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5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言基础知识
1.依次在下列各句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获得真正的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逐渐 和掌握各国作家与思想家的作品。
②我们越是懂得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地阅读,就越能看出每一部作品和每一个思想的独特性个性和局限性,看出它全部的美和魅力正是 这种独特性和个性。
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是日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指待人处事言必信、行必果, 。
A. 熟习 鉴于 一言九鼎
B. 熟悉 基于 一诺千金
C. 熟悉 鉴于 一言九鼎
D. 熟习 基于 一诺千金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熟悉,知道得清楚。熟习,(对某种技术或学问)学习得很熟练或了解得很深刻。根据句子中“各国作家与思想家的作品”可知选“熟悉”合适。基于:主要表依据、根据。鉴于:含有觉察到、考虑到的意思,多指可以引以为鉴或作为经验教训的事。根据语境“美和魅力正是……这种独特性和个性”,应该选“基于”合适。一言九鼎:一句话的分量像九鼎那样重,形容说话的分量很重,作用很大。一诺千金:意思是指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也叫千金一诺。根据语境“言必信、行必果”,强调的是讲信用,所以选“一诺千金”。故选B。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华为智能手机出货量稳居全球第三,不仅成功树立起中国智能手机的良好形象,而且改变了运营商和消费者对华为手机的认识。
B. 盐城市交管部门将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以治理乱停车、乱行车“两乱”违法,排查完善交通设施为内容的交通秩序。
C. 中国财政吃紧的压力正节节攀升,在应对庞大的地方政府债务压力的同时,老龄化加重了中国财政不堪负担,社保制度改革迫在眉睫。
D.
有关发言人在日前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出,如果美国不改变目前实行的对华贸易政策,那么谁也不能保证在中美之间不会爆发一场后果严重的贸易战争。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语序不当,递进关系颠倒,把“不仅……而且”后的内容互换;B项,成分残缺,句子缺少宾语中心语,“开展”后面缺少宾语,在最后加“治理行动”;C项结构混乱,“老龄化加重了中国财政不堪负担”将“老龄化加重了中国财政负担”和“老龄化使得中国财政不堪负担”杂糅,可二者取其一。故选D。
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A.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B.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C.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D.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例句和A项都是用了借代的手法。例句:“杜康”代指美酒。杜康传说中酒的发明者。后作为美酒代称。A项“朱门”代指有钱的贵族。B项“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飞花”运用了比喻的手法。C项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诗人以“风飘絮”比喻国势如同风中柳絮一般十分危急,以“雨打萍”来自喻自己家破人亡的凄凉状态。D项“雪花大如席”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故选A。
【点睛】借代和借喻的区别:
都是用乙代替甲,也就是说,都不出现本体,而用借体说话。这是二者的相同点。 但借代和借喻又有区别。构成借喻的基础是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它是借中有喻,重点在"喻";构成借代的基础是借体和本体的相关性,它们中间没有比喻关系,重点在指称。例如:"钟山风雨起苍黄"(毛泽东《七律.解放军占领南京》)中,"钟山"代替南京,是因为钟山(即紫金山)位于南京附近,和南京有相关性,所以是借代。而"风雨"代替"革命形势",是因为它和"革命形势"有相似点,所以是借喻。用构成明喻的办法也可以鉴别借代和借喻。把本体找出来,如果能加"象"构成明喻的,是借喻;反之就是借代。
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
A. 贵处寄来的第八届中国会展经济论坛邀请函已收到,我一定拨冗出席
B. 大作收到,冒昧作了一点雅正,随信寄回,谨供参考。
C. 承蒙抬爱,委以重任,只是鄙人才疏学浅,只能敬谢不敏了。
