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87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基础知识:(42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怀抱利器 B.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C.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 D.复有昔时屠狗者乎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实词中古今异义掌握情况。所谓古今异义词,指形式上与现代汉语一致,但意思不同。古今异义词往往是双音节词,所以看到这种词,就要仔细区分,一般可以用逐字组词的方式来区分,因为古汉语主要是单音节词。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平时注意多积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A项,利器:古义:这里指杰出的才能。今义:锋利武器,有效的工具;
B项,吾子:古义:您。今义:我的儿子;
C项,爱惜:古义:同情,怜惜,惋惜。今义:因重视而不糟蹋,爱护珍惜;
D项,昔时:古义今义均为“以前,过去”之意。
故选D。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B.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不然,则其畏也
C.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D.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的一词多义能力。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几个互相关联的意义。在古今汉语中都有,文言文中,由于单音词多,这种现象更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解题时,注意一定要结合词语所在的上下文,来判断其在句中的含义。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A项,善:作名词,善事,好事/善:擅长;
B项,畏:害怕,恐惧/畏:动词作名词,指害怕他的人;
C项,修:做,做到/修:做好,做完;
D项,有:动词,表示存在/有:动词,表示存在
故选D。
【点睛】一词多义,顾名思义,就是一个词语有多种含义。换言之,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着不同的含义。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导致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时颇感费解的原因之一。一词多义主要是由引申、比喻、假借等产生的,因而一个词语的多种含义主要包括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等。词的本义是指词的本来的意义,即词的最初的意义。它是词的比喻义、引申义和假借义的触发点。作答题目时,要注意它的比喻义、引申义和假借义。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以子之不遇时 古之学者必有师
B.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
C.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 而以圣人望于人
D.今之君子则不然 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A项,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之:助词,的;
B项,乃:副词,竟然/副词,于是,就;
C项,以:介词,用/以:介词,用;
D项,然:带着,这样/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故选C。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B.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C.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
D.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实词中古今异义掌握情况。所谓古今异义词,指形式上与现代汉语一致,但意思不同。古今异义词往往是双音节词,所以看到这种词,就要仔细区分,一般可以用逐字组词的方式来区分,因为古汉语主要是单音节词。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平时注意多积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
A项,艺人:古义:多技能的人。今义:指戏曲、曲艺杂技、影视等演员,也指某些手工艺工人;
B项,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指许多人;
C项,尝试:古义,两个词,曾经试验。今义:试;试验;
D项,名誉:古义今义均为:好名声。
故选D。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人求谕谌 谕:向……求情
B.取骑马卖,市谷代偿 市:买
C.过岐,朱泚幸致货币 幸:可能
D.其故封识具存 识:标记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项,“使人求谕谌”的意思是“派人告诉焦令谌,替农夫求情”,所以“谕”的意思是“告诉,使……知道”。
故选A。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卒以货窜名军伍中
A.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 B.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
C.太尉自州以状白府 D.以乱天子边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以:介词,用;
A项,以:介词,因为;
B项,以:介词,凭借……身份;
C项,以:介词,把;
D项,以:连词,表目的,来。
故选C。
7.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吾未晡食,请假设草具 B.天子以生人付公理
C.因恬然,且大乱 D.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实词中古今异义掌握情况。所谓古今异义词,指形式上与现代汉语一致,但意思不同。古今异义词往往是双音节词,所以看到这种词,就要仔细区分,一般可以用逐字组词的方式来区分,因为古汉语主要是单音节词。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平时注意多积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
A项,假设:古义:借用,安排。今义:连词,表假设关系;
B项,公理:古义:两个词,公,是对对方尊称,您。理,治理。今义:社会上多数人公认的正确道理;
C项,恬然:古义今义均为:安静、不在意的样子;
D项,取名:古义:扬名,取得好名声,博取名誉。今义:选取名字。
故选C。
【点睛】所谓古今异义词,指形式上与现代汉语一致,但意思不同。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词义扩大,指今义的范围大于古义,古义被包括在今义之中。词义的扩大是词义演变、造成词义古今差异的最常见的现象。
8.下列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其君能下人 B.此其所挟持者甚大
C.其身之可爱 D.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实词中古今异义掌握情况。所谓古今异义词,指形式上与现代汉语一致,但意思不同。古今异义词往往是双音节词,所以看到这种词,就要仔细区分,一般可以用逐字组词的方式来区分,因为古汉语主要是单音节词。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平时注意多积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
A项,下人:古义:谦逊地对待别人。今义:奴仆,佣人;
