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7.50 KB
  • 2021-06-03 发布

2018-2019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秘密★启用前 ‎2018年重庆一中高2020级高二上期期中考试 语文测试试题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 现代文阅读(29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6小题,14分)‎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侠的存在及其文学表现是中国古代一个独具特色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 先秦两汉咏侠歌谣时谚是咏侠诗的源头,对咏侠诗产生发展具有先导影响和奠基作用,后代文人咏侠诗由此孕育发展。这一时期的咏侠诗为后世咏侠诗创作,提供了主题性素材;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提供了侠义形象、灌注了人格精神;形成了古代咏侠诗的文化基质,尤其是“利他”的侠客之义和“士为知己者死”的恩报观念,丰富了侠意识内涵,为在诗歌中塑造游侠形象、展现人格精神奠定了价值基础;形成了咏侠诗最常见的基本母题和艺术形式,并为后世咏侠诗带来了清新自然的艺术风格。‎ ‎  魏晋南北朝咏侠诗出史入文、创新立意,展现了新的时代侠意识,创造了以乐府为主的传统艺术体制。既肯定侠的功业名节观念,又肯定侠的自由放荡和世俗享乐。内容除对古游侠歌咏外,多是对游侠从军边塞和贵族子弟游侠生活的描写,并采用张弛自由、气韵贯通的乐府形式,塑造了鲜明生动的游侠形象,为游侠进入文学殿堂注入了鲜明生动的艺术魅力,为侠文化的发展积攒了正能量。‎ ‎  唐代侠风炽盛,是咏侠诗创作的高潮期,侠的现实存在、形象寄托和精神张扬成为丰富、提升文人人格精神的重要因素。唐人咏侠诗内涵深邃,创新层面丰厚:一是通过挖掘不同类型侠者的人格精神和生命情调,提升了咏侠诗的思想境界,为咏侠诗赋予了健全的人格意识和清醒的理性精神,闪耀着时代光芒和诗人理想。二是通过对边塞游侠、市井游侠少年、文人任侠者、禁军侠少、剑侠等的歌咏,大大拓展了游侠的类型形象。三是开创了咏侠诗描写边塞游侠儿的新模式,即游侠-征战-立功-受赏。唐人咏侠诗富含时代精神,闪耀着理想光芒,艺术形式多彩纷呈。唐人继承了魏晋六朝咏侠文学传统,又在近体诗新的艺术形式下创新发展,提高了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在咏侠诗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承前启后的艺术丰碑。‎ ‎  宋、元、明、清,咏侠诗呈现出创作衰变期的特征。相对而言,北宋咏侠诗多拟古之作;南宋咏侠诗多现实内容,表现着英雄气概和牺牲精神。明代由于都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观念,加之外敌入侵、宦官专权等动荡的现实影响,咏侠诗出现了创作的再一次兴盛。诗人把对个人欲望的追求、实现较为普遍地建立在对个体生命本能的直接体验上,抹去了经世的功业精神,多了世俗化、个性化的真实生命意志和自然欲求,咏侠诗在内蕴上更契合于市民趣味。晚清尤其近代,内忧外患,因时代变幻和抵御外侮、追求变革的时代要求,许多文人和革命志士呼唤尚武精神,使游侠形象又一次活跃于晚清诗坛。诗人借侠之咏,竭力张扬一种勇武精神和游侠的生命情调,用儒墨大义重新诠释侠义精神,为衰败不堪的民族精神注入一股豪气与武力。晚清咏侠诗集中表现着侠义之士的担当精神,充满了浓厚的悲剧意识。‎ ‎(编选自汪聚应《中国古代咏侠诗之流变》原载《光明日报》2018年05月30日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魏晋南北朝咏侠诗不仅肯定侠的功业名节观,而且更肯定了其自由放荡和世俗享乐。‎ B.唐代侠风炽盛,文人的人格精神主要体现为侠的现实存在、形象寄托和精神张扬。‎ C.明代都市商品经济发展使游侠诗多了世俗化、个性化的真实生命意志和自然欲求。‎ D.晚清咏侠诗为衰败不堪的民族精神注入了豪气与武力,也充满着浓厚的悲剧意识。‎ ‎2.下列咏侠诗中的诗句不能够体现其所在的时代特征的是(2分)‎ A.“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魏)《白马篇》‎ B.“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王昌龄(唐)《塞上曲》‎ C.“论功独第一,天子赐旌游。”“当时杀人者,今日海西侯。”王世贞(明)《拟古七十首》‎ D.“我有不平事,君有游侠风。”“君为我感愤,慷慨欲从戎。”洪繻(清)《游侠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后世咏侠诗的不同艺术风格,是由先秦两汉时的咏侠歌谣时谚孕育发展而来的。