D. 我妻子和郭教授的内人是多年的闺蜜,她俩经常一起逛街、一起旅游,话多得似乎永远都说不完。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查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辞敬辞的运用。A项,拨冗出席:指放下繁杂的事务,来参加会议或活动。谦辞,请别人出席活动的礼貌用语,不能用于自己。B项,“雅正”客套话,把自己的诗文书画等送给人时,表示请对方指教,不能用于自己。D项,内人:屋内之人的意思。是男子对外称自己配偶的说法。不能用于别人的妻子。尊称别人妻称贤内助。故选C。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5.一对爱人分居两地,常互赠古诗词表达思念、愁苦之情,下列不适合互赠的一项是( )
A.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B.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C.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D.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答案】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查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辞敬辞的运用。C项,出自唐代诗人朱庆馀所写的《近试上张水部》:诗中作者把自己比作刚嫁入人家的新媳妇;诗句表面是写新妇去拜见婆家人时惟恐自己的妆容不佳,引起婆家人的不快而向夫婿询问的一个场景;而实际上作者期盼着诗的第一读者(张水部)能赏识自己的才华,诗中的新妇就是代指作者自己,而夫婿就是张水部,作者在即将参加 举时希望引起当朝权贵的赏识(所谓朝中有人好作官),全诗最后一句揭示的主旨,实际上就是问我应试的文章合不合你和朝庭的意啊。故选C。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________因为,即便有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
①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形而上一点说。
②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
③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
④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
⑤路连接着家与前方。
⑥当然也可以说,人类不得不流浪。
A. ①⑤④③②⑥ B. ③①②④⑥⑤ C. ④①⑤②③⑥ D. ⑤④②⑥③①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语句的排序题。从题干来看,这是属于有语境的排序题。后面说“因为,即便有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这是解释原因,故前面应是说结果。第⑤句中说“路连接着家与前方”,第④句中“路”“向前”与第⑤句中中的“路”“前方”相关,故二者应放在一起,排除BC两项;第②句中“人类就喜欢流浪”与第④句中的“流浪”相关,故应连在一处;第⑥句“不得不流浪”紧承“喜欢流浪”而言,第③句解释原因,第①句紧承第③句也是分析人类喜欢或不得不流浪的原因,这就排除A项,由此选出答案。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知不可乎骤得:突然 觉而起,起而归:睡觉
B. 到则披草而坐:覆盖 君子喻于义:懂得
C. 枉用相存:问候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经
D. 采之欲遗谁:赠送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责难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A项,觉:睡醒。B项,披:拨开。C项,曾:竟然。故选D。
8.下列句子文言特殊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A. 而今安在哉?
B. 不拘于时。
C.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D.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要通过理解句意来判断句式特点。例句和B项都是被动句,“于”表被动。A项,宾语前置句;C项,状语后置句;D项,定语后置句。故选B。
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曹文轩,江苏盐城人,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作品有《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等。曾获“国际安徒生奖”,这是中国作家首次获得这一殊荣。
B.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柳河东,有《河东先生集》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C.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沉论》,话剧《茶馆》、《龙须沟》等。他曾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D.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文选》。《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