B项,挟持:古义:怀有的抱负。今义:一指用威力强迫对方服从,二指从两旁抓住或架住被捉住的人(多指坏人捉住好人);
C项,可爱:古义:值得珍爱。今义:天真无邪,令人喜爱;
D项,持法:古义今义均为:执法。
故选D。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B.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C.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 D.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中词类活用词活用类型判断能力。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对于词类活用,要根据语言环境判断,平时注意多积累,总结规律。本题,
A项,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保全;
B项,军:名词作动词,驻扎,驻军;
C项,王:名词动用,称王;
D项,下:名词使动用法,使……居人之下。
故选B。
【点睛】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对于词类活用,要根据语言环境判断,平时注意多积累,总结规律。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代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副词经常用作状语、补语,等等。
10.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B.于反复不宜卤莽
C.卒然临之而不惊 D.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判断文言文中通假字能力。“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通假字一般有三种情况:同音替代、音近替代、形近替代。找出通假字并解释,其实就是写出本字并解释。这就要求考生能根据语境和自己知识储备判断出通假字,并写出本字进行解释。所以考生对于常用的通假字要能够识记,并理解其意思,平时也要多记诵。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A项,“辨”同“辩”,辩解;
B项,“卤”同“鲁”,鲁莽;
C项,“卒”同“猝”,突然;
D项,没有通假字。
故选D。
【点睛】通假字一般有三种情况:同音替代、音近替代、形近替代。找出通假字并解释,其实就是写出本字并解释。这就要求考生能根据语境和自己知识储备判断出通假字,并写出本字进行解释。判断语句中是否存在通假现象,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把握语句中每一个词语的意思,如果某个字不能用其本义、引申义等解释时,就要考虑通假问题;第二步,通过分析同音、近音或音变等把握是否通假。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B.驴不胜怒,蹄之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中词类活用词活用类型判断能力。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对于词类活用,要根据语言环境判断,平时注意多积累,总结规律。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项,事:名词作动词,做;
B项,蹄:名词作动词,踢;
C项,水:名词作动词,游水,游泳;
D项,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故选D。
12.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某则以受命于人主 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举先王之政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句式掌握和判断能力。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对于文言文几种特殊句式的标识能记忆并运用。判断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依据意思和各种句式的特殊标识。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项,为状语后置句,“受命于人主”即“于人主受命”,意思是:我则认为遵从皇上的旨意(我则认为在皇上那接受命令);
B项,为状语后置句,“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即“于朝廷议法度而修之”,意思是:在朝堂上公开讨论和修订法令制度;
C项,为状语后置句,“有求于我”即“于我有求”,意思是:客人赞美我美,是对我有所求;
D项,没有特殊句式,只是一个为陈述句,意思是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
故选D。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属以视医药饮食 属:委托
B.书于籍者其几具存 籍:登记
C.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 经营:谋划
D.乐为之识其详 识:记述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B项,“书于籍者其几具存”的意思是“登记在簿籍的有多少实存”,所以“籍”的意思是“簿籍”。
故选B。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1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令无失所恃/重为乡党所笑
B.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C.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D.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夫战,勇气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项,所:所:结构助词,与后面的词构成所字结构/所:与前面的“为”构成“为……所”,表被动;
B项,之:代词,代一升粟/之: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后,补足音节,不译;
C项,为:介词,替/为:介词,替;
D项,夫:指示代词,那/夫:句首发语词。
故选C。
15.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一致的是 ( )
A.故事,岁廪穷人 B.明年春,大疫
C.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 D.有上请者,或便宜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实词中古今异义掌握情况。所谓古今异义词,指形式上与现代汉语一致,但意思不同。古今异义词往往是双音节词,所以看到这种词,就要仔细区分,一般可以用逐字组词的方式来区分,因为古汉语主要是单音节词。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平时注意多积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一致的”,
A项,故事:古义:旧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有吸引力,能感染人;
B项,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C项,富人:古义今义均指:有钱的人,富裕的人;
D项,便宜:古义:(对救灾)有利。今义:方便合适;便利。
故选C。
16.《越州赵公救灾记》中,全部表现了赵抃“事必躬亲”的一组是( )
①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②公敛富人所输③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④为工三万八千⑤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 ⑥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③⑤⑥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文章内容即语句含义,筛选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要求学生选出“《越州赵公救灾记》中,全部表现了赵抃‘事必躬亲’的一组”,然后结合文章理解题干所给句子含义,跟进题目要求进行判断筛选,回答问题。本题题目信息筛选点为“全部表现了赵抃‘事必躬亲’”,仔细阅读题目所给的六个句子,可发现:
