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3.50 KB
  • 2021-06-03 发布

2020届高三百校联盟高考复习全程精练5月语文模拟卷(四)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届高考复习全程精练·模拟卷 语文(四)‎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4.考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把“奶糖的香”涂在手上,将“故宫的美”抹在脸上,让“报纸的墨”秀在身上,使“花露水的味”掺进酒里……‎ 这股跨界融合的消费新潮流,不仅让传统文化和潮流文化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还在消费领域掀起了一场关于经典和流行的“头脑风暴”。这股消费新潮流,既满足了时尚追求,又凸显了文化内涵,和当下年轻人的消费偏好不谋而合。有态度又实用,有情怀又独特,有质感又新潮,附着在潮流中的情感诉求、价值归属和群体认同,让这些充满创意的商品与品牌收获了庞大的新生代消费群体,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成功走出一条转型升级之路。从美食饮品到服装美妆,从电影电视到文创周边,消费新潮流里总能发现老字号的新面孔。如今,中国品牌的消费人群在不断增加,走出国门、扬帆出海的中国品牌也越来越多,背后依靠的正是良好的口碑、稳定的质量和创新的态度。告别“土味”“过时”的标签,一件件情怀与时尚跨界融合的国产商品,一个个跟跑、并跑乃至弯道超车的中国品牌应运而生,自然令消费者感到惊喜。‎ 纵观今天的消费潮流,不同的流行趋势折射出中国市场海纳百川的开放心态,反映着人们不断升级的消费层次。中国品牌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同台竞技,让消费者在家门口就能“货比三家”,收获最佳的性价比。对于消费者来说,无论是对中国品牌的消费喜好,还是对进口商品的消费选择,他们都是开放的中国市场的受益者。某种程度上,消费既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一方面,消费潮流是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互通的结果;另一方面,新的消费潮流的兴起也让更多新生代消费者相信,增强文化自信、保持文化自觉、涵养文化内涵、挖掘文化价值,潮流可以土生土长,时尚也能风起本土。‎ - 25 -‎ 让消费新潮流成为推动中国品牌升级的契机,需要进一步培育和规范市场、用好文化资源。需要看到,消费新潮流中的个别品牌与世界一流品牌还存在不小差距。比如,一些现象级潮牌做工粗糙,制作简陋,只是在包装上做一些表面功夫;有的爆款产品山寨抄袭,过度营销,缺乏真正的历史意蕴和文化味道。这些现象的存在,影响了人们的观感。无论对消费者还是生产者来说,消费潮流能否经久不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能否良性发展。消费潮流既要立足本土,也要接轨世界。就此而言,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必不可少,行之有效的行业规范也不可或缺,这些理应成为推动中国品牌健康成长的基础性要素。‎ 今天,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220多种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但还有相当一部分都处在微笑曲线的底端。中国品牌,在今天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以此为契机,增强文化自信,加强品牌建设,发掘市场潜力,消费者就能拥有更多选择,中国品牌定能绽放更多光彩。‎ ‎(摘编自盛玉雷《消费新潮流,发展新机遇》)‎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将“故宫的美”抹在脸上等消费新方式掀起了一场关于经典和流行的“头脑风暴”。‎ B. 在让“报纸的墨”秀在身上等跨界融合的消费新潮流里能发现老字号的新面孔。‎ C. 充满创意的商品与品牌因契合当下年轻人的消费观而走出了一条转型升级之路。‎ D. 海纳百川的中国市场使消费者在家门口就能“货比三家”,收获最佳的性价比。‎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运用排比句对跨界融合的消费新潮流进行了生动形象的展示,吸引力强。‎ B. 文章第二段旨在介绍中国品牌的创新、升级和国际影响,字里行间洋溢着自豪感。‎ C. 文章第四段列举事实论证作者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权威性,让观点更有说服力。‎ D. 文章尾段说明了成绩和不足,指出中国品牌在发展新机遇中绽放更多光彩的举措。‎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满足时尚追求、凸显文化内涵的特点使中国品牌告别“土味”“过时”的标签,走出国门、扬帆出海。‎ B. 因为消费潮流是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互通的结果,所以消费既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C. 只要进一步地培育和规范市场、用好文化资源,就可以让消费新潮流成为推动中国品牌升级的契机。‎ D. ‎ - 25 -‎ 如果没有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和行之有效的行业规范,消费潮流就不能立足本土,也不能接轨世界。‎ ‎【答案】1. C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项,选项内容强加因果。结合“有态度又实用,有情怀又独特,有质感又新潮,附着在潮流中的情感诉求、价值归属和群体认同,让这些充满创意的商品与品牌收获了庞大的新生代消费群体,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成功走出一条转型升级之路”分析,“充满创意的商品与品牌”之所以“走出了一条转型升级之路”是因为“有态度又实用,有情怀又独特,有质感又新潮,附着在潮流中的情感诉求,价值归属和群体认同”。‎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项,“增强了文章的权威性”错误。应该是“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事例论证不能增强文章的权威性。‎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项,选项内容移花接木。“满足时尚追求、凸显文化内涵的特点”使跨界融合的消费新潮流和当下年轻人的消费偏好不谋而合;“使中国品牌告别‘土味’‘过时’的标签”,“走出国门、扬帆出海”的是“良好的口碑、稳定的质量和创新的态度”。‎ B项,强加因果。