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0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四川省雅安市雅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比较文字学主要比较各种文字的历史演变、应用功能、形体和结构、传播和发展。比较的目的,不仅是了解相互之间的差异性,更重要的是了解相互之间的共同性。
西亚的丁头字,诞生于五千五百年前,经过三千多年,到公元的前夜消亡了。北非的圣书字,诞生略晚于丁头字,经过四千年,到公元后第五世纪消亡了。汉字诞生于三千三百年前,比丁头字和圣书字晚两千年,现在有十几亿中国人在应用。
以楷书为主的汉字,在手工业时代使用了两千年,并未感觉有什么不方便。科技的迅猛发展,要求文字做出同步适应。于是日本和中国掀起了文字改革运动,尝试改进汉字的应用功能。最终解决了汉字电脑输入的困难,但这是电脑技术的进步,不是汉字本身的变化。
文字经过最初的图形符号时期之后,由于书写频繁,发生形体的“笔画化”,从任意线条弯曲变成有规范的线条格式。原来变化无定的线条,经过同化成为数目不同的同类笔画,同时文字的形体发生继续不断的简化。
文字发展到成熟时期,基本符号从“无定型”演变成为“有定型”,又由“单体符号”演变成为“复体符号”。复体符号的结合方式,汉字和丁头字或圣书字不同。汉字把单体符号和复体符号写成同样大小的一个方块。丁头字和圣书字把复体符号散开排列,成为一串并列的单体符号,可长可短。“六书”是汉字造字和用字的原则,也可以用来解说与汉字形体相近的其他文字。“六书”有普遍适应性是比较文字学的一项发现。
西方流传一个说法“文字跟着宗教走”,实际是“文字跟着文化走”,代表较高文化的文字,永远向文化较低的民族传播。文字的传播和发展,一般经历四个阶段:学习阶段、借鉴阶段、仿造阶段和创造阶段。这在汉字身上最为明显。
文字的重大变化都是在文字传播到异族以后才发生的。在原民族中间虽然经常发生形体量变,可是不容易发生结构的质变。传播到异族中间以后,矛盾大,成见小,由此引起新的创造。新的创造,特别是从意音制度变成表音制度,初期很难得到当地权威阶层的承认,只有文化低下的妇女们使用,被轻蔑的称为“妇女字”。可是新的创造简单易用,经过地下传播,最终从民间文字上升为正式文字。
(摘编自周有光《语文通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西亚的丁头字、北非的圣书字,诞生时间均早于汉字,但使用时间都不及汉字长。
B. 随着科技的发展,中日两国掀起了文字改革运动,共同解决了汉字电脑输入的困难。
C. 汉字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简化,单体符号和复体符号散开排列,形成了一个个方块字。
D. 汉字经历了学习、借鉴、仿造和创造四个阶段,体现了“文字跟着文化走”的特点。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概述了比较文字学的比较内容和比较目的,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
B. 文章将汉字、丁头字、圣书字进行了分析比较,介绍了这些文字的异同。
C. 文章列举实例,对文字形体演变中“笔画化”的内涵及变化方式加以解说。
D. 文章从历史演变、形体结构等不同角度对比较文字学加以阐述,层次分明。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判断文字是否发展到成熟阶段,需要考察其基本符号是否由“单体符号”演变成为了“复体符号”。
B. 比较文字学注重研究不同文字间的共同性,研究者认为“六书”也可解说与汉字形体相近的其他文字。
C. 文字传播到异族中常会发生重大的变化,是因为巨大的民族矛盾导致异族对该文字进行了创新改造。
D. 民间文字简单易用,常在文化低下的人群中使用,经过一定时间的地下传播,才被认定为正式文字。
【答案】1. D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A项,“使用时间都不及汉字长”分析错误。圣书字使用了四千年,长于汉字。B项,“共同解决了……”分析错误,原文无相关信息,无中生有。C项,“单体符号和复体符号散开排列”理解不当,这是丁头字和圣书字的演变方式。故选D项。
【2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C项,“文章列举实例”分析有误。文中未“列举实例”加以解说。故选C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C项,“是因为巨大的民族矛盾导致异族对该文字进行了创新改造”分析错误。文中是说“传播到异族中间以后,矛盾大,成见小,由此引起新的创造。”故选C项。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不求答案的叩问
陈 益
时光漫漫似水。至今回想起来,只读过三年小学的母亲并没有给我留下金钱和尊荣,甚至从没说过一个“爱”字,但我始终感受着。这令我明白,“做”永远比“说”来得重要。最难忘的情景,是一灯如豆的夜晚,她在缝纫机旁默默劳作,而我们在饭桌上写着作业。忽然发觉空气中有焦臭味,原来是灯火燎到了我的头发。偶尔,母亲也会抱怨,也会唠叨,可是手脚从来也不肯停歇。她始终是温厚而乐观的。到了晚年,右脚的脚弓蜷曲变形,乃至神经性瘫痪,只得躺在床上,与“尿不湿”为伴,她不过为再也无法干活而沮丧。或许,这么多年来我以六根清净的心态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她的秉性吧?
