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7.50 KB
  • 2021-06-03 发布

试题君之大题精做君2017年高考语文(第04期)(文言文阅读)

  • 4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2.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主要考查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意思,在那个句子中又是另一个意思的语言现象叫一词多义;“通假”也叫“通用”“借代”,就是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所谓“古今异义词”,就是指与现代汉语中的词书写相同但意义和用法不同的文言词语或短语。‎ ‎3.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 考查的方式:最常用的是比较,即比较同一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与用法。考查的范围:《考试大纲》上规定掌握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考查的角度:要求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进行理解,即理解文言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和语法功能。‎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在古代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一般来说,宾语通常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而将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的现象就叫作宾语前置;省略句一般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在文言文中,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其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他类词,实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现象,就叫作词类活用。‎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考点。这一考点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是指能读懂句子的主要内容,并能理解语句在文中所起的作用。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规则来翻译文言句子,做到文从句顺。‎ 筛选文中的信息 ‎“文中的信息”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的;2.体现人物志向或思想主张的;3.反映人物才智或道德情操的;4.展现人物性格的;5.非传记类文本中反映事物特征的。 ‎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就是要求考生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提炼和整合。它要求考生对所述事件、所写事物、所说道理等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同时能准确地找出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从而进一步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思想,进而进行归纳概括。‎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指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作者对某具体事情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厌恶,或冷静或热情,带有鲜明的作者个人色彩。‎ ‎【2016年高考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2017届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中学高三年级周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高永能,字君举,世为绥州人。初,伯祖文呸举州来归,即拜团练使,已而弃之北迁,其祖文玉独留居延州,至永能始家青涧。少有勇力,善骑射,由行伍补殿侍,稍迁供奉官。种谔取绥州,发永能兵六千先驱入罗兀,五战皆捷,转供备库副使。治绥德城,辟地四千顷,增户千三百,即知城事。 ‎ 元丰初,为鄜延都监。秋大稔夏人屯二千骑于大会平将取稼永能简精骑突过其营骑卒惊溃获钤辖二人转六宅使夏人患之,令曰:“有得高六宅者,赏金等其身。”经略使吕惠卿行边,永能伏骑谷中,以备侵轶。边骑果至,驰出击走之。夏兵二万犯当川堡,永能以千骑与相遇,度不能支,依险设疑兵,且斗且却,而令后骑扬尘,若援兵至者,奋而前,遂解去。擢本路钤辖。‎ 四年,西讨,永能为前锋,围米脂城。边人十万来援,永能谓弟永亨曰:“彼恃众集易吾军,营当大川,宜严陈待其至,张左右翼击之,可破也。”诘旦,鏖战于无定河,斩首数千级,得马三千、橐驼牛羊万计。城犹未下,密遣谍说降其东壁守将,衣以文锦,导以鼓吹,耀诸城下。酋令介讹遇乃出降。进东上閤门使、宁州刺史,以年请老,不许,又进四方馆使、荣州团练使。‎ 永乐之役,献谋皆不用。城既陷,其孙昌裔欲掖之从间道出,永能叹曰:“吾结发从事西羌,战未尝挫,今年已七十,受国大恩,恨无以报,此吾死所也。”顾易一卒敝衣,战而死。其子世亮与昌裔求得尸以归。诏赠房州观察使,录世亮为忠州刺史,诸孙皆侍禁殿直。‎ 永能家世州将,所领多故部曲,拊之有恩惠,遇敌则身先之。下有伤者,载以己副马,故能得士死力。远近喜言其事,称之曰“老高”。及死,边人无不痛惜。尝过其远祖唐绥州刺史思祥淘沙川庙,得画像及神道碑上之,诏即所在赐田三十顷,以奉祭祀。‎ ‎(选自《宋史·高永能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秋/大稔/夏人屯二千骑/于大会平将取稼/永能简精骑突过/其营骑卒惊溃/获钤辖/二人转六宅使/‎ B.秋/大稔/夏人屯二千骑于大会平/将取稼永能/简精骑突过其营/骑卒惊溃/获钤辖二人/转六宅使/‎ C.秋/大稔/夏人屯二千骑于大会平/将取稼/永能简精骑突过其营/骑卒惊溃/获钤辖二人/转六宅使/‎ D.秋/大稔/夏人屯二千骑于大会平/将取稼永能/简精骑突过其营/骑卒惊溃/获钤辖/二人转六宅使/‎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略使,边防军事长官。唐太宗时始设于周边重要地区,宋代在西北、西南边境地区亦设置经略使。‎ B.元丰,宋神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由汉武帝首创,改换年号也叫改元。‎ C.结发,也叫束发。古时男子成年开始束发,故以结发表示成年,结发也可以指成婚,本文指后者。‎ D.神道碑,指旧时立于墓道前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石碑,也可指墓碑上记载死者事迹的文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永能能武善治。他年少时就有勇力,擅长骑马射箭,种谔攻取绥州时,他带六千兵力作为先驱,五战皆胜;他治理绥德城取得成绩,既新垦田地,又增加民众。‎ B.高永能颇有预见。吕惠卿巡行,为防敌人侵扰,他先埋伏骑兵,后敌军果到,他击退敌兵;夏进犯当川堡,他料不能敌,布置疑兵,且战且退,迷惑敌人,奋力解围。‎ C.高永能智勇双全。宋击西夏,他为先锋,围攻米脂。西夏以十万骑前来援助,高永能分兵埋伏左右,以少胜多,大败敌军,斩获甚丰,因此被西夏视为大患,悬赏捉拿。‎ D.高永能为国尽忠。西夏进攻永乐,他进献破敌之策,不被采用。城陷,其孙欲扶其从小路出逃,他感叹一生从未打过败仗,要尽力报国,死得其所,后力战而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城犹未下,密遣谍说降其东壁守将,衣以文锦,导以鼓吹,耀诸城下。‎ ‎(2)永能家世州将,所领多故部曲,拊之有恩惠,遇敌则身先之。 ‎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宇文士及字仁人,京兆长安人。父述,为隋右卫大将军。开皇末,□述勋封新城县公。文帝引入卧内,与语,奇之。诏尚①炀帝女南阳公主,为尚辇奉御,从幸江都。以父丧免,起为鸿胪少卿。其兄化及谋弑逆,以主婿忌之,弗告。已弑帝,乃封蜀王。 ‎ 初,士及为奉御,而高祖②任殿中少监,雅自款结。及从化及至黎阳,帝手书召之。士及亦遣家童间道走长安,通谆勤,且献金镮。帝悦曰:“我尝与士及共事,今以此献,是将来矣。”化及兵日蹙,士及劝归命,不从,乃与封伦诡求督饷。俄而化及败,与伦等自归。帝 让之曰:“汝兄弟率思归之人为入关计,尔时得我父子,尚肯相假③乎?今欲何地自处?”士及谢曰:“臣罪当死,但臣往在涿郡,尝□陛下夜论世事,顷又奉所献,冀以此赎罪。”帝笑谓裴寂曰:“彼与我论天下事,逮今六七年,公等皆在其后。”时士及女弟为昭仪,有宠,由是见亲礼,授上仪同。从秦王④平宋金刚,录功,复隋旧封,以宗室女妻□,迁王府骠骑将军。从讨王世充等,进爵郢国公。武德八年,权检校侍中,兼太子詹事。 ‎ 王即位,拜中书令,以本官检校凉州都督。时突厥数入寇,士及欲立威以镇耀边鄙,每出入,盛陈兵卫,又痛折节下士。或告其反,讯无状,召为殿中监,以疾改蒲州刺史。政尚宽简,人皆宜之。擢右卫大将军。太宗延入阁语,或至夜分出,遇休沐,往往驰召。士及益自谨,其妻尝问向遽召何所事,士及卒不对。帝尝玩禁中树曰:“此嘉木也!”士及从旁美叹。帝正色曰:“魏徵常劝我远佞人,不识佞人为谁,乃今信然。”谢曰:“南衙群臣面折廷争陛下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不少有将顺虽贵为天子亦何聊?”帝意解。又尝割肉,以饼拭手,帝屡目,阳若不省,徐啖之。其机悟率类此。久之,复为殿中监。卒,赠左卫大将军,陪葬昭陵。‎ ‎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注】①尚:这里指娶公主为妻。②高祖:指唐高祖李渊。③假:宽容,饶恕。④秦王:与后文的“太宗”均指唐太宗李世民。‎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雅自款结 雅:高雅 ‎ B.帝让之曰 让:责备 C.权检校侍中 权:代理 ‎ ‎ D.阳若不省,徐啖之 阳:表面上,假装 ‎2.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开皇末,□述勋封新城县公 ‎②臣往在涿郡,尝□陛下夜论世事 ‎③复隋旧封,以宗室女妻□‎ A.①因 ②与 ③其 B.①以 ②与 ③之 ‎ C.①以 ②于 ③其 D.①因 ②于 ③之 ‎3.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南衙群臣面折廷争陛下/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不少有将顺/虽贵为天子/亦何聊 B.南衙群臣面折廷争/陛下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不少有将顺/虽贵为天子/亦何聊 C.南衙群臣面折廷争/陛下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不少有将顺/虽贵为天子/亦何聊 D.南衙群臣面折廷争/陛下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不少有将顺/虽贵为/天子亦何聊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宇文士及和宇文化及同为隋右卫大将军宇文述之子,但是两兄弟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宇文化及不仅谋逆弑杀隋帝,而且不肯投靠李渊。宇文士及却成为唐高祖和唐太宗的得力助手。‎ B.宇文士及担任尚辇奉御的官职时,得知李渊就是唐高祖,于是设法结纳,以图日后之用。‎ C.宇文士及曾经跟随秦王李世民平定宋金刚和王世充,李世民即位为皇帝后,更加重视宇文士及,经常将他请到寝宫谈话。‎ D.太宗皇帝曾经赏玩宫中嘉树,宇文士及也在旁边附和,太宗引用魏徵的话,暗指宇文士及是谗佞之人。宇文士及经过一番辩解,成功让皇帝消气了。‎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士及女弟为昭仪,有宠,由是见亲礼,授上仪同。‎ ‎(2)或告其反,讯无状,召为殿中监,以疾改蒲州刺史。‎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朱荣,字仲华,沂人。洪武十四年以总旗从西平侯沐英征云南。累官副千户。守大宁,降于成祖。袭孙霖于滑口,围定州,断南军饷道,大小二十余战,论功授都督佥事。‎ 永乐四年从新城侯张辅征交阯,破鸡陵关,会沐晟于白鹤。辅等议于嘉林江上流济师,遣荣阵下流十八里,日增其数以惑贼。又作舟筏为欲济状,以牵制之。贼果分兵渡江登岸。荣等奋击,大破之。大军进克多邦城,荣功为多。