证明为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指出量子雷达成功问世,并且分析了量子雷达与普通雷达在发现和检测目标上的差异性。
B. 材料二的图表显示,我国量子通信产业受到国家重视。从2009到2017年,中国专网市场随市场规模扩大,增长率也逐步提升。
C.
材料三中,量子纠缠是瞬间变化的,它的速度比光速还快,所以量子纠缠是没有实际意义的速度。
D. 材料四说明了“量子密钥”在通信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并且展望了量子通信将会拓宽服务模式,更广地服务百姓生活。
6. 我国在量子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B 5. B
6. 我国成功发射了墨子号量子卫星;中国量子雷达首次公开使得隐身战机无处可藏;我国量子通信产业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中国专网规模扩大;突破了量子传送的难题;实现了量子通信,从根本上解决了信息安全问题。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A项,“由于电磁波容易干扰普通的雷达”错误,材料一中说的是“普通的雷达都是利用电磁波来发现目标,但是电磁波也容易被干扰”。C项,“只要两个粒子中的一个粒子产生状态变化,另一个粒子就会产生变化”错误,“只要……就”说法绝对化,材料三中说的是“在量子世界里,两个处在同状态的粒子,其中一个粒子产生状态变化,而另一个粒子就会产生变化”,选项忽略了“两个处在同状态的粒子”这一条件。D项,“由于量子通信传输的是光粒子和数字……”错误,材料四中说的是“它传输的是光粒子,而不是数字”。故选B项。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B项,“中国专网市场随市场规模扩大,增长率也逐步提升”错误,从材料二的图表来看,市场规模逐年扩大,增长率并没持续增长。故选B项。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我国在量子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然后到材料中圈出为我国在量子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如材料一“我国自主研发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试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地在酒泉发射后,国内掀起一股量子热潮,大家都积极地研究,终于,由14研究所领衔研究的量子雷达成功问世”,材料二“随着量子通信卫星的发射及‘京沪干线’‘沪杭干线’的相继落成,我国量子通信产业不论在科研领域还是应用领域,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材料三“我国发射的墨子号量子卫星在量子传送的难题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中国墨子号量子卫星从太空中发送量子传送,在相距约1200公里的云南和青海两地,发生了量子传送,也就是量子纠缠变化”,材料四“量子通信是迄今唯一被严格证明为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量子通信传输的信息不会被窃听,不会被破解,也从原理上确保了量子通信传输身份认证、传输加密以及数字签名等内容的无条件安全,从根本上解决信息安全问题”。考生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猎狼
梁亚平
猎人枪口对着一只花狼,三点一线,准备扣机。忽然听到呯一声枪响,又砰呯几声。
听到枪声,花狼一下子窜进树林里去了。
猎人趴在地上一动不动,侧耳细听,听到的还是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张眼细看,看到的还是茂密的丛林与荆棘。过了很久,确定安全了,猎人才从地上爬起来,提起猎枪,拎着刚才打的兔子,向家的方向走去。
地上躺着一个人!猎人提高警惕,放慢脚步,双手握枪,手指扳着扳机,一步一步探着上前。粗布衣服,衣服上满是血迹,显然受伤了——难道是野狼游击队?猎人左手提枪,腾出右手,一探鼻息,人还没死!怎么办?猎人解开这人的扣,胸口上纹着狼头!猎人在周边找一些止血消炎的草药,放在嘴里,嚼烂,用手敷在伤口上,又在身上扯下一块破布,包扎伤口,血终于止住了。
前几天,猎人救过一人,说他是野狼游击队的,叫陈虎,胸口上就纹着狼头。
野狼游击队,在这一带活动频繁,经常在山下伏击敌人,敌人来了,就到山里,敌人多次搜索,都无功而返。
不知什么时候,这人醒了,对猎人说:“是你救我的?
猎人倒过一杯水,递过去。
这人接过水,说:“谢谢。”
“都是中国人,客气什么?
沉默一会儿,猎人问:“你是野狼游击队?
“是呀,你也知道野狼游击队?”
“你们野狼游击队在这一带打鬼子,谁人不知。猪人说,“我还认识你们队里一个叫陈虎的呢。
“他是我们队长,人称头狼——你怎么认识我们队长?”
猎人说:“前几天,我在打猎,听到枪声,发现一个人被鬼子追赶,还受了伤,我开枪引开鬼子,带鬼子在在山林里捉速藏,甩开了,再来救这个人,后来才知道,他是野狼游击队的陈虎。”猎人咬着牙说:“两年前,孩子他娘遭鬼子杀害,我就自制了一把猎枪杀了两个鬼子,为孩子娘报了仇,就带着孩子躲到山里来了。”
“鬼子太可恶了。”
“如果不是孩子还小,要人照顾,我还想跟你们野狼游击队打鬼子呢。”
谈话中,猎人了解到,这人在野狼游击队里,人称刀狼,猎人说:“子弹要赶快取出来,否则伤口会发炎。”
刀狼说:“你来吧!我忍得住。”
猎人取来一把小刀,把刀放到灶火上烘烧,又到门外找来消炎止血草药,放到碗里搞烂,再给刀狼一块毛巾,说:“咬住它。”
子弹取出来了,猎人把草药敷在伤口上,包扎好,说:“安心在这里养伤。”
刀狼在茅屋里住了下来。
一天,刀狼说:“我伤口没事了,我要回去找队伍。”
二天,刀狼又说:“我方向感差,虽然整天在大山里跑,还是认不得去石镇的路。”
三天,猎人也不挽留,拿出一件上衣,说:“你的衣服穿了几个洞,你换上我这件吧,虽然破旧了,可已经补好。”
四天,猎人又说:“这是你们队长的衣服,我给他补好了,你带回给他吧。”
五天,猎人还包了几个准备做午餐的煎饼,说:“带上路上吃。”
六天,猎人叫来10岁的儿子,咐:“你带叔叔去石镇”
儿子在山林里生活了两年,大山就像自己家里一样熟悉
“后会有期。”刀狼一抱拳,跟着孩子走了。
山高林密,孩子带着刀狼,在没有路的山上左拐右拐,上山,下山,就来到一个小山坡上,孩子指着前面的大山说:“沿着山脚一直走,走出大山,就到石镇”说完就转身回家。
突然一声枪响,刀狼应声而倒。
猎人提着枪口还冒烟的猎枪走来,孩子问:“爹,干吗打死野狼游击队叔叔?
