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0.50 KB
  • 2021-06-03 发布

山东省济宁市2020届高三高考模拟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 2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山东省济宁市2020年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 mm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讲好中国故事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传播,国家间的语言障碍和经验障碍等一定程度上堵塞了中国故事的传播渠道,造成传播路径不畅。将本土表达与精准送达相结合,是拓展中国故事传播路径的有效手段。‎ 本土表达就是在了解国际受众思维方式、接受习惯和理解框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适时适地地调整传播路径,通过采取针对不同国家的本土化表达,构建起中国故事的国内外对话体系,增强传播的针对性。一方面,要深入目标传播国的文化背景,准确把握其接受特点,以寻求中国故事传播的突破点,为调整传播路径做好准备;另一方面,针对国别差异,用目标国听得懂、易理解的故事话语和表达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让双方在互通的基础上开展互动交流。‎ 精准送达就是运用以数据为核心的算法技术,将中国故事融入高效的传播载体和平台,分析受众的个性需要、喜好和习惯,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实施定向推送和个性化传播,以提高讲好中国故事的精准度。一方面,要开发运用国内外受众使用率高、表现力强的载体,以高效的载体助推中国故事的精准送达;另一方面,用适宜的表达方式推送故事内容,以个性推送实现精准送达,满足个体的差异性需求。‎ ‎(摘编自吴倩倩、张一《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大国精彩的三大着力点》)‎ 材料二: ‎ - 26 -‎ 随着媒体融合发展不断深入,其对我国国家软实力建设,特别是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作用日益显现。‎ 内容融合是媒体融合中最直观的层面。在国际传播中,媒体可以利用自身特点,对内容进行充分挖掘,从多角度满足国际受众的分众化需求。与此同时,还可以改变以往单一媒体、单一形态的传播局限,利用新技术加强与国际公众的互动,增加趣味性。同时,充分利用新技术实现传播交互,提升国际舆论场的活跃度。在新技术助力下,国际传播不再是传统的单向传播,能实现与受众的互动。国际受众在接触网上信息时,拥有跟帖、留言等表达的机会,可获得更多的参与度和体验感,这能增强国际舆论场上相关议题的活跃度。‎ 在国际传播中,不仅需要有优秀的作品和丰富的内容,还需要有完善的信息传播载体或渠道,才能将我们精心烹饪的“精神大餐”送达国际公众手中。多样化的终端连接增加了国际传播的途径。这些终端设备能适用于多样化的情景,发挥其独特作用,各司其职又融为一体。国际受众在不同的生活场景,甚至是碎片化的时间里,也都全天候、全方位地被纳入国际传播的网络。在此意义上,渠道融合极大增加了我国国际传播的空间和规模。‎ 平台融合是渠道融合的升级阶段,一个成熟的平台往往运营多个渠道。在国际传播中,可以建设自己的平台“造船出海”,也可与成熟的平台合作“借船出海”,通过吸引多种传播主体的广泛参与,进行模式创新,将中国的故事和声音传得更远更深。当前,要加强国际传播,除了传统的官方对外媒体,还要强调其他行为主体的积极作用,如政府部门、高校、企业、非政府组织、公众等。平台融合为多元主体参与、形成矩阵化传播提供了可能。如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不仅自建平台,还在全球十多个社交平台上运营了20多个官方账号,其在脸书上的账号拥有7000多万粉丝。‎ 当今,“西强我弱”的国际传播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改变,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在媒体融合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这种“传播逆差”拥有不断缩小的可能,中国面临赢得国际传播战略主动的历史机遇。未来,我国的国际传播体系必然与媒体融合的大势相适应,无论在内容、渠道和平台方面,我们的国际传播能力都拥有极大的提升潜能。‎ ‎(摘编自张明新、文子玉《媒体融合促进我国国际传播的功能探析》)‎ 材料三:‎ - 26 -‎ 讲好中国故事,在当前西方话语霸权语境下,必须寻求并获得在国际场域的传播力。要想国际社会了解和接受我们,就要主动把我们的想法说清楚,让真实的声音先入为主。中国故事内容上丰富多彩,但在精神内涵和价值立场上,我们必须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满自信地向世界介绍中华文明为世界带来的丰富历史智慧和历史贡献;必须围绕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向世界讲好中国人民砥砺奋进、自强不息建设新中国的故事,讲好中国坚持和平发展,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故事。‎ 如果说中国故事是中国话语、中国立场的形象化表述,那么,修辞手法就是对中国故事表述系统的加工和装饰。修辞手法包括语言修辞和视觉修辞。语言修辞强调使用语言符号及对比、隐喻、象征等修辞策略,以讲述真实感人的个案、生动有趣的故事等。视觉修辞则是用图像化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要求必须了解目标受众的视觉文化心理。运用视觉修辞,不能停留在一些表层的文化符号输出上,而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价值内嵌于视觉图像中,以有效的视觉修辞策略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声音。‎ 在跨文化传播实践中,情感认同往往是达成意义认同的有效手段,当我们被一个故事所感动时,往往也就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故事所承载的价值观。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必须能够塑造唤起国外受众情感认同的叙事语境。一方面个人了解他人的独特经历,并设身处地地体会和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感受;另一方面,要寻求在特定议题上的共同见解,秉持“求同存异”的精神,寻找中外共同的情感认同点。当然,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不能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而是要经由故事引人入“道”。入“道”就是经由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向世界提供全球公共事务和公共议题的中国方案、中国价值、中国智慧。‎ ‎(摘编自连子强《中国故事对外传播叙事的体系性规定》)‎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本土表达需要针对我国现实,寻找与不同文化间的契合点,进而开展互动交流。‎ B. 精准送达主要针对个体受众,既离不开高效的载体,又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C. 单一媒体不能够表现一个好故事的诸多要素,因而需要借助全媒体、融媒体等。‎ D. 修辞手法诉诸文化符号,从而能让外国人更好地“听得懂、听得进”中国故事。