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80 KB
  • 2021-06-03 发布

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第5课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学案设计(一) 学习目标 1.能够理解本文阐述的“工匠精神”内涵与价值。 2.能够梳理本文论述思路,学习本文针对社会实际问题辩证说理的方法。 3.能够借鉴本文写法,学以致用,实现知识、能力的迁移。 自主预习 1.知识导学 (1)背景链接 本文原载 2016 年 4 月 30 日《人民日报》。在 2016 年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国务院总 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 一词首次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一时间,“工匠精神”备受社会关注。国家将“工匠精神”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一方面表 示国家对“工匠精神”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国家鼓励更多企业或个人要有“工匠精神”。 (2)文体介绍 本文是一篇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媒体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 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 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简而言之,新闻评论是对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 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3)字音 墓志铭.(mínɡ) 雕琢.(zhuó) 挑剔..(tiāo ti) 精湛.(zhàn) 造诣.(yì) 卓.越(zhuó) 雍.容(yōng) 臻.于至善(zhēn) 笃.实(dǔ) (4)释义 雍容:形容文雅大方,从容不迫。 旨归:主旨,要旨。 雕虫小技: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离群索居:离开大伙儿,孤独地生活。 炉火纯青:道士炼丹,认为炼到炉里发出纯青色的火焰就算成功了。后用来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 巧夺天工:夺,胜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 不谋而合:谋,商量;合,相符。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废寝忘食:废,停止。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臻于至善:臻,达到;至善,善的极致。指做到极致。 出类拔萃: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申为聚集。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离群索居:索,孤单。离开集体或群众,过孤独的生活。 超今冠古:冠,超出众人。超越古今。 2.预备练习 (1)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召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 B.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 C.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建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 D.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指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2)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如何深化农村改革,完善承包责任制,全村干部和群众的想法竟然不谋而合....。 B.做粉笔雕刻对他来说虽只是个雕虫小技....,但他仍很耐心地给学生做示范。 C.尽管大熊猫的形象妇孺皆知,可它们却一直以来远离人类的视线,离群索居....于野外。 D.装修完毕后,厨房炉灶也安装完成,燃气灶上炉火纯青....的样子让他找到了家的温暖。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很多事急不得,更速成不得。 。丝绸、瓷器、漆器、金银器等各类技艺精湛的手工艺 品,饱蘸着匠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创造的虔敬、对工序的苛求。 