帝以荣尝怠事,师还论功,仅擢右都督,赐白金钞币。七年复从辅讨贼余党,平之。‎ 明年督右掖,从征阿鲁台,与刘荣并进左都督。十二年复从北征,与荣俱为前锋。其冬充总兵官,镇大同。修忙牛岭、兔毛河、赤山、榆杨口、来胜诸城,寇不敢近。居三年,召还。‎ 十八年代刘荣镇辽东。二十年复从北征,为前锋。驻雕鹗诇寇,以五千骑视敌所向。大军次玉沙泉。荣帅锐士三百人,人三马,赍二十日粮深入。敌已弃牛羊马驼北走,悉收之,焚其辎重,移师破兀良哈。师还,封武进伯,禄千二百石,仍镇辽东。二十二年复从北征。已,还镇。洪熙元年佩征虏前将军印,镇如故。其年七月卒于镇。赠侯,谥忠靖。 ‎ 子冕嗣以晋王济熿新废命镇山西寻召还六年命输饷独石因巡其地。正统四年,佩征西将军印,镇大同。十四年从北征,战于阳和,死之。谥忠悫。子瑛嗣。传爵至明亡。 ‎ ‎(选自《明史》,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作舟筏为欲济状,以牵制之 牵制:拖住使不能自由活动 B.帝以荣尝怠事 怠事:懒于治事 C.与刘荣并进左都督 并进:同时进行 D.荣帅锐士三百人 锐士:精兵 ‎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冕嗣/以晋王济熿新废/命镇山西/寻召还/六年命输饷独石/因巡其地 B.子冕嗣以晋王/济熿新废/命镇山西/寻召还/六年命输饷/独石因巡其地 C.子冕嗣/以晋王济熿/新废命镇山西/寻召还/六年命输饷独石因/巡其地 D.子冕嗣/以晋王济熿新废命/镇山西寻召还/六年/命输饷独石/因巡其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荣因战功显著,被封为副千户,投降成祖后,又历经大小二十余战,被封为都督佥事。‎ B.朱荣跟随张辅征讨贼寇时,按商定的计谋,用每天减兵的策略迷惑敌人,大败贼寇。‎ C.永乐十二年冬季,朱荣充任总兵官镇守大同,修筑了很多城堡,阻止了贼寇的进犯。‎ D.朱荣戎马一生,多次从征北方,最后在辽东去世。他的儿子也从征北方,在战斗中去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辅等议于嘉林江上流济师,遣荣阵下流十八里。 ‎ ‎(2)敌已弃牛羊马驼北走,悉收之,焚其辎重。 ‎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年富,字大有,怀远人。本姓严,讹为年。以会试副榜授德平训导。年甫逾冠,严重如老儒。‎ 英宗嗣位,上言:“府军前卫幼军,本选民间子弟,随侍青宫。今死亡残疾,佥补为扰。请于二十五所内,以一所补调,勿更累民。”议多施行。‎ 迁陕西左参政,寻命总理粮储。又会计岁用,以筹军饷,言:“臣所部岁收二税百八十九万石,屯粮七十馀万石。其间水旱流移,蠲【注】逋负,大率三分减一,而岁用乃至百八十馀万,入少出多。请减冗卒,汰驽马,杜侵耗之弊。”帝可其奏。三边士马,供亿浩繁。军民疲远输,豪猾因缘为奸利。富量远近,定征科,出入慎钩考,宿弊以革,民困大苏。富遇事,果敢有为,权势莫能挠,声震关中。迁河南右布政使。富至河南,岁饥,流民二十馀万,公剽掠。巡抚于谦委富辑之,皆定。景泰二年春,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提督军务。时经丧败,法弛,弊尤甚。富一意拊循,奏免秋赋,罢诸州县税课局,停太原民转饷大同。‎ 是时,富威名重天下,而诸豪家愈侧目,相与摭富罪。山西参政林厚力诋富,帝曰:“厚怨富,诬富耳。朕方付富边事,岂轻听人言加辱耶。”削厚官。‎ 天顺元年革巡抚官,富亦罢归。顷之,石彪以前憾劾富,逮下诏狱。帝问李贤,贤称富能袪弊。帝曰:“此必彪为富抑,不得逞其私耳。”贤曰:“诚如圣谕,宜早雪之。”果无验,乃令致仕。‎ 四年春,户部缺尚书,李贤举富,左右巧阻之。帝语贤曰:“户部非富不可,人多不喜富,此富所以为贤也。”特召任之。‎ 富酌赢缩谨出纳躬亲会计吏不能欺由是部事大理富廉正强直始终不渝与王翱同称名臣。宪宗立,富请黜左布政孙毓,吏部尚书王翱论富侵官。富力辩曰:“荐贤为国,非有所私也。”因乞骸骨。帝慰留之,为黜毓。顷之,病疽卒。‎ ‎(选自《明史》,有删改)‎ ‎【注】蠲:juān,免除,除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会计岁用 会计:恰逢计算 B.宿弊以革 宿弊:过去的弊端 C.富一意拊循 拊循:抚慰,安抚 D.果无验,乃令致仕 致仕:授予官职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富酌赢缩谨/出纳躬/亲会计/吏不能欺/由是部事大理/富廉正强直/始终不渝/与王翱同称名臣 B.富酌赢缩/谨出纳/躬亲会计/吏不能欺/由是部事大理/富廉正强直/始终不渝/与王翱同称名臣 C.富酌赢缩/谨出纳/躬亲会计/吏不能欺/由是部事大理富/廉正强直/始终不渝与王翱同/称名臣 D.富酌赢/缩谨出纳/躬亲会计吏/不能欺/由是部事大理/富廉正强直始终/不渝与王翱同/称名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富深得皇帝的信任。英宗继位之后,年富上书,让求皇帝不要再从百姓中补充府军前卫的兵源,以免打扰百姓,皇帝同意;并且他的很多建议都被采纳施行了。‎ B.年富总是能为百姓着想。他从实际考虑,用征收赋税的办法解决了远途运送军用物资时存在的问题,百姓的困苦得到缓解。‎ C.年富遇事果敢,不向权势屈服,威名远扬天下。他敢于抑制坏人做坏事,与当时的王翱同为名臣。‎ D.年富因正直遭人诋毁陷害。当时很多有钱有势的人家收集年富的罪名,林厚、石彪、李贤等官员也都诋毁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户部非富不可,人多不喜富,此富所以为贤也。”特召任之。 ‎ ‎(2)富力辩曰:“荐贤为国,非有所私也。”因乞骸骨。‎ ‎【真题试做】‎ ‎1.【答案】B ‎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再结合人名、地名、官职名以及动词断句,这个语段主要是叙事,意思是“(曾公亮)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 误区警示 ‎1.误把语意停顿当作标点停顿。文言断句考查的是标点停顿,而有些考生把语意停顿当成了标点停顿,从而出现断句的错误。 ‎2.混淆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单音节词虽然能够组合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但在文言语句中不是一个词语,有些考生常常受现代汉语的习惯用法的影响,把两个单音节词理解为一个双音节词,以致断句错误。 ‎3.关注语句意思而忽略语法。 ‎ ‎2.【答案】C ‎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C项,“有司”只是“官吏的通称”,各有专司,不能用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必修4《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召有司案图”句,书下对“有司”的注解为: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 ‎3.【答案】C ‎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内容同文本相关意思进行比较。C项,错误在于“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的说法。根据文本可知,“调解”之说不当,应当是“谕以指意”,即“把皇帝的意思告诉他们”,从而止息了边害。‎ ‎4.【答案】(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 ‎(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比如第(1)题中,“锡”即“赐”,通假;“而”是转折连词“却”。第(2)题中,“责”是“责备”的意思;“救正”即纠正弊病;“持禄固宠”意思是“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模拟狂做】‎ ‎【答案】‎ ‎1.C ‎2.C ‎3.C ‎4.(1)城池还未攻下,高永能秘密派遣间谍劝降他们的东壁守将,拿色彩斑斓的织锦给他做衣服,用乐队演奏音乐做导引,在城下炫耀。‎ ‎(2)高永能几代为州将,所率领的多数是旧的家兵,他抚养他们有恩惠,遇到敌人就身先士卒。‎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根据上下文把握文句的大意,然后根据文言标志,如:虚词、对话标志、对偶、排比、特殊句式等来断句,最后运用排除法,针对选项中不同的断句点分析、排除。“永能”是句子的主语,所以应在其前断开,由此排除B、D两项。“于大会平”是地点状语后置,应在其后断开,排除A项;“转六宅使”的主语是“永能”,非“二人”。‎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项,本文中的“结发”指的是男子成年。 ‎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围攻米脂”是在元丰四年,“被西夏视为大患,悬赏捉拿”是在元丰初年,两件事不在同一时间;另外,“因此”不成立。‎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实词要字字落实,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关键词:(1)下、降、衣;(2)领、部曲、拊。 ‎ ‎【新题抢做】‎ 一 ‎【答案】‎ ‎1.A ‎2.B ‎3.C ‎4.B ‎5.(1)当时宇文士及的妹妹为高祖的昭仪,得到宠爱,因此受到亲近尊重,被授仪同三司头衔。‎ ‎(2)有人告发他谋反,审查起来没有根据,调回朝廷任殿中监,因生病离京任蒲州刺史。‎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A项,雅:平日,向来。‎ ‎2.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根据上下文语境:①处应是“凭借”的意思,用“以”恰当;②处引进对象,填介词“与”最合适;③处填入代词“之”最合适。‎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断句时应注意常见的句末语气词“者”“也”“矣”“乎”“欤”和句首语气词“故”“夫”“盖”“惟”,同时还需注意陈述主语的变化和事件的切分。根据上下文可知,这部分文字是宇文士及对唐太宗说的话,那么不难判断“陛下”是第二个分句的主语,而非“面折廷争”的宾语,故可排除A项。从文意上来说,“左右”与“不少有将顺”连在一起,不通顺,应与“今臣幸在”连在一起,意为“现在我有幸在您身边”,故可排除B项。C、D两项中,D项,“虽贵为/天子亦何聊”的划分使整个句子语意不通,“天子”应做“虽贵为”的宾语,而非“亦何聊”的主语。 ‎ ‎4.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B项,“得知李渊就是唐高祖”有误,李渊当时并未称帝。同时,高祖是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5.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要注意重要词语,如第(1)题中的“女弟”“由是”等、第(2)题中的“或”“讯”“以”等。 ‎ 二 ‎【答案】‎ ‎1.C ‎2.A ‎3.B ‎4.(1)张辅等人商议决定在嘉林江上游让军队渡江,派遣朱荣在往下游十八里的地方列阵。‎ ‎(2)敌人已经丢弃了牛羊和马匹骆驼向北逃窜,他们全都收集起来,焚烧了敌人的军用物资。‎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并进:同时进用。‎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时,可根据语法结构进行判断,如“镇山西”做“命”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D项。“晋王”是“济熿”的同位语,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B项。再看C项,“以晋王济熿”语意不完整,不能独立成句,因此此项错误。‎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每天减兵”错误,原文是“日增其数”。‎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解答时要注意关键词,如(1)中的“于”“济”“下流”、(2)中的“北”“走”“辎重”。‎ 三 ‎【答案】‎ ‎1.D ‎2.B ‎3.D ‎4.(1)“户部不能没有年富,人们大多不喜欢年富,这就是年富之所以贤能的原因。”(皇帝)特意召见了年富并任命他担任尚书之职。‎ ‎(2)年富极力争辩说:“举荐贤良是为了国家,没有个人的私心。”于是请求辞官回家。‎ ‎【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D项,“致仕”,交还官职,即古代官员退休。这个词语属于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词语,应该识记。A项,“会计”容易被误解,因为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实际上它是两个词语“会”和“计”,“会”是“恰逢、正赶上”的意思,而“计”则是“计算”的意思。B项,“宿弊”中的“宿”有“‎ 往日的,过去的”之意,该项解释正确。C项,“拊”属于生僻词,但“循”为“安抚”之意,比较常见,根据语境可以判断该项解释正确。