猎人说:“他不是游击队叔叔,他是鬼子。”
“鬼子?你怎么知道他是鬼子”
“刚才他想杀你。”
孩子一看,刀狼手上果然握着一把爹帮他取子弹的小刀。
“爹,他胸口不是也纹着狼头吗?
“狼头谁都可以纹上去的,你还记得前些天我救的那位叔叔吗?他的衣服破了,把我的给他穿,他不要,他说共产党的队伍,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个刀狼,他说大山里的路不熟悉,我就怀疑他不是野狼游击队。野狼游击队,就是依靠大山,与鬼子周旋,怎么可能认不得山路?我给衣服,是试探他,他穿了,我让他带衣服给队长,也是试探他,他也接了,他连队长穿什么衣服都不知道,就更加可疑了。我给他煎饼,他也拿了,这更加证实我的判断。我让你带路,我远远跟着,如果他是鬼子,一定在认得路之后,对你下手,果然,你一转身,他就拔刀。”
猎人踹一脚鬼子的尸体,狠狠地说:“真是一点人性都没有的狼,老子救了你,你还要杀我孩子。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9年第1期,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描写突如其来的枪声,渲染了一种紧张危险的气氛,巧妙地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B. 小说从“一天”写到“六天”,并独立成段,看似繁琐实则巧妙:不但线索清晰,形式整饬,而且自然展现了时间的推移、情节的推进。
C. 小说中野狼游击队队长陈虎虽没有正面出场,但透过猎人之口,读者仍可以看到一个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革命军人生动形象。
D. 小说以“猎狼”为题,一语双关:既指在大山里与敌周旋的野狼游击队,又喻猎人猎杀像狼一样“一点人性都没有的”恩将仇报的鬼子。
8. 小说中的猎人有哪些突出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画线的文字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7. D 8. ①警惕性高:听到枪声后趴在地上一动不动,确定安全后才离开;救人时提高警惕,保持戒备状态。②勇敢机智:先开枪引开鬼子,带鬼子在山林里捉迷藏以甩开鬼子,然后再来救陈虎;多次试探并正确识别最后成功除掉鬼子假冒的游击队员。③爱憎分明:热爱妻子、孩子和游击队员,冒死营救游击队员;对鬼子充满仇恨,毫不留情。④富有生活智慧:会用草药止血消炎疗伤,能取出身体内的子弹。
9. ①照应前文相关内容,使小说情节前后呼应,结构严密;②借助语言描写,突出猎人的机智、精细,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③运用对比,揭示共产党的队伍与鬼子的区别,表达了对共产党队伍的赞颂之情,拓展和深化了小说主题。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D项,“既指在大山里与敌周旋的野狼游击队”不正确。应是指猎人猎杀花狼。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猎人趴在地上一动不动,侧耳细听”“放慢脚步,双手握枪,手指扳着扳机,一步一步探着上前”, 听到枪声后趴在地上一动不动,确定安全后才离开。这些都可见猎人警惕性高。“我开枪引开鬼子,带鬼子在在山林里捉速藏,甩开了,再来救这个人,后来才知道,他是野狼游击队的陈虎。”“这个刀狼,他说大山里的路不熟悉,我就怀疑他不是野狼游击队。”这些可见猎人勇敢机智。猎人对待疑似游击队员悉心救治,对待游击队长陈虎,他舍命相救,当发现鬼子假扮游击队员时果断将其打死。可见其爱憎分明。“猎人在周边找一些止血消炎的草药,放在嘴里,嚼烂,用手敷在伤口上,又在身上扯下一块破布,包扎伤口,血终于止住了。”他还能自己动手帮助伤者取下身上的子弹。可见猎人富有生活智慧。
【9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中重要句子含义及赏析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对句子的理解一定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因此不能孤立理解这个词,应联系全文。具体答题中要做到“三结合”,及结合句子本身(是否使用修辞手法或其它手法)、结合上下文、结合主旨(句子的含义不能脱离、背离主旨)。划线句子是猎人给孩子讲述辨别并除掉假冒游击队员的鬼子的整个过程。这部分内容,与前文伤者被救时的情形形成对照,前后呼应。“这个刀狼,他说大山里的路不熟悉,我就怀疑他不是野狼游击队。”“我给衣服,是试探他,他穿了,我让他带衣服给队长,也是试探他,他也接了,他连队长穿什么衣服都不知道,就更加可疑了。”“我给他煎饼,他也拿了,这更加证实我的判断。” 借助语言描写,突出猎人的机智、精细,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通过这个刀狼的行为与共产党人进行对比,“他拿了群众的衣服,吃群众的煎饼”,运用对比,揭示共产党的队伍与鬼子的区别,表达了对共产党队伍的赞颂之情,拓展和深化了小说主题。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的五种角度:
①从所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
②从塑造人物形象都的方法即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
③从情节的发展入手透视人物思想性格。
④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
⑤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0.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B. 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C. 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D. 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君主、诸侯王如果失德就会失去尊贵的权位,故谦称自己是“寡人”。
B. 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如孔子,孟子;也用以尊称对方,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中的“子”、本文中的“豫子”。
C. 幸,既可表示古代封建帝王亲临某处,也有“宠爱”的意思。文中“襄子必近幸子”、《阿房宫赋》中的“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中的“幸”即“宠爱”意。
D.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一百三十篇。其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智伯被消灭后,豫让为报答智伯,乔装改扮入宫涂厕准备刺杀赵襄子,失败被擒,但赵襄子认为他是有义之人,释放了他。
B. 豫让两次刺杀赵襄子都未成功,一次隐于厕所,一次藏于桥下。但因为赵襄子“心动”、“马惊”使得刺杀失败,这两处的细节交待,突出了事件的传奇色彩。
C. 赵襄子指责豫让既然易主侍奉智伯,就不该一再为其报仇。而豫让认为智伯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表达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
D. 第二次行刺失败被擒,豫让要求向赵襄子的衣服刺几下以了却心愿,赵襄子感于他的大义,满足了他的要求后才将其处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⑵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答案】10. B 11. C 12. D
13.