。盛于魏晋时期的“百炼钢”之术,其 制作过程需工匠把精铁加热锻打一百多次,一锻一称,直到斤两不减,如此千锤百炼,最终锻出高纯度的器 具。 。 ①慢工出细活,文火煲靓汤 ②一丝不苟的工序、精湛的技术、专注的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工匠精神” ③无数巨匠一生默默无闻,远离名利场,只为了完成一件作品,办好一件事情 ④古人对事物的创造,往往匠心独运,不尚速成 A.①③②④ B.①④③② C.②①④③ D.②④③① 课堂探究 一、任务探究 学习总任务展示: 研读新闻评论《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理解其阐述的“工匠精神”内涵与价值,梳理本文论述思路,学习本文针 对社会实际问题辩证说理的方法,并尝试针对身边的校园现象写作新闻评论作品。 任务一:辨明本文呈现的新闻事实,分析本文的新闻观点,体会本文联系现实针对说理的特点。 1.请同学们结合文本内容,筛选关键语句,辨明新闻事实。思考:我们这个时代有什么特征,还有哪些不完善? 2.请同学们结合文本内容,分条概括“工匠精神”包含哪些内涵? 3.请同学们阅读文本,筛选信息,思考“工匠精神”有哪些价值?请分层概括表达出来。 4.请同学们结合文本内容,说说作者主张应该如何用“工匠精神”使我们这个时代更完善。 任务二:梳理本文论述思路,评点写作特色,体会本文如何辩证地论述“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价值。 1.请同学们再次阅读文本,梳理本文论述思路,将下面本文论述提纲补充完整。 第一段:从企业家对工匠精神的追求出发,引出工匠精神的论题。 第二至第四段: 阐发工匠精神 的内涵 论述工 匠精神的价值 第二段 : 从 ①的社会现实说起 , 指出工匠精 神对于企业和国家的价值。 第三段 : 反正 :②正面 : 阐明 “ 工匠精神 ” 的内涵。 第四段 : 进一步从 ③ 、 层面阐发 “ 工匠 精神 ” 的内涵。 进而提出 ④ 。 第五段:指出要从⑤ 做起,以工匠精神书写时代面貌。 2.请同学们说说本文哪些写作上的特点让你印象深刻?请各小组讨论,交流。整合观点后在全班分享。 任务三:借鉴本文的写法,针对身边的校园现象写作新闻评论作品。 当前,我校不少同学的手机里,都安上了搜题软件——只要将不懂的作业题拍照上传,几秒钟就能获知答案及详尽的解 题步骤。它已成为很多同学们答疑解惑的“宠儿”。可是,平时打开搜题软件查答案,将作业完成得又好又快的同学到了 考场,没有搜题软件的“加持”,遇到同样的题目却错误百出。 请针对上面的校园现象写一篇新闻短评。要求:观点鲜明,能联系实际,辩证地分析问题。 二、提升反馈 “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艺术创作需要精雕细琢,产品质量要精益求精,学业功课也应该日日精进。请同学们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作为一个中学 生,如何在自己的学业中发扬“工匠精神”。 核心素养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1—5 题。 材料一:这几天,一个叫“李子柒”的名字和她的故事真的火了。据称,李子柒不仅在微博拥有 2 000 多万粉丝,抖音拥 有 3 000 万粉丝,甚至还火到了海外。截至目前李子柒虽然在 YouTube 只发布了 104 个视频,但总播放量却达到了让人 瞠目的 9.6 亿!而且这些视频连英文字幕都没有,也就是说各国老外虽然看不太懂却也深感“画面太美”。 这绝对称得上自媒体时代的一个奇迹。然而这次李子柒的火却是缘于人们对她针锋相对的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李子 柒的视频如此深受世界各地的粉丝喜爱,每年还能赚几百万美元,是非常成功的文化输出。而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中国不 需要这样的文化输出,因为李子柒镜头里展示的不是真实的中国,而是“落后”的农耕文化,会给国外造成一种“中国落 后”“中国人都在务农”的印象,因此是一种负面文化输出。 另一方面,李子柒的视频也没有像有些人说的那样不堪,好像展示的都是中国负面、落后甚至腐朽的糟粕吧?与此相反, 人们更多听到的是对她和她的视频人美、景美、意境更美的溢美之词。纵使在有些人看来有些“太假”,或是背后有团队 操盘,但对于一种商业视频制播来说也无伤大雅,人家拍的又不是纪录片。 诚然,李子柒作为一种“现象样本”确实值得关注和探讨,但没必要将其上纲上线或妖魔化。她和前段时间同样引发 热议的“口红一哥”李佳琦一样,就是自媒体和直播风口上崛起的一个成功网红,是互联网多元文化的引领者和商业浪潮 的一个弄潮儿。 (摘编自《对李子柒现象不必上纲上线》, 东方网,2019 年 12 月 12 日) 材料二:美食视频博主李子柒的视频让李子柒在海外圈粉无数,激起了许多国家的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甚至还引发了许多网友对文化输出的讨论。 李子柒是不是一种文化输出?有种看法认为,她传播的是偏生活化的简单意象,过于肤浅、过度娱乐,而且向外界展示的 是一种“落后”的乡土生活,不能反映一个立体的中国。这显然是一种误解,李子柒制作内容的出发点是卖货,不太可能肩 负起“展示中国”的重任,但客观地说,在这个过程中她确实传播了一种文化面貌。