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8.0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乌鲁木齐地区2020年高三年级第三次质量监测
语文试卷(问卷)
(卷面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为问答分离式试卷,由问卷和答题卡两部分组成,答案务必写或涂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座位号、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骈文的第二个形态特征是声韵。声韵指声律和叶(xie) 韵两个方面。虽然声韵不是骈文能否成立的必备条件,它是骈文大盛时期才形成的特征,但它也是骈文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整体而言,骈文不能算是韵文,因为并非自始至终所有的骈文都遵循这一准则,但用声韵却是大多数骈文的特点。清人阮元曾指出,就句中平仄而言,“四六乃有韵文之极致”(《研经室续集》卷三)。
骈文的声韵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平仄对应关系;二是粘接关系;三是叶韵关系。平仄对应关系指骈文对偶句的出句与对句在节奏停顿点的平仄是呈逆向对应关系的,即出句节奏停顿点为平声,则对句相当位置为仄声,或反之。粘接关系是指骈文句子联与联的声韵关系。所谓粘即是融通、融合、贯穿之意。在声韵上达到这一目的,骈文是通过每一联出句的最末一字与上一联的对句的最末一字的平仄格律相同来实现的。如果是复句型对仗,则出句的第一单句的最末一字与上一联对句的最末一字的平仄相同。粘接关系总是平仄交互、替换递进的。第一个粘接关系是平声,则第二个粘接关系为仄声,第三个又为平声,依次交换,逐层递进。这样联与联的过渡、衔接在声韵上既有贯通亦有起伏变化,形成串珠式的链状结构。叶韵的骈文主要表现在抒情描写文字中,如赋、序、记等,应用文字则多不叶韵。只有律赋是严格要求叶韵的,包括韵数及顺序,这是科举考试或模拟考试的规定造成的。在其他叶韵的骈文中,叶韵没有固定的格式或规则,比较自由、随意。可间用韵语,亦可连用韵语;或轮换数韵,亦可一韵到底;每韵句数可长可短,不拘一格;用韵也较宽泛,邻韵可通用;既可用平声韵,亦可用仄声韵,还可平仄通用。
骈文的声韵特征丰富了骈文的表现手段,使骈文具有了诗化的特性和易诵易记的功能,为作者展示才学提供了一片新天地。
格律诗的形成过程与骈文的律化过程几乎是同步的,其间两者相互影响。从骈文的声韵特征来看,骈文更多受格律诗的影响,近体诗的形成推动了骈文的律化,使之向诗看齐,具有诗化的特性。骈文的这种诗化特性,也就使骈文具有了易诵易记的特点。由于篇幅较长,句式不齐,没有韵律,散体文往往不易吟诵、记忆和传播。而骈文则有意避免了这一短处,吸收了诗(特别是近体诗)的长处,以诗为文,使之具有了诗才拥有的声韵特征。这样就使骈文具有了音乐般的婉转流利、抑扬顿挫的情韵,也就有了起伏流畅的听觉美感。这就使骈文容易记忆,也因此容易流播广远。
骈文的声韵特征也为作者提供了展示才学的园地,骈文声韵的三个方面内容都要求作者精通声律规则。自魏晋以后,人们逐渐发现了汉语的声韵规律,并出现了很多这方面的著作,这些韵书的出现为作者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汉语词汇丰富,要掌握如此浩瀚的词汇的声律,并驾轻就熟地运用它们,可以看出学问的高低以及功底的深浅。因而在骈文中特别是在骈体律赋中,尤能显出才学的根底来。这也是为什么声韵的特征得以存在、延续的原因。
(选自莫道才《骈文研究与历代四六话》,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声韵是骈文形态特征之一,包括声律和叶韵,文章符合声韵要求才能称为骈文。
B. 骈文声韵中平仄对应关系是指出句的节奏停顿点为平声,对句相应位置为仄声。
C. 据粘接关系的要求可知,每一联出句与上一联对句,其最末一字的平仄很重要。
D. 叶韵无固定格式或规则,间用、连用韵语均可,每韵句数可长可短,不拘一格。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在论证用声韵是多数骈文特点的时候,引用清人阮元的话增强了说服力。
B. 第二段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阐明了骈文声韵三种表现形式的具体内容、特征。
C. 文章将格律诗形成过程和骈文律化过程进行对比,论证了骈文具有诗化的特性。
D. 有关散体文篇幅较长、句式不齐等的表述,支撑了对骈文易诵记、传播远的论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滕王阁序》是骈文名篇,文中“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句符合平仄对应关系。
B. 骈文声韵的叶韵形式较为自由、随意,体现出了音韵美,故而读起来琅琅上口。
C. 如果没有声韵特征,骈文的表现手段就会受到影响,进而也会限制作者施展其才学。
D. 韵书作者们提供了便利,但掌握并熟练运用声韵规律并非易事,需要勤勉研习。
【答案】1. C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
A项,“文章符合声韵要求才能称为骈文”是错误的。由原文“声韵不是骈文能否成立的必备条件”可知,骈文不一定符合声韵要求。
B项,由原文“即出句节奏停顿点为平声,则对句相当位置为仄声,或反之”可知,题干只表述了平仄关系中的一种,属于以偏概全。
D项,由原文“在其他叶韵的骈文中,叶韵没有固定的格式或规则,比较自由、随意。可间用韵语,亦可连用韵语;或轮换数韵,亦可一韵到底;每韵句数可长可短,不拘一格;用韵也较宽泛,邻韵可通用;既可用平声韵,亦可用仄声韵,还可平仄通用”可知,题干扩大了范围,应是在不包括律赋的“其他叶韵的骈文中”。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对比”是错误的。格律诗的形成与骈文的律化,二者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B项,“故而”是错误的。读起来琅琅上口和形式自由、随意没有必然因果,不自由随意,只要押韵,读来一样琅琅上口,属于强加因果。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4月23日,全球读者共同迎来了第25个“世界读书日”。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让读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为响应此号召,1995年,教科文组织宣布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历史上的这一天也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以及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设立“世界读书日”旨在让各国人民,无论年老还是年轻,无论贫穷还是富裕,无论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与此同时,也让人们铭记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等巨匠。