①②⑥都是赵抃亲为。③⑤是赵抃部署,不一定亲为;④是民工的用工。
故选A。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实词中古今异义掌握情况。所谓古今异义词,指形式上与现代
汉语一致,但意思不同。古今异义词往往是双音节词,所以看到这种词,就要仔细区分,一般可以用逐字组词的方式来区分,因为古汉语主要是单音节词。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平时注意多积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
A项,非常:古义:不同寻常今义:很,极;
B项,所以:古义:表原因,……的原因。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
C项,至于:古义:两个词,至:到。于:引出动作处所。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事;
D项,所谓:古义今义均为:所说的。
故选D。
【点睛】所谓古今异义词,指形式上与现代汉语一致,但意思不同。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词义扩大,指今义的范围大于古义,古义被包括在今义之中。词义的扩大是词义演变、造成词义古今差异的最常见的现象。
18.选出与例句中加点的“其”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例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距其院东五里
C.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本题要求选出“与例句中加点的‘其’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例句:其:第三人称代词,它;
A项,其:第三人称代词,他们;
B项,其:第三人称代词,它;
C项,其:第一人称代词,我,自己;
D项,其:第三人称代词,它。
故选C。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①顾安所得酒乎 ②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B.①俯冯夷之幽宫 ②燕巢于飞幕之上
C.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②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
D.①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②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的一词多义能力。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几个互相关联的意义。在古今汉语中都有,文言文中,由于单音词多,这种现象更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解题时,注意一定要结合词语所在的上下文,来判断其在句中的含义。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
A项,顾:副词,只是/顾:动词,环视;
B项,之:助词,的/之:助词,的;
C项,适:副词,恰好/适:副词,恰好;
D项,从:动词,跟随/从:动词,跟随。
故选A。
20.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用白描手法写景的一组是( )
①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②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③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④时夜将来,四顾寂寥 ⑤曾明月之几何 ⑥山鸣谷应,风起云涌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写景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要从多角度考虑,可以从修辞角度,抒情方式角度,表现手法角度来考虑。抒情方式分两类:一类是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一类叫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结句写景又叫以景结情。表现手法,包括动静相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相结合,以虚衬实,想象,联想,用典,对比,烘托,细节描写,白描,欲抑先扬,欲扬先抑等手法。先点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白描手法。白描手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题干要求选出全都属于用白描手法写景的一组,④⑤不是写景,是交代时间。因此选A项。
【点睛】鉴赏表达技巧,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
21.下列对《后赤壁赋》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B.文中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精神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C.文章写了作者与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并生动描绘了清幽的江上景色。
D.“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新秋之景。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综合理解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后赤壁赋》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特别注意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
C项,“文章写了作者与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并生动描绘了清幽的江上景色”分析不正确,不只是泛舟,还有爬山,描绘的不是江上景色,而是山间草木,景色是“峭拔”,而非“清幽”。
故选C。
2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丝编的绳索) B.可谓壮(雄壮)哉
C.抑(或者)本其成败之迹 D.原(原来)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D项,“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的意思是“探究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所以“原”的意思是“推究,考查”。
故选D。
23.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的一词多义能力。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几个互相关联的意义。在古今汉语中都有,文言文中,由于单音词多,这种现象更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解题时,注意一定要结合词语所在的上下文,来判断其在句中的含义。本题要求选出“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A、B、C三项中“所以”表示“……的原因”。D项中“所以”为“用来……的”之意,表凭借。故选D。
2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盖将吊而更以贺也(慰问) B.足下勤奉养,宁朝夕(安宁)
