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9.0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 2017 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文试卷(2017.5)
考试用时:150 分 全卷满分:150 分
命题人:鹰潭一中 姜志华 上饶中学 吴媚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钱币的文化内涵
王永生
中国古代钱币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随着生产的发展,人类社会出现了最初的分工。当
产品有了剩余,就出现了交易。《诗经》所记载的“抱布贸丝”“握粟出卜”,就反映了早期
的交易情况。有了交易,就会产生货币。从商代中晚期出现铜贝开始,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的
刀布币、秦半两、汉五铢、唐开元,直至延续到清末的制钱。钱币贯穿于中国古代的悠久历
史长河,并体现出在文化发展中所具有的连续性、阶段性及承继性,并全方位地承载和涵盖
了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的文化信息。
形制上,承继了礼器玉琮的观念,表现为圆形方孔。其中蕴含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
宙观和哲学思想,是古代阴阳八卦学说的具体体现。这种“外圆内方”“天人合一”的哲学
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元素,对中国古人的处事原则、行为规范,乃至中国古代的建筑
结构、风水习俗等都有深远的影响。
图饰上,不用人物或动物图案而专为文字。钱币上的文字,秦以前是所谓大篆,秦以后
是小篆。六朝以后多用隶楷,蜀汉直百五铢的直百两字是隶书,这是中国钱币上最早出现的
隶书。唐代开元通宝钱使用的也是隶书,即所谓八分书,相传是大书法家欧阳询所书。宋代
文学艺术空前繁荣,表现在钱文书法上,更是丰富多彩,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各种书体全有;每种钱币至少有两种书体,甚至有三种,称为对钱;钱文书法中有苏东坡的“东
坡体”、宋徽宗的御书“瘦金体”。一部钱币史所呈现的几乎就是一部中国古代书法史。
技术上,先秦使用范铸,早期为泥范,基本是一钱一范。从汉代五铢钱开始,加铸外郭,
此项技术的采用,便于保护钱文,减少磨损,明显较同时期欧洲的铸钱技术先进。纸币的使
用则促进了造纸技术和雕版印刷术的改进和发展。无论是铸造铜钱还是印刷纸币,因为要满
足社会流通的需要,使用的一定是当时最成熟的技术;而从防私铸及防伪造考虑,所采用的
又必定是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因此,可以说一部钱币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青铜铸造
史、造纸史和印刷史的发展历程。
无论是从形制、图饰、还是铸造或印刷技术上,乃至对外文化交流上,钱币都集中和典
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历史进程的实物见证。
钱币不同于一般物品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社会产生重大变革或发生重要事件的产物和象征。
任何一枚钱币的铸造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同时也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产生
重要的影响。每一种钱币总是在继承原有钱币的基础上而有所发展,既有历史的延续性又具
有鲜明的时代性。从某种角度也可以说,一部钱币史所串联的就是一部中国古代史。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货币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后,产品有了剩余,并用于交易的结果。记载在《诗经》中
的“抱布贸丝”“握粟出卜”是早期交易的反映。
B. 中国古代钱币贯穿了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长河,并且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全方位地承载
和涵盖了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的文化信息。
C. 中国古代钱币是圆形方孔的形制,其中蕴含的“外圆内方”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
重要元素,对中国古人的诸多方面都有直接影响。
D. 中国古代钱币不用人物或动物来做图饰,而只用文字,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各种书体都曾经出现在钱币上作为文字图饰。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代钱币继承礼器玉琮形制上方与圆的观念,可见“外圆内方”“天人合一”的哲学
思想也是影响着钱币铸造和礼仪习俗的。
B. 宋代钱文书法相比之前更加丰富多彩,各种书体齐全,有了至少有两种书体的对钱,还有
名家书体,如“东坡体”“瘦金体”,说明宋代文学艺术的繁荣。
C. 无论是铸造铜钱还是印刷纸币,通常要满足社会流通的需要以及要考虑防私铸、防伪造的
因素,因此运用的一定是当时最成熟、最先进的技术。
D. 汉代五铢钱采用的加铸外郭技术,较先秦的范铸更便于保护钱文,减少磨损;且与同时期
欧洲的铸钱技术相比,明显更为先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商代中晚期的铜贝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布币、秦半两、汉五铢、唐开元,直至清末的制
钱,这些古代钱币体现了连续性、时代性及承继性的特点。
B. 一部钱币史从某种角度来说,串联出一部中国古代史,它几乎能呈现出中国古代书法的发
展,侧面反映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史、造纸史和印刷史的发展历程。...
