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2.0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滁州市民办高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第一次联合考试
高二语文
第I卷(选择题)
现代文阅读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李白的政治悲剧与文学成就
李白思想以儒家学术为体,道家、纵横家学术为用,杂糅名、墨、法、兵诸家思想,其思想体系之博杂,实属少见。然浸透其骨髓,主宰其一生的,无疑是儒家“亚圣”——孟子的修、齐、治、平思想及其调和儒道两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学说。故与先秦至盛唐众多知识分子先入世、后出世的人生选择如出一辙,李白终其一生,均对博取高官、建功立业表现出极大的政治热情。
李白一生都在为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美好愿望而奋斗,但结果既未能自布衣直取卿相、兼济天下,也未能从宦途从容隐退、独善其身,而是栖栖惶惶,终生与失意和挫折为伍。冷静地审视历史事实,李白之所以“怀才不遭”,成为政治上的悲剧人物,除了政治黑暗和各种不利的客观因素的制约外,更为重要的恐怕还在于李白本人政治才能和政治素质的匮乏。首先李白对政治幼稚无知,其大言不切于实际和虚名不适于用。因此,在人生的几次大好机遇中,他均未能把握住,以致坐失良机,徒成悔恨。其次李白志行的游移不定与情绪的瞬息多变,显然有悖于政治家所应具备的精神素质。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既有雄心壮志,也有颓唐潦倒;既有进取精神,也有消沉意态;既有张扬自我、不卑不亢。也有曲意逢迎、自责自怜;既有爱国赤诚、民本良愿,也有狎妓解闷、泄愤恶念。总之,李白的情绪多变与放浪形骸,早已注定了他在政治上碌碌无为、含恨而终的必然命运。
可见,诗仙李白一生的主要兴趣其实并不是写诗,而是在于从政。但是作为诗人,他是“谪仙人”。作为政治人物,他却只是个“凡人”,甚至沦落到“世人皆欲杀”的地步,是彻底的失败者。李白的悲剧就在于他没有政治才能却总是希望在政治上大干一番,而且是至死不悟,这就必然要导致他四处碰壁,一败再败的悲剧结局。
也许正是因为政治上惨遭失败,反过来又促使诗人“不平则鸣”,在文学领域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李白从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转移到他所热爱的诗歌创作时,诗人的爱国赤诚、善良人性、潇洒风神、天赋才情和主体精神则如大江奔海、熔岩乍喷般挥洒自如,并幻化成无数扣人心弦的千古绝唱。
与李白同时代的大诗人杜甫相比,在专著的数量和质量上,可谓“扬杜而抑李”了,其实,更多的研究者离李白诗歌背后的人性挖掘很远,离浪漫主义精神的根源与神韵更远。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白以儒家学术为体,道家、纵横家学术为用,名、墨、法、兵思想因此糅合。
B. 李白思想体系博杂,实属少见,然浸透其骨髓,主宰其一生的是儒家思想及学说。
C. 李白在文学领域获得的巨大成功,导致其政治上惨遭失败,这又使其不平则鸣。
D. 研究李白应重视其诗歌背后的人性挖掘,不能远离其浪漫主义精神的根源与神韵。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围绕李白的政治悲剧与文学成就进行了论证分析,指出了其政治悲剧产生的原因。
B. 文章分析指出,李白成为政治悲剧人物的重要原因是其政治才能和政治素质上的匮乏。
C. 文章第二段采用总分逻辑关系,多角度分析论证了李白终生与失意和挫折为伍的原因。
D. 文章指出李白一生的主要兴趣不是写诗,而是从政,这是受孟子思想学说影响的结果。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白政治上碌碌无为并惨遭失败,这或许是他文学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直接原因。
B. 本文阐述了李白的政治悲剧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末段委婉指出研究李白的方向。
C. 作者认为李白与同时代的大诗人杜甫相比,其在诗歌的数量与质量上均不及杜甫。
D. 如果李白具有很好的政治才能和政治素质,那么他有可能在政治上实现远大抱负。
【答案】1. D 2. B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意,筛选信息的能力。A项有两处错误,即“偷换概念”和“强加因果”;“李白”不同于“李白思想”,这里属于偷换概念;“因此”这里显然强加因果,原文是“杂糅名、墨、法、兵诸家思想”,而这里属于曲解文意,事实上李白思想并没有使纵横、名、墨、法、兵诸家思想得到有机糅合;体,指根基;用,指借鉴。B项 “范围扩大”(或偷换概念),原文是“儒家‘亚圣’——孟子的修、齐、治、平思想及其调和儒道两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学说”,“儒家亚圣”不等于“儒家”,明显扩大了范围或偷换了概念。C项强加因果,“导致”前后因果关系不成立。