‎ B.历代文人的创造,为中国侠文化的创新发展注入了丰富的精神内涵和道德价值。‎ C.唐朝咏侠诗继承魏晋六朝的传统且内涵深邃,从而树起了承前启后的艺术丰碑。‎ D.我国古代咏侠诗的创作有着深刻的现实动因,并和文人建功立业的理想相融合。‎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文化自信与我们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了解、传承和发展密不可分,而作为文化的重要部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价值系统、审美风尚、审美观念,构成了中华美学精神的基本内核。 ‎ 作为中华美学观念的物化显现,诗学最为集中最为本体化地凝聚着其精神的基本内核。诚然,诸如画论、书论、乐论等也都深刻体现着中华美学精神,而且它们历来都与中国诗学相通,并且诗学又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 ‎ 中国早期诗学中有“六义”之说,即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诗之三体,赋比兴是诗之三用。赋比兴作为诗歌(原指《诗经》)创作的主要表现方法,贯穿于中国诗学的发展长河中。赋是直言其事的方法。比兴是“借物言志”,在中国诗学中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功能,从比兴方法发展而来的“感兴”,由是具有更为根本的意义。感兴即“感于物而兴”,或如宋人所说:“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触物起情”的感兴,在中国诗学的发生机制中渐渐地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创作思维。  ‎ 感兴作为中国诗学中的创作论观念,主要是指外物的变化对心灵情感的发动和唤起。对于“触物起情”之感兴的普遍重视,形成了中华美学中独特的价值观,即以感兴思维而创作出的不可重复的个性化作品为最上乘。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很多人以“奇”解之。而宋代著名诗论家叶梦得认为,“此诗之工,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借以成章,故非常情所能到”,认为这是他者所无法企及的,所以又主张:“诗家妙处,当须以此为根本”。 ‎ 此外,在中国美学思想中,意象是一种核心的、基本的范畴。这一范畴,深刻体现了中国美学的审美形态特征。而这也是在诗学中生发而出的。意象是诗人按照自己的内心营构之象进行审美构形。意象虽以感性的形式呈现,却内含着理性;意象虽以形象存在,却以精神气韵作为灵魂;意象以现实的样态出现,却以不可分割的虚空为背景,正如刘勰所言,“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文心雕龙・隐秀》),这颇能说明意象的性质。诗学中的“意象”论,包含着虚与实、形与神、情与理的统一,是中国美学最具普遍性的审美形态观念。中国书画理论中有许多论述最得“意象”论的神髓,如东晋顾恺之所云“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世说新语・巧艺》)“写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陈郁《论写心》)等。虚实相生、形神兼备、情景交融、言意统一,这是中国美学意象论的主要内涵,是贯穿于各种艺术创作之中的普遍观念,而这恰是由诗论升华而成的。 ‎ ‎(编选自张晶《中华美学精神的诗学基因》原载《中国文化报》2018年7月23日期)‎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画论、书论等因与作为美学核心的诗学相通而体现着中华美学精神。‎ B.相较于直言其事的赋,比兴在中国诗学中更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功能。‎ C.诗学中生发而出的意象是中国美学思想中一种核心的、基本的范畴。‎ D.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美学内涵是中国美学最具普遍性的审美形态。‎ ‎5.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感兴”之于艺术重要性的一项是(2分)‎ A.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自有灵通之句。——王夫之 B.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乐记》‎ C.燕仲穆不妄落笔,登临探索,遇物兴怀,胸中磊落,自成邱壑。——董逌 D.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苏轼 ‎6.