C. 钱币可以说是社会产生重大变革或发生重要事件的产物和象征,这是它的特殊之处,不同
于一般物品。铸造钱币会对当时社会的很多方面有重要影响。
D. 钱币作为实物见证,从形制、单位、图饰、铸造或印刷技术上,甚至在对外文化交流上,
都集中和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答案】1. C 2. C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C 项,“对中国古人的诸多方面都有直接影响”错,原文第二段表述为“对……
有深远的影响”,故由此可判断选项 C 偷换了概念。
2. 试题分析:C 项,“因此运用的一定是当时最成熟、最先进的技术”理解有误,原文为“因
为要满足社会流通的需要,使用的一定是当时最成熟的技术;而从防私铸及防伪造考虑,所
采用的又必定是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条件与结果是一一对应的。
3. 试题分析:D 项,“从单位上”无中生有,文中并无提及钱币单位方面的信息。
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注意是“强拉因
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
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D是对原文末尾段的概括,原文中并无提及钱
币单位方面的信息。可知选项D属于无中生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狼来了
凌鼎年
七丫村附近有座狼山,狼山之所以叫狼山,没有什么典故,也没有什么历史传说,仅仅
因为这山上早年有狼,村民们就把这山称之为狼山,后来叫顺叫习惯了,狼山之名也就写进
了《娄城志》里。
名不副实的是,这叫狼山的山,早就没有狼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组织过多次搜山打
狼,后来不要说狼,连猪獾、狗獾、果子狸、刺猬等野生动物也极少能见到。
狼山上没有庙宇,没有民居,没有名胜古迹,更没有人住,有的只是老树、灌木、荆棘、
杂草,经济价值不大,一直没有开发。
文革时,有一位老干部,与一位老知识分子先后吊死在狼山的歪脖子树上,等发现时,
已腐烂,生了蛆,不但臭不可闻,而且面目狰狞,这以后,老百姓就不大敢随便上山了,父
母更是不让孩子上山。不久,就流传起狼山有鬼出现的传闻,还传得有鼻子有眼。这一来,
就更没有人敢轻易上山了。
去年中秋的一个晚上,突然从狼山上传来了“狼来了!狼来了!!救命啊!救命啊!!”
的呼声,凄厉而恐惧,但呼救者喊破嗓子,并不见有人上山去救。
第二天,山下七丫村的村民议论:这山哪有狼啊,几十年都没有狼迹了。假的,百分之
百假的,肯定是谁吃饱了撑的,寻开心找乐子忽悠大家,谁上山谁傻子。
是啊,不救没有人怪;你上山去救了,去打了狼,万一狼没有见着,见着个受伤的,半
死不活的,赖上了你,那不是大麻烦吗。再说了,狼如今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就算有,谁
敢打?你打了,打死了,打伤了,有关部门要你罚款,你罚不罚?别没事找事,自找麻烦。
对对对,村民都这么认为。
第二天,胆大的山旺说:“走,上山上去看看,大白天去,我们几个人结伙去,还怕撞
着鬼吗?”
山旺等几个在半山腰发现了一条死狼,看样子死了一段时间了,已有点腐烂。
难道狼山真的又有狼了?
山旺看了半天说:像狼,也像狗,可能是狼。也可能是狗。
其他几个反反复复看了,有说是狼,有说是狗,大家吃不准究竟是狼是狗。
关于狼山到底有没有狼,成了疑问。
但不知怎么回事,没几天狼山有狼的说法越传越远。
古庙镇镇政府决定组织人上山考察,看看到底有没有狼。
娄城电视台决定跟踪拍摄。
村民甲说:懂了吧,这是策划的,肯定早有人策划。...
村民乙说:看来镇政府准备开发狼山了,要不如此兴师动众干吗?
多位村民说:幸好那晚上没有上当受骗。
就在考察队出发的前一天晚上,村民们又听到狼山上有人喊:“狼来了!狼来
了!!……”
这一次,连山旺也彻底不相信了,他对老婆说:“我们管我们,别理他,肯定是为明天
考察造舆论,假到底了。”
第二天,镇政府组织的考察队出发时,镇宣传委员带队,镇党委书记来送行,场面还不
小,可惜只有看热闹的,并没有哪个跟着上山。七丫村的山旺等村民对电视台不无调侃地说:
“卖力点,好好拍几个狼咬人的画面,也让我们开开眼界……”
考察的结果说是发现了狼粪、狼毛、狼窝,这都有镜头的,最最出人意外的是拍到了昨
晚被狼咬伤的一位中年人,腿上被咬了一口,据他自己讲:后来爬到树上才逃过一劫。电视
画面是真真切切的,那中年人腿上的伤口也确确实实留着血,有牙齿印,很痛苦的面部表情
给电视观众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这中年人村民都没有见过,电视台介绍说他叫赵宇纶,省里的地质工程师。村民们弄不
懂的是他晚上跑到狼山干什么?难道勘察到了什么宝贝?村民们奇怪,关于这些,电视台语
焉不详,会不会是出于保密?
至于狼山到底是真有狼,还是需要狼,村民们两派意见,山旺与村民甲、村民乙等说打
死也不信狼山有狼。村书记认为电视台都播了有狼,那一定有狼,不相信镇政府,不相信电
视台,难道相信你山旺?你山旺算个球。
不过,除七丫村部分村民以外,娄城全市上下,包括外地的都为狼山高兴,狼山终于又有
狼了,狼山名副其实。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听说谁公然质疑狼山发现狼的报道。
很多人都想来狼山一游呢。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小说的开头介绍“狼山”的名称来历与现状,为后面的故事发生提供了背景环境,也从侧
面反映了外部世界对这座山的长期漠视,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B. 这篇小说是一篇讽世喻人的力作,但在构思上存在前后矛盾之处。如小说第二段写狼山“名
不副实”,而倒数第二段却变为“名副其实”。
C. 小说中,中秋的晚上听到山上传来救命的呼喊,没有人上山去救的原因,一是害怕狼山有
鬼,夜晚没人敢上;二是认为是假的,是有人在寻开心找乐子忽悠人。
D. 这篇小说虽不重叙事手法,语言平易朴实,但情节是悬念迭起,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
先明狼绝迹,再闻狼现身,继说狼新闻,尾说狼确有。
5. 为了让人们相信狼山真的又有狼了,“狼来了”的策划者都做了哪些设计?
