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6 MB
  • 2021-06-03 发布

2018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06文学类小说阅读之情节主题(讲)(含解析)

  • 3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 06 文学类小说阅读之情节主题 精讲目标 1.回顾高考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情节主题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 2.熟练掌握并运用高考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情节主题类试题答题技巧。 精讲考向 考向一: 情节结构 【真题典例】 1.【2017 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2 题。 七岔犄角的公鹿 (鄂温克族 【注】 )乌热尔图 ①“你,你别打啦!”我两眼盯着他,一串泪珠滚出眼窝。 ②“喊啥,小崽子?你像只猫,整天待在帐篷里,靠我养活!”他吼着,举起熊掌似的 大手,又朝我打来。 ③“我去打猎,给我枪——我爸爸留给我的猎枪。” ④他愣了一下,那双醉红的眼睛像打量陌生人似的瞅着我。我不哭了,再也不想哭了, 挺着胸脯站在他面前,我感到一下子长大了。我爸爸早死了,妈妈为了过活跟了他,没过几 年,妈妈也病死了,我就只好和他在一起熬日子。我从未叫过这位继父一声“爸爸”,只在 心里喊他的名字:特吉——部落里的人都这样叫他。 ⑤“给,小崽子。明天,你上山,见啥打啥。你有这个胆子吗?” ⑥几乎和我一般高的猎枪,差点把我撞个跟头。我紧紧攥住枪筒,毫不示弱地说:“我 不怕,你能打,我也能打。” ⑦“先别吹。打猎可不像往嘴里灌酒那么容易。”说完,他又抓起酒瓶,咕嘟咕嘟地喝 起来。 ⑧这天早晨,我起得比往常都早。我脚上穿的软靴是妈妈留给我的,子弹袋和猎刀是爸 爸用过的。我要靠这些,再加上我自己的勇敢,成为一个猎手,一个让全部落人都服气的猎 手。 ⑨我慢慢地攀上山顶。这是一个漂亮的山峰,它的背上长满松树和桦树,前胸盖着白雪, 侧面是片凹下去的向阳坡。这里准有野兽。等了大半天,果然没叫我失望,桦树林里有什么 的影子在晃动。我咬紧牙,瞄准黑影,端平猎枪。枪响了,野兽晃了晃,踉跄着奔出树林。 是一头健壮的公鹿,它头上顶着光闪闪的犄角,犄角分成了七个支岔,很有气势。鹿一眼瞥 见我,扭头叫了一声。顿时,又从树林里跑出五只受惊的野鹿,有母鹿,有小鹿。公鹿一瘸 一拐地跟在最后,不时扭头戒备而憎恶地瞅着我。看得出来,它在保卫鹿群。转眼间,它们 爬过山岗,消失在密林里。这时,太阳已经溜到山尖,树林变得黑森森的,我想今天是撵不 上它了。 ⑩晚上,坐在火堆旁,我心里也有一个不安的火苗在上下乱蹿。“今天,我打了个鹿。 是七岔犄角的公鹿,可大啦!它流的血真多,要不是天晚了,我真……”我对特吉说。他不 喝酒的时候,脸上没有凶相,但总是阴沉沉的。 ⑪“嘿,傻小子。流点血,这能算你打了鹿?打鹿的人,剥了鹿皮,先把鹿腰子拿回来, 让大家尝尝……鹿可不像你,碰一下就哭。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 服。懂吗?” ⑫我好像被灌了一脖子雪,心里又气又恼:“明天,我会拿鹿腰子让你尝的。” ⑬第二天,天刚亮,我就赶到昨天打猎的山坡,沿着伤鹿留在雪地上的蹄印追着。不知 什么时候,雪地上多了一行奇怪的蹄印。突然,从左侧山脚的桦树林里传来咔嚓咔嚓的响声, 六只野鹿在那里惊慌奔逃。我认出那头被我打伤的公鹿,它瘸了一条腿,跑在鹿群后面。一 只狼在后面拼命地追赶,并且越追越近。公鹿扭头瞅瞅,撇开鹿群,一瘸一拐地直奔山坡跑 来,它跑上山顶,到石崖前放慢脚步,一步一步蹬着石崖。看起来它很费力,忍着痛。 ⑭快点,狼追上来啦!我被这头危难中的受伤的鹿吸引了,忘记了自己狩猎的使命。 ⑮猛冲过去的狼一口咬住鹿的后腿,几乎就在同时,鹿猛地一蹬,狼怪叫一声,滚了下 来。我看见鹿的后腿被连皮带肉撕下一块。啊,真有一手。为了弄死这家伙,甘心让它咬去 一块肉。可惜那一蹄没踢在狼的脑壳上。 ⑯狼在地上打了个滚,弓着腰,咧着嘴,发疯似的朝石崖冲去。鹿低下头,把粗壮、尖 利的犄角贴在脚下的石头上,沉着地等待着。 ⑰啊,这只狼真坏。它借助跑的冲力腾空朝鹿扑去。我的心一下子揪紧了。 ⑱就在狼对准鹿脖子下口的一刹那,鹿猛地扬起低垂的犄角,狼像被叉子叉中似的,从 鹿的头顶上像块石头被甩过石崖,跌进山谷。 ⑲鹿胜利了。它骄傲地扬起头,把漂亮的犄角竖在空中。“呦——”七岔犄角的公鹿站 在崖顶呼唤同伴,山谷里传来鹿群的回音。 ⑳我躲在它的下风,着迷地瞅着它。它那一岔一岔支立着的犄角,显得那么刚硬;它那 细长的脖子挺立着,象征着不屈;四条直立的腿,似乎聚集了全身的力量。我想起特吉的话: “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 21 公鹿疲倦地走过我的眼前,还是那么骄傲。我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它似乎觉察出什 么,停下步来。我觉得自己的心被撞击了一下,我想起了自己。我不是看热闹的孩子,而是 一个猎手。我的眼睛转向鹿腿上的伤口:一处是我的猎枪打的,看来没伤到骨头,但也穿了 窟窿;另一处是狼咬的,血淋淋的。在这个时候要想补它一枪真是太容易了,我下意识地摸 了摸枪栓,看着它一瘸一拐的身影…… (节选自乌热尔图《七岔犄角的公鹿》,有删改) 【注】鄂温克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和黑龙江讷河等地, 传统上多从事农牧业和狩猎业。 19.本文以“我”与特吉的冲突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 分) 【答案】①通过紧张的冲突,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把读者迅速带入小说情境;②引出下文“我” 去打猎的故事;③交代“我”的孤儿身份、与继父的情感隔阂,以及“我”对亲情的渴望; ④初步刻画“我”性格的倔强和好强。 【解析】本题考核小说情节的作用。分析时主要为内容与结构上,内容方面主要写了交代 “我”的孤儿身份、与继父的情感隔阂,以及“我”对亲情的渴望。结构上,引起下文, 引起阅读者的兴趣。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段落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是结构,二是内容。内容方面主要是写了……,表现 了……。结构上的作用主要看段落在文中的位置。开头段在结构上主要有呼应(照应) 标题(与标题的关系),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呼应后文(与下文的关 系;而内容上主要有渲染烘托映衬(与形象的关系),体现暗示主旨(与主旨的关系)。 该题中主要考核“引出下文”。 20.本文第⑬~⑱段描写公鹿与狼搏斗的过程,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 分) 【答案】 动作描写,从正面对公鹿与狼恶斗的过程作了细致描写,如公鹿忍者剧痛攀爬石 崖的姿势,恶狼弓腰、咧嘴、凶残的发起进攻的动作细节等,生动传神。 比喻的修辞手 法。把被鹿角叉起的狼比喻成石头,表现公鹿的勇猛。 侧面烘托。通过“我”的心理描 写,烘托出狼鹿恶战的紧张气氛,表达“我”对公鹿形象的塑造。(或:通过写狼的凶残, 侧面烘托出公鹿的勇猛和机智)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高考命题一般不会孤立地考查小说的表现手法,而是常常和小说“三要素”联 系起来,考查表现手法对塑造人物、营造环境、推动情节所起的作用。阅读、解答这类 题,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其一,从选材组材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主 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其二,从表达方式角度,看各种 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三,从狭义的表现手法角度,看文章是否运用了 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手法及其对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 其四,从情节结构角度,看开头结尾是否各有特色;结构是否严谨、完整、匀称;是否 烘托铺垫、前后照应;是否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是否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并了解 它们对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所起的作用。其五,从语言运用角度,看语言是否准确、简 练、生动、形象,各种修辞手法创造出了怎样的意境及表达效果如何等。该题中主要考 核描写与修辞手法。 21.请简要概括七岔犄角公鹿的形象特征。(4 分) 【答案】 体格健壮,长有漂亮的犄角。 刚猛傲然,斗志高昂。 沉稳而有智慧 有头领 气质和牺牲精神,时时保护弱小。 【解析】本题考核作品的形象。可以先到文中找现成的形容词,如“沉着”“不屈”,然后通 过描写的方式来概括形象。主要有两大方式,一是正面描写(肖像、动作等)与侧面描 写(狼的凶残)。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 价 D。 【名师点睛】小说形象类解题思路:面对这些题型,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 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 物的性格。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 特征。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 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该题中考核 “鹿”的形象,主要从动作描写入手分析,结合主人公“我”的心理描写分析。 22.本文结尾写到“我”下意识地去摸枪栓,那么“我”会再向公鹿开枪吗?请结合全文, 谈谈你的看法。(6 分) 【答案】看法一:不会再向公鹿开枪。①公鹿健硕的体态,它在与恶狼搏斗中展现出的勇气 和智谋都让“我”着迷。②“我”从公鹿身上汲取到作为男子汉应有的不屈气概,这让 “我”对它心生敬意。③公鹿对鹿群的保护,触动了“我”内心的痛处,“我”不忍母 鹿和小鹿失去公鹿。④公鹿已受重伤,“我”此时如再开枪,胜之不武,并不能证明“我” 具有让全部落的人都服气的狩猎能力。 看法二:会再向公鹿开枪。