今年的“世界读书日”,多省图书馆举行“书香都市”全民阅读活动,其中“智享阅读一VR带你进入悦读的奇妙之旅”,现场体验是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VR阅读”是将虚拟现实技术与传统的图书相结合,是一种接触式的阅读体验。图书是静态的文字和图片,VR是全景的穿越画面,能够一下子把读者带入阅读环境之中。未来将是一个“万书互联、人书互动、纸电融合、人人阅读”的断时代,阅读将会因为VR技术而变得无处不在。
(摘编自报道《读者体验身临其境“VR阅读”》,人民网2020年4月23日)
材料二: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人们以特殊的方式度过了这个冬春之交。相关数据调查显示,在此期间文学类图书销量大、读者关注度高。4月20日,《光明日报》发起微信投票“疫情期间你最想读什么书?”,初选了60本中外图书,票选排名靠前的仍然是那些耳熟能详的书——《红楼梦》《平凡的世界》《百年孤独》等。可以说,疫情期间,经典图书焕发出新的生命。
近年来,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常常让人对“大部头”图书望而生畏,《红楼梦》《百年孤独》等书常年高居“怎么也读不完的书”榜首。乍一看,诸如《红楼梦》《百年孤独》这样的中外经典图书,并不提供解决具体问题的操作指南,许多人因它们缺乏实用性和娱乐性而将其束之高阁。但当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我们的生活,无数人被迫隔离在家,有了大量的空闲时间。当我们需要探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命题时,只有经典图书能够带我们“跳出问题”找到答案,因为它们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宽广的世界。如《鼠疫》中写道:“如果说世上有什么东西值得永远向往而且有时还能得到,那就是人间真情。”我们在疫情之中看到了许多的人间真情,人性的光芒带我们走出苦难,而经典图书则带我们回归常识、凝聚共识、走向崇高,这让经典图书犹如老树开出新花一般,芬芳吐蕊,更显魅力。
(摘编自报道《疫期里的“世界读书日”》, 《光明日报》2020年4月24日)
材料三:
“您好,您在外卖平台购买的图书已送达!”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之下,很多实体书店开始向线上拓展业务,北京105家实体书店陆续入驻外卖平台,许多读者纷纷下单,热情参与精神食粮的订购活动,读者可以享受最快30分钟的送达服务。在第25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让书香如甘泉一般浸润人们的心灵。疫情难阻书香,阅读润泽心田。
从更宽广的人生视角看,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却能塑造个人的品质,培养与众不同的气象,增加人生的深度和厚度。阅读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主题,人类的精神生命是被阅读唤醒的,“世界读书日”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纪念,更在于在这一天做具有相同意义的事,从而形成强大的共识生长力和行为影响力。“世界读书日”的到来,既是一个提醒,也是一份倡导。以书为伴,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世界读书日”的深层意义,同样在于不断提醒人类要在精神上有财富和收获。受到这种意义的感召,我们拥有的,将会是强健的精神筋骨;我们收获的,将会是丰盈的精神生命。
(摘编自报道《世界读书日,让精神在阅读中丰盈》,《人民日报》2020年4月24日)
4. 下列对“世界读书日”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达到让社会成员人人读书的要求,1972年联合国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并设立“世界读书日”。
B. “世界读书日”确立于4月23日这一天,而恰好这一天也是世界著名作家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
C. 让各国人民享受阅读的乐趣,铭记并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巨匠,这就是“世界读书日”设立的目的。
D. “世界读书日”的意义并非局限于纪念,更在于能形成强大的共识生长力和行为影响力,让人在精神上收获更多。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VR阅读”将虚拟现实技术与传统图书相结合,是接触式的阅读体验,“VR技术”将使随时随地的阅读成为可能。
B. 由于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红楼梦》《百年孤独》等经典“大部头”图书便常年高居“怎么也读不完的书”榜首。
C. 北京很多实体书店人驻外卖平台,为体验这种新鲜高效的送达服务,读者纷纷下单,热情参与精神食粮的订购活动。
D. 三则材料以“世界读书日”为出发点,从不同角度围绕“读书”进行报道,谈到了阅读对人的重要意义及影响等内容。
6. “阅读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主题”,请结合材料二、三,分析这一说法的根据。
【答案】4. A 5. A
6. ①启迪心灵: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能答疑解惑,帮助我们走出困境,拓宽世界;带我们回归常识,凝聚共识,走向崇高。②塑造品格:阅读能塑造个人的品质,培养与众不同的气象,增加人生的深度、厚度:③丰盈精神:阅读使人在精神上成长,从而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财富和收获。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这类题需要考生仔细认真阅读文本,迅速提取信息,与选项内容加以细致比对,筛选、聚焦错误点,并灵活理解准确做出判断。