【答案】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学常识的熟记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是对课文中出现的作家作品的考查,所以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此题C句中的《沉论》不是老舍的作品,是郁达夫写的。故选C。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与王介甫书
司马光
向者与介甫议论朝廷事,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今介肃从政始期年,而士大夫在朝题及自四方来,莫不非议介,皆曰彼方得君而专政,不若坐而持之,不过二三年,彼将自耿。若是者,不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如光则不然,黍备交游之末,不敢苟避怒,不为介甫一一陈之。
近者藩镇大臣有言散青苗钱不便者,天子出议,以示执政,而介甫遽悼然不乐,引疾卧家光被旨为批答,见士民方不妥如此,而介甫乃欲辞位而去。殆非明主所以拔擢委任之意,故以义责介甫。意欲介甫早出视事,更新令之不便于民者,以福天下。
窃闻介甫不相识察,颇督过之。上书自辩然后乃出视事。出视事,诚是也,当速改前令之非者,以慰安士民,根天子之盛德。今则不然,更加忿怒,行之愈急。观介甫之意,必欲力战天下之人,与之一决胜负,不复顾义理之是非、生民之忧乐、国家之安危,光窃为介甫不取也。
光窃惟居高住者不可以无功,受大思者不可以不报,故辄敢中明去岁之论。孔子曰:“巧言今色鲜矣仁。”国武子好尽言以招人之过,卒不得其死,光常自病似之,而不能改也。
虽然,施于善人,亦何忧之有?用是,故敢发而不疑也,属以辞避思命,未得请,且病膝疮,不可出,不获亲侍言干左右,而布陈以书,悚惧尤深,介甫其受而听之,与罪而绝之,或诟詈而辱之,与言于上而逐之,无不可者,光俟命而已。
(选自清·黄以周等辑《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有删改)
10. 下列加点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敢苟避怒 苟非吾之所有
B. 出视事,诚是也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C. 用是,故敢妄发而不疑也 用心躁也为
D. 或诟置而辱之 或师焉,或不焉
11.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安石从政刚满一年,无论朝野,怨声载道。司马光认为不必理会这些非议,不出二三年,这些非议将不攻自破。
B. 藩镇大臣认为发青苗钱不合适,于是天子将他们的意见转给王安石,王安石心中不快,借口养病辞职。
C. 司马光认为,王安石一意孤行,推行新法,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置百姓的忧乐、国家的安危于不顾,所以力劝王安石尽快修改新令中不正确的地方。
D. 同马光认为自己身居高位,承受皇上恩典,理应为朝廷作出贡献,所以将自己的荣辱置于度外向王安石重申自己的观点。
1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殆非明主所以拔擢委任之意,故以义责介甫。
(2)虽然,施于善人,亦何忧之有?
(3)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答案】10. C 11. A
12. (1)恐怕(大概)这不是圣明的皇上当初要提拔委任您的原因,所以用道义来责怪您。
(2)虽然这样,对于善良的人这样做了,又有什么可担忧的?
(3)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原谅我。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C项,都是“因为”的意思。A项,“苟”分别是:姑且;暂且/假如;B项,“是”分别是:正确的、对的/这样;D项,“或”分别是:或者/有的人。故选C。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司马光认为不必理会这些非议,不出二三年,这些非议将不攻自破”,说法错误,根据原文,“若是者,不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意思是:可真要那么做,不仅是对您的不忠,也是对朝廷的不忠。言外之意就是不应该这样做。故选A。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得分点:殆:大概;所以:……的原因;擢:提拔;故:所以;以:用。第二句得分点:虽然:古今异义词,虽然这样;于:对于;何忧之有: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有何忧?有什么可担忧的?第三句得分点:具:详细地;所以:……的原因;冀:希望;“君实”是司马光的“字”;“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对自己怎么样。“见恕”,宾语前置,“恕见”,即原谅我。
【点睛】对于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题目,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闽中秋思
【唐】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①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时所写。
13. 诗歌前两句描绘了南国秋日特有的美景,请简析这两句描写的艺术特色。