①“我”已意识到自己是一名猎手,而不是看热闹的孩子,“我” 负有狩猎的使命。②公鹿的刚猛和骄傲激发了“我”的斗志,“我”也能应该展现出我 的勇气和骄傲。③“我”需要通过向狩鹿向特吉证明自己可以不再仰人鼻息。④公鹿已 经受伤,无法快速奔跑,是狩鹿的大好时机。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名师点睛】 就阅读而言,探究是学习性阅读与研究性阅读的初步结合,是客观性阅读和 主观性阅读的结合。就高考而言,探究性试题是具有一定开放性和独立思考性的试题, 要求说出“你的理解”“你的看法”而在文中找不到现成答案的试题。答题角度:(1) 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2)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 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3)从小说 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主题。该题探究时可从“形象”入手。 2.【2016 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3~16 题。 会明 沈从文 ①会明是三十三连一个火夫。提起三十三连,很容易使人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湘边界 一带的血战。事情已十年了。如今的三十三连,全连中只剩会明一人同一面旗帜,十年前参 加过革命战争,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旗在会明身上谨谨慎慎地缠裹着, 他忘不了蔡锷都督说过“把你的军旗插到堡上去”那一句话。 ②这十年来的纪录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这一次,三十三连被调到黄州 前线,会明老早就编好了三双草鞋、绳子、铁饭碗、成束的草烟,都预备得完完全全。他算 定这热闹快来了。在开向前线的路上,他肩上的重量不下一百二十斤,但是他还唱歌。一歇 息,就大喉咙说话。 ③驻到前线三天,一切却无动静。白天累了,草堆里一倒就睡死,可是忽然在半夜醒来, 他就想,或者这时候前哨已有命令到了?或者有夜袭的事发生了?或者有些地方已动了手? 他打了一个冷战,爬起身来,悄悄地走出去望了一望帐篷外的天气,走近哨兵旁边,问:“大 爷,怎么样,没有事情么?”“没有。”“我好像听见枪声。”“说鬼话。”他身上也有点 发冷,就又钻进帐篷去了。他还记得去年鄂西战役,时间正是六月,人一倒下,气还不断, 糜烂处就发了臭;再过一天,全身就有小蛆虫爬行。为了那太难看、太不和鼻子相宜的六月 情形,他愿意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 ④然而前线的光景和平了许多。这和平倘若当真成了事实,真是一件使他不太高兴的事 情。人人都并不欢喜打仗,但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打赢了,就奏凯;败了,退下。 总而言之,一到冲突,真的和平也就很快了。于是,他逢人就问究竟什么时候开火,他那样 关心,好像一开开火后就可以擢升营长。可是这事谁也不清楚,看样子,非要在此过六月不 可了。 ⑤去他们驻防处不远有一个小村落,看看情形不甚紧张,就有些乡下人敢拿鸡蛋之类陈 列在荒凉的村前大路旁,来同这些军爷冒险做生意的。 会明常常到村子里去。一面是代连 上的弟兄采买一点东西,一面是找个把乡下上年纪的农民谈一谈话。他一到村落里,找到谈 话的人,就很风光地说及十年前的故事,有时也不免小小吹了一点无害于事的牛皮,譬如本 来只见过都督蔡锷两次,他说顺了口,就说是四五次。他随后做的事是把腰间缠的小小三角 旗取了下来。“看,这个!”看的人露出吃惊的神气,他得意了。“看,这是他送我们的, 他说‘嗨,勇敢点,插到那个地方去!’你明白插到哪个地方去吗?”听的人自然是摇头, 他就慢慢地一面含着烟管一面说…… ⑥因为这慷慨的讨论,他得到一个人赠送的一只母鸡,带回帐篷,用一个无用处的白木 子弹箱安置了它,到第二天一早,木箱中多了一个鸡卵,第三天又是一个,他为一种新的兴 味所牵引,把战事的一切全忘却了,他同别人讨论这只鸡时,也像一个母亲与人讨论儿女一 样。他夜间做梦,就梦到有二十只小鸡旋绕脚边吱吱地叫。鸡卵到后当真积到了二十枚,就 孵小鸡,小鸡从薄薄的蛋壳里出到日光下,一身嫩黄乳白的茸毛,啁啾地叫喊,把会明欢喜 到快成疯子。白天有太阳,他就把小鸡雏同母鸡从木箱中倒出来,尽这母子在帐篷附近玩, 自己却赤了膊子咬着烟管看鸡玩,或者举起斧头劈柴,把新劈的柴堆成塔形。遇到进村里去, 他把这笼鸡也带去,给原来的主人看,像那人是他的亲家。从旧主人口中得到一些动人的称 赞后,他就非常荣耀骄傲还极谦虚地说:“这完全是鸡好,它太懂事了,它太乖巧了。”看 样子,为了这一群鸡雏发育的方便,会明已渐渐地倾向于“非战主义”了。 ⑦后来,和议的局势成熟,照例约好各把军队撤退。队伍撤回原防时,会明的财产多了 一个木箱,一个鸡的家庭。无仗可打,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望。但他喂鸡,很细心 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会明望着这些人微笑时, 那微笑的意义,是没有一个人明白的。 (有删改) 13.第④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请简要概括。(6 分) 【答案】战争让他重温三十三连的荣耀,体现他作为一名士兵的价值;战争如拖到六月, 死伤士兵的腐烂会让他不忍直视;打了,无论胜败,对他而言都是一种解决。 【解析】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对于原因题,首先要认真审题,从题干中审出答题的模式以及寻找答案的区 域。比如本题,“第④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应先到第四段找到“逢 人就问何时开火”这一内容,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原因。寻找原因的时候,尽量按照 由近及远的原则进行。 14.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会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第一处,向别人吹嘘过去的荣耀,满足虚荣心,体现内心的空虚,第二处,从喂鸡 的成就中获得满足,体现内心的充盈。 【解析】 【解析】题干中问“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会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首先找到画线句, 分析句子所写的内容,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此处体现出的精神状态。第一处,可以联系 前面的“他得意”和后面的“他就慢慢地一面含烟管一面说”来分析;第二处,可以联 系前面会明的表现分析。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直接描写和间接衬托。直接描写包括:动作、语言、 肖像、神态、心理。间接衬托主要是借助他人他物以及环境对中心人物进行衬托。本题 所给的画线句子属于语言描写,语言描写可以表现出人的性格,也可以体现出人的精神 世界。一要抓住说话的具体内容,二要结合说话时的神态进行分析。 15.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4 分) 【答案】这个细节贯穿全文,前后呼应,体现小说的整体性;会明对插军旗由渴望到不抱 希望,形成一种反差的艺术效果。 【解析】 【解析】题干问的是“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 这是作用题。题干说到“多处”,这是暗示了“插军旗”在情节上的一个作用——贯 穿全文的线索;然后再分析这一细节对人物形象的作用和对主题的作用即可。此类题 目的答题角度主要有:情节结构上、人物形象上、主题表达上。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作用题一般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作答:一是情节结构上,设置悬念,引起读 者阅读的兴趣;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照应前文,推动情节发展;起线索作用; 埋下伏笔。二是人物形象上,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情感。三是主旨表达上,表现 主旨或深化主题。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 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结构), 突出了……,表现了…… (内容) 16.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6 分) 【答案】这个六月没有士兵因战事而伤亡、腐烂,会明对此感到欣慰;在喂鸡的行为中,会 明体验到幸福感;从热衷于战争转变到“非战主义”,会明感到思想提升的快乐;心灵 世界由单一走向丰富,会明的生命变得更加立体。 【解析】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名师点睛】作为探究题,首先要审题,从题干中审出探究的方向和答题的模式;然后要回 顾所学的知识,寻找探究的角度。探究思想意蕴要善于从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切 割小角度,善于将文本中的人或事抽象化、符号化。探究情感意蕴要抓住文本中不同的人、 事、物,再分别探究作者对他们的情感态度。启示感悟类的探究题则多以故事情节、人物形 象特点及其社会意义为依据。 【考点直击】 小说情节通常由一组或若干组具体的生活事件组成,在一条基本情节线索的统领下包括 许许多多的细节。分析小说情节必须注意小说情节的常见模式。①基本模式,发生—发展— 高潮—结局。②摇摆,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又俗称为“欧·亨 利式结尾”。小说阅读情节类题目一般有三种形式:概述情节;指出某一情节的作用;探究 情节安排的好处与合理性。题型有主观题也有客观题。2018 年高考仍会沿袭上述命题特点。 【技巧揭秘】 1.熟悉高考,掌握规律。历年高考鉴赏小说情节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 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可以了解高考鉴赏小说情节类试题题型及选材范围, 可以发现一些命题规律、考查热点,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 2.