‎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真实客观、积极主动对外传播中国故事是对抗西方话语霸权的有力手段之一。‎ B. 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围绕新中国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讲好中国故事。‎ C. 增进理解、寻求共识,能唤起国外受众情感认同,提升我国对外话语感召力。‎ D. 情感认同是达成意义认同的有效手段,也是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最终落脚点。‎ ‎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 中国日报网推出系列视频,在主流社交媒体平台上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需求的公众推出分众化账号,实现精准传播。‎ B. “这里是海南”系列活动聘请多种语言的运营人员与不同国家的粉丝进行线上互动,及时回复各国粉丝的提问。‎ - 26 -‎ C.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题影像展,善用隐喻、映衬、双关等修辞叙事,设计出“一带一路”动漫、吉祥物、表情包等。‎ D. 中国国际电视台在移动客户端上打造了聚合新闻、社交、直播、视频等多渠道的平台,吸引了海外数百万用户的参与。‎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5. 请依据三则材料中的观点,对下列两则国际传播案例进行简要点评。‎ 案例1:动画片《雪人奇缘》在全球46个国家上映。影片中雪人大毛的冒险之旅途经千峰竞秀的黄山、波光潋滟的千岛湖、临江危坐的乐山大佛……让海外观众足不出户游遍大美中华:片中大毛对家的渴盼与期待,奶奶的操心与唠叨,伙伴们的团结与勇气,都让观众倍感温暖。‎ 案例2:《国际广告》杂志刊登了一则某品牌油漆平面广告作品:画面上有一个中国古典式凉亭,凉亭有两根立柱,未涂油漆的左立柱色彩黯淡,柱面粗糙,一条龙紧紧攀附在柱子上;涂了油漆的右立柱色彩鲜艳,柱面光滑,一条龙跌落到地面上。‎ ‎【答案】1. B 2. D 3. C ‎ ‎4. ①论证层次清晰。采用总分总结构,从内容、渠道和平台三个方面,论证了媒体融合对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作用。②论证方法多样。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证了渠道融合、平台融合的发展不断深入的特点。 ‎ ‎5. ①案例一呈现了中国自然风光,增强了观众对中国风景名胜的兴趣;中国式亲情、友情等元素,唤起了中外观众的情感共鸣;通过视觉图像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价值,是国际传播的优秀案例。②案例二立足于传统文化,将两幅画面对比,形象地表现了产品特点;但“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跌落到地面”这一设计既不美观,也忽略了其象征意义,从国际传播的角度看,有不妥之处。‎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这类题需要考生仔细认真阅读文本,迅速提取信息,与选项内容加以细致比对,筛选、聚焦错误点,并灵活理解准确做出判断。‎ A项,“针对我国现实”表述错误,从原文材料一第2段 “针对不同国家的本土化表达”可知题干转述错误;‎ - 26 -‎ C项,“不能够表现”表述错误,从原文材料二第2段信息“还可以改变以往单一媒体、单一形态的传播局限”可知选项错误;;‎ D项,“诉诸文化符号”表述错误,从原文材料三第2段信息“不能停留在一些表层的文化符号输出上”可知选项分析错误。‎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能力。首先审清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在读完一遍文本的基础上快速找出选项中可能有问题的敏感处,再次回归原文,筛选并提取出能与选项敏感处加以对照分析的句子,细致分析灵活理解,做好抉择。常见问题有:推测变肯定导致表述绝对、信息杂糅不合文本、时空错位、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无中生有过度解读文本等等。‎ D项,“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的最终落脚点”表述错误,从材料三最后一段“在跨文化传播实践中,情感认同往往是达成意义认同的有效手段,当我们被一个故事所感动时,往往也就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故事所承载的价值观。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必须能够塑造唤起国外受众情感认同的叙事语境”可知“也是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的最终落脚点”无中生有。‎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论据的分析理解能力。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事实在议论文中论据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看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道理论据:作为论据的道理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材料的观点是“随着媒体融合发展不断深入,其对我国国家软实力建设,特别是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作用日益显现。”‎ C项,侧重“修辞叙事”,与“媒体融合”没有关系,所以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 故选C。‎ ‎【4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归纳议论文的论证特点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从论证方式的角度归纳论证特点。文章的论证方式包括:立论、驳论、立论驳论相结合三种方法。二、从论证结构和整体论证思路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议论文,就全文的结构而言,最常见的结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横式结构;一种是纵式结构。三、直接论证还是间接论证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四、从论证方法使用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有的文章清一色运用某种论证方法;有的文章以一种或几种论证方法为主,以其他论证方法为辅助。五、从论点提出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归纳一篇议论文的论证特点,要关注其提出论点的角度是是否新颖,同时要指出其观点是否独到。六、从论点提出的位置和方法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七、从论据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八、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材料二从中国故事内容、传播中国故事的渠道和传播中国故事的平台三个方面,采用总分总结构,论证了媒体融合对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作用,可见论证层次清晰。