14.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全诗无一句写思乡,却将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案】13. “紫菊”红蕉是南国秋日特有之物,作者将此二物着于秋雨涤荡、秋风拨弄之,平添美感;视听结合,第一句是视觉,第二句是听觉,写景有声有色;“弄字运用拟人的手法;“匀等用字形象生动,写出了南国秋雨细密、轻柔的特点;运用“丛丛“叶叶”等叠词,音韵和谐。
14. 诗歌运用乐景反衬哀情的手法,前三句描写客居之地闽中的明丽欢愉、气象开阔的美好景象,最后一句笔锋一转,用“只堪和“不堪”(形成对比),写出眼前风景虽然美妙(只能用来看),却难以慰藉的思乡之苦(但自己无法融入其中)。全诗无一句明言思乡,思乡之情却表现得淋漓尽致。
【解析】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先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最后指出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本题主要可从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来分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先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最后指出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从题干可知,本首诗的情感是思乡之情,题干要求分析的是“全诗无一句写思乡,却将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是对抒情手法的考查,可从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角度分析。古诗中常用以美好之景来反衬抑郁之情,古诗评论中称之为“乐景写哀情”,目的是以乐更显哀。平时阅读古诗要注意体会。
【点睛】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4.知识补充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5.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15.名句名篇默写
(1)彼童子之师,________________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
(2)____________,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曹操《短歌行》)
(4)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品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的军容之盛。
(5)盘庚迁都,面对群起而怨恨的老百姓,盘庚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认为这是改革家应有的行事准则。
【答案】 (1).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2). 知者不惑 (3). 呦呦鹿鸣 (4). 食野之苹 (5). 舳舻千里 (6). 旌旗蔽空 (7). 度义而后动 (8). 是而不见可悔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呦呦”“舳舻”“旌”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征服者
①不知不觉,孙少平在铜城大牙湾煤矿已经下了半年井。
②半年之中,新工人跑了不少,少平从未想过逃跑并且他越来越感到满意,因为这工作虽然危险和劳累,但只要下井劳动不仅工资有保障,而且收入相当可观。
③钱对他是极其重要的。他要给父亲寄钱,好让他买化肥和日常油盐酱醋。他还要给妹妹寄钱供养她上大学。除过这些,他得为自己也搞点建设,买点他所喜爱的书报杂志。另外,他还有个梦想,是能为父亲箍两三孔新窑洞。他要把这窑洞箍成双水村最漂亮的 自己今生也许不会住这窑洞他只是要给故乡一个证明:证明他孙少平决不是一个没出息的人 他要独立完成这件事,而不准备让哥哥出钱一一这将是他个人在双水村立的一块纪念碑
④又发工资了,孙少平着一摞硬铮走回了他的宿舍。宿舍里除过他,现在只留五个人,另外四个人,三个偷跑回家被矿上除了名,一个走后门调回了本县,这样,宿舍宽敞了许多,大家的箱子和杂物都放到了四张空床上,宿舍零乱不堪。没有人叠被子,窗台上乱扔着大伙的牙具、茶杯和没有洗刷的碗筷,客中间拉一根铁丝,七八乱搭着一些发出臭味的脏农,窗户上奸儿块玻璃打碎成放射形。肥皂盒和盛着脏水的洗脸盆就搁在脚地当中。床底下塞着鞋袜和一些空酒瓶子惟一的光彩就是點在各人床头的那些女电影明星的照片。
⑤少平已经有一床全宿舍最漂亮的盖他还买了一项蚊帐,儿月前就撑起来一一观在没有蛀子,他只是想给自己创造一个独立的天地,以便躺进去不变干抗地看书。
⑥少平回到这个乱七八糟的住处后,看见其他人都在康上躺着。他知道,大家的情绪不好。今天发工资,每人都没领到几个钱,雷区长话粗,但说得对:默口口钻得多,钱就多;不钻黑口口,球毛也没一根
⑦在这样一个时刻,劳动给人带来的充实和不劳动给人带来的空虚,无情地在这孔窑里互为根决照。为不刺激同星的人,少平尽量克制着自己的愉快心情,沉默地,甚至故作卑微地悄悄钻进了为已的蚊帐。蚊帐把他和另外的人隔成了两个世界。他刚躺下不久,就听见前边一个说:“孙少平你要不要我的那只脑子?少平马上意识到,这家伙已经没钱了,准备卖他的箱子。他正需要一只箱子一一这些人显然知道他缺什么。他撩开蚊帐,问:“多少钱?”
