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1.0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百师联盟2019届全国高三冲刺考(四)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有位经济学家曾抛出一条“毁三观”的结论一“ 劳动致不了富”,迅速遭到众多网友从事实到逻辑、从学理到情理的全方位反驳。事实证明,靠双手实现梦想、用劳动创造价值,既是人之为人的朴素道理,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更是我们时代深植于每个劳动者内心深处的真诚信仰。
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是事关社会根基的大命题。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主张,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更进一步提炼了劳动的意义;因为中国人历来重视勤劳致富、信奉劳动创造价值,中国的变革甚至被外媒称为“勤劳革命”。回溯历史,从“铁人精神”到“红旗渠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正是劳动者手不停歇、抓铁有痕地实干,才成就了今天的辉煌中国。不可否认,社会上一度对劳动的价值有所怀疑,但时至今日,蓝领工种薪酬普遍提升,一些企业的大工匠年薪甚至高达百万,劳动价值在回归。这些都构成了十九大报告中“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的坚实基础。
今天,劳动者的内涵被前所未有地拓展。网络主播、职业电竞选手、健身私……这些之前很少见的工种被创造出来,同时也催生了这个时代新的“人生赢家”。重庆朝天门的“棒棒军”谢幕了,纯粹作体力要求的工作越来越少,呼唤创造力的行业在急剧扩张。随着新发展理念的激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细化的分工既在拓宽劳动者内涵,也在敦促劳动精度的提升。同样加工一个零件,精度99%是工匠,精度99. 99%就成了令人仰视的大国工匠。劳动不仅没有过时,其市场价值还将进一步凸显。
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正因为知识与劳动已如卯榫般紧扣,我们重申勤勉的意义,更要强调知识的分量。在知识经济风口起飞的创业者,“臂非加长也”“声非加疾也”,是知识向他们提供了杠杆。这是一种风向,更是一种取向:强调埋头苦干不等于一味蛮干,新三百六十行,哪一行都离不开创新。拥抱知识、技能和创新,是中国人口红利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型的必由之路,也是每一个个体放大人生价值的关键砝码。正所谓技多不压身、不看学历看能力,新时代这杆秤,比任何时候都掂得出一个人的真正分量。
- 25 -
让劳动者梦想成真,勤劳勇敢者最需要的是更加公平的就业环境、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30多年前,正是城乡间闸门的打开,让束缚在土地上的手脚一下子伸展开,让中国的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今天,随着户籍改革继续推进,市场机会持续增加,更多人有机会跻身成才成功的大门。但这条大路仍需要进一步拓宽。从金融浇灌“三农”到孵化创业项目,从强化职业培训到提供职业规划辅导,从增进劳动权益保障到消除就业歧视,当每一个最初的梦想被善待,勤勉劳动自然会成为一种信仰。
(摘编自何鼎鼎《让“劳动者”梦想成真》)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网友全方位反驳某经济学家结论的事实证明,用劳动创造价值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B. 随着时代发展,“劳动者”的内涵被无限拓展,劳动精度不断提升,劳动价值将进一步凸显。
C. 不拥抱知识技能和创新,中国人口红利就无法完成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型。
D. 公平的就业环境、市场机会持续增加,是劳动者梦想成真、人生更加出彩的首要前提。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立足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论述了新时代劳动者的内涵及现代社会对劳动者的新要求。
B. 文章从中外两个角度,结合历史和当今的事实,论证尊重劳动和劳动者这--事关社会根基的大命题。
C. 从尊重劳动的重要性到时代对劳动者的新要求,再到让劳动成为信仰的具体做法,文章论证逐层深人。
D. 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列举国家助力“劳动者”梦想成真的措施,对勤勉劳动成为信仰进行了深层次论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只要社会还存在怀疑劳动价值的现象,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营造劳动光荣和敬业的风尚就十分必要。
B. 劳动与知识、技能、创新结合得更加紧密,这与改革持续推进,劳动分工日趋细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C. 新时代纯体力工作趋少,勤勉劳动的价值不是体现在埋头苦干上,而是体现在知识技能和创新上。
D.
