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0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湖北省武汉市钢城四中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即以此为基础,后又演化出徐与乔《五经读法》、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等等。与现代社会的诸种事情一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高下之分,应以扬弃的态度审慎对待。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所以,古人特别反对只把读书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所以,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了。
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读书要“求所以入”,就如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这样才能“见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要“用得透脱”,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认清时势,消化所读之书,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诗人的创作,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是从美学角度立言,意思其实是一样的。
在这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里,读书人的主体角色值得认真思考,他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不是游谈无根的夸夸其谈者,虚心涵泳,然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躬践之”。读书的过程,是读书人在所读之书与现实之间进行不断对话和诠释的过程,读书人“入乎其内”,体会原书的精神,吸收书的营养,同时要能“出乎其外”,用之于天下国家,在这过程里,读书人自己的狭隘生命体验得到了扩充,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同时,为改变现实,又必须对书进行创造性诠释和转化,使自己当下的生命和文化灌注到古书之中,使古书具有了生机活力,成为改造现实、规划未来的参考。
这个读书法有着鲜明的儒学特色,贯彻了儒学所强调的“学以成人”和“经世致用”思想,这也是与孟子提倡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是相对应的。到了明代,从小学(明代叫社学)开始,到科举求官,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教科书,读书的过程是“证诸先觉,考诸古训,尊所闻,行所知”的历程,从小就开始这样反复训练,“日以义理浸灌其心”,长大了自然就可以达到使“心术归于正”的目标了。
(黄振萍《传统中国的读书方法与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程端礼、徐与乔、周永年的读书法是在朱熹的《朱子读书法》的基础上得以不断发展、演化来的。
B.传统读书方法,在现代社会看来,虽有积极的参考性和指导价值,但应以扬弃的态度来对待。
C.古人认为只以“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是背离了读书本意的,读书重在“学以成人”“经世致用”。
D.孔子的“学而时习之”、朱子的“涵泳”、 孟子的“养浩然之气”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好的读书方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段列举朱熹等人的著述,分析古今读书的不同,得出传统中国儒学政教体系重视读书法的结论。
B.文章在论述读书方法的过程中,以陈善的主张作为论述的重点,又以王国维的美学观点加以佐证。
C.文章围绕“读书的方法和意义”这一论述对象,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进行阐释和探讨,有理有据。
D.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多次引用儒家经典言论,起到强化作者的观点、增强论证说服力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学习新知识、获取功名、矫正自我的言行、改变现实皆属传统中国士子读书的意义。
B.王国维认为读书是一个主动接受的过程,需要读书人“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C.文章阐释了读书使人“学以成人”“经世致用”的必要性,由此批判了“两脚书橱”的读书人。
D.文中倡导的读书方法有鲜明的儒学特色,按照这个方法读书就可以达到使“心术归于正”的目标。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石 魂
杨 建
⑴六爷是村里的能匠,神着哩。山上随意滚下的一块石子,六爷看了,都像遇见宝贝似的,原本无神的眼睛便慢慢放出光来,那张打满皱纹的脸上,就像菊花瓣一样舒展开来。他近摸摸,远瞧瞧,左量量,右敲敲。不几日,那石头就不是石头了,变成了谁家摆放着的器物——石磨、石磙、石臼、石杵、石猪槽。古朴,粗粝,简陋。
⑵六爷人很怪,别家工匠上门,得有酒伺候,他不喝人家一滴,就开工前,用一小盏酒,恭恭敬敬浇在那块要开凿的石头上。我问:“六爷,您自己咋不喝呀?”六爷不理睬我。别家工匠打家什,巴不得人家少用几年,好再雇他上门,六爷不这样,人家不小心碰坏一个角,六爷会咕哝你半天。我就说:“六爷,人家用坏了,不正好再使您的手艺嘛!"六爷还是不理睬。