⑧“二十块就行。”少平二话没说,跳下床来,从怀里掏出二十块钱一展手给了他,接着便把这只包铜角的漂亮的大木箱搬到了自己的床头。
⑨而同屋的另外几个人,也分别问他买不他们的某件东西一一几乎都是各自最值钱的家当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少平计划要买的,现在这些人用很便宜的价钱出售他需要的东西时,他却有点不忍心了。但他又看出,这些人又都是真心实意要卖他们的东西,以便解决起碼的吃饭问题。从他们脸上的神色觉察,他如果买了他们的东西反倒是帮助他们渡难关哩 少平只好怀着复杂的心堵,把这些人要出售的东西全买下了。
⑩一刹那,手表、箱子和各种时髦衣服他都应有尽有了;加上原有的皮鞋和坟帐,立刻在这孔妄洞里造成了一种堂皇的气势到此时,其他人也放下了父母的官职所赋于他们的优越架势,甚至带着一种惶愧的自卑,把他看成了本宿舍的“权威”。
⑾简直叫人难以相信 半年前初到煤矿,他和这些人的差别是多么大。如今,生活毫不客气地置换了他们的位置。
⑿是的,孙少平用劳动“掠夺”了这些人的财富。他成了征服者。虽然这是和平而正当的征服置换了他们的位置但这是一种比战争还要严酷的征服;被征服者丧失的不仅是财产,而且还有精神的被占领。要想求得解放,惟一的出路就在于舍身投入劳动。在以后的日子里,其中的两三个人便开始上班了。
⒀总之,这一天孙少平成了这宿舍的领袖。他咳嗽一声,别人也要注意倾听,似乎里面包含着什么奥妙。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有删改)
16. 阅读第③段,简析此时孙少平的形象特点。
17. 第④段关于旷工宿舍的环境描写,对于刻画孙少平形象有什么作用?
18. 结合上下文分析第(12)段中“征服”的含义。
19. 结合选文,探究整部小说标题“平凡的世界”的丰富意蕴。
【答案】16. (1)顾家庭,重亲情:赚钱首先想到的是给父亲寄钱买化肥和日常的油盐酱醋,给妹妹寄钱供她上大学;(2)精神上有追求(或精神丰富”):在危险而辛劳的工作之后仍能想着读书看报;(3)有骨气(答“要面子亦可)。要独力为父亲箍一个全村最漂亮的新窑洞。
17. (1)写出矿工宿舍环境的混乱,与混乱环境中少平的“最漂亮的用蚊帐将这个混乱隔离开的“小世界”(答“铺盖亦可)形成对比;(2)从而凸显孙少平即使在混乱的环境中依然坚守自己独立人格(创造独立的天地),坚持自己的精神追求(不受干扰地读书)。
18. (1)物质上的“征服”,通过辛勤劳动赚取的钱换取了那些不愿意付出劳动的其他矿工的财富(物件);(2)精神上的“征服”,让那些原本明白舍身投入劳动是获得解放的唯一出路,并开始上班(参加劳动)。
19. (1)笔下人物活动的世界是平凡的,只是中国成千上万个村落中平凡的一个;(2)在平凡的世界里,主人公却通过自己的不懈劳动和精神的不懈追求创造了不平凡;(3)主人公孙少平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平凡,有机会选择时选择了平凡(或甘于平凡)(孙少平有良好的教育基础,接受过高中教育,经过自学达到了可以和大学生进行思想探讨的水平,但在可以调出煤矿到城市工作时选择了煤矿)。
【解析】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回答此类题目要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本题属于局部考查人物形象,比较简单,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和主要事件来概括即可。如他给父亲寄钱买化肥和日常油盐酱醋,给妹妹寄钱供养她上大学,可见他顾家庭,重亲情;他还有个梦想,是能为父亲箍两三孔新窑洞,可见他有理想;买点他所喜爱的书报杂志,可见其精神上有追求;证明他孙少平决不是一个没出息的人 他要独立完成这件事,而不准备让哥哥出钱,可见他有骨气。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此题是对环境描写作用的考查,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总的来说主要从它与刻画人物、情节展开、表现主题的关系上考虑。第四段通过“零乱不堪、发出臭味的脏农、玻璃打碎成放射形”等的描写,可知矿工宿舍环境的脏乱。情节上主要是和下文中孙少平的“最漂亮的用蚊帐将这个混乱隔离开的“小世界”形成对比;人物刻画上主要是凸显孙少平坚守自己独立人格,坚持自己的精神追求的品质;主旨上可从平凡的主人公通过自己的不懈劳动和精神的不懈追求创造了不平凡来分析。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重要词语的含义包括词语的基本义、比喻义、语境义。把握词语的含义应该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来理解,联系上下文字找出其正确解释。要想理解第(12)段中“征服”的含义,要联系下文的“被征服者丧失的不仅是财产,而且还有精神的被占领”这句话来分析。从“还有精神的被占领”,可知“还有物质的被占领”,所以“征服”既是物质上的“征服”,通过辛勤劳动赚取的钱换取了那些不愿意付出劳动的其他矿工的财富(物件);也是精神上的“征服”,让那些人明白舍身投入劳动是获得解放的唯一出路,并开始上班。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意蕴、人文精神的发掘。