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0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山西大学附中
2017~2018学年高二第一学期9月模块诊断
语文试题
考查时间:120分钟 考查内容:必修四及暑假作业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阅读微信 谨防病态
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
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报刊。
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这还不如阅读报刊,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相继呈现;更不如网页,不但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有纠错的跟帖及时出现。前些时候,一则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除在报纸、网络上竞相传播外,在微信里更是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都有报道,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就给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在微信群遍布的今天,可谓特别恰当的形容。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在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的各类微信群里,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沉浸、徜徉在这样的微信群中,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大家需要的只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以致很多错误百出的微信可以反复疯转。有的微信传递的消息说是昨天的,可照片和视频里的着装都与季节不符;有的微信说得尽管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但又有谁在乎这些呢?
阅读微信有可能成为病态,而转发微信也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转得瘾头十足。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是中国人就转”“有良心的就转”等词语作为噱头,可等你打开一看,恐怕只有没良心的才会转了。不过,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却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只图叫座,不顾事实。
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但不能过度,过度就会陷入病态,病态的结果就是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摘编自《人民日报》2016年1月21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坐公交、乘火车时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就连蹲厕所看微信的也是多数。
B.中国人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就连上班时间看微信,都已经成了常态行为,当然有时微信与工作也是有关的。
C.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各类微信群,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他们在这里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
D.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人也是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必然行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微信的诞生,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让阅读变得快捷,而且好微信就是好文章,但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B.须臾离不开微信,这种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C.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在微信里被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传播微信的人对此就只有极为片面的印象。
D.病态微信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会让人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的微信尽管说得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这样的微信仍被疯转,原因是那些转发的人需要的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
B.个人间转发微信时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所以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
C.转发微信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等词语作为噱头,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
D.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我们不过度地阅读和转发,就不容易陷入病态,也就不容易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二、古诗文阅读(32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有什么想法只要顾家,做的隐秘点,一点不影响家庭。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有删改)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B.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C.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D.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5分)
译文:
(2)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7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早 雁