多读勤练,提高梳理小说情节的能力。小说的情节结构有其特点,学生可在复习中 选择一些符合高考小说阅读命题特点的小说来读,并通过强化训练,掌握论小说情节结构的 特点,提高分析能力。 3.掌握鉴赏小说情节类试题命题规律及答题方法: 概括小说情节 (1)设题方式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答题步骤 ①从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寻找线索,抓住重要场面、重要事件等几方面,概括文章的 主要情节; ②答题时对事件的概述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原因、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 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尤其是“何人”“做何事”不能省); ③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我们在概括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 ④要注意题干要求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二)分析故事情节的作用 小说中的作用题要从内容和结构方面答,“内容”即人物主题,“结构”即情节,要用小 说的术语答题。 小说的情节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为表现主题服务, 为情节发展服务;二是结构上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 为后面情节作铺垫、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等等。 (1)一般设题方式: ①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综合问) ②小说第二段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单一问) ③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单一 问) ④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综合问) (2)答题思路: ①情节方面: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提供依据),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把…… 情节推向高潮,使……情节发生转折;情节戛然而止;情节出人意料之外,却又合乎情理之 中。 ②人物方面:突出了人物……性格(心理、情感)。 ③主题方面:暗示了……主题;突出(强化)了……主旨。(1)小说开头的常见类型及 其作用。 (3)重点段落作用分类梳理: A.小说开头段常见类型及其作用: ①悬念式。在作品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 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阅读下去;或者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 ②写景式。主要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 B.小说结尾的常见类型及其作用。 ①出人意料式。这种结尾,从结构安排上看,能使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猛烈撞击读者 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 中。如小说《报复》就属此类。 ②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这样的结尾能够让读者充分地驰骋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③补叙式。这种结尾常有对上文情节的呼应和解释悬念的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 深化主旨。 ④卒章显志式。这种结尾往往有解释悬念、揭示主题的作用。 ⑤令人感伤式。这种结尾,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 很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从表现效果上看,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⑥大团圆式。这种结尾,从表现效果上看,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从读者的感情体验上看,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美好的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C.小说中间某个情节安排的作用 针对小说中间某个情节安排作用的考查,也是近年来小说情节结构考查的重点。这一作 用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考虑: ①考虑某个情节与全文中相关情节的关系。 主要是照应和伏笔。照应就是文学作品前后文之间的互相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 络清晰,结构紧凑。伏笔是指文学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在小说中使 用伏笔,能使小说情节曲折,结构紧凑,构思精巧,前后呼应。 ②考虑情节与主题的关系。 作用一般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③考虑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或是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或是发展了人 物什么性格。答题 (三)探究小说情节的合理性 (1)设题方式 ①小说以这样结尾是否合适? ②小说的结尾段能否删去?请谈谈你的看法。 ③小说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合不合理,或小说中这个情节换成另外一个情节合不合理。 (2)答题步骤 ①亮明自己的观点; ②分条写出自己的感受或理由; ③紧扣文本进行论述分析。 【训练提分】 1.【2018 届山东青岛黄岛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世事难料,世事难料呀!”这些天,德旺公反剪着双手,踱着方步,来回走在黄村的 石子街上,摇头晃脑地反复说着这句话。 德旺公的感慨,都是红卫、二楞和木根三人引起的,这事还得从头说起。 黄红卫、黄二楞和黄木根是德旺公看着他们穿开裆裤长大的。三人同一年出生,也同一 年进的学堂。红卫心眼活,鬼点子多;二楞胆子大,敢闯敢干;只有木根忠厚老实,胆小怕 事。那时,三人去偷德旺公(那时黄村人都喊德旺叔)家的桃子梨子。出主意的是红卫,上 树摘桃子梨子的是二楞,在路口把风的则是木根。三人屡屡得手,以为配合得天衣无缝。小 屁孩就是小屁孩,哪里会知道德旺叔早就知道呢。德旺叔读过几年私塾,又是黄村的大好人, 在村里有点威望。有威望的德旺叔,当然不会因为几个桃子梨子被小孩摘了,就像别人一样 去孩子爹娘面前告状,甚至骂孩子吓孩子。 德旺叔被黄村人喊成德旺伯时,红卫、二楞和木根长成小伙子了。红卫是村长的儿子, 理所当然被推荐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理所当然地成了镇干部,前些年还当上镇长了。德 旺伯常对人说:“世事难料呀,红卫镇长他爹也就是个村长,他却当上了镇长,如今是儿子 管老子了。”德旺伯又说:“我是看着红卫镇长长大的,小时候就心眼活,做事机灵,就知 道他长大一定会出息的。这不,果然就出息了。” 二楞也不赖,虽然不是官二代,但继承了造反派老爹敢冲敢杀的血统,挖空心思想着发 财。改革开放后,打工潮卷进黄村的第一年,二楞就单独一人走出了黄村。在外吃了不少苦, 这几年总算时来运转,发大财了。德旺伯也常对人说:“世事难料呀,二楞这小子胆子大, 别人不敢做的事他敢。”德旺伯又说:“我是看着二楞长大的,小时候没少上树摘我的桃子 梨子,看上去就不是普通的人。这不,发财了不是。” 只有木根没变。小时候忠厚老实、胆小怕事,长大了还是忠厚老实、胆小怕事。白天死 守着那一亩三分的责任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唯一变化的,就是小时候那白白净净、细 皮嫩肉的脸蛋,如今成了一块皱巴巴的“包公脸”。年年窝在黄村,同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每 天相见。德旺伯也常对人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木根这一脉,祖 上以来一直没有出过什么大人物。”德旺伯又说:“话又说回来,木根在家里也好。这些年 来,村里的后生、闺女和媳妇,哪个不是奔外面的花花世界挣钱去了。倒难为了木根,村里 哪家的老人小孩没有得过他的帮助!” 德旺伯被黄村人喊成德旺公时,红卫、二楞和木根也是年过半百的人了。二楞发财后热 衷于炒股票,后来越炒越大,越炒越亏,去年连县城居住的一幢房产也抵了债务。风韵犹存 的老婆在县城的房产抵了债务的第二天忍无可忍,义无反顾地弃他而去。二楞只得独自一人 回到黄村的那几间老屋。一双儿女也一个月难得回黄村乡下看他一次。德旺公叹息说:“行 时都要运,二楞这辈子看来就这样了。唉,世事难料啊!” 红卫呢,官当得好好的,前段时间还传说要升副县长呢,想不到说双规就双规了。德旺 公摇着头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放着官不好好当,要那么贪干啥!唉,世事难料啊!” 只有木根一如既往过着平常的日子。地里干活回家时,顺手从自己的果园里摘几个桃子 梨子,回家哄着孙子和邻居的小孩。二楞回黄村后,木根有空就去他家坐坐,不时带些蔬菜 什么的给他。前些天,田里收割完了,木根还想去看看红卫。村里人说,都关外地的号子去 了呢,你老实兮兮的去哪里找?木根只得作罢。德旺公常说:“木根笨人有笨福啊。” “世事难料,世事难料呀。”这些天,德旺公反剪着双手,踱着方步来回走在黄村的石 子路上,摇头晃脑地反复说着这句话。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一项是 A.小说写红卫、二楞和木根三人偷果子的故事,预示三人日后将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 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B.