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0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太原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庄子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那么逍遥是否就是超越小知小年,突破限制?庄子在《齐物论》篇中又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似乎又要反对执着追求大知大年了,然则我们应如何了解庄子的意思?
“逍遥”,自然是指对任何依待与条件的超越和破除。然而这理解只是初步的。从客观的现实世界看,任何事情都必然是已被置于因果网络之中。而所有现实存在又皆有其实际条件之依待,有果必有所依之因。要说有待,一切事物都是有待的,就算列子御风亦有待于风。那么,庄子所讲的破除依待是如何可能的?郭象《庄子注》认为,逍遥之义必须从圣人的修养境界上立言。逍遥所描述的是心灵观照宇宙万物的境界,而非对客观外在世界的经验描述。放在境界上讲,则“一逍遥一切逍遥”,宇宙万物从逍遥境界观照而言都自尔而独化,自生自在。这种观照的境界,乃一艺术境界,而非道德修养境界。这种境界即道家无己、无功、无名的“去碍”,从而达致庄子所言“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一种含生抱朴、各适其性、天机自张的道家之境。所以,从无待逍遥而言,则大鹏小鸟皆同。郭象说:“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
然而这里或会产生一个问题:反观《逍遥游》的本里,庄子似乎有意抬高大鹏列子彭祖大椿,而贬低斥鷃宋荣子朝菌蟪蛄,即庄子所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岂不是与郭象“各适自性,逍遥一也”的说法矛盾吗?
郭象认为,这当中不仅没有矛盾,而且还透露了庄子的精义。因为在庄子那里,所谓大小、长短、夭寿、高下之差乃是由于对待比较而成,是我们成心的知见。正是由于出自比较,则小年固然不及大年,然而大年却永远可以有一“更大之年”去与它相比,则大年亦成小年了。可见若在对待关系之中,有待是必然的,永远无法逍遥。我们必须平齐是非,抛却时待,正如《齐物论》中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天。”既然“莫寿于殇子”,则如何“小年不及大年”?可见《逍遥游》中的讲法不可执实。其实,逍遥若是一精神境界,则无论是彭祖还是蟪蛄皆可逍遥,端视其是否为物所累而已。我们要明白“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之说所透露的超越自身限制的意思,却不应执实于此。
郭象
说:“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世岂识之哉?徒见其戴黄屋,佩玉玺,便谓足以缨绂其心矣;见其历山川,同民事,便谓足以憔悴其神矣,岂知至者之不亏哉?”“圣人……终日挥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真正的圣人,“出世”而未尝不“入世”,“入世”又未尝不“出世”。所以郭象认为尧才是真正的逍遥,正因为他不似许由自限于深山之中,与俗情世界对立为二。相反,尧虽在庙堂之上,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无为而治天下,不以桎梏为桎梏——连桎梏之为桎梏也被超越了,便做到真正的无待,真正的逍遥。
(有删改)
1. 下列关于“逍遥”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逍遥”,指对任何依待与条件的超越和破除,只有平齐是非,抛却对待,才能逍遥。
B. “逍遥”不是对客观外在世界的经验描述,而是心灵观照宇宙万物的一种艺术境界。
C. “逍遥”不属于道德修养境界,所以从逍遥境界看,宇宙万物都自尔而独化,自生自在。
D. “逍遥”即是对己、功、名的去除,达到含生抱朴、各适其性、天机自张的道家境界。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首先针对庄子《逍遥游》《齐物论》中的两种看似矛盾的观点提出疑问,然后逐步论证真正的“逍遥”。
B. 第二段从理解“逍遥”的境界的角度,论证了庄子所讲的破除依待是如何成为可能的。
C. 第三四段论证了郭象对“逍遥”的认识与庄子在《逍遥游》中的观点并不矛盾。
D. 结尾用尧和许由两个入世者的正面事例,论证了即使居庙堂之上,也可以实现真正的逍遥。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郭象认为,大鹏小鸟都是自由的,而大鹏高远的境界仍然值得小鸟羡慕。
B. 既然庄子还说过“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天”,那么对他在《逍遥游》中“小年不及大年”的这一说法就不可执实。
C.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之说,透露的是超越自身限制的意思,不应认为这是主张有大小对待和是非分别。
D. 真正的圣人,既“入世”又“出世”,其心不为物所累,所以,即使整天忙碌于世俗事务,也能神气无变,淡然自若。
【答案】1. C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文中,确定答题区域范围,联系上下文,筛选答案。