另一方面,把乡土生活理解为“落后”, 未免有点太妄自菲薄了,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传统乡村或许有不相适应的一面,但农耕文明里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 勤俭节约等文化精神,难道不能真实地反映中国人吗? 李子柒的走红,对于今天如何向世界更好地展现中国文化、贡献中国智慧,也有一定启示。现在,在传播环境的巨变之 下,短视频以前所未有的跨文化融合优势,大大降低了人们的理解门槛,让一名博主收获不同文化背景的海外粉丝成为可能。 因此,及时丰富自己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此外,大众文化的生动性和亲和力,相比那些主 题鲜明的内容可能更有传播力,就像美国电影、日本动漫等各种软文化产品,让人爱看想看,才能把具象文化传播向外。作 为这一路径的探索者,李子柒的经验值得借鉴。 (摘编自《李子柒海外走红的启示》, 《南方日报》,2019 年 12 月 10 日) 材料三:讲好中国故事,不必只拘泥于宏大叙事。“嫦娥”上天、“蛟龙”入海、高铁飞驰、5G 网络通天下,我们的对 外传播对这些成就多用笔墨,有利于构建一个开放、自信的中国形象,有利于在国际舆论场中创建更多的中国话语,但这并 不意味着“小而美”的事物不值得传播。 比如李子柒制作的短视频,其内容主要反映的是乡村生活的点点滴滴,乍看起来似乎没什么稀奇,但实际上,这些视频 结合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时令、节气等元素,融合了中国农耕文明中的传统习俗,这种精致、可亲、具有烟火气和人情味 的文化产品,可以说某种程度上打开了一扇扇小小的窗子,让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可以了解中国文化、爱上中 国文化,进而拉近彼此的距离。 讲好中国故事,在于是否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国内媒体如今在海外落地的不少,但有广泛影响力的还不够多,其 中很重要的原因出在表达方式上,宣传甚至说教的意味太浓,悬在“臭氧层”之外,让人难以接近。其实,“讲好中国故事”, 这个提法本身就已经为文化传播指明了方向:告诉国际社会我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我们从哪里来、爱好什么、过着怎样 的生活。能够做到这些,也就真正实现了有效传播。 李子柒在海外大火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她的视频,没有配发字幕,很多外国网友听不懂她在讲什么,但这并没有影响传 播效果。因为,她用了另外一种全世界人民都“听得懂的语言”:最真实的生活。我们生而为人,都向往田园牧歌般的美好, 都对地球另一个角落人们的生活充满好奇。这既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也是中华文明与世界对话的价值共识。 讲好中国故事,多一些有感而发,少一些刻意为之。李子柒说,当初自己的想法很简单,只是想告诉那些远离了乡土、自 然的人们,原生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不曾刻意策划,只做一个农耕生活忠实的“记录者”,她着眼于平凡的生活,却收获 了不平凡的成就。 这也告诉我们,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回归初心,做最纯粹、有意义的事情。所谓“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生活中那些 感人至深的人或事,也会在大洋彼岸引发共鸣。遵从内心的召唤,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无形中或许就契合了不同文明、不 同价值观的交汇点,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达到传播的目的,这比带着很强的动机、预设宣传目标,然后再生搬硬套罗 织内容形成的产品要好得多。 (摘编自《李子柒走红海外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中国网,2019 年 12 月 11 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子柒及其故事在海内外的火爆,与其在微博、抖音及 YouTube 上的粉丝数量有关,也得益于她的短视频没有字幕, 画面很美。 B.李子柒视频内容,多展现中国乡村的人美、景美、意境美,但其背后有团队支持,存在商业运作,这使她的视频“太假”, 从而招致批评。 C.李子柒的走红,反映了传播环境变化背景下,短视频独有的跨文化融合优势,具有消除理解障碍、沟通不同文化背景 的巨大作用。 D.透过李子柒的走红,回归初心,用无心之举,讲述生活中的感人至深的故事,比带有强烈动机及明确预设的传播效果 要好很多。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自媒体时代的一个奇迹,针对李子柒的火爆,存在着两种尖锐对立的观点,即成功的文化输出和负面的文化输出。 B.对李子柒现象,既不能将其农村乡土题材视频等同于落后粗鄙,也不应将其提升至文化输出的高度进行道德绑架。 C.