运用“在国际传播中,不仅需要有优秀的作品和丰富的内容,还需要有完善的信息传播载体或渠道,才能将我们精心烹饪的‘精神大餐’送达国际公众手中”的比喻论证,“如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不仅自建平台,还在全球十多个社交平台上运营了20多个官方账号,其在脸书上的账号拥有7000多万粉丝”的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证了渠道融合、平台融合的发展不断深入的特点,可见论证方法多样。‎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材料内容,分析案例特点的能力。案例的分析与点评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分析每个案例的背景;分析案例的简介与概况;将案例与传统的相关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案例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要素;分析案例的借鉴与启示。本题案例一通过影片中雪人大毛冒险之旅的途经地向中外观众呈现了中国自然风光,增强了观众对中国风景名胜的兴趣;“片中大毛对家的渴盼与期待,奶奶的操心与唠叨,伙伴们的团结与勇气”体现了中国式亲情、友情等元素,唤起了中外观众的情感共鸣;“动画片《雪人奇缘》在全球46个国家上映”说明通过视觉图像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价值,是国际传播的优秀案例。案例二立足于传统文化,将两幅画面对比“未涂油漆的左立柱色彩黯淡,柱面粗糙”“涂了油漆的右立柱色彩鲜艳,柱面光滑”形象地表现了产品特点;但“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跌落到地面”这一设计既不美观,也忽略了其象征意义,从案例内容“涂了油漆的右立柱色彩鲜艳,柱面光滑,一条龙跌落到地面上”可知作为国际传播的《国际广告》杂志,这样的设计宣传有不妥之处。‎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 26 -‎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还给我 严 力 请还给我那扇没有装过锁的门 哪怕没有房间也请还给我 请还给我早晨叫醒我的那只雄鸡 哪怕已经被你吃掉了 也请把骨头还给我 请还给我半山坡上的那曲牧歌 哪怕已经被你录在了磁带上 也请把笛子还给我 请还给我 我与我兄弟姐妹们的关系 哪怕只有半年也请还给我 请还给我爱的空间 哪怕已经被你污染了 也请把环保的权利还给我 请还给我整个地球 哪怕已经被你分割成 一千个国家 一亿个村庄 也请你还给我 ‎6.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即使没有房间也要一扇门,即使雄鸡被吃掉也要鸡的骨头,荒唐要求的背后是深深的无奈和悲凉。‎ B. 牧歌被录在磁带上,就变成了“你”赚钱的工具,所以作者希望要回笛子,收回自己应有的权利。‎ C. “哪怕只有半年也请还给我”,既表明作者对与兄弟姐妹关系的珍视,也暗含了对失去亲情的痛惜。‎ - 26 -‎ D. 如果爱的空间被污染了,诗人希望通过“环保”治理改善,含蓄地表现出对纯洁的爱的执着追求。‎ ‎7.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诗采用拟人手法,将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各国统治者集中为一个“你”作为诉求和谴责的对象。‎ B. “一千个国家/一亿个村庄”,用夸张手法呈现世界被分割的图景,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诉求。‎ C. 诗中一再使用的“哪怕”,凸显了最高期待与最低限度的满足之间强烈的反差,强化了情感力度。‎ D. 全诗借助多种意象,展开丰富联想,运用排比等多种手法,显现出清晰的思维脉络和深沉的情感旋律。‎ ‎8. “还给我”是这首诗的核心诉求,简要概括作者希望“还给我”的究竟是什么。‎ ‎9. 这首诗各段落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答案】6. B 7. A ‎ ‎8. ①人与人之间没有隔阂、和谐相处关系。②符合自然规律和人性的田园生活。③不被商业化、纯朴天然的艺术形式。④兄弟姐妹之间的天伦之爱。⑤纯洁美好、不受世俗污染的爱。⑥和平、团结、友爱的大同世界。 ‎ ‎9. 第一问:①各段落按照诉求由具体到抽象(或由微观到宏观)的内在顺序安排。②先是在“门”“雄鸡”“牧歌”这些具体事物上的诉求,然后是在“兄弟姐妹们的关系”“爱的空间”这些情感上的诉求,最后是“整个地球”这一最大的理想诉求。第二问:①使得全诗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结构上浑然一体。②使得全诗内涵层层推进,境界逐步提升,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解析】‎ ‎【6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项,“所以作者希望要回笛子,收回自己应有的权利”曲解诗句含意。应理解为作者痛心于纯真美好的事物被商业化污染,希望能至少保留一点天然美好的东西。‎ - 26 -‎ 故选B。‎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这类题,首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诗歌,借助诗歌注释及关键意象,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继而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知识储备,具体分析作品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诗歌表现手法很多,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直抒胸臆、对比、反衬、烘托渲染、正侧面相结合等。学生要对每一种手法都了解掌握,才能够正确加以判断。‎ A项,“全诗采用拟人手法”分析错误,不是拟人手法,将“你”理解为各国统治者也不全面。‎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现代诗歌内容和主旨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这首现代诗,抓住诗中的意象、意境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 ‎“没有装过锁的门”——“我”不愿被异己的力量所封闭,“我”希望拥有自由的空间。诗人呼唤人与人之间没有隔阂、和谐相处的关系。“早晨叫醒我的那只雄鸡”——“我”不愿不分昼夜不辨黑白地活着,“我”必须主宰自己的时间;“半山坡上的那曲牧歌”——“我”渴望诗意地生活,拥有宁静与安适。诗人呼唤符合自然规律和人性的田园生活,呼唤不被商业化、纯朴天然的艺术形式。“我与我兄弟姊妹的关系”——“我”不愿被孤立被边缘化,“我”渴望温馨和睦、相亲相爱的人际关系。诗人呼唤兄弟姐妹之间的天伦之爱。“爱的空间”——(这个概念比上一个更进一步)“我”憎恶生活在充斥冷漠、布满仇怨、杀机四伏的世界。诗人呼唤纯洁美好、不受世俗污染的爱。“整个地球”——(这个意象是全诗的高潮点)——“我”希望地球是一个和平的星球,不再干戈纷扰。诗人呼唤和平、团结、友爱的大同世界。……诗人借“我”这个抒情主人公之口,宣泄了自己的美好理想。‎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诗歌的结构安排。