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50 KB
  • 2021-06-03 发布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大庆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体阅读(本题共3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曾经,香文化在我国古代十分盛行。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香文化伴随中国人特有的政治观、宗教观、文化观、生活观,融于中国传统的哲学体系之中,已逐步由文化现象上升为文化观念。‎ ‎  从香文化历史发展轨迹看,原始的香文化是“神农尝百草,辨识百草香;先民驱虫疫,屡屡起烟霞”。宋代丁谓所著《天香传》中云“香之为用,从上古矣。所以奉神明,可以达蠲洁”,说的是用香的历史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用来供奉神明,亦可达到辟秽清洁的目的。我们无法证明史前先民已开始用绿植熏香,但是我们有理由推断,史前先民已开始用绿植熏烟,抗击蚊虫和瘟疫的袭扰。‎ ‎  汉晋时期的香文化是“百姓敬天地,凭香烟缥缈;贵胄玉临风,赖香送温情”。道家思想在汉代的盛行以及佛教传入中国,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一时期香文化的发展。‎ ‎  中国香文化第一次跃进性的发展出现在西汉时期。以汉武帝为代表的上层统治者起了主导作用,王公贵族对香的大力推崇直接带动了对香的使用。但是,香之所以在后世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度的艺术品质,则应归功于历代文人。从杨庭秀的《焚香诗》中可见文人对香的情意:平生饱食山林味,不奈此香殊妩媚。呼儿急取蒸木犀,却作书生真富贵。‎ ‎  隋唐时期的香文化是“三教传天音,把香助冥想;帝王堂前燕,飞羽扬仙烟”。在唐代,对香品的用途有了完备细致的分类:厅堂有堂炉、供炉焚香,卧室有卧炉、熏球焚香,文房有文炉、琴炉焚香,修炼有行炉、压经炉焚香……可以说在唐代已经是专香专用了。正是由于唐代的发展,造就了后来香文化的普及。‎ ‎  宋元明清时期的香文化是“千家香世界,万户尽烟中;天地人三界,无日不缭绕”。宋代之后,不仅佛家、道家、儒家都提倡用香,而且香更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宋代之后,与“焚”香不同,“隔火熏香”‎ 的方法开始流行起来,一在元明清时期,开始流行香炉、香盒、香瓶、烛台等搭配在一起的组合香具。对宋以来的文人来说,香已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即使在日常生活中,香也不单单是芳香之物,而已成为怡情、审美、启迪性灵的妙物。‎ 近现代的香文化却是“硝烟乱眯眼,人家尽冷香;一阵香风过,宝鼎又腾烟”,日渐式微。不仅天然香料种类极少,而且谈及香,人们基本上只谈价格、产地、香味,还有人借燃香装点门面,却将香具张冠李戴,种种常识性错误屡犯不止,香文化已成为几近遗失的艺术。错用香具、乱行香礼、漠视香文化,甚至让香文化被商业化引入歧途,长此以往,香文化怎能不走进死胡同?‎ ‎(摘编自《中国香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融于中同传统的哲学体系之中,是香文化由文化现象上升为文化观念的前提。‎ B.许多上层统治者、部分学者及某些思想流派对香文化的发展都起了不同的推动作用。‎ C.在我国古代,怡情、审美、启迪性灵是香文化最核心的功效,宋元时期尤为突出。‎ D.宋代之后,“隔火熏香”的方法替代了“焚”香,组合香具逐渐流行起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二段论述原始的香文化时,先引述相关文献,再进行推断,构成了总分式的论证结构。‎ B.文章第六段除引述相关文献外,还从用香人群、用香方式、香具等方面对宋元明清香文化加以阐述。‎ C.文章将近现代香文化和历史上香文化进行对比论述,有力揭示出近现代香文化“日渐式微”的不良态势。‎ D.文章按照时间顺序阐述了不同历史阶段香文化的特点,虽然涉及内容繁多,但论述脉络非常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代对香品的用途有了完备细致的分类,实现了专香专用,促进了香文化在唐代的发展。‎ B.历代很多文人赋予香丰富文化内涵与高度艺术品质,这表明文人对香文化发展起到主导作用。‎ C.人们只谈香的价格、产地和香味,加上商业化的侵袭,使得近现代香文化发展有误入歧途的风险。‎ D.香文化的兴衰是很复杂的问题,梳理香文化的发展轨迹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 朗读与呐喊 莫 言 今年二月,在故乡的大街上,我与推着车子卖豆腐的小学同学方快相遇。