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8、春回大地,正是雁儿飞回家乡的时节,可诗人为什么劝雁儿留在南方? (2分)
9、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请做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格部分。(每空1分)
(1)《蜀道难》写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登高》一诗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既交待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3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3分)
你怎么好意思
刘 永
儿子进门的时候,郭守业正面朝里躺在床上。悄无声息。
儿子诧异,这是他下班后第一次发现桌子上没有热腾腾的饭菜。
爸,你咋没做饭?爸,爸……
嗯。良久,郭守业才有气无力地支吾了一声。
此刻,躺在床上的郭守业比濒死都难受。
“你呀你,这种事你都能想得出来!”老战友的那句话依然在他的脑袋里嗡嗡作响。
郭守业跟儿子相依为命,儿子已是而立之年,仍然孤家寡人,不是找不到,是不愿意找,对儿子而言,电脑游戏的魅力远比老婆大得多。长久以来,儿子下了班就钻进自己房间,大门不迈二门不出。长期以来,日常开销全由郭守业承担。郭守业早年的积蓄虽给妻子的身体“耗光”了,可他还能凭靠1200元的退休金勉强度日,只是近来物价犹如洪水猛兽般突涨,现在这些钱连吃饭都不够了,更别说还要缴水电煤费。
儿子的收入高出郭守业好多倍,但从没给过他一分钱。之前,郭守业一直觉得向儿子要钱这事太不好意思,每次想开口,妻子临终前的遗言总先入为主,那时候,妻子用尽了最后一丝力气说:“老郭,孩子就托付给你了。”没等到郭守业点头应承,妻子脖子一歪人就走了。
可是再不开口不行了,这日子眼见揭不开锅了。前段日子他倒是给儿子委婉地提过一次,可是儿子只顾埋头吃饭,没接他的话茬,但从儿子的脸色来看,那是不想给。于是郭守业日思夜想,就想出来一个开始以为两全其美现在却让他无地自容的“馊”主意来。这不,上午他刚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医院化验科当主任的战友差点就把指头戳在他的脸上了,一句“你呀你,这种事你都能想得出来!”郭守业这张老脸再也搁不住了,他本来就是强迫自己来的,经老战友这么一说,不知咋的不争气的眼泪就下来了。
战友一看这情势,觉得刚才言重了,兴许老战友还真是遇到了难题,就问他到底怎么了,怎么会用诈病来欺骗自己的儿子?郭守业的嘴巴咂吧了好几次,才有些避重就轻地说出了缘由。
听完郭守业断断续续的叙述,战友久久无语。于是,二话没说转身去了隔壁。过了会儿,战友来了,手里多个信封,说需要的单据都在里面。郭守业做贼似的把信封塞进内衣口袋,然后头也不回地溜出医院,等回到家来他才发现,信封里面除了单据,还有2000元钱,郭守业瞬间红了眼圈……
这时,儿子发现了桌子上的检查单。良久,无言。
“爸,怎么会是这样?怎么……”显然儿子是悲伤的,这让郭守业很是过意不去,可是开弓没有回头箭,这戏他必须得演下去。他说,亮亮,别担心,千万别担心,医生说了,这是早期,通过长期药物治疗是能够治愈的。[来源:学|科|网Z|X|X|K]
嗯,儿子无语,表情肃穆,有很重心事儿。
这一夜,儿子唯一的一次没趴在电脑前打游戏,他听得见儿子在屋里和客厅里来回踱步的声音,这说明儿子还是在乎他这个老子的,以前的种种只是假象而已,想到儿子为自己难过,郭守业很有些负罪感。
这时,脚步声朝他的卧室走来,他赶紧翻身面对墙壁。爸,儿子的声音有些哽咽,几次欲言又止,灯影里,儿子的手里拿着东西,似乎是一个大信封,郭守业马上断定那是钱。想到此郭守业的眼泪汹涌而出,他想到用这个方法来向儿子要钱,自己真不是个东西,他真想跳起来抽自己耳光。
爸……儿子叫着在他的床头坐下来。郭守业缓缓转过身来。儿子手里果然拿着一个信封,这信封有些面熟,又一时想不起在哪儿见过。
亮亮,别担心,我的病一定能够治好,爸爸有信心。
爸……儿子的眼泪下来了。看着眼前的儿子他心内如焚,他真想说出真相,可是他又不能。
爸……儿子声音颤抖着,一只手缓缓伸进信封。郭守业的眼睛再一次被泪水模糊。
爸,这是咱家的房产证,我想……
亮亮,房子不用卖,大概,大概几千块钱就能治好的。
不,不,几千元我是有的,我想,我想……
儿子欲言又止,显出深深不安。
亮亮,有啥话你就说吧。
爸,我想,趁,趁您还在世时把房子,过,过到我名下,因为,因为以后会很麻烦的。
儿子的一句话犹如一个晴天霹雳,险些将郭守业从床上劈倒在地上。刹那间,他的五脏六腑纠结在了一起似的剧疼难忍,尤其是肝部,霍霍的疼,刀剜一般,他的整个身体怕冷一样痉挛着缩成一团。
“八成,八成我是真的得肝癌了。”他想。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写儿子因“下班后第一次发现桌子上没有热腾腾的饭菜”而发问,说明郭守业一直在周到地照顾着这个游手好闲又不务正业的儿子。
B.小说插叙了妻子临终前的遗言,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郭守业不能直接向儿子要钱的苦衷,而儿子依仗着母亲的遗言更加放肆。
C.小说的后半部分在运用语言、心理、神态描写的同时,还插进了郭守业对儿子举止的误解,当明白了儿子的真实意图后,郭守业的肝病加重了。
D.小说结尾既让人始料不及,又令人回味无穷,展现了当前部分年轻人的思想状态,具有“欧·亨利”式小说结尾的艺术魅力。
(2)小说标题“你怎么好意思”有什么意义?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
(3)请简要分析郭守业的形象。(6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6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将事故的危害减到最小,相关领导应对迅速,下车伊始便认真查看具体情况,指挥调度,赢得了群众和媒体的普遍好评。
B.距里约奥运会开幕式仅有数月时间,主办方积极筹划,严阵以待,力争在办好“节俭奥运”的同时,也办出一场精彩奥运。
C.目前各大媒体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实鲜活的事例、感人至深的典型、鞭辟入里的评论吸引了大批受众。
D.中央公布的八项规定,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说,诚为清规戒律,不容违犯,它是使我们的党风、政风日渐好转的重要保证。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7月31日,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宣布北京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北京由此成为第一座奥运会历史上获得过夏冬两季奥运会举办权的城市。
B.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待遇普遍较高,鲁迅和徐志摩的工资收入就都属于“高大上”阶层,但他们如果想买辆自己的私人轿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C.近期一些地方出现重度雾霾,部分城市启动红色预警,一些中小学相继采取“停课不停学”的应急措施,通过在线教学系统为孩子进行课业辅导。
D.俗话说“言由心生”,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能否提高与群众说话的水平,根本在于心中要有群众,要将党的群众路线内化于心,要与群众打成一片。
五、写作(40分)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最近微信和QQ上常出现这样的信息:“孩子正在参加评选活动,请大家帮忙给XX号孩子投上宝贵的一票,麻烦大家了。”
面对此类现象,有人说这是家长爱孩子的表现,也有人说这样做有失公平,还有人说这是用媒体谋私利……你对此有何看法?
