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6.50 KB
  • 2021-06-03 发布

内蒙古集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 2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一中 2019-2020 学年高二 10 月月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的进化是非线性的,是可以断裂和迅速消亡的。历史上一些伟大文明的消亡就是明 证。所以,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抵御单极化和文化整合效应,也是我们应当积极支持的。经 济全球化趋势,以及文化整合效应,已经导致许多传统文化的消亡,导致许多文明形态的边 缘化。以某些大国为代表的强势文化的统摄力和冲击力,引起了全球许多国家的高度警觉。 这两年我们常常听到关于“文化安全”的讨论,就是一种防御策略和姿态。也就是在这样的 背景之下,才有了关于文化多样性的倡导。 文化多样性的理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是这么表述的:“文 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是构成人类 的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特性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化。”《宣言》还说,文化多样性是交流、 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文化多样性 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 我国各民族在文化上呈现出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是主流社会和管理阶层所关注的。以前 人们多从进化论的角度去评判其高下雅俗,并分别予以对待,这有其历史的理由。现在从文 化相对论的角度看,多样性的民族文化各有自身的特色和存在的价值,不应有高低贵贱之分, 只要它们是守法的、文明的,其文化权利都是平等的。目前我国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对少数 民族文化的研究和保护,不仅有深厚的文化价值,还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树立文化多样性的观念,建立信仰之间的互相尊重,这是实现民族平等的必要条件。民 族之间要互相尊重,提倡对民族文化作同情的理解和增强文化包容精神,提倡民族理性,防 止伤害民族感情的行为,抑制民族主义的狂热与偏激,以利于民族平等和团结和睦。社会主 义社会绝不是一个在思想文化上清一色的社会,而应是文化领域多元和谐的社会。一方面, 社会在政治原则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维护国家法律法规的统一和尊严;另一方面,社会又 能把主导性与多样性、先进性与广泛性结合起来,给各族人民的特色文化提供自由健康发展 的宽松环境,使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尊重差异”,从广义文化的视角看,并不是遵循文化相对主义或倡导多元文化主义而 固化、甚至扩大差异;“包容多样”,也不意味着容忍、放纵任何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发展的因素。如果我们只看到表象差异的多样性和普遍性,就会陷入否定人类统一性的泥萍; 如果我们只追求形式统一的同一化和普同化,就会落入否定人类多样性的陷阱。 (摘编自商文莉《从民族平等看文化相对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些伟大文明的消亡,促使我们积极支持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 B. 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必不可少,因此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 C.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以前人们多从进化论的角度去评判民族文化,并加以区别对待。 D. 要实现民族的平等,就必须树立文化多样性的观念,建立信仰之间的互相尊重。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历史和现实两个不同角度,阐述了倡导文化多样性的必要性。 B. 文章用引证法论证文化多样性的理念及其价值,增强了论述的权威性。 C. 文章将文化相对论与进化论进行了对比,以突出人类观念的发展进步。 D. 文章论证了倡导文化多样性的原则和方法,以提醒人们不要误入歧途。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对强势文化的巨大冲击和威胁,只有倡导文化多样性才能保护各国的文化安全。 B. 从文化相对论角度看,民族文化各有自身的特色和存在的价值,各种文化应享有平等权 利。 C. 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文化整合效应对传统文化的杀伤力,是倡导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背景。 D. 在社会主义社会,各族人民的文化都能够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获得自由同等的发展。 【答案】1. B 2. C 3. C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 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B 项,根据文章第 2 段“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 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一句,可知是拿生物多样性来类比,两者间没有直接联系, 属强加因果。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 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 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C 项,“以突出人类观念的发展进步”说法错误。根据文章第 3 段,文化相对论和进化论只 是观察角度不同,文中并无哪个更为进步之意,为无中生有。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 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A 项,“只有倡导文化多样性才能保护各国的文化安全”说法绝对。文章第 1 段只是说“以 某些大国……文化多样性的倡导”,并未说“倡导文化多样性”一定“能保护各国的文化安 全”。 B 项,“各种文化应享有平等权利”说法错误。文章第 3 段原文强调了一个前提:“只要它 们是守法的、文明的。” D 项,“自由同等的发展”说法错误。