要在仔细阅读并理解各段落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各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体会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 26 -‎ 从整首诗文本来看,“我”的请求显然是按着由小到大(或着说由“小我”到“大我”)的顺序展开的,而现实世界(“你”)所能给予的满足是空洞的,是不存在的;初级层次的小的“请求”,尚且无法得以满足,更何况更高层级的要求呢?而“我”却不在乎这个严酷的现实了,而一厢情愿“变本加厉”地一次次地提出更高级的“请求”,当然这更高层级的“请求”的满足只能是更加地空洞,更加地不现实,也就更加地荒谬可笑。这或许就是堂吉诃德式的理想主义者的天真与幼稚。因而,各段落按照诉求由具体到抽象(或由微观到宏观)的内在顺序安排。这样使得全诗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结构上浑然一体。诗歌先是在“门”“雄鸡”“牧歌”这些具体事物上的诉求,然后是在“兄弟姐妹们的关系”“爱的空间”这些情感上的诉求,最后是“整个地球”这一最大的理想诉求。这样使得全诗内涵层层推进,境界逐步提升,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点睛】现代诗歌的鉴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诗歌的语言由于体裁的特点,诗歌的语言要求能用最简洁的词句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形成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 ‎(二)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歌中的艺术形象。要把握诗歌的形象,就要抓住诗歌形象。‎ ‎(三)根据诗歌内容,正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也。矩襁褓而孤,及长好学,颇爱文藻,有智数。世父让之谓矩曰:“观汝神识,足成才士,欲求宦达,当资干世之务。”矩始留情世事。‎ 及高祖受禅,迁给事郎,奏舍人事。明年,奏诏巡抚岭南,未行而高智慧、汪文进等相聚作乱,吴越道闭,上难遣矩行。矩请速进,上许之。行至南康,得兵数千人。时俚帅王仲宣逼广州遣其所部将周师举围东衡州矩进击破之贼惧释东衡州据原长岭又击破之,遂斩师举,进军自南海援广州。仲宣惧而溃散。矩所绥集者二十余州。及还报,上大悦,顾谓高颎、杨素曰:“有臣若此,朕亦何忧!”以功拜开府,赐爵闻喜县公,赉物二千段。‎ 从炀帝巡于塞北,幸启民可汗帐。时高丽遣使先通于突厥,启民不敢隐,引之见帝。矩因奏状曰:“高丽之地,本孤竹国也。周代以之封于箕子,汉世分为三郡,晋氏亦统辽东。今乃不臣,别为外域,故先帝疾焉,欲征之久矣。当陛下之时,安得不事,使此冠带之境,仍为蛮貊之乡乎?”帝曰:“如何?”矩曰:“请面诏其使,放还本国,遣语其王,令速朝观。不然者,当率突厥,即日诛之。”帝纳焉。王师临辽,以本官领武贲郎将。明年,复从至辽东。以前后渡辽之役,进位右光禄大夫。于时皇纲不振,人皆变节,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内史侍郎虞世基等用事,文武多以贿闻。唯矩守常,无赃秽之响,以是为世所称。‎ 宇文化及之乱,矩晨起将朝,至坊门,遇逆党数人,控矩马诣孟景所。贼皆曰:“不关裴黄门。”既而化及从百余骑至,矩迎拜,化及慰谕之,令矩参定仪注。‎ - 26 -‎ 及宇文氏败,为窦建德所获,以矩隋代旧臣,遇之甚厚。建德起自群盗,未有节文,矩为制定朝仪。旬月之间,宪章颇备,拟于王者。建德大悦,每谘访焉。建德败于武牢。群帅未知所属,曹旦长史李公淹、大唐使人魏徵等说旦及齐善行令归顺。旦等从之,乃令矩与徵、公淹领旦及八玺,举山东之地归于大唐。‎ ‎(选自《隋书·裴矩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时俚帅王仲宣逼广州/遣其所部/将周师举围东衡州/矩进击/破之贼/惧释东衡州/据原长岭/‎ B. 时俚帅王仲宣逼广州/遣其所部将周师举围东衡州/矩进击/破之贼/惧释东衡州/据原长岭/‎ C. 时俚帅王仲宣逼广州/遣其所部将周师举围东衡州/矩进击破之/贼惧/释东衡州/据原长岭/‎ D. 时俚帅王仲宣逼广州/遣其所部将周师/举围东衡州/矩进击破之/贼惧/释东衡州/据原长岭/‎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岭南是对我国南方五岭以南地区的概称,历史上各朝代对其建制划分和称谓有很大不同,现在指两广、海南、港澳等地。‎ B. 可汗意为“国王”,又称大汗、汗王,是古代对北方游牧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呼。文中“启民可汗”时为突厥一部的首领。‎ C. 冠带原指帽子和束腰用的带子,后引申为礼仪教化之意。裴矩用“冠带”与后文的“蛮貊”对比,以显示征讨高丽的必要性。‎ D. 隋由炀帝杨广建立,是中国古代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一个朝代。隋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的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国。‎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裴矩颇有才学,参与制定礼仪。他长大后喜欢学习,爱好文辞,伯父裴让之对其寄予厚望;被窦建德俘获后,他用时不到一个月就制定出了较为完备的典章制度。‎ B. 裴矩巡抚岭南,安抚集聚州地。吴越一带因叛乱道路阻闭,皇上未敢遣行,裴矩却请求速往,凭借几千人的军队大败贼军,安抚聚集了二十余州,皇帝大为赞赏。‎ C. 裴矩遵守常法,没有贪赃纳贿。朝廷纲纪混乱,宇文述和虞世基执掌政事,很多文武官员因为行贿受赂而闻名,只有裴矩坚守节操,没有贪赃枉法之名而被称赞。‎ D. 裴矩历经数朝,受到礼待厚遇。在隋代时,他因建立功勋,或官职得到晋升,或被赐予爵位和丰厚财物;隋亡以后,又得到宇文化及、窦建德和唐代的礼遇任用。‎ - 26 -‎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请面诏其使,放还本国,遣语其王,令速朝观。‎ ‎(2)既而化及从百余骑至,矩迎拜,化及慰谕之,令矩参定仪注。‎ ‎14. 裴矩主张征讨高丽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C 11. D 12. D ‎ ‎13. (1)请允许我当面告知高丽使者,放他们回到自己国家,派他们告诉他们的国王,命令国王迅速前来朝拜进见。(2)不久,宇文化及带领一百多人马来到,裴矩迎接拜见,宇文化及安抚宽慰他,让他参与商定礼仪制度。 ‎ ‎14. ①如果高丽与突厥联手,将会成为隋的隐患。②高丽自周代起,就接受中原政权的统治,而现在竟然不臣服于隋。③如果炀帝征讨高丽,使其臣服,就可以成就一番大业,完成先帝心愿。‎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当时,俚人的元帅王仲宣逼近广州,并派遣部将周师举围攻东衡州。裴矩进兵击败乱军,贼军害怕,就放弃了东衡州,占据了原长岭。‎ 句中,“周师举”是人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贼”是“惧”的主语,应与上句断开,与下句相连。排除AB两项。‎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D项,“隋由炀帝杨广建立”解说错误。隋朝由文帝即文中所说“高祖”杨坚建立,也可以根据文中“及高祖受禅”“从炀帝巡于塞北”得知。‎ 故选D。‎ ‎【12题详解】‎ - 26 -‎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主要内容、人物形象特点、相关的事件、言行、观点、情感、技巧等。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D项,“又得到宇文化及、窦建德和唐代的礼遇任用”分析错误,文中没有交代裴矩归顺唐以后,是否得到礼遇任用。‎ 故选D。