C项,“逍遥不属于道德修养境界”和“从逍遥境界看,宇宙万物都自尔而独化,自生自在”没有因果关系,强加因果。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然后结合选项所分析的材料进行分析。
D项,许由不是正面事例,原文说“许由自限于深山之中,与俗情世界对立为二”,且他“自限于深山之中”,不是入世者。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A项,由“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可知,“大鹏高远的境界仍然值得小鸟羡慕”理解有误。
故选A。
【点睛】论述类文本题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时,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因为该题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月白湖荡
余显斌
六月,湖里绿了一片,绿的是苇草,是荷叶,是其它水草。水草下当然有鱼,有虾。水面有菱角,青嫩嫩的,随手捞起一个,洗一洗就可以生吃,味道青鲜鲜的。水下呢,还有嫩嫩的藕。这儿的湖泥很软,提一根荷梗,轻轻地扯起来,就带出一根藕来,白嫩嫩的。用水一洗,吃上一口,满嘴都是莲藕的香味。
棒子捞了几个菱角,还有几个嫩藕,不是自己吃,是给小王叔叔的。
每次等待小王叔叔时,棒子都会这么做。等到芦苇那边传来两声鸟鸣,小王叔叔就会出现,来时,骑着匹大白马。小王叔叔吃着菱角,还有嫩藕。棒子就跑过去,羡慕地摸着大白马的鬃毛。
小王叔叔笑道,想骑?
棒子点点头,当然。
小王叔叔就老气横秋地说,小鬼,太矮了,脑袋高过马背时,才能骑。
棒子噘着嘴,暗地里和白马比比,头刚刚挨着马背。
他想,再过一年就高过马背了,就可以了。
可是,离开后,小王叔叔却再没有来过。那天,棒子撑着一只小划子,藏在苇草里,等着小王叔叔送信来。没有等到,几声鸟鸣后,他等来的是一个陌生人,是张叔叔。棒子忙问,小王叔叔呢?
张叔叔红了眼圈,轻声告诉他,小王叔叔遭遇了小鬼子,牺牲了。
棒子眼睛顿时模糊了,远处的天,近处的水,还有苇草、荷叶、荷花,都一片朦胧。他喃喃地道,怎么会?小王叔叔有大白马,又高又大,跑起来飞快。
张叔叔叹息,小鬼子的东洋马比新四军的马更高更大,跑起来比小王叔叔的大白马快多了。
棒子咬着牙,狠狠地道,东洋马,真可恨!
张叔叔也点点头咬着牙说,我们要报仇。
报仇的机会就在眼前。原来,张叔叔这次来,是传达上级命令的,最近,一支新四军骑兵营要经过这儿,准备和湖东新四军二团会合,端掉小鬼子的碉堡。张叔叔告诉棒子,骑兵营来时,希望棒子能给带路。
棒子高兴极了,说声是。
张叔叔拍拍棒子的肩膀叮嘱,小鬼,注意安全啊。
棒子点点头,送走了张叔叔,撑着小划子,出没在密密的苇丛里,等着骑兵营的到来。
骑兵营来时是在一个晚上,月光水亮亮的一片,笼罩着湖面。湖面浮荡着淡蓝的雾,苇草和荷叶在雾里如淡墨画的一般,朦朦胧胧的。
张叔叔带头,将骑兵营长介绍给棒子。
骑兵营长笑着夸棒子是好样的。
棒子很高兴,看看这匹骏马,又摸摸那匹。骑兵营长开玩笑说,没骑过吧?棒子使劲地点头,傻乎乎的样子,逗得骑兵营长笑了,张叔叔也笑了。
湖里芦苇丛中隐藏着一条暗道,在湖中间,有新四军的监察哨把守着,有可疑人经过,监察哨马上鸣枪报警,对岸的新四军二团听到枪声,立即做好战斗准备。因此,鬼子几次来袭,都大败而归。
棒子当然能带人顺利通过,因为棒子是新四军的通讯员啊。
他手一挥,带着骑兵营出发了。
已经是后半夜了,湖上月光变得更亮更白。苇草深处,不时传来露珠滴落声,还有“咚”的一响,是青蛙跳水的声音。棒子带着部队,静静地走着,沿着那条路走着,新四军监察哨看见了,没有阻拦。棒子带着骑兵营走到一处湖湾处,将两根手指插入嘴里,“嘘”地吹响一声口哨。在其他人还没反应过来时,他已抱着身边的张叔叔,“噗通”跳入湖水深处的苇草丛里。
湖里的月光顿时碎了。枪声响起,打破湖面的寂静。
骑兵营士兵一个个在枪声中倒下,不一会儿,全被消灭。
新四军战士划着水,从苇丛里浮出来打扫战场,同时寻找着棒子。一片荷叶下,一个声音道,在这儿呢。随着声音,棒子浮出水面,拖着肚子已经灌满水的张叔叔。
张叔叔不是什么通讯员,是日军间谍大木三郎。
大木三郎一直想破获新四军的交通线,就悄悄盯上了小王叔叔,摸清一切后,他枪杀了小王叔叔。然后,自己扮成通讯员,哄骗棒子,准备带着日军特种部队,假扮做新四军骑兵营,将湖东新四军一举歼灭。
他最终自投罗网,却弄不清自己究竟在哪儿露了马脚。
棒子得意地说,是你自己吐露了真相的。
棒子说,大木三郎曾告诉自己,东洋马比小王叔叔的大白马高大。当骑兵营出现时,自己走过去,站在马旁暗暗一比,那些马都高过了自己的脑袋,而大白马和自己脑袋齐平。他终于清楚,他遭遇了日军。因此,发出信号,让提前防备着的新四军出击。
大木三郎一听,傻了眼。
棒子随着新四军战士押着垂头丧气的大木三郎,迅速消失在月光下的苇丛中。月光慢慢变淡了,照着湖面,苇丛里有只小划子,如一牙月亮,一晃一晃的。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1期)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
A. 棒子没等到小王叔叔却等来了一个陌生的张叔叔,这一蹊跷的情节为下文他是日军间谍大木三郎埋下了伏笔。
B. 小说中反复出现“月光”形象,不但展示了那天晚上的特定环境,还暗示了时间的推移,与故事情节相映成趣。
C. 小说主人公棒子的形象生动鲜明:作为新四军通讯员,他尽管年纪还小,但机智勇敢,临危不乱,令人敬佩。
D. 小说的语言清新自然,描写简练传神,如写月下苇草深处的露珠滴落声、青蛙跳水声,以静衬动,细致入微。