方快提着我的乳名骂我闯富了忘了老同学。我说我都六十多岁了,你就别叫乳名了吧!他说,你想让我叫你什么?叫你莫言?呸!方快是很聪明的,他六十多岁了还在卖豆腐只能说他没碰上展露才华的机会。他喊我的乳名就说明他对我的不服气。我获奖后,面对采访的记者他提着我的乳名说:“他呀,根本不行!朗诵课文,他不是我的对手。”于是我回想起方快与朗读有关的事来。‎ ‎  那时我们的语文老师是学校唯一用普通话讲课的老师。在我们那里,谁要是出去上几天学或当几年兵,回来就说普通话,肯定成为嘲讽的对象。在强大的习惯势力压迫下,还坚持用普通话讲课,现在回想起来,我们老师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我们齐声朗读时,老师提着教鞭在教室里转悠,辨别谁的声音里有着对课文的故意歪曲。方快是挨教鞭最多的——其实也不是真打,略有痛感而已。‎ ‎  有天中午,方快带着我们去田野里捉了几十只青蛙,用瓦罐提到教室里,放在脚下。那天新课是《青蛙》,老师带领我们朗读:‎ ‎  “每到黄昏,池塘边有一只老青蛙先发出单音的独唱,接着满塘的蛙跟着唱起来。呱!呱!呱!……”‎ ‎  我们从来没有像那次朗读那样卖力,那样愉快,那样充满期待。我们一边朗读一边偷眼看方快。他的脸膛红扑扑的,脸上洋溢着喜气。他从来都是朗读的捣乱者,但这次却成了领读者。他的嗓音洪亮,富有韵味,而且,他使用的竟是普通话!连老师也用讶异的目光看着他。这时候,我看到他用脚推倒了瓦罐,几十只青蛙争先恐后地跳出来。伴随着女生们的尖叫和男生们的怪笑,我们看到老师变色的脸——教室里只有方快一个人还在朗读:‎ ‎  “……青蛙,真是一种可爱的动物……”‎ ‎  我们原以为老师会跟方快决一死战,没想到在方快响亮的朗读声中,老师蜡黄的脸渐渐红润起来。我们老师是一个有酒涡的男人,他的脸上出现酒涡我们便知道他笑了。方快停止朗读,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地对老师傻笑。老师响亮地拍着巴掌,连声说:“好好好!太好了!”‎ ‎  此后不久,方快便当了学习委员,之后又当了班长,成了好学生,成了老师的骄傲,成了后进变先进的典型,还参加全县朗读比赛获得第三名。如果不是因为历史原因,他很可能成为我们高密东北乡一个杰出人物。当然,现在也不能说他不杰出,他家的豆腐,质量很好,供不应求。‎ ‎  方快引发了朗读的热潮。我们朗读,我们背诵,我们把语文课本一字不漏地从头背到尾。我是其中一个追随者。‎ ‎  后来当了兵,我能慷慨激昂地念报纸的才能被指导员发现,让我在团部欢迎新兵大会上发言。调到军校后,领导错以为我文化水平很高,便让我当政治教员给新学员讲课。讲哲学,政治经济学,我哪里懂这些!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硬着头皮也要冲上去。‎ ‎  那年寒假,我背了一大堆书回家探亲。我在邻居家滴水成冰的空房子里备课,讲稿写好了,就一遍遍地读。当时我以为我讲的是标准普通话,后来才知道我讲的是“高普”(高密普通话)。我先是小声读,读着读着就起了高声,最后是手舞足蹈地呐喊。全不顾墙外有耳,全不顾村里人的说三道四,全不顾家里人的难堪。那时我们家东厢房里还养着一头牛,每当我呐喊时,母亲就会进来劝我:别吆呼了,你把牛都吓得不吃草了。‎ ‎  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在开学后的课堂上,作用明显,反响强烈。我也颇为得意。三十多年后的一次聚会,一位性格豪爽的女学员说:我们当年给您起了一个外号叫“野狼嗥”——我心中一怔,才知道他们受了我多少折磨。‎ ‎  去年秋天,我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叶嘉莹先生,听她吟诵唐诗宋词。叶先生说从来没有人教过她吟唱,从小她就这样唱读,因为她感觉就应该这样读,这样唱。听了叶先生的话,我想,是的,每个人都要用自己的腔调,想怎么唱就怎么唱;用标准普通话读出的诗词,确实很好听,但其实都不是古典诗词应该发出的声音。告别叶先生后,我曾把门窗堵严了吟唱过几首唐诗宋词,感觉无比畅快。但我知道,叶先生的自由吟唱会赢得满堂彩,而如果我敢登台放腔,迎接我的——当然不会是猎枪。‎ ‎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方快执意叫“我”的乳名,是因为他不服气;而不服气的原因,则是他当年曾凭着朗读而无比辉煌,“我”也曾是他的追随者之一。‎ B.文中的语文老师很了不起,他不仅有着在乡里人嘲笑中坚持自我的勇气,也有着用宽容、赏识来改变一个捣蛋学生的胸怀与智慧。‎ C.文章善用加强语势的方法传情达意,如连用三个“成了”表现方快出名后的得意,连用三个“全不顾”表现“我”朗读时的投入。‎ D.方快与“我”,一个因历史原因而寂寂无闻,一个因抓住偶然的机遇而改变了命运,文章借此表达命运难测、造化弄人的感慨。‎ ‎5. 请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5分)‎ ‎ ‎ ‎ ‎ ‎6.