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5.50 KB
  • 2021-06-03 发布

重庆市外国语大学附属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重庆外国语学校 2019-2020 学年下期 6 月高一语文试题 (满分 150 分,150 分钟完成)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鲁迅的文艺观,是他早期思想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他的文艺思想里,鲜明地贯穿 着以思想革命来建设新思想,以文学革命来建设新文学的革命精神。 ②鲁迅十分重视文学艺术在进行启蒙主义宣传中的特殊意义。他以为:“文学和学说不 同,学说所以后人思,文学所以增人感。”文学和科学都在揭示生治的真理,“启人生之秘 机”,而文字是以“直语其事实法则”即形象的方式来揭示生活的;它虽然“缕析条分,理 密不如学术”,但却有自己为科学所不能替代的意义和作用。文学可以使人们深入人生,不 知不觉地经受其精神的感染。因此鲁迅认为文艺更便利于思想革命,促进社会改革。鲁迅在 《世界旅行》的《辩言》中曾经说过,他翻译“科学小说”的动机,就是想借着“小说”的 特点,容易被人接受,来宣传其科学思想,以促进人民“破除迷信”、“改良思想”。 ③鲁迅认为文学是表现民族自觉的重要形式,必须传达战斗的思想内容。他在《摩罗诗 力说》中说:“摩罗之言,假自天竺,此云天魔,欧人谓之撒旦,人本以目拜伦,今则举一 切诗人中,凡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而为世人所不甚愉者悉入之。”撒旦即魔鬼,和上 帝相对抗,是叛逆者的意思。鲁迅借此来说明拜伦、雪莱、裴多芬、普希金等的对旧社会的 叛逆精神。鲁迅指出摩罗诗力的共同特点是:“大都不为顺世和乐之音,动吭一呼,闻者兴 起,争天拒俗,而精神复深感后世人心,绵延至于无已。”所以鲁迅所讲的摩罗诗力是表现 了人民“争天拒俗”,反抗虚伪庸俗的理想,是表现了诗人“刚健抗拒破坏挑战”和爱国主 义精神。鲁迅认为这种精神,很少表现在中国固有的文学中。就是像《楚辞》,也是“多芳菲 凄恻之言,而反抗挑战,则终篇未能见,感动后世,为力非强。”鲁迅一再强调介绍外国反 抗者的文学,正是为了抗击“无为”的文学。鲁迅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祖国的文化遗 产从来不妄自菲簿。他强调介绍外国文学,只是反映了鲁迅要求提高文学的战斗性、反抗性 - 2 - 的观点,并不意味着鲁迅对民族遗产的一概否定。这方面的思想,和鲁迅当时向西洋寻求救 国救民的真理的思想趋向有关,同时也和当时中国文人埋首古书,不求进取,深受古书毒害 的现状有着密切关系。 ④鲁迅特别重视作家理想、热情对创作的特殊意义。他这时期的作品,且不说像《摩罗 诗力说》《破恶声论》那些直抒自己革命志向的作品,就是有关自然科学方面的论文,也无不 散发着他热爱民族,热爱祖国,追求民族独立自由的革命热情。比如鲁迅在《中国地质论》 一文中先概述了中国地质之分布,接着勾画了满清政府和商人对帝国主义“摄服语韵”,不 惜以领土主权奉送,以“博未来之圣主欢”的丑恶面目,同时描写了老百姓反抗帝国主义在 祖国的土地上采掘矿藏的情景。鲁迅说:“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可容外族之研究,不容 外族之探检;可容外族之赞叹,不容外族之觊觎者也。”这里强烈地表现了鲁迅的民族自尊 心和爱国主义情感。在鲁迅当时写的其他一些介绍自然科学的论文中都渗透着这种思想热情。 ⑤显然,在早期的鲁迅文化艺术思想中,革命浪漫主义,为鲁迅早期思想和创作的主要 特色。 (摘自包忠文《论鲁迅早期文化思想中的革命精神》)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认为文学是以形象的方式来揭示生活的,有着学说所不能替代的意义和作用,但缺少 学说的缕析条分。 B. 鲁迅对《楚辞》的评议,反映了他对中国文学缺少战斗精神的批评,流露出他要冲破传统 桎梏,实现文学战斗要求的思想。 C. 鲁迅强调介绍外国文学,正是为了抗击中国的“无为”的文学,同时表达了他对民族遗产 的否认态度。 D. 鲁迅认为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不拒绝外族人的赞叹、学习,但决不允许外族人探检、研 究和觊觎。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先阐明鲁迅早期文艺思想中的革命精神,接着论述鲁迅早期文艺思想中的革命精神 的具体表现。 B. 第③段在论证鲁迅认为文学是表现民族自觉的重要形式,必须传达战斗的思想内容时,引 用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的言论是运用了道理论证。 C. 第④段关于鲁迅早期文艺思想中的革命精神表现在追求民族独立自由,宣传民族自尊心和 爱国主义情感的论证,运用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 - 3 - D. 文章最后一段总结了在早期的鲁迅文化艺术思想中,鲁迅早期思想和创作的主要特色是革 命浪漫主义,增加了文章的理论深度,更利于读者理解。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之所以翻译“科学小说”,正是因为把握了文学可以揭示生活的真理,容易被人接受, 利于宣传思想的要旨。 B. 鲁迅认为世人对拜伦、雪莱等诗人身上反抗行为的不满,把他们归类为魔鬼,这是缺少民 族自觉的愚昧表现。 C. 鲁迅早期革命思想的形成一方面是对当下中国文人行为表现的不满,另一方面认为西方的 思想经验更有利于救国救民。 D. 鲁迅的《中国地质论》采用对比论证,揭示了满清政府和商人卖国求荣的卑劣行为,表达 了对老百姓觉醒反抗的肯定。 【答案】1. B 2. C 3. C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 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 A 项,曲解文意,“但缺少学说的缕析条分”说法错误,原文“它虽然‘缕析条分,理密不如 学术’”; C 项,遗漏信息,“同时表达了他对民族遗产的否认态度”表述错误,原文为“他强调介绍外 国文学,只是反映了鲁迅要求提高文学的战斗性、反抗性的观点,并不意味着鲁迅对民族遗 产的一概否定”; D 项,混淆范围,“但决不允许外族人探检、研究和觊觎”表述有误,原文为“可容外族之研 究,不容外族之探检;可容外族之赞叹,不容外族之觊觎者也”,由此可见原文的意思是不 容外族探检和觊觎,是可容外族研究的。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 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 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 4 - C 项,“运用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分析错误,没有比喻论证,“比如”和“像” 容易误导学生,这些均为举例论证。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 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 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 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 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 C 项,曲解文意,“另一方面认为西方的思想经验更有利于救国救民”说法错误,原文为“鲁 迅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祖国的文化遗产从来不妄自菲簿,鲁迅对民族遗产也不是一概 否定”“鲁迅当时向西洋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的思想趋向有关,同时也和当时中国文人埋首 古书,不求进取,深受古书毒害的现状有着密切关系”,他在当时的作品“散发着他热爱民 族,热爱祖国,追求民族独立自由的革命热情”,从这些信息可知,鲁迅当时有向西洋寻求 救国救民的真理的思想趋向,并不是认为西方的思想经验更有利于救国救民。 