‎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 ‎(1)面诏,当面告知;遣,派;语,告诉。‎ ‎(2)从,使……跟随,带领;慰,安慰;参定,参与商定。‎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 裴矩主张征讨高丽,原因包括:‎ ‎①“时高丽遣使先通于突厥”如果高丽与突厥联手,将会成为隋的隐患。‎ ‎②“周代以之封于箕子,汉世分为三郡,晋氏亦统辽东。今乃不臣,别为外域”高丽自周代起,就接受中原政权的统治,而现在竟然不臣服于隋。‎ ‎③“当陛下之时,安得不事,使此冠带之境,仍为蛮貊之乡乎?”如果炀帝征讨高丽,使其臣服,就可以成就一番大业,完成先帝心愿。‎ ‎【点睛】文言文筛选信息注意事项: ‎ ‎1.通读全文,把握文意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文章的正文以及标题、作者、背景、注释等,都能向读者传递信息。文章的信息和材料有主次之分。一般来说,文章的主要意旨、主要事件或说明的主要事物,是文章的主要信息和材料;而枝蔓的事件或附带的事物,则是文章的次要信息和材料。在分析过程中,要准确把握隐含信息,先要弄清相关文字的字面含义,同时还得顾及全面,把握整体,推断时更要遵守逻辑规则。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 ‎ ‎2.弄清题干要求,根据要求筛选 ‎ - 26 -‎ ‎“跳读法”是筛选信息较为常用的方法。因为对一篇文言文来说,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完全读懂,采用“跳读法”,可以把不懂的字、词跳过去,来捕捉文中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时是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中心句、段落起始句、段末总结句、作者议论性的文字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语言信息孤立地看是重要的,但却是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面对众多的“有效”信息,我们要根据题干要求,正确认识信息所涉及的对象和范围,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分析、概括和归纳,做到有的放矢。 ‎ ‎3.剔除无效信息 我们从文章中筛选出来的信息有些往往是相似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有清晰的思路,仔细地去分析、辨别,从而剔除干扰项,得出所要的正确答案。‎ 参考译文 裴矩,字弘大,是河东闻喜人。裴矩在婴儿时就失去父母,成为孤儿,到长大成人后,勤奋好学,很爱好文章,有聪明才智。伯父裴让之对他说:“看你超凡的才识,足以成为人才,但是想要求得为官显达,还应学习一些处理世事的学问。”裴矩开始留心世事。‎ 等到高祖受禅得到皇位,裴矩迁升为给事郎,掌管舍人要事。第二年,奉诏巡抚岭南,还未起程,就遇上高智慧、汪文进等聚众作乱,吴越一带道路被堵塞,皇上难以派遣裴矩前去。裴矩请求迅速出发,皇上同意。走到南康时,得到几千兵卒。当时,俚人的元帅王仲宣逼近广州,并派遣部将周师举围攻东衡州。裴矩进兵击败乱军,贼军害怕,就放弃了东衡州,占据了原长岭。裴矩又进兵攻破原长岭,于是斩杀周师举,接着他又从南海发兵援助广州。王仲宣因害怕就溃逃了。裴矩安抚的地区有二十多个州。等到回报皇上,皇上非常高兴,看着高颎、杨素,对他们说:“有像这样的臣子,我还有什么忧虑的呢!”裴矩因功被授为开府仪同三司,赐封为闻喜县公,得赏布帛二千段。‎ 裴矩跟随炀帝到塞北巡视,炀帝驾临启民可汗的大帐。当时,高丽已派使者与突厥相通,启民可汗不敢隐瞒,便带领高丽使者前来拜见炀帝。裴矩于是上奏皇上说:“高丽这地方,本来是孤竹国,周代把它封给箕子,汉代又把它分为三个郡,晋代也统辖辽东。现在竟然不向陛下称臣,另成为外域他国,所以先帝对它很憎恨,想要讨伐它也很久了。陛下在这个时候,怎么能不成就大业,让这文明教化之地仍为蛮夷落后之乡呢?炀帝问道:“怎么办呢?”裴矩回答说:“请允许我当面告知高丽使者,放他们回到自己的国家,派他们告诉他们的国王,命令国王迅速前来朝拜进见。如果不这样的话,就应率领突厥,马上除掉他们。”炀帝听取了这个建议。军队到了辽东,裴矩以本官身份兼任武贲郎将。第二年,他又随军队来到辽东。裴矩因为前后到辽东参战,被迁升为右光禄大夫。当时,朝廷纲纪不振,人们都改变了节操,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内史侍郎虞世基等当权执政,文武百官也多因行贿受赂而闻名,只有裴矩还保持原来的节操,没有贪赃枉法的名声,因此被人们称颂。‎ - 26 -‎ 在宇文化及叛乱之时,裴矩早晨起来前去上朝,走到坊门,遇到几个叛逆党徒,他们挟持裴矩的马到孟景的住处去。叛军们都说:“这与裴黄门无关。”不久,宇文化及带领一百多人马来到,裴矩迎接拜见,化及安抚宽慰他,让他参与商定礼仪制度。等到宇文化及失败,裴矩被窦建德俘获,因为裴矩是隋朝老臣,窦建德优厚地对待他。由于窦建德出身于群盗,没有礼节,裴矩给他制定朝纲制度。一个月之内,典章法度就已经很齐备,就像君王一样。窦建德非常高兴,经常向裴矩询问要事。窦建德在武牢兵败,将帅不知归从谁,曹旦的长史李公淹、大唐使者魏徵等人劝说曹旦和齐善行归顺大唐。曹旦等人听从了他们的劝告,于是让裴矩把八枚传国玉玺,交给魏征和李公淹,将崤山以东的土地全部归于大唐。‎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行遇雨 袁说友 约得东风二月春,稍①陪孤棹晓溪行。‎ 酒能宽我三更梦,雨不饶人半日程。‎ 愁对梅残初话别,懒看桃艳欲欣荣。‎ 红尘未踏心先退,不是宵长故②独醒。‎ ‎【注】①稍:只,仅仅。②故:仍然。‎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描绘早春二月,春风吹拂,诗人乘坐孤舟,缘溪晓行,所写情景别有意趣。‎ B. 颔联写昨夜饮酒使心中烦扰暂时得到宽解,一早出行又喜遇春雨,令人心生惬意。‎ C. 颈联写梅花已残,桃花正艳,点出了时节变化,“愁”“懒”则暗示心境的复杂。‎ D. 全诗写景清丽,用语浅近;但寻常物象景色之中,却隐含着诗人特殊的人生况味。‎ ‎16. 对末句“不是宵长故独醒”中的“独醒”应怎样理解?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①“梅”代表了高洁,“桃艳欲欣荣”象征着世俗的烦扰,诗人在将要踏入红尘之际,心生退意,用“独醒”表达自己对高洁品格的坚守和对世俗社会的厌倦。②孤棹独行,寂寞清冷,借酒消愁,自我宽解,表现出诗人内心卓然不群的孤独和愁苦。‎ ‎【解析】‎ ‎【15题详解】‎ - 26 -‎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项,“喜遇”“心生惬意”与诗境不符。“雨不饶人”暗含着诗人淡淡的责怨,后文的“愁”“懒”也印证了这一点。‎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炼字能力。解题的基本思路:​(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首联,“约得东风二月春,稍陪孤棹晓溪行”,孤棹独行,寂寞清冷,借酒消愁,自我宽解,表现出诗人内心卓然不群的孤独和愁苦。颔联,“酒能宽我三更梦,雨不饶人半日程”写昨夜饮酒使心中烦扰暂时得到宽解,“雨不饶人”暗含着诗人淡淡的责怨。颈联,“愁对梅残初话别,懒看桃艳欲欣荣”,“梅”代表了高洁,“桃艳欲欣荣”象征着世俗的烦扰,“懒看”写出了诗人对世俗与红尘的反感与抵触。尾联,“红尘未踏心先退,不是宵长故独醒”,诗人在将要踏入红尘之际,心生退意,用“独醒”表达自己对高洁品格的坚守和对世俗社会的厌倦。