⑴然而所以要这样做,正是要使天下后世身为人臣却怀着异心去侍奉君主的人感到羞愧啊。”
⑵我自然难免一死,可我还是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击打它一下,以表达我的报仇的心意,这样我虽死而无憾。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本题,“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的意思是你不是曾经在范氏、中行氏门下做过事吗?这是一个问句,主语是“子”,谓语是“事”,宾语是“范中行氏”这是一个句意完整的句子,中间不用停顿,所以删除A、D项。“智伯尽灭之”的意思是智伯全部消灭了他们。其中“之”作动词“灭”的宾语,所以要在“之”后停顿。排除C项。
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本题C项,“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中的“幸”是前一个意思,即帝王亲临某处。
故选C。
【12题详解】
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本题D项,“将其处死”错。原文“遂伏剑自杀。”据此可知:豫让是自杀的。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所以”:“……的原因”;“愧”:“使……感到羞愧”;“……者,……也”:判断句,译为“……是……”的句式;“事”:名词作动词,“侍奉”。第二句关键点:“固”:“本来,自然”;“致”:“表达”;“恨”:“遗憾”。
【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
参考译文:
豫让,晋国人,原先曾在范氏和中行氏那里做事,但毫不知名。离开他们后到智伯门下供职,智伯很看重和宠爱他。后来智伯攻伐赵襄子,赵襄子和韩氏、魏氏合谋灭了智伯,灭智伯后又三分智伯的土地。赵襄子最恨智伯,把智伯的头颅漆了,作为酒器。豫让逃到山中,说道:“唉!士人为知己者献出生命,女子为喜爱自己的人修饰容貌。如今智伯赏识我,我一定要为了替他报仇而死,以此来报答智伯,这样我死后的魂魄也就不会感到羞愧了。”于是变更名姓,冒充为判刑服役之人,混进赵襄子宫里涂饰厕所,身上挟带匕首,想刺杀襄子。襄子去厕所时,忽觉心惊,便抓住涂厕所的刑人审问,发现他便是豫让,身上带着凶器,口称:“要为智伯报仇!”襄子身边的侍从要杀他,襄子说:“他是个义士,我小心避开他就是了。再说智伯死了,没有后代,而他的臣下却想替他报仇,这个人是天下的贤德之人啊。”最终还是把豫让释放了。
不久,豫让又在身上涂漆,让皮肤长满恶疮,还吞炭使嗓子暗哑。他把自己原来的形状变得人们无法辨认之后,到市上行乞。他的妻子见了,认不出是他。在路上见到他的朋友,朋友却认出他来了,说:“你不就是豫让吗?”答道:“我是豫让。”他的朋友为之哭泣道:”凭借你的才干,投奔到襄子门下效命办事,襄子一定会亲近你宠爱你。他亲近你宠爱你,你再做你想做的事,这岂不更容易吗?为什么竟要伤残身体,受许多痛苦,想以此达到向襄子报仇的目的,这不也太难了吗!”豫让说:“既然已经投刘他门下效命办事,却又想杀他,这是怀着异心来侍奉君主啊。冉说,我所做的确实是极难的事情,然而所以要这样做,正是要使天下后世身为人臣却怀着异心去侍奉君主的人感到羞愧啊。”
豫让离去之后,不久,料到赵襄子该出门了,便埋伏在赵襄子将会经过的桥下。襄子来到桥边,马突然受惊,襄子说:“此人必是豫让。”派人查问,果然是豫让。这时襄子便数落豫让说:“你不是曾经在范氏、中行氏门下做过事吗?智伯把他们全灭了,而你不为他们报仇,反而投奔到智伯门下效命办事。现在智伯也已经死了,你为什么独独这样执著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说:“我在范氏、中行氏门下做事,范氏、中行氏都把我当一般人相待,所以我就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国士相待,我因此要像国士那样报答他。”襄子长叹一声,呜咽着说道:‘唉,豫子啊豫子!你为智伯尽忠,名声已经成就了;而我赦免你,也已经够了。你还是为自己想想吧,我不再放过你了!”襄子派兵围住豫让。豫让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掩盖别人的美德,而忠臣理应为名节献身。上一次您已经宽赦过我,天下人无不称赞您的贤明。今日之事,我自然难免一死,可我还是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击打它一下,以表达我的报仇的心意,这样我虽死而无憾。这不是我所敢期望的,我只是斗胆向您陈述我内心的想法。”这时襄子深感豫让义烈,便派人拿自己的衣服给豫让。豫让拔出剑来,跳跃三次,一剑直劈下去,说道:“我可以在九泉之下报答智伯了!”说罢便横剑自刎。豫让死的那天,赵国的志士听到这消息,无不为之流泪呜咽。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黎眉州
苏轼
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
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
治经方笑《春秋》学,好士今无六一贤。
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
【注】①黎眉州:黎錞,四川人。②胶西:诸城。③瓦屋、峨眉:四川山名。④六一:六一居士,指欧阳修。④归去:陶渊明作《归去来兮辞》。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作者登高远眺,“孤云落照”,既是实景,又饱蘸了诗人的情感。
B. 颈联将自己与欧阳修做比较,表达出不及欧阳修贤能自谦之情。
C. 颔联中作者借助想象,将内心情感融人对瓦屋山和峨眉山景色的描绘中。
D. 本诗语言质朴平易,风格明快,景情交融,动中寓静,平淡中寓激情。
15. 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①“且待渊明赋归去”借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传达出诗人志向难酬、不满时政、思乡归隐的想法,表现了作者孤寂清寥、不得志的情感;②“共将诗酒趁流年”写出诗人想和友人在流逝的岁月中共同饮酒作诗的期待,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以及期待与朋友相聚的温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了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思想情感、语言。每个选项一个考点,每个选项对应一联,注意结合诗句分析。主要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语言主要是风格不正确,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项,“表达出不及欧阳修贤能的自谦之情”错误,颈联是说如今再无爱好人才的贤能的欧阳修了,表达出对恩师欧阳修的敬仰,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和情感的能力。诗的结尾的句意简要翻译一下即可,对其感情的解读要结合作者的经历,重点突出思乡之情、归隐之情和友爱之情。最后两句意思:请你暂且等着我回归家乡田园,到时我们一起趁着美好时光饮酒赋诗。情感:“且待渊明赋归去”借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表达了作者因不满新法,政治上受压抑而产生的思乡、归隐之情;“共将诗酒趁流年”写出诗人想和友人在流逝的岁月中共同饮酒作诗的期待,表达了对黎錞的友爱之情、思念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讲到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时,写人的心理状态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写人的表情和言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着力描写了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其中“__________” 是写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____________________”是写弹奏琵琶的手法。