作品意蕴的发掘,可以由浅入深,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本题要求探究标题的意蕴,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思考标题自身义(表层含义)和在文中的含义 (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 2、思考题目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或写作内容。 3、思考题目是否表达作者主观的感情和态度。 4、思考题目是否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 5、思考题目是否是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思路。回答本题就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思考。标题“平凡的世界”中重点要分析“平凡”的含义。表层的含义就指笔下人物活动的世界是平凡的,只是中国成千上万个村落中平凡的一个;主人公孙少平也是一个平凡的人。深层的含义要结合文中最后几段的内容来分析。如“是的,孙少平用劳动“掠夺”了这些人的财富。他成了征服者。虽然这是和平而正当的征服置换了他们的位置但这是一种比战争还要严酷的征服;被征服者丧失的不仅是财产,而且还有精神的被占领”、“总之,这一天孙少平成了这宿舍的领袖。他咳嗽一声,别人也要注意倾听,似乎里面包含着什么奥妙”,可从在平凡的世界里,主人公却通过自己的不懈劳动和精神的不懈追求创造了不平凡的角度分析。
【点睛】(一)环境描写的作用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总的来说主要从它与刻画人物、情节展开、表现主题的关系上考虑。
自然环境(景物描写)描写的一般作用
①渲染气氛②烘托人物形象、心情③推动情节发展④交代背景、暗示社会环境⑤揭示或深化作品主题
答题格式:
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 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二、标题意蕴答题模式及步骤 :
模式: 标题自身意﹢文中意﹢主旨义(含情感)
步骤: 第一步:析标题字词,联系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标题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
第二步:析标题修辞,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引申义、象征义或比喻义。
第三步:析背景、情感,联系作者情感,文章主题,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先秦儒家已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这种思想首先体现为“乐”。孔子非常擅长在观察自然现象时对自身社会经验进行审视和升华,自然之道和其处世之道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节点产生共鸣,从而引发孔子深层的思考,其生态情怀也在类似的体悟中逐渐浓厚。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让孔子得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样的结论。
由“乐”而生“畏”。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在孔子看来,四季的轮回、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运行轨迹和规律,这种力量非人力所能干涉,孔子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在这种感慨中毕现。荀子则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既然这种“常”的力量如此强大,非人力所能改变,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那么,该如何“制”呢?荀子较为强调见微知著、因循借力、顺时守天、因地制宜。这种总结比起孔子体验式思维多了些理性,已试图对联系自然与人类社会的“道”进行理性阐释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推人及物”的思想就产生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生态道德的基础,“不忍心”推广于自然万物就成了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如果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是简单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推恩思维,是简单的换位思考、推己及人,那么,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则已拓展为推人及物了。荀子也说:“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至。”他认为自然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共性,有同质性;同时,根据某种特质,又可在共性的基础上区分差异,剥离出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