‎ ‎【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 ‎(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 ‎(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 ‎(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敢于直谏,他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了君主能创业却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劝谏唐太宗治国应善始克终。‎ - 26 -‎ ‎(2)《短歌行》一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曹操化用古语,以山和海作比喻,表明自己渴望延揽人才的深意。‎ ‎(3)贾谊在《过秦论》中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_______________”,那么秦朝就不会灭亡。两种说法均切中肯綮,深刻总结了秦亡的历史教训。‎ ‎【答案】 (1). 有善始者始繁 (2). 能克终者盖寡 (3). 山不厌高 (4). 海不厌深 (5).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6).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繁、寡、厌。‎ ‎【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白娘子是妖,又是仙,但成妖成仙她都不心甘。她的理想最平凡也最灿烂:只愿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中国传统思想历来有分割两界的习惯性功能。一个浑沌的人世间,利刃一划,或者成为圣、贤、忠、善、德、仁,或者成为奸、恶、邪、丑、逆、凶,前者举入天府,后者沦于地狱。有趣的是,这两者的转化又极为便利。白娘娘做妖魔做神仙都非常容易,麻烦的是,她偏偏看到在天府与地狱之间,还有一快平实的大地; ① ,还有一种寻常的动物:人。她的全部灾难,便由此而生。‎ 普通的、自然的、只具备人的意义而不加外饰的人,算得了什么呢?厚厚一堆二十五史并没有为它留出多少笔墨。于是,法海逼白娘娘回归于妖,天庭劝白娘娘上升为仙,而她却拼着生命大声呼喊:人!人!人!‎ - 26 -‎ 她找上了许仙,许仙的木讷和萎顿无法与她的情感强度相对称,她深感失望。可怜的白娘娘,在妖界仙界呼唤人而不能见容,在人间呼唤人也得不到回应。但是,她是决不会舍弃许仙的,是他,使她想做一个普通人的欲求变成了现实。她甘愿为了他去万里迢迢盗仙草,甘愿为了他在水漫金山时殊死拼搏,一切都是为了卫护住她刚刚抓住一半的那个“人”字。‎ 在我看来,白娘娘最大的伤心处正在这里,而不是最后被镇于雷峰塔下。她无惧于死,更何惧于镇?她莫大的遗憾,是最终 ② 。雷峰塔只是一个归结性的造型,成为一个民族精神界的怆然象征。‎ ‎18. 下面对文中语句所用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个浑沌的人世间,利刃一划,或者成为圣、贤、忠、善、德、仁,或者成为奸、恶、邪、丑、逆、凶,前者举入天府,后者沦于地狱。”(比喻、排比)‎ B. “普通的、自然的、只具备人的意义而不加外饰的人,算得了什么呢?厚厚一堆二十五史并没有为它留出多少笔墨。”(反问、借代)‎ C. “她甘愿为了他去万里迢迢盗仙草,甘愿为了他在水漫金山时殊死拼搏,一切都是为了卫护住她刚刚抓住一半的那个“人”字。”(对偶、拟人)‎ D. “她无惧于死,更何惧于镇?……雷峰塔只是一个归结性的造型,成为一个民族精神界的怆然象征。”(设问、比喻)‎ ‎1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他们让白娘娘做妖做仙,她却只想做人。”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案】18. B 19. ①在妖魔和神仙之间 ②没能成为一个普通人 ‎ ‎20. ①原文将他们让白娘娘做妖做仙、她一心要做人的情形交代更清楚,两者对比更鲜明。②原文用生动描写和反复手法表现白娘娘做人的渴望追求,更形象可感,表达感情更强烈。③原文更有文采,表达风格与前后文更为协调一致。‎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 A项,判断错误,没有排比的修辞手法;‎ - 26 -‎ B项,判断正确,“普通的……算得了什么呢?”是反问,“二十五史”和“笔墨”都是借代。‎ C项,判断错误,没有对偶和拟人;‎ D项,判断错误,“她无惧于死,更何惧于镇?”不是设问,是反问,没有比喻。‎ 故选B。‎ ‎【19题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第①空,从上文“她偏偏看到在天府与地狱之间,还有一快平实的大地”可知,下面指向的是“人世间”,从下文“还有一种寻常的动物:人”可知,人是不同于天府的神仙与天域妖魔。分析可知,空格处可以填写“在妖魔和神仙之间”。‎ 第②空,从上文来看,法海逼迫白娘娘成妖,天庭逼迫她成仙,她却要成为人。她无惧于死,更何惧于镇?然而,最终,“没能成为一名普通的人”,这是“她莫大的遗憾”。分析可知,此处空格应填写“没能成为一个普通人”。‎ ‎【20题详解】‎ ‎​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 划线句子“法海逼白娘娘回归于妖,天庭劝白娘娘上升为仙,而她却拼着生命大声呼喊:人!人!人!”句中指出让白娘娘做妖的是法海,让她成仙的是天庭,而她却拼命要做“人”,这样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更强烈的感情。句中运用了动词“拼命”表明白娘娘要做人的决心,句中“人!人!人!”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感情更强烈。句子前两句句式相同,风格一致,后两句生动形象,整个句子与前后文协调一致,富有文采。而修改后的句子缺乏文采,表达的情感也不够强烈。‎ ‎【点睛】补写句子的方法 第一步: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展开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 - 26 -‎ 第二步: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考生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等。‎ 第三步: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21.下面的产品使用说明书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本产品为易燃易爆液体,②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范使用、运输和贮存,③贮存和施工区域不得有任何火源(包括明火、电火花、热表面等)。④本产品在倒入溶剂或转移产品时会产生静电,⑤操作时必须始终使用接地导线和防静电服装。⑥本产品含有一定比例的溶剂,⑦溶剂蒸汽与空气可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⑧相关操作必须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⑨避免蒸汽浓度高于职业暴露限度。‎ ‎【答案】②改为“运输、贮存和使用”;④删去后一个“产品”;⑤改为“使用接地导线,穿防静电服装”。 ⑧在“环境中”后面加“进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第②句语序不当,“使用、运输和贮存”应为“运输、贮存和使用”。‎ 第④句成分赘余,“在倒入溶剂或转移产品时”中“产品”与主语“产品”重复。‎ 第⑤句搭配不当,“接地导线和防静电服装”应为“使用接地导线,穿防静电服装”。‎ 第⑧句成分残缺,在“环境中”后面加“进行”。