‎ ‎2.本题考查考生给文言语句断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可先通读语句,明确其大意,然后再根据语句的结构特点或停顿的标志进行断句。因为是选择题,可以采用排除法。通过分析可知,“酌赢缩”与“谨出纳”的结构相同,所以可以在“谨出纳”前后停顿,由此可以排除A、D两项。再比较B、C两项,“由是部事大理”是一个结构完整的句子,“由是”,因为这样,引出下文;“部事”是“户部的事情”的意思,做主语;“大理”是“(得到)很好处理”的意思,做谓语,所以其后可以停顿。并且“廉正强直”“始终不渝”“与王翱同称名臣”都是“富”做主语的句子,结构完整,所以其后均可停顿,故选B。‎ ‎3.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找出选项所对应的原文内容,然后再逐点进行比照分析。D项,“林厚、石彪、李贤等官员也都诋毁他”错,原文中有“贤称富能袪弊”“李贤举富”等内容,由此可以判断李贤还是非常欣赏年富的,没有诋毁他。‎ ‎4.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时,一定要遵循直译为主的原则并注意联系语境,也就是要找出每句中翻译的关键点,然后结合语境进行翻译。第(1)小题中的关键信息是两个固定结构:“此……也”(这就是……)、“所以”(……的原因)。第(2)小题中的关键信息是:“力”(极力),“乞骸骨”(请求辞官回家)。此外,还要注意翻译的语句应顺畅。‎ ‎【2016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琅嬛福地记 ‎(明)张岱 晋太康中,张茂先①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缘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茂先坐与论说。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老人问茂先曰:“君读书几何?”茂先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愈富。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后至一密室,扃钥甚固,有二黑犬守之,上有署篆,曰“琅嬛福地”。问老人曰:“何地?”曰:“此玉京、紫微、金真、七瑛、丹书、秘籍。”指二犬曰:“此痴龙也,守此二千年矣。”开门肃茂先入,见所藏书,皆秦汉以前及海外诸国事,多所未闻。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梼杌》《春秋》诸书,亦皆在焉。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茂先为停信宿而出,谓老人曰:“异日裹粮再访,纵观群书。”老人笑不答,送茂先出。甫出,门石忽然自闭。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缝隙。茂先痴伫视,望石再拜而去。 ‎ 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鹞前视伏羲,已是其叔季。海外多名邦,九州一黑痣。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荔。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坐卧十年许,此中或开示。‎ ‎【注】①张茂先:名华,字茂先。西晋文学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门肃茂先入 肃:恭敬的样子。‎ B.茂先为停信宿而出 信宿:两三天。‎ C.异日裹粮再访 裹粮:携带粮食。‎ D.读书三十乘 乘:车。‎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茂先坐与论说 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B.若二十年外书 若望仆不相师 C.多所未闻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D.望石再拜而去 毕礼而归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张茂先的自矜面前,老人“微笑”;当张茂先提出“裹粮再访”的请求时,老人又笑而不答。两“笑”之下,老人宽容、神秘的形象呼之欲出。‎ B.本文借一个充满神异色彩的故事,揭示了山外有山、不可妄自尊大的道理;《桃花源记》则借虚构桃源仙境寄托社会理想: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C.本文叙事简练,描写细腻,结尾议及“嬴氏焚书史”,旨在批评秦王嬴政焚书坑儒,导致典籍损毁的行为,体现了“记”叙议结合的特征。‎ D.张岱行文善于渲染,笔墨传神:说老人,则有“枕书石上卧”;写福地,则有痴龙“守此二千年矣”。结尾用韵文的形式点明主旨,发人深思。‎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 ‎(2)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 ‎ ‎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选自贾谊《治安策》)‎ ‎【2017届江苏泰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游丹霞记 ‎【清】袁枚 ‎ 甲辰春暮,余至东粤,闻仁化有丹霞之胜,遂泊五马峰下,别买小舟,沿江往探。山皆突起平地,有横皴,无直理,一层至千万层,箍围不断。疑岭南近海多螺蚌,故峰形亦作螺纹耶!尤奇者,左窗相见,别矣,右窗又来;前舱相见,别矣,后舱又来。山追客耶,客恋山耶?舛午惝恍,不可思议。‎ 行一日夜,至丹霞。但见绝壁无蹊径,惟山胁裂一缝,如斜锯开。人侧身入,良久得路,攀铁索升,别一天地。借松根作坡级,天然高下,绝不滑履;无级处则凿崖石而为之,细数得三百级。到阑天门最隘,仅容一客,上横铁板为启闭,一夫持矛,鸟飞不上。山上殿宇甚固甚宏阔,凿崖作沟,引水僧厨,甚巧。有僧塔在悬崖下,崖张高幂吞覆之。其前群岭环拱,如万国侯伯执玉帛来朝,间有豪牛丑犀,犁靬幻人,鸱张蛮舞者。‎ 余宿静观楼。山千仞,衔窗而立,压人魂魄,梦亦觉重。山腹陷进数丈,珠泉滴空,枕席间琮琤不断。池多文鱼泳游。余置笔砚,坐片时,不知有世,不知有家,亦不知此是何所。‎ 次日,循原路下,如理旧书,愈觉味得。立高处望自家来踪,从江口到此,蛇蟠蚓屈,纵横无穷,约百里而遥。倘用郑康成虚空鸟道之说,拉直线行,则五马峰至丹霞,片刻可到。‎ 始知造物者故意顿挫作态,文章非曲不为工也。第俯视太陡,不能无悸,乃坐石磴而移足焉。‎ 僧问丹霞较罗浮何如,余曰:罗浮散漫,得一佳处不偿劳;丹霞以遒警胜矣。又问:“无古碑何也?”曰:雁宕开自南宋,故无唐人题名;黄山开自前明,故无宋人题名;丹霞为国初所开,故并明碑无有。大抵禹迹至今四千余年,名山大川,尚有屯蒙未辟者。如黄河之源,元始探得,此其证也。然即此以观,山尚如此,愈知圣人经义更无津涯。若因前贤偶施疏解,而遽欲矜矜然阑禁后人,不许再参一说者,陋矣妄矣,殆不然矣。 ‎ ‎(原文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陋矣妄矣,殆不然矣 陋:浅薄 B.愈知圣人经义更无津涯 涯:边际 C.循原路下,如理旧书 理:温习 D.间有豪牛丑犀 间:中间 ‎2.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丹霞以遒警胜矣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B.则五马峰至丹霞,片刻可到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山千仞,衔窗而立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D.乃坐石磴而移足焉 臣乃敢上璧 ‎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级处则凿崖石而为之,细数得三百级。‎ ‎(2)余置笔砚,坐片时,不知有世,不知有家,亦不知此是何所。‎ ‎(3)始知造物者故意顿挫作态,文章非曲不为工也。 ‎ ‎4.请根据文中内容概括丹霞山的特点。‎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和胜相院记 ‎【宋】苏轼 佛之道难成,言之使人悲酸愁苦。其始学之,皆入山林,践荆棘蛇虺,袒裸雪霜。或刲割屠脍,燔烧烹煮,以肉饲虎豹鸟乌蚊蚋,无所不至。茹苦含辛,更百千万亿年而后成。其不能此者,犹弃绝骨肉,衣麻布,食草木之实,昼日力作,以给薪水粪除,暮夜持膏火薰香,事其师如生。务苦瘠其身,自身口意莫不有禁。终身念之,寝食见之,如是,仅可以称沙门比丘。虽名为不耕而食,然其劳苦卑辱,则过于农工远矣。计其利害,非侥幸小民之所乐,今何其弃家毁服坏毛发者之多也。意亦有所便欤?‎ 寒耕暑耘,官又召而役作之,凡民之所患苦者,我皆免焉。吾师之所谓戒者,为愚夫未达者设也,若我何用是为。剟 其患,专取其利,不如是而已,又爱其名。治其荒唐之说,摄衣升坐,问答自若,谓之长老。吾尝究其语矣,大抵务为不可知,设械以应敌,匿形以备败,窘则推堕滉漾中,不可捕捉,如是而已矣。吾游四方,见辄反覆折困之,度其所从遁,而逆闭其涂。往往面颈发赤,然业已为是道,势不得以恶声相反,则笑曰:“是外道魔人也。”吾之于僧,慢侮不信如此。今宝月大师惟简,乃以其所居院之本末,求吾文为记,岂不谬哉!‎ 然吾昔者始游成都,见文雅大师惟度,器宇落落可爱,浑厚人也。能言唐末、五代事传记所不载者,因是与之游,甚熟。惟简则其同门友也。其为人,精敏过人,事佛齐众,谨严如官府。二僧皆吾之所爱,而此院又有唐僖宗皇帝像,及其从官文武七十五人。其奔走失国与其所以将亡而不遂灭者,既足以感慨太息,而画又皆精妙冠世,有足称者,故强为记之。 ‎ ‎ (原文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身口意莫不有禁 意:心 ‎ B.凡民之所患苦者 患:担忧 C.剟其患,专取其利 剟:不在乎 D.而画又皆精妙冠世 冠:位居第一 ‎ ‎2.下列句子,全都表现作者对佛教“批评”态度的一组是( )‎ ‎①言之使人悲酸愁苦 ‎ ‎②务苦瘠其身 ‎ ‎③官又召而役作之 ‎ ‎④治其荒唐之说 ‎ ‎⑤因是与之游,甚熟 ‎ ‎ ⑥事佛齐众,谨严如官府 A.①②⑥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①②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佛时要吃尽千辛万苦,遭遇危险重重,甚至将自己的肉割下来喂动物,这样活下来的人才算修炼成功。‎ B.学佛时禁戒甚多,但可以不耕而食,没有官府的征召服役,可谓名利双收。‎ C.作者尽管对学佛和佛道持批评的态度,但是他对惟度和惟简两位住持却颇有好感。‎ D.作者在文中大谈佛道的荒唐和世人从佛的真正动机,揭示了佛教盛行的社会原因,在幽默中寄予了严肃的思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计其利害,非侥幸小民之所乐。‎ ‎(2)乃以其所居院之本末,求吾文为记,岂不谬哉!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新修滕王阁记 韩愈 ‎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①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事②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③,加恩区内,移刺袁州。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者立变,春生秋杀,阳开阴闭,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其岁九月,人吏浃和。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曰:“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曰:“诺。”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 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 ‎【注】①三王所为序、赋、记:指王勃《滕王阁序》、王绪《滕王阁赋》、王仲舒《滕王阁记》。②言事:指上《论佛骨表》被贬斥揭阳。③大号:年号。‎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壮其文辞             壮:认为……壮美 B.以为当得躬诣大府 诣:拜访 C.傥得一至其处 傥:或许 D.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 槛:栏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 奉宣室以何年 ‎ B.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 襟三江而带五湖 C.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 响穷彭蠡之滨 ‎ D.子其为我记之 窃喜载名其上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滕王阁是初唐时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官洪州都督时所建,危楼高耸,下临赣江,远览山川,俯瞰城府。