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2.50 KB
  • 2021-06-03 发布

语文卷·2018届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04)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南沙一中2016—2017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出题人:黄艳文 审核人:周莉梅 本试卷分共8页,22小题,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 阅读题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流行语折射多元文化心态 所谓流行语,是指在某一时期、地域中出现的、广为流行的语汇。它以鲜活的形式来表达特殊的含义,丰富了我们的话语空间。对原生态的生活形式和内容有很强的概括性,又不失幽默、调侃的意味。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多元,传媒的发达,尤其是网络的异军突起,流行语往往在一夜之间传遍社会的各个角落。流行语无一不是社会现实、社会风尚的某种折射,借助于网络等传媒,犹如插上了翅膀,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由于这些流行语契合了现代人的某种心理期待,产生了共鸣,成为其快速流行的社会心理基础。‎ 其实,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总有属于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流行语,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何尝不是那个时代的流行语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现在我们翻看《诗经》,依然能够品味那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和价值取向。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每年都有相当规模的流行语调查和发布。‎ 流行语的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属于社会热点,有的属于网络语言,有的是商业化助推的结果。流行语属于典型的大众文化,有鲜明的大众文化的特点。以前可能是小范围的传播,现在由于借助于现代传媒,能够很快地在社会上传播。应该说,流行语的流行,是社会文化有活力的表现。从一个社会来说,历来有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的分野,流行语显然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虽然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经常有所排斥,但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现在的大众文化常常扮演着主体的角色,不少流行语经过沉淀后可以进入主流社会,甚至进入精英文化的范畴。‎ 流行语的盛行,也是文化多元的产物。在大众传媒时代,尤其是网络时代,流行语的盛行,说明话语权的下移扩散越来越明显,它反映社会冷暖,反映时代节奏,尤其是反映了一定的社会文化心态。‎ 当然,部分流行语也呈现出泡沫化现象,浅表化,庸俗化。因而,我们平时经常可以接触到一些非常粗俗甚至不堪的流行语,消解着一个社会应该具有的主流价值观。‎ ‎“流行语强迫症”一定程度上也成为社会庸俗化的表征之一,比如说,每年的春晚小品,为了包装和商业化效果,而刻意制造出一定的“流行语”,但这些流行语总体价值不大,甚至成为廉价的时尚点缀品。‎ 流行语是社会和时代的晴雨表,透过流行语,我们可以领略社会和时代某种微妙的文化心理,体味社会和时代的某种深意。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流行语是民间生活的润滑剂,哪儿的民间社会充满活力,哪儿的流行语就大量出现。什么时候的社会生活越宽松活跃,什么时候的流行语就越发达。流行语贴切地反映着时代的变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流行语是一种以鲜活的语言形式表达特殊的内容和含义,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出现的广为流行的概括性语汇。‎ B. 流行语都是社会现实和社会风尚的某种折射,它能满足人们的某种心理期待并产生共鸣。‎ C. 流行语是社会和时代的晴雨表,社会和时代的某种微妙的文化心理、某种深意可以从流行语中领略和体味。‎ D. 流行语是文化多元的产物,是民间生活的润滑剂,反映着时代的变迁,消解着一个社会应该具有的主流价值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流行语以幽默、调侃的语言形式,概括了原生态的生活形式和内容,表达特殊的含义,丰富了人们的话语空间。‎ B. 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总有属于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流行语,从中可以品味时代的社会风尚和价值取向。