我为母亲做过一件事,写了一篇散文《十八双鞋》。自幼,我们兄妹四人就习惯于穿母亲做的布鞋。千针百纳的布鞋,凝聚着少年时代温馨而艰涩的记忆,历久弥新。散文是由此引发的岁月与亲情的写实,没有一点儿虚构。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翻译家中由美子来中国,为了翻译《十八双鞋》,特意从上海去往锦溪古镇访问母亲。分手时,她向母亲讨了一只买菜用的竹篮带回日本。她在信中对我说,你有一个可敬的母亲,这是你的幸福。
这没有故意夸赞的水分。母亲是平凡的、朴素的,甚而因过度劳累而病残,却让每一个认识她的人敬重。印象中,她右边乳房明显下垂,颇不对称。这是哺育四个孩子的结果。自小我的耳畔总有她脚踩缝纫机,为我们缝缀衣服的声音。然而命运弄人,多年来,我偏偏不能给脚弓畸形的母亲买到一双合适的鞋,令人无法言说的疼痛……
平心而论,我们并非上一辈人的复制,没必要,也没可能。时代给了我们不同的人生岁月。若干年以后,我也会像母亲一样走完最后一步,消逝得无影无踪。我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把每一天作为最后一天,珍惜它,不浪费,度过余生。我不再有挥霍的资本。远离那些虚名假誉,似是而非,妄想攫取,烦嚣纷扰,让自己脱离桎梏,真正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也许还能做点事,对社会有用。
过分地强调自我,仿佛是给自己设置了一具牢笼,人的一生都可能局促在这难以突破的牢笼里。理智扰乱天真无邪的快乐,让人陷入无边的忧虑,最终却告诉我们行为的旨归。正是在精神与肉体的冲突间,我们品尝到了忧虑与痛苦的真实内涵。
可惜,往往很晚才懂。
当年,子贡对孔子诉苦说,自己一直在如此艰辛地奋斗,感到太累了,心里实在是畏难和厌倦,很想歇下来干一些不太累的事情。一贯主张安贫乐道和没有远虑必有近忧的孔子耐心地回答道,作为君子要尽一切义务,即使是厌倦了,也要勉而为之。只有当像山峰一样、像大鼎一样的坟墓与自己相伴时,君子才可以享受安息。这就是“大哉死乎,君子息焉”。
死亡,是人生的终点。走向那一站无非两种方式:快快乐乐地踱步,充满忧虑地攀缘。结局也只有两种:有的人活着仿佛死了,有的人死了依然活着。是不是因为谁也不知道何时到达终点,所以我们永远会在两者之间徘徊呢?
我的叩问没有答案。不必求答案。
(选自《散文》)
4.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母亲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丰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几乎没有对我们说过一个“爱”字,但“我”依然能感受到深深的母爱。
B. 母亲对我的影响很大,她让我明白,做永远比说重要。这么多年来“我”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受到了浓烈饱满的母爱鼓舞。
C. 文中写灯燎到“我”的头发而产生焦臭味的细节,凝聚着作者温暖而艰涩的记忆,主要是为了突出那时家庭的困窘,生活的艰难。
D. “我”为母亲而写的散文《十八双鞋》,回忆了自己少年时代温馨而艰涩的生活,没有一点虚构是岁月与亲情的写实。
5. 日本友人在信中对作者说:“你有一个可敬的母亲,这是你的幸福。”从全文看,母亲有哪些“可敬”之处?请概括并分析。
6. 文章后半部分引用子贡与孔子的对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1)任劳任怨(勤劳),母亲总是默默劳作,手脚从不肯停歇。(2)温厚乐观,母亲瘫痪了也只不过为再无法干活而沮丧。(3)深爱儿女,千针百纳给我们做鞋,为我们缝缀衣服。
6. ①内容上:子贡与孔子的对话,是孔子教导他“生无所息”;②结构上:承上启下,上承母亲对我的人生启示,下启我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丰富了文章的内容;③主题上:将母亲勤劳不息的品格上升到“生无所息”的高度,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发人深思。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选项A,“没有给我们留下……精神财富”错,原文说的是:或许,这么多年来我以六根清净的心态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她的秉性吧;选项B,“浓烈饱满的母爱”错,母爱内敛质朴,影响我的是她的勤劳温厚的品质。选项C,“主要是为了突出家庭的困窘,生活的艰难”错,主要是表现“做永远比说来得重要”,我们在“默默劳作”的母亲影响下,都认真地做着自己的事。故答案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分析能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文本内容中可以直接筛选:母亲的“可敬”之处:她始终是温厚而乐观的。到了晚年,右脚的脚弓蜷曲变形,乃至神经性瘫痪,只得躺在床上,与“尿不湿”为伴,她不过为再也无法干活而沮丧。母亲是平凡的、朴素的,甚而因过度劳累而病残,却让每一个认识她的人敬重。或许,这么多年来我以六根清净的心态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她的秉性吧?印象中,她右边乳房明显下垂,颇不对称。这是哺育四个孩子的结果。自小我的耳畔总有她脚踩缝纫机,为我们缝缀衣服的声音。考生可以根据以上文本中的情节,概括母亲的可敬之处即可。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文段在文本中作用的能力。考生要注意这类试题一般要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塑造、突出主题等角度。本题文段是在中间段落,所以在结构上和承接上文引出下文的主题。从内容上,一贯主张安贫乐道和没有远虑必有近忧的孔子耐心地回答道,作为君子要尽一切义务,即使是厌倦了,也要勉而为之。只有当像山峰一样、像大鼎一样的坟墓与自己相伴时,君子才可以享受安息。这就是“大哉死乎,君子息焉”。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本段描写从侧面塑造勤劳的形象。从主题上,突出了小说生生不息和勤劳奋斗的主题思想。以上几个方面可以作文考生作答这类试题的参考,总之考生一定要结合文本进行分析概括。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文言文阅读