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山大附中高二9月考试语文试卷(教师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阅读微信 谨防病态
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
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报刊。
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这还不如阅读报刊,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相继呈现;更不如网页,不但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有纠错的跟帖及时出现。前些时候,一则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除在报纸、网络上竞相传播外,在微信里更是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都有报道,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就给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微信群遍布的今天,可谓特别恰当的形容。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在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的各类微信群里,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沉浸、徜徉在这样的微信群中,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大家需要的只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以致很多错误百出的微信可以反复疯转。有的微信传递的消息说是昨天的,可照片和视频里的着装都与季节不符;有的微信说得尽管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但又有谁在乎这些呢?
阅读微信有可能成为病态,而转发微信也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转得瘾头十足。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是中国人就转”“有良心的就转”等词语作为噱头,可等你打开一看,恐怕只有没良心的才会转了。不过,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却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只图叫座,不顾事实。
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但不能过度,过度就会陷入病态,病态的结果就是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6年1月21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坐公交、乘火车时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就连蹲厕所看微信的也是多数。
B.中国人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就连上班时间看微信,都已经成了常态行为,当然有时微信与工作也是有关的。
C.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各类微信群,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他们在这里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
D.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人也是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必然行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微信的诞生,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让阅读变得快捷,而且好微信就是好文章,但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B.须臾离不开微信,这种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C.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在微信里被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传播微信的人对此就只有极为片面的印象。
D.病态微信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会让人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的微信尽管说得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这样的微信仍被疯转,原因是那些转发的人需要的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