‎ C. 流行语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虽然常常被主导文化、精英文化所排斥,但又常常扮演着主体的角色。‎ D. 如果出于包装和商业化效果的需要而刻意制造出流行语,那么这些流行语不仅总体价值不大,甚至还会沦为廉价的时尚点缀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流行语的成因比较复杂,社会热点、网络语言和商业化因素都会导致流行语的出现,它是文化多元的产物。‎ B.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是《诗经》反应的那个时代的流行语,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风尚。‎ C. 当今时代,由于以网络为标志传媒的发达,话语权的下移扩散趋势越来越明显,因而流行语广为盛行。‎ D. 社会生活的宽松活跃,社会心理的开放多样,对于体现民间社会活力和时代变迁的流行语的风行具有推动作用。‎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老 人 ‎ 张 炜 在一片山地的边缘,生活着两个老人。那儿很偏僻,但有山有水,林木蓊郁。小茅屋就搭在从山地流出的一条小溪边上。溪水不停地赶路,走向了很遥远的地方;但它在茅屋不远处稍稍歇息了一会儿,于是就形成了一个蓝蓝的小湖湾。‎ 老两口无儿无女,却一点也不寂寞。为什么?因为他们特别喜欢动物,养了猫和狗,还有鸽子、鹌鹑、小羊、鸡、兔子,甚至还有几只刺猬。这些大大小小的动物给他们做伴,让他们高兴,有时也不免惹他们生气。‎ 两个老人在山下已经生活了很久,虽然头发全白了,但身体非常健康。没有人知道他们是哪一年在此定居的,都认为这样两个老人和这样一座茅屋在山下,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小茅屋离最近的村子也有十华里远,所以从过去到现在,老两口都负责为那个村子看护山林。‎ 其实他们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他们在坡地上垦了一块地,不大不小,正好用来种植一年里所需的粮食和菜。他们喝山溪里的水,用溪边的红土做成了盛粮食的泥缸。夏天,他们在湖湾里洗澡,天冷了就烧热水洗。两个老人都很爱干净,不仅身上没有灰尘,就连小茅屋内也扫得很光洁;灶口没有积灰,灶前没有草屑。‎ 山上山下都长满了野花,他们最喜欢的是铃兰。它们长在阴湿的山坡林下,两个老人常常移栽一些到屋前的空地上。几年之后,小院四周到处都是铃兰了。‎ 只要是喜爱花的人,就一定有许多的朋友。那些走迷了路的各种动物在茅屋前停下来,一会儿就能得到老人赐给的食物;有的干脆住下,成为小院中的一员了。他们的这些动物中,大多都是自己留下来的。这儿尽管离人们聚居的地方很远,可仍然有不少人特意赶来聊天、玩。来得最多的是老人们,他们说这儿的溪水甜,这儿的烟叶味道也醇。客人玩得晚了,就在这儿吃饭。那时猫、狗,甚至是羊和刺猬也大模大样地走到饭桌前。没有一个人驱赶它们,大家都习惯了。‎ 人们给所有动物都取上了名字,哪一个嘴馋,哪一个脾气暴,都一清二楚。它们自己也不想隐瞒自身的弱点,有话直说。比如这年夏天,正是铃兰开花的季节,老人刚刚割下的蜜被什么动物偷吃了一些,还没等追查,猫儿小花就在它们一伙里嚷:“我知道这事儿会找上我,谁叫我的名声坏了哩!其实我才不愿意吃甜……”除了在山上和田里忙,老人把所有空余时间都用在它们身上。它们就像老人的一群孩子,有时孝顺,有时顽皮。如果它们之间吵起架来,大爷和大娘就出面调解,哪一个不听,就要挨训。老人希望它们互相帮助,个个讲卫生,勤洗澡,勤漱口,并且要把住处搞得很整洁。黑狗三虎子不拘小节,鼻子上常常有鼻涕,不像猫儿那样天天洗脸;而且它有一次还迎着大娘打了个长长的哈欠。“修养,还是修养问题啊!”大公鸡二柱跟在大娘和大爷身后,这样议论三虎子。‎ 老两口对大家嘘寒问暖,体贴备至。母狗小狸到那个村子里去玩,被负心的雄狗咬伤了前右爪,让大娘多么痛心。她一天两次催老头子上山采药,亲自为它洗伤口、换药。小狸疼得一叫,大娘就流眼泪。‎ 玉玉是一只鸽子,白白是一只羊。它们小时侯都怕冷,冬天都曾被大爷大娘揽进过被窝里,也都不小心在被窝里洒过尿。两个老人不仅没有呵斥它们,反而以人作比,安慰说:“哪家的小孩儿没尿过床?”‎ 白白把大娘的话回去传达了一下,大家都兴奋,但是沉默着,羞羞的。猫儿小花红着脸问大家:“你们说,我们真的像他们讲的那样,长得那么好看吗?”小花的漂亮是出了名的,算是美的代表。不过由它来提出这样敏感的话题,似乎并不适当。大家都不回答它的话。‎ 从那次以后,它们心里都装了一句话,但并不说出来:“我们是美的。”‎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两位老人无儿无女,但是他们生活很充实,并不感到寂寞,因为他们特别喜欢小动物,养了很多小动物,这些小动物从来不惹他们生气。‎ B. 两位老人在山下已经住了很久,头发都全白了,没有人知道他们是什么时候定居下来的,他们负责看护山林,并且开荒种地,自给自足。‎ C. 两位老人喜爱花,所以他们有很多朋友,很多老人愿意来这里喝水、抽烟、聊天,玩晚了可以在这儿吃饭,表现了两位老人爱热闹的特点。‎ D. 两位老人像教育自己的子女一样教育小动物,让它们有修养、有礼貌、有爱心,说明了两位老人是有知识、有修养、有道德的隐居者。‎ ‎5.小说在刻画两位老人的形象时,突出了他们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5分)‎ ‎6.