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5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福建省宁德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语文试题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语文基础知识(2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忧之太勤(急切) 其莳也若子(栽种)
遂而鸡豚(喂养长大) 吾小人辍飧饔(早饭)
B. 请归取其孥(妻子儿女) 比得软脚病(等到)
终葬汝于先人之兆(墓地) 窆不临其穴(装尸入棺)
C.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应和) 狎而玩之(亲近)
傃东山而归(向)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认为正确)
D.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交互)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亲附)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轻易)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几乎)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把所给选项逐一放回到原文中,就会发现:
B项,“比得软脚病”意思是“近来得了软脚病”,“比”的意思是“近来”;“窆不临其穴”意思是“下葬之时不曾亲临你的墓穴”,“窆”的意思是“下葬,安葬,下棺入土”。故选B项。
2.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驼业种树
B. 欧阳子方夜读书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C. 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非有能硕茂之也
D. 礼天下之奇才 而卒以祸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重点考查词类活用现象。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将词语放回到原文中,根据平时对词类活用现象的积累情况,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
A项,“长”,使动用法,使……成长,可译为“抚养”;“业”,意动用法,以……为业。
B项,“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事”,名词作动词,做。
C项,“穷”,形容词作名词,尽头;“硕”,形容词使动,使……变大
D项,都是名作动。礼,礼遇;祸,造成灾祸。
故选D项。
3.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不为侵官 守前所为而已
B. 使者妄称以应之耳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C. 悚然而听之 草拂之而色变
D. 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
A项,前一个“为”,动词,表判断,是;后一个“为”,动词,做。
B项,两个“以”都是连词,表目的,来。
C项,前一个“而”,表修饰;后一个“而”表顺承。
D项,前一个“之”,助词,的;后一个“之”,代词,土地。
故选B。
4.下列文言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理,非吾业也
B. 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苟以天下之大
C. 其馀以汝饱 吾又何能为哉
D. 吾佐丞相于汴州 迁于故居之东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句式的能力。文言特殊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分析时要注意结合句子特征进行,还可以依据固定结构来判断。
A项,两个句子都是判断句,“也”表判断。
B项,两个句子都是定语后置句,“闻有声自西南来者”,“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苟以天下之大”,“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C项,两个句子都是宾语前置句,“其馀以汝饱”正常的语序为“其馀以饱汝”;“吾又何能为哉”正常的语序为“吾又能为何哉”。
D项,“吾佐丞相于汴州”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吾于汴州佐丞相”;“迁于故居之东”没有特殊句式。
故选D。
5.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译文:我郭橐驼并不能使树木活得长而且结实多,只不过能顺应树木的天然生长规律,使它完全按照自己的习性生长罢了。
B.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译文:当时有这样好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疆土日日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
C.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译文:那个摧残草木使其凋零的原因是秋气的一点余力罢了。
D. 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译文:可是刘伶、阮籍这类人,却用酒保全了他们的本性而且闻名于后世。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题,一是要结合原文,通过上下文语境判断大致语意是否正确,二是要将给出来的翻译与文中的原句仔细对比,查看是否直译,是否将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落实了,是否补出省略成分,是否将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习惯进行调整等,再确定答案
C项,第一个“其”,代词,它;“所以……者”,表凭借,可译为“用来……的”;“摧败零落”,指折断枝叶、凋落花草,使树木凋零;“乃”,是;“一气”,指构成天地万物的混然之气,这里指“秋气”;“之”,助词,的;“余烈”,余威。故“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的正确翻译为“它用来折断枝叶、凋落花草,使树木凋零的力量,便是一种构成天地万物的混然之气(秋气)的余威”。故选C。
6.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渐》以时间为话题,阐述珍惜时间的观点。作者写了“渐”在人和自然事物上的表现,在人事和环境上留下的痕迹,落笔绵密细腻,以情感人。
B. 《我的母亲》是一篇作者回忆母亲的记叙抒情散文,通过富有表现力的细节和简练传神的语言,刻画出一个既平凡又伟大的母亲形象。