C.蓄之者盖六七年(大概) D.不敢道足下之善(说,称赞)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B项,“足下勤奉养,宁朝夕”的意思是“您一向小心地奉养双亲,使父母早晚安宁”,所以“宁”,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安宁”。
故选B。
25.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宥而彰之
B.颜、曾之养,其为乐也大矣,又何阙焉
C.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
D.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判断文言文中通假字能力。“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通假字一般有三种情况:同音替代、音近替代、形近替代。找出通假字并解释,其实就是写出本字并解释。这就要求考生能根据语境和自己知识储备判断出通假字,并写出本字进行解释。所以考生对于常用的通假字要能够识记,并理解其意思,平时也要多记诵。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A项,“宥”通“侑”,辅助;
B项,“阙”通“缺”,缺憾;
C项,没有通假字;
D项,“知”通“智”,智慧。
故选C。
26.下列对《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中“骇”“疑”“喜”三个字,表现了作者的心理变化,后文叙议的内容就是围绕着这三个字展开的。
B.作者认为王参元很有才华,但家中积有钱财,为官是否廉洁令人生疑,这是王参元遭到世人猜疑的主要原因。
C.作者在贞元十五年就读到王参元的文章,由于心存顾虑,在读后的六七年中一直没有对王参元的文章做出应有的评价。
D.文章用书信的形式,借王参元家失火这件事表达了作者的想法,同时也针砭了当时诋毁人才的恶劣社会风气。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B项,“作者认为……为官是否廉洁令人生疑,这是王参元遭到世人猜疑的主要原因”说法不正确,“家中积有钱财,为官是否廉洁令人生疑”等内容不是作者的看法,再说王参元当时并没有做官。作者是说主考官不敢录取王参元,是因为王参元家中有钱财,录用了王参元,会被世人猜疑是否廉洁。
故选B。
27.下列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闻其言而壮之
A.则树旗旄 B.武夫前呵
C.处秽污而不羞 D.才畯满前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中词类活用词活用类型判断能力。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对于词类活用,要根据语言环境判断,平时注意多积累,总结规律。本题,
例句:壮:意动用法,以……为壮,认为……豪壮;
A项,树:名词作动词,树起;
B项,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C项,羞:意动用法,对……感到羞耻;
D项,满:作动词,聚集,充满。
故选C。
2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知其必有合也 有合:有所遇合
B.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望诸君:希望各位君子
C 可以出而仕矣 仕:做官
D.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 与:跟随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B项,“为我吊望诸君之墓”的意思是“请替我凭吊一下望诸君(乐毅)的墓”,“望诸君”是乐毅的号,所以“望诸君”是指乐毅。
故选B。
29.下列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例句: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A.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 B.素善留侯张良
C.群贤毕至 D.太上不辱先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中词类活用词活用类型判断能力。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对于词类活用,要根据语言环境判断,平时注意多积累,总结规律。本题,
例句:多:形容词作动词,有很多;
A项,壮: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壮,认为……豪壮;
B项,善:形容词作动词,与……交好;
C项,贤: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
D项,辱:使动用法,使……受辱。
故选B。
3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腆:丰厚 (苏轼《留侯论》)
B.头童齿豁,竟死何裨! 童:脱落 (韩愈《进学解》)
C.灾所被者几乡 被:覆盖 (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
D.车服不维,刀锯不加 维:维护 (韩愈《送李愿归盘古序》)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择“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B项,“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的意思是“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他”,“腆”的意思是“厚颜,厚脸皮(一说‘善’,‘鲜腆’,缺少善意”)。
故选B。
3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匹夫见辱,拔剑而起 (苏轼《留侯论》)
A.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是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B.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楚辞·渔父》)
C.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 (韩愈《进学解》)
D.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能力。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几个互相关联的意义。在古今汉语中都有,文言文中,由于单音词多,这种现象更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解题时,注意一定要结合词语所在的上下文,来判断其在句中的含义。
例句:见:表被动,被;
A项,见:动词,看,看见;
B项,见:表被动,被;
C项,见:指代性副词,偏指一方,“我”;
D项,见:通“现”,显现,显露。
故选B。
3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韩愈《祭十二郎文》)
②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B.①给其食而任以事 (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
②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 (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C.①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 (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②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D.①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非子房其谁全之 (苏轼《留侯论》)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
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项,与:①连词,和,跟。②介词,和,跟;
B项,而:①连词,表并列,并且。②连词,表并列,并且;
C项,之:①副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代词,他;