从德旺叔到德旺伯再到德旺公人物称呼的变化,德旺客观上成了红卫、二楞和木根 三人人生轨迹的见证人。 C.二楞发了财,德旺伯说“小时候没少上树摘我的桃子梨子,看上去就不是普通的人”, 语带讽刺,暗示其结局。 D.小说通过德旺对红卫、二楞和木根三人从小到大的不同人生的观察和评论,真实的 反映了现实生活,表达了作者的感慨。 (2)小说把三个人、三个不同的阶段、三种不同结局结合着写,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 【答案】C 【解析】题干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一项是”。本题考查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C项,“语带讽刺,暗示其 结局”理解错误。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 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 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 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 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 找这些硬伤。 【答案】①通过对比,“有出息”“不是普通人”的人或被双规,或穷困潦倒,而看似一事 无成的木根却得以过得快乐充实,强化了世事难料的主题。②集中描写便于节省笔墨, 丰富文章内容。 【解析】题干是“小说把三个人、三个不同的阶段、三种不同结局结合着写,这样处理有什 么作用?”本题考 (3)小说开头和结尾安排有何特点?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案】(1)①开头倒叙,制造悬念,引发读者兴趣;②结尾总括全文,突出主题;(2)① 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完整严谨;②开头结尾起到点题的作用;③反复感叹和评论,真 实地反映现实生活。 【解析】题干是“小说开头和结尾安排有何特点?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结合作品进行 分析。”本题考查 2.【2018 届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冲刺预测卷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 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电话 芦芙荭 父亲真是老了,耳朵越来越聋,你在他耳朵旁扔个炮仗他都不会有任何反应。 以前,闲下来时,他会到村口的老槐树下,和大家说些家长里短,听听村子里的大情小 事。或者一个人泡一缸子老茶,抱着收音机,坐在院子里听花鼓戏,听秦腔。一声狗叫,他 都能分清是谁家的狗。可现在,他的耳朵什么也听不进去了,好像在里面修了铜墙铁壁。树 上的鸟不再叽叽喳喳了,鸡不鸣,狗不叫了。世界于他来说,只有一个字:静。 那时,母亲的身体还好。我们给家里打电话时,就打给她。然后,母亲再把我们通话的 内容及问候,借助手势以及他们一起生活几十年的经验,传达给父亲。 父亲耳朵聋,口齿却非常清晰。他声音洪亮。母亲比画一句,他就会嗯,哦,唉,呀地 说一句,以表示母亲转述的话他听明白了。末了,他就会对母亲说,告诉儿子,我们啥都好 着哩,放心吧。” 自从父亲的耳朵聋了之后,我们几乎很少和他说话了。许多时候,他总是答非所问。和 他说话,说了等于没说。 但父亲并不是不说话了。比如喂猪,喂羊,喂鸡时,父亲就会情不自禁地和它们说:“狗 东西,这么好的吃食,还挑挑拣拣的。”或者说:“别抢呀,都有份的。”这样的话,他能 絮絮叨叨说上半天。 父亲年轻时,脾气不怎么好,而母亲呢爱唠叨。两个人常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一言 不合就吵吵起来。那时候父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烦不烦呀,整天就跟个麻雀似的叽 叽喳喳个没完。现在,父亲的耳朵聋了,母亲一下子也安静了下来,母亲说什么父亲都听不 见,就不说了。倒是父亲说什么,她都言听计从,像个小媳妇似的。 有一次过节回家,我们和母亲开玩笑说:“娘,你看爹现在的样子像不像个领导,说啥 你都听,他让你干啥你就干啥。”母亲说:“你以为他能?我是让着他。现在,他什么都听 不见了,和他吵他听不见,骂他他也听不见。他现在就剩下一张嘴了。” 父亲的耳朵聋了,家里的氛围却是越来越和谐了。 过年时,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又说又笑的,父亲坐在那里,虽然听不见我们说什么,但 见我们笑,他也跟着笑。他将他的孙子抱在怀里,掏出一个红包塞进孙子的手里。孙子拿着 红包,将嘴凑近他的耳朵说,谢谢爷爷。这一次,父亲竟然听懂了,说,不用谢! 我们大家都笑,说父亲这句话是胡蒙对的。 春天的时候,母亲病了。中风。事先没有一点征兆。一切都来得很突然。 从医院里出来时,母亲留下了后遗症。说话口齿不清,每说一句话都相当费力。她坐在 轮椅上,经常为要一件东西,或者要办什么事,憋得脸红脖子粗。而我们却不知所云。倒是 父亲,母亲说什么,他一下子就听懂了。父亲说,你娘说,她出院了,这病一时半会儿不会 死,也好不了多快。她说你们都耽误了这长时间了,你们都有自己的工作,该回去上班了。 听了父亲翻译过来母亲的话,我们一时不知说什么好。说真的,我们去上班了,家里怎 么能放心得下?母亲能听见我们说的话,却表达不出来,而父亲能表达,却听不见我们说什 么。这以后,就是给家里打个电话,也是个问题。 父亲见我们愣在那里,似乎明白了我们的意思,他说:“你们放心上班去吧。我虽然耳 朵背,可我身体好着呢。我能照看你娘的。你们也别担心,你母亲说不了,可耳朵灵,我呢, 听不见,却还能说。以后你们打电话了,我们两个人合起来接听。” 为了证明这种办法可行,我们进行了一项模拟实验:我们将母亲的手机放在了她的轮椅 旁,拨响了电话,母亲听见电话铃声响起时,通过肢体动作将这个信息传递给了父亲。父亲 拿起电话接通后,直接放到了嘴边。他说,你娘好着呢,我也好着呢,放心吧。 然后挂了电话。 回到城里,每次给家里打电话时,那个画面一直就在我的脑子里,像电影一样。而且, 每次电话接通,父亲永远都是那句话:“你娘好着呢,我也好着呢,放心吧。” 而我,几乎什么也不用说。 (摘编自《百花园》) (1)请简要分析在“父亲”耳聋后,“家里的氛围却是越来越和谐”的原因。 【答案】①“父亲”耳聋后,更多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同时不再和“母亲”争吵,性格也 温和了许多,②“母亲”在“父亲”耳聋后“一下子也安静了下来”,对“父亲”言听 计从,关心礼让,③“我们”在“父亲”耳聋后对“父亲”关照和体贴。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分析在“父亲”耳聋后,“家里的氛围却是越来越和 谐”的原因,“耳朵 (2)简要分析小说第二段的作用。 【答案】小说第二段通过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父亲”耳聋程度之产重,丰富了人物的形象, 营造了浓重的悲凉感,同时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张本。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语段的作用分析。小说第二段的作用,主要从内容和结构方面分 析。“以前”“可现在”,鲜明的对比。“他的耳朵什么也听不进去了,好像在里面修 了铜墙铁壁”,写出了“父亲”耳聋程度的严重。丰富了父亲的人物形象,同时为下文 情节的发展张本。 点睛:分析语段的作用也首先概括语段所写的内容,分析作用要注意明确小说的文体特征, 联系问题特征进行分析,首先从情节本身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然后分析对人物的 塑造方面的作用,最后分析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方面的作用。分析时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 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铺垫,中间主要是推动情节发展,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 深化或升华主旨。 (3)请结合全文,理解“而我,几乎什么也不用说”这句话的深层意蕴。 【答案】①“父亲”耳聋,“我”说什么都是徒劳,所以“我”什么都不用说。②“父亲” 不想让“我们”挂念,无论“我”回答什么他都是那句话,所以“我”什么都不用说, ③对父母的理解与歉疚,什么都说不出。(答对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语句的深层意蕴分析。“而我,几乎什么也不用说”,“他说, 你娘好着呢,我也好着呢,放心吧。然后挂了电话”,“我”说什么都是徒劳,所以“我” 什么都不用说。“而且,每次电话接通,父亲永远都是那句话:‘你娘好着呢,我也好 着呢,放心吧’”,无论“我”回答什么他都是那句话,所以“我”什么都不用说。对 父母的理解,无法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想法。 (4)小说以“父亲的电话”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①结构方面:“父亲的电话”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通过“父亲的电话”使小说情节 更加紧凑完整,②人物形象方面:三次电话“父亲”几乎在重复着同一句话:“你娘好 者理,我也好着哩,放心吧,”质朴的话里既写出“父亲”的坚强乐观,更突出他对儿 女的挚爱、宽慰和体谅,①主旨方面:以“父亲的电话”为题,既是对父爱的讴歌礼赞, 同时也告诉离家在外的儿女应回馈父母,多关注父母的生活和内心世界,使他们老有所 依。 【解析】解答时可以从小说的情节、主题、人物塑造情况及语言的表达效果来分析。从结构 上 讲 , 如 果 小 考向二: 思想主题 【真题典例】 1.【2017 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题。(20 分) 一种美味 巩高峰 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 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 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 他有些受宠若惊。