结合“某种程度上,消费既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一方面,消费潮流是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互通的结果;另一方面,新的消费潮流的兴起也让更多新生代消费者相信,增强文化自信、保持文化自觉、涵养文化内涵、挖掘文化价值,潮流可以土生土长,时尚也能风起本土”分析,二者是阐释与被阐释的关系,并非因果关系。‎ C项,“如果……就……”错误,充分条件表述成了必要条件。文中是“需要进一步培育和规范市场、用好文化资源”。‎ 故选D。‎ ‎【点睛】‎ - 25 -‎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追寻世界文化多样性、重塑我国文化自信、重建文化自觉、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2001年,昆曲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来,我国由政府主导推动的非遗保护工作已走过16年。这16年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并建立了“国家+省+市+县”的四级保护体系,并逐步建立了非遗保护财政投入机制,同时,中国还积极参与保护非遗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和有关国际规则的制定,不断深化非遗国际交流合作。可以说,近年来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社会参与的热情不断提高,非遗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同时,随着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媒介的发展,创新非遗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也成为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下“互联网+”风潮正当其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互联网+非遗”自然也成为颇具吸引力的话题。“互联网+”颠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的传承、传播方式,使得中华优秀文化找到了更好的表达形式。同时,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给文化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性和持久动力,成为非遗传承发展的“助推器”。相关学者及研究人员也将网络传播、非遗以及文化纳入到“三位一体”的文化建设层面,使非遗这种最具有民族记忆的传承与文化有更为明确的发展方向。因此,不论从国家的文化战略还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大趋势来看,非遗依托网络传播,将大有可为。‎ - 25 -‎ ‎“互联网+非遗”前景美好,整体处于上升趋势,但发展之路切忌急功近利,放任自流,导致竞争失序、监管失控、利益失衡、标准失范、文化失真,最终变成烂尾工程。因此,“互联网+非遗”既要跟进互联网思维,也要坚守文化价值底线,如果仅仅是为了追逐新潮,沉迷炫技,而忽视了文化内容的生产,则无异于“买椟还珠”,陷入互联网潮流与非遗传统两头踩空的窘境。‎ ‎(摘编自刘天琪《“互联网+非遗”大有可为》)‎ 材料二:‎ ‎(摘编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材料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铭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作为非遗资源大省,广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为之付出不懈努力。‎ 自2003年起步以来,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机构逐步建立健全,保护工作经费逐年有所增加,保护工作队伍日益壮大;各级文化部门依托重大庆典活动、节假日积极组织开展宣传、教育、展示、展演活动。经过10余年的保护实践,广东非遗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资料显示,目前广东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设逐步科学、规范和完善。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四项:粤剧、古琴艺术(南派)、剪纸、皮影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含扩展类项目,以下同)147项、省级608项、市级1100项、县级1888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今年7月,广东省首家省级平台型非遗工作站“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在289艺术岭南活力非遗艺术馆挂牌成立,为振兴传统工艺、探索“岭南路径”迈出了重要一步。‎ ‎(摘编自南方网《扛起非遗保护责任,守望共同精神家园》)‎ ‎4. 下列不属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原因的一项是( )‎ A.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追寻世界文化多样性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25 -‎ B. 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 C. 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物质做依托,容易消失。‎ D.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意识。‎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非遗依托网络传播虽然前景美好,但如果忽视了文化内容的生产,就会陷入互联网潮流与非遗传统两头踩空的窘境。‎ B.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批次统计图显示第四批人数虽较之第三批偏少,但仍是第一批的两倍多。‎ C.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分类统计图显示传统戏剧和传统技艺的人数比民俗人数明显偏多。‎ D. 广东非遗保护工作历经多年的保护实践,目前保护工作机制、机构逐步建立健全,非遗资源的数量处于全国前列。