作者写这篇小说有多方面的意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本文主题的看法。(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陈寅恪的眼睛 ‎1937年,陈寅恪刚满47岁。“七七”卢沟桥事变后的22天,日军逼近清华园车站,北平将不保。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此时已85岁,这位在上海“一•二八”十九路军抗战时,梦里狂呼“杀日本人”的老人开始绝食了。五天后,陈三立死了。‎ ‎ 为父亲守灵的那些晚上,叩首鞠躬,频繁弯腰、低头,极劳累,直接诱发了陈寅恪高度近视的右眼的视网膜脱离。陈寅恪不为日寇汉奸胁迫利用,决定不做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 八年抗日战争期间,陈寅恪一家几经逃难, 1943年底才到达成都,任教燕京大学,住入学校租赁的民房内。此时物价飞涨。灯光昏暗,且常停电,陈寅恪用高度近视的左眼,照旧备课并从事学术研究,完成多篇论著。‎ ‎1944年12月12日,陈寅恪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种《元白诗笺证稿》基本完成,但就在这天早上,陈寅恪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 失明之后,陈寅恪仍坚苦卓绝,锲而不舍,穷十年岁月,写出了《论再生缘》和85万字的《柳如是别传》。一个双目失明的人在十余年的瞽者生涯里写出近百万字的著述,这在古今中外学术史上都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的出现得益于他超人的记忆和毅力。在这段艰难的著述岁月里,有一位女性自愿给陈寅恪当助手,她叫黄萱。黄萱每天准时来到陈寅恪的住处,为眼睛看不见的陈寅恪查找书籍,朗读材料,誊录书稿,14年始终如一。‎ 黄萱曾感慨地说:“寅师以失明的晚年,不惮辛苦、经之营之,钧稽沉隐,以成此稿(《柳如是别传》)。其坚毅之精神,真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   ‎ 在感叹命运的的刻薄之余,我们不禁会问陈寅恪的眼睛为什么会失明呢?王锺翰先生在《陈寅恪先生杂忆》文中有段文字有助我们了解陈寅恪失明的原因:‎ 先生一日见告:我之目疾非药石所可医治者矣,因龆龄嗜书,无书不观,夜以继日,旧日既无电灯又无洋烛,只用细小油灯藏于被褥之中,而且四周放下蚊帐,以免灯光外露,防家人知晓也,加以清季多有光纸石印缩本之书,字既小且模糊不清,对目力最有损伤,而有时阅读爱不释手,竟至通宵达旦……‎ 陈寅恪中年双目相继失明是他一生最大的憾事,对于终身以读书、教学、研究学问为己任的陈寅恪而言,其痛苦是他人难以体会的。眼睛瞎了,对于陈寅恪会是怎样的一种毁灭打击?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让人读到他内心的痛楚。据家人回忆,在最初的日子里,他变得非常暴躁。但很快,他便归于宁静。很多人回忆,陈寅恪以前上课是很有特点的,讲到深处,他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眼睛瞎了之后,再也没有人看见他闭着眼睛讲课。他永远睁大着眼睛,永远是目光如炬。‎ ‎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地流泪。‎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陈寅恪,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通晓二十余种语言。傅斯年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其人被学界誉为“教授的教授”,其著述被同行奉为上上之作、必读之书。‎ ‎②1941年受邀讲授韦庄《秦妇吟》一诗,耗时两个月。同年底香港沦陷,学校停课,物资奇缺,陈寅恪懂日文,日军十分礼遇,寅恪拒受日人馈赠。香港日本政权欲以高薪聘请其任香港东亚学院院长,未果。‎ ‎② 1957年 “双百”方针提出,大家都在极力赞颂“双百”时,陈寅恪并没有“响应”,专心地研究“钱柳姻缘”。“今天,人们终于可以发问,无论是昨天、今天还是未来,中国社会是否需要或者说能否容得下这一类纯粹的学人?”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陆键东著)‎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开头让读者了解到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对其父亲及去世情形的描述,可见其人格高贵有其家人的影响。‎ B. 文中简要交代陈寅恪任教燕京大学的艰难生活,借助居住环境的介绍,凸显传主的性格和品质。‎ C. 行文引用黄萱的感慨,既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又直接体现了陈寅恪治学的可贵精神。‎ D. 陈寅恪中年双目相继失明对其读书、教学、研究学问造成极大的阻碍和打击,他内心自然十分痛苦。‎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标题“陈寅恪的眼睛”不能对表现传主的精神风貌起突出作用,未能统领全文。‎ B. 