- 25 -
给每一个期待靠双手实现梦想的人提供更优质的就业环境和更多助力,勤勉劳动自然会成为信仰。
【答案】1. C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项,张冠李戴。原文“事实证明,靠双手实现梦想……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中“事实”并非“网友反驳经济学家”这一事实。
B项,夸大事实。“被无限拓展”错误,原文是“被前所未有地拓展”。
D项,曲解文意。从全文可知,曲解文意。原文只是说:“让劳动者梦想成真,勤劳勇敢者最需要的是更加公平的就业环境、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而并非“首要前提”。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文章运用对比手法”错误。第五段只是列举了30年前到现在的一系列措施,无对比意味。其他三个选项均正确。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C项,从原文“强调埋头苦干不等于一味蛮干,新三百六十行,哪一行都离不开创新”可知,“不是体现在埋头苦干上”错误,原文否定的是“一味蛮干”。其他三个选项均正确。
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 25 -
过去的百年里,人类社会变化最大的领域之一是人口。一方面,今天的人们寿命更长,发达国家人均寿命从40岁增加到80岁,并且还在不断延长;另一方面,家庭规模急剧变小,生育率持续下滑。世界平均生育率,已经从20世纪50年代的4.9%,下降到21世纪最初10年的2.5%左右。生育率下降的现象,不仅发生在发达国家中,同样出现在中等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中。大多数发达国家和东亚国家出现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低生育率现象,生育率水平已经低于更替生育率。所谓“更替生育率”,是指为了让每一代人的规模大致相仿,需要达到每名妇女平均生育2.1个孩子的生育率。
这种新的人口趋势,导致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例如劳动力短缺、老龄化等。在一个老龄化社会中,年轻人的数量下降了,年轻人特有的活力也就减少了。伴随着年轻人数量的减少,创新精神和创业活力都会遭到削弱。通过分析日本和其他发达经济体的数据,我们发现,在人口老龄化的国家中,创业活动要稀少得多。例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的人口老龄化极速加剧,其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急剧下降,是其过去25年经济衰退的原因之一。
(摘编自《人口是提升创新力的重要因素(序与跋)》,《人民日报》2018年07月10日)
材料二:
近日,一份《拯救中国人口危机刻不容缓一-中国生育报告2019》以“2018中国人口负增长”为关键字上了微博热搜。
报告撰写团队连用了多个“前所未有”来强调中国生育率下跌的严峻形势;“中国生育率下降速度在国际上前所未有,当前不仅远低于2.45的全球平均水平,还低于1.67的发达国家水平。”“我们预计中国将用约22年、即于2023年前后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再10年后即2033年前后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 2050年老龄化率达30. 0% , 老龄化速度前所未有。”“并且,由于人口基数大,中国老年人口规模也是前所未有。”
(摘编自《中国生育报告2019 :求求你们去生孩子吧!》,今日头条2019年1月17日)
材料三:
- 25 -
(选自《大国空巢!出生率创40年新低,人口形势究竟有多严峻?》,国民经略2019年1月21日)
材料四:
人口老龄化既是发展问题,也是民生问题。近年来,我国采取诸多有力举措,积极推动老龄事业发展,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无论城镇还是乡村,老人享有医疗保障的比例均超过98% ;以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让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物质基础更牢固;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就业岗位,让人们老有所获、老有所为;不断上调退休人员养老金,直接为老年人群体“输血……中国的养老保障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银发社会”既带来新的挑战,也蕴含新的机遇。我国老年群体数量庞大,老年人用品和服务需求巨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发展空间十分广阔。“银发产业”的方兴未艾从一个侧面说明,老年人群体不是拉低人均GDP的“分母”和负担,而是可以成为发展的新动力。引导发展好老龄事业,不仅是给老年人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还能为市场开拓出一片新蓝海。
- 25 -
(摘编自《老年群体不是拉低人均GDP的负担》,光明网2018年6月7日)
4. 下列对材料 三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10 到2014年我国出生人口和出生率整体呈上升趋势,2016到2018年持续下降,2014到2016年起伏变化大。
B. 以2003年为分界点,此前,我国15岁到64岁劳动力人口整体呈上升趋势,2003年后,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
C. 劳动力人口没有明显下降,但其占总人口比例却有明显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
D. 从近年我国出生人口的走势来看,2016年全面放开二胎政策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出生人口和出生率走低的趋势。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与其生育率密切相关,国家越发达,生育率越高,国家越贫穷,生育率越低。
B. 一个国家的生育率长期低于更替生育率,这个国家就必然会出现人口减少、老龄化等一系列问题。
C. 《中国生育报告2019》的撰写团队连续使用多个“前所未有”,这证明拯救中国人口危机刻不容缓。
D. 人口老龄化有利有弊,因此不能把老年人看作拉低人均GDP的负担,而应将其当作发展的新动力。
6.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主要挑战和机遇各是什么?请综合材料概括说明。
【答案】4. B 5. A
6. 挑战:①劳动力人口短缺,创新精神和创业活力削弱。②养老保障和服务体系压力大。机遇:③“养老产业”发展空间广阔。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本题要求选出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材料三属于图表。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图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进行概括。
B项,“我国15岁到64岁劳动人口”错误,应为“15岁一6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故选B。
- 25 -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国家越发达,生育率越高,国家越贫穷,生育率越低”过于绝对。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主要挑战和机遇各是什么?请综合材料概括说明”,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文章,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首先,在挑战方面:从材料内容“生育率持续下滑”“伴随着年轻人数量的减少,创新精神和创业活力都会遭到削弱”,可以发现“劳动力人口短缺,创新精神和创业活力削弱”,年轻人少,老龄化严重,也带来养老保障和服务体系压力大的问题;其次,在机遇方面:“银发社会”既带来新的挑战,也蕴含新的机遇。我国老年群体数量庞大,老年人用品和服务需求巨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养老产业”发展空间广阔。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岳阳楼
叶紫
诸事完毕了,我和另一个同伴由车站雇了两部洋车,拉到我们一向所景慕的岳阳楼下。
- 25 -
然而不巧得很,岳阳楼上恰恰驻了大兵,“游人免进”。我们只得由一个车夫指引,跨上那岳阳楼隔壁的一座茶楼,算是作为临时的替代。
心里总有几分不甘。茶博士送上两碗君山茶,我们没有回话,之后才由我那同伴发出来一个这样的议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们不如和那里面的驻兵去交涉交涉!”