D项,其:①代词,指代自己,我。②语气助词,表示揣测、反诘语气。
故选B。
3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含义相同一组是 ( )
A.①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苏轼《留侯论》)
②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B.①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C.①今之称太尉大节者出入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②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D.①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诸葛亮《出师表》)
②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中的一词多义能力。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几个互相关联的意义。在古今汉语中都有,文言文中,由于单音词多,这种现象更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解题时,注意一定要结合词语所在的上下文,来判断其在句中的含义。本题,
A项,逆:迎接/逆:逆:副词,事前、预先;
B项,因:按照/因:依靠;
C项,出入:差别,差异(一说“大抵,不外乎”)/出入:谓涉猎广博,融会贯通。
D项,感激:感动/感激:感动。
故选D。
34.下列各组语句中,在文言特殊句式上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韩愈《原毁》)
②公幸教晞以道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B.①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 (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
②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 (韩愈《进学解》)
C.①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 (苏洵《木假山记》)
②而足下之才能,乃可显白而不污 (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D.①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韩愈《祭十二郎文》)
②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 (韩愈《进学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句式掌握和判断能力。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对于文言文几种特殊句式的标识能记忆并运用。判断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依据意思和各种句式的特殊标识。本题,
A项,①判断句,“……也”表判断,意思是“这样做是有他的根源的,就是所谓怠惰和忌妒啊”。②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公幸教晞以道”即“公幸教以道晞”,意思是“承蒙您用大道理开导我”;
B项,①定语后置句,“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即“取不在职而寓于境吏”,意思是“选取没有任职并住在越州境内的官吏”。②定语后置句,“寻坠绪之茫茫”即“寻茫茫坠绪”意思是“探寻那些久已失传的古代儒家学说”。
C项,①被动句,“为……所”表被动,“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意思是“不幸而被大风拔起,被流水漂走”。②被动句,“污”是“被污”,“而足下之才能,乃可显白而不污”意思是“而您的才能,才可以表白清楚,再不被谣言所污染”;
D项,①宾语前置句,“何尤”即“尤何”,“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意思是“这实在是我造成的,又能怨谁呢”。②宾语前置句,“惟器是适者”,“器”作“适”的宾语,意思是“比较各人的短处,衡量各人长处,按照他们的才能品格分配适当的职务”。
故选A。
3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韦晤谢曰:“处贱无以拒也。”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②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B.①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 (韩愈《原毁》)
②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C.①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 (柳宗元《柳子厚墓志铭》)
②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D.①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苏轼《教战守策》)
②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 (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中的一词多义能力。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几个互相关联的意义。在古今汉语中都有,文言文中,由于单音词多,这种现象更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解题时,注意一定要结合词语所在的上下文,来判断其在句中的含义。本题,
A项,①处:动词,处在,位于,位居。②处:名词,地方;
B项,①望:希望。②望:动词,看;
C项,①道:指抱负。②道:说,谈论;
D项,①计:考虑,谋划。②计:考虑,谋划。
故选D。
3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 (柳宗元《送李愿归盘谷序》)
②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 (韩愈《送董邵南序》)
B.①因其土俗,为设教禁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欧阳修《伶官传序》)
C.①能自食者,之告富人 (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
②为我吊望诸君墓,而观于其市 (韩愈《送董邵南序》)
D.①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②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 (韩愈《原毁》)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项,①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呀”。②焉:代词,代指董邵南;
B项,①其:代词,代指当地的。②其:语气副词,加强祈使语气(或表期许语气);
C项,①为:介词,替。②为:为:介词,替;
D项,①则:连词,表承接关系,就。②则: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故选C。
3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在词类活用上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 (韩愈《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②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 (苏轼《留侯论》)
B.①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 (韩愈《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②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苏轼《留侯论》)