B.个人间转发微信时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所以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
C.转发微信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等词语作为噱头,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
D.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我们不过度地阅读和转发,就不容易陷入病态,也就不容易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答案】
(1)D
(2)C
(3)B
(2)试题分析:选项C中“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微信传播的人就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的表述理解错误,原文是“ 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就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
(3)试题分析:选项B中“所以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因果关系倒置或强加因果。
二、古诗文阅读(32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有什么想法只要顾家,做的隐秘点,一点不影响家庭。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有删改)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B.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C.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D.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N是;
C.“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5分)
译文:
(2)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5分)
译文:
答案:
4.选C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5.选C“琴瑟和鸣”特指夫妻感情
6.选B“设譬引喻”错;异兽事件并没有提到“听从了他的意见”。
7.(1)修筑两个城堡来制服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
缓解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虑。(得分点:“制”“籴”“纾”各1分,大意2分)
(2)我先前所进陈的说法,心想立即就会实行,现在却寂静而听不到什么,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何必立即(就)做不吉祥的事。(得分点:“向”“春秋鼎盛”“遽”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他的父亲司马池,为天章阁待制。司马光长到七岁,严肃如同成年人,听别人讲《左氏春秋》,他特别喜爱,回家后将所听到的讲给家人,就明了其中的大意。此后,他整天手不离书。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甲等,这年他刚二十岁。他生性不喜欢华丽奢侈,在庆贺考中进士的闻喜宴上唯独不戴花,一位同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君王赏赐的花,不可违背。”司马光才戴上一枝。司马光听从庞籍的征召,担任并州通判。麟州屈野河以西良田颇多,西夏人蚕食这一带土地,成为河东的祸患。庞籍命令司马光去巡视,司马光建议:“修筑两个城堡来制服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缓解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虑。”庞籍听从了他的计策。麟州将领郭恩勇敢却有点狂妄,率兵在夜间渡河,不设防备,被敌方消灭,庞籍因此获罪,离开了麟州。司马光三次上书说是自己的责任,但没有得到答复。庞籍死后,司马光上堂拜见他的妻子,待她像母亲一样,抚养他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样,当时的人都认为他贤良。后来,司马光改任直秘阁开封府推官。这时,交趾进贡一种奇异的野兽,说是麒麟,司马光说:“