C. 《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作者谴责战争,珍视生命价值,作品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D. 《山羊兹拉特》是美国犹太裔小说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辛格的短篇小说,虽然题材、情节、技巧都无过人之处,但它却响应了辛格作品中一以贯之的情感主题。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对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所考查的文章都出自课文,考查的内容涉及文章的体裁、作者、主题、写作方法、人物形象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求考生课内熟读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及写作手法。答题时一般采用排除法解答。解答时不要轻易断定哪一项是一定正确的,而是要怀疑每一项都是错误的,然后细心筛查,就会找出正确答案。
本题A项,“落笔绵密细腻,以情感人”错误。从全文来看,《渐》以时间为话题,展示了个体生命在流转过程中的变迁和演进,全篇行文智慧洒脱,以道理启发人,而不是“落笔绵密细腻,以情感人”。故选A项。
7.下列加点成语,全都使用不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近两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数量快速增长,专利申请质量蒸蒸日上,这表明我国专利申请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②我看了《流浪地球》《星际穿越》等科幻影片,发觉自己有点想入非非,常幻想自己在太空漫游。
③位于山西五台县东北的中国5A级景区五台山是游客无限向往的圣地,也是信徒摩顶放踵的道场
④我的文章原本平淡无奇,但经过语文老师的反复修改、涂脂抹粉后,就获得了校征文比赛一等奖。
⑤经过高二全体同学一上午的清扫,整座教学大楼窗明几净,布置整齐,使人一进来就心旷神怡。
⑥在福利院里,我们这些昔日孤苦零丁的孩子,生活学习都很好,和有父母的孩子没有什么差别。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③⑤⑥ D. ②⑤⑥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目测试重点是:一感情色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考生解答时应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①蒸蒸日上:一天天地向上发展,形容发展速度快,多指生活和生意。句中用来指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数量快速增长,望文生义,使用不正确。
②想入非非:形容脱离实际,幻想不能实现的事。句中用来指自己幻想在太空漫游,使用正确。
③摩顶放踵:意为从头顶到脚跟都磨伤。形容不辞辛苦,舍己为人。此处指信徒来的人数多,望文生义,不合语境。
④涂脂抹粉:原指女性化妆,现多比喻对丑恶事物进行粉饰。感情色彩不当。
⑤窗明几净:明亮的窗户,洁净的小桌子。形容房间干净明亮,陈设整洁。句中用来形容教学大楼清扫得干净,使用正确。
⑥孤苦零丁:形容孤单困苦,无依无靠。句中指孩子们进入福利院之前无依无靠的生活,使用正确。
故选B。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自足球事业纳入政府工作内容以来,通过各项政策调整和社会各界积极推动,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B. 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引领下,北斗系统作为一项国家高科技工程,一个开放型创新平台,日益激发出全民创业创新的巨大热情和无限潜能。
C. 不管中美日益密切的经贸往来,使得两个国家相互之间存在巨大的经济利益,但是现在如此激烈的贸易摩擦,不禁让人担心中美经贸关系的前景。
D. 2022北京冬奥会会徽将中国传统书法与抽象处理的滑雪赛道巧妙结合,实现了现代体育精神与中华文化魅力的完美融合。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再审查附加成分,做出正确判断。
A项,成分残缺,整个句子缺少主语,将“自足球事业纳入政府工作内容以来”改为“足球事业自纳入政府工作内容以来”。
B项,正确。
C项,搭配不当,关联词语“不管……但是”不搭配,应改为“尽管……但是”。
D项,语序不当,“实现了现代体育精神与中华文化魅力的完美融合”应改为“实现了中华文化魅力与现代体育精神的完美融合”。
故选B。
9.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要知道,他是村子里最蹩脚的猎手,从来瞄不准,不要说野兔子,就连一只松鼠也没打到过。
②他本来就双手发抖,瞄不准,现在又如此激动,结果便可想而知了。
③没人愿和他一起去打猎,因为他会把铁砂粒打到同伴的屁股上。
④躲在墙后面的朱阿开始瞄准了。
⑤当他朝树上的鸟儿开枪时,它们甚至动也不动。
A. ①⑤③④② B. ①③②④⑤ C. ④③②①⑤ D. ④①⑤③②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采用的是排序题形式,这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虑层次间的衔接,在以上排列的基础之上,再对比选项,确定答案。
本题所给句子中,只有④提到了人名“朱阿”,其他句子中都用的是人称代词“他”,可见④是总起句,应排在首位,排除A、B两项;①“从来瞄不准”紧承④“开始瞄准了”,故应排在④后;⑤中的鸟“动也不动”,与①打不到打不到“野兔子”“松鼠”形成递进,应排在①后;③是①⑤的结果,排除C项。
故选D。
10.下列句子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吃我一棒!”涂涂一会爬到沙发上翻跟头,大喊“我是孙悟空”,一会又在地上敬礼,说“我当解放军,母亲给我买枪”。(某小说片断)
B. “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国家间的贸易争端应以沟通磋商的方式解决,不能二话不说就喊打喊杀。”(外交部记者发布会)
C. “我刚在舅舅家坐下来,他就有事暂时离开了。我很无聊,只好看看电视,玩玩手机。”(小明与父亲的手机通话)
D. “张老师即将退休,却仍然为培养我们尽绵薄之力,我们深感荣幸,万分感谢。”(某校教师代表大会)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依据语境,看准对象,注意适应场合,把握语体,仔细判断。
A项,句中“我当解放军,母亲给我买枪”是孩子说的话,应用口语的形式,而“母亲”是书面语,不得体,应改用“妈妈”或“娘”等。
B项,外交部记者发布会上的讲话应使用书面语,“二话不说喊打喊杀”是口语化的表达,不适合用于新闻发布会这种严肃的场合,不得体。
C项,正确。
D
项,“绵薄之力”是谦辞,微不足道的力量,指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句中用来指老师培养学生所出的力,使用不得体。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这类题目命题往往着眼于:①依据语境,用语准确句式恰当;②看准对象,用语讲究分寸;③适应场合,巧妙用语;④把握语体,既要注意区分书面语和口语,还要注意区分各类文章的语体要求,如书信、公文、广播稿等等。因此学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并能够正确使用生活中常见的谦敬词语,解答时一定要考虑交际场合、对象和目的。