由茶楼的侧门穿过去就是岳阳楼。我们很谦恭地向驻兵们说了很多好话,结果是:不行!心里更加不乐,不乐中间还带了一一些儿愤慨的成分,闷闷地然而又发不出脾气来。这时候我们只好站在城楼边,顺着茶博士的手所指着的方向,像看电影画面里的远景似地,概略地去领略了一点儿“古迹”的皮毛。我们知道了那兵舍的背面有一块很大的木板,木板上刻着的字儿就是传诵千古的《岳阳楼记》。我们知道了那悬着一块“官长室”的小牌儿的楼上就是岳阳楼。那里面还有很多很多古今名人的匾额,那里面还有纯阳祖师的圣像和白鹤童子的仙颜,那里面还有一据说是很多很多,可是我们一样都不能看到。
“何必呢?”我的同伴有点不耐烦了,“既然逛不痛快,倒不如回到茶楼.上去看看山水为佳!”我点了点头。茶博士这才笑嘻嘻地替我们换上两壶热茶,又加上点心和瓜子,把座位移近到茶楼边上。
湖,的确是太美丽了:淡绿微漪的秋水,辽阔的天际,再加上那远远竖立在水面的君山,一望简直可以连人们的俗气都洗个干净。小艇儿鸭子似地浮荡着,像没有主宰;楼下穿织着的渔船,远帆的隐没,处处都欲把人们吸入到图画里去似的。我不禁兴高采烈起来了:“啊啊,难怪诗人们都要做山林隐士,要是我也能在这里做一个优游水上的渔民,那才安逸啊。”回头,我望着茶博士美慕似地笑道:“喂!你们才快活啦!”
“快活?先生?”茶博士莫明其妙地吃了一惊,苦笑着。
“是呀!这样明媚的湖山,你们还不快活吗?”
“快活!先生,唉!……茶博士又愁着脸儿摇了摇头,半晌没有下文回答。
我的心中却有点儿生气了。也许是这家伙故意来扫我的兴的吧,不由的追问了他一句:“为什么不快活呢?”
“唉!先生,依你看也许是快活的啊!……”.
“为什么呢?”
“这年头,唉!先生,你不知道呢!”茶博士走近前来:“光是这岳阳楼下。唉!不像从前了啊!先生,你看那个地
方就差不多每天都有人来上吊的!”他指那悬挂在城楼边的那一根横木。“三更半夜,驾着小船儿,轻轻靠到那下面,用一根绳……唉!一年到头不知道有多少啊!还有跳水的,……”
- 25 -
“为什么呢?”
“为什么!先生,吃的、穿的,天灾、水旱、兵,鱼和稻又卖不出钱,捐税又重!……看他的样子像欲哭。
“那么,你为什么也不快活呢?”
“我,唉!先生,没有饭吃,跑来做堂馆,偏偏又遇着老板的生意不好!……
“啊——”我长长地答了一声。
接着,他又告诉了我许多许多。他说:这岳阳楼的风水很多年前就坏了,现在已经不能够保佑岳州的人了,无论是种田,做生意,打鱼,开茶馆没有一个能够享福赚钱的。纯阳祖师也不来了,到处都是死路了。湖里的强盗一天一天加多,来往的客商都不敢从这儿经过,尤其是游君山和游岳阳楼的,年来差不多快要绝踪。况且,两个地方都还驻扎着军队……
我半晌没有回话。一盆冷水似的,把我的兴致都泼灭完了。我从隐士和渔民的幻梦里清醒过来,头不住地一阵阵往下面沉落!我低头再望望那根城楼上的横木,望望那些渔船,望望水,望望君山,我的眼睛会不知不觉地起着变化,变得模里模糊起来,黑暗起来,美丽的湖山全部幻灭了。我不由的引起一种内心的惊悸!
之后,我催促着我的同伴快些会过账,像战场上的逃兵似的,我便首先爬下了茶楼,头也不回地,就找寻着原来的路道跑去。
一路上,我不敢再回想那茶博士所说的那些话。我觉得我非常庆幸,我还没有真正地做一个岳阳楼下的渔民。
至少,在今天,我还能够比那班渔民们多苟安几日。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题为“岳阳楼”,写的却是游岳阳楼而不得,两者看似龃龉,实则别具匠心,“我”内心期望的幻灭过程反映了深刻的主旨。
B. 文中对湖光山色美丽景象的描绘,承上启下,既照应了我们对岳阳楼的景慕,同时也引出我与茶博士的一番对话,布局十分巧妙。
C. “一盆冷水似的,把我的兴致都泼灭完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茶博士一番话带给我内心的触动。
D. 文末写自己像逃兵一样逃离,与前文来岳阳楼想做隐士的初衷形成对比,增强了文章批判现实的力度,凸显了主旨。
8. 结合“我”和同事在岳阳楼景区的遭遇,简要分析“我”的心理变化。
9. 作品通过人物对话展现了怎样的社会环境?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25 -
【答案】7. D 8. ①来到一向景慕的岳阳楼却因驻兵不能登楼,我心有不甘,于是和驻兵交涉。②交涉无果我愤慨郁闷,无奈只好茶楼观景,于是对此地居民羡慕,渴望成为此地居民。③听了茶博士的话,了解到当地民不聊生的现状,心中惊悸、庆幸。
9. ①政府盘剥百姓。“鱼和稻又卖不出钱,捐税又重”;②社会动荡无序:战乱,盗匪横行。“湖里的强盗一天一天加多”“兵”“驻扎军队”;③经济萧条,民不聊生:“天灾水旱”“差不多每天有人上吊”“无论是种田,做生意,打鱼,开茶……没有一个能够享福赚钱的”。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D项,“自己做隐士”的幻想错误。作者只是在文章中提到了隐士渔民的幻想,是表明他喜欢这里,希望在此居住,他自己并没有做隐士的想法。其他三个选项均表述正确。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主要情节,把握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我”和同事在岳阳楼景区的遭遇,简要分析“我”的心理变化,需要学生仔细阅读全文,找到相关情节内容,然后再进行概括。文段一开始,当我看到游人免进的牌子时,来到一向景慕的岳阳楼却因驻兵不能登楼,心里总有几分不甘。“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们不如和那里面的驻兵去交涉交涉!”;接着,我们很谦恭地向驻兵们说了很多好话,结果是:不行!心里更加不乐。说明交涉无果我愤慨郁闷,无奈只好茶楼观景,于是对此地居民羡慕,渴望成为此地居民;最后,听了茶博士的话,“无论是种田,做生意,打鱼,开茶馆……没有一个能够享福赚钱的。纯阳祖师也不来了,到处都是死路了。湖里的强盗一天一天加多,来往的客商都不敢从这儿经过”,了解到当地民不聊生的现状,心中惊悸、庆幸。