A项,“为达到……的要求”无中生有,且1972年设立“世界读书日”表述错误。根据文本“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让读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为响应此号召,1995年,教科文组织宣布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可知,题干曲解文意,应该是1995年,教科文组织,设立“世界读书日”。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首先审清题干要求“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在读完一遍文本的基础上快速找出选项中可能有问题的敏感处,再次回归原文,筛选并提取出能与选项敏感处加以对照分析的句子,细致分析灵活理解,做好抉择。常见问题有:推测变肯定导致表述绝对、信息杂糅不合文本、时空错位、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无中生有过度解读文本等等。
B
项,“由于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以偏概全,表述错误。根据文本“近年来,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常常让人对“大部头”图书望而生畏,《红楼梦》《百年孤独》等书常年高居‘怎么也读不完的书’”榜首”可知,题干曲解文意,以偏概全,表述错误。
C项,“为体验这种新鲜高效的送达服务,读者纷纷下单”表述错误。根据文本“北京105家实体书店陆续入驻外卖平台,许多读者纷纷下单,热情参与精神食粮的订购活动,读者可以享受最快30分钟的送达服务”可知,“读者纷纷下单”订购的是精神食粮“书”,而不是“新鲜高效的送达服务”;
D项,“三则材料以‘世界读书日’为出发点”表述错误。材料二并不是以“世界读书日”为出发点的。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归纳和概括原文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筛选主要的信息,并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最后得出答案。
“阅读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主题”,请结合材料二、三,分析这一说法的根据。根据文本“我们在疫情之中看到了许多的人间真情,人性的光芒带我们走出苦难,而经典图书则带我们回归常识、凝聚共识、走向崇高,这让经典图书犹如老树开出新花一般,芬芳吐蕊,更显魅力”可见,阅读启迪心灵: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能答疑解惑,帮助我们走出困境,拓宽世界;带我们回归常识,凝聚共识,走向崇高。根据文本“从更宽广的人生视角看,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却能塑造个人的品质,培养与众不同的气象,增加人生的深度和厚度”可知,阅读能塑造个人的品质,培养与众不同的气象,增加人生的深度、厚度:根据文本“‘世界读书日’的深层意义,同样在于不断提醒人类要在精神上有财富和收获。受到这种意义的感召,我们拥有的,将会是强健的精神筋骨;我们收获的,将会是丰盈的精神生命”可知,阅读使人在精神上成长,从而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财富和收获。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两位感恩节的绅士
欧·亨利
斯塔弗·皮特坐在联合广场喷水泉对面人行道旁边东入口右面的第三条长凳上。九年来每逢感恩节,他总是不早不迟,在一点钟的时候坐在老地方。但是,斯塔弗·皮特今天出现在一年一度的约会地点,似乎是出于习惯,而不是出于一年一度的饥饿。
皮特一点儿也不饿。他来这儿之前刚刚大吃了一顿,如今只剩下呼吸和挪动的气力了。夹着雪花的十一月的微风只给他带来一种可喜的凉爽。因为那顿特别丰盛的饭菜所产生的热量,使得斯塔弗·皮特不堪承受。
那顿饭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他路过五马路起点附近的一幢红砖住宅,那里面住有两位家系古老、尊重传统的老太太。她们派一个佣人等在侧门口,吩咐他在正午过后把第一个饥饿的过路人请进来,让他大吃大喝,饱餐一顿。斯塔弗·皮特去公园时,碰巧路过那里,给管家们请了进去,成全了城堡里的传统。
斯塔弗·皮特朝前面直瞪瞪地望了十分钟之后,觉得很想换换眼界。他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慢慢把头扭向左面。这当儿,他的眼球惊恐地鼓了出来,他的呼吸停止了,他那穿着破皮鞋的短脚在砂砾地上簌簌地扭动着。
因为那位老先生正穿过四马路,朝他坐着的长凳方向走来。
九年来,每逢感恩节的时候,这位老先生总是来这儿寻找坐在长凳上的斯塔弗·皮特。
老先生想把这件事形成一个传统。九年来的每一个感恩节,他总是在这儿找到了斯塔弗,总是带他到一家饭馆里去,看他美餐一顿。
老先生又高又瘦,年过花甲。他穿着一身黑衣服,鼻子上架着一副不稳当的老式眼镜。他的头发比去年白一点儿,稀一点儿,并且好像比去年更借重那支粗而多节的曲柄拐杖。
斯塔弗·皮特眼看他的老恩人走近,不禁呼吸短促,直打哆嗦。
“你好。”老先生说,“我很高兴见到,又一年的变迁对你并没有什么影响,你仍旧很健旺地在这个美好的世界上逍遥自在。仅仅为了这一点幸福,今天这个感恩节对我们两人都有很大的意义。假如你愿意跟我一起来,朋友,我预备请你吃顿饭,让你的身心取得协调。”
老先生每次都说这番同样的话。九年来的每一个感恩节都是这样。这些话本身几乎成了一个制度。以前在斯塔弗听来,它们像音乐一般美妙。现今他却愁眉苦脸,眼泪汪汪地抬头看着老先生的脸。细雪落到斯塔弗的汗水淋漓的额头上,几乎咝咝发响。但是老先生却在微微打战,他掉转身子,背朝着风。
斯塔弗一向纳闷,老先生说这番话时的神情为什么相当悲哀。他不明白,因为老先生每次都在希望有一个儿子来继承他的事业。他希望自己去世后有一个儿子能来到这个地方——一个壮实自豪的儿子,站在以后的斯塔弗一类的人面前说:“为了纪念家父。”那一来就成为一个制度了。然而老先生没有亲属。
老先生的眼睛里闪出为善最乐的光亮。他脸上的皱纹一年比一年深,但他那小小的黑领结依然非常神气,他的衬衫又白又漂亮,他那两撇胡髭典雅地翘着。斯塔弗发出一种像是锅里煮豌豆的声音。他原想说些什么;这种声音老先生已经听过九次了,他理所当然地把它当成斯塔弗表示接受的老一套话。
“谢谢你,先生。非常感谢,我跟你一起去。我饿极啦,先生。”
饱胀引起的昏昏沉沉的感觉,并没有动摇斯塔弗脑子里的那个信念:他是某种制度的基石。他的感恩节的胃口并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这位占有优先权的慈祥的老先生。