C.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欧阳修《伶官传序》)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D.①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 (苏轼《留侯论》)
②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特负足下也 (韩愈《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中词类活用词活用类型判断能力。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对于词类活用,要根据语言环境判断,平时注意多积累,总结规律。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在词类活用上相同的一项”,
A项,①黔:名词作动词,烧黑了。②怪: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奇怪;
B项,①震骇:动词使动用法,使……震骇。②臣妾:名词作动词,做奴仆;
C项,①函: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②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D项,①折:动词使动用法,使……感到羞辱。②私:形容词作动词,偏爱,偏私。
故选C。
38.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使子厚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②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苏轼《留侯论》)
B.①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韩愈《原毁》)
②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 (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C.①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欧阳修《伶官传序》)
②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D.①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②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韩愈《祭十二郎文》)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中的一词多义能力。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几个互相关联的意义。在古今汉语中都有,文言文中,由于单音词多,这种现象更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解题时,注意一定要结合词语所在的上下文,来判断其在句中的含义。本题,
A项,①持:控制约束。②持:执行;
B项,①闻:名声,声望。②闻:听说;
C项,①盛:强烈;旺盛。②盛:盛大的,美好的;
D项,①尤:责怪。②尤:责怪。
故选D。
3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 (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
②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 (韩愈《送董邵南序》)
B.①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②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苏轼《后赤壁赋》)
C.①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州间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②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 (韩愈《原毁》)
D.①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 (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
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项,①者:助词,……的事情。②者:助词,……的人;
B项,①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之:助词,的;
C项,①于:介词,在。②于:介词,在。
D项,①以:介词,把。②以:相当于“而”,表修饰。
故选C。
4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在词类活用上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②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B.①补苴罅漏,张皇幽眇 (韩愈《进学解》)
②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C.①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②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 (苏轼《留侯论》)
D.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韩愈《祭十二郎文》)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中词类活用词活用类型判断能力。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对于词类活用,要根据语言环境判断,平时注意多积累,总结规律。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在词类活用上相同的一项”,
A项,①贵重: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重,以……为贵;看重,爱惜。②成:形容词作动词,成就;
B项,①苴:名词作动词,填补。②膏:名词作动词,用油润滑;
C项,①绝:动词使动用法,使……断。②怪:形容词意动用法,觉得怪异;
D项,①穷:形容词作动词,穷尽。②致:动词使动用法,使……致。
故选B。
41.下列语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晞不解衣,戒候卒击柝卫太尉。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段太尉逸事状》)
译文:郭晞连衣服也不脱,命令警卫敲打着梆子保卫段太尉。第二天一早,郭晞和段太尉一起来到白孝德那儿,道歉说自己实在无能,请求允许改正错误。
B.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文:到了那幽深昏暗、使人迷惑的地方,如果没有外物来帮助,也不能到达。
C.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译文:按照当地的风俗,制定了教谕和禁令,州民都很顺从信赖。
D.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欧阳修《伶官传序》)
译文: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探求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由于人事呢?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要求选出“下列语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D项,“岂”,难道;“岂……欤?”的句式,表示反诘;“抑”,表转折的连词,或者,还是;“本”,推究;“迹”,事迹,道理。句子翻译为:难道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易吗!还是推究他成功或失败的原因,都在于人为的缘故呢?