【9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作答此类题目既要立足文本分析,又要拓展延伸。本题要求学生通过人物对话结合文本分析展现了怎样的社会环境,首先从文章中找出相关描写。文章借茶博士的话说“鱼和稻又卖不出钱,捐税又重”,说明政府盘剥百姓严重;“纯阳祖师也不来了,到处都是死路了。湖里的强盗一天一天加多,来往的客商都不敢从这儿经过”,表面社会动荡无序,战乱,盗匪横行;“天灾水旱”“差不多每天有人上吊”“无论是种田,做生意,打鱼,开茶……没有一个能够享福赚钱的”,可以看出经济萧条,民不聊生。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高祖皇后李氏,晋阳人也,其父为农。高祖少为军卒,牧马晋阳,夜入其家劫取之。高祖已贵,封魏国夫人,生隐帝。开运四年,高祖起兵太原,赏军士,帑藏不足充,欲敛于民。后谏日:“方今起事,号为义兵。民未知惠而先夺其财,殆非新天子所以救民之意也。今后宫所有,请悉出之,虽其不足,士亦不以为怨也。”高祖为改容谢之。高祖即位,立为皇后。高祖崩,隐帝册尊为皇太后。帝年少,数与小人郭允明、后赞、李业等游戏宫中,后数切责之。帝日:“国家之事,外有朝廷,非太后所宜言也。”太常卿张昭闻之,上疏谏帝,请:“亲近师傅,延问正人,以开聪明。”帝益不省。其后,帝卒与允明等谋议,遂至于亡。初,帝与允明等谋诛杨郊史弘肇等议已定入息太后太后旦些太事也当与案想议之李业从旁对日先皇帝言朝廷太事勿问书生太后深以为不可。帝拂衣而去,日:“何必谋于闺门!”邠等死,周太祖起兵向京师,慕容彦超败于刘子陂,帝欲出自临兵,太后止之日:“郭威本吾家人,非其危疑,何肯至此!今若按兵无动,以诏谕威,威必有说,则君臣之际,庶几尚全。”帝不从,以出,遂及于难。周太祖入京师,举事皆称太后诰。已而议立湘阴公費为天子,赟未至,太祖乃请太后临朝。已而太祖出征契丹,军士拥之以还。太祖请事太后为母。太后诰日:“侍中功烈崇高,德声昭著,剪除祸乱,安定邦家,讴歌有归,历数攸属,所以军民推戴,亿兆同欢。老身未终残年,属此多难,唯以衰朽,托于始终。载省来笺,如母见待,感认深意,涕泗横流。”于是迁后于太平宫,上尊号日昭圣皇太后。显德元年春崩。
(《新五代史·汉家人传第八》)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帝与允明等谋诛杨邠/史弘肇等/议已定/人白太后/太后曰/此大事也当与宰相议之/李业从旁对曰/先皇帝言/朝廷大事/勿问书生/
B. 帝与允明等谋诛杨邠/史弘肇等议已定/人白太后/太后曰/此大事也当与宰相议之/李业从旁对曰/先皇帝言/朝廷大事/勿问书生/
C 帝与允明等谋诛杨邠/史弘肇等/议已定/人白太后/太后曰/此大事也/当与宰相议之/
- 25 -
李业从旁对曰/先皇帝言/朝廷大事/勿问书生/
D. 帝与允明等谋诛杨邠/史弘肇等议已定/人白太后/太后曰/此大事也/当与宰相议之/李业从旁对曰/先皇帝言/朝廷大事/勿问书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夫人,中国封建王朝对官员之母及正妻的封号。唐代一品官员之母妻封为“国夫人”,三品以上封“郡夫人”。
B. 帑藏,亦作“帑臧”,“藏”为收藏、储藏之义,“帑”指储藏钱财的府库或财物,“帑藏”通常指国库。
C. 太常卿,中国古代官职名称,原名奉常,起源于汉,主要掌管祭祀社稷、宗庙和朝会、丧葬等礼仪。
D. 诰,即“诰书”,也称“懿旨”,专指太后或皇后发布的指令;皇帝下发的指令通常被称作“圣旨”。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后深明大义。李后虽然出身寒微,但却见识非凡,在高祖打算征敛百姓来犒赏军士时及时劝阻,并主动拿出后宫财物供用。
B. 李后教子严格。儿子隐帝即位后贪图享乐,亲小人远贤臣,自作主张,李后多次严厉地责问劝阻,隐帝不听教诲,最终走向灭亡。
C. 李后受人尊敬。李后深得高祖圣心,被封为皇后;周太祖来到京城后凡事必遵从李后之命, 重要时刻请李后临朝听政,并尊封太后。
D. 李后进退有度。在周太祖请求事李后为母时,李后盛赞周太祖功绩,并谦卑地表达了自己万分感激之情,接受了皇太后的封号。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今起事,号为义兵。民未知惠而先夺其财,殆非新天子所以救民之意也。
(2)今若按兵无动,以诏谕威,威必有说,则君臣之际,庶几尚全。
【答案】10. C 11. D 12. C
13. (1)(我们) 现在刚刚起义,号称仁义之师。百姓没有得到我们的恩惠,却先抢夺他们的钱财,这大概不是新天子用来拯救百姓的本意。
(2)现在如果按兵不动,用诏书晓谕郭威,郭威肯定会来申诉的(有他的说法),那么君臣之间的关系,或许还可以保住。
【解析】
- 25 -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读文意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同时,需要掌握语句的大意,即可得出答案。解答此题要先理解,然后再断句。本句大意为:“起初,隐帝同郭允明等人密谋杀害杨邠、史弘肇等人,计划商定后,就告诉李太后。太后说:“这是件大事,你应该同宰相商量。”李业在旁边回答:“先皇帝说,朝廷大事不要询问读书人。”“此大事也”后必须停顿,排除AB;“史弘肇等”不能做“议已定”的主语,中间必须断开,因为后文“人白太后”的主语只能是皇帝,排除D项。
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D项,诰,指帝王对臣子的命令,也指皇帝封赠官员的专用文书。与“懿旨”不同,并非专用于皇后、太后。其他三个选项均表述正确。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遵从李后之命”错误,原文的意思“凡事都说是太后的命令”。其他三个选项均表述正确。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起事”,起义;“号”, 号称;“惠”, 恩惠;“殆”,大概;“意”,
- 25 -