真假不得而知,即使是真的,不是自己来的也不能说明是吉祥的征兆,希望送还他们的所献之物。”他又写了一篇赋进行讽谏。他又修撰起居注,供职礼部。有关部门说有日食,按惯例,日食不满度数,或京师看不见,都应当上表祝贺。司马光说:“四方都看得见,京师看不见,这说明君王为阴险邪恶的小人所蒙蔽;天下的人都知道,唯独朝廷不知道,它所带来的灾害会更厉害,不应当庆贺。”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仁宗开始有病,可皇位的继承人还没有确定天下的人都很忧虑却不敢说话。谏官范镇首先发表自己的看法,司马光在并州听说后,也发表意见,并且写信给范镇劝他以死抗争。到这时,司马光又当面上奏:“我过去在并州任通判,所上的三个奏章,希望陛下果断地大力实行。”皇帝深思了好久,然后说:“莫非想要挑选宗室后代作为继承人吗?这的确是忠臣说的话,只是别人不敢说罢了。”司马光说:“我说这些,自己认为一定会招来死罪,没想到皇上竟然接受了。”皇上说:“这有什么害处,古今都有这类事。”司马光退朝后没有听说有诏令,就又上书说:“我先前所进陈的说法,心想立即就会实行,现在却寂静而听不到什么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何必立即(就)做不吉祥的事。那些小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只是想在仓促之间,拉拢他们所结交深厚的人而已。过去‘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能说得完吗?”皇帝大为感动,说:“将司马光的奏章送到中书省。”司马光见到韩琦等说:“诸公不趁早商定,他日宫中半夜传出一寸长的纸,把某人作为继承人,天下人没有敢违背的。”韩琦等双手作揖说:“不敢不尽力。”不久,仁宗下诏让英宗负责宗正事务,英宗一再推辞,不肯答应,于是被立为皇子。英宗又说自己有病,不肯入宫。司马光说:“皇子推辞太子之位,到了一个月,可见他比一般人贤惠得多然而,对父亲的召唤不答应,君王征召,却不肯应征,希望以臣下的道义来责备皇子,想必他一定会入宫。”英宗果然接
受了征召。
(二)古代诗歌阅读(7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早 雁 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1)春回大地,正是雁儿飞回家乡的时节,可诗人为什么劝雁儿留在南方? (2分)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请做简要分析。(5分)
【答案】
8、 胡人的骑兵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1分);虽然南方人烟稀少,但是食物充足,菰米和莓苔处处都有。(1分)
9、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2分)。表面写雁,实为写人,即把逃避回鹘南侵的边民比作四散的早雁。(1分)全诗通过写雁来写边地人民的苦况,既有对人民的同情(1分),也暗含了对统治者的不满(1分)。
(三)10、名篇名句默写。(6分)
(1)《蜀道难》写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2)《登高》一诗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既交待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3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3分)
你怎么好意思
刘 永
儿子进门的时候,郭守业正面朝里躺在床上。悄无声息。
儿子诧异,这是他下班后第一次发现桌子上没有热腾腾的饭菜。
爸,你咋没做饭?爸,爸……
嗯。良久,郭守业才有气无力地支吾了一声。
此刻,躺在床上的郭守业比濒死都难受。
“你呀你,这种事你都能想得出来!”老战友的那句话依然在他的脑袋里嗡嗡作响。
郭守业跟儿子相依为命,儿子已是而立之年,仍然孤家寡人,不是找不到,是不愿意找,对儿子而言,电脑游戏的魅力远比老婆大得多。长久以来,儿子下了班就钻进自己房间,大门不迈二门不出。长期以来,日常开销全由郭守业承担。郭守业早年的积蓄虽给妻子的身体“耗光”了,可他还能凭靠1200元的退休金勉强度日,只是近来物价犹如洪水猛兽般突涨,现在这些钱连吃饭都不够了,更别说还要缴水电煤费。
儿子的收入高出郭守业好多倍,但从没给过他一分钱。之前,郭守业一直觉得向儿子要钱这事太不好意思,每次想开口,妻子临终前的遗言总先入为主,那时候,妻子用尽了最后一丝力气说:“老郭,孩子就托付给你了。”没等到郭守业点头应承,妻子脖子一歪人就走了。
可是再不开口不行了,这日子眼见揭不开锅了。前段日子他倒是给儿子委婉地提过一次,可是儿子只顾埋头吃饭,没接他的话茬,但从儿子的脸色来看,那是不想给。于是郭守业日思夜想,就想出来一个开始以为两全其美现在却让他无地自容的“馊”主意来。这不,上午他刚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医院化验科当主任的战友差点就把指头戳在他的脸上了,一句“你呀你,这种事你都能想得出来!”郭守业这张老脸再也搁不住了,他本来就是强迫自己来的,经老战友这么一说,不知咋的不争气的眼泪就下来了。
战友一看这情势,觉得刚才言重了,兴许老战友还真是遇到了难题,就问他到底怎么了,怎么会用诈病来欺骗自己的儿子?郭守业的嘴巴咂吧了好几次,才有些避重就轻地说出了缘由。
听完郭守业断断续续的叙述,战友久久无语。于是,二话没说转身去了隔壁。过了会儿,战友来了,手里多个信封,说需要的单据都在里面。郭守业做贼似的把信封塞进内衣口袋,然后头也不回地溜出医院,等回到家来他才发现,信封里面除了单据,还有2000元钱,郭守业瞬间红了眼圈……
这时,儿子发现了桌子上的检查单。良久,无言。
“爸,怎么会是这样?怎么……”
显然儿子是悲伤的,这让郭守业很是过意不去,可是开弓没有回头箭,这戏他必须得演下去。他说,亮亮,别担心,千万别担心,医生说了,这是早期,通过长期药物治疗是能够治愈的。[来源:学|科|网Z|X|X|K]
嗯,儿子无语,表情肃穆,有很重心事儿。
这一夜,儿子唯一的一次没趴在电脑前打游戏,他听得见儿子在屋里和客厅里来回踱步的声音,这说明儿子还是在乎他这个老子的,以前的种种只是假象而已,想到儿子为自己难过,郭守业很有些负罪感。
这时,脚步声朝他的卧室走来,他赶紧翻身面对墙壁。爸,儿子的声音有些哽咽,几次欲言又止,灯影里,儿子的手里拿着东西,似乎是一个大信封,郭守业马上断定那是钱。想到此郭守业的眼泪汹涌而出,他想到用这个方法来向儿子要钱,自己真不是个东西,他真想跳起来抽自己耳光。