故选 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 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 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 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 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 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 “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 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 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 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 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 - 5 -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 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 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 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 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 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 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 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 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分析】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 题。 材料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卫生健康部门 进一步细化措施,将妇幼健康作为重要内容。一是推进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优先保障 贫困地区妇女儿童。实现了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覆盖所有贫困地区;加强贫困地区出生缺陷 防治,启动实施遗传代谢病救助项目和先天性结构畸形救助项目,截至 2018 年底累计救助出 生缺陷患儿 1.3 万名,拨付救助金超过 1.5 亿元。二是加强对患病贫困妇女儿童的救治保障。 通过确定定点医院、诊疗方案和单病种收费标准,加强对农村贫困家庭儿童白血病、先天性 心脏病等大病患儿的集中救治,并逐步扩大救治病种。对患有慢性疾病的农村贫困人口实行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健康管理和指导。对患有重病的农村贫困人口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实行倾斜性保障政策,提高报销比例,采取“一站式”结算,切实减轻医疗费用负担,有效 防止因病致贫返贫。 (摘编自《中国妇幼健康事业发展报告(2019)》) 材料二: - 6 - 从乡村群众患病找“赤脚医生”,到现在签约家庭医生提供上门服务;从缺医少药看病 难,到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我国医药卫生事业蓬勃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 全国只有医疗卫生机构 3670 个,医疗床位 8.5 万张,卫生技术人员 50.5 万人。医疗设备极 其简陋,医疗技术水平低下,人民群众得不到基本的医疗卫生保障。现在,情况发生了翻天 覆地的变化。目前,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 99.7 万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 840 万张,卫生 技术人员达 952.9 万人。70 年来,我国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主要健康指标优于中高收入 国家平均水平。目前,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前的 35 岁上升到 77 岁。我国医疗技 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持续提升。“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迅速,远程医疗服务全面推开, 覆盖所有县域医共体,所有三甲医院都开展了远程医疗服务。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 对全球 195 个国家和地区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显示,1995 年我国位列第 110 名,2015 年提 高到第 60 名,2016 年提高到第 48 名,是全球上升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 (摘编自《健康中国 步履稳健》,《人民日报》2019 年 6 月 4 日) 材料三: 自 2020 年 1 月 20 日起,我国政府建立起来的防控疫情体系正在发挥巨大的作用。在经 过持续近三周的防控下,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出现积极向好态势。 面对如此巨大的公共卫生灾难,我国充分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速度,更体现了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我们也深刻认识到,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仍存在短板。因此, 未来我国将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全面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认真 修改完善传染病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要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 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 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要尽快推动出台生物安全法,加快构建 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制度保障体系。 (摘编自《新冠肺炎疫情出现积极向好态势,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改革在路上》,《经济参 考报》2020 年 2 月 19 日) 材料四: “中国采取了历史上最勇敢、最灵活、最积极的防控措施。”在 2 月 29 日发布的《中国 -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联合考察报告》中,这一表述令人印象深刻。 这是 25 名来自德国、日本、美国等 8 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通过对中国 9 天的实地考察 得出的一致结论。 联合考察组外方组长、世卫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艾尔沃德博士近 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谈了实地考察后的感受:“中国的方法是目前我们唯一知道的、被事实 - 7 - 证明成功的方法”。基于对生命的尊重与保护,中国展现的强大动员能力、果断的执行能力 以及利他主义的集体意愿,给考察组留下深刻印象。让专家们印象深刻的,还有中国充分运 用大数据、人工智能、5G 等技术手段救治病人的努力。此外,为了挽救生命,中国在医疗设 备等领域的巨大投入也获得了联合考察组的认可。短短数日,超过 4 万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 考察报告里说,中国人表现出的真诚和奉献精神深深感动了联合考察组所有成员。 (摘编自《实地考察后,国际专家一致肯定中国说明了什么?》,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0 年 3 月 1 日) 4. 下列对我国现行“公共卫生服务”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70 年来,我国医疗技术能力日益提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远程医疗服务的推开, 公 共卫生服务整体水平正不断提升。 B.