老先生带着他的一年一度的受惠者,朝南去到那家饭馆和那张年年举行盛宴的桌子。他们给认出来了。
“老家伙来啦,”一个侍者说,“他每年感恩节都请那个穷汉吃上一顿。”
老先生坐在桌子对面,朝着他的将要成为古老传统的基石,脸上发出像熏黑的珠子似的光芒。侍者在桌子上摆满了节日的食物——斯塔弗叹了口气,举起了刀叉,替自己刻了一顶不朽的桂冠。
在敌军人马中杀开一条血路的英雄都没有他这样勇敢。火鸡、肉排、汤、蔬菜、馅饼,一端到他面前就不见了。他跨进饭馆的时候,肚子里已经塞得实实足足,食物的气味几乎使他丧失绅士的荣誉,但他却像一个真正的骑士,打起精神,坚持到底。他看到老先生脸上的行善的快乐,他实在不忍扫他老人家的兴。
一小时之后,斯塔弗往后一靠,这一仗已经打赢了。
“多谢你,先生,”他像一根漏气的蒸气管子那样呼哧呼哧地说,“多谢你赏了一顿称心的中饭。”
接着,他两眼发直,费劲地站起身来。他们像往年那样,在门口分了手,老先生往南,斯塔弗往北。
在第一个拐角处,斯塔弗转过身,站了一会儿。接着,他的破旧衣服像猫头鹰的羽毛似地鼓了起来,他自己则像一匹中暑的马那样,倒在人行道上。
救护车开到,年轻的医师和司机低声咒骂他的笨重。既然没有威士忌的气息,也就没有理由把他移交给警察局的巡逻车,于是斯塔弗和他肚子里的双份饭就给带到医院里去了。他们把他抬到医院里的床上,开始检查他是不是得了某些怪病,希望有机会用尸体解剖来发现一些问题。
瞧呀!过了一小时,另一辆救护车把老先生送来了。他们把他放在另一张床上,谈论着阑尾炎,因为从外表看来,他是付得起钱的。
但是不多久,一个年轻的医师碰到一个眼睛讨他喜欢的年轻的护士,便停住脚步,跟她谈谈病人的情况。
“那个体面的老先生,”他说, “你怎么都猜不到,他几乎要饿死了。从前大概是名门世家,如今落魄了。他告诉我说,他已经三天没有吃东西了。”
(作品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的皮特和老先生虽为“小人物”,但他们体现出的人性魅力却是那些“大人物”们所不能相比的,这是小人物身上的闪光之处。
B. 小说多次写到“九年来”,“习惯”等,表明皮特和老先生出于多年的习惯,坚持着感恩节的传统,也反映出老先生信守承诺的品质。
C. 文中画线的段落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皮特吃饭时的场景,他用自己的感恩方式成全了老先生的善心,语言生动、诙谐。
D. 小说中皮特为帮助老先生完成心愿而不惜牺牲自己,老先生落魄之后还仍要坚守每年的约定,二人的行为虽不乏善意,但也令人深思。
8. 即便是悲凉的,也常包含着某些温暖,欧·亨利小说的特点之一就是这种“带泪的微笑”。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有人认为斯塔弗·皮特和老先生都是小说的主人公,你同意吗?请结合作品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7. B 8. “带泪的微笑”:①情节内容上:老先生潦倒落魄,还坚持请人吃饭,令人感慨。皮特宁可撑死,还要成全老先生的心意,让人心酸。但在感恩节这天,他们心怀善念,体恤对方的行为却使人感到温暖。②语言效果上:描写皮特的语句如“眼球惊恐地鼓了出来”“像一根漏气的蒸气管子”,语言夸张形象,令人捧腹,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困窘、无奈与伤悲。
9. 同意。①从题目看:“两位感恩节的绅士”暗示两人均为主人公,老先生是绅士,皮特虽非绅士,但其成全别人的善意的行为却很“绅士”。②从情节看:小说情节围绕两人展开,皮特贯穿始终,老先生也有不少笔墨,最后二人都被送到医院,突显了出人意料的结尾。③从主题看:两人间感恩与施恩的故事共同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展现了人性的光辉,达到了“含泪的微笑”的艺术效果。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来筛选比对,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
B项,“也反映出老先生信守承诺的品质”表述错误。因为文中并没有写老先生有承诺。主要体现老人非常有爱心。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小说的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作品内容、情节、语言特点等来分析,组织答案。
欧•亨利小说的特点之一就是这种“带泪的微笑”。即便是悲凉的,也常包含着某些温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从情节的角度考虑:本小说中为我们塑造了两个主人公,分别是斯塔弗•皮特和老先生。根据文本“你怎么都猜不到,他几乎要饿死了。从前大概是名门世家,如今落魄了。他告诉我说,他已经三天没有吃东西了”可知,老先生潦倒落魄,还坚持请人吃饭,令人钦佩。而皮特虽非绅士,但为了其成全别人的善意的行为,他宁可撑死,也很让人感慨。因为他们在感恩节这一天,都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心怀善念,为了成全别人的善意行为而让人感到温暖,感动。这正是“含泪的微笑”的表现;从语言效果上,描写皮特的语句如“眼球惊恐地鼓了出来”“像一根漏气的蒸气管子”,语言夸张,字里行间让人感到无奈和心酸。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解读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表明自己的观点,再根据文本内容,结合自己的个人理解,进行个性化解读,说明原因。
有人认为斯塔弗•皮特和老先生都是小说的主人公,你同意吗?请结合作品说说你的理由。首先我同意这种看法。因为从小说的题目来看,“两位感恩节的绅士”暗示两人均为主人公,老先生是一位出身名门世家,如今落魄的绅士形象。老先生潦倒落魄,还坚持请人吃饭,令人感动。而皮特虽非绅士,但为了其成全别人的善意的行为,可撑死,其行为也很“绅士” ;从情节看:小说情节围绕两人展开,二人的描写平分秋色,最后都被送到了医院,出现了戏剧化出人意料的结尾。从主题的角度考虑:小说中,通过老人连续九年的施恩行为,以及皮特的感恩行为,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爱,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韐,字仲偃,建州崇安人。第进士,调丰城尉、陇城令。王厚镇熙州,辟狄道令,提举陕西平货司。河湟兵屯多食不继韐延致酋长出金帛从易粟就以饷军公私便之遂为转运使,擢中大夫、集英殿修撰。
知越州,鉴湖为民侵耕,官因收其租,岁二万斛。政和间,涸以为田,衍至六倍,租太重而督索严,多逃去。前勒邻伍取偿,民告病,韐请而蠲之。方腊陷衢、婺,越大震,官吏悉遁,或具舟请行,韐不为动,益厉战守备