‎ ‎6.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由我国政府主导推动并已在国内实施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 ‎【答案】4. B 5. D ‎ ‎6. ①出台非遗法规。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②建立非遗保护体系。建立了“国家+省+市+县”的四级保护体系。③加强非遗经费保障。建立了非遗保护财政投入机制。‎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项,“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是不断推进非遗保护工作的成果,而非保护非遗的原因。‎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项,“非遗资源的数量处于全国前列”无中生有,文中是“广东非遗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 25 -‎ 本题语境在材料一,由“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概括出出台非遗法规;由“建立了‘国家+省+市+县’的四级保护体系”概括出建立非遗保护体系;由“逐步建立了非遗保护财政投入机制,同时,中国还积极参与保护非遗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和有关国际规则的制定,不断深化非遗国际交流合作”概括出加强非遗经费保障。‎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圣诞树与婚礼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那天我目睹了一个排场很大的婚礼,一见那婚礼我就想到那棵圣诞树。事情是这样的。‎ 在五年前的除夕,我应一位商界人士邀请,参加一个儿童舞会。这人身居高位,交际广,神通大。所谓儿童舞会只不过是托词,其实是父母们聚集在一起,佯装单纯、随便地讨论与他们利益攸关的事。‎ 我是局外之人,一晚上没与什么人交际。‎ 舞会上有位要人,人们叫他朱利安·马斯塔科维奇。主人和主妇没完没了地谄媚他,其他人也都围着他打转。我在这位要人面前觉得不好受,便在与孩子们玩了会儿后,走进一间无人的小起居室,坐在房间的尽头。那里有一个养花的温室,几乎占了房间的一半。‎ 孩子们很可爱,不大一会儿,圣诞树上最后的糖果就已被他们拉了下来。一个十一岁左右的女孩,像爱神丘比特一样可爱,一副娴静沉思的神态,生着一双梦幻般的圆圆的大眼睛。她离开其他孩子,带了她的洋娃娃进了我待的房间,在一个角落里坐下。‎ ‎“她父亲是个大富商,”客人们彼此告诉,“已经存了三十万卢布做她的嫁妆。”‎ 我转脸去看说话的一群人,我的目光与朱利安·马斯塔科维奇的目光相遇。他站在那里,背着双手,歪着脑袋,正聚精会神地倾听。‎ 这家保姆的小男孩,蹑手蹑脚地走到小女孩和我待的房间里来。小女孩让他坐在她旁边,两人一起给布娃娃穿衣。‎ 差不多过了半个小时,我几乎要打瞌睡了,这时朱利安·马斯塔科维奇突然走了进来。几分钟前他被介绍给那阔女孩的父亲,两人一直热切地谈话。‎ - 25 -‎ 他静静地站了一会儿,喃喃自语,像是扳着指头计算着什么。‎ ‎“三十万——三十万——十一岁——十二岁——十三岁——十六岁——五年之后!就说是四分息——五乘十二——六十,假定五年后,它会达到,啊,四十万,嘿——嘿!但那精明的老狐狸是不可能满足于四分息的。也许他会得到八分,甚至十分。让我们估它个五十万。至少也有这个数,肯定无疑。超过这个数的,就作为零用钱。”‎ 他擤了一下鼻子,正打算离开,突然发现了那个女孩,便站住了。我在那些花木后面,他看不到。‎ 他的神态看起来非常紧张。或许是那些计算使他有了想法,或许是其他理由。因此,他搓着手,再也站不稳了。他刚想往前走,但又止步了,向四周看了看。接着,他好像感到自己在犯错误似的,抬起脚轻轻地朝那孩子的方向走去。‎ ‎“你在这儿做什么,亲爱的孩子?”他低声说,看看四周,拧一下她的面颊。红发男孩看到小女孩都快要哭了,便同情地抓住她的手,大声啜泣。这惹怒了那男人:“滚开!滚开!”‎ 门口响起脚步声。朱利安·马斯塔科维奇一惊,直起身子。红发小男孩更加惊慌,放开小姑娘的手,沿着墙根跑进了餐厅。朱利安·马斯塔科维奇为了不引人注意,也朝餐厅走去,脸红得像龙虾。我跟着这贵人进了餐厅,在那里目睹了一出闹剧。‎ 吓坏了的孩子急忙钻到桌子底下,那迫害者抽出麻布手帕当鞭子,要把他赶出来。朱利安·马斯塔科维奇是个胖子,身躯沉重,两颊肉鼓鼓的,肚子和脚踝像核桃一样滚圆。这时他满身流汗,气喘吁吁,整个人像发了疯。‎ 我开怀大笑,一时间把朱利安·马斯塔科维奇高贵的身份忘得一干二净。这时我们的主人在对面门口露面了。那男孩从桌底下爬出来,拭着膝盖和肘部。朱利安·马斯塔科维奇赶忙装着拿手帕揩鼻子。主人上前告诉他,这就是要恳请他照料的孩子。孩子十分老实。他母亲是个寡妇,在这儿当保姆。朱利安·马斯塔科维奇一口回绝,说是已经有十来个人在等着空缺。他厌恶地说:“依我看,这是个调皮的小流氓。滚开,小家伙!”‎ 他控制不住地斜瞥了我一眼。我也控制不住自己,直对着他的脸大笑。他转过脸去对我不加理会,离开房间,走进了客厅。‎ 我笑不可抑,也走进了客厅。‎ ‎“他结婚了吗?”我高声问站在朱利安·马斯塔科维奇身旁的一个熟人。‎ 朱利安·马斯塔科维奇恶狠狠地瞪了我一眼。‎ ‎“没有。”我的熟人回答,对我这种故意的轻率大吃一惊。‎ - 25 -‎ 不久前,我经过一家教堂。一群聚集在那儿观看婚礼的人吸引了我的注意。这是个阴沉的日子,开始下起了毛毛雨。我穿过人群进了教堂。新郎是个身子滚圆、肚子像锅的矮个子,穿着贵重的礼服。他奔来奔去,发号施令,忙这忙那地张罗。终于,说是新娘来了。我挤过人群,看见一个惊人的美女。她刚刚才算得上是少女。但美人脸色苍白,愁容满面,看起来心神恍惚。她脸上每个线条都显露出绝等严肃,给予她的美一种特别的尊贵与庄重。但透过这严肃与庄重,透过那愁态,显露出一个孩子的单纯天真。她的容貌中有种无法形容的稚嫩神气,似乎在无言地恳求怜悯。‎ 人们说,她才刚满十六岁。我仔细看一下新郎,突然我认出了他就是朱利安·马斯塔科维奇。在那五年中我再没见过他。我再看新娘——天啊!我飞快地走出教堂。我听见人群中在议论新娘的财富——大约五十万卢布的奁资,多少多少的零用钱。‎ ‎“那么,他的算盘打得不错呀。”我挤出来到了街上,心里想。‎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马斯塔科维奇“歪着脑袋”“聚精会神地倾听”“喃喃自语”“扳着指头计算”,表明他对“已经存了三十万卢布做她的嫁妆”感兴趣。‎ B. 五年前的马斯塔科维奇的计算与算计,五年后新娘的愁容,这些都与爱情无关,作者含蓄地说明,所谓贵族阶级的婚姻,只不过是一场阴谋与算计。‎ C. 小说结尾的内心独白“他的算盘打得不错呀”流露出了“我”对此的羡慕,表明“我”也不能免俗,体现了作来家勇于自我剖析的精神。‎ D. 从构思的方式来看,文本主要采用的是回忆的叙述方式,文本的主要内容是“我”对“五年前”的一次儿童舞会的回忆。‎ ‎8. 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9. 有人认为,在马斯塔科维奇身上,体现了分裂的双重人格,这应该怎样理解?