本意。(2)中,“若”,如果;“诏”,诏书;“谕”, 晓谕;“说”,申诉;“全”,保住。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 25 -
汉高祖的皇后李氏,是晋阳人,她父亲是农民。高祖年轻时当兵,在晋阳放马,晚上偷偷到李氏家带她出走。后来高祖成了贵人,就封她为魏国夫人,生下了隐帝。开运四年,高祖从太原起兵反叛后晋,想要犒赏军队,但库藏的银钱不够,想从百姓处征集。李氏劝谏道:“我们现在刚起义,号称仁义之师。百姓还没有得到我们的恩惠,却先抢夺他们的银钱,这大概不是新天子起义救民的用意。现在后宫里的所有钱财,现在请让我都拿出来,虽然不多,士兵们也不会有什么怨言。”高祖为此恭敬地感谢李氏。高祖当皇帝后,封李氏为皇后。高祖死后,隐帝又尊封皇后为皇太后。隐帝年幼,多次同郭允明、后赞、李业等势利小人在宫中游戏玩耍,李氏多次严厉地责备他。隐帝回答说“国家大事自有朝廷管理,不是太后应该干涉的。”主管宗教礼仪的官吏张昭听说这件事后,上书劝谏隐帝,说:“亲近师傅,请教正直的人,才可以启发自己的聪明才智。”隐帝还是没有觉悟。后来,始终坚持与郭允明等人商议朝事,终于导致后汉灭亡。起初,隐帝同郭允明等人密谋杀害杨邠、史弘肇等人,计划商定后,就告诉李太后。太后说:“这是件大事,你应该同宰相商量。”李业在旁边回答:“先皇帝说,朝廷大事不要询问读书人。”李太后深感不应该这样做,隐帝不高兴地离开,说:“何必同妇人家商量!”杨邠等人被害死后,周太祖郭威起义,带兵攻打京师,在刘子陂打败慕容彦超,隐帝要亲自领兵出击,李太后劝阻道:“郭威本来和我们是一家人,他如果不是到了危难之际,怎能这么干呢?现在你如果按兵不动,下诏晓谕郭威,他肯定会来申诉的,这样你们君臣之间的关系,大概或许就可以保住了。”隐帝不听李太后的劝告,仍坚持出击,于是才有了死难。周太祖进入京城后,凡事都说是太后的命令。后来商议要立湘阴公刘贊当皇帝,刘贊还没有到来,太祖就请李太后临朝听政。后来,太祖又出兵征讨契丹,(取胜后)被将士簇拥着凯旋。太祖请求将李太后当母亲侍奉。太后下诏说:“郭侍中功劳崇高,美名传扬。铲除祸乱,使国泰民安。载誉而回,天命所归,因此军民拥护,举国同欢。我已经年老,在如此多难之时,只有始终依靠你。你不是亲自来看望,就是写信来问候,像对待母亲一样对待我。深感你的好意,我高兴得老泪横流。”于是太祖把李太后迁居到太平宫,还尊封她为昭圣皇太后。显德元年春天,李太后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盘石寺留别成公①
温庭筠
槲叶萧萧带苇风,寺前归客别支公②。
三秋岸雪花初白,一夜林霜叶尽红。
山叠楚天云压塞,浪遥吴苑水连空。
悠然旅榜③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偈④同。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归乡途中,离开盘石寺告别寺僧成公之作。②支公:支遁,东晋高僧,玄言诗人。③榜:船桨。④偈:佛经中“半偈”为两句。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题目内涵丰富:点明了别离之事、别离之地、别离之人,透露出惜别之情。
B. 首句以萧萧秋景起笔,开篇点明了离别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照应题目。
C. 尾联上句写诗人在客舟频频回首,朋友间的深情于细节描写中展露无遗。
D. 尾联下句展望未来,惋惜不能再和成公于松窗之下联句赋诗,满腹遗憾。
15. 本诗中间两联写景独具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答案】14. B 15. ①色彩渲染:河岸边降霜如雪,芦花初绽也如雪白;枫林经霜,一夜尽红,一白一红,色彩鲜明,写出了深秋明丽的景象。②高低结合:“苑水连空”“雪花初白”为低处之景,“天云压塞”“霜叶尽红”为高处之景,高低结合,画面丰富。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首句”错误,应为“首联”。既然开篇点明了离别的时间、地点和人物,那么文中的人物“支公”,在首联第二句才出现,所以说“首句”错误。其他三个选项均表述正确。
故选B。
- 25 -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本题要求结合文本简要赏析中间两联写景独具特色,需要学生逐句翻译诗句,然后重点把握诗歌中间两联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三秋岸雪花初白,一夜林霜叶尽红”,写出了河岸边降霜如雪,芦花初绽也如雪白;枫林经霜,一夜尽红,一白一红,色彩鲜明,写出了深秋明丽的景象,显得色彩渲染;领联“雪花初白”为低处之景,“霜叶尽红”为高处之景,“天云压塞”为高处之景,“苑水连空”为低处之景,高低结合,画面丰富。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答题时需要注意。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一句描写琵琶女出场时犹豫不决的样子,“___________”则说明她只弹了两三下就显示出高超的技艺水平。
(2)苏轼的《赤壁赋》中以水中之龙和船上寡妇来侧面烘托箫声艺术感染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3)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 一句运用典故来写将士们一心报答国君恩德,“_________”一句则表明他们血战到底的决心。
【答案】 (1). 犹抱琵琶半遮面 (2). 未成曲调先有情 (3). 舞幽壑之潜蛟 (4). 泣孤舟之嫠妇 (5). 报君黄金台上意 (6). 提携玉龙为君死
【解析】