文章题目是“朗读与呐喊”,结尾却写“吟唱”,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 ‎ ‎ ‎ ‎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 叶嘉莹:一生与诗词相恋 近日,92岁高龄的叶嘉莹在“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礼中获颁年度“终身成就奖”。此前数十年间,她身挟满腹诗书,走遍中国台湾以及美国、加拿大……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  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而她的伯父叶廷又,是一位有很深古典文化修养的中医。在伯父的引导下,深居大院的叶嘉莹常常把院子里的草木作为对象,吟诗作词。1941年,叶嘉莹高中毕业,进入辅仁大学专攻古典文学专业。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顾随古典文化功底极为深厚,他对诗歌的讲授令叶嘉莹如痴如醉。师生二人常常诗词唱和,被师友传为佳话。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但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①”。‎ ‎  如果顾随泉下有知,最高兴的肯定是叶嘉莹果然如他所期望那般做到了“别有开发”和“能自建树”。师徒二人在诗词世界里研读的轨迹,也有相似之处。顾随是受蔡元培之命学习西洋文学,得益匪浅;而叶嘉莹则在机缘巧合下,前往北美访问交流,在此期间接触到了西方文学理论。叶嘉莹发现,西方文学理论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便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这种将中西理论融合的研究策略很快为叶嘉莹的诗词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以西方文学理论解析古典小词,成为叶嘉莹治学的重要特点。南开大学原副校长、文学院院长陈洪评价叶嘉莹说:“融合中西以推进词学研究,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 ‎  在海外教书时,叶嘉莹常常感慨,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在翻译成英文后就要逊色不少。而用英文授课,也让她常常有不能阐尽其意之感。1979年,凭借一封寄给国家教育部的言真意切的信,叶嘉莹终于可以回国教书。从那年起,叶嘉莹便犹如候鸟一般,按照时令奔波于大洋两岸。她讲授古典诗词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1993年,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10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 ‎  她自认,这一辈子,她完成了两件大事。一是在当年顾随的课堂上,她埋首苦记,犹如录音机一般一字不差地把顾随的讲课“录”了下来,并在几十年后整理出版。另一件事,就是她去海外以后,托人把台湾大学教授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录了下来,并最终在内地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  这是她留给人们的两把钥匙。有了它们,人们要去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去感受中国古典诗词传统的吟诵之美,尽可以循迹而得。如今,她也在打造自己的钥匙。她教书70年,留下来的讲课、讲演录音,有2000小时以上。学生们正在帮助她整理成书。等到出版之日,喜爱诗词的人们又将迎来一场精神盛宴。‎ ‎  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进不去,找不到一扇门。她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牵引到里面来。“‎ 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情。”“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   (节选自《东西南北·看人物》,有删改)‎ ‎  【相关链接】‎ ‎  我很不喜欢“才女”这两个字,有人说过我是穿裙子的“士”。我身体是女性,但是我的品格是士大夫的“士”,就有中国儒家传统的“士”的品格和持守。‎ ‎  (节选自《叶嘉莹:我是穿裙子的中国“士”》,有删改)‎ ‎  【注】①马祖道一是禅宗洪州宗的祖师,师承南岳怀让禅师。