后又曾改建,壮丽非凡,独为江南第一。韩愈在此正是以对滕王阁的赞美开始行文的。‎ B.因为有壮美之辞的“序、赋、记等”,作者自然“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却自己的烦忧。下面笔势一转,却是“系官于朝,愿莫之遂”,他并未能如愿前去观赏。‎ C.末尾“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作者在叙事之外,又以不尽之言,寄寓了老之将至、兴尽而归之意。‎ D.全篇除用少数文字扼要记叙了滕王阁的修建过程外,几乎全是围绕登阁一事倾诉心向往之而不得偿愿之情,勾起读者去想象滕王阁的美。‎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 ‎(2)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见村楼记 ‎【明】归有光 昆山治城之隍①,或云即古娄江。然娄江已湮,以隍为江,未必然也。吴淞江自太湖西来,北向若将趋入县城,未二十里,若抱若折,遂东南入于海。江之将南折也,背折而为新洋江。新洋江东数里,有地名罗巷村,亡友李中丞②先世居于此,因自号为罗村云。中丞游宦二十余年,幼子延实,产于江右南昌之官廨③。其后每迁官,辄随。历东兖、汴、楚之境,自岱岳、嵩山、匡庐、衡山、潇湘、洞庭之渚,延实无不识也,独于罗巷村者,生平犹昧之。 中丞既谢世,延实卜居县城之东南门内金潼港。有楼翼然,出于城闉④之上。前俯隍水,遥望三面,皆吴淞江之野,塘浦纵横,田塍如画,而村墟远近映带。延实日焚香洒扫读书其中,而名其楼曰“见村”。‎ 余间过之,延实为具饭。念昔与中丞游时,时至其故宅所谓南楼者,相与饮酒论文,忽忽二纪,不意遂已隔世。今独对其幼子饭,悲怅者久之。城外有桥,余常与中丞出郭造故人方思曾⑤,时其不在,相与凭槛,常至暮怅然而反。今两人者皆亡,而延实之楼,即方氏之故庐,予能无感乎?中丞自幼携策入城,往来省墓,及岁时出郊嬉游,经行术径,皆可指也。‎ 孔子少不知父葬处,有挽父⑥之母,知而告之。予可以为挽父之母乎?延实既能不忘其先人,依然水木之思,肃然桑梓之怀,怆然霜露之感矣。自古大臣子孙,蚤孤而自树者,史传中多其人。延实在勉之而已。 ‎(原文有删改)‎ ‎【注】①隍:没有水的护城壕。②李中丞:李宪卿,昆山人。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③官廨(xiè):官署。④闉(yīn):护城门的小城墙。⑤方思曾:昆山人。明嘉靖十九年举人,是归有光的好友。⑥挽父:出殡时牵引灵柩的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娄江已湮 湮:堵塞 ‎ B.江之将南折也 折:折断 ‎ C.余间过之 间:间或,有时 ‎ D.肃然桑梓之怀 梓:故乡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因自号为罗村云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延实为具饭 公为我献之 C.时至其故宅所谓南楼者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D.悲怅者久之 不知东方之既白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作者怀念故人的一组是( )‎ ‎①亡友李中丞先世居于此 ②生平犹昧之 ③不意遂已隔世 ④悲怅者久之 ⑤予能无感乎 ⑥依然水木之思 A.①②⑥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③⑤⑥‎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常与中丞出郭造故人方思曾,时其不在,相与凭槛,常至暮怅然而反。‎ ‎(2)中丞自幼携策入城,往来省墓,及岁时出郊嬉游,经行术径,皆可指也。‎ ‎(3)自古大臣子孙,蚤孤而自树者,史传中多其人。延实在勉之而已。 ‎ ‎【真题试做】‎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含义。A项的错误在于,这里的“肃”虽有“恭敬”的意思,但不能译为“的样子”,而只能表示一种态度,应译为“恭敬地(请别人)”。‎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B项的“若”,第一句做连词,相当于“至于、如果是”;第二句做动词,“好像”之意。A项的“与”都做介词,相当于“同”。C项的“所”都做助词,同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所”字短语。D项的“而”都做连词,连接两个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C项错误在于,文章之所以议及秦始皇焚书之事,是为了说明洞中所藏之书保存得完整,没有只字遗漏,并没有批评秦王的意思。‎ 技巧点拨 作为文言文必考的题目,该类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也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设置答题陷阱。答题时应在读懂全文大意的基础上,首先确定各选项在文本中的区间,然后将选项内容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发现异同,确定正误。‎ ‎4.【答案】(1)张茂先感到茫然、失落。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的鲜美洁净不是人间能拥有的。‎ ‎(2)(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第(1)句中的“爽然”有“茫然、怅惘”之意,“饷之”即“给他吃”的意思。第(2)句中的“见小”即“见识浅陋”,“春秋问蛄蟪”典出庄子《逍遥游》,可联系作答。‎ ‎5.【答案】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段中“曰”“矣”“也”“者”都是断句的标志性词语,其后可断开;动词“寝”的处所是“其上”,其后应断开;动词“燃”和“安”之后都既无宾语也无补语,后面应断开;“方今之势”是“何以异此”的主语,主谓之间应断开。 ‎ ‎【模拟狂做】‎ ‎【答案】‎ ‎1.D ‎2.A ‎3.(1)没有树根做阶梯的地方就开凿岩石来做成阶梯,细数一下共有三百级阶梯。‎ ‎(2)我放下笔静坐一会儿,不知不觉已忘记了外面的世界,忘记了有家,也忘记了自己身在哪里。‎ ‎(3)这时我才明白大自然是故意做出回转曲折的样子,正如文章,如果不曲折婉转就不是好文章。‎ ‎4.山势陡峭险峻,山路蜿蜒曲折,风景优美集中。‎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文言实词要结合句子语境进行判断。本题中D项“间有豪牛丑犀”大意是“夹杂有像巨大的水牛或丑陋的犀牛”。可见“间”的含义是“夹杂”。‎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两个“以”都是介词,凭借;B项,前一个“则”是连词,“那么”;后一个“则”是副词,却;C项,前一个“而”是连词,表修饰;后一个“而”是连词,表结果。D项,前一个“乃”是副词,于是,就;后一个“乃”是副词,才。‎ ‎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先确定句子得分点,要结合语境补充省略成分,要调整特殊句式的语序。本题涉及的得分点有:(1)“为之”做成阶梯;“得”得到,引申为“总共有”。(2)“置”放下;“不知有世”不知道有这个世界,即因美景而忘身世外。(3)“顿挫作态”做出回转曲折的样子;“曲”曲折;“功”通“工”,好。 ‎ ‎4.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本题要求概括丹霞山的特点,依据原文内容,“但见绝壁无蹊径,惟山胁裂一缝,如斜锯开”,可见山势之陡峭;“蛇蟠蚓屈,纵横无穷,约百里而遥”,可见山路曲折;“丹霞以遒警胜矣”,可见丹霞山凭着美景的集中而胜过罗浮山。‎ ‎【新题抢做】‎ 一 ‎【答案】‎ ‎1.C ‎2.D ‎3.B ‎4.(1)计较起来学佛的利弊得失,并不是贪图侥幸得利的普通百姓所乐意做的。‎ ‎(2)却要我写文章,把他住持的寺院的历史记载下来,难道不是很荒谬吗!‎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含义。剟:削,删除。‎ ‎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③是说普通人有被官府征召去服役的危险,⑤是说与惟度熟悉,⑥是说惟简治寺严谨。‎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名利双收”有误,文章第一段写很多学佛之人劳苦卑辱胜过农工。‎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解答时,要注意语句中的关键点,如(1)关键点:“其”“非”“乐”,句意。(2)关键点:“以”“本末”“岂”,句意。‎ 二 ‎【答案】‎ ‎1.B ‎2.C ‎3.C ‎4.(1)可是我们袁州没有一件事情可以借来作为出行的理由,又怎能放下自己的事情来麻烦王公的接待人员?‎ ‎(2)到如今已过了三十年,您来到南昌担任地方长官,到今天刚好满一个月,您又来这里设宴,您对这座楼阁怎么能没有感情呢?‎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诣:到。‎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A项,介词,因为/介词,在。B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C项,助词,的。D项,副词,表期望语气,相当于“希望”/代词,它的。‎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寄寓了老之将至、兴尽而归之意”错,应为“寄寓了满腔不尽之意”。‎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要注意重要词语,如第(1)题中的“行”“安得”“勤”、第(2)题中的“邦伯”“期”“乌得”等。‎ 三 ‎【答案】‎ ‎1.B ‎ ‎2.B ‎ ‎3.C ‎ ‎4.(1)(当年)我经常和李中丞出城(去)拜访老朋友方思曾,有时他不在,(我们)一起靠着栅栏,常常等到黄昏(才)遗憾失意地回去。‎ ‎(2)李中丞从小的时候骑着马入城,来往扫墓,以及四季出城到郊外嬉戏游玩,所经过的道路,都(还)可以(一一)指出。‎ ‎(3)从古至今的大臣(的)子孙(中),年少丧父却能自强不息、有所建树的,正史中有很多这样的人。延实是在(以他们为榜样)勉励自己罢了。‎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B项,折:弯曲。‎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A项,第一个“因”是副词,“于是,就”;第二个“因”是介词,“通过”。B项,两个“为”均为介词,“给,替”。C项,第一个“者”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第二个“者”是代词,这里用在动词后,指代事物。D项,第一个“之”是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第二个“之”是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①交代李中丞祖先的居住情况,②、⑥分别是指李延实的经历、心态。‎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要注意语句中的重要词语,如第(1)题中的“郭”“相与”“反”、第(2)题中的“策”“省”“径”、第(3)题中的“蚤”“勉”。 ‎ ‎【2015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欧阳伯和墓志铭 ‎ 张耒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 ‎ 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呜乎!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问其制,君从容为言,襄即奏用之。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 ‎ 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 ‎ 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人。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 (选自《张耒集》,有删节)‎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为人纯实不欺 欺:欺骗 B.不治科举文词 治:研究 ‎ ‎ C.要必申其意 申:施展 D.召君问其制 问:询问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发学习刻苦,尊师重道。十五岁时拜胡瑗为师,后来能够传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B.欧阳发为人诚实,淡薄名利,爱好礼义。他性格刚直,议论事情坚持原则,不随意迎合别人。‎ C.曹太后去世后,欧阳发帮助陈襄解决了皇曾孙服制的问题。