‎ ‎【点睛】病句辨析的几种方法:‎ ‎①语感检查法,辨析病句,可以依靠预估,一般说来,按习惯的说法觉得别扭的地方,常常是有语病的地方,病句类型中的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语意重复都可用此法;‎ ‎②主干枝叶法,按照先找句子主干,再看句子枝叶的步骤来确定病句,搭配不当、成分残缺都可用此法;‎ ‎③类比检查法,就是仿造一个结构类似的句子同原句作比较,如果仿写句子有问题则说明原句不正确;‎ - 26 -‎ ‎④逻辑分析法,就是从事理上分析句子,看概念的使用、判断、推理是否得当,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前后语句是否呼应等;‎ ‎⑤寻找标志法,就是抓住病句中一些明显得语音标志。‎ ‎22.为宣传防控新冠肺炎的理念,有人对奥林匹克标志(左图)重新作了设计(右图)。请简要介绍并评析新图案的设计思路,不超过80字。‎ ‎【答案】将奥林匹克标志中环环相扣的五环拆开,各自独立,彼此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该设计构思巧妙,简洁明了,很好地传达了疫情期间人们要保持适当社交距离的理念。‎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图文转换,要求考生将图表中的信息转换成语言文字信息,但一般不需要也不允许我们进行想象甚至虚构。这类题答题思路是:先看标题,再看图示,不放过图示中的文字,然后概括答题。‎ 本题左图是奥林匹克标志五环,环环相扣,象征着五大洲人民团结在一起。最近新冠病毒蔓延,有人把奥林匹克五环拆开,各自独立,表示在特定情境下,人民之间要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这样有助于防范病毒的传播。这一构思十分巧妙,简洁明了。答题时,需要注意语意的简洁和表意的完整。‎ ‎【点睛】图文转换题技法点拨 ‎1.仔细读图,准确捕捉信息。‎ 对试题中的图表要认真观察,先对图表资料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其主题。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对于表格,要找出其中所含的信息,如比较对象、比较角度及项目、各种数据及变化特点等;对于流程图,要抓住其中的时空、逻辑顺序等。‎ ‎2.查找变化,找到比较角度。‎ 查找变化,是审察图表中比较对象在不同的阶段里的变化,例如数字的增减等。找到比较角度,是比较的开始,也是关键的一步,就是找到两个或多个说明对象的比较点,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再按题目要求归纳概括。‎ ‎3.把握要求,简要归纳概括。‎ - 26 -‎ 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回答,才能有的放矢;同时,题目要求往往对内容有一定的提示性。因此,分析题目要求和图表信息,就可准确回答问题。要正确分析图表中的内容,重点分析说明对象之间的相互联系,要注意其相同点、不同点、变化及其趋向等,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事物的特点及发展的规律等。‎ 四、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 ‎③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桓宽)‎ ‎④永远不要浪费一场好危机。(邱吉尔)‎ ‎⑤能够战胜瘟疫的,只有人类的正直。(加缪)‎ ‎⑥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俗语)‎ 人们通常把那些难以预测、意外发生、影响深远的非常事件称为“黑天鹅事件”,至今还在世界各地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就是这样一只巨大的“黑天鹅”。‎ ‎ 面对“黑天鹅”,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请以上面所给语句中的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众志成城,共同抗疫 已亥末,庚子初。一场名为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猛然来袭,不出足月便席卷了全国各地。“最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当疫情爆发之后,人们意识到事件的严重性,有一部分人陷入了暂时的恐慌,有一多数人选择勇敢面对。作为疫情重灾区的武汉,立刻采取封城措施,五湖四海的朋友纷纷伸出了他们的援助之手。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大家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共同抗疫,一同期望着武汉无恙,祖国平安。‎ 疫情当下,每一个人都身在其中,前一天还在呼吁群众不要出门的钟南山院士,第二天,便乘高铁奔赴武汉,已到杖朝之年的钟南山,本应享受着安稳的晚年生活,但是面对疫情,他临危受命,奋战一线。同时,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皆是自愿请缨,抱着“国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的决心驰援武汉。‎ - 26 -‎ 疫情当前,政府高度重视。先后调集先进医疗设备,派遣顶尖的医疗研究人员,以及充足的医疗物资送到武汉,并组建上千人的建设团队,用十天十夜将“雷神山”和“火神山”两座可容纳千名患者的医院建成,这一事件所体现的中国速度让国人赞叹,让世界惊叹!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亲赴武汉,指挥抗疫工作,鼓励医护人员以及患者共同战胜病魔。国家迅速作出的反应措施,稳住了民心,让人民有了底气,面对疫情,在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下,党和人民同心协力,共克时艰,必将战胜这场疫情。‎ 疫情面前,正所谓“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多个国家纷纷援助。俄罗斯派遣医疗队帮助中国研究医用药物,且捐赠了大批物资;巴基斯坦表示,愿意举全国之力帮助中国;日本捐赠了大量物资,并在物资上写道“岂日无袍,与子同裳”。战疫期间,充分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精神。也许一只萤火虫的光微乎其微,但无数只萤火虫的光足以照亮整个世界;也许一个人的热情与爱心微不足道,但无数人的热情与爱心足以温暖整个世界。寒冬过,春天到,三月的春天是充满希望的,三月的人间是饱怀温暖的。我相信疫情终会被打败,待到春暖花开之时,祖国无恙,山河依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由多则材料组合而成的,在审题立意时,要找出这六则材料的契合点。多则材料作文在提炼观点时,必须对所提供的各则材料,先逐则分析,再比较分析,最后综合分析,归纳提炼出恰当的观点。多则材料作文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 ‎【审题】本题由六则材料组成。‎ ‎①“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强调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调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且持久不变的,我们要用符合治理它的规律来适应它。‎ ‎③“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强调的是聪明的人根据时期的不同而改变自己的策略和方法,有大智慧的人伴随着事物发展方向的不同而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法。‎ ‎④“永远不要浪费一场好危机。”强调的是既然危机不可避免,我们要用危机来磨练自己,增强自身战胜危机的能力。‎ ‎⑤“能够战胜瘟疫的,只有人类的正直。”