根据文章内容,具体谈谈中国诗学中的基因是怎样体现中华美学精神的。(4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原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屈原:面向风雨的歌者(节选)‎ 鲍鹏山 ‎①屈原是一本大书,可以让我们代代翻阅而不能尽其意。物理存在的屈原在纪元前278年即已死去,但精神的屈原却永在生长,且日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庇荫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 ‎②屈原的代表作《离骚》,诉说有三个对象:对君,对自己,对小人。简单地说,对君是忠,屈原标志着对士之朝秦暮楚式自由的否定,对士之“弃天下如弃敝履”的自由的否定,也标志着另一种观念的建立:“忠”。‎ ‎③忠而见疑,便是怨。这怨之来处,即是“忠”。由忠而见疑而产生的“怨”,是很近于“妾妇之道”的,是颇为自卑而没出息的。更糟糕的是,《离骚》还把自己的被委屈、被疏远、被流放归罪于小人对自己光彩的遮蔽,对自己清白的污染。这小人很像是第三者,插足在自己与君王之间,导致自己的被弃。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失意官僚普遍存在的弃妇心态,就是从屈原开始的。‎ ‎④好在《离骚》中还有对自我的充分肯定与赞扬。令人稍感吃惊的是,正是在屈原这样一位向君权输诚的人那里,这种桀骜不驯的个性精神表现得尤其强烈和突出:他那么强调自己、坚持自己、赞美自己。而且一再表明,为了坚持自己,他可以九死不悔,体解不惩。正是这种矛盾现象,使得屈原几乎在所有时代都会得到人的肯定,又得到另一部分人的否定。在我们大力宣扬屈原忠君爱国爱民的同时,一定不要忘了他张扬个性的一面。这后一点,也许是屈原最可贵的东西。谁能像他那样让自己的个性直面世界的辗压而决不屈服?谁能像他那样以自己个性的螳臂去挡世界的战车?谁能像他那么悲惨,谁能像他那么壮烈?谁能像他那样成为真正的战士?   ⑤在屈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见他的痛:“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离骚》中的句子,充斥着“恐”、“太息”、“哀”、“怨”……我们知道,《诗经》中的愤怒,往往是道德愤怒,是集体的愤怒;而屈原的愤怒,虽然也有道德的支撑,但却是个人的愤怒。屈原很执着地向我们诉说他受到的具体的委屈:他政治理想的破灭,楚怀王如何背叛了他,顷襄王如何侮辱他,令尹子兰与靳尚如何谗毁他……他起诉这些人对他个人的不公与伤害,指责他们道德上与智力上的双重昏聩。‎ ‎⑥如果说,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诗经》,其人生感受的尖锐性大有折挫而略显迟钝的话,那么,怒形于色,被班固批评为“露才扬己”的屈原,则以其“发愤以抒情”‎ ‎(《惜诵》)的诗歌,向我们展示了当个性在面对不公与伤害时,是何等的锋利而深入。这种锋利,一方面当然是对社会的切割,而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内心的血淋淋的开剥。伟大的个性,就从这血泊中挺身立起。‎ ‎  ⑦我们看到了一个泪流满面的诗人;看到了一个时时在掩面痛哭的诗人;看到了一个面向风雨“发愤以抒情”,又对人间的邪恶不停地诅咒的诗人;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吟泽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可他并不脆弱,并不告饶,决不退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于是,便出现了这样惊心动魄的对峙:一边是世俗的强大权力及权力控御下的人群及其观念,一边是孤独无依却一意孤行决不屈服的个人。屈原的伟大,即体现在这种对峙之中。所以,我曾在《屈原:无路可走》一文中说,“屈原之影响后世,是因为他的失败,这是个人对历史的失败,个性对社会的失败,理想对现实的失败。”‎ ‎⑧屈原的作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关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血肉之躯与社会、文化发生冲突,并遭至毁灭的记录。所以,如果我们说,《诗》反映的是生活中的冲突,并因此被冠之以“现实主义”的名目;《骚》则由生活中的冲突深入到内心的冲突,是一个强悍不屈的个性心灵的痛苦心声。它体现了个性的深度、痛苦可以达到的深度,它是自我的觉醒,自我的坚持,自我的抗争,是追求自由、幸福与个人信仰的曙光。‎ ‎     (有删改)‎ ‎7.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4分)‎ A.