。寇至城下,击败之,拜述古殿直学士,召为河北、河东宣抚参谋官。
知荆南,河北盗起,复以守真定。首贼柴宏本富室,不堪征敛,聚众剽夺,杀巡尉,统制官亦战死。韐单骑赴镇,遣招之,宏至服罪。韐饮之酒,请以官,纵其党还田里,一路遂平。
金人已谋南牧,朝廷方从之求云中地。韐谍得实,急以闻,且阴治城守以待变。是冬,金兵抵城下,知有备,留兵其旁,长驱内向。及还,治梯冲设围,示欲攻击,韐发强弩射之,金人知不可胁,乃退。自金兵之来,诸郡皆塞门,民坐困,韐独纵樵牧如平日,以时启闭。钦宗善之,拜资政殿学士。
京城不守,始遣使金营,金人命仆射韩正馆之僧舍。正曰:“国相知君,今用君矣。”韐曰:“偷生以事二姓,有死,不为也。”即沐浴更衣,酌厄酒而缢。燕人叹其忠,瘗之寺西冈上,遍题窗壁,识其处。建炎元年,赠资政殿大学士,后谥曰忠显。
韐庄重宽厚,与人交,若有畏者,至临大事则毅然不可回夺。初在西州为童贯所知,故首尾预其军事,及以忠死,论者不复短其前失云。
(节选自《宋史·刘輪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河/湟兵屯多食/不继/韐延致酋长出金帛/从易粟/就以饷军/公私便之/
B. 河/湟兵屯多食/不继/韐延致酋长/出金帛从易粟/就以饷军/公私便之/
C. 河/湟兵屯多/食不继/韐延致酋长出金帛/从易粟/就以饷军/公私便之/
D. 河/湟兵屯多/食不继/韐延致酋长/出金帛从易粟/就以饷军/公私便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 辟,征召,荐举。源于汉代的选官制度,皇帝征召布衣出仕称之为“辟”。
B. 斛,一种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古代以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为五斗。
C. 邻伍,意指邻居。古制,五家为邻,又以五家为伍,故称邻居为“邻伍”。
D. 仆射,官名。起于秦代。其名由仆人、射人合成而来,本为君主左右小臣。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韐体恤百姓,为民请命。在担任越州知州时,看到鉴湖这个地方因租税太重、官府严苛造成的乱局,刘韐便奏请朝廷免除了这里的租税。
B. 刘韐有胆有识,平定河北。盗贼头领柴宏聚众掳掠,对抗朝廷,杀害官吏。刘韐不顾个人的安危,只身前往,招抚贼众,终于使河北安定。
C.
刘韐富于智慧,韬略过人。金人谋划南侵,刘韐侦察到实情,紧急禀告朝廷并暗中布防应变;金人做出要攻击的样子,刘韐发强弩击退贼兵。
D. 刘韐宁死不屈,为国尽忠。京城沦陷后,朝廷派遣刘韐出使金营,面对敌方的所谓诚意,他慷慨陈词,最终以死明志,其忠心赢得了赞叹。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大震,官吏悉遁,或具舟请行,韐不为动,益厉战守备。
(2)韐庄重宽厚,与人交,若有畏者,至临大事则毅然不可回夺。
【答案】10. D 11. A 12. A
13. (1)越州(上下)非常恐惧,官吏全都逃跑,有人准备了船只请求(刘)同行,刘韐(并)不为此动心,更加激励(士兵们)作战防守。
(2)刘韐为人成正稳重、宽容厚道,和别人交往,好像有所畏惧的样子,(而)到面对大事时却果断坚决不可改变。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河、湟驻军比较多,粮食不够吃,刘韐请来酋长,拿出金银、布帛去交换粮食,就便用来给军队发粮,公家和私人都认为(很)方便。”
“食”是“不继”的主语,所以应在“食”前断开,排除AB;
“韐延致酋长”,意思是刘韐请来酋长,句意完整,所以应在“酋长”后断开,排除C。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皇帝征召布衣出仕称之为‘辟’”错误,皇帝征召布衣出仕称为“征”。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项,“免除了这里的租税”错误,由原文“前勒邻伍取偿,民告病,韐请而蠲之”可知应是“免除了邻居为逃亡人补偿租税的规定”。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遁”,逃跑;“或”,有的人;“具”,准备;“守备”,防御、防守。
(2)“若”,好像;“临”,面对;“毅然”,果断坚决的样子;“夺”,改变。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刘韐,字仲偃,建州崇安人。考取进士,调任丰城尉、陇城令。王厚镇守熙州时,征召他做狄道令,提拔荐举他担任陕西平货司。河、湟驻军比较多,粮食不够吃,刘韐请来酋长,拿出金银、布帛去交换粮食,就便用来给军队发粮,公家和私人都认为(很)方便,于是(又)担仟转运使,被提拔为中大夫,集英殿修撰。
(刘韐)担任越州知州时,鉴湖被百姓占用耕种,官府于是收取百姓的租税,每年两万斛。政和年间,(百姓)把干涸的地方开垦为田地,(租税)扩增到(原来的)六倍,(因为)租税太重催讨严苛,(百姓)大多都逃离了。以前(官府)勒令邻居补偿(逃亡百姓的租税),百姓上报自己的困苦,刘韐请示后免除了这一规定。方腊攻陷衢州和婺州,越州(上下)非常恐惧,官吏全都逃跑,有人准备了船只请求(刘韐)同行,刘韐(并)不为此动心,更加激励(十兵们)作战防守,敌人到了城下,(刘韐)击败了他们,被授予述古殿直学士,(又)被征召为河北、河东宣抚参谋官、
(刘韐)掌管荆南时,河北(路)盗贼兴起,(朝廷)又让(刘韐)镇守真定。盗贼首领柴宏本出身富家,不能忍受横征暴敛,(于是)聚集众人掳掠,杀死巡尉,统制官也战死了,刘韐个人骑马前往镇守,派人招他来,柴宏到了就认罪了、刘让他饮酒,请求朝廷封给他官职,(并)把他的同党放回家种地,整个河北路于是就安定了。
金人已经谋划向南进攻,朝廷正要依从他们求取云中上地的要求,刘韐探察得到实情,急忙把它禀告朝廷,并且暗中部署城池守卫来静待其变。这年冬天,金兵抵达城下,知道有防备,(就)在他旁边留下军队,然后驱兵向宋朝内部攻打,等到回来.(金人)修整云梯和冲车设计围攻,显示要攻击(的样子),刘韐(让兵士)发射锐箭射杀他们,金人知道(他们)不能(被)威胁,于是就退兵了。自从金兵进攻以来,各郡都紧闭城门,百姓困守一地找不到出路,唯独刘韐让(百姓)像平日一样打柴放牧,按时开启、关闭城门。钦宗赞许他,授予他资政殿学士。
京城失守,(朝廷)才派他出使金营,金人命令仆射韩正把刘韐安顿在僧舍。韩正说:“国相了解您,现在想重用您呢.“刘韐说:“苟且偷生侍奉二主,(即使)死了,(我)也不做(这种事)。”当即沐浴更衣,喝了一杯酒后自缢而死。燕人赞叹他的忠诚,将他理在寺西的高冈上,(且)在窗户墙壁上到处题写,标明刘韐的埋葬之处。建炎元年,(刘韐)被追赠为资政殿大学士,后来(又被)赐号忠显。
刘韐为人庄正稳重、宽容厚道,和别人交往,好像有所畏惧的样子,(而)到面对大事时却果断坚决不可改变,当初在西州时被童贯了解,所以(刘韐)从头到尾参与了他的军中事务,等到(刘韐)因为国尽忠而死,议论的人(就)不再说他先前过失的话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天门谣