故选D。
42.下列语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韩愈《原毁》)
译文:即使这样,这样做的人是有(他的)根源的,就是所说的惰怠和忌妒啊。
B.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 《柳子厚墓志铭》)
译文:其中特别贫穷实在无力赎取的,就让债主记下人质当佣工所应得到的酬劳,等到酬劳和所借钱数相当时,便要债主归还人质。
C.颜、曾之养,其为乐也大矣,又何阙焉? (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译文:(像)颜回、曾参(那样)供养父母,这种快乐很大呀,你又有什么缺憾呢?
D.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译文:这个山谷,所处的地理位置深幽而地势阻塞,是隐者盘桓逗留的地方。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
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要求选出“下列语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A项,“虽然”,两个词,虽然如此;“为”,做;“本”和“原”:都是“根源”之意;“……也”,标判断。句子可翻译为:虽然如此,这样做的人有他的思想根源,那就是懒惰和嫉妒。
故选A。
二、古代诗文阅读(15分)
4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浣溪沙
王安石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
【注】王安石政治上受挫后归隐钟山,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十年,该词作于此期间。
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人所居庭院长满了青苔,门前铺满了洁白的沙子,婉转的小溪流淌着。
B.“百亩中庭”“小院回廊”都直观地表现了词人归隐后的生活十分富足宽裕。
C.“山桃溪杏”是词人所见之景,也是词人在春天来临后内心老当益壮的自喻。
D.词中两个“为谁”之问,突出地表现了词人对内心尚存的那份热情的自嘲。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整首诗词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C项,“山桃溪杏”也是词人的自喻,落寞之情溢于言表,并非“抒发了词人老当益壮,正焕发人生又一春的内心感受”。
故选C。
【点睛】诗歌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意思要读懂文章,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诗歌表达技巧上,主要考核内容主旨表达、情感抒发、诗句作用等。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选择题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4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醉翁操①
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②。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③,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④。
【注】①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②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③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④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响空山”与《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然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整首诗词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说醉翁离开滁州,流泉失去知音,只留下自然声响,但此自然声响,朝夕吟咏,似带有怨恨情绪。赞美欧阳修在琅琊山寄情山水,感受天籁的悠然自得之情。所以本选项说是对醉翁的思念之情不准确。
故选C。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45.下面是《古文关键》中所载宋代吕祖谦对本文的评点,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先说忍与不忍/之规模方说子房/受书之事其意/在不忍此老人/所以深惜/命以仆妾之役/使之忍小耻/就大谋/故其后辅佐高祖/亦使忍之有成/
B.先说忍与不忍之规模/方说子房受书之事/其意在不忍/此老人所以深惜/命以仆妾之役/使之忍小耻/就大谋/故其后辅佐高祖/亦使忍之有成/
C.先说忍与不忍之规模/方说子房/受书之事其意/在不忍此老人/所以深惜命/以仆妾之役/使之忍小耻/就大谋/故其后辅佐高祖/亦使忍之有成/
D.先说忍与不忍之规模/方说子房受书之事/其意在不忍/此老人所以深惜命/以仆妾之役/使之忍小耻/就大谋/故其后辅佐/高祖亦使忍之有成/
4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匹夫:一个人,泛指平常人,例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早期白话文中也可指“无学识、无智谋的人”,如“匹夫之辈”。
B.用张良的字“子房”指称张良是敬称,类似的敬称还有用韩信曾被封淮阴侯的简称“淮阴”指称韩信、指称项羽姓名“项籍”。