由文章第 4 段“社会在政治原则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和“社会又能把主导性与多样性、先进性与广泛性结合起来,给各族人民的特色文化提供自 由健康发展的宽环境,使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可知,社会只能为各民族发展提供自 由健康发展的宽松环境,而不是自由同等的发展。 故选 C。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 容,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选项信息的 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 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 解答时要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找出符合题 干的选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重 逢 张承志 我举目眺望那茫茫的四野呵 那长满艾可的山梁上有她的影子 ——民歌 我们见面时,并没有出现什么戏剧性的情景。索米娅用力拽着牛鼻绳,大步迎面走来。 她笑着向我问好:“呵,白音宝力格!我听达瓦仓说你来啦。怎么样,路上累么?工作好么? 你还是老样子!嗬——嘿!”她使劲拉着缰绳。 她牵着首车的一头红花牛,和我并排走着。她并没有哇地哭出来,更没有一下子扑进我 的怀里,甚至也没有喊我“巴帕”(蒙语,可译为“哥哥”),她丝毫没有流露对往事的伤 感和这劳苦生涯的委屈,甚至在我挡开她,用力挥着三齿耙和平底锨,替她把那四车煤炭卸 在学校伙房后面时,也是一样。她随口说着什么,若无其事。 她变了,若是没有那熟悉的脸庞,那斜削的肩膀和那黑黑的眼睛,或许我会真的认不出 她来,毕竟我们已阔别九年。她身上消逝了一种我永远记得的气味,一种从小时、从她骑在 牛背上扶着我的肩头时就留在我记忆里的温馨。她比以前粗壮多了,棱角分明,声音喑哑, 说话带着一点大嫂子和老太婆那样的、急匆匆的口气和随和的尾音。她穿着一件磨烂了肘部 的破蓝布袍子,袍襟上沾满黑污的煤迹和油腻。她毫不在意地抱起沉重的大煤块,贴着胸口 把它们搬开,我注意到她的手指又红又粗糙。当我推开她,用三齿耙去对付那些煤块时,她 似乎并没有觉察到我的心情,马上又从牛车另一侧再抱下一块。她絮叨叨地和我以及前来帮 忙的炊事员聊着天气和一路见闻,又自然又平静。但是,我相信这只是她的一层薄薄的外壳。 因为,此刻的我在她眼里也一定同样是既平静又有分寸。生活教给了我们同样的本领,使我 们能在那层外壳后面隐藏内心的真实。我们一块儿干着活儿,轰轰地卸着煤块;我们也一定 正想着同样的往事,让它在心中激起轰轰的震响。 下午的诺盖淖尔湖边小镇阳光明丽。已经放了学的孩子们像小鸟一样在索米娅周围又吵 又嚷;休息的教师们,乳品厂的临时工,还有蹒跚着串门的老汉,都围着这堆刚卸下的煤评 头品足地议论。我发觉索米娅在这里人缘很好,她总是被那些人喊住,谈笑上几句什么。 直到活儿干完了,她领着我回家时,我们还是用这样的方式随意闲谈着。当我们转过学 校前面的低缓土坡,顺着湖畔的小路朝那间半地穴式的小泥坯屋走去的时候,突然传来一阵 急促的马嘶。钢嘎哈拉拖着脚绊,一蹦一跳地奔来。直到马儿蹦跳着来到我们眼前,不管不 顾地径自把脖颈伸向索米娅,把颤动着的嘴唇伸到她的怀里,我才明白了这黑马所具备的一 切。 我惊奇万分地望着钢嘎哈拉。它一声不吭地用黑黑的大脑袋在索米娅怀里揉搓着,双耳 一耸一耸,不安地睁大着那对琥珀色的眼睛,好像在无言地诉说着什么。 索米娅用沾满煤末的手轻轻搂着黑骏马的头,久久地抚摸着它,我看见,她的眼睛里盈 满着泪水,肩膀在微微地发抖。但是她始终背朝着我,一句话也没有说。 她飞快地收拾着屋子,打开窗子,点燃炉火,涮洗所有的锅碗什物,挨个地给三个男孩 洗掉脸蛋上的脏污,把其其格支使得团团转。 泥屋里又充满了温暖,但不是昨夜那种热烘烘、乱糟糟。她烧了一大锅浓浓的酽茶,把 大茶壶煨在炉灶旁的红灰上。她找出一罐黄油和一包黑砂糖,煎了很多黄澄澄的小面饼。她 把炸饼摆在我面前,那散着诱人甜香的饼上,油花在滋滋地响着。 山那边白音乌拉公社没有送过柴油机发的电来,天黑了,屋里一片昏暗。索米娅点燃了 煤油灯。又一个傍晚,我一直盼望着又一直害怕的傍晚降临了。炉灶里的牛粪火闪着桔黄色 的火焰。这活泼的暖色点缀了浓暮灰蓝的阴暗色彩,一闪一跳地,把那被严严压实的不安和 激动引了出来,像一阵气浪,像一支无声的旋律,在这低矮的小泥屋里愈来愈浓郁地回旋着。 (节选自《黑骏马》) 【注】“我”与索米亚青梅竹马,曾共同喂养过黑骏马钢嘎•哈拉,后因故分离。本文描述 的是他们九年后重逢的情景。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引用的两句民歌,颇具地域风情和民族特色,既暗示了本文人物之间的关系,又营 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B. “我”在阔别九年之后遇到了索米娅,见面时索米娅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这间接传 达了“我”内心的伤感和惭愧。 C. 本文很少有直接抒发人物内心情感的语句,结尾部分描绘的昏暗而又不失温暖的静谧场 景,令人回味无穷。 D. 本文始终在一种“随意闲谈”的氛围中展开,叙事不紧不缓,情感看似不喜不悲,实则 弥漫着淡淡的哀伤,这种安排符合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需要。 5. 突然出现的黑骏马钢嘎哈拉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本文主人公索米娅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①文章线索上,突然出现的黑骏马,是两人过去美好情感的载体,见证 了两人昔日的美好时光:②情节发展上,突然出现的黑骏马,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情节走 向高潮:③人物形象上,突然出现的黑骏马,打破了索米娅压抑的平静,引发了情绪的突变, 丰富了人物形象:④艺术手法上,通过黑骏马与索米娅的亲呢行为,反衬了“我”与索米娅 之间现实的疏离,突出了“我"内心难言的感伤。 6. ①勤劳能干,饱经磨难。她变得粗壮、棱角分明、声音沙哑,能独自运来四车煤炭,能很 快收拾屋子,让屋子充满温暖。②热情随和,人缘很好。见面笑着向我问好,总是和别人谈 笑上几句,周围的人都很喜欢她。③内心丰富,情感深挚,阔别重逢,压抑着内心的苦痛, 现得自然平静,若无其事,见到黑骏马时眼晴里却满含泪水。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 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 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 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 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B 项,“这间接传达了‘我’内心的伤感和惭愧”说法不正确,其 中“惭愧”说法属于无中生有,选文并没变现“我”内心是惭愧的。