李子柒的视频,传播的是一种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传统农民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农耕文明里的文 化精神。 D.李子柒现象为利用生动亲和的大众文化,探索如何使文化产品达到与美国电影、日本动漫等一样的效果,提供了可 资借鉴的经验。 3.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 A.李子柒在微博、抖音等平台拥有众多粉丝,只是自媒体和直播界的一个成功网红而已。 B.尽管李子柒没有想到有众多的海内外粉丝,但传播中她自觉担当了弘扬、输出文化的重任。 C.李子柒在镜头里展示了真实的中国,展示了真实的中国农村和乡土,不是有意展示乡村的落后与丑陋。 D.李子柒的视频深受海内外大众喜爱,但她和李佳琦一样,是互联网多元文化的引领者。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在如何看待李子柒现象的问题上,三则材料分别提出了怎样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自主预习 2.预备练习 (1)B A 项,召牌—招牌;C 项,建康—健康;D 项,指归—旨归。 (2)D A 项,不谋而合: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B 项,雕虫小技:比喻小技或微不足道的技能。C 项, 离群索居:离开集体或群众,过孤独的生活。D 项,炉火纯青:道士炼丹,认为炼到炉里发出纯青色的火焰就算成功了。后用来 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 (3)B 先整体把握,确定①句为全段的中心句或引子,后面根据前后文的衔接关系,自然就可排出正确句序。 课堂探究 任务一 1.我们当下“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但是人们的职业品质、专业精神参差不同,社会上还 存在着“浮躁风气”和“短视心态”等不良品质。正是因为当下时代的特点和不良社会风气的反差,作者提出用“工匠精 神”雕琢完善时代品质。 2.工匠精神的内涵有:个人职业态度层面,精益求精,爱岗敬业;企业精神层面,重视创新,追求卓越;人生信念层面,专注忘 我,超然达观。 3.在匠人层面,工匠精神使匠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在企业层面,工匠精神使企业气质雍容、活力涌流,得到 “金字招牌”;在国家层面,工匠精神使国家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铸就社会品格与国家形象;在文明层面,工 匠精神不再拘于“匠”的技艺世界,而成为刷新审美追求,扩充文明疆域,修正世道人心,雕琢时代品质的大器,改变世界的 现实力量。 4.未必人人都能做到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但人人都应该追求并实践工匠精神;坚守“工匠精神”重在其精 神,而不在工匠,人人在他的生活中都可以践行“工匠精神”。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要从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做起。 任务二 1.①人与人在职业品质和专业精神上有差别 ②澄清对“工匠精神”的误解 ③生命哲学 人生信念 ④人人可以践行“工匠精神” ⑤每个人的表现 2.示例: 例①在论述思路上,本文逻辑严密,层层深入,不断拓展。本文先指出时代需要“工匠精神”;接着围绕“工匠精神是什 么”展开,层层拓展,正反对照,论述了“工匠精神”的深刻的内涵;然后解说“为什么要弘扬工匠精神”,论述这种精神对 工匠个人、企业、国家、民族乃至整个时代、世界的重大意义,最后从“怎么办”的角度,阐明应该重在践行精神,从每个 人实际行动做起,让我们这个时代更美好,回扣中心,升华主旨。 例②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论述语言气势充沛,鲜明有力。如,第三、四、五段运用排比、对偶手法,起到增强气势、 调节音律的作用,使观点更加鲜明突出、更具有说服力。 例③本文语言丰富,生动多彩,使论述说理不枯燥,让读者易于领会。如第一段作者用到了“高精尖、炫彩酷”等具有 时代特点的新词,使人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第二段中作者用“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等描摹人物的形容词来写企业,生动 地写出了厚植工匠精神对企业的重大意义。 核心素养专练 1.D 本题 A 项,“与其在微博、抖音及 YouTube 上的粉丝数量有关,也得益于她的短视频没有字幕,画面很美”错, 强加因果关系,粉丝数量多是李子柒“火”的表现,而“短视频没有字幕”则无中生有,原文为“而且这些视频连英文字幕 都没有,也就是说各国老外虽然看不太懂却也深感‘画面太美’”,只是陈述“火”的表现;B 项,“这使她的视频因‘太 假’,从而招致批评”错,曲解文意,原文为“纵使在有些人看来有些‘太假’,或是背后有团队操盘,但对于一种商业视频 制播来说也无伤大雅,人家拍的又不是纪录片”;C 项,“短视频独有的跨文化融合优势”错,偷换概念,主观臆断,原文为 “短视频以前所未有的跨文化融合优势”。