6. 小说最后山旺与其他绝大多数人对“狼山有狼”的态度不同,请对这两种态度予以评价。
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予探讨。
【答案】4. A 5. ①在狼山上留下有狼的证据:半夜从狼山上传来“狼来了!救命啊!”
的呼救声以及在狼山上发现似狼又似狗的尸体。②镇政府组织考察队上山考察,电视台跟踪
拍摄。③再现狼山有狼的证据:狼粪、狼毛、狼窝的证物和被咬伤的地质工程师的口述和伤
口。
6.(1)评价:①小说表现了山旺对狼山“狼来了”的大胆质疑和不盲从,对狼山无狼的坚持,
是人性中诚恳朴实的体现,也显示了诚实者的无奈与无力。②其他多数人或是出于自身生存
需要,突破道德底线,制造、炒作“狼来了”谎言,寄希望其带来的旅游资源和新的经济增
长点;或是被虚假社会舆论所裹挟,这种行为和态度危害极大。
(2)探讨:肯定坚持人性良知的态度和行为;批判了现实中为逐利不惜突破道德底线的心理
和行为,以及盲从焦躁情绪;表达了对时下为逐利而弄虚造假的社会现象的忧虑。
【解析】
4. 试题分析:B 项,不矛盾。第二段说“名不副实”是说名为狼山却没有狼的真实情况,倒
数第二个说“名副其实”则是说狼山“有狼”的舆论造假;这样的措辞变化,表达了作者对
这一丑陋社会现实的讽刺与批判。 C 项,不全面。根据小说内容,也是因为怕惹上麻烦:怕
被伤者赖上,又怕打了狼,被罚款。 D 项,小说情节算不上悬念迭起、跌宕起伏,也没有一
波三折。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
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
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
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此题的 B 项,不矛盾。 C 项,不全面。根据小
说内容,也是因为怕惹上麻烦:怕被伤者赖上,又怕打了狼,被罚款。 D 项,小说情节算不
上悬念迭起、跌宕起伏,也没有一波三折。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
同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
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分析概括题。根据题干要求,从原文找到与“策划者设计”相关
的语段,然后进行分析概括。如文中“就在考察队出发的前一天晚上,村民们又听到狼山上
有人喊:“狼来了!狼来了!……”可以概括为半夜再次听到喊“狼来了”;“第二天,镇政
府组织的考察队出发时,镇宣传委员带队,镇党委书记来送行……好好拍几个狼咬人的画面,
也让我们开开眼界……”这一语段可以概括为镇政府派人考察,电视台跟踪报道;“考察的
结果说是发现了狼粪、狼毛、狼窝,最最出人意外地是拍到了昨晚被狼咬伤的一位中年人,
腿上被咬了一口,据他自己讲:后来爬到树上才逃过一劫”概括为发现狼的证据。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本报评论(评论员钟声)】韩国企业乐天集团近日同意就“萨德”反导系统部署用地与
韩国军方签署协议,意味着主动挤入东北亚战略博弈的复杂局面。不少抗议部署“萨德”反
导系统的韩国民众对此表示极大愤怒。但是,韩国一些媒体并没有把注意力放在本国民意上,
更没有顾及本国及地区安全的大局,而是忙不迭地揣测中国是否“封杀”乐天。他们心里装
着鬼,所以心很慌。其实他们很清楚,中国人民不可能对此无动于衷。...
众所周知,美韩推进在韩部署“萨德”反导系统,严重破坏地区战略平衡,严重损害包
括中国在内的本地区有关国家的战略安全利益,不利于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安全利益关
乎一国根本。韩方一方面破坏邻国的安全利益,另一方面还指望同邻国正常做生意,这样的
如意算盘怎么可能打出名堂?在整个国际关系史上都找不出先例。
中国欢迎外国企业来华投资兴业,依法保障有关企业在华合法权益,这是一贯的政策立
场。然而,外国企业在华经营成功与否,最终却要由中国的市场和中国的消费者来决定。乐
天集团主动选择配合“萨德”部署,就是把韩国政府往损害邻国战略安全利益、恶化地区局
势的错误方向推,就是一心一意要为自己的错误讨一颗苦果吃。相应而来的结果已经显现出
来,中国消费者自发地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乐天做出坚决回应,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显然,乐天给“萨德”入韩铺路的决定,是典型的误国之举。此举不仅无助于朝鲜半岛
无核化进程,还制造了新的冲突点,令整个半岛局势进一步恶化。况且,绑上美国反导“战
车”的韩国,很多事情将由不得自己做主了。一旦爆发激烈冲突,韩国不可能不受重创。