‎ ‎【答案】7. C 8. ①照应上文。与上文中小姑娘家庭富有、客人们对小姑娘嫁妆数目的传言、马斯塔科维奇对小姑娘嫁妆的算计形成了照应。②表现了马斯塔科维奇的卑鄙无耻。马斯塔科维奇终于通过各种伎俩让小姑娘成了他的新娘,达到了占有小姑娘五十万嫁妆的目的。③展现社会环境,通过人们议论的重点集中在小姑娘的财富上,表现社会上人们看重金钱、贪婪俗气的心理状态。 ‎ ‎9. ‎ - 25 -‎ ‎①马斯塔科维奇的分裂的双重人格体现在身上兼具正人君子和猥琐小人的特性。②一方面,他在接触小姑娘的时候,认为这种行为不光彩、不正当,因而非常紧张,害怕被人发现。③另一方面,他却又紧锣密鼓地干着这种见不得人的勾当。‎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 C项,“体现了作来家勇于自我剖析的精神”错误。小说结尾的内心独白是反语。另外,小说中的“我”只是人称,并非作者自己。‎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语句作用能力。‎ 题干要求“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需要结合文本语句内容、结构、文本主旨等方面分析。‎ 结合“她父亲是个大富商”“已经存了三十万卢布做她的嫁妆”“我的目光与朱利安•马斯塔科维奇的目光相遇。他站在那里,背着双手,歪着脑袋,正聚精会神地倾听”“这时朱利安•马斯塔科维奇突然走了进来。几分钟前他被介绍给那阔女孩的父亲,两人一直热切地谈话”“他静静地站了一会儿,喃喃自语,像是扳着指头计算着什么”等分析,上文中小姑娘家庭富有、客人们对小姑娘嫁妆数目的传言、马斯塔科维奇对小姑娘嫁妆的算计,此处“我”听见人们在议论新娘的财富,与前文内容照应。‎ 结合“他的神态看起来非常紧张。或许是那些计算使他有了想法,或许是其他理由”“他好像感到自己在犯错误似的,抬起脚轻轻地朝那孩子的方向走去”“‘你在这儿做什么,亲爱的孩子?’他低声说,看看四周,拧一下她的面颊”“他静静地站了一会儿,喃喃自语,像是扳着指头计算着什么”“透过那愁态,显露出一个孩子的单纯天真。她的容貌中有种无法形容的稚嫩神气,似乎在无言地恳求怜悯”“人们说,她才刚满十六岁”等分析,马斯塔科维奇终于通过各种伎俩让小姑娘成了他的新娘,占有小姑娘的五十万嫁妆,表现了他的卑鄙无耻。‎ 结合“议论新娘的财富——大约五十万卢布的奁资,多少多少的零用钱”等分析,此处人们议论的重点集中在小姑娘的财富上。结合前面内容“已经存了三十万卢布做她的嫁妆”“三十万——三十万——十一岁——十二岁——十三岁——十六岁——五年之后!就说是四分息——五乘十二——六十……至少也有这个数,肯定无疑。超过这个数的,就作为零用钱”等分析,人们关于财富的谈论及认识。都表明社会上人们看重金钱、贪婪俗气的心理状态。‎ ‎【9题详解】‎ - 25 -‎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鉴赏人物形象及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有人认为,在马斯塔科维奇身上,体现了分裂的双重人格,这应该怎样理解”,需要结合文本内容,筛选相关内容分析体现了怎么样的“分裂的双重人格”。马斯塔科维奇,身上具有正人君子的正常心理,但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做了猥琐小人的行为。‎ 结合“他的神态看起来非常紧张。或许是那些计算使他有了想法,或许是其他理由。因此,他搓着手,再也站不稳了。他刚想往前走,但又止步了,向四周看了看。接着,他好像感到自己在犯错误似的,抬起脚轻轻地朝那孩子的方向走去”“他低声说,看看四周,拧一下她的面颊”分析,他在接触小姑娘的时候,认为这种行为不光彩、不正当,非常紧张,害怕被人发现。‎ 结合“‘你在这儿做什么,亲爱的孩子?’他低声说,看看四周,拧一下她的面颊”“他奔来奔去,发号施令,忙这忙那地张罗”“人们说,她才刚满十六岁。我仔细看一下新郎,突然我认出了他就是朱利安•马斯塔科维奇。在那五年中我再没见过他”等分析,马斯塔科维奇终于通过各种伎俩让小姑娘成了他的新娘,占有小姑娘五十万嫁妆的,他干着这种见不得人的勾当。‎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长孙无忌,字辅机。皇太子建成毒王王病举府危骇乃遣无忌阴召房玄龄杜如晦定计平之王为皇太子授左庶子即位迁吏部尚书以功第一进封齐国公或有言无忌权太盛者,帝持表示无忌曰:“我与公君臣间无少疑,使各怀所闻不言,斯则蔽矣。”因普示君臣曰:“朕子幼,无忌于我有大功,视之犹子也。疏间亲、新间旧之谓不顺,朕无取焉。”帝又思所与共艰难,赖无忌以免,作《威凤赋》以赐,且况其功。二十三年,帝疾甚,召入卧内;帝引手扪无忌颐,无忌哭,帝感塞,不得有所言。翌日,与遂良入受诏,顾遂良曰:“‎ - 25 -‎ 我有天下,无忌力也。尔辅政,勿令谗毁者害之。”有顷,崩。太子即位,是为高宗。帝欲立武昭仪为后,无忌固言不可。帝密以宝器锦帛十余车赐之,又幸其第,擢三子皆朝散大夫;昭仪母复诣其家申请;许敬宗数劝之,无忌厉色折拒。后既立,以无忌受赐而不助己,衔之。敬宗揣后指,阴使洛阳人李奉节上无忌变事,与侍中辛茂将临按,傅致反状。帝惊曰:“将妄人构间,殆不其然。”帝犹疑,更诏审核。明日,敬宗言无忌反明甚,请逮捕。帝终不质问。遂下诏削官爵封户,以扬州都督一品俸置于黔州,所在发兵护送;流其子秘书监冲等于岭外;从弟渝州刺史知仁贬翼州司马。后数月,又诏覆按反狱。敬宗令中书舍人袁公瑜至黔州逼无忌投缳卒。上元元年,追复官爵,以孙元翼袭封。初,无忌自作墓昭陵茔中,至是许还葬。文宗开成三年,诏曰:“每览国史至太尉无忌事,未尝不废卷而叹。其以裔孙钧为猗氏令。”‎ ‎(节选自《新唐书·长孙无忌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皇太子建成毒王/王病举府危骇/乃遣无忌阴召房玄龄/杜如晦定计/平之/王为皇太子/授左庶子/即位/迁吏部尚书/以功第一进封齐国公/‎ B. 皇太子建成毒王/王病/举府危骇乃遣无忌/阴召房玄龄/杜如晦定计/平之/王为皇太子/授左庶子/即位/迁吏部尚书/以功第一进封齐国公/‎ C. 皇太子建成毒王/王病/举府危骇/乃遣无忌阴召房玄龄/杜如晦定计/平之/王为皇太子/授左庶子/即位/迁吏部尚书以功第一/进封齐国公/‎ D. 皇太子建成毒王/王病/举府危骇/乃遣无忌阴召房玄龄/杜如晦定计/平之/王为皇太子/授左庶子/即位/迁吏部尚书/以功第一进封齐国公/‎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朕,秦代以前的意思是“我的”或“我”,自汉武帝起专门用做皇帝的自称。‎ B. 太子,是中国古代帝王继任者的称谓,但仅帝制时代的太子,才可称皇太子。‎ C. 高宗,是庙号,庙号是中国古代的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 D. 上元,是年号,年号指中国封建王朝一般由皇帝发起的、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长孙无忌救驾有功,深得皇帝信任。他曾救皇帝于危难;有人上表说他权力太大时,皇帝不仅把奏表给他看,还向群臣挑明了对他的看重。‎ B. 长孙无忌坚持己见,不为利诱改变。高宗想立武昭仪为皇后,赏赐他,上门探望他,把他的三个儿子都提拔为朝散大夫,他也坚持说不行。‎ C.