陈寅恪双目相继失明,原因在于视网膜脱离,而他决定不做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 C. 陈寅恪超人的记忆和毅力及黄萱的协助,是他能在十余年的瞽者生涯里写出近百万字的著述的重要保证。‎ D. 材料提及陈寅恪既拒绝他人好意,又不“响应”双百方针,可见虽学识丰厚,却有点不适时宜,带书呆子气。‎ ‎9.国学大师陈寅恪因学识过人及人格尊贵深受人敬重,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体会。(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陈良翰,字邦彦,台州临海人。蚤孤,事母孝。资庄重,为文恢博有气。中绍兴五年进士第。知温州瑞安县。瑞安俗号强梗,吏治尚严。良翰独抚以宽,催租不下文符,但揭示名物,民竞乐输。听讼咸得其情。或问何术,良翰曰:“无术,第公此心,如虚堂悬镜耳。”殿中侍御使吴芾荐为检法官,迁监察御使。‎ 孝宗初元,金主完颜褒新立,求和,而中原旧人多求归。诏问何以处此,良翰言:“议和,复纳降,皆非是。必定计自治,而和不和,任之乃可。”张浚军淮泗以规进取而议者争献防江策良翰言当固藩篱专委任今舍淮防江却地夺便朝廷过听使督府不得专阃外事误矣 金再移书求故疆,良翰言:“中原皆吾故土,况唐、邓、海、泗①又金渝盟后以兵取之,安得以故疆为言而归之?”朝廷遣史正志至建康,与张浚议事乖牾,良翰劾之,上曰:“正志亦无罪。”良翰言:“陛下使浚守淮,则任浚为重,一郎官为轻,且正志居中,浚必为去就。”上悟,出正志为福建漕运。杨存中为御营使,总殿前军,良翰言:“存中久擅兵柄,太上皇罢就第,奈何复假使名?宜慎履霜之戒②。”疏三上,存中竟罢。良翰在谏省,成恭皇后受册,官内外亲属二十五人,良翰论其冗,诏减七人。进给事中。改礼部侍郎,不拜。召为太子詹事,既见,上属以调护之责。一日,召对选德殿,出手书唐太宗与魏征论仁德功利之说,俾极陈今日所未至者。良翰退,上疏。上为之嘉叹,诏兼侍讲。未几,以疾告老。卒,年六十五。光宗立,特谥献肃。‎ ‎   (节选自《宋史·陈良翰传》‎ ‎【注】①唐、邓、海、泗:指当时的唐州、邓州、海州、泗州。②履霜之戒;指走在霜上知道结冰的时候快要到来。比喻看到眼前的迹象而对未来提高警惕。‎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张浚军淮泗以规进取/而议者争献防江策/良翰言/当固藩篱/专委任/今舍淮防江/却地夺便/朝廷过听/使督府不得专阃外事/误矣/‎ B. 张浚军淮泗以规进取/而议者争献防江策/良翰言当固藩篱/专委任/今舍淮防江/却地夺便/朝廷过听/使督府不得专阃外事误矣/‎ C. 张浚军淮泗以规进取/而议者争/献防江策/良翰言当固藩篱/专委任/今舍淮防江/却地夺便/朝廷过听/使督府不得专阃外事/误矣/‎ D. 张浚军淮泗以规进取/而议者争/献防江策/良翰言/当固藩篱/专委任/今舍淮防江/却地夺便/朝廷过听/使督府不得专阃外事误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初元”:我国封建时期皇帝即位之初,惯例要改元纪年,改元的第一年称元年,也称“初元”。‎ B. “金”:金朝是中国历史上女真族建立的北方政权,曾先后灭掉辽和北宋,与南宋长期对峙。‎ C. “中原”:中原又称中土、中州、华夏,广义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省。‎ D. “太上皇”:太上皇是中国历史上给予退位皇帝或当朝皇帝在世和不在世父亲的头衔。‎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陈良翰德才兼备,精于吏治。他孝顺母亲,稳重端庄,做文章恢宏博大有气概;他在吏治尚严的瑞安任知县时,用宽松的政令安抚百姓,成效显著。‎ B. 陈良翰洞悉时局,富有见地。对如何处理金主求和、中原旧人求归一事,他认为关键在于谋求自治;他认为金主写信索要故土是无理要求,不应归还。‎ C. 陈良翰正直无私,敢于进谏。他认为皇上对史正志和杨存中的任命不妥,坚决反对;他在担任谏官时,敢于直言成恭皇后的亲属封官太多。‎ D. 陈良翰忠于国事,深受倚重。他为官公正,屡次从国家大局出发,建言献策;皇上托付他调护太子之责,又让他指陈当今不足,他的上疏令皇上赞赏不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或问何术,良翰曰:“无术,第公此心,如虚堂悬镜耳。” (5分)‎ ‎(2)况唐、邓、海、泗又金渝盟后以兵取之,安得以故疆为言而归之?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花底① 杜甫 ‎ 紫萼扶千蕊, 黄须照万花。‎ ‎ 忽疑行暮雨, 何事入朝霞。‎ ‎ 恐是潘安②县,堪留卫玠③车。‎ 深知好颜色,莫作委泥沙。‎ ‎【注】①写此诗时,诗人四十七岁。②潘安,即西晋潘岳,他为河阳县令时,令全县种桃花。③卫玠,西晋人,他长得“风神秀异,乘羊车入市,见者皆以为玉人”。‎ ‎14.对这首诗内容及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 首联运用互文与夸张的修辞方法。“萼”和“花”指的都是花瓣,“蕊”和“须”指的都是花蕊。“万萼”“千蕊”为夸张笔法,写出花的繁盛与壮观。‎ B. 颔联写诗人赏花时的天气情况。面对着可爱的花,忽然天上下起雨来,光线像是暮色朦胧,昏暗不明,不知为何,云雨散去,天上出现了绚丽朝霞。‎ C. 颈联运用典故,正面写花。用潘岳为河阳县令时令全县种桃花的典故,写花的繁多;用长相“风神秀异”的卫玠停车驻足观赏,表现花的美艳无比。‎ D. 尾联是对全诗的总结。