⑶人怪,做出的东西就特别。石臼本是方形或圆形的,六爷却打造成树杈筑鸟窝形状,就是那简陋粗重的石磙,六爷也会在两头刻上飞禽走兽。只是这些雕刻的线条太粗糙,造型也粗劣,在我看来有点不伦不类。有一回我看着看着就咕哝了一句:“凿上这些玩意儿有何用,再怎么着,它也只是舂米磨浆呀。”六爷斜瞥了我一眼,嘴上依旧不说什么,不拿正眼瞧我。
⑷六爷因有了这一门手艺,村上无论长幼,见着都会打心眼儿里敬着叫声“六爷”,那时候村里人穷,家用的器物,尽是木匠做的,篾匠打的,石匠凿的。六爷的活儿,一年到头就满满的了。再忙,六爷也不会为赶工把活儿做粗了,我每回看到他,他都是满身尘土,石雕般的脸上滚着大颗的汗珠,不紧不慢地凿着,磨着。那姿势,曾经让我很是着迷。
⑸村主任看六爷手头活儿多,忙不过来,就劝他收个徒弟,六爷也不想让手艺断在自己手里,就收了一个。那徒弟脑门活络,在入了门道那会儿,东家里来了一个看风水的先生,六爷的徒弟看那风水先生耍耍嘴皮子就来钱,就问风水先生收不收徒弟呀,第二天,六爷就让徒弟收拾东西走人了。
⑹六爷从此再也没有收过徒弟。手上凿出这么多的石具,他已经很知足。村人们一边捣臼一边拉呱儿的场景,会让六爷露出孩子般的笑。六爷从十八岁开始学艺,锤子凿子的跟了他五十年,没停歇过一天。就是到了花锤举不高钢钎拿不住的岁数,也没有歇手的打算。只是,六爷觉得请他的东家越来越少了,他凿的东西越来越没用场了,村里丢弃的石具也越来越多了。“你六爷是不是不中用了?”六爷抬起无神呆滞的双眼,这样问我,有好多次。
⑺那时,我常常看到六爷站在石器旁,那些有的被置于阴暗的旮旯儿,任灰尘飞落,有的被弃于屋檐甚至露天处,凭风吹日晒,他时而深情抚触,时而愣愣发呆。好些年过去,六爷都这个样子。
⑻
那一年,村里开始有古董贩子走动,有人竟盯上六爷凿的那些笨家伙,有的人家还真拿它卖了钱。这事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六爷知道有人在卖他凿的石器,跳也似的扛上把锄头,横立村口,怒目圆睁,就是不放古董贩子出村,弄得买卖两家都下不了台。我看了这架势,就劝六爷:“六爷,让他们拉走吧!好歹也有人当宝贝疙瘩藏着,总比让人敲了当墙脚石好呀!”六爷这才极不情愿地挪开身子。
⑼随着最后一件石器被运出村去,六爷就大病一场,躺在床上半月起不了身。我六奶奶抹着泪说:“这老头,这关怕是挺不过去了!”
⑽病了多天的六爷,忽一日猛地从床上一弹而起,搬出他那已经锈迹斑斑的钎锤,上了南山石场。我六奶奶满脸惊慌:“这老头莫非是石魂附身了?”村里人也惊奇不解:“六爷这是要干啥去呀?”
⑾几天后,我上山来到石场里,看到六爷正在夕阳的余晖下,神情肃穆地挥锤凿石。他那躬身举锤凿石的姿势,在余晖里投下个硕大而凝重的身影。我在远处默默地看了好一会儿,我想,如果能把六爷这个造型凝固下来,那也是一件绝好的石艺品啊!
⑿十天以后,大伙儿没见到他下山来,上山寻找时,见到六爷安然地伏倒在他那尊石雕上。
⒀我是在后来才看到六爷那件尚未完成的石雕的。未到跟前,我就被那尊石雕惊住了,六爷雕刻的,正是我那天看到的,他在夕阳余晖下,心无旁骛挥锤雕凿的造型!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标题“石魂”虽然语言简洁,但震撼读者心灵。一个“石”字表明了主人公的身份,一个“魂”字则体现了主人公醉心于石艺的献身精神。
B.小说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位传统匠人的典型形象,生动表现出人物性格的独特神韵。
C.小说中以别的工匠与六爷进行对比,别的工匠得有酒伺候,且打的家什巴不得人家少用几年,但六爷完全相反,从而衬托了六爷的高尚品质。
D.小说中写“我”多次与六爷进行对话,但他对“我”所说的话总是不予理会,这体现了六爷的个性古怪偏执,令人难以亲近。
5.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6.小说的结尾意蕴丰富,试结合全文进行探究(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6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7.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和解释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水之积也不厚 ③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④汤之问棘也是已
⑤鹏之徙于南冥也 ⑥楚之南有冥灵者 ⑦众人匹之 ⑧之二虫又何知
⑨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⑩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A.①③⑥/②⑤/④⑦⑩/⑧⑨ B.①③⑥/②④⑤/⑦⑨/⑧/⑩
C.①②③/④⑥⑩/⑤⑦⑨/⑧ D.①③④/②⑤⑥/⑦⑧⑨⑩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险衅:指命运不好;凶:不幸
B.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见背:弃我而死去
C.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鉴:借鉴
D.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息:子
9.《滕王阁序》多处用典,表意精练含蓄,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两处用典,赞美了滕王阁所在地的物华人杰。
B.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两个典故说明自己并没有谢玄那样的才华,因此也找不到孟母那样的好邻居。
C.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作者用班超投笔从戎和宗悫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典故说自己羡慕宗悫乘风破浪的远大抱负,暗示自己不甘做“一介书生”的决心。
D.他日趋庭,叨陪鲤对。典出《论语·季氏》,王勃在这里是说自己过些时候要到父亲那里聆听教诲。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时周续之入庐山