2.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论证分析能力。B项,
犯了“或然变必然”错误,原文语意是“恐怕”,是推测之意,而这里变得肯定与必然。原文:李白之所以“怀才不遭”,成为政治上的悲剧人物,除了政治黑暗和各种不利的客观因素的制约外,更为重要的恐怕还在于李白本人政治才能和政治素质的匮乏。
3. 试题分析:C项,犯了“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及“绝对片面”的错误,“李白诗歌数量和质量均不及杜甫”于文无据且过于绝对。原文:在专著的数量和质量上,可谓“扬杜而抑李”了。这不是作者的认为,而是当时研究领域出现的一种现象。
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这一考点,题目的设置,或针对一个句群,或针对一个段落,或针对全篇。一般是客观题,即判断说法与原文是否一致。错误的设置一般为过于绝对、以偏概全、混淆时间、模糊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答非所问等。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C是对原文最后一段内容的转述,原文是说“在专著的数量和质量上,可谓‘扬杜而抑李’了”,并非选项所说的“李白诗歌数量和质量均不及杜甫”,这只是当时研究领域出现的一种现象,而非作者的认为,可知选项于文无据。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痴
班琳丽
老姐是一个“戏痴”,一身的戏。
我很小的时候在姥姥家见过她几次,那时她已经是戏班里一个红极一方的俏戏子。唱戏是要庄上人家管派饭的,我的姥姥特别会做饭,那时的老姐总爱跟一个男角到我姥姥家吃派饭,见还不到吃饭的时候,他们就逗我们玩儿,或是教我们唱戏。她是很美的一个女人,至今有两点在我的记忆里有如特写镜头,白如初雪的脸和恍如刚刚吐了血的红唇,恰如一幅半残的写真画。
现在想来,那是她化妆的脸。事实是她成了我的七姥姥后,不唱戏,走下舞台了,她依然每天化妆。据我母亲说,她每天晚上睡觉也不卸妆,以致我那个花心七姥爷吓出病来,一病而终了。我现在想,那是老姐最后的挣扎或者说绝唱吧,她不想走下舞台,痴痴地感觉着,小脚迈到哪里,哪里就是舞台,飘飘荡荡长抛丈许的水袖,窸窸窣窣闪动石榴裙裾,一唱一念,一眸一嗔,重拾昔日舞台上那个当家花旦的风采。
记得姥姥常一边做针线一边叹息,唉,她是个有痛的女人。
那时我也随在一群乳臭未干的孩子身后叫老姐为老姐,不叫她七姥姥的。她似乎特别喜欢被人这样叫,哪怕就是我们小孩子的嬉闹,她的眼神也会刹时亮起来,柔柔和和,迷醉了似的,从来不恼。恼的是我那七姥爷,这称呼无异于他的疤痛。我是再大些从姥姥那里了解到“老姐”这名字的全部故事的。
把老姐喊成一个女人一生的痛的男人,不是别人,正是当年老姐用手牵着或是拿一个眼神牵着来我姥姥家吃派饭的那个男角,姥姥庄上的人叫他老罗义。
当时戏班里有一出轰动一方的传统戏《对花枪》,老姐扮戏里敢爱敢恨的姜桂枝。“顶着一头白毛尾,长着一脸枯皱皮,领着孙媳和儿媳,南里北里找女婿”。扮相俊俏,唱腔也美。那个男角就扮戏里忘掉前情的老罗义。老姐凭着一出《对花枪》折倒了数千观众,当然还有那个老罗义。戏里姜桂枝比老罗义大,戏外老姐也比“老罗义”年长,老罗义戏称他爱上的女人为“老姐”了。戏里一对夫妻旧好重拾,戏外他们做起了暗箱夫妻,直到那天老罗义的原配骂上台来,一出戏的包袱“哗拉”一下抖落开,人们才看到了真相。
事实是老姐也是那一刻才看到老罗义的真面目,灯光暗淡的舞台上,老姐指着老罗义,久久地吐出一句:“你,你你,你这个挨千刀的老罗义……”言罢,一头栽倒在台牙子上。那阵子恰好我七姥爷第三个老婆也死了,他正纠缠老姐。就棍打鸡,老姐就嫁给了他。老姐以为嫁到庄上就能永远留在戏班里。不是,她屈嫁的丈夫不仅让戏班主撵走了老罗义,还约法老姐从此不得登台唱戏。不久,老姐痴了,终日里像个病人,吃不下饭,干呕、胸痛,打针吃药,也还是那副病恹恹的样儿。她每天爱干的事就是化妆、补妆,然后躺下来病着,有时也会从她那里传出一句道白“你,你你,你这个挨千刀的老罗义……”冷丁的怪森人的,细了听,心就酸了。
我七姥爷放手人世后,老姐的病情也没见轻。姥爷们怕老姐寡妇门前出是非,给荣耀的家族抹黑,当然再嫁他们更不允,姥爷们就商议着给老姐过继个儿子。子赐是条脉线,兴许就拴住了她。二姥爷的儿子多,他们商议就把二姥爷的小幺过继给老姐了。没想两天不到,孩子哭啼啼跑出来了。一问,饿的。问他老姐不做饭吗?孩子说老姐吃生的,棒粒子,豆粒子,红薯片子,都生了吃,不动火。
我的姥爷咬着牙骂,混帐!这之后,除了姥姥不时去给老姐送些吃的,庄上很少有人过问老姐是活着还是死了的事了。
等老姐快被村人完全淡忘的时候,庄上来了个唱大鼓书的男人。几乎人人都说见到老姐了,说见老姐影子似的坐在人场里听大鼓书,总是那边散场了她才走,依然化着浓妆。再后来,姥爷的一个本家说,早没见过老姐了,会不会已经死在床上。我姥姥一惊,忙掂着小脚去看,大门敞着,锅冷灶寒,床上尽是乱七八糟的衣物,就是不见老姐的影儿。
庄上的人纷纷猜测,老姐是跟唱大鼓书的男人跑了。也许他那里没有老姐要的爱情,可有老姐魂牵梦绕的戏,谁能说大鼓书不是戏呢?