‎ 7. 下列对传主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词研究自成一派。她师承名家,对诗词的研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中西,别有开发,能自建树。‎ B.学贯中西。她在北美访问交流期间,系统学习西方文学理论,并将这些理论运用到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中。‎ ‎  C.注重人才培养。她出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出资设立奖学金和学术基金来鼓励年轻人。‎ ‎  D.个性鲜明。她身为女性,饱读诗书,却不喜欢人家称呼她“才女”,喜欢人送的雅号“穿裙子的士”。‎ ‎8.下列对作品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叶嘉莹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为讲授古典诗词奔波于大洋两岸,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  B.叶嘉莹治学极有特点,她借鉴西方的文学理论来推进中国词学研究,这在海内外是独一无二的。‎ C.叶嘉莹诗书满腹,离不开她出身于书香门第,幼年时期就开始吟诗作词,后又得遇名师指点。‎ ‎  D.叶嘉莹反对将古典诗词翻译成英文讲解,她认为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翻译成英文后会逊色不少。‎ ‎  E.叶嘉莹成为诗词研究大家,得益于她深受中国儒家传统熏陶,年轻时埋头苦读,教书时不断积淀。‎ ‎9.作为一代大家的叶嘉莹,对诗词研究有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4分)‎ ‎ ‎ ‎ ‎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本题共4小题,19分)‎ 曹利用,字用之。利用少喜谈辩,慷慨有志操。父谏卒,补殿前承旨,改右班殿直。景德元年,契丹寇河北。帝语利用曰:“契丹南来,不求地则邀赂尔。关南地归中国已久,不可许,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利用曰:“彼若妄有所求,臣不敢生还。”帝壮其言。利用驰至契丹,契丹母曰:“晋德我,畀我关南地,周世宗取之,今宜还我。”利用曰:“晋人以地畀契丹,周人取之,我朝不知也。若岁求金帛以佐军,尚不知帝意可否,割地之请,利用不敢以闻。”契丹度不可屈,和议遂定,利用奉约书以归。擢忠州刺史,赐第京师。知宜州刘永规驭下残酷,军校乘众怨,杀永规叛,陷柳城县,围象州,分兵掠广州。帝谓辅臣曰:“向者司天占候当用兵,朕固忧远方守将非其人,以起边衅,今果然。曹利用晓方略,尽心于事,其以为广南安抚使。”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入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岭南平,迁引进使。利用在位既久,颇恃功。天禧二年,辅臣丁谓、李迪争论帝前,迪斥谓奸邪,因言利用与之为朋党。利用曰:“以片文遇主,臣不如迪;捐躯以入不测之虏,迪不逮臣也。”迪坐是免,而利用进尚书右仆射。章献太后临朝,而利用以勋旧自居,太后亦严惮利用。利用奏事帘前,或以指爪击带鞓,左右指以示太后曰:“利用在先帝时,何敢尔邪?”内侍罗崇勋得罪,利用去崇勋冠帻,崇勋恨之。会从子汭为赵州兵马监押,而州民赵德崇诣阙告汭不法事。奏上,崇勋请往按治,遂穷探其狱。汭坐被酒衣黄衣,令人呼万岁,杖死。及汭诛,谪左迁知随州。又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命内侍杨怀敏护送,行至襄阳驿,怀敏不肯前,以语逼之,利用投缳而绝。以暴卒闻。利用性悍梗少通,然在朝廷忠荩有守,始终不为屈,死非其罪,天下冤之。(《宋史·曹利用传》,有删节)‎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入/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 B.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入/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 C.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入/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 D.