- 25 -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琵琶”“遮”“壑”“潜蛟”“嫠”“提携”等。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如果出现的是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年轻父母互相赠送孩子穿过、用过但还没损坏的衣服、玩具;不准备再看的书,放到二手平台卖掉;想买什么,先去朋友群里问一声能否互通有无……近几年,这种“ ” 的生活方式在年轻人中 ,成为一种时尚的消费观念、生活态度。
君子使物,不为物使。( )。工作上取得了成绩,买一支口红奖励自已;朋友将要远行,送一支钢笔作为祝福。这些,是对内心的慰藉,也是合理的消费。至于使用需求,能得到基本满足就好——二手蒸汽熨斗也能熨平衣服;别人看过的书也不错。不一味追求自身需求,正视“新”和“高级”既节约了钱,又节省了资源,真正做到低碳又环保、省钱省物料。
追溯起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早有与今天的低碳环保相契合的理念,就是“勤俭节约”。两者 ,有着共同的内核:惜物。曾经,爱惜东西可能主要考虑的是省钱;如今,则又多了保护生态环境的考量。物尽其用,节约的不仅是生产物品的原材料,还有运输、人力、能源消耗与环境代价等一系列成本。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敝帚自珍 悄然兴起 口耳相传 不谋而合
B. 敝帚自珍 蔚然成风 口传心授 异曲同工
C. 物尽其用 悄然兴起 口耳相传 异曲同工
D. 物尽其用 蔚然成风 口传心授 不谋而合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们可以通过“物”满足我们的使用需求,关照我们的心理需求
B. “物”带给人的,有对使用功能的满足,也有对心理需求的关照
C. “物”带给人的,有对心理需求的关照,也有对使用功能的满足
D. 我们可以通过“物”关照我们的心理需求,满足我们的使用需求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25 -
A. 不一味追求自身需求,正视“新”和“高级”,既节省了钱,又节约了资源,真正做到低碳又环保、省钱省物料。
B. 正视自身需求,不一味追求“新”和“高级”,既节省了钱,又节约了资源,真正做到低碳又环保、省钱省物料。
C. 不一味追求“新”和“高级”,正视自身需求,既节约了资源,又节省了钱,真正做到省钱省物料、低碳又环保。
D. 正视自身需求,不一味追求“新”和“高级”,既节省了钱,又节约了资源,真正做到省钱省物料、低碳又环保。
【答案】17. C 18. B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物尽其用”,尽量发挥各种东西的效用,指不浪费一点东西。“敝帚自珍”,破扫帚,自己当宝贝爱惜,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视。文中没有自己东西不好的意思,故选“物尽其用”,排除AB。“悄然兴起”,不知不觉中某样事物开始流行或兴盛起来。“蔚然成风”,某事物逐渐发展、兴盛,形成风气。根据后文“成为一种时尚的……”可知应选择“悄然兴起”,又排除D项。“蔚然成风”中“成风”与后文有重复。“口耳相传”口说耳听地往下传授,指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口传心授”,指师徒间口头传授,内心领会。美德属于文化的范畴,应选择“口耳相传”。“不谋而合: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异曲同工”,工,巧妙。不同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不同的人的辞章或言论同样精彩;或者不同做法收到同样好的效果。根据文意,应选择“异曲同工”,又再次排除D项。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本题属于补写上下句题。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连贯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
本段的主体是“物”,不是我们,排除AD。
- 25 -
C项,事实上“满足使用需求”是物的基本功能,应放在前面,原文“至于使用需求”中“至于”一词也能体现“使用需求”之于“心理需求”较为基础的一面。C选项连贯性也不如B项。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时可运用紧缩法,先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主语、谓语、宾语),检查主干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语病;如果主干没语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的搭配有无毛病,修饰语内部是否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要仔细琢磨,推敲。原文有三处不当。
A项,虽对原文做了修改,但是仍然出现“追求”与“需求”搭配不当问题,应该排除。
B项,修改后,出现的错误是:“低碳又环保、省钱省物料”语序不当,应该排除。
C项,虽然修改了原文搭配不当的问题,但是“既节约了资源,又节省了钱”,语序错误,可以改为“既节省了钱,又节约了资源”。
故选D。
20.下面是某商场寻物启事的广播稿,其中有五处不当,请找出并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表达得体。
各位顾客朋友们:
大家好。今天8点左右,有顾客不慎在四楼(女装部)遗失一个黑色双肩背包,内有身份证、银行卡等物品,失主急得不行,请捡到者立即送往三楼广播站,必有重谢。