在生态实践中,先秦儒者非常强调“时禁”与适度消费。孟子和荀子都注意到“时禁”的良好效益,可保证后续消费的“不可胜食”“不可胜用”。除了“时禁”,先秦儒者也意识到适度消费的重要生态价值。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在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和以“先进”工具和方法大量获取猎物、过度消费两者之间,孔子选择了前者,这和孔子“乐山乐水”的生态情怀是契合的。孟子也注意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费和连续性破坏已经严重超出自然的可承受范围,破坏了自然界生息繁衍的内在规律,使其自我修复能力失效,这样的过度消费当然会“无物不消”。
(摘编自赵麦茹《先秦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20.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的直觉式体悟式思维方式缺少理性。
B. 荀子对自然界“常”的力量认识深刻,他提出顺应自然并对自然合理利用的观点。
C. 孔子与荀子都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都认为应该顺应自然并合理利用。
D. 孔子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的主张虽消极却契合他“乐山乐水”情怀。
21.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对几位先秦大儒的言论进行综合,勾勒出比较立体、丰富的儒家生态伦理体系。
B. 本文深入剖析了孔子、孟子、荀子的言论,从中可以梳理各自完备的生态伦理体系。
C.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孟子和荀子更倾向于理性思维,孔子则体现为体验式思维。
D. 文章前三段以递进结构论述先秦生态伦理思想,自然引出第四段的“生态伦理实践”。
2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是先秦儒者对自然长期感性实践、认真观察和理性思维的智慧结晶。
B. 孟子以“不忍心”为基础,形成自己从“推恩思维”拓展到“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
C. 荀子认为自然万物千丝万缕地联系着,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
D. 孟子赞成“时禁”并减少对自然的连续消费,以避免出现“无物不消”的生态灾难。
【答案】20. B 21. B 22. D
【解析】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A项,“缺少理性”的表述原文没有。B项,“都认为……并合理利用”错。原文是“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此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这只是荀子的观点。D项,“消极”原文无此意。
【2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各自完备”错误,应该是综合在一起形成比较完备的体系。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阅读材料是一篇小论文,所以要明确文章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法法。答题时注意判断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此题选项C论证方法归纳错误。
【2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D项,孟子是赞成“适度消费”的。根据后文对“过度消费”的阐释逆向推理,“适度消费”是指消费不得超出“自然的可承受范围”,也不可“破坏了自然界生息繁衍的内在规律”。所以,选项中的“连续消费”有可能是适度的,也有可能是过度的,不能全部用“减少”来表述。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作文
23.请以“寻趣”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答案】寻趣
我喜欢寻找,喜欢寻找自己想做的事,因为在我的辞海里,这叫做乐趣
我迷恋于一切晶莹透亮的东西,就连一个小小的玻璃珠,在阳光穿透它的一刹那,我也会看得发呆,这对我来说似乎是一种乐趣。我喜欢把水滴在手指上,静静地看着这个能通过手的不断摇晃而滚动的“小家伙”。一切发生得那么平凡、那么安静,但又是那么的迷人
我从冰箱里拿出冰格,取下几个不很规则的小正方体冰块,坐在床上玩弄起来.将这小小的冰块对准明亮的窗外,立刻有一种亮晶晶的视觉感受,心情也会随之明朗起来。你看这小小的冰块,它里面此时展现的是一个多么奇幻的世界呀 一栋栋高楼都有了弧度,骑车过往的行人在冰块中一时竟成了倒影.我不禁乐了起来