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了所有县域医共体,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质量,是维护我国人民健康、 落实健康扶贫工作的重要举措。 C. 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我国逐步建成,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主要健康指标优于 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D. 面对突发新冠肺炎疫情,我国依托现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运用多种措施控制疫情蔓延, 短时间内疫情已出现积极向好态势。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卫生健康部门将加强对患病贫困妇女儿童的救治保障,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行 倾斜性保障政策,有效防止因病致贫返贫。 B.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床位和卫生技术人员的数量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增 长,为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的大幅提高做出了贡献。 C. 我国对新冠疫情采取了多种防控措施,体现了中国力量、中国速度和中国制度的优越性, 同时也提醒人们深入思考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的问题。 D. 中国针对新冠疫情所展现的强大动员能力、果断的执行能力、利他主义的集体意愿和先进 技术手段的运用都给考察组专家留下深刻印象。 6. 根据材料概括分析我国在现有基础上如何进一步优化公共卫生体系。 【答案】4. B 5. A 6. ①特殊群体方面:深化健康扶贫,继续重视妇幼健康。优先保障贫困地区妇女儿童,加强 对患病贫困妇女儿童的救治保障。②软硬件建设方面: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的软硬件建设,进 一 步夯实并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技术。③法律法规建设方面:深刻认识我国卫生体系所面临 的 - 8 - 较大短板,全面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加快构建国家生物安全法律 法 规体系、制度保障体系。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题干指定材料的内容,然后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原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 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选“下列对我国现行‘公共卫生服务’相 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 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了所有县域医共体”说法有误。原文只是说“对患有慢性疾病 的农村贫困人口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选项于文无据。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明确题干 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回归原文找到并找全选项对应的内容;最后对原文内容进行综合性分 析,再与选项一一进行比对并作出判断。本题选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 A 项,“对患病贫困妇女儿童……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行倾斜性保障政策”说法有误。 原文说的是“对患有慢性疾病的农村贫困人口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健康管理和指导。 对患有重病的农村贫困人口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实行倾斜性保障政策”,选项混淆对象。 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 后整体阅读并感知材料内容,确定答案涉及的信息,勾画出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最后进行分 类整理,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首先,审读题干时注意“在现有基础上”和“如何进一步优化”的提示信息,注意在找出我 国公共卫生体系现状的内容时,答题时需添加“进一步加强”“继续重视”等内容。然后, 整体阅读文章可知,答案涉及内容在前三则材料中,前三则材料分别从特殊群体的健康扶贫、 发展现状、存在不足及发展规划三方面对我国医药卫生事业进行介绍。再勾画出文中关键语 句,材料一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实施健康扶贫工程”“一 是推进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优先保障贫困地区妇女儿童”“二是加强对患病贫困妇女 - 9 - 儿童的救治保障”;材料三中“我们也深刻认识到,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仍存在短板”“未来 我国将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全面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认真修改 完善传染病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要尽快推动出台生物安全法,加快构建 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制度保障体系”。材料二中介绍的我国目前医疗卫生机构、床 位、卫生技术人员数量等属于软硬件设施,从“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对全球 195 个 国家和地区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2016 年提高到第 48 名”来看,还有提升空间。最后, 结合以上分析分三点概括即可。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 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 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 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 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卜白 袁良才 民国时期的上海,凭一张纸名满天下且赚得盆满钵满的,只有《申报》。《申报》副刊《自 由谈》更是牛气冲天,在上面发稿的多是鲁迅、郁达夫、茅盾、叶圣陶等这样的超级大腕。 文豪扬眉吐气,编辑、记者先生也神气活现,洋气十足。但凡事都有例外。卜白就是个例外, 不,简直是个另类。他是《申报》的资深编辑,却土得掉渣,土得冒烟儿。 瘦高个儿,白净无须,常年着一袭青布长衫,足穿黑色方口布鞋,架着一幅琇琅圆形近 视眼镜,讲一口江南土语。 在报社,他专司划版、校对,有时副刊缺边少角的,主笔大人就会说一声,卜先生,您 给补一点白吧。卜白二话不说,展纸挥毫,须臾立就:或杂谈,或幽默,或诗画配,政治、 经济、文化、地理,无所不包,虽短小得可怜,却鞭辟入里,妙趣横生。无不是锦绣文章。 不少读者就是冲着卜白的补白文章,才订买《申报》的。其补白文字,政治、经济、文化, 天文、地理、历史,无所不包,涉笔成趣。依其姓名谐音,人送雅号“补白大王”。 别小看了卜白,实则大有学问,弄不好会闯下大祸。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国人悲愤。 有位大学马校长给《时事新报》发去一首小诗《哀沈阳》:“告急军书夜半来,开场弦管又相 催。沈阳已陷休回顾,更抱佳人舞几回。”主笔安排作补白之用,不想惹怒了少帅,差点派 - 10 - 兵砸了报馆。 怪才必有怪癖。他嗜茶。西湖龙井、碧螺春、太平猴魁,他宁愿饿肚子也要设法买来饮。 有好事者悄悄作了统计,卜白每天饮茶能饮掉五瓶热水,可见嗜茶之深。但他很少如厕,你 说怪也不怪? 