‎ - 25 -‎ ‎ 长孙无忌抱屈衔冤,终被陷害身亡。武昭仪因他接受赏赐却不帮助自己,怀恨在心,派许敬宗造谋布阱诬告他谋反,最终他被逼上吊自杀。‎ D. 长孙无忌平反昭雪,子孙得到善待。上元元年恢复了他的官爵,让他的孙子长孙元翼袭封。文宗开成三年让他的后代孙子长孙钧为猗氏令。‎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与公君臣间无少疑,使各怀所闻不言,斯则蔽矣。‎ ‎(2)我有天下,无忌力也。尔辅政,勿令谗毁者害之。‎ ‎【答案】10. D 11. A 12. C ‎ ‎13. (1)我与您君臣之间没有一点猜疑,如果各人把听到的话放在心里不说,这就会受蒙蔽了。‎ ‎(2)我得到天下,是靠长孙无忌的力量。你辅佐朝政,不要让进谗言的人陷害他。‎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王病”是“毒王”的结果,需要单独成句,“举府”做下句的主语,“危骇”做谓语,据此排除A、B;“迁吏部尚书”中省略主语,“迁”是谓语,“吏部尚书”是宾语,表述完整,应与后文断开,排除C。‎ 句意为:皇太子李建成投毒暗害秦王,秦王中毒病重,全秦王府都感到凶险惊骇。才派长孙无忌暗中召集房玄龄、杜如晦商定计谋,长孙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平息了祸乱。秦王当了皇太子,任命长孙无忌为左庶子。秦王登帝位后,提升他为吏部尚书,因为功劳第一,晋封为齐国公。‎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项,“自汉武帝起专门用做皇帝的自称”错误,应是从秦始皇开始专门用做皇帝的自称。‎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C项,“派许敬宗造谋布阱诬告他谋反”错误,由“敬宗揣后指,阴使洛阳人李奉节上无忌变事,与侍中辛茂将临按,傅致反状”可以看出,是许敬宗自己揣摩武后的旨意,私自做的,并非武后指示。‎ 故选C。‎ - 25 -‎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使,如果;斯,这;蔽,受蒙蔽。‎ ‎(2)有,拥有,得到;“无忌力也”使判断句;谗毁者,进谗言的人;害,陷害。‎ ‎【点睛】文言文翻译六方法——留、对、拆、增、删、调 ‎(1)留。古今意义相同、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保留不译。如:“晋侯、秦伯围郑”,“晋侯”、“秦伯”不译。‎ ‎(2)对。将单音节词对译成双音节词,有三种情况。‎ ‎①原单音节词加前缀或后缀。如:“鼠度其无他技”,“鼠”译“老鼠”;“石之铿然有声者”,译“石”译“石头”。‎ ‎②原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同义词。如:“不患贫而患不安”,“贫”译“贫困”,“安”译“安定”。‎ ‎③原单音节词换成另一个双音节词。如:“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译“荒年”。‎ ‎(3)拆。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有时是古汉语中两个连在一起的单音词,译时不能以今度古,要拆开。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祖父”译“祖辈、父辈”。‎ ‎(4)增。增补句子省略成分或词语活用后新增内容。‎ ‎①增省略成分。如:“黑质而白章”,译时补出省略的主语“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时补出省略的谓语“击鼓”;“则与斗卮酒”,译时补出动词的宾语“他”;“竖子不足与谋”,译时补出介词的宾语“你们”;“今以钟磬置水中”,译时补出省略的介词“在”。‎ ‎②增活用后需要的内容。如:“吾从而师之”,译时加“把当作”;“吾妻之美我者”,译时加“认为”;“项伯杀人,臣活之”,译时加“使”。‎ ‎(5)删。一些无法译出的虚词(语气助词、表停顿、凑足音节)可删去。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里的“之”、“也”不译。‎ ‎(6)调。古汉语中的倒装句子(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译时要调整到它应在的位置。“甚矣,汝之不惠”,译时谓语应回到主语后面,“你太不聪明了”。‎ 参考译文:‎ 长孙无忌,字辅机。皇太子李建成投毒暗害秦王,秦王中毒病重,全秦王府都感到凶险惊骇。才派长孙无忌暗中召集房玄龄、杜如晦商定计谋,长孙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平息了祸乱。秦王当了皇太子,任命长孙无忌为左庶子。秦王登帝位后,提升他为吏部尚书,因为功劳第一,晋封为齐国公 - 25 -‎ ‎。有人向太宗上表说长孙无忌权力太大,太宗把表奏给他看,说:“我与您君臣之间没有一点猜疑,如果各人把听到的话放在心里不说,这就会受蒙蔽了。”因此向所有朝臣挑明说:“我的儿子年幼,无忌为我立过大功,我把他看得跟我儿子一样重要。关系疏远的人离间关系亲密的人,新朋友离间老朋友是不合情理,我不会听取。” 太宗又想起跟他同生死共患难的往事,依靠他避免了危险,就写了《威凤赋》送给他,以此比拟他的功劳。贞观二十三年,太宗病危,召长孙无忌到卧室内,伸手摸着他的脸,长孙无忌哭泣着,太宗激动得气息哽咽说不出话。第二天,与褚遂良进宫接受诏书。太宗转头对褚遂良说:“我得到天下,是靠无忌的力量。您辅佐朝政,不要让进谗言的人陷害他。”过了一会,就逝世了。太子登皇帝位,这就是高宗。高宗想立武昭仪为皇后,长孙无忌坚持说不行。高宗秘密地把十多车珍贵的器物、锦缎、丝绸赏赐给他,又亲自上门探望他,把他的三个儿子都提拔为朝散大夫,武昭仪的母亲又到他家申述请求。许敬宗多次劝说他,长孙无忌都严词厉色拒绝了。武昭仪立为皇后以后,因为长孙无忌接受了赏赐却不帮助自己,怀恨在心。许敬宗猜到武后的心思,暗中指使洛阳人李奉节向高宗诬告长孙无忌谋反,与侍中辛茂将办理此案,教他编造长孙无忌谋反的情由。高宗震惊地说:“怕是奸邪的人挑拨离间,大概不是这样。”高宗犹豫不决,又下令审核。第二天,许敬宗说长孙无忌造反的证据清楚得很,请求逮捕他。高宗上元元年(674),恢复了长孙无忌的官职爵位,让他的孙子长孙无翼继承封爵。当初,长孙无忌在昭陵墓地为自己预建了坟墓,到这时才允许迁葬回来。文宗李昂开成三年(838),下诏书说:“阅读本朝史料,每当读到有关太尉长孙无忌的事情,总是掩卷叹息。就让他的后代孙子长孙钧任猗氏县令吧。”‎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 晏殊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①移玉柱?穿帘海燕⑨双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注]①钿筝:用金银、贝壳镶嵌的筝。②移玉柱:即弹奏筝。③海燕:燕子的别称。古人认为燕子产于南方,渡海而至,故称。‎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偎”字写出了自然景物与人工景物的和谐,“展”字写尽了柳条的媚态。