后经陈襄推荐,欧阳发参与修订完成天文书。‎ D.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愧是名门之后。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 (2)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 ‎4.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 ‎【2017届北京四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 韩愈 君讳适,姓王氏。好读书,怀奇负气,不肯随人后选举。见功业有道路可指取,有名节可以戾契①致,困于无资地,不能自出,乃以干诸公贵人,借助声势。诸公贵人既得志,皆乐熟软媚耳目者,不喜闻生语,一见辄戒门以绝。上初即位,以四科募天下士。君笑曰:“此非吾时邪!”即提所作书,缘道歌吟,趋直言试。既至,对语惊人;不中第,益困。‎ 久之,闻金吾李将军年少喜士,可撼。乃踏门告曰:“天下奇男子王适愿见将军白事。”一见语合意,往来门下。卢从史既节度昭义军,张②甚,奴视法度士,欲闻无顾忌大语。有以 君平生告者,即遣客钩致。君曰:“狂子不足以共事。”立谢客。李将军由是待益厚,奏为其卫胄曹参军,充引驾仗判官,尽用其言。将军迁帅凤翔,君随往。改试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观察判官。‎ 居岁余,如有所不乐。一旦载妻子入阌乡③南山不顾。中书舍人王涯、独孤郁,吏部郎中张惟素,比部郎中韩愈,日发书问讯,顾不可强起,不即荐。明年九月,疾病,舆医京师,其月某日卒,年四十四。十一月某日,即葬京城西南长安县界中。曾祖爽,洪州武宁令;祖微,右卫骑曹参军;父嵩,苏州昆山丞。妻,上谷侯氏处士高女。 ‎ 高固奇士,自方阿衡、太师④,再试吏,再怒去,发狂投江水。初,处士将嫁其女,惩曰:“吾以龃龉穷,一女怜之,必嫁官人;不以与凡子。”君曰:“吾求妇氏久矣,唯此翁可人意,且闻其女贤,不可以失。”即谩谓媒妪:“吾明经及第,且选,即官人。侯翁女幸嫁,若能令翁许我,请进百金为妪谢。”诺许,白翁。翁曰:“诚官人邪?取文书来!”君计穷吐实。妪曰:“无苦,翁大人,不疑人欺我,得一卷书粗若告身⑤者,我袖以往,翁见未必取视,幸而听我。”行其谋。翁望见文书衔袖,果信不疑,曰:“足矣!”以女与王氏。生三子,一男二女。男三岁夭死,长女嫁亳州永城尉姚挺,其季始十岁。铭曰:‎ 鼎也不可以柱车,马也不可使守闾⑥。佩玉长裾,不利走趋。祗系⑦其逢,不系巧愚。不谐其须,有衔不祛⑧。钻石埋辞,以列幽墟⑨。 ‎ ‎(原文有删改)‎ ‎【注】①戾契:不循正常渠道。②张:张狂。③阌乡:县名,今属河南。④阿衡、太师:代指伊尹、姜太公。⑤告身:授官的凭信,即任命状。⑥闾:里门。⑦系:关联。⑧此句谓不合当权者要求,有才能也不能施展。⑨墟:土丘,此指坟墓。‎ ‎1.下列对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以干诸公贵人 干:求 ‎ B.愿见将军白事 白:陈述 C.自方阿衡、太师 方:比拟 ‎ D.即谩谓媒妪 谩:随便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一见辄戒门以绝 有以君平生告者 B.不中第,益困 李将军由是待益厚 ‎ C.一旦载妻子入阌乡南山不顾 日发书问讯,顾不可强起 D.且闻其女贤 吾明经及第,且选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见功业有道路可指取 看到功勋事业有其他道路可随手取得 B.闻金吾李将军年少喜士,可撼 听说金吾卫李将军年轻喜爱才士,可以打动 C.再试吏,再怒去,发狂投江水 ‎ ‎ 再次试探官吏,再次生气地离开,后来发狂投江水自沉 D.无苦,翁大人,不疑人欺我 不用为难,老丈是位厚道君子,不疑心别人骗他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君曰:“狂子不足以共事。”立谢客。‎ ‎5.王适自称为“奇男子”,请举一例,概括王适之奇,并简要分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亡儿曾羽孙圹志① ‎ 归有光 ‎ 呜呼!余生七年,先妣为聘定先妻。一年而先妣弃余。余晚婚,初举吾女,每谈先妣时事,辄夫妇相对泣。又三年生吾儿。先妻时已病,然甚喜。临死之夕,数言二儿,时时戟二指②以示余,可痛也。‎ 时吾儿生甫三月,日夜望其长成。至于今十有六年,见吾儿丰神秀异,已能读父作书,常自喜先妻为不死矣。而先妣晚年之志,先妻垂绝之言,可以少慰也。不意余之不慈不孝延祸于吾儿,使吾祖、吾父垂白哭吾儿也。‎ 吾儿之亡,家人无大小,哭尽哀。今母之党③,皆哭之愈于亲甥。其与之游者,相聚而哭。其性仁孝,见父母若诸母④,尚有乳哺之色。慈爱于人,多大人长者之言。故其死莫不哀。‎ 一日,余与学者说书⑤退食,方念诸子天寒日已西尚未午飧,使人视之,则儿已白母为具食矣。洞庭有来学者,贫甚,余馆之,儿时造其室视食饮,殷勤慰藉,其人为之感泣。余与妻兄市宅,直已雠而求不已。儿每从容言:“舅舍大宅而居小宅,可念,吾父终当恤之,他勿论也。”余误笞一人,儿前力争之;余初不省而后悔。笞者闻儿死,为之大哭。余穷于世久矣,方图闭门教儿子;儿能解吾意,对之口不言而心自喜,独以此自娱。而天又夺之如此,余亦何辜于天耶!‎ 岁之十二月,余病畏寒,不能早起,日令儿在卧榻前诵《离骚》,音声琅然,犹在吾耳也。会外氏之丧⑥,儿有目疾,不欲行,强之而后行。盖以己酉往,甲子死也。前死二日,余往视之。儿见余夜坐,犹曰:“大人不任劳,勿以吾故不睡也。”曰:“吾母勿哭我;吾母羸弱,今三哭我矣。”又数言:“亟携我还家!”余谓:“汝病,不可动。”即颦蹙甚苦。盖不听儿言,欲以望儿之生也;死于外氏,非其志也。 ‎ 呜呼!孰无父母妻子!余方孺慕,天夺吾母;知有室家,而余妻死;吾儿几成矣,而又亡。天之毒于余,何其痛耶!吾儿之孝友聪明与其命相,皆不当死。三月而丧母,十六而弃余。天之于吾儿,何其酷耶!‎ ‎(原文有删改)‎ ‎【注】①圹(kuàng)志:墓志。②戟二指:伸出或竖起食指和中指,其形似戟。③今母之党:指归有光继配王氏一方的亲属。④若:和。诸母:指婶母。⑤说书:讲说书中句意大旨。⑥‎ 外氏之丧:指归曾羽孙外祖母死后三年正式入葬。‎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先妻垂绝之言,可以少慰也  少:略微 ‎ B.其与之游者,相聚而哭 游:游玩 C.家人无大小,哭尽哀 无:无论 ‎ D.直已雠而求不已 直:同“值” ‎ ‎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洞庭有来学者,贫甚 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B.天之于吾儿,何其酷耶 吾其还也 C.余亦何辜于天耶 其制稍异于前 D.勿以吾故不睡也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3.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归有光亡儿“孝友”的一组是( ) ‎ ‎①见吾儿丰神秀异,已能读父作书 ②见父母若诸母,尚有乳哺之色 ③使人视之,则儿已白母为具食矣 ④余误笞一人,儿前力争之 ⑤儿能解吾意,对之口不言而心自喜 ⑥大人不任劳,勿以吾故不睡也。‎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归有光为长子曾羽孙所写的墓志铭,曾羽孙是归有光的原配所生。曾羽孙出生三个月后,其母亲就亡故;又十六年,曾羽孙也撒手人寰。 ‎ B.曾羽孙仁孝慈爱,为此,在他死后,家人、亲戚、朋友,无论是年龄大的,还是年龄小的,都恸哭异常,就连前来向归有光求学的洞庭人也为之哭泣,表达哀痛之情。‎ C.曾羽孙聪颖,能领悟父亲归有光望子成龙、光复家业的心意;而归有光盼儿病愈心切,没能领会儿子屡次表达的那种想被带回家、不想死在他乡的心愿。‎ D.善于从日常生活琐事中挖掘出有情感价值的材料,是归有光散文的一大特色。本文于娓娓叙述之中饱含伤感之情,简短议论之中充满切肤之痛,读来令人心碎。‎ ‎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念诸子天寒日已西尚未午飧,使人视之,则儿已白母为具食矣。‎ ‎(2)儿时造其室视食饮,殷勤慰藉,其人为之感泣。‎ ‎(3)余病畏寒,不能早起,日令儿在卧榻前诵《离骚》,音声琅然,犹在吾耳也。‎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钱烈女墓志铭 ‎【清】王猷定 扬州有死节而火葬于卞忠贞祠南十五步,为镇江钱烈女之墓。烈女死明弘光乙酉四月二十七日。以家于忠贞祠,即其地为墓。南昌王猷定客扬州,与里人谈乙酉事①,辄为诗文吊之 ‎。岁丙申春,其父乞余铭,痛哭言曰:‎ ‎“城破,督师史公率兵趋东门,女决其必死,己持刀欲自刭,余挽其手;积薪以焚,余又夺去;结环,丝绝,环又断。余皇急不知所出,不得已,乃予以药曰:‘汝姑视缓急可也。’”‎ 猷定为之感泣,时宾客闻者皆流涕。又言曰:‎ ‎“呜呼!吾老人十年以来,头童然秃且尽,而视听茫然,而肝肺崩裂,如沸如屠。然每忆吾女吞药不得死,吾老人不知生之可恋而死之可悲也!兵入,以戈刺床下,数刺,数抵其隙,乃去,不知女反匿床下。药发,喘不绝,余与老妻抱之恸,强饮以水,不死。女泣谓余曰:‘儿受生养十六年,父母又无男儿,不能与父母相养以生,相待以老,俾至于终身。而今使父母收我骨,目不瞑矣!父老祖宗之不血食②,家世江南③,当与母勉图归计耳。’时注水庭中,立起,以头投水,水浅,自顶以上不及颈,余力持之起。比屋杀人焚炉,火四起。夜,女以纸渍水塞口鼻,强余手闭其气,令绝。余心痛,手不能举。又解衣带,强母缢之,母仓卒走出。闻足击床阁阁,呜呼,死矣!” ‎ 猷定闻益悲,忍不铭?烈女名淑贤,父为镇江钱公应式,母卞氏。公善医,活人者众。女死后,受兵梃、刃数十,不死。‎ 铭曰:三光绝,一炬烈!后土争之土欲裂。瘗尔于忠贞之旁,丽重离④以照四方之缺!‎ ‎(原文有删改)‎ ‎【注】①乙酉事:弘光元年四月,清兵围困扬州,史可法坚守孤城。后扬州城陷,史可法殉难,将士无一投降。清兵屠城十日。②血食:享用祭品。古代杀牲取血以祭,故称。③江南:指镇江。④重离:太阳。‎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宾客闻者皆流涕 涕:鼻涕 ‎ B.头童然秃且尽 童:没有头发 C.公善医,活人者众 活:使……活 ‎ D.丽重离以照四方之缺 丽:附着,依附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乃予以药曰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B.辄为诗文吊之 凌万顷之茫然 C.兵入,以戈刺床下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 D.即其地为墓 距其院东五里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钱烈女是无数扬州女子之一,她为不受玷污,执意自尽,事迹感人。这篇传记性的墓志铭情节具体真实,笔墨生动含情。‎ B.文章虽是为烈女作墓志铭,但并非站在封建的贞节观念的立场上,而是推崇烈女在大难中所表现出来的高尚气节,这是值得肯定的。‎ C.扬州城被攻破之时,烈女已决然寻死,持刀自杀、自焚、上吊,均被其父阻止,最后她强迫其母缢死她,其母没答应。 ‎ D.文章借钱烈女父亲之口,叙述了一位少女在扬州惨案中,为避免被清兵凌辱而自杀身亡的事迹,并对钱烈女的行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吾老人不知生之可恋而死之可悲也!‎ ‎(2)不能与父母相养以生,相待以老,俾至于终身。‎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 先君讳镇,字某。天宝末,经术高第。遇乱,奉德清君夫人,载家书隐王屋山。间行以求食,深处以修业。合群从弟子侄,讲《春秋左氏》《易王氏》,孜孜无倦,以忘其忧。德清君喜曰:“兹谓遁世无闷矣。”乱有间,举族如吴,无以为生。先君独乘驴无僮御以出,求仁者冀以给食。尝经山涧,水卒至,流抵大壑,得以无苦。被濡涂以行无愠容,观者哀悼而致礼加焉。‎ 既而以为天子平大难,发大号,且致太平,人罹兵戎,农去耒耜,宜以时兴太学,劝耦耕,作《三老五更议》,斋沐以献。道不果用,授左卫率府兵曹参军。尚父汾阳王居朔方,备礼延望,授左金吾卫仓曹参军,为节度推官,专掌书奏,进大理评事。以为刑法者军旅之桢干,斥候者边鄙之视听,不可以不具。作《晋文公三罪议》《守边论》,议事确直,世不能容。表为晋州录事参军。‎ 晋之守,故将也,少文而悍,酣嗜杀戮,吏莫敢与之争,先君独抗以理。无辜将死,常以身捍笞箠,拒不受命。守大怒,投几折箦,而无以夺焉。终秉直以免于耻,调长安主簿。居德清君之丧,哀有过而礼不逾,为士者咸服。服既除,吏部命为太常博士。先君固曰:“有尊老孤弱在吴,愿徏为宣城令。”三辞而后获,徏为宣城。四年作阌乡令。考绩皆最,吏人怀思,立石颂德。‎ 后数年,登朝为殿中侍御史,会宰相与宪府比周,诬陷正士,以校私仇。有击登闻鼓以闻于上,上命先君总三司以听理,至则平反之。为相者不敢恃威以济欲,为长者不敢怀私以请间,群冤获宥,邪党侧目。封章密献,归命天子,遂莫敢言。逾年,卒中以他事,贬夔州司马。居三年,丑类就殛,拜侍御史。制书曰:“守正为心,疾恶不惧。”贞元九年,宗元得进士第。上问有司曰:“得无以朝士子冒进者乎?”有司以闻。上曰:“是故抗奸臣窦参者耶!吾知其不为子营私矣。”是岁五月十七日卒,享年五十五。 ‎ ‎(选自《柳宗元文集》,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被濡涂以行无愠容     被:披着 ‎ B.人罹兵戎 罹:遭受 C.而无以夺焉 夺:争夺 ‎ D.