据说卜白是陈寅恪的高足,国学功底不可作等闲观,咋甘当划版、校对、补白的微贱活 儿?没人去问,也没人说得清。但卜白似乎全不在意,甚至还有些乐此不疲。 一天,主笔大人对卜白说,卜先生,您也该给自己的人生补补白啦。卜白会意,三十好 几的人,竟酡红了脸,期期艾艾道,不急,不急。事业未就,何以家为?主笔不由分说,扯 着卜白的青布长衫袖口说,别把自己生生弄成套中人,以后同仁该改叫你别里科夫先生了。 走!我陪您去见一位女士,我太太已候在那里了。卜白见到那位神情忧伤的女士,得知她男 人是谢晋元的部下,在淞沪战役中为国捐躯了,撇下孤儿寡母,卜白竟爽快地应承了这桩婚 事,主笔夫妇大感意外,又惊又喜。卜白一段话让女士为之涕泪交流:我虽一介书生,亦当 为抗战效绵薄之力。让我为你这个抗日英烈之家补白吧!再说,你的娘家福建安溪有好茶“铁 观音”呢! 卜白没啥业余爱好,除了饮茶,就是看看京戏,尤其迷梅兰芳的戏,一来二去,结识了 梅兰芳,成为票友。一次,梅兰芳在天蟾舞台演《贵妃醉酒》,观者如堵,一票难求。卜白却 接到了梅兰芳专门差人送来的戏票。卜白急急地赶到剧场,戏正待开演,梅兰芳的嗓子突然 发不出声音了,在后台急得团团转!卜白听闻,急急如风地挤进后台,对梅兰芳说,救场如 救火!你在台前演,我在台边唱,合作一曲双簧。梅兰芳将信将疑,台下的观众已作哄叫闹 起来,梅兰芳只得上台去。“海岛泳轮初转腾,见玉兔,见玉兔又早东升。那冰轮离海岛, 乾坤分外明……”“剧场顿时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整场戏下来,梅兰芳的表演与卜白的唱 腔念白混然一体,俱臻妙境,竟无一名观众识破此中玄机。事后,梅兰芳特意答谢,卜白又 是一句,急人所难,君子不可不为,补白亦大快事也! 民国三十八年初夏,解放军的隆隆炮声响彻大上海城郊,吴淞口外。汤恩伯率重兵扼守 上海。《申报》选派战地记者,“大笔杆子”们虽西装革履,却顿失绅士风度,不是低头狠劲 抽烟,就是把咖啡喝得嘴里—半、地上一半。卜白饮了一口铁观音,一抹嘴,石破天惊地说, 我去!。 有一天,上海市民突然从《申报》上看到一则快讯: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刘昌 义中将率部投诚,为解放军打开进入上海中心城区的大门。谁也没想到,这竟是卜白平生最 “得意之作”。多年后,卜白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我是中共隐蔽战线的一名战士,策反 - 11 - 敌人弃暗投明,算是我对军事斗争的一种补白吧! 解放后,卜白担任宣传文化部门的高级领导,直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卜白留下遗嘱: 丧事从简,请把我安葬在普通百姓的墓地之侧,为逝者补白。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7 年 8 期,有删减)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点出了《申报》刊物,著名的作家鲁迅、郁达夫、茅 盾、叶圣陶等人物,这样的表述使得小说具有较强的真实性。 B. 小说写卜白宁愿饿肚子也要设法买好茶来喝,可见他嗜茶之深,既表现了他的特殊嗜好, 也为下文订亲一段中他的幽默埋下伏笔。 C. 卜白是《申报》的资深编辑,国学功底不可等闲视之。小说写卜白爱好京剧并为梅兰芳“补 台”,可见他虽“土得掉渣”,甘于“补白”,却多才多艺。 D. 小说善于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来表现人物,“竟酡红了脸,期期艾艾道,不急,不急。事业 未就,何以家为”,通过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了人物性格。 8. 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从不同方面加以概括说明。 9. 小说以“卜白”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7. D 8. ①外在形象对比。其他编辑、记者神气活现,洋气十足,但他却着装简 朴,土得掉渣。②才学对比。马校长的补白文章得罪少帅闯下祸端,但他的补白文章却深受 读者欢迎。③思想境界(觉悟)对比。在选派战地记者时,其他记者沉默逃避,但他却主动 请缨。 9. ①“卜白”既是小说主人公的姓名,又与“补白”谐音,一语双关。②“补白”是主人公 一生的主要行为,突出了主人公谦卑处世,顾全大局的形象。③全文以“补白”为线索,串 连起人物的多个生活侧面,使互不相联的内容集中紧凑。④“补白”的行为看似只是填补边 角,实则意义非凡,有利于表现小说的主题。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 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 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 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 再逐一进行分析。 - 12 - D 项,“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分析错误,应为“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小说艺术技巧的能力。本题是一道具体考查对比手法的题目,做题时要从人物、 情节、主题等方面的内容入手进行对比分析,分条整合。原文“文豪扬眉吐气,编辑、记者 先生也神气活现,洋气十足。但凡事都有例外。卜白就是个例外……土得掉渣,土得冒烟儿。 瘦高个儿,白净无须,常年着一袭青布长衫,足穿黑色方口布鞋,架着一幅琇琅圆形近视眼 镜,讲一口江南土语”这段文字是从外形上用其他编辑、记者神气活现,洋气十足与卜白着 装简朴,土得掉渣相对比,表现卜白的精神境界。“卜白二话不说,展纸挥毫,须臾立就: 或杂谈,或幽默,或以诗画配,政治、经济、文化、地理,无所不包,虽短小得可怜,却鞭 辟入里,妙趣横生。无不是锦绣文章。不少读者就是冲着卜白的朴白文章,才订买《申报》 的。其补白文字,政治、经济、文化,天文、地理、历史,无所不包,涉笔成趣。依其姓名 谐音,人送雅号‘补白大王’”可见卜白的才学高超,“有位大学马校长给《时事新报》发 去一首小诗《哀沈阳》……主笔安排作补白之用,不想惹怒了少帅,差点派兵砸了报馆”, 可见马校长的补白文章惹怒了少帅,文笔措辞可待商榷,才学稍逊,两厢对比,突出其才学。 “《申报》选派战地记者,‘大笔杆子’们虽西装革履,却顿失绅士风度,不是低头狠劲抽 烟,就是把咖啡喝得嘴里—半、地上一半。卜白饮了一口铁观音,一抹嘴,石破天惊地说, 我去!”这是那些“大笔杆子”们和卜白在思想境界上的对比,突出了主题。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探究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作用,考生可 以从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突出主题等角度作答本题,从情节角度考虑以“补白”为线索, 串连起文中给报纸补白、给烈士家庭补白、岗位的补白、对敌斗争补白、墓地补白及让妻子 补白等情节,这样使得文本情节简洁,内容集中紧凑;从人物形象塑造角度考虑,结合“其 补白文字,政治、经济、文化,天文、地理、历史,无所不包,涉笔成趣。依其姓名谐音, 人送雅号‘补白大王’”,可见“卜白”既是小说主人公的姓名,又与“补白”谐音双关, 语意相关;“补白”是主人公一生的主要行为,突出了主人公乐于助人的性格和品质,如“我 虽一介书生,亦当为抗战效绵薄之力。让我为你这个抗日英烈之家补白吧”“事后,梅兰芳 特意答谢,卜白又是一句,急人所难,君子不可不为,补白亦大快事也”,体现了人物“补 白”功绩;从主题方面,“补白”的行为看似只是填补边角,实则意义非凡,结合“据说卜 白是陈寅恪的高足,国学功底不可作等闲观,咋甘当划版、校对、补白的微贱活儿?没人去 - 13 - 问,也没人说得清。但卜白似乎全不在意,甚至还有些乐此不疲”等,可见卜白一生淡泊明 智,谦卑处世,顾全大局的优秀品格。以“补白”为题更好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点睛】解答标题作用类题目,一般从如下角度思考。首先是标题本身,点明写作对象,分 析标题本身的语言特点,多体现为使用某种修辞手法的标题。分析标题本身的意境特点。然 后分析情节结构方面,统领全篇,概括主要故事情节,是文章的线索,或串起文章的哪些情 节,或见证记录了什么事件的发展变化,或写了什么与这个物象有关的经历。接着是内容主 旨方面,作者借标题表达某种态度,标题是文中主人公某种精神品质的载体,标题比喻或象 征某种形象,标题揭示了某种精神或哲理,突出了某种主旨,升华了主题。人物塑造方面, 突出人物的形象或性格。最后是表达效果方面,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渲染营造了某种 氛围,标题与文中某个内容相呼应,或与文中什么内容形成对比。 二、古代诗文阅读(38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温疫论》原序(节选) 吴有性 昔仲景立《伤寒论...》,盖为伤寒设也。