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入/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改”,古代官职调动说法之一,文中的“迁”、“擢”、“补”、“进”等与之类似,有升职和降职之意。‎ B.司天,指司天监,古代掌天文历象的中央机构或官员,掌管观天文,推算历法,预言吉凶。‎ C.京师,在中国古代,国家首都通常称为京师,现代已不再沿用此简称,这里指都城开封。‎ D.朋党,指同类的人以恶相济而结成的集团,后指因政见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倾轧的宗派。‎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曹利用年少时好辩论,胸有大志。面对契丹的无理要求,誓死报国;出使契丹,能慷慨陈词,最终不辱使命,带着和约归国。‎ B.曹利用通宵作战方略,处事睿智。出使契丹,能冷静睿智地解决问题;岭南骚乱,他能针对敌军情况智击贼人,最终评定叛乱。‎ C.曹利用功绩显赫,深得皇帝器重。他办事尽心,屡立大功,多次被提拔嘉奖;宰相李迪说他与丁谓结党作奸,但皇帝并不相信。‎ D.曹利用强悍耿直,但却恃功而骄。他一直以功勋老臣自居,在向章献太后奏事之时,动作轻浮,招来了非议,最终因此而冤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关南地归中国已久,不可许;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 ‎ ‎ (2) 行至襄阳驿,怀敏不肯前,以语逼之,利用投缳而绝。以暴卒闻。‎ ‎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两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14~15题问题。‎ 水调歌头①•游览 ‎(宋)黄庭坚 瑶草一何碧②,春入武陵溪③。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④。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⑤。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注释】 ①此词大约写于被贬官时期。②瑶草:仙草。③武陵溪: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④金徽:瑶琴。⑤螺杯:用白色螺壳雕制而成的酒杯。‎ ‎14.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瑶草一何碧”运用比兴手法,赞美瑶草(仙草)像碧玉一样可爱,激起读者兴趣,把读者引进仙境中去。‎ B“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承接“春入武陵溪”,表现了“桃花源”仙境的清丽澄净,幽静脱俗。‎ C“我欲穿花寻路”‎ 三句是实写,表达了作者对此境的喜爱,满怀喜悦规划着自己的行程,渴望有更美的发现。‎ D“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故意正话反说,说仙境里花深露重,怕会打湿衣服,实际表现了词人对仙境的深深喜爱和依恋。‎ E“长啸亦何为”意谓不必去为得不到功名利禄而忧愁叹息。‎ ‎15.结合下阕内容,简要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 ‎ ‎ ‎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荒谬心态的句子是 ,‎ ‎ 。”‎ ‎(2)屈原的《离骚》中“ ”一句表现了诗人因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楚的悔恨之情。‎ ‎(3)《诗经·氓》中,主人公充满愤怒地批判男子的爱情没有定准、感情经常变化的句子是“ , 。”‎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读者欣赏作品清新的故事,却忽略了蕴藏的热情;欣赏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作品隐伏的悲痛,这种行为实际上近于南辕北辙。‎ ‎②弘一法师皈依佛门后,深恐掉入名利陷阱,他律己极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是弘一法师所书的偈句,其光风霁月的怀抱历历可见。‎ ‎③《人民的名义》中戏骨级演员获得观众认可,无独有偶,老演员惠英红击败周冬雨,获得第36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女主角。‎ ‎④从文章风格看,《庄子》奇幻,《孟子》雄辩,《荀子》浑厚,《韩非子》峻峭,实在各有千秋。‎ ‎⑤广州地铁的乘客确实存在着一些有待改进的行为,比如不少乘客习惯拥堵在站台的车厢出口处,将出口堵得水泄不通,令下车的乘客举步维艰。