5. 小说开头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 小说结尾部分说,“张叔叔不是什么通讯员,是日军间谍大木三郎”。这样安排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①描写湖荡的秀美风光,为小说增添了诗情画意;②照应标题,并为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做铺垫;③展现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有助于烘托棒子等新四军战士的美好形象。
6. ①使小说情节发生逆转,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②张叔叔的日军间谍身份被棒子识别,充分表现了棒子的细心、机智,突出了他的形象特点;③日军间谍冒充新四军通讯员,可见对敌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从而深化了小说主题。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D项,“以静衬动”不正确,应是以动衬静。故选D。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这是环境描写,描写湖荡的秀美风光,展现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如此秀美的湖荡自然景色,为人物活动提供环境,有助于烘托棒子等新四军战士的形象。结合下面内容“棒子捞了几个菱角,还有几个嫩藕,不是自己吃,是给小王叔叔的”分析,引出下文内容。结合标题“月白湖荡”及后文内容“已经是后半夜了,湖上月光变得更亮更白。苇草深处,不时传来露珠滴落声,还有‘咚’的一响,是青蛙跳水的声音”分析可知,照应标题,并为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做铺垫。
点睛: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也首先概括语段所写的内容,分析作用要注意明确小说的文体特征,联系问题特征进行分析,首先从情节本身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然后分析对人物的塑造方面的作用,最后分析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方面的作用。分析时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铺垫,中间主要是推动情节发展,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深化或升华主旨。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小说结尾常见的作用:突生波澜,震撼人心;照应前文,不突兀。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深化主题;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令人回味。耐人寻味;给人以喜悦欣慰之感;反应美好愿望。小说结尾部分说,“张叔叔不是什么通讯员,是日军间谍大木三郎”,使小说情节发生逆转,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结合文本内容“大木三郎曾告诉自己,东洋马比小王叔叔的大白马高大。当骑兵营出现时,自己走过去,站在马旁暗暗一比,那些马都高过了自己的脑袋,而大白马和自己脑袋齐平。他终于清楚,他遭遇了日军。因此,发出信号,让提前防备着的新四军出击”分析,张叔叔的日军间谍身份被棒子识别,充分表现了棒子的细心、机智,突出了他的形象特点。结合“大木三郎一直想破获新四军的交通线,就悄悄盯上了小王叔叔,摸清一切后,他枪杀了小王叔叔。然后,自己扮成通讯员,哄骗棒子,准备带着日军特种部队,假扮做新四军骑兵营,将湖东新四军一举歼灭”分析可知,日军间谍冒充新四军通讯员,可见对敌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从而深化了小说主题。
三.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宫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二子:赐、兴。
(选自《晋书·李密传》,有删改)
注:①醮:古时称妇女出嫁嫁。②烝(zhēnɡ)烝:热切样子。③游夏: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
7. 下列对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B.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C.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D.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8. 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对于古代中国人而言,“名”和“字”不能混为一谈。一般来说,出生时只取名,成年后再取字。其中,“名”主要用于他称,“字”主要用于自称。
B. 太子洗马:中国古代官职名。“洗马”即在马前驰驱之意,“太子洗马”就是太子的侍从官,后来逐渐演变为掌管书籍的官职。
C. 疏:奏章。封建社会臣子向皇帝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也可用来指对古书的注解和对注解的注释。
D.