②③④三段肯定了屈原在《离骚》中对三种诉说对象的态度:对君是忠、怨,对小人是归罪、憎恶,对自己是赞扬、坚持。‎ B.第④段中,作者运用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酣畅淋漓地抒发出对屈原无限的怜惜和崇敬之情。‎ C.第⑤段中,作者从主体、个性化程度、表达技巧等方面比较了《诗经》和屈原楚辞作品的不同。‎ D.这篇散文通过解读作品来挖掘屈原内心,塑造出了一个坚持自我、决不让步、愤怒而坚韧,代表个体向社会宣战的伟大斗士形象。‎ E.散文整体语言风格柔婉细腻、含蓄蕴藉,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旁征博引,把渊博的历史知识和丰厚的文化功底融入字里行间。‎ ‎8.如何理解标题“面向风雨的歌者”?请简要说明。(5分) 9.这篇散文中有些观点能用屈原的《湘夫人》相关内容进行印证,请列举其中一个论点,并联系二者简要论述。(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说,字道济,其先自范阳徙河南,更为洛阳人。永昌中,武后策贤良方正,诏吏部尚书李景谌糊名较覆,说所对第一,后署乙等,授太子校书郎,迁左补阙。‎ ‎  久视①中,后逭暑三阳宫,汔②秋未还。说上疏曰:“今关西小旱,耕稼是忧,安东近平,输漕方始。臣愿及时旋轸,深居上京,息人以展农,修德以来远,罢不急之役,省无用之费。臣度刍议,十不从一。然不爱死者,惧言责不职耳。”后不省。‎ ‎  中宗立,召为兵部员外郎,累迁工部、兵部二侍郎,以母丧免。既期,诏起为黄门侍郎,固请终制,祈陈哀到。时礼俗衰薄,士以夺情为荣,而说独以礼终,天下高之。除丧,复为兵部,兼修文馆学士。‎ ‎  开元初,召为中书令,实封二百户。素与姚元崇不平,罢为相州刺史、河北道按察使。坐累徙岳州,停实封。俄以右羽林将军检校幽州都督。‎ 始为相时,帝欲事吐蕃,说密请讲和以休息鄣塞,帝曰:“朕待王君耯计之。”‎ 说出告源乾曜曰:“君耯好兵以求利,彼入,吾言不用矣。”后君耯破吐蕃于青海西,说策其且败,因上巂州斗羊于帝,以申讽谕,曰:“使羊能言,必将曰‘斗而不解,立有死者’。所赖至仁无残,量力取欢焉。”帝识其意,纳之,赐彩千匹。后瓜州失守,君耯死。‎ 说敦气节,立然诺,喜推藉后进,于君臣朋友大义甚笃。帝在东宫,所与秘谋密计甚众,后卒为宗臣。朝廷大述作多出其手,帝好文辞,有所为必使视草。为文属思精壮长于碑志世所不逮既谪岳州而诗益凄婉人谓得江山助云常典集贤图书之任间虽致仕一岁亦修史于家。‎ 十八年卒,年六十四,赠太师,谥曰文贞。‎ ‎(选编自《新唐书》)‎ ‎【注】①久视:武则天的年号。②汔:qì接近。‎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为文属/思精壮/长于碑志/世所不逮/既谪岳州/而诗益凄婉人/谓得江山助/云常典集贤图书之任间/虽致仕一岁/亦修史于家/‎ B.为文属思精壮/长于碑志/世所不逮/既谪岳州/而诗益凄婉/人谓得江山助云/常典集贤图书之任/间虽致仕一岁/亦修史于家/‎ C.为文属思精壮/长于碑志/世所不逮/既谪岳州/而诗益凄婉人/谓得江山助/云常典集贤图书之任/间虽致仕一岁/亦修史于家/‎ D.为文属/思精壮/长于碑志/世所不逮/既谪岳州/而诗益凄婉/人谓得江山助云/常典集贤图书之任间/虽致仕一岁/亦修史于家/‎ ‎11.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永昌,唐睿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能用一个年号。‎ B.左补阙,官名,唐武则天始置,属门下省,从七品上,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议,小事上封事。‎ C.夺情,指朝廷于大臣丧制款终,召出任职,或命其不必弃官去职,祭祀、宴会等由佐贰代理。‎ D.吐蕃,由古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吐蕃王朝是西藏历史上首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张说敢于直言,犯颜进谏。针对武后避暑到秋天还不还京之事,冒死进谏不要扰民,可惜武后最终没听。‎ B.张说不同流俗,遵守礼法。守丧期间,诏令复起任黄门侍郎,他多次上表辞谢,语言恳切,请求服完母丧。‎ C.张说历职多朝,仕途坎坷。他历经武则天、唐中宗、唐玄宗,中宗时因一直与姚崇不和被罢为相州刺史。‎ D.张说目光长远,懂得变通。在王君耯大破吐蕃时,他便估计到王君耯会败,通过献羊巧妙进谏而被嘉奖。‎ ‎13.把下面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说敦气节,立然诺,喜推藉后进,于君臣朋友大义甚笃。(4分)‎ ‎(2)亦使人君得如贾谊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6分)(苏轼《贾谊论》)‎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6小题,16分)‎ ‎(原创)阅读下面三首诗词,完成14~19题 幽州夜饮 唐·张说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注】开元初,张说为中书令,因与兵部尚书姚崇不和,罢为相州刺史,后任幽州都督。