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因此, 每天的饭都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 碗的边儿。 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 失望,那条本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 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馋的味道。他相信两个哥哥 应该也极少尝过这东西。在母亲的招呼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 碗。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 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隐隐约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 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得 太干净了,没了鱼腥味。这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 句话。父亲埋怨时,母亲正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 会有被烫痛的感觉。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 死,还在锅里游呢。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 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 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他忘了。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 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 者,可以游手好闲。父母的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 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腐 马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张皇什么呢? 鱼都在锅里了,它还能游回村头那条沟里去?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儿熟悉,在沟里捉到鱼 时他也这么心慌来着,因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那条沟里竟然会有鱼。 来不及细细回味了,豆腐一下锅,屋子里顿时鲜香扑鼻。他是第一次知道,鱼的味道原 来是这样的,新鲜得让人稍稍发晕。在鱼汤从锅里到上桌之间,他拼命地翕动鼻翼,贪婪地 往肺里装这些味道。他相信装得越多,回味的时间就越长。 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儿细节。因为全家吃饭喝鱼汤 的状态都有些鲁莽,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一碗接一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声,还 有一口与另一口之间换气时隐约的急促。 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了踪影,父亲开口谈天气了, 两个哥哥则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亲,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 最后,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父亲说,三子该上学了。 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来,对鱼汤食不知味的原因应该就是这句话。两个哥哥没进过 一天学校的大门。现在到了他三子,父亲说他该上学了。该,就是要,快要的意思。他忘了 两个哥哥投过来的眼神的内容,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的一切细节。 美味?美味是什么味呢?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忸怩地走进学校的大 门,他离美味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学,仍然 是有鱼的那天晚上—— 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他 们没解释为什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 多年享受一次。父亲愣了愣,恢复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 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 可是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儿问题。他起身去做, 也只有他还有心情做。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 就抓着了一个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 然已经超越了极限。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本文有删改) 10.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陌生的光....(2 分) (2)陌生的气息.....(2分) 【答案】①与平时的不满和责备不同。②表达了母亲的惊奇、赞赏与欣慰。(2)①与平时家 庭气氛苦涩沉闷不同。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与想象。 【解析】(1)句“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中的“陌生的光”,根据前文“六 岁 那 年 夏 天 的 那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文章, 把握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找到含有重要词语的句子,仔细阅读,结合上 下文内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1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答案】①“示意”“卸”等神态细节描写,包含对照意味,细致刻画出母亲嗔怪、不安、 沉重等微妙的心理变化。②“出神”两次出现,强调了母亲沉浸在茫然、忧心和无奈的 心理状态中。③“黑糊糊的夜空”,是实景的描写,也是母亲心境的形象写照——为未 来生活负担加重而忧虑,因儿子不能均享读书机会而愧疚。 【解析】仔细阅读画线句子,这句话主要是对母亲的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要结合上下文理解 母亲的这些动作和神态表现了母亲的什么心理。这句话中,“出神”这个词出现两次, 结合句子内容分析该词出现两次有什么强调意味。这句话最后的景物描写“黑糊糊的夜 空”,显然不是纯粹的景物描写,要指出它有什么象征。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现代文阅读中,如果题干中出现“表达效果”“好处”“作用”或直接写“赏析” 之类的词语就是考查赏析题,无角度的赏析要选好角度。答题表达规范:角度+描写内 容+作用(主旨或情感或人物心情、人物特点)。本题要赏析的句子是母亲的动作和神态 描写,“示意”“卸”等神态细节描写,包含对照意味,细致刻画出母亲嗔怪、不安、沉 重等微妙的心理变化。“出神”出现两次,强调了母亲沉浸在茫然、忧心和无奈的心理 状态中。 12.“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5 分) 【答案】①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鱼汤”,或仅仅是对“鱼汤”的渴望,便成了满足口腹之欲 的一种“美味”。②围绕“鱼汤”的烹制,是一家人快乐、亲情和希望的酝酿,这种处 于生活重负下的情感“美味”弥足珍贵。③在此过程中,“他”由天真懵懂到初通人事, 是自我的一次重要发现与成长,更是能够滋养一生的特殊“美味”。 【解析】本文的题目是“一种美味”,从表面看这里的“美味”是指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鱼 汤 ” 或 仅 仅 是 【考点定位】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 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 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 13.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 分) 【答案】①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在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上,与“欧•亨利式”的结尾 有暗合相通之处。②因前文设置的伏笔若有若无(“掀锅盖”“不记得细节”“忘了味道” 等),让结尾呈现出某种魔幻色彩。③结尾情节安排表明“鱼未入汤”,诡异之处有深意, 引发读者对美味意蕴作深度的思考与探究。④结尾提示了“美味”的含义有表里两层, 与标题“一种美味”构成呼应。 【解析】本文的结尾是“他”在一家人享受过“鱼汤”美味以后,发现鱼竟然在厨房的柴草 里 。 情 节 在 结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名师点睛】小说尾段作用的把握,可以根据小说结尾的具体情况来分析,针对不同的结尾 情况,采取不同的解答方法:一、出人意料的结局:①内容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 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结构上,与 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项链是假的, 但前面做了铺垫,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 了项链是不值钱的。