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阕,终了。居丧制度是中国古代丧葬制度的一部分,如有“居丧三年”不能外出工作的规定。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密身世坎坷。他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祖母亲自抚养他。他对祖母非常孝顺,有时照顾祖母劳累过度以致生病。
B. 李密很有才学。他曾拜谯周为师,谯周的门人把他比作子游和子夏。
C. 李密忠孝两全。他为祖母守丧期满后,应征担任太子洗马,兑现了他“先尽孝后尽忠”的诺言。
D. 李密因怨被罢。他认为自己没有得到重用,颇有怨言。李密在诗中流露怨气,引起了皇帝的不满,最终被罢免了官职。
10. 把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2)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3)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4)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答案】7. B 8. A 9. A
10. (1)至于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之中的人,那他还依靠仰赖什么呢?
(2)既然自己的心灵被形体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
(3)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不安,侍候在祖母身边,(夜里)未曾脱衣。祖母的饭菜、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
(4)和孔明说话的人没有人能和孔明水平相当的,因此孔明的言论教诲就要具体琐碎。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这段话的大意是:李密由京官外调做温令,却憎恨一个担任从事的下属,他曾在写给别人的信中说:“庆父不死去,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里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
“憎疾”的对象是“从事”,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按照语言习惯,“曰”后断句,排除A。断句如下: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A项,“名”主要用于自称,“字”主要用于他称。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A项,“有时照顾祖母劳累过度以致生病”错,据原文“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可知,文中李密生病是在幼时,因感恋双亲,思念至深,以至忧思成疾。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若夫,至于;乘,顺应;辩,通“变”,变化;恶,何,什么;恶乎待,宾语前置,凭借依靠什么。
译为:至于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之中的人,那他还依靠仰赖什么呢?
第二句得分点:,表被动;形,形体;奚,为什么。
译为:既然自己的心灵被形体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
第三句得分点:疾,病;侧息,侧体呼吸,此处表示不安;解衣,脱衣。
译为: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不安,侍候在祖母身边,(夜里)未曾脱衣。祖母的饭菜、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
第四句得分点:敌,匹敌,相当;言教,言论教诲;是以,因此;碎,琐碎。
译为:和孔明说话的人没有人能和孔明水平相当的,因此孔明的言论教诲就要具体琐碎。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李密,字令伯,是犍为武阳人,他的另一个名字叫虔。他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改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感恋双亲,思念至深,以至忧思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因孝顺和恭敬而闻名。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在祖母身边,夜里不脱衣睡觉。为祖母端饭菜、喂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饮食或服用。(李密)有空闲的时间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优秀学生子游、子夏。他年轻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才辩,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征召他担任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迈,无人奉养,就没有接受任命。于是上奏章说:“我因为命运坎坷,年幼遭遇不幸……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