(一)课内检测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B. ①吾其还也 ②其人居远未来
C. ①朝济而夕设版焉 ②图穷而匕首见
D.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②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其意义和用法。本题,
A项,“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以”,连词,因为;“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中“以”,介词,把。
B项,“吾其还也”中“其”,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其人居远未来”中“其”,指示代词,那。
C项,“朝济而夕设版焉”和“图穷而匕首见”中“而”都是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D项,“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中“因”,介词,依靠;“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中“因”,介词,趁机。
故选C。
8.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A. 夫晋,何厌之有?
B.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C. 吾属今为之虏矣!
D. (项伯)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辨识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考生应根据所学知识找出标志性词语正确判断,也可根据句意分析句子成分,判断特殊句式类型。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有: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定语后置句等。例句“燕国见陵之耻除矣”是被动句。本题
A项,“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B项,“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
C项,“吾属今为之虏矣”,被动句。
D项,“具告以事”,状语后置句
故选C。
9.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答案】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往来经过,(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这对您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重点注意:舍郑以为东道主:省略句,“以”后省略代词“之”。以为:把……当作。东道主:古今异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古今异义,出使的人。共:通“供”。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乏的东西。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二世三年,楚怀王以沛公①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封项羽为长安侯。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高祖本纪》有删改
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自以精兵三万人……大破汉军。汉军皆走……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②,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③
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④。”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⑤
——《项羽本纪》节选
【注】①沛公,汉高祖刘邦。②孝惠,刘邦的嫡子;鲁元,刘邦之女。③本段史料在《高祖本纪》中没有写双方军队的人数,第四处省略号后的故事在《高祖本纪》中没写。④太公,此指,刘邦的父亲。⑤本段故事在《高祖本纪》中也没写。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B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C.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D.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春秋战国时期的五等爵位由高到低依次是:王、侯、伯、子、男。
B. 符,中国古代朝廷封官、传命和征调兵将的凭证,用铜、玉、竹、木等制成,双方各执一半,合二为一方有效,如兵符、虎符等。节,缀有牦牛尾的竹竿,古代使者出使时用作凭证。
C. 弃市,是死刑一种,自商周时即有。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街头示众,称“弃市”。
D. 北面,面北,面向北。指臣服于人。古时君主面南而坐,臣子面向北方朝见天子,故以北面指称臣。
12.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杀秦王子婴,说明刘邦宽德容人,但他也有极端自私、薄情的阴暗一面,比如为了自己逃命,几次从车上推下自己的亲生儿女。
B. 刘邦进入咸阳后,丝毫不为重宝女色所动,直接封闭府库,还军霸上。这足以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的方面。
C. 与项羽的屠烧做法形成对照,刘邦入关后与民约法三章,废除秦朝苛法;秋毫无犯,赢得了秦地人民的拥护,人心所向为他日后打败项羽奠定了基础。
