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00 KB
  • 2021-06-03 发布

2021届高考语文新题型__语段综合专练(四) Word版含解析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语段综合专练(四)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吾民所系,吾土所宗。文化就是把我们凝聚在一起的五色土。正如月饼的馅料不局限于 五仁、百果、火腿、双黄一样,我国地域辽阔,风俗多样,___①___,在同一轮明月照耀下 熠熠生辉。我们应该深入发掘不同地域的中秋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树立起爱国爱乡的意识。 正如月饼花样不断翻新,___②___,中秋文化同样如此。就像大家互发的中秋主题微信 表情包,每一款都在烘托团圆这一主线。创新出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和趣味的形式与内容, 滋养文化的根系,这样的节日文化自然会持久而有生命力。 随着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社会进步,单纯地把传统节日与经典美食挂钩,已经不能满 足现代人的“胃口”。而用文化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丰富的节日大餐,让文化这一最大公约 数来涵育国人的家国情怀,必会培育更为深厚、坚定的文化自信。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比喻、夸张 B.比喻、排比 C.借代、对偶 D.借代、夸张 2.文中画框的句子可改写成:“让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节日生活、培养国人的家国情怀,必会 培育更为深厚、坚定的文化自信。”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 么?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15 个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早春,料峭的寒风一吹,憋得鼓鼓囊囊的木棉花苞就炸开了赤红的花瓣火苗一样蹿出,没有 叶子的枝干像被点燃了似的。谁见了这样的花,心底的热望都会跟着燃烧起来。很多花柔美娇 艳,木棉花则不然。其形硕大,花瓣厚实,中间的一束花蕊粗壮有力,深色的蕊头黑如胡茬,观其神 色,活脱脱一张血气充沛、胡须浓密的汉子脸。这样形容木棉花,绝不是忽略它的好看,(甲)。每 到春天,木棉盛情绽放,灿若华灯。木棉开得有些耀眼,感觉点燃春天的势头要来了木棉烈焰般的 映照了整座城市。没有树叶遮蔽的树枝更显道劲,树枝形态各异,像是各自在寻找伸展的空间, 然后用力把花朵向高处托举。再看那些花,大如一盏盏红色的酒杯,当其它的花木还在为迎春盛 - 2 - 会做准备的时候,木棉早就开始举杯畅饮。木棉花边开边落,边落边开,花开让我欢喜,花落让我 感动。偶尔看到一朵下落的木棉花,带着旋转倏忽坠地,整个下落的轨迹就像一个急促的感叹号, 充满力量。花开得早,让木棉有了“嫣然一笑领春风”的得意;花开得火热,让木棉有了“此花若 肯夸雄丽宇内群芳孰敢春”的气势年少时,很少仔细打量花花草草,认为它们只是为世间添了几 许色彩。随着年岁的增长,越发觉得一朵花、一棵草都不可小觑。无论是人生一世,(乙)都有生 命的庄严。看到热情似火的木棉,我会想到炽热的希望和奋进的生命,心中会自然涌动起积极前 行的力量…… 1.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木棉开得有些耀眼,有一种要点燃春天的势头,木棉烈焰般的映照了整座城市。 B.木棉开得分外耀眼,感觉点燃春天的势头要来了,木棉烈焰般的映红了整座城市。 C.木棉开得分外耀眼,有一种要点燃春天的势头,烈焰般的木棉映红了整座城市。 D.木棉开得有些耀眼,感觉点燃春天的势头要来了,烈焰般的木棉映照了整座城市。 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鼓胀的木棉花苞就开了,红色的花瓣开满了没有叶子的枝干。”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请联系语段说明原因。 3.请在文中(甲)(乙)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 15 字。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我家的吊脚楼建在一面山坡的半腰上。楼前屋后全是层层叠叠的梯田,漫山遍野舒展开 去。出门回家,都要从梯田曲曲弯弯的田埂上走过。___①___,哪块田像一弯新月,哪块田 像一条青布腰带,哪块田像一只雄鸡,哪块田像一口天井,我闭着眼睛都说得出;哪条田埂 有多少步长,哪丘田里黄鳝泥鳅多,哪块田里水生蔬菜嫩,我想都不用想就心里有数。 ___②___。小时候,闲着无事,我常常面对着梯田,坐在石头上托着两腮,一个上午或 一个下午地和梯田作着无声交流。无穷无尽的弧线像优美的线谱,在微风的弹拨下汩汩流淌 出悦耳的乐音,乡亲们和着这仙乐,一边劳动,一边哼着小调或唱着情歌。我看见灌满山泉 水的层层梯田,仿佛无以数计的魔镜,在暖暖阳光的映照下,亮晶晶,明晃晃,把整个山寨 照得山光水鲜,人靓物美。我还看见,乡亲们把梯田当作稿纸,用灵巧的双手,将翠绿的秧 苗栽成一行行立体的诗句,让贫困的生活添了好些诗意,也让梯田带着一身浓浓重重的色彩 和我们朝夕相处。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排比、比喻、拟人 B.排比、夸张、拟人 - 3 - C.反复、夸张、对偶 D.顶真、比喻、对偶 2.文中画框的部分可改写成“乡亲们用双手在梯田里栽种了翠绿的秧苗,让贫困的生活有了诗 意”,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15 个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昆明气候好,秋来无一点萧瑟之感,只是百物似乎更老熟深沉了一些。