,事释慧远;彭城刘遗民亦遁迹匡山,渊明又不应征命,谓之浔阳三隐。后刺史檀韶苦请续之出州,与学士祖企、谢景夷三人,共在城北讲礼,加以雠校。所住公廨,近于马队。是故渊明示其诗云:“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已勤。”
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B.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C.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D.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多与“名”的涵义相近或相辅,与“名”相表里,所以也称“表字”。
B.“大司马”古代官名,《周礼·夏官》有大司马,掌邦政,汉武帝罢太尉置大司马。魏晋为上公之一,位在三公之上,第一品。
C.“元嘉”皇帝的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可以表示年份,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D.“世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陶渊明才华出众,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
B.陶潜有自知之明,陶渊明被起用任命为州祭酒,自认为无能力应对官场事物,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亲自耕种自给自足。
C.陶渊明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
D.陶渊明为人率真,陶渊明不懂音律,却在酒酣之时弹拨寄托心意,曾用头上的葛巾筛酒,筛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5分)
译文:
(2)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①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②,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①武均州:即武巨。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西京:指洛阳。②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
14.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3分)( )
A.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B.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C.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
D.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15.请赏析尾联的精妙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9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 《归去来兮辞》诗中对过去进行否定,对未来抱有希望的两句诗是
, 。
⑵ 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景色的句子是: ,
。这两句是将对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高潮的句子,也是全文文眼句,历来被人视为千古绝唱。
⑶ 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三类人的句子是: ,
, 。
⑷《陈情表》中李密用先尽忠后尽孝的想法请求暂不赴命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经典的影视作品总是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将这些经典重新搬上荧屏,成为不少创作者的选择。近年来,各类翻拍剧 。统计显示,《神雕侠侣》已被翻拍了11次,《倚天屠龙记》被翻拍了9次;而一些爱情、都市、励志类的当代剧,“不是已经被翻拍,就是在被翻拍的路上”。当然,翻拍本身 。经典有值得被不断回望的价值,但好的翻拍应该是“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创作者应随着时代生活进行新的创造,赋予作品新的内涵,让经典作品不断与当下进行对话,与一代一代的受众产生新的心灵碰撞、情感共鸣。从这个角度来说,( )。
其实,翻拍是一件难事。原作 ,本就树起了较高的标准,再加上观众的“回忆滤镜”,想要出新出彩并不容易,它需要付出更多的匠心与努力。但从另一个角度讲,翻拍又是一件容易的事。故事已经有了,不用从头开始创作剧本,观众基础也有了,甚至自带话题和热度,这样一来,就大大降低了创作和宣发成本。创作者如果没有高远的追求,只想着尽快把作品变现,那翻拍就被当作一条“赚快钱”的方法,这也正是之所以目前市场上翻拍剧扎堆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翻拍是艺术的再创作,创作人员不能在 中束缚了自己,更不能在市场大潮中迷失了自己。对经典多一些敬畏,对观众多一些诚意,对作品多一些感情,才是创作应有的态度。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3分)( )
A.层出不穷 无可非议 脍炙人口 亦步亦趋
B.不一而足 无可非议 妙语连珠 人云亦云
C.层出不穷 无可厚非 脍炙人口 人云亦云
D.不一而足 无可厚非 妙语连珠 亦步亦趋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经典在翻拍过程中得到再造和重现。 B.经典在翻拍过程中得到重现甚至再造。
C.翻拍本身是再造经典和重现经典的过程 D.翻拍本身是重现经典甚至再造经典的过程。