(3)李商隐的诗歌具有意蕴深厚的朦胧美,《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美好事物不常在或美好理想难以实现,寄寓了悲伤嗟悼之情。
【答案】 (1).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 转轴拨弦三两声 (4). 轻拢慢捻抹复挑 (5). 沧海月明珠有泪 (6). 蓝田日暖玉生烟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衡”“喻”“拨”“拢”“抹”“沧”“暖”,书写字体工整,写完要回顾检查。
【点睛】古诗词默写年年必考,近年来理解性默写题的考查比例渐渐加大,难度比直接型默写稍大,灵活性更强,需要学生不仅要准确、熟练掌握名句名篇内容,还要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背诵,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经济的贡献,体现于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_________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至今,( )。国际金融危机 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2018年,中国经济实现了6.6%的较高增速,经济总量首次突破90万亿元大关.今年前4个月,中国经济保持了良好增长_______,主要经济指标数据超出预期,提升了全球经济复苏的信心。国际社会认,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稳定之锚。在经济全球化进程遭遇挑战的形势下,中国秉持“和”“合”理念,倡导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注入________的动力和活力。中国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了,作为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就是对世界贡献巨大。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推动 暴发 态势 滔滔不绝
B. 推动 爆发 趋势 源源不断
C. 拉动 爆发 态势 源源不断
D. 拉动 暴发 趋势 滔滔不绝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中国经济多年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创造了东方传奇,举世瞩目
B. 中国经济多年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东方传奇
C. 中国经济创造了举世目的东方传奇,多年保持快速稳定增长
D. 中国经济创造了东方传奇,举世瞩目,多年保持快速稳定增长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作为世界而言,中国这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自己把事情办好了,就是巨大的贡献。
B. 对于世界而言,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了,就是贡献巨大。
C. 对于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了,就是对世界巨大的贡献。
D. 作为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了,就是对世界巨大的贡献。
【答案】17. C 18. B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与运用的能力。辨析词语时,要注意辨析近义词语的细微差异。要注意从对象、程度、褒贬、范围、侧重点等方面认真加以揣摩。
第一空:推动:使事物前进;使工作展开。拉动:采取措施使提高,增长或发展。因所搭配的是“经济增长”,应选“拉动”。
第二空:暴发: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突然发作。爆发:突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国际金融危机”属于事变,突然发生。应选“爆发”。
第三空:态势:状态和形势。趋势:事物发展的动向。“中国经济保持良好增长”有状态和形式两层意思。应选“态势”。
第四空: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滔滔不绝: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指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此处限制的是“动力和活力”,又接连不断的意思。应选“源源不断”。
分析可知,C项词语全都恰当。
故选C。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根据逻辑关系,应先有“多年保持快速稳定增长”,然后才谈得上创造了“东方传奇”,排除CD两项;从上下文语意的连贯性看,不宜将“举世瞩目”独立开来,排除A项。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画线句错误有二:一是句式杂糅,“作为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将“作为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和“对于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而言”两种用法杂糅在一起,且这个介宾短语宜放在句首;二是不合逻辑,“中国……就是对世界贡献巨大”判断不成立。
A项,句式杂糅。“作为”改为“对于”,“把”字移动到“自己”前面。
B项,结构混乱,应在“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前加“作为”,让该句变成状语。
C项,成分残缺,句子缺少主语,可以把“把”字移动到“中国”后面;“对于……”成分残缺,一般为“对于……而言”,可以把“对于”改为“作为”。
D项,修改正确。
故选D。
【点睛】病句结构混乱的类型分析:
1、举棋不定
作者时而用这种结构,时而用那种结构,结果两种结构都用了。