D. 就节选部分而言,《高祖本纪》对刘邦多有赞美,哪怕是顺手一笔写了刘邦的本性,也是淹没在刘邦能从谏如流、宽政爱民的众多信息之中。而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则毫不留情地揭示了刘邦的冷酷无情与无赖形象。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
(2)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
【答案】10. D 11. A 12. B
13. (1)秦地的百姓非常喜悦,争着把牛羊酒食拿来慰劳(沛公的)士兵。沛公又辞让不肯接受,说:“仓库里的粮食很多,并不缺乏,(我)不想让大家破费。”
(2)像这样做过好几次。滕公对汉王说:“虽然情况紧急,车马也不能驱赶得更快些(或“车马跑不快”),但怎么可以舍弃他们呢?”于是姐弟俩终于得以脱险。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这句话的含义是“汉元年十月,沛公的军队在各路诸侯中最先到达霸上。秦王子婴驾着白车白马,用丝绳系着脖子,封好皇帝的御玺和符节,在枳道旁投降”,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霸上”“秦王子婴”等,然后依据文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至”意思是“到”,到的地方是“霸上”,句子成分完整,后面就是说秦王子婴的行为,故应在“霸上”后面断开,这就排除B项,“素车白马”“系颈以组”是秦王子婴当时的做法,应各自独立断开,这就排除A项,“封”是动词,其宾语是“皇帝符节”,故“封”应放在下一句中,这就排除C项,故选D项。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A项,“春秋战国时期的五等爵位由高到低依次是:王、侯、伯、子、男”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的五等爵位是:公、候、伯、子、男。爵位高低分别为:王、公、候、伯、子、男等。各朝代略有不同。秦以前君主称王,封爵中最高的一等为公。秦始皇称帝,西汉以后最高封爵为王,皆封与皇子。西晋以后,皇族封爵与功臣封爵名称合并,但最高一级的王、亲王只封与皇族。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B项,“丝毫不为重宝女色所动”“直接”错。从文中来看,“欲止宫休舍”说明他还是觊觎秦宫中的财宝美色的,不是丝毫不为所动;“乃”字说明“封秦重宝财物府库”并非刘邦本意初衷,是经过樊哙、张良劝谏后才采取的举措。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飨”,犒劳,慰劳;“让”,推让;“受”,接受;“乏”,缺乏;“费”,使动用法,让……破费,使……破费。第二句中,“如”,像;“是”,这样;“三”,多次;“曰”前后省略人名,前面省略“滕公”,后面省略“汉王”;“虽”,虽然;“奈何”,怎么;“遂”,终于,最终。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秦二世三年(前207),楚怀王任命沛公为砀郡太守,封为武安侯,封项羽为长安侯。和诸将相约,谁先进入函谷关平定关中,就让谁在关中做王。
汉元年(前206)十月,沛公的军队在各路诸侯中最先到达霸上。秦王子婴驾着白车白马,用丝绳系着脖子,封好皇帝的御玺和符节,在枳(zhǐ,纸)道旁投降。将领们有的说应该杀掉秦王。沛公说:“当初怀王派我攻关中,就是认为我能宽厚容人;再说人家已经投降了,又杀掉人家,这么做不吉利。”于是把秦王交给主管官吏,就向西进入城阳。沛公想留在秦宫中休息,樊哙、张良劝阻,这才下令把秦宫中的贵重宝器财物和库府都封好,然后退回来驻扎在霸上。沛公召来各县的父老和有才德有名望的人,对他们说:“父老们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得失的要灭族,相聚谈话的要处以死刑,我和诸侯们约定,谁首先进入关中就在这里做王,所以我应当当关中王。现在我和父老们约定,法律只有三条:杀人者处死刑,伤人者和抢劫者依法治罪。其余凡是秦朝的法律全部废除。所有官吏和百姓都象往常一样,安居乐业。总之,我到这里来,就是要为父老们除害,不会对你们有任何侵害,请不要害怕!再说,我所以把军队撤回霸上,是想等着各路诸侯到来,共同制定一个规约。”随即派人和秦朝的官吏一起到各县镇乡村去巡视。向民众讲明情况。秦地的百姓都非常喜悦,争着送来牛羊酒食,慰劳士兵。沛公推让不肯接受,说:“仓库里的粮食不少,并不缺乏,不想让大家破费。”人们更加高兴,唯恐沛公不在关中做秦王。
项羽于是向西行进,一路屠杀,焚烧了咸阳城内的秦王朝宫室,所经 过的地方,没有不遭毁灭的。秦地的人们对项羽非常失望,但又害怕,不敢不服从他。
这一年春天,汉王率领五个诸侯国的兵马,共五十六万人,向东进兵讨伐楚国。项王……自己率领精兵三万人……把汉军打得大败。汉军四处逃散……汉王才得以带领几十名骑兵慌忙逃离战场……汉王在路上遇见了孝惠帝和鲁元公主,就把他们带上车,一块儿西逃。楚军骑兵追赶汉王,汉王感到情况危急,就把孝惠帝、鲁元公主推落车下,滕公夏侯婴每次都下车把他俩重新扶上车,这样推下扶上有好几次。滕公对汉王说:“虽然情况危急,马也不能赶得再快,可是怎么能把他们扔掉呢?”就这样,姐弟俩才得以脱险。
就在这个时候,彭越几次往返梁地,断绝了楚军的粮食,项王为此深感忧虑。他做了一张高腿案板,把汉王父亲太公搁置在上面,向汉王宣告说:“现在你如果不赶快投降,我就把太公煮死。”汉王说:“我和项羽作为臣子一块接受了怀王的命令,相约结为兄弟,这样说来,我的老子也就是你的老子,如果你一定要煮了你的老子,就希望你能分给我一杯肉汤。”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①隔山川。
乍见翻②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③。
【注】①几度:几年。②翻:反而。③共传:一起举杯。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自从别后,数年不见,山川阻隔,相会不易,首联从空间、时间两个方面突出了离别久远、相见之难,其间的相思,自在言外。
B. 久别相逢,乍见后反疑为梦境,因分离太久而相互问年龄。颔联中“翻疑梦”这一细节把诗人诧异、自责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C. 尾联表面上是劝饮离杯,实际上却是总写伤别。“更”字点明了即将再次离别的伤痛,“惜”字表现出彼此珍惜情谊和恋恋不舍的离情。
D. 诗人与老友久别重逢,悲喜交加,在孤灯下饮着离别的酒,只觉恋恋不舍,表现出两人的情谊及两人对友谊的珍惜。