那年,老姐二十三岁。
4.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小说多种技法入文.如倒叙开头,文首设置悬念,写到‘那时的老姐总爱跟一个男角到我姥姥家吃派饭”,是为后文写老罗义与老姐的暗箱夫妻埋伏笔。
B. 小说以第一人称回忆的方式叙述故事,妮妮道来,语调饱含深倩,情节虽有一定的曲折性,但并未大起大落、跌宕起伏,然而读来却仍很有吸引力。
C. 小说讲述了老姐的艺术和爱情方面经历的痛,着重表现了封建大家族所秉持的封建礼教对老姐自由、爱情和青春的戕害,有强烈的批判色彩。
D. 老姐喜欢别人喊她“老姐”,这个称呼会让她的眼神刹时明亮起来,柔和迷醉,是因为“老姐”这个称呼让她可以回味到曾经与老罗义一起唱戏的场景之中,重新体味戏中的爱情与爱情中的戏。
E. 小说中老罗义有原配还与老姐做起了暗箱夫妻,说明这个人人品卑劣,忘恩负义.老姐的命运遭遇是由这个人物一手造成的。
5. 文章题目为“痴”,老姐的“痴”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6. 小说以人们猜侧老姐跟唱大鼓的男人跑了为结尾,请简要分析这样的结尾有何好处。
7. 鲁迅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请根据鲁迅这句话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老姐这一人物的悲剧性。
【答案】4. BD 5. 三方面:①戏痴:老姐对戏痴迷,不仅在舞台上表演精彩.不能唱戏后还每日化妆.因为不能唱戏而精神失常,最后跟着唱大鼓的男子跑了。②情痴:老姐因为和老罗义一起搭演《对花枪》,戏里戏外都做起了夫妻。因为男子的真面目败露而情感崩溃,日日口里愤怒念着“老罗义”。③痴呆:因为不能继续登台唱戏和情感崩演而精神失常,痴痴呆呆,连生活都不能正常。
6. ①未亲见的情节以猜侧来写出,显得客观、真实,符合常理。②人们猜测老姐跟唱大鼓的男人跑了,强化了人物形象的戏痴这一重要特点。③表现了作者对老姐的美好祝愿.
7.
①人美。老姐俊俏,是个笑人。但最终艺术爱情都不顺利,生病,生活都无人料理,吃生食物,生活摧残了美丽的她。②戏美。老姐唱戏扮相俊俏,唱腔美,折倒了数千观众,但最终却被迫不能登台唱戏,只得每日里口念戏词,日夜不卸妆,最终痴呆。③情深.老姐因戏里的情而爱上了戏外的老罗义,戏里戏外,郎才女貌,然而老罗义的真面目让爱情瞬间破裂。老家被迫嫁与花心老头,但依然每日喊着“挨千刀的老罗义”。④执著的性格。老姐热爱、执著进而成痴的性格本应是人生成功幸福的保证,但是在她的透遇中却使她年纪轻轻却精神失常,陷入无尽的孤独痛苦中。
【解析】(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这一定义告诉,首先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第二、在这三要素之中人物是中心。第三、小说的主题是最终目的。根据以上信息,我们在赏析小说时,一定要考虑这三个方面。A项,小说虽然是回忆,但并不是倒叙,文首也并未设置悬念。C项,小说更多的是展示人物性格导致的人物命运的变化,封建大家族的封建礼教对人物的戕害在文中有些许表现,但并不是着重要表现的。E项,老罗义的形象里面不能说是忘恩负义,老姐的悲剧命运不全因老罗义,自己的性格、七老爷的决定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主要情节是什么,写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方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如有误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一找,看是否有这种描写方式,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又什么作用。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A项对文本的叙述方式分析有误,C项对文本主旨的分析有偏离,E项,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有误。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题目为‘痴’,老姐的‘痴’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概括能力。通读文章,分析人物形象,找出老姐“痴”的表现。老姐对戏痴迷,即使已经不能上台,还是化妆,甩袖;对情痴,因为搭档《对花枪》就痴迷上老罗义;当爱情破灭后,变得痴呆。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先,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第二,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三,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四,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本题中,可以借助老姐在对戏、对人、对情方面“痴”的表现进行分析概括。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以人们猜测老姐跟唱大鼓的男人跑了为结尾,请简要分析这样的结尾有何好处”。首先分析结尾的形式,然后明确结尾的具体内容,最后从结尾特点、主旨、形象、情感以及情节等角度分析。本文的这个结尾,只是人们的猜测,但却包含作者的愿望。老姐年轻守寡,为戏痴迷、痴呆,是唱大鼓书的给了她希望,也把她的戏痴的形象表现的更突出。
【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结尾”是小说阅读的重要命题点之一。结尾类型:1.出乎意料型结尾作用2.戛然而止型结尾作用3.悲剧型结尾作用4.喜剧型结尾。作用 :1.突生波澜,震撼人心;照应前文,不突兀。2.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3.深化主题;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令人回味。4.耐人寻味;给人以喜悦欣慰之感;反应美好愿望。答题是要注意结合文章内容。比如本题中,题干说“人们猜测”,可见这一结尾并非亲见,从情理上说符合常理,从形象上来看,更能体现老姐痴迷戏曲的这一特点,同时也蕴含了作者对老姐的祝愿。