强调人类只有正视瘟疫,用诚实、正直态度对待它,才能最终战胜它。‎ ‎⑥“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比喻不管遇到什么险恶的情况,都信心十足,毫不动摇。‎ - 26 -‎ 以上六则材料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危机(或瘟疫、灾难),这是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②。第二,我们要做好充分准备,应对危机。如①③。第三,我们要有战胜危机的信心。如④⑤⑥。我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为基础确定立意。‎ 参考立意:‎ ‎1.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2.坚定信心,战胜危机;‎ ‎3众志成城,共同抗疫;‎ ‎4.遵循客观规律,战胜自然灾害。‎ 参考素材:‎ ‎1.2020年1月春节前后,新型冠状病毒在武汉爆发,一场全国性的抗疫战正式打响,在全民抗疫奋战之时,却有不少冷嘲热讽的键盘侠出现,在网络上为武汉加油,在现实里却对武汉人甚至湖北人恶语相加,冷漠相待。实际上,在这特殊时期,我们更要做到阻疫不阻谊,共守同胞情。‎ ‎2.当然,这些人的做法确实事出有因。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居家不外出是阻疫控疫最有效手段之一。可正值新春佳节,走门访亲又是中国人的新年习俗之一。在传统与疫情的矛盾之下,在渴望团聚却又不能出门的纠结之下,他们便将矛头转向了武汉人。但这些键盘侠的做法未免过于偏激,在这场疫情中,武汉人不是主导者,而是受害者。我们要做到地域关怀,绝不能地域歧视。我们都是中国人,都是大地母亲的儿女,在抗疫关头我们更应守望相助,阻疫不阻谊,共守同胞情。‎ ‎3.其实中国之前也有过许多传染性疾病爆发的案例,那为什么偏偏这一次会有那么多网友将话锋戳向武汉人呢?仔细想来,其中原因无非有二。一是病毒爆发的时间,这次冠状病毒的潜伏传播正是在春节前,而爆发时正是年初,在节日的欢庆气氛里收到这样的消息无疑让人倍受打击。二是病毒爆发的空间性,春节附近,许多来武汉打工学习的人都会在这时候春运返乡,导致这次疫情蔓延的范围极广。加上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性极强,潜伏期甚至有十四天,这次肺炎疫情无疑比以前任何一次传染病都要严重,所以引起了如此大的关注。“人在家里蹲,疫从天上来”,每听到一例确诊病例,我们内心都无比紧张,但是把每例肺炎病例都贴上“武汉生产”的标签,实在不可取。‎ - 26 -‎ ‎4.在紧张的抗疫局势面前,我们也看到了很多温暖真情的场景。各地的援鄂医疗队和救助物资在短短七天内全部到齐,各省市都为湖北的抗击疫情献上自己的一份力;歌手韩红,不顾网络上“作秀”“摆拍”的舆论质疑,坚持为湖北捐献物资,甚至快到了倾家荡产的地步;武汉金银潭医院的护士,一句“穿上了防护服就什么都不怕了,毕竟这是我的职责”感动了无数网友;还有武汉市民,自行成立爱心车队接送护士上下班,社区居委会成员和许多居民邻里相助,为有困难的家庭做好爱心便当送到门口。武汉人自觉足不出户,他们耐着寂寞,只为疫情早日结束,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抨击这些受害者,抨击我们的同胞?习主席说到:“我们集中力量控制重点地区的疫情,而不能地域歧视。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讲好抗疫故事,众志成城抗疫情!”阻“疫”不阻谊,共守同胞情。武汉加油,我们一定行!‎ ‎5.我们虽然不能与奋战在一线的医生、护士等医务人员并肩,与奋战在一线的救援人员并肩,与奋战在一线的志愿者们并肩,但我们可以做好自己的一份事:不聚餐不串门,勤洗手,多通风,出门带口罩,加强防护。我们今天的忍耐就是为了疫情早日结束,为了幸福的未来更快到来!‎ ‎6.有同情心,才能利人;有谅解心,才能容人;有忍耐心,才能做人。让流言消融,共同迎接更美丽的明天。阻疫不阻谊,共守同胞情,武汉一定行!‎ ‎7.2020年的春节,在所有中国人的心里,注定是一个永生难忘的记忆。新型冠状病毒的肆虐,让辞旧迎新的钟声更加沉重,人们脸上的那一个个口罩,让这个春节倍感冷清。‎ ‎8.这个冬天,梅花依然宁静地开放;这个冬天,蓝天依旧明净如洗;这个冬天的武汉却非常艰难,全国人民却非常艰难。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我们谨遵医嘱,静静地待在家中。我们为武汉忧心忡忡,我们为治愈病例的增多而感到高兴,为武汉的人们牵肠挂肚。‎ ‎9.与此同时,有一群人,他们正冲在前方,用自己的平凡之躯为身后的亿万中国人筑起防护的堡垒,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不眠不休,战斗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的最前沿。他们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最美逆行者,他们是新时代的最美先锋人物,他们是可亲可敬的白衣天使。‎ ‎10.在这群人当中,有一位84岁的老院士,叫钟南山,17年前,这位老院士奋斗在抗非的最前线上,为抗击非典立下了汗马功劳。17年后的今天他临危受命,搭上前往武汉的高铁,再次前往抗击疫情的前线;86岁的董宗祁老教授,他坐在轮椅上,一上午看了30多个病人,他说:“我这辈子,就是为了救人”;73岁的李兰娟教授,知道国家有难,她毫不犹豫前往武汉,坚定地说出她的誓言:“我打算长期待在武汉,与那边的医护人员一起奋斗!”‎ ‎11.这世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因为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罢了,这世上哪有什么天生的英雄,只有因为人们需要,才有人愿意牺牲自己成为英雄。‎ ‎12.虽然我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我明白他们是为了谁。他们也许并不富裕,甚至有些贫穷;他们也许并不高大,甚至有些瘦弱;他们也许并不光鲜,甚至有点卑微,他们的形象在我心中是那样模糊,但他们的精神在我心中却是那样鲜明;不计生死,不求回报,默默坚守的他们,守护着健康,保卫着生命。‎ - 26 -‎ ‎13.普通的我们无法到达正面战场与病毒作战,我们只能做好我们的后勤工作,不出门,少出门,勤洗手,戴口罩,这是为了不给他们添麻烦,祝愿他们平安早日凯旋。‎ ‎14.彩虹为证,千古不变,我要高歌。为生命喜悦,万物都歌颂你的慈爱,大地诉说你的恩情。‎ 行文结构:‎ 例文根据材料④⑤⑥,确定立意,拟写标题,如:众志成城,共同抗疫。文章开头,从材料引出话题。正文部分,从全国各行各业,纷纷响应,支援疫区;国家紧急调度资源,兴建医院等设施;国际上得到很多国家和人民的支持。文章结构上采用并列式结构。最后,“我相信疫情终会被打败,待到春暖花开之时,祖国无恙,山河依旧。”总结全文,突出主题。‎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要点 :‎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 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 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 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 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题目明确提示我们要选择其一来写,要体现权衡与选择,因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笼统写交际的艺术、细节决定交际等;也不能均衡笔力论述每一个细节道理而不体现权衡后的选择。‎ - 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