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50 KB
  • 2021-06-03 发布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作业(85)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 作业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生生美学”是对中国传统生态审美智慧的概括,这里的“生生”是动宾结构,前一个“生”是动词,后一个“生”是名词,意为使万物获得旺盛的生命,也就是“生命的创生”,是一种东方文化特有的“有机性”内涵,即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生生美学”产生于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具有明显区别于西方美学的中国气派与中国风格。‎ 第一,“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是“生生美学”的文化背景。“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具有根本性的文化传统,诚如司马迁所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它是中国人观察问题的特有立场和视角,影响甚至决定了中国古代各种文化艺术形态的产生发展与基本面貌。“天人合一”之“一”的本质就是“生(命)”,“天人合一”构成了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天人合一”体现了一种宏阔的东方式“中和之美”的诉求,相异于西方对于微观的物质的“和谐之美”的诉求。‎ 第二,阴阳相生的古典生命美学是“生生美学”的基本内涵。《道德经》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而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由此说明阴阳之气为生命化生之本。《周易》系辞上言“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可见阴阳之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美善的统一体,也是中国古代生命哲学的艺术体现,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包含无限意蕴之“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根本动因。这种阴阳之道,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无所不在,书法的黑白对比、绘画的线条曲折伸张、文辞的抑扬顿挫、音乐戏曲的起承转合等皆是阴阳相生的体现。‎ 第三,太极图示的文化模式是“生生美学”的思维模式。“太极”是一种阴阳相依、交互施受、互为本根的状态。这是对于生命的产生与终止、循环往复、无始无终的形态的现象描述,是中国的哲学思维与艺术思维之所在。中国传统艺术多表现为一种圆柔的包含生命张力的形态,如嫦娥之奔月,飞天之以S形升空,汉画像中两只拱背相向蓄势待发的虎豹,等等。‎ 中国传统美学并不像西方美学那样主要体现在经典的理论著作中,而是体现在国画、戏曲、古琴、园林、建筑与民间艺术等各种传统艺术的广阔范畴中。比如诗歌中的“意境”反映了“意”与“境”、“天”与“人”的有机统一、相反相成,生成象外之象、意外之韵的生命力量。再如戏曲之“虚拟表演”,正所谓“三五步千山万水,六七人千军万马”。川剧《秋江》陈妙常渡江追赶潘必正的戏剧情节中,舞台上只有陈妙常与老艄翁两人,全凭老艄翁一支桨以及两人起伏上下的舞蹈表演,使得满江秋水波涛起伏,甚至给人以晕船之感,这就是中国传统美学所产生的“真景逼而神景生”的艺术效果。‎ ‎(摘编自曾繁仁《解读中国传统“生生美学”》)‎ ‎1.下列选项不符合“生生美学”内涵的一项是( C )‎ A.在《周易》中,(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B.在《论语》中,孔子发出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C.在《荀子》中,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在《次北固山下》中,诗人写道:“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解析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表现的是“天人相分”的思想,即自然界的变化有自己的规律,不受人的意志支配。