(4)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鲁迅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请根据鲁迅这句话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老姐这一人物的悲剧性”。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应抓住鲁迅对悲剧的定义来解答本题,一是找出老姐身上“有价值”的东西,二是这些价值如何毁灭,毁灭的结果是怎样的,这些内容都是答题的重点。戏里戏外老姐都是美的,相貌美、扮相美,现实生活中也是爱美的。但就是这样的美人,却遭遇坎坷,感情被骗、年轻守寡最终痴傻。文章就是把美好的人物毁灭了。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探究题。高考小说探究题每年都有变化,但探究点都离不开小说的四要素——人物、环境、情节、主题。本题考查对人物的分析和对主题思想的探讨,老姐相貌美、扮相美、痴情这本是人生成功、幸福的保证,但这一美好的人物最后落得痴呆的结局,这正是“把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
(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飞虎将军”陈纳德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正遭受着日本法西斯的疯狂蹂躏。战争中,从空中给予日本敌机致命打击的,是赫赫有名的美国“飞虎队”,其队长则是有着“飞虎将军”美称的陈纳德。
1937年,中日之战一触即发,增强中国空军作战能力迫在眉睫,当时,陈纳德已经从美国空军退役,他的朋友,在中国大人中央信托局机要顾问的霍勃鲁克非常行赏他精湛的飞行技术和过人的军事才能,推荐他来华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顾问,并给他寄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的亲笔邀请信。5月,陈纳德来到上海作为期三个月的考察。再伤害,陈纳德收到民众的热情欢迎和宋美龄的接见。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终于在中国了。希望能在这里为正在争取名族团结和争取新生活的人名效劳。”
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陈纳德听到消息,当即决定留在中国,表示愿在任何能尽其所能的岗位上服务。他认为“中国对日之战,是美国也将卷入的太平洋之战的序幕”,他要为中国,也为自己即将卷入战争的祖国尽一份力量。此后,陈纳德在芷江,昆明等地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悉心传授战斗机飞行技术和作战技术,他多年前的军事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同时,他着手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地面空袭报警系统,以便战斗机驾驶员及时拦击敌机。为了增强空军的战斗力,1940年10月,陈纳德赴美招募志愿者,虽然遭遇了很多挫折,但从未放弃。经过将近一年的艰苦努力,志愿队组建成功,后被编入美国陆军航空队.
1942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太平洋战争全面展开。20日,志愿队在昆明和日军进行第一次正面交锋.日军来犯的10架轰炸机有6架被击落,逃跑的4架中又有3架损于途中.而志愿队的飞机全部安全返航,只有1名驾驶员受轻伤.首战告捷,给饱受日机轰炸的昆明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当天晚上,昆明各界人士为志愿队举行了盛大的庆功会,陈纳德深受感动,热泪不禁涌出„„报纸头版头报道战斗经过,称美国志愿军的飞机是“飞虎”,“飞虎队”从此成为志愿队的代称。
次日清晨,陈纳德收到驻扎在缅甸首都仰光的第三中队的报告,说有敌机在附近出没。陈纳德立即复电说:“据过去日本人的惯例,侦察机出现区域的地面重要军率目标,将会在次日,最迟不超过三日遭到空袭,务必严加戒备。”果然不出所料,23日开始,日军连续空袭仰光,飞虎队第三中队和英国皇家空军迎头痛击,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仰光的连续空战,希赢了全世界的目光,陈纳德也从一个鲜为人知的、退役的没过陆军航空队上尉,成为名扬天下的新闻人物。
此后,飞虎队又在怒江阻截战、桂林保卫战等战役中,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纯种打击了日本法西斯,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陈纳德1942年晋升为准将后,主动向中国政府提出停发津贴。1943年晋升为少将,同年12月,成为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1958年临终前又晋升为中将。
抗战八年,陈纳德领导的飞虎队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建立了身后的友谊。1945年飞虎队解散时,陈纳德收到中国国民政府的最高嘉奖。在中国,陈纳德还收获了爱情,1947年和中国记者陈香梅喜结良缘。陈纳德的命运和中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如他所说的,“我虽然是美国人,但我和中国发生了如此密切的关系,大家共患难,同生死,所以我也算是半个中国人”。
陈纳德去世后,安葬在美国阿林顿公墓。墓碑正面镌刻着他生前获得的各种奖章和勋章,背面写着“陈纳德将军之墓”七个中文大字。
(摘编自赵家业《陈纳德》)
相关链接
①抗战初期,美国政府对日本侵华战争持“中立”态度,日本人知道有美国顾问在华帮助中国,要求美国下令让他们离开。美国国务院发布撤回命令,但陈纳德拒不执行,他斩钉截铁地说:“日本人离开中国时,我会高高兴兴地离开中国。”
(百度百科)
②中国人的友谊最宝贵的体现,莫过于在日军占领区冒着生命危险搭救被追杀的美国飞行员和从那些地区不断的送来情报„„为了扩建在成都郊外的飞机跑道,那里一下子就聚集了三十余万民工,三个月就完成了全部工程。
(《陈纳德回忆录》)
③1990年,美国发行了纪念陈纳德将军的邮票。当年的飞虎队队员每年军人节都要到华盛顿祭奠他。在中国,重庆要建飞虎队纪念馆,昆明把从城里到机场的一条公路,重新命名为陈纳德路。(《北京青年报》2007年11月12日)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都是