韩国媒体现在用“坐立不安”“战战兢兢”来形容乐天当下的心境,恐怕一方面是看准
了乐天在中国规模达 8 万亿韩元的各种项目和业务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也明白韩国的“苦
日子”将随之而来。去年 7 月美韩决定在韩国部署“萨德”以来,中韩合作的民意基础明显
受到了损害,中韩不仅政治关系遇冷,而且经贸、人文等各领域交往也受到了影响。可以预
见的是,随着韩国继续执意推进“萨德”部署,两国间各领域合作势将遭遇更大困难。
中国反对在韩部署“萨德”系统的意志是坚定的,采取必要措施维护自身安全利益也不
会有丝毫含糊。韩国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否则注定要为此承担责任。
(选自《人民日报》2017 年 03 月 04 日)
材料二
【本报记者 倪浩 魏辉】中韩经贸关系倒退 10 年是有可能的,辽宁社科院副院长梁启东表
示,在涉及国家重大利益问题上中国不会让步。如果韩国继续一意孤行,结果只能是作茧自
缚。2016 年韩国经济受到国际市场波动和国内政治动荡双重打击,呈现严重低迷状态。寻求
与中国合作,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但“萨德”入韩,引发中韩关系大倒退。10 年前的 2006
年中韩双边留易额是 1300 亿美元。如果韩国不改弦更张,中韩经贸关系肯定受损,甚至会出
现“硬着陆”。也就是说,减少 1000 亿美元是很有可能的,那就是“一夜之间回到 10 年前”。
(选自环球网 2017 年 03 月 04 日)
材料三
【湖北日报讯】韩国民众与民间组织分别在韩国国会以及乐天百货商场门前举行示威,抗
议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要求乐天集团拒绝提供部署“萨德”用地。
参加示威的金泉市民对策委员会共同委员长刘先喆说,“萨德”系统不能保护韩国安全,
部署“萨德”只会使韩国成为半岛“火药桶”和冲突“前沿”。“这是‘假安保’,真的安保
政策应该是通过六方会谈要求朝鲜弃核。”
刘先喆认为,乐天集团这次是否提供“萨德”用地,将成为判断其是否真正属于国民企
业的标准。“如果乐天屈服于韩国国防部的压力,将犯下卖国罪行,乐天应该做出明智的决
定。”
(选自《湖北日报》2017 年 02 月 23 日)
7.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 三者关注的都是当下“萨德入韩”的问题,都对其持反对的态度,而且都认为此次“萨德
入韩”将会对韩国经济造成很大的冲击。
B. 材料一认为此次“萨德入韩”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韩国的一些媒体妄意揣测中国会不会
封杀“乐天”,从而没有注意本国民意。
C. 三者都对“萨德入韩”问题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分析报道,并且均暗示读者,对该事件的妥
善解决要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D. 相比于材料二与材料三的消息报道,材料一虽然属于新闻评论,但是对“萨德入韩”进行
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同样具有新闻价值。
8.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相对而言,《人民日报》的观点更有可信度,材料二和材料三仅仅代表个人的观点,因此它
们违背了新闻客观性的原则。
B. 三段材料来源不一,有党报,有网媒,但都选择了在“萨德入韩”这一时期发布相关新闻,
说明三者都注重新闻的时效性。
C. 对于“萨德入韩”一事,材料三选择的采访对象是韩国人,由此可以看出它和其他两则材
料有不同的感情倾向与政治立场。
D.为了适应不同的读者需求,三家媒体在用词和修饰风格上有各自的考虑,相比之下,《人民
日报》的风格义正辞严,更为恰当。
E. 三家媒体发布关于“萨德入韩”的新闻的背后,是国家对于“萨德入韩”问题的看法。可
见,三者都是国家的喉舌,服务于民。
9.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此次“萨德入韩”事件对韩国产生哪些负面影响?
【答案】7. D 8. DE
9. ①国家安全(政治)方面:不利于维护半岛和平稳定,危害本国安全。②经济方面:中韩
经贸受损,本国经济倒退。③外交方面:影响同中国等国家外交的民意基础,影响人文交往。
④本国民情、舆论方面:影响本国人民对和平的渴望。
【解析】
7.试题分析:A 项,材料三并没有提到关于经济的问题。B 项,主要的原因归纳有误,文章只
是探讨“萨德”问题,并没有归纳原因。况且文章中“更没有顾及……大局”等表述也说明
主要原因归纳片面。C 项,材料并没有这样的暗示,属于无中生有。...