“好颜色”是点睛之笔,概括花朵的特点一一美丽。“莫作委泥沙”是希望这样美丽的花朵永久地驻留,不要掉落在泥沙之中。‎ E. 这首诗作者追求辞藻,富丽精工,刻画不吝笔墨,想象奇特丰富,意境浓艳华美,与其沉郁顿挫的诗歌创作风格相比,呈现一种截然不同的审美趣味。‎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感叹人生的短暂与自身的渺小。‎ ‎(2)在《马说》中,韩愈同情那些不遇伯乐而辱没在仆役手中的千里马,并指出这些千里马最后只能落得“__________________”的结局。‎ ‎(3)《劝学》中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鉴于健康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2016中国控烟观察——民间视角》报告,有关专家建议,国家出台禁烟条例刻不容缓,要将戒烟纳入国家公共卫生管理体系。‎ ‎②近日,由于楼市投机者东山再起,为给仍然躁动不安的楼市继续降温,上海、重庆同日发布新政,由此可知未来热点城市房地产市场持续收紧是大概率事件。‎ ‎③中国消费者协会2016“双11”网购体验式调查报告指出,144款调查商品中有34款商品的测试评价指标不符合国家标准,部分平台商家的职业操守每况愈下。‎ ‎④我国高景一号01组4颗0.5m分辨率的遥感卫星组网运营后,可实现对全球任意地点每天重访1次,这就意味着天气状况良好时卫星可一览无余全球任一区域。‎ ‎⑤在当今中国文化情境中,何学斌、何学芬等川籍画家在艺术创造上品格独立,二二十年来他们锲而不舍地耕耘艺坛,厚积薄发,终于收获书画创作的累累硕果。‎ ‎⑥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气象历法,在我国已经使用两千多年,时至今日它还在指导着国人的生产生活,因此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A. ①②③ B. ③⑤⑥ C. ②③④ D. ④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 国家正在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中西部的交通基础设施,用多种方式解决当前出行拥堵,更好地改善居民生活水平。‎ B. 在201 6年里约奥运会女子排球决赛中,中国队以3比1战胜塞尔维亚队,夺得冠军,这是女排再夺时隔12年后的奥运冠军。‎ C. 关于将取消“211”“985”院校工程建设这一话题,社会传言很多,现在大家一般认可的是以由教育部官方文件的这一说法为准。‎ D. 人们重提“不忘初心”,在某种意义上是人们对自己曾经追求的一份提醒,不要迷茫,要始终如一地坚守自己的理想。‎ ‎19.填入下段文字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教育往往是社会问题的反映或投射。 ① 是资深的教育圈内人,有时候 ② 有看不见、想不明、理不清的困惑。这 ③ 都很正常,教育的魅力也在此。但 ④ 内容怎么换,形式怎么变, ⑤ 不能离开育人这一核心,不能忽视教育是完善孩子的知识结构、培育积极的价值观这一根本目标。把握了这一点,教育就不但不会走回头路, ⑥ 会生出“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从容与自信。‎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虽然 也 固然 不管 都 甚至 B 虽然 却 固然 尽管 还 甚至 C 即使 也 其实 不管 都 反而 D 即使 却 其实 尽管 还 反而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贪吃会造成肥胖脑,影响大脑功能发挥。孩子喜欢活动,正常情况下,体内的脂肪增量很小。但是一旦吃得过多,摄入食物热量大于消耗热量,①__,储存在体内。人的智力与大脑沟回皱褶多少有关,皱褶越多、越深,②__。而贪吃使人变得肥胖,以致脂肪大量堆积在大脑,沟回挤压在一起,皱褶渐渐被抹平。如此一来,大脑神经发育不良,智能区域的生理功能就会降低,③_________ 。‎ ‎21.下图是某地“读书活动”宣传图标,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80字左右)(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成功获得了高收视率,成为热点。‎ 有人认为,该节目点燃了民众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喜爱之情,引起了社会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也有人认为,该节目增加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感,树立了民族文化的自信;但也有人担忧,传统诗词在被普及的同时越来越被符号化,诗词承载的宝贵情感越来越被疏离;而对熟稔应试套路的学生而言,诗词大会堪称另一场标准化考试,而单纯背诵会让思维僵化,影响创造力发展。‎ 对以上评论,你怎么看?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D 2.C 3.C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D项以偏概全,从文章倒数第三段来看,“消解着一个社会应该具有的主流价值观”的是“部分流行语”。