‎ ‎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文章从文化背景、基本内涵和思维模式等方面,论述了“生生美学”的特征。‎ B.第一段通过解释“生生”的含义,提出“生生美学”属于东方文化的观点。‎ C.第三至五段多次采用举例论证,使“生生美学”的相关特征阐释得更为具体形象。‎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逐层推导出“生生美学”具有广阔范畴的结论。‎ 解析 “逐层推导出‘生生美学’具有广阔范畴的结论”错,本文主体部分是并列结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老子的“道法自然”、《周易》的“与天地合其德”、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等都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相关表述。‎ B.中国传统美学虽然没有形成经典理论著作,但是却以国画、戏曲、古琴、园林等多种传统艺术的实践形式得以传承与发扬。‎ C.中国传统建筑中“法天象地”的核心观念,典型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如天坛的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是一种与天地相应的建筑。‎ D.“生生美学”作为中国传统生态审美智慧的概括,对于当今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价值作用。‎ 解析 “中国传统美学虽然没有形成经典理论著作”错,原文最后一段的表述是“中国传统美学并不像西方美学那样主要体现在经典的理论著作中,而是体现在国画、戏曲、古琴、园林、建筑与民间艺术等各种传统艺术的广阔范畴中”,“并不……主要体现在经典的理论著作中”不等于“没有形成经典理论著作”。‎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岁月钟声 汪曾祺 我读的小学是县立第五小学,简称“五小”,在城北承天寺的旁边,对面是天地坛。五小有一支校歌:“看吾校巍巍峻宇,连云栉比列其中。半城半郭尘嚣远,无女无男教育同。桃红李白,芬芳馥郁,一堂济济坐春风。愿少年,乘风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 ‎“巍巍峻宇”“连云栉比”‎ ‎,实在过于夸张了。但记忆中学校门外的地势确比校内高,进大门,要下一个慢坡,慢坡的东端是门房,同时也是校工詹大胖子的宿舍。詹大胖子的主要职务是摇上课铃、下课铃。这间小屋原来盖了是当传达室用的,但五小没有什么事可传达,来了人,大摇大摆就进来了,詹大胖子连问也不问。这间小屋就成了詹大胖子宿舍。他在屋里坐着,看看钟。他屋里有一架挂钟。詹大胖子一早起来第一件事便是上钟。喀啦喀啦,上得很足,然后才去开大门。他看看钟,到时候了,就提了一只铃铛,走出来,一边走,一边摇:叮当,叮当,叮当……从南头摇到北头。上课了,学生奔到教室里,规规矩矩坐下来。‎ 每逢国文课都是要背诵的。一年级开头是“大狗跳,小狗叫”,后面有《咏雪》这样的诗:“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七片八片九十片,飞入芦花都不见。”我学这一课时才虚岁七岁,可是已经能够感受到“飞入芦花都不见”的美。我现在写散文、小说所用的方法,也许是从“飞入芦花都不见”悟出的。‎ 后来,有一班毕业生凑钱买了一口小铜钟,送给母校留纪念,詹大胖子就从摇铃改为打钟。一口很好看的钟,黄铜的,亮晶晶的。铜钟用一条小铁链吊在小操场路边两棵梧桐树之间。铜钟有一个锤子,悬在当中,锤子下端垂下一条麻绳。詹大胖子扯动麻绳,钟就响了。‎ 梧桐树一年一年长高了。钟也随着高了。 五小的孩子也高了。‎ 詹大胖子还有一件常做的事,是剪冬青树。詹大胖子很胖,但是剪起冬青树来很卖力,他好像跟冬青树有仇,又好像很爱这些树。‎ 詹大胖子还做什么事呢?他给老师烧水。烧开水,烧洗脸水。教务处有一口煤球炉子,詹大胖子每天生炉子,用一把芭蕉扇忽哒忽哒地扇。煤球炉子上坐着一把白铁壶。‎ 每年寒假、暑假,詹大胖子都要做一件事,到学生家去送成绩单。全校学生有二百人,詹大胖子一家一家去送。成绩单装在一个信封里,信封左边写着学生的住址、姓名,当中朱红的长方框里印了三个字“贵家长”。右侧下方盖了一个长方图章“县立第五小学”。学生的家长是很重视成绩单的,他们拆开信封看:国语98,算术86……看完了就给詹大胖子酒钱。‎ 詹大胖子和学生生活最直接有关的,是他卖花生糖、芝麻糖。詹大胖子很坏,他的糖比外面摊子上的卖得贵。但是五小的学生只好跟他去买,因为学校有规定,不许“私出校门”。校长张蕴之不许詹大胖子卖糖,把他叫到校长室训了一顿。校长对学生说:学生在校不许吃零食;他赚学生的钱,不道德。但詹大胖子还是卖,偷偷地卖。他摇下课铃或打上课钟的时候,左手捏着花生糖、芝麻糖,藏到袖筒里。有学生要买糖,走近来,他就做一个眼色,叫学生随他到校长、教员看不到的地方,接钱,给糖。