‎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联通过对“凉风”“夜雨”“寒林”的描写,描绘出正值深秋、风雨交加的幽州边城夜晚,突出了边地之夜萧瑟、荒寒的特点。‎ ‎ B.颔联用反问的手法,写出在高大厅堂里夜饮的作者不能忘记自己已是迟暮之年,表达了作者对年老体衰而仕途坎坷的伤感。‎ C.颈联承接颔联,写作者年虽迟暮却仍有老骥伏枥之心,以矫健刚劲的舞剑之姿、慷慨激昂的胡笳之音表明不忘杀敌报国之志。‎ D.诗歌语言遒健质朴,遣词用字十分精当,例如“吹”、“动”、“宜”、“重”这些字,看似自然,实际经过认真锤炼,用得恰到好处。‎ ‎15.尾联措语婉曲,意在言外,请简要说明。(4分)‎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①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②,双照泪痕干。‎ ‎【注】①鄜(fū)州: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携家眷逃往鄜州。七月,肃宗即位,杜甫获悉即只身奔赴,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②虚幌(huǎng):透明的窗帷。‎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颔联写妻子在遥远的鄜州思念自己的小儿女,用小儿女未谙世事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照应首联“独”字,突显妻子独看月亮的悲苦无助。 ‎ B.颈联写雾气沾湿了妻子如云般浓密的头发,月亮在她莹洁的双臂洒上清寒的光辉。一“湿”一“寒”含蓄地写出了眺望之久、思念之深、牵挂之切。‎ C.尾联中,诗人的疑问饱含对未来的期许和深沉感慨:什么时候才能天涯团聚,一起倚着透明的窗帷,让月光照干彼此脸上的泪水?‎ D.本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格局下的夫妇离别之情,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寄寓了诗人对战乱平息、人民不再流离失所的渴望。‎ 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 辛弃疾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野光浮,天宇回,物华幽。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①,决策尚悠悠。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②!‎ ‎【注】①蕞(zuì)尔:微小。②扶头:形容醉后状态,谓头须人扶。‎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唤起”一句,用“满怀冰雪”来表达作者前途渺茫,功业难成,家国沦陷,心寒如冰的悲痛。‎ B.“鲸饮”一句,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巨鲸吞海似的狂饮和寄寓着壮志的剑意,有阳刚豪迈之气。‎ C.“野光”一句,描绘了月华浮动、天空旷远的清幽画面。上承前面写景,下启后面抒情。‎ D.“此事”一句和前面“不知今夜几人愁”‎ 形成呼应,表达了作者借酒浇愁的苦痛之深、愁思之重。‎ ‎18.“更筹”是古时夜间计时工具,这里借以代指时间。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2分)‎ A.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白居易《长恨歌》)‎ B.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C.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D.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9.本词的词眼是哪一句?请写出并简要赏析。(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与补写句子(本题共2小题,15分)‎ ‎(原创)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0~21题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乃生命之源。