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00 KB
  • 2021-06-03 发布

2018-2019学年山西省应县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应 县 一 中 高 二 年 级 期 中 考 试 ‎ 语 文 试 题 2019.4‎ 时间:150分钟 ‎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诗品和人品 (肖瑞峰)‎ 我们经常说两句话,“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中国古代传统诗论习惯于将诗品与人品相联系,以为人品决定诗品,诗品出于人品,因而总是强调“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才有第一等真诗”。‎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文如其人”确实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是一种史实,但我要向大家揭示的另一史实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也不难找到“言非心声”的例证,在一些诗人那里,诗品和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选无法契合的。如果坚持认为“诗品醇者,人品必正”,显然是一种罔顾文学史实的想当然的误判。‎ 提及“诗品”,熟悉中国文学史的很容易联想到梁代钟嵘和唐代司空图的两部同名著作,所谓“品”,是就区分诗歌的不同风格、境界而言的,可以理解为类别。今天我们讨论的“诗品”,有别于钟嵘、司空图的指称,指的是诗的品质、品格和品味;与此相应,所谓“人品”指的是人的品行、品性、品德。人们常常将诗品与人品相提并论。二者之间确实有密切的联系,但却不能等同,也无法对应。它们呈现出的是若即若离、错综复杂的双边关系。‎ 主张诗品与人品相统一,是追求诗歌理想与人格之美彼此契合的集中反映。在这方面最简明的一个论断就是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倡言:“诗品出于人品。”最早将诗品与人品联系在一起的是先秦时期的“诗言志”思想。所谓“诗言志”是指诗应当抒写人的情志,应当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外在表现。这实际上已涉及到“文如其人”和“言为心声”的命题。“文如其人”这一命题,可以追溯至汉代扬雄的《法言·问神》、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体性》。但从现存的文献看,明确表述“文如其人”这一命题的是苏轼的《答张文潜书》:“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这段话是苏轼评论他弟弟的。后人都认为三苏里面最有才气的是苏轼而不是苏辙。在苏轼的眼里,弟弟的文章超过了他,而世人不理解。‎ 后来表达类似“文如其人”的观点就太多了,比如徐增《而庵诗话》里提到,诗是人心灵的一种外化表现,见诗如见其人。验之创作实践,在中国诗歌史上,确实有许多诗人的诗品与人品是统一的,和谐的,读其诗,可以推知其人;反之,观其人,亦可想见其诗。比如李白,文如其人的典型代表;比如刘禹锡,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屈的典型。‎ 在中国诗歌史上,“言非心声”的情况也很多。相当一部分诗人的诗品与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诗品高洁,而人品卑劣。读其诗,分明为志士仁人;观其行,显然是无耻败类。‎ 西晋诗人潘岳,后世称他潘安,是少有的美男子代表。他在作品《闲居赋》中,描述自己对功名的蔑视之情。但现实是,权贵贾谧手下有二十四个谄友,排在首位的就是潘安。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畏敌如虎,丧权辱国,但是读他的诗《题金山》却是豪气万丈:“屹然天立镇中流,弹压东南二百州。狂虏来临须破胆,何劳平地战貔貅。”俨然以御敌英雄自命。这可归因于人格的二重性:内心深处未必无意御敌,却因懦弱自私故而终不敢御敌。‎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法杜绝,但我们仍然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我们有理由强调:欲醇诗品,先正人品。只有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才能真正提升诗的品质、品格和品位,达到诗品与人品的完美融合。要正诗品就要像孟子说的,养吾浩然之气。