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00 KB
  • 2021-06-03 发布

2018届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教案(全国)(9)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届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教案(全国)‎ ‎4类常考句式要译好 ‎(一)重在译出“是”或“不是”——判断句 ‎1.四大类型 第一类是以“者也”表判断的形式。但“者也”也有不同的形式,最常见的就是“……者,……也”,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者,赵之良将也”。此外就是“……,……也”,如《阿房宫赋》中“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者,……”,如《游褒禅山记》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者也”,如《鸿门宴》中“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第二类是用副词“乃、则、皆、诚、非”等表判断的判断句。如《出师表》中“此皆良实”,“皆”表判断。‎ 第三类是以“为”作为标志的判断句。如《鸿门宴》中的“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第四类是没有标志的判断句。如《出师表》中“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译为“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2.三大方法 ‎(1)看是否符合判断句的要求 判断句的特征之一就是谓语部分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天下所共传宝”是一个名词性短语,符合判断句的特征要求。‎ ‎(2)看能否翻译成“是”字句 所有的判断句都能翻译成“是”字句,如果不能翻译成这种句式,那自然就不是判断句了。如“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翻译为“这是我的过错”,符合判断句的基本要求。‎ ‎(3)看有无外在语言标志 判断句的主要标志是“……者,……也”“……者,……”“……,……也”,此外还有一些判断副词,如“则、乃、皆、诚、非”等,如果有这些标志,再结合上面的两种方法做进一步判断即可。如“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者,……也”表判断,要译为“是”字句。当然有些特殊的没有标志的判断句,也可以根据前两点进行判断。‎ ‎[即时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工丹青。造予,予以此图质之,曰:“子之知画,犹吾之知书。敢问妇女而跨牛,何也?”曰:“此农家所嫁女也,不能具肩舆,以牛代行也。‎ 一苍头牵牛而行,重其女,不使自控也,跨牛质矣。”“乃复有一苍头持盖以护之,何也?”曰:“昏礼宜昏。于昏矣,农家苦灯烛之费,送迎以旦昼,用盖以蔽日也,亦重之也。”‎ ‎(1)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 译文: ‎ ‎ ‎ ‎(2)此农家所嫁女也,不能具肩舆,以牛代行也。‎ 译文:  ‎ ‎ ‎ 答案:(1)有(一位)姓华的先生,世代居住在江北,是十分熟悉乡村的人。(考查点:判断句、省略句,备谙)‎ ‎(2)这是农家在嫁女儿,没有能力准备轿子,用骑牛来代替行走。(考查点:判断句,肩舆、以)‎ ‎[参考译文]‎ 有(一位)姓华的先生,世代居住在江北,是十分熟悉乡村的人。他擅长绘画。他到我家,我拿这幅图向他询问,我说:“你懂得图画,如同我懂得书一样。请问(图中的)妇女骑着牛,这是为什么呢?”他回答说:“这是农家在嫁女儿,没有能力准备轿子,用骑牛来代替行走。一个老人牵着牛走,看重自己的女儿,不让她自己驾驭牛。这就是你问的骑牛的事了。”(我又问)“可是又有一个老人拿着伞来保护她,这是为什么呢?”他说:“结婚的仪式应当在黄昏举行。在举行婚礼的那天, 农家对灯烛的花费感到苦恼,都在白天送亲迎亲,就用伞来遮蔽阳光,这也是看重她。”‎ ‎(二)重在译出“被”——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动者,而不是主动者、施动者。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被动意义;二是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1.五大类型 具体来看,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几类:‎ ‎(1)“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 ‎(2)“于”或“受……于……”表被动,这里的“于”引出动作行为的施动者。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3)“见”或“见……于……”表被动,这里的“见”引出动作行为的施动者。‎ ‎(4)“被”表被动。“被”引出动作行为的施动者,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类似。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带“被”的句子都是被动句。‎ ‎(5)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一般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进行判断。‎ ‎2.两大方法 被动句的判断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从标志词入手,看是否符合被动句的要求 带有标志词的被动句主要有四大类,在前面已有论述,所以当句子中出现了这些标志词时,就可以考虑这个句子是不是被动句。