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 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犊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求其所谓伤寒者,百无一二。予即按. 诸书,咸以为春、夏、秋所发,皆属温病,而伤寒必在冬时。则历年较之,温疫四时皆有, 而真伤寒,每在严寒。虽有头疼、身痛、恶寒、无汗、发热之症,每用发散之剂,一汗即解。 间有不药亦自愈者,并未常因失汗,以致发黄、谵语、狂乱等症。此皆感冒肤浅之病,非真 伤寒也。伤寒、感冒均系风寒,竟感冒俱多,伤寒希有,感受有霄壤之隔。今鹿马攸分,益 见伤寒世所绝少。仲景以伤寒为急病,仓卒失治,多致伤生,因立论以济天下万世,用心可 谓仁矣。然伤寒与温疫皆急病也,以病之少者,尚谆谆以告世,况温疫多于伤寒百倍,安忍 置之勿论?或谓温疫一证,仲景原别有方论,历年既久,兵火湮没,即《伤寒论》称散亡之余, 王叔和补方造论,辑成全书。则温疫之论,未必不由散亡也明矣。崇祯辛巳....,疫气流行,感 者甚多,于五六月益甚,或合门传染。其于始发之时,每见时师误以伤寒法治之,未有不殆 者。或病家误听七日当自愈,不尔,十四日必瘳,因而失治。或遇医家见解不到,以急病用 缓药,虽不即受其害,究迁延而致死,比比皆是。感邪之轻者,有获侥幸;感邪之重者,而加 以失治,枉死不可胜计。嗟乎!守古法则不合今病,舍今病而别搜古书,斯投剂不效,病者日 笃。病愈急,投医愈乱。不死于病,乃死于医;不死于医,乃死于古册之遗忘也。千载以来, - 14 - 何生民之不幸如此?余虽孤陋,静心穷理,格.其所感之气、所入之门、所抵之处,与夫传变 之体,并平日所用历应验方法,详述于下,以俟高明者正之。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犊/俱系伤 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 B. 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犊/俱系伤 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 C. 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犊/俱系伤 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 D. 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犊/俱系伤 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 11. 一名考生在居家隔离期间,翻阅古籍,了解中医文化,对文中加点词语做了如下笔记, 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A. 《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医学经典,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 B. 按,小篆字形,形声兼会意字,本意为用手向下压。成语“按图索骥”和《鸿门宴》“项 王按剑而跽”中的“按”字与文中意思相同。 C. 崇祯辛巳,是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其中,“辛巳”是干支纪年。古人将十天干和十二地 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作为序号。 D. 格,文中为“推究”之意,古文中可表达相似意思的字词还有“稽、原”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仲景所著《伤寒论》主要是针对伤寒之病,后世从医者却往往将伤寒与其他病症相互混淆, 容易导致患者病情的延误。 B. 吴又可从临床症状、病情的急缓、病例的多寡等方面比较了感冒、伤寒、温疫三种疾病的 异同,凸显了研究温病的紧迫性。 C. 崇祯辛巳年间,瘟疫流行,感染者众多。到了五六月份,疫病越来越严重,有的紧闭门户 的人家,依旧被传染上了瘟疫。 D. 吴又可为人谦逊务实。他潜心梳理了数年来的行医经验,研究了疫气从哪里产生,又是如 何传染到人的身上,立言救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伤寒、感冒均系风寒,竟感冒俱多,伤寒希有,感受有霄壤之隔。 - 15 - (2)守古法则不合今病,舍今病而别搜古书,斯投剂不效,病者日笃。 【答案】10. B 11. B 12. C 13. (1)伤寒、感冒都是风寒病,终究得感冒的人很多,得伤寒的人少有,病症有很大差别。 (2)遵守古法就会不契合现在的病情,丢下现在的病情而另外搜寻古籍,这样用药不奏效, 病人的病情一天比一天重。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 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 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 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 则。 “纷纷”是很多的意思,修饰“嗣后论者”,不应该断开,排除 A 项、C 项。 “临症”是面对患者,“所见”为“临症”的结果,结合句意内容分析,“临症所见”表示 完整的意思,不应该断开,排除 D 项。 句意:以后谈论的人很多,都用伤寒作为说辞,这本书对于温疫的病症论述得很简略。因此 医生,记录的东西,背诵的内容,又多又长,都是伤寒。等面对患者,看到的病症,都表现 为温疫。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 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 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B 项,“项王按剑而跽”中的“按”字是“抚摸、抓住”的意思;“按图索骥”的“按”字是 “依照、依据”之意;而文中的“按”是“查验”的意思,与前两者意思不同。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 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 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 16 - C 项,“有的紧闭门户的人家”错误。“合门传染”是“全家都被传染上瘟疫”的意思。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 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 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系”,动词,是;“竟”,最终;“希有”, 很少有;“霄壤之隔”,比喻差别极大。(2)“守”,遵守;“则”,连词,就;“合”, 契合;“舍”,舍弃;“搜”,搜寻;“斯”,代词,这;“剂”,药剂;“笃”,严重。 【点睛】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 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 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 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 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3) 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 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 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 的大语境。 参考译文: 过去张仲景创作《伤寒论》,大概是为了伤寒病而设立的。以后谈论的人很多,都用伤寒 作为说辞,这本书对于温疫的病症论述得很简略。因此医生,记录的东西,背诵的内容,又 多又长,都是伤寒。等面对患者,看到的病症,都表现为温疫,探求其中所说的伤寒患者, 一百个里面也没有一两个。我就查验各本古籍,都认为春季、夏季、秋季发病的,都属于温 病,而伤寒一定发生在冬天。然而依次列出年份比对病例,温疫患者四季都有,而真正的伤 寒患者,总是病发在深冬严寒之际。虽然有头疼、浑身酸痛、畏寒、无汗、发烧等症状,每 次使用驱除邪气的药剂,流一下汗也就痊愈了。偶尔有不服药也能自己康复的患者,并没有 因为经常失汗,导致出现黄疸、胡言乱语、神志不清等症状。这都是感冒这样的小病,不是 真正的伤寒病。伤寒、感冒都是风寒病,终究得感冒的人很多,得伤寒的人少有,病症有很 大差别。现在鹿和马分得很清楚了,更能看出伤寒是世人很少得的一种病。