‎ ‎(节选自《浙江人文大讲堂》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历程做一个全面的考察,“文如其人”确实比较普遍,这是一种史实。也很难找到“言非心声”的例证。‎ B.世人以为苏轼的才气胜于苏辙,苏轼却认为苏辙的文章超过了他,苏辙其文如其为人,诗品和人品达到了统一。‎ C.李白、刘禹锡的“文如其人”和潘安、赵构的“言非心声”形成了对比,说明了“诗品与人品”能完全相统一。‎ D.我们只要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就可以杜绝“言非心声”的现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从“文如其人”和“言非心声”两个角度论述了诗品和人品的关系。‎ B.本文第一自然段“文如其人”“言为心声”引出了人品和诗品的问题,第二自然段却具有总领全文的作用。‎ C.“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等由来已久的说法,说明我们一直在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 D.本文主要采用了递进论证的方式,逐步揭示出关于人品和诗品的问题,层次清晰。‎ ‎3.综观全文,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品与人品是可以统一的,这是对诗歌理想与人格之美彼此契合的追求。‎ B.诗品与人品也有割裂、背离、无法契合的情况,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 C.诗品出于人品。诗如其人,从作品中就足见其人的品质、德行,有了好的人品,就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D.诗人尽量达到诗品与人品的完美结合,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加强道德修养,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3分)‎ 铁圈 〔俄〕 索洛杜布 一天清晨,一位妇人带着一个小男孩在郊区的街道上散步。那孩子天真活泼,面色绯红。那妇人年龄不大,穿着考究。她一边幸福地微笑着,一边细心地照看着自己的儿子。孩子正在滚着一个黄色的大铁圈,他穿着短裤,挥动着棍棒欢快地笑着,跟在铁圈后面跑。他把棒子举得高高的,本来没有那种必要,可他就是那么做的。‎ 真开心!方才他还没有铁圈,可是现在有了,真叫人高兴!一个双手粗糙、衣服褴褛的老头,身体紧靠栅栏站在十字路口,好让那女人和小孩走过去。①老头用那昏花的两眼凝视着孩子,脸上露出呆痴的笑容。‎ ‎“一个富户人家的公子”,老头心里思忖道,“是个好孩子,你看他多么天真可爱,毕竟是阔人家的孩子!”‎ 当他——这个老头儿——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过的是苦难的日子。即使现在,他虽然不再挨打受饿了,但生活还谈不上美好。在他的孩提时代,他过的是挨打受骂、饥寒交迫的生活。那时,他没有铁圈,也没有其他这类阔少爷的玩具。他整个一生都是在艰辛困苦中度过的。他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事,也没有一件让人高兴的事。‎ 他咧开没有牙齿的嘴朝那小孩微笑着,心里不禁产生了嫉妒。心想:“这种玩艺没有意思。”嫉妒又转而变成了烦恼。于是他回到工作的地方——一家他从幼年起一直工作到现在的工厂。‎ 那小孩边跑边笑追逐铁圈的情景萦绕在他的脑际,不管机器声多么嘈杂,他都忘不了那个孩子和铁圈,晚上也总梦见他们。‎ 第二天早晨,他又做起白日梦来。机器隆隆的响,工作机械单调,没有必要过多操心,再说他已干惯了这种活。厂房里的空气充满了灰尘,传送带平稳地运转着,远处各个角落声音嘈杂,光线晦暗。人们像鬼魂一样地走来走去,人的说话声淹没在机器声里。‎ 这个老头仿佛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小男孩,他的母亲也是一位贵妇人,他也有一个铁圈和滚铁圈的棒子,他也在穿着白裤衩滚着铁圈玩耍。‎ 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 一天晚上下班回家时,老头在街上看见一个从旧木桶上掉下来的又大又脏的铁箍。老头高兴得发抖,昏花的老眼流下了泪水。一种意外的,几乎没有想过的愿望进入了他的心灵。他小心地四面张望了一下,然后弯下腰哆哆嗦嗦地捡起那个圆箍,虽然他面带笑容,但还是不大好意思地把它拿回家去。‎ 没人看见他,也没有人问他。这与别人有什么相干?一个小穷老头捡了一个无论对谁都没有用处的旧箍,谁会管呢?可他还是提心吊胆地偷偷把它拿走了。他为什么要拣,为什么要把它拿回家,他自己也说不清。只是由于它像那个男孩的玩具,所以他才把它带回家来。‎ 圆箍在老头家破旧的房子里放了几天,闲着没事的时候,他就把它拿出来看看,因为这个肮脏的铁箍对他是个安慰,使那个经常出现在他梦境中的幸福的小男孩,终于变得更加真实了。