早晚稍凉,半夜读书写 字须加一件衣服。白天太阳照着,温暖平和,完全像一个稍稍删改过-番的春天。经过了雨季,① __________。波斯菊开犹未尽,绮丽如昔。美人蕉站了好,远看猩红一片,仍旧像开着花。饭能像 一顿饭那样开出,破旧的藤箱里还有一件毛衣,就允许人们对未来做一点梦。饭后课余,在屋前小 草坪上,各人搬一把椅子,又漫无边际地聊开了。昆明七八年,都只是一群游子,谁也没有想到在 这里落地生根。包括老吴和老鲁。教员里有的是想出国的,有的想到清华、北大当助教,也有想 回家乡办一种什么事……有一位老兄似乎自己是注定了要当副教授的。②__________, 三间北 房,四白落地,后面还有一个小园子,可以种花种菜。他还把老吴、老鲁也都设计在他的住宅里。 老吴住前院,管洒扫应对。主人不在,有客人来,沏茶奉烟,请客人留字留言。老鲁呢,挑水,还可以 把左邻右舍的用水都包下来,包括对门卖柿子的老太婆的……他把将来的生活设想这样具体, 而且梦寐以求,有点像契诃夫小说《醋栗》中的主人,于是大家就叫他“醋栗”。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救场如救火”,他二话不说,包上头就扮戏。 B.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C.“戴车匠”在我们不但是一个人,一间小店,还是一个地名。 D.那样的“看”根本就不能算是看,顶多只能算是一种感觉而己。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怡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 12 个字。 3.文中画框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饭后课余,各人搬一把椅子在屋前小草坪上又漫无边际地聊开 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句表达效果更好?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 4 - 秋天的下午,几乎家家户户每一堵朝西的墙壁上都落满了蜻蜓,夕阳下它们透明的薄翼和 花纹各异的细长尾巴,像一件精心的刺绣。顺着墙根悄悄溜过去,用手一按,就捉住一只。一只被 捉走了,其他的照旧静静趴着;好像蜻蜓对此时此刻的阳光迷恋至极,生怕一拍翅,① ___________。 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人,个子高高的,扛着锨,走路一摇一晃。他的脊背上爬满晒太阳的蜻蜓, 他并不知觉。他正从一个大斜坡上下来,影子在他前面,长长的。他的影子已经伸进家。妻子在 院子里,做好了饭,看见丈夫的影子从敞开的大门伸了进来:先是一个头(a)戴帽子的头,接着是脖 子,然后是弯起的一只胳膊和横在肩上的一把锨(b)你爸的影子已经进屋了(c)她喊孩子(d)快打 洗脸水,准备吃饭了(e)孩子打好水,将脸盆放在地上,跑到院门口,看见父亲还在远处的田野里走 着,一个人一摇一晃的。他的影子像一渠水,②______。 1.文中括号处的标点符号,填写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b c d e A , ,“ ,” :“ ”。 B , 。“ ”, :“ 。” C —— 。“ ,“ ,“ 。” D —— ,“ ”, ,“ ”。 A.A B.B C.C D.D 2.文中画框的句子可改写成:“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个子高高的、扛着锨、一摇一晃的人,他并不 知觉他的脊背上爬满晒太阳的蜻蜓,他从一个大斜坡上下来时前面留下长长的影子。”从语义上 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 10 个字。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再望小村,看见了屋角和山墙,也看见了土院墙里的鸡鸭。___①___,只是树冠牵连。 有农人挑两桶肥料往坡上走。路边一头牛在犹豫着。蓦然响起叫卖声:“卖麻花来——”小 山村便正式起床了。往上走便没有路,只一堆一堆的茅草。菅草苫在崖边,似流行歌星的长 发,遮住一些美丽的危险,小山羊忍不住就要上当。不远处,便是小时候常玩的草坪,那里 有我的老朋友,我不知道它们现在怎么样,它们大概也长高了,那块伴我童年的小青石凳, - 5 - ___②___。坡上吹起了微微的小风,紫荆的浓郁香气让人异想天开,忍不住驻足,忍不住远 望。村旁有一条小河,弯弯曲曲地横贯村庄,远远地来,长长地去。河水浸湿了村子的这儿、 那儿,只这一条河就知道,这一村的小伙子吃什么长大,姑娘的脸为什么粉似桃花,挑水上 坡的汉子为什么气壮如牛……村庄全清晰了。原来是一家一户的院子,各自过着小小的日子, 树木只是一丛一树地覆盖,还有花,一红一黄地点缀,看不清谁是谁家的女子,却听得清一 支曲子响起,满村的绿树红花便摇动起来。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比喻、引用、顶真 B.比喻、拟人、排比 C.排比、拟人、顶真 D.借代、引用、对偶 2.文中画框的句子可改写成:“村旁那条远远地来、长长地去的小河横贯村庄”从语义上看二 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10 个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 答案以及解析 一、答案:1.B 2.①原文承接上文“单纯地把传统节日与经典美食挂钩,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胃口’”, 内容上衔接更加自然。②原文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更加形象生动。 3.【示例】①各地的中秋文化也各具特色;②文化也在不断演进 解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原文中,“文化就是把我们凝聚在一起的 五色土”等处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随着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社会进步”使用了排比 的修辞手法。