张仲景认为伤害 是一种急症,乱世当中失去医治的机会,大多导致损伤生命,于是写下论著来挽救天下苍生, 用意可以称得上仁德。然而伤寒与温疫都是急症,因为少见的疾病,尚且恳切地告诫世人, - 17 - 何况温疫患者比伤害患者多出百倍,怎会忍心搁置病症不去论述?有的人说瘟疫这一疾病, 张仲景原本另外有论著,经历的年代已经很久了,论著埋没在战火之中,也就是《伤寒论》 这本书中声称的那样,散佚丢失后的遗稿,经过王叔和补充药方完成论述,编辑成完整版本。 那么温疫的论述未必不会从散佚的那部分书稿中得以明晰。崇祯辛巳年间,瘟疫盛行,感染 的人很多,到了五六月份更加严重,有的全家被传染。疫情在刚刚发生的时候,每次看到当 时的医生错误地用伤寒之法来医治患者,没有不危及生命的。有的病人家属错误地听信了医 生“七天之内将会自己痊愈。不这样,十四日内一定痊愈”的话,因而失去医治的机会。有 的人遇到医生见识浅薄,用缓药来救急症,即使不立刻受到药物的损害,终究延误病情而导 致死亡,这样的例子到处都是。感染邪气较轻的人有的侥幸得救;感染邪气比较重的人,又 加上得不到有效医治,白白死去的人数也数不完。啊呀!遵守古法就会不契合现在的病情, 丢下现在的病情而另外搜寻古籍,这样用药不奏效,病人的病情一天比一天重。病症越急切, 投奔医生越混乱。不是死于病痛,是死于医生之手;不是死于医生之手,是死于对古籍的散 佚遗忘。一千年以来,为什么百姓这样不幸?我虽然鄙陋,沉静心性,穷尽病理,推究患者 感染的邪气、邪气进入的途径、邪气在体内到达的地方和它传染的规律,归纳平时多次使用 的有效方法,详细地叙述在下面,来等待有学识的人指正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各题。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苏 轼 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 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注】本诗写于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二年,潘、古、郭三人是作者在黄州结识的好友。岐 亭,在今湖北麻城西南,苏轼在黄州期间时常往游。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春天来得很快,诗人因“春寒”,仅仅十天不出门,而江边柳树已是一片嫩绿。 B. 颔联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既拟写了溪流潺潺之声,又描写了小草新绿之色,写出了春的 生机。 C. 颈联是写送别的情形,作者用“留”“待”两字表达了朋友们为其饯行的深情厚谊。 - 18 - D. 尾联的“细雨梅花正断魂”,写出了去年的今日,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时的悲伤心情。 15.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尾联貌似与送别没多大关系,实际扣送别很紧,请对尾联进行简 要赏析。 【答案】14. D 15. 尾联写送别很巧妙。运用虚写,回忆“去年今日”,即前一年苏轼赴 黄州,凄风苦雨的途中,只有梅花相伴,细雨断魂,暗寓迁谪之感。而一年以前的孤独和凄 凉正好与今年朋友送别的深情厚谊形成对比,即不只是回忆“去年今日”,也是在写“今年 今日”,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消释了诗人人生旅程的孤苦和寂寥。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 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 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 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 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D 项,“写出了去年的今日,诗 人与友人依依惜别时的悲伤心情”错误,从诗中来看,“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由“去年今日关山路”可知,去年的今日,诗人奔赴黄州途中孤苦寂寥,只有梅花相伴。故 选 D 项。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 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尾联貌似与送别没多 大关系,实际扣送别很紧,请对尾联进行简要赏析”,然后理解尾联的意思,看写了什么内 容,使用什么手法,与“送别”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意思是“去年今日我走在关山道路,细雨中梅花开放正暗自断魂”,这是诗人在送别之时想 到“去年今日”的情景,属于虚写,此时此刻朋友正送别诗人,朋友之间洋溢着深情厚谊, 而去年的今天,诗人只身一人行走在旅途之中,只有梅花细雨相伴,凄苦无比,今年和去年 的情形构成对比,突出朋友之情对诗人孤苦寂寥的人生旅程的安慰之状,看似与“送别”无 关,实际恰恰展现了友人之间的情深意重。考生围绕这些内容作答即可。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 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 19 - 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 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 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 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赏析语句题是以句子为赏析对象的一种题型。“句子”可以是某联或某阕这些局部语言。题 干用语一般为“请赏析……句”“请赏析……联的妙处”“请从角度赏析……两句”。赏析 语句是与赏析字词或整首诗相并列的一种题型。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 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 题或 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 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赏析语句分两种题型:一是定向赏析型,题干规定好了鉴赏角度, 如从虚实结合角度赏析该句;二是综合赏析型,未规定赏析角度,需要考生自行选择角度, 如“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某……”。这就可以从描写的角度、修辞的角度、抒情方式的角度、 遣词造句的角度等方面赏析。答题的时候,可以先分析诗句的意思,看诗句是写景还是抒情, 写景是写了什么景,突出景物什么特点,景物是实实在在的,还是诗人想象的,由此可以考 虑是否使用虚实结合或相衬;是动态的画面,还是静态的场景,由此可以考虑动静结合或相 衬;景是乐还是哀,情是喜还是悲,由此可以考虑是借景抒情还是以乐景衬哀情;有没有使 用什么修辞,一般考虑比喻、比拟、借代和夸张;句式如何,是否对仗;有无动词、形容词、 副词,这些词语在表达情感方面有无明显的表现力,等等。答题步骤:解释该句的含意、表 达的情感;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根据该句在全 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10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 (2)执手相看泪眼,_________。(柳永《雨霖铃》) (3)_________,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 (4)古人常借“风雨”表情达意。荀子在《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论述积累的 重要性,苏轼《定风波》中“归去,_______”蕴含了人生的旷达。 (5)居易《琵琶行》中多处写到“月”,其中,用来渲染一种静寂寥廓环境氛围的是 “________________”;用来渲染一种孤寂凄寒环境氛围的“_____________”。 (6)《蜀道难》中,表明蜀道具有悠久的历史且同外界交通不便利的句子是:“_______, - 20 - _______。” 【答案】 (1). 重湖叠 清嘉 (2). 竟无语凝噎 (3). 羽扇纶巾 (4). 积土成 山, (5). 风雨兴焉; (6). 也无风雨也无晴 (7). 唯见江心秋月白, (8). 绕 船月明江水寒 (9). 尔来四万八千岁, (10). 