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00 KB
  • 2021-06-03 发布

语文卷·2019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2017-11)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长安一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 试卷 命题人:文岩 审题人:周颖 注意事项:‎ ‎1.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请将选择题1——4、7——10、15——18题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2.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 周飞亚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的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 ‎,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即便建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人服务的。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需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 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 (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遗憾。‎ B.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C.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而轻观赏价值。‎ D. 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横平舒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从中华文明说起,顺势提出“中围传统建筑就是不如西方吗”的问题,并当即予以否定。‎ B.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差异。‎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采用总—分一总式结构模式,材料翔实,逻辑严密,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实为文化选择,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 B 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载体,建筑只不过是物质器用。‎ C.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丽程度。‎ D.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追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现世为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无机材料大师严东升:生而为国 ‎2016年9月18日早上5点56分,世界著名材料科学家、我国无机材料科学技术奠基人、两院院士严东升在上海瑞金医院病逝,享年98岁。严东升去世后,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官网首页用1/4板块推出醒目的“沉痛悼念严东升先生”专栏。‎ ‎1949年新中国成立,正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的严东升欣喜若狂,迫不及待想要回到祖国,以了“矢志科学,许身报国”的心愿,1950年2月,他中断了博士后研究历经周折回到祖国。‎ 严东升先生是中国当代无机材料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七十多年来,他始终将自己的科技实践与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无机材料科学领域辛勤耕耘,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建设发展设计着蓝图并积极实践。‎ 甫一回国,严东升就马不停蹄赶往开滦化工研究所着手耐火材料的研究,因为他知道,新中国正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亟须重工业的崛起。1954年,严东升被委以重任,解决包头钢铁厂原料——包头铁矿石含氟量高给高炉炼铁带来的严重问题。期间,大到宏观组织调控队伍,小到研究数据的精确统计,从车间到实验室、办公室,严东升都亲力亲为,巨细无遗,为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上世纪60年代,严东升参与创建了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在这里,他把科研方向从传统硅酸盐材料研究调整为先进无机材料科学指导下的新材料研究,主持研究的陶瓷基复合材料,获得国家发明奖一等奖。‎ 严东升先生是著名的战略科学家。他参与了中国第一个十二年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和《1963-1972十年科技规划》的起草工作。