‎ B. “浓”修饰“睡”,“觉”是“醒来”之意,与白居易《长恨歌》“云鬓半偏新睡觉”中的“觉”同义。‎ - 25 -‎ C. 一个“乱”字说明心绪之乱,“无寻处”点出好梦被惊醒后的烦恼与忧愁。‎ D. 此词词人由写景始,由写人终,写人由内而外,达到了情与景的高度统一。‎ ‎15. 这首词上阕与下阕所写的春天景物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①上阕写的是早春之景。柳枝在春风的吹拂下展现出金黄的碧绿色,梁上的燕子双双穿过门帘。②下阕写的是暮春之景。已到清明时节,迎风飘扬的柳丝笼罩在漫天飞舞的落絮中;红艳艳的杏花,也经不住清明时节的纷纷细雨,眨眼间便萎谢凋零;黄莺在到处啼叫。‎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D项,“写人由内而外”错,应该是由外而内,词中先写人物的行动,把细筝移玉柱,但穿帘双燕却勾起了主人公无限的伤感,成为全词感情转折的基点。再写人物的心理,“惊残好梦无寻处”,直接抒发主人公内心的伤感。‎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结合“杨柳风轻”“穿帘海燕双飞去”等分析,院中的杨柳随风摇摆,如丝如缕的柔条在夕阳的晚照中轻盈飞舞,好一派静谧、优美的景色。闺中安栖的燕子,被筝声惊起,双双穿帘飞去了,词人把这些情景都写得优美、精致,用笔非常细腻,有力地表现出春光的明媚。均为早春的景色。‎ 结合“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分析,然而几天时间放眼望去尽是落絮纷纷,正当杏花盛开,娇艳无比之际,却下起清明雨。下片前三句写词人所见:游丝、落絮、红杏花,这些景物的描写,暗示春之将逝。“莺乱语”,黄莺在到处啼叫。均为暮春之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刿论战》中曹刿不顾别人的反对,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美丽的宫中女子伫立远眺,盼望着皇帝临幸。‎ - 25 -‎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宋武帝曾经的住处,如今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肉食者鄙 (2). 未能远谋 (3). 缦立远视 (4). 而望幸焉 (5). 斜阳草树 (6). 寻常巷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识记和默写能力。‎ ‎(1)提示句是“不顾别人的反对,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注意“鄙”字;‎ ‎(2)提示句是“美丽的宫中女子伫立远眺,盼望着皇帝临幸”,注意“缦”字;‎ ‎(3)提示句是“宋武帝曾经的住处,如今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景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正在用隐私去换便利。我们牺牲了我们的位置隐私,换来随处可用的导航,让我们在陌生处不再 ;我们牺牲了我们的电话号码和住址,换来一键下单的外卖和快递,节省了购物的时间;我们牺牲了浏览记录,换来了购物App上精准的广告投放,不再需要货比三家……我们试着去理解和接受这一切,毕竟在这个时代,( )。享受了福利,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这一切似乎 。‎ 可是,这个代价究竟有多大?我们能够牺牲的,究竟又有多少?企业在试探人们隐私的同时,人们是否也在推测自己的底线究竟在哪里?实际上,自互联网和大数据兴起之日,个人隐私泄露问题就层出不穷,现下各企业对用户信息的过度采集和滥用也早已成为心照不宣的秘密。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现在的处境恰如黑暗中的行人,被狗咬了一口已经很可怕,但更可怕的是,这只狗潜藏在黑暗中,我们不知道它有多大,也不知道它什么时候能被喂饱,一天不找到它,随时被咬的 就会如影随形。事实上,面对愈演愈烈的个人隐私泄露问题,各方并非毫无作为。个人信息保护已经迎来立法,未来滥用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 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迷失 理所当然 恐惧 势必 B. 迷茫 理所应当 恐惧 一定 C. 迷失 理所应当 畏惧 势必 D. 迷茫 理所当然 畏惧 一定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25 -‎ A. 数据已经不仅是重要公共资源,也是公民的个人隐私 B. 数据已经不仅是公民的个人隐私,也是重要的公共资源 C. 数据已经不是公民的个人隐私,而是重要的公共资源 D. 数据已经不是重要的公共资源,而是公民的个人隐私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企业在试探人们隐私底线的同时,人们是否也在推测自己的底线究竟在哪里?‎ B. 在企业试探人们隐私的同时,人们是否也在推测自己的底线究竟在哪里?‎ C. 在企业试探人们隐私底线的同时,人们是否也在推测自已的底线究竟在哪里?‎ D. 企业试探人们隐私同时,人们是否也在推测自已的底线究竟在哪里?‎ ‎【答案】17. A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和词语的能力。‎ ‎①迷失:做事或走路找不到原本的目标了。迷茫:比喻自己的人生旅途迷茫,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向。根据语境准测语句的意思是:导航可以让我们在陌生处找到原本的目标,故选“迷失”。‎ ‎②理所应当:指过程尚未进行,但从逻辑或情感出发将获得可以预料的结果。理所当然:指过程已经结束,出于其他目的对此过程予以阐释以证明获得的结果是顺理成章的。结合第一段的叙述时态,用的是“了”,表明“过程已经结束”,故选“理所当然”。‎ ‎③“恐惧”与“畏惧”都有害怕之意,但不同的是“恐惧”有惊慌之意,而“畏惧”只是害怕面不—定惊慌。担心被狗咬的心理是既害怕又惊慌,故选“恐惧”。‎ ‎④势必:比较强调客观趋势造成的必然性。—定:用来表示一种强烈的主观愿望或决心。“个人信息保护已经迎来立法”说明时代在与时俱进,“未来滥用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会得到应有的惩处,这是“客观趋势造成的必然性”,故选“势必”。‎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 首先,关联副词“不是……而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表述不适合无处不在的大数据,排除CD两项。其次,从下文“享受了福利,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来确定“个人隐私”和“公共资源”这两个概念的顺序,排除A项。