不与秦塞通人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 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 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既有直接性默写,也有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 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 、清、嘉、凝噎、纶、晴、唯、塞。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 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 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 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 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 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 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苏联在核武器领域逐渐高人一筹。为了增强自身的核武库实力,拖 慢苏联导弹的研发速度,美国情报机构对苏联的核武专家进行了密集的 ,很快,他们 锁定了几个目标,携带重金,许以高官厚禄,策反苏联的核武人才。一段时间后,一些苏联 专家没有经受住美国糖衣炮弹的攻击,到了美国,最著名的一个就是掌握苏联一半导弹资料 的总设计师安德烈·库里诺夫。 这名总设计师 到美国之后,( ),苏联得知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果断销毁了 所有的 RP35C 洲际导弹,财产损失十分巨大。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再次出现,苏联立即派遣 特工,对叛逃到美国的科学家进行处理。很快,这名总设计师就在一个商场被人刺杀。美国 虽然派了多重警卫保护,但是,这名总设计师却依然难逃被杀的情况。事后,美国警方的调 查也没有什么 的进展。这件事告诉我们,不论你是一个科学家还是一个普通公民,都 要保持对于自己祖国的赤胆忠心;反之,必将落得 的可耻下场。 - 21 - 17.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搜查 逃跑 突破性 身败名裂 B. 搜索 叛逃 飞跃性 臭名远扬 C. 搜索 叛逃 突破性 身败名裂 D. 搜查 逃跑 飞跃性 臭名远扬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很快就把苏联许多机密的武器资料交出 B. 很快就交出了苏联许多机密的武器资料 C. 苏联许多机密武器的资料很快就被交出 D. 苏联许多机密武器的资料被很快交出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虽然美国派了多重警卫保护,但是,这名总设计师却依然难逃被杀的厄运。 B. 美国虽然派了多重警卫保护,但是,这名总设计师却依然难逃被杀的厄运。 C. 虽然美国派了多重警卫保护,但是,这名总设计师却依然难逃被杀的情况。 D. 美国虽然派了多重警卫保护,但是,难逃被杀厄运的依然是这名总设计师。 【答案】17. C 18. B 19. A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近义成语(词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词语的使用 对象、范围、感情色彩等方面区别近义词语,然后分析词语所在的语境,从中选择一个最合 乎语境的词语。 第一处,“搜查”,搜查是司法机关为了收集犯罪证据,查获罪犯,依法对被告人以及可能 隐藏罪犯或犯罪证据的人的身体、物品、住处和其他有关地方进行搜寻和检查的强制方法。 “搜索”,指仔细查找,搜寻;也指军事上指为查明某一地域、海域、空域的可疑情况而以 适当兵力进行的搜查活动。根据语境,此处指情报机构对苏联专家的搜寻,应该用“搜索”。 第二处,“逃跑”,为躲避对自己不利的环境或事物而逃离。“叛逃”,背叛逃走,“叛”, 违背自己所属方面的利益投到敌对方面去。文段中这一处强调的是设计师因为利益背叛国家 逃往美国,应该用“叛逃”。 第三处,“突破性”,可以理解为显著进展,多强调冲破某些瓶颈或困难。“飞跃性,指快 速和巨大性的进展。文中指的是调查没有较明显或有效的进展,用“突破性”更合适。 - 22 - 第四处,“身败名裂”,意思是地位丧失,名誉扫地,多指做坏事而遭到彻底失败。“臭名 远扬”,指坏名声传得很远。根据文意,此处强调总设计师做坏事难逃被杀的结果,用“身 败名裂”更为合适。 故选 C。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本题属于补写上下句题。这是一道补写题,属 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连贯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 的语句,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根据括号前句“这名总设计师叛逃到美国之后”,说明该句主语是这名总设计师,因而括号 内主语不变,同时应用主动句,由此排除选项 C、D;交出资料的主语是设计师,运用“把” 字句,与上文衔接不和,用“交出……资料”的句式更合适,由此排除选项 A。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 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 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原句“美国派了多重警卫袒护”主谓搭配不当。 B 项,“美国虽然派了多重警卫保护”语序不当,关联词“虽然”在非同一主语的复句中应放 在主语的前面。 C 项,“难逃……情况”搭配不当,应改为“难逃……厄运”。 D 项,结构混乱,主语中途易辙,前面主语是“美国”,但后面转换为“这名总设计师”。 故选 A。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 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 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 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 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 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 23 - 现在不少观众总结,①_____。因为国产片明星云集就意味着影片投资主要花在了明星身上, 剧本内容很可能会苍白肤浅,制作方面很可能会粗制滥造。②_____,演技精湛的明星往往是 票房号召力的保障。片方为明星开出高价有其合理性。但一部电影的投资如果 70%都花在了主 演明星的身上, ③_____。 【答案】 (1). 越是明星云集的国产片越不能看 (2). 电影当然离不开明星 (3). 显然越过了合理的界限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补写语句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认真体会各道横线的上下文,根据具 体的语境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语段论述的是 国产影片质量与明星的关系。第一处根据“现在不少观众总结”可知,是对后文的总结,根 据“因为国产片明星云集就意味着影片投资主要花在了明星身上,剧本内容很可能会苍白肤 浅,制作方面很可能会粗制滥造”,可以得出,这主要说明影片中明星越多,剧本和制作的 质量就可能越差,可以填写为“越是明星云集的国产片越不能看”;第二处根据“演技精湛 的明星往往是票房号召力的保障”,表明演技精湛的明星对票房的重要意义,可以填写为“电 影当然离不开明星”;第三处根据“片方为明星开出高价有其合理性”以及“但一部电影的 投资如果 70%都花在了主演明星的身上”,可知,这表明这种现象的不合理性,可以填写为“显 然越过了合理的界限”。 【点睛】补写属于考查句子连贯的一种题型,考生在答题时,先要整体阅读,弄清文段结构 (或总分,或层进,或平列,或对比等等),把握大意,分辨补写题型;答题时,要“瞻前顾 后”,做到前后勾连。总的原则是注意前后照应,保持叙述角度一致、陈述对象一致,做到 语气连贯通顺,符合语段内在逻辑联系。考生补写出来的句子只要意思相近也就行了,评卷 标准切不可刻舟求剑、强求答案千篇一律;如若那样,就限制了思维发展。 四、写作(60 分) 2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 某日,爸爸故意用方言给小米讲睡前故事。小米听不懂,着急地大声反对:“不要用这 个话讲!”