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中物象作用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全文,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和 主题,在此基础上,根据题干回归文本,找到关于要把握的形象内容部分,仔细阅读,从文 章内容表达、思想情感、物象塑造、主旨表达等方面把握物象的作用。本题要求简要分析突 然出现的黑骏马钢嘎哈拉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从【注】中可看出黑骏马钢嘎•哈拉是“我” 和索米娅共同喂养过的马匹,并且九年前“我”和索米娅的关系很好,但是九年后“我”和 她再见面时,她压抑住自己的情绪,不想让“我”看出她的心情,但是这匹黑骏马的出现, 成了两人感情的纽带,一下子把她的情感释放出来了,但是却是在背着“我”的情况下。黑 骏马和她的亲昵动作显示了黑骏马对我的疏远,也反映了“我”内心的悲伤。具体分析时, 可从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塑造、主旨的表达角度分析。 【6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 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 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 出来。本题要求简要分析本文主人公索米娅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索米娅形象特点可以抓住 索米娅的表现来分析得出。第③节,“她比以前粗壮多了,棱角分明,声音暗哑,说话带着 一点大嫂子和老太婆那样的、急匆匆的口气和随和的尾音。她穿着一-件磨烂了肘部的破蓝 布袍子,袍襟上沾满黑污的煤迹和油腻。她毫不在意地抱起沉重的大煤块,贴着胸口把它们 搬开,我注意到她的手指又红又粗糙。我们一块儿干着活儿,轰轰地卸着煤块:我们也一定 正想着同样的往事,让它在心中激起轰轰的震响。”第④节,“已经放了学的孩子们像小鸟 一样在索米娅周围又吵又嚷:休息的教师们,乳品厂的临时工,还有蹒跚着串门的老汉,都 围着这堆刚卸下的煤评头品足地议论。我发觉索来娅在这里人缘很好,她总是被那些人喊住, 谈笑上几句什么。”第⑦节,“索米娅用沾满煤末的手轻轻搂着黑骏马的头,久久地抚摸着 它,一句话也没有说。”阔别重逢,压抑着内心的苦痛,现得自然平静,若无其事,见到黑 骏马时眼睛里却满含泪水。第⑧节,“她飞快地收拾着屋子,打开窗子,点燃炉火,涮洗所 有的锅碗什物,挨个地给三个男孩洗掉脸蛋上的脏污,把其其格支使得团团转。”这些段落 的描写,表明她是一位勤劳能干,热情随和,人缘很好,内心丰富,情感深挚的人。 【点睛】对于物象作用,答案一般包括:自身作用+环境作用+人物作用+情节结构作用+ 点题作用。①“自身作用”,指的是它作为小说形象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它自身的独到 特点、作用和审美价值。②“环境作用”,指的是它对时代特点氛围作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 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作用。③“人物作用”,指的是它从哪个角度表现了主要人物的什 么特点和性格。④“情节结构作用”,指的是它对小说情节结构的影响,如是否开头、结尾 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是否用以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造成波澜, 形成线索等。⑤“点题作用”,指的是揭示了怎样的主题。基本作用有: ①突出人物性格, 揭示深化主题;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 作用;③衬托环境,或者具有象征意义。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因为需要,所以繁荣。走出国门的孔子学院,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向前发展着,一年大约 有 50 所学院诞生。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国家汉办主任许琳说:“目前,还有 71 个国家的 约 400 所大学强烈要求办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以文化的姿态向世界发出强有力的中国声音,显现正面的中国形象。美国圣玛 丽中学孔子课堂负责人弗兰克·菲利普斯 8 年前参加该国孔子学院的会议,会上一句“让我 听懂你的声音”启发了他。孔子课堂的使命,就是传递和平的信息,面对质疑的声音,找到 听众,让听众了解我们在做什么。 文化的交流、观念的碰撞、思想的升华,孔子学院并非简单地教授与传播,它的一些活 动对当地的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利比里亚大学副校长沃特·韦尔什说,孔子学院对大学而 言意味着多样性。美国特洛伊大学孔子学院的陈女士说,该院活动涉及 41 所学校,举办过 67 场会议、11 次培训,组织过 15 次专家旅行等,足迹几乎遍布整个州。 爱丁堡大学校长提摩斯·奥谢赞赏孔子学院的建院模式,由外方先提出申请,双方在充 分协商基础上签署合作协议。这种模式造就了平等、友好、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美国乔 治·华盛顿大学校长、孔子学院美国中心主任纳普说:“在全球化背景下,孔子学院可以成 为教育文化交流的典范。” (摘编自杨桂青等《孔子学院给世界带来了什么》,2013 年 12 月 9 日《中国教育报》) 材料二: 2006~2014 年全球孔子学院分布情况 (资料来自高永安《十年来孔子学院的布局及其相关性报告》) 材料三: 孔子学院已经成为汉语推广和体现中国“软实力”的文化品牌。2010 年至今,孔子学 院的发展呈现多元化和专业化趋势,成立了一系列特色孔子学院和特色课程,其中包括中医 孔子学院、农业特色孔子学院、纺织服装特色孔子学院、舞蹈和表演孔子学院、音乐孔子学 院、饮食文化孔子学院、茶文化孔子学院等,促进了汉语的推广和对外文化的传播。当前, 孔子学院在文化传播方面,也面临着缺乏中国文化品牌、传播理念不够创新、传播方式过于 单一等问题,同时也被一些西方国家鼓吹成“中国威胁论”的说辞。未来,应加强孔子学院 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 (摘编自《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5-2016)》) 材料四: 创建孔子学院是一项大规模行动,它无疑是本千年之初最重要的地缘文化之举。有人将 其比作是“语言上的人类登月工程”。该工程创建于 2004 年,被描述为“中国公权强力参 与的文化攻势最亮的名片”。孔子学院主要传播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培育汉语教育。按 照中国领导人的说法,其既定目标是弥补该国遭受的国际文化赤字。从现在到 2020 年,该 学院将拥有 1000 个分校,分布在全球各大陆,它将成为一支庞大的无敌舰队,征服人类的 精神和心灵。该工程肩负的使命是让中国以外的 1 亿人学习汉语,确保中国语言的国际扩展, 让普通话成为另一种国际语言。