贺铸
牛渚天门险,限南北、七雄豪占①。清雾敛,与闲人登览。待月上潮平波滟滟,塞管轻吹新《阿滥》②。风满槛,历历数、西州更点③。
【注】①七雄豪占:指吴、东晋、宋、齐、梁、陈及南唐等七个政权在金陵建都。②《阿滥》:笛曲,即《阿滥堆》,相传唐代骊山的一种飞禽叫阿滥堆,唐玄宗采其叫声翻成曲子吹奏,为颓靡亡国之音。③西州:西州城,在金陵西,更点:晚上报时的更鼓声。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人登临高处,看到天门险峻,阻断南北,想到曾有七雄据此地而建立政权。
B. 下阕写夜晚之景,月色、水波、羌笛等共同营造了空寂、落寞、萧瑟的意境。
C. 词作脉络明晰,上阕“闲人登览”,与下阕“历历数、西州更点”照应自然。
D. 词作气韵沉雄,在写登临凭吊的见闻中给人以世事变幻、时空无限的沧桑感。
15. 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①想象,以“待”字领起后边内容,想象天门月夜景色,表现环境的清幽宁静。②情景交融,月上闻笛,波光激滟,空阔宁静中还有世事变幻、时空无限的沧桑感。③用典,夜空传来唐玄宗所作《阿滥》曲,令人想到他因沉溺享乐而致祸的往事,有告诫当世之意。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下阕写夜晚之景”错,这是想象之景,且“落寞、萧瑟”有误。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表达技巧要从多角度考虑,可以从修辞角度,抒情方式角度,表现手法角度来考虑。抒情方式分两类:一类是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一类叫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结句写景又叫以景结情。表现手法,包括动静相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相结合,以虚衬实,想象,联想,用典,对比,烘托,细节描写,欲抑先扬,欲扬先抑等手法。先点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答题前先通读诗歌,整体理解把握诗歌所写的内容,所抒发的情感。考生对诗歌中常见常用的表现手法要熟知,并能结合诗句加以分析判断和赏析。
画线句“待月上潮平波滟滟,塞管轻吹新《阿滥》”的意思是等到月上潮平水波滟滟,羌笛轻悠悠吹奏古曲阿滥。下片首句“待”字是想象月夜天门山的景色,另通过水波、羌笛表现了夜色的清幽宁静,见出词人心胸之旷达。“月上潮平波滟滟”写的是月上潮平水波明亮荡漾的情景,可知手法是情景交融,词人不写江声山色,反而写月上潮平、笛吹风起,可见其匠心独具,也反映了词人旷达的心胸。波光粼粼,江风阵阵,此时突然传来“塞管轻吹新阿滥”。“塞管”指的是羌笛,塞上多用笛子伴奏,故称。“阿滥”是唐朝的笛曲名,可知手法为用典。这两句收到了两重效果:首先,以虚写实,避实就虚,境界朦胧,非比寻常;其次,如此美丽景象,自然让人流连忘返。同时也有告诫当世之意,不可沉溺享乐而致祸。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中,一句“___________”概括出了词人对愁不同于常人的体验与感受;而一句“_________”则营造出一种清幽凄凉的氛围,表现了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
(2)李白《蜀道难》以山川之险来表现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________,________”两句,如果说前者在夸饰山峰之高,那么后者则在衬托崖壁之险。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异常悲凉幽怨箫声足以令听者为之震动、落泪。
【答案】 (1).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3). 连峰去天不盈尺 (4). 枯松倒挂倚绝壁 (5). 舞幽壑之潜蛟 (6). 泣孤舟之嫠妇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本题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盈”“壑”“嫠”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宫猫”吸粉无数、“朕已阅”胶带纸热卖,文创产业的开发______,尤以故宫文创为代表。立足故宫这个绝无仅有的大IP基础,故宫文创产业已成为网络文化销售中的一匹“黑马”。如果说故宫文创产品是基于某个IP做加法,那么文创日历释放的就是横贯多个IP的乘法效应。
文创日历之所以成为文创产业的共同选择,源于这种形式与年轻人群体心理特征和消费习惯的精准对接。要有_________,注重对生活的态度,追崇生活美学,喜欢消费小而美的产品,愿意为产品创意埋单,渴望个性……( ),加上高利润空间的商业属性,无怪乎进入文创日历领域的主体越来越多。当下,越来越多的群体参与文创消费,文创产业可谓________关注。在历史悠久的文明长河中,沉淀着丰富的文化资源,精心打磨,悉心打捞,守正创新,立足当下,我们总能收获新的惊喜,不断将理念付诸实践。相信文创日历走红只是开始,文化的魅力永远不会被_________,文创产品在彰显传统文化惊人“带货”力的同时,也为传统文化注入现代活力,越来越多有意思的文创产品的畅销值得期待。
17.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如火如荼 亲切感 备受 淹没
B. 方兴未艾 仪式感 广受 湮没
C. 如火如荼 仪式感 备受 湮没
D. 方兴未艾 亲切感 广受 淹没
18. 下面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年轻人的这些特质,被日历新颖、多变的文化意蕴所触发
B. 日历新颖、多变的文化意蕴与年轻人的这些特质相契合
C. 日历新颖、多变的文化意蕴吸引着有这些特质的年轻人
D. 年轻人的这些特质,与日历新颖、多变的文化意蕴相契合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历史悠久的文明长河中,沉淀着丰富的文化资源,精心打磨,悉心打捞,守正创新,立足当下,我们总能收获新的惊喜,不断将理念付诸于实践
B. 在历史悠久的文明长河中,沉淀着丰富的文化资源,精心打磨,悉心打捞,立足当下,守正创新,我们总能收获新的惊喜,不断将理念付诸实践
C. 在历史悠久的文明长河中,沉淀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悉心打捞,精心打磨,守正创新,立足当下,我们总能收获新的惊喜,不断将理念付诸于实践
D.