19.文中面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创作者如果没有高远的追求,只想着尽快把作品变现,那翻拍就被当作一条“赚快钱”的捷径,这也正是之所以目前市场上翻拍剧扎堆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B.创作者如果没有高远的追求,只想着尽快把作品变现,那翻拍就被当作一条“赚快钱”的方法,这也正是目前市场上翻拍剧扎堆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C.如果创作者没有高远的追求,只想着尽快把作品变现,那翻拍就被当作一条“赚快钱”的捷径,这也正是目前市场上翻拍剧扎堆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D.如果创作者没有高远的追求,只想着尽快把作品变现,那翻拍就被当作一条“赚快钱”的方法,这也正是目前市场上翻拍剧扎堆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不少人买食品最关注的是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其实, ① ,食品的营养品质,本质上取决于它的原料及其比例。从食品配料表中可以获得很多信息。根据相关规定,食品配料一般以加入量的比例,按由多到少依次递减的顺序排列。比如,某种产品的配料表上写着“米粉、蔗糖、燕麦、核桃等”,说明 ② ,而燕麦和核桃都很少。有消费者认为乳酸菌饮料也是牛奶,通过配料表对比就会发现,乳酸菌饮料配料表中排在首位的是水,而牛奶配料表中排在首位的是生牛乳,所以, ③ 。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
本报讯(记者 刘婧)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学获悉,6月14日,2019年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揭晓,中国科学院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王中林斩获这一世界性的大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
据了解,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以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名字命名,象征着国际科学界的崇高荣誉。该奖项从1984年开始每年颁发1次,每次获奖人数仅为1人。王中林凭借在微纳能源和自驱动系统领域的开创性成就获得本年度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世界科学奖评选委员会对王中林的科学成就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他在纳米发电机和自供能系统研究方面做出了影响深远的开创性贡献,使人类从环境和生物系统中获取能量这一全新的技术成为现实,并认为这一技术“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改变世界”。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前段时间,网络上流行“佛系”一词。“佛系”义指“不争不抢,不求输赢,不苛求、不在乎、不计较,看淡一切,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有人说,“佛系”的流行体现了年轻人对锱铢必较、非理性争执的反感,希望构建和谐的生活秩序。也有人说,年轻人以“佛系”自嘲,体现的是一种求之不得干脆降低人生期待值的无奈,反映的是一种不可取的消极生活态度。
对于这种生活态度,你有怎样的认识?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参考答案】
1.D(曲解文意,孟子的“养浩然之气”是读书的意义.)
2.C(曲解文意,文章没有“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进行阐述探讨。)
3.A(B、张冠李戴,王国维“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这个说法是针对“诗人的创作”,并不直指读书法. C文章只是反复阐释了读书应使人“学以成人”并“经世致用”这一思想,并没阐释必要性,且前后因果关系不成立;D说法过于绝对)
4.D(D项,“表现了六爷个性古怪偏执、难以亲近的性格特点”错误。六爷不理会,是因为他对我所说的话不赞同,表现了六爷高贵的品质和精湛的技艺。)
5.⑴“我”是小说的线索,通过“我”将六爷给人凿石、痛心石器被弃被卖、为自己凿石像等情节串联起来,使情节集中紧凑。(2分)
⑵“我”是六爷人生际遇的的见证者,“我”的叙述增强了小说故事情节的真实性。(2分)
⑶“我”的见闻、感受,烘托六爷精湛的技艺和淳朴高尚的品质(2分),凸显了六爷对石艺的痴迷和献身精神,深化小说的主旨。 (2分)
6.⑴小说结尾通过写“我”看到六爷雕刻的自我形象时的震撼,来表现对六爷毕生追求石刻艺术的敬佩之情。(2分)
⑵小说结尾六爷那件尚未完成的石雕,表现了六爷心无旁鹜挥锤雕凿的造型,正是六爷对石艺喜爱甚至痴迷的表现,凸显六爷对石刻艺术的执著。(2分)
⑶结尾未完成的石雕体现作者对传承传统工艺的呼唤,同时引发读者的思考,深化小说的主旨。(2分)
7.【答案】B
【解析】①③⑥是结构助词,的;②④⑤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⑦⑨是人称代词“他”;⑧是指示代词“此”;⑩是动词“到”。
8.【答案】C
【解析】鉴:察。
9.【答案】B
【解析】“谢家之宝树”“孟氏之芳邻”两个典故是说自己没有谢玄那样的才华,却能在今天的宴会上结识各位名士。
10.B【解析】“志不及也”是前面“何敢望贤”的原因,应该断开,“无道”修饰“天下”,中间不能断开。由此得到正确答案为B。
11.D【解析】选项D是对“谥号”的解释,“世号”和“谥号”不同,世号就是世人对某人号的称呼。如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世号严格意义上是没有的,只能解释为世人所称的号。
12.B【解析】“无能力应对官场事物”错误,原文是“不堪吏职”是“忍受不了官场琐事”不是“无能力应对官场事物”,选项曲解文意。