15. 颈联中的“寒”字和“暗”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答案】14. B 15. ①“寒”“暗”客观地描写了与朋友深夜叙谈时的环境,孤灯照雨雨愈寒,湿竹环绕浮烟显得更浓更暗②“寒”“暗”真实地表达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刚重逢又要离别,心境倍感凄暗;③“寒”“暗”二字使情景交融,营造了一幅寒冷、湿暗、凄清的老友话别图,既渲染了诗人悲凉暗淡的心情,又象征着人事的浮游不定。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B项,“诧异、自责的神态”错。与老友“乍见”,不相信是真的,怀疑是在做梦,应是“欣喜、惊奇的神态”。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品味炼字之妙,需从该字在诗中的含义及该字的表达效果等方面分析。“寒”“暗”两字出现在颈联,诗的颈联写诗人深夜在馆中与友人叙谈的情景。相逢已难,又要离别,其间千言万语,不是片刻所能说完的,所以诗人避实就虚,只以景象渲染映衬。寒夜里,一束暗淡的灯火映照着蒙蒙的夜雨,竹林深处,似飘浮着片片烟云。孤灯、寒雨、浮烟、湿竹,景象十分凄凉。诗人借此景渲染伤别的气氛。其中的“孤”“寒”“湿”“暗”“浮”诸字,都是得力的字眼,不仅渲染映衬出诗人悲凉暗淡的心情,也象征着人事的浮游不定。
四、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中,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荆轲慷慨赴难、为国捐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鲁迅先生对“沉默”进行论述,号召人民起来反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4)陶渊明《饮酒》中“_________,_________”蕴涵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世界,即使身居喧嚣之境亦无喧嚣之感。
【答案】 (1). 粪土当年万户侯 (2). 风萧萧兮易水寒 (3).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4). 不在沉默中爆发 (5). 就在沉默中灭亡 (6). 问君何能尔 (7). 心远地自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的能力。要求考生审清题目要求,抓准题目所给关键词,联系课文有联系的原句,注重理解和积累。本题为情境默写,注意易错字形:(1)粪、侯 (2)萧、复还 (3)爆(4)尔、偏。
五、语言应用与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梦”是一种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千万亿梦想的凝聚和升华,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梦”能够激励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方向目标,引导大学生奋发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以“中国梦”引领大学的思想教育,可以使大学生牢固树立“中国梦”的远大理想,( ),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同时,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及历史使命感还能为“中国梦”的实现加油助力,二者 。
作为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强盛的使命。老一代人在建国强国的 中贡献了青春、智慧和汗水,开创了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的新局面;当代大学生更应该珍惜 的大好时机,希望你们 ,为“中国梦”的实现,指点江山,谱写出新时代中国强盛的美好愿景。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中国梦”是引导大学生奋发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能够激励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方向目标。
B. “中国梦”能够引导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方向目标,是激励大学生奋发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
C. “中国梦”能够激励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方向目标,是引导大学生奋发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
D. “中国梦”能够引导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方向目标,激励大学生奋发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信念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信念坚定
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信念更加坚定
D.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信念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息息相关 峥嵘岁月 千载难逢 不孚众望
B. 休戚与共 蹉跎岁月 不期而遇 不负众望
C. 息息相关 峥嵘岁月 千载难逢 不负众望
D. 休戚与共 蹉跎岁月 不期而遇 不孚众望
【答案】17. B 18. A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本题
A项,“引导”和“奋发进取”、“激励”和“方向目标”均搭配不当;语序颠倒,轻重关系失调。