晋武帝读了李密的《陈情表》后,说:“李密这个名士,不是徒有虚名。”于是收回对他的任命。后来祖母刘氏去世,李密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后,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司空张华问李密:“安乐公这人怎样?”李密说:“可以说仅次于齐桓公。”张华问其中的缘故,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而称霸诸侯,任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与魏国抗衡,任用黄皓却丧了国,由此可知他俩的成败原因是一样的。”张华接着问:“孔明的教诲为什么那么具体琐碎?”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这些水平高的人)相互之间说话,所以言辞简洁优雅;《大诰》中与普通人说话,适宜琐碎具体。和孔明说话的人没有人能和孔明水平相当的,因此孔明的言论教诲就要具体琐碎。”张华认为他说得好。
李密由京官外调做温令,却憎恨一个担任从事的下属,他曾在写给别人的信中说:“庆父不死去,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里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很有才能,常希望能调回京城任职,可是他在朝中没有靠山,于是被调任汉中太守,自认为失去了很重要的机会,心怀怨恨。等到在东堂赐宴饯别时,皇上下诏命令李密赋诗,李密在诗的末章说:“人们也都说过这样的话,有因才会有缘。(当官的人)皇宫中如果没有有权势的朝臣做靠山,不如回家种田。圣明的君主在上,这话怎么能这么说呢!”武帝对此很生气,都官从事等(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了李密的官职。后来李密死在家中。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李赐、一个叫李兴。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衡阳泗州寺
张抃
一水悠悠百粤通,片帆无奈信秋风。
几层峡浪寒舂月,尽日江天雨打篷。
漂泊渐摇青草外,乡关谁念雪园东。
未知今夜依何处,一点渔灯出苇丛。
注]①张抃,唐朝将领,滑州(今河南滑县东)人。②雪园,汉朝梁孝王刘武所建,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市东。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中的“悠悠”一词写出“一水”的多种情态:悠长、从容不迫地流淌的样子等。
B. “几层峡浪寒舂月”,写汹涌的峡浪冲荡着倒映在水中的明月,“舂”字颇具表现力。
C. 尾联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样,运用点染,用景物来渲染情感。
D. 全诗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前四句主要是虚写,后四句主要是实写,拓展了表现空间。
12. 全诗用哪几组意象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1. D 12. 用悠悠一水中的片帆、一点渔灯这些意象表达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用秋风、寒月、雨打篷这些意象表现诗人漂泊远方的凄凉心境;乡关、雪园东这些意象流露了诗人的殷殷思乡之情。
【解析】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D项,“前四句主要是虚写,后四句主要是实写”错误。应是“前四句主要是实写,后四句主要是虚写”,“雪园”是联想之景,“一点渔灯出苇丛”是想象之景。故选D。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根据题干的暗示,要根据意象所蕴含的情感对意象进行分组,这样答题条理就清楚。结合“一水悠悠百粤通,片帆无奈信秋风”“未知今夜依何处,一点渔灯出苇丛”分析,用“片帆”“渔灯”等意象,写诗人漂泊在外,抒发孤独寂寞之情。结合“片帆无奈信秋风”“几层峡浪寒舂月,尽日江天雨打篷”等分析,用“秋风”“月”“雨打篷”等意象,写诗人漂泊在外,秋风渐起,听者雨打篷布的声音,抒发漂泊的无奈之情。结合“乡关谁念雪园东”分析,用“乡关”“雪园东”等,写诗人虽漂泊在外,但是心系故乡,抒发浓浓的思乡之情。