卒中以他事 中:中伤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柳镇“守正为心”的一组是( ) ‎ ‎①间行以求食,深处以修业 ‎②议事确直,世不能容 ‎③无辜将死,常以身捍笞箠,拒不受命 ‎④有尊老孤弱在吴,愿为宣城令 ‎⑤考绩皆最,吏人怀思,立石颂德 ‎⑥上命先君总三司以听理,至则平反之 ‎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柳镇有一次独自骑着驴外出,请求具有仁心的人希望能赠给一些食物,路过山涧时洪水突然暴发,幸亏水流冲进大沟中,他才没有遇难。‎ B.尚父汾阳王很欣赏柳镇的才能,准备了礼物来看望延请他,授予他左金吾卫仓曹参军的职务,让他担任节度推官,专门掌管书信和奏疏。‎ C.柳镇为父亲德清君守丧期间,悲哀得非常厉害行为却不失礼数,有见识的人都非常佩服他,吏部还任命他担任太常博士。‎ D.贞元九年,柳镇的儿子柳宗元考中进士,皇上问有关官员说:“该不会是以朝廷官员儿子的身份蒙混进来的吧?”有关官员将实际情况汇报给他。‎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乱有间,举族如吴,无以为生。 ‎ ‎(2)酣嗜杀戮,吏莫敢与之争,先君独抗以理。‎ ‎(3)是故抗奸臣窦参者耶!吾知其不为子营私矣。‎ ‎【真题试做】‎ ‎1.【答案】C ‎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申:表达。要善于运用学过的书本知识,解决书外问题。如杜甫《兵车行》:“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这里的“申”就是“表达,说明”的意思。‎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苏轼“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错,原文最后说“而宪来求铭”,意思是欧阳宪来请张耒写了这篇铭文。‎ ‎3.【答案】(1)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法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 ‎(2)欧阳发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第(1)句的关键词:号、检束、徒、从。第(2)句的关键词:治、苟简、创立、更。翻译时要注意古文句子翻译的“信、达、雅”的原则,尽量做到字句落实,语言准确。‎ ‎4.【答案】勤奋刻苦,广泛涉猎,刨根究底,分门别类,学以致用。‎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可先从原文中找出有关的信息:刻苦于学;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将以上信息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整合即可。‎ 名师点睛 ‎ “筛选文中的信息”是根据题目要求,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它要求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对文章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和提取。‎ ‎ 考查的题型多是客观题,一种形式是给出六条信息,编排为四组,要求考生选出能表现题目规定信息的一组。另一种形式是两两组合,编排为四组,要求选出分别体现题目规定信息的一组。分值一般为3分。现在对该考点的考查也有主观简答题,在传记类文本中,多要求考生筛选出体现传主性格、品质、功绩的内容,在非传记类文本中,多要求考生筛选出体现事物特征、事件进程的内容。‎ ‎【模拟狂做】‎ ‎【答案】‎ ‎1.D ‎2.B ‎3.C ‎4.王君说:“狂妄小儿不值得共事。”立刻谢绝了来客。‎ ‎5.①狂放不羁:去应考时,沿路吟唱诗歌;在考场上,对答的话使人震惊。②坚守大节:不肯向诸公贵人献媚,拒绝跋扈将军拉拢;一不如意,便弃官入山。③不拘小节:年青时骗婚。‎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D项,“谩”意为“欺骗”。‎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项,两处均为副词,更加。A 项,第一处为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第二处为介词,把。C项,第一处为动词,回头看;第二处为副词,表轻微转折,相当于“不过”。D 项,第一处为连词,而且;第二处为副词,将要。‎ ‎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C项,再:两次。试:试用。两次试用为吏,两次发愤离开。‎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注意重点词“狂子”,狂妄小儿;“不足”,不值得;“谢”,谢绝,拒绝。‎ ‎5.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回答此题围绕一个“奇”字。“缘道歌吟”“对语惊人”可见其狂放不羁;“如有所不乐。一旦载妻子入阌乡南山不顾”表明其清高自诩,坚守节行;“谩谓媒妪:‘吾明经及第……’”可见其不拘小节。‎ ‎【新题抢做】‎ 一 ‎【答案】‎ ‎1.B ‎2.D ‎3.C ‎4.B ‎5.(1)我想到天气寒冷,太阳已经转西,而那些学生还没有吃午饭,便派人前去看看,而我儿早已告诉他母亲为他们准备好了饭食。‎ ‎(2)我儿时常到那馆舍里看看饮食情况,热情周到,让人宽慰,那些人为之感动流泪。‎ ‎(3)我有病怕冷,不能早起,就每天让儿子在卧榻前诵读《离骚》,声音琅琅,现在仿佛还在我的耳朵里。‎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游,交往。‎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A.代词,……的人;语气词,表原因。B.与“何”组合,加强语气,多么;表商量或希望语气。C.介词,对;介词,比。D.介词,因为。‎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①⑤表现的是归有光亡儿聪明的一面和归有光对他的喜爱,与“孝”和“友”都没关系,可用排除法得出答案。‎ ‎4.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无论是年龄大的,还是年龄小的”只指家人;洞庭人不是为曾羽孙的死哭泣。‎ ‎5.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要注意重要词语,如第(1)题中的“飧”“具”、第(2)题中的“造”“慰藉”、第(3)题中的“卧榻”“琅然”等。 ‎ 二 ‎【答案】‎ ‎1.A ‎2.D ‎3.C ‎4.(1)老朽不知道活着还有什么可留恋的,而死了还有什么可悲伤的!‎ ‎(2)不能与二老一起生活,养活你们,伺候你们,直到生命终结。‎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涕:眼泪。‎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两个“其”都是代词,那、那个。A项,连词,于是/表判断,为,是。B项,代词,代指烈女/定语后置的标志。C项,介词,用/介词,因。‎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由“结环,丝绝,环又断”可知,上吊不成是绳子断了,并非其父阻止,故C项错误。‎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要注意重要词语,如第(1)题中的“恋”“之”、第(2)题中的“养”“待”“俾”等。 ‎ 三 ‎【答案】‎ ‎1.C ‎2.D ‎3.C ‎4.(1)战乱发生不久,全族的人迁居到吴地,没有办法维持生计。‎ ‎(2)非常喜欢杀戮,官吏没有人敢跟他争论,唯独先父敢于跟他以理相争。‎ ‎(3)这是当年对抗奸臣窦参的人啊!我知道他不会为了儿子图谋私利。‎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夺:改变志向。‎ ‎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①隐居时的做法,尚不能体现“守正为心”;②因坚持正直才表现如此;③坚持正直;④表现孝慈;⑤政治才能;⑥正直。‎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C项,“期间”错,吏部任命他担任太常博士是在其守丧期满以后。‎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要注意重要实词的含义,如“如”意为“到”,引申为“迁居”;“无以”意为“没有用来……”;“酣嗜”意为“非常喜欢”;“莫”意为“没有人”;“是”意为“这”。 ‎ ‎【2016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1】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 “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墨者有巨子腹,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䵍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䵍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 (取材于《吕氏春秋·去私》)‎ 注释:【1】祁黄羊:人名,晋国大臣。后文解狐、午、腹䵍 (tūn),均为人名。‎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至公也 A.到达 B.极、最 C.至于 D.导致 ‎②忍所私以行大义 A.忍耐 B.容忍 C.对……狠心 D.抑制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其谁可而为之 君知其难也 B.午非子之子邪 今者有小人之言 C.而遂杀之 后遂无问津者 ‎ D.伤人者刑 同予者何人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与其子而授舜 ‎ 没有传位给自己儿子而传给了舜 B.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 您的发问是恰当的,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 C.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 ‎ 在这件事上先生还是听我的吧 D.此所以禁杀伤人也 ‎ 这是用来禁止杀伤人的法令 ‎3.请把第一段中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4.用恰当的熟语描述下列人物各自的处事为人。要求任选两人,每个人物用两个熟语(包括成语)描述。‎ ‎①晋平公 ②祁黄羊 ③腹䵍 ‎5.请具体说明“善”字在以下三种语境中指向的对象。①平公曰:“善。”②国人称善焉。③孔子闻之曰:“善哉!” ‎ ‎【2017届浙江省慈溪市高三11月份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争臣①论 韩愈 或问谏议大夫阳城②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行古人之道,天子以为谏议大夫。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愈应之曰:“恶得为有道之士乎哉?今阳子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不为不熟矣,而未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失,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 或曰:“夫阳子恶为人臣招其君之过而以为名者,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愈应之曰:“入则谏其君,出不使人知者,大臣宰相者之事。夫阳子本以布衣隐于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谊,擢在此位。官以谏为名,诚宜有以奉其职,使四方后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鲠之臣,天子有从谏如流之美。阳子之心将使君人者恶闻其过乎?”‎ 或曰:“阳子不求用而君用之,不得已而起,守其道而不变,何子过之深也? ”愈曰:“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故禹过家门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彼二圣一贤者,岂不知自安佚之为乐哉?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夫天授人以贤圣才能,岂使自有余而已?诚欲以补其不足者也。恶得以自暇逸乎哉?” ‎ 或曰:“若吾子之论,直则直矣,无乃伤于德而费于辞乎?”愈曰:“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我将以明道也。《传》曰:‘惟善人能受尽言。’谓其闻而能改之也。今虽不能及已,阳子将不得为善人乎哉?”‎ ‎(原文有删改)‎ ‎【注】①争臣:谏官,指能以直言规劝君主的臣子。