冰毕竟是冰,顷刻间,它已在我的手温中化为一摊和它一样奇妙的东西———水。再次俯首,掌中的指纹清晰可见,把这冰凉的水洒在胳膊上,形成了道道水痕,顿时冰爽之感涌入心田.冰块慢慢融化,我的时间也悄然而逝。
我依然喜欢寻求自己的快乐.我认为快乐不会自己找上门来,而需要你去寻找。
也曾想做一朵忘忧的云彩,流连在风中,印痕在水里,飘荡在无涯的天幕上,无忧无虑地寻找属于自己的趣味。然而,曾几何时,世俗的洪流,功利的诱惑,把清纯的性情拉入泥淖,不再为草的初萌而激动,不再为鸟的轻鸣而欢欣,甚至无暇向伴我的白云道一声问候。
仰卧草坪整理白日的思绪,蓦然,那飘落在我眸中如梦幻般的是久违的你吗?缕缕柔馨,轻声召唤,依稀当年的爱恋,再次让我感动流泪。回首当年的小溪,倒映在水中的仍是那花,那月,那翠绿的竹叶,只是风儿吹过,岁月随流水逐渐苍老。如今再来,才知曾经沧海是最纯朴的真实。如今分享着云儿的逍遥之趣,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趣味,什么是生命的欢畅。
云儿的乐趣,原来就在于它淡泊的心境,宽广的胸怀,高高地俯视世间的一切,一切便都开阔明朗。得到是一种满足,给予更是一种趣味。柔风一缕,白云一朵,够了,这就够了,足以伴我浪迹天涯,让我潇洒面对生活。
终于明白,真正的趣何必去找寻?它其实就在心中,藏在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敞开胸怀,趣味就自然会充盈着自己的生活。
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地球转动的每一瞬间,我们都可以寻找到自己心中的快乐.不论它渺小,不论它细微,不论……它都能给心灵一份永久的慰藉.何时何地,我们都应有这种本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原来上天创造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都是以美好的心态去创造的,只是我们还没有感悟到,还没有真正地领悟到而已
从下一秒开始吧,寻求自己的快乐,让自己能乐观面对挫折,能在摔倒之后又坚强地站起来。用细致入微的心寻找生活的乐趣,要对生活充满信心。
在小小的冰块中,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份乐趣,一份真正的人生感悟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这是一道命题作文所给的题目是“寻趣”。写作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作文题目是作文要想准确立意,写出精彩的佳作的关键,所以认真审题是关键。本次作文题目是个词语“寻趣”,字面意思就是“寻找乐趣、趣味”的意思,写作范围较广。考生在写作的时候可以在“寻趣”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些缀词,来缩小写作的范围,明确写作的立意。如
(1)在“寻趣”前面加上表示范围、地点的词,从“在哪里寻趣”立意,如“书海寻趣”、“诗词中寻趣”、“雨中寻趣”、“雪中寻趣”、“校园寻趣”、“家中寻趣”等。“寻趣”的对象可以具体,可以抽象。寻趣的对象应该是美好的、有价值的。
(2)在“寻趣”后面加上一些词,可从“寻趣”带来什么样的作用、价值、感受等角度立意。如“寻趣的快乐”、“寻趣的代价”、“寻趣的美”等。要重点写出“寻趣”的过程、价值或寻觅中得到的启示。
(3)可从怎么“寻趣”的角度立意,如用心感受大自然就会得到快乐;抛开功利之心就会寻到乐趣;抛开荣辱得失就会得到乐趣;让心静下来,感受乐趣;知足者常乐等。
具体写作的时候,要注意语言要优美,情节上要有波澜。
【点睛】命题作文的审题:
1、重点分析“题眼”。命题作文文题中一般都有关键词,这些词就是所谓的“题眼”。把握住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要突出的重点,了解了写作要避免的误区。
尤其要注意题目中的修饰词语、限制词语和补充词语,因为这些词语对写作范围起着约束限制的作用,是文章特殊要求的标志。
2、注意副词隐含的信息与要求。“最”“也”“还”“再”“更”“其实”等副词出现在题目中,都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往往是考生极易误入的陷阱。《这也是课堂》中的“也”就规定了你所写的内容不能是平平常常的某一节课。
3、要完全理解比喻意义。这类比喻性题目前往往有一段精心设计的提示语,考生审题时需认真阅读这些提示语,学会由“虚”而“实”,在你熟悉的生活素材中确定与这一比喻义匹配的本体,写作时方能做到紧扣题目。
4.把握文字较长或句式复杂的题目的内在关系。这类题目往往有着因果、条件等内在联系,审题时必须辨别清楚。如《我拥有,我快乐》,“拥有”是“快乐”的前提和原因,“快乐”是“拥有”后产生的一种心理情感反应,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有的考生忽略了这一点,因果意识不强,下笔时只写“拥有”,不见“快乐”,缺少必要的抒情议论;有的则只见“快乐”,少见“拥有”,缺少作为“快乐”支撑的叙述和描写。
5、从题目中审出详略安排方面的要求。如作文题《下雨天,真好》,这是一道情景类命题作文,考生要在行文中创设“下雨天”这样的情景,而题目中的“真好”,是立意的关键,应详写。可是有些考生的记叙文中,用大半篇幅写“雨”或“下雨的情景”,写“好”一带而过,只是在文章最后用一句“下雨天,真好”匆匆收尾,由于没有具体内容支撑,“真好”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如此安排详略显然偏离题目要求。