13.(1)亲自耕种自给自足,得了疾病。江州刺史(人名)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陶渊明卧床挨饿好几天了。(2)陶渊明曾经去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酒席,在半路栗里(地名)邀请他。
【参考译文】
陶渊明,字元亮。有人说他叫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境内)人。他的曾祖父陶侃,是晋朝的大司马(官职名),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
孝敬老人,家里很穷,被起用任命为州祭酒(官职名),忍受不了官场琐事,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州郡召他担任主簿,没有接受。亲自耕种自给自足,得了疾病。江州刺史(官职名)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陶渊明卧床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说:“贤人处世,朝廷无道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世,为什么自己如此糟践自己呢?”陶渊明回答说:“我怎敢充当贤人,我的志向比不上他们。”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他却挥手叫檀道济离开。
后来担任镇军、建威参军(官职名),陶渊明对亲戚朋友说:“我打算当一个小县的县令过隐居的生活,可以吗?”当政者听说后,调任他为彭泽县令。恰逢州郡派督邮(官职名)到彭泽县,下属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装束整齐穿官服面见他。”陶渊明叹气说:“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赋。
江州刺史王弘打算和他结交,却请不来他。陶渊明曾经去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酒席,在半路栗里(地名)邀请他。陶渊明脚上有病,让一个门生和两个儿子交替抬轿,到了以后,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不一会王弘到了,陶渊明也没有抵触的情绪。
曾经在九月九日在房子边上菊花丛中闲坐,时间长了,采了一手菊花,忽然赶上王弘送酒来了,随即就喝,喝醉才回去。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喝到酣畅之处,都弹拨一番寄托心意。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郡将(人名)曾经来拜访他,正赶上他酿的酒糟熟了,陶渊明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筛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
当时周续之(人名)来到庐山,跟随慧远法师学佛,彭城人刘遗民也隐居在匡山,陶渊明又不接受朝廷征聘,他们号称“浔阳三隐”。后来刺史檀韶苦苦请求周续之出山,和学者祖企、谢景夷三人,一起在城北讲授《礼记》,给他们“雠校”的官衔。他们住的公寓,就好像是马队。所以陶渊明写诗给他们说:“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已勤。”
元嘉(南北朝宋文帝年号)四年将要接受朝廷征聘,恰好去世了,时年六十三岁,谥号叫做靖节先生。
14.D(“对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分析有误。从全诗看,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情绪是乐观的,毫无伤感可言。)
15.⑴尾联运用了想象(虚写)和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2分)
⑵
诗人想象(虚写)收复西京后,在来年的寒食节朝廷派出的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2分)
⑶“驿路梨花处处开”画面优美,充满诗意,形象而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喜悦之情,令人回味无穷。(2分)
16.⑴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⑶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⑷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17.A
层出不穷:指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不一而足:不止一种或一次,而是很多。
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
无可厚非:不可以过分指责,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原谅。
脍炙人口:好的诗文和事物,人人称赞。
妙语连珠:巧妙风趣的话一个接一个。
亦步亦趋:比喻由于缺乏主张,以别人为准;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
人云亦云:没有主见,人家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
18.D(陈述主体为翻拍,“重现”“再造”为递进关系)
19.C(关联词位置不当,“如果”应放在“创作者”前,故排除A、B、,“一条”“方法”搭配不当,故排除D)
20.①食品的配料表也很关键②米粉含量最高,蔗糖次之③乳酸菌饮料并不是牛奶(各2分)
21.关键信息:①2019年6月14日;②“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揭晓;③王中林成为首位获奖的华人科学家;④评委会对他的研究成果予以充分肯定。(语句通顺可得1分,超字扣1分,每写出一点得1分)
2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