C项,“激励”和“方向目标”、“引导”和“奋发进取”均搭配不当。
D项,“激励”前面缺少谓语“是”。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考生作答时应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按照话题一致的原则或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排列。补写时要注意括号前后两句的结构特点是动宾结构,应选“坚定……信念”;从“牢固树立”“不断提高”偏正结构特点来推断应为“更加坚定”。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休戚与共:彼此共同承受幸福与灾祸,侧重情感利益方面。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文中强调的是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及历史使命感和“中国梦”之间的联系密切,应该用表意更广的“息息相关”。峥嵘岁月:形容不寻常的岁月。蹉跎岁月:把时光白白地耽误过去,虚度岁月。第二空语境中有“贡献了青春、智慧和汗水”,应该选与之对应的“峥嵘岁月”。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千载难逢:一千年也难得遇到,形容机会难得。第三空强调机会难得,应该选“千载难逢”。不负众望: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不孚众望:没有使众人信服的声望。第四空表示殷切希望,应该用“不负众望”。故选C。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 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前人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此语当然有理,不过,在过去的时代里,不仅国家不幸,①____________,才能写出血泪交融、与苍生息息相通的诗文。如果屈原得意于庙堂之上,李白沦为供奉之臣,杜甫也居画屋高楼之中,②____________________,如同夜空最灿烂的星辰宣告缺席一样。柳宗元在政治上遭遇失败,生活上也坎坷困顿,但他的政敌所始料不及的是,他们把他抛向了生活的底层,而陷阱与荆棘造就的却是中唐一流的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和诗人。在“永贞革新”中,柳宗元是败军之将;但在文学领域,③________________。在中国的诗歌史与散文史上,他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答案】 (1). ①而且诗人自己也不幸 (2). ②那么中国诗歌定将黯然失色 (3). ③他却是可以昂首阔步的王者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连贯”是指语言表达时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一致,句序合理,衔接自然。解答时先通读全文,确定文段性质和中心(对象);然后逐句分析句内意思、句与句之间逻辑;最后关注标点、关联词、句式、论据论点、逻辑关系、篇章结构,根据字数要求整理答案。
语段阐述了对“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一句的见解。①处,联系前文的“国家不幸诗家幸”以及“不仅”,可推知此处应填写的内容;②处,前文以“如果”提出假设,此处应填写结论,再联系后文的“如同夜空最灿烂的星辰宣告缺席一样”,可推知此处应填写的内容;③处,填写的内容要与“柳宗元是败军之将”形成对比,以突出其在“文学领域”达到的高度。概括答案即可。
21.下面是某校高一年级学生会借用学校阶梯教室的申请书正文,其中有五处表达不恰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高一年级将于12月24日下午16:OO举行“迎新年对联创作比赛”,共有近百名同学参赛,需要一间能装得下这些选手的教室作为比赛场地。年级学生会反复磋商,拟借用敝校第一阶梯教室,使用时间大约一个半小时左右。恳请务必批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装得下”改为“容纳” (2)“磋商”改为“商量”(3)“敝校”改为“我校” (4)“大约”“左右”重复,任去掉其中一个 (5)删去“务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得体就是语言表达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身份、不同对象、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该段材料是学生因借用学生教室而写的申请书。“需要一间能装得下这些选手的教室作为比赛场地”中,“装得下”一般用于物,此处用于选手,是学生,该词使用不得体。且该词也是口语,应改为“容纳”。“年级学生会反复磋商”中,“磋商”大词小用了,磋商,是指谈判双方对报价和交易条件进行反复协商,或是做出必要的让步,或是得到一定的利益的过程。该处只是表达年级学生会经过反复商量的意思,因此可改为“商量”。“拟借用敝校第一阶梯教室”中,“敝校”是“我校”的意思,“敝”是称呼自己的谦词。用于对别校的人。此处是学生说本校申请,使用不当。应改为“我校”。“使用时间大约一个半小时左右”中,“大约”和“左右”都表示约数,重复了,只能用一个,可任删去一个。“恳请务必批准”中,“务必”指一定,必须的意思。学生请求学校批准,不能使用该词,删去即可。
【点睛】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内容(词语、句子、段落和整体和谐)、场合(时间、地点、氛围),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
六、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的一生总有许许多多的告别,它们可以是一段时光,一个人,一件物,一种情绪,一种习惯……
请以“告别”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文体(戏剧、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答案】别了,我童年的老屋!