【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四.名句默写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天阔水远、孤鹜高飞、晚霞绚烂的秋景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分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去来兮辞》中表现作者对过去生活的反思、悔悟和庆幸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落霞与孤鹜齐飞 (2). 秋水共长天一色 (3).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4).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5). 悟已往之不谏 (6). 知来者之可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鹜,誉,沮,已往,谏。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是______的美文名篇。此文为即席而赋的应景之作。创作《滕王阁序》时王勃还是不满二十多岁的青年,虽他两次遭贬,但仍对自己的前途与未来充满信心与希望。所以悲伤的情绪在文中不过_____,代之而起的就是积极昂扬的激情。
在怀才不遇、处江湖之远的日子里,前代仁人志士的选择深深启发了这位年轻的诗人,( )。虽然仍旧对人生有很多不解之处,但“穷且益坚,不坠青。这是怀才不遇者的青云之志”是空谷之音,_____。这是怀才不遇的心灵之声,是不甘沉沦者的奋起号角,是对自怨自艾者的真诚劝勉,更是对自己的精神安慰。年轻的诗人王勃没有理由消沉。他的人生不过刚刚开始,路还很远很长,而阳光和彩虹或许就在不远处等着我们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如果我们将眼光放远了看,就会发现,这声音不只是王勃一个人的,还是整个时代的。或者说是时代的精神在召唤年轻的王勃们,从而促使他们______,斗志昂扬。
14.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永垂不朽 白驹过隙 振聋发聩 意气用事
B. 传诵千古 转瞬即逝 震耳欲聋 意气用事
C. 永垂不朽 白驹过隙 震耳欲聋 意气风发
D. 传诵千古 转瞬即逝 振聋发聩 意气风发
15. 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创作《滕王阁序》时王勃还是不满二十多岁的青年,他虽两次遭贬,但仍对自己的前途与未来充满信心与希望。
B. 创作《滕王阁序》时王勃还是二十多岁的青年,他虽两次遭贬,但仍对自己的前途与未来充满信心与希望。
C. 创作《滕王阁序》时王勃还是二十多岁的青年,虽他两次遭贬,但仍对自己的前途与未来充满信心与希望。
D. 创作《滕王阁序》时王勃才二十多岁,虽他两次遭贬,但仍对自己的前途与未来充满信心与希望。
16.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使他不再失意苦闷,而是幅然醒悟,选择远离朝廷,隐居避世
B. 他选择远离朝廷,隐居避世,不再因怀才不遇而失意苦闷
C. 使得他能从失意苦闷的低谷蟠然醒悟而迅速登上另一座情感之巅
D. 使得他因登上另一座情感之巅而蟠然醒悟,不再失意苦闷
【答案】14. D 15. B 16. C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传诵千古:某种行为、品德,或者某些文艺作品等被千百年来代代相传。永垂不朽:(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文中形容《滕王阁序》代代相传,应用“传诵千古”。
白驹过隙: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一闪而过,形容时间过得飞快。转瞬即逝:形容很快就会失去或消失。文中形容悲伤的情绪很快消失,应用“转瞬即逝”。
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文中形容王勃的语言文字使人清醒,应用“振聋发贵”。
意气用事:只凭感情办事,缺乏理智。意气风发:形容精神振奋,气概昂扬。文中形容王勃这类人斗志昂扬,应用“意气风发”。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画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然后比对选项,找出选项间的不同之处再比较。
画线句“创作《滕王阁序》时王勃还是不满三十多岁的青年,虽他两次遭贬,但仍对自己的前途与未来充满信心与希望”有两处语病,一是“不满二十多岁”不合逻辑,根据王勃写《滕王阁序》时的年龄是二十五岁,应删掉“不满”,排除A;二是语序不当,“两次遭贬”和“对……希望”的主语都是“他”,所以“他”要放在“虽”之前,排除CD。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题型是语句复位题。做题时要从话题是否统一、句间逻辑关系是否合理、语言风格是否一致、句式是否合适等角度综合考虑。
通过后文内容“这是怀才不遇的心灵之声,是不甘沉沦者的奋起号角,是对自怨自艾者的真诚劝勉,更是对自己的精神安慰。年轻的诗人王勃没有理由消沉。他的人生不过刚刚开始,路还很远很长,而阳光和彩虹或许就在不远处等着我们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可知,王勃并没有选择隐居避世,所以排除A、B;据前文“在怀才不遇、处江湖之远的日子里,前代仁人志士的选择深深启发了这位年轻的诗人”,可知王勃并不是因为“登上另一座情感之巅”而不再失意苦闷,而是受到前代仁人志士的启发,D项的表述与文段内容不符,排除。
故选C。
【点睛】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
17.从下面课文中任选一篇,运用与示例相似的表达形式,写一则课文评价语。
示例:《雷雨》——雷雨冲刷冷酷虚伪,电火吞噬孽债情仇