1984年,他主持制定了《关于中国科学院科技体制改革的汇报提纲》,对中科院的科技体制改革采取了一系列面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大举措,为全国科技体制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他主持开展了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项目《长江三角洲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若干问题》,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严东升一生简朴,“不管在哪儿,你都能看到严先生西装革履,穿戴整洁,但你绝对看不到他穿名牌,都是非常普通的衣物”。但他对青年学子和科研教育的出手却“阔绰大方”。严东升的第一个博士生高濂在悼念恩师时说:“1996年,严先生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他领完奖会所后到我办公室,拿出奖金支票和一沓银行的定期存单,有到期的,也有未到期的,有严先生名下的,也有师母名下的,看得出来是拼凑的。他对我说,这里一共20万元,交给所里,作为创立‘严东升奖学金’的款项,帮助贫困生。”‎ 他一生关心和提携后进,乐于、善于发现和支持富有创见的年轻人。他鼓励年轻科研人员“走出去”,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到国外优秀实验室进行合作研究。在如今的材料科学领域里,活跃着一批他培养和指导的学生及科研人员,其中相当一部分已成为我国科技事业的领军人物。‎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严东升留给后人的,除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还有高尚的人格魅力。‎ ‎(摘编自龚新叶《环球人物》有删改)‎ 相关链接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剑林研究员始终记得,1989年毕业那年很多人都选择出国,严东升反复同他讲,国内缺少年轻科学家,尽量多待在国内搞科研,出国的事我来安排。留学期间严东升给他写了很多信,最常关照的一句话是“一定要回来”。严东升的学生们都如期回来了。‎ ‎(董纯蕾《人生辛苦半九十:追忆“双料”资深院士“完美大家”严东生》)‎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严东升去世后,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官网首页大版面推出悼念专栏,既肯定他在其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也表达人们的哀悼之情。‎ B.严东升在解决包头铁矿石含氟量高给炼铁带来的问题时,无论是宏观组织调控队伍,还是研究数据的精确统计,都表现出严谨的工作态度。‎ C.严东升不管在哪儿都西装革履,穿戴整洁,但绝对看不到他穿名牌,都是非常普通的衣物,是因为他生性简朴,不重视生活品质。‎ D.严东升鼓励年轻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到国外进行合作研究,成就了一批科技事业的领军人物,这说明学术前辈的提携引领至关重要。‎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严东升回国后,从50年代开始不断调整研究方向和重点,最终在先进无机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方面做出了人生最大的贡献。‎ B.严东升有远见卓识,是著名的战略科学家。他主持的《长江三角洲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若干问题》项目,推动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 C.严东升重视积蓄,支持科研教育。他创立“严东升奖学金”时拿出的银行定期存单,有到期的,也有未到期的,有自己名下的,也有妻子名下的。‎ D.“一定要回来”是严东升先生对出国学生的谆谆教诲,许多学生如期回来,既是学生对恩师的信任和感激,更是师生情怀传承的表现。‎ E.严东升作为杰出的科学家,在材料科学领域取得了很多重大成果,获得了高度的认可,同时他高尚的人格魅力也令人敬佩。‎ ‎6.文章的标题称严东升先生“生而为国”,他是怎样做到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文言文阅读(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郑太字公业,河南开封人,司农众之曾孙也,少有才略。初,举孝廉,三府辟,公车征,皆不就。及大将军何进辅政,征用名士,以公业为尚书侍郎,迁侍御史。进将诛阉官,欲召并州牧董卓为助。公业谓进曰:“‎ 董卓强忍寡义,志欲无厌。若借之朝政,授以大事。将恣凶欲,必危朝廷。”又为陈时务之所急数事。进不能用,乃弃官去。‎ 进寻见害,卓果作乱。公业等与侍中伍琼、卓长史何颙共说卓,以袁绍为勃海太守,以发山东之谋。及义兵起,卓乃会公卿议,大发卒讨之,群僚莫敢忤旨。公业恐其众多益横,凶强难制,独曰:“夫政在德,不在众也。”卓不悦,曰:“如卿此言,兵为无用邪?”公业惧,乃诡词更对曰:“非谓无用,以为山东不足加大兵耳。如有不信,试为明公略陈其要。今山东合谋,州郡连结,人庶相动,非不强盛,然光武以来,中国无警,百姓优逸,忘战日久。仲尼有言:‘不教人战,是谓弃之。’其众虽多,不能为害。一也。明公出自西洲,少为国将,闲习军事,数践战场,名振当世,人怀慑服。二也。袁本初公卿子弟,生处京师。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临锋决敌非公之俦。三也。”卓乃悦,以公业为将军,使统诸军讨击关东。或说卓曰:“郑公业智略过人,而结谋外寇,今资之士马,就其党与,窃为明公惧之。”卓乃收还其兵,留拜议郎。 ‎ 卓既迁都长安,天下饥乱,士大夫多不得其命。而公业家有余资,日引宾客高会倡乐,所赡救者甚众。乃与何颙、荀攸共谋杀卓。