【答案】①“各位”删去,或“们”删去;②“8点”改为“晚上8点”③“(女装部)”删去括号。④“急得不行”改为“万分着急”⑤“立即”删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根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行辨别。从题干的要求来看,这是某商场寻物启事的广播稿,要求找出五处不得体之处,并做出修改。第一处,“各位”删去,或“们”删去。因为两者重复;第二处,“8点”改为“晚上8点”,问题是:表意不准确。第三处,“(女装部)”删去括号,广播稿一般不用括号,因括号里的内容不读出来,这里读出来才准确。第四处,“急得不行”改为“万分着急”,原因是太口语化。第五处,“立即”删去。此处是命令式的语气,不得体。
21.仿照下面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 25 -
春天的雨,细腻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
材料:生命 庄稼 落叶 雷 雪
慈祥温厚 迅疾猛烈 凉爽惬意
敲响热烈的战鼓 带来多情的呵护 送去温馨的问候
【答案】夏天的雷,迅疾猛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秋天的风,凉爽惬意,为落叶送去温馨的问候;冬天的雪,慈祥温厚,为庄稼带来多情的呵护。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仿写句式的能力。解答这类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仿写的句子在结构上应与原文基本保持致;(2)仿写的句子在内容与逻辑关系上应与原文保持协调,既要考虑形式的统一,又要考虑内容上的连贯呼应;(3)考虑与上下文的衔接和照应,要符合语境;(4)注意情感基调和语言风格等;(5)修辞格的类型也要与示例句一致。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仿照句子续写,要兼顾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分析例句可知,例句中选取了春天富有特点的事物进行了具体描写,“春天”的“雨”,特点是“细腻轻柔”,它“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给的材料有:“生命、庄稼、落叶、雷、雪”, “慈祥温厚、迅疾猛烈、凉爽惬意”, “敲响热烈的战鼓、带来多情的呵护、送去温馨的问候”,做题时,要选出每个季节的富有特点的事物。比如:“夏天的雷”,“秋天的风”,“冬天的雪”,然后选取每个事物具体特点进行描述。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二战时期,艾森豪威尔指挥盟军进行了历史上最大的诺曼底战役,把多国的庞大武装力量合为一体,协调行动、共同战斗,足见其统帅能力非常人能及。随后,他又以压倒性选票胜利出任美国总统。而鲜为人知的是,战后他曾一度出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时间还不短。可是,这位在战争中叱咤风云的英雄却在文人墨客遍及的大学毫无建树,唯一可圈可点的竟只是在校园内的草坪上,为懒于绕路的学生开辟了一条便道。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找准自己的位置
李白有诗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然而,人只有找准自己的定位才会使自己真正成为有用之才。也只有找准人生的定位,我们才能够得到人们的尊重。
- 25 -
某位演员曾说自己的变化是:从前上台面对观众会说“大家好,我来了!”而现在,她会说“谢谢大家,你们来了!”这种变化就是她对自己定位的变化。身为一名演员,观众是她的衣食父母,只有赢得观众的认可,她才能够在演艺事业中发展得越来越好。其实,做人本该如此,我们应该找准人生的定位。演员找准了人生的定位便会真正知道自己面对观众应该保持怎样的态度;科学家找准了人生的定位便会获得“生也有限,知也有限”的认识,理解牛顿“在沙滩偶拾贝壳”的谦逊态度……
找准人生的定位是需要付出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摧眉事权贵,找准了田园诗人的定位,获得了“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为此他付出的是功名、利禄,但同时赢得了后人的尊重。文天祥不为金的威逼利诱动摇,找准了“南宋人”的定位,为了保持坚贞的气节付出了自己的生命。IT界传奇人物乔布斯坚持将公司的生产产品定位为“智能手机”,使得苹果公司最终成为了IT界的龙头,他付出了勇气与毅力,获得了人们的认可。
然而,并非只要付出我们就会找准人生的定位。有时候,找准人生的定位需要我们的坚持与不懈的努力。没有经过奋斗就死死地给自己定位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表现。在美国标准石油公司里,有一位小职员,他在外出远行住旅店的时候总会在自己签名下方写道“每桶4美元的标准石油”,在书信、收据上也不例外。公司的董事长洛克菲勒知道后邀他共进晚餐。后来,洛克菲勒卸任,这位小职员成了第二任董事长。小职员一开始并没有把人生定位在公司的董事长,可是却在努力地尽着一位小职员的力量去宣传自己的公司,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帮助他获得了成功。如果他只安于小职员的位置就不会取得成功。因而,人生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并不等于安于自己的现状。相反,人生的定位应是你前进过程中的动力。
世界因秩序而精彩,秩序因定位而存在。我们拒绝好高骛远,拒绝不思进取,我们要在多彩的世界中找准自己的定位,获得不一样的精彩。