‎ 一个晴朗、温暖的早晨,当城里树上的鸟正叫得比往常更加欢快的时候,老头早早起了床,洗漱完毕,便拿着他捡来的铁箍出了城。‎ 他一路咳嗽,穿过了枝叶茂密的森林。他不明白这些阴暗的树木为何这样寂静,还散发着奇特的香气,那些昆虫也令他惊奇。露水正像童话中描述的那样。那里既没有嘈杂声,也没有灰尘,树林后面是一片柔和、奇妙而暗淡的景色。‎ 老头折下一根干树枝穿上圆箍。‎ 他眼前展现出一片明亮寂静的田野,青草叶上的露珠闪闪发光。老头突然用那根树枝做成的木棒滚起铁箍来,铁箍轻松地在田野里滚动,老头跟在后面跑,他笑逐颜开,像那个跟着铁圈跑的小男孩一样,有时也将棒高高地举过头去。‎ 他仿佛觉得自己再一次变成了一个有教养的幸福的小孩,并且好像感到母亲慈祥地微笑着跟在后面。‎ 灰白的胡须在憔悴的脸庞上颤抖着,不住的笑声和咳嗽声同时从他那没有牙齿的嘴里迸发出来。‎ 老头喜欢早晨到树林里来滚铁箍,有时他也怕人看见笑话他,一想到这里,他便感到有一种难堪的羞愧。羞愧又进而发展为恐惧,致使双腿开始发软,他一面滚铁圈,一面警惕地看着四周。‎ 可是没人看见他,也没人听见他。②他尽情地玩够了之后,平安无事地走回城去,嘴角上流露出轻松愉快的笑容。‎ 由于没出什么事,他太太平平的一连玩了好几天。可是有一天清早他着了凉,好长时间竟卧病不起。③在工厂的医院里,当他在陌生的人们中间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脸上还是堆着宁静的微笑。 他感到欣慰,因为在他的想象中,自己也曾一度做了小孩,由亲爱的妈妈照看着,在树阴下的青草地上嬉戏笑闹。‎ ‎4.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中的两个“同样”表达作用不同。第一个突出生活的单调和机械,第二个突出滚铁圈对他内心造成的持久影响和愿望的强烈,为下文作铺垫。‎ B.看到孩子快乐游戏的情景,老人有着复杂的心情。既有被天真感染的快乐,也有联想自己身世而产生的辛酸和嫉妒,还有对当时社会制度的痛恨。‎ C.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善良、勤劳而不安于现状,胆怯、谨慎而乐于遐想并付诸实践,衰老、孱弱而浑身充满朝气的具有矛盾意义的典型形象。‎ D.小说结尾一段富有深意。首先是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对亲情温暖的渴望,其次是表现了下层劳动者对和谐温馨的社会生活的憧憬,最后是暗示了老人即将摆脱人生苦难的轻松。‎ ‎5.小说中多次描写老人的笑容来表现他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分别分析画线句。(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在写老人做“白日梦”时,比较详细地描写了工厂里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古诗文本阅读(62分)‎ (一) 课内文言文阅读(24分)‎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 负而前驱    负:背着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绳子。  ‎ B. 吾遗恨也    恨:悔恨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原来 ‎ C.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从事:做某一工作    泣下沾襟   泣:眼泪   ‎ D.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乃:你的    岂非人事哉     人事:安排人的工作 ‎ ‎8.与例句加点字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仓皇东出 ‎ A.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 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 ‎9.下列句中的“所以”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10.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盛衰之理,虽曰天命   吾欲之南海,何如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 C.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重于泰山 D.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不拘于时,学于余 ‎11.下列对《方山子传》一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陈慥少年即有安邦治国的大志,但是不被朝廷重用,只好隐居光州和黄州的山间。