故选 B。 2.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原文的“用文化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丰富的节日大餐”与“单纯 地把传统节日与经典美食挂钩,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胃口’”在内容上衔接紧密。文中 的“更为丰富的节日大餐”“文化这一最大公约数”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更加 形象生动。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结合“我国地域辽阔,风俗多样”“在同一轮 明月照耀下熠熠生辉”“深入发掘不同地域的中秋文化内涵”可推断,①处可以填入“各地 的中秋文化也各具特色”之类的语句。②处,结合上文“正如月饼花样不断翻新”可知,此 处强调变化,而下文说“中秋文化同样如此”,故应该填入“文化也在不断演进”之类的语 句。 二、答案:1.C; 2.①更能突出景物特点。原文运用了比拟、比喻、夸张等修辞和“憋”“鼓鼓囊 囊”“炸开”“蹿出”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写出蕴蓄了整个冬天力量的木棉花苞瞬间绽放后灿烂热 烈的姿态,更好地突出花苞之大,花开之早、之盛和阳刚之美。②更符合作者的心情。原文生动 形象的语言写出木棉花开的热烈足以燃烧人们心底的热望,让“我”想到奋进的生命,更好地表达 作者对木棉的无限喜爱和赞美之情。③与语段语言风格一致。原文侧重描写表达生动形象。 3.甲:而是觉得它有一种十足的阳刚之美;乙:还是草木一秋; 解析:①表示程度词语的使用。“分外”更符合“木棉盛情绽放”的情景。结构。“感觉”的主语应 该是人,而前后两个分句主语都是木棉,主语应一致。③语序“烈焰般的”作定语,应修饰“木棉”。 ④动词使用。“映照”不合语境。 三、答案:1.A - 7 - 2.①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梯田”比作“稿纸”,将“秧苗”比作“诗句”,生动形 象,具有画面感;②原文“让贫困的生活添了好些诗意”中的“好些”表现力强,更能突出 “诗意”,也更能表达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喜爱。 3.【示例】①我熟悉这些梯田的角角落落;②我是一个好静喜独处的人 解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哪块田像一弯新月,哪块田像一条青布 腰带,哪块田像一只雄鸡,哪块田像一口天井”既是排比,也是比喻;“在微风的弹拨下” “也让梯田带着一身浓浓重重的色彩和我们朝夕相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原文“乡亲们把梯田当作稿纸”“将翠绿的秧苗栽成一行行立体 的诗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梯田”“秧苗”分别喻为“稿纸”“诗句”,生动形 象地写出了梯田的整齐和农民的智慧。原句中的“好些”属于程度副词,改句与之相比,减 弱了诗意。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补写句子要联系语境。①处,后文对每块田情 况的描写,说明“我”对这些梯田非常熟悉,应填写“我熟悉这些梯田的角角落落”之类的 语句。②处,结合下文“我”的状态可知,此处应填写“我”的某种性格特点,即“我”喜 欢静,喜欢独处。 四、答案:1.C; 2.①草木都极旺盛;②他设想有一所小住宅;3.①原句表地点的状语“在屋前小草 坪上”在前,有强调作用;②原句多用短句,句式活泼灵动。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书面上用于标明句读和语气的符号,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 的性质和作用。 文中“醋栗”的引号作用是特殊称谓。 A 项,引号的作用是引用。 B 项,引号的作用是表讽刺 C 项,引号作用是特殊称谓。 D 项,引号作用是强调突出。 五、答案:1.C; 2.将修饰语独立成句,有强调意味,突出了人物的动作姿态、形象特点;采用短句, 读起来富有节奏,增强了文章的画面感和感染力,有利于刻画人物,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3.①那暖暖的光阴就会飞逝;②悠长地朝家里流淌着; 解析: 六、答案:1.B - 8 - 2.①原文多是短句,句式活泼,语言简洁;②原文层次感明显,先是介绍小河的位置,接着介 绍小河的状态“弯弯曲曲”“远远地来,长长地去”。 3.【示例】①树其实稀疏着;②不知道是否还是原样 解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菅草苫在崖边,似流行歌星的长发”运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小山村便正式起床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一村的小伙子 吃什么长大……为什么气壮如牛”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2.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原文“村旁有一条小河,弯弯曲曲地横贯村庄,远远地来,长长 地去”多为短句,语言简洁精练。“弯弯曲曲”“远远地来,长长地去”更富有层次感,对 小河的状态描写得更细致。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①处,后文“只是树冠牵连”,说明此处应填 写表示树并未紧密相连意思的语句,可用“稀疏”或“疏落”表现树的状态。②处,根据前 文“我不知道它们现在怎么样,它们大概也长高了,那块伴我童年的小青石凳”可知,此处 是作者对记忆中的事物现状的猜测,故应填写“不知道是否还是原样”之类的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