事泄,颙等被执,公业脱身自武关走,东归袁术。‎ ‎(选自《后汉书·列传第六十》)‎ ‎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 三府辟,公车征。 辟:征召。‎ B. 公业恐其众多益横。 横:骄横。‎ C. 人庶相动,非不强盛。 庶:也许,或许。‎ D. 闲习军事,数践战场。 践:经历。‎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临锋/决敌非公之俦/‎ B.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临锋决敌/非公之俦/‎ C.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临锋决敌非公之俦/‎ D.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临锋决敌非公之俦/‎ ‎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B.卒,士兵的旧称,属政府正规编制的部队。士兵需要有勇敢无畏的精神,就是不怕死、有虎劲。‎ C.州郡,为东汉末形成的州、郡、县三级地方政治制度。州沿袭九州之分,郡始于秦,完善于汉。‎ D.仲尼,为孔子,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倡导人性本善、以仁为本思想。‎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郑太出身显贵,多次不就。郑太为司农郑众的曾孙,多次被举孝廉、辟三府,朝廷征召都不去赴任。‎ B.郑太深谋远虑,见机行事。郑太看到何进召董卓相助,劝谏何进,何进充耳不闻,郑太见机弃官而走。‎ C.郑太能言善辩,足智多谋。郑太引经据典,用三条理由陈述山东不值得用大兵征讨,从此彻底打消了董卓的疑虑。‎ D.郑太乐善好施,胸怀大志。郑太在天下动乱之际,宴请宾客,并与何颙、荀攸等人合计谋杀董卓。‎ ‎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分)‎ ‎(1)董卓强忍寡义,志欲无厌。若借之朝政,授以大事。将恣凶欲,必危朝廷。(5分)‎ ‎(2)郑公业智略过人,而结谋外寇,今资之士马,就其党与,窃为明公惧之。(5分)‎ ‎(3)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5分)‎ ‎【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4)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5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23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13题。‎ 浣 溪 沙 朱敦儒①‎ 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日长独自倚阑干。‎ 脱箨②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与谁看?‎ ‎[注] ①朱敦儒(1081-1159),洛阳人,“南渡以词得名”,此词作于流落江南之时。②箨:竹笋的壳皮。‎ ‎12.下列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这首词以生动朴素的语言勾画了江南清明时节如画的风光,抒发了对江南春色的喜爱之情和满腔爱国热情。【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B.“雨湿清明香火残”,既点明了时间,又描绘了江南清明时节雨纷纷的特色及扫墓时焚烧的香烛纸钱被雨水打湿后的情状。【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C.“碧溪桥外燕泥寒”,写满江青色的春水荡漾,春寒料峭中,南来的燕子正啄泥准备筑巢,展现了春天到来的勃勃生机与希望。‎ D.“日长独自倚阑干”传达出词人心中深沉的辛酸,把上阕中凄冷的景色与词人凄迷的心境妙合交融,富有深沉动人的韵味。‎ E.“江南春好与谁看”以反诘句收结全词,既与上阕孤独怆然的心境相呼应,又表达了自己失国亡家、忧念时事而无心观赏的沉痛心情。‎ ‎13. 从词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做简要的分析。(6分)‎ ‎14.古诗文名句默写(12分)‎ ‎(1)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 。”‎ 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2)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里用“ , ”的诗句形象地表现了古代的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的晚景中,渔舟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 ‎(3)《逍遥游》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 ? ?‎ ‎(4)《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 ‎(5)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表达他将不惜为国出力和报答皇帝大恩德两句是“-----------------,--------------------。”‎ ‎(6)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名句是: , 。‎ 五、语言运用(12分)‎ ‎15.