《中国日报》2007 年 3 月发表了一篇题为《让汉语成为世界 通用语言》的文章,汉语是当今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和屏幕上的第二大语言,但不久 的将来,汉语将位居第一。 (摘自让·路易·鲁瓦著、袁粮钢译《全球文化大变局》)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在美国建立首个孔子学院的时间最迟不会超过 2005 年。 B. 2009~2014 年亚洲孔子学院数量的增长加速度落后于北美洲。 C. 中医孔子学院以中医为特色开展汉语言教育和中医文化推广。 D. 到 2020 年,汉语将会超越英语,成为国际社会第一通用语言。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中有较多引语(新闻写作时插入采访对象或有关人士的话),包括直接引语和间接 引语,间接引语使得新闻报道丰满生动、可信可读。 B. 材料一报道孔子学院事业发展与促进世界教育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的骄人成绩,说明我 们应该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 C. 根据材料二可知,欧洲、北美洲、亚洲的孔子学院数量明显高于非洲、中美洲、大洋洲, 说明孔子学院的设立与所在国的经济实力成正相关。 D. 材料三先肯定孔子学院创建工作取得的突出成就,再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指出努力 方向,遵循了报告类公文撰写注重逻辑性的要求。 9. 关于创办孔子学院的目的,材料一和材料四在表达观点时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答案】7. D 8. D 9. 材料一认为创办孔子学院是满足各国人民学习汉语言文化的需求,促进中外教育文化合 作交流。材料四认为创办孔子学院是中国政府对外进行语言文化输出和渗透。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 要求,如“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 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信息,最后与选项信息进行比对,做出判断。D 项,“成为国际 社会第一通用语言”错误,选项的结论过于武断,材料四说的是“汉语是当今世界上使用人 口最多的语言和屏幕上的第二大语言,但不久的将来,汉语将位居第一”,文中所说的“第 一”是指汉语的使用人口和“屏幕上的语言”,而不是“国际通用语言”,且“不久的将 来”并不等于“2020 年”,选项曲解文意。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 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对材料相关内容 的概括和评价,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 行比对。 A 项,“间接引语使得新闻报道丰满生动、可信可读”错误,新闻报道中的直接引语才能够 使新闻报道丰满生动、可信可读; B 项,“材料一……说明我们应该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错误,材料一 原报道的标题是《孔子学院给世界带来了什么》,材料一的内容是介绍孔子学院事业发展与 促进世界教育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的骄人成绩,从这二者可以看出,材料一的重点是阐释孔 子学院给世界带来了什么,而不是说我们应该向世界学习什么; C 项,“说明孔子学院的设立与所在国的经济实力成正相关”错误,从文本来看,材料二不 能表明孔子学院的设立与所在国的经济实力成正相关。 故选 D。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注 意审题,题干问的是“关于创办孔子学院的目的,材料一和材料四在表达观点时各自的侧重 点是什么”,考生要根据对材料一和材料四的理解来作答本题。作答时要抓住“关于创办孔 子学院的目的”,从材料中筛选相关信息,材料一“孔子学院以文化的姿态向世界发出强有 力的中国声音,显现正面的中国形象”“孔子课堂的使命,就是传递和平的信息”“文化的 交流、观念的碰撞、思想的升华,孔子学院并非简单地教授与传播,它的一些活动对当地的 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全球化背景下,孔子学院可以成为教育文化交流的典范”,由此 可知,材料一主要强调创办孔子学院是满足各国人民学习汉语言文化的需求,促进中外教育 文化合作交流;材料四“孔子学院主要传播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培育汉语教育”“按照 中国领导人的说法,其既定目标是弥补该国遭受的国际文化赤字”“它将成为一支庞大的无 敌舰队,征服人类的精神和心灵。该工程肩负的使命是让中国以外的 1 亿人学习汉语,确保 中国语言的国际扩展,让普通话成为另一种国际语言”,由此可知,材料四强调创办孔子学 院是中国政府对外进行语言文化输出和渗透。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 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 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 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 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 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 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 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二、古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 ,字文明,余庆从父..行也。幼有奇志,善属文,所交皆天下有名士。擢进士..、宏辞 高第。张延赏帅剑南,奏署掌书记。入为起居郎、翰林学士。德宗自兴元还,置六军统军视 六尚书,以处功臣,除制用白麻付外。又废宣武军,益左右神策,以监军为中尉。窦文场恃 功,阴讽宰相进拟如统军比。 当作制,奏言:“天子封建,或用宰相,以白麻署制,付中 书、门下。今以命中尉,不识陛下特以宠文场邪?遂著为令也?”帝悟,谓文场曰:“武德、 贞观时,中人止内侍,诸卫将军同正赐绯者无几。自鱼朝恩以来,无复旧制。朕今用尔不谓 无私,若麻制宣告,天下谓尔胁我为之。”文场叩头谢。更命中书作诏,并罢统军用麻矣。 明日,帝见 曰:“宰相不能拒中人,得卿言乃悟。”顺宗病,不得语,王叔文与牛美人用 事,权震中外,惮广陵王雄睿,欲危之。帝召 草立太子诏,纲不请辄书曰:“立嫡以长。” 跪白之,帝颔乃定。宪宗即位,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门下侍郎。始,卢从史 阴与王承宗连和,有诏归潞,从史辞潞乏粮。李吉甫密谮 漏言于从史,帝怒,召学士李绛 语其故,且曰:“著何而处?”绛曰:“诚如是,罪当族。然谁以闻陛下者?”曰:“吉甫 为我言。”绛曰:“ 任宰相,识名节,不当如犬彘枭獍与奸臣外通。