A. 在霍勃鲁克的大力推荐下,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亲自给陈纳德写去邀请信,陈纳德接信后当即决定来中国支援抗日。
B. 为扩建成都郊外的飞机跑道,三十多万民工只用三个月就完成全部工程,陈纳德认为,这是中国人民对飞虎队深厚友谊的最宝贵表现。
C. 陈纳德凭着精湛的飞行技术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为中国抗战立下赫赫战功,自己也从一名退役上尉成为闻名全球的“飞虎将军”。
D. 作为一位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令日军闻风丧胆的飞虎队队长,陈纳德曾经登上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的封面。
E. 为帮助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飞虎队在中国浴血奋战,作出杰出的贡献,因此被国民政府授予最高嘉奖。
9. 陈纳德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
10. 陈纳德的人格魅力是他至今仍被怀念的一个重要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8. CD 9. ①“二战”中立下赫赫军功: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建立地面空袭警报系统,组建飞虎队,给日军以沉重打击;②具有出色的军事才能:写有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又准确预测美国会卷入战争以及日机袭击仰光的时间。
10. ①强烈的正义感,过人的勇气:“七七事变”后立即决定留在中国支援抗战,即使美国国务院发布命令也不撤回;②意志坚定,百折不挠:克服了重重困难,招募志愿者来华参战;③真诚正直,善良友爱:主动要求国民政府停发津贴,得到陈香梅的爱情,飞虎队队员每年组织悼念活动。
【解析】
视频
8. 试题分析: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人物形象的变型题,解答此题,可根据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及议论性、评价性的语句归纳人物性格,进而分析其人格魅力表。例如,他热爱和平,热爱祖国,为反法西斯而战。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终于在中国了。希望能在这里为正在争取民族团结和争取新生活的人民效劳。”他不图名利,一心为正义事业而工作。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陈纳德听到消息,当即决定留在中国,表示愿在任何能尽其所能的岗位上服务。陈纳德1942年晋升为准将后,主动向中国政府提出停发津贴。以此类推即可。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10.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结合着文本中陈纳德在文中的形象及精神品质,并根据他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感情、贡献来概括。例如,他将自己祖国的命运与中国的命运联系起来。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终于在中国了。希望能在这里为正在争取民族团结和争取新生活的人民效劳。” 他认为“中国对日之战,是美国也将卷入的太平洋之战的序幕”,他要为中国,也为自己即将卷入战争的祖国尽一份力量。以此类推即可。
考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赵豫,字定素,安肃人。燕王起兵下保定,豫以诸生督赋守城。永乐五年授泌阳主簿,未上,擢兵部主事,进员外郎。内艰起复。洪熙时进郎中。
宣德五年五月简廷臣九人为知府,豫得松江,奉敕往。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贴然。一意拊循,与民休息。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巡抚周忱有所建置,必与豫议。及清军御史李立至,专务益军,勾及姻戚同姓。稍辨,则酷刑榜掠。人情大扰,诉枉者至一千一百余人。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有诏灭苏、松官田重租,豫所辖华亭、上海二县,减去十之二三。
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豫与宁国知府袁旭皆预焉,赐宴及袭衣遣还。在职十五年,清静如一日。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
方豫始至,患民俗多讼。讼者至,辄好言谕之曰:“明日来。”众皆笑之,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豫皦皦著名绩,尤以恺悌称。
是时,列郡长吏以惠政著闻者:湖州知府祥符赵登,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增秩再任,自宣德至正统,先后在官十七年。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淮安知府南昌彭远被诬当罢民拥中官舟乞为奏请宣帝命复留之。正统六年超擢广东布政司。荆州知府大庾刘永遭父丧,军民万八千余人乞留,英宗命夺情视事。巩昌知府鄞县戴浩擅发边储三百七十石振饥,被劾请罪,景帝原之。徽州知府孙遇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英宗令进秩视事。先后在官十八年,迁至河南布政使。惟袁旭在宁国为督学御史程富所诬劾,逮死狱中。而宁国人惜之,立祠祀焉。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11.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淮安知府南昌彭远被诬当罢/民拥中官舟/乞为奏请/宣帝命复留之/
B. 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淮安知府南昌彭远被诬/当罢民/拥中官舟/乞为奏请/宣帝命复留之/
C.