争,zhèng,后作“诤”,规劝。②阳城:唐德宗时为谏议大夫。一开始他没有履行劝谏的职责,所以韩愈写本文来促进他。三年后,阳城上书指斥裴延龄的罪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 戚:喜悦 B.使四方后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鲠之臣 鲠:刚正忠直 C.将使君人者恶闻其过乎 恶:厌恶 D.何子过之深也 过:责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使人不得而知焉 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B.将使君人者恶闻其过乎 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C.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 谨拜表以闻 D.谓其闻而能改之也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阳城上不劝谏君主,下不关心百姓疾苦,不能很好地履行大臣宰相的职责,算不上有道之士,表达了批评指责之意,体现了“在其位,谋其政”的儒家政治思想。‎ B.作者列举大禹、孔子、墨子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古代圣贤之人并不是只图自己的清高安逸,而是敬天悲人,救济天下,体现了博大的政治胸怀。‎ C.文末作者为自己辩白,表明批评阳城不是恶意讥刺,根本上是为了阐明道,希望阳城能够改正,成为真正的有道之士,从而表明本文的写作目的,很具有政论文的现实意义。‎ D.本文结构独具一格,采取问答形式,层层设问,步步深入,首尾又能相应,有驳斥也有议论,时而犀利时而缓和,在辩论过程中,鲜明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4.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夫阳子本以布衣隐于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谊,擢在此位。官以谏为名。‎ ‎(2)若吾子之论,直则直矣,无乃伤于德而费于辞乎?‎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隋 论 苏辙 人之于物,听其自附,而信其自去,则人重而物轻。人重而物轻,则物之附人也坚。物之所以去人,分裂四出而不可禁者,物重而人轻也。故夫智者或可与取天下矣,而不可与守天下。守天下则必有大度者也。何者?非有大度之人,则常恐天下之去我,而以术留天下。以术留天下,而天下始去之矣。‎ 秦、隋之亡,其弊果安在哉?自周失其政,诸侯用事,而秦独得山西之地,不过千里。韩、魏压其冲,楚胁其肩,燕、赵伺其北,而齐掉其东。秦人被甲持兵,七世而不得解,寸攘尺取,至始皇然后合而为一。秦见其取天下若此其难也,而以为不急持之,则后世且复割裂以为敌国。是以毁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绝天下之望。‎ 其所以备虑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内愁苦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是以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长呼起兵,而山泽皆应。由此观之,岂非其重失天下,而防之太过之弊欤?‎ 今夫隋文之世,其亦见天下之久不定,而重失其定也。彼亦见天下之久不定也,是以既得天下之众,而恐其失之;享天下之乐,而惧其不久;立于万民之上,而常有猜防不安之心,以为举世之人,皆有曩者英雄割据之怀,制为严法峻令,以杜天下之变。谋臣旧将,诛灭略尽,而独死于杨素之手,以及于大故。终于炀帝之际,天下大乱,涂地而莫之救。由此观之,则夫隋之所以亡者,无以异于秦也。 ‎ 悲夫!古之圣人,修德以来天下,天下之所为去就者,莫不在我,故其视失天下甚轻。夫惟视失天下甚轻,是故其心舒缓,而其为政也宽。宽者生于无忧,而惨急者生于无聊耳。及观秦、隋,唯不忍失之而至于亡,然后知圣人之为是宽缓不速之行者,乃其所以深取天下者也。‎ ‎(原文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弊果安在哉 果:究竟,到底 B.韩、魏压其冲 冲:要塞 C.寸攘尺取 攘:通“壤”,土壤 D.谋臣旧将,诛灭略尽 略:全,皆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燕、赵伺其北,而齐掉其东 剑阁峥嵘而崔嵬 B.以绝天下之望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C.是以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 D.而独死于杨素之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跟秦朝的灭亡有关系的一组是( )‎ ‎①以术留天下,而天下始去之矣 ②秦人被甲持兵,七世而不得解 ③是以毁名城,杀豪杰,销锋镝④是以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长呼起兵 ⑤天下之所为去就者,莫不在我 ⑥及观秦、隋,唯不忍失之而至于亡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首段通过对人与物的关系的剖析,得出如果过于在乎外在事物,反而容易失去的道理。‎ B.自从周朝政治衰败,诸侯之间相互争战,而秦国却凭借崤山或华山以西不过千里之地夺得了天下,统一了六国。‎ C.隋朝取得天下后,制定了很严酷的法律来防止天下变乱。那些谋臣、猛将全死在杨素手中,以至于隋朝发生了大变故。‎ D.古代的圣人通过修养德行来让天下人归附,他们心态从容和缓,实行的政策宽松。过于紧张,害怕失去天下,最后往往适得其反。‎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所以备虑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内愁苦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 ‎(2)涂地而莫之救。由此观之,则夫隋之所以亡者,无以异于秦也。‎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似顺论 事多似倒而顺①,多似顺而倒。有知顺之为倒,倒之为顺者,则可与言化矣。至②长反短,至短反长,天之道也。‎ 荆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 宁国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田成子③之所以得有国至今者,有兄曰完子,仁且有勇。越人兴师诛田成子,曰:“奚故杀君而取国?”田成子患之。完子请率士大夫以逆越师,请必战,战请必败,败请必死。田成子曰:“夫必与越战可也,战必败,败必死,寡人疑焉。”完子曰:“君之有国也,百姓怨上,贤良又有死之臣蒙耻。以完观之也,国已惧矣。今越人起师,臣与之战,战而败,贤良尽死,不死者不敢入于国。君与诸孤处于国,以臣观之,国必安矣。”完子行,田成子泣而遣之。夫死败,人之所恶也,而反以为安,岂一道哉?故人主之听者与士之学者,不可不博。‎ 尹铎为晋阳,至绛请于赵简子④。简子曰:“往而夷夫垒。我将往,往而见垒,是见中行寅与范吉射也。”铎往而增之。简子之晋阳,望见垒而怒曰:“嘻!铎也欺我!”于是乃舍于郊,将使人诛铎也。孙明进谏曰:“以臣私之,铎可赏也。铎之言固曰:见乐则淫侈,见忧则诤治,此人之道也。今君见垒念忧患,而况群臣与民乎?夫便国而利于主虽兼于罪铎为之夫顺令以取容者众能之而况铎欤君其图之!”简子曰:“微子之言,寡人几过。”于是乃以免难之赏赏尹铎。人主太上喜怒必循理,其次不循理,必数更,虽未至大贤,犹足以盖浊世矣。简子当此。 ‎ 世主之患,耻不知而矜自用,好愎过而恶听谏,以至于危。耻无大乎危者。‎ ‎(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①顺:一致,指合于事理。②至:极,最。③田成子:齐简公时国相,后杀齐简公,取代姜姓做了齐国国君。④赵简子:晋国执政大臣,晋卿中行寅与范吉射曾率军围赵简子于晋阳。‎ ‎1.对下列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民力罢矣      罢:通“疲”,疲乏,疲劳 B.越人兴师诛田成子 诛:讨伐 C.完子请率士大夫以逆越师 逆:迎战,抵抗 ‎ D.简子当此 当:应当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便国而利于主/虽兼于罪/铎为之/夫顺令以取容者/众能之/而况铎欤/君其图之 B.夫便国而利/于主虽兼/于罪铎为之/夫顺令以取容者/众能之/而况铎欤/君其图之 C.夫便国而利于主/虽兼于罪/铎为之/夫顺/令以取容者众能之/而况铎欤/君其图之 D.夫便国而利/于主虽兼/于罪铎为之/夫顺/令以取容者众能之/而况铎欤/君其图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为,很多事情看似悖理其实合理,很多事情看似合理其实悖理,只有懂得这一道理的人才能够跟他谈论事物的发展变化。‎ B.宁国十分明智,他从“陈国蓄积的粮食财物多,城墙高,护城河深”这些不宜去讨伐的合理情况中看到了陈国违背常理的情况。‎ C.田成子杀死齐国国君,夺取了他的国家,这不但招来了国内不少人的反对,而且越国借机起兵讨伐田成子,这让田成子很忧虑。‎ D.尹铎没有听从赵简子的命令,赵简子很生气,但他知道尹铎的良苦用心后奖赏了尹铎。据此,作者认为赵简子是一个大贤之人。‎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之有国也,百姓怨上,贤良又有死之臣蒙耻。以完观之也,国已惧矣。‎ ‎(2)微子之言,寡人几过。‎ ‎5.文章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七 患 墨子 今有负其子而汲者,队其子于井中,其母必从而道之。今岁凶,民饥道馑,此疚重于队其子,其可无察邪?故时年岁善,则民仁且良;时年岁凶,则民吝且恶。夫民何常此之有?为者寡,食者众,则岁无丰。‎ 故曰:“财不足则反之时,食不足则反之用。”故先民以时生财,固本而用财,则财足。故虽上世之圣王,岂能使五谷常收,而旱水不至哉。然而无冻饿之民者,何也?其力时急,而自养俭也。故《夏书》曰“禹七年水”,《殷书》曰“汤五年旱”,此其离凶饥甚矣。然而民不冻饿者,何也?其生财密,其用之节也。‎ 故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城郭不备完不可以自守心无备虑不可以应卒。是若庆忌无去之心,不能轻出。夫桀无待汤之备,故放。纣无待武王之备,故杀。桀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然而皆灭亡于百里之君者,何也?有富贵而不为备也。故备者,国之重也。‎ 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此三者国之具也。故曰:以其极役,修其城郭,则民劳而不伤;以其常正,收其租税,则民费而不病。民所苦者,非此也。苦于厚作敛于百姓,赏以赐无功,虚其府库,以备车马衣裘奇怪。苦其役徒,以治宫室观乐,死又厚为棺椁,多为衣裘。生时治台榭,死又修坟墓。故民苦于外,府库单于内,上不厌其乐,下不堪其苦。故国离寇敌则伤,民见凶饥则亡,此皆备不具之罪也。且夫食者,圣人之所宝也。故《周书》曰:“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此之谓国备。 ‎ ‎(原文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有负其子而汲者 汲:从低处打水 B.今岁凶,民饥道馑 凶:饥荒,歉收 C.其生财密,其用之节也 密:隐秘 D.民所苦者,非此也 苦:感到痛苦 ‎ ‎2.下列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其母必从而道之 固本而用财,则财足 B.故时年岁善,则民仁且良 修其城郭,则民劳而不伤 C.夫民何常此之有 然而皆灭亡于百里之君者 D.故先民以时生财 虚其府库,以备车马衣裘奇怪 ‎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城郭不备完/不可以自守/心无备虑/不可以应卒 B.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城郭不备/完不可以自守/心无备/虑不可以应卒 C.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城郭不备完不可以/自守心/无备虑/不可以应卒 D.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城郭不备/完不可以自守/心无备虑/不可以应卒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认为,人没有一定的善恶,遇到年成好的时候,老百姓就仁义而善良;遇到年岁凶灾,老百姓就吝啬而凶恶。‎ B.古代的圣贤,正是因为能够努力按农时耕种而自奉俭朴,所以才能使五谷永远丰收,即使有水旱之灾,也没有受冻挨饿的百姓。‎ C.墨子认为,防备是国家最重要的事情。桀和纣虽贵为天子,富有天下,然而都被小国之君消灭,这是因为他们虽然富贵,却不做好防备。‎ D.墨子引用《周书》中的语句,进一步说明“食者国之宝也”这一点,强调了国家做好贮备的重要性,突出了写作的中心。