二、古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苏颋,字廷硕,弱敏悟,一览至千言,辄覆诵。第进士,调乌程尉。武后封嵩高,除左司御率府胄曹参军。再迁监察御史。长安中,诏覆来俊臣等冤狱,颋验发其诬,多从洗宥。迁给事中、修文馆学士,拜中书舍人。时瑰①同中书门下三品,父子同在禁莞②,朝廷荣之。
玄宗平内难,书诏填委,独顺在太极后阁,口所占授,功状百绪,轻重无所盖。书史白曰:“丐公徐之,不然,手腕脱矣。”中书令李峤曰:“舍人思若涌泉,吾所不及。”迁太常少卿,仍知制诰。遗父丧,起为工部侍郎,不开,终制乃就职。帝问宰相:“有自工部侍郎得中书侍郎乎?”对曰:“陛下任贤惟所命,何资之计?”乃诰以颋为中书侍郎。明日加知制诰。时李乂对掌书命,帝曰:“前世李峤、苏味道文擅当时,号‘苏李’。今朕得顺及义,何愧前人哉!”俄袭封许国公。
开元四年,进同紫微黄门平章事,修国史,与宋璟同当国。璟刚正,多所裁决,颋能推其长。在帝前敷奏璟有未及或少屈颋辄助成之有不会意颋更申璟所执故帝未尝不从二人相得欢甚。璟尝曰;“吾与苏氏父子同为宰相,仆射长厚,自是国器;若献可替否,事至即断,尽公不顾私,则今丞相为过之。”
八年,罢为礼部尚书。俄检校益州大都督长史,按察节度剑南诸州。巂州蛮苴院与吐蕃连谋入寇,获谍者,吏请讨之,颋不听,移书还其谍曰:“毋得尔。”苴院羞悔,不敢侵边。
从封泰山,诏颂朝觐坛,世咨其文。还,分主十铨③事。卒,年五十八。诏赠右丞相,谥曰文宪。颋性廉俭,奉禀悉推散诸弟亲族,储无长赀。自景龙后,与张说以文章显,称望略等,故时号“燕许大手笔”。帝爱其文,曰:“卿所为诏令,别录副本,署臣某撰,朕当留中。”后遂为故事。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五》)
【注】①瑰:苏之父苏瑰,官至左仆射。②禁筅:宫门管钥,喻指宫廷中的机要部门。③十铨:唐玄宗采纳御史中丞宇文融的建议,将吏部的官吏选授事物分为十铨,命苏颋等十人主持吏部铨选。
11. 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
A. 在帝前敷奏/璟有未及/或少屈/颋辄助成之/有不会意/颋更申璟所执故/帝未尝不从
B. 在帝前敷奏/璟有未及/或少屈颋/辄助成之/有不会意/颋更申璟所执/故帝未尝不从
C. 在帝前敷奏/璟有未及/或少屈颋/辄助成之/有不会意/颋更申璟所执故/帝未尝不从
D. 在帝前敷奏/璟有未及/或少屈/颋辄助成之/有不会意/颋更申璟所执/故帝未尝不从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指男子20岁举行冠礼后在本名以外所起的别名,一般与本名的意义没有关系。
B. 国公:唐代爵位的等级之一,地位在王之下,在郡公、县公、县侯之上,极为尊贵。
C. 吐蕃:是古代藏族建立的政权。据有今西藏地区的全部,势力曾达西域、河陇地区。
D. 封泰山:意为到泰山举行祭天大典,是古代君主利用来巩固政权、夸侈政绩的活动。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 )
A. 苏颋思维敏捷,聪明过人。他一览千字,并且立刻就能背诵;他草拟诏书思如泉涌,而且斟酌恰当。
B. 苏颋举重若轻,不战屈人。吐蕃勾结巂州蛮族谋划入侵,他归还间谍,修书警示,使吐蕃不敢妄动。
C. 苏颋深得赏识,多次升迁。武则天当政时,他官至中书舍人;唐玄宗执政时,曾破格提拔他为中书侍郎。
D. 苏颋文才超群,极受推崇。皇帝认为他不在前代李峤、苏味道之下,将其所草诏令的副本留在宫中欣赏。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遭父丧,起为工部侍郎,辞不拜,终制乃就职。
(2)颋性廉俭,奉禀悉推散诸弟亲族,储无长赀。
【答案】11. D 12. A 13. B
14. (1)苏颋遭遇父亲的丧事,皇帝起用他担任工部侍郎(或“被起用为工部侍郎),苏颋拒绝接受官职,服满丧期后才就任。
(2)苏颋生性廉洁节俭,所得俸禄全都送给各位弟弟和亲戚,家中没有积蓄多余财物。
【解析】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画线句子上文说苏颋与宋璟一同执掌国政,宋璟为人刚直,很多事都能断然裁决,苏颋能推许他的长处,据此推断,画线句子说的是苏颋与宋璟在皇帝面前奏事时的表现,其中,“璟”是人名,指宋璟,“颋”是人名,指苏颋,在句中应做主语,“颋辄助成之”应断在一起,排除B、C两项。
再比较A、D两项,“故”是“所以”“因此”的意思,表示上文是原因,下文是结果,“帝未尝不从”是苏颋协助宋璟完成奏事的结果,可见“故”前应断开,排除A项。
故选D。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A项,“一般与本名的意义没有关系”错误。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也就是说“字”与本名的意义是有关系的。 故选A。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B项,“吐蕃勾结巂州蛮族谋划入侵……使吐蕃不敢妄动”错误,由原文“巂州蛮苴院与吐蕃连谋入寇,……移书还其谍曰:‘毋得尔。’苴院羞悔,不敢侵边”可知,是巂州蛮族首领苴院与吐蕃联合谋划入侵,受苏颋警示后苴院十分羞愧,不敢入侵边境。并不是“吐蕃勾结巂州蛮族”,也不是“吐蕃不敢妄动”。
故选B。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1)句前省略主语“苏颋”,翻译时当补出;“遭”,遭遇;“起”,起用;“为”,动词,担任;“辞”,推辞,拒绝;“不拜”,不接受官职;“终制”,服满丧期;“乃”,才。
(2)“廉俭”,廉洁节俭;“奉禀”,俸禄、俸粮;“悉”,全;“推散”,送给;“赀”,财物;“长赀”,多余的财物。
【点睛】第1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参考译文
苏颋,字廷硕,小时候就极聪明,眼睛一扫就能看一千字,且即刻就能背诵。考中进士后,调任乌程县县尉。武则天到嵩山举行祭天礼式,升苏颋为左司御率府胄曹参军,再提升为监察御史。长安年间,武则天下诏令苏颋复核来俊臣等人所造成的冤案,苏颋查验揭发诬陷的情况,对受冤者多做洗雪、宽恕的处理。后来,他升任给事中、修文馆学士,任中书舍人。那时,他父亲苏瑰任同中书门下三品,父子同在宫中机要部门。朝廷中的官员都认为此事非常荣耀。
玄宗平定内乱,需要草拟的诏书非常多,全由苏颋一个人在太极宫后阁口授书诏内容,依据功劳的不同,草拟诏书内容,丝毫没有差错。书史说:“求求您说慢一点,不然,我的手腕都要掉了。”中书令李峤说:“苏舍人才思如泉涌,我比不上他。”苏颋被升为为太常少卿,仍掌管起草诰命。他遭遇父亲的丧事,皇帝起用他担任工部侍郎,苏颋拒绝接受官职,服满丧期后才就任。皇帝问宰相:“有没有从工部侍郎直接升任中书侍郎的?”宰相回答:“陛下想要任用贤能,我们都听从您的旨意,何必计较其资历呢?”于是皇帝下诏任命苏颋为中书侍郎,第二天加封知制诰之职。那时,李乂与苏颋共同执掌草拟诏令的事务。皇帝说:“前世李峤、苏味道是当时文坛上的高手,时人称他们为‘苏李’。如今我有了苏颋及李乂,与前人相比也无愧了。”不久,苏颋承袭父亲爵位,被封为许国公。
开元四年(716),升任同紫微黄门平章事,修国史,与宋璟一同执掌国政。宋璟为人刚直,很多事都能断然裁决,苏颋能推许他的长处。在皇帝面前奏事时,宋璟有没说到的,或应对时一时答不上来的,苏颋就协助完成。如皇帝不能即刻领会意图的,苏颋就再次申说宋璟的意见,所以他们的奏请,皇帝没有不听从的。这两人相处得十分融洽。宋璟曾说:“我与苏氏父子同为宰相,仆射(苏瑰)是忠厚长者,确是可以治国的人才;但若论向君主进谏,劝善规过,议论兴革,有事当即判断处理,尽心为公、不徇私情,那么现在的宰相超过他的父亲了。”