‎ B.方山子出身贫寒,但凭自己的能力,受到时人尊敬,本可享受荣华富贵,但他弃之不取,宁可居山野,自得其乐。‎ C.方山子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志,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 D.作者贬居黄州,与方山子不期而遇,当方山子了解到作者“所以至此”,不答而笑,接着作者写方山子的家境,以及其家人的“自得之意”,突出了方山子甘愿隐遁贫贱的品格。‎ ‎12.清代王文儒评《方山子传》一文时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②④⑤⑥    D.②③④⑥  ‎ 13. 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②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 B.①余既耸然异之      ②余闻光、黄间多异人 C.①使从事于其间      ②使骑逐而射之          ‎ D.①见方山子从两骑     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14.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过岐亭,适见焉        ②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B.①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②余告之故 C.①因谓之方山子         ②蒙故业,因遗策 D.①游西山,鹊起于前       ②余谪居于黄 (一) 课外文言文阅读(19分)‎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是时,诸伶人出入宫掖,侮弄缙绅,群臣愤嫉,莫敢出气,或反相附托,以希恩倖,四方藩镇,货赂交行,而景进最居中用事。庄宗遣进等出访民间,事无大小皆以闻。每进奏事殿中,左右皆屏退,军机国政皆与参决,三司使孔谦兄事之,呼为“八哥”。庄宗幸邺,乃遣进等采邺美女千人,以充后宫。而进等缘以为奸,军士妻女因而逃逸者数千人。庄宗还洛,进载邺女千人以从,道路相属,男女无别。‎ 郭门高者,名从谦,门高其优名也。虽以优进,而尝有军功,故以为从马直指挥使。从马直,盖亲军也。从谦以姓郭,拜崇韬为叔父,而皇弟存乂又以从谦为养子。崇韬死,存乂见囚,从谦置酒军中,愤然流涕,称此二人之冤。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从谦恐,退而激其军士曰:“罄尔之赀,食肉而饮酒,无为后日计也。”军士问其故,从谦因曰:“上以王温故,俟破邺,尽坑尔曹。”军士信之,皆欲为乱。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余人。居数日,庄宗复东幸汜水,谋扼关以为拒。四月丁亥朔,朝群臣于中兴殿,宰相对三刻罢。从驾黄甲马军阵于宣仁门、步军阵于五凤门以俟。庄宗入食内殿,从谦自营中驰攻兴教门,与黄甲军相射。庄宗闻乱,率诸王卫士击乱兵出门。乱兵纵火焚门,缘城而入,庄宗击杀数十百人。乱兵从楼上射帝,帝伤重,踣于绛霄殿廊下,皇后、诸王左右皆奔走。至午时,帝崩,五坊人善友聚乐器而焚之。嗣源入洛,得其骨,葬新安之雍陵。以从谦为景州刺史,已而杀之。‎ ‎《传》曰:“君以此始,必以此终。”庄宗好伶,而弑于门高,焚以乐器。可不信哉!可不戒哉!‎ ‎15.下列对文中双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 B.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 C.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 D.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 ‎16.下列对文中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缙绅,原意是插笏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缙,也写作“搢”,插。绅,束在衣服外面的大带子。‎ B.藩镇,亦称方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是“保卫”之意,镇是指军镇,唐代末为防止边陲各异族的进犯,大量扩充藩镇。‎ C.朔,古人把农历每月最后一天称为“朔”,农历每月第一天称为“晦”,农历每月十五称为“望”,农历每月十六称为“既望”。‎ D.崩,古代把帝王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帝王死称“崩”。