故选 D。 2.C 本题 C 项,“传播的是一种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传统农民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农耕文明里的 文化精神”错,无中生有,原文为“但农耕文明里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文化精神,难道不能真实地反映中国 人吗?”故选 C。 3.B B 项,材料一论点是“对李子柒现象不必上纲上线”,“传播中她自觉担当了弘扬、输出文化的重任”之所以错 误,就是因为它事实上成了“对李子柒现象上纲上线”的论据,因为“她自觉担当了弘扬、输出文化的重任”。这是对“李 子柒现象”的拔高理解。故选 B。 4.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②论证角度丰富多变;③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总分结构;④综合运用了举例论 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解析:本题要求说明“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材料三在第一段就明确提出论点“讲好中国故事,不必只拘泥于 宏大叙事”,是总说;第二段举例论证,“李子柒制作的短视频”“让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可以了解中国文化、 爱上中国文化,进而拉近彼此的距离”;第三段所说的内容和第二段构成对比论证,论述了“讲好中国故事,在于是否用对 方听得懂的‘语言’”。第四段和第五段分析了李子柒大火的原因,第六段得出结论“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回归初心,做最 纯粹、有意义的事情”。结合上面的分析概括即可。 5.①材料一的观点:对李子柒现象,既不能上纲上线,将其拔高到文化输出和国家形象的高度,进行道德绑架;也不必对 其妖魔化,将其视作落后、丑陋、粗鄙;李子柒就是一个成功网红和商业浪潮中的弄潮儿而已。②材料二的观点:李子柒现 象给人以两方面的启示:一是故事虽小,但很真实,它反映了各国文化中如仁爱、勤劳、勇敢、平等、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共 同价值理念;二是善于利用丰富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发挥大众文化亲和生动的特性,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③材料 三的观点: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才能讲好“小而美”的中国故事。 解析:本题要求是“在如何看待李子柒现象的问题上,三则材料分别提出了怎样的观点,请简要概括”。从材料一“李 子柒作为一种‘现象样本’确实值得关注和探讨,但没必要将其上纲上线或妖魔化。她和前段时间同样引发热议的‘口红 一哥’李佳琦一样,就是自媒体和直播风口上崛起的一个成功网红,是互联网多元文化的引领者和商业浪潮的一个弄潮儿” 可见,对李子柒现象,不能将其上纲上线或妖魔化,李子柒就是一个成功网红和商业浪潮中的弄潮儿。从材料二“李子柒的 走红,对于今天如何向世界更好地展现中国文化、贡献中国智慧,也有一定启示。现在,在传播环境的巨变之下,短视频以前 所未有的跨文化融合优势,大大降低了人们的理解门槛,让一名博主收获不同文化背景的海外粉丝成为可能。因此,及时丰 富自己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作为这一路径的探索者,李子柒的经验值得借鉴”可见, 李子柒现象给人以两方面的启示:一是李子柒的故事小却很真实,能向世界更好地展现中国文化、贡献中国智慧;二是善于 利用丰富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发挥大众文化亲和生动的特性,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从材料三“遵从内心的召唤, 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无形中或许就契合了不同文明、不同价值观的交汇点,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达到传播的目的” 可见,要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才能讲好“小而美”的中国故事。 学案设计(二) 学习目标 1.能够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生活经验,辩证地理解“工匠精神”理念的内涵。 2.能够通过同专题拓展阅读,辩证思考“工匠精神”及其社会环境的关系。 3.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在如何坚守发扬“工匠精神”上进行思考和实践。 自主预习 学生预习任务 1.熟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完成阅读笔记表格。 