‎ ‎⑥央视“国家宝藏”栏目因为组织形式新颖,节目精彩纷呈,在同类栏目中独树一帜,引发收视热潮。广大观众乐此不疲,非常喜欢。‎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④⑥ D.②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红海行动》有着极高的上座率和极好的口碑,成为2018年春节档影片中的一匹黑马,凭借34亿的票房成绩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二高票房。‎ B.马尔克斯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不仅是记者和电影工作者,还是魔幻现实主义的集大成者和拉美“文学爆炸”的先驱。‎ C.不管时代如何变化,血染沙场的每一位英烈,都值得我们永远铭记,英雄人物始终是我们的精神坐标,谁又能否认我们现在就不需要发扬英雄的精神呢?‎ D.人工智能正在深入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中国在人工智能很多领域的源头创新上已经在部分领域领跑,甚至和全世界并跑。‎ ‎19.下列情境中,语言表达正确得体的一项是(3分)( ) ‎ A.大张捧着字画对主任说:“拙荆在美术院工作,这是她的大作,请你笑纳。”‎ B.张小明在个人单曲发布会上说:“承蒙各位朋友的厚爱,这张唱片得以发行付梓,希望大家继续支持!”‎ C.回到母校来看望老师,恰逢她有课失陪,我只好闲逛校园,回忆过往的读书生活。‎ D.东吴孙权为扩充势力,为子求娶关羽之女,关羽断然拒绝“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 古代较早的正式书写都是 。由于简上的文字都是用毛笔蘸墨或漆汁书写, ,就用一种被称为“削”的青铜利器削去一层后重写。这种“削”又称刀,一般长‎20厘米左右,便于携带。 ,刀笔并用,保证书写有误能及时修改,因此这些书写材料的文官也就被称为“刀笔吏”。‎ ‎21.把下面的五句话重新组合成一个长单句,给“银联标准卡”下个定义。(5分)‎ ‎  要求:句意明确连贯,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  ①“银联标准卡”的卡面加贴有“银联”标志 ②“银联标准卡”是国际标准银行卡 ③“银联标准卡”由国内各发卡机构发行 ④“银联标准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且符合国际标准 ⑤“银联标准卡”的卡号是以“62”开头 答:“银联标准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①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强者乘势而进。(《盐铁论》)‎ ‎②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 ‎③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 ‎④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孟子》)‎ 对于以上言论,你有怎样的感想?请选择其中的两句立意,体现彼此的某种关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大庆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答案 ‎1.【答案B】(A项据原文“香文化……融于中国传统的哲学体系之中,已逐步由文化现象上升为文化观念”可知,“前提”的说法无中生有。C项据原文“已成为怡情、审美、启迪性灵的妙物”可知“最核心”的说法不妥。D项据原文“‘隔火熏香’的方法开始流行起来”可知,“替代”的说法有夸大之嫌)‎ ‎2.【答案A】(A项“总分式的论证结构”说法不妥)‎ ‎3.【答案B】(B项据原文“应归功于历代文人”可知,“主导作用”的说法不妥) ‎ ‎4.【答案 D】【试题分析】A项是对散文内容的梳理,第一段提到,“他喊我的乳名就说明他对我的不服气”,而不服气的原因,第一段末尾提到“朗诵课文,他不是我的对手”,后文又提到,方快因为朗读而成当了班长,有了名气,并带动班里朗读的风气,而“我是其中一个追随者”,所以A项正确。B项,文中提到“我们老师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一方面他“在强大的习惯势力压迫下,还坚持用普通话讲课”,这体现他“坚持自我的勇气”,另一方面,面对方快的恶作剧,他连声叫好,还提拔方快做班长,方快成了好学生,并获得全选朗读比赛第三名,这体现他“用宽容、赏识来改变一个捣蛋学生的胸怀与智慧”,所以B项正确。C项,三个“成了”、三个“全不顾”都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可以增加语势,再结合具体的内容,可知这种语势正是表现了方快成名后的快意,“我”朗读时的忘我,所以C项正确。