例:多年来曾被计划经济思想束缚下的人们也觉悟起来。
(应该在“曾被......束缚......”和“在......束缚下的... ...”两种格式中选用一个。)
2、藕断丝连
把结构完整的一句话的最后一部分用做另一句的开头硬凑起来。
例我们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
(把“我们向政府提意见”和“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凑在一块儿,应该删去“我们”。)
3、中途易辙
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另起炉灶,重来一句。
例:中国人民自从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之后,中国的革命就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大大改了样子。
(“中国人民......马列主义思想之后”就怎么样?作者不接下去说,却用“中国革命”另起一句。应该改为“自从中国人民......之后”。)
4、 反客为主
把上半句主语以外的成分用来做下半句的主语,因此而纠缠。
例:因此,当匪徒们偷袭游击队的时候,被游击队反包围了,歼灭了无数匪军。
(“被游击队反包围”的主语是“匪军”,但“歼灭了无数匪军”的主语只能是游击队,作者却把它一气呵成,不加闪待。应该把末一分句改作“歼灭了一大部分”或“不计其数”;这样“歼灭”是接着“被游击队”下来的,就连贯了。)
5、结构含混:
往往是语序不当造成句子结构混乱。
例:真人真事的创作方法,近几年来曾提倡过,而且产生了许多写真人真事的作品。
(句中的“产生”可以算无主句,也要以拿“创作方法”做主语,作者的意思也许是第一种,那么上半句应该改做“近几年来曾倡导过真人真事的创作方法”。)
20.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1)用简明的语言说明画面的内容。(60字左右)
(2)结合漫画进行合理想象,以“文化生活”那只桶的口吻拟写一句话。(不超过10个字)
【答案】(1)画面左边是一个中年人,肩上的担子挑着一只桶,桶上写着“物质生活”;画面右下方有一只写着“文化生活”的桶,似乎在向中年人说着什么。
(2)(示例一)勿忘我。
(示例二)我也很重要啊。
(示例三)只挑它你走不远的。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漫画类图文转换的能力。解题时,首先要对漫画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漫画中有一个挑着担子的中年人和两只分别写着“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桶,中年人的担子上挑着那只写着“物质生活”的水桶,而另一只写着“文化生活”的水桶则在画面的右下方,望着中年人,似乎在说着什么。弄清画面内容后,要对画面进行有顺序的描述。而以“文化生活”那只桶的口吻说一句话,则要体现“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关系。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中医针灸疗法具有独特的优势,有广泛的适应性,疗效迅速显著,操作方法简便易行,医疗费用经济,极少产生副作用,在国际上他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已有183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中医针灸研究和临床应用,约有38万名针灸工作者,国外的中医医疗(针灸)机构达10万多家,接受过中医药、针灸、推拿或气功治疗的人数已达世界总人口的1/3,可见,中医针灸已成为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替代医学疗法。
【答案】中医针灸疗法因为优势独特,在国际上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现已成为世界是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替代医学疗法。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信息要点提炼筛选、压缩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如本题“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接下来仔细审读新闻材料的内容,勾画出与陈述对象、事件或行为等相关的关键词句。本题中,所给新闻报道的文字思路如下:开头先总述了“中医针灸疗法具有独特的优势”,然后再具体讲述其独特优势“有广泛的适应性,疗效迅速显著,操作方法简便易行,医疗费用经济,极少产生副作用”,接下来再顺势总结中医针灸疗法这种独特优势所产的直接结果,即“在国际上他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然后再用一系列的事实与数字阐释其在国际上应用的广泛性,最后再此基础上得出最终的结论“中医针灸已成为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替代医学疗法”。然后勾画出关键词句,分别为三个具有总结性的句子:①中医针灸疗法具有独特的优势;②在国际上他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③中医针灸已成为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替代医学疗法。接下来再将这些负载主要信息的原词原句加以组合,最后再将组合后的句子通读一遍,看是否通顺,是否涵盖了所有信息,是否超出字数的限制等。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201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将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
教育惩戒是指教师依据一定的规范,以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前提,以制止和消除学生的不当行为,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为目的,以惩罚为特征的一种教育方式。其在培养规则意识、锻炼承担责任、承受挫折的心理品质方面具有其他教育方法难以替代的价值和功能。
材料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鲁迅写启蒙老师寿镜吾老先生,“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
材料三: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轻傅;贱师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
——荀子《荀子·大略》
关于“教育惩戒”,你有怎样的看法和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联系当今生活和社会教育现状,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抄袭和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例文】