《逍遥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情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去来兮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逍遥游》——大鹏抟飞扶摇羊角,高志自当平心逍遥 (2). 《陈情表》——百年清名怎承新朝,万古孝心永诉真情 (3). 《归去来兮辞》——不为五斗折腰归去,只求半生竹菊来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仿写能力。仿句是按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句的形式,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新句,仿句只是句式仿用,文字内容不能完全一样。解题一般步骤:1、整体感知给句子,仔细揣摩,梳理大脑中储备的相关信息,确定仿写内容。2、分析句子的句式特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及感情色彩。这道题其实是要求考生既能根据例句仿写,又能扣住课文内容,所写句子要能够体现文章的主旨、人物的情操等。分析例句,写《雷雨》的句子“雷雨冲刷冷酷虚伪,电火吞噬孽债情仇”,句式对称,所以该题要抓住作品内容、主旨、人物等方面的魅力之处,运用对仗手法编写课文评语。
18.下面是某校学生会一则通知初稿的片段,其中有四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根据学生会的工作打算,定于本周四下午第三节课后,在学校综合楼四楼多功能厅召开学生会工作会议。希望大家看到通知后相互说一声,不得不来;并请提前向班主任请假,按时惠顾。学生会届时会严格考勤,对无故不参加会议者进行通报。
【答案】“打算”改为“计划”或“安排”; “说一声”改为“转告”;“不来”改为“缺席”;“惠顾”改为“参会”(或“参加”“与会”)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解答时要注意以下四点:①依据语境,用语准确句式恰当;②看准对象,用语讲究分寸;③适应场合,巧妙用语;④把握语体。另外,考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并能够正确使用生活中常见的谦敬词语。
作为一份通知稿件应使用书面语,而里面的“打算”、“说一声”、“不来”都属于口语,分别改为“计划”、“转告”、“缺席”;“惠顾”多用于商家欢迎顾客,应改为“参加”或“与会”。
六.写作
19.阅读材料,按要求写作。
交通信号灯有红、黄、绿三种,有人只关注红、绿灯,无视黄灯的存在。有人把黄灯看成警示,这样就不会越界,不会违规;有人把黄灯当成“机遇”这些机遇稍纵即逝,需要我们快速出手,抓住时机,创造价值……个人、团体、社会、国家都可能亮起黄灯,如人与人的信任会亮起“黄灯”,社会的价值观会亮起“黄灯”,人与自然的关系会亮起“黄灯”等。
“黄灯”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用信任架起心灵的桥梁
花朵因为有春天的信任,才绽放得争奇斗艳;高山因为有大地的信任,才屹立得巍峨壮观;小溪因为有大海的信任,才获得广阔的生命。人与人之间因为有了信任,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而现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却亮起了“黄灯”,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醒。
信任是心与心之间的桥梁,更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重要法宝,然而在社会上许多人却大声疾呼,现代国际关系出现了信任危机,世界真的面临信任危机吗?
有一种例发人深省,南京市区公交车上的一位老汉因为低血糖昏迷在地,在场的乘客无动于衷。老汉大叫:是我自己摔倒的。这样乘客们排除了顾虑,自然会上前帮忙。想来乘客们先前的举动实在是令人难以接受,我们大多也都是受过素质教育的人,当别人真正面临困境时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地挺身而出。或许近来的一些恼人事让我们对“信任”这一词的产生的排斥可是那些被救后却反咬一口诬陷他人诈取钱财的毕竟是少数。
和谐社会的构建还要你我共同努力。这就要求我们从最基本的信任做起。信任是一瞬间的,看似别人需要帮助时,我们心中不应该有太多的猜忌和犹豫,最纯洁的信任才是调剂人际关系的特效药,它能让你的人际关系树越来越茂盛。
很多人常常怀念儿时的小巷,那时的邻里之间因信任而相处的极为融治。每当吃饭时各家都把自己家的饭菜拿出来,调皮的孩子如果喜欢那家的就一个劲地吃,没有抱怨没有呵斥,有的只是那些真挚的笑声,而现在大多数家庭都盖起了小楼。厚铁门仿佛也阻挡了两颗心。
是的,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我们总不能让信任因此而流失了,一个团队没有了信任,纵使你再技艺超群也不可能让团队胜利,而一一个人若失去了他人的信任就像沙漠中的孤草,只能与寂寞相伴。
朋友之间需要信任,只有信任才能让朋友成为朋友。心连心无怨言,朋友之间没有了信任,就像鱼儿离开了水,等待它们的只有死亡,朋友之间的磕磕碰碰,打打闹闹,人之常情,但重大事情,朋友之问需要信任。