8. 试题分析:A 项“因此它们违背了新闻客观性的原则。”错,新闻报道必须要遵循客观性
原则。C 项“由此可以看出它和其他两则材料有不同的感情倾向与政治立场”错,材料三的感
情倾向与政治立场并没有不同。D 项“更为恰当”有误,不同的文章风格是为了适应不同读者
的要求。
9.试题分析:题目要求概括“此次‘萨德入韩’事件对韩国产生哪些负面影响?”,要求仔细
阅读三段材料,在材料中找到关于萨德入韩影响的语句,例如材料一中“美韩推进在韩部署……
严重损害包括中国在内的本地区有关国家的战略安全利益,不利于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
定。”,“中韩不仅政治关系遇冷,而且经贸、人文等各领域交往也受到了影响。”。材料二
中“如果韩国不改弦更张,中韩经贸关系肯定受损,……那就是‘一夜之间回到 10 年前’。”
等,从政治、经济、外交的不同的角度加以概括即可。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信圭,字君信,泰和人。洪熙时举贤良,授清河知县。县瘠而冲,官艘日相衔,役夫
动以千计。前令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然去家远,艰于衣食。信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河浮征三
之二,两邑便之。俗好发冢纵火,信圭设教戒十三条,令里民书于碑,月朔望儆戒之。且令书
其民勤惰善恶以闻,俗为之变。
宣德三年上疏言:“本邑地广人稀,地当冲要,使节络绎,日发民挽舟。丁壮既尽,役
及老稚,妨废农桑。前年兵部有令,公事亟者舟予五人,缓者则否。今此令不行,役夫无限,
有一舟至四五十人者。凶威所加,谁敢诘问。或遇快风,步追不及,则官舫人役没其所赍衣
粮,俾受寒馁。”从之。八年春,又言:“自江、淮达京师,沿河郡县悉令军民挽舟,若无
卫军则民夫尽出有司,州县岁发二三千人,昼夜以俟。而上官又不分别杂泛差役,一体派及。
致土田荒芜,民无蓄积。稍遇歉岁,辄老稚相携,缘道乞食,实可悯伤。请自仪真抵通州,
尽免其杂徭,俾得尽力农田,兼供夫役。”帝亦从之。自是,他郡亦蒙其泽。
正统元年,用侍郎章敞荐,擢知蕲州。清河民诣阙乞留,命以知州理县事。民有湖田数
百顷,为淮安卫卒所夺,民代输租者六十年。信圭奏之,诏还民。饥民攘食人一牛,御史论
死八人。信圭奏之,免六人。天久雨,淮水大溢,没庐舍畜产甚众。信圭奏请振贷,并停岁
办物件及军匠厨役、浚河人夫,报可。南北往来道死不葬者,信圭为三大冢瘗之。十一年冬,
尚书金濂荐擢处州知府,其在清河已二十二年矣。处州方苦旱,信圭至辄雨。未几,卒于官。
清河民为立祠祀之。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循吏》)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官艘日相衔,役夫动以千计 动:动辄、常常。
B. 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 浮征:超额赋税。
C. 稍遇歉岁,辄老稚相携 歉岁:收成不好的年头。
D. 饥民攘食人一牛 攘:侵夺。
11.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朔望,即朔日和望日。朔是指每月的初一,望一般是指每月十五。类似还有“朝菌不知晦
朔”中的“晦”,是指每月三十号。
B. “宣德”“正统”都是帝王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
汉武帝刘彻。后世也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帝、康熙帝等。
C. 侍郎,中国古代官名。明朝在中央设置吏、户、礼、工、刑、兵六部,每部设一个尚书,
两个侍郎,尚书是正职,侍郎是副职,地位次于尚书。
D.诣阙,即“赴朝堂”或“赴京都”。阙是指一种表示威仪和等级名分的建筑,按其所属建筑
性质,可分为城阙、宫阙、墓阙、祠庙阙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信圭注重对百姓的教化。他在任清河知县时,曾经采用设立十三条教导和训诫,命令村
民写在碑上并定期告诫的方式,来改变当地好盗墓和纵火的风俗。
B. 李信圭能为民请命。他于宣德三年上书朝廷,陈述清河县人口稀少,因征调百姓拖挽船只,
以致丁壮已用尽,老人和小孩都被征调为役夫,妨碍农业发展的困难。
C. 李信圭能体恤百姓疾苦。他曾因为宣德八年春天遇上歉收之年,出现老百姓只能老幼相扶,
沿途讨饭的灾情,而请求朝廷免去沐阳县百姓相助役夫的差役。
D. 李信圭深受清河县百姓爱戴。当他被提拔担任蕲州知州时,应当地百姓请求,朝廷命令他
以知州身份管理清河县;在他死后,清河县百姓还为他立祠祭祀。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令书其民勤惰善恶以闻,俗为之变。
(2)信圭奏请振贷,并停岁办物件及军匠厨役、浚河人夫,报可。
【答案】10. D 11. A 12. C
13. (1)并且(李信圭)命令将百姓的勤劳、怠惰、善良、丑恶的行为记下来公之于众(或
“在百姓中传布”),风俗因此得以改变。(“勤惰善恶”,“闻”,“为”)
(2)信圭上奏请求赈济(灾民),并且停止须每年上交的物品以及征调的军匠厨役、疏浚
河道的役夫,(朝廷)回复同意。(“振贷”,“浚”,“报”)...