它在客观的自然中,在主观的精神中,也在亘古的诗词中。诗因水的滋润而增灵气, A ,水与诗和谐而统一。‎ 诗绘水貌,诗中的水形态万千。在诗词的世界里,它可以尽展壮美之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中水的磅礴,“①,②”(杜甫《登岳阳楼》)“③”(杜甫《旅夜书怀》)中洞庭的浩瀚与江水的雄浑; B ,如“④”(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中水的空蒙迷茫,“⑤,⑥”(韦庄《菩萨蛮(其二)》)中江南之水的澄碧以及生活的闲适。‎ 水传诗情, C 。它颂扬着苏轼“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积极乐观,讲述着李煜“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浓郁悲伤,诉说着李清照“⑦”(《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的相思无奈。‎ 诗与水的交融中,更传达着自然与生命的至理。朱熹借水阐释源头活水的学习之道,张若虚通过“⑧,⑨”中江月的永恒悟得生命短暂与永恒的统一,李白更是在感慨“⑩”(《梦游天姥吟留别》)后发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千年慨叹!人类的生命在自然之水中诞生,更在诗词之水中获得隽永。‎ ‎20.在上段文字中标有①~⑩的横线处根据提示填写恰当的诗句。(10分)‎ ①②③④‎ ⑤⑥⑦⑧‎ ⑨⑩‎ ‎21.在上面一段文字标有A、B、C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A.‎ B.‎ C.‎ 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 ‎22.(原创)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在网络时代,网络文学突飞猛进,它以新潮的语言、曲折的故事情节、丰富的想象,吸引了年轻一代的读者,但其中也有许多不忍卒读的作品,内容低俗,文字粗劣。‎ B.沉迷游戏固然不对,但将电子游戏竞技视为洪水猛兽也不妥。2018年11月3日,中国的IG战队不孚众望,拿下英雄联盟总决赛的冠军,为中国的电子游戏竞技正名。‎ C.习近平主席高屋建瓴地指出,中国和阿拉伯国家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合作伙伴,双方要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推动两大民族复兴。‎ D.相比于往年“双十一”天猫唱网购独角戏,今年的购物狂欢节网购市场更像一台文艺晚会,各大电商粉墨登场,纷纷亮出自己的优惠招式吸引眼球,好不热闹。‎ ‎23.(原创)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圣诞节越来越近了,很多商场已经提前曝光了他们的圣诞节促销活动,不过不少消费者的行为已回归理性,比起轰轰烈烈的“血拼”,他们选择在一旁洞若观火。‎ B.从港珠澳大桥的前期筹备到今年7月27日主体工程贯通,工作人员们在十三年间焚膏继晷,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这一“世纪工程”。‎ C.洪崖洞夜景是最具重庆特色的景致,这里神秘的吊脚楼在入夜后灯火辉煌,浮光掠影。游客如果乘“两江游”游轮,便可以看到整个洪崖洞与渝中半岛的灯光交相辉映。‎ D.近年来,出境游不再“高不可攀”,重庆市民出国旅游越来越普遍,出境游客数量连年增长。统计数据表明,选择跟团的人们比较多,选择自由行的人几乎是凤毛麟角。‎ ‎24.(原创)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当代大学生,正值豆蔻年华,风华正茂,应胸怀抱负与理想,保持激情和热忱,铁肩担重任,向着光亮砥砺前行。‎ B.2017年5月,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正式开馆,要让两百多件故宫珍藏的文物在运往厦门的路途中保持金瓯无缺,真是特别令人头疼。‎ C.继《舌尖上的中国》后,总导演陈晓卿再度出手的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上线首播一集,即收获广大好评。食物的镜头拍得非常精致,让人食指大动,忍不住想含英咀华。‎ D.政府官方道歉,不做官样文章,公众不会吝啬掌声。而“道歉制度化”,才是一个开放政府、法治政府的应有之意,也是现代政府的胸襟所在。‎ ‎25.(原创)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近年来,叙利亚境内的战争接连不断,造成大量的难民毁家纾难、流离失所,这一现象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 B.