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的价值 个人层面 个人层面 企业、 国家层面 企业、国家层面 人生层面 文明层面 2.熟读拓展文本《品质》(英国·高尔斯华绥)、《什么是“新工匠”》(吴晓波)、《让工匠精神被看见被尊重》(任 先博)、《工匠精神应成青年气质》(沐沂)。 课堂探究 一、任务展示 假设在座同学,响应时代召唤,以研究弘扬“工匠精神”为宗旨,成立了学生社团“精工社”。 任务一:假如小说《品质》中矢志不渝用尽毕生精力做靴子却遭遇倒闭厄运的格斯拉兄弟穿越到了当代,来到了我们 身边,正准备凭借出色的手艺重振他们的店铺。读完工匠精神系列文本,你们对他们有些什么建议呢?请各抒己见,小组讨论, 形成文字稿。 任务二:国家要大兴“工匠精神”之风,培养一大批出色的专业技术人员,全力推进产业升级,产业强国。我们市产业界 的全国人大代表正要进京参加会议。请同学们就如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推进弘扬工匠精神,向人大代表建言献策。要求 讨论形成文字稿。 任务三:“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我们青年学生并不从事各项生产,但我们就 不必践行发扬工匠精神吗?让我们以“精工社”的名义,向全校同学,就从日常学习生活出发践行工匠精神提出倡议。请小 组讨论议定,写一篇倡议书。 二、分组分工 本班有 42 名同学,每组 7 人,分为 6 个组。每组必须有男有女,男女比例大致相等。组内分工如下: 协调人:组织管理好本组的交流讨论,保证小组活动高质高效,帮助每位同学完成相关任务。记录人:记录组内每位同学 的发言,归纳总结本组讨论的成果。一号发言人:代表本组发言,汇报本组的讨论成果。二号发言人:对一号发言人的发言做 补充。三号发言人:对其他组的学习成果进行提问。应答人:如遇到老师、同学的提问,该同学做好回答工作。展示人:若需 小组上讲台展示呈现学习成果,由该同学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并进行展示。 6 个小组抽签决定承担学习任务。每两组承担同一项任务,此两组之间比赛竞争。 三、各组讨论 各组由协调人主持,成员先依次发言,然后自由讨论。记录员认真记录,整合各人观点,形成学习成果。 四、成果展示 各组展示人上台通过讲演的形式展示小组合作学习成果,辅以实物投影仪展示成果文稿作品。其他各组点评提问,各 组应答人回答。 各学习小组根据展示问答结果,修改完成各组的文稿,形成本次学习成果。 学习成果文字稿: 五、学生互评 评价方式:评价只针对小组团队赋分。学生评价占百分之四十,教师评价占百分之六十。学生评价,第一组为第六组评 价赋分,其余各组按照小组次序,后一组为前一组评价赋分,依照 10 分制。根据各小组表现情况,优秀组加分,懈怠组减分, 结果计入小组每位同学的学期过程性成绩。 项目 分值 得分 总分 内容(1.能联系材料文本 2.有理有 据) 4 分 形式(契合给定情境,符合要求格式) 3 分 创新(1.体现个性创见 2.对现实有 指导意义) 4 分 核心素养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1-5 题。 材料一:1924 年,蔡元培先生在法国邀请巴黎大学的教授欧乐吃中餐。欧乐看到桌子上摆放着中国的餐具,就对蔡元培 说:“你们中国人用筷子而不用刀叉,不大方便吧?”蔡先生则笑着回答:“其实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也是用刀叉的。但后 来觉得刀啊叉啊的都可以当作杀人的武器,吃饭用不够文雅。你知道我们中国人是热爱和平的嘛,所以从商朝开始,就用箸, 也就是筷子夹菜了。”蔡元培将小小的一双筷子与和平事业挂钩,这样的论断很独到。 筷子原先叫作“箸”:上面是竹字头,因为筷子大多是用竹子、木头做的;下面的“者”字,表读音。直到今天,日语中的 筷子仍然写作“箸”,可在汉语中“箸”却变成了“筷”。这是为什么呢?据说这跟古代江南水乡的民俗有关。“箸”和 单人旁的“住”同音,而单人旁的“住”有停止的意思。水乡的渔民最怕的就是船停滞不前,听到“住”字就紧张,连夹菜 的“箸”也一并讨厌起来。再说了,“箸”与“蛀虫”的“蛀”也是同音,船要是被虫蛀,就会漏水,十分危险。为了图个吉 利,干脆将“箸”改称“筷子”,“筷”与“快速”的“快”同音,渔民们都希望船能跑得快些。 (摘编自李晓愚《从“箸”到“筷”》) 材料二:汉族用筷禁忌很多,大致说来与死亡相关的有两个。一为三长两短,指的是在多人共同用餐时,使用了长短不齐 的筷子。这种做法代表死亡,是不吉利的。因为过去中国人死后装进棺材,棺材由前后两块短木板和两旁加底部三块长木 板组成,正好是三长两短。二为当众上香,指的是盛饭时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这被视同给死人上香。中国自 古有以食品祭祖的风俗,祭祖时,考虑到死人灵魂出壳,用筷不便,所以在祭品的碗盆上面竖插筷子。 一个民族往往形成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属于自己对待死亡的态度和智慧。在中国的 原始宗教中,中国人关于死亡的思考总是与自然或自然现象相联系。虽然生和死都是自然现象,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 但由于死亡的神秘性、不可逆性、不可知性及宗教理论对死后世界的恐怖渲染,使人们总是对死亡充满了一种本能的恐惧, 以致在生活中忌讳让人联想到死及与死亡相关联的事物,于是在中国产生了用筷时这两大禁忌。 