【解析】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可采取代入原文法、位置推断法、语境推断
法、词性推断法等。可将选项所给的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D项,
攘应译为“偷窃”。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同时也考查实词的意思。A 项,“‘晦’是指每月三
十号”错,应“是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并且是特指农历的说法。
1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对选项内容一一与原文进行比对辨析。C 项,原文中只是说李信圭
在宣德八年春天上书朝廷,并非在这一年发生了灾荒。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
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
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
在段落进行比对:如此题选项 B 对应的句子是“八年春,又言:‘自江、淮达京师……稍遇
歉岁,辄老稚相携,……俾得尽力农田,兼供夫役。’帝亦从之”,只是说李信圭在宣德八年
春天上书朝廷。而选项则是“他曾因为宣德八年春天遇上歉收之年”,说明是“在这一年发生
了灾荒”,属于曲解文意。
13.试题分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文言文的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
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
丢分。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1)勤惰善恶:勤劳、怠惰、善良、丑恶的行为,形容词活用
作名词,闻:使……听闻,为:因为。(2)振贷:赈济,浚:疏浚、疏通,报:回复。
参考译文:
李信圭,字君信,泰和人。洪熙年间,因贤良而被单荐,授官清河知县。该县很贫瘠而地处
交通要冲,官船每天来往不断,(征用的)役夫动辄以千来计算。前任县令请示上级得到沐阳
县五百人相助,然而这些人离家远,衣食艰难。李信圭请求免去他们前来相助的差役,而让
沐阳县代替清河县缴纳额外赋税的三分之二,两县都觉得方便。当地风俗好盗墓和纵火(抢劫),
李信圭设立教育警戒的条文十三条,命令村民书写在碑上,每月的初一、十五加以告诫;并
且将百姓的勤劳、善良或怠惰、恶行公之于众,风俗因此得以改变。
宣德三年,信圭上疏说:“本县地广人稀,地处交通要道,使节络绎不绝,每天征调百姓拖
挽船只。丁壮已尽,连老人和小孩都被征调为役夫,妨碍、荒废了农桑。前年兵部有命令,
紧急公事每只船派五个役夫,公事宽缓便不派人。现在这道命令没有执行,征调的役夫不加
限制,有时一只船竟至于征用役夫四五十人。凶横威风相逼,谁敢提出质疑。有时(行船)遇
到快风,(役夫)步行追赶不上,官船上的差役就没收他们所带的衣粮,使他们遭受饥寒。”
朝廷听从了他的请求。八年春,信圭又上言说:“从江、淮到京城,沿河的郡县都命令军民
拖挽船只,如果没有卫军可抽,那么役夫全都由各州县有关部门从百姓中抽调,州县每年都
需要征调二三千人,昼夜等待。上级官员又不区分各种差役,一并摊派。致使田土荒芜,百
姓没有蓄积的财物。稍微遇上歉收之年,便老幼相扶,沿途讨饭,确实令人怜悯哀伤。请从
仪真到通州,全部免去他们的杂役,使他们得以尽力从事农田耕作,同时兼任役夫。”皇上
也听从了他的请求。从这以后,其他郡县也蒙受他的好处。
正统元年,因侍郎章敞的推荐,李信圭被提拔为蕲州知州。清河县百姓进京请求李信圭留任,
朝廷于是命令李信圭以知州身份管理清河县事。百姓有湖田数百顷,被淮安卫卒侵夺,百姓
代替交纳租税达六十年。信圭上奏朝廷,朝廷下令将湖田归还百姓。饥饿的百姓盗食他人一
头牛,御史判处八人死刑。信圭上奏,免除了六人死罪。天长久降雨,淮河水泛滥,淹没很
多房屋、牲畜财产。信圭上奏请求赈灾,并且停止须每年上交的物品以及征调的军匠厨役、
疏浚河道的役夫。朝廷回复同意。南北往来死于道路无人埋葬的人,信圭挖了三个大坟坑来
埋葬他们。十一年冬季,尚书金濂举荐提拔信圭担任处州知府,这时他在清河任上已经二十
二年了。当时处州正被旱灾所苦,信圭一到便降雨。不久,信圭死在处州知府官任上。清河
县百姓为他立祠庙祭祀。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雨夜眠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甁②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①这首诗大约创作于 832 年(大和六年)秋,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诗人已六十
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亲密的诗友元稹也已经谢世。 ②瓶:烤火用的烘瓶。
14. 下面对诗歌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诗歌首句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未见风雨,就已觉寒意
袭人,这就给整首诗先抹上了深秋的基调。
B. 颔联的“卧迟”体现了老年人的特性,瞌睡少,宁可闲坐养神而不喜早睡,免得夜间睡不
着,颈联老翁三秋之夜就要烤火正说明他怕冷、体衰。
C. 尾联与首句遥相呼应,风雨过后,深秋的气候更加寒冷,一个“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
的原因,只是反映出了老年人年纪大怕冷的特性。
D. 诗歌对人物的描写极具层次,从老翁在秋雨之夜就寝写到老翁睡醒,又写到醒后起床赏景
的情况,写得生动逼真,亲切感人,富有生活气息。
E. 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仕途、境遇,但景与人关合,尤其“霜叶满阶红”一句表现了大自然
的冷酷,从树木想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令诗人深有感触。
15.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老翁形象?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
【答案】14.CD 15.①安闲清静的老翁形象。颔联“卧迟”写老翁年老瞌睡少,不喜早睡;
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却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虑,具有闲适的情怀。②年老
体衰的老翁形象。颈联燃料经夜化为灰烬,夜已过去,老翁却“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睡,
体现老翁的体衰闲散。③孤寂淡泊的老翁形象。尾联老翁“晓晴”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
满阶红霜叶,突出了老翁的闲散无事、孤寂淡泊。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表达技巧。要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进行。C 项
“只是反映出了老年人年纪大怕冷的特性”错,“寒”也写出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失望,反
映了诗人暮年政治上心灰意懒和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D 项“又写了醒后起床赏景的情况”
错,“霜叶满阶红”并非老翁晨起后所见。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
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
征。诗歌前两联是从老翁在秋雨之夜就寝情况刻画他的性格,后两联则从老翁睡醒之后情况
作进一步描绘。颔联“卧迟”写老翁年老瞌睡少,不喜早睡;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
却安然“睡美”;颈联燃料经夜化为灰烬,夜已过去,老翁却“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睡,
体现老翁的体衰闲散;尾联老翁“晓晴”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突出了老翁
的闲散无事、孤寂淡泊。
点睛: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即诗人自己;另一类是作
品刻画的人物形象。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
(2)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3)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
(4)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本题主要抓住意象和老翁的动作等。
(三)名句名篇默写...