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淮安知府南昌彭远被诬/当罢/民拥中官舟/乞为奏请/宣帝命复留之/
D. 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淮安知府南昌彭远被诬当罢/民拥中官舟乞为奏请宣帝/命复留之/
12. 下列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赵豫在担任兵部员外郎时,母亲去世。按照当时的规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家居守丧,赵豫服丧期满后复出做官。
B. “夺情”指夺去官员孝亲之情,官员不必离职居家守丧。荆州知府刘永遭父亲去世,他本应弃官归家为父亲守丧,但因深受军民爱戴,英宗命他留任。
C. “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赵豫、赵登、孙遇都因百姓“乞留”而提升官级留任原职。
D. “大计”是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在正统十年春的“大计”中,赵豫成绩出众,从而得到皇帝的赏赐。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豫择吏的标准看重出身的家庭和道德品质。他担任松江知府期间,从“良家”中挑选谨慎厚道的加以任用,并且用礼法教育他们。
B. 赵豫关心百姓疾苦,维护百姓利益。他均徭节费,裁减吏员,减轻田租,上奏皇帝极力抨击危害百姓的行为,百姓因此受益。
C. 赵豫为政和乐平易,移风易俗。松江民俗喜好诉讼,凡来诉讼者,他以好言开导,告诉他“明日来”,留下了移风易俗的佳话。
D. 赵豫深受百姓爱戴,在官吏中影响很大。他任期届满百姓“乞留”,在他的影响下各郡出现了许多深受百姓爱戴的知府。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贴然。
(2)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
【答案】11. A 12. A 13. D
14. (1)当时松江卫军恣意横行,赵豫逮捕了其中最恶劣的,施以杖刑后流放边疆,其余的都服服帖帖。
(2)赵豫离开松江时,老幼挽住车子,要求留下一只鞋来记住他留下的恩惠,后来把他的神位供奉于周忱祠内,共享祭祀。
【解析】试题分析:
11. 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淮安知府南昌彭远被诬当罢,民拥中官舟,乞为奏请,宣帝命复留之。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做好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①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②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③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12. 内艰,指遭逢母亲丧事。“内”指母亲,“艰”指父母去世。同义的还有“丁内忧”,“丁”遭遇,“忧”指父母去世,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考常识,关键是懂常识。备考时应关注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和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法等相关知识的积累。特别是涉及科举、官职、礼俗、建筑、典籍五方面的常识要勤梳理识记。本题A选项考查的是古代对父母去世的说法。
13. “在他的影响下”错。文中列举了同时期的清廉的知府,没有提到这些知府的廉洁是赵豫的影响。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技巧点拨】这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本题D选项就属于无中生有。
14. (1)恣横:恣意横行;执:逮捕;尤:最突出,最恶劣;杖:施以杖刑;贴然:服服帖帖。每点1分;
(2)补出本句主语;去:离开;攀:挽住,拉住;识:记住;配享:共享。每点各1分。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赵豫,字定素,安肃人。燕王朱棣起兵攻下保定后,豫以生员身分而受命催督赋税,守卫城池。永乐五年,赵豫被授予泌阳县主簿,未上任又提升为兵部主事,再升为员外郎。母死守丧,期满复职,洪熙年间晋升为郎中。
宣德五年五月,选拔五个朝中大臣出任知府,赵豫被派往松江府,接受皇帝诏令上任。当时松江卫军恣意横行,赵豫逮捕了其中最恶劣的,施以杖刑后流放边疆,其余的都服服帖帖。赵豫为政注重安抚,让百姓休养生息。挑选谨慎厚道的良家子弟为吏,用礼法教育他们。他还均平徭役,节省费用,裁减吏员十分之五。巡抚周忱有什么举措,都一定先跟赵豫商议。清军御史李立到松江,专门扩充军队,甚至牵连被征发者的亲戚、同姓,稍有异议,就酷刑拷打,一时人心大乱,申诉冤枉者多达一千一百余人。盐司稽查盐丁,也连累到其他民户,成为百姓的大害。赵豫上书极力抨击这些弊端,百姓都因此获救。朝廷还下令减轻苏州、松江两府官田的繁重的租税,赵豫所管辖的华亭、上海两县减去十分之二、三。
正统年间,赵豫九年任满,考核政绩。松江百姓五千余人上书请求他留任。巡按御史告朝廷,朝廷给赵豫增加两级官俸,命令回松江担任知府。到正统十年春,朝廷考核全国各地官吏,将政绩卓著者列为典范,赵豫和宁国知府袁旭都入选。皇帝设宴款待并赐予他们成套衣服,让他们回去任职。赵豫在松江任职十五年,松江府始终安定太平。离开松江时,老幼挽住车子,要求留下一只鞋来记住他留下的恩惠,后来把他的神位供奉于周忱祠内,共享祭祀。
当赵豫告倒松江府的时候,忧虑那里喜好诉讼的民俗。凡来诉讼者,他总是以好言开导,告诉他“明日来”,众人对此一笑,于是有“松江太守明日来”的歌谣。过了一夜,起诉者忿怒渐平,或被劝阻,不再来起诉了。赵豫除政绩斐然外,还以和乐平易著称。