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这块神奇的土地上, 既有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典籍,也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各种流派的现代艺术,这些都深深吸引着前来参现的外国友人。‎ ‎②今年的元宵晚会上,著名豫剧演员小香玉将《谁说女子不如男》唱得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令观众刮目相看、赞叹不已。‎ ‎③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雪莲花开》通过对藏族姑娘卓玛的人生历程的叔述,表现了她鲜明的民族性格和一言九鼎的诚信精神。‎ ‎④经过周密的调查,公安人员终于掌握了在逃人员的行踪, 然后兵分三路,按图索骥,一举将他们全都缉拿归案。‎ ‎⑤这几幅书法作品笔走龙蛇、 流畅飘逸, 在本次春季拍卖会甫一亮相, 就引起了国内外藏家的极大兴趣。‎ ‎⑥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终于过去,春天在大家的盼望中姗姗而来,到处都涣然冰释,生机勃勃。‎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1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 .今天参观的石窟造像群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堪称当时的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 B .传统文化中的餐桌礼仪是很受重视的。老人常说,看一个人的吃相,往往会暴露他的性格特点和教养情况。‎ C .随着精准扶贫伟大战略的提出,以及一系列脱贫攻坚组合拳和共享发展措施的深入实施,很快重塑了贫困地区群众的生存发展模式。 ‎ D .经过几代航天人的艰苦奋斗,中国的航天事业开创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 ‎17.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山水田园在文学中出现并非从隐逸文化的意义上开始的,但对山水的表现方式却存在很大差异。 , 。 , , 。因此,刘勰以为‚“庄老告退,山水方滋”,正表明了隐逸文人对自然审美的独特视角。‎ ‎①诸子作品中自然景物也止于“山水比德”式人格化比衬 ‎②山水自然逐渐上升为一种纯粹独立的审美对象 ‎③随着隐逸文人对自然的真实切入 ‎④《诗经》中的山水自然风景常常是赋比兴的渲染手段 ‎⑤不再仅仅是一种陪衬或象征 A.④⑤③②① B.④①③②⑤ C.③②①④⑤ D.③①②⑤④‎ ‎18. 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3分)( ) ‎ A.本人昨天在学生阅览室遗失牛津字典一本,务请拾获者从速归还。‎ B.你推荐的德顺楼饭庄菜品新颖,价格公道,下次我们一定还会惠顾的。‎ C.王辰和我一样也是种田郎,他和妻子一家五口,住在琅琊区的一个村子里。‎ D.府上乔迁之喜,理当拜贺,只因琐事缠身,无法赏光,祈请海涵。‎ 六、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崔卫平 ‎2010年10月,著名学者、北京电影学院崔卫平教授在自己的手机上,写下这句话,并发到微博上,经转载,这句话在网上广泛流传。‎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作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一中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暨 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答案 语文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3分)B(A项,“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不正确。原文指的是“保存下来的古建筑”。项,“轻观赏价值”于文无据。D项,强加因果;且“西方古建筑”扩大范围,原文为“一座哥特式大教堂”。)‎ ‎2.(3分)D(“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的说法错误。文章认为,中同传统建筑并非不如西方,两者各有特色。)‎ ‎3.(3分)A(“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于文无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4. 【答案】C ‎5. 【答案】AC ‎6. 【答案】①中断学业,毅然回国,以实现自己“矢志科学,许身报国”的心愿。②他始终将自己的科技实践与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国家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将个人的学术追求融入国家建设发展的大局中,为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③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不仅培养了一批科研人员,还为国家留住了杰出人才。【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解析】本题是对原文内容的筛选和整合类试题,考生在答题的时候要扣住“生而为国”的筛选。中断学业,毅然回国,以实现自己“矢志科学,许身报国”的心愿;将个人追求融入国家建设发展的大局中,为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不仅培养了一批科研人员,还为国家留住了杰出人才。‎ 三、文言文阅读(32分)‎ ‎7.C【解析】庶:百姓、平民。‎ ‎8.B【解析】首先通览语段,联系上下文,明晓文段语意。