诸侯死称“薨”,大夫死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死称“死”。‎ ‎17.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庄宗既喜欢滑稽戏,又通晓音乐,还能谱曲,他常常与伶人一道在庭院里演杂戏,伶人因此而当权,最终导致后唐的灭亡。‎ B.唐庄宗宠信伶官,这些伶官也飞扬跋扈,随意侮辱官员,这些官员们在伶官面前敛声屏气,小心翼翼。也有一些无耻的官员就阿附这些伶官,以图飞黄腾达。‎ C.郭门高本名郭从谦,郭门高是他做优伶用的名字。他善于钻营,认郭崇韬为叔父,又认庄宗的弟弟李存乂为养父,因此当上了从马直指挥使。‎ D.由于郭门高和郭崇韬以及李存乂的关系,再加上他的部下王温在禁宫中宿卫时图谋作乱,庄宗和他开玩笑,问他还想干什么。他非常害怕,于是想图谋叛乱。‎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罄尔之赀,食肉而饮酒,无为后日计也。(5分)‎ ‎   ‎ (2) 庄宗好伶,而弑于门高,焚以乐器。可不信哉!可不戒哉!(5分)‎ ‎   ‎ (一) 古代诗歌阅读(12分)‎ 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9~20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20.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答:   ‎ 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21题。‎ 高阳台·西湖春感 (张炎①)‎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②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③,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④,草暗斜川。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注释】①张炎,南宋著名的词人,宋亡以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即落魄纵欢,在江南江北纵横千里的地方漂泊。由于不愿意北向俯首事敌,就长期寓居临安。②断桥:西湖孤山侧桥名。③西泠:西湖桥名。④韦曲:在长安南皇子陂西,唐代诸韦世居此地,因名韦曲。‎ ‎21.下面对词的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借咏西湖,抒发国破家亡的哀愁。开头三句写景,以景衬托国破家亡的凄凉。“能几番游”二句最沉痛,抒发出人生短暂的无限哀愁。‎ B.“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词人暗用了辛弃疾的两句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意谓连悠闲的鸥,也生了新愁。白鸥之所以全身发白,似乎都是因“愁”而生的,因此常借用沙鸥的白头来暗写自己的愁苦之深。‎ C.“当年燕子知何处?”此句代用刘禹锡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词在刘诗基础上进一步点明了自己的故国之思。‎ D.“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开帘”照应“掩门”,“飞花”照应“卷絮”,“啼鹃”应“巢莺”,首尾呼应,营造了一种花飘风絮,杜鹃啼血的悲凉氛围。‎ (一) 名篇名句默写(7分)‎ ‎22.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反面分析国家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桃花源记》中,反映桃花源与世隔绝,完全感受不到时局变迁、朝代更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吃穿用度都比别人差,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语言文字运用(6分)‎ ‎2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的改革开放现在到了一个重要关头,胶柱鼓瑟不行,畏首畏尾不行,只有锲而不舍坚持,义无反顾向前,我们才能走向胜利 B.他闲来无事,就经常上网发一些飞短流长的帖子,结果不仅弄得与同事邻里的关系很紧张,甚至还惹上了官司。‎ C. 这两个投机分子沆瀣一气,联手犯下令人发指的滔天罪行 D. 有的学生无视学校金科玉律,迷恋玩网上游戏聊天,实在令人担忧。‎ ‎2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摸着石头过河,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B. 