D项,“文章借此表达了命运难测、造化弄人的感慨”,夸大了命运的威力,对主题的理解有误。从文章内容来看,方快因朗读而找到自信与尊严,年老卖豆腐时仍认为自己不比莫言差;莫言因朗读、呐喊而改变命运,都反映了在文中命运所起的作用是次要的,主观的努力远比命运更加重要。‎ ‎5.【答案】(1)朗读内容画面逼真,饶有趣味。富有画面感(让人如闻其声),映衬出童心的天真可爱。(2)朗读内容与(朗读)情境构成重合,意韵丰富。老青蛙带满塘的蛙鸣唱,象征语文老师带动学生、方快带动其他人朗读,意蕴丰富。(3)朗读情境与现实情境形成反差。一本正经的朗读与后文教室里的混乱相映照,使文章有了波澜。(4)运用拟人修辞和拟声词,描摹池塘黄昏时分青蛙齐鸣的充满生机的景象,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6.【答案】(1)为了深化文章主题。“吟唱”表现“我”心态的成熟,“我”更认可用自己腔调来吟唱,也不害怕登台放腔,比以往更加勇敢自信,深化了文章的主旨。(2)为了丰富文章内容。“吟唱”是对前面的“朗诵与呐喊”的有效补充,反映“我”由追随他人到迎难而上、再到勇敢自信的成长历程,丰富文章的内涵。(3)为了让文章笔法灵活,跌宕起伏。“吟唱”宕开一笔,却又与前文意脉贯通;以“朗诵与呐喊”之外的“吟唱”收结全文,看似闲笔,却巧妙回应文章主旨,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妙处。‎ ‎7.【答案 B】【解析】叶嘉莹是否系统地学习了西方文学理论,文中并没有直言。‎ ‎8.【答案BD】(5分,答对一项3分,答对两项,5分)【解析】B选项错在“这是独一无二的”‎ ‎。原文中陈洪评价叶嘉莹,说的是“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所以,并不是“独一无二”的。D项错在“她反对将古典诗词翻译成英文”,文中并无此意。‎ ‎9.【答案】①理论研究上,引入西方文学理论,在诗词研究上有所创新。②培养人才上,设立奖学金和学术基金奖掖后学,推动诗词研究。③继承推广上,整理出版了恩师顾随的讲课实录;托人录下并推广戴静山教授的古典诗词吟诵。④学术成果上,留下了丰富的讲课、讲演录音资料,正在整理成书。‎ ‎(答对一点得一分,满分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10.【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先掌握句子大意,“曹利用前往岭外,在武仙县遇上强盗。强贼手持锐利的标枪,护着彩色的盾牌,衣服盔甲坚实,锐箭也射不进。曹利用让士兵手持大斧长刀先将盾牌砍破,才将强盗斩首示众”。“遇贼武仙县”是状语后置,应为“(于)武仙县遇贼”,排除AC;“坚利”的是衣甲,所以才让“锋镝不能人”,排除B ‎11.【答案A】(选项中词语,没有降职之意)‎ ‎12.【答案D】“曹利用在向章献太后奏事之时,动作轻浮,招来了非议,最终因此而冤死。”错。原文“利用性悍梗少通,然在朝廷忠荩有守,始终不为屈,死非其罪,天下冤之。”‎ ‎13.(1)关南一地归属中原已久,不可答应给契丹,汉代用玉帛赐给匈奴单于,是有先例的。(5分。“中国”“故事”各1分,大意3分)‎ (2) 走到襄阳驿,杨怀敏不肯前行,并且用语言逼迫他,曹利用就上吊自杀了,杨怀敏用暴病身亡上报给朝廷。(5分。“投缳”“以暴卒闻”各1分,大意3分)‎ ‎14.【答案CD】【解析】本词实际上是化实为虚,运用想象,以虚衬实,以理想仙境之虚衬托现实黑暗、作者内心不满之实。C项,“我欲穿花寻路”三句虚写想象、以虚衬实,写词人幻想能找到一个自由施展才能的理想世界,含蓄地表示对现实的不满。D项“祗恐花深里,红路湿人衣”承接前三句,写词人担心仙境里花深露湿,沾湿人衣,既写现实的游览,又曲折地表现他对纷乱人世的厌倦但又不甘心离去的矛盾。所以D错。‎ ‎15.【答案】①词人想象“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弹瑶琴)”表现他的志行高洁、与众不同。②说李白不在,无人陪他饮酒,是说他缺乏知音,感到异常寂寞。同时曲折地表达出他对现实的不满。③词人说自己到仙境探索是为了得到灵芝仙草,不是为了得到像“朱唇丹脸”一样的桃花,即使得不到又何必长啸呢?以象征性的语言说明自己不必去为得不到功名利禄而忧愁叹息。④最后两句描写词人醉后摇摇晃晃,下山翩翩起舞,明月伴他归去的形象,表现他想逃避现实却又不甘心如此的矛盾心理及孤寂心境。(答对其中三点给满分)‎ ‎16.【答案】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②悔相道之不察兮 ③士也罔极 二三其德 ‎17.【答案B】①南辕北辙:心里想往南去,却驾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可改为“买椟还珠”。望文生义。②‎ 光风霁月:雨过天晴时风清月明的景象,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坦白的心地。