‎ ‎(2)从语法入手,看主语是不是受动者 因为有些被动句没有标志词,但在意义上含有被动的意思,所以单凭标志词是不行的,还需要考虑一下主语是不是谓语的受动者。如《劝学》中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金石”是“镂”的支配对象,并且“金石”是受动者,所以此句应为被动句。‎ 具体来说可以运用以下方法来判断:‎ ‎①在动词前或后加上“被”而未改变句子的基本意义的,是被动句。如“匹夫不可夺志也”,可在动词“夺”前面加上“被”,也没有改变句子原来的意思,所以这是一个被动句。②主谓结构的句子能够变成动宾结构主动句的,是被动句。如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函谷举”,可以将其变为“举函谷”。‎ ‎[即时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①封人②而乞食。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封人因窃谓仲曰:“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 ‎[注] ①绮乌:地名。②封人:官名,守边境的官吏。‎ ‎(1)管仲束缚,自鲁之齐。‎ 译文: ‎ ‎ (2)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 译文: ‎ ‎ 答案:(1)管仲被捆绑起来,由鲁国(押送)到齐国。(考查点:被动句式与“之”)‎ ‎(2)假如侥幸回到齐国不被处死,而被齐国重用,你将用什么来报答我?(考查点:被动句式与“及”“用”“何以”)‎ ‎[参考译文]‎ 管仲被捆绑起来,由鲁国(押送)到齐国。在路途中又饿又渴,经过绮乌地方时向边防人员讨吃的东西。绮乌的边防人员跪着喂他,很尊敬他。边防人员乘机私下里对管仲说:“假如侥幸回到齐国不被处死,而被齐国重用,你将用什么来报答我?”管仲说:“如果真能像你所说的那样,我将要任命贤能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评定有功劳的人,我用什么报答你呢?”边防人员怨恨他。‎ ‎(三)重在补出成分——省略句 省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一般省略的是主语、宾语、介词。此外,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还有省略谓语,比较特殊的有省略兼语。推敲省略句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瞻前顾后”,看有无主语省略 所谓“瞻前顾后”,是指在理解句意时要注意该句前后的语境。因为省略可能会承前或蒙后省略。如《捕蛇者说》中“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黑质而白章”就属于承前省略了主语,补充出来即为“(蛇)黑质而白章”。这种情况在文言文中是非常普遍的。‎ ‎2.从特征入手找标志 在省略句中省略宾语和省略兼语的情况,可以通过特征进行推敲。因为一般省略的宾语主要是介词宾语,所以如果有介词而后面无宾语就基本可以确定是省略的情况了。如《荆轲刺秦王》中“荆轲有所待,欲与俱”中,“与”是介词,后面没有宾语,补充出来就是“与(之)”。而省略兼语的情况一般是前面有使令性动词,如“使、令”等词语,后面没带兼语,也就是省略了这个成分。‎ ‎3.借助成分分析,判断有无省略 在有些文言句子中,谓语动词后面直接带了宾语,尤其是处所性宾语,这时我们需要考虑宾语前面是否省略了介词。如《烛之武退秦师》中“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中,“军”为动词,而“函陵”和“氾南”均为处所名词,所以前面应该是省略了介词“于”。‎ ‎[即时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并州刺史高干,袁绍甥也。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统谓干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干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节选自《后汉书·列传第三十九·仲长统》,有删改)‎ ‎(1)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 译文:  ‎ ‎ ‎ ‎(2)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 译文: ‎ ‎ ‎ 答案:(1)仲长统拜访高干,高干优厚地招待(他),并拿当前的一些大事咨询(仲长统)。(考查点:宾语省略)‎ ‎(2)每一次郡府下令召见(他),(他)总是称病不去。(考查点:宾语省略、主语省略)‎ ‎[参考译文]‎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一带)人。年轻的时候喜欢学习,广泛阅读书籍文献,言谈颇有文采。二十几岁的时候,(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一带游历学习,和他交往的朋友大都认为他与众不同。并州刺史高干,是袁绍的外甥。向来地位显赫、远近闻名,搜罗天下从事四方游说活动的读书人,很多读书人归顺依附于他。仲长统拜访高干,高干优厚地招待(他),并拿当前的一些大事咨询(仲长统)。仲长统对高干说:“您有远大志向但缺少雄才大略,思贤若渴却不能知人善任,这些是您要谨慎的地方。”高干一向自高自大,没有听取他的话,仲长统于是离开了高干。不久,高干凭据并州反叛,最终落得失败的结局。并州、冀州的人都因此惊异于仲长统的才华。仲长统生性豪爽洒脱,凡事敢于直言不讳,不拘泥于细枝末节,常常沉默无语,而性情变化不定,当时有的人称之为“狂生”。每一次郡府下令召见(他),(他)总是称病不去。(他)一直以为凡是游说帝王的人,都是想以此立身扬名罢了,可是名声不能常在,生命又容易磨灭;而悠闲自得,与世无争,却可以及时享乐人生,希望选择清静空旷的地方居住,以使自己的心志得到快乐。