‎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此疚重于队其子,其可无察邪? ‎ ‎(2)财不足则反之时,食不足则反之用。 ‎ ‎【真题试做】 ‎ ‎1.【答案】①B ②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至公也”是对前面尧舜的高度评价,“至”指“极、最”。因此①选B项。“忍所私以行大义”中“所私”指偏私的(人)。“忍”指“对……狠心”。指巨子杀死自己犯罪的儿子的事情。因此②选C。‎ 名师点睛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一考点一般直接独立设题,而近几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采用的是将其放在文言文翻译中考查的形式。无论采用哪种考查形式,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都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是不可忽视的考查重点。综观近年考情,该考点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考查特点: ‎ ‎1.从考查方式看,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1)单独考查,即从文言文中选出四个语句,要求判断出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考查时,以单音节词居多,双音节词也时有出现。(2)偶尔在选择题中与虚词混合在一起考查。如北京卷和重庆卷都采用过此种考查方式。(3)常与文言文翻译放在一起考查,且实词往往是得分点,如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新课标全国卷Ⅱ、新课标全国卷Ⅲ均采用了此种考查方式。‎ ‎2.从考查内容方面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涉及五个考查点: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复词等现象。其中,前三种是重中之重。‎ ‎3.从文言实词的根本来源看,高考考查的文言实词基本上都在课本中出现过,重点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高考文言文中出现的相关实词看似与我们学过的课文没有联系,但认真分析后可以看出,这些词的意思与我们学过的课文密不可分。‎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助词,那么/代词,其中的。B项,助词,的。C项,副词,就。D项,代词,用于动词后,指人。‎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君问可”,联系上文,应该是“您问我谁可以(担任南阳令)”。‎ ‎4.【答案】日月照耀万物而不偏私,四季运行而不偏私。天地、日月、四季都是依据德而行,所以万物能够顺利生长。‎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重在翻译重点词语。“私”,动词,偏私。“烛”,动词,照耀。“行”,动词,运行。‎ 名师点睛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题的综合性较强,涉及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等多方面的知识,是检查考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在高考中属于必考题。综观近年高考考情,文言文翻译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从考查形式上看,绝大部分地区高考卷采用的是主观题的形式,包含2—3个小题,仅有个别地区高考卷采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给出四个句子及各句的翻译,要求考生选择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2.从考查内容上看,文言文翻译集中考查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方面的知识,具体涉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复词以及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 历年高考中考生在文言文翻译题上的得分都不是特别理想。低分的原因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采分点意识,即翻译语句的时候忽略了对一些关键词语的翻译,从而丢失了本该得到的分数;二是忽略对相关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没有对翻译后的句子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进行调整等。‎ ‎4.【答案】晋平公:从谏如流 择善而从 ‎ 祁黄羊:出以公心 不念旧恶 腹䵍:大义灭亲 铁面无私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人物的主要事迹。祁黄羊在推荐贤能之人时,没有避开自己的仇人和儿子。晋平公能够听从祁黄羊的建议,并且提出自己的疑问。腹䵍在国君赦免了自己杀死了人的儿子的情况下,为了大义,自己杀死了儿子。然后,各用两个恰当的成语或者熟语概括这些事迹即可。‎ ‎5.【答案】①晋平公认可并批准祁黄羊的建议。②国人对祁黄羊的荐贤、晋平公的纳谏以及解狐、祁午的称职表示赞赏。③孔子对祁黄羊的荐贤原则表示赞赏。‎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第①句是晋平公赞同祁黄羊的建议,并批准这一建议。第②句是国人称赞晋平公善于纳谏、祁黄羊举贤荐能,认为解狐、祁午是合适的人选。第③句是孔子对祁黄羊的赞扬。‎ ‎【模拟狂做】‎ ‎【答案】‎ ‎1.A ‎2.B ‎3.A ‎4.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 ‎5.(1)阳城本来凭着平民身份隐居在草野之间,皇上赞赏他的品行道义,提拔他在这个职位。任谏议大夫一职。‎ ‎(2)像您的议论,直率是够直率的了,恐怕有点损害道德并且浪费口舌了吧?‎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戚:悲伤,难过。‎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项,代词,……的人/主语后面表示停顿;A项,句末语气词;C项,连词,表目的,来;D项,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下不关心百姓疾苦”无中生有;“不能很好地履行大臣宰相的职责”与原文意思不符,原文句子是“入则谏其君,出不使人知者,大臣宰相者之事”,文中认为这些都是大臣宰相者之事,不是阳城应该做的。‎ ‎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先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理解文段的大致意思,然后找出句中的动词——“非有”“闵”“得”“必以”,“而”在句中表并列,与后文相连,综合起来判断即可。‎ ‎5.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在翻译句子的时候,要注意字字落实和直译为主的原则。句中关键点有(1)“以”的意思是“凭借……身份”,“嘉”的意思是“赞赏”,“擢”的意思是“提升,提拔”。(2)“若”的意思是“像”,“直”的意思是“直率,正直”,“无乃……乎”是固定句式,译为“恐怕……吧”,“伤”的意思是“损害”。‎ ‎【新题抢做】‎ 一 ‎【答案】‎ ‎1.C ‎2.A ‎3.B ‎4.C ‎5.(1)他们想到的用来牢固地守护天下的办法是这么周密、严谨,但是百姓忧虑痛苦、生活上无所依赖,都怀着离秦而去的念头。‎ ‎(2)(天下)一败涂地却没有办法挽救它。通过这可以看出,那么隋朝灭亡的原因,和秦朝没有什么两样。‎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判断时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词语的语法功能,二是选项给出的意思是否符合语境。C项,从结构的角度分析,“攘”与“取”对应,都应该是动词,这里翻译为“土壤”错误,应该翻译为“夺取”。‎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A项,两者都是连词,表并列,可不译。B项,前者是连词,表目的,“来”;后者是介词,“拿,用”。C项,前者是介词,“趁着”;后者是连词,“于是,就”。D项,前者是介词,“在”;后者是介词,“对于”。‎ ‎3.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①句是作者的观点,作者认为用权术来留住天下,那天下就开始离去了,点明秦朝灭亡的一个具体原因。②句写秦人夺取天下的艰辛。③句写秦人毁坏城池,杀死英雄,销毁兵器,这是秦人进行血腥统治的具体做法,是亡国的一个原因。④句表述陈胜、项羽起义,是秦国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⑤句是古代圣人的观点,他们通过修养德行来让天下人归附,认为是否拥有国家与自己有关系。⑥句写秦朝和隋朝灭亡的原因相同,都是舍不得失去天下而最后导致灭亡。‎ ‎4.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C项,“那些谋臣、猛将全死在杨素手中”对应的原文内容是“谋臣旧将,诛灭略尽,而独死于杨素之手”,联系上文可知,“谋臣、猛将”死于隋文帝之手而非杨素之手。‎ ‎5.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对于第(1)小题,考生要注意关键词“备”“无聊”“意”等的翻译。对于第(2)小题,考生要注意关键词“涂地”、宾语前置句“莫之救”、介词结构后置句“无以异于秦也”等的翻译。 ‎ 二 ‎【答案】‎ ‎1.D ‎2.A ‎3.D ‎4.(1)您据有齐国,百姓怨恨您,贤良之中又有敢死之臣认为蒙受了耻辱。据我看来,国家已经令人忧惧了。‎ ‎(2)如果没有你这一番话,我几乎犯了错误。‎ ‎5.道理论证,文章开篇从道理上论述了要透过事物表面现象,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观点;然后又运用举例论证,列举了“荆庄王伐陈”“完子交战失败反使国家安定”“尹铎没听赵简子的命令反而受奖”等事例进行论证。‎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含义。当:相当。‎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虽”一般用在句子开头,之前需断开。“欤”一般用在句尾,此处再断开。“虽兼于罪铎为之”中,“铎”指人名,做主语,此处也应断开。‎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作者认为赵简子是一个大贤之人”有误,文中“人主太上喜怒必循理,其次不循理,必数更,虽未至大贤,犹足以盖浊世矣。简子当此。”意思是“赵简子虽然还没有达到大贤的境地,仍足以超过乱世的君主了。”‎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要注意语句中的关键词,如第(1)题中的“贤良”“‎ 耻”、第(2)题中的“微”“几”“过”。‎ ‎5.本题考查论述类文章的论证方法。论证方法主要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假设论证等。本文首尾两段运用讲道理的方法阐述自己的见解,主体部分列举了一些典型事例。‎ 三 ‎【答案】‎ ‎1.C ‎2.B ‎3.A ‎4.B ‎5.(1)这种惨痛比孩子掉入井中更为严重,怎么能熟视无睹呢?‎ ‎(2)财用不足就要反省生产是否注重农时规律,粮食不足就要反省有没有注意节约。‎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含义。密:稠密,这里指多。‎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两个“则”都为连词,表承接。A项,前一个“而”为连词,表顺承;后一个“而”为连词,表并列。C项,前一个“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后一个“之”为结构助词,的。D项,前一个“以”是介词,按照,依照;后一个“以”是连词,表目的,来。‎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画波浪线部分分三层,“库无备兵”“城郭不备完”和“心无备虑”,明白这个即可得出答案。‎ ‎4.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所以才能使五谷永远丰收”有误,原文的意思是说“古代的圣王明君并不能使五谷永远丰收、水旱不至”。‎ ‎5.(1)关键词:“队”,通“坠”,落入;“重于……”,比……严重;“其”,语气副词,表反问。(2)关键词:“反”,反省;“时”,按时,合于时宜,这里指注重农时规律;“用”,使用,这里指注意节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