‎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C项,范围扩大,原文第三段说的是“但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现在的大众文化常常扮演着主体的角色”,文中强调的是“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点睛: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因果错误,原文第四段说“流行语的盛行,说明话语权的下移扩散越来越明显。”‎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4.B ‎5.①有爱心:喜爱小动物,为母狗小狸受伤而痛心,为它采药、洗伤口、换药。②热爱生活:喜欢种花养草,把房间和自己都收拾得干干净净。③宽容仁厚:救助小动物,教育它们互相关爱,要有修养;冬天把小鸽子和小羊揽进被窝里,不厌弃它们在被窝里撒尿。‎ ‎6.①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两位老人在山坡上垦地,种植粮食和菜,喝山溪里的水,用溪边的红土做成了盛粮食的泥缸,夏天在湖湾里洗澡;他们喜欢小动物,对待它们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②表达对田园式生活的喜爱和赞美。老人生活在一个优美的小山脚下,犹如一个世外桃源,他们生活和谐幸福。③寄托热爱生活、让生活充满爱的愿望。老人生活在田园中,自食其力,喜爱花草和动物,对生活充满希望和爱。④表达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处的理想。不少人不辞路远特意来老人这里聊天、玩,晚了就留下吃饭,其乐融融;老人教育动物们要互相帮助、和平相处。⑤表达老人要有自己的生活空间,才不至于寂寞孤独的观念。两位老人生活在山脚下自给自足,花草、动物相伴,还有很多老人来到这里说话,人生有了寄托。‎ ‎【解析】‎ ‎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小说内容的分析鉴赏。A项“从来不惹他们生气”错,原文说“有时也不免惹他们生气”;C项“爱热闹”错,应是表现了老人喜爱与人交朋友;D项“有知识、有修养、有道德的隐居者”依据不足。‎ ‎5.试题分析:本题是变相的考查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有爱心,热爱生活,宽容仁厚等,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 点睛: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本题“喜欢种花养草,把房间和自己都收拾得干干净净”可知,热爱生活。‎ ‎6.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探究小说的主旨,可以通过环境、背景甚至小说的标题来了解小说的主题;也可以通过人物、情节了解小说的主题。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表达对田园式生活的喜爱和赞美;寄托热爱生活、让生活充满爱的愿望等。‎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7.C 8.C ‎9.‎ ‎①学识过人受人敬重,既在于其读书刻苦广博,更在于治学坚毅,有责任担当。幼年嗜书夜读,无书不观,通宵达旦;失明之后,坚苦卓绝,著述不辍,坚持讲学。‎ ‎②纯粹的学人风骨,淡泊官场,不慕荣利,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不迎合“双百”方针,专心地研究“钱柳姻缘”,足见其治学纯粹,不慕名利。放弃治眼手术,拒受日人馈赠,拒当院长,宁可逃难,可见其民族气节之崇高。‎ ‎【解析】‎ ‎7.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C项行文引用黄萱的感慨,不是“增强文章的生动性”,而是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属于侧面塑造传主形象,间接体现了陈寅恪治学可贵的精神风貌,更传达了黄萱对陈寅恪深深的敬佩之情。‎ ‎8.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及手法分析。A项全文紧紧围绕“陈寅恪的眼睛”有序展开,从其右眼弃医见其气节,左眼视力消退见其生活艰辛而不失节,双目失明著述不辍见其坚毅,对表现人物性格有突出作用,高度统领全文。B项“视网膜脱离,而他决定不做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仅是其右眼无法复明的原因。其双目失明既有幼时嗜书苦读损伤目力的原因,也有后来生活贫苦、著述艰辛,过度用眼而未能及时医治等原因。D、项材料提及他多次拒绝他人好意,足见其高洁的做人品格,其为人专心治学,淡泊官场,不慕荣利,极具民族气节。‎ ‎9.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探究题。既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也要拓展延伸等。