我家并不是什么巨商富贾之类,没见过建得气势恢宏、雕栏玉砌之类的府第,更不用说大观园之中的曲径通幽,竹溪佳处,但咱老百姓有句老话,金窝银窝比不上自家土窝,那四堵土墙,一方屋檐的地方就称之为家。而今钢筋水泥构筑着社会的轮廓,构筑着我的生活空间,但不知为什么故乡的老屋却总在我的梦中同蓝天、流岚、阳光、童年一起反反复复的出现。
童年是一个人最温暖的梦,老屋就是梦开始的地方。老屋建成已好些年了,墙皮剥落得斑斑驳驳,却是我童年时光的见证人,隐约可以看到小时候的一幕幕,老屋虽经过风吹雨打,却仍然屹立不倒;经过岁月的洗礼,时光的磨砺,仍像一位久经沧桑的老人,支撑着我们一家人走过那清贫的年月。
穷对孩子而言并没有什么深刻记忆,也许只是饭桌上一碗野菜,也许只是一件补丁层层的衣衫,但穷对于我的祖辈、父辈而言足以刻骨铭心。
当我围着老屋快乐的欢叫,因为屋顶上有了一个小洞时,我听到了母亲沉沉的叹息:“这房子不知什么年月才能翻新。”每当大雨滂沱之时,一家人总是战战兢兢怕老屋挺不过去,但那时家里只有一只小灯泡,昏昏暗暗,让人觉得是在看一场老电影。因此那时候的我并不喜欢晚上,窗外的月亮虽然朦朦胧胧,却也比这只昏黄的灯泡好上许多。后来,我走过一个大城市,在华灯初放的一刻,恍若白昼,让我想起了西北山村老屋中,发现这么多年温暖我的竟只是那点昏黄的灯光,明明灭灭之间永远存在。
后来我家搬进了单位分给父母的房子,要告别那间陪我走过温馨童年的老屋。我将自己最珍爱的弹珠悄悄的埋在老屋的角落并答应它我会回来看它。但十几年过去了,我再也没有回到那个老屋。我已经习惯了钢筋水泥的楼房,老屋像褪色的照片,容颜模糊。
有一天,外婆捎信来说老屋要拆了。我大惊,所有沉寂的记忆在瞬间复活,那个曾承诺过它会常来看看的人竟一去数年。我又回到了那条曾经熟悉而今陌生的路,却发现这已不是记忆中的风景,路已拓宽;而在绿树掩映中的大多是红砖青瓦的新房,路上车来车往,有着忙碌的繁华,那“鸡鸣桑树巅,狗吠深巷中”的记忆已经一去不复返。
我静静地注视着给予我欢乐和遮蔽的老屋,沧桑之感扑面而来。当老屋颓然崩塌之际,尘土飞扬仿佛幽重的叹息和留恋。我的心竟扯得生疼,如果说断壁残垣是一个王朝的悲歌,那么老屋的倒塌是不是也是一个时代的终结,是贫穷、落后、愚昧的年代的终结,也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是富裕、进步、文明的时代的开始。
后来,看到归有光写他的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我潸然泪下。别了,我童年的老屋!
【解析】
【详解】审题: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目。话题作文,并不是以所给话题做题目,而是要以其为中心,进行扩充,展开发散思维。本题所给话题为“告别”,考生解答本题时,应展开一系列思考:什么是告别?怎么告别?告别什么?为什么要告别?根据题中所给提示可以选择告别的对象,“它们可以是一段时光,一个人,一件物,一种情绪,一种习惯……”,这里有具体的人或物,也有抽象的情感、意思,可选择的内容很多,有的是与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不能合拍,为了自己更好的发展必须舍弃的;也有的是是暂时分开,以后还会相逢;无论哪种情况,都要写出自己的真实的感受。本体没有限制文体,考生可根据自己的习惯、兴趣爱好展开思维,可写成议论文,重点阐述“告别”的意义,也可写成记叙文,记述自己告别某人或某事的经历,要写出细节,注重心理描写。应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宜多关注社会现实,告别小“我”,实现大“我”。
立意:
1.告别某人,可以写告别童年小伙伴;毕业了,告别老师;亲人生病离世等诀别;
2.告别不良习惯(狭隘、自私、懒惰等);
3.告别过去(小学生活、初中生活、童年等);
4.告别是另一种开始,坦然面对每一次告别,在告别中长大。
素材:
1.走出教室时,窗外已经有些暗淡下来,而你却在我眼前不停地闪现。你这个令我快乐的东西,总是留在我的记忆里抹不去。我和你之间的点点滴滴,每一个思念都将成为我永恒的怀念。但是我们可能再也无缘相见了,因为我即将与你告别,告别曾经的我和你。又是一阵懊悔直冲大脑,晕眩的感觉差点让自己摔倒在路边,让我身陷痛楚,无法自拔。这次告别不是短短的几天、几个月,也许是几年,也许当我再见到你时,我们彼此间的那种相互吸引已荡然无存,成为两个陌路人,而我驾驭你的每个动作也会变得僵硬无比。
再见,篮球,我的朋友!这是我对你最后的一句问候了。我的一个错,却让我们最终以告别收场。