恐吉甫势轧内忌,造 为丑辞以怒陛下。”帝良久曰:“几误我!”先是,杜黄裳方为帝夷削节度,强王室,建议 裁可,不关决于 , 常默默。居位四年罢为太子宾客久乃检校礼部尚书出为岭南节度使后 累迁河中节度入为御史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太子少保文宗太和中,年老乞骸骨...,以太子太 傅致仕。卒,年七十八。 本以儒术..进,守道寡欲,所居不为烜赫事,以笃实称。善名理学, 世以耆德推之。 (选自《新唐书·郑 传》,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居位四年/罢为太子宾客久/乃检校礼部尚书/出为岭南节度使/后累迁河中节度/入为御史 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太子少保 B. 居位四年/罢为太子宾客久/乃检校礼部尚书/出为岭南节度/使后累迁河中节度/入为御史 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太子少保 C. 居位四年/罢为太子宾客/久乃检校礼部尚书/出为岭南节度使/后累迁河中节度/入为御史 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太子少保 D. 居位四年/罢为太子宾客/久乃检校礼部尚书/出为岭南节度/使后累迁河申节度/入为御史 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太子少保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父为伯父、叔父的通称。年长于父者为从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文中的郑余庆跟郑 父亲同辈。 B. 进士为唐朝科举考试的一个重要科目,始置于隋朝。其考试内容、录取方式等与明清时 代不尽相同。 C. 乞骸骨即让骸骨得以归葬故乡,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张衡传》中“上书乞骸骨” 亦为此意。 D. 儒术指先秦儒家的学说、原则、思想等。自西汉“独尊儒术”以来,一直被封建君主作 为统治的依据。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 幼有大志,颇有才学。他善写文章,结交天下名士,科举考试成绩优异,不但精通 儒术,而且擅长名理之学。 B. 郑 坚持原则,不阿权贵。宠宦窦文场任中尉,郑 反对以白麻署制;唐顺宗命他起草立 太子诏,他主张立嫡长子。 C. 郑 曾受诬陷,幸得无事。李吉甫暗中诬陷郑 泄密,引得皇帝大怒,幸而李绛仗义执言, 使郑 免除灭族之罪。 D. 郑 守道寡欲,忠诚老实。任宰相时杜黄裳行事独断,他沉默不语;为官期间不做烜赫 之事,世人推重他年高有德。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今用尔不谓无私,若麻制宣告,天下谓尔胁我为之。 (2)始,卢从史阴与王承宗连和,有诏归潞,从史辞潞乏粮。 【答案】10. C 11. A 12. C 13. (1)朕如今任用你不能说没有偏爱,如果用白麻纸诏书宣布,天下人会认为你胁迫我 做这件事。 (2)当初,卢从史暗中与王承宗联合,皇帝诏令他返回潞州,卢从史推辞说潞州缺乏粮食。 【解析】 【10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 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久”修 饰“乃”,译为“很久才”,不要点开;“节度使”古代官职名,不要断开。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 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 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 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1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 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 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 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 A 项,“文中的郑余庆跟郑絪 父亲同辈”不正确。应为郑姻跟郑余庆父亲同辈。 【12 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 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 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 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 题中 C 项,“使郑絪免除灭族之罪”不正确。皇帝并没有给他定罪。 【13 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 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第(1)句中的尔:代词,你;私:偏爱;若: 如果;谓:认为;之:代词,这件事。第(2)句中的始:当初;阴:暗中;辞:推辞。 参考译文: 郑絪,字文明,是郑余庆的父辈。郑絪从小有大志,善于撰写文章,所结交的都是天下有名 望的士人。考中进士科、宏辞科优等。张延赏任剑南节度使,上奏朝廷让他代理掌书记。入 朝担任起居郎、翰林学士。德宗从兴元返回京城,仿照六部尚书设置六军统军,用来安置功 臣,授官的诏书用白麻写好交付外廷。又废除宣武军,增加左右神策军,用监军做中尉,窦 文场依仗功劳,婉劝宰相晋升中尉要和统军一样。郑纠在起草诏书时,上奏说:“天子分封 诸侯,或任用宰相,用白麻纸签署诏书,交付中书省、门下省。如今用来任命中尉,不知道 是陛下特意用来宠爱窦文场呢?还是要定为制度呢?”皇帝醒悟,对窦文场说:“武德、贞 观时,宦官只是内侍,诸卫将军同正员官赏赐绯衣的没有几个人。自鱼朝恩以来,不再按照 原先的规定。朕如今任用你不能说没有偏爱,如果用白麻纸诏书宣布,天下人会认为你胁迫 我做这件事。”窦文场叩头谢罪。皇帝重新命令中书省草拟诏书,并且废除了任命统军用白 麻纸的做法。第二天,皇帝见到郑絪说: “宰相不能拒绝宦官,听到你的言论我才醒悟。” 顺宗生病,不能说话,王叔文与牛美人当权,权势震动朝廷内外,他们害怕广陵王英雄睿智, 想要害他。皇帝召郑姻起草立太子的诏书,郑姻不经请示就写道:“立嫡长子。”跪着报告 这件事,皇帝点头于是定下。宪宗即位,郑钠被授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调任门 下侍郎。当初,卢从史暗中与王承宗联合,皇帝诏令他返回潞州,卢从史推辞说潞州缺乏粮 食。李吉甫暗中诬陷郑纠泄漏话语给卢从史,皇帝生气,召见学士李绛追问其中原因,并且 说:“怎样处治?”李绛说:“如果真足这样,罪行应当灭族。然而是谁把这事报告陛下 的?”皇帝说:“李吉甫对我说的。”李绛说:“郑絪任宰相,懂得名节,不应当像猪狗禽 兽一样和奸臣勾结。恐怕是李吉甫仗势倾轧内心忌恨,编造丑恶言辞来激怒陛下。”皇帝很 久才说:“差点害了我!”此前,杜黄裳正为皇帝削减节度使的权力,增强朝廷权力,建议 裁减与否,不和郑絪商量,郑絪常常沉默不语。