分析“国学大师陈寅恪因学识过人及人格尊贵深受人敬重”,抓住“学识”“人格尊贵”等内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学识过人受人敬重,既在于其读书刻苦广博,更在于治学坚毅,有责任担当。纯粹的学人风骨,淡泊官场,不慕荣利,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 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对语句内涵的挖掘,本题就是如此,答题时首先明确句子的内涵,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 ‎(一)文言文阅读 ‎10.A 11.D 12.C ‎13.(1)有人问他用的是什么方法,陈良翰说:“没什么方法,只不过我使自己的心保持公正,好像空堂上悬挂明镜一样能洞察一切(比喻廉明公正)。” (2)何况唐州、邓州、海州、泗州又是金国违背盟约后用武力夺取的,怎么能用旧有的疆土为借口要求它们归还呢?‎ ‎【解析】《宋史•陈良翰传》,作者:脱脱,朝代:元。‎ ‎10.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注意连词“而”,动词“言”等,结合句意断句。句意:张浚驻军在淮水、泗水一带谋划进攻,而议论的人争着进献防守长江的计策,陈良翰进言:“应当巩固国家的屏障,使托付专一。如今舍弃淮河防守长江,是放弃土地舍弃便利条件,朝廷过分决断,使得军事督府不能够专心统兵在外(抵御外敌),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D项太上皇是给予退位皇帝或当朝皇帝在世父亲的头衔。‎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项“他认为皇上对史正志和扬存中的任命不妥”理解有误,原文“朝廷遣史正志至建康”只是说朝廷派遣史正志到建康,而未对他有新任命,且陈良翰所反对的也不是这件事。‎ 点睛: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1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1)“或”(有人),“第”(只不过),“公”(使……公正)。(2)“渝”(违背),第一个“以”(用、凭借),“安得”(怎么能够)。‎ ‎【参考译文】‎ ‎  陈良翰,字邦彦,台州临海人。他很早就没了父亲,服侍母亲很孝顺。陈良翰天性端庄稳重,做文章恢宏博大有气概。绍兴五年进士及第。任温州瑞安县知县。瑞安民风以骄横跋扈闻名,官吏治理政事崇尚严厉。陈良翰偏偏用宽厚的办法安抚当地的百姓,催租不下文书,只把需要缴纳的物品的名目公布给大家看,百姓争着高高兴兴地交纳。判决诉讼都能查得实情。有人问他用的是什么方法,陈良翰说:“没什么方法,只不过我使自己的心保持公正,好像空堂上悬挂明镜一样能洞察一切(比喻廉明公正)。”殿中侍御史吴芾举荐他为检法官,后又升为监察御史。孝宗初立,金国的君主完颜褒新登上君位,请求讲和,中原地区原来的宋人很多请求南归。皇帝问如何处理此事,陈良翰进 言:“与金议和,又接受那些曾经投降金国的人,都是不对的。一定要制定计划让国家自然安治。议和成不成,随它去好了。”张浚驻军在淮水、泗水一带谋划进攻,而议论的人争着进献防守长江的计策,陈良翰进言:“应当巩固国家的屏障,使托付专一。如今舍弃淮河防守长江,是放弃土地舍弃便利条件,朝廷过分决断,使得军事督府不能够专心统兵在外(抵御外敌),这种做法是错误的。”金国第二次送信要求得到原来的疆土,陈良翰上言:“中原地区全都是我们原来的国土,何况唐州、邓州、海州、泗州又是金国违背盟约后用武力夺取的,怎么能用旧有的疆土为借口要求它们归还呢?”朝廷派遣史正志到建康,和张浚议事意见不合。陈良翰弹劾他,皇上说:“史正志也没有罪过。”陈良翰进言:“陛下派张浚守卫淮河,那就应主要依靠张浚,一名郎官无足轻重,而且(如果)史正志还在朝中,张浚必然会离开(不担任官职)。”皇上醒悟,派遣史正志出朝为福建转运使。杨存中任御营使,统率殿前军队,陈良翰进言:“杨存中长期把持军权,太上皇罢免他回府居住,怎能再次任命他?应当谨记踩到霜上知道坚冰将至的古训(对未来提高警惕)。”奏疏上了三次,杨存中终于被罢免。陈良翰任谏官时,成恭皇后接受册封,她父母亲戚有二十五人被授予官职,陈良翰议论说授官太多,皇上下诏减少七人。升为给事中。改官礼部侍郎,没有任命。召为太子詹事,觐见之后,皇上把调教辅助太子的责任托付给他。一天,皇上召他在选德殿觐见,拿出亲手书写的唐太宗和魏征谈论仁德功利的对话,让他尽情陈述现在没有做到的事情。陈良翰退下来,上奏疏。皇上对他的奏疏嘉赏感叹,下诏让他兼任侍讲。不久,陈良翰因病请求退休。去世时六十五岁。光宗登基后,特赐谥号献肃。‎ ‎(二)古代诗歌阅读 ‎14.BC ‎ ‎15.①赞美花的美丽。紫萼黄蕊,写花丽,“行暮雨”,写花润,“入朝霞”写花鲜,“潘安县”写花多,“卫玠车”写花美。诗人浓墨重彩,表现见花时的惊喜以及对花的赞叹。②惋惜花的易谢。“莫作委泥沙”,是不忍见花的零落,表现诗人的惜花之情。③感叹韶华已逝,生命易老。诗人时年四十有七,见花自叹,感伤人生迟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4.试题分析:选B得3分,选C得2分。本题注意考查诗句内容及手法分析。B项颔联运用想象和比喻的手法写花。面对着的温润可爱的花,诗人忽然怀疑是暮色朦胧的雨雾沁入花朵,不知为何又觉得像是那绚丽朝霞飞入其中。C项“正面写花”错,应为侧面衬托。‎ ‎15.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行暮雨”,写花润,“入朝霞”写花鲜,“潘安县”写花多,“卫玠车”写花美;“莫作委泥沙”,是不忍见花的零落,表现诗人的惜花之情;诗人时年四十有七,见花自叹,感伤人生迟暮。