开元八年(720),苏颋被罢去宰相之职,担任礼部尚书。不久,调为检校益州大都督长史,巡察管辖剑南各州。巂州蛮族首领苴院与吐蕃联合谋划入侵。苏颋抓获了他的一个间谍。手下官吏要求出兵讨伐,苏颋不答应,只给苴院写了封信,并放间谍回去。信中只说“不可以这样干”。苴院得信十分羞愧,不敢入侵边境。
开元十三年(725),跟随皇帝到泰山祭天。诏令苏颋撰写朝觐碑文,世人极为赞赏。还京后,要他分管选官之事。此后,苏颋去世,终年五十八岁。朝廷追赠他右丞相之职,赐谥为“文宪”。苏颋生性廉洁节俭,所得薪俸全都送给各个弟弟和亲戚,家中没有积蓄多余的财物。景龙年后,他与张说同以文章闻名。当时人称他们为“燕许大手笔”。皇帝非常喜欢他的文章,说:“你所写的诏令,另录一个副本,署上‘臣某撰’字样,我要留下时常翻阅。”后来,此事成为旧例。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各题。
从军行
张祜
少年金紫①就光辉,直指边城虎翼②飞。
一卷旌收千骑虏,万全身出百重围。
黄云断塞寻鹰去,白草连天射雁归。
白首汉廷刀笔吏③,丈夫功业本相依。
【注】①金紫:金鱼袋及紫衣,是唐朝官员的佩饰和官服,亦借指贵官。②虎翼:古战阵名。③刀笔吏:掌文书的小吏。
15. 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虎翼”既指战阵,又在直觉上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威猛凌厉的感受
B. 黄云横断边塞,仿佛找寻高翔的苍鹰,此景展现了边塞的雄奇壮丽。
C. 尾联流露出不屑做文书小吏度此一生,而应以征战建功立业的思想。
D. 整首诗歌节奏明快,笔力雄劲,气势磅礴,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
16. 颔联展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诗句赏析。
【答案】15. B 16. 答案1:颔联展现了一个胆略过人(或威震敌胆、战功卓著)、武艺高强的英雄形象。上句写少年仅凭一面卷起的旌旗,极少的兵力,就使上千敌骑投降。(或理解成一挥旗就使上千敌骑投降。)“一”与“千”相对举,突出了他胆略过人(或威震敌胆、战功卓著)。下句写少年杀出敌军重围,毫发无伤,“万全”与“百重”相对举,突出了他武艺高强,万夫莫当。
答案2:颔联展现了一个英勇胆大、武艺高强的英雄形象。“千骑虏”“百重围”写出敌人的强大,战事的激烈,以反衬少年的胆大艺高。 “收”“出”二字表现了少年收服上千敌骑、冲出百重包围的高超武艺。
【解析】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再对比选项得出答案。
B项,“黄云……仿佛找寻高翔的苍鹰”错误。“黄云”指的是黄土烟尘,“黄云断塞寻鹰去”的意思是“黄土烟尘阻断的边塞,少年去寻找仓鹰”,“寻鹰去”的不是“黄云”,而是主人公。故选B。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题干要求答出“颔联展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找到诗中描写该人物的句子,然后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入手,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本诗颔联为“一卷旌收千骑虏,万全身出百重围”,翻译过来意思是“少年用一面卷起的旌旗收伏了上千骑敌人,杀出百层包围依然保全了自身”,也可翻译为“少年一挥动旌旗就收伏了上千骑敌人,杀出重重包围依然毫发无伤”。上句中“一”和“千”相对,下句中“重围”和“万全”相对,“千骑虏”“百重围”突出了敌人的强大,也表明战事非常紧张,对少年的形象起到了反衬的作用。上句中的“收”,下句中的“出”是对少年的动作描写,突出了人物的气势。少年凭借一面卷起的旗子就能“收千骑虏”,可见少年威震敌胆,武艺高强,功勋卓著;少年“出百重围”而能“万全身”,则表明少年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胆略过人,是一个英雄的形象。考生在解答时要注意先总述,后分析。
【点睛】第2小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这类题目设问方式一般为“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中刻画的某形象有怎样的特征”“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等。可单独设题,也可以渗透在分析诗歌思想情感考点之中。解答时要注意以下角度:①抓住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刻画人物的角度分析;②抓住环境的烘托渲染、他人他物的对比衬托等侧面描写塑造人物的角度分析;③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④积累常见的形象及特征,如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献身边塞、反对征伐,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等。一般的答题步骤为:①明确形象;(性格特征+身份);②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③形象的意义。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岳阳楼记》中以水边花草表现洞庭湖春色两句“_________,_________”。
(2)《醉翁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以散句的形式收束对山中四季景色的描写,引出游人的游乐与太守的宴饮。
(3)《琵琶行》中写自己被贬以来,面对良辰美景也只能借酒浇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_________,_________”二句将刘义隆北伐前的踌躇满志与惨败后的惊惶无措进行鲜明对比。
(5)《阿房宫赋》的“_________,_________”反映了项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的历史。
【答案】 (1). 岸芷汀兰 (2). 郁郁青青 (3). 四时之景不同 (4). 而乐亦无穷也 (5). 春江花朝秋月夜 (6). 往往取酒还独倾 (7). 封狼居胥 (8). 赢得仓皇北顾 (9). 楚人一炬 (10). 可怜焦土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要注意下列字词的正确写法:岸、芷、汀、青、倾、胥、赢、仓皇、炬。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数千年传统中,家是人伦秩序的核心,费孝通以“差序格局”所表述的秩序典范,就是以家人为中心圆、按照亲疏远近关系由内而外的层层外推。在这样的秩序典范中,家具有集政治、伦理与文化于一身的意义。家的伦理原则是孝道,而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是一项基本原则,其中虽然有孝(家的伦理原则)与忠(国的伦理原则)之间的张力,但更受重视的是孝悌于家的人鲜有政治上犯上作乱的可能性,故而《礼记·大学》提出这样的看法:家齐而后国治。