一个民族具有凝聚力和认同感,关键要看在灾难面前能否守望相助,在风浪面前能否团结一致。只要团结互助,我们就不惧怕任何灾难。‎ C. 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小型载客汽车最高车速不得超过每小时120公里行驶,其他机动车最高车速不得超过每小时100公里行驶。‎ D. 人人绷紧安全这根弦,拧紧头脑中的“安全阀”,才能共同构筑护卫国家安全的坚实基础。‎ 五、写作(60分)‎ ‎25.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点击链接就可以阅读美文,打开图片就可以欣赏风景,扫码支付就可以购买时装……科学的发展使成果的共享变得更加便捷。只是,我们仍然很难共享写作者的思考,摄影师的体验,设计师的匠心……这些仍然属于独创者独有。‎ 对于国家而言,你可以共享别国科学发展的成果,只是很难共享他们独有的关键核心技术。因为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 我们生活中并不缺乏“共享者”,同时,新时代的中国呼唤着更多的青年人成为某一领域的独创者、独有者。因为,有什么样的青年,中国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感悟或思考?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高二期中语文答案2019.4‎ ‎1.【答案】B【解析】A项,原文是也不难找到“言非心声”的例证;C项“能完全统一”错,应该是并不能完全统一;D逻辑有误。据原文“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法杜绝,但我们仍然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可见,“言非心声”的现象并非只要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就可以解决的。“只要……就”过于绝对。)‎ ‎2.【答案】D【解析】文章主要采用的是对比论证的方式,把“文如其人”和“言为心声”进行了对比。‎ ‎3.【答案】C【解析】有了好的人品,就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此推断于文无据。“诗如其人”,文中说“相当一部分诗人的诗品和人品是割裂的”。‎ ‎4.【答案】A【解析】B项“对社会制度的痛恨”不当。C 项依据不足。D项“暗示了老人即将摆脱人生苦难的轻松”不当。‎ ‎5.【参考答案】(每点2分,答够3点给5分)‎ ‎①一直生活在艰难困苦之中,从未拥有过快乐的老人,受到那孩子的天真快乐的感染,目光久久不愿离开。‎ ‎②老人由原来的心有顾忌到不再恐惧,内心的愿望也得以实现,因此感到轻松愉快。‎ ‎③反映了老人临终时内心的欣慰,因为他终于玩了一次幸福孩子才有的游戏,又为自己想象了一个幸福的童年。一个“堆”字,表现了他内心的极大满足。‎ ‎6.【参考答案】(每点2分,答够3点给5分)‎ ‎①反映了嘈杂、晦暗的现实生活环境和老人单调、麻木的生活状态。‎ ‎②反衬出铁圈给老人精神和生活带来的变化,他有了自己的快乐憧憬。‎ ‎③与下文老人滚铁圈时的环境描写构成鲜明对比,进而突出主题。‎ ‎7.【答案】A【解析】恨:遗憾。 原:推其根本从事:官职名人事:政治上的得失 ‎8.【答案】C【解析】东:向东夜:在夜里侧:从旁边前:向前全是名词作状语 ‎9.【答案】D【解析】D:用来A、B、C表原因,译作“......的原因”‎ ‎10.【答案】D【解析】A的|到;B一定|是……还是……;C在|比。‎ ‎11.【答案】D【解析】A“少年即有安邦治国的大志”错,“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意思是少年时仰慕侠客的行为,做豪侠之事。从下文“闾里之侠皆宗之”可推测。B“出身贫寒”错;C“自幼苦读”错。‎ ‎12.【答案】C 【解析】①③是描述他的“侠”‎ ‎13. 【答案】D【解析】D:使动用法,带领 A.①交往 ②出名; B.①对……感到奇怪②与众不同的;C.①假使②让,叫 ‎14.【答案】D【解析】D:介词,在/ A恰好、适应/ B.旧、原因/ C因此、沿袭 ‎15.【答案】A【解析】“禁中”是指帝王所居宫内,也作“禁内”‎ ‎,是王温宿卫的地方;“觉被诛”中“觉”的对象是“谋乱之事”,以此排除B、D两项;“又教王温”,于理说不通,故排除C项。‎ ‎16.【答案】C【解析】古人把农历每月最后一天称为“晦”,农历每月第一天称为“朔”,C项对“晦朔”的理解正好颠倒了。‎ ‎17.【答案】C【解析】从原文第三段,“虽以优进,而尝有军功,故以为从马直指挥使”可知,郭门高当上从马直的原因是有军功。‎ ‎18. 【参考答案】(1)花光你们的钱财,吃肉喝酒,不要为以后打算了。‎ ‎(2)庄宗喜欢唱戏,最终就被郭门高弑杀,尸体被(人)用乐器焚烧。这难道不是真的吗?难道不应该戒惧吗?