③主题上,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二、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①从主 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 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凸显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③这种结局令人感 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 原因。三、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 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 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反映出人 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④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如果是虚构的,就更加增强讽 刺的意味,强化主旨。四、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 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言有尽而意无穷。本题的结尾属于出人意料式,可以从内容、 结构、主题、设置伏笔等方面回答。 2.【2016 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战争 【美】 迈尔尼 1941 年 9 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 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 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 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 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 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 20 多 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 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 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简直什 么也看不进。午夜时,格罗斯文诺 8829 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 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哈罗?”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 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 45 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 人初交时的拘谨。我们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 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再许诺为她保留,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 些她的情况,17 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 36 岁,唯一的 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 18 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 他还活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 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 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 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 前。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 12 个月, 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 永恒的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 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 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 除了。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 8829 的地 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 查查。 “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 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 “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我放下了话筒。 (沈东子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以“1941 年 9 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 地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B.“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既委婉地表达了“我”对 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 C.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只说了句“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筒,这看 似不合常情的表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 D.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 说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又精巧。 E.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 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 【答案】答案:D 项 3 分,C 项 2 分,B项 1分,AE 不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本的内容和技巧。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 概 括 , 最 恰 当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 5 选 2 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 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 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 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A 项是考查小说开头的 作用,同时也考查小说中第一人称的作用。小说中的“我”一般是线索人物,用“我” 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串起故事情节,同时增加故事的真实性,一般不是作者。B 项是分 析小说的语言技巧。E 项是考查小说的主旨,本文应是揭示战争的残酷,并非是“表现 民众的必胜信念”,有拔高之嫌。 (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①大方热情、机智幽默,懂得及时化解生活矛盾;②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战争和 不幸都不能阻止她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③善良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关心 母亲,思念儿子,真诚待“我”。 【解析】 试题解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可以依据“我”的感受和她的表现来概括其性格特点。其中有“我”的感受,“第二天 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也有对她 的描述,“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我们提议彼此 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依据这些内容进 行概括即可。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第三,分 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五,借助环境 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 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 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比如本题,可以抓住“我”的感受和对她的描写进 行概括。 (3)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①一个电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 性情节;②主人公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 加真实;③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 这其实是 【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名师点睛】对于此类题目要认真审题。审题要点如下:一审清问的角度 ,看有无限定角 度;还是综合角度,即没有明显要求答题角度,此时一般从多角度思考。其中,题干中 若有“艺术表现”几个字,其实名义是限定角度,实则也是多角度。 二审清描写物象 的范围。小说描写物象的文字,不是统贯全文,而是限定在特定的区域文字中,需要把 与该物象相关的文字都找出来。规范答题:自身作用+环境作用+人物作用+情节结构 作用+点题作用。 (4)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 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 分) 【答案】观点一:合适。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②战争是故事 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根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③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 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 观点二:不合适。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②小说的艺术感染 力源自战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③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 争只是引起情节变化的背景。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 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本题考查小说的表达技巧。 对于本题,首先要注意答题的模式,应先表明观点,然后再陈述理由。题干的表述中已 经给出了暗示,“小故事”“战争”“大题目”,这是对比的写法,凸显了战争的残酷。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名师点睛】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可以从下几方面去分析:①表达方式。②表现手法角 度。③从结构安排角度。看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烘托铺垫, 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考点直击】 小说的主题是从小说描写的整体生活画面中显示出来的中心思想。概括探究小说的主题 是高考必考考点,有单独命题,也有与人物形象分析、语句鉴赏结合考查的综合命题形式。 命题角度有概括分析作品主题、探究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个性化解读作品等, 涉及“分析综合”和“探究”两个能力层级,题型有主观题也有客观题,以主观题为主。2018 年高考仍会沿袭上述命题特点。 【技巧揭秘】 1.熟悉高考,掌握规律。 历年高考分析概括小说主题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 高考题)的研究,可以了解高考分析概括小说主题类试题题型及选材范围,可以发现一些命 题规律、考查热点,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 2.多读勤练,提高对小说主题的分析概括能力。 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小说来读,了解各类小说中常见主 题,掌握小说借助人物、环境、情节表达主题的常用方法,并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对小说主 题的分析概括能力。 3.掌握鉴赏分析概括小说主题类试题命题规律及答题方法: (1)主题概括方法 ①从作者背景看主题 小说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也是作家思想感情的表现。一部作品反映的主题, 总是与作家的身世、生活、思想感情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在理解小 说主题时,必须“知人论世”。 ②从人物塑造看主题 小说作者运用各种艺术手段,都是为了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形象是作者生活经验 的结晶,也是作家的生活态度的形象体现。全面分析人物形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 题。 ③从情节发展看主题 情节是小说中的一系列故事,这些故事贯穿着矛盾的发生、发展和解决,从中体现作者 对矛盾的看法。 ④从语言的情感色彩看主题 小说的主题,虽然作者极力使它不显露出来,但作者在行文中总是要对自己所揭示的矛 盾,以及所描述的人物等表现出一定的褒贬倾向或情感色彩。判断作者的这种情感色彩,是 理解作品主题时所不可缺少的。 ⑤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 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设置了悬念;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 象服务;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突出主题,一语 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2)常见题型: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 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③把小说的题目××改成××,好不好,为什么? ④小说××为题,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考虑,请选择某一方面, 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 ⑤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3)答题模式: 这篇……(或文本)通过对……的记叙(或描写),反映了(表现了)……精神;歌颂 了(赞扬了)……品质;揭示了(揭露了)……实质(罪行、问题)。 【训练提分】 1.【2018 届广东肇庆市教学质量评估高中毕业班第三次统一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下列小题。 归 袁有江 他现在还不想回家。 迎着刺眼的夕阳,他突然间冒起了去大岭山的念头。朋友曾提过,大岭山之巅可以俯瞰 整座城市。来这座城市二十多年了,他还从没认真看过这座城市的全景。 此刻,他很想一个人去站站,看看。 暮霭苍苍。站在观景台边缘,远眺一池斑斓的灯火,他吃惊地张大了嘴巴。第一次,他 发现这座城市是高低起伏、连绵不绝的。一种从喧嚣中滋生的空空荡荡之感,油然而生。脚 下是万丈深渊。凉飕飕的山风,钻进裤管,沿尾椎流到后脑,激起一股往下坠落的恐惧。他 下意识地抓紧栏杆,想到尼采的那句话: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下山时,他鬼使神差地将车又开回了单位,并关闭了手机。 今夜,他想徒步回家。 银白的河床里,静水深流,寂然无声。夹道的树丛间,散布着稀奇古怪的虫鸣,天籁般 好听。他贪婪地深吸着夏夜的凉气,稳健地走在塑胶绿道上。恍惚间,他觉得身后,留有一 串清晰的脚印。这些脚印,将这二十多年的时光坚定地嵌入了这座城市。“强人是你,能顶 天立地”,想起了郭天王的歌词,他微微一笑。 在绿道尽头翻上路面,向南,转入一条商业街。路上车水马龙,街两边店铺林立,流光 溢彩的招牌和灯箱,让他有片刻目眩。一家超市的音响,正不遗余力地播放着流行歌曲。这 条他每天经过的街道,原来如此繁华。从前的熟视无睹真不应该。 从商业街拐进工业区,热闹渐行渐远。马路上,除了偶尔驶过的货柜车,几乎没有行人。 站在梧桐树间的路灯,洒下斑斑点点的光。突然,他发现一家工厂的后门口,好像躺着一个 人。 他清除脑子里的那团乱麻,一步步走近。 是一位全身脏污,壮实,约五十岁的女人。她穿着一套破旧的粗布工装,左脚挑着一只 女式布拖鞋,右脚底压着一只男士塑料拖鞋。她身体横截门口,就着斜坡躺着。头枕交叉的 双臂,胸腹坦然地面对夜空,居然还跷着二郎腿。青紫的脸上,仿佛浮着一层油润润的,纯 真的笑意。均匀的鼾声,透出香甜的气息。女人,很像法国印象派油画里,那些丰腴的睡美 人。 她不像是捡垃圾、收破烂的。讨薪的?似乎也不像。更像是一位精神失常者,一位什么 都不需要考虑的弃妇。她有家人吗?为什么会沦落街头?也许,她好好洗个澡,换身衣,睡 在一张柔软的床上,会是一位美丽的母亲。猜测了一会儿,他觉得自己很可笑。自己没有责 任和义务,去猜测她的身世来历,更根本没资格同情她。 他掏出手机,已经是凌晨一点。他从来没有这么晚不回家。偶尔晚归,总有电话先打回 去。手机恢复信号后,一股脑蹦出十几个未接电话和未读信息。母亲、老婆和儿子都问他啥 时候回来,干吗还不回家。儿子和儿媳妇在闹离婚。母亲的股骨头手术,无论如何不能再 拖…… 该想的想一遍就烦,不该想的想一千遍还想。徜徉在明月大道,他和月光下的影子无休 止地辩论着。他告诫自己,什么都不必想,不必担心。影子却告诉他,你得想清楚一切,凡 事都值得担心。 到了他夜夜栖息的小区。输密码,开门;进电梯,出电梯;开锁,进家门,换鞋,过客 厅。一切照旧。他伸头看看母亲的卧室,夜灯阑珊。蜷缩在沙发上的妻子鼾声正顺。负痛而 眠的母亲,也一脸安详。 赤条条躺进浴缸,他才再一次回想下午张医生的电话。“你……虽然是晚期,但也不是 完全没有希望……” 一瞬间,不可遏制的泪水,决堤般涌出。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平中见深意,通过“他”归家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 所感,展示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去思考苦难生命这一永恒的主题。 