怀着一颗信任之心,伸出友爱之手,扶起出现在自己身边跌倒的人;怀着一颗信任之心温暖你我的心灵,解除人际关系亮起的黄灯。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考生应该重点理解材料中对于“黄灯”的表述,“有人把黄灯看成警示”,此处的“黄灯”可能是生活中的一些规则、一些警示、一些暗号,它提示我们不要越界,不要违规,要遵规守矩;“有人把黄灯当成机遇”,此处“黄灯”可以理解为时机、机遇、机会,这些机会稍纵即逝,需要我们快速出手,抓住时机,创造价值;“有人只关注红、绿灯,无视黄灯的存在”,这些人无视黄灯,无视警示,我行我素,必然会招致恶果;“个人、团休、社会、国家等都可能亮起黄灯”,这就拓展了“黄灯”的范围,如个人身体健康会亮起“黄灯”,人与人的信任会亮起“黄灯”,社会的价值观会亮起“黄灯”,人与自然的关系会亮起“黄灯”等等。
立意:
1.“黄灯”的警示作用,是对人们善意的提醒。
2.“黄灯”是机遇,需要抓住。
3.“黄灯”是规则,人人要遵循。
4.“黄灯”,架起信赖的桥梁。
素材:
1.浙江金华32岁的小伙子滕先生因扶骑电动车摔倒的曹先生,被路人指认撞人,并因曹先生报警被指为肇事者,从而卷入一起交通事故调查。滕先生称,交警调查期间,曹先生家属曾要求其垫付医药费,并指责其“没良心,没一句问候,不去医院看望伤者”。最终,交警找到事发过程的监控视频,确认这是一起单方交通事故,曹先生的摔倒与滕先生无关。真相大白后,滕先生决定起诉曹先生及指责他的路人,要求对方公开道歉并赔偿其精神损失1元。“起诉并非为了赔偿,希望为自己讨个公道”。这件事让更多的人在反思:老人倒地,该不该扶一把?同时,也让更多的人明白了一个事实:人与人之间,出现了信任“黄灯”。
2.秦末,刘邦和项羽先后攻入咸阳。当时,项羽率部40万驻扎在咸阳外的新丰鸿门,刘邦率部10万驻扎在霸上,两军相距很近,此时的项羽气势正盛,消灭刘邦的势力可谓易如反掌。谋士范增献计给项羽让他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其间借机把刘邦杀掉,以绝后患。但是,在“鸿门宴”上,项羽优柔寡断,一再放弃杀掉刘邦的机会。然后,他听信项伯的“仁义”之说,放走当时处于绝对劣势的对手,并封刘邦为“汉王”。随后,项羽又从咸阳引兵东归彭城,打算回乡炫耀一番,以致贻误战机。刘邦的势力日益壮大。最终,四面楚歌之声把一代西楚霸王逼得洒泪与心爱的余姬诀别,落得个乌江自刎的结局,令人唏嘘。 仔细分析一下,项羽兵败身亡的悲剧固然还有其他许多主客观因素,但这与他在鸿门坐失良机不无关系。当项羽在鸿门放走刘邦时,范增曾愤然地说:“竖子不足与谋。”1949年4月,毛泽东在指挥解放军渡江追击国民党军队的前夕,曾在他的一首诗中,总结项羽失败的教训:“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机会,往往转瞬即逝,需要我们把握住它。
3. 19
世纪中期,一股淘金热潮在美国西部悄然兴起。成千上万的人涌向那里寻找金矿,幻想能一夜暴富。一个十来岁的穷孩子瓦浮基,也准备去碰碰运气。因为穷,买不起船票,就跟着大蓬车,忍饥挨饿地奔向西部。不久,他到了一个叫奥斯丁的地方。这儿金矿确实多,但是气候干燥,水源奇缺。找金子的人最痛苦的是拼死苦干了一天,连能滋润嘴唇的一滴水甚至也没有。抱怨缺水的声音到处弥漫,许多人愿意用一块金币换一壶凉水!这些找矿人的满腹牢骚,使瓦浮基得到了一个十分有用的信息。他寻思着如果卖水给这些找金矿的人喝,或许比找金子更容易赚钱。他看看自己,身单力薄,干活儿比不过人家,来了这么些天,疲惫不堪,仍然一无所获,但自己挖渠找水,他还是能办得到的。说干就干,瓦浮基买来铁锹,挖了口井打水,他将凉水经过过滤,变成了清凉可口的饮用水,再卖给那些找金矿的人。在短短的时间里,就赚了一笔数目可观的钱。后来,他继续努力,成为了美国小有名气的企业家。
4.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超八成受调查者认为,当前社会处于亚健康状态,而“信仰缺失”居十大社会病态之首。问卷调查“信仰缺失的原因”时,50.8%的网友认为“制度层面,一些不道德的现象没有受到制度的惩处,反而成为一些人效仿的对象”是造成这一病症最主要的病因。良好的制度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如果制度层面出现了漏洞,那么必然让不道德现象如疯狂的野马无所顾忌,从而给社会给国家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信仰回归需要加强制度文明建设,给不道德现象的这匹野马加上制度的“嚼子”,让其跑上文明的道路。
结构层次:
《用信任架起心灵的桥梁》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文章由花朵、高山、小溪说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因为有了信任,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然而,作者笔锋一转,提到了信任在当今亮起了“黄灯”。文章以车上晕倒的老汉为例,老汉醒来说“是我自己摔倒的”,老汉的行为与在场的乘客无动于衷形成对比,说明信任危机在当今的确存在。文章又回味了过去的年代,进而呼吁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信任。文章针对当今的社会现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有针砭时弊的功效,是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做本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