‎ 参考译文:‎ ‎  (后唐)庄宗既喜好滑稽戏,又通晓音乐,还能谱曲,到现在,汾州、晋州一带,很多人能唱他作的歌,称为“皇帝亲自制作”的歌到处都是。他的小名叫亚子,当时有人叫他亚次。另外他又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从他做王,到做天子,他常常与伶人一道在庭院里演杂戏,伶人因此而当权,最终导致灭亡。 当时,众伶人出入宫廷,侮辱戏弄官员,群臣又愤怒又痛恨,却不敢在他们面前大声说话,有的人反而依附于他们,以图被宠信而升迁。各地藩镇,争相送他们财物进行贿赂,而景进地位最高,权力最大。庄宗派景进等人出宫到民间访查,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奏报。他每次在大殿中奏报事情,左右的人全部屏退,军事机要和国家政务他都参与决策。三司使孔谦用对待哥哥的礼节对待他,叫他“八哥”。庄宗驾临邺都,就派遣景进等人搜罗邺地美女上千人,来充实后宫。而景进等人借机干坏事,士卒的妻子、女儿因此而逃跑的有上千人。庄宗回洛阳时,景进用车载邺地美女数千人跟从,在道路上一个接着一个,男女混杂。 郭门高名字叫从谦,门高是他的艺名。他虽然是凭着伶官的身份飞黄腾达,但曾经有军功,所以庄宗任命他为从马直指挥使。从马直,就是皇帝的亲军。郭从谦因为姓郭,就认郭崇韬为叔父,皇弟李存乂又收他为养子。郭崇韬死,李存乂被囚禁,郭从谦在军中摆酒,愤然流下眼泪,诉说两个人的冤屈。这时,从马直的士兵王温在宫中宿卫,夜里密谋作乱,事情被发觉而被杀。庄宗对郭从谦开玩笑说:“你的同党李存乂、郭崇韬背叛我,你又叫王温谋反。你还想干什么呢?”郭从谦很害怕,回去之后就刺激他手下士兵说:“花光你们的钱财,吃肉喝酒,不要为以后打算了。”士卒问他缘故,郭从谦就说:“皇上因为王温的缘故,等到攻破邺,就把你们这些人全部坑杀。”‎ 士卒们相信了他,全都想叛乱。李嗣源的军队反叛,攻向京城,庄宗向东退往汴州,然而李嗣源先进入汴州。庄宗到了万胜镇,不能前进,就又往回走。士兵逃散,还剩二万余人。过了几天,庄宗又向东往汜水去,想扼守关隘抵挡李嗣源。四月丁亥朔日,庄宗在中兴殿大会群臣,宰相奏对三刻后结束。随从皇帝车驾的黄甲马军在宣仁门列阵、步军在五凤门列阵等候。庄宗入内殿吃饭,郭从谦从军营中率军攻打兴教门,和黄甲军对射。庄宗听说叛乱,率领诸王和卫士将叛乱士兵赶出兴教门。乱兵纵火烧了兴教门,沿城墙进入宫中,庄宗杀死了几十上百人。乱兵从楼上向庄宗射箭,庄宗受重伤,跌倒在绛霄殿走廊下,皇后、诸王及左右侍从全都逃跑。到午时,庄宗驾崩。五坊人善友聚集乐器焚烧了庄宗的遗体。李嗣源进入洛阳,得到他的尸骨,埋葬在新安的雍陵。李嗣源任命郭从谦为景州刺史,不久之后杀了他。 《左传》上说:“国君你从这里开始,就必将以此而结束。”庄宗喜欢唱戏,最终就被郭门高弑杀,尸体被(人)用乐器焚烧。这难道不是真的吗?难道不应该戒惧吗?‎ ‎19.【答案】B【解析】B项,古代行军时士卒口中衔着枚(一种器具),以防喧哗。诗歌的第三句用“衔枚”来形容考生肃静的状态,不是写考生的奋勇争先。‎ ‎20.【解析】回答问题可以从诗歌描写的内容和使用的手法入手分析。这句诗可以拆分为“下笔”“春蚕食叶声”两部分,思考两者的联系可知,诗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春蚕食叶声”来比喻考生下笔写字的声音,以此表现作者的喜悦之情;作者用“春蚕食叶声”来反衬考场的安静,是动中见静的方法。‎ ‎【答案】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21.【答案】A “能几番游”二句抒发的是惜春之愁。‎ ‎22.【答案】(1)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3)以中有足乐者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3.【答案】D【解析】A.正确,胶柱鼓瑟,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B正确,飞短流长:造谣生事,搬弄是非;C正确,沆瀣一气:原比喻气味相投的人连结在一起,后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D不正确,金科玉律:原形容法令条文的尽善尽美。现比喻必须遵守,不能变更的守则,信条。‎ ‎24.【答案】D【解析】题中A项,成分残缺,“从”前应加“完成”或“实现”;B项,项一面对两面,应在“民族”后添加“是否”;C项,结构混乱。‎ ‎25.【参考角度】‎ ‎1、最佳层次(综合的大角度)‎ ‎(1)小切口:从个人的角度 成长路上,面对伸手可摘的“共享”,要能透视其背后的“独创”,要历练自己的独创力,为国家之强盛贡献最有价值的个人力量。‎ ‎(2)大切口:国家的角度 在共享繁荣的新时代,国家的强盛需要每个青年成为独创者,成为国家独创的一份子。‎ ‎2、基本层次 ‎(1)独创的人生最精彩。‎ ‎(2)拥有独创关键核心技术的国家才能真正强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