而日本人深受无常观的影响,崇尚瞬间美和消亡美。樱花和武士道就是日本传统文化的两大象征。一般来说,人们总 是在逃避着死亡,而武士道却要直面死亡,思考怎样去死,去实现死亡瞬间散发的美学价值。这种美学意义上的死亡,被日本 人赞誉为落花之美。樱花是日本的国花,隐于叶下,凋零有期,遇有风吹瞬间飘落,这展示了一种生命的价值。如此从美学意 义上理解死亡的日本人视筷子为生命之杖。在日本新生婴儿出生后百天时,要举行一项仪式,摆上可爱的小碗和一双用白 木做的小筷子等,并向神灵供奉红豆饭及一条完整的鲤鱼,祝愿孩子健康成长,一生丰衣足食。而且还要到神社去参拜,这时 神社会送给参拜者一双“初食筷”,寓含孩子一生会倍受神灵的保佑之意。而在日本人的葬礼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 由死者的子女用绑着脱脂棉的筷子沾水,去擦死者的双唇,意思是让死者享用人间最后一滴水。可以说,筷子伴随了日本人 的生与死。 可见,筷子虽小,却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通过民俗文化中用筷礼仪的对比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同为东亚文化圈中的 中日文化的差异,特别是生死观的差异。 (摘编自王松华《从筷子使用礼仪看中日文化差异》) 材料三: 中国人使用的两根筷子,长度相同,上方下圆,一阴一阳,使用时一静一动,相互配合。筷子文化体现的是综合思维,兼顾 天时、地利、人和,提倡中庸之道,重视人际关系,重视群体,德治和价值理性突出。 印度人、阿拉伯人都喜欢通过自身来亲证自然,这与中国有显著的区别。他们亲证自然与其饮食方式有关,他们吃饭 用手抓,不管是什么样的饭,都要用一个大盘子各样都盛一点,然后用手指抓到嘴里吃。 西方人在 16 世纪以后吃东西多用刀叉,在这以前大概也是用手抓。几乎在用刀叉吃饭的同时,西方形成了工业革命的 高潮。我们通过刀叉,可以非常形象地看到西方人思维方式形成的过程。拿过一块肉来用刀子把它切开,切割的过程就与 思维方式有关系。从 16 世纪以后,西方人把古希腊哲学家的逻辑思维开掘出来,加以发展,形成了非常发达的分析思维。 可见,中国文化的筷子代表了一种综合思维方式,它所产生的是发达的人文精神;用手指代表的是印度文化和阿拉伯国 家的伊斯兰文化,亲证自然,创造出来的是辩证思维,结果宗教精神特别发达;用刀叉吃饭的西方人,使用的是分析的逻辑的 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产生的结果是分割自然,因此自然科学、科学精神特别发达。今天我们应该把三大文化融为一体, 也用筷子,也用手指,也用刀叉,然后把它有机地统一起来。 (摘编自蔡德贵《筷子、手指和刀叉: 三种饮食方式背后的文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汉字从“箸”到“筷”,古代江南水乡的民俗起了关键的作用,这直接反映了语言的变化具有自下而上的规律。 B.日本民族具有悲叹落花之美的文化传统,日本文化深受生命无常的影响,樱花成为日本的国花,根本原因也是如此。 C.材料二所说的汉族用筷禁忌与日本人对筷子的感情,体现了中日文化中生死观的差异,与材料一展现的中西文化差 异类似。 D.材料三可以从宏观上解释材料一与材料二中的文化现象,也可以从理论高度解答欧乐教授对于中国人不使用刀叉 的疑问。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蔡元培解读筷子和刀叉的论断之所以很独到,是因为他从中解读出了中华文化爱好和平的内涵,同时暗示西方文化 不文雅。 B.汉族中三长两短与当众上香的用筷禁忌,反映出来的是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具有迷信色彩,会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 而消亡。 C.日语中的筷子仍然写作“箸”,反映了崇尚瞬间美和消亡美的日本文化较少关注口彩,而能直面死亡,渴望实现死亡 的美学价值。 D.中国人祭祖时在祭品的碗盆上面竖插筷子,与日本人在葬礼中用筷子蘸水擦拭死者双唇,同样体现了对死者的尊重 和纪念。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他的行为方式。 B.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他的精神品质。 C.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 D.一个人的精神品质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应该坚持我们的人文文化传统,还是应该积极拥抱其他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自主预习 1. 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的价值 个人层面 精益求精,爱岗敬 业 个人层面 使匠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 企业、国 家层面 重视创新,追求卓 越 企业、国 家层面 使企业气质雍容、活力涌流;使国家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 人生层面 专注忘我,超然达 观 文明层面 刷新审美追求,扩充文明疆域,修正世道人心,雕琢时代品质,改变现实世界 核心素养专练 1.D A 项,“古代江南水乡的民俗起了关键的作用”错误,由原文“可在汉语中‘箸’却变成了‘筷’。