从衣食住行开始,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的初始性教育、气质之熏陶,都显示了家作为人生起源与归宿地的意义,但家所承担的,既不是教堂的功能,也不是古希腊归于“家政学”(经济学)意义上的功能,而是在教养与熏陶、生活与教育等方面,承担代际传承、文化与传统基因更新的伦常事业。成家与立业既是人生的两大支柱,又是父子之间代际相承者。孝道的实质就是守护这份家业。传宗接代,维持家族祭祀的香火不绝,这固然是家的重要功能,但更重要的是,维持耕读传家,承传家族的文化理想于不坠——此中深含着中国人所具有的世代生成的时间意识。这种时间意识由于下述情况而得以巩固:家的共同体固然由在世的家庭成员构成,但通过祭祀、家谱等方式建立在世者与去世者之间的关联,由此使得家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今日意义上的由生者与生者构成的小家庭,而成为生人与业已去世的先人即鬼神构成的共同体。
这种生者与死者之间的绵延连续,使得历史过程中的文化维度得以在家中聚集,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在传统中国出现的那些与家相关联的词语,比如,传达家作为教化一伦常共同体的“家学”、“家风”、“家教”、“家礼”、“家训”、“家道”、“家法”、“家规”、“家范”等,体现家的历史意识与宗教精神的“家谱”、“家祠”、“家世”、“家业”、“家语”、“家神”等。所有这些词语,都体现了家在传统中国所具有的特别意义。即便家被现代的经济制度和文化思潮不断边缘化,也依然超出了古希腊的家作为私有领域的“家政学”的意义。在古希腊人那里,日常生活基本物质的满足构成家的主体功能,但即便在现代中国,家的意义也没有被限定为日常生活的生理一生物之满足,家依然被视为教化与伦理的策源地之一。樊浩领导的“中国大众意识形态报告”课题组发现,在人们的意识中,位居当今中国社会伦理道德的三大策源地之首的是家庭(家庭63.2%,学校59.7%,社会32.2%)。
(摘编自陈赟《“去家化”与“再家化”: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内在张力》)
18.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是中国传统人伦秩序核心,有政治、伦理、文化等方面的意义,其伦理原则是孝道。
B. 政治上犯上作乱的人鲜有孝悌于家的可能性,故而《礼记大学》认为“家齐而后国治”。
C. 传统中国的家与古希腊的家不同,前者承担代际传承、文化与传统基因更新的伦常事业。
D. 中国的家,即使被现代经济制度和文化思潮不断边缘化,仍是教化与伦理的策源地之一。
19.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引用“差序格局”概念,是为了证明家在人伦秩序中的地位。
B. 文章按照从古代到现代的时间顺序,阐明了孝道、家等概念的内涵。
C. 文章多次提到古希腊,在对比论述中突出传统中国的家的特点。
D. 文章引证的来源很丰富,有经典文献、学者论述和社会科学研究等。
20.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代以来把家的伦理道德当作国家治理的一项基本原则,使古代中国形成“差序格局”的秩序典范。
B. 只要通过祭祀、家谱等方式建立生人与死去的先人的关联,家就得以聚集历史过程中的文化维度。
C. 古希腊的家与传统中国的家不同,它缺乏“家谱”、“家祠”等词语所体现的历史意识和宗教精神。
D. 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是一项基本原则,这使得“家天下”观念的封建专制制度在中国得以长期存在。
【答案】18. B 19. B 20. C
【解析】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
B项,曲解文意,“政治上犯上作乱的人鲜有孝悌于家的可能性”错误。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一段,原文为“孝悌于家的人鲜有政治上犯上作乱的可能性”,由此并不能得出“政治上犯上作乱的人鲜有孝悌于家的可能性”这一结论。故选B。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题中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答题时,要在整体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文本具体内容对各选项表述进行认真比照,确定其表述正确与否。
B项,“文章按照从古代到现代的时间顺序”错误。从全文来看,本文逻辑严密,逐层深入,先阐明家的重要地位,接着分析孝道对家的意义,然后列举关于家的词语来证明家在历史上所具有的多种文化维度,是按照逻辑顺序展开的,而非时间顺序。故选B。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为可能说成绝对,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解答时一般要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理清文章层次,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再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
A项,因果关系不当。“使古代中国形成‘差序格局’的秩序典范”错误,由选项来看,“把家的伦理道德当作国家治理的一项基本原则”与“差序格局”的形成没有直接关系。选项中“汉代以来把家的伦理道德当作国家治理的一项基本原则”表述不严密,原文说的是“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是一项基本原则,其中虽然有孝(家的伦理原则)与忠(国的伦理原则)之间的张力”。
B项,“只要……就”对条件关系的判断过于绝对,而且“祭祀”等行为与“聚集文化维度”无直接关系,原文说的是“通过祭祀、家谱等方式建立在世者与去世者之间的关联”,“这种生者与死者之间的绵延连续,使得历史过程中的文化维度得以在家中聚集”。
D项,强加因果,“这使得‘家天下’观念的封建专制制度在中国得以长期存在”错误。结合现实可知,“封建专制制度在中国长期存在”的原因是复杂的,不可能是单一的原因造成的。
故选C。
【点睛】第2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时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截击
孙犁
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我们从小屋里走出来,看了看吴召儿姑家的庄园。这个庄园,在高山的背后,只在太阳刚升上来,这里才能见到光亮,很快就又阴暗下来。东北角上一洼小小的泉水,冒着水花,没有声响;一条小小的溪流绕着山根流,也没有声响,水大部分渗透到沙土里去了。这里种着像炕那样大的一块玉蜀黍,像锅台那样大的一块土豆,周围是扁豆,十几棵倭瓜蔓,就奔着高山爬上去了!在这样高的黑石山上,找块能种庄稼的泥土是这样难,种地的人就小心整齐地用石块把地包镶起来,恐怕雨水把泥土冲下去,奇怪!在这样少见阳光、阴寒冷的地方,庄稼长得那样青,那样坚实。玉蜀黍很高,扁豆角又厚又大,绿得发黑,像说梅花调用的铁响板。
吴召儿出去了,不久,她抱回一捆湿木棍;
“我一个人送一把拐杖,黑夜里,它就是我们的眼睛!”
她用一把锋利明亮的小刀,给我们修着棍子。这是一种山桃木,包皮是紫红色,好像上了油漆;这木头硬得像铁一样,打在石头上,发出铜的声音。
这半天,我们过得很有趣,差不多忘记了反“扫荡”。
当我们正要做下午饭,一个披着破旧黑山羊长毛皮袄,手里提着一根粗铁棍的老汉进来了;吴召儿赶着他叫声姑父,老汉说:
“昨天,我就看见你们上山来了。”
“你在哪儿看见我们上来呀?”吴召儿笑着问。
“在羊圈里,我喊你来着,你没听见!”老汉望着内侄女笑,“我来给你们报信,山下有了鬼子,听说要搜山哩!”
吴召儿说:“这么高的山,鬼子敢上来吗?我们还有手榴弹哩!”