‎ ‎(四)重在调序——宾语前置句 在古代汉语中,宾语在一定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边,构成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宾语前置结构。‎ ‎1.常见的三种类型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正常语序应该是“未有之也”。 ‎ 这种现象,还残存在现代汉语的某些成语中,如“时不我待”。‎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如:沛公安在?(《鸿门宴》)正常语序应该是“沛公在安?”‎ 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的规则,在文言文中是非常严格的,几乎没有例外的情况。‎ ‎(3)借助“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正常语序应该是“不知句读,不解惑”。‎ 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2.其他类型 ‎(1)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如:①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方位词宾语前置)‎ ‎(2)“相”“见”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前置 如: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3)“自”解释为“自己”时,常放在动词谓语前 如: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4)两种“之谓”形式的固定结构 ‎①……之谓。‎ 如: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之”是提宾标志,“谓”是谓语动词。其特点是“谓”无宾语,可译为“说的是……”。‎ ‎②(此、是)之谓。‎ 如:大而化之之谓圣。与上一种句型相比,其不同之处在于宾语是在谓语动词后,“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可译为“这就叫做……”。‎ ‎[即时演练]‎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旧有亭在山半,足以纳百川于足下,览万里于一瞬,泰然安坐,而受之可以终日。石级盘旋以上,甃结坚缜,阑护完固,登者忘其险焉。盖故宋江州守臣厉文翁之所筑也,距今六十二年。而守者弗虔,日就圮毁,聚足以涉,颠覆是惧。‎ ‎(节选自[元]虞集《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 而守者弗虔,日就圮毁,聚足以涉,颠覆是惧。‎ 译文: ‎ ‎ ‎ 答案:而看守亭子的人心不诚,亭子一天天地倒塌毁坏。一步一停地登台阶,怕的是倒塌倾覆。‎ ‎[参考译文]‎ 从前有一座亭子在半山腰上,在那里,完全可以把天下的流水放在自己的脚下,在一个瞬间放眼万里之外,泰然安坐地观赏它们,可以借此过完一整天。石级盘旋而上,以砖石砌成,坚实而细密,栏杆扶手完整牢固,登临的人忘记了小孤山的险峻。这大概是已为元所亡的宋朝江州守臣厉文翁所修建的,距离现在已经六十二年了。而看守亭子的人心不诚,亭子一天天地倒塌毁坏。一步一停地登台阶,怕的是倒塌倾覆。‎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臣闻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孝文皇帝居霸陵,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岂可动哉!”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注]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 ‎(节选自[西汉]刘向《谏成帝营陵寝疏》)‎ ‎[注] 锢:用金属溶液填塞空隙。‎ 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 译文:  ‎ ‎ ‎ 答案:如果里面没有引发人们贪欲的东西,即使没有石椁,又忧虑什么呢?‎ ‎[参考译文]‎ 我听说贤明圣德的君主,广泛地观察结局和开始,透彻地了解事理,从而做到是非分明。孝文皇帝站在霸陵上,回头对群臣说:“唉!(如果)用北山的石头做椁,哪里还能打开它呢?”张释之走上前去说道:“如果墓室里面有引发人们贪欲的东西,即使封铸南山仍然有缝隙可钻;如果里面没有引发人们贪欲的东西,即使没有石椁,又忧虑什么呢?”死者是没有终极的,但国家有兴有废,因此张释之说的话,是为了国家的长远打算。孝文帝明白了这个道理,于是采用薄葬,不建山坟。‎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孝宗崩,上不能丧。谊与少保吴琚议,请太皇太后临朝,扶嘉王代祭。及将禫,正忧惧,仆于殿庭而去。谊以书谯赵汝愚曰:“自古人臣为忠则忠,为奸则奸,忠奸杂而能济者,未之有也。”汝愚问策安出,谊曰:“此大事,非宪圣太后命不可。而知阁门事韩侂胄,宪圣之戚也,同里蔡必胜与侂胄同在阁门,可因必胜招之。”侂胄至,汝愚以内禅议遣侂胄请于宪圣,侂胄因内侍达汝愚意,宪圣许之。‎ 谊以书谯赵汝愚曰:“自古人臣为忠则忠,为奸则奸,忠奸杂而能济者,未之有也。”‎ 译文: ‎ ‎ ‎ 答案:徐谊写信责备赵汝愚说:“自古以来做人臣子的,忠就是忠,奸就是奸,忠奸相杂却能办成大事的,还未曾有过这样的事。”‎ ‎[参考译文]‎ 太上皇帝孝宗去世,光宗重病在身不能主持丧礼。徐谊和少保吴琚商议请太皇太后临朝,扶立嘉王代行祭礼。等到将要举行禫礼,留正忧虑恐惧,仆倒在宫廷而离开。徐谊写信责备赵汝愚说:“自古以来做人臣子的,忠就是忠,奸就是奸,忠奸相杂却能办成大事的,还未曾有过这样的事。”赵汝愚问有什么办法,徐谊说:“这是大事,非得到太皇太后的命令不可。而知阁门事韩侂胄是宪圣太后的亲戚,同乡蔡必胜和韩侂胄都在阁门任职,可以靠蔡必胜招致他。”韩侂胄来到,赵汝愚把內禅的建议派韩侂胄向宪圣请求,韩侂胄经由宦官传达了赵汝愚的意见,宪圣答应了他。‎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