这时候,各郡的长官因为仁政著名的:湖州知府祥符人赵登,任期届满应当升迁。百姓到朝廷请求留任,朝廷提升他官级第二次湖州知府,从宣德至正统年间,先后在湖州任职十七年。赵登的同乡岳璿接替他在湖州任职,也有良好的政绩,百姓称他们为赵、岳。淮安知府南昌人彭远遭受诬陷应当罢免,民围住中官的船,请求替他们上奏皇上,宣帝下令又让他留任。正统六年被破格提拔为广东布政司。荆州知府大庾人刘永父亲去世,本该去职居丧,军民一万八千多人向朝廷请求挽留他,英宗下令他留任。巩昌知府鄞县人戴浩擅自发放边防储备三百七十石赈济饥民,遭到弹劾而去请罪,景帝原谅了他。徽州知府孙遇任期届满应当升迁,百姓到朝廷请求挽留他,英宗下令提升他的官级留任原职。他先后在任十八年,提升到南布政使。只有袁旭在宁国被督学御史程富诬陷弹劾,被逮捕死在狱中。但宁国人爱惜他,设立祠庙祭祀他。
(二)名篇名句默写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风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2)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着力表现山光水色的变幻,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深秋景物的特征。
(3)《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地逍遥游。
(4)既无伯叔,终鲜兄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陈情表》
【答案】 (1). 舟遥遥以轻飏 (2). 风飘飘而吹衣 (3). 落霞与孤鹜齐飞 (4). 秋水共长天一色 (5). 若夫乘天地之正 (6). 而御六气之辩 (7). 门衰祚薄 (8). 晚有儿息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型与上下型相结合题,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注意这些字“飏”“ 鹜”“ 祚”,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登快阁①黄庭坚
痴儿②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①快阁:地名,在江西太和县。黄庭坚时任知县。②痴儿:作者自比。
16. 请分析首联中“了却”和“倚”两个词的内涵。
17. 本诗的颔联和杜甫《登高》的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表现的意境一样吗?请分析。
【答案】16. “了却”写出办完公事后如释重负的轻快心情,含蓄表达诗人了对官场的厌烦。“倚”指斜靠栏杆远眺晚晴余辉,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17. 都表现了景物的辽远和阔大的特点,意境开阔;但与杜诗的沉郁顿挫、慷慨悲壮的意境 不同的是,黄诗通过辽远阔大、空明澄澈的景物表现出一种如释重负,放达不羁的胸襟。
【解析】
16.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炼字技巧。题干问的是“分析首联中‘了却’和‘倚’两个词的内涵”,考生应先点明两个词,然后解释其意思,最后代入句中分析其写景效果和表情效果。要分析诗句中的词或字用的最妙,首先要找准是哪个字或词,然后,就字或词的表达效果作一解答,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要解释这两个字的意思和所在句子的意思;二、分析其中可能涉及到的手法,包括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三、具体分析表达效果,主要是表现了一种什么状态,渲染了一种什么气氛,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等等。本题可据此分析即可。诗歌中使用精彩的词一般包括动词、形容词、副词等。“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从而增加了一气呵成之感此为妙用二;“倚晚晴”三字,超脱了前人的窠臼。
点睛:炼字题解答一般分析三步走:
第一步,点出所炼之字,并解释其意思,如果有手法指出其运用的手法;
第二步,把其带入句中,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所写之景或所表之情;
第三步,指出诗句运用该字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17. 试题分析:本题针对诗歌的意境设题。首先应注意答题的模式,题干中要求将本诗与杜甫的诗句进行比较;答题的时候既要答出异,也要答出同。“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举目远望,时至初冬,万木萧条,天地更显得阔大。而在朗朗明月下澄江如练分明地向远处流去。“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第II卷(选择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1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引力波也称重力波,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一种以光速传播的时空运动,是时空曲率的扰动以行进波的形式向外传递的一种方式。形象地说,如果把时空比喻成大海,①______。生物晃一下尾巴,就会产生向外传播的水波。同样的,天体如果产生对时空的扰动,也会产生一种波,②___。
【答案】 (1). 那么天体就像是海中的生物 (2). 这就是引力波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这段文字的中心词是“引力波”,第一句话是“引力波”的定义,从“形象地说,如果把时空比喻成大海”这句话可以知道,后面应是把天体比作海洋中的生物,由此可以确定第一处的内容;“同样的,天体如果产生对时空的扰动,也会产生一种波”,“这种波”其实就是引力波,这句话是对引力波的阐述,故第二处应是给出一个结论性的句子,即“这就是引力波”。
..................