五小的学生差不多全跟詹大胖子买过糖。他们长大了,想起五小,一定会想起詹大胖子,想起詹大胖子卖花生糖、芝麻糖。‎ 詹大胖子的铃摇着摇着,钟打着打着,我们便长大了,便到了小学高年级了。‎ 教五年级国文的是高北溟先生。他很喜欢我,我的作文几乎每次都是“甲上”。在他所授的古文中,我受影响最深的是明朝大散文家归有光的几篇代表作。归有光以轻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物,亲切而凄婉。这和我的气质很相近,我现在的小说里还时时回响着归有光的余韵。 教六年级国文的是张敬斋,张先生很有学问,他教我们《老残游记》,讲得有声有色。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大明湖上的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我对五小很有感情。每天上学,暑假、寒假还会想起到五小看看。有一年寒假,大雪之后,我到学校去,大门没有锁,轻轻一推就开了。没有一个人,连詹大胖子也不在。一片白雪,万籁俱静。我一个人踏雪走了一会,心里很感伤。‎ 我十九岁离乡,六十六岁回故乡住了几天。我去看看我的母校:什么也没有了。承天寺、天地坛,都没有了。五小当然没有了。‎ 这是我的小学,我亲爱的,亲爱的小学!“愿少年,乘风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文中写詹大胖子剪冬青树,好像跟树有仇,又好像很爱这些树。这采用了儿童的视角,既体现了儿童对剪树行为形象化的认知,又表现了詹大胖子的细致和认真。‎ B.文中写作者寒假到学校去,发现学校空无一人,唯余白雪,内心感伤。这不但写出了作者对五小的深情,还成为对未来作者离校去乡后回返却旧物不再的预叙。C.结尾两段展现了情感的自然承接,年岁的沧桑和旧物的消失使情感走向低沉哀婉,但是后一段的深情告白以及借校歌展现的豪慨气魄,又使得情感由低转高。‎ D.作者刻画詹大胖子的形象,采取了一种客观中立的情感倾向,记其功劳不露赞美,叙其违纪不加指摘,甚至将其违纪行为塑造为美好回忆,使其形象复杂、立体化。‎ 解析 “情感的自然承接”错,应是“情感的某种断裂”,因为结尾两段前一段情感低沉,后一段突然转为高亢。‎ ‎5.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岁月钟声”?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作答本题,要注意结合“岁月”来理解“钟声”的内涵。“钟声”指的是詹大胖子敲出的上课、下课的钟声。“梧桐树一年一年长高了。钟也随着高了。五小的孩子也高了”“詹大胖子的铃摇着摇着,钟打着打着,我们便长大了,便到了小学高年级了”,“钟声”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是成长“岁月”的象征。同时这钟声也是“我”往昔岁月的象征,詹大胖子摇铃打钟是五小生活的非常典型的构成部分,而当“我”长大后再去看五小时,“什么也没有了。承天寺、天地坛,都没有了。五小当然没有了”,这“钟声”中凝结着作者对时光流逝、旧物不再的感慨。‎ 答案 ①“钟声”是成长“岁月”的象征,五小的孩子伴随着詹大胖子的摇铃、打钟而成长。②“钟声”是往昔“岁月”的象征,詹大胖子的摇铃、打钟是五小生活的典型意象,凝结着作者对时光流逝、旧物不再的感慨。‎ ‎★6.本文以追忆五小为背景,有一显一隐两种叙述追溯,显在的是追怀詹大胖子,其隐含的追溯是什么?这一追溯有何意义?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作答本题,要注意题干的提示“以追忆五小为背景”。结合文本可知,文本对五小的追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詹大胖子的事迹,一是“我”‎ 的学习生活。文章显在的叙述追溯是追怀詹大胖子,如詹大胖子每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上钟、卖力地修剪冬青树、给老师烧水、到学生家去送成绩单、违背学校规定而私自卖糖给学生。文章隐含的是作者对自身文学风格的形成因素的追溯,如第三段“我学这一课时才虚岁七岁……我现在写散文、小说所用的方法,也许是从‘飞入芦花都不见’悟出的”,如倒数第四段“我的作文几乎每次都是‘甲上’……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大明湖上的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些都展现出五小的生活对作者文学风格的影响,表达了作者对五小深层的认同。‎ 答案 ①隐含的是对自身文学风格的形成因素的追溯。②从“飞入芦花都不见”悟出文学创作的方法,作品中回响着归有光的余韵。‎ 意义:展现五小的生活对作者文学风格的影响,表达作者对五小深层的认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