其次抓住关键词“者”进行断句,然后抓住“军旅之才”“执锐之干”结构对称进行断句,最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 ‎9.D【解析】“人性本善、以仁为本”为孟子的思想。‎ ‎10.C【解析】“从此彻底打消”不合文意。‎ ‎11.‎ ‎(1)董卓强悍而不义,贪得无厌。如果让他参与朝政,把大事交给他,将会放纵其邪恶的欲望,必将危及朝廷。(“若”、“授”、“恣”、“授以大事”倒装句各1分,句意1分)‎ ‎(2)郑太才智谋过人,而勾结外面敌寇,如今交给他士卒兵马,让他去靠近他的同党,我私下为明公担忧。(“略”“资”“党与”“就”各1分,句意1分)‎ ‎(3) 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切:急迫。交病:身心都感到痛苦。人事:出仕,做官。自役:宾语前置,役使自己。一点1分,句子大意1分)‎ ‎(4) 至于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凭借什么呢!‎ ‎(乘、御、辩、恶乎待各1分,句子大意1分)‎ ‎【参考译文】‎ 郑太字公业,河南开封人,是司农郑众的曾孙,年轻时就有才干谋略。起初被举为孝廉,三公聘,朝廷召,一概不去。等到大将军何进辅政,征用名士,任命郑太为尚书侍郎,又升任侍御史。何进要杀宦官,想召并州刺史董卓为助。郑太对何进说:“董卓强悍而不义,贪得无厌。如果让他参与朝政,把大事交给他,将会放纵其邪恶的欲望,必将危及朝廷。”又向何进陈述几件当务之急的事,何进不听,于是就弃官而去。‎ 何进不久被害,董卓果然作乱。郑太等与侍中伍琼、卓长史何颙一起劝说董卓,委派袁绍为勃海太守,以促成山东起兵反董卓的计划。等到义兵兴起,董卓召集公卿商议,要大举发兵去征讨,众官没有人敢违抗他的旨意。郑太怕他兵多了更加骄横,凶恶强暴难以遏制,就独自说:“为政在于德,而不在人多啊。”董卓不高兴,说:“像你这么说,兵是无用了?”郑太害怕了,就假意说:“不是没有用,而是我觉得山东不值得用大兵征讨罢了。如果不信,我试着为明公陈述其要点。如今山东合谋,州郡连结,众人互相鼓动,不是不强盛。然而自光武帝以来,中原无战事,百姓富足安逸,忘记战争多年了。仲尼说过:‘不教人学会作战,这叫抛弃他们’。他们人虽多,却不能称为祸害。这是第一。明公出身于西洲,年轻时就做国家武将,熟习军事,屡次经历战场,名震当世,人人畏惧。这是第二。袁本初是公卿子弟,生长在京城里。张孟卓是东平的道德先生,举止目不斜视。孔公绪只会清谈高论,抑扬褒贬人物。这些人并没有指挥军事的才能,使用兵器的本领,临阵交兵,不是您的对手,这是第三。”董卓这下高兴,任命郑太为将军,让他统领各军讨伐进击关东。有人劝告董卓说:“郑太才智谋过人,而勾结外面敌寇,如今交给他士卒兵马,让他去靠近他的同党,我私下为明公担忧。”董卓这下收回他的兵马,留在朝内为议郎。‎ 董卓迁都长安后,天下饥饿动乱,士大夫大多得不到应有的职事。而郑太家有余财,每天引宾客宴会歌舞,所救济的人很多。于是他和何颙、荀攸共同谋杀董卓。事情泄漏,何颙等人被抓,郑太从武关逃走,投奔袁术。‎ 四、诗歌鉴赏 ‎12. 解析:选AC A项,“抒发了对江南春色的喜爱之情”错,词人是用江南清明美景来衬托对故国灭亡的悲情。C项,“展现了春天到来的勃勃生机与希望”错,词人写燕子啄泥筑巢,而叹惋自己流落江南,四处飘零,无以为家。‎ ‎13. 解析:词的上阕写清明时节,凄风苦雨,寒气难耐。白日渐长,一个人寂寞地倚着栏杆,这时光怎么过得如此缓慢?透露出词人的寂寞、惆怅。下阕以反诘句“江南春好与谁看”收结全词,表达了失国亡家、忧念时事而无心观赏的沉痛心情。再结合词下注解可知本词是词人流落江南所作,联想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词人遭遇战乱,流落江南,内心自然充满悲愤凄凉。由此可得人物形象,按答题的一般步骤回答即可。‎ 参考答案: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内心悲凉凄苦、落寞怅惘的爱国词人形象。清明时节,凄风苦雨,寒气难耐。白日渐长,一个人寂寞地倚着栏杆,这时光怎么过得如此缓慢?天寒人心更寒。词人遭遇离乱,故国已亡,流落江南,内心的悲愤凄凉由此可见。‎ ‎14.古诗文名句默写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2)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3)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4)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5)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五、语言运用(12分)‎ ‎15. B【解析】这是一道组合选择题,可以从自己最熟悉的成语入手,来排除一些选项,然后再结合语境,分析成语结构,辨析其正误。浩如烟海:指广大繁多如茫茫烟海,形容书籍、资料、文献等非常丰富。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第二句没有讲有进步的意思,所以错了。一言九鼎: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本句讲的是诚信,不恰当,可换为“一诺千金”。按图索骥:按照画好的图形去寻找好马。1. 比喻按线索去寻找需要的东西。2. 比喻按教条办事,不知变通。这里用的是第一个义项。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恰当。‎ ‎16. A 【解析】B .结构混乱,删去“看”。C .成分残缺,滥用介词“随着”导致句子缺少主语,最后一个分句可改为“贫困地区群众的生存发展模式很快得到重塑。” D .搭配不当,将“开创”改为“取得”。‎ ‎17. B (④句式对首句中“山水田园在文学中出现”进行具体阐释,①句中的“诸子作品”“也”是紧跟着④句,即可选定B)‎ ‎18. C【解析】A项,“务请”“从速”表达生硬。B项,“惠顾”用于商家对顾客,表示光临照顾。D项,“赏光”用于请对方光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