历史悠久的文明长河中,沉淀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悉心打捞,精心打磨,立足当下,守正创新,我们总能收获新的惊喜,不断将理念付诸实践
【答案】17. C 18. D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处,如火如荼: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方兴未艾:指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或还没有停止,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结合前句“‘故宫猫’吸粉无数、‘朕已阅’胶带纸热卖”,所以不用“方兴未艾”。
第二处,亲切感:指人们对面临的各种社会关系持喜欢态度而产生的亲热、友好的情感体验。仪式感:指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根据后句“注重对生活的态度,追崇生活美学”,所以不用“亲切感”。
第三处,备受:意思是受尽,尝尽。广受:意思是广泛地被接受。根据前面主语“文创产业”,所以不能用“广受”。
第四处,淹没:被水覆盖或洪水泛滥;浸没、消失。湮没:埋没;清除,化为乌有。根据前面的主语“文化的魅力”,所以不用“淹没”。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补写句子涉及语法、修辞、逻辑等诸多方面,考查学生对信息的筛选、整合和根据已有信息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做这类试题,要能联系所提供的语言材料的上下文和语体特点等内部语境,以所提供的语言材料的对象、场合、目的等外部语境(即语言交际的情景)作为切入点,运用发散思维进行合理的续写。
由前文“注重对生活的态度,……渴望个性”,可知后句主语应是“年轻人的这些特质”,排除BC两项;
“与日历新颖、多变的文化意蕴相契合”比“被日历新颖、多变的文化意蕴所触发”的被动句式更加自然和连贯,排除A项。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在历史悠久的文明长河中”,介词结构导致主语残缺;一是“精心打磨,悉心打捞,守正创新,立足当下”语序不当。把这三处都改了的是D项。
A项,“精心打磨,悉心打捞,守正创新,立足当下”语序不当,正确语序应为“悉心打捞,精心打磨,立足当下,守正创新”。
B项,“在历史悠久的文明长河中”,介词结构导致主语残缺,应去掉介词“在”;“精心打磨,悉心打捞,守正创新,立足当下”语序不当,正确语序应为“悉心打捞,精心打磨,立足当下,守正创新”。
C项,“在历史悠久的文明长河中”,介词结构导致主语残缺,应去掉介词“在”。
故选D。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阅读下面的【端正好】,请将《雨霖铃》的上阕改写成【端正好】。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雨霖铃》上阕: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答案】示例:寒蝉凄,长亭晚,骤雨歇,兰舟留恋,无语执手看泪眼,暮霭沉楚天。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改写仿写句式的表达能力。仿写句子就是根据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在语意、句式、修辞、语气等方面进行模拟仿写。一般说来,要根据提供的语言材料,从形式(结构、修辞、句式、字数)和内容两大方面入手进行仿写。此题的改写与仿写有相通之处。本题要求“将《雨霖铃》的上阕改写成【端正好】”。要改写成【端正好】,首先要了解这个曲牌的特点,曲牌正格五句四韵,二十五字,句式为三三七七五,或三、三、七(三四式)、七(四三式)代表作品如王实甫《端正好·碧云天》,全曲短短二十五个字,把天、地、风、雁、山、林和主人公融为一体,描绘出一幅生动感人、色彩斑斓的画面,产生了和谐的韵律。在改写时要注意【端正好】的句式、句数、每句的字数,体会《雨霖铃》的意境,要保持意境的完整,平仄、押韵大体符合要求即可。《雨霖铃》这首词的上片写饯行时难分难舍的情景,抒发离情别绪。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画幕。两个作品的特点都是通过景物来表达情感的,所以在改写时要抓住一些意象: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暮霭等,再加上相应的形容词或动词,如寒蝉凄,长亭晚,骤雨歇,后面按照格式仿写即可。
21.下面是新疆雪莲中学“艺术节活动”计划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不超过100个字。
【答案】示例:雪莲中学“艺术节活动”的计划分为三部分。准备工作是通过广播、海报进行宣传动员,并组织学生报名。活动部分是围绕书法、征文、手工制作、文艺演出等四个方面进行展示评比。最终通过专业点评和颁奖做总结。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根据图示转化为文字的题目解答时一定要兼顾图示中的各个要素。首先要读清图示的标题注释,看清楚题目要求,明确陈述对象是什么。注意照顾到图片中的所有的内容,然后理清各个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注意,这类题目解答时用词一定要简洁、通顺、准确。
这是新疆雪莲中学“艺术节活动”计划的构思框架图,从上向下看,“艺术节活动”的计划分为三部分:准备,开展,总结。再分别来看,准备工作是通过广播、海报进行宣传动员,并组织学生报名;活动开展部分是围绕书法、征文、手工制作、文艺演出等四个方面进行展示评比;总结部分,通过专业点评和颁奖做总结。
【点睛】构思框架类图文转换的答题思路:
1.审清题干信息,明确要求。题干中写明的答题范围、内容、字数、遣词造句、表述角度与表达方式等方面的要求都要仔细研读。
2.分析示意图的层次,理解每层的具体内容。对于构思框架图来说,重点把握空间上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时间上的先后关系,看是否有承接、因果、条件、递进、并列、转折、包含等关系。
3.拟写答题内容时要注重说明顺序,在语言组织上,注意表示次序、方位、事理等词语的选用。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树高千尺,它的根深扎土壤;远游当归,游子的根扎在故乡;黄沙之上,八步沙三代治沙人将根埋入边陲热土;千年之下,璀璨耀目的现代文明将根深入传统文化;疫情期间,团聚相守,我们的根在温暖的家庭;复兴潮头,千帆竞发,新时代的“后浪”们将根植入当下中国……