一位家电厂商直言,智能家居在迅猛发展后陷入不温不火的状态,体验不够好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各种APP占掉手机一整屏,不同产品难以形成统一的家庭网络系统。‎ C.明朝的腰带只束不系,只起装饰作用。因此,人一活动时,腰带便会上下移动。每当朱元璋大发雷霆时,他就会用手按腰带防止移动。而大臣们看到这一动作,也会噤若寒蝉,以免引火烧身。‎ D.法国国民联盟主席勒庞的女儿于法国当地时间10月5日凌晨在巴黎郊区一家保龄球场出口处遭到两名男子袭击,勒庞痛批法国治安积重难返。‎ ‎26.(原创)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通过智能语音售票机,你只需要说出你要去的地方,智能系统就能自动检索离你所说地名最近的地铁站点,“说走就走”已不是过高的奢望。‎ B.中巴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项目,从一开始就是中国和巴基斯坦政府本着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建设的。‎ C.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将加快推动航天事业发展,在未来五年里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在重点领域广泛开展国际空间交流与合作。‎ D.10月29日,上海打捞局两辆装载潜水设备的抢险救灾车辆安全通过沪蓉高速湖北段,快速进入重庆市万州区长江二桥执行坠桥公交车应急抢险打捞。‎ ‎27.(原创)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十二个字“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如《兰亭集序》“岁在癸丑”。‎ B.《张衡传》“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C.《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 中,晦是阴历每月的最后一日,朔是阴历每月的第一日。《赤壁赋》“七月既望”中,望是阴历每月十五,既望是之后一天。‎ D.古人以亲属关系的远近来制定丧服的轻重和服丧日期的长短。《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一句中,“期”指穿三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一年)、小功服(九个月)的亲族。这都是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 ‎ ‎28.(原创)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明清科举制度的等级由低到高是乡试、院试、会试、殿试,考中者分别被称为“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B.古者五十岁知天命,称为“艾”;六十岁花甲,称为“耆”;七十岁为“古稀”;八九十岁为“耄耋”;百岁之寿称为“期颐”。 ‎ C.官职的升迁一般可用拔、擢、迁,官职的调动一般可用改、转、徙,官职的降级一般可用陟、贬、谪、左迁,官职的罢免一般可用罢、黜、免、废。‎ D.古人的名为幼年时父母命名,供长辈称呼。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六岁许嫁行笄礼,不得取字。‎ 四、写作(60分)‎ ‎29.(原创)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含书写10分)‎ 有人问叶嘉莹先生:“中国古典诗词会灭亡吗?”叶先生答道:“我以为不会。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身世经历、生活体验,融入自己的理想意志而写的;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了出来,千百年后再读其作品,我们依然能够体会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所以说,中国古典诗词绝对不会灭亡。因为,只要是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就一定能够读出诗词中所蕴含的真诚的、充满兴发感动之力的生命,这种生命是生生不已的。”‎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作文。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命题人:刘宇佳 吴耀宇 ‎ 审题人:杨晓康 谭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