居相位四年后,被免去宰相任太子宾客。很 久以后才任检校礼部尚书,出任岭南节度使,后来经多次升迁任河中节度。入朝任御史大夫, 检校尚书左仆射,兼任太子少保。文宗太和年间,因年老请求退休,以太子太傅退休。去世, 享年七十八岁。郑絪本来凭借儒术进用,坚守道义,清心寡欲,在官任上不做垣赫之事,以 忠诚老实著称。郑絪擅长名理之学,世人因年高有德而推重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冶城① 刘克庄② 断镞遗枪不可求,西风古意满原头。 孙刘数子如春梦,王谢千年有旧游。 高塔不知何代作,暮笳似说昔人愁。 神州只在阑干北,度度来时怕上楼。 【注】①冶城:在今天江苏南京市内朝天宫一带,这里是春秋时代冶铸刀枪剑戟的中心。② 刘克庄:南宋末年豪放派诗人。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曾是铸造兵器之地,而今寻断镞遗枪都不可得,首句把人带入沉重孤绝的历史感中。 B. 西风萧瑟,古意悲凉,“满原头”凸显出一片苍茫之境,使抽象的思想活动变得形象化 了。 C. 作者追慕和冶城有关的孙刘、王谢等历史人物的英雄业绩,表达为国效力的愿望。 D. 第三联回到现实,诗人借所见“高塔”、所闻“暮笳”,来抒发自己的感慨愁情。 E. 作者登临冶城,思接千载,怀古伤今,总结兴亡教训,意在为南宋统治者提供借鉴。 15. 诗人为什么“度度来时怕上楼”?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14. CE 15. 因为不忍登楼远望,害怕看到沦陷的神州。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山河破碎、恢复无望的痛心,对南宋王朝命运的担忧,深挚的爱国之情。 【解析】 【14 题详解】 试题分析: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 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 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C 项,“孙刘数子如春梦,王谢千年有旧游”两句的意思是,孙权、刘备,他们不都是当的 英雄豪杰吗?最终还不是归为一场春梦!王谢风流,盛极一时,如今也只剩下昔人“旧游” 之地罢了。并无追慕其英雄业绩的意思,此处也并非表达为国效力的愿望。E 项,“总结兴 亡教训,意在为南宋统治者提供借鉴”说法有误,属于无中生有,诗中并不有提及这方面。 【15 题详解】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主旨的理解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诗歌的 内容。结合诗歌和背景理解,诗人之所以“怕上楼”,并不是个人原因,而是“神州只在阑 干北”。北方沦陷已久,诗人担心登临远望,徒增山河破碎的伤感罢了。诗人到冶城来,原 本就是要北望河山的;可到了,却言“怕”;“怕上楼”而终于上楼,诗人的内心,是何等 的矛盾、曲折、深婉!原来,刘克庄也和同时的戴复古一样,“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 尽神州”,都是为金瓯破碎,恢复无望而痛苦不已,都曲折巧妙地抒发了深挚而强烈的爱国 之情。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主人公的形象之美。 (2)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 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3)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 望能够“______”,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 【答案】 (1). 邹忌修八尺有余 (2). 而形貌昳丽 (3). 江山如画 (4). 一时多少 豪杰 (5). 封狼居胥 (6). 赢得仓皇北顾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 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 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 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昳、豪、狼、胥、赢、仓皇。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 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 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 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 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 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 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第Ⅱ卷 表达题(80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文学式微”频频被人提及,很多人不禁发出“优秀文学作品难觅”的感叹。 与此同时,形形色色的文学奖却日渐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人们不仅津津乐道于什么样的作 品可以获得殊荣,更是密切关注其中是否存在“猫腻儿”。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 引起公众关注度时,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式微”之所以 成为公共话题,与文学作品和大众阅读之间的割裂不无关系。一方面,公众抱怨“好书难 觅”;另一方面,作家唱叹“曲高和寡”。( )——通过公开、公正、透明的评奖过程, 不仅可以向读者推荐优秀作品,而且可以帮助公众提高鉴别和欣赏能力,从而带动全民阅读 的兴趣,提高其能力。凤之,文学奖如果陶醉于孤芳自赏,不仅与大众阅读渐行渐远,其自 身也难免沦为圈子里人情世故的温床。文学奖的核心在于“文学”,“奖”应是一种水到渠 成的成果,而非苦心经营的收益。如果文学奖能多一些专业和纯粹,作家就能多一些自由和 洒脱,公众也不必将宝贵的想象力浪费在文学之外的细枝末节上。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学奖本身不仅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的纽带,而且不应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 B. 文学奖本身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的纽带,而不应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 C. 本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纽带的文学奖,却成为加剧双方隔阂的罪魁祸首。 