16. 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出师表》中,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看轻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描写了一场激战,战斗中只听得“________________”,
收兵后,呈现在眼中的则是“_______________”的悲壮场面。
【答案】 (1). 不宜妄自菲薄 (2). 扪参历井仰胁息 (3). 以手抚膺坐长叹
(4). 角声满天秋色里 (5). 塞上燕脂凝夜紫
【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
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菲薄”“扪参”“抚膺”“凝”要理解字义去记忆生记忆
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本题属于“理解默写
型”,必须根据题干的提示或要求来填写句子。
第 II 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诚信是日常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
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②2000 年初,他成为“北漂”一族,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蜗居地下室、挣不到饭钱的艰
苦生活,蹉跎岁月中写出佳作。
③鲁迅著作的很多封面设计都选择了“素封面”:除了书名和作者题签外,不着一墨。
这样的留白大巧若拙,意味无穷。
④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他胸怀坦荡,光风霁月,是众人仰慕
的对象。
⑤“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创新试验区的规划建设正有序推进,完成这个任务,不能自
出机杼,也不能只服务我们本地。
⑥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把项目工作作为经济工作中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重要抓手,
以此扩大有效投资需求。
A. ①②⑤ B. ①④⑥ C. ③④⑥ D. ②③⑤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成语的错误类型主要有内涵不明,感情色彩失当、对象错类和不合语法,
考核的重点是望文生义、对象错配和褒贬失当。
①一言九鼎:语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说话
有份量。此处误以表示守信用。
②蹉跎岁月:蹉跎,时间白白过去;形容虚度光阴。此处误以形容“岁月艰难、艰苦”。
③大巧若拙:指真正灵巧的人看起来很简单。也指一种艺术境界,类似于写意,几笔就能为
妙传神。符合语境。
④光风霁月:雨过天晴时风清月明的景象,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坦白的心地,也比喻太平清明
的政治局面。与语境相符。
⑤自出机杼:机杼,本指织布机上的筘,织布时每条经线都要从筘齿间穿过,比喻心思、心
意;比喻写文章、古诗的构思和布局别出心裁、独创新意。此处应改为“闭门造车”。切合语
境。
⑥纲举目张:抓住事物关键便可带动其他环节,也比喻文章条理分明。故选C。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至于此次事故的原因,记者今日上午从台湾第九公路警察大队了解到,初步判断系因事故
游览车车速过快,具体调查结果还需准确核实后对外发布。
B. 被誉为“绵阳的维多利亚港”的三江码头整体建筑自从完工以后,美丽绵阳又多了一个公
共旅游景点、一张城市宣传名片。
C. 针对擅用他人注册商标进行不正当竞争,以及假冒注册商标的行为均是微信侵权处理的重
点。
D. 全球首颗量子卫星发射升空后,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成功构建,标
志着中国量子科学研究已处于领先地位。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A 项,句式杂糅,“的原因 … …系因 … …”句
式杂糅。可去掉“系因”中的“因”字。B 项,中途易辙,可改为“自从被誉为‘绵阳的维多
利亚港’的三江码头整体建筑完工以后”。 C 项,成分残缺,删去“针对”。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考场上辨析病句需要、快速、高效,
这就需要考生掌握一定的方法。辨析病句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划分句子成分法、语感审读法、
造句类比法、逻辑意义分析法、标志法等。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A 项,句式杂糅,“的
原因 … …系因 … …”句式杂糅。可去掉“系因”中的“因”字。B 项,中途易辙,可改为
“自从被誉为‘绵阳的维多利亚港’的三江码头整体建筑完工以后”。 C 项,成分残缺,删去
“针对”。
19.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受现代的学科分类与西式教育影响,我们的思维惯性是分门别类
的, , , , , , 。因此,两者实有大的区别。理想地说,自然是
兼收并蓄为好,但结果也许是两方面都不行。
①而钱穆的传统治学是纵横贯通式的
②而后进行专题性的研究
③进入古人的知识世界去阅读与体会
④其目标旨在会通
⑤要求学者破除现代知识的分割边界
⑥研究上的要求是专业分割的
A. ①④②⑥③⑤ B. ⑥①⑤③④② C. ①⑤④②③⑥ D. ⑥①④⑤②③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文段前后谈到两种治学区别,(5)(6)正好相对,应该分属两种方
式,结合前文“思维惯性是分门别类的”可以判断(6)紧承其后比较合理。(1)中“而”表
转折,“纵横贯通”与“学科分类”相对,(5)中“要求”的主语是“传统治学”,(3)中“进
入”的主语是(5)中的“学者”,两句中“古人的知识世界”与“现代知识”相对,答案容
易确定。故选B。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还有一种有趣的思维形式叫“二难推理”。比如有一位理发师承诺说:“我只给而且一定
要给自己不理发的人理发。”有人问他:“那你给自己理发吗?”理发师左思右想,无法回
答。这里的问题就在于他面临一个二难困境:如果他给自己理发,根据承诺, ________;
而 ________ ,那么同样根据承诺,他应该给自己理发。总之,不管他给不给自己理发
_______。
【答案】 (1). 他就不能给自己理发 (2). 如果他不给自己理发 (3). 他都无法实
现自己的承诺
21.阅读下面漫画,简要说明其内容,并谈谈你对漫画内涵的理解。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
语言连贯,不超过 60 个字。
【答案】示例:漫画中有两只风筝,一只风筝有线控制,飞得又高又稳,另一只断了线即将
坠落地上。这说明必要的约束也是一种保护。(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漫画题,从漫画的标题、漫画的画面、漫画的语言文字及漫画的夸
张之处等去审题,除此之外通常还要抓好三个环节:首先通过观察、分析画面上的内容,找
出其反映问题(或者叫找出中心论点);其次围绕中心论点,运用有关知识进行说理;最后联
系实际谈自己的认识。本题漫画画面内容:有两只风筝,一只风筝有线控制,飞得又高又稳,
另一只断了线即将坠落地上。领会漫画寓意的具体方法有:对比法、求源法、联想补充法、
升华法、全面分析法。此题可运用对比法可推出寓意:必要的约束也是一种保护。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一位富太太到寺院进香,看到一个叫戒痴的小和尚穿得很破烂。
他问师傅:“那个可怜的小和尚是谁?”