老汉说:“这几年,这个地方目标大了,鬼子真要上来了,我们就不好走动。”
这样,每天黎明,吴召儿就把我唤醒,一同到那大黑山的顶上去放哨。山顶不好爬,又危险,她先爬到上面,再把我拉上去。
山顶上有一丈见方的一块平石,长年承受天上的雨水,被冲洗得光亮又滑润。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从山顶可以看见山西的大川,河北的平原,十几里、几十里的大小村镇全可以看清楚。这一夜下起大雨来,雨下得那样暴,在这样高的山上,我们觉得不是在下雨,倒像是沉落在波浪滔天的海洋里,风狂吹着,那块大平石也像要被风吹走。
吴召儿紧拉着我爬到大石的下面,不知道是人还是野兽在那里铺好了一层软软的白草。我们紧挤着躺在下面,听到四下里山洪暴发的声音,雨水像瀑布一样,从平石上流下,我们像钻进了水帘洞。
吴召儿说:“这是暴雨,一会儿就睛的,你害怕吗?”
“要是我一个人我就怕了,”我说,“你害怕吧?”
“我一点儿也不害怕,我常在山上遇见这样的暴雨,今天更不会害怕。”吴召儿说。
“为什么?”
“领来你们这一群人,身上负着很大的责任呀,我也顾不得怕了。”
她的话,像她那天在识字班里念书一样认真,她的话同雷雨闪电一同响着,响在天空,落在地下,永远记在我的心里。
一清早我们就看见从邓家店起,一路的村庄,都在着火冒烟。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在山脊梁上往这里爬行。一路不断响枪,那是各村伏在山沟里的游击组。吴召儿说:
“今年,敌人不敢走山沟了,怕游击队。可是走山梁,你就算保险了?兔崽子们!”
敌人的目标,显然是在这个山上。他们从吴召儿姑父的羊圈那里翻下,转到大黑山来。我看见老汉仓惶地用大鞭把一群山羊打得四散奔跑,一个人登着乱石往山坡上逃。吴召儿把身上的手榴弹全拉开弦,跳起来说:
“你去集合人,叫姑父带你们转移,我去截兔崽子们一下。”她在那乱石堆中,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
我喊:“红棉袄不行啊!”
“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几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地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
她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
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山下那条激荡的大河的时候,听到了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击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
(节选自《吴召儿》)
2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作者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塑造吴召儿姑父这样一个支持革命的群众形象。
B. 文中描写夜里狂风暴雨,凸显环境的恶劣,为下文塑造主人公吴召儿的形象做铺垫。
C. 文中划线句子运用借代、比喻、象征的手法,写出女孩为革命事业的火红纯洁的心。
D. 文章以“我们”听到手榴弹的爆炸声结尾,给读者留下悬念,符合全知视角的特点。
E. “我”不仅是叙述者,也是小说中的角色,参与事件的过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22. 在作者笔下,吴召儿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3. 本文以战争为主题,写得却不那么血腥残酷,而是洋溢着诗意与温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具体表现的。
【答案】21. CD 22. (1)机智敏捷。了解敌情,知道改走山梁;截击时反穿红棉袄,不惹眼,体现机智。行动敏捷,像一只逃散的小白羊,在乱石尖跳跃前进。(2)热情负责。面对危险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总是有说有笑,冲在前面,洋溢着热情,体现责任感。(3)勇敢无畏。她带领战士们躲避敌人扫荡,带头冲锋陷阵,截击敌人,丝毫没有女性的柔弱。
23. (1)情节上充满温情的日常生活写得多,战争场面写得少(或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或者答:日常生活与革命生活的融合。如做午饭、羊圈、赶羊,这些乡村的日常生活,与截击敌人融合在一起,淡化战争的险恶。)(2)人物形象的塑造突出活泼热情、乐观勇敢的性格特点。通过吴召儿与她姑父及战士有说有笑的对话描写,体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敌人来犯,她只身前往截击,展现了女英雄的大无畏精神。(3)语言注重简洁优美的诗意化表达。如明明是狂风暴雨,却说像钻进了水帘洞;又如坐在平石上,“如活在天空里”。(4)环境描写注重营造清新明丽的散文诗般的意境。如开头对吴召儿姑家庄园的描写。
【解析】
【2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对小说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C项,“运用借代、比喻、象征的手法”错误,画线句子中没有使用借代与象征的手法。
D项,“全知视角”错误,应为“有限视角”。“全知视角”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叙述者并无固定视角,像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洞察一切。“有限视角”是限知限觉的视角,用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去叙述事件的过程,叙述的眼光往往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只能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本小说“我”不仅是叙述者,也是小说中的角色,结尾留下悬念,所以并不是“全知视角”,而是“有限视角”。
故选CD两项。
【2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要先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该人物的相关描述,然后抓住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来分析。从全文来看,吴召儿是一个农村抗日女青年,她说“鬼子敢上来吗?我们还有手榴弹哩”“领来你们这一群人,身上负着很大的责任呀,我也顾不得怕了”
,为了掩护战士们转移她主动去截击敌人,可见她有责任心,勇敢无畏,丝毫也没有女性的柔弱。截击敌人时发现红棉袄容易暴露目标,就“把棉袄翻过来”,伪装起来,可见她聪明机智。和“我”一起去放哨,“山顶不好爬,又危险,她先爬到上面,再把我拉上去”,在截击敌人时她“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可见她行动敏捷。她知道敌人“不敢走山沟了,怕游击队”,为了保险改“走山梁”,可见她了解敌情。虽然是在反扫荡的情况下,而且生活在高高的黑石山上,自然环境恶劣,吴召儿总是和大家有说有笑,表现出她开朗热情的一面。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分点概括,可得出本题答案。
【2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题干说“本文以战争为主题,写得却不那么血腥残酷,而是洋溢着诗意与温情”,要求考生“分析作者是如何具体表现的”,考生需要通读全文,从情节安排、人物形象塑造、语言特点、环境描写等角度进行分析。