这是为什么 呢?据说这跟古代江南水乡的民俗有关”可知,中国汉字从“箸”到“筷”,是“据说”这跟古代江南水乡的民俗有关,原 文只是猜测。B 项,“悲叹落花之美”错误,由原文“这种美学意义上的死亡,被日本人赞誉为落花之美。樱花是日本的国 花,隐于叶下,凋零有期,遇有风吹瞬间飘落,这展示了一种生命的价值”可知,日本人对于“落花”是赞誉。C 项,“类似” 错误,中日文化的生死观之间的差异是同一文化圈内部的差异,中西文化差异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之间的差异。故选 D。 2.C C 项,“日本文化较少关注口彩”的推断错误,于原文无据,原文阐释了“日本人深受无常观的影响,崇尚瞬间美 和消亡美”。故选 C。 3.B B 项,通读材料三,可知“三种饮食方式”是结果,背后是文化,即思维方式,后者决定前者。故选 B。 4.①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论证方式。②综合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对比论证和因果论证。 ③根据读者的认知,论述有详有略。④以点带面,采用了管中窥豹的方法透视宏大话题。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答题前,首先把握文本的内容;其次,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 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等。注意常见的论证方法:例证法、引 证法、对比论证法、因果论证法等。 ①材料二由汉族用筷的禁忌说到一个民族往往形成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属于自己对 待死亡的态度和智慧,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论证方式。②综合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使用例证法,举例说 明中国汉族用筷的禁忌,以及日本新生婴儿出生后百天举行的仪式、“初食筷”等;并使用因果论证法,论证“在中国产生 了用筷时这两大禁忌”的原因;运用对比论证法,通过中国和日本民俗文化中用筷礼仪的对比分析,得出筷子承载着深厚的 民族文化的结论。③根据读者的认知,论述有详有略,比如,讲述汉族用筷禁忌时,比较详细;相对而言,在陈述日本崇尚的 “瞬间美和消亡美”时,比较简单。④文章由一双小小的筷子,说到筷子背后的民族文化,说到东亚文化圈中中日文化的差 异,特别是生死观的差异,以点带面,采用了管中窥豹的方法透视宏大话题。 5.示例:应该坚持我们的人文文化传统。①我们的人文文化传统是一种综合思维方式,体现的是和平与和谐发展的理念。 ②我们的人文文化传统历史悠久,已经深度嵌入了我们的生活。坚持我们的人文文化传统的同时,还应该积极拥抱其他优 秀的文化。①宗教精神亲证自然,辩证思维,科学精神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都是世界文化的精华,我们的文化应该积极吸纳。 ②世界正在高度融合,我们的文化本来就具有巨大的包容性,不应该拒绝其他优秀文化。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是作答时,一定要依据文本内 容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脱离文章观点作答。 首先,应该坚持我们的人文文化传统。①以筷子为例,筷子文化体现的是“综合思维,兼顾天时、地利、人和,提倡中庸 之道,重视人际关系,重视群体,德治和价值理性突出”“中国文化的筷子代表了一种综合思维方式,它所产生的是发达的 人文精神”。另外,正如蔡元培所说的“中国人是热爱和平的”,我们的人文文化传统体现的是和平与和谐发展的理念。 ②无论是材料一所说的将“箸”改称“筷”的民俗文化,还是材料二讲述的汉族用筷的禁忌之说,这些都反映了我们的人 文文化传统历史悠久,已经深度嵌入了我们的生活。 其次,坚持我们的人文文化传统的同时,还应该积极拥抱其他优秀的文化。①依据材料三最后一段“用手指代表的是 印度文化和阿拉伯国家的伊斯兰文化,亲证自然,创造出来的是辩证思维,结果宗教精神特别发达;用刀叉吃饭的西方人,使 用的是分析的逻辑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产生的结果是分割自然,因此自然科学、科学精神特别发达”,可知宗教精神 亲证自然,辩证思维,科学精神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都是世界文化的精华,我们的文化应该积极吸纳。②世界正在高度融合, 我们的文化本来就具有巨大的包容性,不应该拒绝其他优秀文化,正如文章结尾所说“今天我们应该把三大文化融为一体, 也用筷子,也用手指,也用刀叉,然后把它有机地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