D. 本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纽带的文学奖,却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 18.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B. 这是老先生最得意的作品,是老先生十多年的汗水——不,是他毕生的心血。 C. 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 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D. 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赢得公众关注度时,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B. 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提高公众关注度时,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C. 当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提高公众关注度时,文学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D. 当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增强公众关注度时,文学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答案】17. B 18. A 19. B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这是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 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 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 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 逻辑顺序的角度选取。此题注意语意的衔接。 根据前后文逻辑,两个分句间不是递进关系,故排除 A 项。由后文“反之,文学奖如果……” 可推知主语应该为“文学奖”,且应放句首。也可借助句后破折号的作用看,此破折号的作 用应为进一步解释说明“文学奖”应如何,因此排除 C、D 项。故选 B。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的能力。标点符号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也是高考常考考 点,复习中要注意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了解高考常考题型,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 用、及书写位置,能给现代文、文言文加标点,对错、漏标点能加以改正或补出。 A 项,该项与原文破折号的用法都是对破折号前面文字的解释说明。 B 项,突出语意转折。 C 项,引出总括性的说明。 D 项,前后各用一个破折号表示两个破折号中间的文字是插说的话。 故选 A。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 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A 项,主语残缺,“赢得”与“关注度”搭配不当。 C 项,“文学”与“黑色幽默”主宾搭配不当。 D 项,“增强”与“关注度”搭配不当,且“文学是一个黑色幽默”主宾搭配不当。 故选 B。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 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 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 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 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 组词。 20.下面是某同学在母校举办个人画展中致辞的片段,其中有两处必须删去,请找出;其中 有三处表述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六年前,我成为美术学院众多莘莘学子中的一员;今天,作为画坛上的后起之秀,我能再次 光临母校,举办个人画展,感到非常荣幸。正是母校严谨治学的精神才有了我今天的建树, 有了母校的大力支持,我对此次画展成功举办充满了信心。画展结束后,所有作品将免费赠 送给母校,以感谢母校给予的培养教育。 必须删去的两处:______;______ 不得体的三处:(1)将______________; (2)将______________; (3)将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众多或莘莘”删去; (2). “免费”删去。 (3). “后起之秀”改为 “新人或晚辈”; (4). “光临”改为“回到”; (5). “建树”改为“进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准确、简明、得体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首先看清题目要求, 明确文体特点和答题方向,然后认真阅读正文部分,根据语境,结合词语的谦敬色彩和使用 对象、使用场合等认真分析。“莘莘学子”是集合概念,“莘莘”解释为“众多”,不能用 “众多”作定语,“众多”或“莘莘”应删去一个;“赠送”解释为“免费送给”,与前面 的“免费”重复,“免费”应删去。“后起之秀”意思是后来出现的或新成长起来的优秀人 物,此处不能用于自称,应改为“新人或晚辈”;“光临”是商家对消费者表示欢迎的客套 话,这是某同学在母校举办个人画展中致辞的片段,“光临”使用的对象和场合不妥,应改 为“回到”;“建树”,表示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或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是敬辞,表示对 别人的赞美,此处应该用谦辞,改为“进步”。 21.下面这段文字的结论是从哪些方面推导出来的?请简要概括,不超过 15 个字。 我国大陆海区处于宽广的大陆架上,海底地形平缓,近海水深大都在 200 米以内,相对较浅。 从地质构造上看,只有营口——郯城——庐江大断裂纵贯渤海,其余沿海地区很少有大断裂 层和断裂带,也很少有岛弧和海沟。专家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两千年来,我国仅发生过 10 次地震海啸。因此,即使我国大陆海区发生较强的地震,一般也不会引起海底地壳大面积的 垂直升降变化,发生地震海啸的可能性极小。 【答案】海区特点,地质构造,历史记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 本题“下面这段文字的结论是从哪些方面推导出来的?