从情节安排来看,小说先写了吴召儿给“我们”准备拐杖;然后写了“我们正要做下午饭”时姑父来报信,提到姑父在羊圈时看到吴召儿的情节;接着写“我”和吴召儿放哨时谈论山里的暴雨;再写发现敌人时姑父赶着羊逃,吴召儿去截击敌人……全文并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而是以乡村日常生活为主体,这就淡化了小说中的战争的气氛。
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来看,主人公吴召儿是一个农村女青年,故事发生在鬼子大扫荡时期,吴召儿当时生活在“少见阳光、阴寒冷”的山中,带领一群战士反扫荡,虽然时时面临危险,自然环境恶劣,但她无论是对亲人还是对战士们都有说有笑,活泼热情;而且她面对敌人丝毫不畏惧,说“鬼子敢上来吗?我们还有手榴弹哩”,敌人进攻时,她让战士们转移,自己挺身而出截击敌人,可见这是一个勇敢乐观的女英雄形象。
从语言特点来看, 用散文诗的语言来写小说,是孙犁创作的一个特点。他的小说语言简洁、优美,富于诗情画意,本文也是如此,如“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我们紧挤着躺在下面,听到四下里山洪暴发的声音,雨水像瀑布一样,从平石上流下,我们像钻进了水帘洞”等,把恶劣的自然环境描写得充满诗意。
从环境描写的角度来看,小说开头对吴召儿姑家的庄园进行了描写,这里本来是一个“少见阳光、阴寒冷”的地方,但在作者笔下,“泉水,冒着水花”“小小的溪流绕着山根流”,一块块小小的农田里“庄稼长得那样青,那样坚实”,营造出清新明丽的意境。
考生综合上述分析,可概括出本题答案。
【点睛】第2题是鉴赏人物形象类题目,这类题目是高考小说阅读常考题目,解答时要注意把人物放在情节发展中,抓住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来分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借助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借助环境描写烘托人物),阅读时要注意从文本中进行筛选。另外,还要考虑作者的感情倾向,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①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②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③使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④运用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四、语言文字运用(7分)
24.某部门对大学生进行中国品牌认知调查,下面是统计与分析:
外国品牌
认为是中国
品牌的比例
中国品牌
认为是中国
品牌的比例
宜家家具
92.5%
达芬奇家具
21.5%
露华浓彩妆
75.8%
TCL家电
50.1%
舒肤佳香皂
90.9%
达芙妮女鞋
26.4%
(1)从表格中可以看出:____________。
(2)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把外国品牌认为是中国品牌的人数多(或:把外国品牌认为是中国品牌的人数比例高)把中国品牌认为是中国品牌的人数少(或:把中国品牌认为是中国品牌的人数比例低) (2). 外国品牌喜欢采用中文名,中国品牌喜欢采用外国名。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鲜明的能力,采用的是图文转换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一定要兼顾表格中的各个要素,首先要读清图表的标题注释,明确调查对象、调查内容,然后分析数据变化,找规律,舍弃次要信息保留主要信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注意用词准确。
本题要求根据图表写出结论并分析原因。图表显示,认为外国品牌“宜家家具”“露华浓彩妆”“舒肤佳香皂”是中国品牌的比例分别高达92.5%、75.8%、90.9%,而认为中国品牌“达芬奇家具”“TCL家电”“达芙妮女鞋”是中国品牌的比例则分别为21.5%、50.1%、26.4%,相对偏低。可见,把外国品牌认为是中国品牌的人数多,把中国品牌认为是中国品牌的人数少。据此可得出第一问的答案。比较两组品牌的名称和数据就会发现,“宜家家具”“露华浓彩妆”“舒肤佳香皂”虽是外国品牌,却都采用了中文式名称;而“达芬奇家具”“TCL家电”“达芙妮女鞋”虽是中国品牌,却都采用了外国外国名称。由此可分析出第二问的答案,即,原因是外国品牌喜欢采用中文名,中国品牌喜欢采用外国名。
25.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不超过40字)。
我们一直以来就存在着历史文献学和考古学两大话语系统,这两大话语系统最初是边界明显的:一边是历史文献上的伏羲、女娲、三皇五帝、夏商周王朝;一边是考古学上的前仰韶、仰韶、龙山、二里头、二里岗时代。这两大话于系统的合流是在殷墟。为什么是在殷墟?有一个绝对不可逾越的条件就是,当时有可以证明自己族属和王朝归属的文字材料出现,这才可以把这两大话语系统整合,以后的西周、东周、秦汉魏晋都可以证明,但在那之前没有文字材料,没有史证。在前殷墟时代,如果我们把考古学遗存跟它的族属、王朝归属相对应的话,都只能是推论和假说。
【答案】殷墟文字材料的出现,使历史文献学和考古学这两大话语系统得以整合。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认真阅读所给文段,明确文段可以分为几层,每层什么内容,层与层之间是什么关系。然后筛选重点句子(或词语),归纳主要意思,最后根据字数限制组织语言答题。
本题所给材料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历史文献学和考古学两大话语系统,并指出“这两大话于系统的合流是在殷墟”,第二部分则重点分析为什么说“两大话于系统的合流是在殷墟”,指出“当时有可以证明自己族属和王朝归属的文字材料出现,这才可以把这两大话语系统整合”。综合两部分信息,可概括出材料的主要意思,如“殷墟文字材料的出现,使历史文献学和考古学这两大话语系统得以整合”。注意语言通顺流畅,还要注意字数限制。
五、写作(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太湖马拉松比赛中,主办方安排志愿者进入赛道,向正在冲刺的运动员何引丽递国旗。何引丽接住了国旗,却打乱了步伐节奏,跑了几步后,国旗掉在地上。最终,她以5秒之差屈居亚军。
赛后,马拉松运动员魏静称,何引丽丢国旗是把成绩看得比国旗更重要。何引丽解释,当时胳膊跑僵了,没拿稳国旗。主办方回应,让选手披国旗冲过终点是赛事的预定环节,但没想到造成了这样的意外。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何引丽、魏静、主办方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兴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给魏静的一封信
魏静:
你好!
苏州太湖马拉松赛之后你说何引丽丢国旗是把成绩看得比国旗更重要,言外之意就是何引丽不爱国。对于你的这种观点,我不敢苟同。根据当时的情况,何引丽原本很有希望夺冠,却因冲刺时志愿者硬塞给她国旗乱了节奏,终以五秒之差与冠军失之交臂,让人深感惋惜。试想,作为一名运动员,最好的爱国表现是什么?是获得冠军的奖杯,而不是搞搞形式,喊几句口号。所以我想对你说,请理性评价何引丽的爱国行为。
志愿者硬塞给何引丽国旗实属不当,严重干扰了她冲刺时摆臂助力,打乱了她的冲刺节奏。国旗是国家象征,确实比比赛成绩重要。何引丽如果是故事丢掉国旗,她的行为确实不妥,绝对不能提倡。但我相信她的解释,她正在全身心投入比较,整个人处于高度紧张之中,胳膊僵硬没有拿稳国旗完全有可能,我们应对此多一分理解,而不是无限放大,过分指责。
竞速体育分秒必争,何引丽无辜受到干扰,错失了冠军,本就无比伤心,赛后被指责不爱国,就更是雪上加霜了。你可否想过:为什么会有人站在赛道中硬塞给她一面国旗?有谁允许志愿者进入赛场跑道?比赛时是否有非洲志愿站在赛道中硬塞给非洲选手一面国旗?非洲志愿者尚知道这一常识,何以中国的志愿者上演如此无知的闹剧?有谁规定运动员要身披国旗冲过终点?如果没有,等她冲过终点,战胜对手,站在冠军领奖台上再塞给她国旗,不是更振奋人心?