爸……儿子叫着在他的床头坐下来。郭守业缓缓转过身来。儿子手里果然拿着一个信封,这信封有些面熟,又一时想不起在哪儿见过。
亮亮,别担心,我的病一定能够治好,爸爸有信心。
爸……儿子的眼泪下来了。看着眼前的儿子他心内如焚,他真想说出真相,可是他又不能。
爸……儿子声音颤抖着,一只手缓缓伸进信封。郭守业的眼睛再一次被泪水模糊。
爸,这是咱家的房产证,我想……
亮亮,房子不用卖,大概,大概几千块钱就能治好的。
不,不,几千元我是有的,我想,我想……
儿子欲言又止,显出深深不安。
亮亮,有啥话你就说吧。
爸,我想,趁,趁您还在世时把房子,过,过到我名下,因为,因为以后会很麻烦的。
儿子的一句话犹如一个晴天霹雳,险些将郭守业从床上劈倒在地上。刹那间,他的五脏六腑纠结在了一起似的剧疼难忍,尤其是肝部,霍霍的疼,刀剜一般,他的整个身体怕冷一样痉挛着缩成一团。
“八成,八成我是真的得肝癌了。”他想。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写儿子因“下班后第一次发现桌子上没有热腾腾的饭菜”而发问,说明郭守业一直在周到地照顾着这个游手好闲又不务正业的儿子。
B.小说插叙了妻子临终前的遗言,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郭守业不能直接向儿子要钱的苦衷,而儿子依仗着母亲的遗言更加放肆。
C.小说的后半部分在运用语言、心理、神态描写的同时,还插进了郭守业对儿子举止的误解,当明白了儿子的真实意图后,郭守业的肝病加重了。
D.小说结尾既让人始料不及,又令人回味无穷,展现了当前部分年轻人的思想状态,具有“欧·亨利”式小说结尾的艺术魅力。
(2)小说标题“你怎么好意思”有什么意义?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
(3)请简要分析郭守业的形象。(6分)
【答案】
(1)D(试题分析:A项,“这个游手好闲又不务正业的儿子”错,根据原文可知,儿子有工作,而且收入也
不错。B项,“儿子依仗着母亲的遗言更加放肆”于文无据。C项,“郭守业的肝病加重了”错,郭守
业并没有生病。)
(2) 这个标题有两层意义:一是说父亲怎么好意思装病来向儿子要钱,二是说儿子怎么好意思在父亲“生病”的时候提出把房产过到自己名下的要求。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从内容和表达技巧上来回答意义。在内容上,文章大体内容是父亲装病来向儿子要钱,儿子在父亲“生病”的时候提出把房产过到自己名下的要求。所以,标题一语双关,既是指父亲怎么好意思,也是指儿子怎么好意思。在表达技巧上,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3)①郭守业是个疼爱儿子的父亲,一直细心地照顾儿子,一切都替儿子着想。②郭守业是个善良质朴的人,明明自己极端困难,但仍没有直接向儿子张口要钱。③郭守业是个不善教子的人,他想向儿子要钱,但只能采用迂回的方式,儿子也不是个孝顺儿子。
四、语言文字运用(6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将事故的危害减到最小,相关领导应对迅速,下车伊始便认真查看具体情况,指挥调度,赢得了群众和媒体的普遍好评。
B.距里约奥运会开幕式仅有数月时间,主办方积极筹划,严阵以待,力争在办好“节俭奥运”的同时,也办出一场精彩奥运。
C.目前各大媒体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实鲜活的事例、感人至深的典型、鞭辟入里的评论吸引了大批受众。
D.中央公布的八项规定,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说,诚为清规戒律,不容违犯,它是使我们的党风、政风日渐好转的重要保证。
12.C(A项望文生义,下车伊始:旧时只官吏初到任所,现指刚到一个新地方或新工作岗位。B项用错对象,严阵以待:摆好严整的阵势,等待来犯的敌人。D项褒贬不当,清规戒律:僧尼、道士必须遵守的规则和制度,借指束缚人的死板的规章制度。
鞭辟入里:鞭打触及到了衣服的最里层。形容作学问切实。也形容分析透彻,切中要害。形容“评论”正确。)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7月31日,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宣布北京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北京由此成为第一座奥运会历史上获得过夏冬两季奥运会举办权的城市。
B.明国时期知识分子的待遇普遍较高,鲁迅和徐志摩的工资收入就都属于“高大上”
阶层,但他们如果想买辆自己的私人轿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C.近期一些地方出现重度雾霾,部分城市启动红色预警,一些中小学相继采取“停课不停学”的应急措施,通过在线教学系统为孩子进行课业辅导。
D.俗话说“言由心生”,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能否提高与群众说话的水平,根本在于心中要有群众,要将党的群众路线内化于心,要与群众打成一片。
13.C(A项语序不当,“第一座”不应在“奥运会”之前,应移至“获得”之前。B项成分赘余,去掉“自己的”或“私人”。D项两面对一面。)
五、写作(40分)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最近微信和QQ上常出现这样的信息:“孩子正在参加评选活动,请大家帮忙给XX号孩子投上宝贵的一票,麻烦大家了。”
面对此类现象,有人说这是家长爱孩子的表现,也有人说这样做有失公平,还有人说这是用媒体谋私利……你对此有何看法?
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