B.“他”对流浪妇人身世来历作一番猜测前后的心理变化,既写出了“他”为人冷淡 的性格,也暗示了“他”苦恼无助的处境。 C.小说善于营造冲突来表现人物,“他”在月光下与影子的辩论,将“他”矛盾的内 心世界巧妙外显,形象而生动地揭示“他”的焦躁难安。 D.小说的语言既具表现力又有感染力。如“该想的想一遍就烦,不该想的想一千遍还 想”,就很好地反映了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心理,引起读者共鸣。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B 项,“写出了‘他’为人 冷淡的性格”有误。这一心理变化的描写,目的是突出“他”的苦恼无助。流浪妇人虽 外表糟糕但怡然无忧,与“他”诸多困扰形成对比,所以他才会觉得自己很可笑,觉得 自己没有责任与义务猜测她的身世来历,更没有资格同情她。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 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 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 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 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 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小说“归”这一标题内涵丰富,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答案】①路程上的回归,指“他”下班后归家。②生活上的回归,指“他”在归家途中发 现并享受以前所忽视的身边生活的美好。③心灵上的回归,指“他”卸掉坚强的外表, 在苦难面前展示自己软弱的一面。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标题内涵分析。标题的含义注意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表层含义 和深层含义。表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情节进行分析,深层含义结合文章的人物性格特征、 时代背景和文章的主旨分析。“归”的本意应该是指“他”下班后归家。“‘你……虽 然是晚期,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希望……’”“不可遏制的泪水,决堤般涌出”,心灵上 的回归。结合文本前半部分内容及“原来如此繁华。从前的熟视无睹真不应该”分析可 知,指“他”在归家途中发现并享受以前所忽视的身边生活的美好。 (3)小说结尾才交待“他”身处癌症晚期,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 简要分析。 【答案】①使情节发展显得合情合理。交代“他”身处癌症晚期,既揭示了前文“他”行为 异常、心理纠结的原因,也将小说情节发展推向了高潮。②丰满人物形象,写出外表坚 强的“他”,也有着内心柔软的一面,显得真实可信。③凸显小说主题,让读者领会到: 生命是美好的,在厄运面前,人不应为自己的软弱感到羞愧。④显示留白效应,故事戛 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与思考的空间。 2.【2018 届湖南衡阳高中毕业班联考(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行走在岸上的鱼 蔡楠 红鲤逃离白洋淀,开始了在岸上的行走。她的背鳍、腹鳍、胸鳍和臀鳍便化为了四足。 在炙热的阳光和频繁的风雨中,红鲤细嫩的身子逐渐粗糙,一身赤红演变成青苍,漂亮的鳞 片开始脱落,美丽的尾巴也被撕裂成碎片。然而红鲤仍倔强而执著地行走着,离水越来越远。 其实红鲤何尝不眷恋那清纯澄明的白洋淀水呢?那里曾是她的家园呀!那荷、那莲、那 苇、那菱,甚至那叫不上名来的蓊蓊郁郁密密匝匝的水草,都让她充满了无尽的遐想。她和 她的父辈母辈、兄弟姐妹在这一方碧水里遨游、嬉戏、生存,实在是一种极大的快乐啊!更 何况红鲤是同类中最招喜爱最受羡慕最出类拔萃的宠儿呢!她有着与众不同的赤红的锦鳞, 有着一条细长而美丽的尾巴,有着一身潜游仰泳的本领。因此红鲤承受着同类太多的呵护和 太多的爱怜。 如果不是逃避老黑的魔掌,如果不是遇到白鲢,如果不是渔人们不停息地追捕,红鲤也 许就平静地在白洋淀里生活了,直到衰老死亡,直到化为白洋淀里一朵小小的浪花。 厄运开始于那个炎热的夏天。天气干燥久无雨霖,白洋淀水位骤降,红鲤家族居住的明 珠淀只剩下了半米深的水。红鲤家族不得不在一天夜里开始向深水里迁移。迁移途中,鲤鱼 们遭到了一群黑鱼的袭击。那是一场心惊肉跳的厮杀。黑涛翻腾,白浪迸溅,红波激荡。鲤 鱼们伤亡惨重。最后的结局是红鲤被黑鱼族头领老黑猎获,鲤鱼们才得以通行。 其实老黑早就风闻着垂涎着红鲤的美丽。因此老黑有预谋地安排了这次伏击战。老黑将 红鲤俘获到他的洞穴。红鲤身上满布齿痕和伤口,晶莹剔透的眼睛没几天就暗淡了下去。红 鲤忍受着、煎熬着,也暗暗地寻找着逃跑的机会。 中午是老黑最为倦怠的时刻。为逃避渔人的捕杀,老黑不敢出洞,常常是吃完夜间觅来 的食物后便沉入梦乡。就是中午,红鲤悄悄地挣开老黑粗硬的尾巴和长须的缠绕,轻甩尾鳍, 打一个挺儿便钻出了黑鱼洞,浮上了水面。红鲤望见了水一样的天空,望见了鱼一样的鸟儿, 望见了树叶一样漂浮的渔船。老黑率领一群黑鱼一路啸叫追逐而来。红鲤急中生智,躲到了 一只渔船的尾部。她看到渔船上那个头戴雨笠的年轻渔人甩出了一面大大的旋网,旋网在空 中生动地画一个圆,便准准地罩住了黑鱼群。 红鲤扁扁嘴,一个猛子扎入深水,向远处游去。接下来的日子,红鲤开始了对红鲤家族 的寻找。寻找一度成为红鲤生命的主题。在寻找中,红鲤的伤口发了炎,加之不易觅食,又 饿又痛,终于昏倒在寻找的水道上。 这时,白鲢出现在红鲤的生死线上。白鲢将红鲤拖进了荷花淀。白鲢用嘴吮吸清洗红鲤 的伤口,一口一口地喂她食物。红鲤便复苏在白鲢的绵绵柔情里。 荷花淀里多了一对亲密的俪影。红鲤红,白鲢白,藕花映日,荷叶如盖。红鲤和白鲢在 无数个白天和夜晚听渔歌互答,看鸥鸟飞旋,享鱼水之欢。白鲢对红鲤说: “天空的鸟自 由,也比不过我们呢,它们飞上天空,不知被多少猎枪瞄着呢!”红鲤提醒说:“我们也不 自由呀,荷花淀外的渔船一只换一只,人们各式各样的渔具,都在威胁着我们,说不定哪一 天我们就会成为网中之鱼呢!” 果然,不幸被红鲤言中。一个午后,白鲢和红鲤出外觅食,兴之所至,便远离了荷花淀。 他们穿过了一道又一道苇箔,绕过一条又一条粘网,闪过一支又一支鱼叉,快活地畅游、嬉 戏。他们来到了一个细长而悠邃的港汉间。这时一只嗒嗒作响的渔船开过来,白鲢看见一柄 长长的渔竿伸下,一个圆乎乎的铁圈拖着长长的电线冲他们伸来。白鲢用尾巴一扫红鲤,喊 了声快跑,便觉一股电流划过,一阵晕眩,就失去了知觉。 红鲤亲眼目睹了白鲢被电船电翻打捞上去的经过。红鲤扎入青泥中紧贴苇根再不愿动 弹。她陷入了绝望和恐惧之中。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念头强烈地震撼着她:离开这里,离开水, 离开离开离开—— 天黑了,一声炸雷响起,暴风雨来了。红鲤缓慢地浮上水面。暴雨如注,水面一片苍茫。 红鲤一个又一个地打着挺儿,一个又一个地翻着跟头。突然又一阵更大的雷声,又一道更亮 的闪电,红鲤抖尾振鳍昂首收腹,一头冲进了暴风雨,然后逆流而上,鸟一样跨过白洋淀, 竟然飞落到了岸上。 那场暴风雨过去,红鲤便开始了岸上的行走。 此时红鲤的腹内已经有了白鲢的种子,可悲的是白鲢还不知道,他永远也不会知道了。 就为了白鲢,她也要在岸上走下去。 红鲤不相信鱼儿离不开水这句话。她要创造一个鱼儿离开水也能活的神话,她要寻找一 块能够自由生活的陆地。 那个夏天过后,陆地上出现了一群行走着的鱼。 (1)下列对文章的内容和艺术特色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着意叙写老黑对红鲤的百般蹂躏,突出老黑的凶狠,与后文人类极端虐杀鱼类 的行径形成对比。 B.“打着挺儿”“翻着跟头”“冲”“逆流而上”“跨过”“飞落”一系列动作的描 写,写出了红鲤的义无反顾,刻画了红鲤悲壮的形象。 C.通过白洋淀美景的描写,营造红鲤与白鲢两情相依相悦、温馨和谐的氛围,为下文 白鲢被捕杀埋下伏笔。 D.作者把传统语言、现代结构和人文精神糅合到一起,运用意识流来增加读者的阅读 兴趣,写法特别。 【答案】B (2)这篇小说想象独特,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答案】①本文想象丰富,运用老黑伏击、红鲤白鲢相爱、白鲢被捕捞等一系列的想象,丰 富了红鲤的艺术形象;②想象大胆而新奇,带有夸张成分,让鱼在岸上行走,极具浪漫 主义色彩。③想象把鱼类人格化,赋予鱼类以人的思想、情感和品格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的艺术手法,本篇文章最大的艺术特色是想象奇特,夸张浪漫, 运用童话的形式,赋予红鲤人的思想和行为,把红鲤当人写,如写红鲤与白鲢两情相依 相悦、温馨和谐,使文章生动形象,文中还写了老黑伏击、红鲤白鲢相爱、白鲢被捕捞 等一系列的情节,丰富了红鲤的艺术形象;还让鱼在岸上行走,充满了作者大胆而新奇 的想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耐人寻味的生活图景。 (3)本文写了行走在岸上的鱼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答案】①红鲤面对磨难的态度,启示我们人生勇于拼搏才能进发生命之光。②红鲤因人类 的滥捕而上岸,启示人类不能破坏生态平衡。③表现了作者对红鲤行为的由惊奇而钦佩 的态度,同时不乏同情和怜惜的态度。④表现了对人类破坏自然行径的批判。 【解析】本题探究小说的丰富意蕴和情感,根据题干要求探究“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 者的情感取向”, 点睛:对于探究题要抓“多角度,深层次”,掌握探究题的核心要领,(1)多角度①大角度: 情节、人物、环境、主题及艺术表现。无论探究点指向哪个方向(如情节、人物等), 都可以在这几个角度、层面内展开。所谓“角度”“层面”不外乎情节自身、人物形象、 主题表现(情感表现)这些内容。 (2)深层次这个深层次,就小说而言,主要有两个 层次:①人文精神。包括三个元素:一是人性,即对人的尊重,强调人的尊严,实际上 就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是理性,即对真理的追求,对真理的思考,是广义的科学 精神;三是超越性,即对生命意义的追求。通俗地讲,就是以人为中心,关心人,爱护 人,用普遍的一句话说就叫人类关怀、生命关怀,这应是人文精神的核心问题。②审美 取向。是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摒弃;对正义光明的歌颂赞 美,对黑暗邪恶的鞭挞批驳;对弱小者的悲悯,对恃强者的憎恶等艺术美感的取向,等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