C.“千金之子”指富贵人家的子弟;伊尹是商朝开国功臣;太公,指姜太公,即吕尚,周朝开国功臣。
D.孺子,指小孩子。“孺子可教”指年轻人有本事,可以把本事传给他。“徐孺下陈蕃之榻”典故中的“徐穉”字“孺子”。
4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认为豪杰之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对于张良刺杀秦始皇一事,苏轼认为这是逞匹夫一时之勇。
B.苏轼认为张良年轻时才智有余而度量不足,后来才变得深谋远虑,真豪杰要“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C.司马迁原猜想张良形貌魁梧奇伟,后知道张良材貌像妇人女子,才明白了张良貌似柔弱而韬晦,终成大业的原因。
D.苏轼认为,汉高祖之所以能够成功,项羽之所以导致失败,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
【答案】45.B 46.B 47.C
【解析】
【45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
AC项,“子房”作“受书”的主语,意思是“张良接受书(张良被授书)”,中间不能断,排除AC两项;
D项,“以仆妾之役”是“命”的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再结合本句意思:首先说忍与不忍的规模大小,再说张良被授书的事情,他的意思是在不能忍,这个老人之所以深感痛惜,使他忍受仆妾的徭役,让他忍下耻辱,而成就大业。句子可以断开为先说忍与不忍之规模/方说子房受书之事/其意在不忍/此老人所以深惜/命以仆妾之役/使之忍小耻/就大谋/
故选B。
【46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类似的敬称还有用韩信曾被封淮阴侯的简称‘淮阴’指称韩信”说法错误,用“淮阴”指韩信,一个是因为韩信祖籍淮阴,称韩信“淮阴”是向其祖籍挂靠,二是因为他被封为淮阴侯,不是选项所说用字指称表示敬称。
故选B。
【4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终成大业的原因”说法错误,文章最后一段为“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
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司马迁是说张良柔弱女子貌,却能够成就丈夫之事,感叹的是相貌和他的气质不相称。并没有说这是张良“终成大业的原因”。张良能够成就大业主要是因为能忍。
故选C。
【点睛】解答文言文选择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也太荒谬了。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在韩国已灭亡时,秦国正很强盛,秦王嬴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气势是不可以凭借的。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也太危险了!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而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借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对人谦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越王勾践在会稽陷於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的,这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为什么这
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本是秦始皇所不能惊惧他和项羽所不能激怒他的原因。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但是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到对方疲敝。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谁料到他的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不相称。啊!外柔内刚,这就是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吧!
三、文言文翻译:
48.把下列三个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越州赵公救灾记》)
(2)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游褒禅山记》)
(3)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答案】(1)百姓遭受灾难后才去思考对策,与事先有所考虑相比,就有较大差距了。
(2)当这(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
(3)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这又是多么衰败啊!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病”,遭受灾难;“图”,谋划打算,思考对策;“先事”,事先,指事情发生之前;“为”,动词,作出;“间”,差距;“有间”,有较大差距。(2)中“方”,当,正在;“是时”,:指决定从洞中退出的时候;“尚”,还;“明”,形容词或用作动词,照明;(3)中“至于”,以至于,到了……的地步;“誓天断发”,剪断头发,对天发誓;“泣”,眼泪;“何其”,多么;“何其衰也”,这又是多么衰败啊。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