世间万物皆有“根”,你如何理解“根”?综合材料内容和含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根
古往今来,人们对“根”的思念是无法替代的。在物欲横流的当下,“根”的概念一再被提起,使其一度成为热词。身为当下生活的一员,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你自己的“根”,重新定位自己的“根”。
首先,我们必须要深入了解“根”这一概念。“根”是什么?由“根”我们会联想到树根,想到树,想到树上的叶子。我们每个人都是那一片片绿油油的叶子,而“根”就是我们的依靠,是供给我们养分、让我们成长的地方。
古人说“叶落归根。”这个比喻真是再合适不过,“根”是家,是故乡,是供养我们的地方,因而我们对于“根”有一种近乎执著的思念。诗人、音乐家萧邦临终前说过一句话:“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是怎样的一种执念,才能让他产生死也要魂归故乡的想法?近年来,回乡探亲热、修祠堂、修族谱热兴起,如此庞大数量、大范围大面积的人流活动反映出的正是人们对于自己“根”的思念、渴望,渴望寻到自己的“根”,自己的依靠。茫茫人海,浩繁烟尘,你我不过都是那小小的浮萍,风雨飘摇,渴望寻得一丝依靠。
但是,“根”又仅仅是家、是故乡吗?答案是否定的。“根”的概念的兴起,更多的是呼吁人们能在物欲横流的当下,不忘初心,不失其本心。某种层面上来说,“根”也是自身,是每一个小我,是人的本真。
美国“国父”华盛顿,在独立战争中领导独立军大获全胜,身为总司令的他理应面南而坐,尽享荣华富贵,可他不。他像一个凯旋归来的大兵,回到了自己的家。那里有一座两层楼的房子,有他的妻子和儿女,还有他的狗在等着他。我想,他参战的初衷,也大抵不过希望他的家能免受风雨的洗礼,希望他的妻儿能够过上好日子吧!如今这些都办到了,他便也不再需要那些无用的地位和财宝,轻装回家,回到他的本真、回到他的小我、他的“根”。
叶落归根,当我们迷失方向时候,便去寻找自己的“根”吧!寻找自己的归宿,寻找自己的本初,寻找自己,相信你定会有所收获。
这时间,小窗月落,疏影淡风,你我洗却纤尘,煮一轮明月、几两荷风,同品一杯香茗,笑看那、人生百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其次要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审题】本题材料列举了一组关于“根”的现象:树高千尺,根扎土壤;游子当归,根扎故乡;三代治沙人根扎边陲;璀璨文明根扎传统;奋战疫情,根扎于家……审题时,可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构思立意。这则材料可以抓住老树“扎根”行为,联想现实生活,表达脚踏实地,夯实基础对成功的重要性;也可分析工作和生活中,心有定力,才能沉潜下去,在“钻、精、深”上下功夫;“温暖的家庭”之“根”是动力源泉;而“三代治沙”“根植国家”的“根”则是热爱与信仰……围绕以上分析立意即可。
参考立意:
①脚踏实地,生命力才能长久。
②不忘初心,把根留住;
③留住我们的根----保有本色;
④心怀信念,成就永恒。
行文结构:
分析材料,确定立意,给文章拟写标题,如例文的标题为:根。文章开头,以散文笔调写人生的道别,从而引出“叶落归根”。进而引发对“根”的思考,“根”是什么?“根”仅仅是家,是故乡吗?然后,再运用事实论据进行论述。文章在结构上适合采用层进式结构。最后,仍运用散文笔调,总结全文。
参考素材:
1.当我们为寻找一个更加满足我们对爱与美的定义的归宿而长久漂泊云间的时候,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却在无数次的追寻后冷静下来并告诉世人: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
2.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纯粹由意志操控是没有理性可言的。一个人如果不能确定自己安定的地方,依赖好恶来决定何时走何时留,是不可能有大作为的。就像是两军对垒,节节败退的队伍里若是有人临阵倒戈,卖主求荣,也许能一时荣华尽享、风头十足,但战争结束后几乎没有不被杀掉的。
3.因为没有人会相信一个连自己内心都无法坚守的人会有什么信仰;没有人会把权力交给一个见风使舵,周旋算计的人;换句话说,只有矢志不移地致力一件事情的人,才有可能会有所建树。
4.官场,历来都是一个磁场很大的地方,且不说高官厚禄、位高权重,单说一人得道,泽被子孙,就让人魂不守舍、心旌摇动。但林逋拒绝了权位的诱惑,隐居西湖、结庐孤山,20年足不及杭州,品梅实、烹香茗……正是这样一个虽被皇帝“诏告府县存恤之”但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林逋,才有“吾志之所适,非功名富贵也”的志向;正是这样一个拒绝尘世诱惑的灵魂,才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千古绝唱,为后人所敬仰。
5.再比如科考屡次不中的蒲松龄,前半生在仕途与文字间犹疑不定,长久以来在如豆的灯光下勤奋苦读却难有出路。后来,他不再对这污浊的官场和虚伪的人情抱任何幻想。在他放弃科举专心写作时,笔尖流淌的人情冷暖,书写的鬼魂与人心却令人震撼。经历过几百年的世事沉浮,那么多的进士和官运亨通的士大夫都隐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而他的《聊斋志异》却长久存留世间,供后人吟咏评述。
6.当你安定时,就会停止寻找。只有让自己真正安定下来,不去想何处风景绝妙,而是深深扎根于自己热爱的事业中,抵御住外来的诱惑,经得住所有的考验,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7.那是历经考验后沉淀下来的平静,是一种安定的坚守,是专一而认真的钻研。
8.于是,我要说:我宁愿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
9.无论在哪儿,无论走在哪儿,这个时候,脚下的这方土地永远被她们环绕,她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响亮的名字——落叶。川流的人群,飞逝的车辆,踏过她们纷纷离去,车辆开辟出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两旁的落叶在慨叹,慢慢,慢慢地消失。
【点睛】材料作文准确审题立意的方法: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