‎ - 25 -‎ 故选B。‎ ‎【19题详解】‎ 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项,偷换主语,上句主语是“企业”,下句主语是“人们”。‎ B项,搭配不当或成分残缺。“试探”与“隐私”搭配不当,应在“隐私”后加“底线”。‎ D项,两处错误。一处偷换主语,同A项;一处搭配不当或成分残缺,同B项。‎ 故选C。‎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20. 按要求变换句式可适当增加词语,不超过25个字。‎ 杨福家‎2月13日抵达英国履行校长职责。‎ ‎①强调时间:‎ ‎②强调地点:‎ ‎③强调人物:‎ ‎【答案】①(是在)‎2月13日,杨福家抵达英国履行校长职责。或杨福家抵达英国履行校长职责是在‎2月13日。‎ ‎②(是)在英国,杨福家‎2月13日履行校长职责。或杨福家‎2月13日履行校长职责是在英国。‎ ‎③(是)杨福家,‎2月13日抵达英国履行校长职责。或‎2月13日抵达英国履行校长职责的是杨福家。‎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 ‎①题干要求“强调时间”,需要把时间放在开头,如“(是在)‎2月13日”,然后再写人物、事件等;或者是放在句末,如“在‎2月13日”,前面交代人物、事件,然后明确时间。‎ - 25 -‎ ‎②题干要求“强调地点”,本句中地点是“英国”,可以把地点状语提前到句首,如“(是)在英国,……人做……事”;或者把地点状语放在句末,按照“……人做……事是在英国”的句式来写。‎ ‎③题干要求“强调人物”,本句人物是杨福家,可以把人物提前,如“(是)杨福家,时间+事件”;或者是“时间+事件+的是杨福家”。‎ ‎21. “潦倒不通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这几句词出自哪部名著?评价的是谁?这几句词用什么手法?表现了其怎样的思想性格?‎ ‎①出自:‎ ‎②评价的是:‎ ‎③手法:‎ ‎④其思想性格:‎ ‎【答案】①《红楼梦》‎ ‎②贾宝玉 ‎③似贬实褒,正文反作。‎ ‎④不顺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不愿受封建传统的束缚),厌弃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只求独立不羁,个性解放。‎ ‎【解析】‎ ‎【分析】‎ ‎【详解】①本题考查阅读名著的能力。‎ ‎“潦倒不通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出自《红楼梦》中的判词《西江月》。‎ ‎②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 ‎ 评价的这个人,当然是贾宝玉,这个人的性格很乖僻,读书立身治家平天下的大事、正经事一点也不上心去做,最不喜欢读四书五经这一类能求得功名的书,但是贾宝玉是个不错的诗人,行为做派和别人不一样,很多人都认为他是呆子,疯疯癫癫的。‎ ‎③本题考查表现手法的能力。‎ 字面上句句是对贾宝玉的嘲笑和否定,实质上句句是对他的赞美和褒扬。从封建阶级伦理道德标准衡量,贾宝玉是个被否定的人物;可是从作者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来看,他却是个和那些国贼禄蠹完全相反的、保持着人类善良天性的真正的人。所以说词中句句都是反话。‎ ‎④本题考查赏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 - 25 -‎ 贾宝玉不假矫饰地表现自己的天性,在那样的贵族之家处处受束缚、限制,于是就要产生苦闷,就要采取种种方式宣泄,在道学先生们看来这就是“寻愁觅恨”、“似傻如狂”了。相貌好是真,“腹内草莽”就未必。贾宝玉读书多,知识博,文思快,才情大,他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一套一套有根有据的议论,他拟的那些匠额和对联,使包括贾政在内的所有在场的人都相形见绌。他写的《芙蓉女儿诔》、《姽婳词》等等,表现出了像样的文学家的风范,连薛宝钗都说他“每日家杂学旁收的”,承认他懂得多。他并不是“腹内原来草莽”、“不通世务”,而是他厌恶贾雨村之流的政客,不屑与之为伍。不愿读的文章也只是那些“圣贤”的说教和一文不值的科举时文。“那管世人诽谤”,正表现了贾宝玉不苟且、不随俗、独立不迁的个性。‎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灼灼年华,熠熠成就,无数青春之约,共同引向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无不凝聚着英烈们的巨大牺牲,浸透着前辈们的艰辛打拼。‎ 和平年代,战火硝烟早已远去。从“芯片上虽然没有印国旗,但芯片是有国籍的”,到“青春不只是眼前的潇洒,也有家国与边关”,爱国与奉献依然是无数中华儿女心中的守望。‎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从来就没有一蹴而就的伟业,从来也没有风和日丽的通途;没有崇高品质的托待举,我们必定难以抵达梦寐以求的美好生活;爱国主义精神,是安邦定国的宝贵财富,每一个伟大的民族,无不从爱国主义中寻找精神的给养。‎ ‎ 读了以上材料,作为新时代青年你,有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漏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做一个新时代爱国青年 白天,站在宽敞的篮球场上。抬头,仰望这那正在微风中飘扬着的五星红旗,它是那么的艳丽,它是那么的耀眼。‎ 祖国,您如一叶希望之帆,从共和国开国大典的隆隆礼炮声中驶来;从神州7号飞船遨游太空的喜讯中驶来;从城市改革振兴的蓝图和乡村富裕文明畅想曲中驶来。于是,我看到春风吹进亿万扇幸福的门窗,听到了“春天的故事”响彻华夏大地。辽阔的海疆飞驶英雄的战艇,西部边陲又腾起冲天的火箭。漫漫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中有过辉煌,有过挫折。‎ - 25 -‎ 想起,当年的战士们是多么的艰辛,用着自己鲜红的血液从实着这红的黑的旗帜,我无从不感叹。‎ 我叹——壮志无声。‎ 独立汩罗江畔,看滔滔江水,诉己爱国之情,叹己报国之志,屈原仰天长呼:“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见壮志难酬,你纵身一跃,钩勒了一道最完美的弧线,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你的爱国之情是支天立地的擎天柱,可惜君王昏庸无能,社会腐朽,纵有满腹爱国热情,又何处施展?惟有一死,以显其志。你的选择,可悲可叹,让我不仅感慨:“爱国之情,不得释怀,悲剧也。”‎ 看着,现在我们这幸福般的生活,不时的想起当年那爱国者的用心良苦,我不由的感慨。‎ 我感慨——为国捐躯。‎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正是由于对祖国的深切热爱。炮火纷飞的战场,无论是抗日还是抗战,敌我撕杀的场面,早已定格成历史的一页页纸张,无数的战士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构建了新中国的根基。