‎ 点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如本题“行暮雨”,写花润,“入朝霞”写花鲜,“潘安县”写花多,“卫玠车”写花美。‎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2)骈死于槽枥之间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①③⑤⑥使用都正确。‎ ‎②东山再起:失职后再度任职,或失败后恢复力量再干。此成语多形容政治人物,不能用来形容投机者。‎ ‎④一览无余:一下子看得清清楚楚,也指建筑物、园林布局单调,诗文内容平淡。此成语是动词性的,相当于不及物动词,不能直接带宾语。‎ ‎18、【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成分残缺。缺“解决”的宾语中心词,在“拥堵”后补上“的问题”。B.语序不当。应为“这是女排时隔12年后再夺奥运冠军”。C.结构混乱。应为“认可……这一说法”或“以……这一说法为准”。‎ 点睛: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暗换主语表现为句子前面没 主语,而前句的主语不能作该句的主语。此题选项D“认可……这一说法”和“以……这一说法为准”两个句式杂糅造成结构混乱。‎ ‎19、【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虚词)。①②所在两句有转折意,且①所在句意思虚拟,所以填“即使……也”,填“即使……却”关联词不搭配。③处填“其实”可对上文极端表述进行意思逆转,填“固然”和上文极端表述冲突。据两个“怎么”可知偏句含有不确定意,而“尽管……却”要求偏句意思确定,所以④⑤处适合填“不管……都”。“甚至”表示更进一层的递进,“反而”表示相反的递进;本句是相反递进,且有“不但不”的暗示,所以⑥只能填“反而”。‎ 点睛: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 ‎20、【答案】 ①多余热量就会转化成脂肪 ②智力水平就越高 ③智力水平自然也会降低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第①处是结合前面内容可知,多余的热量会转化为脂肪;第②处,根据后面内容“皱褶渐渐被抹平”“大脑神经发育不良”可知,皱褶越多、越深,智力越高;第③处是对前面内容的概括。‎ ‎21.图标主体形似一本翻开的书,也像两扇打开的门;书的中间是一只眼睛;眼睛下方是一把钥匙。寓意读书可以让人开阔眼界,阅读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倡导大家积极参与读书活动。‎ 评分细则:完整写出三个主要的构图要素给2分,说明图形的两个方面的寓意给2分,语言简明通顺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图文转换试题的图标题,此类试题一般通过分析图标中的文字、数字、字母的组合和线条、图形的变化来推出其包含的寓意。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把握图片的外形特点,注意英文大小写和变体,以及涉及的时间、事物。②说明画面要分清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③‎ 对图片的含义要联系具体的对象做出合理的解释,不能随意的想象,要扣住图中的信息点来联想。④采用规范的说明性的语言,做到准确、简明、平实、清晰。⑤认真观察图的组成部分,力求避免遗漏内容。‎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四、作文 ‎22、【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材料作文,首先理解材料的意思,分析材料的观点,赞成的,“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感,树立了民族文化的自信”。反对的观点,“被符号化” “情感被疏离”“单纯背诵会让思维僵化”等。明确自己的观点立意,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也可以辩证看待这一现象。如赞成,《诗词大会》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宗旨,通过“展现诗词之美、分享诗词之趣”,唤醒人们对古典诗词的记忆。其他观点立意,言之有理即可。‎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必须回答的问题:这是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的实质是什么;导致这件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你对这件事的价值判断如何;你的价值判断的事据、理据是什么等。内容上注意: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事论理,倾向于谁的理由需要多维度比较说理,或者说至少在三个层面上说理,这样才“内容充实”,注意适当的拓展,联系实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