此处符合语境。③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止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多用于贬义。此处误用褒贬,演员表演获得观众认可,应该用褒义词。④各有千秋: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各有所长;各有特色。用在此处恰当。⑤举步维艰:迈步艰难(维:语助词),比喻办事情每向前一步都十分不容易。符合语境。⑥乐此不疲:因酷爱干某事不觉厌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不是特别高兴的意思,使用错误。‎ ‎18.【答案B】【解析】A.主宾搭配不当。“中国电影史上第二高票房”应改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二高票房的电影。”C.否定不当。“谁又能否认我们现在就不需要发扬英雄的精神呢?”改正为“谁又能说我们现在就不需要发扬英雄的精神呢?”D.语序不当,应为“已经和全世界并跑,甚至在部分领域领跑”。‎ ‎19.【答案D】【解析】A.自己妻子的作品不可称“大作”,可改为“涂鸦之作”。B.付梓:指交付印刷,不可指唱片。C.“失陪”是客套话,表示因故而不能陪伴对方。‎ ‎20.【答案】①写在竹或木制成的简上②一旦出现书写错误需要修改时③书写材料的文官会随身带“削(刀)”(每点2分,共6分)‎ ‎【解析】回答问题注重分析空格前后的具体内容和相关的关键词语。第一个空格,从空格后的内容分析,空格的内容应该与古代书写的载体有关,即古人正式书写都是写在竹简、木简上的;第二个空格,从后文的“削”和重写分析,空格的内容应该是书写出现错误要修改的意思;第三个空格,从前文的“削”和书写出现错误要修改分析,空格的内容应该是文人要携带“削”。‎ ‎21.【答案】“银联标准卡”是由国内各发卡机构发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符合国际标准,卡号以“‎62”‎开头并且卡面加贴有“银联”标志国际标准银行卡。‎ ‎22.【写作提示】‎ 首先,要明确每一句名言的内涵。第一句强调审时度势,顺应时代潮流,讲究因时、因事、因势而为;第二句强调一种迎难而上的勇毅精神;第三句强调要顺应自然与规律,乐天知命;第四句强调取舍。‎ 其次,要选择其中的两句,立意要体现所选两句的某种关系。‎ ‎【参考译文】曹利用,字用之。曹利用少年时喜谈善辩,胸怀大志,刚正有节操。父亲曹谏死后,他补任殿前承旨,后改任右班殿直。景德元年,契丹侵犯河北。皇帝对曹利用说:“契丹人南下入侵,不是要夺取土地便是想求得财物。关南一地归属中原已久,不可答应给契丹,汉代用玉帛赐给匈奴单于,是有先例的。”曹利用说:“他们若妄图有所贪求,我绝不敢活着回来。”皇帝很欣赏他的豪言壮语。曹利用飞驰到契丹,契丹国母说:“后晋感激我,送给我关南一地,后又被周世宗夺取,今天应还给我。”曹利用说:“后晋人把地送给契丹,后周人又把地夺回,对此我大宋朝不知道。像每年求取一些金银玉帛之类来补助军费,尚不知我们皇帝是否同意,至于割地的请求,我曹利用根本就不敢向皇上报告。”‎ 契丹估计不能使他屈服,便定结和议,曹利用带着和约归国。后被提拔为忠州刺史,并赏赐一套在京师的府第。宜州知府刘永规用残酷手段治理部下,有个军校利用部众对知府的怨恨,刺杀刘永规,发动叛乱,攻陷柳城县,包围象州城,又分兵攻取广州。皇帝对辅佐大臣说:“先前司天监占候说应当用兵打仗,朕就担忧远方守将不行,会引起边远地区的灾祸,如今果然如此。曹利用这个人精晓策略,又办事尽心,一定要任命他做广南安抚使。”曹利用前往岭外,在武仙县遏上强盗。强贼手持锐利的标枪,护着彩色的盾牌,衣服盔甲坚实,锐箭也射不进。曹利用让士兵手持大斧长刀先将盾牌砍破,才将强盗斩首示众。岭南平定后,升任引进使。曹利用执政时间长了,很有些仗恃自己的功劳而无所顾忌。天禧二年(1018),辅佐大臣丁谓与李迪在皇帝面前争论,李迪指责丁谓是奸臣,并说曹利用与丁谓是同党。曹利用说:“凭借一纸文章受到君主的赏识,我比不上李迪;舍弃生命地进入凶险不测的敌军之中,则李迪比不上我。”李迪因此被罢免,而曹利用则进职为尚书右仆射,章献太后临朝执政,而曹利用以功勋元老自居,太后也非常忌惮他。曹利用在垂帘前陈奏事宜,有时用手击打束带,大臣们指给太后看说:“曹利用在先帝时,怎么敢这样呢?”内侍罗崇勋犯罪,曹利用摘掉了罗崇勋帽子和头巾,从此罗崇勋对他怀恨在心。上奏给朝廷后,罗崇勋请求前去查办,于是对案件穷追不舍。曹汭因为喝酒穿黄色衣服,让人高呼万岁,被杖打至死。等到曹汭被杀,曹利勇被贬为随州知州。又被贬为崇信军节度副使。朝廷命内侍杨怀敏护送他,走到襄阳驿,杨怀敏不肯前行,并且用语言逼迫他,曹利用就上吊自杀了,杨怀敏用暴病身亡上报给朝廷。曹利用生性勇悍,但很少圆通,但他在朝廷中能忠诚有操守,始终不屈服,无罪而死,天下人都说他冤枉。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