在北京刑场上,一代抗日名将、共产党人吉鸿昌以树枝作笔,大地为纸,疾书一首:“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在长征的途中,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下来的七根火柴为革命再续火种……生命诚可贵,爱国价更高,这是一种蓬勃的情怀,更是一种至高的境界。‎ 写到这里我不得不赞,赞那些爱国者的无私奉献,钱学森曾为了国家而放弃了自己的前程,工作,待遇,只想着回国,回国!在外面学习研究了那么长的时间,当国家面临危难是,第一个所想的便是国家,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不得不让我们佩服,让我们赞赏。‎ 历史的风雨尽管浩瀚汹涌,不能冲淡人们对英雄的敬仰;岁月的河流尽管绵长蜿蜒,无法流走人们对英雄的怀念。翻开历史泛黄的史册,遥望历史的天空,一种爱国的情思已早已融化,渗透在整个华夏文明的光辉史册中,永不褪色。‎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 ‎【审题】做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写作者的身份“新时代青年”,考生写作时要有身份代入意识;“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你,有怎样的思考?”写成议论说理性文体比较合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是要求在材料涉及的范围内进行立意,具有明确的写作内容。‎ - 25 -‎ 试题材料的结构是分总关系。一、二段分述“历史和现实”,第三段在分述的基础上总提升,由实到虚,挖掘内涵,提炼精神,强调作用。一、二段之间的连接语句是“爱国与奉献依然是无数中华儿女心中的守望”,纽带是“依然”,核心是“爱国与奉献”。第三段包括三个并列的分句,分属三个思考方向,可有三个立意角度。“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承上总结,“从来就没有一蹴而就的伟业,从来也没有风和日丽的通途”照应第一段的“无数青春”“艰辛打拼”。“没有崇高品质托举,我们—定难以抵达梦寐以求的美好生活”照应一、二段的“艰辛打拼”“爱国与奉献”。“爱国主义精神,是安邦定国的宝贵财富,每一个伟大的民族,无不从爱国主义中寻找精神的给养”强调“爱国主义精神”对“安邦定国”“伟大的民族”的重要意义。至此,材料讨论的主要内容就是“青春”与“艰辛打拼”“爱国”“奉献”的关系,引导考生思考生活和生命的意义。需要强调的是,材料中体现的“艰辛打拼”和“奉献”的品质最好放在“爱国”的平台上去分析。另外,不管从哪个角度立意,考生要尽可能展现自己的思维深度,从个人迈向家国,从精神上的认识迈向行动上的执行,从小的方面扩展到大的格局。‎ 参考立意:爱国是本分,报国是职责;爱国是最高的品德,报国是最大的成功;胸怀祖国,志在四方;心有大我,至诚报国;在国家坐标中明辨个体责任,在忠诚担当中展现个人作为;一个时代的气质品格,因为千百万人以身许国、无私奉献而光芒万丈;为祖国飞驰不息奋斗,书写精彩;碧血丹心爱国情,舍我其谁报国行等。‎ ‎【素材】1.“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先辈们的付出与奉献,早已凝结为昭苏高原的水草丰美、独库公路的景色奇绝。灼灼年华,熠熠成就,无数青春之约,共同引向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无不凝聚着英烈们的巨大牺牲,浸透着前辈们的艰辛打拼。一代代人英雄般的壮举,正如灯塔一样,为后来的航行者照亮远方;又像极了穿越峰峦的天路,引领新的跋涉者直抵峰巅。碧血丹心的爱国之情、豪情干云的强国之志、舍我其谁的报国之行,在时代洪流中挺立起家国大义,为实现民族复兴聚合起永葆初心、奋斗前行的强大能量。‎ ‎2.和平年代,战火硝烟早已远去。从“芯片上虽然没有印国旗,但芯片是有国籍的”,到“青春不只是眼前的潇洒,也有家国与边关”,爱国与奉献依然是无数中华儿女心中的守望。历史告诉我们,从来就没有一蹴而就的伟业,从来也没有风和日丽的通途;没有崇高品质的托举,我们一定难以抵达梦寐以求的美好生活。爱国主义精神,是安邦定国的宝贵财富。每一个伟大的民族,无不从爱国主义中寻找精神的给养。砥砺骨子里的爱国情愫、信仰之光、奋斗激情,我们必能以英风浩气引航民族复兴的关键一程。‎ - 25 -‎ ‎3.爱国是最高的品德,报国是最大的成功。一个人的事业格局,因为自觉与国家需要和民族命运相结合而倍显雄伟。一个时代的气质品格,因为千百万人以身许国、无私奉献而光芒万丈。为着祖国驰而不息奋斗,将书写无限精彩。‎ ‎4.“爱国奉献”是民族精神中最珍贵的,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国精神”有着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爱国奉献精神”更是无数仁人志士爱国、报国实际行动的概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经历无数磨难后,仍屹立于世界东方,正是广大共产党员大力弘扬这种精神的结果。新时期,王继才夫妻俩把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用生命践行着爱国奉献精神,是我们后辈应该学习的精神榜样。‎ ‎5.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汇聚磅礴力量。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需要更多像王继才这样脚踏实地、默默无闻,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的爱国奉献者。每名党员干部都应坚守自己的“开山岛”,像王继才那样弘扬爱国奉献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时代洪流中书写精彩人生。‎ 行文结构:结合材料内容分析,确定写作方向“爱国与奉献”。开头可以结合一些名人事例来写,也可以用一些精彩的语句引入。然后可以结合不同的爱国人物事迹分析论述,如爱国的内容十分广泛,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可以列举鲁迅、周恩来、邓稼先、陈士橹等经典的爱国人物事迹。最后可以写我们应该怎么做,如“我们要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命令承担,我们注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伟大的使命鼓舞起无穷的力量,召唤我们高扬起民族精神的旗帜,准备着,时刻准备着去谱写中华伟大复兴的新篇章”等。‎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 - 25 -‎ -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