2.正放学回家,母亲告诉我说外婆打电话来,舅舅家新楼房盖好了,老屋要拆了,让我们星期天回去帮忙整理整理老屋里的东西。听罢母亲的话,淡淡的忧伤扑面而来,仿佛我又回到那个杏花四月天,外婆在庭院中忙着翻晒冬衣和外公的旧书,我在院中的鱼缸前逗弄那几条外公心爱的锦鲤,温暖的阳光洒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越思量,越难忘。度过自己快乐童年的老屋就在乡下古镇的老街深处。
3
.人生匆匆,总是有太多的离别。告别昨日,迎来了大好的今日;告别今日,将会迎来阳光明媚的明天告别,将会是我们人生中最伤感,却又摆脱不掉的命运,可是告别,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未来的希望。
我们已经上初三了,不再是小孩子了,告别的事情不少了。我们告别了童年的玩具,告别了秋千、滑梯,我的脑海里依旧有小时玩乐的模糊印象。那时的我是那么天真,经常和朋友们一起玩,现在,必须告别这些了。告别了小时的天真,迎来了新的青春。我们没有了幼稚的玩具,我们找到了新的乐趣—学习。学习不仅能让我们的人生更加成功,我们还可以在学习新的知识中感悟成长,同时和朋友们讨论问题。告别,并不是悲伤的。
4. 如果天空不宽容,容忍不了风雨雷电的一时肆虐,何来它的辽阔之美;如果大海不宽容,容忍不了惊涛骇浪的一时猖獗,何来它的深邃之美;如果森林不宽容,容忍不了弱肉强食的一时规律,何来它的原始之美;如果宇宙不宽容,容忍不了星座裂变的一时更替,何来它的神秘之美;如果时间不宽容,容忍不了各色人等的一时虚掷,何来它的延续之美……是宽容成就了它们。
泰山不辞杯土,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方能成其大。是宽容缔造了它们。
只有告别狭隘之心,方能进入一个神清气爽的境界。
行文结构:本文标题为“别了,我童年的老屋!”,通过老屋,回忆了我童年的经历,随着我家搬入新居,离开老屋,在日新月异的今天,老屋要被拆迁,既表达了我的留恋与不舍,又通过“那么老屋的倒塌是不是也是一个时代的终结,是贫穷、落后、愚昧的年代的终结,也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是富裕、进步、文明的时代的开始”使本文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以小见大,农村生活的变化,也是社会进步的缩影。
【点睛】话题作文写作指导:
一、把握文体
话题作文往往不限文体,允许考生自由发挥。但是,不限文体并不等于不要文体。话题作文的“文体不限”其实是指不限于一种文体,让学生有选择文体的自由。
当你选定了一种文体时,还得按照这种文体的特点来谋篇布局进行写作。有的同学观察能力强,生活积累丰富,不妨将生活中精彩的片断撷取出来写成一篇生动感人的记叙文;有的同学想象丰富,擅长编写故事,不妨写写童话、寓言或科幻小说;有的同学逻辑思维能力强,擅长推理,不妨写成一篇理据充分的议论文;有的同学感情细腻丰富,不妨写成一篇优美抒情的散文,肯定会非常出色。
二、缩小范围
话题作文只提供写作的话题,而没有中心、材料、结构、文体、语言等等的限制;给了考生一个比较开放的构思空间,使考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如果不注意把握话题,缩小写作的口子,就会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毛病。因此,不管所给的话题多么宽泛,我们都要善于缩小“包围圈”,要选择一个小小的切入口,如一件事、一个人、一样物品、一种感受、一点看法等等,集中笔力加以突破,把你所选择的话题角度写细写深写透,做到“以小见大”。
三、拟好题目
标题是文章“眼睛”。俗话说:“题好文一半”。话题作文允许自己拟题目,因此,我们要努力提高拟题水平,力争使自己拟的题目准确、凝炼、含蓄、新奇,使阅卷老师“一见钟情”。
四、善于联想
话题作文是一种开放性的作文形式,要求考生放开手脚,尽情地驰骋在想象的空间,善于多方位地展开联想,这样,才能生发出丰富多彩的思路来。比如话题“风”,你可以联想到自然界的风:微风、大风、狂风、飓风、龙卷风等等;你还可以联想到社会风气:拍马风、送礼风等等;你可以联想到一种像风一样的流行时尚:金庸热、韩寒热等等;你甚至可以联想到假如你是风,假如你遇到风等等。
五、写出新意
话题作文,既然是应试作文,总得给评卷老师一个好的感觉,得到—个好的分数。因此,写出特色、写出新意,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写作时,要善于“独辟蹊径”,也就是要求我们在立意上要有独特的感悟,不人云亦云;选材上要有独到的眼光,不陈题旧话;构思上要独具匠心,不四平八稳,波澜不惊语气上要有独到的魅力,不平铺直叙泛泛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