请简要概括,不超过 15 个字”,然 后找到结论的句子,再根据结论句所在的位置,确定设题的区域,最后分析概括。从材料来 看,结论性的句子是最后一句,即“因此,即使我国大陆海区发生较强的地震,一般也不会 引起海底地壳大面积的垂直升降变化,发生地震海啸的可能性极小”,那么得出这一结论的 依据应该在上文,而上文一共三句话,第一句话“我国大陆海区处于宽广的大陆架上,海底 地形平缓,近海水深大都在 200 米以内,相对较浅”是交代我国海区的特点,第二句“从地 质构造上看,只有营口——郯城——庐江大断裂纵贯渤海,其余沿海地区很少有大断裂层和 断裂带,也很少有岛弧和海沟”是交代地质的构造,第三句“专家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两千 年来,我国仅发生过 10 次地震海啸”是根据历史的记载,综合这三方面即可得出材料中的 结论。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前不久出访期间,应外国政要询问时作出 的回答。“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 正确政绩观的生动表达。“无我”和“有我”,道出了每一个有梦想、有责任担当的人的精 神世界辩证法。 “无我”是什么?是境界,是胸怀,是格局。“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 国的发展奉献自己。”为党、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奉献自己,就是“无我”。 “有我”是什么?是担当,是责任,是使命。面对矛盾时,有我;面对困难时,有我; 面对挑战时,有我;面对斗争时,有我。 阅读习总书记的两则语录,你有怎样的感悟?对于“无我”与“有我”这个精神世界辩证法 你有怎样的理解?请根据材料的内容及含义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无我”还是“有我” 从古至今,人们免不了在时代的带动下前行。有人强化自我,逆流而行;有人淡化自我, 融入时代。“有我”还是“无我”,并不是绝对的孰好孰坏。不论选择哪一个,都可实现“自 我”价值,但要源于“自我”的正确抉择。 徐霞客在功名尽在长安道的时代,选择游历大江南北。他志在“朝碧海而暮苍梧”,在 大多数人为求取功名而奔波不歇时,选择了“有我”的境界。风餐露宿,用渺小的一个个足 印去征服山川河流,写就十几篇游记流芳百世。徐霞客能把梦设在广阔河山而非众人熙熙的 官场,在于他不仅饱读诗书,胸有笔墨,也了解地理知识,还在于他从二十岁第一次出行起, 就一直坚守自己的选择,最终在浩如烟海的史料里、无数忠君爱国之士中大放异彩。 钱伟长出身书香世家,以优异的文科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九·一八”事变爆发 后,这个没有多少理科基础的青年人拍案而起,毅然转学物理系。他淡化了那个出口成章的 自我,选择了“无我”的境界,放弃了曾有过的史学大师之梦,融入了那个硝烟四起的时代, 成为众多救国英才中的一个。钱伟长清楚地知道硬件实力才可救国,爱国热情促使他如此选 择。 可见,“无我”还是“有我”皆可实现“自我”,关键在于是否明辨事理,从现实出发。 无论选择哪一方面,都不忘保留自己的思考。 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和“功成不必在我 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中对于“无我”和“有我”的表达,道出了每一个 有梦想、有责任担当的人的精神世界辩证法。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无我”,古为今用,推陈 出新,在新的时代赋予了深刻内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宗旨情 怀。“无我”是大无大有,是不为利益所诱、不为虚名所动、不为困难所惧的“无我”,是 夙夜在公、为民谋福祉的奉献“忘我”,是“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事业“有 我”。究其实“无我”是党员干部党性修养追求的一种境界无我,祛除了个人得失的考量, 以“无我”的状态不懈奋斗,实现“有我”的价值。 “无我”或“有我”,不必执着于谁对谁错,能清醒地面对潮流并做出合适的选择,才 是实现自我价值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正道。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此题是一篇命题作文,考生首先要结合对材料的理 解和把握,寻找命题写作立意的角度。根据对材料的理解,考生要把握两个问题,一是“无 我”,二是“有我”。以上两个问题都体现了人们处世的姿态。从“无我”理解可以立意为: 淡化个人利益、超脱世俗追求、高尚人生境界。从“有我”理解可以立意为:追求个人得失、 注重个人利益、私心膨胀。以上都可以是考生写作立意的角度。考生要注意根据对材料中命 题把握的同时,要结合现实生活中对命题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拓展,只有这样作文才能有深度, 才能符合考场作文的要求。结合现实包括:个人的生活实际的思考;社会层面的挖掘。所以 考生在写作的时候视野要宽广,不要仅仅局限于对个人得失或利益的思考,要一笔拓宽对社 会总体现象的把握和深入的分析。 参考立意: ① 要做好“无我”或“有我”的选择 ②“无我”境界,境界,是胸怀,是格局 ③ 要有“有我”的担当、责任和使命 可用素材: ①1986 年,26 岁的王继才接受了开山岛守岛任务。开山岛位于黄海前哨,条件艰苦,很多 人都不愿长期值守。王继才与妻子在没水没电、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默默坚守,把青春 年华全部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 ②王阳明少年时孤身出居庸关考察“虏情”;入仕后,在刑部主事任上力图革除监狱积弊、 敢于处死背景深厚的罪犯;在兵部主事任上挺身而出,上书直斥时弊,以至于受廷杖、下诏 狱、贬谪龙场;巡抚南赣时,在 40 天内平定蓄谋已久的宁王之乱,等等。可以说,王阳明 事事都在知行合一。正因为“无我”,祛除了个人得失的考量,故而无惧,故而一往无前、 舍我其谁。这是一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精神。王阳明一生,以舍 我其谁的精神担当任事是他不变的初心。 ③徐霞客在功名尽在长安道的时代,选择游历大江南北。他志在“朝碧海而暮苍梧”,在大 多数人为求取功名而奔波不歇时,选择了“有我”的境界。风餐露宿,用渺小的一个个足印 去征服山川河流,写就十几篇游记流芳百世。徐霞客能把梦设在广阔河山而非众人熙熙的官 场,在于他不仅饱读诗书,胸有笔墨,也了解地理知识,还在于他从二十岁第一次出行起, 就一直坚守自己的选择,最终在浩如烟海的史料里、无数忠君爱国之士中大放异彩。 层次分析:本文题目是:“无我”还是“有我”。开篇摆出观点——“不论选择哪一个,都 可实现“自我”价值,但要源于“自我”的正确抉择。接着引用徐霞客、钱伟长的事例进行 分析论证,得出结论,“无我”还是“有我”皆可实现“自我”,关键在于是否明辨事理, 从现实出发,阐释和强调了观点。最后结合习总书记的话,进一步分析突出正确认识“无我” 还是“有我”的意义,回扣开篇。全文结构明晰,观点明确,表达顺畅,有一定说服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