【解析】
【详解】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 25 -
【审题】材料讲述的是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经历。艾森豪威尔虽是成功的统帅和政治家,却又是平庸的校长,人生的诀窍就是看你有没有站在你应该站的位置上,站对位置很重要,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打得了胜仗,当不好大学校长,这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习作时,要紧紧围绕确定好的中心论点展开,注意不能跑题。
【立意】①宝贝放错了地方就是废物。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要选对位置,发挥长处。③不可因某方面的成就而自高自大,也不要因为某件事没有成功,就自暴自弃。④,便是成功的开始。
【行文结构】具体作文时,首先拟一个隐含或者直接点明观点标题——这个标题可以关于人生的位置选择或者定位问题,然后引出中心论点——找准位置。接着指出位置钱在人生中确实至关重要,在某种程度上也能成为衡量一个人能力大小的标准,但是位置不是生命的全部,然后从“找准位置继续深挖”,当然这也是人的生命独特性的体现。文章最后要再次强化观点,做到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素材】1、站错位置的树
也许是我太尖刻了,虽然动机能被理解,但那种刺痛,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得了的……其实,扎人的时候,我也不好受。那种被扎痛的感觉,好像也曾有过。但对于那些容易流行、容易罹患,而且一旦染上就很难治愈的“疾病”,接种疫苗是唯一最有效的方法。
我知道,任何一种感情,都没有错,错的只是方向。如同,任何一颗自然生长的树,只因有那么一个破土而出的位置,所以,它便不分适宜的生长。或许,只是站错了位置,但却都是大地绿意的点缀。最理想的结果,是被小心翼翼地挪移,在另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地方,舒展自己的春夏秋冬。而另一种悲惨的结局,无疑是被强行地砍伐。可我要说,虽然流泪的是树,但应该道歉的是粗暴的砍树人……
每个人,自懵懂走入混沌,阅尽万千风景,最终还是要离开红尘。心无杂尘的来,两手空空的走。有什么,是不能淡看的呢?善待自己!也去善待在身边的、不在身边的于己有关的每一个人吧!生命之树,不会常绿!珍惜每一个属于自己的季节吧…
2、心灵的位置
心灵的位置保护是最严密的。如同爱一样的恐惧,是人最惶恐的东西,那一幕,甚至就像饥渴凶恶的狼呆呆望着,恐惧望着兔子在自己面前显摆。心灵的位置,人总会自觉放在最里边,最后,飘散的烟雾终究会淹没自己,心灵终究会沦落。看似扎实的木桥,愚蠢的人自以为安全的走过,却不料木桥的裂缝将他淹没:涤荡飘悠的铁索桥,送入云间,脚下的万丈深渊,寒噤的风,都不足以抗衡成功之人。一步一个踏实,铁索桥虽晃晃悠悠,但它却能稳住自己,知道到达下一个山头。
- 25 -
心灵的位置固然重要,抛弃貌似很保险好像很安全庸俗的顾虑,若要有一颗坚硬的心,何不尝抛弃无聊的保险,潇洒走一回。如果不甘心直到抵抗的权利都被剥夺,心灵的位置,我愿意将他赠送给阳光,风风雨雨淋透他的懦弱,直到他露出坚强的一角:跌倒摔跤摔碎他的卵壳。直到他解脱束缚。直到他成熟。直到理解心灵的位置是最受罪的。
3、找到自己的位置
你站在的山顶眺望,你可以发现,原来山林之间也散发着点点灵动,你可以与山齐高,你可以一览众山小,你可以尽收山中之美,你可以领略到登临绝顶的喜悦,你可以感受“飞翔”的感觉,你可以呼吸着美好的空气……此时此刻,你会感觉到,原来,真正的美来源于眺望。“夕阳无限好,只是尽黄昏”,灿烂的红霞,灼热的太阳,温暖的阳光,它并不是永恒的。或许,在它即将消逝的那一刻,你可以试着做一个眺望的动作,这是,你仿佛能追忆那即将逝去的美好事物,或许,你还有一点新的发现;或许,你还能在此刻触发一点自己以前从未想过的东西……在你登临绝顶的时候,在你站在高处的时候,你千万记得,你可以做的唯一一个动作在也不是单纯的“拥抱自然”,你也可以眺望,可以眺望,眺望着,眺望着……或许,你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让我们一起来,一起做一个眺望的动作,一起发现新的美,一起感受不一样的事物,一起领略眺望之美的所在吧!
4、换位置
开学的第二天是星期五,同学们一直在提换位置的事。老师已经说星期一再换位置,可还是有同学没完没了的问老师,就算老师没听烦,我也觉得很烦。这不,在最后一节科学课,老师在提小组分工的时候,就有些同学要求老师在最后这节课安排位置。由于同学们一致想换位置,老师被“制服”了。同学们赶紧整理好书包,迫不及待地冲出教室排队。老师看了看,把男同学大概的换了换位置,而女生的位置没有什么变动。开始排同桌了,大家都希望老师能给自己安排个好同桌。老师把我和褚鹏程安排成同桌,我们就坐在第二组的第一排。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又被安排在第一排,这样我就能专心的学习。座位都安排好了,有人高兴有人忧。高兴的呢,就是王功傲,因为他和一个男生——徐慈煊坐。而感到忧愁的是我的好朋友——施奕涵,她不想跟蔡练炼坐。当老师问:“有没有想换位置的”。这时,坐在我后面的应一骞站起来说:“我和郑舒然以前坐过了”。他的想法被老师反驳了:“坐过又没关系。”位置就这样定了。我觉得和谁坐又有什么关系,做第几排又有什么意义?只要专心学习,和谁坐都会开心,和谁坐都一样。
【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 25 -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 25 -
-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