师傅很奇怪,不知道为什么,富太太觉得戒痴可怜。
太太说:“你看,小和尚的衣服都破了。”
其实,并不是寺里穷得没有钱给戒痴做衣服,而是戒痴太调皮,在寺里上上下下地跑,
有时还跑到山里爬树摘果子,给他做的每件新衣服都会很快被穿破。
这次有施主指出了,师傅便给戒痴换一套新的僧袍,并嘱咐他以后不要再穿破衣服乱走,
这样影响不好,进香的施主会以为欺负小和尚。
戒痴忽然问:“那个可怜的老太太是谁?”...
富太太衣着讲究,身上看起来总是金灿灿的,实在看不出富太太有什么可怜的地方。
戒痴说:“你看她虽然衣着华丽,但她的眉头一直紧锁着。”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
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人生的乐趣在于精神的充实
人生的乐趣在于精神的充实,而不在于物质的富足,品读精美的作品,从中领悟人生道理,
会感到快乐,垂髫幼童,一会儿懵懂少年,嬉闹玩耍,会感到快乐,历经艰辛,手术成功,
患者家属的一句谢谢,会让医生感到快乐,三尺讲台,桃李芬芳,年轻学子的一声亲切问候,
会让教师感到快乐。
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精神的充实。无论物质是否富足,只要一个人的精神是充实的,即
使是苦行,也能感到满满的喜悦。
“同舍生皆披锦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泽
袍敝衣处其间”能使宋濂在这种贫富悬殊的条件下“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已中有足乐
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足乐者”是宋濂对知识的渴望和得到知识后的满足和快乐。求
学虽艰,但与内心的充实相比,也是乐在其中。
三毛毅然前往梦中念念不忘的撒哈拉沙漠,去哪个令他魂牵梦萦之地。在那里,没有亲人的
照顾和朋友的陪伴,有的只是漫天的黄沙和呼啸的寒风,有的只是沙漠中落后的经济条件和
飘忽不定的政局。然而,这场旅途她走得艰辛却也洒脱。在沙漠中的日子,她的心愈加清明
澄澈,她将潇洒和率性放任于广阔天地,精神的充实,是他的人生乐趣所在,在那里, 她写
出了深入灵魂的散文,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在恶劣的环境中,需要的是生命的顽强不
屈。环境虽恶劣,旅程虽嫌远,但为了自在充实的内心,她也是乐在苦行之中。
莫言至中年才获得诺贝尔奖,为众人所知,屠呦呦,倾尽一生,研究青蒿素,让世人感受到
生命的价值。无论在文坛,还是在科研领域,他们都刻苦前行,然而,在物质方面,他们却
没有太多的要求,他们的奖金,不够在北京买套大房子。在这个土豪横行的时代,很多人的
财富“得来容易”,豪车、豪宅自是小事一桩,然而,对莫言,屠呦呦,这些人来说,能够支
撑自己事业的,绝不是这些物质方面的东西,而是充盈丰富的内心,还有历史的使命。因为
行路艰苦,得来不易,才倍加珍惜,才倍感其乐。
人生的乐趣在于精神的充实,即使苦行千里,回望自己走过的路时,也会在心中感到快乐。
一路的艰辛等待和困苦,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留下的汗水浇灌了路旁的树,放眼处,依然
枝繁叶茂,世人皆叹人生苦,殊不知热乐在苦行处。
【解析】试题分析:题目所给材料是一个哲理性很强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主要是富太太和
小和尚。故事主要讲的是富太太看小和尚“可怜”,小和尚觉得富太太“可怜”。构思时,可
以分别从两个人的角度分析。小和尚不认为自己的衣服破旧可怜,这表明他能够保持天性。
衣着华丽的富太太觉得小和尚可怜,这是“以貌取人”而他眉头紧锁,表明他在物质上可能
很不足,但在精神上并不充实。如果从材料整体思考,两个人都看到了别人的短处,得出的
评价都带有主观性。这样,就可以得出全面看待事物的立意方向。因此,写作时,可以从以
下角度立意:人生的乐趣并不在于物质的富足,而在于精神的充实,保持天性,快乐充实,
全面看待事物,别用自己的长处看待别人的短处。
点睛:故事类作文是材料作文常见的类型,故事中有多个人物,每个人物都会成为立意的几
点,这也就符合了材料作文立意的开放性的特征,但众多的立意并不是都是最切合题意,这
就有高下之分。那如何找到最佳的立意呢,很简单,就是分析故事的主旨,故事的主旨就是
最佳立意。此题从材料的主旨的角度进行立意就是要全面地看待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