赋予教师教育惩戒权,实有必要
201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
教育惩戒权实有必要,也本应如此。中国古代教育中,惩戒权从来不是问题。《尚书》就记载了“朴作教刑”的教育理念,“朴”就是鞭打的意思。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也记载,老师有一条戒尺,也有罚跪的规则。虽不常用,但教育是有惩戒的,老师是有惩戒权的。教师管教学生本是天经地义之事,“严师出高徒”这句名言国人都不陌生,一直以来,国人也大体认同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相应的惩戒措施。
然而时移世易,教育惩戒一度缺失。
就连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也只规定班主任“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近年来学生群体与教师群体之间屡屡爆发矛盾,各种“校闹”事件常见诸报端。前不久,因为对学生实施教育惩戒,山东五莲县杨守梅老师的遭遇就令人触目惊心,虽然教体局后来撤销了对杨老师追加处理的决定,但对所有老师来讲,这也仅仅是一个差可告慰的消息。
所以从目前国内的教育现状看,赋予教育者适当的惩戒权,实有必要。
缺乏惩戒的教育是缺钙的教育,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适当惩戒是教育者的义务。儿童心理学开创者皮亚杰认为,适当的惩戒可以让学生树立规范意识。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赏识教育,也离不开适当的批评和惩戒。教育要靠两条腿走路,既教给孩子们知识,也教给他们规则。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做错了事,说服、劝导无效,就要加以惩戒,这是所有社会的基本规则。学校教育没了惩戒,孩子就会对人、对事缺乏敬畏感,这是不健全的教育。没有惩戒权的教育是瘸腿的教育,只会培养出畸形的孩子。
从学生个体成长看,教育惩戒不仅是教育者的需要,更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惩戒权不只是在国内愈演愈烈,为了培养优秀的人才,在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家,惩戒权也得到广泛应用。新加坡小学教室后面的墙上,通常也会悬着一把戒尺来适当惩罚表现不好的学生。英国议院通过了一条法规:“允许教师在历经劝告无效的情况下,采取包括身体接触在内的必要手段,迫使不遵守纪律的学生遵守纪律。”英国伊顿公学甚至拥有关学生禁闭的权利。
从国外在教育上赋予教师惩戒权的成功实践来看,赋予教师适当的惩戒权是很有必要的。
荀子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轻傅;贱师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令人欣喜的是,已经有地方政府和学校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前不久,江苏常州一所小学决定,把“戒尺”还给老师,出台制度惩戒“熊孩子”。
从意见到立法,从立法到实施,路还很漫长,但意见的出台毕竟是社会的进步,我们期待教育的良性回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写作文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作文任务十分明确——关于“教育惩戒”,你有怎样的看法和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联系当今生活和社会教育现状,谈谈你的认识。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对于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
【审题】这是一道多则材料综合立意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教育惩戒”这一社会热点的理解、分析和探究能力。既有对理性思维的考查,也有对个体价值观、人生观的追问。首先把握材料的内容,本题给了三段材料,材料一简要介绍了教师教育惩戒权,材料二引述了鲁迅散文中关于老师的“戒尺”的文字,材料三则谈论尊师重教与家国兴亡的关系。考生在阅读材料时,既要分析归纳各则材料大意,还要认真思辨、深入探究,全面把握和理解材料内容,防止偏题或跑题。然后明确材料的价值判断,材料一和材料三对教育惩戒和教育惩戒权有明确的价值肯定,考生不得否定。接着要分析材料的要求,题目要求考生思考“教育惩戒”问题,并联系“当今生活和社会教育现状”谈一己认知。立意方向不仅应包含对“教育惩戒”的价值判断,更应关注到“教育惩戒”与“学生”“国家”“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最后分析文体,“你有怎样的看法和思考”“谈谈你的认识”,这些提示语暗示考生以写议论文体为宜。确定立意时,要联系当下生活和社会教育现状,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构思文章时,要理清“教育惩戒”与“个体发展”“国家”“社会”之间的逻辑关系,深入分析探究,抓住思考的兴趣点,写出独到的、言之有物的、有深度的作文。
参考立意:
1.惩戒也是良药。
2.明确教育惩戒权是社会的进步。
3.无金箍,不成佛。
4.惩戒是素质教育的钙质。
5.惩戒乃师之担当。
6.教育惩戒是教师的权利。
7.从“刑赏忠厚之至论”谈教育惩戒的必要性。
行文结构安排:首先拟一个隐含或者直接点明观点的题目,比如“赋予教师教育惩戒权,实有必要”。然后开篇由国务院印发的文件引出话题。正文主体部分先借助古今对比印证赋予教育者适当的惩戒权的必要性,然后分析教育惩戒权对学生成长的意义,最后结合国外的事例和荀子的名言进行印证。结尾部分提出期望,回扣开头。
相关素材积累:
用好惩戒权关键要规范“戒尺”尺度
羊城晚报 作者:阅尽
教师惩戒权话题再度引发社会关注。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日前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相关要求,研究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这意味着,教师的惩戒权已不只是于理论理念上的探讨,而要步入具体规则的制定,从而在法律法规层面为教师用好惩戒权铺平道路。
曾几何时,惩戒权几成敏感话题,教师该不该有惩戒权?惩戒权与变相体罚有何区别?诸如此类问题,时常引发舆论的争议。随着赏识教育理念的勃兴,以及人们权益意识的提高,许多老师都陷入“不愿管,不敢管”的困境。尤其是当老师的严格管教动辄引发与家长的矛盾冲突,面对一些孩子的违纪违规行为,或公然破坏课堂秩序,老师们深感束手无策。
为此,一些省市近年开始尝试以地方立法的形式授予教师惩戒权。如广东省和山东青岛市均在学校安全条例或管理办法中明确这一权限。在类似地方法规的制定与讨论中,人们对教师惩戒权的认识渐趋明朗,从抵触、排斥到渐渐形成共识,大多数家长对此表示理解或支持。
其实,惩戒权在我国传统教育中从未缺席,众所周知的“戒尺”打手心可谓典型场景。这种惩戒手段的消失也就是近几十年的事。因此,恢复惩戒权其实也是回归常理常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完整的教育需要适度惩戒,这既是令孩子更深刻地认知是非对错,亦是培养其规则与责任意识的必要手段。事实上,完全摒弃对孩子的惩戒既不可行,也令不少家庭深陷迷茫甚而教训沉痛。