你若爱国,请理性评价何引丽的爱国行为。
何引丽参加这场国际性比赛,她代表的是国家,她的终极任务就是奋力拼搏、成功夺冠。尤其是最后冲刺阶段,更应心无旁骛,排除干扰,集中精力,冲向终点。即使何引丽没有夺冠的希望,都不能否定她的爱国初心,更何况她已竭尽全力,接近冠军。有谁能够理解一个在风雨中奋力奔跑了42 公里的运动员对冠军的渴望?对于她的无心之过、情急之错是否应多一分宽容和理性评判。
《晏子春秋》载:景公欲杀丢了爱鸟的烛邹,晏子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
同理,也可数何引丽“以其罪”,其错有三:为了夺冠,志愿者拦在跑道上硬塞国旗都不接,其错一也;让国际上都知道,中国的志愿者无知到还不如非洲的志愿者懂常识,其错二也;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的爱国网友爱护无知的志愿者而口诛笔伐国家优秀运动员,其错三也。
我想,你也不想有这样的结果吧?
你若爱国,请理性评价何引丽的爱国行为,请理性反思一下自己的言行。
此致
敬礼
兴华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以任务驱动性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题目由材料和任务两部分组成,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辨清材料的类型,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分析,比如本次作文,所给材料是一则实事新闻,审题时就要理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等;然后明确任务,确定写作的角度。
审题:
本题所给材料说的是在太湖马拉松比赛中,运动员何引丽因志愿者递国旗打乱了步伐节奏,掉了国旗又痛失冠军引起争议的事。材料中涉及了三方要素,一是何引丽,在冲刺关头,她虽然开始接住了国旗却又掉在了地上,最终以5秒之差失去冠军;二是运动员魏静,她称何引丽把成绩看得比国旗更重要,言外之意是何引丽不够爱国;三是主办方,主办方承认让志愿者递国旗是预设行为,本意是让选手披国旗冲过终点。
从何引丽的角度来看,她是一名运动员,为国争光的最好方式就是获得冠军,递国旗的行为无疑干扰了她的比赛,阻碍了她夺冠,但她又是一名中国人,如果真是有意扔掉国旗则是不对的,不过考虑到她处于马拉松的冲刺阶段,全身高度紧张,按她的解释“胳膊跑僵了,没拿稳国旗”完全是可能的,因此从她的角度来看,考生可以从支持何引丽的角度来写,对她掉国旗的行为表示理解;也可以从批评何引丽的角度来写,认为她把个人成绩看得比国旗重要;还可以从辩证的角度来写,指出扔旗有错,但爱国心不能否定。
从魏静的角度来看,考生可以否定魏静的观点,批评她道德绑架,不能客观冷静地看问题;也可以从赞成魏静的角度来写。
从主办方的角度来看,主办方的本意是要通过运动员身披国旗冲过终点来表达爱国的情感,没想到反而阻碍了运动员夺冠,显然主办方忽略了对于运动员来说夺冠才是最好的爱国,主办方的行为有炒作之嫌。而且对于主办方来说,他们本应维护赛场秩序,给运动员夺冠开路,却自己干扰了比赛秩序,影响了比赛,主办方确实应反思。考生可以写理解主办方的爱国之心;也可以批评主办方的形式主义,炒作行为等。
本题的任务是要求考生发表对所给材料的看法,“给何引丽、魏静、主办方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态度,这就告诉考生,此题围绕“何引丽”“魏静”“主办方”中任何一方立意皆可,但要以书信体进行写作,同时提醒考生注意书信体的格式。
参考立意:
角度一:写给何引丽
(1)支持何引丽:
①运动员夺冠才是最好的爱国行为,国旗无心滑落可以理解。
②何引丽“扔掉的”不是国旗,而是比赛中的干扰,夺冠后再披国旗更爱国。
③何引丽丢国旗是无心之失,并非重成绩、不爱国。
(2)批评何引丽:何引丽丢国旗是把成绩看得比国旗更重要,把个人荣誉看得比国旗尊严更重要。
(3)辩证地看待:扔国旗固然有错,但不可否定爱国心。
角度二:写给魏静
(1)反对魏静的观点:批评何引丽丢国旗是道德绑架。运动员追求最好成绩、为国争光才是爱国的最佳表现。
(2)赞同魏静的观点:何引丽丢国旗是把成绩看得比国旗更重要,应批评。
角度三:写给主办方
(1)批评主办方:
①要求何引丽披国旗冲终点,是形式主义,是对爱国的误解。
②作为主办方,应当全力维护比赛秩序,不该设置干扰比赛正常秩序的环节。
③要求何引丽披国旗冲终点是拿爱国来炒作。
④维护好比赛秩序,为爱国者开路才是最好的爱国。
(2)理解主办方:要求何引丽披国旗冲终点,是出于爱国教育的动机,可以理解。
素材:
(1)分析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国,对于运动员来说夺冠才是真正的爱国。如,我国乒乓健儿屡屡夺冠为国争光,并不注重形式。中国乒乓球队成立于1952年,中国乒乓球队队训是“你不要这一分,祖国还要这一分”。
(2)分析何引丽冲刺阶段的状态,讨论何引丽“掉”国旗是有心之过还是无意之失。
(3)分析主办方设置递国旗环节的初衷,是真爱国还是搞形式,还是借机炒作。
行文结构:
本题写作时应先明确写信的对象,然后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结合材料分析,阐明自己的观点,可适当联系现实论证自己的观点,最后回扣论点。如给魏静写一封信,可先明确自己的观点,是赞成魏静的看法还是反对魏静的看法,如反对魏静的看法,就可以先指出魏静不能正确认识爱国的实质;再分析何引丽当时的状态,指出何引丽只是无心之失,应客观评价,最后回扣论点。注意前后照应,还要注意书信的格式及落款。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公理婆理众说纷纭,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如题干要求“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就要求写作时学生有个性化的思考。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