19. 下列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前段时间,山西一游客因为川菜“鱼香肉丝”中没有鱼而拒绝付款一事传遍了网络。其实,正如“老婆饼”中没有老婆,“蚂蚁上树”中没有蚂蚁一样,中国菜的菜名与内容毫无关系。正因为如此,进了中餐馆,看菜名点菜是吃不到你想吃的东西的。所以研究中国菜名字起源,自然也没有任何价值。
①中国菜的菜名与内容大多数还是有关系的。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②看菜名点菜大多是能吃到你想吃的东西的。 (2). ③研究中国菜名字起源,还是有价值的。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这是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考生应先浏览选段,圈出表述过于绝对的语句,然后模仿例句的句式进行改写。如“正因为如此,进了中餐馆,看菜名点菜是吃不到你想吃的东西的”,“……是吃不到……”说的过于绝对,在中餐馆,大多数的菜和菜名是一致的,“看菜名点菜”大多是能吃到想迟的东西;如“所以研究中国菜名字起源,自然也没有任何价值”,“……自然也没有……”过于绝对,这一结论不正确,研究中国菜名字的起源是有价值的。
20. 根据下列文字概括“阳光动力2号”飞机的四个主要特点,每个特点不超过8个字。
4月21日“阳光动力2号”降落在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完成了它环球航行的中国段航程。
这架革命性的飞机由碳纤维制成,重量仅为2300千克,相当于一辆小轿车。飞机机翼、机身和水平尾翼上共安装了约17248个厚度仅为135微米的单晶硅太阳能电池,为机翼下方安装的4台无刷、无感应电动发动机提供可再生能源。每个发动机能产生17.5马力的动力,还有一个减速齿轮,将直径4米的两叶片螺旋桨的速度限制在525转/分钟。整个系统的效率是94%,创下了能源效率的新纪录。在“阳光动力2号”的设计与制造中,工程师们研发了一系列新型材料。其中,索尔维集团发明了一种电解质,用于增加电池能量密度;拜耳材料科技集团允许本次计划使用其研发的纳米科技;Décision公司则负责提供前所未见的超轻碳纤维。
【答案】①重量轻 ②太阳提供能量 ③发动机能源效率高④采用新型材料
【解析】试题分析:本文段共六句话。在理解整个文段寓意的基础上,概括“阳光动力2号”飞机的四个主要特点,字数有限制。第一句说明飞机的重量轻。第二句说太阳提供能量。第三四句说发动机能源效率高。第五六句说采用新型材料。
考点: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1. 仔细阅读下面一幅漫画,根据要求答题。
(1)请描述漫画的画面内容,不超过100字。
(2)体会这幅漫画的寓意,写一则公益广告词,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案】(1)画面的左边是一台大大的电脑,显示屏眉头紧锁,睁着一双惊恐的眼睛,吐着长长的舌头,舌头上书写着四个大字:“网络谣言”,画面的右上角有一只手拿着一把大剪刀,用力地去剪断电脑的舌头。
(2)示例1:人人争做谣言“粉碎机”,开动公民责任的“引擎”。示例2:浇灭网络谣言的“火”,根除网络社会的“瘤”。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题目,图文转化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题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分析漫画,分析漫画的题目主要有概括画面的内容,分析漫画的寓意,给漫画添加标题和解说词等题目,答题时首先立足于漫画的内容,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概括,然后注意漫画的劝诫意义,劝诫意义要从漫画夸张的手法中获取。此题注意漫画中“剪子”和“网络谣言”的图案,明确“剪除网络谣言”的主题,然后扣住这一主题写广告语,注意修辞的运用。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说: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诗人普希金说:昨天,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画家黄永玉说:世上常有人放着前头的好景不看,转过身朝向过去,只认为过去的都好。
有人说:记住昨天,如果不是为了激励明天的进去,那就莫如忘却。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不应忘记昨天
有过很多的事情,我们经历又忘记;有过很多地方,我们来过又离去;有过很多朋友,我们相识又分开……
但,唯独不会忘记这些过往,因为,它们沉积在我们心底!每每早晨的阳光照进窗户,我从睡梦中醒来,不经意间向窗外望去,新的一天开始了,心底的声音说:“珍惜,这每一天!”过去的我,总以为过去了的根本不算什么。可是,自己真正长大以后,才知道过去的,其实最值得珍惜,那宝贵的回忆令人心醉。那是一句残忍的话:身边要做的这么多,自己能做的也就那么点,这个狭小的圈子里,有人要进来,有人又要离开。其实,现在想想,自己早已不知不觉地将这份记忆小心翼翼地收藏……
现在,喜欢回忆那些过去的人和事,我也开始认识到,一切纷扰、琐事,开心的也好,不开心的也罢,一定要在沉淀一段时光后再回头看,那样,一切才更加清晰。可能有人觉得这是非常浅显的道理,所以,总听到有人说得轰轰烈烈,彼此喜欢,彼此相见恨晚,然后又彼此淡忘。我们呢?还能当孩子多久?有人说,站在十几岁的尾巴上,抬头看蓝天,回顾那些往事和人,一个沧桑的声音在唱:我们都老了吧,我们在哪里呀……这个年代,90后的年代,看着那些人:穿着白T恤,骑着单车,载着书包……这些灿烂的时光,用什么也不能追到,只能放在心底最深处去珍惜……不妨想想看,这么美好的年纪,整个世界可能就是一条辅路。因为喜怒和哀乐、青春和梦想、光荣和尊严,全部都因这条辅路而起。
在校的回忆,都已经让你经历一遍,用这些感悟和经历好好地“旅行”一次,回忆过去的、并珍惜着,那过去的拥有……
【解析】试题分析:参考立意:(1)从普希金的话切入:①珍惜过往。②过去是现实的土壤。③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2)从陶渊明、黄永玉的话切入:①心系前方,方可欣赏更多风景。②把握当下,走向未来。③尽管前方路远坑深,我只顾风雨兼程。 (3)从普希金、黄永玉两个人的话切入:①不畏将来,不念过往。②心怀过去,志存远方。③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