过去许多家长一听惩戒权就神经紧张,这是对惩戒权的误解,以为惩戒便是体罚。固然,惩戒中难免会有体罚内涵,但那只是其中很小部分。从国外的实践看,惩戒包含诸多手段,如令其离开课堂、罚做某件事、早到校晚离校、停课几日或勒令转学等。
某些家长担忧惩戒权是否会过度使用,是否会挫伤学生的自尊甚至身心健康等,应该说,类似担忧有其合理性。毕竟,既是惩戒就带有一定强制性,在实施过程中,若遭遇学生的抵制或反抗,会否引发师生冲突,或学生权益受损有无救济渠道等,都关系到惩戒权的运用合理及正当与否。
正因为此,未来教师惩戒权实施的成败关键还在于“戒尺”的尺度、标准以及使用规范等。这就涉及实施的细则制定,包括基本原则、惩戒形式、实施范围、具体程序、相关监督等。如有些国家禁止教师单独体罚学生,而需有其他教师做证人等。总之,惩戒权细则要有可操作性,同时,亦让学生懂得其错误行为将受到何种惩戒。只有严密、规范的细则才能确保教师与学生双方的权益。
施行教育惩戒权,信任是基础
钱江晚报 作者:戎国强
教育一直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一出台,人们就注意到了“意见”第14条当中的一句话:“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教师惩戒权很自然地成了人们热议话题,其中不乏对教育惩戒现状的片面认识,对惩戒权的不太恰当的理解。这些议论让人感到,教育惩戒权的制订和使用,要慎而又慎。使用稍有不当,后果可能是难以预料的。
“意见”出台后,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惩戒权又回来了!”过去,确实是没有成文的惩戒权,但惩戒行为一直存在,也没有明文禁止,也就是说,一些教师一直拥有实际上的惩戒权。没有明文的惩戒细则,教师的惩戒就不可避免地有随意性,带有情绪化成分,而理性不足。这样的惩戒,容易演变成师生纠纷、老师家长之间的纠纷。在法律法规层面规定惩戒权,制订惩戒细则,有望避免或减少这类纠纷。
很多人认为,明文规定惩戒权,可以解决老师“不敢管”的问题。但是,无论“不敢管”的问题解决到何种程度,另一个极端却是要警惕的:过度依赖惩戒,以惩戒代替其他教育方法,把教育简单化。因此,在制订惩戒权细则时,明确惩戒权使用范围特别重要;或者说,要特别强调:明文规定的惩戒权使用范围之外不能使用惩戒权;明文规定的惩戒方法之外,教师不能自行发明、使用惩戒方法。要考虑出现这种越界惩戒如何处置,如何挽回过度惩戒、滥用惩戒造成的后果。
惩戒权一旦形成文字,就具有了统一性,统一性即刚性。另一方面,学生的个性气质或心理特点又是各不相同的,家庭环境也各不相同,因此学生对惩戒的反应会不同,对惩戒的承受力也不一致。有的学生“心太大”,对惩戒可能无感;对另一个学生可能就是不可承受之重。另外,家长对惩戒的理解和反应也会不同;家长的反应很可能影响到学生对惩戒的反应。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呢?还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惩罚也是教)呢?这些既是教育伦理问题,也是具体操作问题;在实施惩戒权之前,对这些问题要有充分的估计、预见。
在校园内的各种关系中,师生关系是最重要的关系;所有教育、教学行为的效果的实现,都以师生之间的信任为基础,以教师是否得到学生信任为基础。惩戒权的实施更是如此。
对师生关系惩戒权实施细则的制订和出台是在国家层面进行,但是惩戒权的实际使用,是在教师与学生的个体之间进行的,是教师与学生个人之间的互动。因此,教师与学生的已有关系,是惩戒权实施的前提。师生之间已经建立了信任关系的,惩戒权容易取得较好的效果;即使在惩戒权实施过程中,对师生关系形成一定的冲击和考验,而结果则可能是师生信任的进一步巩固。如果没有师生信任这个基础,惩戒可能扩大师生之间的矛盾与裂痕。不得不说,目前师生之间,尤其是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信任比较薄弱。因此,教育惩戒权的实施,应该慎而又慎。操之过急,可能事与愿违。
教师惩戒学生和教师受罚都应依法依规
北京青年报 作者:艾萍娇
据报道,今年5月,山东日照五莲县二中班主任杨某用课本拍打逃课学生,被学校停职一个月,取消评优并师德考核不及格。日前五莲县教体局下发文件,对杨某追加处罚,要求学校新学期不再聘用杨某,并将其纳入信用“黑名单”。五莲县教体局一名工作人员介绍,责成学校不再聘用杨某,是指五莲二中不再聘用他,其他学校还是可以聘用。
不少网友对当地教育部门追加处罚颇为不解,认为虽然没有剥夺杨某的教师资格,但如此处罚对他能否继续从教影响很大,将其纳入“黑名单”,至少令其短期内很难找到工作。舆论对此事的普遍反应是“处罚过重”。
当前,无论是教师惩戒学生,还是教育部门处罚教师,都很难做到严格意义上的有法可依。最近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但现实中教师惩戒学生面临困境。舆论呼吁加快制定实施细则,以明确惩戒教育的尺度,把教师从惩戒教育的困惑中解放出来。
要纠正违纪违规学生的不良行为与习惯,需要进行适当的惩戒,但何谓适当的惩戒,目前缺乏明确的规定。比如教师罚站学生,是惩戒还是体罚?要落实教师惩戒权,就必须有惩戒的细则,要根据学生违纪违规的具体情节,明确谁来进行惩戒,进行怎样的惩戒,教师如果滥用惩戒权,要对教师进行怎样的处罚等等。
对于学生的课堂违纪行为,为维护课堂秩序,教师应该有直接惩戒权,细则应该明确学生有哪些违纪行为,教师可以进行怎样的惩戒。比如,学生上课高声喧哗,破坏课堂秩序,第一次教师可以提出警告;如果警告后学生再违反课堂纪律,教师可罚站学生5分钟;如果罚站后,学生还不遵守课堂纪律,教师可把学生请出教室,交给保安处理。教师严格按照这一细则进行惩戒教育,就不会再陷入是惩戒还是体罚的争议。而对于学生在课堂之外的违规违纪行为,那就属于校园公共事务,对这类行为的惩戒权,就不在教师手中,而应该由学校按校规处理。
如果教师超出细则规定处罚学生,被学生和家长投诉,那教育部门、学校应该成立独立的调查组进行调查。在调查过程中,要听取当事教师的申辩,调查组要根据调查结果,做出处罚建议,再由学校、教育部门进行最终的处罚。这就能确保处罚依据事实,公平、公正。不根据事实,为平息家长的意见而问责教师,会让更多教师在教育学生问题上采取消极的态度。
五莲县二中教师杨某处罚逃课学生,用书本拍打,算得上体罚学生,超出了惩戒教育的范畴。如果对于学生逃课行为有明确的惩戒细则,规定这类行为属于违反学校规定(而不是课堂秩序),要教师把学生逃课情况报告给学校,由学校的学生事务中心(这一中心应由校领导、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学生代表、专业人士共同组成)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按照校规对学生进行处罚,那么,教师在面对学生的逃课行为时,就会按惩戒细则进行,而学生因逃课被处罚,也会“心服口服”。
当地教育部门在对杨某进行处罚时,也没有按照严肃的程序进行。总体而言,第一次处罚基本是可以接受的,毕竟杨某的惩戒行为过头,涉嫌体罚学生,违反师德规范。之后为何要追加处罚,还把杨某纳入“黑名单”,教育部门应当给出合理合法的解释,否则就难以令人信服,会让人觉得处罚过重。
任何对教师和学生的处罚依据都应该公开,而不是遮遮掩掩,这是依法治教的基本要求。没有清晰尺度的教师惩戒学生,以及不问青红皂白对教师问责,都不是依法治教。
明确“教育惩戒权”并非鼓励体罚
新京报 作者:宋鹏伟
何谓适当的惩戒,关键在度的掌握。所以,教育惩戒的方式方法就十分重要了。
据新华社报道,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9