爸爸嬉笑着说:“那我用什么话讲呀?我讲的是我们的家乡话呀!”小米一本正 经地说:“你要讲中国人讲的话。” 材料二: 高一某班总共 43 个学生,会说方言的同学 26 人,会听不会说的 8 人,不会说也听不懂 - 24 - 的 9 人。 对于方言的渐趋消逝,有的人觉得可惜,有的人无所谓,有的人力求保护……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想法。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 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 700 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保护方言 现在很多孩子只会说普通话和英文了,我觉得很可惜,因为每种方言都代表了一种地域 文化。每一种方言都是一个知识体系,消亡一种方言,就是消亡一种知识体系。 中国文化不是一种文化,而是由许许多多地方文化组成,方言就是地方文化的代表,没 有方言还谈什么地方文化,所以保护方言就是保护中国的文化。而且每种语言都有自身的文 化特色而无法为别的什么语言所代替,其文化价值都值得尊重与传承,而一种语言的文化价 值其实还包括方言的存在。值得说道的是,我国各地的戏曲有上百种,每种地方戏都是以方 言为基础的,若没有了方言,这些地方戏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珍贵的地方戏文化遗 产也就无从继承。 方言是文化的活化石,如不加以保护,许多地方文化将会消失。著名学者周海中教授在 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每种语言都能表达出使用者 所在民族的世界观、思维方式、社会特性以及文化、历史等,都是人类珍贵的无形遗产;当 一种语言消失后,与之对应的整个文明也会消失。当今处于弱势的民族语言正面临着强势语 言、全球化、互联网等的冲击,正处于逐渐消失的危险;因此,有关机构和语言学界都应该 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抢救濒临消失的民族语言。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有利于 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也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安定。 方言一般指汉族内部的地方性语言。各地方言差别这样大是历史形成的。古代交通不便, 地域间相互交流较少,故各地方言相差甚远,音素、音调。语法、常用词汇常常截然不同。 今天的汉族是历史上华夏、楚、吴、秦、百越、鲜卑、羌、契丹、西夏等多个民族融合 而来。融合过程中受各自原先民族语言影响较大,这可能是各地方言差别这样大的更主要原 因。但融合中原有的民族语言也有所演变。不同的方言一般也是大多数汉族民众的各自母语, 常常被认为是亲情、乡情的维系纽带。贺知章名篇“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 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千古传诵。方言是中国丰富口头文学的载体,中国的各种 戏曲和曲艺形式大多依赖方言而生存。 普通话可以让你走得更远,可以让你走得更方便,但是方言,可以让你不要忘记你从哪 里出发,普通话让你交流极其顺畅,而方言让你感受到无限的温暖。 - 25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写作文的能力。解答作文试题,要注意结合对材料的认真理解,进行精 准的审题立意。审题:本题是材料作文。以上文字是由两则材料组合而成,在审题立意时, 要找出这两则材料的契合点。材料一写了爸爸用方言讲故事,孩子听不懂,说明现在的孩子 只说普通话,不懂方言。材料二说明会说方言的同学大约才有一半。综合两则材料我们可以 理解为方言在逐渐的消逝。对于方言的消逝,有的人觉得可惜,有的人无所谓,有的人力求 保护……对于以上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言之成理就可以。 根据以上对材料的理解,可以从如下角度立意: (1)方言的魅力 (2)保护方言 (3)文化印记 (4)别让方言消失 素材: (1)方言“保留了一个地方几乎所有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不可恢复的历史记忆,不能再 生的文化基因”。我们应该努力保护和拯救正在消失的方言。 (2)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森教授说:“想象一下,如果无缘无故的,鲸要灭绝了,或者金字塔 要倒塌了,亚马孙森林被砍伐,人们会非常气愤,并且想尽办法去阻止,因为那些是人类共 同的遗产,是肉眼可见的。语言是更加古老、复杂精细的人类财富,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结 构独特的人类存在方式。每种语言都有无限的表达可能性,无限的搭配可能性,它们的词汇、 发音系统和语法,以精妙的结构组合起来,比我们手建的任何建筑更伟大。” (3)根据他的统计,世界 80%的人口讲 83 种主要语言,剩下的 6000 多种语言,绝大多数从 未有过文字记载,没有字典,没有书,你在任何图书馆或者数据库里都找不到它们的资料。 一切信息只储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因此尤其脆弱。当我们失去一种语言,同时也失去这种语 言中所包含的若干个世纪以来关于时间、季节、天文、地理、海洋生物、医学、植物、历史、 神话、音乐,以及种种日常事务的知识和思考,哈里森教授把这些统称为“人类知识库”。 (4)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代际的传承,而不在于人数。小的语言可以很有活力,大的语言也可 以很脆弱。比如中国有 1000 万满族人,但能说满语的人如今只剩下 100 多人,随着最后一批 会说满语的老人的死去,满语将彻底死亡。也许它的书面语言还会继续存在,但没有了代际 的传承,它只是一个无意义的空壳。 (5)语言濒危是一种全球现象。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 《濒危语言图谱》,全世 - 26 - 界有 7000 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的语言将在本世纪消亡,80%-90%则在未来的 200 年灭绝。 相比之下,动植物的灭绝速度慢得多。 结构建议:应试作文上最忌首、腹、尾三段组成的"猪样式"结构。那么怎么办好?我们把中 间一大段多分几个自然段,那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因为自然段分得越自然,越显得你成熟 老练,最主要的还是能使评卷老师一目了然。把文章分为几段更好?千字以内的作文,分成 6 段就可以了。在作文段落结构上,我的个人观点是考生要写“长短结合式”作文,即第一段: 开篇点题,朴实稳重,切勿追求文采而游离于题目之外。第二段:第一个分论点,注意段首 句的锤炼要扣住题目,举例论证不要讲人物事迹,要干净利落的引入论证观点,深入生活做 深挖掘。第三段:总结上面的例证,做到由人及己,体现一个生活上的深挖掘。四段、五段 同二、三两段,注意第四段的分论点不要和第二段的重合,必须体现一个逐层深入。第六段 (最后一段):总结二——四段的内容,进而进一步深化文章的主旨,扣住题目做到首尾呼应, 结合社会现实提出自己的想法或认识。这样的结构在高考阅卷时间紧张的前提下是非常容易 抓住老师视线的。文章开篇表明自己的观点“我觉得很可惜”,文章接下来说明了保护方言 就是保护中国的文化,阐明了方言的重要性。文章又讲了方言是文化的活化石,如不加以保 护,许多地方文化将会消失。文章接下来又从方言是中国丰富口头文学的载体方面加以论述, 文章结尾得出“方言,可以让你不要忘记你从哪里出发”。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 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 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 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 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 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 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 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根据材料看,作文供料的关键词有:家乡话、方言的渐 趋消逝,考生根据以上材料中的关键词,即可准确把握材料的中心,因此能精准的立意。 - 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