日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按照日前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相关要求,研究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
中央文件首次提出要“明确教师惩戒权”,很多人便认为这是“允许适度体罚”的信号,其实是一种误读。一者,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规,都有“禁止体罚”的明文规定,部门文件不可能与法律相悖;二来,吕玉刚司长也表示,虽然提出惩戒权是针对教师对学生不敢管、不愿管的现象,但现实中也“存在一些过度惩戒的行为,甚至体罚学生,这也是不合适、不应该的。”
意思不难理解:为了对学生负起责任,教师必须行使自己的教育惩戒权,但体罚仍然是不允许的。
“教育”本就包含两个方面,除了教授和引领,对行为进行规范亦不可或缺。遗憾的是,在禁止体罚之后,一味提倡赏识教育,强调循循善诱、润物细无声,事实上让不少“熊孩子”对规则缺乏敬畏,无形中增加了管教的难度。教育的形式当然是多样化的,可离开了惩戒这一手段,难度和效率便会几何级提升,加上缺乏动力,部分老师看似不负责任的做法也就不难理解了。
何谓适当的惩戒,关键在度的掌握。体罚是以故意施加疼痛来逼迫其改正错误,自然很容易对学生的身心产生伤害,所以并不值得提倡。然而,既然是惩戒,一定要让对象感到“不适”,否则就不会有效,所以,教育惩戒的方式方法就十分重要了。譬如,日本就有类似的规定:让学生饿肚子不回家是体罚,学生犯错罚扫地是惩戒。在美国、英国等国家的规定中,即使允许体罚,也要遵守以下规定:家长同意;不在公开场合进行;有第三人在场作证;考虑学生的性别、年龄及身体状况等。凡此种种,都是在保证惩戒效果的同时,尽可能规避负面后果。
如此来看,除了口头批评之外,通报批评、写检查、给处分,以及取消部分权利、到指定教室自习、罚做劳动等方式,都属于教育惩戒可以考虑的范围。此外,教师的惩戒除了要有法律和文件“撑腰”,更离不开家长的支持。适度惩戒既关系到师道尊严,本质上也有利于学生,这也是家校合作必须要达成的共识。
而要让教育惩戒权落到实处,还需明确惩戒权的实施范围、程度和形式究竟是什么。因此,下一步实施细则的推出,值得期待。
请把惩戒权还给老师
中国妇女报 作者:佟吉清
学生犯了错,老师当然得管,否则就是失职。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教师该不该有惩戒权,却成了莎士比亚式难题,反复被提及,却一直无解。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邢台学院文学院教授陈凤珍建议,为了使学生少犯错误健康成长,使教师摆脱管与不管的两难境地,使中小学校学生管理进入正常轨道,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中应该包含教师在必要时候行使教育惩戒权的条文。
一时间,惩戒权这个话题,再次成为公众讨论的热点。
能否赋予教师惩戒权,先要厘清惩戒的含义。这个词之所以敏感,是因为人们习惯性地把惩戒和惩罚甚至体罚相混淆,一旦提起,脑回路就会跳转到民国或更久以前的画面——一位身着长马褂的私塾先生,手里拿着戒尺,遇到调皮捣蛋的学生,就会抡起板子打。汪曾祺在《我的初中》一文中回忆他的初一、初二国文老师高北溟先生时有过这样的描述:高先生教书很严,学生背不出来,是要打手心的。汪曾祺的堂弟挨过多次打,因为他小时候极其顽皮,不用功。后来,这位堂弟发奋读书,成了著名的心脏外科专家。旧时代的戒尺是暴力的代名词,但辞海对惩戒的解释是“惩治过错,警戒将来”,也指引以为戒,即以过去的失败作为教训。可见,惩戒重视的是结果,体罚则是规训的过程和手段,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谈惩戒即色变实大可不必。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仅就惩戒的方式而言,有口头提醒、背诵课文、写检讨甚至告知家长等等,用体罚来管教学生简单粗暴,是最低级最懒惰的选择,会造成儿童的身体伤害,在其心里留下难以弥合的阴影,还会滋生社会戾气。网上曾疯传一段视频,一位初中老师因二十年前动手打人,被成年后的学生以暴制暴拦路掌掴,该男子在被抓后承认自己打人有错,但指称老师也有责任,足见体罚贻害之深。
随着未成年人权利保护意识的提升,被误认为体罚的惩戒逐渐远离校园。加上有些家长对学生进行过度保护,舆论对少数老师不当教育行为的过度渲染,造成老师该管而不敢管。最极端的案例是“老师罚学生,警察抓老师”所激起的纷扰。只因一名女学生迟到老师让其罚站几分钟,身为派出所副所长的父亲,就驱警车直入学校,将株洲县育红小学三年级某班教师带走并关入审讯室7小时。当教师因管教学生而要为自己的人身安全担忧时,惩戒教育自然就成了禁区。
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教育,最完整的方式是奖惩并举,该表扬的表扬,该修正的修正。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该不该惩戒,而在于如何把握惩戒和体罚的边界,怎样获得家长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以消除误会,减少阻力,赢得信任,达成最佳的教育效果。去年底,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力排众议,酝酿推出惩戒制度,为此,专门召开了一场由教师、心理学专家、法律界代表,以及学生和家长参加的听证会,论及的惩戒方式包括批评、加倍劳动、取消部分特权、没收、静坐、诵读、隔离、陪读等八种,此举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获得很多家长的肯定,为家校联合推进惩戒教育回归校园提供了很好的样本。
惩戒没错,体罚不该;赏识可以有,管教不能少。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有教育的权利,学校有处分的权利。惩戒作为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义务教育法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的“不能对学生实施体罚和变相体罚”并不矛盾。赋予教师惩戒的权利与义务,首先必须明确其目的是纠正“熊孩子”的不良行为,最终使学生全面健康成长,重点要纠正公众对惩戒一词的认识偏差,明确惩戒的事由、方式、程序等硬核,同时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具体考虑未成年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并和家长及时沟通,增进共识。此外,惩戒还要在有效的监督之下实施,或请家长配合完成,确保其合情、合理、合法,不被滥用。
好的教育集教书和育人于一体,好的老师要做到宽严相济。曾经被一篇题为《希望你能遇见一位手持戒尺、眼中有光的老师》的文章彻底感动,作者是一位怀有深爱的母亲,她不赞同“暴力喂养”的棍棒教育,更反对变态凶残的体罚教育,但支持有理有度的惩戒教育。这位妈妈告诉她刚刚入学的孩子:对你要求严厉的老师,你不要心生敌意,反而要心怀感激。因为,只有负责的老师才会顶着种种压力和风险,去苦口婆心或大动干戈地管教你。他期待你成才变好,才如此出力不讨好。这是传道授业的悖论,也是为人师者的深情……如此真诚的文字,道出了很多父母的心声,赢得广泛共鸣。
教不严,师之过。如果教师不敢管,不想管,定会增加家长的忧烦,更是学生的悲哀。把惩戒权还给老师,是对教师负责,也是对家庭和未来负责。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
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